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6 09:11:07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1)

关键词:行为经济学理论;企业;经营管理;措施

通过行为经济学理论,指导企业管理者更高效、更完善地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管理团队的水平,提高企业管理团队的能力,使企业管理团队迅速成长起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系统不足之处。我们要从了解人性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管理者,找出企业管理者的优点与缺点,对缺点进行帮助与改正,对优点进行发扬宣传,提高整个企业的管理团队水平,从而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团队健康有效的发展。

一、行为经济学理论相关概述

1.行为经济学

行为经济学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并且被全世界公认的主流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体系,行为经济学作为研究经济行为与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由视角、参照系、分析工具三部分组成。行为经济学主要是对企业中管理者的心理作用进行分析,同时强化心理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作用。通过研究经济学中的心理学,使经济学研究更符合现实,从各方面进行自身完善,同时将经济学中的理论洞察力全面激发出来,用于对实际现象进行预测以及合理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所以行为经济学理论是一门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的经济研究理论。主要通过可操控的试验以及观察研究对企业管理者在不完全理性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对于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的管理行为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影响管理层决策的内外部因素以及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并对管理者的行为结合已有的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与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重新提出的经济学理论。

2.将行为经济学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可行性

本文将通过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对比分析行为经济学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1)人的基本假设对比在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中人是具有独立的思想的,从本质上讲,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利己的。一切行为都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需求。同时自我约束力强,如果个人的喜好一旦形成,就不容易被外界所改变,性格具有完全性和一致性的特点,始终追求利益效果最大化与持久化。在行为经济学中,人的基本假设中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体,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既有利己心理,也有利他与无私奉献的心理,人的自我约束力会因人而异,不同时段与不同环境个人的喜好会有所差异。(2)传统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方法对比传统经济学中应用的方法主要有逻辑抽象法、演绎法、现场观察法,其中演绎法是被公认为为数不多可信赖的现实经济活动范式。而现场观察法则认为是所有方法中最具有说服力的,传统经济学认为实验法不可用于验证理论。而行为经济学所使用的方法,有认知心理学方法与实验法。通过认知心理学,与实验法对个体喜好进行更多的分析研究。(3)理论体系完整度对比传统经济学在个人偏好基本理论基础上进行了标准化均衡分析,形成了规模宏大而且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对经济现象进行准确的描述,同时涵盖了金融计量等微观与宏观方面的内容;行为经济学现有的理论条块还不成形,现在正在不断地进行实验验证与研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指日可待。(4)模式对比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模式具有规范性;行为经济学的理论模式具有描述性。由以上对比可以发现,行为经济学更多是研究对个体行为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进行研究。认为在经济环境刺激条件下个人的行为是受周围环境多种因素的影响,表明行为经济学与客观现实有很大的相似度,将行为经济学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可行性。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行为经济学的应用

在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时候,对企业以及员工的行为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过程,不仅是管理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企业员工--人进行管理。在上世纪30年代,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主要是从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这个行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人的行为,另一方面是非自然人的行为,而非自然人的行为包含着机构、组织、企业团体的行为。《2010中国信息主管发展报告》中指出,企业管理团队中职位的权责关系是企业管理者关注的永恒主题。在企业经营管理团队中管理者如果没有相应的主导权与决策权,对于企业开展全局性的工作是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部分管理者所属部门经营状态有活力,而另一部分管理者所属企业部门经营出现冷门现象。当企业在推行相关政策的时候,还会出现领导层对政策明白,而基层员工对相关政策不了解的情况,无形中增加了企业工作执行的困难与复杂程度,提高了企业管理失败的风险。企业经营管理者管理的相关成绩也需要通过其所管理的相应部门日常管理行为表现出来。本文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行为分为三个主要方面:首先,应该对企业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并且能够准确把握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发展方向与相关技术需求要能够有审时度势的眼光,准确决策企业的走向。企业管理的最高层要能够站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立场上,通过管理者敏锐的洞察力与果断的决策能力,为企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其次,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制定企业项目的时候,需要与相关员工进行沟通,在得到对企业员工支持的情,再让企业中高层领导接受企业制定项目的规划。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规划的时候,需要结合企业运营状况,脚踏实地,锁定目标,不宜好高骛远。在尽最大努力增加企业发展效益的时候,也要考虑项目执行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与困难,尽可能的避免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不可控风险。同时企业管理团队要以人为主,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团队,并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对于项目的执行负责人要分岗到位,使整个管理团队职责明晰,任何时候领导层都需要对项目的运行状态准确掌控,实行有计划运行。最后,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在企业的战略决策上发挥充分的作用。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经济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企业制度与技术等多个重要层面的发展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现在企业的经营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经营管理者也逐步发现了自身职业内涵相应的改变所带来的工作实质性的变化。由于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全球企业经济发展形势还没有从经济危机的寒冬中苏醒过来。这也使得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济形势感到不安。所以企业经营管理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充分运用自己所在职位的便利与经验,为企业发展奉献自己全部的智慧与力量。在有效对企业团队进行管理的同时,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针对企业运行情况提出有创造性的建议,成为团队上层领导最得力的助手与策略参谋。

三、基于行为经济学的企业管理中偏见效应解决措施。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都会承认在管理的过程中会有偏见存在,而偏见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管理者容易在管理的时候固执己见,对于他人的反馈意见视而不见,刚愎自用,这是偏见的最根本原因。如果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存在偏见将不利于企业管理团队的营建,也不利于相关项目以及政策的实施执行,还会造成对有实际才能的人才流失。因此我们要消除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偏见行为的存在。

1.通过改变视角识别偏见

我们在对任何一个人进行观察的时候,要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观察与了解,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对这个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行合理划分。但是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经常会对所面对的人进行一种假设,从而产生一种对该假设有误而自己熟视无睹的偏见,这种偏见常见于有一定资历的企业经营管理,这种管理者往往见多识广,经验丰富,遇到人与事会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选择处理方法,有时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最终决定对所见的人与事有偏见看法,使得决策结果不够准确。但这种经验主义,很多时候对于业经营管理者的帮助很大,他们在进行辩论的时候,会借助经验例子举例证明,使自己的方法与理论具有更强的可信度。从而让对方折服,这就是经营管理者的模式识别。

2.通过承认不确定性,抵制行动导向偏见

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为企业决策的时候,为了追求企业的稳定发展,很多企业不愿承担有风险的计划项目。比如一个企业项目出台,企业管理者中会有某一管理人员对于项目持截然相反的看法与观点,而有另一种人,却对该项目非常看好,力挺方案的实施。对于管理者,他也是希望该项目能够实施,但是不会将下属员工的自信当作坏事,而出现这种决定的原因,就是行动导向偏见。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时候,一个可靠高效的管理团队需要对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以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行为导向偏见。

3.通过改变现状,抵制稳定性偏见

当企业管理团队出现稳定性偏见的时候,企业需要不断地对内对外采取措施。对外部,企业可以打破常规的管理模式,不断的进行投资与业务扩展,扩大企业的经营范围,同时扩大企业管理团队的规模。对内企业可以把公司财产向部门分配的额度降低,仔细研究企业内部各部门的运营状况与职能,然后将企业的资金进行有选择性的重点分配,扩大企业优势部门的生产规模,将企业发展成为有特色的产业品牌。

四、结束语

行为经济学是一种研究人的行为的理论科学。我们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时候,充分运用行为经济学,对企业中的个人进行有效研究分析,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使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遇到任何问题能够从容不迫地解决。同时充分运用行为经济学,能够规避管理者错误的管理观念与管理行为,为企业健康正常的运转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军锋,殷婷婷.行为经济学兴起对主流经济学的影响[J].经济学家,2015(12):68-78.

[2]温武.基于行为经济学的房地产宏观调控[D].江西师范大学,2013.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2)

关键词:互联网+;政治经济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F2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时代在不断进步,在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成为了最为火热的代名词,并且对高中生学习起到了指导作用。在高中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积极融入“互联网+”理念,采取多媒体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将课本中难懂的知识点系统展示,化抽象为具象,真正提高自身高中政治成绩。此外,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可以实现对校园内与校园外存在的经济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究,这对日后掌握经济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推动性。

一、“互联网+”的概述

所谓的“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主要是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到相关行业之中,是近几年发展的产物,同样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下,采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在2015年3月份国家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之后,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互联网+”的的浪潮[1]。与此同时,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将“互联网+”积极融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实现各类知识的相互整合,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无论是学习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还是学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将“互联网+”融入其中,可以化抽象为具象,化复杂为简单,对提高政治经济学成绩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校园内经济学分析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市场经济的成熟下,需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径,并且要加强重视校园经济。此外,校园经济的主体便是学生,学生也是未来的消费主体,而校园经济学便是应用特有的理论思想进行指导,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校园中经济学随处存在,众多现象均可以利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作为学生,需要清楚的认识到校园中出现的各类经济现象,并且通过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

比如在学校食堂中价格问题。作为学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食堂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一日三餐或者两餐的主要场所,学校食堂价格当前已经成为了最为主要的分析问题,甚至根据笔者的分析,大多数学生均认为学生食堂的饭菜价格比较贵,还比较难吃。针对这种现象需要进行分析与思考。笔者所在学校的食堂是承包给个体老板经营自负盈亏的,甚至还有人听说学校食堂老板是校长的亲戚,这种模式会与政府干预比较相似,但是从某个角度分析,即便是没有政府干预,学校食堂的提供的价格也比较贵,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从理性经济主义原理进行分析的,且食堂的价格成本比较贵。除此之外,还需要从其它方面进行分析,与小吃部进行对比,学校食堂承担的固定成本比较多,学校的食堂规模比较大,占地面积比较大,并且还位于学校的黄金区域,所以其租金比较高,管理成本比较高。与学校外面的小吃摊对比,学校食堂的饭菜具有质量保证,需要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的检查,所有的食堂人员都具备健康证,并且学校还需要承担学校食堂的卫生风险,所以校园食堂价格比较贵是在所难免的。还有一点是学校食堂经营方式比较单一,都是在固定的地点销售食物,而大多数人都是在固定时间内就餐,所以容易出现就餐高峰,甚至出现拥挤的现象。

三、其它事物存在的经济学现象

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类经济学现象,其中坐车便是最为常见的经济学现象,主要表现在公交车与出租车两种类型,因为公交车发车时间不一致,学生等待公交车的时间比较漫长,甚至还经常出现好不容易等到公交车,但是因为人太多而挤不上去,这种情况下则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部分学生选择乘坐出租车,其二则是部分学生等下一班公交车。针对这个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假如一个同学在公交车站等了半个小时候的公交车,但是没有顺利乘坐,从而选择乘坐出租车,这种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在对这一内容进行的分析的时候,可以采取沉没成本进行分析,所谓的沉没成本主要是指一旦进行支出则无法收回成本,将其应用到这种现象中,则是学生等了半个小时的公交车,被认定为沉没成本,在接下来继续等到公交车的时间中,损耗的半个小时是无法找回的,这种情况从经济学角度分析,t可以认为理性的人会将沉没成本进行忽略,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遭受其它损失,因此笔者认为在等待公交车半个小时无果之后选择乘坐出租车是明智的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互联网+”的模式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备受关注,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时候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质量无法提升,面对这种情况,则需要从现实出发,从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经济学现象进行分析,在文章中笔者从校园内的经济学与校园外的经济学进行分析,指出其中所蕴含的经济学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小凤,程海燕.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积极性研究[J].科技视界,2014(35):188.

[2]覃美英.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开展――以《政治经济学》为例[J].轻工科技,2014(4):156-157.

[3]徐德胜,文竹.刍议如何促进学习迁移――以《政治经济学》教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374-376.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3)

关键词:新形势;提振;气象经济;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036-02

20世纪50年代,中国各地先后建立了气象机构,进行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业务,从此也就有了“气象经济”概念。当时的“气象经济”主要体现在“农”字上,且是由“公益”气象服务产生的。1985年,国务院批准气象部门开展专业有偿服务,从此步入了由“公益”气象服务与“有偿”气象服务共同产生“气象经济”的局面,并一直延续至今。进入21世纪,“气象经济”这一名字开始在各种媒体上频繁出现,其应用也得到全方位拓展,如2003年的高考也出现了“气象经济”的题目;特别是2008年初中国南方出现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媒体对“气象经济”的热炒更是达到了空前程度。近年来,“气象经济”很少有人提及,媒体关注度明显降温,值得有关方面引起重视和思考。

关于“气象经济”的定义,确实很难说得清楚。譬如说,广播电台一次普通的公益天气预报播出,能说它没有产生“气象经济”吗?一条普通的公益气象短信,能说它与“气象经济”无关吗?当然,如果气象部门向用户提供的是专业专项气象服务,那么产生“气象经济”就更是天经地义了。

新形势下“气象经济”赋予了新的内涵。首先“气象经济”已经充分显现在政府科学决策,公众合理安排生产经营、趋利避害、减少经济损失等方面;其次“气象经济”更是拓展到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新经济”发展以及市民日常休闲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气象经济”的现状

(一)“气象经济”与气象灾害

据统计,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80%以上。气象灾害主要有台风、暴雨、大风、冰雹、雷电、低温阴雨、雾霾、高温干旱、冰冻等。据中国气象局2013年1月14日的2012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主要气象灾害造成经济损失为3 358亿元,因灾死亡或失踪人数1 390人。由此看来,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尽最大努力减少由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提升“气象经济”效益,依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

(二)“气象经济”与“三农”关系紧密

1.农业气象减灾增效

气象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做好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针对性地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传真、网络等手段把暴雨、强冷空气、连阴雨、雷电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发送到当地领导和农民手中,为农业减灾增效服务,千方百计提升气象服务“三农”的经济效益。

2.农业气象服务增效

目前,农业气象业务服务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粮食作物拓展到经济类农作物、畜牧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都市观光农业等。气象部门通过“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向粮、茶、油、糖、畜牧、水产等农业大户、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户开展全方位的精细化的农业气象服务。通过服务,为“三农”创造更多的“气象经济”效益。

(三)“气象经济”涵盖“二、三产业”

据统计,建筑、建材、电力、旅游、交通等二、三产业与“气象经济”的关联度是仅次于“三农”的若干行业。

1.建筑业

建筑与气象关系密切。在设计高层建筑时,除须考虑地震因素外,还须考虑风荷载等气象因素的影响;另外,建筑施工与降水、温度、风速等气象因子关系密切。

2.建材业

砖厂、瓦厂等露天建材企业对突发性雷阵雨天气十分敏感;还有,持续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会使建筑工地停止施工,钢材、水泥等建材需求滞销,导致库存积压,经销商报价也随之下调。

3.电力业

气象灾害对电力影响显著。冰冻、积雪、雷电、大风、暴雨等气象灾害会对输电线路设施造成危害或破坏。

4.旅游业

随着休闲旅游的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旅游业也要“看天吃饭”,而解决旅游业“看天吃饭”的“旅游气象”属于“气象经济”范畴。

5.交通业

交通对气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轻度降水、积雪、道路积冰可能引起路面湿滑;雾霾、强降水将限制能见度;台风、洪汛等灾害性天气会影响或破坏道路的基础设施。

(四)“气象经济”的若干实例举证

1.老李是诸暨市一家电器经营部的老板,每年的4月份,他都要向气象部门咨询入梅、出梅日期以及出梅后夏天的高温程度和时间长短等情况,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中长期天气趋势预报,合理安排空调等电器的进货、销售计划。

2.位于诸暨市区苎萝东路的一家洗车店店主张先生说,开洗车店与天气关系非常密切,往往是久雨初晴这几天生意最忙碌;一旦当天气预报说将要下雨了,来洗车的人就会少很多。目前,张先生每天晚上关注天气预报成了一堂“必修课”。

3.2013年3月9日的强冷空气还没到达之前,诸暨市江藻镇草莓种植大户老钱就提早2天收到气象部门发出的气象短信,他早早做好了草莓大棚保温取暖准备,并加固了大棚。结果,这次过程降温幅度达12.8℃的强冷空气影响,基本没造成损失。

4.据诸暨市人民医院呼吸内科王医师介绍,因雾霾天气而感觉身体不适前来就诊的患者会较平时高出约20%―40%。这类人群往往遇到较严重的雾霾天气就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吊瓶就成了家常便饭的事。

二、“气象经济”面临的困境

现阶段看,“气象经济”面临的困境或隐忧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媒体关注度降温

近年来,媒体对“气象经济”的关注度降温,各类媒体上似乎很少能见到“气象经济”这一名字。可以说,目前“气象经济”遭受相当程度的冷落是不得不承认的现状。

(二)公众认识上存在偏见

公众对“气象经济”的认识抱有偏见,总以为“气象经济”就是花钱买“气象预报”,且这种偏见根深蒂固,使得“气象经济”始终处于相当程度的尴尬境地。

(三)“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众“期望值”之间存在差距

“气象经济”与“天气预报准确率”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尽管现在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较过去大大提高了,但影响天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天气预报也有报不准的时候,而公众对天气预报的“期望值”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得“天气预报准确率”与公众“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始终存在着。

(四)“气象经济”效益难以量化评估

有关部门对某一特定区域内的“气象经济”效益难以作出一个较为令人信服的量化评估,一定程度影响或动摇了公众接受、使用气象信息的信心和意愿。

(五)“气象经济”概念模糊不清

“气象经济”概念一直模糊不清,有关部门对“气象经济”至今不能做出一个权威的科学的规范的定义。

三、新形势下提振“气象经济”的若干对策

(一)提供精准化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信息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快速,公众是不仅仅满足于常规的灾害天气预报,而是关心能提前到什么时候更精确地预报灾害性天气,从而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预防。因此,气象部门除了常规的提前一两天做灾害的预警,还要进一步制作提前12小时、6小时乃至3小时甚至1小时、30分钟的突发性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提醒大家在什么时间、什么区域采取何种防范方法,这样公众就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采取防御措施,减少经济损失。

(二)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设

如何提升气象信息的覆盖率?气象部门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打造气象信息“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进企事业、进医院、进车站码头、进市场”的全覆盖工程,把气象信息传播给所有的人群,特别是边缘地区的人群当中。除了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电话声询等以外,气象部门应扩大在乡镇、公众场合、人员密集地带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乡村安装大喇叭,还要发挥好村(社区)一级的气象信息宣传员的作用,千方百计把千变万化的气象信息传送到千家万户的每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减少气象灾害损失,提升“气象经济”效益。

(三)提高“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

一些制造业(如羽绒服生产)、家电商家(如空调销售)要求气象部门对中长期天气趋势做出准确预测,以提早安排生产或销售计划。“中长期天气预报”受到的关注度不可忽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中长期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还不够高。随着科技的进步,加上气象科技人员持之以恒地攻关,目前“中长期天气预报”这一国际性技术难题的理论基础和业务水平正在取得积极的进展。

(四)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专业专项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

气象部门要进一步挖掘和深化专业专项精细化服务产品。概括起来讲,这些产品主要包括:为特定用户定制的气象预测预报服务;旅游、交通、电力等气象服务;紫外线、人体舒适度、晨练、散步、洗车、空气污染、霉变、城市火险等级等气象指数预报服务;气象实时资料分析服务;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根据不同用户具体要求专门定制的气象预报服务产品及提供个性化的气象服务等。当然,还有更多更丰富的气象服务产品有待深度挖掘。

(五)加大“气象经济”的宣传力度

“气象经济”为何迟迟火不起来,甚至反而降温,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向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做得不够。为此,建议舆论媒体对“气象经济”要进行积极的广泛宣传,并做到持之以恒,譬如,在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设“气象经济”栏目,定期或不定期地向观众讲解“气象经济”的一些常识及实例,使其深入人心,为公众所熟知和接受。(下转40页)

(上接37页)

四、关于“气象经济”的几点思考

(一)“公益”气象服务与“有偿”气象服务共同产生“气象经济”

目前,中国的气象服务有“公益”气象服务与“有偿”气象服务之分。“气象经济”的产生包含“公益”气象服务与“有偿”气象服务两部分,且“公益”气象服务占据绝大部分,“有偿”气象服务只是一小部分。至于“公益”气象服务与“有偿”气象服务的划分,在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有原则性规定。

(二)新形势下“公益”气象服务面有扩大趋势

国际上有些国家(如新西兰)的“气象经济”是纯商业化模式运作,而我们没这么做也没必要这么做,这也是“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所决定的。目前,气象部门花大力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把气象信息发送出去,“气象经济”效益是显而易见的。从发展趋势看,气象部门“公益”服务的范围愈来愈大。例如,诸暨市气象局为保险公司提供的气象,已从“有偿”服务转为“公益”服务;还有发送的灾害预警短信、气象显示屏也从以前的“有偿”服务转为“公益”服务。

(三)积极提升“新经济”发展中的“气象经济”效能

新形势下气象部门在积极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好气象服务的同时,如何使“气象经济”在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等“新经济”领域中发挥更大效益,这是气象部门所必须思考和努力的。

结语

新的形势下,气象部门要全面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同时,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做出努力,为新时期提振“气象经济”出谋献策,使“气象经济”尽快走出受冷落和低迷的处境。

参考文献:

[1] 许小峰.“气象经济”辨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3,(4):12-14.

[2] 王伟宏,孙秀邦,胡安霞,等.浅谈气象条件对建筑施工的影响及施工气象指数的建立[J].安徽农学通报,2010,(20): 144-146.

[3] 宋坚坚.旅游气象与你同行[J].厦门科技,2011,(3):28-32.

[4] 韩,陈延琳,隋明,等.气象短信的未来发展思路探讨[J].山东气象,2013,(2):54-57.

[5] 辛吉武.新西兰商业化气象服务概况[J].干旱气象,2003,(3):38-41.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4)

时代在不断进步,在进入21世纪之后“互联网+”成为了最为火热的代名词,并且对高中生学习起到了指导作用。在高中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积极融入“互联网+”理念,采取多媒体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将课本中难懂的知识点系统展示,化抽象为具象,真正提高自身高中政治成绩。此外,在“互联网+”的模式下,可以实现对校园内与校园外存在的经济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探究,这对日后掌握经济学知识具有重要的推动性。

一、“互联网+”的概述

所谓的“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主要是将互联网的作用充分发挥,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入到相关行业之中,是近几年发展的产物,同样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下,采取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尤其在2015年3月份国家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之后,在各行各业掀起了“互联网+”的的浪潮[1]。与此同时,在高中学习过程中,将“互联网+”积极融入到政治经济学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实现各类知识的相互整合,并且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无论是学习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还是学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将“互联网+”融入其中,可以化抽象为具象,化复杂为简单,对提高政治经济学成绩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校园内经济学分析

从某个角度分析,在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下,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市场经济的成熟下,需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路径,并且要加强重视校园经济。此外,校园经济的主体便是学生,学生也是未来的消费主体,而校园经济学便是应用特有的理论思想进行指导,形成长效机制,真正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校园中经济学随处存在,众多现象均可以利用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作为学生,需要清楚的认识到校园中出现的各类经济现象,并且通过经济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

比如在学校食堂中价格问题。作为学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食堂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一日三餐或者两餐的主要场所,学校食堂价格当前已经成为了最为主要的分析问题,甚至根据笔者的分析,大多数学生均认为学生食堂的饭菜价格比较贵,还比较难吃。针对这种现象需要进行分析与思考。笔者所在学校的食堂是承包给个体老板经营自负盈亏的,甚至还有人听说学校食堂老板是校长的亲戚,这种模式会与政府干预比较相似,但是从某个角度分析,即便是没有政府干预,学校食堂的提供的价格也比较贵,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从理性经济主义原理进行分析的,且食堂的价格成本比较贵。除此之外,还需要从其它方面进行分析,与小吃部进行对比,学校食堂承担的固定成本比较多,学校的食堂规模比较大,占地面积比较大,并且还位于学校的黄金区域,所以其租金比较高,管理成本比较高。与学校外面的小吃摊对比,学校食堂的饭菜具有质量保证,需要定期接受卫生部门的检查,所有的食堂人员都具备健康证,并且学校还需要承担学校食堂的卫生风险,所以校园食堂价格比较贵是在所难免的。还有一点是学校食堂经营方式比较单一,都是在固定的地点销售食物,而大多数人都是在固定时间内就餐,所以容易出现就餐高峰,甚至出现拥挤的现象。

三、其它事物存在的经济学现象

在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类经济学现象,其中坐车便是最为常见的经济学现象,主要表现在公交车与出租车两种类型,因为公交车发车时间不一致,学生等待公交车的时间比较漫长,甚至还经常出现好不容易等到公交车,但是因为人太多而挤不上去,这种情况下则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是部分学生选择乘坐出租车,其二则是部分学生等下一班公交车。针对这个问题展开分析与讨论,假如一个同学在公交车站等了半个小时候的公交车,但是没有顺利乘坐,从而选择乘坐出租车,这种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呢,在对这一内容进行的分析的时候,可以采取沉没成本进行分析,所谓的沉没成本主要是指一旦进行支出则无法收回成本,将其应用到这种现象中,则是学生等了半个小时的公交车,被认定为沉没成本,在接下来继续等到公交车的时间中,损耗的半个小时是无法找回的,这种情况从经济学角度分析,?t可以认为理性的人会将沉没成本进行忽略,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遭受其它损失,因此笔者认为在等待公交车半个小时无果之后选择乘坐出租车是明智的选择。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5)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能见度 大气污染形势 霾污染 成果

雾霾是影响能见度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生产生活的快速发展,雾霾天气出现的范围呈现出进一步扩散的趋势,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大中型城市均受到了影响,所造成的后果比较严重。基于此背景下本文展开了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实际的治理工作提供经验参考,以推动我国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出应有的贡献。

1 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的影响危害分析

能见度的准确定义为在天空背景下人的肉眼所能识别的黑色物体的最远距离。由于空气中颗粒物含量的激增导致了能见度严重降低,机场航班被迫延误或者取消、高速公路关闭、交通限行等问题的发生说明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目前雾霾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广泛出现,大中型城市受到的影响极为明显,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在2013年全年时间里只有5天不存在雾霾天气,可见在我国大气颗粒物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多么严重,大量的颗粒物悬浮于空气中导致了能见度的下降,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已经成为了我国科研工作的重点。能见度的降低意味着空气质量严重下降,造成了居民对重度污染企业的投诉与相关部门治理工作的满意度下降,我国政府机关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所带来的影响十分深远[1]。

2 影响能见度的大气颗粒物来源分析

2.1 汽车尾气的排放

由于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汽车已经不再属于昂贵的奢侈品,而是走入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成为了一种消费品。由于汽车保有量的激增导致汽车尾气排放成为了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以柴油为主要燃料的公交车、货车等所排放的毒性颗粒是造成目前雾霾天气频发的主要原因。针对此种情况我国专门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限制柴油汽车的使用,确保毒性颗粒物的排放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保证空气质量[2]。

2.2 燃煤取暖产生的废气

由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季寒冷漫长,需要采取相应的供暖措施来保证日常的生产生活有序进行,我国是一个贫油富煤的国家,煤炭资源在我国资源储量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燃煤取暖就成为了我国北方主要的供暖方式。煤炭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没有能够充分燃烧导致了大量的颗粒物通过排烟系统进入到了空气中,悬浮于大气中与空气进一步结合导致了雾霾现象的出现,由此引发了能见度的下降。燃煤取暖方式已经成为了继汽车尾气之后排在第二位的毒性颗粒物来源途径。

2.3 工业生产活动的排放

工业中的冶金、化工、锅炉燃烧、机电制造等行业的正常生产活动也是毒性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由于工业生产在目前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比较高,导致了工业生产不断向空气中排放有毒气体,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排放造成了雾霾的产生,大气环境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污染现象。而且随着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其危害程度也在进一步加深,对我国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落实还存在着较大的难度[3]。

2.4 可生长颗粒

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不仅包括化工类的物质,还包括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菌群,由于大量的有害物质排放到了大气中,较多种类的细菌能够通过吞噬有害物质来进行繁殖,导致空气中的有毒生物菌群含量进一步激增,不仅严重影响了大气能见度,也对人类的健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空气治理已经成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方面,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目前比较严重的污染现象,保证我国居民能够生活在健康的环境中。

3 提高能见度,减少颗粒物排放的具体措施分析

3.1 转变经济结构

由于工业生产是空气中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且其地位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在逐渐下降,被其他产业所取代,因此针对目前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就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变,对重度污染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约束,将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到人、落到实处,切实保证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大气颗粒物排放量逐渐减少,缓解目前严峻的环保压力,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4]。

3.2 出台空气质量标准,将社会监督引入实际工作中

空气污染程度需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标准来进行分级,让人们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也为全社会对污染程度的监督提供一个基本依据。因此,我国PM2.5标准的提出不仅弥补了此方面的空白,也为社会监督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将其引入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督促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能够真正的落实,不仅能够促进环保事业向前稳步发展,为我国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对大气污染物的成因以及来源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相应的标准也已经出台,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导和约束作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气污染现象将会得到有效的治理,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谭吉华.广州灰霾期间气溶胶物化特性及其对能见度影响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

[2]杨复沫,欧阳文娟,王欢博,刘源,田密.大气颗粒物对能见度影响的研究进展[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2013,12(03):252-258.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6)

关键词:民法;经济法;经济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315-01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那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维持正常的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整体发展才有物质基础。但是,在任何活动中,都需要规则进行秩序维持,于是经济法应运而生。经济法的最终目标就是使整个社会中的成员,在物质上能够更充裕,在市场交易中能够平等。而在整个法律体制中,民法往往被作为是核心制度,但它本质上追求的还是经济效益,因为它在维护人民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最终实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平衡发展。正如我国学者所言:在民法的内涵中,社会各成员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整个国家经济的基础。这句话一语道破民法的经济属性。

一、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

(一)二者联系密切

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民法和经济法的联系最为密切。其主要表现为:在法律调整对象方面,民法和经济法都是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进行调整,这是因为财产关系是民法的重要调整对象,而它实质上就是经济关系。而经济法是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的约束性条款,在法律作用方面,二者都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经济权益上,以及经济秩序的维护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二者区别明显

民法和经济法作为相互独立的法律部门,虽然有共同点,但是依旧区别明显。比如在具体的调整对象上,民法调整的主要是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属于私法;而经济法是以国家经济运行中产生的经济关系为其调整对象,属于公法;另外它们的法律属性也不相同,民法突出的是经济社会中个体权利的平等,强调的是社会个体的自由和保护。而经济法则是以社会利益和责任为基本原则。除了以上两点之外,二者的调整方法也不相同。民法对违法行为采取民事处罚形式,而经济法对违法行为综合为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财产责任三种。

二、民法、经济法与市场失灵

在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民法典,而现在主要是以《民法通则》为主要实施依据,而我国经济法的发展又可以将《民法通则》的颁布作为分水岭。在《民法通则》颁布之前,我国的各种经济法学说基本都是借鉴前苏联的经济法理论。比如从前苏联民法教授哥里班诺夫和克拉萨夫主编的《经济法》中阐述的学科经济法观点,又比如由前苏联的克拉萨夫奇科夫、勃拉图西等学者提出的综合经济法理论,都对我国的经济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一时期的经济法观点还没有和民法划分界限。直到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建立,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思经济的调整对象,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比如比较权威的经济协调关系说和需要干预经济关系说,它们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进行具体划分,但是依旧无法和民法的调整对象截然分开,因此造成了经济法和民法的关系问题至今仍然面临悬而未决的现状。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参照方法,那就是以经济学中的市场失灵理论剖析二者的关系。

(一)民法局限固化市场失灵

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中,一直都认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是实现经济理想状态的最佳途径,因此大多数西方国家基本上都采用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但是最后经济危机依旧如期而至。市场垄断、工人失业等现象也相继出现,于是市场失灵概念由此产生。也许有人认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是造成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法律是对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对其具有反作用,因此市场失灵必然有法律方面的原因。要深究民法与市场失灵的联系,这就要从民法的历史说起,民法产生于罗马法时期,而到1804年,世界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法典产生了,这部民法典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经济发展要求。由此可见民法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渊源颇深。民法除了与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关系密切之外,民法中所规定的诸如契约自由、私权神圣等原则除了满足市场自由竞争的理念外,也逐渐形成了民法局限,有学者认为:市场机制自身的缺陷造成了市场失灵,但是民法固化了这种缺陷。

(二)经济法对市场失灵的调整

民法作为理论上认为的市场机制之法,不仅没有改变市场失灵的缺陷,反而增强了这种缺点。所以为了克服民法的局限性,就需要另外一种调整方法进行干预,而经济法正是这时提出的。用现在的术语来说,经济法是国家的干预手段,也就是“看得见的手”。在1936年,凯恩斯提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思想,并由此终结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后来,相继有学者提出国家宏观调控观点,认为政府应该适当干预市场经济,由此西方各国开始制定大量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和措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罗斯福新政,在当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中,通过一系列的国家调控手段,使美国经济开始稳定复苏。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经济法国家干预之法,也是调整市场失灵之法。

三、结束语

以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失灵现象为参照,可以发现民法的局限性固化了市场缺陷,而经济法则用政府“看得见的手”调整市场失灵。二者在调整对象方面,都是一定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并且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经济秩序。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和功能导致了它们的差异,并由此产生了在社会经济中的不同效果。所以本文认为,民法和经济法分别作为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孙莹.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继受与变迁[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

[2]陈志涛.民法和经济法的经济学比较分析[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02:49-54.

[3]张波.经济法主体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8.

常见的经济学现象篇(7)

 

当前国内许多经济学者和经济工作者掀起了一股齐力研究西方经济学的大浪潮,其目的:一方面为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建设中有所参考;另外也可在国内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有所借鉴。笔者此次探讨也即为研究西方经济学,即为能够有效吸取其有用成分,选择适合我国国情发展的价值核心来进行借鉴和学习。并在以后的经济工作中,做好指导作用。

 

一、简单概述

 

“西方经济学” 指西方国家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主流经济学,当前“西方经济学”特指为美国经济学说以及相关研究教材。它是西方国家经济学者对其国家市场的经济运营方式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所做出的一种理论概括。并历经200多年的深入讨论和探索,使经济学的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基本规范。“西方经济学”目前是西方各国家在制定其经济政策中最基础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西方经济学众多分支学科当中的理论基础。但这一成熟的西方经济理论基础,同时也存在着资产阶级形态意识的说教,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予以识别。从而有效吸取其有用的成分,舍弃其资本主义宣教的内容。目前国内经济学家早已将其形成了共识。其不同的认识方面为“西方经济学”到底在哪些层次或哪些方面上可以为我国经济体制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从发展我国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笔者以为,以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参考借鉴:

 

(一)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经济学中的逻辑起点在西方经济学理论展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时现时隐贯彻始终。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学应以个人为起点,个人是最基础的单元同时也是研究经济的基础和根本,个人形成了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决策单位。任何的经济活动也均是由个人进行发动的,其经济活动后果也将由个人进行全权负责。因此个人对他所参与的经济活动能够达到的经济目的以及他所想要的预期效果最清楚。所以,个人自己的选择应是他自我看来最优化的抉择。由此得出,个人也就是组成经济活动的最佳单位。经济学的本身也即是一门抉择性学科,因此经济学必须将决策者、选择者个人作为经济学逻辑的基本起点。这一点在国内经济学中也应注意。国内提出过公有制起点说,企业起点说等,但这些起点均离不开个人。因此中国经济学也应以人作为最基础的逻辑起点。因此经济学的研究必须以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为主。

 

(二)经济学的研究规范

 

无论是表述方式还是研究方法,西方都有一套成熟的规范。这种规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出假定、建立模型、形成假说、计量检验、得出结论。因为经济现象是很复杂的,因此研究过程中必须对现象进行抽象。而在抽象研究过程中,通常采用“建立模型”方法。理想条件下建立模型,可将研究的经济理论表述的更明确、简洁、直观。一些经济模型可用几何、代数、高等数学来表示,有些也可用语言进行表述。西方现代经济学广泛采用数学形式,具有逻辑性和间接性。经济学研究中的逻辑推理,即可借助数学这一工具。

 

目前国内经济学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大多舍弃数学形式的应用,“舍简从繁”。然而通过数学形式建立经济模型,是经济学研究中的抽象方法的一种体现。由于我们中国有注重综合的思维特点,但如果没有好的分析,也变不会有好的综合。因此在经济学研究中,我们赢重视演绎的推理法,并建立必要的数学经济模型,一边使我国经济学的研究更加规范化。

 

(三)以若干基本理论为纲

 

当前西方经济学在历经了200多年的研讨和修改完善后,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经济体系。尤其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它主要包括消费(需求)、生产、市场、分配四个部分,是经济学理论中的典范。表现为:找不到理论体系的纲,没有理论基本线索, 同时也没有逻辑起点。存在的根本问题也即是理论偏离实际,往往理论和现存的实际偏差较大,理论不但不能有效解释实际,而且对具体的实践也不能很好的进行指导。因此我们应极力呼吁政治经济学的的重建工作。

 

(四)长期的演变过程

 

“西方经济学”从初创发展到当前较为成熟的状态,经历了漫长演变的过程。中国经济学要想成熟必然也应经历这一逐步完善的过程。

 

二、研究方法

 

由上文不难看出中国经济学在其发展中,必须深入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参考他们成熟的思路和方法,以便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更快更早的成熟起来。

 

(一)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对经济学科学研究的开始。“观察”也即是在不进行任何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对周围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的一种详细记录。“实验”则是在经过一定控制条件干预下,进行的小范围的经济现象模拟,并以此对经济现象的发生进行的推断和分析。

 

通常这种经济现象被我们认为是一种不可逆的经济随机过程,经济现象本身就是一件不可逆的事,因此对其研究观察法将很受用,且往往不予选择实验法。例如一个村其经济发展与周围形成了显著差异,无论是很快或过慢,都应引起我们的及时对其进行研究,它的发展为什么与别人有如此大的差异?只有善于发现经济现象问题的存在,才能为科学的研究做好铺垫。但最主要的还是要保持大胆的质疑和独立的思考,不迷信权威和他人。

 

(二)文献研究以及个人探索

 

观察与实验是发现问题的过程,下一步就可以对其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查找其原因及内在的相关机制。这可能需要靠个人去探索,并以此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个人探索并不是要讲独立的个人封闭起来单独闯天下,它强调更多的是“个人探索”。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已经有前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资料文献,只需要我们后人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进一步研究。因此,我们首先应在查阅相关资料文献上下功夫,深入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目前这已成为现代经济科学深入研究的基本范式。

 

(三)理论模型

 

从形式来看,科学的研究也即是对通过实验或者是一些经济现象的观察得到的数据,进行抽象或者概括,并以此建立相应的理论模型,这一过程必须抓住现实对象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同时舍弃其他非本质的细枝末节,同时将现实对象予以理想简单化。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建立数学理论模型,有效实现问题的简化,同时提高研究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理论模型建立的同时往往会与现实脱节,因此这种研究结论不宜直接套用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之中。

 

理论模型可以用数学公式进行表达,或以文字的形式进行描述。上文也提到了,西方经济学中一般更倾向数学公式的应用,也即是将研究对象作为“变量”,在此基础上做出假设,通常除少数要研究的变量外,其他外部条件和变量都不变,并在此假设的前提下,将相关的数据材料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统计检验和逻辑分析,建立经济变量之间有效的逻辑关系。建立数学理论模型时还必须注意其合理性,在合理假设的基础上,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四)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试图摒弃一切的价值判断,同时只将经济现象中的各变量之间存在的规律和联系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分析、预测各经济行为将带来的后果,并以此提出自己的建议。

 

所谓规范经济学,也即首先确立一个价值判断标准,并以此来评价经济活动结果是否能够符合标准,同时研究经济活动如何才能达到预先确立的标准,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目前西方经济学家更倾向于运用实证经济学方法,但不完全排除规范经济学的存在。

 

所谓实证经济学,也即是试图通过摒弃一切价值判断,同时将经济现象中变量之间存在的各种规律及联系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同时分析、预测各经济行为将带来的经济后果,以此来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所谓规范经济学,也即首先应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并以此作为经济活动结果的评价方式,却是其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标准,同时研究经济活动通过何种方式才能实现预先确立的标准,并以来提出相应的政策和建议。

 

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者更倾向于通过运用实证经济学法来进行研究,但并非将规范经济学完全排除在外。

 

(五)均衡分析与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也即是假定经济变量始终趋向于均衡的状态,并以此来研究经济对象如何才能实现平衡。非均衡分析则认为,经济变量对象并非完全趋向于均衡,均衡只是一种偶然行为,而非均衡才是经常的,目前在西方经济学中,以均衡分析法为主导。如微观部分的消费者均衡、均衡价格理论、厂商均衡,再如宏观部分过敏收入的均衡等,都贯穿于整个均衡的分析思路之中。社会经济作为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体系,其内部诸多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均衡分析法作为经济学方法中的一种基本法则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社会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的结构又是松散的,且时常处在变动之中,数量比例的关系往往不停的发生变化,因此非均衡分析思路也必须高度重视才行。

 

(六)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

 

静态分析也即是在假定其他条件均不变的前提下,将经济对象中某些经济变量作为自变量,研究作为函数的另一些经济变量随作为自变量的经济变量取值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它属于组合选择分析,经济变量中的自变量和函数之间呈现出一种并列的关系,且二者之间不存在前后演替或是时间先后顺序的关系。

 

动态分析以时间作为经济对象中的自变量,主要研究各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呈现出的规律。主要从过程的烟花进行分析,且不同变量的状态之间呈现出一种演替进化、生长生成的关系,存在着一定的前后因果以及时间的顺序等联系。

 

一般情况下,静态分析结论不能通过动态的资料进行证实。但在文字描述方面,静态分析往往呈现给人一种动态分析的错觉,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辨别,目前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主要采用静态分析方法,例如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等,都是静态分析法研究的结论。

 

(七)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是当前西方经济学研究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经济学家“工具箱”中,最重要的工具。目前,这种方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经济学分支,称为计量经济学。截止到2003年,全球共50位经济学家获得“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其中1/3以上与计量经济学有关,可见数学方法的重要性。

 

总之,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西方经济学是非常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但其中的资本主义宣教我们应果断舍弃,其研究方法没有统一的定式,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发掘和总结,以便为国内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凭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