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常见的大气污染现象

常见的大气污染现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3 16:26:35

常见的大气污染现象

常见的大气污染现象篇(1)

关键词:灰霾、环境污染、空气质量

中图分类号:X50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灰霾气候虽然是一类气候现象,但是和大气中的颗粒物粒子、气溶胶以及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物污染情况紧密关联。当灰霾气候出现时,城市的空气污染常常出现复合型和区域性污染现象,对空气的能见度以及人体健康状况都有很大的损害。近几年来,国外的一部分国家都展开了对大气气溶胶、灰霾、能见度的分析,对灰霾的形成原因。导致能见度的降低的原因、能见度测评方案、灰霾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的分析都获得了很大的收获。而在国内,有关灰霾和能见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研究,对灰霾天气城市空气污染情况和能见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判断依据的构建目前都还在研究。而在当前国内灰霾天气出现的天数越来越多,灰霾天气城市污染程度再不断的加剧,人们也开始广泛的关注灰霾天气的影响。

二、灰霾定义

在今年年初数次覆盖我国整个中东部地区、污染程度空前严重的污染过程中,公众和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名词是“灰霾”。史书中霾泛指风沙天气,有“风而雨土为霾”之说。灰霾天气是由大量极细的干尘粒和水滴均匀悬浮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空气普遍混浊的现象。在气象学范畴,通常以雾霾来区别不同湿度条件下能见度的变化和影响,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PM2.5(大气中每立方米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细颗粒物含量,即PM2.5)浓度普遍较高,且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而且在区域特定的天气过程影响下,能形成区域性大范围的颗粒物污染现象和能见度恶化现象。已有的研究表明,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及珠三角地区等城市密集区大气能见度的下降与高浓度的细粒子密切相关。因此,灰霾可以认为是高浓度大气颗粒物引起的能见度下降现象,是环境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灰霾的组成成分非常复杂,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其中有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是直径小于10微米的气溶胶粒子,如矿物颗粒物、海盐、硫酸盐、硝酸盐、有机气溶胶粒子等,它能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上下呼吸道和肺叶中。由于灰霾中的大气气溶胶大部分均可被人体呼吸道吸入,尤其是亚微米粒子(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会分别沉积于上、下呼吸道和肺泡中,引起鼻炎、支气管炎等病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此外,紫外线是自然界杀灭大气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的主要武器,灰霾天气导致近地层紫外线的减弱,易使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强,传染病增多。另外,灰霾导致的能见度下降会极大影响交通出行、社会活动等,为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三、灰霾与空气质量

灰霾发生的特征之一是PM2.5浓度的上升,而PM2.5是造成我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来自全球91个国家110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浓度及排名状况,中国的32个省会城市包含其中,中国城市的PM10浓度介于38~150μg/m3,排名位于812~1058之间。WHO在2005年时估计,全球城市大气PM2.5污染造成每年至少80万例居民死亡的损失,且这些损失的65%落在PM2.5污染较为严重的亚洲国家(主要是中国和印度)。《我国五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与居民死亡关系研究报告》提出,我国每年因大气PM2. 健康危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570亿~5200亿元。《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大气环境保护战略专题研究报告》显示,我国以灰霾为典型代表的大气污染已经对我国公众健康和生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所导致的健康和经济损失高达GDP的1%~4%。随着经济飞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使得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蔓延,导致能见度下降和公众健康受损,我国大气污染的性质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煤烟型污染与光化学二次污染相叠加,使我国大气污染已由单一煤烟型污染转化为煤烟型与光化学污染并存的复合型污染,而污染物的长距离传输和跨界输送,呈现区域性复合污染特征,并有向更大区域蔓延和发展的态势。在我国中东部城市群地区出现了煤烟污染与机动车尾气污染共存的大气复合污染,具有明显的局地污染和区域污染相结合、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征。区域整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上进入了以多污染物共存、多污染源叠加、多尺度关联、多过程耦合、多介质影响为特征的复合性大气污染阶段。空气中高浓度的细颗粒物也导致越来越严重的灰霾问题,灰霾过程的发生机制越发复杂。就整体而言,我国大气污染现况可比喻为“旧病未愈,新疾又生”。这为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和污染防治工作提出挑战,也为我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四、监测与评价

为了针对灰霾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评估,国家环保部门和气象部门均建立了相关监测网络提供数据,如环保部门建立的空气质量监测网针对大气颗粒物浓度进行的监测和气象部门监测网中针对大气能见度的监测。此外,也建立了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对污染等级进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是国家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所制定的标准,其中详细规定了评价环境空气质量水平的污染物浓度限值及评价方法。2012年2月,国务院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并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新标准增加了PM2.5和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并将其中的部分污染物浓度限值作了进一步加严,该标准自2016年1月1日起将在全国实施。对应新标准,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AQI)取代了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 API),成为一种定量、客观地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它以数字的形式描绘空气质量状况,使公众能简明、清楚地了解空气质量的优劣,能够向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易于理解的城市地区空气质量状况,并可用来进行环境现状评价、回顾性评价和趋势评价。我国目前使用的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方法为首先计算各种污染物的分指数,再按照最大指数确定当日的空气质量指数,进而进行空气质量指数级别的划分(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并对健康影响情况进行通报和提出相应的措施。霾使远处光亮物体带黄、红色,使黑暗物体微带蓝色”,该标准也说明,在某些地区受到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霾称为灰霾,即有污染的霾。该标准按照能见度水平将霾等级划分为4级,即轻微、轻度、中度、重度。值得注意的是,该标准中也针对不同等级提供了公众防护建议,但这些等级的设定并不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空气污染等级对应,所提供的防护建议也有较大不同,如在轻度灰霾等级下,环境空气质量有可能出现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的情况,因此,在向公众提供防护建议时,应结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空气质量指数。

五、结语

文章对灰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分析了灰霾的产生原因和灰霾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体的损害。同时文章也探讨了对灰霾的检测和评估的方案,并且简单的分析了我国环境监控的当前状况对空气污染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影响和存在的问题。此外为了治理当前我国一些地区严重的地区性和综合型的空气污染,以及对灰霾污染的影响实施切实的评估,展示对灰霾破坏的恢复预警作用做了初期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吴兑:《再论都市霾与雾的区别》,《气象》,2006年04期

[2] 刘波:《浅谈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科技与企业》,2011年08期

常见的大气污染现象篇(2)

关键词:大气颗粒物 气象条件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118-02

大气颗粒物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大气颗粒物一般按其空气动力学直径(Dp)分类:悬浮在空气中、Dp≤10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总悬浮颗粒物(TSP);悬浮在空气中、Dp≤10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粗颗粒物,记为PM10。此外,通常将Dp≤2.5μm的大气颗粒物称为细颗粒物,记为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能散射太阳辐射,影响地球――大气系统能量平衡,降低大气能见度[1-2],造成灰霾天气。细颗粒物(PM2.5)还严重危害人体健康[3]。有研究表明[4-5],大气颗粒物的浓度水平与呼吸系统和心肺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大气颗粒物污染状况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在污染源分布及其排放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气颗粒物的浓度主要取决于各种气象条件下颗粒物的输送、扩散情况[6]。污染源和气象条件的共同影响,造成大气颗粒物在时空上的起伏变化。在没有明显的天气系统转折变化的情况下,大气颗粒物的时空分布主要取决于污染源排放位置和源强;当有大的天气变化时,则引起气象要素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大气颗粒物扩散条件的明显变化,影响大气颗粒物原有的时空分布规律。近年来关于大气颗粒物与气象条件相关性分析的研究越来越多。

1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研究

1.1 大气颗粒物的时间分布特征

1.1.1 年际、季节性变化

国内外针对大气颗粒物年际、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很多。刘克利等[7]利用乌海市2006~2010年PM10监测数据,分析得出5年来PM10年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一年里夏季PM10浓度最小,冬季最大,极大值出现在3月。吕丽莉等[8]研究了兰州市2000~2011年PM10污染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兰州市PM10污染有所改善,其浓度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且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PM10浓度最高。李金娟等[9]对贵阳市4个采样点TSP和PM10污染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TSP和PM10浓度的变化规律大小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朱敏等[10]的研究结果也是PM10浓度在夏季处于低值,冬季处于高值。国外的研究表明,部分地区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季节变化与我国有相似的特点,如意大利的MARCAZZAN等[11]的研究得出,冬季PM2.5浓度高于夏季。

1.1.2 日变化

宋宇等[12]于1999年6月底-7月初对北京市城区PM2.5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M2.5出现高峰值的时候一般是在上午和正午时刻(9:00~13:00)。郭二果等[13]对北京西山3种典型游憩林春季大气中TSP、PM10、PM2.5、PM1.0污染的日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4种粒径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均近似呈双峰双谷形,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7:00~9:00和21:00~1:00,两个低谷分别出现在15:00和3:00~5:00。刘淑梅等[14]利用2001~2005年5年兰州市区连续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分析得出春季污染物浓度逐日变化表现为“陡峰型”;冬季的特点是逐日缓慢上升,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重度污染,之后持续或快速下降。

张涛等[15]对灰霾天气下广州市PM2.5浓度进行监测,发现00:00~06:00时段PM2.5浓度较低,其中在04:00左右达到一天中的最小值,主要是由于该时段人为活动明显减少;06:00~08:00和18:00~19:00时段PM2.5浓度明显增高,并各出现一个峰值,这主要是由于这两个时段是上班和下班的高峰期,机动车排放对颗粒物数浓度贡献比较明显;09:00~18:00时段基本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浓度水平,这可能与灰霾天气下大气边界层比较稳定,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有关。

1.2 大气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邓利群等[16]根据成都市3类不同功能区划采样点监测资料,得出城市下风向位置PM10、PM2.5污染状况最严重,商业繁华地段次之,生活居住区最好。李金娟等[9]对贵阳市4个采样点TSP和PM10污染的空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TSP和PM10的浓度变化规律大小顺序为:工业污染区、文教区、市中心、背景点。

2 大气颗粒物与气象条件相关性研究

2.1 与风向、风速的相关性分析

王琳琳等[1]对北京市PM10、PM2.5浓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主导风向为南风或东南风时,大气颗粒物浓度显著上升,其中0.5~1.0m/s的东南风条件下污染最严重;而主导风向变为北风或东北风时大气颗粒物污染有明显改善。

隋珂珂等[17]对各季节北京市PM10持续污染时段气象条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显示,秋季相对湿度在60%~90%时,持续污染发生概率在70%以上,且风速多集中在2 m/s以下,低于1 m/s时污染概率接近80%,主导风向为S和W。而春季出现持续污染时相对湿度多低于60%,并多伴随2 m/s以上的风速,风速在4 m/s以上时污染概率超过50%,主导风向为N和W。冬季发生持续污染时对应相对湿度的范围较宽,为40%~90%(污染概率超过60%),风速在2 m/s左右,偏西和偏北风占多数。夏季持续污染所对应的相对湿度则多集中在30%-40%和60%~90%,风速为1~2 m/s,以西南风和北风为主。

2.2 与气温的相关性分析

冯建军等[18]的研究表明,春、秋两季日平均气温对PM10污染的影响大致相同,均为当日平均气温在季平均值附近徘徊时,较易出现PM10污染,当日平均气温高于季平均值时则不易出现PM10污染;而冬季则相反,当日平均气温略高于季平均值时,较易出现PM10污染,当日平均气温低于季平均值时则不易出现PM10污染;夏季较少出现PM10污染。而邓利群、杨荣师等[4、16]人的研究结果则是,气温对颗粒物在大气中的分布没有显著影响。

2.3 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分析

大气颗粒物与相对湿度的相关性有两种研究结论。杨荣师、朱敏、周德平等[4、10、19]认为空气干燥,大气湿度较小的情况下,较易形成PM10的污染;而大气湿度高时,PM10浓度较低,不易出现PM10污染。然而也有研究表明[20],在一定湿度范围内,湿度增加时污染物浓度升高,灰尘等颗粒物作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后沉于大气低层,使灰尘浓度升高,在足够的湿度和降温条件下形成雾,加剧大气污染。

2.4 与气压的相关性分析

国内关于大气颗粒物与气压关系的研究很多。气压的高低与大气环流形势密切相关。当地面受低压控制时,四周高压气团流向中心,中心形成上升气流,通常风力较大,利于污染物向上扩散,颗粒物浓度较小;地面受高压控制时,中心部位出现下沉气流,阻止污染物向上扩散,在稳定高压的控制下,大气污染加重,颗粒物浓度较大[21]。所有气压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影响的研究结果[4、18、19]与前面的理论分析一致:大气颗粒物浓度与气压呈正相关关系。但气压是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次要因素。

2.5 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分析

肖舜等[22]利用西安世园会召开期间气象资料与PM10指数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气降水对PM10具有一定的清洗作用。当日降水量20mm,PM10指数当日就有明显降低。朱敏等[10]认为日降雨量达到或超过5mm的降雨对PM10浓度降低作用较显著;当日降雨量在5mm以下时,降雨的清除作用不明显。而且春夏季降雨对PM10的改变作用要大于秋冬季。冯建军等[18]通过对广州市2001~2004年PM10和同期地面气象要素监测资料的分析,得出不同等级的降雨对PM10污染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改变量总的来说是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1mm降雨量对PM10的清除能力按春、夏、秋、冬依次递增。

2.6 与大气能见度的相关性分析

王炜等[23]利用天津市1990~2004年大气能见度观测资料及天津市2002~2004年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统计得出,春、冬季的PM10对大气能见度影响较大,夏季水汽对大气能见度影响较大,在干燥天气条件下的大气能见度以大气污染物影响为主。

徐鹏炜等[24]利用杭州市区2003~2007年的PM10浓度数据和气象资料研究得出,PM10浓度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在无降水情况下更为明显。当PM10日均质量浓度>300μg/m3时,日最大大气能见度仅为4.9km;当PM10日均质量浓度≤50μg/m3时,日最大大气能见度则高达23.0 km。邓利群等[16]则认为,大气能见度与PM2.5的相关系数大于与PM10的相关系数,即能见度的好坏受大气颗粒物尤其是细颗粒物浓度大小的影响。

3 结语

通过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近年来各区域在保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引进清洁能源,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大气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污染程度有所改善。一年里大气颗粒物浓度呈现出冬季最大,夏季最小的季节特征。绝大多数情况下,大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均近似呈双峰双谷形。在空间分布上,城市下风向、工业污染区大气颗粒物浓度最高,居民混杂区次之,背景点郊区最低。

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不是由单个气象要素决定,而是各气象要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故不同环境状况下大气颗粒物与气象条件相关性的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有关大气颗粒物与单个气象要素的分析已不能满足指导空气质量预报的需求,应加快各气象要素组成的边界层气象条件对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影响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空气质量预报和防治大气污染提供更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琳琳,王淑兰,王新锋,等.北京市2009年8月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4):553-560.

[2] SCHWARTZ J, DOCKERY D W, NEAS L M. Is daily mortality associated specifically with fine particles [J]. 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1996,46(10):927-939.

[3] POPE C A, BUMETT R T, THUN M J, et al. Lung cancer, cardiopulmonary mortality, and long-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al Association,2002,287(9):1132C1141.

[4] 杨荣师,李金娟,徐露,等.贵阳市西郊PM10污染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因素的关系探讨[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6(2):123-127.

[5] BARLOW P G, BROWN D M, DONALDSON K, et al. Reduced alveolar macrophage migration induced by acute ambient particle (PM10) exposure[J]. Cell Biol Toxicol,2008,24(3):243-252.

常见的大气污染现象篇(3)

用“天时地利人和”六个字来概括葡萄酒似乎非常地适宜,因为从葡萄的育种、插条栽植、果实采摘、再到酿造、存储.....。。每一个过程都受到这三个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葡萄酒中偶尔出现些许缺陷也是难以避免的。

7大最常见的影响葡萄酒酒质的因素

氧化

定义:葡萄酒也会像金属一样,在氧气过多时易被氧化。氧化是葡萄酒最常见的缺陷,葡萄酒氧化最常见的原因是存储不当。

现象:被氧化的葡萄酒在颜色和风味上都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其颜色由原来的亮红变成砖红或棕红,缺少光泽,而其口感也由新鲜变得干涩偏苦。白葡萄酒比红葡萄酒更容易氧化,这是因为红葡萄酒中的高单宁可以减缓氧化的速度。

补救:葡萄酒一经氧化,无法补救。不过对于刚开瓶的葡萄酒,你仍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延缓氧化。

木塞污染

定义:木塞污染指葡萄酒受被污染的木桶或软木塞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常见缺陷,这个过程既可能发生在橡木桶中,也可能发生在葡萄酒的装配生产线上,因此这种缺陷常常会影响整批葡萄酒。

现象:受木塞污染的葡萄酒往往会出现我们常说的“木塞味”,即闻起来有股潮湿的气味,像湿报纸味,又像霉味,或是狗身上散发出的气味。一般来说,约有2%的葡萄酒会受到木塞污染,因此这是葡萄酒第二大最常见的缺陷。

补救:几乎不能补救,但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葡萄酒化学教授安德鲁沃特豪斯(Andrew Waterhouse)认为聚乙稀(如塑料薄膜等)能吸附葡萄酒中的木塞味。

硫化物污染

定义:葡萄酒因添加过量的二氧化硫、微生物硫代谢等因素而造成的一种污染。一般来说,为了避免葡萄酒遭到其它物质的污染,生产商通常会在其中添加一定量的二氧化硫,但当添加的二氧化硫过量时,葡萄酒就会遭到破坏,造成硫化物污染。

现象:受硫化物污染的葡萄酒通常会带有刺鼻的气味,闻起来像臭鸡蛋味、燃烧橡胶、臭鼬或小便等类似的刺鼻气味。

补救:醒酒可以减轻这些刺鼻的气味。

微生物污染

定义:葡萄酒在酿造过程中因微生物活动而产生的污染。葡萄酒是微生物活动的产物,葡萄酒的酿造过程就是控制这些微生物活动的过程。然而,某些酵母可能成为葡萄酒酿造过程的害群之马,另外,某些外来的微生物也会污染酿造环境。

现象:受微生物污染的葡萄酒往往会带有异味,如药草味、动物味或是马厮味等令人不悦的味道。

补救:不能补救。

紫外线伤害

定义:葡萄酒因过度地暴露在紫外线等放射性光线下而造成的损害。人们常犯的错误是将葡萄酒暴露在阳光下或存放在靠近窗户的地方。

现象:白葡萄酒如香槟、维欧尼和白诗南等最易受强光的影响。这些被紫外线伤害的葡萄酒往往带有一股汗馊味。

补救:不能补救,但可以将葡萄酒保存在远离强光的环境中。

二次发酵(不包括起泡酒)

定义:葡萄酒因不洁净的装瓶生产线而引入的微生物与其剩余糖分发生的发酵现象。在静止型葡萄酒中,哪怕是细微的气泡也是不应该出现的,尤其是具有一些年份的红葡萄酒。

现象:能够看到一些气泡,听到“滋滋”声,品尝时还能感觉到一股清新的风味。然而,有些二次发酵并不是意外事故,一些酿酒师就特意采用二次发酵来加强葡萄酒的活跃程度,此外,某些微起泡酒也是采用二次发酵来生产的,例如葡萄牙的绿酒。

补救:不能补救,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葡萄酒就是采用了二次发酵的原理进行酿造的。

高温

定义:葡萄酒因存放在过高温环境下而产生的缺陷。

现象:闻起来有过分的果酱气味,让人联想起罐头或用葡萄制成的果酱。高温会令瓶中的空气膨胀,进而将瓶塞顶起,因此,往往会造成封口不严,葡萄酒被氧化。

补救:不能补救,但是可以将葡萄酒存放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通常12℃是葡萄酒最佳的保存温度。

1、醋酸味

醋酸味是普通葡萄酒最常见的缺陷之一,但是某些追求高品质葡萄酒的酿酒师为了让葡萄酒更具复杂风味也会故意酿造出带有这种味道的葡萄酒。然而,并不是人人都喜欢醋酸味的。

2、酒石酸

一种存在于未经过滤、矿物质含量高的葡萄酒中的矿物质晶体。这些少量的酒石酸晶体沉淀在老酒的瓶底,对酒体无害,如饮用对人体健康亦无害。

常见的大气污染现象篇(4)

关键词:城市空气质量污染源气象条件

1概述

空气污染是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达到有害程度,超过了环境质量标准和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活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坏的物质都是空气污染物。空气污染物到2009年2月为止,已知约有100多种。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核爆炸等)两种,且以后者为主,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影响大气污染范围和强度的因素有污染物的性质(物理的和化学的),污染源的性质(源强、源高、源内温度、排气速率等),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等),地表性质(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盖物等)。

城市空气质量好坏与季节及气象条件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冬季采暖期,北方许多城市的大气污染元凶是燃煤烟雾,其次是汽车尾气,两者的共同作用使空气污染更加严重;而在非采暖期,则以大量的机动车尾气和悬浮颗粒物污染为主。相对于每周或每天而言,当污染源排放量没有大的变化情况下,风、雨、气压、温度等气象条件直接影响空气质量的好坏,使空气污染指数会有很大的差别。

2 分析

2.1 逆温分析

大气逆温现象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逆温是空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高的大气垂直层结现象。一般来说,冬季逆温层较强较厚,维持时间较长;夏季则相对偏弱。通常在晴朗微风的夜间有逆温现象存在,使低层大气比较稳定,非常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太阳出来后,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使逆温层逐渐消失,大气湍流混合和垂直对流加强,有助于污染物质的扩散。可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比如上述的一场冷空气过后,却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导致空气“脚重头轻”,大气科学中称这种现象叫“逆温”。发生逆温的大气层叫“逆温层”。逆温层的厚度可从几十米到几百米,它就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盖在地面上空,空气不能向上扩散,“无路可走”又向下蔓延,从而加重了大气污染。

2.2风向、风速分析

风向、风速对大气污染物扩散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风向决定着污染物输送的方向,其影响是第一位的;风速决定着对污染物输送的能力,风速越小越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输送,特别是静风时非常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使得大量污染物在城区堆积,导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恶化。因此城市风向、风速对它的大气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

风速与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成反比。风速越大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就越快,当风速小于3m/s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稀释;当风速大于5m/s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不至于造成严重污染。

2.3降水分析

降水对大气污染物有很强的稀释作用,在雨雪作用下,大气中的一些污染气体能够溶解在水中,并能与水起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降低空气中污染气体的浓度,所以降水能清除大气中的污染气体;雨滴与气溶胶相互碰撞可使粒子附着于雨滴,随着降水而使大气中的颗粒下降。据试验,降1h小雨就可以将大于10μm的气溶胶清除50%。降水与空气质量的好坏成反比,即,降水次数越多空气质量越好,降水量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2.4大气稳定度分析

大气稳定度是影响空气污染的气象因素之一,它代表了大气垂直扩散能力的强弱。不稳定类天气有利于大气污染物垂直扩散,而大气层结稳定则不利于低层污染物的扩散,对城区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表3给出了城区全年及各季的不同稳定度出现的频率。城区全年边界层稳定的几率几乎占了一半,尤其是冬季稳定性层结高达60%以上。这种层结结构是城区各种污染源向大气排放的有害气体不易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采暖期市区空气质量最差。

在城市,工业和家庭消耗大量的燃料,使城市成为一个巨大的热源。据统计,中等以上的城市年平均气温比周围农村高1℃左右;城市和乡村的温度日变化有明显区别,两地日最高气温相差不大,但城市的最低气温比乡村高的多。城市与乡村的垂直气温垂直分布也不相同,这是影响城市污染扩散的重要因素。在晴天的日子里,白天地面温度较高,城市比乡村形成的混合层厚,即不稳定层厚,城市比农村更有利于污染物扩散;日落之后,乡村逐渐形成了400~600m厚度的逆温层,而城市在200~300m以下仍维持白天的混合层。300~600m之间形成了逆温层,层结稳定,抑制下面混合层污染物向上扩散,这就是城市上空为什么经常存在一个污染盖,不见蓝天的原因。

3 结论

(1)大气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是下降的,而逆温则反之,相当于有一个锅盖盖在大气上面,这样大气就变得很稳定,非常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通常,在晴朗微风的夜间有逆温现象存在,太阳出来之后,随着地表温度的升高,逆温层会逐渐消失,气流混合和垂直对流加强,有助于污染物的扩散。

(2)污染浓度与风速平方成反比,与污染源排放强度成正比。通常风速越大越有利于空气中污染物质的稀释扩散。而长时间的微风或静风则会抑制污染物质的扩散,使近地面层的污染物质成倍地增加。

(3)自然降雨、降雪对空气污染物能起着清除和冲刷作用。在雨雪作用下,大气中的一些污染气体能够溶解在水中,降低空气 污染气体的浓度,较大的雨雪对空气污染物粉尘颗粒也起着有效的清除作用。

(4)气象条件对排入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有明显的作用。它可以使污染物得到稀释,浓度降低;它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作用使污染物从大气中逐渐消失。因此研究气象因素对污染物作用的机理是做好城市环境气象预报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常见的大气污染现象篇(5)

关键词:雾霾;雾霾天气;大气污染;防御措施

Abstract: With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continues to develop, more and mor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any economically developed cities, industrial cities, such as air pollution and deteriorating further serious trend. As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ursuit of GDP growth over the neglec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lution control measures in our country lags behind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ir pollution worsening trend. Thu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deterioration of air quality, fog and haze phenomenon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Haze generation there are many causes, which is the root cause of air pollution. With the increase in fog and haze phenomenon harm also increased. Haze is not only caused harm to human health, but also have an adverse impact o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o here's to the mechanism of haze, hazar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to explore and study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words: haze; fog and haze; air pollution; defensive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426.4文献标识码:A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许多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工业城市等大气污染逐渐恶化并有及进一步严重的趋势。这是人们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的环境保护所造成的。因而,近些年来,随着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危害也逐渐加重。

从中国气象局2013年2月新闻会上获悉,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尤其,北京地区几乎成了“雾都”,受到了雾霾天气的严重破坏,给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可见,随着雾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也加重。雾霾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因此,在这里对雾霾的发生机制、危害以及防御措施等进行探讨和研究就能够为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雾霾天气的产生

雾霾常常相伴而生,大范围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在有利的天气条件下可维持数日。利于雾霾维持的天气条件包括:一是风力小,不利于污染物在水平方向扩散;二是低空大气层结稳定,近地面易出现逆温层,不利于污染物垂直向上扩散,使得污染物在大气边界层积聚。

(一)雾和霾的区别

雾与霾的区别主要包括:

1.能见度范围不同。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霾的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

2.相对湿度不同。雾的相对湿度大于90%,霾的相对湿度小于80%,相对湿度介于80-90%是霾和雾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3.厚度不同。雾的厚度只有几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达1-3公里左右。

4.边界特征不同。雾的边界很清晰,过了“雾区”可能就是晴空万里,但是霾与晴空区之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5.颜色不同。雾的颜色是乳白色、青白色,霾则是黄色、橙灰色。

6.日变化不同。雾一般午夜至清晨最易出现;霾的日变化特征不明显,当气团没有大的变化,空气团较稳定时,持续出现时间较长。

(二)雾霾天气的概念和由来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霾的定义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km 的空气普遍有混浊现象,使远处光亮物微带黄、红色,使黑暗物微带蓝色。”[1]

雾霾天气是大气污染的直接表现。雾霾是对大气中各种悬浮颗粒物含量超标的笼统的表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成分。这些成分和雾气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天气变得灰蒙蒙的,空气的能见度很低。雾霾的源头多种多样,比如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道路扬尘、垃圾焚烧等等,雾霾天气通常是多种污染源综合作用形成的。

雾霾天气自古有之,刀耕火种和火山喷发等人类活动或自然现象都可能导致雾霾天气。不过在人类进入化石燃料时代后,雾霾天气才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急剧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人口高度聚集、工业废气排放、生态环境破坏等都为雾霾天气的形成造成了隐患。

(三)雾霾天气的产生

雾霾天气的产生既有根本条件也有辅助条件。根本条件是大气污染,而辅助条件就是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如果空气中的污染物在长期处于静态的气象条件下聚集就会产生雾霾天气。

雾霾的形成要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颗粒型扬尘的产生。我国很大一部分面积处在黄土高原地区,容易形成扬尘颗粒。其次,建筑或道路扬尘的产生。道路被车轮压过就会造成大量扬尘,即使这些颗粒性物质落回地面,也会因汽车不断驶过,被再次甩到城市上空。最后,颗粒型扬尘聚集。颗粒型扬尘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聚集,颗粒与水分子结合就会形成霾。

二、雾霾天气的危害

雾霾天气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还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

(一)影响人们出行

出现雾霾天气的时候,空气的能见度很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人们在外出驾驶时如果不遵守交通规则,减速慢行,就会容易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二)影响农业生产和电力供应

雾霾天气出现时,空气中的水分含量较高,会弱化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一些污染物如,硫化物、氰化物等也会对植物的生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从供电的角度来说,雾霾中电线的绝缘能力会因为较低的空气湿度而降低,从而容易发生短路现象。

(三)对人们身体健康不利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长期吸入严重者会导致死亡。它们在人们毫无防范的时候侵入人体呼吸道和肺叶中,从而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疾病,诸如咽喉炎、肺气肿、哮喘、鼻炎、支气管炎等炎症,长期处于这种环境还会诱发肺癌、心肌缺血及损伤等。例如:出现雾霾天气的时候,空气中的水分很多,不利于身体汗液的排出,因此,对于喜欢早晨锻炼的人们来说,就容易造成胸闷、血压升高等症状的产生。中国社科院联合中国气象局了《气候变化绿皮书》,报告称:“雾霾天气影响健康,除了众所周知的会使呼吸系统及心脏系统疾病恶化等,还会影响生殖能力。”此外,国外也有很多研究数据表明,环境因素可能造成不孕不育。

三、防御措施

(一)找出根源,源头治理

我们都知道,雾霾天气的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因此,要从根本上防御雾霾天气,应该从源头开始治理。树立正确的经济增长观念,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兼顾。

(二)建立监测预警机制

中国气象局已经做好了雾霾天气的监测和预报,建立了灾情预警防护机制。此外,针对雾霾的根源――大气污染问题,应该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把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决策与雾霾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向结合形成一个动态的防御系统。

(三)政府部门应加强社会管理

由于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出于对GDP的崇拜,把GDP和财政收入等内容作为政绩考核的重点。而很多化工企业、环保企业等污染企业都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部分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故意视而不见。长此以往,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政府部门应该认识到如果一味的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会使人们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政府部门应该把环保列入政绩考核的重点。对于有严重污染的重工业企业,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限制标准,督促它们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四)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

根据雾霾天气的发生机制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考虑和研究气流上升和下沉的因素,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气流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增加绿地植被面积,发挥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及美化环境等效益,从而净化城市大气,改善空气质量。[2]

(六)市民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针对雾霾天气,除了政府、企业等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之外,应对空气污染,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少坐一天车,多坐公交车等。同时也应该采取一些防护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首先,避免雾天锻炼。可以改在太阳出来后再晨练,也可以改为室内锻炼。其次,尽量减少外出。如果不得不出门时,最好戴上口罩。再次,别把窗子关得太严。可以选择中午阳光较充足、污染物较少的时候短时间开窗换气。最后,尽量远离马路。因为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车进入市区这些时间段,污染物浓度最高。此外,还应该适当的补充钙,多吃豆腐、水果等。

四、结语

雾霾天气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大气污染。因此,针对雾霾天气的防御措施,应该坚持标本兼治。针对雾霾天气发生的根源――大气污染,国家、政府、环保部门、社会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我们个人也应该树立“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总之,应对雾霾天气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常见的大气污染现象篇(6)

关键词:大气能见度;气象要素;空气污染;相关分析;大连

中图分类号:[R122.7]

大气能见度是一个重要的气象要素,它的好坏与海陆空交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是,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高度密集,人类活动释放的各种大气污染物使得城市的大气能见度呈下降趋势:在欧洲的边远地区好的能见度一般认为有40~50 km,但在城市地区却小得多,人类活动是造成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台湾中部地区由于大气污染物的作用城市能见度也显著地降低了,城市能见度年平均约为8~10 km,而边远地区能见度约为25~30 km。河北省11个城市的大气能见度在1960―2012年间由于空气污染均显著下降,夏季下降的幅度最大。

引起大气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污染,其中大气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是造成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且与颗粒物的成分也有关系,硫酸根和硝酸根是引起能见度下降的最主要的离子。此外,城市大气能见度还与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及雾、降水、浮尘等天气有密切关系。

大连近些年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这种因能见度下降而引起的灰霾现象(能见度小于10 km,相对湿度小于80%时的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的天气现象确定为霾)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灾害性天气。因此,分析大连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规律,探讨能见度与颗粒物和其它气态污染物以及能见度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对改善大连大气能见度,减少灰霾天气有重要意义。

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为:2011―2013年大连市庙西地面气象观测台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包括每日02、08、14、20时4次定时观测的水平能见度、风速、地面气压和地面温度、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日均值。

2 结果与讨论

2.1 大连大气能见度的特征分析

2.1.1 能见度的基本描述统计

分别以4、7、10、1月代表春、夏、秋、冬季分析四季中大气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将2011―2013年的4、7、10、1月的日平均能见度取平均值进行分析。每日4次观测资料日变化统计结果

大连市大气能见度日变化明显,早晨08时能见度最差(平均为11.8 km),中午时逐渐变好,午后14时最好(平均为15.1 km),下午至夜晚又逐渐变坏。这与北京地区的大气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相同[4]。主要是因为早晨和夜间大气层结较为稳定,近地气层内常有逆温出现,抑制了低层空气中气溶胶粒子向上输送,导致夜间和早晨能见度下降;而日出之后,随着太阳辐射加强,空气湿度减少,逆温逐渐抬升而消失,大气垂直交换加强,而且午后地面风速一般较大,空气污染物容易扩散,因此午后大气能见度通常是一日之中最好的时段。

2.1.3 能见度的月、季、年变化

大气能见度日均值(为2011―2013年的3年平均值)逐月变化图,能见度的最大值出现在7月,为14.4 km,而最小值则出现在4月,为10.8 km。总的来看,能见度日均值的逐月差异不大。从能见度日均值的季节变化来看(下页图4),夏、秋季能见度较高,以秋季的能见度最高,平均为14.0 km,春、冬季能见度较低,以春季的能见度最低,平均只有11.4 km。这是由于夏季大气对流运动强,垂直方向上的空气交换速度快,因此大气能见度好;而春季的大气对流运动弱,垂直方向上的空气交换慢,大气能见度因而较差。

从能见度日均值的年际变化图来看,从2011至2013年,能见度年均值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以上能见度特征分析可看出,大连市大气能见度存在较明显的年、季、日变化,年均值为12~14 km,并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2.2 大气能见度与地面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

大气能见度与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风可以使大气中的沙尘和污染物快速扩散,从而使沙尘或烟雾淡化,能见度就会增大;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空气中水蒸汽较丰富时,容易发生凝结而生成大量的小液滴,从而降低能见度。能见度与地面气压呈极弱的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不显著;与温度呈弱的正相关,相关性也不显著,表明气压和温度对能见度的影响很小。

在不受其它因素影响的情况下,风速与大气能见度呈显著正相关;而相对湿度、温度和气压与能见度呈负相关,其中相对湿度和气压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偏相关系数较大,表明相对湿度能够使能见度显著降低,温度和气压对降低能见度的贡献很小。能见度与风速的正相关性以及与相对湿度的负相关性曾有过报道。

以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气象要素中,相对湿度和平均风速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较大,而地面气压和气温对能见度的影响较小。

3 结论

(1)大连市大气能见度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日、季变化特征明显,一年之中,春季能见度最低,秋季能见度最高。

(2)能见度与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强负相关;与温度和气压的相关关系极弱。

气象条件和空气污染程度对城市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很大,其中空气污染物对能见度的影响较为复杂,其影响机制究竟如何,这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范引琪, 李二杰, 范增禄. 河北省1960―2002年城市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J]. 大气科学, 2005, 29(4): 526-535.

常见的大气污染现象篇(7)

关键词:园林植物;大气污染;植物监测

环境污染是人类生存的严峻问题,受到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和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燃烧矿石、发电、合在成千上万的化学物质等工业活动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使城市大气中一些有毒气体的浓度成倍甚至几百倍地增高,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研究表明:大气污染浓度的增加,不仅会引发人的呼吸道疾病,心脏病、甚至还会导致死亡,园林植物可以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大气污染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除污吐新”的作用,利用生物监测和评价大气污染状况,一直是生物监测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园林植物对大气污染的监测作用:

(一)植物监测的概念:

工业革命以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及时有效地进行环境污染的监测,既能了解情况,又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污染,通常的监测方法有仪器监测和生物监测。在生物监测中,植物监测应用最为广泛,植物监测是指利用对环境中的有害气体特别敏感的植物的受害症状来监测有害气体的浓度和种类,并指示环境被污染的程度。该类植物称为监测植物或指示植物。如,地衣苔藓对环境因子的变化十分敏感,常用来监测大气污染。

(二)园林植物监测城市大气污染的特点:

不同植物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反应不同,可用来监测城市大气污染。园林植物监测城市大气污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能够早期发现大气污染。(2)能够反映几种污染物的综合作用强度。环境污染物成分复杂,各种分子和各种离子之间既有协同作用,又有拮抗作用,以及相加作用等。如二氧化硫与乙醛共存时,对植物的危害增强,表现出协同作用;而有些污染物共存时,则表现出相互减弱作用,即拮抗作用,如二氧化硫与氨气。同时,污染物毒性还受到环境因子,如PH值、酸碱性、水温等的影响,这是理化监测所不能反映的,而园林植物接受的是综合影响,不光是个别离子的综合作用,因而园林植物监测反映了整个环境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3)能够初步监测污染物的种类和估测污染物的浓度。(4)能够反映革一地区的污染历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由于树木寿命长,而许多污染物会沉积在树木的年轮中,通过对年轮中有害物浓度进行分析可推测环境污染的历史状况。所以,用多年生的树木作监测植物,能够反映某一地区的污染另史和污染造成的累积受害等。(5)具有长期、连续监测的特点。在植物的生长周期内,可以连续不断地监测环境污染状况,而且,植物监测还可监测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蓄积、转化等动态变化过程,为污染后的治理等提供理论依据。(6)具有经济、简便的特点,用植物监测环境污染经济、简便、在生产实际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适合大面积推广。

二、园林植物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反应及监测植物: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气孔进入叶片并溶解在汁液中,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对植物产生毒性,所以园林植物对城市大气污染的反应也首先表现在叶片上,大气污染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含量且持续一段时间后,不同植物就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伤害特性,目前我们主要采用观察植物外观有无伤害症状(通常观察植物叶片)来判断植物的受害程度,有些植物对污染物很敏感,其叶片在不同种类的较低浓度污染物作用下短时间内就表现出不同特点的伤害症状,植物在不同的大气污染作用下对植物叶片的可见伤害因伤斑的部位、形状、颜色和受害叶龄等特征的不同而互相区别。一些常见有害气体的对大气污染反应及监测植物如下:

(一)SO2 SO2的浓度达到1ppm至5ppm时人才能感到其气味,浓度达到10ppm至20ppm时,人就会有受害症状:咳嗽、流泪。敏感植物在其浓度为0.3ppm时经几小时就可在叶脉间出现点状或块状的黄褐斑或黄白色斑,而叶脉仍为绿色。对SO2敏感的植物有:地衣、紫花苜蓿、凤仙花、翠菊、四季海棠、天竺葵、锦葵、含羞草、落叶松、向日葵、梨、雪松、苹果、复叶槭等。

(二)FH F是黄绿色气体,有烈臭,在空气中迅速变为HF;后者易溶于水成氢氟酸。慢性氟中毒症状为骨质增生、骨硬化,肾、肝、心血管、造血系统、生殖系统也受影响。F及HF的浓液在0.002ppm至0.004ppm时对敏感植物即可产生影响。叶片伤斑最初表现在叶端和叶缘,然后向中心部扩展,浓度高时整片叶子枯焦脱落。对FH反应敏感的植物有:唐菖蒲、玉簪、郁金香、万年青、萱草、榆叶梅、葡萄、杜鹃、樱桃、月季、雪松、菖兰、杏、紫薇、复叶槭等。

(三)Cl2 Cl2是黄绿色气体,有臭味,比空气重。HCl为可溶于水的强酸。Cl2有全身吸收性中毒作用,人从呼吸道吸入5ppm至10ppmCl2,即可溶解于粘膜,从水中夺取H变成HCl。氯中毒可引起粘膜性肿胀、呼吸困难、肺水肿、恶心、呕吐、腹泻等。Cl2及HCl可使植物叶片产生褐色点斑或块斑,但斑界不明显,严重时全叶褪色而脱落。对Cl2反应敏感的植物有:圆柏、垂柳、加拿大杨、油松、紫薇、栾树、波丝菊、金盏菊、凤仙花、天竺葵、蛇目菊、硫华菊、一串红、落叶松、油松等。

(四)NO2 它所引起的主要症状为黄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叶脉间或叶缘处,成条状或斑状不一,幼叶在黄化现象产生之前就可能先脱落。但与其他原因所产生的黄化现象较难区分开。对NO2反应敏感的植物有:榆叶梅、连翘、复叶槭等。

(五)O3 它由气孔进入叶子,与叶肉细胞接触后首先破坏其细胞膜,因而造成细胞死亡。其伤斑大多数叶面,少脉间。黄化斑点及白色斑纹是最常见的病症,也可能出现叶面完全漂白者。其受害叶最先为中龄叶。对O3反应敏感的植物有:悬铃木、连翘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