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

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8 15:24:12

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

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篇(1)

关键词:多元化考核模式;教学改革;国际商务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85-03

一、高校国际商务课程考核方式的现状分析

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许多专家提出了PBL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早在2001年,周凤岗就对单一式教学模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想法。秦勇等指出在管理学专业教学过程中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十分必要,并提出了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网络教学、角色互换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在管理学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陈金先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改革中提出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法。然而,课程考核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考核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同时课程考核更是引导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指挥棒”,是教学目标的检验方式。但是,目前很多学校的课程考核方式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考核目的功利化,学生过度关注分数,忽视学习兴趣;考核的形式单一化,“一纸定乾坤”,考前突击现象明显;考核内容重知识记忆,轻能力考核,学生作弊现象严重等。在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改革进程中,如果课程的考核方式不改,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改革也将成为空谈,因此,必须以相适应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改革来“倒逼”教学模式的改革,这样才会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改革有效实施。目前,已有很多学者对多元化考核模式理论进行了研究,但针对管理类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模式研究较少,并且缺乏多元化考核模式的应用探索,基于此,本文作者根据国际商务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结合当前的先进课程考核理念,对国际商务课程的多元化考核模式进行探讨。

二、国际商务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

国际商务课程是一门根据企业国际贸易实际经营的需要,分析及总结以企业国际商务这一主线所涉及的国际商务活动相关内容的新兴学科。根据课程的性质及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我们构建了多元化考核模式(见图1所示),学生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为40%,期末成绩所占比例为6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BB教学平台讨论表现等,期末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

(一)出勤

经历了初高中阶段艰苦的学习过程,进人大学以后,个别学生开始放松学习,甚至有些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购物等。因此,应将学生出勤作为考核的重要项目,以减分的形式进行,单项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期末考试。该项考核内容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让学生对自己的时间进行合理管理,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表现

课堂表现主要包括课堂纪律、课堂提问情况、课堂主动回答问题情况、小组讨论及Presentation表现、学习态度等。课堂纪律为减分项,如果有学生出现违反课堂纪律情况,将被扣分。中国学生普遍存在被动学习、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提问是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必要措施,同时为了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以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也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中,例如采用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教学以及PBL等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并将每个学生的表现计入平时成绩,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作业完成情况

作业包括课堂作业及课外作业。作业的内容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业的设计不应该只是对基础知识的重复记忆,而应当是对基本知识及理论的应用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及培养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例如:“你将去巴西做一次商务旅行,需要与当地的专业人士进行广泛的接触,所以,在出发前你将有意识地搜集有关当地文化和商务习惯的信息。一位来自拉丁美洲的同事建议你访问‘多文化学习中心’,在那里可以全面了解有关巴西的知识。请撰写一份描述该国最显著的影响商务交往的文化特征的短文。”该问题是对本课程知识的一个实际应用,可以全面考察学生学习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的情况,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及分析的能力,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创新能力。作业完成情况包括学生是否完成作业以及作业完成的质量。教师应该首先保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作业,积极跟随教学进度,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

(四)BB教学平台讨论表现

BB教学平台的英文全称为Blackboard learningsystem,是一种用于辅助课堂教学、课下互动、小组讨论及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的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已被众多高校使用。充分地利用BB教学平台可以发挥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优势,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BB教学平台系统尚不完善,教师及学生对教学平台界面操作不熟练,存在学生不喜欢使用BB教学平台的现象。在教学考核中,将BB教学平台讨论加入考核项目,根据学生主动参与BB平台讨论的频次以及小组讨论的质量,给予评分,计入平时成绩,一方面督促教师好好设计BB教学平台空间,另一方面也督促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观看相关教学视频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随着BB教学平台的逐步完善,甚至手机BB教学平台客户端推出后,学生可以像玩微信、QQ空间一样,利用BB教学平台更多地接触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讨论及学习,有效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期末成绩

期末考试是用来综合测评“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不仅考查学生对国际商务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而且还要重点考核学生利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试命题时,题型应该灵活多样,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设计都应该避免对知识的机械记忆。所设计的题目要涉及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但主要应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以及利用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例如:“肯德基在中国开连锁店属于国际特许经营方式、许可证方式、新建直接投资,还是交钥匙工程?”

三、国际商务课程多元化考核的注意事项

(一)课程考核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及应用能力

高校的任务就是要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因此,课程考核目标的制定应该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导,主要考查学生的创新、应用和团队合作能力等。我校市场营销(国际营销方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国际医药市场营销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国际商务课程的考核应该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及解决在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销售管理等工作过程中涉及国家政治文化差异、全球贸易与投资环境、全球货币制度、国际企业的战略和国际商务运营等方面问题的创新及实践能力。

(二)在课程考核过程中,教师应该承担起重要的责任及角色

课程考核要想达到目标,离不开教师的努力付出。如果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多元化的考核模式也将形同虚设,不仅增加了学生及教师的负担,而且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多元化考核模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当做好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学情分析,从小组讨论的案例到课后作业的设计,从课堂教学资料的准备到BB平台上学习资源的利用,从期中测试试题到期末考试“题库”的建设,都需要教师认真负责地精心准备。这些准备工作的水平完全决定了是否能够达到综合考核模式的目标。其次,多元化考核过程要做到公平、公正并能及时反馈。在实施多元化考核模式时,应该提前向学生说明考核的具体标准以及如何计算成绩等。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各项表现进行反馈及评价,如果学生能在课上主动回答问题、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完成课后作业等就应该及时给予评定。在平时成绩的考核过程中,要及时公布阶段性评价结果。例如,国际商务课共36课时,分为两个评价阶段,每个阶段结束后要在BB教学平台上对学生的各项平时成绩进行公布,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开、透明。最后,还需要教师对多元化考核模式有信心、耐心及责任心,尽量保证整个考核过程的公平性及合理性。

(三)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学生应该将学习的目标转移到学习兴趣的培养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篇(2)

一、券商投资顾问业务

券商投资顾问业务是接受客户委托,按规定以软件工具、终端设备等为载体向客户提供证券相关的产品与服务,辅助客户做出投资决策,从中获取利润的经济活动。

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115家券商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592.41亿元,其中,投资顾问业务净收入44.75亿元;2014年,120家券商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602.84亿元,其中,投资顾问业务净收入69.19亿元;而2015上半年,证券市场行情火热,125家券商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05.08亿元,其中,投资顾问业务净收入43.54亿元,呈明显的上涨趋势。

二、券商投资顾问业务模式现状

券商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模式与投资顾问业务的定位有关,根据定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偏服务产品签约型、偏投资参谋型、偏客户资源型和综合理财规划型。

偏重服务产品签约的模式发展时间长,相对较为成熟。该模式对客户进行分类,针对不同客户的特点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投资顾问借助强大的客户服务平台对签约客户进行专业化服务,提供专业的投资咨询建议。

偏投资参谋型业务模式以投资顾问的专业性进行营销,实质上接近于客户经理。投资顾问负责开发服务潜在客户,整理市场信息并制定市场拓展计划,为客户提供金融理财服务,实现客户资产保值增值。

偏客户资源型业务模式主要通过提升客户交易频率来提高客户交易量与佣金收入。这种模式要求券商客户资源丰富且规模较大。

综合理财规划型业务模式通过复合型专业人才来开展业务,目标客户是成熟的投资者,以开发新客户、销售理财产品为主,服务内容一般有交易通道、资讯平台、投资内参、财富管理4个层次。

三、券商投资顾问业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券商投资顾问业务发展迅速,不同的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2015年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与客户量的激增,券商投资顾问业务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

(一)投资顾问定位偏差

投资顾问业务往往与其他业务混杂,难以发挥其优势。投资顾问定位的偏差导致众多营业部的投资顾问等同于客服和营销人员,仅仅存在外在形式,没有体出与其他业务的实质性区别,很难有深层次的服务。

(二)专业投资顾问较少

券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差、规模小的问题也广泛存在。投资顾问缺少扎实的金融专业知识和较为全面的投资视野,不具备客户分析能力和产品配置能力,专业素养较低,缺乏操作经验。

(三)盈利模式波动较大

由于投资顾问业务服务内容缺乏特色、形式单一,导致业务竞争力弱,券商盈利随着市场行情有较大波动。而以利润为导向则存在鼓动客户盲目操作等问题,缺乏长期经营的规划,难以形成稳定且持续增长的盈利模式。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13年、2014年、2015年上半年券商经营数据信息所示,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券商经营数据如下表所示:

四、券商投资顾问业务模式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券商投资顾问业务处于业务探索期,可作为转型起步期突破口,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随着客户对资产增值和优质服务的需求逐步旺盛,券商应该发挥自主创新能力,塑造核心竞争力。面对行业发展趋势,我们对券商投资顾问业务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

投资顾问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服务性。投资顾问提供的服务应当具有针对性,了解客户实际需求与风险承受能力,推送与其实际情况相匹配的产品。投资顾问业务中的营销应当是以客户为导向的,突出产品与服务特色,在了解客户的基础上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供其选择。

(二)培训人员,完善考核

券商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团队。培养具备专业素养的投资顾问团队,完善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考核制度是券商业务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培训人员,组建团队,合理分配券商内部资源,建立标准化的考核制度与服务体系,实现券商投资顾问业务的发展目标。

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篇(3)

关键词:供应链 融资 层次分析法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但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金考验。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抵押资产、管理能力不足、盈利模式不清晰、抗风险能力低等问题,加之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主要是担保,而担保的成本很高,包含银行贷款成本、担保成本及反担保成本,造成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然很难获得资金支持。

供应链融资模型构建及发展前景

基于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国家日益重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提倡各种形式的融资创新,并给予一些奖励措施,激励地方政府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当然,作为融资主体的金融机构,需要充分评估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审慎开发中小企业市场。而供应链融资的低风险和低门槛,逐步成为适应中小企业的有效产品。

(一)供应链融资模型

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中,传统的融资模式割裂地看待供应链上下游的各个企业,分别授信、分别管理。然而上下游企业规模不大,授信难度和风险都很大。而供应链融资是依托核心企业,将供应链上下游看作一个整体,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长期合作的供应商、经销商提供融资服务的一种模式。其关键点在于,牢牢把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和上下游的商业业务模式,通过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合作伙伴的数据共享,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提高银行风险控制的灵敏性。

模型1:针对上游供应商的供应链融资模型,见图1所示。

模型2:针对下游经销商的供应链融资模型,见图2所示。

(二)供应链融资发展前景

展望未来,四个因素决定了供应链融资方案将长期存在。

首先,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随着金融系统的不断改革和外资银行的加速进入,国内银行面临日益市场化的金融市场和日益同质化的金融产品,维系自己的核心客户和开拓新的客户,都需要银行不断创新,尤其是金融产品的创新。而过度地开发和引入新的金融产品,将很难控制风险,因此开发风险较低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的必然选择。供应链金融产品依托核心企业,来开拓其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更重要的是,供应链金融产品针对的是中小企业市场,将获取大量的中小企业存款、代收代付等多种中间业务。

其次,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在现有担保体系不够完善且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渴望金融机构能够开发一种产品,不需要太多的固定资产抵押,融资便捷且成本低,而供应链金融产品依托的是核心企业稳定的经营能力和良好的信誉,依托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库存质押或应收账款质押,为合作伙伴提供融资,填补了目前金融产品的空白,预示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再次,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的需要。伴随着品牌打造、技术创新、兼并和重组,越来越多的国内优秀企业在世界级供应链的分工中成为核心企业。以他们为核心的供应链的成长是国内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而有效的金融支持将促进和加速这些供应链的成长。

最后,国内已经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如it领域的联想、华为、中兴、方正、同方、浪潮、爱国者、烽火科技等,他们都是市场化经济中的佼佼者,遵从市场运行规则,重视商务谈判和合作,严格按照商务合同约定的付款方式执行。对于上游供应商,可以给予基于应收账款质押的融资产品。

基于以上的判断,供应链金融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但由于供应链融资属于新兴领域,在带给中小企业客户融资便捷的同时,有必要对银行存在哪些风险、哪些可以控制、哪些不能控制进行研究。

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

(一)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供应链融资风险

选择层次分析法,原因在于层次分析法能够将一个复杂系统的所有影响因素建立起彼此相关的层次递阶系统结构,下一层因素受上一层次因素的支配,上一层因素受下一层因素影响,从而将问题剖析清楚。按照层次分析法,将供应链融资风险划分如图3所示。按照风险产生的主体划分,能够非常清晰准确地描述供应链融资的整体风险。

核心企业及合作伙伴的风险都来源于三个方面,行业风险、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行业风险衡量企业所在行业周期性的繁荣和衰退,对金融机构产生的潜在风险;经营风险衡量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能力,体现企业的付款能力;信用风险则衡量企业的付款意愿。合作风险来源于合同本身缺陷带来的合同风险,及双方存在的利益分歧而带来的违约风险。

各个风险指标的评估值,可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测算,如企业的经营风险可以从企业基本素质、偿债能力、营运周转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而各个指标的权重可以利用层次分析建立判断矩阵来获得,当cr<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通过问卷调查,供应链融资风险判断矩阵建立如表1所示。

核心企业风险的判断矩阵构建如表2所示。

合作伙伴风险的判断矩阵同上,而合作风险的判断矩阵构建如下: 

从一致性检验的结果看,上述判断矩阵的构建是有效的。在专家问卷的信息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方法,可以计算出供应商风险、核心企业风险和合作风险的权重,以及各子指标的权重。各个风险因素的权重乘以各个指标的风险评估值,最后得出一个整体风险值。根据经验设置一个参考值,在该参考值范围为风险可接受范围。

(二)供应链融资典型案例分析

本文通过分析两个供应链融资的典型案例,以此阐述供应链融资的风险。

案例一:基于应收账款的供应链融资模型。家乐福是全球500强企业,运营稳健,对上游供应商有明确的付款期限且能按照合同执行,在全球有着数以万计的供应商。银行可以将家乐福作为核心企业,为其上游供应商设计供应链融资模型。结合历年的应付款项和合同期限,综合评估后给予供应商一个授信额度,该额度在偿还后可以循环使用。银行需要家乐福将支付给上游供应商的款项,支付给银行,由此完成一个封闭的资金链循环。该供应链融资模型能够缓解供应商的资金压力,同时促进银行获取更多的客户。其模型如图4所示。

在图4中,存在几个风险点:

家乐福的风险:家乐福是否会出现经营、税务、人事变动等风险,如果出现,是否能够仍然按照合同支付供应商货款。在贸易公司中,违约支付货款的现象非常普遍。此类风险一旦产生,将严重影响银行贷款的安全性。

上游供应商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对家乐福的供货规模是否稳定,产品质量是否稳定,以及经营的规范性能否承受税务、工商、消防、卫生等政府部门的检查风险。由于上游供应商往往规模较小,经营的稳健性和规范性并不能保证,承受政府的风险往往较低。因此根据上游供应商和家乐福的交易数据,动态评估上游供应商的风险是必要的。

上游供应商和家乐福的合作风险:主要表现在上游供应商和家乐福的合作是否出现问题。其中,供货规模的波动能够反映很多问题,因此及时了解家乐福和供应商的交易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二:基于库存的供应链融资模型。ups(united parcel service 联合包裹服务公司)是 1907 年成立于美国的一家快递公司, 如今已发展到拥有 360 亿美元资产的大公司。ups在2001年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并将其改造为ups金融部门,推出开具信用证、兑付国际票据等国际金融业务。ups可以在沃尔玛和东南亚数以万计的中小供应商之间斡旋,ups在两周内将货款提前支付给供应商,前提是揽下其出口清关、货运等业务及一笔可观的手续费。出口商得到了及时的现金流,ups则和沃尔玛进行一对一的结算。

ups依托的是出口商的货物质押权,依据出口商、ups、沃尔玛之间的三方协议,明确货物质量、价格调整等问题的责任划分和相关规则。将风险分解到合作各方,谁能更有效地承担和消化风险,就应该由其承担该风险。其业务模型见图5。

在图5中,ups连接着沃尔玛和出口商,其可能存在的风险在于:

出口商:产品质量出现问题造成沃尔玛不能及时支付,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沃尔玛不愿意及时支付。由于ups不能代替沃尔玛履行验货的职能,因此提前支付出口商的款项,必然面临货物验收不通过所带来的风险。尽管可以通过经验来判断哪些产品出现质量的风险较小,或者简单通过“免检”证明来判断,但依然存在这样的风险。此类风险必须在三方协议中加以明确,并转嫁给出口商。或者约定在沃尔玛验收合格后支付出口商货款,以屏蔽货物质量问题。

沃尔玛的风险类似于上述案例。沃尔玛和出口商的合作风险类似于上述案例。

以上两个案例是两类最为典型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案例一依托的是应收账款质押,案例二依托的是库存质押。通过上述两个案例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风险来源于三个方面:核心企业风险、合作伙伴风险以及核心企业和合作伙伴的合作风险。

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策略

从供应链融资风险的层次分析中,可以看出影响供应链融资风险的主要因素是核心企业风险及其合作风险,而核心企业风险主要来源于其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而合作风险最主要是来自于合同风险。因此,其风险控制策略如下:

持续动态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风险以便及时调整银行对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的信贷。

持续动态评估核心企业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产生主要源于公司一贯的行为或者资金周转困难及重大项目的产生,当核心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时,银行的信贷风险要转嫁到上游供应商或下游经销商,他们是信贷的第一承担人。

上下游合作伙伴和核心企业的合同风险。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主体,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合同往往不够公平,但合同必须不存在争议,尤其在资金结算上。通过核心企业的数据共享,持续监控上下游合作伙伴的销售数据,了解核心上下游合作伙伴结构的变化,及时调整银行的信贷对象和信贷规模。

参考文献:

1.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李齐.供应链融资:中国式新趋势[n].广州南华工商学院学报,2008(3)

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共享;运营管理

财务共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财务标准、流程等将企业分散于各个经营机构的内部财务业务交由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进行处理,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管控风险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通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其信息管理能力和沟通速度,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模式实现了银行电子审批模式、业务流程集中处理、财务职能转变以及财务管理提升的要求,促进了共享金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一、商业银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

在经济共享战略下,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是商业银行适应共享金融模式首要考虑的问题。结合我国“互联网+”行动战略,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调查实施此种模式的90.9%的商业银行都获得理想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运营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低效率运营问题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服务模式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形成了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管理模式。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无法满足金融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共享模式下客户接触的金融服务渠道更加丰富,与此同时银行产品存在趋同化现象,因此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是商业银行占据金融市场的重要保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发展的,因此通过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了银行在共享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

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不仅有来自于银行内部的竞争,还需要面对第三方平台的竞争,尤其是以支付宝等三方平台的出现大大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在资金市场环境中,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侧重对银行的事后风险评估,而忽视对风险的事中以及事前控制。另外过于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难以及时纠正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银行经营风险过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运营互联网技术,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对银行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进而达到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管控制,强化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增加了银行营业网点的价值

营销网点是银行业务的重要渠道,也是银行实现价值的重要形式。在共享金融环境下,虽然银行实现价值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网点是银行最昂贵的渠道,应该成为银行的销售中心。然而根据对银行网点的经营管理效果看,银行受到传统业务流程的制约,营业网点的精力仍然是以低附加值业务为主,降低了银行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整合银行资源,优化了营业网点的资源与简化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网点的销售能力,实现网点创新开展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出现的新情况,立足于降低银行经营成本角度,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管理遵循预算控制、内容完整、统一规范以及风险可控的原则,实现了业务细化管理。银行财务共享中心通过建立费控团队、资产团队对银行提供的业务数据等进行审核,以此实现银行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实现了银行工作质量监控机制的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单从组织架构看,银行通过设置完善的财务共享管理机制实现了对银行所有业务的监督与管理,将责任明确到岗、做到了全程风险控制的目的。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不理想

虽然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大大解放了人工劳动力,尤其是减轻了基层银行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是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而言则形成了较大的工作任务。根据不完全统计,虽然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财务数据的自动分析与核算,但是仍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陷导致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内部控制质量不高。首先是人力资源对中心运营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财务共享中心运营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就如同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于长春表示,“未来十年内,会计行业的人才结构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中低级财务会计人员将被高级财会人才取代,初步预计有60%的普通财务会计将被迫面临失业或转行。”高要求的工作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虽然财务共享中心人员是聘请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基于银行的特殊性,开始运行的中心工作人员有部分属于基层银行财务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较高的专业知识体系,导致中心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其次制度建设滞后。通过实施财务共享实现了财务风险的前移,有效的规避了银行风险,但是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属于新型模式,因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例如如何正确处理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制度。

(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绩效考核体系缺失

绩效考核是促进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银行财务共享中心一般设立于银行财务部门,属于银行的内部非经营部门,这样在对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评价时需要分清经营与非经营的性质。但是根据实践调查,很多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仍然采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而没有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首先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绩效考核的划分不科学。虽然财务共享中心属于银行的财务部门,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财务共享中心属于具有独立性质的部门,因此采取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其划入到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对象的方式不利于准确的评价其工作质量,也无法准确的检验服务满意度。其次中心绩效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采取的员工之间相互评分、领导相互评分的模式往往侧重主观的定性指标,而缺乏客观的定量指标,忽视了对员工积极性的奖励机制,最终影响整个工作氛围。

(三)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落后

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创建的财务共享中心必须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管理,但是实际上基于银行的特殊性质,导致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互联网思维意识。首先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共享的运营模式存在偏差,很多财务人员财务共享模式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的共享服务运营,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导致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方式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层面上,造成财务共享价值的丧失或降低。其次缺乏柔性思维。传统的财务共享是以制度为中介的,强调对任人与组织的约束,虽然此种模式能够降低风险,但是过于强调制度标准化容易忽视质量,造成财务共享运营效率不高。

三、完善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的对策

(一)基于金融共享丰富共享中心的职能与服务范围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财务共享模式难以满足服务范围日益丰富的现代银行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开展增加了银行财务工作的难度,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是银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针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要丰富与完善职能与服务范围。首先要建立系统防范风险的原则。统筹中心自身建设,扩大中心的服务管理范围,将资产管理、会计报告以及分析报表等纳入到中心的管理范畴中,并且要不断扩大职权,集中能力实现业务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其次扩大共享服务的范围。基于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银行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不断推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例如网上理财产品、P2P等产品,对于创新性的银行财务业务等要将其纳入到中心服务范畴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制定完善的计划目标。只有制定出明确的计划目标才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标准。

(二)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基于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商业银行要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理念,优化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缺失及人力资源建设问题。首先中心服务要以质量承诺为核心,将客户需求作为绩效考核工作的核心。银行属于服务行业,财务共享中心是为银行内部提供单据审核、薪酬发放以及会计核算等业务的,因此需要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工作的要求,处处体现服务的价值。例如在网络环境下,中心工作要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改变以往被动的工作方式。其次内部流程维度。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流程的运转效益,需要优化内部流程,将内部流程运行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银行回单为例,由于在电子银行模式下,通过网银转账的越来越多,银行回单问题也成为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保证客户能够快速的收到回单是提高银行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唯一标识码,实现电子回单与会计凭证的自动匹配,解决了人工逐一整理银行回单、抄录、对应会计凭证编号的方式。此项功能通过优化银行接口需求,节省大量的人工。

(三)创新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

首先是创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本不是一种思维,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新的思维体系。互联网思维并不仅仅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展开财务共享服务的运营,而是指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其中,“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都是我们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管理中可以引入并应用的。财务共享服务应当构建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和财务之间的对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对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对接,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打造成联通各方的平台核心。其次树立柔化管理理念。柔性运营思维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应对日益提升的管理要求,直观地说,刚性思维是一套直线式的生产线,而柔性思维模式是这条直线上将差异件分流处理,同时允许员工进行生产线上的多流程环节处理,通过组织的柔性、技术的柔性、流程的柔性带来财务运营的多种可能。

(四)提高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设施建设

首先银行要加强对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及实施效果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财务系统的设计以及与关联系统的集成关系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效率和运营效果。银行应持续优化系统平台的建设,持续改进流程,引入工作流管理系统提高处理效率,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上下游系统业务功能变化及时更新系统平台。其次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内部控制为主的银行氛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导致部分员工从原有财务岗位调整到中心从事操作性工作,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管理层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关注员工情绪,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积极疏导和开解员工不良情绪。最后合理安排财务人员工作岗位。一方面对分行财务人员的安置提供帮助,给予分行财务人员较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多样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对中心内部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可向总行其他部门或子公司输送优秀人才,让优秀人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以稳定员工队伍。

四、结束语

虽然通过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大大提高了银行工作效率,促进了工作质量,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方面有待加强:(一)财务共享服务改变了员工的日常操作习惯,对员工的用户体验带来较大影响。以员工报销为例,对于报销人和财务审批人而言,财务报销不再填写纸质单据,需要登陆系统填写电子报销单。在线审批,这导致部分员工和领导操作不习惯,对网上报销的便利性有所质疑。(二)先进技术的应用及信息系统的支持仍需持续加强。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作业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共享服务作业平台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数十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共同构成。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主要的业务需求均已在系统层面实现,但仍有部分需求在系统层面得不到支持,需要持续研发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朱凯.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3

[2]徐海波.新常态下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转型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6(1)

[3]李红燕.F商业银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6

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篇(5)

[关键词] 商业银行;共享;运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159-03

财务共享是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整合财务标准、流程等将企业分散于各个经营机构的内部财务业务交由统一的财务共享中心进行处理,以此达到降低成本、管控风险以及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通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增强其信息管理能力和沟通速度,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中心运行模式实现了银行电子审批模式、业务流程集中处理、财务职能转变以及财务管理提升的要求,促进了共享金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一、商业银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义

在经济共享战略下,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降低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是商业银行适应共享金融模式首要考虑的问题。结合我国“互联网+”行动战略,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模式,通过实践调查实施此种模式的90.9%的商业银行都获得理想效果,因此商业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运营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低效率运营问题

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服务模式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形成了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管理模式。而我国商业银行运营管理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无法满足金融共享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金融共享模式下客户接触的金融服务渠道更加丰富,与此同时银行产品存在趋同化现象,因此如何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是商业银行占据金融市场的重要保障,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是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发展的,因此通过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发展。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升了银行在共享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能力

基于共享金融模式的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不仅有来自于银行内部的竞争,还需要面对第三方平台的竞争,尤其是以支付宝等三方平台的出现大大削弱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地位。在资金市场环境中,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传统的风险控制模式侧重对银行的事后风险评估,而忽视对风险的事中以及事前控制。另外过于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也难以及时纠正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银行经营风险过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通过运营互联网技术,借助大数据平台实现对银行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进而达到了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管控制,强化了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增加了银行营业网点的价值

营销网点是银行业务的重要渠道,也是银行实现价值的重要形式。在共享金融环境下,虽然银行实现价值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网点是银行最昂贵的渠道,应该成为银行的销售中心。然而根据对银行网点的经营管理效果看,银行受到传统业务流程的制约,营业网点的精力仍然是以低附加值业务为主,降低了银行的价值。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整合银行资源,优化了营业网点的资源与简化业务流程,大大提高了网点的销售能力,实现网点创新开展高附加值金融产品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出现的新情况,立足于降低银行经营成本角度,依托互联网技术创建财务共享中心。财务共享中心管理遵循预算控制、内容完整、统一规范以及风险可控的原则,实现了业务细化管理。银行财务共享中心通过建立费控团队、资产团队对银行提供的业务数据等进行审核,以此实现银行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实现了银行工作质量监控机制的完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银行面临的风险更加严峻,单从组织架构看,银行通过设置完善的财务共享管理机制实现了对银行所有业务的监督与管理,将责任明确到岗、做到了全程风险控制的目的。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银行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不理想

虽然通过财务共享中心平台大大解放了人工劳动力,尤其是减轻了基层银行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但是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而言则形成了较大的工作任务。根据不完全统计,虽然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财务数据的自动分析与核算,但是仍然需要工作人员进行管理。由于人员配置、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陷导致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内部控制质量不高。首先是人力资源对中心运营管理的支持力度不够。财务共享中心运营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就如同国家会计学院教授于长春表示,“未来十年内,会计行业的人才结构将发生巨大的转变。中低级财务会计人员将被高级财会人才取代,初步预计有60%的普通财务会计将被迫面临失业或转行。”高要求的工作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虽然财务共享中心人员是聘请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基于银行的特殊性,开始运行的中心工作人员有部分属于基层银行财务人员,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缺乏较高的专业知识体系,导致中心内部控制质量不高。其次制度建设滞后。通过实施财务共享实现了财务风险的前移,有效的规避了银行风险,但是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属于新型模式,因此其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滞后性。例如如何正确处理电子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制度。

(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绩效考核体系缺失

绩效考核是促进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银行财务共享中心一般设立于银行财务部门,属于银行的内部非经营部门,这样在对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评价时需要分清经营与非经营的性质。但是根据实践调查,很多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仍然采取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而没有建立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造成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首先银行对于财务共享中心绩效考核的划分不科W。虽然财务共享中心属于银行的财务部门,但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财务共享中心属于具有独立性质的部门,因此采取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将其划入到财务部门进行考核对象的方式不利于准确的评价其工作质量,也无法准确的检验服务满意度。其次中心绩效考核方式单一。目前采取的员工之间相互评分、领导相互评分的模式往往侧重主观的定性指标,而缺乏客观的定量指标,忽视了对员工积极性的奖励机制,最终影响整个工作氛围。

(三)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落后

基于互联网技术而创建的财务共享中心必须要以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进行管理,但是实际上基于银行的特殊性质,导致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互联网思维意识。首先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共享的运营模式存在偏差,很多财务人员财务共享模式就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展的共享服务运营,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互联网思维方式,导致财务共享中心的工作方式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层面上,造成财务共享价值的丧失或降低。其次缺乏柔性思维。传统的财务共享是以制度为中介的,强调对任人与组织的约束,虽然此种模式能够降低风险,但是过于强调制度标准化容易忽视质量,造成财务共享运营效率不高。

三、完善商业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的对策

(一)基于金融共享丰富共享中心的职能与服务范围

基于共享金融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财务共享模式难以满足服务范围日益丰富的现代银行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业务的快速开展增加了银行财务工作的难度,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提高运作效率是银行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针对经济新常态发展的需要,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要丰富与完善职能与服务范围。首先要建立系统防范风险的原则。统筹中心自身建设,扩大中心的服务管理范围,将资产管理、会计报告以及分析报表等纳入到中心的管理范畴中,并且要不断扩大职权,集中能力实现业务管理的流程化、规范化。其次扩大共享服务的范围。基于银行业务的不断扩大,银行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不断推行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例如网上理财产品、P2P等产品,对于创新性的银行财务业务等要将其纳入到中心服务范畴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制定完善的计划目标。只有制定出明确的计划目标才能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标准。

(二)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基于银行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商业银行要运用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考核理念,优化银行财务共享中心绩效缺失及人力资源建设问题。首先中心服务要以质量承诺为核心,将客户需求作为绩效考核工作的核心。银行属于服务行业,财务共享中心是为银行内部提供单据审核、薪酬发放以及会计核算等业务的,因此需要中心树立服务意识,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工作的要求,处处体现服务的价值。例如在网络环境下,中心工作要主动迎合市场的需求,改变以往被动的工作方式。其次内部流程维度。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任务就是保证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高流程的运转效益,需要优化内部流程,将内部流程运行效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银行回单为例,由于在电子银行模式下,通过网银转账的越来越多,银行回单问题也成为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问题之一,如何保证客户能够快速的收到回单是提高银行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唯一标识码,实现电子回单与会计凭证的自动匹配,解决了人工逐一整理银行回单、抄录、对应会计凭证编号的方式。此项功能通过优化银行接口需求,节省大量的人工。

(三)创新财务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理念

首先是创建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本不是一种思维,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创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新的思维体系。互联网思维并不仅仅指依托互联网技术展开财务共享服务的运营,而是指互联网时代的一些新的思维模式。其中,“用户思维、社会化思维、平台思维”都是我们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用管理中可以引入并应用的。财务共享服务应当构建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和财务之间的对接,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对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对接,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打造成联通各方的平台核心。其次树立柔化管理理念。柔性运营思维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应对日益提升的管理要求,直观地说,刚性思维是一套直线式的生产线,而柔性思维模式是这条直线上将差异件分流处理,同时允许员工进行生产线上的多流程环节处理,通过组织的柔性、技术的柔性、流程的柔性带来财务运营的多种可能。

(四)提高银行财务共享中心运营设施建设

首先银行要加强对中心的硬件设施建设。财务共享服务的实现及实施效果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平台。财务系统的设计以及与关联系统的集成关系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效率和运营效果。银行应持续优化系统平台的建设,持续改进流程,引入工作流管理系统提高处理效率,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上下游系统业务功能变化及时更新系统平台。其次开展宣传教育,营造内部控制为主的银行氛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导致部分员工从原有财务岗位调整到中心从事操作性工作,工作的内容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管理层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关注员工情绪,通过有效的交流沟通,积极疏导和开解员工不良情绪。最后合理安排财务人员工作岗位。一方面对分行财务人员的安置提供帮助,给予分行财务人员较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为员工提供多样的职业发展通道,同时对中心内部表现优异的员工,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并可向总行其他部门或子公司输送优秀人才,让优秀人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以稳定员工队伍。

四、结束语

虽然通过实施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大大提高了银行工作效率,促进了工作质量,但是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方面有待加强:

(一)财务共享服务改变了员工的日常操作习惯,对员工的用户体验带来较大影响。以员工报销为例,对于报销人和财务审批人而言,财务报销不再填写纸质单据,需要登陆系统填写电子报销单。在线审批,这导致部分员工和领导操作不习惯,对网上报销的便利性有所质疑。

(二)先进技术的应用及信息系统的支持仍需持续加强。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作业依赖于强大的信息系统支持。共享服务作业平台以财务管理系统为核心,数十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共同构成。目前,共享服务中心主要的业务需求均已在系统层面实现,但仍有部分需求在系统层面得不到支持,需要持续研发和优化。

[参 考 文 献]

[1]朱凯.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罩行奈侍庋芯[D].苏州大学,2013

[2]徐海波.新常态下人民银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转型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2016(1)

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篇(6)

近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技术、新手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会计管理工作中,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在银行会计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正在加速推进会计稽核的系统建设,各行会计稽核作业基本实现了向稽核作业电子化和处理集约化的转变,业务操作已由传统的手工操作转为计算机操作,并且实现了会计稽核的流程控制和风险预警,使稽核作业效率大大增加,风险管理效果明显。会计稽核系统的实施更有利于上级会计管理机构借助稽核系统以统一的稽核标准实施集中监督,增强监督力度,客观反映了违规操作、有章不循的情况,有效提高风险揭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违规违章操作发挥了严格控制的作用。同时,风险点的有效揭示,也为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加强管理、调整制度、优化系统提供了意见和建议。因此,计算机条件下的会计稽核在促进商业银行会计工作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稽核一直是以基层机构现场稽核和事后非现场稽核为主,以审查凭证、账表、抽查流水账为主要稽核方式,依靠稽核人员的经验进行识别、判断,手工操作痕迹浓厚,缺乏现代化、高效率的稽核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全面风险控制的会计管理要求。计算机自动稽核,后台人工集中稽核等新的稽核方式的出现,已经成为未来商业银行提高效率,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新旧观念和作业模式的更新过渡,商业银行会计稽核工作出现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计算机条件下会计稽核工作出现的新情况

(一)综合型高素质稽核人员缺乏,稽核人员业务总体水平较低,人员缺口较大

会计稽核模式的改变,使会计稽核作业集中到后台的稽核中心统一处理,稽核业务范围变大,稽核中心所在地区具备银行柜面业务经验的高素质稽核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后台集中稽核的要求,达到专业稽核水平的人员配备明显不足。另一方面,部分由前台会计人员转变的稽核人员,由于其在业务处理层面或工作范围的限制,较多的稽核人员往往只偏重一方面的业务(如对公、对私),综合素质不高,在后台大稽核的模式下,对各类综合性前台业务的稽核作业容易形成稽核空白点。同时,会计稽核系统需要计算机数据挖掘的技术支持和运用,要不断优化业务关键风险点预警模型和风险业务过滤规则,因此,稽核中心特别缺乏兼具计算机和会计业务知识的跨专业人才,而这方面往往是各商业银行的人才空当。

(二)会计稽核作业方式落后,稽核处理效率低下,关键风险难以揭示

计算机会计稽核降低了人工稽核的工作强度,提高了整体的稽核效率,但由于集中稽核,部分系统无法自动处理,需人工稽核的工作量还是较大。而传统的稽核作业采取交易机构或核算机构为单位的平面稽核方式,尚不能依据稽核事项风险程度或业务条线进行分类的纵向专业稽核,不同业务能力的稽核人员稽核相同的业务,缺乏专业化分工。在这种稽核业务综合性、复杂性很强的集中作业模式下,原有的平面稽核方式对会计稽核、稽核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很高,每个稽核员需要掌握和熟悉信用卡、储蓄到信贷业务各经营政策制度,工作难度很大。因稽核人员不熟悉业务而查阅相关的制度文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甚至可能因忙于应付工作量,忽视对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分析。所以,这种基于分散机构的平面稽核方式的稽核作业效率非常低下,稽核员只忙于完成每天稽核作业量指标,容易忽视对稽核事项的深度、细致分析,更多地停留在纠错层面。

(三)稽核作业标准不够精细化,稽核结果缺乏评价监督

尽管各商业银行会计稽核业务的主要稽核内容已经统一,但稽核作业的稽核步骤、审核要点、判断尺度、整改要求等仍需要进一步明确与统一。稽核人员大多凭借经验和能力,识别和判断稽核事项,操作判断尺度不一,且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容易出现遗漏、疏忽,影响了稽核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标准缺乏精细化也造成对稽核人员的作业质量无法进行合理评价监督,不利于稽核责任的认定。再一方面,标准缺乏精细化增加了稽核人员岗位轮换的适应时间和工作难度,增加了稽核中心支付培训的成本。

(四)业务数据挖掘不够,稽核风险预警模型管理需要加强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会计稽核系统风险预警方面仍处于原始的数据处理阶段,部分预警模型设置条件单一,易产生海量信息,并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或者筛选条件过高,条件组合不合理,漏掉真正的风险事件。其次,预警模型设置风险覆盖面较窄,尚局限在账务性业务,且没有将各项业务前后关联,缺乏对业务事项的整体监督。第三,部分业务信息缺乏趋势分析,对发现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的频率、方向和周期性等缺乏规律的研究,影响了稽核系统的风险发现能力。

(五)稽核信息管理和督改方式单一,与其他业务条线部门缺乏足够的联动

目前,稽核问题不论风险高低一律直发营业机构整改,大量的预警信息交由网点核查、回复。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缺乏对问题的归类、总结,营业网点更多地就事论事改正错误,不能自觉地、系统地、整体地认识问题,屡查屡犯、屡犯屡查的怪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另一方面,对条线上发现的管理问题,甚至是系统、制度本身的缺陷,条线主管部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缺乏对问题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从而表现出部门间业务联动力不足。

(六)系统的分析和管理决策支持功能不足,风险分析深度不够,重点不突出

会计稽核系统在会计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管理决策作用,让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司职的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了解业务运行的状况,跟踪业务发展的动态,发现问题的存在,分析问题的成因,做出相应的决策。目前,稽核工作重点更多地集中在稽核作业,偏重于对稽核问题的简单反映,面面俱到,但对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基本动因、隐含的风险点、风险源缺乏深度分析,重点不突出,缺乏针对性的风险防控建议,风险揭示能力有待提升。

转贴于

以上问题的存在不仅限制了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的正常发展,而且使会计工作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加强稽核工作,强化稽核监督,提高稽核作业效率,以更好地完善和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各项业务操作,提高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水平。

二、新条件下会计稽核工作的对策

(一)培养高素质稽核人才,整合稽核队伍

l.通过不同形式提高稽核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采取实地跟班学习方式,派驻稽核人员到基层网点强化学习综合业务系统各项业务操作规程,提高综合业务系统业务水平;二是组织各种专项检查,抽调稽核人员采取实地检查,提高稽核人员实际工作能力和检查水平;三是聘请专业老师传授系统的稽核审计专业理论,以切实提高稽核人员的专业知识;四是加强金融法律法规知识和业务技能学习,提高稽核人员依法监督和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稽核工作的需要。

2.整合稽核各方面专业人才,组建稽核风险分析专家团队。整合稽核人才就是通过了解稽核人员情况,了解每位稽核员特点,将掌握某一方面业务专业知识,或有丰富前台经验的稽核人员合理搭配,取长补短,集思广益,组成一个专家团队,避免出现稽核空白点。专家团队可以按业务条线、跨层级的研究分析和优化调整风险预警模型、参数,分析一定时期内操作风险的特点、趋势,指导稽核作业,最终达到汇聚稽核专家、业务人员的经验和智慧,调整、完善作业流程,持续跟综、优化风险预警模型,不断提升风险揭示能力的目的。

(二)推行稽核分类作业,提高稽核作业效率

改变现有平面稽核的作业方式,将稽核任务管理从按网点分配的单维方式向按业务条线、交易内容、风险等级等因素分配的多维方式转变,将稽核任务按内容、按复杂程度划分为多类,实施分类作业。不同业务能力的人员承担不同内容等级的业务。比如:

一般稽核事务,由普通的稽核人员承担,主要是审核业务处理较为复杂,风险程度一般,需要凭借一定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动态信息资料分析判断的内容。

高级稽核事务,由经验丰富的稽核专家承担,主要是核对交易的关联程度和风险程度都较高,业务操作复杂,不易通过人工直接审核的业务或交易事项。

为降低稽核岗位对人员的要求,对于划分出的一般规范性稽核甚至可考虑将按照稽核要素拆分动作,每个人仅负责一种业务的单个要素稽核,多人流水作业,组合成一项业务的完整稽核,以达到降低稽核难度和作业成本,提高稽核效率的目的。

(三)建立分类稽核标准和稽核质量检查机制,提高稽核质量

通过结合各项业务的制度规定,制定标准化的稽核作业手册,明确稽核基本步骤、基本审核要点、审核标准、稽核方式、风险分析、整改要求等内容,减少稽核作业的人为差异,提升整体稽核质量。

当稽核标准建立完善后,我们应以稽核标准为依托,建立稽核质量监督检查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比如:按照一定量的稽核人员合理设立专门的质量检查岗位,配备质量监督人员,按照稽核作业标准的完成情况,逐项对稽核人员的作业状况进行质量检验与评价。

(四)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完善稽核风险模型

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管理中,数据挖掘的应用还是一个空白,远不及在市场营销和信用评级中的应用。我们应组织专家团队,充分研究并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借鉴信用管理风险模型的成功经验,通过有效充分的数据挖掘,将前台会计业务信息作不同角度的分析,对交易记录和前台柜员行为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明确柜员的操作倾向与交易差错趋势,预测柜员的风险性与差错性,以预测其未来行为表现。例如:将某机构未来一个月内发生差错的概率、违规涉及金额的大小进行统计,与该机构人员配置、内部管理水平、培训水平等关键风险要素比对,找出关联事件,以此作为对会计内控的辅助手段,帮助业务管理人员制定符合银行经营宗旨的管理策略,以较高的精度有效地控制风险、挖掘不足,实现经营管理的高效益。

(五)建立风险提示制度,实行稽核问题的分类管理

在提升稽核作业效率,有效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最大化降低因稽核结果对前台人员工作的影响,稽核中心可以根据问题性质、产生原因、风险程度,稽核发现问题划分为一般规范类、风险差错类两大类问题,两类问题采取不同的信息发布、督促整改和风险提示的方式。比如:对因操作人员技能水平或责任心等原因造成的一些规范性差错,一般不会造成风险或引发案件的一般规范类问题,可以按网点、性质归类整理,按月定期通报,以揭示产生原因,提示管理与整改要求。对于交易事项或操作行为与规章制度存在较大差异的差错,或重大风险案件等风险差错类问题,由稽核中心实时发布,立即跟踪整改。

(六)强化稽核分析,促进发现问题有效整改

稽核人员应加强稽核信息、典型案例的风险分析,促进有效整改。根据不同的决策需求,稽核信息风险分析报告应采取定期和不定期方式的发布,内容上可以是反映业务网点的总体,或是反映各种产品、各个时期或各个风险程度的局部情况;可以是反映现状,或是预测未来。定期分析侧重于全面分析、趋势分析;不定期分析注重专题分析,突出及时性,对一类业务或一个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值得注意的是,要实现稽核成果的长期有效利用,有必要建立稽核问题方法库、知识库、专家库。将各类稽核信息风险分析报告归类整理,纳入稽核信息库统一管理,确保日后业务发展有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商业模式的核心问题篇(7)

一、会计教学“行动导向”教学特性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思想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地位平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职业关键能力。以会计教学为例,“行动导向”教学法结构复杂,内容不单一。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可以分为这几个阶段:

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有多种,如: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角色教学法、项目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多种形式。虽然形式多,程序复杂,但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其共性:

首先,更加注重对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学习兴趣为平台,开发学生的关键能力为重点来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人人参与、扮演角色、协调合作等模拟方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团结合作、组织协调、勤于思考、动手操作、不断创新的能力。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真正地摆脱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内容,开展组织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学习兴趣上来,使其共同参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体验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化创造力的表现。

最后,教师以多种角色身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多样化的角色都可以由老师来完成,由教学过程的“演员”转为“导演”。例如在组织活动中,以观察员、协调员的身份帮助学生排忧解难;在评价学习活动中,以鼓励者的身份发现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

二、当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学现状

在会计教学中,《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其知识体系由会计理论和会计职业操作技能作构成,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既能全面学习到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能掌握会计职业操作技能,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上的双重教学目标是很难得到实现的,其原因:

(一)偏重理论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技能很强的专业,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更加重要。但是,当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理论教学内容过多,操作技能内容过于简单,轻实践教学已经是商品流通企业教学上的通病,同时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其结果,理论过多,实务少,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

(二)内容陈旧

教材的内容过于理论化,与现实脱节、并且内容更新速度较慢,新的营销业务的账务处理方法大多没涉及,仍然保留大量篇幅的传统业务核算内容,很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三)交叉重复

在会计教学中,很多课程存在着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现象。例如:货币资金核算、应收款项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等。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内容中也作为理论知识点进行再详细叙述,很显然没有突出专业会计的特点,经常出重复交叉现象。在其他的会计课程中,如物流企业会计、餐饮企业会计等教学内容中也存在着类似交叉重复现象。

(四)死板单一

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是当前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学普遍的现象,教学手段则以“教材+粉笔+黑板”为主。教学方式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学中的运用

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教学中,应用行动导向教学,首先应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行动导向,创新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上也应当有所改进。

(一)创新课程内容,开发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课程模块

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学校的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材内容比较传统,知识点缺乏创新业务,行动导向教材少。为了适应当前市场流通领域多样化、灵活的营销模式,除了原有的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的教学内容外,还应当补充大量的商品流通企业一些特殊性的核算业务,例如:电商销售、购物卡销售、会员积分销售、返券销售、满送销售业务等。因此,在行动导向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优化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模块化设计,该设计应能体现其时效性与实用性。可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整合开发出如下几个大的教学模块:一是批发商品流通核算模块;二是零售流通核算模块;三是商场管理与核算模块;四是连锁经营总分店核算模块。在各大模块下再设计出若干小模块。在设计小模块时,最好请一些在商品流通行业一线的行业专家参与,以此导入一些灵活的营销模式的账务处理方法,如电商销售、购物卡销售、会员积分销售、返券销售业务等,充分考虑教学模块的合理性与实用性。同时课程教学模块化设计还应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践实训。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另外在设计小模块时,也要按小模块的内容设定业务流程及场景,增进学生对知识的感观意识,拓宽知识的实践性。

(二)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各教学课程模块,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总体目标,紧密结合会计工作岗位制定各教学课程模块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按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会计职业素养目标来制定。整门课程设置一个会计职业素养目标,每一教学课程模块均制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同时各小模块也均需制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使学生逐一实现小模块的教学目标,以此达到实现大模块的教学目标。

(三)改变教学方法,落实行动导向教学法的运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理论教学内容为主,教学方式死板,方法单一 ,而行动导向教学法则不同,它是一系列教学方法与技术的综合运用,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呈现出灵活多样性。以情景模拟教学法为例,如:在讲解到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中最常见的进货退出、销售退回业务时,老师会想到学生缺乏岗位的实际经验,无法感受到该业务流程的来龙去脉,因此,以传统的教学法很难理解。通过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运用,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真实场景,让学生们以不同角色亲身感受到场景的氛围,身临其境,增添感性认识。老师可以事先设计出教学模拟单据,将学生分为购货方和销货方两组,通过对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再到记账凭证的填写、账薄的登记等业务流程,让学生站在各自一方互相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一系列的账务处理。购货方和销货方双方的具体业务流程如流程图1:

通过情景的设计与实施,对双方解决问题给予检查,给出一定时间让各方各抒己见,发表对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见解,最后由老师结合该知识点作出分析总结、评价与讲解。这种让学生自扮角色,积极参与,全程互动的教学模式只是行动导向教学法中的一种,通过这种方法活跃了学习的氛围,加深了学习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判断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