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1 10:36:19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篇(1)

关键词 包虫病 流行现状 分析

包虫病是严重危害牧区人群健康的常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和宁夏等西北牧区广泛流行。平川区在2010年10月完成了本地区包虫病重点流行区20岁以上人群的包虫病病人筛查工作,现将筛查结果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依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首选B超影像学方法进行初步筛查。对符合影像学诊断标准的疑似者采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检测包虫IgG抗体,确诊病人。

采用成组比较法对病例家庭与对照家庭进行相关暴露因素分析。

统计指标:患病率(临床诊断病例数+确诊病例数)/检查人数×100%。

结 果

在20岁以上重点人群中,利用B超筛选17000人,男8762人,女8238人,选出符合影像学诊断标准的疑似者165人(其中回顾性包虫病例15例),通过血清学方法最后确诊病例165人(163例肝包虫病人未分型,2例膈下包虫病人),其中男68人,女97人,平均患病率0.97%,男、女患病率分别为0.78%、1.18%,性别比较差异存在明显(X26.71,P<0.01)。

病人按年龄、职业分布构成情况分析,60岁以上年龄组患病率最高32.73%,20~29岁年龄组患病率最低11.5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OR2.84,X29.68,P<0.01);职业比较,家庭妇女患病率最高34.55%,其他职业患病率最低3.63%,两者差异存在显著性(OR9.52,X228.98,P<0.01)。

相关暴露因素分析,利用成组比较法,在每个年龄组随机抽取5个病例家庭,为其匹配10个阴性对照家庭。经统计学处理,表明人生活区与养犬区不分、家中人员有食生菜与喝生水习惯、给犬生食动物内脏、犬粪不经无害化处理直接入菜地的家庭与包虫病的发生有紧密的联系。见表1。

讨 论

本次调查表明,本地区人群中包虫病的平均患病率与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包虫病流行区人群平均患病率1.084%的结果非常接近。由此判定该地区棘球绦虫虫卵对环境的污染依然存在,包虫病呈广泛散发流行,人群感染率较高,已严重影响到本地区群众特别是半农半牧区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成为本地区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

在病例分布上,>60岁人群、成年女性,特别是家庭妇女的包虫病患病率明显高予同类分组的其他人群,此结果与何多龙等所做的青海包虫病调查结果相符。通过最高与最低患病率的比较,得到年龄、性别优势比(OR)分别为2.84、9.52。提示本地区人群因生产之需密切接触棘球绦虫虫卵污染物和环境、频繁受其感染、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人群包虫病患病率持续不降的可能原因。

病例家庭与对照家庭相关暴露因素分析表明,羊群中有包虫病的存在、家犬的管理及喂养方式、个人的卫生和饮食习惯以及水源的管理成为影响包虫病流行主要因素。由此提示,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循环,完成了棘球绦虫的生活史,也成为包虫病的流行的潜在因素。

参考文献

1 尹伯约.人体包虫病[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2:40.

2 蒋次鹏.我国包虫病流行近况[J].地方病通报,2002,17(3):77-79.

3 何多龙,王虎.青海省泽库县包虫病流行病学评价报告[J].地方病通报,2001,16(4):36-38.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事业管理;实证研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303-02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不断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1]。 由于慢性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并且可能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国家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我国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增幅已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与1993年相比,2005年我国的医疗费用中:脑卒中增加19倍;糖尿病增加24倍;癌症增加15倍;心脏病增加11倍。2005年我国由慢性病所致的经济负担为15345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8.4%[2]。课题组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江宁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需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江宁区卫生行政部门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科学合理的实施慢性病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来探讨影响江宁区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需要的因素和被调查者人口学特征。被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监测对象,第一阶段抽样按照城区和农村分类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江宁区随机抽取城区和农村各两个街道(农村A、B;城区C、D);第二阶段抽样采用完全随机的抽样方法从上述样本街道中各抽取2个居委会/行政村;第三阶段从每个居委会/行政村中随机抽取30户家庭,该家庭户中符合调查要求的全部常住人口均作为调查对象,预计调查户数240户。

1.2 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基本信息、健康行为测量和社区居民健康影响因素等。

1.3 质量控制 主要涉及问卷设计质量控制、调查员质量控制、调查实施阶段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理阶段质量控制。本次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所有调查员由医学院校研究生组成,经统一培训与考核后全程参与调查;规范调查员的提问方式,对问卷每一选项都制定出判断标准;调查员在调查当日审核所有调查问卷,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后交由质控员审核;质控员对当天所有问卷进行核查,将结果记录在质量控制检查结果记录表上并签字;调查数据运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每份问卷双份录入,经过严密考核,剔除缺失值。

1.4 统计分析 调查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准α=0.05。

2 分析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涉及240户,回收967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512人,占52.9%,女性455人,占47.1%,性别比例为112.31。慢性病患病率为101.34‰。抽样的四个街道慢性病患病率情况分析见表1 。

2.2 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主要因素

2.2.1 城乡差别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样本中农村街道B的慢性病患病率为117.37‰;样本中城区街道D的慢性病患病率为77.84‰,反映出江宁区农村街道和城区街道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也表明在江宁区农村街道更需要加强对慢性病治疗、康复和保健干预。

2.2.2 性别差异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 江宁区城乡地区不同性别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见表2,其中男性合计患病率占87.72‰,女性合计患病率占113.07‰。城乡区分性别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性别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之一。

2.2.3 年龄组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 江宁区城乡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见表3。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慢性病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年龄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之一。

2.2.4 文化程度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 江宁区城乡不同文化程度的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见表4。江宁区慢性病患病率随文化程度的提升呈递减趋势,处于农村的街道社区居民患病率较城区街道社区居民为高,且文化程度之间的慢性病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定文化程度也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之一。

3 结论与展望

3.1 江宁区慢性病卫生服务需要城乡差异明显 本次调查发现南京市江宁区慢性病患病率受城乡差别、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明显。农村街道社区居民总体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城区街道,新医改施行以来江宁区政府向辖区内的农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重点倾斜,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防控能力和效果已经得到质的提升,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江宁区整体慢性病患病率为101.34‰,其中男性合计患病率87.72‰,女性合计患病率113.07‰,均低于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3]。从城乡街道横向比较来看,农村街道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较城区街道为高,表明农村社区居民存在较高的慢性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需要,更深层次的说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格局影响依然存在,江宁区农村街道慢性病防控压力依然存在,在下阶段医疗资源布局时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农村街道基层倾斜。

3.2 江宁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社会学指标因素有关 本次调查发现江宁区居民中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高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低年龄组,低文化程度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高文化程度组。表明在今后慢性病社区干预方面要特别重视对女性人群、高年龄人群和低文化程度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要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方面明显标注危险人群范围,指导社区全科医生有效开展工作。

3.3 江宁区居民的健康状况逐步得到改善,社区健康管理重点面临新的变化 从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江宁区城乡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稳步得到改善,慢性病患病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社区居民参保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慢性病患者病程较长、终生治疗和预后恢复生命质量不高的客观现实,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显现而给新医改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今后的慢性病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健康管理”经验,分别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4],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治疗和健康数据库管理等环节;另外,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应该融入祖国中医学“治未病”的丰富思想,力求用中医药调养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创新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健康管理新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R].2006.05.

[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改框架下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面临的新挑战.[ER/OL](2009-07-30)[2011-01-2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篇(3)

关键词 水稻纹枯病;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08-0125-02

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随着水稻栽培模式多样化、高产品种的推广、施肥量的提高(偏施氮肥)、气候条件的适宜等[1],近年来浙北地区水稻纹枯病普遍发生,达中等偏重以上程度发生,其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居各种病害之首,已成为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

目前,纹枯病仍以化学防治为主,常用药剂为井冈霉素,井冈霉素水剂对水稻纹枯病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防效期短,反复使用产生抗性,应用效果不佳[2]。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类高效、广谱和内吸输导性强的杀菌剂,对丝核菌属的病原真菌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3-4]。受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委托,为摸索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防治剂量,该试验探讨了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不同剂量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实用技术,为生产中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德清县新安镇下舍村某农户稻田进行,前作为冬闲田,肥力中等,土壤为粉心青紫泥土,水稻于2014年6月13日机插,试验田水稻品种、播期、栽培管理方式等均相同。

1.2 试验材料

供试药剂: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浙江世佳科技有限公司生产)、5%己唑醇悬浮剂(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供试作物:单季晚稻,品种为嘉58。

1.3 试验设计

试验分2个大区域,分别为2次施药区和1次施药区,2个大区域均设5个处理,分别为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600 g/hm2(A)、750 g/hm2(B)、900 g/hm2(C),5%己唑醇悬浮剂1 200 mL/hm2(D),以清水作对照(CK)。3次重复,每个大区域15个小区,共计30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为24 m2。

1.4 试验方法

2次施药区域:第1次在发病初期于8月5日施药,药前调查,平均株病率3.02%,第2次在水稻破口前1周于8月25日施药,水稻处于发病中期。1次施药区域:于8月25日施药,药前调查平均株病率已达13.27%。采用工农16L型手动背负式农用喷雾器对水675 L/hm2喷雾。

1.5 调查方法

2次施药区域:田间调查3次,分别为第1次施药前、第1次施药后10 d(8月15日)、病情稳定后(9月19日);1次施药区域:田间调查2次,分别为施药前、施药后病情稳定后(9月19日)。

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小区取5个点,每点100株。统计病株数和病株严重度(分级),分别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根据处理小区与空白对照区的病情指数来计算防治效果。纹枯病严重度分级标准(以株为单位):0级为全株无病;1级为第4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剑叶为第1叶片);2级为第3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3级为第2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4级为剑叶叶片及其以下各叶鞘、叶片发病;5级为全株发病或枯死[5]。

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 相对病级值)/(调查总株数×5)]×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安全性

通过药后观察,参试所有药剂应用于水稻安全,所有小区水稻植株生长正常,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影响。

2.2 2次施药区发病初期施药1次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

由表1可知,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在水稻纹枯病发病初期使用,具有较好的防效,且随着使用剂量的增加,防效也随之提高,药后10 d,处理C、B平均防效分别为85.81%、81.85%,分别高于处理D 12.33、8.37个百分点,处理A平均防效偏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处理A与处理C之间达到极显著差异,处理B与处理C之间达显著差异,处理D与其他处理均无显著差异。

2.3 2次施药区域在施药2次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2可知,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在水稻发病初期和发病中期各使用1次,对水稻纹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效,相比第1次施药平均防效均有所提高,处理C、B、A分别提高0.36、1.66、5.85个百分点。处理C、B平均防效高于处理D,但处理A低于处理D。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处理A与处理B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处理间未有极显著差异。

2.4 1次施药区域各处理施药后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仅在水稻纹枯病发病中期使用1次,防效不理想,明显不如在发病初期使用,在高使用量900 g/hm2的情况下药后24 d平均防效62.27%,比处理D平均防效稍高,但处理B、A平均防效低于处理D。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处理B与处理A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各处理间均未达到极显著差异。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52.5%三环・丙环唑悬乳剂对水稻纹枯病具有十分显著的防治效果,750 g/hm2的用量在发病初期和中期防治2次,其防效可达80%以上,高于常用药剂5%己唑醇悬浮剂。用52.5%三环・丙环唑防治水稻纹枯病,预防作用好于治疗作用,最好在发病前几天或发病初期喷雾。

因单季晚稻生育期较长,人工施药成本较高,种植户对药剂防治效果的持效期要求较长,从试验结果来看,52.5%三环・丙环唑750 g/hm2施药2次持效期可达25~30 d,从用药成本、人工成本综合来看,使用剂量750 g/hm2,用水量675 L/hm2,可满足浙北地区农户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需求。

4 参考文献

[1] 董海兵,朱凤生,张国林.水稻纹枯病重发原因及药剂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1,28(4):449-450,549.

[2] 任寿美,徐优良,蔡宏芹,等.新型生物农药防治水稻纹枯病试验研究[J].现代农药,2013,12(3):41-43.

[3] 祈之秋,周明国.戊唑醇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作用[J].农药学学报,2003,5(3):80-8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篇(4)

目的:分析2004年和2014年长沙城区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肺结核分型、肺癌病理类型的差异,了解近年来长沙城区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流行趋势。方法:统计分析长沙市中心医院2004年和2014年收治的长沙城区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2004年相比,2014年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人数较前明显增加,老年、男性、吸烟为高危因素。结论:十年来,肺结核合并肺癌人数增加,流行趋势未见明显变化。

【关键词】

肺结核合并肺癌;流行病学;性别;吸烟

肺结核与肺癌是两种发病机制不同、治疗方法迥异的疾病,肺结核合并肺癌的发病率在许多国家与地区都明显上升,流行趋势较前有所变化且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有研究[1]报道肺结核合并肺癌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且两者的诊断和治疗都比较困难[2]。本文通过对长沙市中心医院2004年和2014年收住的长沙城区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肺结核分型、肺癌病理类型的比较分析,以了解长沙城区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揭示长沙城区10年来肺结核合并肺癌的发生发展特点,为疾病的诊治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04年和2014年长沙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癌病例146例,均居住于长沙城区,包括雨花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其中,男113例,女33例;年龄28~78岁,平均67岁。所有患者符合肺结核诊断标准依据(WS288-2008)[3],其中60例患者痰液的结核分枝杆菌涂片阳性,79例患者痰液的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并且所有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为肺癌,其中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者51例,在纤维支气管镜下活检确诊者62例,术中取样活检确诊者9例,皮下结节或淋巴结穿刺活检确诊者10例,行胸腔穿刺术抽出的胸腔积液中找出肿瘤细胞者14例。鳞癌88例,腺癌44例。采用统一调查表获得患者信息。

1.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对2004年和2014年的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肺结核分型、肺癌病理类型、住址的比较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一般情况对比见表1。2004年和2014年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共计50例和96例,男女比例分别为3.17∶1和3.57∶1;<60岁的患者与≥60岁的患者比例为1∶4.56和1∶5.86;患者最小年龄分别为32岁和28岁,最大年龄分别为78岁和76岁,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65岁和67岁。影响肺结核合并肺癌的相关因素对比见表1。吸烟史:2004年有吸烟史患者32人,2014年有吸烟史患者68人;吸烟指数:2004年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的为23人,2014年吸烟指数大于400支/年的为44人。肺癌病理类型:2004年有鳞癌31人,男女比例约为2∶1,腺癌10人,男女比例为1∶1。2014年有鳞癌57人,男女比例为1.11∶1,腺癌34人,男女比例为1∶1.125。结核病分型:2004年有浸润型肺结核29人,慢性纤维空洞肺结核16人,结核性胸膜炎5人;2014年有浸润型肺结核66人,慢性纤维空洞肺结核21人,结核性胸膜炎9人。

3讨论

肺癌流行病学提示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4-5],最主要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长期吸烟。肺结核流行病学提示肺结核有死灰复燃的趋势,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880万例,其中390万为传染性结核[6]。本院是一家收治肺结核(肺结核病的专收专治)的综合性医院,肺结核合并肺癌极少在其他专科医院及综合性医院诊治,因此,病例在长沙城区具有代表性。肿瘤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肺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居肿瘤第一位,近20年各种新发治疗手段也仅仅将肺癌的5年生存率提高了3%[7],5年生存率仅为16.8%。肺结核为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近年来,肺结核发生率较前明显升高,与肺癌的发生有着一定联系[8-10],但无证据表明肺结核可导致肺癌,两者发生存在相关性,相互影响,增加各自的发病率。柴梅等[11]研究,在所有恶性肿瘤合并肺结核病例中,肺结核合并肺癌占全部肿瘤合并肺结核患者比例最高。随着现代治疗技术的进步,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两种疾病合并发生的几率较前明显增加,一旦患者同时合并两种疾病,其诊断、治疗及相关应对措施相对较为匮乏。

长沙市中心医院是收治结核病和肺癌的综合性医院,其病例收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通过对两种发生机制不同、治疗方式迥异的两种慢性疾病进行区域性、阶段性分析,研究两者在10年间(2004年和2014年)人口分布、地区差异、诊断类型及吸烟影响方面的差异,以期望对长沙市10年来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进行系统性分析,明确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对该疾病的综合性诊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2004年和2014年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分析,10年间,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数量较前增加[12],但在性别、年龄分布、地区差异、诊断特点以及吸烟影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流行趋势无变化。出现这一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肺癌发病率上升,肺结核死灰复燃,导致两者合并患病的几率增加,肺结核合并肺癌的治疗手段及水平不断进步,但在人口分布、地区差异、诊断特点及吸烟影响等方面,10年间流行趋势上变化不大;②因为只是统计了长沙市中心医院及长沙市区的患者,其统计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样本量不够大,可能会导致统计结果误差;③10年间,患者数量增加,相关影响因素变化不大。2004年和2014年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均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2014年较2004年人数增多(96/50),长沙市各区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1.03),病理类型均以鳞癌(62.0%,59.4%)为主,但2014年肺腺癌患者较2004年明显增加(34/10)。有研究[11]报道性别对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预后有显著影响。2014年女性肺腺癌增加8.75%,较男性患者增加2.08%,与女性肺腺癌较男性上升趋势增加的报道相符[13-14]。女性较男性吸烟率更低,女性在雌激素和雌激素受体水平上与男性不同,祝小霞等[15]报道,代谢酶基因GSTM1基因缺失可能是非吸烟女性肺癌的遗传易感因素,其与烹调油烟暴露联合作用可明显增加肺癌发病的风险,因此,室内空气污染,特别是厨房室内污染为女性腺癌增加的高危因素。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篇(5)

胜利石油管理局石化卫生院,山东东营 257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的生活质量、抑郁状态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55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社区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中医护理的干预措施,分别护理6周及1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抑郁状态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的DMQLS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两组患者的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两组DMQLS、SD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社区常规护理基础上的中医护理干预措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患者的抑郁程度,同时也有效控制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http://

关键词 ]中西医;社区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抑郁;生活质量;糖化血红蛋白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4(b)-0147-0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1997年WHO和美国糖尿病学会有关2型糖尿病诊断新标准[1],排除伴有严重心、肺、肾等脏器功能疾病、出现严重感染、患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社区护理干预组,各组55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27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2.4±2.3)岁,病程5~9个月,平均病程(6.1±2.2)月。对照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0.3±3.4)岁,病程4~8个月,平均病程(5.9±2.3)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并发症、病程及餐后2?h血糖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即在社区医院门诊就医,观察组在社区医院门诊就医的基础上接受社区干预措施,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1次/2周,连续开展6次,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药物知识(包括药物的种类、服药方法、胰岛素的使用及保存方法及药物不良反应等)及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心理指导: 每月进行电话随访,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引导患者学会放松疗法等。观察组在社区医院门诊就医基础上接受社区护理及中医干预措施,由中医专业人员实施中医干预措施,研究者协助。在中医干预措施中,有规律性的练习健身功·八段锦:参照国家体育总局出版的《健身气功·八段锦》教材为准[2],由气功专业教练对患者进行动作指导,连续学习5?d,与此同时还需要向患者讲解八段锦的功效及功法,使患者充分掌握该功法;待患者对八段锦功能有一定了解后,引导患者练习4~6次/周,一次练习时间需控制在40?min左右,每次练习2遍,连续练习6周,以6周为1个周期,共练习2周期。耳穴贴压法:由中医专业人员进行耳穴贴压操作,使用75%酒精对患者耳廓进行消毒,并使用探棒寻找耳穴区中的敏感点,采用轻柔按摩法,每日每穴按压 3~5 次每次,每穴按压4~6?min,待耳部发红并感觉热胀酸痛,即可停止按摩。耳穴贴压治疗中需每周更换 1次,双耳轮替,连续练习6 周,以6周为1个疗程,共2个周期。中医饮食疗法指导: 每周对患者进行2次健康教育活动,向患者讲解糖尿病及及抑郁的中医食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DMQLS)、抑郁状态总分(SDS)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x-±s)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DMQLS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观察组和对照组的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6周后和治疗12周后的DMQLS高于对照组,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P<0.05)详见表1;观察组治疗前后的HbA1c水平分别为(8.56±1.23)%、(6.34±0.98)%,对照组治疗前后的HbA1c水平分别为(8.45±1.21)%、(7.68±1.2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A1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6周后和治疗12周后的SDS优于对照组,两组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改善,饮食结构的突然改变对我国人口各类慢性病的发病率都有明显影响,其中我国 2 型糖尿病患者人数增长迅速。2型糖尿病是临床中常见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及增长速度快等特点。若患者的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将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严重的可能导致死亡。长期疾病状态严重威胁患者心理健康,常引发抑郁、焦虑、认知障碍等心理问题,已引起医学界普遍关注,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划分为慢性非传染疾病,并强调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大量研究表明[4-5],糖尿病患者都会并发抑郁症的几率为20%左右,约为我国普通人群中发生抑郁症几率的数十倍之多。有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抑郁后,可增加并发症的风险[6]。因此早期加强2型糖尿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本组对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基础上的中医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在生活、生理、心理、社会四个维度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四组数据相比,(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说明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就有显著的临床作用;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A1c水平分别为(8.56±1.23)%、(6.34±0.98)%,对照组治疗前后的HbA1c水平分别为(8.45±1.21)%、(7.68±1.24)%,观察组患者组间比较与组内比较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说明中医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具有显著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可见在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干预的临床疗效显著,稳定和改善了患者不良的心理变化,该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一致[7-8]。

[ http://

参考文献]

[1] 陈德美.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行为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0):2577-2578.

[2] 谭桂珍.家属参与中西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性膝骨关节炎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7):887-888.

[3] 张艳霞,付成华.中西医综合护理干预在早期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2):101-102.

[4] 杨晓.2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状患者中西医结合干预效果研究[J].吉林医学,2015,36(1):86 -87 .

[5] 刘 宇,秦月兰,何国平,等 . 2 型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中西医结合社区干预效果[J]. 中国公共卫生,2011,27(8):1066-1068.

[6] 张容瑞 . 八段锦结合放松功对 2 型糖尿病伴情绪障碍患者的研究[D].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

[7] 刘 宇 . 2 型糖尿病伴抑郁症状患者中西医结合社区干预效果研究[D]. 中南大学,2010.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篇(6)

关键词 : 病区小药柜药品管理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087-02

医院病区小药柜是医院住院药房的延伸,其主要功能是为临床一线储备一定品种和数量的急救药品,为抢救危重病人赢得时间。对有些药品的管理普遍由各病区护理人员兼任,缺乏专人管理,特别是缺乏掌握药品管理知识的人员管理药品,这就容易造成病区药柜管理不到位,药品贮存、养护方法失当等情况发生。基于此,药剂科组织人员对全院病区药柜进行全面检查发现病区临床小药柜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就病区小药柜药品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与同行同道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1资料与方法

1 .1检查对象住院部15个临床科室。

1.2 检查内容药品的管理状况,包括麻醉、的管理;药品的贮存保养方法;环境状况; 药品质量情况等。

2结果

2.1nbb n麻醉、的管理不尽规范 配备品的科室基本上都能做到“五专”管理及执行交接班制度,但发现个别科室的品专柜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也插着钥匙,缺乏防范意识。的管理不规范 , 忽视了的管理,少数病区未设专柜,与其他药品摆放在一起,任何人随时都可取用。的管理并未引起病区重视,容易造成管理漏洞。

2.2未按要求贮存保养药品 为保证药品质量,每种药品都有其贮存要求,如要求避光,放置在冷处、阴凉处等。但科室护理人员药品保管意识模糊,需要冷藏的药品从药房领回后未及时放入冰箱中,如胰岛素、白蛋白等;抢救车中需要冷藏的药品没有及时放入冰箱中;这样会造成药品的失效或产生毒副反应。

2.3药品的有效期管理不落实 病区小药柜管理的普遍问题是散放的药品未标明有效期。在药品流动过程中,各病区虽能在使用后及时补充,但新取回的药品与剩余药品放于同一容器里,无法掌握药品的有效期,很难分辨出药品的新、旧有效期,造成安全隐患。

2.4药柜品种设置缺乏针对性、目的性 各科储备药品的品种、基数较随意,专科特点不明确,所储药品除部分必备抢救药外,还储备了相当数量的常用药、热销药。所有科室都无法提供药品目录或基数明细。

2.5多个科室存在积压药品现象 因有些病人在用药时,只需取单包装药量的一部分,不需全部用完,这就使某一包装药品可同时配与多个病人使用,从而节约下一部分药品,这在儿科尤为突出,另外,医生临时改医嘱或病人漏、拒用药等,也是存下药品的一个原因,导致病房药柜药品增多、积压,如不及时处理,最终将导致过期报废。

2.6注射剂批号及包装混杂 病区小药柜基数药品周转慢,补充药品量少而多次,造成批号多,产地各异。药品的包装不统一,非原包装的药品混放,易造成不同批号的药品混用[1]。

3原因分析

3.1缺乏工作指引或规范 病区小药柜的药品不是由具有药学管理知识的专人保管,而是由各科主任或护士长根据本科情况配备相应的品种和数量,医院并无相关的指引和要求,经过历届主任和护士长的更换,药柜中贮存的药品品种及数量也越来越多,部分药品长期无人使用,个别已淘汰出院的品种也未及时处理,科室都是靠护士长的个人意愿去管理和处理这些药品,对报废药品也大多是一扔了事,医院也无相应的考核指标。药品离开原包装,有效期难确定。各病区小药柜中的药品,特别是抢救车中药品都是离开原包装放入统一规格的容器或包装盒内,并在包装盒上写明药品名称、规格。这些脱离了原包装的药品很难做到先进先出,近期先用。

3.2 无专人管理,责任不到位 大部分科室都无指定专人管理药柜,就算有指定管理药柜的人员也必须兼顾护理任务。同时,病区药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场所,所有医护人员都可随时取用药品,使架上药品摆放凌乱,品种参差不齐,出现问题难以及时处理,相关责任也难以确认。

3.3 药学知识相对贫乏 接触病区药柜药品的都是各病区护理人员,所受药学专业知识教育相对较少,对药品的保管养护知识掌握不全面,部分护理人员对药品效期、药品外观质量缺乏判别能力。

3.4 个别科室规划不合理,环境温度不达标 有个别科室将小药柜设置在日光照射得到的窗户边或离暖气太近的地方,使药品长期在阳光的照射下或在较高温的环境下存放,直接的结果是大部分药品的外包装明显褪色,药品质量当然难以障。

4讨论

4.1制定统一的工作指引或管理规范 参考《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SP)的相关管理规范,根据医院病区药柜的工作特点制定相关操作规范或管理要求,使病区小药柜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这是保证药品质量,减少药物造成的医疗事故的基本保证[1]。

4.2建立有效措施,使小药柜管理制度化 病区小药柜应指定专人管理,负责领药和保管工作;定期清点、检查药品,防止积压、变质,如发现有沉淀、变色、过期、标签模糊等药品时,停止使用并报医院医务部处理。麻醉、应设专柜加锁存放,并按需要保持一定基数,动用后,由医师开专用处方或用请领药品本向药房领回,品还应有空安瓿与专用处方一并交回药房,由药房专人核对批次无误后发放。每日护士交接班时,必须清点药品,并做好品余量登记[2]。

4.3行政部门定期检查,并列入考核内容 医院组织质量检查小组,定期对各病区的药品进行检查监督,将药品的管理工作纳入质量考核内容,以提高管理水平,保证药品质量[3]。

4.4改善病区小药柜的环境和条件 不符合药品存放条件的科室要尽快调整布局,适当加装空调,配备温湿度计并有相应的记录,以保证药物保存的温度与湿度合乎要求。

4.5制定各科药柜药品目录和基数 各科应根据自身特点,以满足抢救和一般应急治疗为目的,制定相应药品目录及基数,并报药事委员会或相关职能部门审批,一经确定,将相对不变,定时修改。各科要将多出的品种及时送到药房,缺少的品种及时补齐,并能列明原因。行政部门指定管理小组负责监督检查。

4.6加强药品管理或使用知识的培训及信息交流 药剂科要主动承担药品在保管、养护等相关药物知识的培训教育任务,以讲座、发资料或药师下临床宣传等方式传授药学知识,并及时了解病区用药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帮助病区管理好药品。病区药品是药品流通中的最后一环,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及身体健康,对其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尤为重要。只有加强监管,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使病区药柜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证药品质量及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 朱滨艳. 病房小药柜的管理及解决问题的方法[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4):118.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区别篇(7)

【关键词】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管理模式;社区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11.017

近几年来,慢性病的防治方向越来越多地转向社区人群[1]。本文探索以社区为基础、以专家督导为特色的糖尿病患者管理模式的临床疗效,深入厚街社区糖尿病患者中,观察临床疗效,分析治疗效果,并对该模式的疗效进行评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4-6月厚街社区在社区规范化管理期间未得到满意控制的糖尿病患者376例(男146例,女2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两组,每组各188例,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不包括糖耐量减分为低者。两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年龄

(岁) 性别

(男/女) 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初中以上) 婚姻状况

(婚/否)

强化管理组 61.23±4.63 75/113 78/101 120/68

一般管理组 60.19±2.63 71/117 45/143 62/126

1.2方法

1.2.1一般管理组188例患者由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每月组织到医院或者社区服务站体检1次,为期4个月,由专人填写随诊记录。探究患者病情,并给予合理化建议,如合理的饮食、活动等。通过心电图和尿常规等身体检查,及时监测患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情况,及时告知患者下次随访时间。

1.2.2强化管理组188例患者进行为期4个月的强化管理治疗,在一般管理组治疗的基础上,由专家进行一对一健康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康档案,每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和相关危险因素;血糖、尿糖的自我检测;电话咨询和随访;对于特殊患者给予特别心理辅导:对存在心理问题的患者,研究人员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遵循良好的生活方式。

1.3评价指标空腹(FPG)及餐后2 h血糖值(2 hPG);糖化血红蛋白值(HbA1c);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患者相关行为改变情况。调查结果依据《厚街镇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指南》[2]要求,FPG≤7.0 mmol/L,2 hPG≤10.0 mmol/L;

70岁以上老年人FPG

1.4药费调查两组患者自入选后,从第2个月开始,收集前1个月糖尿病患者的医用处方和相关发票进行核算,连续4个月,取其平均值,与入选前连续3个月的平均费用进行比较。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分析,以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双人双机二次录入,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取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入组时生理参数及药费比较两组患者FPG、2 h PG、BMI、HbA1c、总胆固醇(TC)及药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强化管理组和一般管理组入组时相关生理参数及药费比较

组别 FPG

(mmol/L) 2 hPG

(mmol/L) BMI

(kg) HbA1c

(%) TC

(mmol/L) 药费

(元)

强化组 8.46±2.5 13.87±3.4 24.8±2.5 10.83±3.2 5.75±1.1 750±190

一般组 8.44±2.6 13.67±3.5 25.2±2.7 10.88±3.3 5.80±1.2 730±170

t值 1.86 1.91 1.83 1.85 1.87 1.83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4个月后两组患者生理参数及药费比较见表2。

表2两组患者4个月后相关生理参数及药费比较

组别 FPG

(mmol/L) 2 hPG

(mmol/L) BMI

(kg) HbA1c

(%) TC

(mmol/L) 药费

(元)

强化组 6.91±1.2 9.16±2.4 24.6±2.5 7.67±1.2 5.85±1.2 630±180

一般组 8.62±2.6 13.52±3.5 25.0±2.7 10.9±3.3 5.87±1.2 780±190

t值 2.96 2.92 1.85 2.83 1.85 2.70

P值

3讨论

据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报道,不同级别、不同医院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也不甚相同[3]。临床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部分市级医院糖尿病控制达标率在50%以上,区级及相同程度医院的控制率在25%左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控制率不足10%。本次经过强化管理后,强化管理组FPG值平均为(6.91±1.2)mmol/L,低于一般管理组的(8.62±2.6)mmol/L (P

据国际相关报道[4],以健康教育为主要目的的社区管理办法,能提高患者自身糖尿病控制率,进而有效控制病情[5]。本次临床研究表明,通过对强化管理组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增加了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知晓率,改善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本次调查为期4个月,管理效果随管理时间的增长而降低,侧面反映了不能对患者降低管理强度,这正是进行社区糖尿病管理的优势所在[6-7]。全科医师立足于社区,应与社区糖尿病患者保持较长期、相对固定的关系,在与其不断接触中,利用所有资源、手段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病情。

参考文献

[1] 元海萍,杜雪平,董建琴.北京市月坛地区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8,15(9):1273-1274.

[2] 李锐,卢伟,贾伟平,等.上海市2 型糖尿病患病情况现状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7,86(15):1675-1680.

[3] 李萍,巫云辉,夏挺松,等.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社区行为干预效果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0,18(5):4-6.

[4] 陆勇,季正明.社区卫生定向服务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9,12(2):73-75.

[5] 李锐,扬群娣,施亮,等.上海市社区糖尿病患者管理模式及方法探讨[J].药品评价,2008,5(4):185-187.

[6] 潘长玉,中国区合作调查组.中国糖尿病控制现状-指南与实践的差距.亚洲糖尿病治疗现状调查,1998,2001及2003年中国区结果介绍[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10,25(3):14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