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儿童素质培养

儿童素质培养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3 16:58:07

儿童素质培养

儿童素质培养篇(1)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引路人,首先必须具备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每年在新生入学第一堂课,笔者都会问新生一个问题:“排除各种客观原因,真正想当老师的同学有多少?”遗憾的是,每次都是举手者寥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物质越来越富足,而精神却愈发贫瘠。许多学生直言不讳,他们选择读师范当老师的初衷更多的是遵从父母的意愿,或者仅因为家庭经济窘迫,而读师范专业价格便宜或者免费。试想如此不情不愿的师范生届时走上教师岗位,带给孩子们的又是怎样一个消极的局面?可以这么说,教师最重要的素养就是有爱心,保有爱心,才能坚定他们为教育事业奉献自我的决心,才能真正融入孩子们的世界,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儿童文学是文学中最基础、最快乐的文学,儿时的记忆总是那么美好,大学生已经远离了他们的儿童时代,快乐简单的儿童文学能够架起儿童与成人心灵的桥梁,拂去心灵的尘埃,唤醒心中的美好回忆,培养他们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当他们重拾儿时的童话故事书,重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儿童文学经典,当他们重新翻开《皮皮鲁外传》、《木偶奇遇记》等轻松有趣的故事,他们的心灵一定会重新沐浴上一层童真的色彩,他们的童心也会在这样活泼欢乐的气氛里被唤醒。当他们重读《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等充满爱意的童话,他们的心灵会重新被真善美染渡。通过儿童文学的浸染,我们的师范生可以重新唤回童心,或者建立起对童心的向往,可以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操,坚定职业理想,培养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的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提供根本的源动力。

二、普及儿童文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业务水平素质

以往大家都觉得只有毕业后从事语文教学的师范生才应该学习儿童文学,事实并非如此,各类专业的师范生都应该学习儿童文学。基础教育的接受对象是中小学生,年龄处在0-18岁之间,而儿童文学的主要接收对象恰好就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从事语文教学的师范生自不必说,从教材来看,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80%以上,而到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儿童文学作品为50%,因此,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必须海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掌握系统、专业的儿童文学理论,摸清古今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必须能够在教学中举一反三地插入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因此,对于从事语文教师的师范生来说,儿童文学的学习不仅必然,而且必须深入其中,具备基本的研究能力。对于非中文专业的师范生来说,普及儿童文学的学习同样必不可少。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一群成长中的孩子,每一个阶段的孩子都有每一个阶段的特点,如果教师不了解他们的特点和情感,不能够融入他们,只是对他们进行抽象的说教或板起面孔训斥,相信孩子们会产生抵触的情绪,势必会给自己的教学和工作带来困扰。异彩纷呈的儿童文学作品,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开启了一扇聆听儿童内心情感的窗户。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简单鲜明,情感细腻纯真,充满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极好地展示了儿童的内心世界,反映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心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以形象生动的儿童文学作品为例对他们进行教育,效果肯定比简单的说教要好得多。因此,普及儿童文学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业务水平素质,让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情感,便于他们在各科教学中因材施教,使他们的教学与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普及儿童文学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师范生健康的身心素质

儿童素质培养篇(2)

(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心理素质包括情感、信心、意志力和韧性等等。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后天经过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包括人的诸多方面,认识能力、情绪和情感品质、意志品质、气质和性格等。

(二)儿童期所受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加强培养心理素质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它应贯穿于儿童教育的各科教学当中,而舞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活动性的教学过程,存在着多种心理素质教育契机,我们要善于把握和挖掘这些潜在契机,加强儿童心理素质教育和培养。舞蹈是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集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新型课程,其对增强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康、个性发展、审美能力、道德情操、创造能力、爱心等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儿童的心理特征:幼稚、纯真、好奇、热情、乐观、自制能力差、好动、贪玩、模仿性强、可塑造性强,所以教师在舞蹈教学中应当正确的把握儿童的心理特征,在舞蹈教学中,针对儿童的心理做好教学工作,激发学生对舞蹈课的兴趣。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促使儿童舞蹈教学更加的科学与完善。

二、儿童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心理素质

(一)在舞蹈教学中激发儿童对舞蹈的兴趣

培养兴趣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采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措施来诱发和引导儿童对舞蹈产生兴趣。儿童的好奇心强,极容易被客观事物的新异性所吸引而产生兴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儿童认识活动的倾向,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舞蹈,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新”、“异”来诱发他们对舞蹈活动的直接兴趣,以他们爱跳、好表现、好创造的天性来激发。

在儿童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要生动、活泼,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变儿童为主体,一切教学从感受入手,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教学过程中把知识和趣味性相结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学者应当挖掘教材的蕴涵,是学习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充满自娱性和游戏性。

(二)在舞蹈教学中保持和增强儿童对舞蹈的兴趣

1.幼儿的注意力易迁移,兴趣往往是短暂的,如何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以保持?这正是培养幼儿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把内容的难点转为幼儿的兴奋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优美的体态、准确的眼 神、形象生动的语言。

2.激发儿童的探索兴趣,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提问、穿插巧妙。教学形式多样,动静交替,在教学中体验。兴趣培养的基础就是进行体验,良好的情绪体验随着兴趣的产生,使儿童的舞蹈学习兴趣得以保持。

3.对于儿童的一种心理强化方式我们可以根据儿童的特殊心理特点来进行,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好强、好胜,所以我们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正确的肯定。同时也可以培养和激发儿童的上进心、自尊心、自信心,在这种教学活动中,不但会使他们的舞蹈兴趣得意保持,还可以增强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恒心和毅力。舞蹈学习的效果很会得到提升,使得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

4.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自由宽松,注意舞蹈活动目标的适度可行,并有针对性,把握好儿童学习内容的难度,使他们在教师的帮助下,稍加努力能够完成,培养幼儿的进取精神。

5.教师要根据舞蹈活动的需要,不断变换自己的行为和角色,既要发挥幼儿的主体,又要发挥教师的主体。

(三)培养儿童的毅力、表演力、应变能力以及心理机能

1.培养儿童的毅力

由于舞蹈动作要不断地重复,要练到位,有苦又累、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对天性活泼,忍耐想较差的儿童来说,长期坚持比较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用优美、滑稽等教学动作去诱导他们采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要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灵活组织,科学施教。在他们在快乐中得到提高。

2.提高儿童的表演力

目前,有的儿童舞蹈表演失去了应有的童心和纯真的美感,同时也不利于儿童的表演天性的挖掘和开发,因为舞蹈表演中普遍存在着动作生硬、情感成人化、缺乏活力等问题,严重影响到舞蹈教学的效果和兴趣的培养。所以说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表演能力、表演天性、关键在于发挥其特点和优势。所谓舞蹈表演就是演员表现蹈作品时的情绪、状态等,表演在表现舞蹈作品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生活当中的儿童活泼好动,喜欢边唱边舞蹈,这是儿童的最大特点。

3.培养儿童的表演力的途径

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编排适合儿童年龄阶段的舞蹈,少儿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儿童求知欲强,情趣多变,给他们的教学内容要强调主题鲜明,新颖别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启发想象力。儿童虽然好动喜欢表现,但是往往在舞蹈表演的时候,不能达到表演的效果,所以除了让他们熟练的掌握舞蹈动作外,还要配合他们喜欢的舞蹈音乐,能让他们在音乐的渲染中舞蹈,穿着漂亮的表演服装,能够增加她们表演的欲望。

4.促进儿童智力的开发、心理和运动机能得到提高

儿童的运动和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儿童对舞蹈动作进行不同的梳理,从整体到分解,从大致框架到细微的分析。他们的心理意识也随之形成,大脑皮层的运动区和语言区是舞蹈活动建立复杂的神经联系。所以在舞蹈活动中,大量的舞蹈信息,音乐旋律、歌词、舞蹈动作都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长期训练,他们的记忆力和反应能力都能得到提高。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发挥,促进大脑的思维能力。提高运动运动系统的技能素质,从而改善机体对外界变化的适应能力。

(四)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是儿童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意志品质,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是促使人们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更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又是一个人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最为深刻、持久的精神动力。自信的孩子,越会成功,越会成功显得更为自信,反之,自信则会导更深的自卑,成功较多的孩子,很少担忧和分心,会更加集中精力去面对,现在社会需要充满自信有能力的人,一个自卑、性格懦弱的孩子,难以适应未来的社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不吝啬对孩子的赞扬、多角度地分析与评价孩子

“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是阳光一样。”对学生任何一点值得鼓励的地方,我们教学者都应该加以肯定、赞扬,激起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看,并要坚持不断地鼓励教学,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儿童,真诚的赞扬他们取得的没一点成绩,并会激起他们学习的热情,在对孩子的评价教学要因人而异,用欣赏的眼光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对于缺乏自信心的儿童的通过耐心细致又合理的分析。

2.鼓励孩子与同伴交流合作

在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合作,比如鼓励孩子自己找个好朋友一起合作表演,有的孩子比较胆怯,自信不足,在教学活动中要求他们去找同伴时,有的孩子也是独自站在一边,就等着别人来找自己,不愿意主动找人合作,此时教师不要强求他们去找同伴,而是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与他们进行交流,然后可以看看其他小朋友之间的合作,他们看后会羡慕,希望自己也能去尝试,这时候老师可以与他们进行合作,是他们体会到有同伴的乐趣,然后可以再鼓励他们找同伴,在老师的启发鼓励下,这些开始胆怯找不到同伴的小朋友。就会找到乐趣和自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自身的萌发喜爱舞蹈以及参与舞蹈活动的愿望。

3.通过舞蹈教学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即使美育、审美能力的培养过程,是建造健康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会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还有助于人的智力开发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是美的艺术,具有美的品位。它使人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好,使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高尚、纯净。校外儿童舞蹈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它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轻盈的舞姿、栩栩如生的舞蹈形象,陶冶了儿童美的心灵、培养了儿童的美好情感。这种持之以恒的美育教育,可以实现对孩子健康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使他们的形体美、举止美、行为美、人格美,使他们成为内心、外在俱美的人。

三、心理因素对儿童舞蹈教学的影响

(一)舞蹈教学相对其他文化课的教学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发现学生的心理因素才是真正影响他们学习和演出发挥的重要因素。使儿童身体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就必须进行基本功的训练,也为了各种高难度动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为扮演各种不同的舞蹈角色做好准备,打好基础,对儿童的体力训练的保持也很有好处。但是大家都知道基本功初期训练是单调和枯燥的,往往还要碰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样就会产生一些异常情绪,随着时间的累积就会成为一种心理障碍,而克服这些“障碍”的最佳良药就是帮助儿童重拾信心,激发兴趣、多给学生鼓励、同样也要表扬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让学习的积极性得以保持。这也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有精湛的舞蹈教学技巧。以往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舞蹈课感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师要用巧设悬念,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学生的期待心理,从而进行及时的导入新课。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影响儿童舞蹈教学中的因素有很多,但是诸多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是心理因素,儿童心理因素的好坏,不仅仅是他们的能力的高低所决定,而是一种心理活动及其心理活动的产物,在教学中,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使他们在接受舞蹈教学中如虎添翼,而心理素质欠缺的儿童,则会使发挥水平受到限制,因此在舞蹈教学中,不仅舞蹈传授舞蹈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着重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舞蹈知识和技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遗忘和退化,但是心理素质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对于学生来说是则是终身的、多方受益的。

(三)师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是舒缓学生精神压力的根本途径。

儿童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儿童心理;素质培养;情感教育

家庭离异对于子女,尤其是未成年人心理成长和人格形成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怎样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做好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疏导和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对于我们中小学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一、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外部情感因素的作用

人的心理是一个通过数量的不断积累而达到质的变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完善的过程。心理的发展既有连续的渐近的量的变化又有质的变化。每一个阶段的产生都有一个比较长的,以数量改变为主的准备时期,前一个阶段的积累是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基础。此外,心理发展是在人与环境不断的相互影响的活动中实现的。因此,客观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情感是人的需要能否得到M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会,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心理活动。它与人爱的需要、被尊重的需要、自我肯定的需要的强度以及满足都有关。儿童处在情绪意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时期,对外部情感环境缺乏判断、过滤、理解、控制的能力。一般来说鼓励情感因素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成长,而挫折性外部情感因素虽然能够锻炼人的意志,但对于缺乏心理承受能力的儿童而言,过多过强的挫折性情感刺激制约着儿童的智力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避风港,也是儿童认知社会的起点。在整个儿童的外部情感环境中,家庭情感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的第一环境。我们知道,人的情感与人的需要有着直接联系,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便有了积极的情感。但家庭成员和睦相处、民主气氛浓烈,父母能够以身作则时,给予孩子的便是一种鼓励性情感环境,有利于孩子形成人格上、意志上、人际关系以正确的影响,有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坦诚待人的性格。

与鼓励性外部情感因素不同,挫折性外部情感因素是构成不良心理品质的原因,阻碍人的智力活动获得成功,并引发精神疾病。主要表现在:性格孤僻、自卑;对自己缺乏自信心,易伤感;自制能力差,有的甚至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其主要原因在于离异家庭缺乏一个充满爱、民主、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其爱的需要自我尊重、自我肯定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有过于强烈的挫折性情感体验。因此,通过营造一个鼓励性外部情感环境,消除家庭挫折性外部情感环境对于离异家庭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教会孩子爱自己,接受社会生活的挑战,勇敢地面对困难,学会宽容父母,理解父母,使之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情感教育在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能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商,但是,只有正确的情感教育方式才能发挥情感教育的优势,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对离异家庭儿童心理素质的培养中,除了要充分考虑孩子对教育者善意的作为和心理感受之外,还要特别注意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提高孩子的情感认知能力。第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第三,增加愉快生活的情感体验。第四,升华孩子的社会情感。

三、实施情感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对孩子的情感离不开家长、教师的共同努力,实施情感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得当。

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情感心理,一般有这样一些情感心理:虚荣、自私、嫉妒、逆反、好胜、恐惧、崇拜等,要弄明白造成这些心理的原因。其次,对孩子的情感心理进行及时调整。对孩子的不正确情感心理要想办法,及时引导帮助,特别注意要以理服人。再次,教师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情感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具有榜样的力量,其性格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启示作用,教师要以身作则地显示出涵养,有耐心、有毅力、坚持原则、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自身情感在孩子情感教育中榜样的作用以及其他优秀品质,以此来影响孩子,在教育孩子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才能促进孩子情感心理的健康发展。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离婚家庭儿童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由于他们心智尚未成熟,其幼小的心灵承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心理压力时,往往无法自我疏导。在情感体验是非观念的建立以及人生观的确立等方面,比健全家庭儿童有更多的迷失,个性偏执、自卑、内向抑郁,成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作为一个少儿教育工作者,如何发现并理性分析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方式,发挥学校在少儿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功能,抚平幼小心灵的创伤,疏导其不良情绪,对少儿未来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儿童素质培养篇(4)

论文摘要:幼儿舞蹈教育是幼教内容中的重要一部分,幼儿舞蹈教育就是通过舞蹈获得不断的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儿童的情操和品德。但是,目前我国在幼儿舞蹈教育中存在着重视舞蹈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幼儿成长的错误教学。文章对我国目前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幼儿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启蒙教育的时期,有很强的教导性。儿童在这个时期受启蒙教育的影响会较深,对儿童以后的成长影响也较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重视,幼儿舞蹈教育作为幼儿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被不断的提上日程。幼儿舞蹈教育就是通过舞蹈的活动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情趣,用艺术的气息不断的影响和培养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儿童的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幼儿舞蹈教育是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有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根本,通过舞蹈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儿童在幼儿教育这个时期刚刚接受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会接受很多的实物、通过幼儿舞蹈的教育,可以不断培养儿童的智力、创造力、审美能力,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此外,在幼儿舞蹈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的发现和挖掘儿童的爱好、特长、个性、不断的培养他们的爱好、特长、发挥儿童的个性价值。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幼儿舞蹈一般是不同感官的艺术的综合,这种综合性的舞蹈对培养孩子多种角度的审美观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目前幼儿舞蹈教育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舞蹈教育不断的受到社会的重视,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舞蹈教育不断的被提上了日程。幼儿舞蹈具有舞蹈艺术的特性,它主要是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幼儿天真、活泼的特点,幼儿舞蹈一般舞蹈时间短,内容结构简单,活泼有趣。幼儿舞蹈教育就是指通过舞蹈的活动培养儿童对美的感受、欣赏,培养儿童对艺术的情趣,用艺术的气息不断的影响和培养儿童的价值观、世界观,不断的发现儿童的潜质,促进儿童的个性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幼儿舞蹈教育的长期发展以来,在幼儿教育中幼儿舞蹈教育一直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幼儿舞蹈教学理论,幼儿舞蹈教育往往是放在幼儿音乐课中作为课堂的点缀,并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幼儿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真正的发挥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幼儿舞蹈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舞蹈活动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陶冶儿童的情操,培养儿童的高尚品德。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幼儿舞蹈教学重技能训练,忽略了儿童成长发展的培养,与幼儿舞蹈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幼儿舞蹈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培养他们综合能力的发展。所以,幼儿舞蹈教育必须根据幼儿成长的需要,符合幼儿的身心特点,不断的改造和创新幼儿舞蹈教学,以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 

二、幼儿舞蹈教育在幼教中的意义 

幼儿舞蹈教育是通过舞蹈、舞蹈教学的氛围不断的培养幼儿审美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促进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幼儿舞蹈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基本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启蒙性的培养,来树立孩子的审美修养,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挖掘他们的个性,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儿童。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通过音乐、体育、游戏等活动使孩子在接触、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和体验一定的艺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从小培养他们对美的感觉,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幼儿舞蹈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儿童进行大量的运动,这有利于儿童身体的成长,并不断锻炼他们的毅力,持之以恒的信心,从而促进他们体力、智力的发展。此外,幼儿舞蹈教育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让儿童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幼儿舞蹈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舞蹈教育对儿童智力、创造力、审美观等的不断培养正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起点,在起点就应做好素质教育。 

(二)幼儿舞蹈教育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价值的培养 

幼教是一个儿童接受教育的开始阶段,在这个阶段用根据幼儿的成长特点,为幼儿设计一些教育课程,促进他们的成长,幼儿舞蹈教育就是很好的选择。幼儿舞蹈教育首先是一种舞蹈运动,通过科学、协调、适宜的舞蹈游戏、舞蹈活动的训练,可以锻炼儿童的身体,提高儿童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他们生理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的同时,培养他们对舞蹈艺术的热爱,不断的发掘他们的个性,培养综合能力高的儿童。其次,幼儿舞蹈教育是一种艺术的教育,通过优美的音乐、旋律,创造一种优美的气氛,不断的熏陶儿童,适宜的舞蹈动作,帮助儿童不断的锻炼自己,表现自己,从而不断的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美感,培养他们内在的气质,提高他们对自己欣赏和自信心,不仅儿童心理健康的成长。 

(三)幼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智力、创造力的培养 

幼儿舞蹈教育是培养孩子智力、创造力的重要课程之一,首先,由于幼儿舞蹈教程自身的特点,幼儿舞蹈教育在教学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动作的练习,不断的锻炼身体柔韧度,这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十分辛苦的过程,这就需要在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对儿童进行鼓励,培养他们吃苦的能力,锻炼他们的毅力,让他们明白苦尽甘来的道理,明白只有努力、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从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幼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特点,通过幼儿舞蹈教学让他们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舞蹈动作的内涵,激发、启迪儿童产生丰富的联想,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此外,舞蹈教育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幼儿舞蹈教育给幼儿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造的空间,通过舞蹈动作,培养儿童对舞蹈的感觉,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己去表现,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四)幼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审美修养和道德培养 

幼儿舞蹈是对儿童进行美育教育最广泛的形式之一,在幼儿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舞蹈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儿童在优美的音乐中,伴随舞蹈的动作,不断的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对艺术的美感。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儿童提供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的空间。让儿童在音乐中激发感情,让儿童不断的感受音乐的美感,培养他们对音乐、舞蹈,乃至艺术美的感受,提高他们审美能力。幼儿舞蹈是让儿童不断的进行学习、表演的过程,舞蹈表演是对生活的再现,通过幼儿舞蹈教育,让儿童接受舞蹈艺术,不断的让他们理解生活中的某些故事和现象。不断培养儿童的理解生活蕴含的情感。幼儿舞蹈多数是整体的、简短的形式,并且常常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演出的,这种群体幼儿舞蹈长期可以不断的培养儿童团队精神,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和包容的品德。通过幼儿舞蹈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修养。 

三、结语 

总之,在幼儿教育中,舞蹈教育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舞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幼儿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舞蹈教育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幼儿智力、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审美修养和道德培养,而且幼儿舞蹈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幼儿舞蹈教育可以不断的发现、挖掘儿童的个性,发展儿童个性价值。所以,我国幼儿教育要根据儿童成长、发展的特点,以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为目的,进行幼儿舞蹈教育的改革,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菁.以幼儿为本:幼儿舞蹈教育的关键所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 

[2] 王萍.浅谈幼儿舞蹈的学与教[J].池州师专学报,2000. 

[3] 曾大地.幼儿舞蹈教育及意义浅析[J]大舞台,2010,(01). 

[4] 邹丽阳.浅谈幼儿舞蹈[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儿童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培养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胜任未来教育任务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时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意义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学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教学领域中都蕴含着许多儿童文学知识,认真学好儿童文学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将儿童文学教学以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设置,实际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是承袭中文体系教学模式而来,极大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的专业特色及其独特魅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质教育前线岗位的教师职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儿童文学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树立儿童的文学意识,有利于今后儿童知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以低龄幼儿园儿童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尚未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作为他们的直接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儿童文学课,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幼儿的心智发展,顺应儿童的发展天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能够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满足学前教育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

儿童文学课是以儿童的视觉为立足,关注幼儿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科书,拥有很强的文学性及可读性,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学课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教学水平。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培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对今后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不良影响。首先,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在展开儿童文学课教学时,部分教师依然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持续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你听我说”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教学,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参与热情低下,外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机会不多,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压抑、无所谓,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力度有限。儿童文学课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学生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学前教育中,但是现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教学中没有作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也缺乏对儿童文学课上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相关要求,使得学生的真正实践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在理论知识上,学生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检验教学质量,进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整改。但是,考核的不合理却也是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问题。当前儿童文学课的考核方式都以考试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而学生教学技能并不是通过卷面考试就可评估出来的,这样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的考核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低得不到体现,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理论基础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童文学课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做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合格要求。面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现状,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改革教学方式,儿童文学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理论基础与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联系并重。儿童文学课的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点,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又要可以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教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想融合”作为课程教学手段,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过程中并结合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加强学生校内儿童文学实践能力

培训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需要加强学生校内的儿童文学实践能力训练。儿童文学课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在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实践及其模拟训练中,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并加强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训练,教学能力及其教学思维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据儿童文学课程中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表达形式,对学生也应采取不同而相适应的教学技能培养训练。比如,“儿歌”,这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方式,依据幼儿的审美特点,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歌朗诵及其表演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带动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

(三)强化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儿童文学教学技能,应该加强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幼儿教学机构中,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最有效的便是让学生自己深入到真正的幼儿教学环境里。为此,在儿童文学的是实践教学中,可以邀请有关学前教育的优秀教师来与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或演讲,同学生一起沟通,哪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解答学生关于儿童文学课所学知识的困惑,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前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完善学生见习及其实习的相关工作,在学生的教学实习中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来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观念

为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的考核应该作出有效的改革,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列为考核重点,比如学生技能的展示、教学案例的编制,活动的参与度等作出相关的比例安排,要实现“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必须完善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观念的提高,给学生传达实践的重要性思想。儿童文学课教学中将考核方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卷面理论考试,一部分为学生教学技能的考核,以此综合提高学生的教学整体技能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一线教师,也是幼儿关键的启蒙老师教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儿童文学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文学课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有利于学生胜任今后的教学任务,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进而保证今后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153-154.

[2]喻晶晶.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技能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34.

[3]王静敏.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模式探究[J].世纪桥,2013,05:65-66.

儿童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儿童福利机构;心理健康;孤残儿童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74-02

孤残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都是寻找不到亲生父母的弃儿,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儿童患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残疾,让孤残儿童享有同正常儿童一样生存和发展的权益,是福利机构的重要职责。儿童时期是人类成长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所受到的教育对儿童的心理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福利机构的儿童失去亲情母爱,生活在半封闭的环境中,使儿童心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家庭的缺失及家庭价值的瓦解、自身价值的认同等使这些孩子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内心缺少安全感、自控能力差,容易出现行为问题。机构中的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它表现为性格内向、自卑孤僻倾向、扭曲心理严重与自律道德差等。

一、福利机构特殊的教养环境对孤残儿童心理素质的影响

1.机构养育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机构照顾是一种封闭的团体式的照顾。虽然满足了儿童24小时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但这种养育环境,客观上为儿童营造了一种比较淡化的亲子感情关系和氛围,工作人员每天24小时三班倒。对于机构中的儿童而言,就像有二到三组不同的父母。儿童的照顾者经常更换,无法为儿童提供持续性的照顾,造成角色缺位或角色冲突。因此机构中长大的儿童缺少家庭生活体验,缺少与他人正常的依恋关系,缺少感情交流,对儿童的身体、智力以及人格的社会化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有相关研究表明,早期失去母亲的儿童,且没有代替母亲的人,其身体发育、情绪发展,以及智力发展等方面会出现长期缺陷,这些孩子成人后常常因神经质而变的粗暴、冷酷、冲动等。

2.教养者自身素质对孤残儿童的影响:机构中的保育员、特殊教育老师等工作人员众多,受教育程度不同,自身的素质不同,在教学过程中相当于家庭教养中父母“教”与“育”,但他们又集众多角色,既要担负着细致入微的病情观察、生活护理和情感照顾,又要担负着家长、朋友、教师等多重角色,而不同的教养人员教养方式与教育观念常会有分歧,易出现不一样的教养行为,从而使孩子产生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使其心理素质不能健康发展。

3.儿童特点:福利院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基本上是入院有期,出院无期。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使得福利院的儿童在个体认同、同辈团体方面发生困扰,从而不利于儿童和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培养。儿童福利院缺少实现社会化所必须的场合和舞台,儿童自身受生理、行为偏差和情绪问题、人格特质所限,影响了儿童可能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减少了他们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与质量,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也怪僻、孤独、自私和神经质,而培养不出社会规范的行为,扮演不成社会所期待的角色。

二、提高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的心理素质的方法

1.创造良好的机构教养环境:营造家文化。让孤残儿童享受到和正常儿童一样的呵护和关爱,让从事儿童福利事业工作者必须做到:尊重儿童,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把被动的、单纯的工作责任,变为主动的、亲情的家长责任,从亲情的培养到孩子依恋情结的建立让每个孩子都在工作人员的视线内生活,在保育员的怀抱中长大。创设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用生动有趣的儿童卡通绘画装饰墙壁,在不同楼层、不同室区设计不同的主题,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动区设置假山盆景、鱼缸、秋千椅,在楼道悬挂以孩子活动为中心的图片和孩子们的作品,增强孩子的主体意识和对“家”的认同感,体会到自己是儿童福利院的小主人,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自豪感。

2.教养者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言传身教”,教养者良好的文化素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潜移默化、时时刻刻浸透着孩子们的心灵,教养者要用良好的行为去带动、教化和影响孩子们,要培养他们稳定的心境、开朗的性格。要因人施教,教养者既讲民主,又不放纵,多放手、少捆缚,多鼓励、少责罚,当孩子的意愿与教养者不一致时,不要乱用权威,应以说服为主,爱是儿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儿童健全人格的关键因素,对孩子尊重但不放纵,关爱但不溺爱。要注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结合孩子们兴趣、挖掘潜力,创造环境,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儿童自我实践,使孩子们从教养人员长期美好愿望中吸取力量,不断进取,从而促进和维护儿童心理健康。

3.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发挥机构社工专业心理辅导、纠正行为偏差,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培训专业人员开展新生婴儿早期抚触,利用义工资源开展模拟亲子的启蒙教育,有针对性开展小班化结构教育等让儿童在类似父母的怀抱中享受亲情,享受成人怀抱中的安全感,获得身体接触带来的,对培养孤残儿童良好的情商,降低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的机率。行为偏差,其根源可能更多的是孤残儿童的心理问题,通过社工、心理咨询师专业介入是增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儿童素质培养篇(7)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情商;影响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

在经济发展的今天,有些家庭的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其家庭教育无法跟上现在时展的步伐以及时展的要求,这也给儿童情商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会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对于儿童自身素质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家庭教育不足,这就严重阻碍了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无法更好的培养情商。这就需要家长能够重视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的影响,通过创新家庭教育方法来促进对儿童带来的影响,这也是家庭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儿童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家庭教育,所以家长就要与儿童进行多多交流,以此来增多儿童接受家庭教育的机会,并且开发他们的情商,让他们不断培养情商,从而获得竞争力。同时,也要让儿童明白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让他们从潜意识里重视情商的培养,这样也可以让孩子通过这种方式接受家庭给予自己的情商培养机会。而且,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会遇到很多的问题,然而这种问题学校并不能够解决,这就需要家长爱的教育来为孩子解决难题。所以,本文的研究对于儿童情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家庭教育的现状

(一)家庭教育落后

因为有些家庭经济比较落后,这也使得家庭教育落后,这也是家庭教育的现状。家庭人员忽视了家庭教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在这方面没有给予重视,直接造成了儿童情商的发展。而且,由于儿童的家庭教育素养较低,在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这就阻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与进步,不利于情商的培养,也会让他们因为情商不够而无法在社会上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家庭教育可以更好的让儿童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所以,对于一些家庭教育落后的地区,儿童情商的发展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并且会影响到儿童长大后的发展。总之,家庭教育落后是现在儿童情商发展的制约因素,同时,也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影响的现状。

(二)家庭教育观念不足

而且,家庭教育观念不足也是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造成不良影响的原因。家庭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从而影响了儿童情商的培养。就是由于家人教育观念不足,家庭很多家庭都认为家庭教育并不重要,也不会重视家庭教育给儿童情商带来的影响。缺乏家庭教育观念,那么就会在实际行动上落后,这样就会使得家庭教育无法得到重视,从而进一步阻碍了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只有具备了家庭教育观念,家长才能更加重视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并且置办更多的家庭教育资源,以此来为孩子提供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从而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同时,只有提高家庭教育观念,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还有利于儿童情商发展。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情商的影响

(一)家长自身的素质带来的影响

儿童善于模仿自己的家长,如果家长自身素质不好,容易引导孩子形成一系列的不良习惯,这样也不能给儿童情商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如果家长自身的素质较低,那么也不会有更好的文化素养以及家庭素质来教导儿童,让儿童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如此一来,就会使得儿童从小就会养成一些坏毛病,严重影响了儿童情商的培养。所以,家长自身缺乏素质会使得儿童严重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利于儿童情商的发展。

(二)家庭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

当然,家庭生活环境也是儿童情商发展的影响因素。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儿童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不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中,这样就会从小给孩子心中留下一个阴影,并且让孩子从小都接受一些不良的习惯以及生活,这样会给孩子提供一些不良的家庭教育,从而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优越而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环境中,那么从小就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让孩子从小就会接触到良好的东西,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可以让还是更好地培养情商,从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家庭生活环境也会给儿童情商带来很大的影响。

四、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还需要不断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提供更好的情商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家庭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在当今社会中,不仅要具备足够的智商,同时还有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孩子的竞争力。当然,在家庭教育中,家庭以及家长对于儿童情商的发展具有非常关键的影响,并且家长自身的素质以及观念也是影响儿童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所以,这就启示家庭能够培养家庭教育观,这样才能给儿童情商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

作者:王瑜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渝江.农村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18-121.

[2]庞国斌.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3]唐维国.家庭教育的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01(2)79-83.

[4]徐福荫.家庭教育方式创新与多元发展[J].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3.

[5]董亚芬.家庭教育的影响[J].外语界,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