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能城市的建设

智能城市的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9 14:52:50

智能城市的建设

智能城市的建设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建筑;建筑设计

On the Smart City Smart Building Design

Dang Hong-bo

(Shandong Light Industry Design InstituteJinanShandong250014)

【Abstract】Smart City is the highest stage of urban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s essence is the use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of urban wisdom, so as to promote harmonious urba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tegrated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a produc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use of modern building technology, modern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moder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of modern control technology to provide an efficient, comfortable and convenient for users to humanity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smart city constantly unde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how to design intelligent building, to better integrate with the smart city, become a important topic worthy of further study.

【Key words】Smart City;Intelligent building;Architectural design

1. 引言

智慧城市建设起源于城市信息化建设。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信息科技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物联网从互联网应用中脱颖而出,物联网应用的目标之一就是构建智慧城市。物联网应用与云计算服务的急速发展,促使智能化、信息化和城镇化进程三者的加速融合,催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延续,强调了感知、智能控制、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应用使得城市中与传感 / 控制相关的行业获得了飞跃的发展,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医疗、智能物流、智能农畜牧业、智能社区等应运而生。目前,智能建筑行业无一致的体系架构可循,各个智能建筑项目各行其事,造成城市中众多的建筑物信息孤岛。因此,智能建筑要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有统一的体系架构,智能建筑体系架构应是智慧城市体系架构的一个分支,与智慧城市体系架构连接,并融入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中。但目前智能建筑设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设计人员对智能建筑设计了解不够深入,施工图设计质量较差,而且由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水、电、暖等各专业均由设计院设计,系统集成商只搞智能化设计,与各专业配合困难,制约了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的成效。

2. 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设计对策

2.1完善智能建筑体系架构。

智能建筑是一种新的建筑类型,具有较强的优势和应用价值,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融合。因此,必须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严格控制,最主要的就是加强相应体系架构的建设,保障整个智能建筑行业具备统一体系架构,从而规范和约束所有智能建筑,促进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去。

2.2充分应用 B/S 访问模式。

智能化是智能建筑的突出特点。这种智能化特点的实现,需要充分应用各种门户技术及优化访问模式。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应自上向下,按功能需求,设计若干个子系统,然后,再考虑是否要集成。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大目标下,智能建筑系统应采用门户技术和 B/S 访问模式。目前智能建筑各个物联子系统的应用越来越趋向 B/S 访问模式,基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采用门户技术和 Web 服务是大势所向。不仅应用软件、而且系统维管软件均要采用该技术和访问模式。门户技术和 B/S 访问模式是目前所有电脑、智能终端均支持的功能,可以认为,门户技术和 B/S 访问模式是智能建筑基层集成、乃至行业走向大集成的技术底线,将有效地促使智能建筑更好的融入到整个智慧城市中去。

智能城市的建设篇(2)

关键词: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应用

1、引言

近年来,虽然智能家居行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为短暂,但是恰恰迎合了时代的发展需求,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智能家居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 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2、相关概念

2、1智能家居

又称智能住宅,在国外常用Smart Home表示。智能家居是一个居住环境,是以住宅为平台安装有智能家居系统的居住环境,实施智能家居系统的过程就称为智能家居集成。与智能家居含义近似的有家庭自动化(Home Automation)、电子家庭(Electronic Home、E-home)、数字家园(Digital Family)、家庭网络(Home Net/Networks for Home)、网络家居(Network Home)、智能家庭/建筑(Intelligent Home/Building),在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还有数码家庭、数码家居等称法。智能家居集成是利用综合布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安全防范技术、自动控制技术、音视频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备集成。

2、2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把握新一轮科技创新革命和信息产业浪潮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RFID相关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安全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城市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形态。

3、智能家居与建设智慧城市的关系

智能家居是住宅智能化的核心,也是建设智慧城市的必要步骤。智能家居能够为家庭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交换功能,帮助家庭与外部保持信息交流畅通,优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有效安排时间,增强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为各种能源费用节约资金。如果每个家庭、每个居住区都拥有了智能家居,那么,居住在这个城市的人们,就能够感受到智慧城市的魅力。可以说,智能家居是建设智慧城市的一个系统。智慧城市建设,必然离不开智能家居的应用。

4、智能家居在建设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4、1一般应用

最近两年,人们会在电视节目、报纸、网络媒体中经常性看到关于智能家居产品的报道,像家里没有人,有小偷进入或者发生火灾,主人可以第一时间知道,并做出处理等等。而且,智能家居产品,可以满足上班族特别是白领的很多需求,他们只需轻轻按一两个键就可以实现家庭监控﹑预警等诸多功能。对于一个家庭智能家居系统产品来说,起码应包括娱乐﹑安防﹑家庭自动化等几方面的产品。(1)娱乐包括数字客厅﹑智能影音﹑电影厅﹑配套音视频面板﹑喇叭等,主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家庭影院的效果。(2)安防产品主要包括声光警告﹑光电对射﹑红外等。安防产品可以实现当有陌生人闯入,监控系统首先会响起警报音,并且打开窗帘和灯光以吓阻闯入者,主人只需要通过电脑、手机或在卧室的电视机上就可以全程监控闯入者。同时,监控系统还可以自动通知小区的物业管理处,也可以联动110直接报警。(3)家庭自动化产品包括门禁系列、温控系列、感应系列、联网系列、调光系列等,这些产品可以让主人进入房间时,灯光、窗帘、背景音乐会自动打开,通过电脑、ipad、手机等可以根据不同场景设置各种模式,完成灯光、空调、地暖、背景音乐等控制。

4、2案例应用

在一个具体的智能家居工程案例中,包括的内容有:

4、2、1入户门

(1)入户门设置灯光感应器,主人回家或客人来访时,灯光自动打开,方便主人开锁和客人按门铃,灯光过后会自动延时熄灭。(2)入户门设置室内定点监控控摄像机,记录进入人员的出入情况。实现24小时监控。

4、2、2大厅

(1)大厅内设置自动照明开关,主人进入灯光自动打开,方便主人行走和操作触摸屏,并延时熄灭。(2)大厅集中控制触摸屏:可实现的功能有:1)开启大厅部分灯光;大厅全部灯光系统,直达主卧室的灯光系统。2) 开启宅内背景音乐系统。3)可设置“回家模式”,完成撤防、开启大厅灯光、开启指定区域背景音乐、开启指定区域空调、采暖系统。4)可设置“离家模式”按键:完成安防设防,关闭全宅灯光、空调、地暖、背景音乐等工作。5)可设置全宅灯光的全开或全关,也可设置迎客模式键,大厅和起居室的灯光全部打开,喜迎客人;当主人进入衣帽间或洗手间,灯光自动打开,延时并于离开后熄灭。

4、2、3自动车库识别

(1)主人开车到达车库门时,按动车库门遥控开关,车库门自动打开,车辆进入后,主人下车,灯光自动打开,并延时等主人离开车库后熄灭。(2)车库进入室内的门口设置情景面板,可启动“夜间回家模式”(联动撤防、启动制定区域空调/采暖系统、同时打开大厅或起居室等制定区域的灯光;或者一键启动门口到主卧室沿途的灯光照明);当离家时,在进入车库前一键启动“离家模式”,(联动设防、关闭制定区域空调/采暖系统、灯光系统、音视频电源系统,窗帘系统,泳池设备等等子系统)。(3)主人进入室内后,走廊灯光自动打开,穿过走廊后,灯光自动熄灭。

智能城市的建设篇(3)

Abstract: We only use several years to achiev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from the rise of the concept. Now,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s another revolutionary technology in the human information industry following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ity's population is also increasing, and the number of cars,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phenomenon have cause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urban residents. Moreover,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other issues are the common problems tha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need to deal with, so by mean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o build urb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s imminent.

关键词: 物联网;智能交通系统;移动通信技术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中D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65-02

0 引言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极大地扭转了城市交通堵塞、减缓交通拥挤的现象,是一项高效、科学的技术措施,当前国内外越来越受重视[1]。不仅如此,利用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GPS等信息传感设备孕育而生的物联网能够将所有物品和互联网进行智能连接,再利用通讯技术,完成了对网络的物体进行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

1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存在的困境

现阶段,智能交通的信息数据还并没有完全实现全天候的提供现场信息的能力。城市智能交通在建设的过程中仍会面临的困境:一是智能交通流的集散点布置过多;二是智能交通流的路线、流量往往时常发生变化,其路线与车辆流量并不稳定;三是交通运输的工具类别不尽相同,其速度也有很大差异大;四是交通客流、车流以及车流之间存在很多交叉,彼此干扰大;五是城市智能交通必须要有大量的附属设施以及交通管理设施;六是城市智能交通的车辆管理牵涉到交通路面包括运输、公安、城建等很多单位部门。但是现阶段并没有妥善处理城市交通拥堵、疏通以及车辆动态诱导行之有效的手段,故而全面加强突发交通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成为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的当务之急。

2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架构

通过每一种不同方法收集路面交通的信息,充分融入物联网技术,全面交通路面中的公交、出租车以及车辆的日常运营现实水平,通过车载的GPS系统与无线通讯技术的移动车检测手段,完成路网全景式,最终得以呈现交通中的车辆流量、路面占有率、车辆行车的均速,时间等一系列的交通信息,并且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

全方位收取路网的交通信息,用诸如数学建模、数据融合、无线传输、人工智能、警用GIS系统等相关技术,尽可能地完成以公交优先、公众车辆以及特殊车辆优先的最优路径规划[2],与此同时,完成对路面突发事件的交通管制、动态诱导以及面临交通堵塞的预警功能。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交通路网的流量进行动态分析预测与对现实交通状况展开判断,给路面交通的控制策略、路网建设还有有关城市交通规划给予意见与建议。

上述是以物联网技术在城市智能交通架构中关于建设路网交通信息采集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以便能够更好地整合交通信息,给城市交通信息数据平台提供一个全景式、多角度的整体服务。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正是通过路网立体式交通信息完成第一时间的全天信息分析与获取,充分结合车载GPS定位设备与各个通讯手段,达到行车路径的最优处理、车辆动态诱导、信号控制的物联网交通管理控制与智能绿波控制。以下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架构:

一是中心性子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路面交通管理的10个子系统,分别是:维护与工程管理子系统、突发事件管理子系统、收费管理子系统、尾气排放管理子系统、商用车辆管理子系统、提供信息服务的子系统、管理公共交通的子系统、车辆运行和货运调度管理子系统及数据分析管理子系统等。这10个子系统的一致的特点,便是在空间位置的选择上不需要受到实际交通基础设施的限制,有着非常强的空间独立性。

二是旅行者子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以从事旅行服务业的人员以及旅行人员作为设计对象,通过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有关功能完成了对各种存在的旅行模式进行有效服务。

此外,再充分配合个人信息访问子系统以及远距离旅行支持子系统,利用通讯设备和别的类型子系统间实施直接的信息传递。

三是区域型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道路运行状况、收费、安全监控、停车管理及商用车辆核查等子系统。

四是车辆型子系统。这一系统具体装置于交通行驶的车辆上,按照每一种类型的车辆,可把这一系统划分为公交车辆、出租车辆子、商用车辆、普通车辆、紧急车辆和维护与工程车辆子系统。

3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的运用

3.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属于一种便于操控简单实用,在进行识别时不需要人工干预,适合用于自动化控制管理的一门应用技术。它的识别功能既能支持只读工作模式,同时也能支持读写模式,无需物体间的接触或瞄准;其性能不会受到油渍、雾霾污染等气候环境的影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产品运用最广泛的领域还是在交通运行管理上,能识别距离较长,例如常用于不停车公路收费和自动识别车牌等。

其实,无线射频自动识别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其他识别技术是不可比拟的:

第一, 识别读取数据能力强。在没有光源,甚至物品有外包装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出相关数据。有效识别的距离较大,当读取自带电源的主动标签时,无线射频自动识别系统有超过三十米的有效识别距离。

第二,识别读取数据的速度快。识别解读器能在第一时间准确读取到进入磁场范围内的车辆信息,也可以同时读取多个标签,实现批量次车辆信息的识别。

第三,技术的使用年限更长,其应用区域更广。具备无线电通信方式,能够使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放射性环境或遭受粉尘等污染的环境,封闭式的技术路径使其寿命远远超过条形码识别技术。

第四,具有动态更改标签数据的功能。其目的是通过编程器而赋予RFID电子标签实现交互式便携数据文件,写入标签时比打印条形码的速度更快。

第五,正常情况下,标签与解读器的通信频率达到50~100次/秒,所以,只要附着RFC标签的物体在解读器的有效识别范围内,就能实施对该物体的位置和动态进行监控及追踪。

3.2 无线射频技术的模块分析

根据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功能属性和数据对象需求,可以把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分为四种功能型模块:一是数据显示模块。该模块主要展示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可视化阶段的数据,其通用性很强,是全面展现系统数据信息体现的重要模块。二是信息管理模块。这是具有较好通用性的职能模块,是实现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必不可少的模块。三是数据预处理模块。是实现数据显示模块功能的一个辅助型模块,当数据处理对象不断增加,接近饱和状态时,使用数据预处理模块可以有效提升数据检索效率;四是数据设置模块。该业务模块属于物联网中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核心模块,根据系统功能设置的相关参数及监控的对象数据都能主要呈现在这个模块中。

3.3 瞬时值监测与历史值监测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对瞬时值监测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对监测对象的实时监控,重点关注可视化数据的动态变化特性。对收集的数据信息量并非要进行固定值的静态比较,而是要根据对各个监测对象采集到实时的静态信息,通过肉眼视觉延迟的感受实现对实时信息进行的对比。

对监控系统历史值监测的意义在于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通过数据的变化过程,来分析判断道路交通流的运行羁觥

因此,如何才能把数据本身与比较信息解释得更为客观全面,是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

3.4 监控系统可视化分析

根据物联网组成元素分析,通过传感层一般是采集到道路路面受力状态的数据,传输层是把预设标准所采集来的电信号通过无线手段传输到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再把贮存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从而来应用层监控客户端发输送的请求,并且把最终的数据情况呈现到屏幕上来。在这过程中,监控系统中的可视化技术重点应用在自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到前台客户端的环节。

所以,监控重点是客户端的实际呈现的状态,其所见内容一方面涵括了传感器所得到的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也涵括了计算机监控计算即时监控到的参数信息,也只有完善的应用配合方可实现在客观角度实现智能的要求。

综上所述,物联网如今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也是信息产业的全新领域,其发展对普通人群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必然推动着交通运输业朝着智能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智能交通必将是交通事业朝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是交通事业的一场革命。

本文以物联网技术在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的系统领域中出现的数据类别多、信息量大、数据之间关系庞杂等现实的问题为分析论点,提出了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所有的积极影响,并展开了相应地验证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国伍.城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建设探讨――“交通7+1论坛”第二十三次会议纪实[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12(04):1-9.

[2]兰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方案研究与设计[D].江长安大学,2010.

智能城市的建设篇(4)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推进工作等领域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达到城市格局与智慧产业布局有效对接,城镇服务体系与智慧应用体系优化匹配,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设施网络有机结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建设紧密融合,城市化与信息化互为动力,促进两者互动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其内涵要求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匹配、相对接;其二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的规划、布局、特色等相互协调;其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功能、发展结构等相融合,两者相互支撑;其四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统筹谋划与推进。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独立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政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图书馆、智慧政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政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保障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的平台建设

智能城市的建设篇(5)

建设智慧城市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

目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呈风起云涌之势。据调查统计,95%以上的省会城市、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总计有300个左右。“十二五”期间,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投资已经超过了1万亿元。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火热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在现阶段,各个方面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时候缺乏统筹规划,盲目建设现象严重。中央部门中大概有十几个部门都在各自为政鼓动地方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做法不一样,思路也不一样,缺乏一个统筹和宏观的引导,而各个地方也确实存在盲目建设的现象。

另外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重技术概念,忽视实际应用效果。目前,有一些地方把智慧城市的建设当做是新的政绩工程,而不是真正研究和落地。在调研过程中,有一些地方高举智慧城市大旗,却连什么是智慧城市都没有搞清楚。

此外,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对于信息安全的问题缺乏统筹的考虑,难以维护信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对从系统到设备、数据、信息资源的安全考虑不够全面。

立足实际

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借鉴。在智慧城市的来源地美国,对内是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对美国经济产生拉动作用,对外则是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保持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欧盟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是以绿色为主题,重点方向是城市生态环境、交通和建筑,这符合欧洲发展的需求,这也是它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此外,在亚洲,日本提出I-Japan的战略,韩国也在智慧城市方面提出U-City的计划。

事实上,发达国家的智慧城市有一定的共性。一个就是基础的通讯设施建设,包括宽带等。第二个是智能交通,这是其重要的抓手。第三是智能技术在环保、节能方面的应用,包括低碳住宅、节能住宅等。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是52.57%,城市数量657个,镇数量2万个,三大城市群2.8%的国土面积当中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GDP。城镇化在未来会快速发展,未来10年还将有2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镇。中国城市发展无论是发展的阶段还是面临的问题跟西方国家完全不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公共服务方面非常完善,建设和应用管理非常精细,而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层次还偏低,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所以中国建设智慧城市一定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如果一味地模仿,最终的结果一定是20/80定律,即用80%的努力去追求20%的效率。

因此,进行中国特色智慧城市的建设尤为重要,要解决中国城市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并精细化城市的社会管理能力、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等。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务必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于城镇化转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信息惠民的宗旨,建设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全面提升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创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向人民群众提供广覆盖、多层次、差异化、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其次是提升城市资源的协作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增强城市聚集经济、人口的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最后是提升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水平,推动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深圳为例,深圳宝安区拥有大量住宅,居民大部分在南山区工作。如果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把大量的信息资源聚合,了解每一个区域居民工作地点在哪里,每一天要往哪个方向移动,公共交通运力便可安排得更为合理。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坚持机制创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广泛聚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在资金、技术、产业方面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时要鼓励专业化、市场化的第三方服务及其服务外包的建设和运营模式。政府引导并不是说智慧城市建设都是由政府来推进工作,而是鼓励、引导企业,引导市场去推进,在整体规划下支持市场主体参与智慧城市的建设。阿姆斯特丹公私合营的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智慧城市的建设一定要注重信息资源的价值潜能,城市信息资源有很多,而且往往掌握在政府手里。例如新加坡在进行智能交通建设时,首先把涉及到交通的有关信息全部向社会开放,包括公交路线、停车场的位置、交通的实时信息等过去被政府掌握的信息,企业可以利用政府开放的信息资源去开发与智能交通相关的各类应用。信息资源社会化的开发会创造巨大的价值,因此目前需要做的是将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生产要素,提高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鼓励城市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社会力量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多部联动

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分别从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试点示范等不同方面开展了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研究起草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报请国务院,将要形成合力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该指导意见大概有几个方面。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二是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三是坚持机制创新,协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智慧城市这一主要目标,下一步的工作有以下方面。

首先,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要联合23个部门组成智慧城市建设的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将来在政策、措施、标准、指标体系、评价等方面进行统一的协调。同时希望各个地方能够加快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完善智慧城市投融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募集资金用于智慧城市建设的地方政府债;充分依托地方已有的投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智慧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鼓励各地方政府建立适宜智慧城市发展的长效机制;鼓励各城市积极创新政策保障措施,研究制定鼓励市场化投融资、信息系统服务外包、信息资源社会化开发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其次,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城市需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做好统筹规划设计、围绕城市发展重点开展智慧城市建设、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潜能、应用先进适用的信息技术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确保信息安全等5方面的工作。

智能城市的建设篇(6)

智慧城市是在现代信息科技的影响下进行建造的、能够促进城市更有效率的发展、并促进城市长期持续发展的全新城市形态。建设智慧城市意义重大。首先,能够促进经济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虽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速度,推广智慧城市建设能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打开一个全新的发展模式。其次,能够为科技发展提供基础。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在智慧城市的理念指导下,能够真正实现科技的规模化发展,以及为保障科技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可以说智慧城市为科技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模式,在这个平台上集合所有的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

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误区

我国许多城市展开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能忽视的是智慧城市建设还存在一些误区:

1.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过于盲目

党的十以后,我国加大了智慧城市建设的速度,许多地方政府将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发展目标,积极采取措施。但是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结症也在于此:许多地方政府没有看到智慧城市需要的一些先决条件,没有认清智慧城市建设的真实内涵,比如在科技、人才、资源等方面极为欠缺的情况下,盲目地进行项目上马,缺乏前期的规划和合理的实施方案,过度地进行城市基础建设,致使智慧城市没有建成,却出现了许多城市建设“后遗症”,对于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2.智慧城市建设过于表面化

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资源配置,需要有一个平台设计,所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但是在我国许多智慧城市的建设缺乏这些核心的因素,地方政府在盲目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没有长远的计划和安排,在经济能力、科技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方面都存在许多的问题,其只看到智慧城市建设的表明现象,没有注意到智慧城市内部所具有的巨大潜力和支撑力量。在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上存在照搬他国或者其他城市发展的现象,这种方式就是脱离本地区实际的表面化现象,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3.智慧城市建设的创新力有限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的强力支撑。然而,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多项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仍没有突破。一方面体现人才的匮乏上,缺少创新创造的原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体现在许多领域并没有掌握先进科技,据不完全统计,信息领域我国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因此,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仍处在模仿阶段,智慧城市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突出。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正确发展策略

针对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我国政府要切实结合智慧城市所包含的全新理念进行全面解读,根治问题并找到正确的发展策略。

1.智慧城市的建设应当做好前期规划

在构建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要避免表面化、政绩化的现象,政府要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真正看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在确定智慧城市发展目标之前要对城市的整体优势和实力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认识到智慧城市未来几十年乃至一个世纪发展的目标,这样才能保障智慧城市建设的长久和可持续;另外,还要从自身优势上挖掘能力,构建起良好的资源平台,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避免智慧城市建设的表面化

智慧城市建设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坚持和规划的复杂架构。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国家首先要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城市进行评估,确定适合发展智慧城市的目标,这样能够避免盲目的项目上马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地方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要做好内部工程建设,积累起雄厚的建设资本,为智慧城市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就是从智慧城市建设责任分工到每一项工程实施都要思路科学、落实细致,防止因为表面化的建设为城市带来背离规划目标的灾难。

3.加大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智慧城市应依托信息技术的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效对接,从而形成对智慧城市发展强有力的驱动力。一是要优化技术创新环境。要进一步完善研发、试验、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完善协同创新机制,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硬环境;要引导和鼓励全社会更加积极主动地依靠科技进步投身技术创新创业实践,不断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创新软环境。二是要加快智慧技术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不断改变我国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的问题;三是要完善人才吸纳利用制度,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要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智慧技术的专业性人才。

四、结语

智能城市的建设篇(7)

智慧城市建设目标是贯彻和落实党的十精神,是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小康社会全面实现为目标,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导向,以城镇化为最大的内需着力点,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切实提升民生福祉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模式。

顶层设计是对总体规划的具体化。规划是对愿景及其实现途径的描述。顶层设计可称为一个具体化的总体规划,也可称为对愿景及其实现途径具体化的描述。愿景及实现途径脱离不了现状基础,因此顶层设计包含现状基础的具体化、愿景的具体化、途径的具体化三个方面,但顶层设计并非对建设过程和建设细节的描述。

顶层设计的存在价值在于,为建设过程中前后建设内容的因果关联,建设对象中各个模块相互作用给出明确答案。单一的建设单元,并不需要顶层设计。而规划本身,特别是综合性规划,即无法明晰建设内容,也无法明确出建设计划,可实现的建设方案要素众多、关联复杂。为了理清建设对象、建设顺序、建设重点、建设成效,由此需要在建设初期开展顶层设计的工作。

因此,虽然顶层设计是规划的具体化工作,但不是现状基础、愿景、途径的各个要素的简单罗列形成散列集合,而是对这些散列集合的元素进行归纳综合及序化。

一 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要智慧地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首先需要明确什么是智慧。“智慧”,从不同角度存在相似但不相同的称述,但统一和明确的认知,“智慧”属于一个能力的描述词。智慧城市,使城市更有“智慧”,而不是城市叠加或应用了某套冠名“智慧”的系统。

城市更有“智慧”,使城市的发展、管理、运行更为有序,能更好的解决城市的已有矛盾,更好的应对新增矛盾,整体城市在人与社会,经济与文化,城市与环境等诸多要素之间维持和谐统一、可持续化的发展态势。

而智慧城市的建设,则围绕增强一个城市上述能力为目标开展。这是智慧城市和“数字城市”、“感知城市”、“平安城市”最大的区别。

“数字城市”强调城市的数字化建设,通过各类手段、工具,提升城市的量化程度,进而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系统提升城市运转效率,而非直接面对城市发展能力提升的目标。

“平安城市”强调城市社会、民生的建设,重点解决个体与群体,人群与社会的矛盾>中突,着重在流动人口、治安巡防、突发性等方面的处理能力给予提升,这是一个具体能力的提升建设工作,并非一个城市综合发展能力提升的建设工作。

城市是承载社会主要人口居住的相对有限的空间区域。人群的密集,各类行为之间交错影响,城市的各个问题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联系、因果关联。简单的从单方面入手,解决单方面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城市综合问题,同时也不能体现城市决策者、管理者、建设者的“智慧”。这是我国党中央国务院、地方政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原动力。

通过一系列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体制机制的调整,使得城市现有的发展更为有序,解决城市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这是智慧城市建设所面对的工作内容。

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存在两个重要的特殊性,一是不单单是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工作;二是不以实际建设内容完成度为评测标准,城市问题处理能力提升度来判断。

二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

智慧城市的建设,复杂度远大于已有各类系统建设。其脱离不了顶层设计。但智慧城市的建设,并非“智慧”型系统的建设,如果错误地理解,就会导致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无本溯源,无据可判。

有些地方的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只是一系列“智慧”应用系统的堆砌,这必然会对地方政府的领导小组带来疑惑:首先是一系列“升级”版的智能系统,是否能有效解决现有城市问题?其次,这些系统建设对城市发展所起作用的因果关联如何梳理清楚?第三,如何确保这些系统面对城市发展中的新问题,具备处理能力?

这些疑惑产生的原因是“顶层设计”的设计者错误地理解了智慧城市建设的内涵。智慧城市的建设,源于本地区的规划。是对本地区发展及管理能力规划的具体化工作。而非一系列信息化系统规划的具体化工作。此处的规划,区别传统的规划,更多的包含了对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愿景,包含了城市未来和谐统一持续发展的愿景。

智慧城市的各个应用系统建设,需要使城市更为“智慧”,使发展更为跨越,使城市面对各类问题的响应及处理能力更为提高。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设,源于本地发展规划,测于城市发展及管理能力对比。

能力的提升,并非一个绝对的指标,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评定,是通过纵向与本地历史、横向与周边地区进行差异性对比所得。

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首先是对城市发展及管理能力规划的具体化工作。此处的规划,在结合并统一区域、省市、中央的规划要求和指导方向下,更多以现状问题的展开为起点,对合理化城市运行愿景做描述。

因此,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首先包含一张基础框架图,该图描绘的是城市发展中各类现有问题的综合分析几应对策略内容。包含问题的分类,和问题之间的关联以及管理策略的应对联系。

通过一些简单具体明确的问题,进行展开,并综合整理。例如,我们的城市,现有路网的压力,是否能够支撑更多私人轿车,是否需要通过扩大公共交通能力,解决交通问题。这是一个发展方向的决策性问题。

再如我们的大型医院负载是否过饱和,社区诊所是否闲置?如何合理利用后者,缓解前者压力?这是一个资源合理化利用的问题。

再例如,若某个城市停电3小时,整体城市运转会出现什么问题?又若某城市对外公路阻塞7天,保障性物资运输会出现什么问题?再如封锁指定道路3小时,对城市市民出行会带来多大困扰?这是一个城市运转压力测试的问题,反向检测当前城市对各类不同程度问题应对能力的问题。

智慧城市体现在城市发展的有序,城市解决各类问题矛盾能力的提升。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基础是问题分析框图,而非系统建设框图。但光有前者并不能推进实际建设工作。系统建设框图,源于问题分析框图,并需要一张城市综合管理机理分布图(第二张图)。该图存在的价值在于连接了问题和建设系统之间的逻辑关联,对建设系统的评价给出了有效的测试方法。

缺失了第二张图,仅有问题分析框图和建设系统框图,则会产生错误的理解,智慧城市的建设,不需要管理方式方法的改革,不需要体制机制的调整。由此导致,各类可量化、可计划、可形成方案的建设内容和智慧城市的建设整体目标脱节。这也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中遇到的最大问题。

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但他们的意义是什么?他们建设后的系统功能和提高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如何对接?如何有效的跨越式的提升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独立的一张“智慧”型系统建设的顶层设计框图并不能给予说明,而建设的评测也无从展开。

三 我国智慧城市应从小地区做起

智慧城市的建设,涉及到综合建设问题。其成效也依赖各类系统的综合良好运转。简单的从某个方面进行建设,无法有效验证当期建设的成效及整体建设计划的合理性。

从一个大型城市全面铺开,在无法完成上述工作的同时,还会影响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导致城市的问题激化。智慧城市的建设,更应该从区、城镇、城乡展开,既降低了整体系统的建设规模,也有利于与周边区域进行横向对比评测,可快速有效验证“智慧城市”这个创新性建设思路的具体实施方法的正确性。

同时,智慧城市的建设,是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力的建设,包含了极强的区域特性。每个城市具备自身的现状特点,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可以借鉴,但不可复制。而区域内的试点建设,失败对整体区域的影响较小,成功则便于对区域内具备相似现状特点的周边地区有效推广,形成有点扩面的快速建设效果。

当前我国的发展,着重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包含内需扩大、共同富裕两个内容。简单理解智慧城市的建设,是高端信息化的建设,只会强化一个错误的概念,智慧城市只有先从相对发达的大型都市开始。这会形成马太效应,大型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越发完善,欠发达地区越加落后,区域发展越发不平衡。广大劳动力无法在国内各地均衡发挥价值,内需扩大的目标无法有效实现。

智慧,本身是一种能力的描述。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新农村的城乡跨越式发展,均可以体现当地政府决策的“智慧”,参与的企事业单位建设的“智慧”。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可以说是智慧的利用“智慧型”信息化系统,推进我国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特定地区工业化的建设工作。

错误的理解智慧城市的建设内涵,则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必然产生偏差,更对小区域,城乡的“智慧”建设带来阻碍。我们的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不从小处开始,不从落后地区启动,也会增加这一创新性建设思路的实现难度。

四 小结

智慧城市的建设,强调能力的提升,依赖各类系统的综合和各类手段的协同,从小地区试点,从欠发达地区起步,更有利于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更有利于促进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舒缓,更有利于降低大型城市外来的各方面压力,更有利于缓解我国整体各类矛盾及问题的激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