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9 14:52:50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1)

1文献综述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在20世纪 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迅速发展,在各个学科和学段的教学中被广泛采纳。在语言学科中,合作学习促进了信息交流和思维碰撞,有利于提高口语交流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并锻炼团队协作及人际交往能力。然而,合作学习往往依靠任务关联、条件关联、成绩关联等主体外在的因素,促使小组成员彼此互助,缺乏内在动机。并存在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问题。另外,内向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容易处于弱势;性格暴躁的学生,容易引起冲突与争吵。能力差的学生存在心理压力;能力强的学生控制小组活动,妨碍了成员的平等参与。懒惰的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而直接利用小组成果;积极的学生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产生抱怨心理。最后,大锅饭式的奖惩机制对小组中能力强而又积极的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

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积极心理学的潮流,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Sligman指出“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就是促使人们把关注的焦点从修复生活中最坏的东西转移到建立正面的、积极的品质”。1998年P?L?Fredrickson将人的情绪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积极情绪有愉快、兴趣、满意和爱等,消极情绪有悲伤、失望、焦虑、抑郁、愤怒、忌妒等,并认为积极情绪可以构建和增强人的生理、智力和社会资源,而消极情绪则限制这种能力的发展。Hillson和Marie认为人格特征可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人格存在两个维度: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西南大学李自维(2009)的研究显示,专家和大学生都认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积极品质包括:乐观、自信、诚信、团队精神/集体感、责任感、宽容、积极心态、勤劳、信用、创造力。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课题组认为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合作式英语学习中,能够改善合作学习的状况、体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并在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实验研究。

2研究设计及研究过程

2.1研究问题

用积极心理学干预合作式英语学习,(1)小组合作程度是否提高?学习风气是否改善?(2)小组的学习成绩及表现是否改善?(3)个人对小组学习活动的体验是否改善?

2.2研究对象

实验在某高校英语专业一年级的两个行政班的《综合英语》课堂进行,课程由同一位教师担任。每个班32名同学,均由29名女生和3名男生组成,各分为5个小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两个班的共3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了积极心理干预,并选定另外3个小组作为对照组,未进行干预。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按特征进行了匹配。实验组1(以下简称实1,6人)与对照组1(以下简称对1,6人),均为原本合作学习状况就比较好的小组。实验组2(以下简称2,6人)与对照组2(以下简称对2,6人),各含一名尖子生,他们在合作中不够积极。实验组3(以下简称实3,7人)与对照组3(以下简称对3,7人),均包含3名男生和4名女生。除了这些特征外,配对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情况基本平衡。另外的4个小组,基本情况不匹配,不便对照研究,故被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共计6个小组,38人。

2.3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

课题组主要运用师生座谈,学习日志等形式与小组或是个体进行沟通。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堂观察也通过教学日志进行了记录。学生的合作学习状况通过课堂活动成绩记录得到体现。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干预前,教师已在两个班组织了四周的合作式学习活动,包括三篇课文难点问题的探讨和三次词汇接力赛活动。之后进行了第一次问卷调查。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学期中教师进行了两个阶段的干预实验,为期分别为两个月和四个月。之后进行了第二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过程中,课题组除了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合作学习状况进行了对比,还对实验组在干预措施实施之前与之后的学习状况进行了对比。

3干预过程、结果与讨论

3.1问卷结果的对比

从表1表2看出,干预前,38名研究对象中,对合作学习的正向评价与体验占71.84%,这是合作学习得以开展的基本保障,但是,负面的和较为负面的(选择“一般”的)仍占到27.15%,这种状况有待改进。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干预后,正向的评价与体验上升到85.27%,负面的和较为负面的下降到14.74%。当然,这些变化的促进因素还包括学生对合作学习的逐步适应。

3.2干预过程与两次访谈

通过第一次问卷之后的访谈和前四周的课堂观察了解到:实1与对1(见表2.,下同)的组内关系融洽,合作状况良好,合作体验也较好。实2与对2中的两位尖子生性格较为孤立,不信任小组成员的能力,喜欢独自学习。这给小组的整体气氛带来了不利影响。实3与对3中的男女生均存在距离感。男生课外活动多,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精力不足,合作学习中默不做声,造成女生对本组的竞争力缺乏信心。

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学期,教师针对实验小组的不同特征进行了不同的积极心理学干预。主要从小组内积极环境的构建,积极情绪的营造,相互督促建立良好习惯,坦诚交流,享受共同奋斗的过程,以及寻求积极的转变等方面进行干预。对于实1,教师引导他们不断设立更高目标,不断进步。还让他们总结小组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与两外的两个实验小组分享,他们的愉快体验也感染了另外的两组。这样的交流也加强了小组间的交流和互助。对于实2,教师多次与尖子生座谈,帮助其认识到自己对小组的重要性及小组的积极环境对自身学习的有利影响。激发其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小组共同进步,体验其中的收获与乐趣。此外也与其他成员进行了分散的及集体的座谈,帮助其树立包容心。还抓住进步的点滴与小组一起总结,引导其体验发挥各自优势协作攻坚的乐趣。对于实3,教师一方面鼓励全组化不利为有利,体验男女搭配的学习乐趣;另一方面激励男生发挥“力量”,鼓励女生发挥细心的优势,督促提醒男生为小组活动做准备。合作学习一见成效,教师就组织他们进行总结,体验成功乐趣。除此之外,教师还把三个实验组的日志在他们之间传阅,点点滴滴汇聚成了正能量。

经过一个半学期的干预,第二次访谈显示:实1与对1合作状况和体验均良好,但实1曾在词汇接力赛中两次取得满分,对1则没有。实2的组内关系变得融洽,在尖子生的带动下,组员都对自己要求较高,成绩较好。而对2的尖子生越来越受到排斥,越发固执,合作场面冷清、敷衍。实3的积极情绪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教师几次发现他们利用午间一起学习。合作学习的效果也立竿见影。男女生无隔阂感。男生积极多了,女生也为本组的进步感到高兴。而对3中的男生经常忘记任务,合作中处于游离状态。女生在讨论中干脆撇开男生,而在词汇接力赛中他们一蹶不振。

3.3成绩对比

从表3可以看出,实验组的成绩都有较大幅度提高,对比组除对1外,其他两组几乎原地踏步;除实1没有与对1明显拉开差距,实2比对2、实3比对3都有明显优势。这也说明,积极心理学干预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合作学习问题较为突出的小组,并要抓住其主要矛盾。另外,实3虽然也有较大进步,但仍落后于实1、对1和实2,仅略高于对2,这说明,男女混合组应成为将来积极心理干预的重中之重,并应给予更多帮助。

4结论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作者简介]王君君(1979- ),女,河南淮阳人,河南科技学院新科学院学生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河南新乡453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法治化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QN-11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60-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优良传统和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学界探索的议题。众多专家和学者都一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科学。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须借鉴和运用其他学科中最新的理论成果,吸收心理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为其所用。本研究就是这种跨学科研究的一项尝试。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00年1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塞利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联名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第55卷第1期)上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具体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等,自此积极心理学开始被世人所熟悉,并认为“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体现在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由此可见,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是积极心理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本质。

二、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必要性之一:教育者角度

1.积极心理学能够促使教育者反思自我角色。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这种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它强调了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当教育者根据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理念和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反思自我角色了,这种反思会使得教育者重新审视自身和受教育者的关系,并试图重建双方关系,形成平等合作关系,从而使教育目标顺利实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积极心理学能够促使教育者反思受教者角色。只有在与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的关系中,教育者的自我角色才是确立的。利用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理念和方法来反思受教育者的角色时,教育者就能够认识并理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这种主体性和能动性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是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

(二)必要性之二:受教育者角度

1.积极心理学能够积极关注和挖掘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引领大学生积极向上。积极心理学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研究人的积极品质的挖掘和培养,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尽量关注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积极品质并及时鼓励和表扬。

2.积极心理学能有效开发大学生的潜能,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人格辅导、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积极的人生规划等人生问题教育,帮助大学生学会情绪管理、挫折应对、适应发展,以此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必要性之三:教育实践角度

1.积极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性。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部分理论可以通过实验方式检验,这摆脱了传统心理学的思辨研究方式,跻身现代实验研究领域,具有科学性。运用积极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检验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检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同时,从学生的人格特质出发,理解和帮助学生,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2.积极心理学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预见性。在高校中普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地开展普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积极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有利于高校准确了解和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也有助于大学生本人科学地掌握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预见性。

三、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可行性之一:理论基础

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积极心理学所关注的人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等心理现象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积极品质和人格等心理现象是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可行性之二:现实基础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等。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大学生由于生理趋于成熟,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等处于关键的形成期,因此,他们更需要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建构积极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等。

(三)可行性之三:目标基础

积极心理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性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目标基础。健全的人格培养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之一,而这一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之间存在一致性。这种目标一致性表明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当性,它再次为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提供了支撑。

四、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一)积极理念

1.幸福理念。积极心理学注重希望、快乐和幸福对人的意义,如何让人获得幸福从而过上良好生活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终极关怀。这些心理追求恰恰是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基础。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个体内心和谐发展的幸福理念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并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幸福理念可以通过希望教育和快乐教育的途径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2.自我决定理念。自我决定理念的应用途径,主要是重新设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具体如下:第一,教育者的双重角色设定。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念,启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助人者的双重角色。第二,受教育者的双重角色设定。积极心理学提倡的自我决定理念集中表现在当个体面临困境时如何做出行动选择。这种自助者角色的担当可以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他们自主地解决问题、摆脱困境的能力。

3.积极教育理念。积极教育理念的应用途径包括成长问题教育和赞赏教育。第一,成长问题教育的完成途径有:准确挖掘问题根源,问题归因正确;问题定性正确,要做到让大学生认识到问题的暂时性和可控性,从而树立他们应对问题的信心;积极寻找问题本身包含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之间的联系,并探索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化的条件和方法,从而达到对成长问题的积极解读之目的,让大学生从成长问题中获得积极体验。第二,赞赏教育。积极心理学“重视和尊重人的文化遗传、年龄、生活情景、信仰和个人的特点”,认为“所有人不论年龄和生活状况,都能学习和成功”,这就是赞赏教育的立论基点。

(二)积极方法的应用

1.积极心理辅导法。积极心理辅导法不仅可以纠正和提高当前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际效果,而且丰富了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体系,具体应用途径如下:第一,利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地认识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心理测量技术主要采用幸福感指标从积极的、正面的方面来描述和解释高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并同时强调测量技术的多样化。第二,利用积极心理学课程教育方式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开设积极心理学教育课程,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三,利用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培养高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心理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有计划、有步骤地影响个体或群体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

2.积极组织系统法。利用积极组织系统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应用途径如下:第一,目标整合。在充分认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教育功能、教育责任主体地位以及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基础上,就可以实现三者的目标整合,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提供明确目标。第二,路径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各有自己的功能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始至终都离不开社会或社区的参与。家庭是个体的重要成长和生活环境,必然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将家庭、学校和社区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一体化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必然要求。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由于积极心理学通过倡导积极理念和积极方法来贯彻积极心理学思想,因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可区分为积极理念的应用维度和积极方法的应用维度。因此,文章对这两个应用维度的具体途径分别作了探讨。在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进一步分析了其应用途径,并从积极心理学提倡的积极理念和积极方法两个维度加以考量,旨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钟恒.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应吸纳心理学知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2]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9(3).

[3]陈浩彬,苗元江.快乐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9(1).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消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w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2、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与现状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曾倡导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思潮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积极心理学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全球科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物质财富极大提高的同时,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精神追求却相对落后,负面心理层出不穷,而传统心理学许多理论似乎只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而忽略了人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就在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客观社会环境的呼唤以及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片面化等情况下应运而生。《美国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等杂志分别在2000年和2001年发表了积极心理学专辑。1998年11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一次积极心理学高峰会议明确了积极心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世界性的心理运动。积极心理学在短短几年内,已从美国扩展到加拿大、日本、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受到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1、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极其关注的中心之一。对于积极情绪,B.L.Fredrick(1998)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2and2build)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thought2action)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同时,其他实验研究表明,积极情绪拓延了知———行的个人资源,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而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当前,关于积极情绪的研究很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2being)、快乐(happiness)、爱,等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新的热点。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指标的感觉。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间关系的追踪研究表明,只有3个月内的生活事件会影响主观幸福感。对于生活事件男女两性有相似的反应,但也存在着一些性别角色的效应:女性持续地体验到琐细的小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而男性则更倾向于受近期的整体条件的影响。关于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发现,与主观幸福感联系最为紧密的人格特性为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对于主观幸福感的情绪成分的影响是泛文化的,而对于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成分的影响则是受文化影响的。

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性(positive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1)正性的利己特征(PI:positiveindividualism);(2)与他人的积极关系(PR:positiverelationswithothers)。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后者则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个性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

3、积极社会环境

基于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体现、培养、发挥等社会环境因素上。Kasser等人对18岁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亲是冷酷、挑剔、爱控制人、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关注外部、实利的价值;而“母亲是温和、易接受人、民主”的个体则更有可能发展内在的价值。Williams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和师友提供了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他们最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反之,这些孩子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方式。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应用领域

1、积极教育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强调教育并不只是对学生纠正错误、改造问题、克服缺点,而主要是发掘、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包括外显的和潜在的),并在实践中进行扩展和培育这些积极品质。积极教育就是要创建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的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得以充分发挥,而不是给予过多的约束、控制。另外,积极教育的目标是把所有人尽可能地建设到一个他可能达到的理想状态,这一理想状态是依每个人具体情况制定的各自可能达到的动态的理想状态,不求一致,但求尽力。

2、积极心理治疗

塞里格曼(Seligman)(2002)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中提到“积极心理治疗”主要是指积极心理学思想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运用,并不是指某一特定的疗法,而是一种反对过去以问题为核心的病理性心理治疗,提倡把注意力集中在增进和培养人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吸收了东方佛教、道家和禅宗等思想,着眼于冲突、烦恼和苦恼的积极面,致力于加深自我认识,接纳自己,从而建立自我信任和安全的新生活模式。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在《积极心理治疗》中提到了积极心理治疗的五个阶段:a.观察/保持距离阶段;b.调查阶段;c.处境鼓励阶段;d.语言表达阶段;e.扩大目标阶段。

四、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标志是1961年创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和1962年成立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协会”。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戈尔德斯坦等。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内心生活体验,它看重人的积极面,强调对人的尊重,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核心。

2、积极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关系积极心理学是在前人研究的土壤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特别是在研究对象和内容、方法论以及治疗观上,既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同时又有超越。

(1)积极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方面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积极心理学反对大量地对人类负性情绪即消极情绪,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等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它和人本主义一样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等等,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人性积极面。可以看出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进行了继承,不仅如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了更进一步的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忽视了人的个性,价值和创造性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历史制约性,而积极心理学则充分注意到这个问题,它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情绪与健康等方面。积极心理学拓展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长期感兴趣的许多类似问题,把那些难以量化,难以实证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具体化,并进行实验或实证性的研究。

(2)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基础,不主张用客观的方法研究那些表面化的东西。在具体方法上,他们并不排除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既用实验、测量和统计分析,也采纳解释学、启发式的方法,既重视现象学的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也重视系统的研究。然而,在实际的研究中,人本主义学家往往又暴露出它以意识经验现象学分析来反对实证的主流心理学的倾向性,这就必然缺乏有说服力的科学材料的支持,造成它所主张的建立科学心理学的设想和它为自己辩护的理由产生矛盾而无法解脱。而根植于前人研究基础上的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完善,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这一点从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里格曼的研究起点“习得性无助”以及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之一主观幸福感就可窥见一斑。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就不只是单纯的科学实证,实验的量化方法,也不是单纯人本主义现象学,存在分析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3)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理论与方法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超越人本主义的治疗目标是人格的成长目标,可以说是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渊源。赛里格曼说,积极心理学长期以来总是致力于修复病人损坏的习惯,损坏的动机,损坏的童年和损坏的大脑,期望通过修复病人的这些损坏部分来治愈病人。积极心理治疗与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出发点以及治疗目标是相似的,但前者又对后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积极心理学采取以解决冲突为中心的,以现实能力为依据的治疗方法,分为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处境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扩大目标阶段。如果我们说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是非指导性的治疗,强调患者自助的作用,那么我们则认为积极心理治疗是指导性的治疗,自助———教育———心理治疗三位一体的模式。它不仅重视来访者的作用同时也重视治疗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治疗能更具有结构性,治疗双方能有更好的互动。

五、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和不足

1、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积极意义积极心理学倡导探讨人类的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发展潜能,引导人们不断地发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这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从理论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弥补了心理学知识体系上的空档。心理学长期以来注重研究人类的消极一面,例如病态心理的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学的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诞生拓宽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维模式,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现实意义上来说,积极心理学是一门引导人们实现自我、幸福生活和健康、和谐发展的心理学。它强调人性的优点和价值,探索人类的美德,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生活,发展和发挥潜能和实现价值。积极心理学批判传统心理学把人比作机器和动物,认为人要么有本能驱动要么有环境决定的被动的、消极的人性观,它注重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类固有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它的诞生为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导向。

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足之处由于积极心理学刚刚兴起不久,尽管它吸收了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但还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有很多,但还需要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例如关于积极心理治疗的研究只有一些笼统和概括的理论,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另外鉴于心理学学科历史的短暂性、学科性质的复杂性和人类心理的多变性,如何吸收已经获得的研究成果来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积极心理学的许多研究结果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获得的,因此建立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本土研究还有待加强。最后,从传统消极心理学100多年的历史来看,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认为,人类的心理问题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因此否定消极心理学而大力提倡积极心理学是不妥当的,无论是消极心理学还是积极心理学都不能片面化,厚此薄彼。

参考文献:

[1]KennanM.SheldonLauraKing.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3]LazarusRS.Copingtheoryandresearch:Past,present,andfuture[J].PsychosomaticMedicine,1993,55(3):234—247.

[4]严标宾,郑雪.自我决定论对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3,25(3):94-99.

[5]付国秋.积极心理学介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1—21.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4)

积极心理学是由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蔓和劳拉最先提出来的,他们定义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一种研究普通大众的外观活力和内心美德的一种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心理的积极取向,主要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重视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努力用开放的理念、新的姿态去亲身实践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建议用一种新的积极心态来解读周围许多人的心理现象,有助于激发人内心的优秀品质和拼搏向上的力量,在此基础上,运用此种积极力量和品质来帮助身边的人,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力,来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品质。事实上,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力量和幸福的神奇科学。

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心理治疗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当中明确提到:“积极心理治疗”并不是指某一固定疗法,而是指它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一种过去注重以问题为主的一种病态式的心理治疗,要求高度重视人的各种积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善于吸收和借鉴佛、道、禅等三家的进步思想,致力于解决人的烦恼、冲突、苦恼,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同时能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培养他们的自我信任感,然后走向美好的新生活。除了塞里蔓格之外,心理学家诺斯拉特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他将心理治疗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患者保持距离,暗暗观察患者的日常行为;第二阶段,根据观察结果然后再结合资料进行调查;第三阶段,运用心理学知识接近患者,鼓励其走出困境;第四阶段,制定合理目标,按部就班进行实践。他的见解给心理治疗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二)教育教学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纠正学生所犯错误、帮他们解决问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仅此而已,而是要尽教师最大努力去探索、发掘学生的外显积极性和潜在积极性,并且还要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帮助学生发展这些积极品质和特征。积极教育提倡要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积极的、热情的、勇敢的加入到学习课堂当中,并不是限制学生自由、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被动者。此外,积极教育还有一个未达到的目标:就是尽最大努力,把所有人建设到他自身可能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应按照每个人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不强求一致。但这个目标离成功还很遥远。

三、积极心理学存在的缺陷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刚刚兴起的理念学科,尽管吸收和借鉴了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等一些理念,但还未充分与自身理念进行融合,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理念体系。积极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领域很广,但都只是一些浅显的研究理论,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扩展和深化。比方说:在积极心理治疗这一方面暂时只有一些笼统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可靠地操作模式。此外,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还面临一个重大难题:由于存在的时间较短,许多学科的性质过于复杂以及人类的心理变化式多样,导致积极心理学还不会利用自身已有的研究成果,来发展理论实践。到目前为止,积极心理学所拥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在西方已有的心理知识背景下形成的。因此,要使积极心理学进行本土化,还需要研究者不断探索本国人类的心理,自发研究心理策略。相对于传统心理学来说,积极心理学所取得的进步是不可小觑的。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心理问题。很多人认为,积极心理学比传统心理学效果要好,因而大力提倡积极心理学,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不管是积极心理还是消极心理都会有两面性存在,应该全面看待问题。

四、积极心理学的超越

(一)在研究方法上对人本主义的超越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存在主义哲学,它的方法理论基础是现象学,反对以客观主义方法研究表面上的东西。人本主义学家习惯于用意识经验现象反对实证主流心理学,但往往缺乏有力的材料支持主张,结果出现了自身所主张的科学心理学和辩护的理由之间产生了矛盾而无法解决的现象。而积极心理学是吸收前人所研究的心理学知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更全面、更完善,甚至超越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点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当中,比如说“主观幸福感”这一知识点就可以看出来。积极心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靠简单的实验、实证方法,而是在这些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二)在心理治疗方法上对人本主义的超越

积极心理治疗是人本主义治疗基础上的扩展与提升。积极心理学采取以现实存在为依托,以解决冲突为目标点等方法将自己的治疗阶段分为观察保持、语言表达、调察分析、鼓励、扩大目标等五个阶段。曾有学者赞同人本主义的治疗方式,认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注重患者自身作用,是一种非指导性治疗方式。但他忽视了积极心理学治疗的存在,积极心理学治疗注重自重、教育、心理治疗三位结合一体的治疗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自助基础上的指导治疗,不仅重视患者自身的的作用,也注重心理学家作用的发挥,使二者能够进行有效互动,有助于患者今早康复。以上,充分可以看出在心理治疗上,积极心理治疗对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超越。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5)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M.&King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Seligman&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中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BartolK.M,200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

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LyubomirskyS.,2001)。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SandraS.,2001)。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RisbergJ.,2000)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2]李金珍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4]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5]梁宁建.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6]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

[7]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07,(9).

[8]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9]彭美春.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及体验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方法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4?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59-02

一、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从知识层面来讲,积极心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主观层面、个人层面与群体层面,积极心理学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理论研究。在主观层面主要研究人的主观情感体验,例如幸福满足、乐观向上、快乐充实的主观精神享受,其研究重点是强调人的幸福程度,使人能够对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状态表示满意,使人在工作生活中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在个人层面主要强调人的个性特点,例如工作技能、审美观、宽容心、爱心、创新力、才能、交际能力、观察力等等。积极心理学认为要能够培养这些积极的个性特点,让人在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积极应对困难。在群体层面主要强调建立积极的社会系统,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培养公民的责任心、公益心,让公民在社交活动中遵守礼节,在工作生活中遵循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站在变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的对立角度,对这两类心理学知识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使用了类似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与消极心理学与变态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积极要素,强调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在研究人的积极因素与优点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挖掘出人性的闪光点,帮助人们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难题,帮助人们树立乐观积极的生活心态,帮助人们找到幸福生活的方法,提高人们的生活情趣,总之,积极心理学对人们的意义非比寻常。

二、积极心理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

1.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内容。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学课程中,教授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停留在表面层次,对心理案例的分析也只是停留在问题的形成原因、解决问题的措施分析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等方面,这种研究方法还是采用的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方式。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已经严重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有待发展。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不同,提倡以人为本、提倡人性中的优点,强调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积极心理学提倡要以积极的心态来解释一些心理现象,充分挖掘出人性的闪光点。心理学家要能够引导人们在生活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帮助人们保持幸福的生活状态。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大学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念;强调大学生的主观体验,例如幸福感、满足感等等;改善大学生应对社会的态度,比如学会关爱他人,宽容他人的过错,等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这种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帮助是极大的,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问题,从而减少消极悲观心理。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2.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在教学分类时也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的学科教育相区分,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采用课堂教学的模式,讲解一些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很少开设一些咨询课程与讲座。积极心理学认为人都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与潜力,人都有着一定的生活需求,这种理念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变革与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一些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其他学科的工作相结合,营造出一个积极轻松的工作环境。在这种工作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保持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应对生活困难时也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应对的乐观心态,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感官能力。

3.促进大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大学生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够健康成长,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够认真学习,才能够积极投入到社会工作中去,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因为大学生涯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对于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大学生需要做出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这一时期只有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性格的缺陷,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帮助大学生纠正一些不良行为,帮助大学生快速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一定的社会交际技巧,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地完善自我,从而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四年的学习生活,以较高的综合素养、较强的心理素质投入到社会工作岗位上。

三、积极心理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

在积极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消极心理学的教学方式是通过问题的形式进行分析与解决,这一教学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片面化。积极心理学在此基础上,对消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借鉴与扬弃,提出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上,因为心理问题的减少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不是单纯地减少心理问题,还包括提高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两者进行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看待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力,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要能够把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健全学生人格作为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让学生学会享受生活。积极心理学强调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活动中体验到生活、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养成关注心理健康发展的习惯,定期做一些心理健康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心理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自主研究,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积极心理学不是以解决心理问题来达到心理健康教学的目的,它从学校这一环境出发,在这种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它认为学校生活最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一切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在真实的环境中才能够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方向逐步转向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教师开始以积极的心态来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这一教学方法的改变实现了从消极心理学向积极心理学的转变。这种教学方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学的内容,推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这门学科的发展,为其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并不成熟,而且缺乏一定的实践性研究,这就需要心理学家与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篇(7)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外科学总论; 实验教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利用心理学已经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以及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能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方向[1],该学说起源于20世纪末,以创始人Seligman和Csikzentmihlyo两位心理学家所著《积极心理学导论》的出版为其正式诞生标志。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目标是发现能够使个体、团体乃至社会良好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进人们的健康幸福,促进整个社会繁荣[2]。积极心理学不仅填补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空白, 完善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3],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在心理治疗,以及各层次教育教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学者从21世纪初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积极心理学的缘起及概念、研究领域、意义和跨学科研究等几个方面,但是仍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4],特别是对于医学生教育实践应用方面,仅限于医学心理学及护理教育等领域[5-7]。

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外科动物实验中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并掌握手术基本操作和技能,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乃至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化预习意识,热情带教,严密组织实验,提高实验效果,开放实验室,严格实验考核等多方面努力[8]。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基础、学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也可应用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当然两者也可以相结合应用[9]。另外有报道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10]。此外还有应用形成性评价[11],拓展医学考试模式等多种评价方式来补充单一的考试为最终考核标准以提高教学效果[12]。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始终需要医学生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达到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使医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文拟用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在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 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研究人们对过去、现在及将来的积极情绪体验的特征和产生机制。除主观幸福感以外,爱和快乐等都属于心理学家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的热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基础,学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优点是大班化教学,紧扣教学大纲,传授知识多,知识结构系统有条理,作为一门拥有大量医学知识的课程,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采用这一模式显然是最经济的,然而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大量的动手机会,从这一角度讲,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势在于把学习设定于复杂的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及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复杂的、真实的或实际性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这其中已然包含了积极心理学的某种色彩。然而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老师习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注重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但却忽略了那些处于较好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忘记了在发现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去探寻学生们的优点。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要求教育心理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以改变传统心理学中过分关注于学生们的心理或者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寻找学生解决问题时存在的不足,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主动去探寻学生的优点,用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挖掘积极的自身潜能。由于情感及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参与下,就可以取得更好的认知效果;而认知的提高又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形成正反馈,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总之,教师在外科学实验总论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督促学生学习进步,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及实验操作中来,而不是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才做什么。只有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协调全面同步地发展。

2 增强教师心理健康,避免教师职业疲倦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主要是研究各类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和作用,研究重点是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及潜力。在积极的人格特征里,乐观(optimistic)又是研究的重点,因为乐观让人更多看到好的方面,这对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外科学总论的教学由临床医学院相应科室的教师讲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需参加任务繁重的医疗工作。与临床医疗工作相比,教学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看不到眼前的经济效益,导致部分教师重医轻教。此外,有调查表明,教师为职业疲倦的高发人群。职业疲倦不仅损害教师身心健康,同时也造成教学质量、教育目标和整体学习成就的下降[13]。对于这些情况除了在各种待遇上教师应与临床科室同级人员相同以外,还要使教师树立以教为荣的思想,增强教学意识。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积极因素上面,因此要培养教师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通过合理的情绪控制和调节使自己既不由于外部的刺激而引发消极情绪,更不因个人的情绪波动而迁怒学生,继而使积极的情绪在个人的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形成教师积极的人格特征,从而将乐观的情绪带到课堂并感染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3 积极进行教学评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包括其经验是在社会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家庭影响等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其各种支持系统或组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14]。在学校,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不再像传统的课程中把目光仅仅盯在学习成绩上,而要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和体验,因此教师需要拓展多样性的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制度等多样形式,避免让“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转变观念,注重发掘学生各方面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可以体验到社会支持的力量,拥有人际交往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进而减少孤独无助等消极情感,增加勇气和快乐等积极的心态。因此,在知识传授之余,教师还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谅学生面对复杂手术等问题的畏惧和犹豫,理解学生探求医学知识的艰辛与努力,深切感受学生解决问题后的愉悦。此外,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的情感、人格与意见,在这种有益的赞赏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自我认同。同时而来的积极情感体验则可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发挥各方面的潜能,成为一个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人,以达到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即用积极教育的方法转化普通学生行为,培养性格自信、心智健全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关注那些处于某些不利条件下的学生,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中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贯穿于多种教学方法之中,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向上的人格特质,进行多方面积极的教学评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必将培养出既有丰富的基础及临床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更有使知识及能力得以发挥作用的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6-10.

[3]饶丛权,曹蓉.积极心理学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24.

[4]黄静茹.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78-83.

[5]段青青.如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医学心理学教学[J].高教高职研究,2012,28:162.

[6]曹宝花,徐莎莎,史瑞洁,等.基于积极心理学《护理科研》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93-94.

[7]赵静.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9):96-99.

[8]金丽.浅谈外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360-361.

[9]黄华兴,沈历宗,肇毅,等.PBL与LBL相结合在基础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3):227-229.

[10]田维忠,楚丽雅,邵红英.情境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总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5):50-52.

[11]黄华兴,沈历宗,凌立君,等.“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2):170-173.

[12]黄华兴,沈历宗,肇毅,等.外科学基础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6):488-490.

[13]杨晓萍.积极心理学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20):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