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

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0 14:58:49

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

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银行金融 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24-02

随着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重,世界各国积极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低碳经济的发展合乎我国国情,顺应世界潮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通过利用创新科学技术以及开发新能源等手段改变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协作配合。银行金融业对于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以及资本积累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低碳经济投入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等特点决定了其更需要有银行金融业的支持。因此,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对银行金融业的创新和发展进行探讨和分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业存在的限制因素

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的方式,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符合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银行金融业对于低碳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还存在很多限制因素。

(一)银行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没有充分的认识

低碳经济从提出到现在的发展经历时间较短,包括银行在内的很多的金融机构对于低碳经济的发展不熟悉,并且对于开展低碳金融业务过程中的很多环节存在疑惑或是理解上的偏差。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低碳金融的立项、审查、批复、实施以及风险管理不能很好地理解,并且对于低碳金融相关联的业务规范和利润空间也缺乏足够了解。因此,由于对低碳经济没有充分的认识,银行金融机构对于发展低碳金融业务缺乏动力,要实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快速过渡是非常艰巨和复杂的任务,短期内很难实现。

(二)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追求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存在矛盾

低碳经济强调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活动要在低碳环保的环境中进行。在技术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税收减免、风险补偿等保障制度,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会使得相关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度上升,影响企业追求的最大利益,降低企业的盈利能力。在企业社会效益提升但是经济效益受阻的情况下,同样会提升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银行金融机构不能承受社会环境的变化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成本,导致低碳经济相关项目所面临的融资环境更加严峻。

(三)没有建立起专业的中介机构

低碳经济相关项目的开发,相较于一般融资项目需要面临更大的风险,要经历周期较长较复杂的审核过程,只有专业的机构才能推动此类项目的实施。但是,我国没有建立起专业的相关中介机构进行此类项目的开发。同时,对于帮助银行金融机构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的专业技术咨询机构仍然缺乏,使银行金融机构在选择支持项目上更加谨慎和严格。

(四)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风险限制

当前,人们对于低碳经济还没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对于低碳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存在很多的疑惑和不确定性,并且对世界各国签订协议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此外,低碳经济本身的认证程序与认证标准没有得到全面的完善,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都是潜在的风险。

二、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的创新发展

(一)银行金融要全面认识低碳经济,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

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程度和态度取决于社会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以及低碳经济带给银行金融机构的利润和市场。因此,要实现银行金融机构对低碳经济进行全面支持和配合,促进低碳经济与金融银行业的发展,就要全面认识低碳经济,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程度。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要融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银行金融业可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通过加强人员的培训,促使整个银行金融业充分认识低碳经济。这样,对于低碳经济的认识提高了,相对应地就能够更加明确低碳经济效益的产生,促进低碳金融服务的开展。

(二)银行金融业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低碳经济发展促使银行金融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正确处理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关系,进行绿色信贷与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关系,以及担负社会责任与负责股东利益的关系。首先,银行金融业在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时,短期内会对经济效益有重大的影响,损害银行金融机构的短期利益。但是银行金融业放弃对采用高耗能与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的贷款支持,会大大降低潜在的信贷危机,促进银行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推行低碳经济,银行金融机构可能会失去某些固定客户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但是放弃高耗能高污染同时具有高利润的客户与市场,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扩大低碳经济市场的占有率,推行绿色信贷,可以大大促进银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银行金融机构是一个复杂的机构,牵涉许多社会的关系,不仅要维护股东的利益,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因此,银行金融机构要正确处理担负的社会责任与维护股东利益的关系,保证社会、股东与客户的共同利益,促进实现共赢的局面。

(三)注重培养低碳金融创新的人才

金融创新人才是促进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力的重要的保证。培养合格的金融创新人才,有利于市场主动权的掌握。

1.建立专业的低碳金融管理队伍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新型模型化的投资风险的评估和计量技术。加强对低碳金融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促进管理人员对于低碳经济的专业知识与评估技术的掌握,促进低碳银行金融的发展。

2.注重培训低碳金融服务人员

银行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制定金融服务人员的培训内容和方法,提高银行金融信贷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3.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奖惩机制,能够公正公平地对员工的工作进行评价,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低碳经济条件下,可以将员工的绩效考核与低碳业务的销售相联系,完善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提高员工对低碳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视,促进银行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银行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手段

银行金融业对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支持要具有针对性,客户所处的环境与地位不同以及对于低碳经济的影响不同,所采用的金融支持手段也要不同。因此,银行金融机构要创新对于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手段,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例如,对于大型低碳产业项目的建设由国家的大型银行提供贷款的支持,商业银行在建设的后期进行贷款支持,保证大型的低碳产业在充足资金的支持下顺利进行;针对具有强辐射的低碳核心企业,银行金融机构提业融资与贸易融资,保障产业的绿色环保;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采用知识产权抵押以及未来货权质押等新型的方式对掌握新技术的企业进行担保,实现融资,促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实行节能减排改造的高碳企业,要提供低碳设备的融资租赁服务以解决节能减排中的资金缺乏问题;对于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配套服务的企业,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融资理财的服务,促使低碳的产业项目向高碳行业进行渗透和发展。

(五)加强监管的创新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银行金融的创新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以及各种风险,鉴于此,要有相应的操作规范与准则进行指导,尽可能消除各种风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们国家在世界低碳交易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与国内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进行监管制度的设计和创新。其次,创新低碳客户的信息监测制度。在对低碳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要对客户的节能减排意向与环保的动态信息进行及时的收集和跟踪,并且设立专门的技术部门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处理,结合低碳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相关的调控政策,建立信贷评估标准,对于低碳金融服务提出相应的指导性建议和意见,确定特色的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并且采取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的设计和方案。

(六)建立低碳金融服务的风险补偿制度

由于低碳经济的发展效益具有不可预见性,以及高碳经济等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常有退出市场竞争的状况,使得银行金融业必须及时把握和分析低碳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风险,建立潜在的风险补偿制度。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与政府机构以及相关的中介机构进行合作创立低碳经济的风险保障基金,确立对低碳经济的知识产权质押等保障措施进行价值的评估以及处置的体系;银行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低碳经济项目的贷款作为标的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并对贷款的风险进行专项的管理。

三、结语

低碳经济的发展给银行金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银行金融行业推行低碳金融服务,促进实现低碳经济是具有很多风险的复杂过程。银行金融业促进低碳经济建设需要各个系统和领域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因此,银行金融机构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金融支持手段的创新以及服务内容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低碳经济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果.低碳经济条件下的银行金融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18).

[2]刘书伊.基于低碳经济下的银行金融探讨[J].时代金融,2012(27).

[3]徐.低碳经济背景下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开展的有效应对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1(30).

[4]任卫峰.低碳经济与环境金融创新[J].上海经济研究,2008(3).

[5]任轶.低碳经济背景下碳金融的发展及我国银行策略[J].企业导报,2012(22).

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篇(2)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09-0066-0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水平的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支持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金融机制已初步建立。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长效机制建设仍显滞后,同时金融市场所提供的产品服务不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都难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提高。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既具有一般性,同时也更为突显出我国特殊的国情特点,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很多,其中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滞后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简单地来讲,金融生态环境是利用生态学里的有关概念和知识对金融外部环境所进行的形象描述,是指金融业为实现正常和有效运作所需的包括国民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司法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等在内的一系列外部基础性条件。从各国金融运作的成功经验来看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可以大大降低金融运行成本,激发各金融市场中主体活性,是实现、维持和保障金融业安全稳健高效运行的关键。针对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既要认识到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周期性长的社会性、系统性工程,需要集多方之合力,包括政府、企业、公众、金融机构及学术界的积极参与和共同支持;同时为进一步完善与优化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需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金融生态环境理念在我国的提出时间较短,从实践来看不可否认一个地区或国家金融生态环境状况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该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加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条件和内在要求。尤其是针对我国来讲,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效应,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能较为准确与高效地从外部优化金融业运行的环境,而且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我国金融业发展中所遭遇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从而更好地发挥金融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健康发展。因此,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层面,都要自觉和积极地更新理念,站在一个更为宏观的高度与视角,正确理解和看待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与本质,并充分认识到加强与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统筹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相应措施,推进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进程,最终形成一个真正有利于金融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1]。

一方面,要加强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工作,研究、制定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规划与具体安排。尤其是当前地方政府作为市场的重要主体之一,要积极发挥其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贯彻落实国家在金融领域的相关政策,形成管理合力,避免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而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积极牵头,加强政府、银行及企业间的协调、沟通与交流,充分调动与发挥各主体在各自领域中的应有作用,并更好地达成共识,共谋发展,为我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规范化的金融运行基础[2]。另外,要加大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社区宣传栏、网络、报纸、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使全社会对金融的意义、金融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作用有更为深刻和充分的认识,积极参与到我国金融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中,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尤其是新闻媒体要积极承担起重要的角色,努力创新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宣传形式,提升宣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为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创造积极的舆论导向。

2.营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

一方面,金融是经济运行的血液,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重要杠杆,金融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能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提供更为充实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经济决定金融,一个稳定运行有序的宏观经济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业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前提。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或大起大落,必然会对金融业的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甚至导致金融风险的产生。因此,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使其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调控目标,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相关重大决策与项目的征询制度,加大前期的可行性研究,确保其效益性与科学性。其次,中小企业作为我国企业的主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质量。要基于长远发展的角度,从长远利益出发,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积极的鼓励、支持与引导,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另外,各地区在制定当地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应因地制宜,从客观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合理利用当地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实现对于当地特色资源的积极开发与利用,真正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本地区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整体经济运行效益。

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本主义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8-0001-02

发轫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经历了在全球的蔓延和深化的荡涤之势后,似乎在渐行渐远。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审视关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种种观点,我们可以清晰的听到“马克思主义”所发出的声音。国际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热”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经济危机解释力,同时也提供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极具时代性的维度。在这一新的维度中,以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分析、理性的认识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境遇,并面对“马克思主义热”具有很强的必要性。

一、理性分析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力和回应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以其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阐述了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基本经济制度层面的原因,而且还用经济周期的理论研究了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周期性。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写道, 金融危机“就像彗星一样有规律的反复出现,在我们这里现在是平均每五年到七年发生一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这样论述:“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者是一年,但绝不应该把这个数字看做是固定不变的。相反,根据我们以上阐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各个生产规律,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数字是可变的,而且周期的时间将逐渐缩短”。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告诉我们,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其周期性爆发的内在因素引起的,尽管周期的长短和危机的程度因为各种原因和条件不断有所变化。那种认为周期性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消失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虽然是他们所处时代的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但是他们的理论对于此次金融危机仍然具有一般的适用性。掌握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造的分析工具,结合其他有关研究成果和当代时间不断地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观察和处理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问题。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危机周期理论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分析,可以很清晰的看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释力和回应力。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解释力和回应力以及“马克思主义热”很容易产生以僵化的思维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学者就高唱马克思主义的赞歌,甚至鼓吹马克思主义面对金融危机是万能的良药,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就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解释不了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解释的是有效需求不足,生产过剩,但是此次金融危机是表现为虚假的有效需求旺盛,是信用扩张的结果。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治理危机是大有用武之地的。暂且不论观点正确与否,这种面对“马克思主义热”的“冷”思考是值得肯定的。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早期的信用发展,是对它的生产方式在一定范围内的扬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但是,在资本主义较为发达的阶段,金融领域的畸形发展,已经日益脱离了实际生产而自我运行,并越来越具有投机和赌博的性质,“赌博已经代替劳动,并且也代替了直接的暴力,而表现为夺取资本财产的原始方法”。这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金融危机正是如此: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在利润的驱使下,通过各种中介机构的协助,把大量的次贷转换成证券,发售给各类金融投资机构,而投资机构再将其变换成五花八门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脱离实体经济的资产证券化的过度泛滥,结果竟然使起初只有1.5 万亿美元的次贷经过一浪高过一浪的“金融创新”之后,吹出了几十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泡沫,并给人以“钱能生钱”的虚幻,似乎只要倒腾一下那些令人神魂颠倒的金融产品,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拥有一切。最终,无论如何金融投机都逃离不出实体经济的决定作用,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引爆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追求,使之打破了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和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这样一来,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

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危机理论还表明,资本主义国家以世界市场为依托,在世界范围内运用信用和虚拟资本作为其突破生产限制的手段,最终导致各国普遍地信用膨胀和生产过剩,从而使各国都具备了产生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同时,这也为原本只是资本主义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危机向全球迅速扩散与蔓延提供了便利条件,并可能会因此演变成整个世界的危机,通常情况是,这个国家的经济愈强大,则其对整个世界的影响也就愈严重。

当今时代,世界市场早已演进成人们通常所说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或经济全球化,美国金融危机之所以会迅速演变成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导致的。首先,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国际金融体系的所有制度和政策几乎全部采用美国规则,因此,“国际金融体系实际上成了美国金融体系。”其次,一直享有世界经济“领头羊”之称的美国占“世界金融资产的34%、世界‘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25%、世界贸易额的11%”,因而当美国出现经济下滑和金融危机之时,必然会重挫世界主要经济体乃至全球的经济、金融领域。最后,美国一些金融机构利用其在国际金融体系的主导地位,把大量的房地产抵押债券打包后向全世界发售,从而将世界各国金融机构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马克思经济理论引起西方国家的重视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西方主流经济学界没有改变对马克思主义的敌视和回避态度,也很少运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相关问题。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些著作却在西方国家出现了热销现象。西方国家的媒体也出现了一些正面评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章。西方的左翼经济学家特别是各国共产党,则在他们举办的各类研讨会和控制的报刊、网站上发出了很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出现了日益走出低潮的趋向。梳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声音和观点主要有以下内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它的主要特征是全球性和全面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资本主义自身无法解决的矛盾的必然结果。当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奉行的金融自由化政策,金融危机直接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但是有观点认为,面对严重的金融危机,断定新自由主义已经破产还为时尚早,在资产阶级国家权力和金融资本双重力量的推动下,新自由主义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中了,因此现在离新自由主义的终结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也有报告指出,战后维持世界资本主义稳定的三大平衡都已经被打破:在经济领域,近二十年来日益加大的金融投机泡沫终结;在政治领域,美国一国独大的调控全球的局面正在被打破,多极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在社会领域,贫富差距扩大到十分严重的程度。这些预示着资本主义正在进入危机阶段,面对这场危机应该争取社会主义前景。另外在国际金融危机被背景下,拉美左翼力量势头不减,也削弱了资本主义的影响,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力量。面对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主义主义出现的种种向好现象,需要辩证地认识这种变化,辩证地看待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社会主义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的今天,社会主义国家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消极影响,面临着如何应对危机的问题,面对着如何继承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并领导民众参与社会主义实践,使之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的问题。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虽然重创了资本主义,但是从总体上看,当今世界还没有形成社会主义变更的主体力量,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继续存在下去,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共存的“一球两制”现象短期内不会消失。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分析,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和科学的预见性,对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形态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变化是十分巨大的,它也必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的做出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时代语境。我们需要对资本主义的这些新变化做出新的分析,得出新的认识。资本主义的变化发展一方面强化了它的生命力,但是又给它带来了更多的否定的因素。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虽然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但是随着这种调整的不断推进,资本主义社会中长出了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既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同时印证了人来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这个过程是资本不断调整走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过程,同时也是更加贴近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乐观的预见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景。在人类的发展历史过程中,理论的发展和实现总是既有高潮也有低谷,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仍然处于比较低落的时期。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马克思在国际上的动态表明,马克思主义被没有被遗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不断暴露,马克思主义必能依靠自己对于现实的解释力和理论的包容力以及对未来的预见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2]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 白暴力,梁咏梅.当前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原因与后果[J].经济学动态,2008(12).

[4] 胡 钧,韩 东.国际金融危机与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J].经济纵横,2010(3).

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篇(4)

关键词 文化多元化 金融教学 金融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金融学课程中更多的考虑文化的多样化,能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民族的文化视点分析共同的社会文化问题,在尊重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学会接纳、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及价值取向,培养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相处的能力和相互理解的态度,有利于对不同民族及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有利于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出可以跨国界、跨文化交流的高素质人才。

文化一词,西文源于拉丁文字cultura,本意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后来用于人类自身的心灵、智慧、情操和德行的培养教育等一切精神活动乃至全部社会生活内容。一般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①一书中提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从泰勒提出的概念来看,文化的内容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人们往往从金融结构差异、发展阶段不同、创新程度等方面去分析金融问题,却很少从历史文化角度去看待。自韦伯(Weber,1930)②提出:“文化变革在资本主义及其制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这一观点以后,文化、金融发展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制度学派将文化作为制度的载体,关注传统金融发展背后的文化因素,从社会资本、信任、宗教以及语言等角度研究制度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他们认为制度的作用就在于确立一种秩序,降低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增强外部投资者法律保护,建立严格的产权制度,扩大开放、增强竞争以削弱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等,由此成为决定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对欠发达地区而言,非正式制度,特别是文化对经金融发展的影响更加突出。

1 要正确认识利息的本质

在利息本质的认识方面,我们认为,利息是在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报酬,是借贷资金的“价格”。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利息观点。马克思认为,从形式上看,利息是资本的价格,但从本质上看,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体现出一种剥削关系。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利息是贷者因暂时放弃货币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是资本的租金,是借贷资本家节欲的报酬。伊斯兰教反对利息,认为收取利息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它既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危害社会道德,而且扩大社会的收入差距。

在利息的作用方面,马克思在分析经济周期变动对利息变动的影响时,指出利息率变动是经济周期变动的结果,通过改变利率并不能平抑经济波动,利息率高低不能直接调节宏观经济,但并没有否认利息率的经济作用。我们一般认为利率是市场机制的基本要素,也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变量。在金融市场中,利率即资金的价格决定于资金供求状况。利率调节储蓄、消费和投资的流向和流量,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利率高低还体现一定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制定各种利率水平,调节社会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我们要通过不同的利息观点比较,帮助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了解宗教的本质,正确处理宗教、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的关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要从文化的角度认识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趋势

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历史传统、政治制度、经济环境之下,金融机构有不同类型。西方金融体系在由银行主导型向金融市场主导型转变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经营上实现资本市场业务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全面融合。随着国际金融业的迅速发展,金融衍生产品日益成为金融机构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创新在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对金融体系可能也会带来新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文化形成了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惯性。虽然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成就,但在绩效考评、风险治理、信贷文化等方面改革并不彻底,仍然沿袭着传统的经营文化。在绩效考评上,短期行为很明显,侧重于短期绩效,追求数量型和外延型扩张。另外我国的商业银行没有建立科学严密的风险预警体系,商业银行普遍存在偏好短期收益的企业文化。

伊斯兰金融机构遵从伊斯兰教义,经营活动严格遵循禁止利息、禁止投机行为、禁止投资于伊斯兰教义不允许的产业(如:赌博、烟草、猪肉、色情)等原则,抗风险能力较强。伊斯兰教义还禁止利息和风险行为,伊斯兰金融机构不能互相持股,也不能互相持有头寸,这样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或减轻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避免了前几次的金融危机。但是,由于伊斯兰金融体系有效法律框架和规章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创新步伐缓慢,会计准则尚待完善,在缺乏普遍接受的宗教核心权威的情况下,对经济的支持作用很有限。伊斯兰银行和金融机构由于金融体系不完善,缺乏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也不强。

3 要从文化的角度正确认识金融体系的选择问题

金融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因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货币信用发达程度及政治和文化历史不同而有所差别。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信息和交易成本是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出现的原因。文化因素在规范人们的行为,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起重要作用。通过奖励遵守规范者、惩罚越轨者来实现,限制成员的某些行动,使违约者后续诸多方面付出巨大的代价,不同的方式解决金融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促进不同类型金融契约、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产生。信任增强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性程度和银行的贷款审查成本,进而降低银行的保本贷款规模和对抵押品的要求,能够使企业更低利息率获得贷款。因此社会成员之间信任较高的国家容易产生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社会成员之间信任较低的国家,特别是在资本市场十分完善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容易产生以资本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总之,由于各国的法律体系、法律制度、会计制度、对银行的管制,还有经济规模、复杂性、技术以及政治、文化习俗、历史背景上的差异问题,不同国家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存在形式千差万别。

4 要正确认识文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金融压抑和金融发展理论是1973年,美国经济学家肖(Shaw)③和麦金农(Mckinnon)④提出的。他们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发展问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是极不完全的,金融抑制必然扭曲价格机制,商品价格和资本收益的严重扭曲,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以压制实际利率促进经济增长的金融政策,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正确的金融改革途径应是实行金融自由化,放松各类和多种多样的金融管制,减少政府干预,通过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实现金融深化,扩大规模、发挥市场机制在决定汇率、调配资源以及均衡利率等方面作用,从而提高储蓄率和投资率,进而促进经济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新制度学派关注传统发展因素背后的文化因素,Knack和Keefer(1997)⑤对29个市场经济国家的抽样调结果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由于经济主体交易时面临道德风险,往往只信任与他曾经交易过的人,因此信任水平越高,交易成本越低,从而有利于鼓励投资,提高投资的收益率,促进金融发展。Stulz 和Willianmson(2003)⑥通过研究,得出文化将通过价值标准的形成和发展、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及影响经济中资源的配置方向等途径来影响金融发展的结论。Kanatas和Stephanotis(2005)⑦通过构建模型实证检验发现文化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引擎,又是金融市场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他还指出在道德感越强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腐败越少,产权越得到保护,从而经济增长率越快,金融体系也更发达。

5 正确认识文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效率的影响

文化因素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参与性,协作精神和强烈的市场开拓意识等都影响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我们发现在不同文化、经济、政治的国家中,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有很大的差异。如果一个国家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都比较接近,文化冲突较小,融合性强,这种文化优势促进经济的一体化,提高统一货币政策的效果。如果一国各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分歧,利益冲突所导致的相互缺乏信任,就会降低统一性货币政策的效果。各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机制差异也是造成单一货币政策效力差异的主要原因。

经济学家金认为实际利率水平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抑制程度的主要指标。单一货币政策不仅造成实际利率过低,导致资金外流,而且还导致区域经济差距的扩大。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不同,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统一货币政策在各地区的执行过程中,不同地区在反应程度和时滞上可能产生的差异,货币政策有可能产生不同的效果。除了经济发展因素之外,文化因素也影响人们的金融行为以及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因此我们要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金融意识与行为等进行深入研究,提高货币政策的执行效率,减少利率冲击对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影响,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篇(5)

关键词:县级金融业;发展;思考

引言: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主要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1]。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各种社会、历史的客观原因,我国的县级金融业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金融业发展较整个金融业而言较为滞后,这严重影响到县区经济建设。因此,县域金融机构应当把促进县域的经济发展视为第一要任,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不断提升县域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以推动县域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对县区的经济发展与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一、金融业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金融业即指资金的融资,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2]。金融业具有着几大显著的特点,首先,便是金融业的指标性。金融各方面指标性的信息与数据从不同的层次与维度反应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状况,这为上层的经济决策提供有效决策依据。其二,金融业还具有垄断性,这种垄断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金融业是一个被严格控制的行业,任何组织机构只有通过中央银行的审批后,才能开设金融机构。其二,在具体金融业务上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垄断性。既信贷业务集中于四大商业银行,证券业务集中于国泰、华夏等证券公司,保险业务集中于平保、人保和太保。其三,金融业还具有着高风险性。该特性是由金融业资金的分散性决定的,金融业将巨额的资金分散于国民经济各的各个组成部分,一旦出现决策上的失误,其他方面也会连带的受到影响,承受着较高的安全风险。金融业还具有效益依赖性以及高负债经营性。我们也只有充分认识、了解金融业的含义、特点,才能有效制定金融业发展策略,进而促进县域的经济建设。

二、县级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县级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金融组织体系和金融服务有待加强。从目前我国县级金融业的组织体系来看,广泛存在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的问题。部分县级政府及相关领导未能认清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服务对促进县级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忽视了对县级金融机构的建设的指导与支持,导致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县区存在金融机构空白,金融机构服务不完善的问题现象。其次,金融机构经营机制不完善。虽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部分县级金融机构逐渐认识到了金融机构改革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却表现的十分片面,不够深入,即主要侧重于机构的人员的改动上,而非对金融机构制度进行改造与创新。在银行业的发展规划上,相应的考核机制与经营模式也欠缺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改良。同时,在部分县级保险公司的内部控制和基础管理制度上也存在着较大缺陷,治理结构不能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另外,对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不够重视。目前,在我国各县级金融机构中,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依然十分突出。其具体表现为,银行信贷量、集中度增长的风险,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也日益突出。同时,证券期货、保险类机构的经营机制和风险管控能力也有所欠缺,普遍存在的顺周期行为,这对预防和控制系统风险是十分不利的。此外,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融资主体和部分金融理财产品上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隐患。

三、促进县级金融业改革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对县级金融业的认识。充分认识、了解发展县级金融业重要性,是加快县级金融业发展及壮大的必要前提。我们不仅要认识到县区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要认识到它的繁荣与兴衰将对整个县区经济的建设发展起到直接影响。其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加大发展金融业的宣传力度,提升县区领导及民众对金融业的认识,使其充分认识到金融业对于促进县区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其二,积极转变县区金融业的发展模式。从我国目前县级经济的整体情况来看,县区的金融业还处以一个起步阶段。无论是在金融机构的规模、质量上还是在组织体系制度的建立上,都存在着诸多不足。运用传统的金融发展方式是无法有效处理以及完善这些问题的。因此,在金融生态环境不断改变与优化的新的背景下,县域经济要想取得较快较好发展,使之顺应时展潮流,必须及时更新当地金融业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不断改革创新自身的经营手段与经营方法,并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唯有这样,才能给县级金融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积极完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县级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方式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将服务范围延伸到县区中来,使之在县区内设立个各个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这不仅能够有效扩充金融机构的服务范围,还能增强县区的金融设备基础,提升县区金融的服务水平,对县区金融业的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重要意义。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各机构能够在县区建立服务网点,在为各类经济主体提供便捷的服务的同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二,发展新型的农村金融组织。各县级政府应当紧密结合各县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和发展需要,不断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县域创业 投资、产权交易、融资租赁、拍卖、典当等各类新兴金融业态和组织。同时,加强监管与风险防范的监督工作,鼓励开展农村合作式、互助型金融组织试点,探索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或参与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其三,建立完善的县域融资担保体系。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作用,积极制定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通过资本金注入、风险补偿和奖励补助等形式,广泛动员和支持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组建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融资性担保机构。

(三)防范化解县域金融风险。首先,县级政府应对县域内银行信贷、上市公司、商业保险、非法融资等方面的风险保持高度重视,并加强对各金融机构交易场所的监督管理,以防范风险问题发生。其次,对民间借贷的行为加以科学、正确的规范与引导,使其阳光化、规范化,并进一步消除潜在风险。同时,对于不合法的金融行为也要进行严惩,以示警戒,以不断完善金融稳定工作机制。另外,完善金融监管平台和制度。政府应积极主动的建立与监管机构信息共享的金融监管平台与制度,加强金融信息的对称性,实现经济综合部门与金融机构的无偿信息数据交流,促使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建立。

结语:县级经济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其发展水平是影响了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建设与发展,还反映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强弱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程度。而县级金融业是促进县级经济发展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对县级金融业的认识、积极完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并防范化解县域金融风险,才能有效促进县级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1,(02):12-13.

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篇(6)

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在理论上站不住,与实际也不相符。

怎么看待金融衍生品

这一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一些国家,主要是美国,所谓要更多关注实体经济的声音多起来。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我认为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此前,美国金融市场上衍生品的交易量过大,一些衍生产品层次过多,结构过于复杂,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越来越模糊,许多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众多投资者对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内容和风险,大多是不甚了了,有的只知其然,而没有深究其所以然。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国家提出,现在金融要更多地回归实体经济,我觉得是有一定的道理。当然我并不赞成把这一轮的金融危机的出现完全归咎于所谓虚拟经济的构想。实际上我想一些售汇制度的不合理,一些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结构的不平衡,一些国家货币制度的不正确,以及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完善可能都是其中的原因,这个不必多说,现在比较重要的是在现阶段我国究竟怎么看待金融业的本质,究竟怎么看待实体经济和金融业的关系。否则的话这个关系处理不好,所谓抓住发展的机遇,所谓应对发展中的危机,恐怕都难以做到。

谈金融业是否属于实体经济,还需提及的一个问题是,发展金融衍生品是不是就是搞虚拟经济?这些年来在西方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出现了很多以不确定性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衍生品,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以违约的可能性为交易对象的金融产品。应该说,其中有些衍生产品应用得好是具有风险对冲功能的,例如利率、汇率调期互换的一些产品,这些产品不应该也不可能消失。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自这轮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这些产品的交易活动也并没有减少多少。但有的产品,特别是以衍生品为基础的一些再衍生品,例如CDO的平方,甚至立方,确实带来了不少问题,这些产品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将它们冠之以“虚拟经济”是恰当的。

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很不发达,我国目前基本上还没有这些基于衍生产品的再衍生品。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一方面要深入研究这些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汲取它们的教训,目前不应该也不必要去搞那些结构过于复杂,连发行者自己也说不清楚的产品,那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创新,要认识到我国的金融市场还需要有更多的金融产品,我国的实体经济还需要有更多的金融服务,我国的投资者还需要更多的投资工具。延缓金融创新和金融改革不会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工具少了不会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不要把西方在这一轮金融危机中的一些应急反应,看作是常态的,他们的一些说法我们不一定要照学,他们的一些做法我们不一定要照搬。要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金融改革、创新和监管之路。

怎么看待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金融活动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小平同志说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实际上是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关系中的正确概念。我觉得现在主要的问题,有的同志对十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的要求,这一点的体会是不全面或不透彻的。他们抓住一句话,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金融业不是实体经济。我觉得这对十报告的理解有点偏颇,有点浅了。

尽管对什么是所谓的实体经济至今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定义,但有人关于“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是实体经济”的提法,比那些认为“实体经济一定要有物质性投入和物质性产出”的说法合理得多。这里姑且不去讨论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层面的一些生产、服务和消费活动是不是属于实体经济,应不应该加快发展,仅就金融业而言,它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门类,它本身就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组成部分。它随着人类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进程,一方面从生产部门中逐步分离出来,一方面又渗透到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过程中,没有金融业,人类的生产、消费只能处于物物交换的原始状态,社会化大生产就无法进行。邓小平同志所谓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重要思想,正是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精辟概括。

实际上还有前面的一句话,要促进宏观经济的稳定,金融业的运行就不是宏观经济的组成部分了,这样逻辑上是不通的。我的意思就是说,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金融业这些年来和实体经济的运行一直是密不可分的,连续三十多年来高速增长中,实际上金融业的贷款余额占GDP的比重已经增长了,2011年是116%,而1979年的时候是60.2%。当然,经济增长过度依靠银行信贷是否健康,这种模式是否可持续,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但总体来看,33年间我国银行信贷余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推动了GDP总量0.9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百业兴则金融兴、银行稳则百业稳的道理,佐证了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血液、肌肉和骨骼的关系,它们之间不仅谁也离不了谁,它们还共同成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的有机构成。

现在很多对十报告提出的关于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的要求理解得不全面,不透彻,简单地认为,既然要求金融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那说明金融本身就不属于实体经济。笔者想问的是,那前半句话中金融要“促进宏观经济稳定”,难道金融运行就不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部分了?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一逻辑关系。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我们提出要不断发展新型材料,以支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难道因为这一点,新型材料的研发、生产就不属于实体经济了?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怎么看待利率市场化

对经济与金融的认识篇(7)

二、保障重点,全力以赴做好金融统计双轨并行工作,保证金融统计数据集中工作顺利进行。一是精心准备,全力完成新系统上线前全市金融统计涉及报送数据的信息初始化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和督促xx各县支行统计人员尽快掌握和熟悉系统操作及业务处理。二是按照xx总行金融统计数据集中工作部署,认真组织和协调xx各县支行和各金融机构应妥善安排人力,顺利开展2008年1季度金融统计数据集中系统双轨运行工作,做好新老系统的数据源和报表等内容的一致性核对,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完成新老系统的平稳过渡。三是积极协调和督促xx县支行和各金融机构,努力做好双轨并行期间各项金融统计工作,密切联系,及时向xxxx中心支行反映双轨并行期间的各种情况,保证全市金融统计双轨运行工作规范进行。

三、夯实统计基础,努力做好金融统计各项基础工作,确保各类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一是严格统计数据报送规定,按时、准确地报送各类金融统计报表,坚决杜绝漏报、迟报、拒报等违规现象的发生,确保全市金融统计信息数据汇总报送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全面提高金融统计数据报送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二是继续做好辖区内“金融机构货币信贷统计月报”以及“专项统计报表”等基础性报表的编制工作,充分满足各级政府、各级领导和各金融机构以及xx有关部门的信息需求。

三是积极协调与地方劳动保障部门、教育部门等相关部门的沟通,继续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担保贷款、助学贷款、房地产贷款、中长期贷款按行业分类等专项统计指标的核对力度,不断提高专项统计报表质量,为决策部门和其他需求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专项信息。xx各县支行要高度重视专项统计数据的核对与报表编制,本着审慎的原则做好对外披露工作,以确保辖区金融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权威性。

四、强化依法统计管理,保证各项金融统计工作高效开展。各县xx和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学习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金融统计管理规定》等统计法规,进一步增强依法统计意识,不断规范金融统计行为,保证全市各项金融统计工作正常高效开展。

一是各县xx要认真履行依法统计管理职能,建立辖区规范、有效的日常考核管理机制,通过坚持不懈地对辖内金融机构日常金融统计数据报送的质量、金融统计信息沟通交流和金融统计组织管理等情况的考核管理,加大对金融统计数据的非现场监测和检查,积极促进和规范全市金融统计工作,从根本上保证金融统计数据的质量。二是认真落实《xx省金融统计人员备案制度》,各县xx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建立辖内金融机构的统计人员备案制度和信息库,实现对金融统计人员的动态管理,真正落实统计岗位a、b角制度;各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备案制度,及时对金融统计工作人员进行报备和信息更换。今年是全国、全省数据集中的关键一年,各县xx和各金融机构要确保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切实保证全市金融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各县xx要认真履行金融统计监督职能,从本辖区金融统计工作的薄弱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和内容的金融统计现场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金融统计检查程序,增强金融统计监督检查实效,切实加强对辖内金融统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

五、增强服务意识,保证金融统计数据集中后金融统计信息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全面做好金融统计信息披露工作。一是充分准备,采取积极措施,完善和改进金融统计数据集中系统双轨并行期间和数据集中系统正式上线后各项金融统计信息服务工作,正确认识和合理处理数据集中对现有金融统计工作造成的影响,保证各项金融统计工作连续、有效开展,金融统计信息服务工作不受任何影响。二是继续以“精品”意识做好各层次金融机构货币信贷统计月报、金融统计快报和专项统计报表等各类金融统计资料的编制,向本行领导、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各县xx提供优质金融统计信息服务。坚持按季度和年度分别在《xx金融调研》和《xx市统计年鉴》等刊物上,定期披露xx市金融机构本外币、人民币、外汇信贷收支统计、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统计、金融机构贷款累放累收等进度数据,进一步扩大金融统计信息披露范围,努力提高金融统计数据的透明度,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金融统计信息产品。三是以“中国xx内联网xx市中心支行网站”为平台,及时披露相关金融统计信息,并及时做好统计信息维护和安全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金融统计信息服务的实效性、便捷性,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用户和需求主体对金融统计信息的实际需求。四是各县xx一定要按照xx兰中支和xx市中心支行有关金融统计信息披露、交流与共享的相关制度规定,结合辖区金融统计工作的实际,建立和完善辖区分层次的金融统计信息披露与共享制度,全面推动金融统计信息在地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有序交流与共享,更好地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四是继续完善2008年建立的xx市(1949-2008)经济金融数据库,全面仔细核查已入库数据,保证一致的经济金融统计口径。认真审核填制2009年全年经济金融数据,并将xx市所辖五县一区经济金融数据全部囊括入内。使调研人员能够及时完整地查阅所需各类数据信息。

六、充分挖掘和整合信息资源,积极开展各种有特色的金融统计分析和统计制度调研。一是在做好日常统计工作的基础上,注重总结、分析辖区内经济金融运行规律和货币信贷变化特点,拓宽信息数据的搜集面,深入挖掘货币信贷变化的原因,采用计量经济学数据模型等先进的专业分析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金融统计分析质量,积极做好金融统计信息的挖掘和成果转化工作,为各级领导、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金融运行第一手信息资料。二是依托“中国xx内联网xx中心支行网站”做好统计工作动态反映。充分利用和发挥“中国xx内联网xx中心支行网”覆盖范围广、信息传递速度快和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加快金融统计信息成果的转化,及时编写和优秀的统计分析和调研成果,促进全市金融统计的业务沟通与信息交流,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逐步提高金融统计人员的分析水平和调研能力。三是密切关注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分析和专题研究,为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提供决策依据。比如结合金融统计制度改革和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制度研究,对《现金收支统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进行更为深入的调研,为金融统计制度改革提供一些修改意见和参考信息。

七、加强培训,全面提高全市金融统计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针对新形势下金融统计工作对金融统计工作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我行将根据金融统计业务发展和金融统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围绕金融统计数据集中和金融统计制度改革等重点内容,结合金融统计数据集中后新业务知识增加较多、对不同层次统计人员要求不同的具体特点,积极创造条件,继续加大对全市金融统计工作人员有关经济金融理论及金融统计新业务、新技能、新知识的综合培训,采取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全省金融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