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能电网概念

智能电网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13 15:41:50

智能电网概念

智能电网概念篇(1)

在互联网企业疯狂抢占家庭客厅的同时,传统电视厂商也在加速实施自己的智能计划。

近日,四川长虹(SH.600839)的一款复合智能语音芯片引起市场关注。通过该芯片将智能基因植入家电产品,可实现用声音号令操控。

本刊记者了解到,长虹计划在今年10月推出多款智能终端产品。据介绍,长虹旗下的虹微公司经过8年持续专注数字家庭领域的芯片设计以及配套软硬件研发,在多项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公司智能家电升级已经分步展开。

 

长虹基础技术研究所所长展华益认为,竞争白热化的家电市场接下来要进入家庭互联网时代,连接的不只是电视,还包括冰箱、空调等整套家电,同时各产品之间可以进行信息共享。展华益表示,这就是长虹未来的发展思路。

 

对此,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指出,语音交互技术将成为未来家电产品智能化的重要标志。

当下的家电市场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互联网、IT企业新进入者的不断涌现,迫使传统家电厂商加速改变产品策略,而“智能化”则已成为厂商押宝下一代家电产品的筹码。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厂商与互联网企业纷纷摩拳擦掌,两大阵营既有联手合作,也有暗自较劲。

 

此前,阿里巴巴试图拉拢老牌家电企业“入伙”其建立的智能TV生态系统联盟,却遭遇创维、长虹等厂商的拒绝。尽管长虹对此曾表示未来不排除与阿里合作的可能,但它将更多宝押在自身家庭互联网技术的研发上。

 

不过,“软硬合作”的案例也在增加。TCL与视频网站爱奇艺就打算于9月联手推出电视产品。创维也在悄悄行动。据消息人士透露,创维此前与爱奇艺等内容播放平台也都谈过合作。去年它还与南方传媒、优朋普乐合作推出“直通好莱坞”的项目,开始卖内容。

 

业内人士表示,硬件厂商和内容商之间不断寻求合作将是当前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双方都在寻觅最合适的“结婚对象”。而无论是代表互联网还是传统家电,软硬一体化的产品将是抢占客厅娱乐市场的必由之路。

 

押宝“家庭互联网”

在未来的发展中,长虹将更多的期望寄予“家庭互联网”。

从2004年至今,长虹在包括家庭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创新研发上投入已超100亿元。目前,在硬件领域,公司自主研发出多种智能芯片;在软件领域,研发出了全球首创的超级语音浏览器,逐步形成以“芯片+软件”为竞争力的“智能基因”技术。

 

有长期关注长虹的分析人士还指出,长虹的智能战略明显影响到公司的业绩。长虹的智能家电产品逐渐成为主要业绩增长点,其中,彩电业务中有50%以上的销售业绩来自智能产品,而长虹电器的中期业绩快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销售净利润同比预增超过50%。

 

“小米、乐视、阿里等都想在电视上寻找突破点,但以人为中心的所有设备和信息终端都是一个入口。”长虹集团企划部部长刘海中看来,家庭互联网应该是多终端互联网。他指出,未来公司的发展思路将是立足于家庭体验,重新定义电视、冰箱、空调等多终端的结构、形态、关系,通过一套完整的技术架构和生态系统实现多终端协同、便捷交互、广泛连接。

 

不仅是长虹,海尔、海信、TCL等传统彩电厂商都开始将家庭互联网、数字家庭、智能家居等类似的战略提上日程。尽管各家说法不一,但均是想让家电产品及家居设备之间实现互联互通。

 

海信近日在其智能家电巡展上也展出了一系列智能家电产品,包括智能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以及智能手机、ITV、智能电视盒等海信全品类智能家电。

而早在2010年,TCL、海尔就开始布局家庭互联网市场。当时,海尔研发出全球首台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空调,通过强大的无线网络实现端到端的智能服务。

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就此指出,以长虹为代表的家电企业提出的家庭互联网概念,实际上是“3C融合”的产物,也可视为物联网的前奏。

不过,虽然智能空调等应用物联网技术的家电诞生较早,但整个行业对基于这一技术跟进的速度相对缓慢,直到今年业内其他企业才推出类似的产品。

值得玩味的是,在互联网公司扎堆抢夺家庭客厅入口的同时,传统电视厂商则在逆向进入互联网领域,主攻家庭娱乐。对此,刘步尘认为,这或许意味着互联网企业和硬件制造商之间的反向渗透。

 

智能家电大融合

业界分析指出,表面上,一场关于客厅话语权的争夺战在传统厂商和互联网企业两大阵营之间愈演愈烈。而实质上,这一较量的背后是各大厂商之间更深远的布局——继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掀起第三次网络革命,抢占家庭互联网高地。

 

“家庭互联网”概念之下,“智能基因”植入各类家电产品,也能使不同品牌及种类的家电产品之间有了大融合的可能。这也是传统彩电厂商面对互联网公司的凶猛进攻所采取的防御和反击计划。

 

基于电视的平台,实施家电产品互联互通策略,传统家电厂商正试图通过互联网将各类家电产品相融合,形成一种开放的形态。而随着越来越多家电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关注和深入,智能家电的发展也将提速。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近年来也一直在推动智能家电技术的发展。近日,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目标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同时,文件指出要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鼓励智能终端产品创新发展,支持数字家庭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

 

智能电网概念篇(2)

但遗憾的是能源互联网概念自传入中国以来,就一直存在争议。不同的理解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夹杂着某些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能源互联网事业的发展。为了深化和统一认识,在今天“互联网+”的新形势下,有必要以理性的态度对能源互联网进行再认识。本文从分析能源互联网概念提出的背景以及产生歧义和误解的原因入手,对能源互联网的内涵、技术模式、与智能电网的关系,以及如何以“互联网+”的方式表达等问题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

1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由无数计算机网络互联形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共享网络。将能源与互联网结合,构成“能源互联网”概念,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里夫金说,历史上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离不开能源革命和通信革命两大因素,正是它们的发生和结合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目前一场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兴起,通信领域在过去的25年里也出现了伟大的变革,即互联网革命,这就促使他将能源革命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将全球的电力网变为能源共享网络,使亿万人能够在家中、办公室、工厂生产可再生能源并与他人分享。这个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分散型可再生能源可以跨越国界自由流动,正如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一样,每个自行发电者都将成为遍布整个大陆的、没有界限的绿色电力网络中的节点。

这是最早也是最“正宗”的关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毫无疑问这一构想符合能源革命的方向,也十分美好,但不能不指出的是其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技术失误:能源共享网络(即电网)与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不是类似而是截然不同,能源(电力)不可能像信息那样在全世界自由流动。事实上由于电网与互联网彼此的结构、功能、技术特性、传输方式和载体,以及运行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完全不同,电力在电网中传输受到的约束要比信息在互联网中传输受到的多得多、大得多,不仅有电压、频率、功率平衡、电能损耗、传输能力的约束,还有暂态、动态、热稳等各种安全稳定极限的限制,因此电力很难像信息那样可以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自由交互。那种认为只要电网不断扩大,实现全球电网互联就解决了电力从一点到任一点的输送问题,是一种误导或误解;即使在较远的将来,超导输电在电网中的应用与今天光纤在互联网中的应用一样普遍,并且采用直流电网为主干网架时,也不能完全做到。

此外,由于电力具有同质化、一次性消耗、不能重复“分享”的特点(信息则具有个性化、长期保存、可重复分享的特点),也决定了电力并非都有必要像信息一样在任意两个节点间传输。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界限、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的能源共享网络,也没有不受约束可以在任何范围内自由传输的能源(电力)。但如果仅在一个局部区域,如一片社区或一座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内,遵照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并根据用电负荷的需求和特性,对各种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微电网、配电网以及主干网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和自动控制技术进行智能化协同调度管理,实现里夫金的构想则是可能的。

必须承认作为一个翻译的汉语词组,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这里的“互联网”如果看作是专业术语Internet,按词面理解的意思应当是“传输能源的Internet”,显然这在技术上不成立。如果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普通汉语名词而非Internet,则可认为能源互联网就是“能源的互联互通网络”。在此前提下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各种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煤炭转化为电能后都要汇入电网,因此电网是天然的能源互联网;二是认为真正的能源互联网应当是包括电网、油网、气网、热力网在内的综合能源网。尽管两种理解都讲得通,但不把“互联网”看作是Internet,显然不符合这个概念的本意。这种因语言表达规律差异而带来的困扰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通过认真讨论,统一认识十分必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革命思想

由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在技术上受到质疑,作为经济学家的杰里米˙里夫金后来解释说,提出能源互联网主要是源于哲学和经济学层面的思考,他承认能源互联网不是一种新的能源技术模式或体系,而只是一种新能源经济思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说明,可以说是正确认识能源互联网概念本质和内涵的一把钥匙,但遗憾的是里夫金的这个解释几乎被人们完全忽视了。

新能源经济思想实质上就是新能源革命思想。根据里夫金的论述以及世界各国能源革命的实践经验,它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一、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能源革命的目的是以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阻止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能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以分布式为主,公众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世界将迎来能源绿色化、分散化、多元化、民主化的新时代。三、具有集中、垂直、单向特点的传统电网将向相对分散、扁平和双向互动的新型电网转型,与此同时传统的电网公司也将由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电力供给者,转变为包括能源信息在内的服务提供商,与用户双向共同管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四、能源的绿色化需要经历一个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存的混合能源时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智能化手段协调控制各类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优化能源配置,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五、分布式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民主化将为社会创造出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经济的重要支柱。

不难看出新能源革命思想的精髓,就是通过在能源革命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的绿色化、高效化和民主化,能源互联网概念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可表述为“在规划建设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低碳、绿色能源高效、分散、智能和民主化利用的输送和配置能量的网络”。建设能源互联网就是建设符合这一内涵要求的能源网络。

3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

智能电网(Smart Grid,或称智慧电网)是融入了互联网理念,以“绿色、高效”为目标,以双向互动和扁平化为主要特征,以现代信息和储能技术为支撑的新一代智能化电网。智能电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智能电网指以分布式电源为基础的低碳绿色小微电网,它们既可单独运行亦可与大电网联网运行。广义的智能电网指包括有集中式电源的整个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低碳绿色电网。电网特有的功能以及智能电网在能源绿色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事实上,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构想的“能源共享网络”,指的就是智能电网。

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关系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概念(内涵)的外延。它们之间也可以看作是宏观指导思想与具体技术模式的关系,能源互联网概念揭示能源和电网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案。

目前国内关于能源互联网的研究,绝大部分内容其实都属于智能电网建设的范畴,比如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和互联、需求响应资源的整合利用、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的建设运行、家庭用电智能化,以及能量(电力)路由器的研发建设等。这些内容或者以电网为基础、对象,或者本身就是电网的一个部分、一种设施,无论它们怎样融入信息技术,无论它们的信息与电力设施一体化程度有多高,目的都是为了使电网更好地实现绿色化、柔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有一个情况值得深思,欧美不仅没有关于能源互联网的争论,实践中更是很少使用这一概念。比如美国还有一本以新能源革命为主题的书,叫《重塑能源:新能源世纪的商业解决方案》(中译本2014年6月出版),作者是著名能源专家艾默里˙洛文斯。他在书中分析了美国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电力总需求80%应采取的途径,肯定了智能电网在重塑能源和加速传统电力系统变革中的作用,却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观察德国的情况也能发现,国内谈论的几乎所有能源互联网的东西,都包括在他们的智能电网建设中。

中国人曾经对智能电网(Smart Grid)也充满了热情,但似乎一夜之间这种热情都转向了能源互联网,究其原因是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出现了大的偏差。必须指出,智能电网建设是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它不是传统电网原有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的简单延续和提高,而是传统电网走向绿色化、民主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基本上以传统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为主,导致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被交流特高压绑架了。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电网的建设都是以交流特高压电网建设为中心,电网的建设工作基本上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不列外。由于看不到智能电网建设在推动我国能源绿色化、民主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分布式能源大发展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无数以能源革命为己任的有志之士,自然将希望寄托在了能源互联网上,不惜重新回到源头,再次扬帆起航。其实这是本不应当出现的情况,既可叹亦可赞。

4第二种技术模式与“互联网+”表达式

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由于能源的绿色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混合作用的时期可能会更长。为了提高各类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更好更快发展,能源互联网无疑还有第二种技术模式,这就是智慧能源网。该网络是由输配电网、天然气网、冷热气网等构成的包含分布式能源转换和储存设施在内的综合能源网,通过统筹规划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进行协同调度管理,适时提供气、电、冷、热多品种能源,互助互补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产能端与用能端的智能匹配,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智慧能源网与智能电网都是能源互联网的技术模式,但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智能电网以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绿色化为主要目标;智慧能源网则重点研究各类能源的相互转换以及各种能源网间的协同配合和优势互补等问题,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及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在一个园区、一座城镇,或一个更大的区域里,能源互联网建设采用何种技术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情况确定。可以肯定,随着可再生能源转换、利用、储存技术的进步,以及能源绿色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电网与智慧能源网将向着合二为一形成新型综合能源供给体系的方向发展。目前智慧能源网的建设以“泛能网”的形式,已经在一些地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能源互联网的两种技术模式,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表示,使其更具时代色彩。其中智能电网可表示为“绿色电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网可表示为“能源网+互联网”。这样表示的优点,一是概念明确,针对性强。每个表达式中的“互联网”一词除指Internet外,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智能电网的表达式中,电网之前加“绿色”二字,点出了智能电网的本质所在,有助于人们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智慧能源网的表达式中,直接使用“能源网”一词指明能源互联网第二种技术模式的基本特征,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二是突出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难点。“绿色电网”与“能源网”都是网络,它们与互联网相加是两种网络的“融合”,无疑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强调“网络”可提醒人们不能用处理一般“互联网+”的方法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采用“+互联网”而不采用“互联网+”的表达方式,是因为当“互联网+”的对象亦为一种网络的时候,若将“互联网+”置前,容易使人将信息网络误解为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网络,从而可能导致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践中主辅颠倒,走偏方向的情况发生。

5结语

智能电网概念篇(3)

关键词虚拟社区电子社区网络社区数字化社区数字社区智能社区

1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随着网络对社会全方位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虚拟网络世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如虚拟社区、网上社区、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这些概念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差别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在使用这些名词时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它们,怎样界定它们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包含关系,困惑着许多人。本文旨在通过对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别,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纠正这些概念认识上的混乱。

2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雏形,在万维网发明以前就出现了,实际可追溯到1984年Brand和Brilliant创建的TheWell(WholeEarthLectronicLink,全球电子讨论链),主要用来实现“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年Well引进Cyberspace的名称,虚拟社区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虚拟社区迅速发展。从最初的电子公告版到新闻组,从网上聊天室到在虚拟社区服务器上构建自己的主页,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趣味相投而经常在线聚会,“匿名”的乐趣和摆脱空间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使众多参与者在这个网络上构筑交流个人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随着虚拟社区的成熟,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集结、传文件、讨论和聊天,使用者因此获得了真正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网络传播的乐趣。与此同时,虚拟社区自身的扩张也极其迅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94年由DavidBohnett创建的Geocities社区网站,到1998年3月,其访问人次已达1420万,1999年时,已拥有350万个会员站点。

在中国,虚拟社区也是由BBS和新闻组起步的。通过BBS和新闻组,网民可以实现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1997年10月,“网易”在国内第一个创建虚拟社区服务,“新浪”也随即宣布把虚拟社区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而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则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的虚拟社区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多功能、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些虚拟社区所涉及的分类主题和交流主题,涉及了实在化的当代社会的几乎所有重要现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讨相同和相似主题的过程中,虚拟社区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它们不仅体现为地区、人群、阶级的汇聚,有时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绪聚合的观念水平。

2.2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与智能化社区概念的产生

电子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可追溯到美国最初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3年2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网络”,使分布在全美各个地区的社区成为真正的智能电子社区。之后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对此又作了一个系统的概说,构筑了一个美国电子社区发展的全景图: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电子通信网,它能把任何人与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联系起来,并提供几乎是任何种类的可视化的电子通信。用户可以把计算机、交互式电视、电话这三种不同属性的设备结合起来,把这种装置与电子通信网挂钩,传呼机、移动电话等数字式电子通信工具也可以与通信网相连。能够提供远程电子银行、教育、购物、税收、聊天、下棋、电视会议、医疗、图文电视、数据广播、信息查询、电子邮政等服务。美国政府的设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讨论“地球村”和“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热潮。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溶入全球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之中。支撑信息技术的平台就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其具体表现基本形式就是数字化。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必将通过交流才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人民生活中蕴藏巨大的需要,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岛、数字细胞等概念的提出,无非都是为数字化信息在各个不同空间区域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来的服务提供系统通道。信息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是需要社会有机的综合。在城市,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是城市,体现信息化的是城市骨干网;城市骨干网与下一级应用子网的连接能通路,重点在系统网络体系的构造,或作为基础的支撑,为各个应用的基本单位社区提供连接。而信息交流和产生价值需要具体的应用层的支撑,这些应用和增值将是依托社区为基础,那么数字化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化小区是随着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而发展来的。数字化社区包括了智能化社区。

3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

3.1虚拟社区与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早提出“虚拟社区”这一个概念的是英国学者HowardRheingold。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领域。其实虚拟社区的概念核心来源于“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指计算机创造的所有环境。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习以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唯一实在的就是它的物理外壳——计算机、网线、外部设备等,而通过这些工具展示虚拟现实具有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特点。从虚拟现实出发引申出了虚拟社区、虚拟社团、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一系列基本概念。1993年HowardRheingold又在著名经典之作《虚拟社区》一书中,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Fernback和Thompson在1995年将虚拟社区定义为:通过既定领域内的不断联系,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Balasubramanian和Mahajan在2001年对虚拟社区做出如下定义: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任何实体,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尽管他们对虚拟社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一致同意使用“虚拟空间”这一关键要素来界定虚拟社区。

国内对于虚拟社区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杜骏飞认为:虚拟社区,或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而戚攻和邓新民认为,网络社区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般社区的实体表现:第一,网络社区是一个空间单位;第二,网络社区存在着一定的人群;第三,网络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表现为合作、竞争、同化、冲突、适应等各种形式;第四,网络社区具有相应的组织对社区进行管理,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林子华认为网络社区具有二重界定性。一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现代社区建设中的物质标志,表明特定社区建设中所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设备、网络信息通讯及网络信息使用等各种指标情况。二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的形成,表明网络信息沟通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撇开第一重界定,按第二重界定来说,网络社区相当于虚拟社区,它们是同一的。因此这两个词常互用。3.2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

(1)电子社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和高速,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电子社区就是要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依靠社区宽带网络,实现家庭智能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

从管理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社区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包括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形模型(DEM)、社区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工业、商业、金融、电讯、电力等我们所关心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社区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

电子社区的形式可能是电子城市、电子街道和电子城镇,包括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团、购物中心、银行、邮局、酒店、旅馆、车站、码头、机场、娱乐中心和家庭等基本信息节点。

(2)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人们习惯上简称为数字社区,是现实社区的数字化映射,是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数字化社区,便没有数字城市,数字化社区是联通家庭和数字城市的关键节点,数字化社区可以有效地组织整合社区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及经营业务的共享。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到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和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全程服务,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它同电子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倾向于从宏观出发,就整个大环境而言,它可以由数字化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国家等组成。数字化社区从微观出发,强调数字化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建设部关于“建筑住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将数字社区定义为:“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份,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整个社会。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IC卡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区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3)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社区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由于“数字城市”与数字社区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时代前卫观念色彩,而且应用前景十分激动人心,因此在智能化住宅小区工程建设领域的人士,积极地把数字社区的概念引入智能化住宅小区,并将两个概念等同统称为数字社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数字社区与智能小区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

4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都是“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网络社区”等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大于“电子社区”或“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集成化的人际交流环境,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CSCW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虚拟社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集中并搜索到人们迫切需要的各类资讯,为社区成员提供和创造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使成员产生对社区的忠诚度,促使虚拟社区蓬勃发展,当虚拟社区蓬勃发展时它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虚拟社区已经被认为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虚拟社区的存在破坏了原有商业交易的平衡,将更多的控制力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使买方地位得到加强。虚拟社区概括了未来一大类应用,凡是涉及人与人交流的领域,虚拟社区都有用武之地。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将促进虚拟会议、实境式电子商务、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图书馆、虚拟研究所、远程教育、网络娱乐等应用的实现,并进而迎接虚拟社会的到来。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的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城市、数字国家,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由数字地球和数字社会引申出来的。数字社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数字社区应当覆盖整个城市,因此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建成以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的数字城市,只有最后整个地球都数字化了,才能真正实现社区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周玉陶.网络虚拟社区建设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2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智能电网概念篇(4)

Abstract: In the modern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 cannot leave the support of the power grid, so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e safe operation of grid system. Although the grid system is more and more perfect, in the great objective environment, along with the power grid load increasing, the grid system faces a huge challenge, such as global warm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bad environm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lectric power market operation, which brings certain of difficulties of stable operation of power grid.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solutions of problems in power supply system from intelligent power grid and the load dispatch.

关键词: 智能电网;负荷调度;发电调度

Key words: intelligent grid;load dispatching;power generation scheduling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9-0061-02

1 智能电网的概念特征和目标

1.1 智能电网的概念 就目前来说智能电网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比较统一的定义,大致上可以理解为智能电网是指一个供电系统基于网络已经完全自动化运行,它能够对每一个用电户和每一个节点都能够实现实时的监控,并且能够自动的控制整个电网中电流和信息的流动,实现自动控制系统的集成,使整个电网中各个成员的及时有效地互动,保障电力市场交易的进行,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自愈、兼容、交互、协调、高效、优质、集成七大方面。现在各国根据自身基本国情的都对智能电网在运行和目标建设中各有侧重,但是统一的都是为了电力市场更好的发展,电能质量和电力运行的安全努力。基本上对于智能电网的概念可以从它的特征、目标来概括和理解。

1.2 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

1.2.1 数字信息化: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电网系统中运用自如,比如说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芯片技术等还包括数据集成、数字控制装置等技术手段,这些技术的应用是智能电网系统的主要特征表现,这些科学技术在电力装置中的应用表示着电网已经进入了数字信息化的时代。在目前的科学技术决定生产力的情况下,如何不断的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怎么样更好的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创新技术实现更好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建设,如何更好的集合技术研究和生产之间的合作体系,都对智能电网技术的快速稳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

1.2.2 分布式智能化:现在智能电网系统中采用的是分布式智能化管理,分布式控制装置在地理分布和功能分散化管理上有着优越的表现,对于控制装置实现分析和安全控制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它们能够帮助电网实现自愈的功能,也能够帮助电网快速适应,尽快实现功能。其中值得研究的问题就是分布式智能建设的成本和效益、系统研究和设计方面的问题。

1.2.3 交互式能动性:在智能电网系统中对于参与者用户和商家之间的互动联系都有了加强的作用,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与到电力负荷调度和控制管理工作中来,甚至可以细化到每个用电装置的使用中来。在互动性增强的同时在如何更好的管理参与者更好的发挥出效率这些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如何更好的从制度和安排上更能提高效率要针对研究,这也是对只能电网的市场化改革需求提出了要求。

1.3 智能电网的实现目标 智能电网最终实现的目标是要实现电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并且还要在保证安全可靠运行的情况下,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智能电网在实现的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①运用高级传感器和智能仪器仪表,建立高级计量技术体系,实现双向通信功能;②通过分布式智能管理模式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分析和控制自动化的功能,自动监控、防止断电、自动优化电网、快速恢复供电等;③施行电力市场改革,发电和配电管理更市场化,促进市场竞争。

智能电网概念篇(5)

智能电视的盒子大战

虽然有种种言论说电视或要被取代、消失,但截至目前,电视还坚强的挺立在客厅中,但目前的电视越来越多的依附各种不同机器的搭配,目前最热的当属智能盒子。从各种盒子的推出来看,电视已不再是传统家电企业的囊中之物,越来越多的IT厂商试图占领家庭客厅市场,许多IT厂商涌入盒子市场,一场“盒子”大战已经开始。

智能电视盒的概念兴起于AppleTV电视盒,国内安卓智能网络高清播放器的出现,将手机、平板电脑上应用最广的、最强大的安卓操作系统(Android)搭载入了电视盒内,使千家万户的普通电视机摇身一变成为应用广泛,功能强大的万元智能电视机,较高的性价比,灵活的升级配置,完美的兼容性。使智能电视盒成为让电视机实现智能化升级的首选。随着智能电视市场的火爆,为智能电视盒也带来新的希望。

借助一个盒子,就可以让每一台普通电视升级为智能云电视机,同时实现与家庭其他无线终端(手机、Pad、电脑)的交互。只要身处带宽足够的WiFi环境,就可以在电视上免费观看在线视频内容,如热门影视、热播电视剧,让海量互联网娱乐资源通过移动终端无线投射到大屏幕电视或投影仪上:同时也可以在电视大屏幕上播放手机、Pad、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本地多媒体内容,如照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文件。

智能电视盒的由来

智能电视盒的概念兴起于智能平板电脑,随着智能的市场火爆,为智能电视盒带来新的希望。虽然目前智能电视盒的标准还没有出来——甚至对其概念认识还没有统一。根据相关研究,目前智能电视产品盒的市场也正在热门起来。数据显示,市场对智能电视盒的认识程度明显还低于其他电视产品。据IDC预计,2011年至2015年,中国智能电视盒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60%以上;到2015年,90%左右的电视都将搭配为智能电视,市场容量将达7600万台。但是目前很多家庭电视也不可能马上买市场智能电视,但是也可以享受智能电视,只要增加一个采用谷歌安卓(android)系统的智能电视盒,就可以实现智能电视的功能。同时伴随智能电视的巨大市场,相应的智能电视盒市场也迎来一个爆发性增长。

什么是智能电视盒

所谓智能电视盒,是指像智能手机一样,搭载了操作系统,现在主流系统为Android,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和卸载软件、游戏等应用程序,实现“无限的内容、无限的应用”的这类电视。而传统电视所收看的节目都是固定的,不能接入互联网,也不能随消费者自己的喜好支配电视节目,不具有可以加载的内容和应用。

功能概述

智能电视盒是指像智能手机一样,具有全开放式平台,搭载了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和卸载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不断对电视机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网线、无线网络来实现电视机上网冲浪、视频播放、游戏、在线教育、在线购物等功能的产品总称。它应至少具备以下功能:

·可以无限制接入互联网;

·可以下载安装第三方应用;

·可以自动升级系统;

智能电网概念篇(6)

智慧城市是什么

智慧城市由英文‘Smart city’翻译而来。2008年,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2010年,IBM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的概念,认为智慧地球应以智慧城市为区域基础逐渐发展而来。随后,智慧城市的概念传入中国。

在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童腾飞看来,智慧城市的概念在传入到中国后,地方政府及企业都结合了中国特色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与诠释。因此,中国所提出的智慧城市与IBM提出的‘Smart city’并不能简单的等同,而可以认为是一个相对更为复杂与庞大的概念。网络上关于智慧城市的定义很多,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概念是:“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伴随网络帝国的崛起、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以及创新的民主化进程,知识社会环境下的智慧城市是继数字城市之后信息化城市发展的高级形态。”

按照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教授的观点,智慧城市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达,即“智慧城市=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龚承亮认为,数字城市是信息化的一个初级阶段,其为城市管理提供了有效的系统服务,也让市民的生活更加便捷;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较为高级的阶段,但其建设需要按部就班的来,而之前十余年的数字城市的建设可以认为在信息基础设施、消费理念、政府管理能力等方面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从技术角度来解读智慧城市,李德仁教授的公式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智慧城市来说,其涵盖的范围更广,仅仅数字城市与物联网、云计算的技术加在一起,不能等同于其整体概念。智慧城市包含了更多城市生态环境、市民生活、产业生产等方面内容,注重的是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政府管理的更加便利与市民生活的便捷与幸福。

童腾飞认为,虽然不同人、不同角度看待智慧城市会有不同的定义,但其所叙述的本质是相同的,即“从技术层面,智慧城市建设是技术系统的智能化响应与判断,是信息化城市的一个较高层次的发展;从社会意义来讲,其目的是为了让城市主体运行更加高效、方便,让市民生活更加幸福。”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什么

智慧城市的建设之所以这么热,与我国众多区域面临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紧缺与人口众多的管理问题、智慧城市建设可带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以及相关企业的利益诉求有密切关系。然而,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完整的规划、合理的引导与很多标准的制定,并不是提出概念投入资金建设就能做成。2000年左右,“数字城市”的概念开始在中国热炒,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宣布投入资金打造数字城市。不到十年时间,随着电信运营商与政府合作的“无线城市”概念的推出,很多地方政府又开始宣布打造无线城市,此时数字城市的建设在很多城市有何成果仍不得而知。面对“智慧城市”概念的汹涌来袭,地方政府与企业都需要理性思考,避免盲目过热建设可能带来的投资与产品浪费。

童腾飞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应该以服务城市管理与市民生活为目标,做好顶层设计,在建设时有相应标准的细分,有合理运营模式,同时还应有一个产业与企业对接的平台来合理促进智慧城市相关企业。“顶层设计是首要的问题,政府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并对相应的产业、企业进行合理引导,才能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盲目投资与浪费问题。物联网传感器、接入手段及电子信息的标准化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国家层面与北京市都在与产业联盟进行协商,以期逐步推进标准化的制定。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一个过程,目前只能依托城市管理需要与百姓需求程度来对不同标准的制定排先后次序。对于智慧城市的投资是一个无从估算的大数目,而且其建设将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有合理的运营模式,从政府管理与企业投入利益平衡的角度,通过政府与企业、民众的供需对接来促进企业投资,而不应该仅靠政府资金来推动建设。”

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经理于跃认为,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一个很长的周期,其推进会有很长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结合各地不同的特色有相应的差异。但是政府与企业共同协商的顶层设计是一个最重要的前提。在于跃看来,顶层设计需要有四个标准,即“高、新、远、全”。“高”即意味着政府需要站在高处,通盘考虑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需要什么,应该做什么;“新”即顶层设计不能脱离开新技术与新形势,要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考虑与开展;“远”即顶层设计的规划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考虑,要知道五年、十年之后需要什么标准与成果;“全”即顶层设计需要对整体产业、城市建设与管理、市民生活等各方面全面思考。在顶层设计逐渐完善之后,政府应与企业共同协商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工程中资金、技术业务等的落实模式。与此同时,于跃还认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政府的事,社会公众也可以受益。“比如家庭中的电器控制。如果进行传统布线,不仅浪费材料,施工麻烦,而且价格贵,是资源与民众财富的双重浪费;如果进行无线化管理,不仅布置轻松,节省空间和资源,而且还更加经济。但是如果民众不了解无线控制家电的概念,相应的建设就无从谈起了。”

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当前建设的首要重点,这成为政府与企业层面的共识。龚承亮认为,标准是顶层设计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标准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与技术、工程设计、管理的成熟度息息相关,在实践中会通过试点项目来总结出标准,指导后续的工程建设工作。政府当前还应注重对产业链的打造与概念的推广。智慧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周期长、风险大的项目,而公司投资进行建设、政府花钱购买业务的模式在龚承亮看来是一种多赢的局面——公司进行长线投入,逐步回收利润;政府不必一次投资过大,可以相对快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而市民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实际的益处。以此模式为基础,逐渐实现不同专业的分工,并进行产业链的打造,将有效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于智慧城市的概念及其应用还需要进行推广,管理者、建设者与使用者都应该有相应的认知,知道其未来成效与益处。民众的消费与生活意识提升上去,可以更好促进政府与企业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情”龚承亮说道。

北京的标杆作用

无论是数字城市、无线城市还是智慧城市的建设,依托于北京良好的经济态势与完善的政策引导,北京市目前所取得的成果都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龚承亮认为,北京市应该利用这些优势,为其他省市树立一个“榜样”的作用。同时,其他省市智慧城市的建设也不应该是某一地方的“缩减版”,而应该根据地区实际的经济情况与地方特色进行合理发展。

北京十余年来的数字城市建设已有相应的成果,北京市政府管理工作与市民生活的便利程度都得到了极大提升。诸如政府管理所用的“电子政府”系统,住房公积金系统、社保卡系统,市区内的电子社区,以及“首都之窗”门户和公共服务平台,都是使政府与市民得到实惠的应用。

在网络与无线城市建设方面,北京城区已经实现六大区域的免费wifi接入,无线上网非常容易。预计2012年年底,全市范围内将实现20M宽带全覆盖,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超过100万户,新增光纤宽带接入家庭80万户,10M及以上宽带接入产品渗透率超过25%。

由于数字城市与无线城市相对完善的建设,北京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有非常良好的基础。北京市政府层面非常注重对产业的引导与政策的制定。为了实现“智慧北京”规划目标,政府出台的《智慧北京行动纲要》提出了8大行动计划,包括了城市智能运行、市民数字生活、企业网络运营和政府整合服务4项智慧应用行动计划以及信息基础设施提升、智慧共用平台建设、产业与应用对接、创新发展环境 4项智慧支撑行动计划。北京市计划通过实施8大行动计划,组织市内各级政府和社会的资源,共同推进应用、产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智慧提升,实现从“数字北京”向“智慧北京”的跃升。一些相应的建设标准、管理条例、相关法律与评估标准也正在商讨、制定之中。北京市关于智慧城市已有很多实际应用,如药品监管,农作物生长环境数据采集与可视化数据监控,轨道交通安全视频监控平台,地区动态停车信息等等。

智能电网概念篇(7)

我有一个梦想

一切可以因为应用商店而改变。

当你打开电视时,或许你并没有去选择调节音量或频道,而是径直进入了电视应用软件商店,挑选想要安装的最新游戏或电视安全管家,下载、安装一键后成。然后,继续去看电视吧,最新的大片已经在专用视频站点等候多时,昨天没看完的新闻现在可以重新点播……这不是IPTV,这是云电视,是拥有应用软件商店的云电视体系,是未来状态下完美的家庭娱乐中心。

这看起来是一个梦想,但却已经离我们不再遥远。当移动互联网大潮兴起之时,App Store(应用软件商店)的强劲增值能力让乔布斯在去世前成为全球首富,也让世人看到了卖硬件一本万利与卖应用二次增值的利好。而电视机这个已经传统得不能再传统的高科技行业,似乎也开始跃跃欲试,在电视应用商店这个梦想上。

其实这一切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就已有体现,乔布斯想像改变电脑、音乐播放器和手机一样,对电视做一些变革:让它更简单、更优雅。据近期消息透露,苹果公司目前已经在开发最新产品Apple HDTV高清电视,而且据称这款产品在沃尔特・艾萨克森执笔的《史蒂夫・乔布斯传》里已经由老乔自己进行了证实,这也让外界对其格外期待。其实关于苹果公司的HDTV,我们更为关注的还有一点。近日有消息称其将会支持目前由iPhone 4S用户独享的Siri智能语音助手功能,这就为这款高清电视带来了各种很神奇的可能,全智能语音控制电视的神奇图景可能就在我们的眼前。

苹果的设想,其实不是基于电视机显像方式的革命,而是在于拓展功能的强大上,而这也将是云电视真正能够吸引用户的关键。

应用软件商店正在走来

彩电市场从来不缺概念,3D电视、互联网电视、智能电视尚在普及阶段,云电视又闪亮登场,掀起了今年的第二波浪潮。云电视是一个泛电视的概念,是当前电视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和云技术的融合体。

然而对于中国电视机厂商来说,云电视或许还只是他们用来进行兜售的又一张空头支票。据媒体报道,各个品牌为了赶上云电视的热潮,都是在老产品基础上推出一些概念性的技术,还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例如康佳7000系列智能云电视采用“Andriod+OMI”双系统,号称进入微时代。但仅仅是能微博了,就可以美其名曰“微博云电视”了吗?另外一个品牌去年5月份推出的一款新品,3个月后的的会上就摇身一变成了“云××”,难道也是“乌龟的马甲”?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大多数号称云电视的品牌,在卖场上主推的还是3D电视。

相对来说,国外厂商在云电视上则将砝码狠狠地压在了应用之上。三星SmartTV在去年4月份上市之后,专注打造智能电视概念,将简单、便捷的操作和近300余款应用程序带到消费者面前,开启了电视应用软件商店之旅。三星搭建了全球首个基于高清电视平台的应用程序商店Samsung APPs(三星应用商店),其智能电视的多屏共享等很多功能都是通过APP来实现的。

而一些有“远见”的国内厂商也看出了真正的市场趋势。日前的海尔云电视号称“3D云电视”,采用了“一云、三网、N端”的设计元素,可以实现电视、手机、电脑以及广电网、互联网、物联网等多种网络的互联互通,覆盖当前家庭用户对于云服务的几乎全部需求。不仅如此,其还采用先进的家庭互联网技术,通过开放云服务平台,“一键式”自动控制以云电视为主的家用电器,实现互联、互动、操控等功能,满足消费者在工作、生活、娱乐等多方位的差异化需求。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云电视上,已经出现了可拓展更新的应用软件,目前已有的39个应用覆盖了影视、音乐、游戏、教育等家庭生活元素,而一旦拓展更新,则整个电视将成为一个全新的应用平台,对比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不遑多让。这可以看做是国内电视应用商店的一个探空气球。

APP+TV 让电视前途远大

一旦真正出现和苹果应用商店一样的电视应用商店,结果会如何?很显然是三赢。

对于电视厂商来说,突破了一味变换技术作为噱头的固有营销模式,逐步走向平台化,特别是首先吃螃蟹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成为电视领域的苹果。不再过分强调硬件优势,而突出更为人性化的软件拓展服务,让整个电视机拥有无限升级的可能,也让企业自身从卖硬件变为软硬兼施;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这无疑是在移动互联网之外的一片新蓝海。电视的用户群体更为庞大,覆盖年龄平衡,软件收益和广告投放盈利能力都十分强大;对于消费者来说,电视应用软件商店可以改变所谓互联网电视只是简单联网的现状,而是可以提供全方位享受和个性化服务的全新平台,成为一个集游戏、娱乐、影视、教育多位一体的全功能家庭娱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