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2 15:09:27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篇(1)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转换;拓展

执政资源是指执政党为履行执政使命、提高执政效能而能利用的各种积极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执政资源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思想文化资源三方面。任何执政党在领导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适时地实行执政资源开发的转换与拓展,积极有效地挖掘和利用执政资源,为执政地位的获得和巩固奠定基本的前提基础。建国6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独特的国情出发,根据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与时俱进地推进党执政资源的开发与拓展,从而为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在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

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执政资源和对执政资源开发建设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包括把握革命领导权,以革命的方式实现对执政资源的合法掌控;实行和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壮大政权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增强执政的绩效合法性;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制度认同;加强自身建设,丰富党的先进性资源,等等,但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突出了意识形态资源的开发。

意识形态是当代执政党传播影响的重要工具。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说,任何政治体系的领袖都要维护和弘扬一种政治意识形态,以便论证和说明国家统治的合法性。一种政治秩序要获得合法性,首先必须使被统治者认可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所描绘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至善至美的理想社会曾深深地吸引着处于最底层的中国工人和农民阶级。1949年建国后,这种美好的理想制度依然是他们憧憬和向往的重要价值追求。因此,将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列主义、思想作为中国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既是顺应民心的举措,也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迅速取得民众对其执政认同的主要资源。为此,中国共产党通过诸多渠道,采用多种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从观念形式再到社会心理形式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赢得了重要的思想意识资源。

作为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多次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要加强对全体党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他指出:“应该扩大共产主义思想的宣传,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没有这种宣传和学习,不但不能引导中国革命到将来的社会主义阶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导现时的民主革命达到胜利。”[1]为推动全党开展马列教育的学习运动,早在1938年在六届六中全会上讲到,“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现在已经比较过去有了一些进步,但是还很不普遍,很不深入”。他认为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民族进行空前伟大斗争的党,普遍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为了加强党的马列主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8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华北创办高级党校――马列学院,由刘少奇担任院长。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宣传在社会各界全面展开。1951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刘少奇在会上特别指出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的意义。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全党和全国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运动的高潮。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关,从厂矿到学校的各个单位,都投入到这场学习运动中来。在经过几年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宣传和教育的基础上,在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开幕词中,明确宣布:“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由党的指导思想,推广到全社会,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为党对社会的整合奠定了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对思想意识领域的学习、宣传一直常抓不懈,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效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左”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渐占上风。政治不仅被狭隘化为“阶级斗争”,而且其地位和作用被夸大到可以脱离经济、甚至否定经济或改变经济规律的地步。在“政治挂帅”思想的导向下,政治被抬高到一通百通,而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和物质利益原则遭到否定,经济发展的规律被抛弃。在“”期间,“左”倾主义的意识形态不仅被进一步推向顶端,而且马克思主义进一步被教条化。那些被曲解、肢解的马克思主义在实际的政治运动中导致了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混乱。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向突出经济绩效资源开发的转换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执政资源建设上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其中包括客观总结执政的经验教训,整合党执政的历史资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新和丰富执政理论资源;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高党执政的绩效资源;倡导民主法治,拓展党执政的法理合法性资源等等。但最主要的,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点突出了经济绩效资源的开发。

(一)、强调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主要途径,把执政的经济绩效视为执政资源的最主要方面。早在1979~1980年的一系列讲话中,邓小平就强调了经济成就对于政治稳定的关键作用:“社会主义如果老是穷的,他就站不住。”[2]“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生产方面的革命是最根本的革命。”[4]显然,经济增长作为“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途径,被邓小平视为新时期我们党统治合法性的来源。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明确的科学定义。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5]这样,通过对发展生产力的一再强调,使经济绩效资源的重要性凸显,也赢得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二)、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将执政的经济绩效转化为执政的合法性资源。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只有转化为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执政的经济绩效才能产生直接的效用,执政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护。为此,邓小平在1992年春的南方谈话中,用鲜明语言概括了“三个有利于”标准,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6]此种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转化为人民群众利益的指导思想,使社会民众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和对民生的高度关注,在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为中国共产党赢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积累了重要的合法性资源。

(三)、通过实行改革开放,最充分开发、挖掘执政的经济绩效资源。第一,通过开放经济特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以典型示范的经济绩效开发执政资源。邓小平说,可以“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 [7]“这样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8]第二,在改革中既要注重效率,又要关注公平,坚持效率优先,以此全面挖掘执政的经济绩效资源。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9]邓小平效率优先思想的倡导,解放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思想问题,人民群众在效率优先原则下所迸发的空前劳动积极性和取得的丰硕建设成果,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赢得了雄厚的经济绩效资源。

三、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群众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和拓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了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境界;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战胜种种风险挑战,把改革开放事业成功推进21世纪;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新体制,开创了全面开放新局面。在理论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以及历史资源上都有了新的开发、整合和拓展。但以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执政资源的拓展重点放在了群众资源上。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党对群众资源的新拓展。世界政党的发生发展史告诉人们,一个执政党不管它的资格多老,如果不能站在时代进步潮流的前列,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从而丧失先进性,人民就会把它抛弃。为此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系统全面地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为新时期党执政资源的开发指明了方向。关于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明确指出:“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一思想的提出,对深入而广泛地挖掘群众资源,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党群众资源的开发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党的权力来自人民,理应为人民谋利益。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党面临着提高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的严峻考验。早在1989年之后组建以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邓小平同志作政治交代时便明确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此后,党的第三代领导就一直把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使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力量,作为最为关注的两大问题的首要问题(另一个是发展经济)来抓。最终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把对党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从而为党群众资源的开发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三)、修改的《》主张把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为群众资源的进一步挖掘奠定了组织基础。在200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过去依靠工人、农民两个主体阶级获取执政资源的方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实变化的需要,客观上必须及时地将这些新出现的不同阶层作为中国共产党获取执政资源的重要对象和渠道,才能为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获得更大的合法认同和支持。为此,中国共产党决定可以 “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种由过去主要从工人、农民中吸收党员,“有剥削行为的不能入党”向“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转变,在巩固党执政的经济基础的同时,为从社会各个阶级和阶层全面获取执政的合法性资源奠定了组织基础。

四、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对社会资源予以开发和拓展

以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突出“以人为本”, 关注弱势群体,提倡爱民、富民、亲民“新三民主义”;强调“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力求发展到注重均衡,从专注改革到注重管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注重执政能力建设等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理论资源、群众资源等方面进行优化整合、开发拓展,取得丰硕成果。但尤其重视对社会资源的进一步拓展。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与实践,极大地拓宽了党社会执政资源。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变化,人民群众对改革发展产生的新期待,在党的十六大上,我党确立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党的十七大上,进一步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他要求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与实践,符合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团结广大人民为之共同奋斗。可以大大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这样,就会极大地拓宽党的执政的社会资源。

(二)、通过实践科学发展观,对社会资源做进一步的挖掘和拓展。

2003年10月,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集体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完整地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坚持五个统筹”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在2006年10月指出,“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了更加精确的概括: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由高速发展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转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获取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积极效应:其一,对发展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强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发展问题上的高瞻远瞩和执政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增强了社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为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奠定了基础。其二,对发展中的人本关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增强了社会民众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目的、方针和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密切了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民众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巩固创造了条件。

(三)、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一步促进新时期社会资源的开发与拓展。

2006年10月,指出:“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为此要求全党从如下几个方面解决社会面临的突出问题:首先,“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其次,“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再次,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进一步夯实执政基础,从人民群众中获取取之不尽的执政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张的提出和实施,显著地缓解了现实社会中突出的社会矛盾,为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获取产生了的积极效果。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变了过去注重从思想意识形态、政治、经济某一方面获取执政资源的方式,转为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方位、多角度获取执政资源的模式,进而为在全社会的不同阶级、阶层和领域,全面、系统地赢取最广泛的执政资源奠定了基础。

建国60年来的执政实践证明,执政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由此也决定了执政党获取执政资源的手段、方式和领域的不同。以、邓小平、和为主要代表的不同时期的中央领导集体正是从中国的客观现实出发,按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根据客观形势的要求和变化,及时地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的新陈代谢,使中国共产党在60年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中国共产党获取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巩固执政地位、实现长期执政的最为宝贵的实践经验。

注释:

[1]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706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篇(2)

【关键词】红色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 功能 浅析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推进改革开放和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壮丽进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征程上,红色资源都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资源概述

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实践中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者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红色资源功能浅析

1、思想导引功能

红色资源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本质,这决定了它能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思想导引功能。

(1)凝聚人心。由于战争年代离今天的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较为久远,致使他们无法亲历革命战争年代的烽火硝烟,但是红色资源中真实而生动的人、事、物、魂等可让今天的民众了解革命的艰苦,了解民主、自由和独立的来之不易,从而凝聚起人心,珍惜和维护和平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

(2)统一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质资源,红色资源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能使我们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3)鼓舞斗志。红色资源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以昂扬的斗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2、文化传承功能

红色文化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的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红色文化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重大影响,并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指明方向;另一方面,红色文化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具有鲜活的生命力,以中国革命作为题材的作品和改编成的电影、电视剧受大众欢迎。因此,红色资源的文化传承功能是连接历史和现实的一座桥梁。

3、道德示范功能

道德是维系社会的重要因素,红色资源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内容,凝结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代的先进伦理观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弘扬优良道德风范具有较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教育法,是通过典型的人和事,及其体现的精神进行示范,促使人们学习经验或吸取教训,达到提高认识、升华精神、调适行为的目的。

(1)培育艰苦奋斗品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就目前来看,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要求我们秉承红色资源所蕴含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不讲排场,不搞奢侈浪费。

(2)培育忧患风险意识。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养成了一种包含强烈责任感和进取精神在内的忧患意识。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应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增强应对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培育诚实守信品质。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留下了许多诚实守信的革命故事。今天良好党风的树立,政府公信力的取得,需要发扬开诚布公、取信于民的道德价值观。

4、教育功能

红色资源因其具有真实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所以它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其他教育教学形式无法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可弥补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不足。红色资源强烈的时代感、地域感和直观、形象、生动、如临其境的特点,可使学生身心受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染和熏陶,这是现有思想政治课程无法做到的。其次,运用红色资源中蕴涵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使青年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有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政治热情、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充分利用并发挥红色资源中这些宝贵的民族精神财富,对于唤醒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5、意识形态功能

红色资源的意识形态功能主要表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重大理论飞跃。红色资源作为与中国共产党结伴而生的产物,必然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呈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功能服务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和执政的需要。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在大革命失败的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党的最高纲领的实现而英勇奋斗。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写下了“为主义而牺牲”的伟大史诗,也谱写了红色资源的不朽乐章。

其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即思想的形成及其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这是红色资源意识形态功能的最显著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这一理论飞跃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体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东方世界的胜利。正是在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革命才从挫折中奋起,从胜利走向胜利。

其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这一体系是一个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形态。用红色资源蕴涵的符合现时代要求的理念如和谐理念、创新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先进性理念、“以人为本”理念等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合理价值与指导意义,是发挥红色资源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体现,必将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发生.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篇(3)

【关键词】尾矿;可利用资源;综合利用;意义

尾矿的开发是人类社会实现长存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促进人类经济文明与社会文明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文就是讲述了选矿厂的尾矿资源回收是一种潜力无穷的开发能源,以及尾矿的开采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带来怎样的现实意义,最后讲述了尾矿得以充分综合利用的实际措施及实际应用。

1 选矿厂的尾矿资源会是一种潜在的开发能源

1.1 选矿厂中的尾矿是矿物在进行加工过程中没有利用价值的废气产品。但是并不代表它没有一点价值,尾矿里面有一些现今的有限的科学技术无法发现和利用的有价成分,所以更需要我们将他们暂时集中起来保管处理,等待新技术开采它的价值。矿业的开采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需要有人去发现,还需要专业技术团队的指导,还要长时间的对地理进行勘测才能将它的价值完全体现,但是不少人只关注他的后期的有价成分,不重视前期的准备,也对开采过后的废旧产品不加留意,更谈不上尾矿的综合利用了,但是最近,由于矿业资源越来越贫瘠,可利用的有效成分日渐减少,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使企业对尾矿的处理开始重视。

1.2 尾矿是经过漫长过程遗留下来的,人们将矿物质进行开采加工以后的二手矿产品,而且由于企业对尾矿的集中处理,已经分不清尾矿是由哪种矿物质组成的,尾矿成了一种复合型很强的特殊矿物质。金属矿上的尾矿一般是检测不出有金属存在的非金属尾矿,重要的组成是各种钙镁碳酸盐,假如用现在的高科技对这些尾矿进行集中加工处理,将这些尾矿用工艺的设备和技术综合处理利用,尾矿就会成为一种新的工艺的能源,尾矿既有金属的存在,又有大量非金属矿物的存在,可以做特殊处理,况且尾矿的处理过程已经计算在原来的半成品里面,尾矿再加工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因为它具有符合能源的特性,可以生产出具有自己独特特性的产品,不但可以使加工的成本降低,还能使具有尾矿特点的新能源能够廉价的被人使用。

2 选矿厂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1 回收尾矿资源的现实意义

回收尾矿资源可以用高科技技术将尾矿中的金属矿物质提取出来进行加工处理成为金属矿的有价产品,满足人们对能源的需要,还能将尾矿中的非金属物质开采出来进行加工,成为人们生活中的特殊物品,回收尾矿资源对工业和人们的生活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尾矿中的储能物质虽然质量低下,可选性小,发展起来是很困难,但是现在的高科技的发展让尾矿的储能物质的开发看到了希望。依靠科技的进步,尾矿的开采运用较少的成本,被合理的利用也不是不可能。为尾矿的含能源虽然质量和成色很低,但是绝对数量多。如果迅速发展的高科技能够顺利,经济条件能够允许,将尾矿中的矿物能源物质作为一个大的能源库开采人们生活中缺乏的能源物质会是一个合理可行的办法。

2.2 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会加快经济的增长

尾矿中的资源能够给经济的增长带来较快的发展,为矿物能源物质的可利用和企业的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大的平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凭借现有能源已经不足以将商业对手打败,发挥高科技的优势,在无限的尾矿能源库中开采有价值的矿能物质成为经济迅猛增长的一个有力的优势,这样企业的效益不仅能够得到提高,还有效的开发了废弃的尾矿,使尾矿能够更有效的被人利用,利用好尾矿这一无限的能源库,对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更有意义,不断发现尾矿的经济价值,实现经济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

2.3 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给社会谋效益

以社会的角度来看,尾矿对于社会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尾矿这种复合型能源材料毕竟是经济的一大卖点,也会成为社会进步的奠基石,现今的科学技术虽然不能将尾矿的有价值的物质全部开采出来,技术在不断进步,尾矿的价值就越来越多,就社会长远来看,尾矿将会成为将来维持社会平衡发展的重要资源,尾矿也会成为经济无污染的新能源被社会承认和重视,促进社会的繁荣,矿业是一个民族的企业,矿业能源的充分利用必将带动社会的新一阶段的改革。

3 选矿厂尾矿资源能够被利用的有效途径

3.1 加大发展高科技的力度。尾矿之所以没有实现它的现实意义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技术的限制,大力发展高科技,让尾矿这个潜在的新能源能够较快较多的被我们的企业经济利用,推动社会的发展。

3.2 国家要实施有效的尾矿能源的保护和开发政策,呼吁更多的企业和人发现尾矿的现实价值,不断增进新的开发对策和开发项目,使尾矿这个储量大,潜力无穷的能源库被我们征服,建立新型能源企业,为尾矿这样的新型能源有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展现它的价值。

3.3 还要在经济市场中大力宣传尾矿的现实意义,以及尾矿对经济的增长将会起到的作用,利用有效的成本开发出无限的资源,这绝对是一次大规模的资源回收利用的强有力的改革,对市场的进步和长期发展也会起到根本作用。

3.4 尾矿中具体的有效物质的提取方面:

3.4.1 尚未发现的有效金属的提取上,使用最尖端的技术提炼出尾矿中能够被接受和有经济意义的金属物质,例如一些品味低的铁矿虽然质量低但是绝对量大有效,品味低的具有磁性的废铁物质可以处理做常规的铁精矿。

3.4.2 尾矿中的大量非金属物质的开采,非金属矿物质的开发也是尾矿开发的一大亮点,尾矿中的非金属主要成分是石英,石英可以为建筑的建材提供有效的原料,也可以代替建筑工程中所需要的道渣,水泥,砂石,玻璃及建筑的砌块等等,还有补强材料和高纯硅,这些都是可发现和可利用的能源。

3.4.3 尾矿中的一些非金属物质还是一些较美观的艺术品的原料,可以利用尾矿中的非金属物质实现艺术的价值,非金属物质在尾矿中本来就储量丰富,如果真的能够加工处理成工艺品,绝对是社会的一笔不小的非经济物质文化财富。

结束语:尾矿的开发要借助国家强有力的政策的扶持,还要借助中国这个广大的经济市场的需求,还要加大科技的创新和改革,不断实现技术的进步,使尾矿这个深埋低下的有效能源能够早日重见天日,尾矿的综合利用,我们看到了它的现实意义,也看到了它的未来发展前景,它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将会超乎我们的想象,要想让这个具有非凡意义的矿物能源成为一种社会的新资源,靠的就是技术的创新和高科技产品的开发,新型企业的建立,尾矿也将会成为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杨任新. 铁矿选矿厂尾矿综合利用途径的探讨.1990年全国尾矿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与经验交流会, 黄山, 2008.06.03

[2]于留春, 彭圣宝, 伍一鸣. 梅山硫精矿的综合利用及效益. 2004年全国矿产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交流会, 普陀, 2007.08.09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篇(4)

关键词:群众文化;文化创新;文化资源

中图分类号:G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174-02

在日新月异的形势变革下,在信息化开展的浪潮中,在日渐加剧的国际竞争环境下,我们需要了解到,对群众文化工作的价值导向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实践意义增添了新的内容。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改革极大地释放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在另一方面,却忽略了文化层面的建设,从而导致文化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上。因此,我们要根据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着力提高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水平。

一、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方面,群众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是为了迎合广大群众精神文明的内在需求,比如群众文化工作中承载的艺术熏陶、娱乐教育等功能,为广大群众的交流凝聚提供机会和场所,为社会群体的精神意识认同提供积极的文化参考等等;另一方面,在开展群众文化的工作中,可以弥补以往注重经济建设而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所欠下的“文明旧账”,在新形势下全面促进我国的深化发展,例如在开展群众文化的工作中,结合相关文化产业的大力开发,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机保护以及对社会群体开展的美育普及工作等。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尤其是在广大基层,遇到了许多问题,更多的研究如何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引导群众文化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更好的开展群众文化工作,这些课题都具有鲜明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

二、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首先,目前我国在群众文化工作上已经建设了多层级的管理和服务机构,以及众多的文化盈利机构和公益服务性组织,不断呈现全面互补的文化单位结构成长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文化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城乡之间文化建设的差距较大,整体的管理水品和服务水平并不尽如人意,与发达国家在此方面差距很大。以乡镇基层单位为例,文化活动中心式的文化站组织是基层文化管理的基层服务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众多编制问题有待解决,上层管理单位关系冗杂,文化执法权不明确,文艺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等众多问题。要解决这一系列群众文化工作的问题,直接关乎整体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必备建构资源缺乏

群众文化工作不是一项单纯的策划活动,而是需要在时间上长期努力、在文化层面需要丰富资源的、在人才力量上需要专业支持的复杂的工作。就我国目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而言,无论从软件到硬件,必备的资源都呈现比较缺乏的态势。首先是基础硬件设施,很多地区的文化活动场所不够,老百姓的日常文化活动在街头巷尾展开,甚至出现引发邻里矛盾的事件屡见不鲜,或者是在投入大量经费建设后,这些设施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机的利用,例如很多乡镇的文化展览馆形同虚设;二是软件方面,对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相关人才的妥善安置也不足够。总之,目前在去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资源储备不足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内在精神文明需求。

(三)文化创新能力不够

文化创新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动力,但是目前我国群众文化工作所呈现出的文化创新能力较弱,文化项目的创新策划不足,内容形式比较单一,与国外相比较的确存在较大差距。例如很多基层展开的群众文化工作只集中在重点节庆,在内容上呈现缺乏创新的单一的活动形式,在参与上局限在各大单位和社区形式的组织,例如在过春节和国庆节时大力开展,一方面忽视了节庆期间百姓的休闲计划,另一方面忽视了非节庆时段的长期文化开展活动,甚至单纯复制某次成功的案例,例如每年开展歌咏比赛,或只在某时段号召特定人群针对特定主题开展内容相似的活动,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积极性。文化创新需要更多的鼓励形式和开展空间。

三、针对群众文化工作现状的策略与建议

(一)整合资源结构,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目前针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政府应该集中在资源整合方面明确有哪些硬件资源,如体育场馆、图书馆、休闲广场、文化展演场馆等公共活动场所以及健身器材等文体设施,进一步明确相关管理单位的权责问题,制定使用设施的有效管理条件,扩大低廉租赁或免费使用场所和相关设施的范围,逐步引进市场参与,将这些资源的使用权切实交给老百姓,为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提供方便,争取彻底解决百姓无处开展文化活动,场所林立却大而无用的现实矛盾。在有效统计可使用的相关资源后,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根据需求进行调研,进行设施补充以及必要的修缮维护工作。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工作中,在软件资源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培育文化创新氛围是需要多元合作的有利环境,是需要政府的文化管理单位、广电单位、教育单位、社区基层单位等多部门整合统筹策划,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有特色的群众文化项目。这就需要政府主导提供政策协助,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明确地区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制定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定,确定相关管理单位的权责,优化目前的群众文化工作整体环境。

(二)发挥群众力量,提供文化人才支持

内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人才是提供文化内容的根本。人才支持是有效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具体文化项目的开展过程中,有以下四类人才需要引起重视。一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传统文化优势人才给予积极的保护措施,协助其成立文化产业项目,给予例如贷款优惠、传播优先等方面给予实际政策帮助,尤其是在传承方面给予重视和协助,将其特殊的文化优势转化成教育手段等;二是对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创新人才、对其文化产业创新项目给予有效的鼓励扶持,在信息化时代,尤其是针对很多有创新思维想法和文化创新意识的年轻人,应该在专业深造上为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创业项目上给予实际政策帮助,例如用成立文化产业孵化园的形式来给予资金上、场所上的协助等;三是对奋斗在群众文化工作第一线的具体管理人员,给予明确的编制和优厚的薪酬待遇,严格拒绝关系户的出现,大力引进专业管理人才,提供明确的升迁机制和培训机会,吸取海内外优秀管理经验,提高工作积极性,从整体上提升目前群众文化工作人员的管理素质和服务水平;四是广大群众中间的文艺骨干人才,他们是日常群众文化活动中最常见的身影,是带动和影响广大群众的主要力量,为他们的工作活动提供持之有效的活动资源和一定的奖励措施,是鼓励他们继续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手段。

(三)把握价值取向,全面建设乡风文明

在基层群众文化的工作中,城乡差距非常大,主要表现乡镇地区开展的文化项目创新严重不足、文化资源贫乏或亟待开发、广大群众文化素质良莠不齐,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达成乡风文明就是在乡镇贯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的主要任务,在乡镇地区有效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即达成该目标的主要途径。我们在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时需要注意价值引导,在科普教育活动、文艺表演活动的组织开展中渗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式多样深入基层的群众文化工作正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合适的契机,从而对群众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有效引导,拒绝封建迷信不良习惯的存在,谨防三俗娱乐活动在基层蔓延,应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课题,深入展开教育文化活动,以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风貌丰富百姓的文娱生活。

(四)重视文化创新,提倡建构文化特色

文化创新是保持民族进步的动力,文化创新的能力可以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部环境中的综合竞争力。在孔府考察时表示,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在新形势下,文化创新不仅是直接作用于促进地区的文化产业繁荣,更是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显著的意义。文化创新要是需要营养的土壤的,这土壤就是中华民族渊源流长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资源,如何利用好文化资源进行新的开拓都是我们目前所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全球文化竞争加剧的今天,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保护文化遗产,地区文化传承,挖掘地方特色作为首要课题,从而成就独一无二的文化吸引力。地方政府应该制定文化遗产的实际保护措施,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项目实践重点保护和重点传播,鼓励文化创新人才的项目实践,大力开展文化产业相关项目,群众文化工作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从更全面的角度全面鼓励文化创新,落实到每一个文化项目的策划中去。

四、结语

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党的十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群众文化工作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有效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品质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都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会不断遇到新的专业知识未能掌握,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不足等新的挑战,需要不断学习,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以应对形势变化下群众文化工作持之以恒的有效开展,为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和谐社会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一份力量,争取创造出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公共文化品牌,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篇(5)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能源发展的新动向

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去分析、认识事物内部的一般规律,从而拿出新思路、新办法去解决这些新问题。矛盾论指出,矛盾运动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的发展过程有许多矛盾存在,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但是,在一定情形下,矛盾的地位会发生变化,主要矛盾会变为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会转变为主要矛盾。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能源短缺是我国能源发展中的主要矛盾,但是,近年来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已经成了主要矛盾,传统能源供给能力总体过剩,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十三五”期间,在国际经济缓慢复苏和国内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我国能源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呈现出新特点。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国内三大转变”:能源发展的硬约束从经济增长向生态环保转变、能源需求增长从工业为主向民用为主转变、终端用能从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电力)转变;“国际三大转变”:世界能源供求关系从偏紧向偏松转变、全球能源增长点从页岩油气向可再生能源转变、国际能源分布流向从西向东转变。目前,能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得到有效缓解,能源结构也将随经济结构的调整而调整。未来能源发展的主要目标将从支撑经济增长向生态环境友好转变。主要矛盾不再是能源总量的增长,而是能源的质量和可持续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能源发展综合考虑、统筹布局。

二、猿窒低乘嘉,深刻认识能源规划的重大意义

(一)能源发展为什么需要规划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几乎每个国家都要研究制定能源产业的战略或规划,这主要与能源产业的特点有关。一是能源供应和安全关系国计民生,是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必须加强管理,而计划(规划)是管理的核心要义。二是能源产业的系统性特征明显,能源产业的各个品种、各个环节之间密切关联,客观上要求必须统筹管理,提高能源运行系统效率;三是能源产业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如果没有规划合理引导,可能造成大量产能过剩和投资浪费。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相信市场不等于迷信市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除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外,更要发挥好政府在制定、实施国家规划中的特殊作用,强化规划在能源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对各级各类能源开发利用活动做好在时间上的统筹、空间上的统筹、以及时间与空间之间的统筹,以此指导全局工作,克服市场失灵。

(二)新时期新形势下能源规划的作用更加突出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经济发展全面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从国际大环境来看,国际社会对能源供应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日益重视,能源发展总体上呈现清洁化、多元化、智能化的趋势。从国内来看,传统能源供给能力总体过剩,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结构性矛盾凸显;在经济新常态下,对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动力、新业态、新模式提出更高要求。

今后一个时期,能源产业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和系统优化,从“做大做多”转变为“做细做优”,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构建安全、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之于当下的能源行业,意义更为重大。

三、坚持创新思维,厘清能源规划的基本思路

新形势、新常态下的能源规划,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能源规划的定位问题。其内容边界如何确定,目标任务如何设置,政策措施如何制定,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特别是规划目标的设置。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所以在确定具体指标时,既要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又要留有一定余地。二是能源规划的衔接问题。能源产业覆盖面广,各个品种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要打破各专项规划编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使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衔接一致,实现对立中的统一。三是能源规划的执行问题。在平衡好地方和企业利益、取得广泛共识的前提下,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以及建立相应的监管与惩戒体系,保证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规划得到有效执行。鉴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十三五”能源规划编制的三点思路。

(一)强化引领性和统领性

能源规划应根据国家战略,立足解决现实问题,着眼未来发展目标,研究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保障措施,适应大能源、系统性、分布式、智慧化的趋势和要求,引领能源发展。

国家能源总体规划必须统领各个专项规划,统领各级地方规划。各专项规划必须与总体规划保持一致,地方规划必须服从国家规划。

(二)强化科学性和权威性

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互为依托、密不可分。规划若没有科学性,就不能令人信服,无法建立权威性;若没有权威性,各方不遵照执行,科学性就没有实际意义。

应坚持过程开放、方式民主、方法科学的原则,着力提高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充分发挥公众、专家和研究单位的力量,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论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最大程度形成共识,科学决策。应坚持引导性目标体现柔性、约束性目标保持刚性,并根据外部条件变化适时评估和修订,着力提高能源规划的权威性。民主集中制是我党的重要工作方法,也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重要途径。“一言堂”对我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危害。只有在一种民主气息浓厚的气氛中,才有勇气讲出真话和实话,才可能实事求是。总而言之,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方法的科学决策,才能增强能源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三)强化操作性和有效性

能源规划提出的目标和确定的任务,操作上要简便易行,同时还要确保各类主体遵循能源规划能够取得预期成效。如果把能源总体规划比做“总插线板”,要能上接天、下接地。上能充分体现国家战略意图,下能与各级各类规划无缝衔接,形成完善的能源规划体系,各级各类规划、各级各类项目,都能在“插线板”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接口。这样将为能源管理重点工作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四、坚持战略思维,提出“十三五”能源发展重大任务

(一)着力优化能源系统

优化能源开局,强电力系统调峰能力建设,实施需求响应能力提升工程,实施终端集成供能工程,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

(二)推动能源消费革命

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把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目标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约束性指标,建立控制指标分解落实机制,强化监督问责。加强重点行业能效管理,提高设备技术装备水平,严格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标准。

开展煤炭消费减量行动。京津冀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实施减煤量替代,其他重点区域实施等煤量替代。全面实施散煤综合治理行动计划,鼓励“以电代煤”、“以气代煤”。

拓展天然气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降低管输气价,实施气电价格联动。放开天然气进口权,促进进口多元化。推进天然气储运设施公平开放,鼓励大用户直供。合理布局天然气销售网络和服务设施。

实施电能替代工程。推广电锅炉、电窑炉、电采暖等新型用能方式,在新能源富集地区利用低谷富余力实施储能供暖,鼓励居民“以电代煤”、“以电代柴”。提高铁路电气化率,超前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大力发展港口岸电系统,促进交通运输“以电代油”。

实施成品油质量升级专项行动。抓紧制定国六车用汽柴油标准,加快推进普通柴油、船用燃料油质量升级,推广使用生物质燃料、煤制燃料等清洁油品。

创新生产生活用能模式。实施工业节能、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等清洁节能行动计划。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实现重点用能行业、设备节能标准全覆盖。推行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计划和对标达标考核制度。积极创建清洁能源示范省(区、市)、绿色能源示范市(县),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三)推动能源供给革命

着力化解和防范产能过剩。严格控制审批新建、新增产能技术改造和生产能力核增。结合产能过剩化解效果和市场情况,按减量置换原则精准安排新建项目,引导落后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煤矿产能有序退出。实行煤炭产能登记公告制度,严格治理违法违规煤矿项目建设。全面实施现役燃煤机组节能与超低排放改造。

推进非化石能源可持续发展。补齐水电短板,优先建设龙头水库电站,因地制宜开发中小水电站,科学安排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创新水电开发方式。加快推进水电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沿海已规划核电项目建设,稳步开展核电新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内陆核电论证和厂址规划保护。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优化太阳能发电发展布局和开发模式。加快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综合开发利用。

夯实油气资源供应基础。继续加强国内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加大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积极扩大规模化开发利用,保障油气战略资源供应安全。

补齐能源基础设施短板。稳步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外送电通道建设。优化建设区域和省级电网主网架,推进实施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打造现代配电网。统筹各类气源,形成“四横三纵”主干管道系统和七大储气基地,统筹长江经济带管道布局和区域管道建设。加快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义务储备制度,鼓励发展商业储备。加快布局天然气储气库,完善煤炭应急储备体系。

(四)推动能源技术革命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推进能源重大技术研发、重大装备制造与重大示范工程建设,超前部署重点领域核心技术集中攻关,加快推进能源技术革命,实现我国从能源生产消费大国向能源科技装备强国转变。

(五)推动能源体制革命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入推进能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制度环境。

(六)加强能源国际合作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方位实施能源对外开放与合作战略,抓住“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提高“走出去”质量,不断增强我国在能源贸易和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篇(6)

【关键词】国土资源;管理;新农村;土地;建设;意义;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各个地区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可能截然一致。如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我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的,是新农村建设用地过程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一、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部门强化农村土地管理

(1)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管理上首先不能有重国有土地管理,轻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思想,要将农村集体土地作为一件大事来抓,不能偏废。其次是法律法规要到位。重点要制定和完善农业承包经营管理,农村宅基地管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等法律法规。第三是管理措施要到位。农村土地管理体制要加强,乡镇土地管理机构要加强,基层土地管理人员素质要提高,以利农地保护和管理。

(2)完善土地用途管制,严格限制农地转用。要按照用途管制的原则,确保农地农用,确保农村各项用地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用途使用。要按照科学性和现实性的原则,建立农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代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要编制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较强的乡、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鼓励土地承包权的合理流转,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在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全面推行农村土地整理。农村土地整理包括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整理。它不仅改善农、林、水、路排灌系统,增加耕地面积,而且还可以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是维护农村风貌和自然景观,增进农村休闲游憩功能的一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

2、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全面支持

(1)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编制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新农村建设要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编制好土地利用规划或村庄建设规划。通过优化镇村布局,合理安排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引导居民适当集中,从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上为广大农民进行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

(2)新农村建设需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国土资源部门通过组织农民开展农村建设用地以及农用地的整理,不仅能够迅速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整治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且还可以大大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防范自然灾害,实现增产增收。

二、国土资源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站在全局高度,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有能力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促进农村的阶段作出的伟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造福农民、惠及子孙后代的宏伟工程。这项战略,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国土资源部门是建设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一直十分重视支持 “三农”工作。尤其近几年,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把土地“闸门”,积极参与宏观调控,加强规划和计划管理,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大力推进土地整理,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加大地质灾害监测预防力度,为“三农”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我国大部分国土资源分布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土资源部门责无旁贷。无论土地管理、矿产资源管理,还是地质工作,都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土资源部门任务十分艰巨。要积极开展农村用地规划工作,主动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工作;要在进一步摸清农村用地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布局和规模,搞好县级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要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要在加强建设用地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及时保障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新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

三、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

1、加强农村用地的规划管理,为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保障。要充分发挥好土地利用规划对村庄、集镇等专项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努力提高土地规划的实用效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合理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重点安排生、生活、公共基础设施等急需的基础工程建设用地,进一步提高审查报批效率和服务水平。国土资源部门要主动介入新农村建设的各类相关规划。

2、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土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首先是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要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严格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的内容,并签订责任书,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同时通过在土地证书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标注的形式落实到承包农户,确认基本农田面积、位置和质量,明确承包农户保护基本农田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加大违法用地执法力度。加强土地执法巡查,坚决查处违反规划,侵占基本农田的违法用地行为。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

3、深入开展“完善体制、提高素质”活动,提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加强乡(镇)国土资源所的建设,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落实基层国土资源所的机构、编制、经费,减轻乡(镇)的负担。加强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充分发挥乡(镇)国土资源所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各级国土资源部门都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不断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结束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工作的重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建设新农村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支持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安成;;国土资源管理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J];华北国土资源;2007年02期

[2]杨临萍;;在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土地制度创新 [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08期

[3]张现勇;;平阴县强化国土资源管理促进新农村建设 [J];山东国土资源;2008年01期

开发新能源的意义篇(7)

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传统意义的假日休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大别山地处中原,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别山;红色旅游 ;策略

大别山地处中原,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于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步伐由南方步入中原,湖北境内大别山少数环境资源优秀的地方开始零星地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如“天堂寨”等。二十一世纪以后,湖北省黄冈市以红安、罗田、团风、蕲春、麻城、英山等大别山周边县市为依托,开始有序成规模地对大别山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

湖北省黄冈市依傍于大别山下,正积极致力于大别山红色旅游建设,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些成绩既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导向,也离不开微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和群众的辛勤努力。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04一201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肯定了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保护功能,指出红色旅游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的爱国意识;有利于促进老区经济和老区生活发展。发展红色旅游是加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保护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有效手段。

旅游活动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成为人们休闲的主要选择。传统意义的假日休息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需要。旅游休闲渐渐成为人们节假日放松自己,增长见闻的一种方式。所以,旅游业近些年发展迅猛,旅游竞争也随之而来。旅游景点和景区若不能再旅游竞争中杀出重围,突出优势,势必会在行业内处于劣势,遭到淘汰。

湖北黄冈作为大别山红色文化的重要诞生地,除了拥有绚丽旖旎的自然风光,更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辛亥革命爆发时,黄冈人民积极响应。黄冈200多人直接参加武昌起义,黄州是湖北最早光复的地方。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黄冈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革命斗争风起云涌,英雄儿女前仆后继,积极投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去。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境内中共地方组织迅速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土地革命时期,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建立了红色政权,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此组建了抗日游击第五大队、第队。当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中的重要战略转移,也使大别山成为今天声名显赫的名山。抗战时期,新四军、游击队在此转战。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也转战于此。许多重要领导人都在大别山留下战斗的足迹。这片红色的土地孕育出了董必武、陈潭秋、张浩、李先念等无产阶级革命家,诞生了两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500多名中国人民将军。

坐拥如此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别山地区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认清并及时解决。

第一,对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发掘利用的战略意义认识不到位。在可持续利用的多种资源中,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是高层次的、永久性的资源,是悠久厚重历史最直接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具有很高的开发与利用价值,应积极开发、宣传并利用。但由于认识上的不足,致使历史名人文化资源没有很好地融入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主流中。如,在有些图书馆、广场、公园、出入城路口等地方很难看到历史名人雕像和对应的古文物;历史名人文化的相关知识没有纳入全市、全省宣传教育范畴;丰富的、具有特质的人文资源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被作为支柱产业去做大做强等。

第二,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的专业性人才匮乏。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大量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开拓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但是目前此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却很少。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遭遇瓶颈。

第三,对红色文化资源发掘利用不深不广。一些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保护中存在“浅表”、“单一”问题。如景点单薄,规模较小,许多相关的遗址尚未得到开发;很多纪念馆规模小、藏品少且均为一般常见文物资料、展板设计简单,且一室多用,不能凸显纪念意义等。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相应的策略选择。

首先,制定红色文化的发展政策与规划,鼓励以各种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和社会经济建设中坚定的理想信念。如井冈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坚信正义的事业必然胜利”的长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这些红色文化,让人们感受红色历史,接受红色教育,有助于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有助于用崇高的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们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而奋斗。这就需要制定政策并做深入细致的开发策划和宣传包装工作。

其次,加大红色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要加大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让红色文化形成产业,走向市场。用“文化商品”和“商品文化”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传播属于民族和大众的价值和情感,对内增加亲和力、凝聚力,对外增加民族和国家文化

竞争力。让红色文化产品在生产、交换、消费中彰显其内在的文化特色、精神价值和内涵。革命历史题材的红色影视、歌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就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再次,组建高素质的科研队伍,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了丰富的内涵,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拓展红色文化应用的空间,有利于红色文化的弘扬和传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所以要组建以科研院所、文献研究室、政策研究室、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研究人员为骨干的高素质、专业型的研发队伍,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社会开发力量的作用,形成联合攻关、各负其责的开发局面。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休闲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大别山红色旅游应该抓住机遇,树立自己的品牌,找准自己的定位,针对红色旅游发展中的不足审慎认识和对待,寻找积极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卢丽刚,时玉柱.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诊断及其应对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

[2]李月华.黄冈红色旅游品牌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10)

[3]杨安宁,杨玉秀,杨志平.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以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为例[J].市场论坛,2006(10)

[4]黄首昌,陈辉.创建红色旅游景区品牌的体验营销策略[J].生态经济,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