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历史遗迹的价值

历史遗迹的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9 17:50:00

历史遗迹的价值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1)

关键词:红色历史遗址;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243-01

红色历史遗址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

一处革命旧址就是一段革命历史的见证与载体,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和精神财富。

一、红色历史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指明方向

面对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今天,如何通过红色历史来引领思潮、达成共识,是现实提出的重大课题。红色历史遗址是立体化的党史、革命史,是革命精神和光荣传统的浓缩载体,是党和革命先驱们给后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我们立党立国必须倍加珍重的红色资源,也是对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在当时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勇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这种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充斥着整个民主主义战争时期,也为我们现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开创了新的道路。

二、红色历史遗址丰富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红色历史见证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程,它忠实地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而红色历史遗址中所蕴含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这些伟大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资源,它所反映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改革创新;廉洁自律,和平发展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大大地丰富了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在今天这些精神依然激励着人们开拓进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价值支撑和思想保障。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中,担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顺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在连队再次发起冲锋时,遭遇敌人隐蔽的火力封锁,部队前进受阻,当即挺身而出,由于敌人的暗堡太高,无法安置炸药,他毅然决定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用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一条前进的道路,这种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的精神,通过烈士陵园的形式向世人传达着,人们在祭拜英雄的同时,也传承着英雄这种为了革命,为了国家,舍生忘死的精神,这种红色历史遗址,不胜枚举,这些革命战争中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这些英雄留下的爱国主义精神却成为了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新篇章。

三、红色历史遗址培育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

常言道:欲灭其国者,必先乱其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红色历史遗址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奋斗和发展的光辉历程、宝贵经验、辉煌成就和奋斗精神。它具有重要的资政育人、价值传承和道德塑造功能。2013年7月,在河北省调研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遵义会议是战争的转折点,为革命胜利指导了正确的方向。在我党最危急的时刻,以为首的共产党人冷静分析判断党内外情况,让一切消极的思想和行为销声匿迹,正确的思想引导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最后使革命走向成功。遵义会议结束了,但遵义会议的精神却永留史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青年了解我们的民族奋斗史,培育了我们的民族主义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红色历史遗址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面对着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今天,如何通过红色历史来引领思潮、达成共识,是现实提出的重大课题。红色历史遗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能够较好地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直观、真实地反映历史,让参观者有身临其境的“穿越”之感,让枯燥的历史鲜活起来。比如组织学生参观雷神庙战斗遗址,学生在倾听讲解之时,目睹实情、触摸实物,既了解了革命事件、革命英雄人物,使抽象的模糊的历史影像在眼前一一浮现,让远去的历史形象起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枯燥,为爱国主义教育开辟了新的途径,提供了新的方法。

总之,红色遗址资源作为一种历史性文化遗产,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是丰厚的革命精神财富,是我国爱国主义精神的载体,体现了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

参考文献:

[1]范永光.保护红色遗产资源留住红色历史财富[J].福建党史月刊,2011(06).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2)

关键词:保护单位;保护区;历史城;历史文化遗产

当前阶段我国的历史文化古城正处于关键的时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目前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在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时,需要对历史文物进行一定分层,进而更为针对性和准确性的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因此探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在此背景下,文章主要介绍三个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旨在增加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第一层次:各级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

(一)保护单位的保护方法

在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时,首先就需要确定保护的方式,根据国家在这一方面的规定可知,在进行保护时维修时主要需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二)保护文物古迹历史环境

在保护重点文物单位维修保障为原状的前提上,同时在我国的相关法律上还规定,需要建立保护历史文物的古迹的历史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历史文化环境和保护文物单位是同样重要。对于任何一个文物而言期都是具备一个自身的存在环境的,这个环境自身也蕴含着历史的遗迹,其和文物相辅相成,共同呈现着一个时代的历史沧桑。对于古迹历史环境而言,保护其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体现了历史文化文物的功能和地位,并且会对历史事件的细节进行揭露;同时也对于文物的设计意图以及艺术效果进行了表达,其对于历史的坐标进行了揭示,同时也可以对于那些已经不在的建筑进行合理的猜想。

二、第二层次:历史文化保护区

(一)正确理解保护区的价值

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第二个层次便是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区,首先我们需要正确的理解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价值和意义。在一些古城之中我们通常可以看见一些地区,其存在大量的历史古迹,新的建筑较少,同时在该地区的居住人民也较少。对于这些地区有一些人认为已经是没有存在价值了,但是同时这些地区也是历史的最佳体现。从历史信息保护的角度进行观察,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历史时期的最原始面貌,这属于城市历史的一个篇章,属于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所以其和文物单位的层级是具有一定差别的,其更为完整的体现了一个时代的城市历史,它的价值和环境一体化的遗留了下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保护区保护方法

通常而言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而言,其居住的环境较差,并且其成片的面积很大,因此其和文物单位的保护是具有一定差别的。其在保护时应该给以一些特殊的保护,即在保护外观的同时,允许给以合理的内部改造,但是必须保障整体化的风貌。就现阶段的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措施而言,其已经很为成熟,起保护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1、具体的文物保护需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恢复原状的保护;2、对于一些保存十分完整的历史建筑,其可以对外观进行细微的装饰,在其内部进行合理的改造;3、对于一些外貌应经有一些较大改造的建筑文物,应当进行的改建将其恢复至原始的面貌;4、当建筑物的内部结构已经受到了很大破坏,进而致使古建筑成为了危房的情况,则需要将建筑结构进行重建,但是在其外观上仍然要保障其为历史的原貌;5、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内部的新建筑,可以将其和历史建筑进行协调化的调整,对于一些难以实现协调化的建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迁移。

(三)和第一层次的差别所在

与第一层次的文物保护单位不同,其和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存在一定差别的,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并不是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均给以原汁原味的保护,只是在外貌上要求完美的保存,但是在其室内上是可以进行一定改造的,这样的保护措施相较之文物单位的保护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对于古迹建筑物而言,其在保存了历史遗迹的同时,还可以充分使用建筑的价值;第二为对于在历史文化区的原始居民而言,可以继续在历史文化区生活,不需要强制的迁出。

三、第三层次:历史文化名城

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三个层次便是创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为需对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古迹进行完美的保存,但是同时还需要保障城市的发展,居民的正常生活。故此历史文名城层次的保护,其保护的内容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其一为保护历史地段以及文物古迹、其二为延续和保护古城的风貌以及格局的特殊;其三为发扬和继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就现阶段,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措施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进行仿古建筑的建设,这属于是一种历史遗迹的抢救方式,但是防建的历史建筑其自身是不具备历史价值的,更多的只会为了商业上的利益,其最大程度上只能说是一种历史遗貌的延续;第二种为深度挖掘传统建筑的特点,在原有历史遗迹建筑的基础在进行新建筑的建设,同时在其形式、布局、格调等方面均和传统的建筑保证一定的联系,这是一种较为成功的古城保护措施;第三种为抓住古城的历史传统精神,进行精神上的再创作,让古城其特殊性、历史性得以完美的延续,这一种极佳的保护措施。结束语综上所述,就现阶段的中国历史文化遗迹而言,加强对其的保护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进行保护时给以历史文化遗产分层次化保护,也是一种加强保护措施效益的手段之一。就目前而言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是现阶段较为合理、科学的层次分化方式,值得各个城市历史保护单位进行合理的使用。

作者:王逸梦 单位:郑州树人中学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3)

【关键词】文化类遗址;保护与开发;还原历史;旅游开发

0.引言

文化遗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和遗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以及人们当时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状况。它不仅是历史的纪念碑和民族自尊与骄傲的象征,也是人类认识自身、获得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因而成为一种日趋重要的开发资源。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很多人的思想上出现了偏差,对文化类遗址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潜在的经济价值认识不足,只从表面、短期效益看待遗址旅游开发问题,致使文化遗址的保护是举步维艰。重视经济效益无可厚非,但是要知道文化遗址的失去是永远的失去,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为代价,遗址保护和创造经济价值这对逐渐尖锐起来的矛盾已经刻不容缓的需要我们来解决。如何在保证遗址资源不受破坏的条件下,追求经济效益,还文化类遗址一个真实的环境,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

1.文化遗址现状存在问题

1.1遗迹破坏严重

如今的文化遗址大都存在一个通病就是破坏严重,无论是建筑还是环境,都已被破坏的面目全非。有些文化遗址甚至有些建筑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废墟。现在参观者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石碓或者一些仅有的历史痕迹,对这些遗址的建筑原貌、历史风范已经是难以寻找,因而难以深入理解这些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游客的兴趣。只能通过一些记载或者当地的流传来回忆当年的色彩。

1.2周边环境差

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已把文化遗址掩盖,当今的发展已经侵入到文化遗址区域中。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大量出现,以及部分素质较差的人存在,使得一些文化遗址的周边环境差到极点。

1.3污染严重

文化遗址的污染包含多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代文化污染,其中包括毫无顾忌的无根源宣传,大肆的吹舞。其次就是水域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这些都影响着文化遗址的保护。

1.4交通组织落后

大多数文化遗址位置较为偏僻,所以道路交通组织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些都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譬如政策、资金、及开发观念。所以这样就造成了开发前景基础薄弱,影响到文化遗迹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1.5景观的参观性差,内容少

由于前期人们对文化遗址的不重视,当今未开发的文化遗址大都没有景观设施,更没有很大参观价值。仅剩的一些建痕迹不足以展示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2.文化遗产,重点在于保护,既然是一个文化遗产,那么还原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设计的主要出发点

2.1实地调研,全面分析,科学论证评估,恢复建筑的历史原貌

对任何一个文化遗址的开发都应进行实地调研,全面分析其历史性、真实性及可塑性。根据有关史料记载作出正确的、符合历史事实的修葺方案,没有毫无依据地只凭主观想象将这些建筑人为美化或丑化,失去了历史真实感的文化遗址将难以吸引游人。对现状及前景做出科学的评估论证,尽可能恢复其历史原貌,对于没有破坏的部分仍然坚持保护原则。对周边影响文化遗址的东西要进行改造,尽量让其融合到文化遗址中,对影响较大的,不便融合的应进行清除,重新规划治理。

2.2改善周边环境

针对目前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污染等环境问题,建议采取以下综合治理方法:对于空气污染,主要采取减少和切断污染料源的方法。在周边种植,建立防风固沙林,位于上风向污染源进行关闭。水体污染大多为河流污染,因其流动性,污染的治理重点仍然是放到污染源的控制上,并限制新的污染出现。对于垃圾污染,更多的是采取宣传和强制的管理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2.3道路交通改善

对于偏远地区的文化遗址,可根据游览和生活的需要改善交通组织,应将交通路线分为游览路线和公共生活生产路线。两条路线互不干扰。这样既满足了生活需求,提高了生活质量,又能满足遗址的开发。

2.4加大景观投入

为了给游客提供最为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应对文化遗址加大景观投入,包括小品及服务设施,使展区的内容更加丰富,增加观赏价值。

3.文化遗址,促进旅游开发。更得到有利的宣传和发扬其历史价值,文化特征和意义

3.1文化、功能上的合理定位,未来发展的长远打算。其城市性质因素、历史文化因素,为遗址的开发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旅游环境。

3.2游客定位准确。比如游客的年龄构成、本地与外地游客的比例构成、潜在的游客构成等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景区具体的主题内容和具体的配套功能设置等。

3.3完善旅游资源管理体系,适当限制游客量。另外,应建立尽可能完善的规范旅游企业经营和景区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使旅游资源的管理真正走上规范化、理性化的道路。

4.结语

在传统的文化遗址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现代手段恢复、再现历史,加之专业合理的景观规划、科学完善的旅游系统管理。引导游人投身历史、感受体会历史,品位解读文化内涵的真正目的。因而对于文化遗址的自身价值和独有特色得到充分的继承、发扬。

文化遗址的历史内涵不是自然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借助适当合理的表现形式,才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解读遗址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只有建立在继承发扬文化内涵和恢复再现历史原貌基础上的表现形式,才能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嵩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03.

[2]王培元.延安鲁艺风云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2.

[3]郑宏.环境景观设计(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9.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4)

【关键词】 地质遗迹;科研;保护

当今,随着人类工程建设活动规模与强度的不断加剧,对地球表层的演化进程造成了深刻的干预与破坏,使得许多珍贵、罕见、难以再生的,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得到破坏,有得甚至是毁灭性的破坏。由此导致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恶化,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形成的危害也日趋严重,在个别区域,已经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与经济平稳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名山古迹数不胜数。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通过一系列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发生了火山、地震等重大地质事件,形成了好多具有科研与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所有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必须认真给以保护。

一、何为地质遗迹

地质遗迹通常指的是在地球演化的地质历史时期,在一系列动力地质作用下,逐步形成、发展并保留下来的珍贵的地质自然遗产。

二、地质遗迹有哪些

地质遗迹按照其成因、自然属性等一般可分为:有重要观赏与重大科研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如喀斯特、峰林、丹霞、黄土梁峁、残留风蚀柱等地貌特征,海岸、瀑布、湖泊、奇泉、火山口、洞穴、陨石坑、冰川、鸣沙及奇峰怪石等);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的温泉、矿泉、矿泥等;有重要价值的地质剖面和有代表性的地质构造形迹;有重要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与古生物化石遗产地;有特殊价值的矿石、宝石及其原产地;有典型和独特意义的地质灾害遗迹(如地震遗迹、地裂缝、大型滑坡、特殊崩塌、有代表性泥石流)等。

三、陕西省地质遗迹的主要分布及其保护

陕西省地处祖国腹地,历史上曾经是十三朝古都,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灿烂的文化,全省地质遗迹非常丰富。其中大部分地质遗迹的学术研究价值与观赏价值特别高。这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进程,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掌握地壳的运动规律、生物的进化特点等。它还可以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和资料。

我国的考古地质科学工作者已经于1964年在位于蓝田公王岭中更新世的红色黄土层中挖掘出一件约30岁的女性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扩大了我国猿人的分布范围,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纪录,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珍贵的科研资料。后经中科院专家研究后发现,其脑容量约为778ml,比北京人还要原始,因此命名为“蓝田人”。专家们认为,其地质时代距今约为75―80万年。也有陕西省地质专家经古地磁测定认为该头盖骨化石距今约为110―115万年,若以此推断猿人应该在100万年前就有了。说明陕西关中地区在80―100万年以前就居住着人类的祖先。又比如1978年在大荔县段家乡解放村中更新世晚期土层中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人头化石,其总的特征是粗壮、厚实、骨壁较厚。后经国家古人类学者多方考证,确定为早期智人中的较早类型,距今约为20万年左右,属中更新世末期,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证明了恩格斯“从猿到人”的发展历史的科学论断。

处于我国南北元古界之衔接部位的小秦岭元古界地质剖面,由于其保存非常完整,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研究地壳运动的过程及地层层序和地质年龄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有助于确定岩层地质时代及岩石沉积特点。再比如具有南北元古代地层过渡特点的洛南元古代地层剖面,其地质年龄最老的有15亿年,最新的也有7亿年。还比如柞水――镇安间的泥盆系沉积岩相地质剖面,从中可以看到距今3.5亿年的冲积扇相等地质作用成相以及各种微相特征。

陕西省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现如今保存有完整的第四纪末次冰川遗迹,它发生在距今约6―7万年前的更新世末,被称为“太白冰期”。太白山的冰川地貌主要类型有:角峰、槽谷、刃脊、冰斗、冰斗湖、冰蚀湖等。太白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对研究古气候的变化,冰川的形成与发生、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其所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又为旅游者和探险家提供了旅游观光的资源。西安翠华山由于地震作用所形成的巨型崩塌区的岩石堆积地质地貌景观,颇为独特壮观,且由此形成一个堰塞湖。翠华山地震形成的山崩石海和天池已成为今天的风景名胜之地。位于柞水的溶洞是秦岭山区南北分界线上独特的岩溶地貌奇观。

我国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达500多处,其中已建自然地质地貌景观90余处。其中包括陕西省的蓝田猿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秦岭元古界地质剖面(省级自然保护点)、东秦岭泥盆系岩相剖面(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府谷老高川三趾马动物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川黑木沟第四纪黄土典型剖面(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大荔猿人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黄河壶口瀑布地质遗迹群(国家级地质遗迹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神木红p淖湖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靖边丹霞地貌(正在申报省级地质公园)等。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名为“红皮书”的自然保护区划。联合国为此也设立了相应的地质遗产保护机构,全面负责全球的地质遗产保护工作,并计划在全球创建500个地质公园。陕西目前已查明具有保护意义的地质遗迹40多处。地质遗迹建立保护区,其目的是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地质遗迹保护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始终应该牢记:“地球并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而应属于我们的子孙后代”。让我们像爱护我们的身体发肤一样来爱护好珍贵的地质遗迹,齐心协力维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我们的美好家园,这是惠及当代,泽被后世的千秋伟业。

【参考文献】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5)

关键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城镇;建筑遗迹;景观改建

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老建筑与新型城市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风格,为了使老建筑与新建城市完美融合在一起,人们尝试了多种方法对老建筑进行改建。过去常用的老建筑改建方式多为废弃或拆除,使城市历史文化逐步消失。因此,用现代艺术来对老建筑进行改建成为人们的关注重点。

1展现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美感

一个建筑的规模、审美艺术水平代表着建造者的能力,反映建造者的生活层次,同时也能体现该建筑的文化特色、历史底蕴及审美风格。从审美艺术角度分析建筑的建造过程,可以发现建筑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情况下,会尽量依照当下的审美风格,做出力所能及的装饰,而其中所蕴含的美学则是这座建筑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小到建筑所需要的一砖一瓦,大到整体建筑风格,从意境美到环境美,从点线面到庭院布局,其中蕴含的建筑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是后人所无法模仿和超越的。老建筑改建要重视对美感的体现,展现其美学价值。时代的发展使审美艺术不断变化,现代的审美风格与50年代初人们的审美风格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老建筑进行改造时,可以分析老建筑各个部件的现存状态,尽可能展现其美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50年代初期建设的小城镇建筑遗迹非常有特色,从戈壁滩上建设的“地窝子”(一种直接在地上挖坑的穴式房屋)到“干打垒”的平房(两块固定木板中间填塞黏土筑成墙面的房屋),再到后来由军垦战士自己设计、用模具造土块而建造的仿苏式平房。房屋顶部为波形红色板瓦,有凸起型透气窗;屋檐处设计有木质排水槽;建筑墙面表层用麦草和稀泥抹平并上色,纯色墙面外墙表层刷姜黄色涂料,里外双层木质窗户,屋顶内部为实木梁柱支撑,有木质天花板,内部墙面一般是纯色,时间一久,墙面涂层会脱落。因此将这样的老建筑内部斑驳墙面粉刷成白色,条形实木地板刷红漆。近年来,这样典型的仿苏式建筑在老城区改造工程中发现有很多处,有历史关联的遗跡建筑群市区就有8处,下辖各团场有13处,在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形成了具有兵团特色的一种建筑风格。

2改建中严格参照历史,高度还原建筑遗迹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职责,实行党政军企合一体制。屯垦戍边是中国几千年开发和保卫边疆的历史遗产,中央政府在西域新疆大规模屯垦戍边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后历代沿袭。兵团创业初期,军垦人从无到有,发扬南泥湾精神,创造了戈壁滩上建花园的奇迹。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发展时期,大量的纺织业、农业机械、造纸厂、粮油加工厂等大型国有企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当时的兵团经济支柱,在兵团发展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并由此出现后来的“三八企业”“八一制糖厂”“八一棉纺织厂”“八一毛纺织厂”。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这些大型企业逐步被内地先进的生产力所取代,许多企业经历改制整合,出现很多废弃工厂。这些兵团建设初期的近现代工业建筑群,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旧工业设施是现代人们所不熟悉的,因此,在进行改建时,我们可以保留旧的、有特色的工业设施,撤除其余设施并将其更换成路轨、火车厢、老式轿车等具有强烈工业年代风格、且人们较为熟悉的物件,在保留老建筑整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增强人们的体验感。

兵团早期的小城镇建筑遗迹,作为建设者们栖息、生活的场所,必然有军垦战士们居住的痕迹。从这些痕迹中,我们可以探究到那一时代的文化发展背景,挖掘其蕴含的历史内涵。时间的变迁,虽会使建筑痕迹变得模糊或残缺,但这些痕迹仍具有不可多得的历史价值,因此在改建的过程中,采用现代的修复手法,尽量恢复兵团早期小城镇建筑遗迹原有的使用痕迹,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现更加真实的历史面貌。

这些遗址群中间的使用者因对建筑的原始价值不了解,可能对遗址建筑造成一定的破坏或进行改建,导致现存遗址群与原始老建筑之间状态出现较大差距,给学者对遗址群进行历史背景研究带来一定困难。在对兵团建设初期保留下来的小城镇遗迹进行改建的过程中,应对原始建筑的历史进行研究,避免因缺少历史研究资料而影响对原始建筑的理解认知,影响对原始建筑的面貌修复。在改建过程中,建筑内部的小物件信息调查较为简单,但建筑物外部的大环境及整体风格的信息调查则有一些困难,在改建过程中应该格外注意,必要时要对一些在附近常年生活的居民进行走访调查。甚至可以到档案馆、规划部门寻找相关文字资料,保证改建复原的真实性。

以对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市区内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陶峙岳、张仲瀚办公、居住旧址等内部物件进行保护调查为例,在改建之前,研究人员首先应该分析建筑内部物件和建筑的整体历史价值。在确定该建筑的保护利用方案后,对该建筑曾发生重要历史事件的房间,布局有典型时代风格的,或屋子内部木地板较为脆弱有被观众踩踏、破坏风险的,可以在门口拉警戒线,让观众只可在警戒线外观赏屋子内部的布局和展示。如果改建时,研究人员认为某一间屋子的布局较为杂乱,但内部物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则可以在室内对物件进行警戒线保护或密封玻璃保护等,使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建筑的内部物件。在改建过程中,研究人员要分析这些兵团建设初期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的特色,将这类建筑向着改建历史价值最大化的方向进行设计。

3改建后新疆兵团小城镇遗迹的利用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合理地利用改建后的遗迹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这些兵团早期建设的小城镇遗迹蕴含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了承载兵团历史宣传和兵团精神延续的重要载体。以新疆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市区内造纸厂礼堂旧址为例,兵团文物局在2016年公布其为兵团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该建筑是典型的仿苏式“工”字形礼堂,建于20世纪60年代,正门有6根廊柱,上方有五角星浮雕,麦穗形的浮雕环绕在旁边,整个建筑外墙、门窗残损严重。2019年老城区改造将其列为重点,首先将该建筑周围后期建设保护范围内不相关的附带建筑全部拆除,按照文物部门提供的原始图纸和老照片,复原周围的环境。然后聘请有文保资质的规划设计公司做好规划设计图,待设计图通过审核后,开始对整体建筑进行加固维修和外部、内部装修,严格按照设计图进行施工,后期主要恢复该建筑的剧场功能。经过维修后的小礼堂可以作为群众文化表演的剧场,或者作为城市博物馆对外开放,在内部可以设置展板、配备专业讲解员讲解城市发展史等。根据调查了解,这类礼堂现在保存的数量不多,如能更好地对其加以利用,可以保留军垦战士第一代人的记忆,对发展红色旅游、展示城市历史文化起推动作用。保留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结合城市文化进行再利用,可让这些兵团早期建设的小城镇遗迹发热、发光。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6)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各国急速重建城市之余,意识到建设时要平衡保护历史文化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遗产理事会于1964年在威尼斯了《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亦称《威尼斯》[6],首次将西方保护历史建筑的共识确立为指引,亦成为日后国际保护指引的参考基础。明确指出古迹的艺术性与历史性需要并重(第三条),以平息十八世纪以来两派之争。首先引入“真实性”的原则(引言),改变以往欧洲建筑师常以自己对古建筑风格的理解随意演绎实物的陋习,然而当时并未意识到“真实性”这个名词在非欧洲建筑可能遇上的理解困境,埋下了日后国际文物保护界颇具争议的难题。澳洲站在欧洲文明与亚洲文明之间,澳洲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遂在1981年写下一套比较具有泛民族视野的文件,称为《保护具有文化重要性之地点的》,简称《巴拉》[7]。《巴拉》一改欧洲文明侧重个别君主或建筑师风格的观念,提倡以艺术性、历史性、科学性和社会性四项人类共通的文化价值观(CulturalValues)主导保护方案,因而比较适合重视社群文化的亚洲文明,因此《巴拉》是现时众多非欧洲和发展中国家的保护原则的参考基础。《巴拉》并不强求将古迹回复到特定历史面貌,反而提倡重叠层面的理念,认为“需要尊重地点上各方面的文化重要性的贡献”(第15.4条)。对于以砖石为主的西方建筑而言,当然极少会发生历史某时段前人为维修而局部换去某些砖石的情况,但是定期更换组件却是东方建筑的传统特性,因此对木建筑来说,保存历史层次的概念应包括更换的组件。对于中国民间建筑而言,依据当代的民俗和工艺修缮其实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不应强求修正或统一而铲除历史层面,需知同时保存及修复文物建筑不同时代的饰面是符合当今国际理念的。国家文物局从1997年起与美国及澳洲专家合作,将国际保护最佳原则与中国文物遗产的特点结合,最终在2002年完成《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简称《中国准则》[8]。尤其第5条指出“对文物价值(重要性)的评估应当置于首要位置”,意即在保护工作之前,必须先进行客观而全面的文化价值评估,文物工作者不应单凭直觉和经验判断处理手法,这是与《巴拉》的理念相符的。而对修复中国古建而言,第21条指出“保存现存实物的历史状况及不失讯息,任何修复应当尊重现存实物的重要性”,旨在防止有人为了方便讲述一套历史故事而篡改现存历史实体。

2国际保护意念中真实性理念的分析

如前所述,现今国际保护文物古迹的一个重要的理念是忠实尊重历史信息,不应为方便演绎而任意修改古迹,这就是所谓的“真实性”,国际上用的是”Authenticity”一词。其实这个词语沿自希腊文字“Authentikos”,意即“自动、自我、同样”,后演变为拉丁系统的欧洲语言(如法文或意大利文)里“Authenticity”一词。在英国牛津大词典里,这个词语有八项不同解释:权威性、合法性、事实性、拥有性、原本性、诚恳性、自创性以及无可争议之源头[9],并无证据支持这个词语在英文里既“原”又“真”的必然性。如果尝试用中文“原真性”这个简化的三字词去等同这个多重含意的欧洲词汇,甚至反过来为了符合国际保护文物标准而推断为要“真”及“原”,这种理解就欠缺科学性。如何最佳地翻译这个拉丁文字,本文尝试依据实证分析。国际上第一次将“Authenticity”一词用于保护文物之上的是1964年的《威尼斯》,这是因为当年执笔者十之八九为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在当时,Authenticity一词的概念并无引起太大的注意或争论,因为参与撰写《威尼斯》的人分享相似的背景,对于保护文物的难题的性质及应付手法早已有了大致的假设”[10]。对于一位意大利人或法国人来说,界定“Authenticity”这个常用词是无聊之举,但是对于非拉丁文明的工作者来说,却不能顺手拈来将简化的翻译作为专业标准。然而1993年出版的世界遗产(简称“世遗”)的《管理指引》(ManagementGuideline)却首先将这个词语的矛盾带到国际保护文物界去。其第24条规定“要符合申请成为世界遗产,必须通过在设计、物料、工艺及环境方面作出‘Authenticity’的测试”[11]。但凡测试必须基于普遍及客观的科学准则,而申请世遗要动用庞大人力物力,因此国际社会要求世遗组织公布“Authenticity”一词的国际通用的定义,是十分合理的要求。可是在许多非欧洲国家的文字里,翻译这个拉丁词汇根本是不可能的。在1994年的奈良峰会上阿拉伯及肯亚的专家均指出其语文中找不到一个相近的意念,而日本专家更加表示在日文字典中是将“Authenticity”译为惊人的“独裁”一词。因此,以常用字典去翻译“Authenticity”这个拉丁词汇并试应用专业文物保护的不合理性就非常明显了。其实现今国际社会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早已与跟当年起草威尼斯或世遗指引时相去甚远。昔日欧洲专家集中保护纪念性历史建筑的美学风格或残留证物,但是现今“对民居建筑、文化地域或是精神价值的重视,已经将重心转移”[12]。何谓民居建筑的原来设计、何谓民间文化的真实传统,无法单纯从现存遗址或物质中完美地表达,因此亦无法跟随1993年版的世遗指引,以简单的测试来判断。事件终于在1994年获得突破。“日本(的文物保护界)恐防他们将重要历史木建筑定期落架重建的传统,有可能在西方的框架中被视为并不真实”[13],向世遗组织正式要求为“Authenticity”一词作出客观及适合全球文化的诠释。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遂于当年在日本奈良举行峰会,颁布了《关于真实性的奈良文件》,简称《奈良文件》。该文件强调“保护文化遗产必须扎根于其传统的价值,视乎这些讯息可否符合‘真诚’(Credible)及‘事实’(Truthful)的理解”(第九条)。基于以上概念,在文化遗产的领域中,“Authenticity”这个拉丁词汇便应该解释为“真诚性”(Credibility)及“事实性”(Truthfulness)两个观念的总和,理由是只有这两个理念方才可以为世界任何语言都拥有的词汇。而我国的《中国准则》将它翻译为中文时,放弃了“原真性”一词,采用了包含了上述两个理念的“真实性”一词作为符合《奈良文件》对“Authenticity”概念的共识的最适合翻译。接受奈良会议的成果,世界遗产组织于2005颁布崭新一份《实施世遗公约的操作指引》对“真实性”作出优化的诠释,不再硬性规定通过某些测试,转而是要求“(文物遗产)‘真诚’和‘事实’地表达其文化价值,(包括)形态、实质、用途、传统、环境及其他非物质传统与人民精神等因素”[14]。举例来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的福建永定高北村土楼群,包括了明代客闽先民的土楼残址、清末民初的现存土楼,甚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海外华侨回乡所建的新土楼(图1),而近代村民因生活模式转型而对土楼的务实改动并不影响其文化价值,成为世遗当之无愧。

3我国对修复彩画工程保持真实性的讨论

梁思成先生曾指出以往的工匠常“将已破败的庙庭,恢复为富丽堂皇”[15];对待饱经沧桑的中国古建彩画及壁画,柴泽俊先生亦注意到近代有些粗陋的维修工程上,“绘了新颖的晚期彩画图案大大损害了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和科学性,降低了文物的价值”[16]。如果我们承认中国传统建筑彩画不单是一件视觉艺术,更加是文化遗产的时候,就应该遵守《中国准则》第23条所说:“文物古迹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它的历史真实性,不允许为了追求完整、华丽而改变文物原状”。至于怎样才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中第21条所说之“不改变文物原状”,又是否等同西方“真实性”的概念,多年来都成为古建筑修缮保护工作中一个争议性很强的学术问题。在2005年由《古建园林技术》杂志集合专家及匠师对此议题讨论并总结而成《曲阜宣言》[17]。对于近年一些仿效西方砖石遗址极力维持旧状的做法,宣言明确地解释“衰败破坏不是原状,是现状;对于已改变了原状的文物建筑,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要尽早恢复原状”(第8条)。宣言特别指出,中国建筑彩画除了“保护木骨、美化建筑,同时还有彰显建筑等级、昭示建筑功能的作用,(因此)如果残存的油饰彩画已经完全失去原有功能且无保存的艺术价值时,就应当重新修复”(第7条)。这样就解释了《保护法》中的“原状”其实不能狭义地限定为古貌,而应该理解为整体可以彰显“原有功能”(包括《曲阜宣言》所指的保护木质、礼制等级和艺术精神等功能)的状态。这个见解基于中国彩画的原本色彩构图和工艺制度所表达的文化价值比其残迹所传递的讯息重要,所以有限度地补绘遗迹彩画是符合《巴拉》1.4条所说的“保护的意义是一切维护设定遗产地点的(文化)重要性的步骤”原则的。西方文明将修复古迹的传统手法称为“补缺”(Lacunae),特别着重“可识别”原则,我国有些人误解为“留白”,其实西方人强调的是“艺术完整性”,就是说补缺的部分应该在“视觉上比原物稍为后退,却又融合而不干扰地加强整体性。普遍原则是补缺要视觉上比原物后退,但又融合、不干扰而加强整体”[18]。罗马斗兽场的外墙也是用比原物颜色较淡的砖石修补的(图2)。我国一项较早就遵从《威尼斯》原则的案例是华南理工大学陆元鼎教授主持的广东省从化市广裕祠堂修复工程——梁上的木雕人像在“”时被斩去上半截,补上的半截雕像保留新木质感,既恢复了雕像视觉上的完整性,又保存了原物与补缺之分别,符合《威尼斯》的原则(图3)。此外,该工程亦刻意保留墙上“”标语(图4),以示建筑上历史图文真迹,无分雅俗悲喜,符合《奈良文件》中“真诚”和“事实”地表达文物的文化价值的要求。广裕祠堂修复工程得到国际专家高度评价,荣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物保护全年最高杰出奖。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在北京举行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的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由国家文物局与世遗中心邀请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审议了国际保护理念的相关文件对当前保护东亚建筑的适用性,并发表了《北京文件》[19]。《北京文件》指出“任何维修与修复的目的应是保持这些(文化传统)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完好无损。在可行的条件下,应对延续不断的传统做法予以应有的尊重,比如在有必要对建筑物表面重新进行油饰彩画时”。这是因为东亚建筑的髹饰及彩图并不等同西方砖石建筑表面的附加装饰,而是该文物建筑的美学、历史、精神和社会价值的元素,因此不应要求像西方建筑任由饰面残缺而完全不用干预,因此文件提倡基于科学分析及传统手法重绘是符合“真实性”的保护方法。在2008年的《北京备忘录》更对此深入解释为“彩画保护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留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其真实性表现为设计、图案、色彩的真实性,制作材料和工艺的真实性,精神与情感以及历史上干预痕迹的真实性等;完整性是衡量自然和/或文化遗产及其特征的全面和完整”[20]。

4修复中国民间彩画的现代案例

4.1云南沙溪寺登街戏台彩画修复云南沙溪寺登街是茶马古道上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市集,政府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专家合作进行全面保护,笔者参与其戏台木构彩画修复的工作。由于前人草率地在清代历史彩画上髹以丙烯酸化学颜料,故要先清洗这些错误的干预层,工序有四步:一,先用橡皮擦蘸上唾沫(含有酶成分)逐一擦去彩画上之灰尘(图5)及污秽;二,以海绵蘸上冰草酸小心抹去顽固化学塑彩;三,用纤维笔扫去木纹内之塑彩(图6);四,浸稀释氨水的日本纸敷木表面,以中和冰草酸以免侵损木材及底层历史彩画。其实至此清洗及恢复原状已基本完成。根据西方尊重原物的精神,专家坚持对半褪色的彩画痕迹不作任何补色或填充(图7)。唯一要补绘的是木版画,偶有对色彩变淡之处稍作修补,坚持不在有笔足的部分修补,而在画面白色背景之处轻轻用毛笔蘸上近白矿物颜料加强白底,衬托出真正画面(图8);对新补的画面,尽量以比原色稍淡之色和稍平之笔迹,令远看画面和谐,细看则新旧可辨。这种手法是严格遵守西方补缺和可识别性原则的,在我国实属罕见,更获得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优异奖。4.2香港青山禅院修复护法殿弥勒画像修复由县志和古诗显示,公元五世纪中期杯渡禅师从东南亚乘舟来华遭遇风浪,停在珠江口香港西岸,在山上岩洞禅修,后人设立青山禅院,该禅院可能是佛教经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最早地点之一。青山禅院辗转于1927年扩建成禅宗山寺的伽蓝七堂格局,其护法殿坐落中轴线的中央,其面向前的弥勒画像虽然已遭水迹严重破损(图9),却仍肩负七堂制的迎客重任,是重要的历史和建筑特征。笔者负责禅院修复工程,在保护弥勒画像时先洗去碍眼的污迹,再以稍退的色调补上缺失处,集中以调和背景的手法来突出残留的原来笔迹,而避免补绘主要线条,严守国际文物界补缺的理念,亦平衡中国建筑对回复画像的礼制讯息的真实性的要求。4.3香港景贤里大宅近代仿彩画修复在二十世纪初,我国新一代受西方教育的建筑师立志肩负“中体西用”的使命,尝试创出一套“中国民族主义建筑”风格,抽取我国传统建筑里的布局或制度反映在新的建筑设计里,如吕彦直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1931)和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的红楼均采用了演化了的清代官式彩画以暗示礼制或美学的精神。香港景贤里大宅(1937)的主人李氏乃二十世纪初的望族,负责联系英国政府和本土华商,因此大宅刻意以当时先进的水磨石预制件技术营造仿清代官式彩画装饰,以创意工艺造出立体藻头、圭线和十瓣旋花彩图等。近年景贤里大宅受恶意毁坏而几乎全失,政府及专家根据残物及旧照复原,笔者参与训练工匠帮助其重拾打磨水磨石(图11)和石灰塑纹铺金(图12)等技巧,恢复昔日以建筑演绎“中体西用”的历史讯息。4.4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神仙赴会图”保养流落海外的大型中国古代壁画中,最著名而现存最完整的是加拿大多伦多市安大略博物馆内称为“神仙赴会图”的元代壁画(图13)。该壁画在1920年代由不法日籍商人从山西省某不知名道观切割后偷运出境,更在1933年为了方便运输和脱手而不惜毁坏画面以粗陋手法切割装轴,加剧画面裂痕。壁画辗转终由加拿大政府购入。笔者访问负责修复该壁画的波兰籍资深画师EwaDziadowiec,她首先将璧画进行全面清污,用与原来泥层同色的有机黏土加胶水填补空缺,再加热轻压令各层重新黏合,之后她根据当年未装裱前的照片忠实补绘。整个过程严守威尼斯第12条里补缺文物的原则,以与原画背景相近颜色的底板补在四周边沿,在缺失的地方抽取原画围绕缺失处的颜色淡化,以无笔迹的淡色补上,以求远看形态重现,近看新旧笔迹可辨。这是不折不扣以海外技术拯救中国古代壁画的成功实例。

5结论

历史遗迹的价值篇(7)

【关键词】工业遗迹;发展现状;开发模式;保护性再利用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标志着一大批传统工业从此退出历史舞台,随着城市化的蔓延和内城经济萎缩它们在城市中留下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废弃地成为大面积的城市伤疤。然而,从另一面来看这些工业废弃景观中的产业建筑不仅有其珍贵的历史价值需要挖掘研究,还具有显著的改造再利用的现实价值。

所谓工业遗迹是指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对于工业遗迹的价值,人们的认识还是相当不够的。工业场地、工业建筑、机械设备以及其他工业遗产作为工业文明的历史见证,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生活、技术水平和价值观念。有些城市决策者认为从生产领域淘汰下来的内容是废弃物,是城市和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绊脚石,应将它们彻底清理,代之以新的开发项目。当前世界各地的工业遗迹都面临着被毁坏遗弃和掠夺式开发的危险境地,我国沈阳、北京、上海、济南等城市的重要工业遗迹正在消失。

对于工业遗迹,我认为保护性再利用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措施。所谓工业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只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工业遗迹的保护与一般文物保护不同,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这些产业建筑物进行适当再利用,在尽可能地保留、保护其工业生产类建筑的特征和它所携带的历史信息的前提下,一定要注入新的空间元素、开发新的功能。近代产业建筑的保护,不仅是要使旧建筑留存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复苏产业建筑的生命力,使之能够融入当代城市生活中。从投资角度来看,工业遗迹存在有很高的价值空间,在房地产开发热潮之下,寻找新的开发热点,在大量研究活动的支持下,简洁而有预见性地分析其价值和空间,是战略研究任务的重点。目前国外已形成了工业遗迹保护与开发一系列成熟的模式与套路,我国北京,上海等地区也有不少这方面的案例,这些成功经验对于开拓济南工业遗迹保护性再利用的思路,提升工业遗迹存在的价值空间都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1 公共休憩空间模式

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场所。广东的岐江公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岐江公园场地原址是广东中山市的粤中造船厂,该厂在鼎盛时期有1300名工人,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珠江流域由传统的农业产业区转变为中国顶尖的工业产业区后,粤中造船厂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厂址总面积11公顷,水系与岐江河相连,厂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公园设计者沿用了rchard hagg 的美国西雅图炼油厂公园和peter latz的德国ruhr钢铁城景观公园的设计理念强调废弃工业设施的生态恢复和再利用,成为具有引领现代景观设计思潮的作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农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小时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人对水的向往、对空间的探幽天性等都通过亲水栈桥和平地涌泉、树篱方格网的设计而得以充分体现。岐江公园将审美和实用功能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功的完成了对历史、文化和自然之美的再现。在济南,重汽的旧厂址就有适合开发成岐江公园类似的条件,其位于城市居民密集区,周围公共休憩场所较少,旧厂房和大门依然存在,且紧邻工商河,可以与政府一道将工商河的整治纳入的规划之中。

2 工业博览会模式

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交流和交易、旅游等融合。鲁尔地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密集区,也是欧洲最大的区域性劳动力市场,然而正是在这个被称为欧洲最强大的区域中,也存在着落后的地区,这就是埃姆歇,埃姆歇国际建筑展(epi)就是针对这一落后的工业地区采取的更新措施,全部工程在10年内完成。国际建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人们能够基于共同的区域发展远景对规划进行广泛的讨论、沟通与协商,平衡各种利益与愿望的冲突,最终达成各方都能接受的共识。展会以方案筛选和竞赛的方式征集了400多条工业遗迹保护性再利用的方案,最终结合当地条件选出了75个,它就像一个实验室,一些不够成熟的新想法能够在这里得到发展。德国埃姆歇地区正是充分利用了epi这个金字招牌,工业遗迹得到极大利用:一些戏院的舞台和迪斯科舞厅建在原来钢铁厂的厂房内,原来的鼓风机车间改建成音乐厅,一些仓库被用来开饭馆,原来的铸钢厂或煤矿被改造成科学公园或技术公园,许多老厂房现在变成了各种工业博物馆或艺术展览馆,老的燃矿炉和贮气罐经重新整修后成为配有水下呼吸器的潜水池,供人们练习潜水,原先的高炉墙被用作攀岩爱好者的运动场所。

3 主题博物馆,工业旅游模式

通过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工艺生产过程,从中活化工业区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同时激发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比较典型的是波兰的威利奇卡盐矿,从中世纪一直到今天,这个盐矿还在开采,不过开采数量变得很少了,虽然盐矿还在运转,但它主要是作为一个博物馆,靠游客带来丰厚的收入,除了可供参观游览外,盐矿的下面还有地下餐厅和教堂,还有用盐制成的各种旅游纪念品等,又如苏格兰威士忌文化遗产中心,通过主题博物馆、剧场式场景、视听节目等方式向游客们讲述威士忌的时代发展史,游客们可以坐在威士忌酒桶形的电动车内游览景区,观看甚至可以加入到威士忌酒的制作过程中,景区礼品店中则是各样的威士忌酒及相关产品。而济南则完全可以利用山东机器局的优势,办一个近代军事工业游的旅游项目。作为可挖掘的近代军工旅游资源,除了留存有各具特色的清代、民国建筑之外,还有许多声名显赫的历史人物及影响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当时洋务派很注重人才的培养,山东机器局就拥有像张荫桓、薛福辰(薛福成堂兄)、徐建寅(徐寿之子)、曾昭吉等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还有丁宝祯为获取运营经费向清廷上的奏折,历届巡抚对机器局的改造完善,以及机器局经历洋务运动、甲午海战、辛亥革命、日寇的践踏、新中国工业改造的历史都可以作为很好的旅游资源。

4 艺术创作基地模式

随着后工业社会转型而产生的社会需求,许多中高收入的年轻人、自由艺术家、大学生及媒体从业者在寻找适合他们生活方式的空间。他们并不满足于居住在平淡无奇的工业化住宅或是城市边缘的封闭社区中,而是希望生活在能够显示他们的个性、创造力、自信、进取精神与独立意识的场所。在西方,许多废弃的港口和滨水空间的改造得到了巨大的成功,秘诀往往就在于:它们满足了这群“创意阶层”对城市的要求,不仅体现了时尚,还丰富了城市的意象。北京798工厂是上个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东德负责设计建造,秉承了包豪斯的建筑理念,曾是首都工业的骄傲。而现在那里成为中国最著名的艺术社区,入住798艺术区的人中,有曾经放荡不羁,愤世嫉俗的摇滚青年,也有恪守传统,因循守旧的画家、雕塑家。两群截然不同的人在此共生——一群人在巨大厂房中建起自己的创作室,搞的完全是纯艺术,作品很难被普通人理解;而另一群人则是将厂房、仓库改造成另类的艺术空间、店铺或餐馆,并将自己的作品拿来销售,且以此为生,798也被认作是“后现代主义艺术基地”、“民间艺术村”。需要引以为戒的是随着艺术家们的入驻和社会关注度的提高,对艺术趋之若鹜的中产阶级和有钱人对此大生兴趣并大举进入之后,最终导致该地区新一轮的房地产开发和房价升高,艺术家不得不迁居到更便宜的地方,美国曼哈顿的soho艺术社区就是因此而衰落。对于我们济南,位置稍显偏僻,地价低廉,适合艺术发展的工厂和仓库不在少数,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建立济南自己的798和soho,我相信它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可观的。

对于济南工业遗迹的保护性再利用,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也需要考虑济南自身的特殊情况,将城市更新、旧城保护与工业遗迹的适应性开发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工业废弃地都需要用于开发,而是择其有典型意义、有开发价值且地理环境适中的去发展,走出一条具有济南特色的工业遗迹保护性再利用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关注工业遗迹保护.宫苏艺.中国地产市场.2005/09

[2] 都市工业遗产的再利用.徐逸.建筑.2003/09

[3] 英国工业旅游景点开发管理案例研究.吴相利.绥化师专学报.2003/09

[4] 南京1865与近代工业遗产保护.金戈.江苏地方志.2007/03

[5] 德国鲁尔区结构转型的经验与启示.秦海燕.上海城市规划.2006/07

[6] 也谈“造城运动”.刘会远.现代城市研究.2005/12

[7] 浅谈工业废弃地改造的生态恢复与遗迹保留.江哲炜.包志毅.华中建筑.2006/12

[8] 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符号.济南工业遗产何去何从.济南日报.2007/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