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商业管理优势

商业管理优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30 15:15:56

商业管理优势

商业管理优势篇(1)

关键词:沃尔玛 价值网络管理 竞争优势

通过编织和精心管理合作网络赢得利润优势,已经成为国际大型零售企业竞争的重要方法。作为业态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零售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单独依靠自身实力,已经难以应对竞争性微利时代的要求。通过纵向和横向合作网络的构建,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才能保持零售企业稳健经营,赢得竞争优势。沃尔玛通过合作价值网络的管理创造竞争优势的经典案例,给予我们很多思考和启示。

从价值链管理到价值网络管理

价值网络管理是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是供应链管理的一种演变与发展。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形态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有机的链型整体。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以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共同面对市场竞争,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位于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实现了成本的最低化。然而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企业却忽视了在市场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顾客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存在。在这个基础上价值网络管理便应运而生。

价值网络管理模式将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从波特的链式思考提升到网络思维,是传统供应链模式在当今电子商务社会的一种提升。价值网络管理模式的本质是围绕顾客价值重构原有的价值链,使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不同的主体按照整体价值最优的原则相互衔接、融合、动态互构。同时,它将处于多个竞争地位的不同企业所在的供应链进行相互连接整合,增加了对竞争对手的管理,从而将链型管理转化为网络状管理,弥补了供应链管理的薄弱环节。

沃尔玛价值网络管理

沃尔玛(Wal-Mart)百货有限公司,是由美国零售业的传奇人物山姆·沃尔顿先生1962年在阿肯色州创立。沃尔玛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企业,更是最大的百货零售公司。它在16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500多家零售单位,包括折扣百货店、超级购物中心和山姆俱乐部。其中业务范围主要在美洲、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全球顾客人数达到1.4亿,员工超过160万人。

沃尔玛价值网络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以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作龙头,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为运作模式,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方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价值网络体系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价值流和工作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核心企业与客户、分销商、供应商、服务商、竞争企业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

沃尔玛基于供应链的价值网络管理模式在实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很多企业所学习和效仿。但更重要的是沃尔玛总能先人一步更新自身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一)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沃尔玛价值网络管理特点是把顾客纳入价值创造体系中,并把他们的要求作为企业活动和企业价值取得的最终决定因素。通过价值网络,企业可以及时捕捉顾客的真实要求,并将其用数字化方式传递给其他网络伙伴。不仅如此,将顾客纳入企业价值创造体系中,可以不断为企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有助于企业明确竞争优势动态演化的趋势。

同时,沃尔玛的企业文化对其价值网络管理起到支撑作用。其中最精髓的是以下四大原则:

太阳落山原则 :沃尔玛要求所有员工必须在当天落日前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得拖延。

超值服务原则 :要向每一位顾客提供比他们原想得到的更多的服务,并寻求改进。

十步服务原则 :只要顾客在十步距离范围内,员工必须主动热情打招呼,并询问是否需要帮忙。

薄利多销原则 :采用低价销售的原则,降低每件利润,提高总利润。

重视客户需求,有“天天平价”和“满意服务”的口号作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沃尔玛才能在价值网络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做到领先。

(二)数字化关联网络支撑体系

沃尔玛特别注重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应用,这方面的成功在于其销售和采购数据的及时集成和实时共享。这样,沃尔玛就能在第一时间内知道客户的真实需求,对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大大缩短了沃尔玛的供应链。沃尔玛主要应用了以下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销售时点系统(POS)、 自动补货系统(AR)、条形码技术等。

除此之外,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是不得不提的一项技术,这是数字化关联网络的重要内容,沃尔玛很早就使用了此项技术,利用EDI与其供应商通过电子通信传递数据信息,实现电子数据交换,产生托运单、订单和发票的电子化,得知最新的订单、存货和配送情况的技术。使用这项技术后,沃尔玛将原来分散的业务进行了整合,提高总体的规模效益。数据显示,EDI给沃尔玛带来的间接效益达到总贸易额的3%到5%。

卫星通信系统是沃尔玛用于数字化关联网络的另一项重要的技术工具。公司的大部分数据都可以通过主干网和通信卫星传递到数据中心去。同时,通过全球卫星系统,沃尔玛总部可在一小时内对所有门店的库存进行盘点,发布重要消息和进行远程沟通。

正是有了上述众多相互配合的信息技术工具,使沃尔玛能进行快速反应,将时间充分利用,以压低成本的方式来获取最大的利润。从而使沃尔玛的规模效益明显,形成了强大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和良性循环效应。

(三)网络化物流配送系统

沃尔玛的物流配送系统是值得称颂的“无缝物流”系统,这是保证沃尔玛达到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的存货周转及费用的核心。

沃尔玛在物流配送中心的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沃尔玛的自营车队确保物流的高效。沃尔玛拥有2000多辆卡车,一年能运送75000吨货物。通过建立运输网络,可以保证在48小时内使货物从仓库到任何一家的店门。同时,沃尔玛应用数字全球定位系统(GPS)准确对车辆进行定位,统一调配。其次,高新技术的应用保证了物流的质量。沃尔玛最早的自动补货系统采用条形码(UPC)技术,电脑系统自动分析并建议采购量,使得自动补货系统更加准确、高效,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商品流转。

(四)开发合作价值网络的协同效应

具有核心能力的生产厂商、供应商是价值网络模式的微观基础。沃尔玛十分重视与厂商、供应商的关系,它认为价值网络管理的整体竞争力来自于价值网络成员的竞争力的协同效应。沃尔玛在与厂商、供应商关系处理上,实行的是相互合作,共生共荣的双赢关系。其主要做法是:由供应商提供优质产品和低廉价格,由沃尔玛提供产品服务和信息交换。

沃尔玛价值网络管理带来的竞争优势

以上研究表明,沃尔玛的成功关键在于其价值网络管理的成功,是顾客订单信息流、高效物流、薄利多销式的快速现金流的完美“三流合一”,由此产生的巨大的核心竞争力使其能在竞争激烈的零售连锁业扎稳脚跟,愈做愈强,立于不败之地。表1列出了沃尔玛近年销售额和利润率一览表。沃尔玛的成功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沃尔玛通过强大的价值网络管理创造竞争优势。

(一)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总成本

价值网络的规模经济效应能够通过降低客户总成本提高价值让渡效率。以物流配送为例,沃尔玛通常围绕一个区域性配送中心密集建店,强大的配送中心可以支持120家门店,服务500 公里半径内的店面。沃尔玛在众多小镇的密集布点能够有效地发挥物流中心的规模经济性。物流环节的规模经济与高效的系统共同作用降低了沃尔玛的物流成本。沃尔玛85%的商品通过自己的配送中心运输,其配送成本不到销售额的3%,而竞争对手则达到4.5%~5%。沃尔玛因此可说服供货商支付物流补贴,将物流活动交给其物流体系完成,从中获取物流利润;统一采购配送也保证了沃尔玛商品价格在市场上的优势,使其获得竞争主动权。

(二)风险对抗效应,稳定的价值让渡

沃尔玛的风险对抗效应主要体现在其抵抗内部风险上。降低内部风险是指通过价值网络内部运作降低组织间的风险水平,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环境控制。沃尔玛通过其稳定的网络组织与众多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关系,譬如宝洁公司、皇后公司等一些知名的大企业。战略联盟模式使得网络成员,特别是纵向链的各环节企业的利益和目标一致,从而降低了沃尔玛与其供应商及顾客交易中的信用风险与违约纠纷风险。沃尔玛内部风险的降低保证了整个供应系统的稳定性,进而也增强客户价值让渡的效率。

(三)粘滞效应,提高顾客的依赖性

粘滞效应也称为锁定效应,是指客户放弃原有价值网络,转换成为其他价值网络的客户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沃尔玛价值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先进的网络营销理念,表现在其价格优势和优质的服务,尤其是其“天天平价”和“一站式购物”, 不仅仅让顾客满意,还使顾客对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产生很强的依赖性,保证了客源的充足,提高了其竞争优势。

(四)速度效应,节约顾客宝贵的时间

速度效应指的是价值网络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快、更及时的服务。研究表明,顾客对速度的要求将超过货币成本和品质,保证供应的速度和时间上的准确将成为企业战略的首要目标之一。沃尔玛在价值网络上能够产生速度效应,它的快速反馈系统使原先在时间和流程上处于先后关系的职能和运营环节得以同时进行,也就是说这些环节在空间上是分布的,在时间上却是是并行的,从而大大提高了整体响应速度,缩短了客户需求反馈的周期。沃尔玛通过构筑网络内部的信息平台,大大提高网络成员之间交换信息的速度。充分发挥速度效应,节约顾客宝贵的时间,是沃尔玛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成本优势更多地是建立在向上游厂家实施价格打压而降低采购成本基础上的,是一种典型的外生优势,而外生性的低价战略决不会构筑一个企业真正意义上的持久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沃尔玛通过其建立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传输信息平台上的先进物流科技来整合供应商资源,构筑合作价值网络,获得了比竞争对手更低的经营成本优势。这种内生性优势,是沃尔玛采用总成本领先竞争战略而获得,形成了其所向披靡、不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学习和借鉴沃尔玛价值网络管理的做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松评.向沃尔玛学供应链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赖茂生.信息技术与零售之王沃尔玛[J].情报科学,2003 21(8)

商业管理优势篇(2)

关键词:工商管理;职能;优势;国有企业;发展

在目前的国有企业发展中,存在着较多的阻碍性因素,因此需要基于工商管理职能的优势条件,来促进其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势态。这就需要国有企业、工商部门管理人员,对工商管理的职能,加强重视,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合理利用其优势条件,以此来实现其更好地发展。

一、现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概述

工商管理,即就是借助于经济学知识、管理学知识、会计知识、财务知识、营销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企业进行现代化的管理,进而对其生产行为,进行指导。其职能优势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引导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首先是引导职能,工商管理的该职能,主要是在企业的发展运行中,引导企业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相应的发展,以此来促进其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其次是管理职能,该项职能主要是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其市场秩序、竞争行为,按照相关的规定,进行相应的约束与管理。并且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规范其具体的生产行为过程,规范其经营过程,让其始终处于合法状态下。最后是服务职能。在该项职能发挥的过程中,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对市场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掌握,进而为国有企业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使得企业可以对市场发展的各项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进而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同时还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技术、资金的支持,促进其长远健康发展。

二、依托工商管理职能优势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途径

1.国有企业在充分了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其改革发展理念的更新

在目前的经济发展中,国有企业是其发展的关键环节,同时其也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发展的关键部分,因此国有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各项职能发挥的工作中,需要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其需要通过各项职能优势,促进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针对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势,国有企业则需要逐渐改变其传统的改革发展理念,主动接受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支持。通过观念的转变,不断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进而更好的进行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挥,促进其经济效益显著提升[1]。

2.工商管理部门在充分发挥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改革的目标、过程、措施,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把握,之后需要在了解工商管理职能优势的基础上,将其优势与制定好的计划、对策,进行有机结合,之后推动企业进行改革,同时工商管理部门通过有效的职能发挥,可以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促进其长远发展。其在进行具体的发展中,首先需要在国有企业符合相关的标准条件下,对其成立、变更、经营资格、投资方式等内容的获取,提供帮助,便捷、快速的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市场准入资格。其次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借助自身的职能优势,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而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绿色发展通道。例如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通过广告监管,提高其市场占有率,通过商标管理,提高其产品使用权利的规范性,通过合同管理,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合法权益,加强保护,通过经济管理,对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的服务,进而促进其长远有效发展。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在发展中,对于市场中不法的竞争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进而为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2]。

3.工商管理部门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的基础上,提高其管理质量与服务水平

工商管理部门在其具体的职能发挥中,为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该部门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不断提高其管理质量与水平,进而有效的推动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首先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在具体的职能发挥中,塑造一个公正、公开、执法必严的形象,并且对于国有企业的发展中出现的资金、技术、政策问题,及时给予帮助,不断提高其发展的进程。其次需要管理部门在实际的执法工作中,针对国有企业发展需要的各项文件内容,及时给予办理,并通过绿色通道,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指导。之后需要在执法的过程中,与国有企业加强联系,并对于具体的改革发展,做好相关的跟踪管理工作,并采取有效的支持对策,促进其健康发展。此外。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对其监管的手段,加强革新,以此来不断提高其职能管理的水平[3]。

三、结束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如何提高其经济效益,是其工商管理部门管理人员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经济秩序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大的助益,因此需要国有企业、工商管理部门在发展中,充分利用、发挥新形势下工商管理的职能优势,以此来促进其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参考文献

[1]郑乃榕.现代工商管理职能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21):118-119.

[2]宋秀丽.浅谈国有企业科级以下管理干部的工商管理培训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4,(6):280.

商业管理优势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竞争优势;业务流程重组

一、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供应链管理就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工作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寻求建立供、产、销企业以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和效益的最优化。

1.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供应链是一个整体,是由很多相互关联的不同的厂商组成的一个系统。系统的目标是追求整体的最优。系统的整体利益往往大于系统中各个部分的利益之和。供应链作为一个系统,同样也是这样的。供应链的整体的效益和效率需要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从整体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仅仅为实现本企业的利益最优出发。作为一个子系统,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有自己的运作方式。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的差异的存在,需要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整合。而每个企业则需要根据供应链管理的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2. 供应链的基础是联盟。供应链强调企业与上游和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作为上游企业的供应商,可以为企业的生产提供高质量的原材料和快捷的送达。作为企业的下游的批发商或零售商,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及时的销售信息,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预测能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 供应链带来了管理上的变革。在供应链管理中,企业不但要管理企业内部的生产,还需要处理好与供应商、批发商、零售商之间的关系,并且把它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加以对待。(1)企业战略方面:供应链管理可以为企业制定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一方面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的成本,实现低成本的竞争战略。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实行差别化战略,为客户提供及时、快捷的服务。(2)组织设计方面: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是集中式和层级化,这种组织结构适应了稳定且单一的市场需求下的企业大规模生产方式。但是,消费者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及时、灵活地提供产品和服务。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组织结构也要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方式的变化。供应链管理下应该对传统的职能部门进行重组,根据生产的特点建立一些柔性灵活的组织单元。

二、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

企业竞争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实施特定地竞争战略而维持企业在市场上的有利地位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中叶,美国信息技术战略家鲍尔(Bernard H. Boar)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归纳为五种类型:(1)成本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廉价地提供产品或服务;(2)增值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创造出更吸引人的产品或服务;(3)聚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更恰当地满足特定顾客群体地需求;(4)速度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及时地满足顾客的需求;(5)机动优势。这种优势能够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适应变化的需求。供应链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优势。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企业采购成本、库存成本和销售成本。(1)采购成本的降低。在供应链管理中,通过加强供应商关系的管理,可以降低原材料的成本。首先,与供应商的合作,可以降低市场采购的风险,降低不确定性,减少交易费用。市场的风险、不完全的信息往往使企业蒙受损失,失去许多商业机会。其次,大规模的采购以及长时间的合作,可以使供应商在价格上给企业实行优惠。一方面,大规模、长时间的采购本身就降低了原材料的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供应商同样由于不确定性的降低而使费用下降。(2)库存成本的降低。库存成本的降低来源于供饮链管理对市场的预测能力的增强。在满足一定的服务水平的情况下,库存的降低可以减少存储费用、管理费用、运输费用。任何的成品和半成品都会增加仓库的管理费用。在制品的增加,会使其搬运费用增加。采用供应链管理后,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批次、小规模的采购和供应商送货来减少原材料的存储费用;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生产线上的在制品的流动,减少运输费用。最终半成品和产品的储存数量也会减少。(3)销售成本的降低。销售成本的降低得益于销售渠道成本的降低。供应链管理整合了批发商、零售商,在销售过程中降低了成本。首先,企业与批发商之间大规模的货物运输,利用了运输的规模效应,降低了销售费用。其次,减少了商品在销售过程发生的滞销带来的损失。

2. 速度优势。在“拉动”方面,提高快速响应能力,进行及时快速的生产。(1)快速的订货和定单处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例如:POS技术、EDI技术、VPN,为客户快速订货提供了方便。各个零售商店根据库存的情况定期或者根据订货点进行订货。这些订货信息及时地传递到销售商和生产商手里。企业根据销售商传来的订货清单进行分类处理,以确定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以及在什么时候生产。(2)快捷制造。企业根据定单,在规定的尽量短的时间内,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实施供应链的企业,一般有两种生产方式:一种是基于MRPⅡ或者是ERP的制造;另一种是基于JIT方式的制造。前者的特点在于根据大量的定单,迅速地制定出生产计划,确定订货提前期、每天的生产安排、对实施结果进行控制,并修改主生产计划。后者是根据定单,马上进行生产,并要求供应商及时地送货。前者是利用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依靠严格的计划和控制,来提高制造的效率的。后者是依靠产品质量的控制,提高生产的灵活性,来缩短生产周期的。(3)供应商的及时的送货。原材料的供应对企业实现快速生产起了关键的作用。供应商推迟送货,会延误生产的时间,甚至会是生产发生停顿。而过早的送货,对基于JIT生产的企业来说,则同样是产生了负面影响。不但增加了存储的费用,而且影响生产的有序进行。

3. 机动优势。在“推动”方面,提高企业对市场的预测和反应能力,加强客户关系,及时满足市场的需求。(1)获取相关的信息。企业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状况,消费者的层次,以及满意程度进行分析。要获取这些信息,需要对客户和市场进行调研。供应链在获取这些信息方面有很强的优势。通过与销售商、零售商共享信息,可以准确而快速地获取多方面的信息。在市场方面,通过统计各销售渠道每种产品的销售信息,从而可以分析销售增长状况,看出哪些产品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哪些滞销。在客户方面,可以通过商场POS机等获取消费者个人的消费偏好,消费者种类和消费层次。有些零售商店通过发放会员卡等方式,对消费者的消费状况进行跟踪,为消费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对这类信息的汇总,可以获取各消费层次的消费偏好,以及产品的不同层次的需求,为产品决策提供了依据。(2)通过信息进行市场定位,制定生产计划。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可以对市场的需求进行预测。对不同层次、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需求进行预测,以确定市场的范围,对市场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确定市场策略,进行生产计划。在此基础上,这一点在基于MRPⅡ的企业尤为重要。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实行供应链生产计划的前提。

三、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1. 处理好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与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之间的关系是供应链的重要连接点,保持与供应链上这些企业之间的关系对企业至关重要。要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首先,要对供应商进行评价,并选择好的供应商。其次,积极与供应商合作,共同解决与供应商之间利益分配问题。要加强销售渠道管理,与供应链下游的企业共享销售信息,提高销售渠道的效率和效益。

2. 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要求企业生产的柔性,对市场需求的及时反应。而传统的高度集中的层级组织关系,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要求。因此供应链条件下的企业组织结构也应有所调整。扁平化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趋势。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部门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获取快速反映的竞争优势。层级的减少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的通畅,可以使企业提高效率,减少浪费,保证产品的质量。例如:在JIT生产方式下,单元化的组织是有专家、技术工人和一般工人组成的,一个单元负责一个小车间的生产。这样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实现小规模、多批次的生产。

业务流程重组是根据业务的要求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的调整。业务流程重组包括企业业务节点的合并、裂变,以及某些业务的外包。(1)业务的合并和精简。有些业务在供应链的环境下是不必要的,比如:很多基于JIT生产的企业就裁减了采购部门,因为原材料是由供应商直接送到车间。同时仓储部门的规模也锐减,在JIT下是尽可能地减少库存的。(2)业务的裂变。由于供应链对企业客户响应要求的提高,很多企业专门成立了物流部门,负责供应商管理、原料和产品的存储以及运输。这样基于供应链的物流部门的产生,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和响应速度。(3)业务外包。企业业务的外包有利于企业将效率不高的部门分离出来,以集中精力发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第三方物流的出现,很多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专用性的物流公司,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业务外包要注意的问题是要有有效的方法对外包进行评价。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企业不能过分依赖承接外包的业务的公司。

3. 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实行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前提。企业通过通讯网络与供应商、销售商、零售商等进行联系。市场信息的共享、销售定单的传递,都需要企业有良好的通讯网络。首先,企业要建成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内部网、外部网、企业的数据库、电子数据交换系统。一方面,可以保证减少传统商业交易带来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准确地收集信息,更快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次,企业要建立客户和供应商数据库,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管理。另外,在企业允许的条件下,实施MRPⅡ、ERP等系统,提高企业生产和计划能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

商业管理优势篇(4)

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的提出源于80年代的日美经济竞争。经过深入的观察和研究,经济学者发现在竞争中获胜的企业无一例外地在某些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且这种优势来源于企业在资源、技术、内部机制或价值观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垄断地位,于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应运而生。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监管的日益严谨及证券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券商经过10年的粗放式发展后,也愈来愈发现培育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并开始对其进行探索及研究。

笔者作过一次较广泛的券商调研,发现许多券商对于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思考,并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券商业务关联结构的构造与其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及其持久的竞争优势的获得有极大的关系。

券商业务关联结构与其核心能力的关系

我国券商业务主要由自营业务、承销业务及经纪业务三大块传统业务组成,在机构上也相应地设有经管总部、投行总部及资产管理总部三大业务主体。但由于券商发展的历史特点,我国券商三大主要业务之间关联度很差,三大业务部门各自为战,缺乏信息沟通,更谈不上业务上的支持与联合,使许多可以共享的资源及基础活动得不到共享,极大地影响了券商的进一步发展。

国内某券商曾就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作过一次调查,其主要结论如下:

1.目前阻碍券商进一步高速成长的最重要因素仍来自于公司内部,而外部因素如监管过严等则处于比较次要的地位;

2.公司制度性因素成为目前阻碍券商进一步高速成长的最重要因素,具体说就是激励机制不足和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够。这充分说明券商内部各部门配合协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事业发展的重要制度;

3.从业时间越长的员工越是将各部门的配合问题放在第一位。这说明各部门配合不力是券商积恶难去的一个老问题;

4.管理部门将各部门的配合问题作为第一位的因素。其实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实际上就是一个管理问题,管理部门将这个问题提出来,一方面说明这个问题管理部门体会得最深刻,另一方面说明券商现有的制度还不能使管理部门很好地解决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

5.不仅员工在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感到配合不力,经理层包括总经理在需要其他部门配合时也感到不尽如人意。

笔者调研的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对我国券商来说具有普遍的意义,各业务部门间缺乏协调与合作、各业务单元间缺乏关联,已成为制约我国券商发展的一大主要问题。

随着证券业竞争态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券商已意识到构造自身竞争优势的迫切性,在经营管理上大下功夫。但由于我国券商的发展时间很短,且业务发展的粗放式进程使其核心能力大都未能形成。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随着证券业竞争的市场化以及券商自身能力的积累,今后将是我国券商形成各自特殊核心能力及竞争优势的时期。

本文认为,券商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在于券商必须培育出可持久的企业核心能力,券商的核心能力是其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是企业不同业务单元、不同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及技能的有机结合。其不仅仅表现为关键业务、关键技术、关键资源或企业的运行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有机融合,是各种能力的提升。

对于核心竞争力有个很形象的解释。如券商这样的多样化公司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枝是核心产品,分枝是业务单元,树叶、花朵和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核心竞争能力。它是公司内部如何协调纷繁复杂的生产技能和过程的知识及信息的汇总,是凝聚公司现有多种业务的“胶水”。

综上所述,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公司内部的协调机制。它不仅仅是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更应该是各种业务在技能、资源、管理等多方面的融合,尤其是提供与实现这种融合的企业运行机制。因此目前对于券商来说,合理构造自己的业务结构,使多项业务形成关联,并在制度及机构上作出相应安排,确保这种融合的实施,是券商构造其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券商业务关联结构三原则

经过一轮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券商正从强调增长转向强调效益,这也是全球经济的共同特点。笔者认为,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券商应以业务组合规划策略代替业务单元策略,寻求业务单元间的关联,发挥业务单元间的协同效应,使各业务单元可彼此共享基础性和辅活动,从而降低成本或促进差异性,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而实现这一战略的关键是合理构造券商业务结构,寻求最佳业务单元组合,以形成券商的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的竞争优势,为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强项原则

构造券商业务关联结构首先要选择相应的业务单元,构成券商业务关联结构的每项业务最好是券商的强项业务,是券商拥有最多资源的业务,因而也是券商最易成功、效益最好的业务。因此券商业务关联结构的第一条原则即强项原则。一般来说,券商强项来自以下几方面:

1.过去成功业务的经验。如果券商在某项业务上获得较大成就,表明券商就该项业务形成了较丰富的成功经验,积累了大量人力资源、客户资源、销售网络资源和关系资源,该项业务自然是券商的强项业务。

2.特殊的背景及关系。券商与企业、行业部门或地方政府的特殊关系,是券商强项的另一重要来源。这种良好的关系资源,将有助于券商选择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战略。因此券商应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及时培育并长期保持这种紧密关系。

3.研究强项。券商对于某些问题特别的研究力量将有助于券商形成业务的创新能力,从而构成其相对强项。国内某券商在全公司范围内的一次问卷调查表明,研究力量对券商各项业务具有强大的支持作用,尤其是对营业部及经纪业务的强有力的支持作用。

4.成本强项。券商在何处形成规模或多项业务分担成本的状况,将使券商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这样的一些业务相对成为券商强项业务。如申银万国在经纪业务上,由于形成了有效的资讯及管理等支持体系,从而具有了相对其他券商经纪业务的成本优势。

5.财务强项。如果券商能够对外界变化有快速的反应能力,在财务和其他资源方面能对业务单位的变化提供支持,则该券商在创新业务上也会具有强项。

6.资金强项。如果券商有大量的现金流或畅通的融资渠道,这无疑将给券商在许多业务方面带来优势。

经过10年的发展,应该说我国券商已积累了多个强项,各自在许多方面形成了相对优势。但是许多券商未能发现这种优势的重要性,从而未能有意识地积累和强化这种优势,更未能有意识地对其进行协调与组合,使得这种优势没有在券商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后一段时间里,我国券商的一项紧迫的工作就是客观地、理性地分析与找寻自身的相对强项,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这种优势、利用这种优势。

二、低成本原则及歧异性原则

券商业务关联结构构造的第二个中心问题是其在证券业中的相对地位,也即券商在证券业中的定位问题。在目前证券业结构并不理想、行业平均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定位合理的券商仍然可能获取较高的收益率,其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竞争优势,特别是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和歧异性。券商在证券业所具有的优势或劣势的显著性最终取决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相对成本和歧异性有所作为,因此券商的业务关联结构应在相对成本及歧异性方面作出反应。

券商低成本战略的目标是成为证券业中经营成本最低的券商,并将低成本地位转化为高收益,从而取得高于证券业平均水平的收益。券商成本优势的来源包括追求规模经济、特殊资源(如与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良好关系)、特殊产品或服务及创新能力等因素。

尽管券商可依赖低成本战略来获得竞争优势,但仍必须在相对竞争对手标新立异的基础上创造优先的竞争地位,它保证券商为获取满意的市场份额而进行的必要的让利行为不会抵消低成本优势,从而确保领先于证券业平均收益水平。在歧异战略的指导下,券商应力求就客户广泛重视的一些方面在产业内独树一帜。它可选择许多客户视为重要的一种或多种产品或服务(如并购、项目融资),或某一特定区域(如东部沿海、中西部等),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来满足客户的要求,它将依靠该种独特的地位而获得溢价的报酬。歧异战略的基础是产品本身或服务、客户种类及地区分布、销售服务体系等因素。

因此,券商的歧异战略必须基于上述强项原则,分析自身的优势,合理选择构成业务关联结构的业务单元,并在下述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寻求各业务单元间的有机关联,使之协同作战,发挥整体优势,实现低成本战略和歧异性战略,从而真正实现规模效益。

三、关联原则

券商通常同时开展多项业务,但目前券商业务间(特别是经纪、自营、投行三大业务)缺乏相互关联,无法协同作战,大大影响了券商的经营能力。本文认为,券商业务结构构造的第三条原则是关联原则。即券商各业务单元应相互支持,彼此共享某些基础价值活动、分担某些成本,这样业务单元关联也可转变为券商竞争优势。

业务关联源于共同的客户、销售渠道、技术和其他因素,不同业务单元间基本技能或管理特定类型活动的经营手段的转化,业务单元之间有可能共享某些基本的价值活动并分担某些成本,业务关联即由此产生。如果关联带来的共享所降低的成本或增加的产品歧异性足以超过共享成本,而且竞争对手难以在这种共享方面相匹敌,那么共享活动能导致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目前来看,券商各业务单元至少可在下列方面构成关联:研究、信息等后勤支持活动;政府机构、地方政府及上市公司等客户服务网络;研究、投行、自营及经纪业务间的纵向支持系统等。

我们不应孤立地看待本文提出的券商业务三原则,而应该看到这三条原则是相辅相成的,其关系十分紧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互相配合。简单来说,可将其关系概括为:业务结构中每项业务单元的选择要符合强项原则,业务单元的组合要遵循关联原则,其最终的组合结果要达到低成本原则和歧异原则。

实施券商业务关联

的制度与机构安排

一、区域性管理制度

券商区域性管理即指实行授权,设立区域性的管理总部,证券营业部作为法人在区域性管理总部的领导下从事工作,这种模式近年来已被许多券商所采用。它实质上是券商业务间的横向整合。

经济、文化的地域性是券商区域管理总部存在的基础。由于地区性的差异,各地经济、文化生活带有浓厚的区域性特点,如果能植根于本地,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券商大多有了业务匆匆而来,办完事又匆匆而去,难以与服务对象形成鱼水相融的关系。据统计,作为上市主承销商而又能接到第一次配股业务的不到30%,从而影响券商业务的持续发展。目前许多券商争当地方政府和企业财务顾问,可以说是对这一失误的纠正。从目前营业部的人员、知识构成来看,还难以承担如此重任,而总公司的经营业务相当程度上受经济效益驱动,难以在投资意识和投资群体上进行引导和培育,相对来看,区域性管理总部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同时也有这种能力。

从效益成本来看,目前全国性券商的投资银行部、研究发展部大部分按行业分工来设置,二级市场的调研工作也是这样,当然依据专业的分工有重要意义,但从效益成本的角度看不合算。800多家上市公司分散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如果以行业划分,难免有许多重复性工作。如果能以一定的区划为基础,特别是依托营业部,发挥地区证券营业部的桥头堡作用,不但能节约成本,还能建立区域资料库,形成业务的持续发展力。

区域性管理总部(分公司)作为授权法人,不应设置过多职能部门,在有限的岗位中要强化三项职能:

第一项是营业部的服务与风险控制职能,促进营业部的竞争能力。

第二项是区域性市场培植职能。区域性管理总部要注意在当地政府和社会公众中的形象,精心耕耘和开拓区域内的市场和业务,才能为券商未来的发展提供市场,这还包括对区域内潜质企业的发现与培育。

第三项是区域性信息反馈职能。区域性管理总部负有向公司提供本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特殊企业等各类信息的义务。

二、业务链管理制度

业务链管理制度是指对券商的多项业务进行纵向整合,在该券商的范围内将不同的业务或其他经济过程结合起来综合管理,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发挥协同效应。这种管理制度的核心就是要寻找各业务间的关联,构造各业务间的联系,互相支持,联合作战,发挥整体竞争优势。

一般来说,券商业务间的链接关系有以下几种:

1.向前链接,即券商某项业务可通过供给与其他业务发生关联。如券商投行业务中积淀下来的各类证券可成为其自营业务的原材料,从而构成与自营业务的向前链接。事实上广发证券等券商已认识到二者间的关联,在实际运作中已将两者结合操作,共同考核,共同结算。

2.向后链接,即券商某项业务通过需求与其他业务发生链接。如上例中的券商自营业务与其投行业务就是向后链接。同样,券商的自营业务、投行业务及经纪业务对研究的依赖越来越大,从而与其研究业务也构成向后链接。

3.投入关联,即券商各业务部门间资源及管理等投入上的关联。它可用“投入系数”衡量,该系数的经济含义为券商某一业务所需要的其他业务部门的投入量。该系数有助于寻求券商各业务间结构比例的量化指标,并为券商业务结构比例的合理性提供判别标准。如根据券商直接创利业务(经纪业务、自营业务与投行业务)对研究业务的依赖,可以判断目前券商研究业务在整个业务结构中的比例偏小,券商业务结构存在不合理,应该加大对研究的投入与整合。

三、信息流动机制与数字化管理制度

券商业务关联的核心纽带应是信息,券商各业务部门经营及业务信息的顺畅流动、广泛共享是其业务关联形成的基础。为此券商应采取新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

事实上,一场新的管理革命正在广泛兴起,那就是数字化管理革命。它以企业内部信息的数据化及指标化为基础。在信息时代,对一个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对内部信息的分析与利用,因为内部信息记载了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只有通过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才能迅速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企业的发展就是这样一个不断纠正的信息反馈过程。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券商机构尚无专门的信息收集与处理中心,更缺乏明确的信息流动机制,信息的采集、处理、流动处于无序状态,各业务部门信息不能及时传递至决策层,也无专门机构对各业务部门的信息进行归并综合分析,提出决策参考意见。这种信息流动机制的缺陷极大地妨碍了券商向现代化经营管理的转变。

为此,券商应制订公司内部信息收集及流动机制,明确各业务部门的业务信息文档管理责任,建立公司内部信息网及中心数据库,使各类信息在严格权限控制下顺畅地流动并得到广泛共享。中心数据库可以及时采集并处理各业务机构的业务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实现对公司及各业务部门经营业绩的评估,以及诸如客户构成、资产状况等的分析,并以可比的指标及数据形式提供给领导,作为公司决策的参考。

券商业务关联的试验与建议

一、已有关联试验的分析

1.投行与自营的关联

券商投行业务中由于包销会积淀一些股票,造成券商持股现实。但券商对这些股票的持有不是作为一项长期股权投资,而是要在二级市场上以合适价格兑现来获得收益。而二级市场运作业务的优势在自营部门而不在投行部门。如果投行部门为了保证其业务的连贯性,强揽积淀股票的二级市场兑现,要么由于缺乏专业性而影响收益,要么就得扩充自身机构,造成小而全的局面,同样是效益不高。

由此可见,投行业务与自营业务内部事实上形成了一定的纵向关联,目前国内已有券商将两部门打通营运,作出了成功试验。

另外,由于新股发行方式的改革,特别是战略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的引入,投行业务也需要自营部门的协助,从新股的二级市场前景、价格空间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此服务于认购机构和争取认购机构,从而保证新股的顺利发行。反过来,投行业务可以自身对企业的较充分的认识,向自营业务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甚至可以是券商自己作为战略投资者的参考论证信息。关键的是这种信息流通机制要制度化,以确保其畅流。

2.经纪业务与研究的关联

经纪业务与研究的关联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研究对营业部的服务与支持,以扩大公司经纪业务量和经纪业务效益。如国内某大券商具有逾百家营业部,其研究所对各营业部实行统一的资讯服务,减少各营业部的投入,精简了营业部人员编制,大大提高了其规模效益。经纪业务与研究关联的另一方面是,通过研究对基金的服务获得基金的分席位,从而扩大券商经纪业务份额。

二、研究对券商各项业务的支持分析

券商研究水平与能力对其业务的支持作用是很大的,随着我国证券业的不断发展,这点已为业界普遍认同。上面已谈到研究对经纪业务的关联与支持,事实上,随着新股发行制度的演变,目前的新股发行方式对券商的整体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对券商研究能力的要求则更高。仅以新股定价来说,就需要券商对该企业所处行业、该企业自身经营情况,以及其在二级市场的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这些绝不是券商投行部门能做到的,需要其研究部门的全力支持。

同样,券商的自营业务更是离不开研究部门的支持,只是目前许多券商在自营部门下另设了研究部门。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存在许多弊端。它一方面造成券商各业务部门的“小而全”格局,另一方面则削减了公司整体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这种低水平重复带来低效益的现象实不应出现在券商机构。券商应该整合全机构的研究力量,提高整体研究能力,以支持和推动各项业务的开展和发展。

三、研究对业务信息的综合把握及对业务关联的敏感捕捉。

商业管理优势篇(5)

在快速变换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中,管理软件企业正在谋求变革。

首先是,向管理平台和服务提供商升级。软件的发展趋势也决定了管理软件的发展趋势。下一代软件架构有两个趋势:一是面向服务的架构(SOA),在SOA架构中,软件被封装成组件,组件进一步被打包成服务,软件的应用功能以服务的方式提供,服务可以被注册、共享和重用。

二是实现业务流程管理(BPM),按照业务流程来管理和组织应用服务,而不是根据业务部门职能来划分软件系统,实现以客户为中心、跨部门的流程协作,保证基于业务流程的任务分配、绩效管理和风险监控。

因此,管理软件企业都在积极升级其现有产品,向SOA架构转型,构建基于BPM的引擎,推出各类应用服务,管理软件企业则从“管理软件产品”的提供商转型为“管理架构和管理服务”的提供商。软件商无论是IBM、Microsoft还是SAP、Oracle,都想占据这个高点。

在SOA/BPM方面,IBM的研发和商业化明显领先。Oracle的先发优势不明显,为了增强其竞争力,收购BEA。Oracle本身一直是平台软件商,收购BEA后将进一步增强其领导力。SAP也不示弱,Netweaver技术架构已经整合到了SAP企业级应用的平台中。国内软件的反应也不慢,用友推出U9,对外宣称是全球第一款完全基于SOA的商业应用套件。用友、金蝶、浪潮等公司则积极与IBM合作成立SOA创新中心,推进SOA在其产品中的应用。

其次是,专业和行业差异化细分。管理软件企业在管理软件平台整合、统一品牌的基础上,通过并购等方式提供专业化和行业化的差异化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和不同专业的个性化需求。

企业管理涉及各个领域,如生产、销售、采购、库存、物流、质量、设备、财务、人力资源、设计等,管理软件厂商在套装平台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开发和并购等方式提供专业产品和服务使得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另外,不同行业遵循不同特色,在标准产品的基础上,管理软件厂商推出了面对各个细分行业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例如,PORTAL在电信行业具有解决方案和市场优势,Oracle通过收购PORTAL获得了在电信行业的优势。

第三是,向决策管理软件升级,在业务流程规范和数字化的基础上,管理软件下一步的趋势是整合商业智能(BI)软件,推出更加智能化的管理分析工具和决策工具,以支持管理决策。

Oracle收购海波龙软件、SAP收购BO软件,正是向这个方向的努力,通过收购他们很轻松地将商业智能增加到了现有的管理软件架构中。

第四是向SaaS服务商转型,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时代,产业链上下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形成虚拟的动态联盟,管理和商务将跨越企业内部的界限,动态联盟或虚拟社区内的企业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在线管理、电子商务将成为主流,新的演变趋势促使管理软件纷纷转型在线管理和电子商务服务商。

最后是向移动电子商务转型,在国际上,软件厂商如Microsoft、IBM、Oracle、SAP等,早已开始了对移动商务领域的拓展,Sybase更是将其转型重点放在了移动商务。

商业管理优势篇(6)

【关键词】协同协同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系统

在新的经济时代,企业界和IT界已寻求到一种比B2B更好的运作模式——协同商务。协同电子商务从商务发展的角度看,是根据信息化的发展和管理理论的及时跟进的产物。对电子商务进行深入研究,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生产到商务的发展模式经历了MRP—MRPII—ERP的发展历程,而今到现在尚未成熟的协同管理。

一、协同电子商务的内容及运行模式

1、协同电子商务的内容

第一,企业内部的协同。首先要求企业内部的电子化,在此基础上实现网上采购、销售、考勤、资金预算、奖金准备、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协同。

第二,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这是指企业与产品或信息从原料到最终消费者之间的所有环节的协同,包括企业与供应商、配送中心和零售商的协同。

第三,企业与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同。协同电子商务并非只是企业和客户之间的事,它还涉及到社会上的很多部门和机构,如支付手段的解决需要银行业的介入,网上税收的实现需要政府的参与等。

2、协同电子商务的运行模式

协同电子商务集成web前端和企业后端系统,从企业内部出发,利用集成化、价值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集成,以电子商务跨越企业边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充分挖掘企业大环境中每一个经济元素的潜在价值以实现盈利。

在协同电子商务中,顾客、公司、供应商形成一种共存、交互的增值关系。企业通过参与到协同社区来确立新的价值链定位,此价值链以企业间的B2B关系作为支撑,通过企业与其合作伙伴的协同作业,扩展成为基于Internet的价值协同网络。这种价值网络提供了更有效的伙伴间的交互渠道、产品和服务流通机制,灵活地使整条需求链和供应链关联起来,使之达到动态平衡。

二、协同电子商务的特点与优势

1、协同电子商务的特点

(1)协同交互性:信息内部处理并行化和信息紧密耦合化贯穿于整个价值链乃至信息网络,使得从产品的研发一直到售后各环节中参与者的交互能力大大提高,扩展了电子商务过程的交互渠道,达到全方位、双向、动态沟通的目标。

(2)实时动态性:在客户满意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节省客户响应时间,强调企业间业务的动态集成,更加注重反馈的实时信息交换,达到实时管理和校正的目标。

(3)系统整体性:着重考虑协同系统相关的内外联系,强调协作群体的资源共享和系统整合,使消费者成本、质量和服务成为所有参与者的共同绩效目标,追求整体最优和群体竞争优势的提升。

(4)系统开放性:即系统对涉及电子商务的所有人员都是开放的,不同机构在虚拟市场中共享相应的信息,作出相应决策和反应。

(5)系统完整性:协同电子商务不只提供单个的功能模块,它还提供非常完整的电子商务平台,包括ERP系统、电子商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供应链优化管理、业务信息仓库等所有与电子商务的基础环境、实施条件、决策支持等相关的系统。

(6)模块集成性和功能协同性:协同电子商务由许多模块组成,这些模块按照业务模式和经营管理思想合理地被整合在一起,它们的功能是协同的,当出现某一事务时,各个模块都能做出协调同步的反应。

2、协同电子商务的优势

自2000年美国SAP公司提出协同电子商务这一概念以来,电子商务就从“泡沫经济”的阴影中走出,因为协同电子商务是企业电子商务的盈利模式,能使企业在21世纪经济飞速发展时期保持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与一般电子商务相比,协同电子商务具有以下的优势。

(1)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市场经济的规律就是优胜劣汰。

(2)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打造竞争优势。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企业经营中要面对技术、市场、资金和决策的种种风险,企业间在产品、流程、业务、预测等多方面的协同运作,使得协同系统以整体优势承担风险,提高了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

(3)改善客户关系、提升企业形象。采用协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企业可以利用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系统,优化客户群组合,并通过呼叫中心、网络会议、电子邮件、BBS等进行实时互动交流。

(4)变革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增强企业活力。基于web的协同电子商务为企业构建了全新的组织框架和实效的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相关业务进行集成整合,形成一体化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使企业管理人员在一个虚拟空间里对企业的资源计划、进销存、供应链、客户关系等进行全方位、全天候、实时动态管理。

三、协同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要相应经过初始阶段、功能阶段、集成阶段和协同阶段,协同阶段是电子商务的高级阶段。

首先,协同商务要求的是在高度共享下的企业信息之间的合作,以一种虚拟的企业组织形式来适应市场导向和客户需求,从而使得整个供应链中的单位成为整个价值链中的核心环节,出现一个瓶颈都将影响整个联盟的利益,因此,充分加强各单位(加盟企业)的产品以及资源的信息共享是关键。很多时候,单个的企业很难树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一个联盟则可以与合作单位相互利用资源从而创造真正的竞争优势。

此外,协同商务可以解决传统价值链体系中难以实现多头对多头的连接方式。以供应链为例,多数的建置在针对产业体系内垂直的整合。在电子市集、B2B电子商务及B2C电子商务的需求下,多对多的连结成为趋势。

以7—ELEVEN统一超市为例。其网络购物便需连结各个不同的虚拟网络商店,以及面对无数在网际网络上的消费者,当消费者上网购物后,货物资讯要经过物流中心整合并与全省的7—ELEVEN统一。这种沟通模式不仅做到横向、纵向的信息互动,更能进行交叉的沟通,可以及时按照自己的愿望对合作联盟加以调整,在“属于自己”的更大空间中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最后,协同的本身也有互补的含义,共分为横向互补、纵向互补和交叉互补三种类型。显然,协同的目的就是要做到在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建立共同的竞争优势。协同业务的发展将会在整个供应链甚至在全球网络供应链上全面拓展,并将造就高度灵活、快速反映的虚拟企业,亦将在全球范围内对原材料的生产和开采、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分销、运输、配送、零售、市场及服务等商务模型和商务运作带来变革。

协同电子商务的应用将实际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开发成本。利用协同电子商务可使企业轻易通过互联网进行企业内外部及合作伙伴供应的信息管理机制,进而达成协同知识管理、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及信息整合共享。

【参考文献】

[1]胡新荣:基于WebServices的分布式应用研究[J].控制工程,2004,11(3).

[2]杨涛等:WebServices技术综述——一种面向服务的分布式计算模式[J].计算机应用,2004(8).

商业管理优势篇(7)

一、商业管理知识化的核心内涵

商业管理知识化,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商业管理。具体讲就是商业企业通过确认和利用已有的与可能获取的知识资力,对各种知识进行连续的管理过程,以满足开拓新市场的需要。其出发点是把知识机为最重要的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信息与知识作为提高商业竞争力的关键。

商业管理知识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归纳起来,最核心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实现知识的共享。企业所拥有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以未编码隐性形式存在,如员工的智慧和技能;有的是以规范的显性形式存在,如企业的专利、技术诀窍、生产工艺等。与相对凝固、静止的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比较起来,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更是企业创新的最终源泉。如果能对隐性知识加以有效的组合和应用,就能不断实现创新.为企业创造巨大的效益,从而知识管理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为此,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事势必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前提和核心。打个比方来说,两个入各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后,各自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如果彼此交换的是一种想法,那么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想法,并且可以相互启迪,产生更有意义的新思想。这就是知识共享所产生的效果。

2.用知识优势铸就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对的竞争对手大体上有五类:同行业竞争者、替代品生产者、潜在进入者、讨价还价的供应商和客户。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只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最终被淘汰出局。而拥有了竞争优势.就象占据了战斗中的“制高点”,就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根据知识管理的思想,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是商业企业的知识提供者之一,企业不应该把他们视为竞争对手,而应该与他们实现知识和信息共享.建立起合作伙伴的关系。对于其他三类竞争者,企业就必须依靠某种竞争优势来保证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依靠资金或实物资源建立起来的优势地位显然是不可靠的,资金是慢慢可以积累的,实物资源则是会消耗掉的,所以这种优势只是暂时的。处于知识经济中的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本是智力资本,最重要的资源是知识。而任何一个企业,甚至国家都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即使掌握,在所掌握的知识上也不可能全面领先。可以说每个企业都具有独到的知识(或者说诀窍),都具有一定的知识优势。用这种知识优势铸就的竞争优势才是持久的、稳固的。

二、商业管理知识化的基本途径

推进商业管理知识化,要求政府和企业协调运作,共同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l.树立以知识为核心的商业管理观念,实现商业管理理念的知识化。转变商业不过买和卖的陈旧的管理观念,确立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观点,实现以知识为核心的商业管理,这是商业管理知识化的首要任务。一方面,要来政府确立战略观念,站在时代前列,高瞻远瞩,统筹全局,从政策上、体制上为商业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具体而言,政府应为商业提供一个公平规范的法律环境,在各种市场准入制度、市场交易制度与监督、经济合同的执行与赔偿、商业欺诈、知识产权保护、广告、税收等方面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企业必须把握知识经济的脉搏,顺应“商业生态系统”的运作要求,以时代感、危机感和紧迫感来认识信息营销、网络生存、高科技经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商战中树立不断创新的竞争理念、营销理念、流通理念和市场理念。

2.改造组织,实现商业管理组织的知识化。就是要求商业管理组织要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市场环境的要求,充分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能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寻求在多个“商业生态系统”中实现利益。这包括:

(1)建立适应知识商业要求的组织结构。“商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必然导致知识商业的出现。这就要求商业管理更加强调组织各单元(个人、班组或部门)之间知识、信息传递与共享的及时、有效,更加注重发挥每个组织单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我们必须对传统的商业组织结构进行知识化的改造。改造后的企业组织结构应该是有利于进行商业知识管理的;知识和信息的扩散是迅速的、畅通的;每个组织单元都可以与企业的知识库建立直接的联系,为知识库的建设、开发与应用贡献力量;企业可以通过对知识库被访问的情况和知识应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和指导,及时反馈信息,促进知识创新。同时,由于消除了等级制度,任何两个员工都能互相沟通与交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以知识库为中心、以每个组织单元为节点的知识网络,使商业知识管理能够真正付诸实施。

(2)形成职业化经理阶层,实现管理组织专职化。在当前多数国有商业企业陷入困境的情况下,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经理阶层职业化显得更加迫切。因为经理是通过运用他们的丰富的管理知识和经验来管理企业的,而在知识经济时代里,知识是最重要的商品,创建和分享知识已成为一种模糊控制行为,既不能被监督管理,也不能强加于人,它仅在人们自愿合作时才发生。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们将企业经理作为一项职业来选择时,才会愿意将固化在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与企业所有者共享,从而创造效率。这是我国国有商业企业摆脱当前困境,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有效选择。

(3)建立一种团结协作的商业文化,实现知识的共享。如前所述,实现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事是商业企业知识管理的前提和核心。然而,知识的共事并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正如朗旭所说的那样:“我们所说的知识管理井不会自动发生,因为它涉及四个非自然的行为: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最好的思想、采用别人的想法、与他人协作以及发展大家的智慧。”人都有自私利己的一面,不愿意把自己独有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对于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也是如此。为了实现知识的共享,就必须建立一种团结协作的商业文化,井要以适当的激励机制加以保证,比如对贡献知识的员工给以奖励,让知识参与利润的分配等等。

(4)建立知识管理者制度。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管理对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面对当今社会知识“大爆炸”的环境,西方国家一些大公司为尽快获得、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高级经理职务,即“知识主管”(CKO)或“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经过提炼和创造的智力资本。弗拉保罗指出:“那种认为人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能够训练有索地丰富、支配和管理不断发展的知识的观点未免要求太高。”这就要求设立知识主管来解决这一问题。弗拉保罗解释说:“CKO的地位居于首席执行官(CEO)和信息主管(CIO)之间。他(或她)对于商业运作过程的作用就如同信息主管(CIO)对于技术开发的作用。”知识主管的主要任务是将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资本。其主要职责:一是为组织建立一套知识管理的信息基础结构。它包含综合的技术基础结构,如技术支持环境的建立、知识管理工具的选择等;人力基础结构,如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智力知识库的建立和维护等;环境基础结构,如连接于国际商业环境的知识网络和知识组织(团队)等。二是为组织营造一种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企业文化。建立和造就~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组织环境,使企业员工认识到知识共享的好处,鼓励员工将自己的诀窍和经验贡献出来,为企业知识库的建设做出贡献。CKO必须配合组织的高层管理团队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促进以知识为导向开展组织管理工作。三是加强知识的集成,促使新知识的产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