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用的化学知识

实用的化学知识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04 16:46:42

实用的化学知识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1)

关键词:化学知识;生活;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O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6-0093-02

我们日常生活的处处、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化学,懂的化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原理,就能用化学的知识去分析并应用我们接触到的事物,不仅能够更好的使事物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且还能使其与其他事物发生联系,让事物的利用范围更加的广泛。

1 日常生活和实验室不可或缺化学品(碘化合物)——食盐

食盐,化学学名氯化钠(Nacl),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调味品之一。而从化学的角度我们会看到,它不仅仅起到的是增加食物味道的作用,它更是保证我们人体日常生理、生化和功能正常运行基本而重要的元素成分。从氯化钠的化学成分组成我们可以分析得出,Na+和Cl-在体内会与K+ Ca2+、Mg2+等多种元素发生反应和联系,建立错综复杂的关系,起到控制细胞、组织液和血液内的电解质平衡,保持体液的正常流通和控制体内酸碱平衡的重要作用;对于机体内神经和肌肉的适度应急水平也有着辅作用。而NaCl和KCl对血液粘稠度的变化也起着调节的作用;消化食物的胃酸、胃液、胆汁和胰液化合物也均有血液里含有的钠盐和钾盐形成。胃里开始消化某些食物的酸和其他胃液、胰液及胆汁里的助消化的化合物,也是由血液里的钠盐和钾盐形成的。另外,Na+、K+和Cl-浓度的适当配比,对于我们眼睛中视网膜对光的生理反应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日常口腔护理中,淡盐水漱口不仅对于我们的口腔健康及牙龈肿痛能起到很好的防范和治疗作用;还对咽喉肿痛有一定的防治功效,这对我们在秋冬季节易发、多发的感冒起到预防的作用。

另外,碘化钾、碘化钠、碘酸盐等含碘化合物也是医学和化学实验室必备的化学试剂;而它又是食品和医疗中重要的营养成分和药剂,对人体健康的平衡起着很好的维护平衡的作用。碘作为我们人体中甲状腺生理作用必需的微量元素,它基本均已碘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人体内,通过甲状腺形成的甲状腺激素而起到其生理作用。我们正常人体内的碘含量在15mg~20mg,且其中70%~80%浓集在甲状腺内。如果我们人体缺碘就会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的生化紊乱及生理功能异常,如,常见的甲状腺肿大,以及导致婴、幼儿生长发育停滞、智力低下等疾病。

2 醋(酸)——日常生活必备,又称为人生“五味”之一

乙酸(CH3COOH)俗称醋。醋作为烹饪不可缺少的的调味品,在生活中用途极为广泛。1)在蔬菜烹饪中,醋的加入不单是菜的味道更加鲜美,作重要的是能够很好的保护蔬菜中的维生素,使维生素C在酸性的环境中不易遭受破坏。2)而在肉食焖炖中,适量醋的加入,可以使排骨、鸡鸭鱼骨的中的钙质和磷脂被软化溶解到浓汤中,从而达到大大提高人体对这些营养成分的摄取和吸收。3)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胃中的胃酸液分泌过少,因此,经常性的少量食用醋,不仅能够增进食欲,还对于胃病的治疗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4)醋还具有杀菌的作用,在夏季适量的使用一些醋,可以很好地预防痢疾性疾病发生的概率,它对杀死肠道内的痢疾性病菌有很好的效果;而众所周知的醋在流行感冒多发的季节,在密闭的室内将醋煮沸也能对室内空气起到杀毒杀菌的作用。5)在皮鞋的保养中,适当地滴上一滴醋就能够更好地保持鞋面的光亮持久。6)铜铝制品用旧后,用醋擦拭,醋酸会与金属产生相应的化学反应,使这些金属制品恢复光泽。而这些金属容器里面的水垢,CaCO3+2CH3COOH=(CH3COO)2Ca+H2O+CO2用醋进行浸泡或煮沸,可以很好的清除 。

3 危害人身体健康的香烟

众所周知,香烟对人身体危害是巨大的。对于其危害,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从化学的角度对吸烟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成分进行分析,让更多人认识到它的危害性,更多的人加入到戒烟的行列中。香烟在燃烧过程中,主要会产生多达六大类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有害物质香烟点燃后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大致分为六大类:1)对吸烟者和二手吸烟者呼吸道具有刺激性作用的醛类、氮化物、烯烃类物质;2)尼古丁类,尼古丁别称烟碱C10H14N2,它属于烟草中存在的一种植物碱,以淡黄色油状液体状态存在,气味辛辣刺激性,与水和有机溶剂相溶,具有挥发性。因其属弱碱,故可与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也可与植物碱试剂产生显色反应。它能够刺激和麻醉人体的中枢神经,故少量使人产生兴奋,但大量则会引起眩晕、呕吐甚至中毒死亡。据实验表明:一支香烟中通常含有尼古丁0.2mg~0.5mg,一支香烟所含的尼古丁足以杀死一只白鼠;3)胺类、氰化物和重金属属毒性物质。其中氰化物是无色气体,它是存在于香烟烟气中,是最具有纤毛毒性的物质,它的产生主要是来自香烟中含碳化合物的燃烧。烟雾中含有辐射离子,它能杀死人体细胞,据专家估计,每日吸30支香烟,相当于每年300次X的射线量;4)苯丙芘、砷、镉、甲基肼、氨基酚、其他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均有致癌作用;5)酚类化合物和甲醛等,这些物质具有加速癌变的作用;6)烟在燃烧中会产生一氧化碳气体,它属毒气体且具有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特性,因为是大气主要污染物之一。香烟烟雾中也存在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它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300倍左右,大量吸入人体内便与血红蛋白结合,严重的削弱了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能力,使人感到剧烈的憋闷、气喘、咳嗽呕吐,并产生大量的痰液。因此,吸烟使血液凝固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死、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肺气肿、肺癌等。

4 学习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助手——笔

1)铅笔芯是由石墨掺合一定比例的粘土制成的,在石墨中掺入的粘土比例不同,生产出的铅笔芯的硬度也就不同,颜色深浅也不同。铅笔芯的硬度取决于掺入粘土的量,相应比例的粘土越多,硬度也随之越强;而铅笔芯写出字体的颜色深浅则与石墨比例相关,颜色深度与石墨含量成正;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2)

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科学意识文化素养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

在中学阶段通过化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有了这方面的基础,就可以把化学知识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结合起来进行,要让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程感兴趣,有足够充分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是发展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的基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鉴于化学知识的浩瀚丰富,应该结合教学实际,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学生思维意识形成的知识点切入,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改变世界、促进人类文明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传授和科学感召力融合在一起,使化学教学面向社会以及学生的终生发展。把那些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化学知识,作为重要内容,反复讲解,进一步拓展教学资源,以此调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这些内容包括最基本的化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化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最重要的化学概念和最根本的化学原理。在化学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重点要对学生阐述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强调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应用实践,以及当前社会发展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与其它相关社会现象。

二、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任何知识只有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巩固,才能找到差距,才有利于激发进一步探索的信心和勇气。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能力是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结果,有了这方面的意识,能力自然可以得到提高。因为,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来看,这种对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是一个属于能力范畴的概念,其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如有观察、思维、想象、实际操作和创造能力等,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利用有关化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新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实施化学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做大量与素质教育联系密切的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丰富课外学习生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要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传统的说教性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发展与生活实践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好化学知识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前途,同时让学生明白化学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学会书本知识,会做考试题就成功地完成了这门功课的学习,必须在思想认识和灵魂深处真正理解和体会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用高尚的品质提高自身修养的意识。新时期,加强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特别要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以课堂内外结合的方式进行多种形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强化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和学生能力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应考虑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智力发展水平,结合素质教育和化学教学的重点,配合化学教学改革,把化学教学与有创新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促进化学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

四、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科学应用意识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要逐步形成科学应用意识。化学课程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可以促使学生逐渐树立起应用科学知识改变世界的意识,树立相信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思维习惯,树立为科学发展而勤奋学习的信心,通过化学教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热情,促使学生形成化学科学的科学实践与应用意识,这也是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一个重点。化学教学需要与素质教育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应用意识,一个受过中学化学教育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化学问题时,先要求他们能说出问题的原因,应知道这些化学现象中蕴含的基本的化学科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强化对生活中化学知识的敏感程度,比如,看到开发区排放二氧化硫造成环境污染,看到大街上汽车排出的尾气,应该应用化学知识,思考探索如何使这些排放的气体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通过与实践探索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明确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化学科学意识,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拓展课堂教学的范围,理论联系实际,把书本知识学活学好。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化学问题,让学生深刻体验和认识到化学知识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些反面的事例,比如某地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由于乱开发和盲目上项目,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探索救治的方法,同时要告诉学生发展中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必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所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在同学们心目中逐步形成强烈的科学应用意识,有利于化学教学效果的优化。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3)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课程根式;教学模式

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构成了现代高校教学的两项最基本的认知任务。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定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高职教学对知识传授的内容和模式的选择性。笔者认为,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中,在确保传授知识效率和效益的前提下,可以更好地研究有利于知识选择和转化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现代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和运用的过程,其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分享信息与知识,并运用知识改善自我或组织的行为绩效。

在当代知识理论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ilcitknowledge)和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是指能够反思和陈述的知识,指那些经过编撰的能够以正规化、系统化的语言明确表达的知识,其表示方式可以是书面、数字表达、列举、手册、报告等正式媒介;默会知识是指存在于人们头脑的某个特定环境中的、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的知识,它不能清晰地反思和陈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占性和排它性,难以与他人共享。

现代知识管理,即对上述两种知识进行管理,其核心是两类知识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两类知识形成的下述四种转化模式。

(一)社会化: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

社会化是个体之间共同分享各自经历、经验、决窍和心智模式并创造新的默会知识的过程。默会知识传授的关键是经验的形成,没有个体之间经验的共享,一个人很难从另一个人那里获得默会知识。社会化产生的是一种“意会”的知识。

(二)外化: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化是挖掘默会知识并把它发展为显性概念的过程, 是知识创新的关键。用语言或书面方式,对概念进行描述是外化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方法。由于默会知识具有“情景性”特征即默会知识的获得总是与一定问题和任务“情景”相联系,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的一种直觉综合的把握,因此,情景化教学等信息化模式,为默会知识的外化创建一个情景化环境,使学习者能够运用类比或假设,把歌会知识归纳为显性知识。外化产生的是概念化的知识。

(三)综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综合化是概念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知识综合进行分类、加工、综合或重组,重新构建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综合化产生的是系统化的知识。

(四)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

内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默会知识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个人经验通过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后,再内化为个人的默会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形成人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这时就形成有价值的知识资本。当这种成果为其他人分享时,默会知识也就社会化了,于是开始新一轮的知识创新过程。内化产生的是操作化的知识。

上述四种模式是相互连续、螺旋上升的,即知识的创新过程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默会与显性知识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不同知识转化模式的过程中。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知识管理问题研究

如果我们将现代知识管理理论应用于高职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不难发现:高职教学改革过程实质即是知识的创新过程:高职教学管理实质即是知识的管理;高职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特定性决定了其教学中取会知识的传授应占重要位置;高职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保证高职特色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创新知识的良好教学环境。

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来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应以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为中心展开,从知识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存在如下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默会知识比重偏低

伴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提出,高职的课程日标由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职业生涯,使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多侧重于夯实基础、拓展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上,勿庸致疑,这是必要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过分强调高职的“职业性”有可能忽略高职教育内容中“针对性”的特点,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中的应用性、操作性、技艺性才是高职教育的本质性要求,也是高职教育的立足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内容的改革应更多的侧重于能反映高职本质特征的教学内容与结构的问题研究与实践。

如果从现代知识管理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的要求来研究目前的高职教育的知识结构,不难发现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知识结构中,默会知识占有重要的位置,高职学生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的重要特征之一既是其知识构成中经验和技艺性知识的比重较高,更接近于实践。

从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的角度来研究高职人才的知识结构有助于从本质上反映高职的办学特色。实践表明,以往我们传统上单纯采用确定课程棋式或课时比例处理所谓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的作法,以及不加针对性的采用各种教学模式的方法,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

(二)传统、单一的高职课程模式不能体现高职知识习得的要求

课程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课程编制所采用的计划方式和所确定结构体系。通常,其受教育思想、专业设置以及办学模式的影响最为直接。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可简单表述为:普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加职业性,即职业集群型和阶梯分段型的综合模式。它即立足于职业集群又实施分段教学,其教学计划通常是建立在职业群集基础上进行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阶段的教学。如前所述,职业性并非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而三段式模式更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培养,因此,该模式为侧重理论研究的普通高等院校或建立在职业群集和技术基础上的专业所采用较为适用,而将其作为应用型、操作型为培养目标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的模式,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根据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知识的转化包括社会化、外化、综合化、内化的全过程,每个转化模式在知识转化中具有特定的功能,缺乏或消弱任何一个模式都会对知识的创新过程,及学生知识的习得过程造成阻滞。传统的课程模式从理念上过分侧重知识的综合化和内化,使学生从入校所接触的就是从此教室到彼教室、从此课本到彼课本,即使近年来各高职院校甚至普通高校均大力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由于受教育管理理念、办学水平等诸因素制约使其多停留在权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学时分配上,其实践内容的改革也多停留在简单、粗放的知识内化模式水平上。从重视实践能力的角度看,传统课程模式侧重“理论~实践”;而现代知识管理理论更强调把知识创新模式表述为“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不断循环过程。多年的高职改革经验也表明:忽视社会化模式产生的默会知识和外化模式产生的概念化知识的培养,不仅影响系统化和操作化知识的形成,最终导致我国高职培养日标难以实现。

(三)教学模式适用的盲目性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由于传统课程模式改革创新受多方制约因而难度较大,故近年来各高职院校均不同程度地把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使教学模式的创新盲目性很大,不加分析地引入讨论式、案例式、情景教学、模拟实训等教学模式,往往达不到预想效果。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不间知识的转化过程对应不同的转化模式,而不同的转化模式又通过不同的转化方法,以此形成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对应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设想

(一)课程模式应休现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的有机结合

各高职院校及各专业应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如教育思想不同、专业不同、办学模式不同等,按现代知识管理所揭示的规律,选择适当的高职课程模式 传统课程模式(见图1)

最大的弊端就是割裂了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过程,学生入学后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接受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从理论到理论,往往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大量的空洞概念,很难形成实践经验和技艺;而由于理论教学脱离实际,又反过来使理论教学的成果在认识和毕业实习中难以得到实现,因此造成理论和实践知识难以有机结合,知识传授的效率和效益较低。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有机结合构成知识的整体,二者不能偏废其一;并且知识形成是上述两种知识的不断转化过程:不能人为的割裂。因此,本文作者尝试提出体现知识管理理论的课程模式(见图2).

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平行进行。

将认识实习在学生刚入校与基础课教学同时进行,完成初步的知识社会化过程,并为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助于今后知识的外化和综合化;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应根据专业特点配合实训、实验等实践项日的训练,该过程应是高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是学生综合化和外化知识的形成阶段;毕业实习应是专业教育的深化和教育成果的形成过程,是知识内化的重要阶段。

(二)遵循知识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

长期以来,各高职院校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教学模式改革方法的适用性的研究和实践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

现代知识管理理论研究表明: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的培养和相互转化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同教学模式实现不同的知识转化过程,只有合理适用的教学模式才能起到良好效果。本文列举了常见的教学模式所对应的不同知识转化模式及相应的转化方法供教学中参考。(见下表)

(三)适应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要求,提高高职教学管理水平

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确立直接关系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高职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高职教学改革的纲,其改革措施的启动和实施必然对到整个高职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学管理的改革是高职课程和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其中不同专业的培养规格和途径的差别直接关系到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的适用,因此,相关的教学管理应更贴近于专业建设第一线。笔者认为: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是制约高职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瓶颈。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化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88-01

"得实验者得理综",实验的重要性可窥一斑。不论是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还是高考前的化学复习中,开篇以化学实验为本,好处多多。具体说利于引起学生的足够的重视,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全面、透彻领悟化学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利于学生不断强化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系统的构建,利于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提高实验技能。

下面,具体论述以实验为本,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主要策略。

1.化学实验在知识体系构建中的重要性

构建知识体系利于从整体上认识和准确把握知识。如对于《化学物质极其变化》的第一节内容的学习,首先应把握这个章节中主要包含对化学物质的分类,总体上分为两类――纯净物和混合物,而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等。

对于化学反应的类型,有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反应以及氧化和还原反应。对于分类的方法包括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对于分散系和分散剂的聚集状态而言,分为九种类型。对于实验这块,重点是丁达尔效应,了解什么是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的原因是什么、丁达尔效应现象的应用等。了解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以及运用……

这样,这些知识构成一个网状结构,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整体上对知识"提纲契领",纵观章节知识,使知识"一览无余"。

2.化学实验为本与知识体系构建的关系

以实验为本就是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化学教学方法。如对于《金属和化合物》的复习,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复习,学生们了解了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与水的反应、与盐酸反应、与盐溶液反应等,对于这些知识的巩固实验是有效的方法,如做一做"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对于这个反应的现象――浮、游、熔、响、红等,可能学生记不清或者记不牢,而再次实验或者用多媒体呈现实验的视频画面,实验现象再次浮现在脑海。再如金属钠与盐溶液硫酸铜的反应,再次的实验探究,钠溶解,放出无色无味气体,有蓝色沉淀生成等会使学生历历在目,经久不忘。

在化学基础知识指导化学实验的同时,化学实验反过来有助于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仍然以《金属和化合物》的教学为例,学生们在实验之后,明确了金属的化学性质,用这些性质所包含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实践,是化学教学的终极目标,实现"学以致用"。如对于钠应该怎么样保存的问题,学生通过金属钠的化学性质与实验操作,自然联想到应该密封保存、隔绝空气和水,加煤油密封。如果钠着火,不能用水扑灭,应该用干燥的沙土灭火。

这样的教学,知识理论指导实验,实验又作用于知识的构建,形成知识。

3.实验对于知识构建的作用和策略

化学知识的构建不是空中楼阁,也不是靠大量的死记硬背而获得,需要以实验为载体,通过实验的观察、分析、提炼而得。

3.1 运用实验,构建"知识树"。通过操作实验,既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更利于学生以思维的方式回顾知识,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促进"化学知识树"的生长。

以氯气的实验室制法为例,在实验前根据氯气的性质,研究和讨论实验发生装置、净化装置、和收集装置,以及尾气处理装置等,根据实验,观察现象,并形成知识体系,了解反应原理和现象,构建与之相关的知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3.2 把握高考动态,注重实验环节。2015年的高中化学高考试卷以实验为主线的命题明显多于往年,并且2016年的高考试卷,实验为主的问题较之于2015年还会有所提高,所占的分值也会有所增加。以实验为线索,从实验角度切入的分值高达30分以上。

一向以"题海战术"而居的理科的学习,虽然教育界曾多次指出题海战术的弊端,抨击题海战术,但理科学生不去练和考,想提高整体成绩也是不可能的,在练和考中,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练和考中,弥补不足和缺欠。根据高考的改革趋势,在复习和练中,应以实验为依托,加大探究性实验的力度,并在实验中,巩固知识,形成知识系统化,提高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也整体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化学成绩。

3.3 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参与意识。在高中化学复习迎考中,应加大化学实验的力度,但在注重化学实验的同时,化学实验的复习应该与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对教材中的重点的化学实验有必要再次进行演示实验,或者引领学生观看实验录像,回顾实验情境以及回顾和再次探讨化学实验现象等。

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的实验很多,如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喷泉实验、硫的性质(与铁、铜)反应、硫酸根离子的检验、铝热反应等近50个,对于如此众多的哦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趣味性实验的方法,有选择地进行实验探究,如魔棍电灯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既巩固知识,提高化学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4 实验应贴近生活,凸显化学教学生活化。教学中,在突出实验为本,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同时,生活化教学的主题不能忽略。

如果实验的设计远离生活,化学的趣味性因此而骤减,也不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构成知识体系。如"二氧化碳的性质"时,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与二氧化碳有关的材料,如蜡烛、汽水、碱面以及可乐等。上课时,让学生边回顾二氧化碳的性质,边选用不同的材料而实验。生活化的实验,增强化学学习的趣味性、有用性。

高中化学教学中,采取有效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与生活紧密相关,与知识的整体构建等彼此相连,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得开心、学得有效,提高学习质量,并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5)

关键词:高中化学复习 知识网络 构建方法

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化学试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的来说,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单一知识点考的较少,基本实验内容的题较少,体现了知识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原则。

一、知识网络的理念

知识网络是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所构成的开放性知识体系。通常,知识网络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二是联系的多维性。三是网络的开放性。

二、构建知识网络的重要性

1.夯实基础知识,形成学科能力

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能把所学的零碎的知识系统化,混乱的思维条理化,有助于他们扎实地掌握各个知识点,解决问题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到有关的知识;可以便学生综观全局,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迁移能力,考虑问题的整体能力,正确把握题意,快速解题。

2.另辟蹊径,化繁为简

高考中,许多推断题、计算题比较复杂、抽象,解答这一问题时,可以不遵循出题者的意图,另辟蹊径。但前提是必须做到对知识的系统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3.知识了然于胸,实验才能有的放矢

高考实验主要考查的是物质的性质、原理,其次才是考查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等,因此,只有系统的构建知识网络,做到知识的网络化、归纳的具体化、功能性质了然于胸,才能对高考中的化学实验做到有的放矢。

三、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

1.纵观全局,认识整体

总复习时,我们先让学生对高中化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与认识,即要掌握高中化学的五大块:一为基本理论、二为元素化合物知识、三为有机知识、四为化学实验、五为化学计算等五大块知识。在总体把握这五大块知识的框架下,再帮助学生完成对每一块知识的网络构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链条。

2.抓住局部,把握细节

(1)基本理论部分,可以以化学平衡和电解质溶液等主线形成基本理论体系,另外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以化学平衡来收敛和发散。

(2)元素化合物部分,可以元素周期律为中心,“一表两线”来构建知识网络,“一表”即元素周期表,它反应了同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似性及递变规律;“两线”中一条线是教材中知识的主线,如“元素一单质一氧化物(氢化物)一存在”体系;另一条线则是同一物质的因果线索,如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保存、用途、存在等,即形成“结构一性质一用途一制法”的脉络。依据“一表两线”,便可揭示元素化合物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连线结网”,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3)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的核心是官能团化学,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官能团的性质,寻找有机化学的规律,即“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结合官能团的性质及有机化学的规律,就能很好地把握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相互转化,进而绘出有机网络图。

(4)化学实验部分,以药品选用和仪器装配形成实验技能体系。高中化学实验,必须以掌握双基,即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前提,对二者能做到正确理解、有序贮存,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保证使用时能正确提取。因此应熟记以下双基内容:实验基本常识,如常用化学仪器分类及其使用方法、试剂的保存和存放等;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药品的取用及称量、物质的溶解及加热、物质的分离及提纯、仪器的装置及洗涤等;常见气体的制备和收集,包括原料、原理、装置、净化、收集、检验、吸收等;物质的检验包括常见气体、阴、阳离子及有机物等。

(5)化学计算部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形成化学定量简单计算网络。以每个物理量的单位为切入点,全面辐射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的个数、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气体的体积、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将质量守恒定律、气体阿伏加德罗定律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适量计算、过量计算、差值法计算当中。

3.综合整理,构建网络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6)

【关键词】B2C电子商务,知识转化,实验设计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商务活动的变革,一种新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在20 世纪90 年代诞生了。这个信息技术革命的结晶,全面改写了市场竞争规则,使成本、效率、资金流动、创新等竞争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两个明显的优势:低成本——大大降低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有效传输和处理的成本;高效率——打破地域的分割,缩短信息流动的时间,使生产和消费更为贴近。两大优势使得电子商务急剧膨胀,很快遍及世界。

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对人才的需求,各高等教育机构纷纷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适应这一需求。实践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它能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这也是高等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因此,在电子商务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将单纯的电子商务书本教学转变到重视实验教学的轨道上来,构建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实验体系,促进知识转化和创新,最终提升学生的能力[1]。本文以针对B2C电子商务的教学,设计了B2C电子商务模拟实验,把专业理论课中的知识点化解为可以操作的活动和流程,使学生通过参与和观察实际的B2C电子商务活动,了解并体会B2C电子商务的全过程(包括前台和后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个人消费者的身份到网上购物,训练学生的电子商务技能,让学生发现B2C电子商务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实践中进行B2C电子商务知识的再现、综合、应用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B2C电子商务

B2C(Business to Customers)电子商务是企业通过Internet向个人网络消费者直接销售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方式,即网上零售。B2C电子商务是普通消费者广泛接触的一类电子商务,也是电子商务应用最普遍、发展最快的领域。B2C电子商务由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为顾客提供在线购物场所的网上商城;负责为客户所购商品进行配送的物流配送系统;负责顾客货款结算的银行系统[2]。B2C电子商务的业务流程如图所示:

在B2C电子商务活动中,有多个角色来参与其前、后台的操作:个人消费者主要是前台的注册、商品浏览选购、下单、查询、选择支付方式和送货方式、货款支付等;网上商城的管理员进行后台的用户管理、商品管理、定单管理、库存管理、应收/应付账款管理等;物流公司管理员主要处理运输管理和账款管理;网上银行管理员主要处理账户管理。这些操作中,前台的操作因为是普通消费者可以参与的,比较容易理解,而后台的这些操作是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知的,所以抽象一些。仅仅通过课堂理论讲解要能使学生理解整个B2C电子商务的流程特别是后台的这些操作并掌握B2C电子商务技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借助于模拟实验。

三、知识及知识转化

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取知识,进而提升能力。何谓知识?美国学者卡尔威格在《知识管理方法》一书中是这样定义的:“知识包括事实、原理、看法、观点、概念、判断、期望、方法、诀窍等,知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合得以保存,用于处理特殊的情景并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其可表述的程度,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易于用文字、符号、图像表达的,可以客观捕捉并可供人们交流的,这种知识叫显性知识;另一种是不容易用文字、符号、图像表达的,通常是通过个人的经验、熟练的技术、文化、习惯等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即隐性知识[3]。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是知识的两个对立面,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可以相互转化的,通过知识的转化实现知识创新和螺旋上升[4]。

教学知识转化和创新的全过程包括下述四种转化模式[5]:

1.外化: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外化是师生用语言或书面方式对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进行描述并把它发展为被大家认知的显性概念的过程。外化产生的是概念化的知识。

2.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社会化是师生个体之间共同分享各自教育与学习的经历、经验、诀窍等隐性知识的过程。社会化产生的是一种“意会”的教学知识。

3.内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内化是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做而学习”的过程。内化产生的是操作化的知识。

4.综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综合化是不同的显性教学知识集中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综合化产生的是系统化的显性知识。

上述四种模式是相互连续、螺旋上升的。即教学知识的创新过程是连续动态的过程,需要隐性与显性教学知识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体现在不同知识转化模式的过程中。

四、促进知识转化的B2C电子商务模拟实验设计

该实验的内容设计为在微申电子商务教学实验系统中的B2C电子商务子系统里以商城用户身份购买一件商品并利用虚拟银行进行货款支付。下面围绕知识的转化过程介绍本实验的设计:

1.知识的外化

首先是教师用语言或书面方式把自己在B2C电子商务方面的经验和技能等隐性知识描述为能被学生认知的显性知识。一方面,将B2C电子商务模式、组成、支付方式、网上银行、电子货币、电子钱包、电子现金、商品编码等作为相关知识列于实验文档中,并要求学生在实验前的知识准备阶段认真学习;另一方面,实验步骤的设计与描述也是教师知识外化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此,教师将B2C电子商务的各个知识点转化为个人用户分别在网上商城和网上银行注册、登录;网上银行管理员审批个人用户;个人用户网上搜索选购商品、下单、网上支付;商城管理员收款确认、发货、付运费;物流中心管理员确认发货单、收款确认等可以操作的活动和流程描述。由于经验技能的获得总是与一定的“情景”相联系,因此,实验步骤的描述需要结合背景描述,把经验、诀窍、技能等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的操作指示。本实验是以小雨在网上为朋友购买生日礼物为背景的,这一背景是和广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很接近的,所以容易被学生所受。转贴于

学生知识的外化主要是通过实验过程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来进行的,在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比较模拟实验的各步骤与真实的购物流程有哪些不同之处,用流程框图或表格的形式表示出B2C的整个流程,并对主要环节进行必要的说明,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将实验中获得的对B2C电子商务的体验表达出来,供教师作实验教学效果分析时参考。

2.知识的社会化

知识的社会化主要通过观察、讨论、交流、模仿等手段,利用虚拟实验室、探究性学习等模式来实现。本实验设计为小组实验,在每轮实验中,小组成员分别充当B2C电子商务中的网上商城管理人员(经理、采购部、退货部、销售部、财务部)、物流中心管理人员、网上银行管理员和个人消费者角色,配合进行业务处理。

每组学生可以进行多轮实验,在每轮实验中,学生之间互换角色。这样的角色轮换安排有利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的开展。如果实验角色固定的话,每个学生只有部分体验,不能有效地参与讨论。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讨论,个人的体验被分享,每个角色在上一轮实验中的成功经验可以在下一轮实验中被其他成员利用。

五、知识的内化

知识的内化通常借助教学中的体验、体会、操作等手段,把概念、原理、规则等内化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形成人的心智模式和技术,这时就达到教学“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的目的,这是教学的价值所在。本实验中,实验小组成员按下列角色分配进行操作体验:

① 学生1(个人消费者):用户注册登陆、查询和选购商品、银行账户、订单查询。

② 学生2(网上商城经理):商品分类管理、商品管理、供应商管理、物流公司管理。

③ 学生3(采购部):商品采购管理。

④ 学生4(退货部):受理退申请单、查看已处理记录。

⑤ 学生5(物流公司):商品的运输管理、账款管理。

⑥ 学生6(销售部):新订单、缺货订单管理、付款未确认订单管理、付款已确认订单管理、查看所有已完成交易订单。

⑦ 学生7(财务部):账款管理。

⑧ 学生8(网上银行管理员):用户注册的审批。

分角色的体验因为融入了相应的情境知识背景,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通过这种分角色的体验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将那些显性的关于B2C电子商务的书本理论知识消化、吸收,转化为技能。

六、知识的综合化

综合的过程就是把不同的显性教学知识集中进行编码、分类、加工、综合或重组,通过支持合作学习、协同实验等教学模式,重新构建新的更加系统化的知识。根据B2C电子商务的知识构成,本实验分为银行卡网上购物、电子钱包网上购物和商品管理三大模块,网上商城管理人员(经理、采购部、退货部、销售部、财务部)、物流中心管理人员、网上银行管理员、个人消费者四大角色和几十个操作,通过小组成员中协作进行,给予充分的讨论交流空间。实验中的每一个操作都有相应的知识点,对应有显性的知识描述。通过分解的实验操作将这些知识点理解透彻之后还需要将它们综合整理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一方面,本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报告中用流程框图或表格的形式表示出B2C的整个流程,并对主要环节进行必要的说明,最后总结B2C电子商务的优势和不足。通过这种讨论、整理和思考重新形成新的系统化的知识;另一方面,实验后的相关练习是没有操作步骤提示的,要求学生自己去进行知识的分解、验证与运用。通过反复的分解、运用和综合,可以对知识进行提炼与创新,使之更准确、精练,更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头脑中。

七、总结

本B2C电子商务模拟实验设计围绕促进知识转化将知识点化解为可以操作的活动和流程,使学生通过参与和观察实际的B2C电子商务活动,了解并体会B2C电子商务的全过程(包括前台和后台),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以个人消费者的身份到网上购物,训练学生的电子商务技能,让学生发现B2C电子商务模式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实践中进行B2C电子商务知识的再现、综合、应用和创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该实验设计基本概括了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计划中的B2C电子商务的全部内容。

参考文献

[1]陈国震:电子商务模拟培训实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 商场现代化, 2005.7

[2]宋文官 马笑蓉:电子商务实训[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樊治平等.知识管理研究[M]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实用的化学知识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化学师范生;知识结构;特点;分类

新课程、新教材的一个明显变化是难度降低了,但知识面加宽了,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知识的重要性并不会减弱,相反,知识的价值更高。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学习方法、体验过程、培养能力和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关系的载体。可以说,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制约教师驾御新课程的颈瓶。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重构知识结构,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教育内容的“社会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都要求教师知识结构多元化。

1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来分析

根据知识涉及的领域,可以将化学教师知识结构划分为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化学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

1.1一般科学文化知识

1.1.1人生哲学及化学哲学知识

哲学是使人明智的学问,教师要建造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

因为教师是教育人的人,所以应该对人、人生、人性必须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依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化学哲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即本体论问题、认识论问题和逻辑问题[1]。化学教师了解一些化学哲学知识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揭示化学本质,有助于发现科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及其变化和发展,也有助于启迪思想、开阔思路,如此,可以使化学教师获得更多智慧,从而把学生带入充满智慧的殿堂。

1.1.2化学美学知识

美学知识可以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化学美学是化学与人文学的结合点,它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2]。化学美学知识包括对化学学科中美的发现、感受、鉴赏以及创造化学美等方面的知识。表现在化学教师的仪表美、化学语言的简洁美、化学实验装置的对称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物质结构美、化学原理的统一和谐美、化学家的人格美等。化学教师应该掌握一些美学知识,在教学中渗透美,使学生加深对化学价值的体验,得到情感领域的升华。

1.2化学专业知识

1.2.1陈述性知识

所谓的陈述性知识是指陈述是什么、为什么的知识,即学科内的事实、概念、原理等的知识。化学学科中的陈述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相关学科的知识、化学方法论知识、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等。

(1)化学基础知识

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概念、原理、化学变化的基本规律、化学实验的知识、化学文化知识等。这是成为一个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2)相关学科的知识

从化学学科自身特点来看,它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同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化学与生物、物理、地理、材料、能源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化学研究的范围已经扩展到宇宙空间、人类社会、微观世界的各个领域,所以,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地理、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3)化学方法论知识

化学方法论主要是指学习化学、研究、探索和应用化学知识的指导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化学教师自身学习化学知识的指导思想,也是化学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化学的工具。比如,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实验方法等。

(4)最新化学科技、前沿知识

化学从来都是与科技紧密联系在一起。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师应关心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材料的制造和应用、工农业生产、信息高速公路、克隆技术、环境保护、最新科技进展中的化学知识;了解化学科学的前沿,诸如地球化学、生命化学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技术意识和创新意识。

(5)与化学相关的生产、生活知识

化学学科天然地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化学教师应该熟悉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以及它们跟人类生活的关系,平时注意收集食品、常用药品、生活中的材料、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人类健康等方面的化学知识。

(6)化学史知识

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可以明智。”化学史是化学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奋斗史。化学教师必须具备化学史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讲述科学发明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科学的奋斗故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科学精神、人生理想等方面的教育。

(7)STS知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提供食物、衣着和住房,提供新材料、新能源,征服疾病、控制环境污染等,都离不开化学,但同时,如果运用不当,会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化学教师必须掌握STS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STS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意识和参与科学技术决策的能力。

1.2.2程序性知识

所谓的程序性知识是指说明怎么做的知识,即所谓的技能,包括智慧技能、认知技能以及动作技能。化学学科中的程序性知识主要包括化学思维、化学计算及化学实验等技能[3]。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具有高屋建瓴的眼光,这种眼光是在对本学科的精熟掌握的基础之上的,要的是“庖丁解牛”的那种境界。

1.3教育专业知识

1.3.1教育政策、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的知识

了解教育活动的目标与价值,可以把握正确的教育导向。要在化学教育的实践中自觉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执行国家的教育路线,学习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化学课程标准。

1.3.2一般教育学知识

一般教育学知识包括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理论、教学论、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法学、比较教育、教育改革与实验、教育测量与评价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等等。化学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育学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比如,建构主义理论、研究性学习、多元智力理论、情境教学等,才能确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

1.3.3化学教育学知识

化学教师运用化学知识应该与其他人不同。化学教师的化学知识应该在特性上,而非内容上与其他人不同。舒尔曼认为“学科教育学的知识”是区分教师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一种知识体系。他指出,学科教育学知识就是把“内容”和“教学”揉和在一起,变成一种理解,使其具有“可教性”。化学教师要学习化学教育学、化学教学论、化学课程论、化学学习论、化学教学艺术论、化学教育技术学等课程。

1.3.4化学课程知识

课程知识即教室层次的课程、教室以外层次的课程以及横向与纵向课程的知识。[4]化学课程知识是指关于化学课程标准以及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的知识,不仅包括教师对化学课程的理解、教材的理解、编写,还包含一定的课程理论知识,像化学课程内容、课程设计、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关于课程开发、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更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和研制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课程知识。

1.3.5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来教学。“生活体验”知识来源于直观感知的生活体验以及各种媒体传播的生活经验等。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感知是错误的,即与科学的化学知识是相悖的。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也许已根深蒂固,对他们接受正确的新知识干扰很大。因此,化学教师必须对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了如指掌,才能促进教学。

2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

根据知识的存在特征来分析,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情境性知识、理论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2.1情境性知识

情境性知识是指人们所获得的有关场景和过程的知识。可以通过与现实环境,通过观看电影、电视,通过阅读报刊书籍,通过教学实践等多种途径,获得相应的情境性知识。

2.1.1丰富而深刻的乡土知识

乡土知识即对整个教育教学活动所赖以存在和施展的社区环境的认识和了解。包括家庭状况、社区背景、社区历史、学生和教师自身的状况、教育政策、社会文化环境、风俗习惯、经济发展状况等。

一直以来,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越高,越远离自己的故乡,好像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使他和他的生活环境格格不入,就是使他不断地疏远这种环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需要培养热爱家乡和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而贡献自己聪明才智的人,因此,化学教师必须首先懂得乡土知识。

2.1.2教学情境知识

教学情境知识有赖于教学环境。比如教学设备、教室大小、座位编排、班级规模、课堂氛围、化学实验现象、教学设计、校长的角色、家长的期望、社区文化等,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化学教师必须了解和掌握教学情境与教学的关系,机智地对待不同的课堂,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当时的情景有分寸地进行教学工作。

2.1.3丰富的化学学科情境知识

化学教师要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必须全面观察化学学科现象,广泛把握化学学科事实,为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条件,为改进各种化学实验,为设计各种例题创造条件。

2.2理论性知识

理论性知识是由抽象概念、抽象命题所构成的知识,如公式、定理、定律、原理、原则、方法、策略等。理论性知识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科学研究、理论学习等途径获得。

2.3操作性知识

操作性知识是指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所获得的、有关行为方式、行为过程的知识,根据外显程度的不同,操作性知识又常常被人们区分为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两大类。比如,教师的教学经验,适应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教学随机性过程中的教育机智,解决各种冲突(课堂冲突、教学冲突、人际冲突等)的策略。包括教学设计、班级组织与管理、表达交流、教学评价、化学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改进等技能。

3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来分析,可以将化学教师的知识分为基础性知识、发展性知识和挑战性知识。

3.1基础性知识

基础性知识是化学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必备知识,即必须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学发展史、生物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材料化学、营养化学、日用化学、化学实验、化学专业前沿知识等。以便使化学教师在对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按知识的科学性和科学规律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发展和整个教学的艺术性,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上。

3.2发展性知识

3.2.1教育科研知识

许多实践证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教材的编写、教师专业发展、化学实验的改进等,都需要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而要进行教育科研,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教育科研知识,比如,科研精神、科研方法、科研成果的解释、科研成果的推广、科研论文的撰写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化学教师由教书匠变为教学专家的有效途径。

3.2.2工具性知识

工具性知识是人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基础,它的多少与深浅不仅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而且对人的先天素质和智力潜力的挖掘也有很大的作用。工具性知识除了最基本的、能维持其生存的语言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外,主要有计算机和外语。

3.3挑战性知识

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等需要获得不断的发展,以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激励自我更新,通过自我反思、自我专业结构剖析、自我专业发展设计与计划的拟订、自我专业发展计划实施和自我专业发展方向调控等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的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挑战性知识,所谓挑战性知识,是指教师为了实现自我专业发展和自我更新而应该具备的知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持续不断地教书和育人。

3.3.1信息知识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主要特征。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新时代对每个公民提出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此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并积极推进各种信息手段与传统课堂的整合,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知识,图书信息,多媒体操作知识,网络应用知识,文献检索知识,科技信息知识,信息识别、加工、处理、传输知识等。实践证明,通过网络学习和阅读图书资料进行自我教育是教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实际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