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环境污染的反思

环境污染的反思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7 16:02:08

环境污染的反思

篇(1)

在乡村环境污染问题中,农村居民作为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着最直接和深刻的感受,环境抗争事件是一种在农民难以忍受时的就事论事的政治参与行动,而这种行动是草根行动者以行动的实效作为目的,主要采取政府制度内的行政或司法手段,甚至同时使用不同方式影响政府。

地方政府处理事件的态度对农民之后的行动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地方政府在面对农民利益要求时,开始时基本上采取消极的策略,并且一旦农民的利益表达变得强烈时,政府甚至可能采用压制行动。这样做很容易激化双方之间的矛盾,使事件复杂化,更容易引发冲突,增加农民对于政府的不满,不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二、环境抗争事件的个案

安徽省A市L镇位于含山县南部,面积130平方公里。L镇的张山村和山外村围绕某大型水泥厂坐落,与水泥厂的距离约200米左右。2011年老水泥厂扩建投产试运营,生产线由一条线增至三条。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给距离最近的两村村民带来了更多的环境污染。村民们的生活终日受水泥厂的噪声和粉尘污染的影响。由于噪声和粉尘污染严重影响了村民的正常生活,无奈之下,为了保障自己的合法权利,村民开始与水泥厂、镇政府相关部门和其他相关政府机构等反映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事件。把整个事件综合一下,我们发现村民的环境抗争存在着一个明显的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即个体利益表达阶段、群体冲突阶段和冲突后的利益调整阶段。

1.个体利益表达阶段

水泥厂扩建试运营之初,村民们开始与水泥厂进行交涉,希望厂方能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以减少粉尘和噪声对于自己生活的影响。这个时候,村民的行动多以个体单个行动为主,即使有时部分人一块去反映问题,也是临时的,没有组织与协调。在这个阶段,农民抗争的直接对象是产生污染的水泥厂,直接向企业反映问题或者通过向政府求助,要求消除污染和经济利益补偿。但是,企业与政府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采取了较为消极的态度,没有实际解决问题,村民们在继续忍受环境污染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的同时,心中的积怨也在加深,这就为群体冲突事件埋下了伏笔。

2.群体冲突阶段

正常的反映问题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问题依旧存在,双方矛盾开始升级。为了更快和更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村民们2011年3月份在水泥厂门口静坐,通过阻止运输车辆的进出来干扰水泥厂的正常生产运营。试图通过这种方法引起企业负责人和政府对问题的重视,促进问题的解决。受到村民的静坐围堵后,水泥厂迅速向上反映。县政府在获悉村民在水泥厂们口静坐这一事件后,马上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紧急处理,迅速派遣工作人员对村民进行“疏散”。

到这里,事件也算是有了一个小转折,村民们不再向企业反映问题转而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村民们开始了不断地上访,首先向县环保局反映,县环保局认为村民的要求合理却对于问题的解决没有办法。之后村民们又来到县局进行上访,顾及到水泥厂作为L镇纳税第一大户,并且由于历史原因,作为水泥厂的负责人享有行政级别待遇,且待遇较高,超出了县局的管辖范围,县局工作人员建议村民们向更高一级政府部门反映。

村民拿着县环保局出具的有关水泥厂生产污染扰民问题的评估报告来到市局进行上访。市局接待了他们,对于他们反映的问题进行了处理,处理的结果是责令县政府进行解决。县政府在接到处理结果后,根据环保局提出的500米安全范围,计划将安全范围内的居民进行拆迁安置。至此,群体冲突阶段告一段落,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

3. 冲突后的利益调整阶段

地方政府在和村民商讨拆迁安置的过程中又出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政府给出的补偿标准过低,村民的原有住房很难换到一套搬迁安置房,很多村民还要补不少差价。村民无法接受这样的搬迁安置条件,拒不在拆迁协议书上签字。另外,由于政府两次给出的拆迁安置的价格不一致,后者偏低,加之之前的一系列事件,村民们不再相信政府,认为政府是在欺骗他们,想要在拆迁中赚钱,坚持要求政府按照更高的价格来进行补偿。两者之间又形成了矛盾,村民们说,事情不解决,他们还要闹大,要上更高的部门上访,对于村民的上访,地方政府更多地采取打压的态度,听说之后马上派人追回,事件在斗争中慢慢加剧。

三、对事件中地方政府行为的反思

从上述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现象: 首先是农民对污染的抗争是从企业走向政府的,政府对事件进行了包揽,使得政府由公证人变为参与者;其次,农民抗争方式的逐渐升级很大程度上源于在于其利益表达时并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积极回应;第三,在整个环境抗争事件中,农民对于政府越来越不信任,政府的公信力对于村民来说不断下降,这种公信力的下降也使得事情的处理变得越来越困难。地方政府本应该是作为公证人的身份出现,它在处理问题时应本着公正的的态度,平衡企业与农民之间的矛盾。但是,政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其动力是什么,这样做又有什么样的后果?

1. 利益共同体的推进

首先,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虽然传统的“政企合一”体制逐渐被打破,但是,目前来说并没有完全分开,水泥厂的厂长享受行政级别待遇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其次,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考核通过各种经济指标,这是地方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使得地方政府与企业形成紧密关系的又一原因。第三,地方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压力,分税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收入减少,迫使地方政府必须着力培育和壮大企业,以扩大税源和财源。

篇(2)

P键词:污染区;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分析

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各种污染现象不仅破坏了地区的生态环境,也对该地区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新时期需贯彻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思想,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总指导,协调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共同发展。根据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应深入地分析地区环境潜在的污染问题,及时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要解决一项棘手的问题,就要先行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明确其来龙去脉,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的找出解决和防治的办法,对于污染地带的质量监测首先要明确监测的内容,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做全面的判断,污染是由于当地的工业企业还是其他不合理的建设开发方式造成的,对周边生态的影响的严重程度和污染源的种类都要调查清楚。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综合的分析各类因素的影响,报告中记录的各项数据和事项反映出了当地污染的哪些具体问题,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模式、污染问题的性质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环境质量监测的内容及规范

环境质量监测是一种环境监测内容,主要监测大气环境和水环境中各污染物的分布和浓度,以确定环境质量状况,定时、定点的环境质量监测历史数据,可以为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为对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的科学研究也提供的基础数据。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环境质量监测能够起到较好的环保作用,通过建立自动化监测系统,从多个角度反映各地区的环境状况。正常工作状态下,质量监测报告能够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质量监测有其明确的规范,作为重要事项和内容的补充,也是笔者开展报告分析需要关注的范围。我们在了解其规范的相关规定后,对环境质量监测的各项具体措施和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要在一个大范围的污染区内开展环境质量监测的相关工作,如果要监测区域内的环境质量,确保明晰环境质量监测网的设计与监测站点位置选择的要求,综合使用手工监测以及设备自动监测的相关技术方式,搜集测量到的监测数据加以有效的处理,及时开展地区环境质量问题的研讨和解决方式。监测网络的搭建能够形成一套全天候、多功能的监测平台,较少遗漏的地方,全面精准的反映所监测污染区的变化状况以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以环境质量监测的重要内容为基础,包括污染区的变化走向、当地的产业布局、居民居住环境的变化以及气候、地理地貌等因素的综合分析,经过多方探索和研究,得出的环境质量监测数据才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代表性监测网络的站点布置也要根据监测的目标来合理布局,也要具备鲜明的代表性和指向性,一般是选在污染源或者受到污染影响凸显的地区比较合适。

二、环境报告反映出来的问题

参照2007年-2011年期间,这五年国内环境报告情况看,我国水污染、气污染、声污染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平均污染率情况:水污染上升21.2%,气污染上升17.6%,声污染上升12.4%,。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哪一种污染问题,其污染率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这对社会经济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时,也可从侧面反映出,国民经济收入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不一致的。

从国内环境报告的一些具体数据和事例上来分析,一些地方发展经济的手段和措施没有遵守相关的政策法律,当地政府为了经济增速不惜一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开路,一些存在严重污染但是经济效益较高的项目,审查不实不严就通过了审批,有的项目耗时长并且使用时间也长,形成的污染具有持续性,而且从开工建设到后期的生产管理也没有遵循保护环境的相关要求,不经过处理就向自然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污水和残渣废气,一些地方的工业区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逐渐成为了污染区,成为了城市和乡村建设的污染源,周边的居民区已经苦不堪言,很多居民不得不搬离居住多年的家园。

此外,环境报告还显示出我国大城市的污染正在向周边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转移,污染在蔓延和增加,这边治理,那边持续污染,造成了沉重的地方财政负担,拖累经济发展速度。可以想见,在我国最发达的一线城市,其污染程度是非常高的,我们最常见的雾霾,就是空气被严重污染的典型恶果,时刻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健康。由此可见,我国环境质量监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手段,国家也切实制定和落实了很多的政策和措施,也说明了环境污染的局面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只要采取适当措施,污染区会逐渐得到改善。

三、提高地区环境质量的措施

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为了全面贯彻环境保护思想,我国应加强环境污染现象的控制,及时解决污染区存在的污染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以每年的环境质量监测报告为指导,编制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方案。

1、搞好监测。调查显示,越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其污染程度越高,如:北京、广州、上海等。针对经济发达的城市,政府要全面做好环境监测工作,执行完善的日常监测方案,将环保工作落实到每一个步骤里。环境质量监测主要包括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的质量监测,这些都是日常监测工作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水环境监测为例,要做好水质检查及除污工作,确保水质达标后才能允许企业排放。

2、数据分析。近年来社会环境问题日趋突出,国家对环境工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充分显现了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为了进一步搞好环境工作,应结合环境报告数据进行统计,详细地归纳城市及农村环境面临的相关问题。各地方要加强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借助计算机操作系统建立监测平台,合理地利用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得出污染区具体的环境状态,提醒相关部门做好除污环保工作。

3、综合保护。对于我国而言,环境污染区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城市,特别是工业区面积大的城市,其污染程度相对更加严重。鉴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要求,应制定综合保护计划,积极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如:存在严重污染的生产型企业,要严格查处其生产条件,责令停顿整修后再允许生产。

结论

总之,经济发达城市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的污染区,这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不协调的。各地政府要积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加强环境污染现象的综合整治,营造生态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朱杰,剑敏. 浅析污染源监督监测工作的问题和对策[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0(01);

篇(3)

关键词:绿色化学;高中化学;渗透

一、高中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高中化学实验中没有积极渗透绿色化学思想,不注重化学实验所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严重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处理化学废弃物,严重污染周围的空气和环境。学生没有绿色环保理念,无法实现绿色实验的教学目标,化学实验操作流程不规范,所使用的化学原材料很多都具有污染性和有毒性,很容易发生爆炸现象,主要原因就是没有进行绿色化实验。针对这一教学现状,必须要积极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使学生形成绿色化学思想,自觉规范化、绿色化进行化学实验,注重选用无污染无毒的催化剂,这样才能有效控制污染物的生产,避免发生浪费和爆炸现象,采用环保的方法处理生成的化学废弃物,并运用多媒体播放化学实验操作流程,降低化学实验成本,减少实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气体及固体废物,充分体现高中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二、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实践

1.整个化学实验过程进行绿色化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高中化学实验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必须进行绿色化,将绿色化学思想渗透到化学实验中。以绿色为主的化学实验,能够减少生产的有毒有害气体,起到控制污染源的作用,实现绿色化学实验的教学目标。首先,所选用的化学实验原材料要符合绿色理念的要求,使用可以循环利用的原材料,这样可以节省实验材料,由于化学实验种类很多,为了避免化学反应对空气造成污染,对现有的实验流程进行绿色化改造,全面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使用相应的催化剂溶解一些污染性物质,保证所产生的溶剂不污染空气和水资源,充分体现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的重要性。其次,采用环保的方式妥善处理所产生的污染物质,以免产生刺激性气体污染空气,选用一些无毒无害无污染的溶剂代替强酸强碱的物质,这样才能控制有害气体的挥发。例如:在进行“苯和液溴反应”实验时,将整个化学实验进行绿色化处理,使用污染较小的溶剂,发挥化学物质的催化功能,迅速溶解实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实现绿色化学理念的目的,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运用多媒体进行传授

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传授,将化学实验步骤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印象,避免使用一些污染性的化学溶剂,有效保护周围环境和空气,控制化学实验所产生的有毒物质,以免大量的化学药剂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借助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将化学实验的操作流程形象化、具体化展示出来,使学生明确化学实验操作步骤和流程,学生可以不用接触有害的溶剂,杜绝出现环境污染现象,降低化学实验的危害性,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根据化学实验内容制作幻灯片,播放化学实验过程和现象,使学生全面掌握化学反应所需的药剂。因此,运用多媒体播放化学实验的操作流程,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记忆力,减少使用的化学溶剂,消除化学实验的危害性,有效防止出现严重的污染现象,在播放教学视频的过程中积极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意识到绿色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具备绿色化学思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严格规范化学实验操作过程

高中化学实验中要改变以往的教学理念,积极渗透绿色化学思想,严控规范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使学生明确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性。在进行化学实验之前,教师要演示正确的实验操作步骤,并告知学生如果操作不当会引发爆炸,使学生认真操作化学实验,避免学生因使用一些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或是损伤。与此同时,将实验室的门窗打开,使有毒气体迅速排出,使师生安全得到保障。例如:在进行“铜和稀硝酸反应”实验时,告知学生实验的基本要求以及应注意的事项和所需要的化学原材料,使学生了解稀硝酸对人体的危害,清楚铜和稀硝酸反应产生的化学物质。然后,引导学生亲自准备实验所用的材料,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环保无污染的溶剂,将反应实验产生的有毒气体吸收到相应的装置中,严格规范学生操作化学实验的步骤,使学生养成规范化操作流程,并清楚实验材料的基本性质,学会处理有毒性和污染性的气体,使化学实验的各个流程都体现出绿色化理念,从而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4.正确处理化学实验所产生的废弃物

为了解决以往高中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注重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增强学生绿色化学意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所产生的废弃物,使学生主动保护周围的环境,并认识到一些有毒气体和有害物质的危害性。因此,告知学生正确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是十分重要的,以免对大气和环境造成污染。将绿色化学理念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懂得合理使用实验材料,并掌握处理实验废弃物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废弃物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将一些碱性较强的废弃物深埋在地下,妥善保管可再利用的原材料,从而进行绿色化学实验。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实验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以免学生接触一些有毒有害溶剂对身体造成伤害,严格控制化学实验的每一步骤,所选用的实验原材料必须无毒无害,采用环保的方法处理实验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这样才能有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而构建绿色环保的高中化学课堂,使学生具备绿色化学意识,从而形成绿色的实验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和.浅谈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17,(03):180.

[2]刘润枢.浅谈绿色化学思想在高中化学实验中的实践[J].化工管理,2016,(26):48-50+53.

篇(4)

防止环境污染,为切实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专项整治力度。保证群众健康,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环保局关于“专项治理企业违法排污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实施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依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改善环境质量、保证群众健康为目标,以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为重点,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集中整治和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努力遏制污染反弹,维护群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平安新余。

二、工作举措

1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积极开展信息沟通和宣传报道,确定宣传重点,制订分阶段新闻报道计划,对典型环境违法案例予以公开曝光,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并利用设立举报信箱、举报电话等形式,鼓励群众检举各种环境违法行为,发动群众广泛参与。

2确定查处重点。结合我市实际,确定专项治理行动的查处重点:

一是检查“十五斜和“新五斜企业污染和污染反弹现象;群众2年内连续举报由于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的大气污染、饮用水源地污染、危险废物污染和城镇噪声扰民等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重污染行业突出环境问题是否得到整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火电、水泥、造纸等行业是否进行清理。

二是检查河和江流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以及河流域沿线工业污染源超标排污问题是否得到及时有效治理。依照市政府提出的年底以前渠由五类水质达到三类水质的要求,重点抓好镇区域内违法排污企业的专项整治工作。

三是检查地方政府出台违反环境维护法律法规的土政策”又拒不纠正的问题,及有关部门违反建设项目环境维护规定违规、越权审批项目,对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放松管理,致使项目违法开工、建设、甚至投产的问题。

四是检查企业是否按规定进行排放污染物申报登记;否按规定方式排放污染物;有无擅自撤除或者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偷排污染物等行为。

3严格执法纪律。认真组织,抓好落实;建立环境维护责任制,严格执法纪律;落实环境污染演讲制,对环境质量临时得不到改善、环境污染企业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或治理后又反弹的追究有关部门及企业领导的责任。

4突出工作重点。特别是严重影响群众健康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突出问题,确定一批典型,实行挂牌督办,限期落实处置,对逾期未落实的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工作职责

1建立组织协调工作机构。今年继续在市环保局、发改委、经贸委、监察局、工商局、司法局、平安监管局等7部门联合建立“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证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基础上。共同抓好此项工作。成立专项整治行动协调小组,组长由市环保局局长担任,成员由市环保局、市监察局抽调有关人员组成。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环境监理所,联系电话:

2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并建立环境违法案件移送制度。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依照确定的重点和范围,深入检查,查清违法行为,收集违法排污证据,依照环境维护法律法规,从严处分。查处违法排污企业时发现涉及有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政责任的要及时移交监察机关,由监察机关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监察机关按权限对职能部门违反环境维护法律法规,部门工作人员、损害群众环境权益的行为,以及部门工作人员、违法、违纪、充任违法排污企业维护伞的腐败行为,按规定提出监察决定和监察建议。

四、工作目标和步骤

严肃查处一批环境违法违纪案件,这次专项治理的目标任务是督促各县、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严格执行环境维护法律法规。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动县、区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专项治理采取自查自纠、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时间为7月中旬至9月10日。

篇(5)

一、绿色化学的现代内涵

绿色化学(Green Chemistry)概念从一提出来,就明确了它的目标,是研究和寻找能充分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限度地节约了能源,在各环节都实现净化和无污染的反应途径。它的过程为零排放和零污染,具体内涵体现在五“R”上。

1.减量(Reduction)――减量是从节省资源、少污染角度提出的,包括两层意思:(1)减少资源用量,在保证产量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用量,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转化率,减少损失率;(2)减少“三废”排放量,主要是减少废气、废水和废渣(副产物)排放量,特别是排放废水量必须降低到一定标准以下。

2.重复使用(Reuse)――重复使用不仅是降低成本的需要,而且是减废的需要。诸如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从一开始就应考虑有重复使用的设计。

3.回收(Recycling)――回收可以有效实现“省资源、少污染、减成本”的要求。回收包括: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回收副产物(含“三废”),回收助溶剂、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化学工业产生中的循环操作程序就是一种常见的回收方式。

4.再生(Regeneration)――再生是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它要求化工产品生产在它设计的开始,就应考虑到有关原材料的再生利用,特别高分子材料的再生显得尤为重要。

5.拒用(Rejection)――拒绝使用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办法,它是指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药品原料,拒绝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使用。在学术界日益重视的绿色化学现代内涵已得到理解,绿色化学概念在工业上也已日渐得到认可,但它的概念与内涵在教学中也应得到贯彻,它的应用在实验中也应得到推广。特别是中学化学教学,面对的是接受启蒙化学教育的中学生,贯彻绿色化学内涵,推广绿色化学成果显得尤为重要。

二、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

1.宣传绿色化学,增强环保意识。

要让学生把绿色化学理念变为自觉的行动,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培养学生改造和优化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就必须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的思想。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利用化学学科优势,教师可以点带面,介绍环境污染及其危害,逐步树立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在讲化学“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节时,先让学生阅读“图4-19空气质量日报”,并让学生相互讨论工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严重性,让其认识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要提倡绿色化学,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树立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

2.重视实验教学,渗透绿色化学理念。

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观点,实验教学与绿色化学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在实验教学中贯彻绿色化学思想最为重要。因此,为了适应绿色化学新要求,中学化学实验必须进行改革。

(1)要大力推行微型实验。要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要给出限量,实验中除了可使用已研制成功的井穴板等微型仪器,还可以把容量瓶、烧瓶、启普发生器等微型化。在微型化带来实验现象不明显时,可借助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把实验结果放大。

(2)要努力改革实验方式。有些颜色变化明显的定性实验可放在点滴板中进行,如指示剂与酸或碱作用实验、Fe3+的显色实验等,有些定性实验可放在滤纸上完成,如电解饱和食盐水,检验醛基存在等。

(3)要设法改进和创造性演示有关实验。课本中有些实验仍有危险性,硝基苯及苯有毒,硝基苯、溴苯制备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演示;在NO2制备、铜与浓硫酸反应、氯气的制备等实验中可以连接尾气装置;对H2和O2、Cl2与H2等的爆鸣实验可以进行改进。

(4)正确处理实验废弃物。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如果我们对这些废弃物进行合理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以变废为宝。对于废液的处理,实验室应建有专门的废酸槽和废碱槽。在实验操作中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一定要在指定处倾倒。对于含贵重金属的废液,要经化学处理回收后再排放。比如做了银镜反应后,试管中的银镜用稀硝酸清洗后的废液可集中收集起来,可以回收其中的贵重金属银。对于废气的处理要做好尾气的吸收或回收再利用。对于Cl2等有毒气体的制取,要用相应的试剂进行尾气处理。

3.精心设计作业,巩固绿色化学理念。

篇(6)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79-02

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一般理论

(一)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一般理论

1.城镇化的内涵

城镇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是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的总称[1]。中国的“城镇化”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看法认为,城镇化就是工业化发展引起的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城镇化人口密度增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区不断扩大;广义的理解则认为,城镇化就是社会化、工业化集聚区域的城市要素逐渐增加的过程,同时包含着人们的精神文明层面的巨大进步的过程。

2.生态环境的内涵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生态环境是生态和环境两个名词的组合。生态是指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当代环境概念泛指地理环境,是围绕人类的自然现象总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实际上是人类的环境。当代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及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生态与环境虽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但两者又紧密联系、“水融”、相互交织,因而出现了“生态环境”这个新概念。

(二)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依据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自文化始祖周公提出“以德配天”的思想后,经不断演化,“天人合一”的学说就在儒道两家的文化中盛行开来。这种观点认为,天即自然,人与自然组成了世界上的有机统一体,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整体内是动态和谐的、对立发展的。从生态角度讲,“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强调发展应当注重整体性,“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强调人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自然发展的规律十分重视整体的平衡,多余的就会丢弃,而缺少的部分也会得到及时的补充。现在,我们实施的注重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各领域全面发展的战略,实际上就是在实践古人的“天人和一”的整体性发展理念。自然的法则是神圣的,人只有遵循法则,改造自然才会取得“上天”的准许;否则,就会受到它的严厉惩罚。古人在这个方面显然比今人的认识要深刻,“天下大生谓至德”,放眼整个地球,我们应学习古人对自然的“取之有时”、“取用有度”的绿色生态主张,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生态的平衡。

2.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2]。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离不开自然界。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3.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3]。协调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原则,揭示了怎样发展的问题,既包括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又包括人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既包括产业及行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又包括地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克服单纯以经济收入或经济增长衡量发展水平的观点,特别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根源

(一)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1.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

(1)城镇用地失控。近年来,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与“人口城镇化”出现大量水分因而城镇化发展质量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土地城镇化”的速度过快,城镇发展空间严重失控,这是“冒进式”城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由于对土地的审批不严、管理力度不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土地资源闲置、浪费现象,造成大面积的撂荒地,致使不少地方出现“土地危机”现象,土地资源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2)城镇供水紧张。由于城镇人口的增多,对水的需求量增大,生活污水相对增多。生活用水排放设施的缺乏,使大量的生活用水排入河流,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大量的污染工业布局在城镇周围或水源地,对城市供水造成巨大威胁,细菌等微生物污染、工业废水等无机物污染、工业污染排放等潜在的有机污染,造成城镇供水的三大污染物。

2.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1)城镇空气污染。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成为最大的环境问题之一[4]。2013年全国大面积出现的雾霾、阴霾,就是因为天空气体中充斥着汽车尾气、工业废气。这主要是由于城镇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以及由其他污染物的反应中形成的带有光和热的光化污染。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巨大,人体持续暴露于空气污染中,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当空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将严重危害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疾病和死亡。

(2)固体废弃物污染。近年来,城镇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有增无减,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严重落后于城镇的发展和功能需要,废弃物的细粒,增加了大气中的粉尘含量,加重了大气的尘污染;无序堆放的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成分由于挥发及化学反应,产生有毒气体,导致大气污染。由于对中央财政上缴比例过大,地方财政的压力增大,特别是县、乡(镇)财政连吃饭都保证不了,哪有财力来治理和防范环境污染和破坏。甚至对明显的污染企业和作坊,因其是本地的财力来源而放任自流,明显加大了对环境治理和防范的难度。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1.生态环境的制度根源论

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既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存在着深刻的制度根源。只有进行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树立新的生态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资源得到合理和有效配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只有从制度的层面上加以透析,才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走出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出现的边治理边污染、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出来的恶性循环的怪圈。

2.生态环境的科技根源论

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对城乡环境污染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在目前人类可以实现的生产力水平下,一个生产过程往往只能利用某种原料的一部分,而把其余部分作为废料排放到环境中去。生产技术水平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就高,排放到环境中去的污染物数量就少;反之,生产技术水平低,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就低,排放到环境中去的污染物数量就多。因此,与科学技术落后相联系的污染治理技术水平低下,也是环境污染严重的因素之一。

3.生态环境的文化根源论

形而上学的发展观、缺失公正的伦理观、片面的道德观、缺位的政绩观,是中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哲学思想根源。人的出现对自然界而言,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效果,既有可能加速,也有可能延缓自然的演变过程。要使人类的行为作用于自然界时产生正面地、积极的影响,就必须按照自然规律来遵循自然;而一旦反其道而行之,则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人类的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并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人类不可能逃离自然规律的控制。

三、推进解决城镇化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一)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保证治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随着中国环境的日益恶化,体系较完备的法律系统,对城乡环境自然资源的开发利显得越来越重要。环境的保护不仅要靠政府的大力支持,严格、明晰的标准也是很重要的。完善立法,扩大法律保护生态环境的范围;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责任制度,明确规定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度。

(二)建立高效的综合环境管理体系,强化环境行政权力

在中国,建立有相应的责任机制。不断提高生态环境监管水平,加强部门配合,强化执法检查,从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监管并重,对违反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坚决处理、绝不手软,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三)有效推进自愿性行动,积极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

在城镇协同治理背景下,城镇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在协同治理的过程中,各方能充分实现其权利,从而达成共赢的良好局面[5]。未来城镇生态环境的目标是建立和谐、文明、创新的新型生态城镇。这样的目标必须倚仗社会各个群体的团结合作,所以这里的“共治”是多方面、多群体、多方向的协同治理。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努力营造生态环境保护的舆论氛围,牢固树立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充分运用媒体和广告网络等多种手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 张涛.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冲突及协调[J].鄱阳湖学刊,2013,(3).

[2] 王雪松.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及启示[J].江淮论坛,2009,(3).

[3] 董玉宽.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哲学思想[J].生态经济,2010,(2).

篇(7)

[关键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环保教育

环保是21世纪的首要课题,也是当代人类文化素质的重要部分。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全方位的做好环保工作,除了城市的规划以外,还有重视日渐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所以,在农村中学化学中实施环保教育,是每个中学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实施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综合素质。

一、在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环境污染实例实施环保教育

1、大气污染实例在环保教育中的渗透。在1952年,美国洛杉机发生了首次“光化学烟雾”称为洛杉机烟雾,此次烟雾事件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损失,它的特征是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列,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是因为大气中含有碳氢化合物和氨氧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如O3、H202、醛等,这便形成了光化学污染。继洛杉机之后,在日本的东京、大阪;英国的伦敦;澳大利亚、德国等大城市都出现过光化学烟雾,因而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对光化学烟雾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目前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有两个:(1)控制反应活性亭的有机物排放;(2)控制03的浓度,氮碳化物初始浓度的大小会影响03的生成量和生成速度,NO2浓度低时,其元解产生的O量减,于是就会减少03生成速度。

在学习氧族元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S02的危害。1952年12月由于大气中SO2的增加,在伦敦引发一次硫酸烟雾型污染事件,因此,我们也把硫酸型烟雾称为伦敦烟雾。S02的增加还会出现酸雨等现象。在上课时,教师要简单的介绍一下有关的酸雨知识,酸雨是因为硫酸和硝酸溶入大气的雨滴,使自身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酸雨在陆地生态系统中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损害土质,改变微生物的数量,酸雨还可以使湖泊,河流中沉积的某些重金属元素化合物溶出,从而进入鱼贝体中,这些有毒的重金属元素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因此,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2002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在《两控区“十五”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计划》、《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划定方案》之后,第一次将排污权交易示范工作写进环境统计公报,成为2002年国家控制大气污染的第三项重要措施。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快过大气层,因而造成:即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于大气之中,从而使大气的温度升度。

大气中CO2的含量增加而导致全球气温上升,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起厄尔尼,太平洋气候的变化现象,使全球降雨量分布发生变化。氯的氧化物及氟氯代烷分解产生的原子,使臭氧层空洞的现象。目前减少大气污染的方法主要有减少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大副度的植树造林等。

以上仅仅是一些关于大气污染的实例,而环境污染有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时候,也要从多方面的污染角度举例说明,让学生能学习到补角全面的有关环境污染与保护的知识。

2、水污染知识在环保教育中的渗透。在水污染方面,在教学中,学习了水这种化合物以后,教师就可以介绍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能源之一,而水污染却是当今世界的三大污染之一,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水污染呢?在城市,水污染主要来自工厂排放的污染,生活污水等。在农村,由于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塑制袋之类的白色垃圾使用率不断上涨,又因为没有专门的垃圾场所,也没有专门的管理和清扫的人,所以这些垃圾就随意散落到地上,大水一冲,就涌进河里,污染河水,使河床升高。在农村,由于农民大量的使用农药和化肥在大水冲刷时随着泥土流进河里,使水质发生变化。这些污染物一旦到了河里,就会通过食物链从一种生物传到另一种生物,从一个群落传到另一个群落。循环污染,威胁人类的健康,破坏了生态平衡,在历史上,由于水污染造成伤害事件也是有的。

在瑞士,农用化学用品,溶剂和汞污染了莱茵河,使数百万尾鱼被毒死。近几年,在中国也有许多的大型水污染事件发生,例如,2005年11月14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在发生爆炸火灾之后,向松花江排放了大量苯类物质,造成了松花江的严重污染。11月24日重庆市垫江县一家化工厂也发生爆炸,导致苯泄漏,污染水流入附近农田。只是未危及重庆市的供水,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12月中旬广东省韶关冶炼厂将超过一千的含重金属镉的污水排入北江,严重污染了珠江水系,危及广州供水。由于水被污染,全世界每年有6×107人死于腹泻。

通过这些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一步一步树立强烈的环保意识,从而结合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思考怎样治理污水。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几种治污水的方法:(a)、中和法,对酸污染的废水通常加石灰乳等作中和剂,也可加石灰石粉末,使酸性物质和它反应:2H++CaO03=Ca2+H2O+CO2;(b)、沉淀法,加石灰乳到水中使水呈碱性,大多数重金属将生成氢氧化物沉淀:Mn+OH=M(OH)n;(c)氧化还原法,用以处理氰化物、硫化物、酚、醛以吞除色,除臭,处理不易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例如,在碱性条用次氯酸钠(NaC10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产生CL2,氧化CN:2CN+5CL2+10OA-=N2+2HCO3-C+4HO2经过这些知识的渗透,还可以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

3、土壤污染在环保教育中的渗透。氟氯代烷产生的原氯在臭氧的分解中起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臭氧的分解,使臭氧层中嗅氧减少,从而形成了臭氧层“空洞”,氟氯代烷来源于人类使用的致冷剂,是致冷剂的主要成分。

在当今世界的三大污染中,除了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外,还有一大污染就是土壤污染。要想较完善的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完成环保教育工作,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穿插有关土壤污染的知识。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学习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向学生介绍土壤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之一,它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进入土壤的物质的能力,所以土壤又是保护环境的重要净化剂。土壤曾被人认为具有无限抵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其实,土壤也是脆弱又容易被人类活动所损害。每年数十亿吨的地下矿藏被采掘出来造成土壤的污染是显而易见的,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大气中CO2过量而引起全球气温变暖。全球雨量的分布发生变化,使肥沃的土壤变得干旱荒芜;将土地变成有毒化学品的堆放场所,含碱盐成分废水灌溉农用田,造成土壤碱化,导致农业减产。酸雨造成地面水体和土壤酸化,土地肥力降低;森林的毁坏而使土地沙漠化;大量农药和化肥施土壤,不但造成了土壤的污染,而且造成了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这一系列现象都是土壤污染的明显表现。而这些污染给我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我们要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比如说氢能源,因为氢燃烧生成水且放出大量的热,不污染环境。这样就可以减少煤,石油等的开。植树造林,不让水土流失。通过这样的讲解和介绍,使学生扩大了知识面,也让他们知道保护土壤环境也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三方面的污染实例及污染的起源、危害、防备措施等,是学生对环境污染知识有大体上的认识,启发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除了三大污染以外,还有什么污染。比如说噪声污染,有害废物及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污染等,对这些污染,我们该怎样防备和阻止等。这样不仅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还可以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认真的去探讨这快生养他们的土地,增强爱国心,从而要保护这块土地,以致达到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以上所举的例在中学化学教学步骤中是必不可少的。

二、通过实验和课外活动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实施环保教育

大家都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要想在实验中实施环保教育,就必须从身边的事做起。

1、通过细节性提醒,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习惯。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就要从节约药品,不污染实验室环境等方面考虑来指导学生做实验。例如,在制取有毒气体时,教师就要提醒学生,要注意尾气的收集与处理。例如,在制取CL2时,我们就应该在通风橱内进行,用NaOH溶液收集尾气。叮嘱学生要遵守实验室规则,不在室内抽烟,吃东西等。还防止学生一味追求趣味而乱动手摆弄,还要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一定要按指定处倾倒或回收,然后统一处理。通过这些细节性的处理,养成学生保护实验室环境的习惯,同时又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2、通过改进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思考环保措施的习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有的实验可以通过改进方法后,不但可以节约药品,而且效果明显,易于观察,又不污染环境。比如说在做铜和浓硝酸的反应中,利用注射器代替试管进行实验,取一支10ml的注射器,抽出活塞,在针筒内装进0.04g铜,推上活塞并吸入0.1ml硝酸,观察现象等反应完毕后,将注射器中液体小心排入废液中,无色气体在针筒内吸入空气,可见到无色气体变成红棕色。改进后的装置是封闭体系,易于对比观察,效果明显,药品用量比改进前用得少,同时又能防止有毒气体NO2的泄漏而污染空气。再比如说,在制取溴苯实验中逸出的臭味是溴蒸汽,它既污染了教室环境,又严重影响了师生身体健康。针对这问题,利用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原因是制取溴苯的装置不够严密,因此在反应过程中逸出BR2通过长玻璃管时不可能全被冷凝成液体,因而会从导管口逸出,要避免这种现象,我们怎样来改进这个实验呢?其实很简单,要改进这个实验就在密闭容器里进行,改用“Y”形管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分析,这样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又能起到环境保护教育的作用。

3、通过课外活动,宣传环保教育。实验室毕竟是个小天地,学生所见的污染也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可以带学生出去一些工厂参观(如化学厂、农药厂、造纸厂、制革厂等)。了解一下这些工厂是怎么样处理生产中所排放的三废的。他们利用了什么设备等。每年的植树节,组织学生植树,利用每年的5月31日世界无烟日,6月5日世界环境等纪念的日子,取得当地环保部门的支持,要求学生参加环保宣传工作。这样使学生经常可以看到形象的环保教育活动,以提高环境管理文化等方面的认识。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涉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各方面,不是个别技术领域或某种工业单独造成的,解决环境问题,也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努力,而化学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因此,如果想全方位的做好环保工作,除了城市的规划以外,还有重视日渐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所以,在农村中学化学中实施环保教育,是每个中学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M]全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戴树桂。环境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板社,1996

[3] 周公度。结构与物性.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杨民生,王静萍等.环境保护百科知识.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