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7 16:02:09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1)

早在2015年,就指出,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以上这些创新,与每个企业都密切相关。其中,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更是企业创新的重点内容。我们过去经常讲,推动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一个是科技,一个是管理。只有这两个“轮子”转得好,才能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发展。对此,我谈几点意见,供参考。

加快科技创新,做强实体经济

创新驱动是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体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动能正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也要看到,在实体经济中,低端供给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仍然很突出;产品结构还无法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变化,高品质、个性化、高附加值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传统制造业中的关键装备、核心零部件和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只有加快科技创新,才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讨论时,从创新驱动的高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提升科学中心集中度和显示度,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二是要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转移转化。三是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这三个方面,既是推进企业科技创新的方向,也是加快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容。华为经过20多年持续高投入的创新研发,已经突破技术跟随者的发展阶段,成为以科技产品引领世界潮流的中国企业,也是世界100个知名品牌中,唯一的中国知名品牌。国家电网强化创新意识,稳步推进成果转化,在重大科技攻关、科技示范工程、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建设、电网标准制定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实现了很多世界第一,成为中国500强排名第一、世界500强排名第二的国际一流企业。

加强管理创新,做优实体经济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2)

《意见》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增强发展新动能、促进社会就业、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国务院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支持政策和举措,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当前,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有亮点、有潜力、有特色的众创空间,已经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创新创业者的聚集地,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意见》提出,为进一步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驱动作用,紧密对接实体经济,有效支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继续推动众创空间向纵深发展。通过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创客等多方协同,打造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众创空间,吸引更多科技人员投身科技型创新创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意见》强调,重点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现代农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卫生、文化创意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众创空间。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围绕主营业务方向,按照市场机制与其他创业主体协同聚集,形成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高校院所积极参与、辐射带动中小微企业成长发展的产业创新生态群落。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围绕优势专业领域,建设以科技人员为核心、以成果转移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众创空间,为科技型创新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试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发挥重点区域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优势,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及产业园等共同形成创新创业生态体系。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外先进创业孵化机构开展对接合作,提升众创空间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意见》要求,要从财政资金支持、税收政策优惠、金融手段创新等方面支持众创空间的专业化发展。各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要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引导、分类指导和宣传推广,为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创造条件,在全社会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布 轩)

中国铁塔新建及改造存量基站2万个

通信产业网讯 近日,北京市政府与中国铁塔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提升首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信息化服务能力,快速推进“宽带中国”和“互联网+”行动战略。中国铁塔将北京市作为全国信息基础设施布局重点区域,加大铁塔、基站和室内分布系统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十三五”期间预计共投入资金50亿元,新建及改造存量基站2万个,实现北京市的无线覆盖率居全国领先地位;加强与北京市“互联网+”相关产业合作,推进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铁塔相关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领域融合。(高 超)

福建省 面推进三网融合

通信产业网讯 近日,经福建省政府同意,福建省三网融合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福建省贯彻国务院三网融合推广方案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进福建省三网融合,壮大信息消费。《意见》指出,各地政府应将信息通信设施和广电设施纳入市政公用设施体系,协商电信、广电企业,为电信网、广播电视网预留所需的管线通道及场地、机房、电力设施等,各类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应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开放,并为网络的建设维护提供通行便利。此外,《意见》还就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尽快投入使用、加强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沟通协调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婉 蓉)

河北省政府出台 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

通信产业网讯 河北省政府日前出台《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在创业创新、制造业、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现代金融、政府服务、民生服务、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生态环保、文化旅游等11个领域重点推进“互联网+”行动,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

到2018年,河北省各市城区家庭普遍具备1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到2020年,省会及有条件的城市家庭具备1000Mbps宽带接入能力。到2025年,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将成为河北省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晓 燕)

泰安铁塔 成春节通信保障工作

通信产业网讯 今年春节是存量资产全面接收后第一个重大节日,通信保障迎来一次大考,为确保春节期间通信网络安全畅通,泰安铁塔公司提前部署,加强调度,多措并举确保网络运行稳定,顺利完成节日期间维护保障工作。

一、提前部署工作,制定应急预案。二、加强节前巡检,杜绝问题隐患。三、实现联合监控,提高保障效率。安排7×24小时值班,与三家运营商监控中心实现联合监控,实时沟通,统一调度。四、加强现场调度,确保快速响应。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维护质量。春节过后,公司总结推广维护工作中的优秀经验,查找不足,提出下一步整改措施。(郭 建)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这是对现实的清醒判断,也是对未来的关键抉择。

经过30多年不懈奋斗,我们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战略目标阔步前进。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近4000美元,从国际经验来看,这个阶段既拥有继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也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环顾全球,成功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国家不在少数,能够持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最终获得成功却不多见。不少国家在迈入现代化进程后,最初的发展势头相当不错,后来却出现停滞甚至发生逆转,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对发展方式作出调整。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改革发展的成绩巨大,但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相当突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突显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离不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有顺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的发展才能迎来新的契机,孕育新的希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一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四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六是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七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八是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须看到的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4)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市场条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但首先是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内在关联,没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根本上是一个问题,因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在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驱动力结构变化上的表现。生产力发展的载体是企业,因而企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只有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于企业,才能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市场机制是最重要的。可以说,创造完善的市场条件是促进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市场机制具有促进企业自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功能,主要是通过竞争机制来实现的。因此,重要的是要创造能够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市场机制在为企业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外部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能力的提高。对于企业来说,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市场条件。客观的市场条件迫使企业必须有这样的观念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市场竞争条件越充分,企业这―观念也就越强烈。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遵循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心转到创造更好的市场条件、塑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增强企业自身转变发展方式的能力上,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条件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为实现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变提供体制保证。具体而言,需要完善以下几方面的体制:

完善对消费品生产,特别是对服务业发展的投资体制。必须在投资体制上保证政府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项目的投资力度和比重,放宽对社会资金投向服务业的限制,使提高消费比重、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都能够得到体制上保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到实处。

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从体制上保证国民收入再分配更多地向直接形成居民收入的方面倾斜,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数量,使更多的人能够通过再分配途径获得更多的收入。

完善初次分配体制,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必须从体制上扭转压低劳动报酬作为降低生产成本最主要途径的这种观念和做法,使企业逐步提高报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既能够保证企业创造的总收入中有更多的份额成为劳动者的收入,又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质上是实现经济发展源的转变,即经济发展主要靠要素驱动向主要靠创新驱动转变。经济发展源的不同,反映的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在体制上保证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科技进步和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条件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任务,政府作为政策的制订者和宏观经济调控者,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主要通过制订政策来实现,而政策是政府功能最主要的体现。政府政策能够影响所有的生产主体,所以,政府的作用远大于任何一个经济主体。经济发展政策不仅从宏观上主导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从微观上规范着企业的行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政府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要求出发提出的战略任务,政策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保证。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它能够按照国家对经济发展的总要求,根据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或对哪些方面给予支持或对哪些方面进行限制,并能够进行灵活的调整。政策具有的这种独特优势和作用,决定了研究和制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为整个社会实现这一转变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是政府要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5)

会议上充分认识到河北的省情: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在“快”的方面还有差距,在“好”的方面同样存在明显不足,集中表现为两大主要矛盾和两个突出问题:

从主要矛盾看,首先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第二产业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较小,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较高,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消费、出口的拉动作用不强;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不高,城镇化进程缓慢;其次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备,催生和激活市场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法人数量少、活力不强。

从突出问题看,首先是创新能力不强,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其次是社会融资能力不强,金融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支撑能力亟待加强。因此,实现“好”对我省而言尤为迫切和紧要,对各级干部来讲责任更加重大,任务也更加艰巨。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我省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初步建立,经济建设的中心由求数量开始向求质量转变。自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连续4年达到或超过百分之十,经济发展由追求发展速度,增长速度转变为注重经济发展质量。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经济总量保持平衡,防止通货膨胀;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换代,缩小城乡差别;资源节约;生态良好;改善民生,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转变经济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途径,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完全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粗精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项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科技进步转变。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6)

主基调――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

《建议》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真正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贯穿于“十二五”的全过程,落实到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各领域,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切实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这个主基调的提出,顺应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要求、符合贵州实际。

赵克志指出,首先,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和面临的主要矛盾。必须看到,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全国呈现出东部率先发展、中部迅速崛起、西部竞相开发的格局,纵向比我省发展明显加快,横向比多数省区市的发展速度更快。还要看到,进入“十二五”以后,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将在前十年蓄积能量的基础上继续加速,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压力。

其次,我省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慢、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和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非常突出,亟待加以解决。我们必须加快转型,真正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推进社会管理向全覆盖、社会化转变,推进社会形态由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加快转型不仅可以促进当前经济发展与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效益增加的统一,而且可以为长远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第三,今后十年我省按照总书记的殷切希望,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与全国共同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十二五”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跨越,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带动社会全面进步,通过经济总量登上新的重要台阶为解决各种问题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如期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建议》进一步用“六个必须”指明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原则:必须把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和积极扩大消费、出口需求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必须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必须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保护青山绿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必须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对此,赵克志要求,“六个必须”是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要全面把握、深刻理解,贯彻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要努力成为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建议》提出,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有效转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这个奋斗目标,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突出‘快’,蕴含‘好’。既提出‘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000亿元,力争翻一番、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又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建设、提高人均收入,是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有机统一。二是立足于‘赶’,着眼于‘超’。既明确了留有余地的规划目标,又提出了自加压力的工作目标,既有纵向的自我超越目标,又有横向的追赶突破目标。三是注重战略性、宏观性,体现前瞻性、指导性。除了对生产总值目标进行定量表述外,其余目标均是方向性、概括性描述,既为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供指导和依据,又为专项规划和具体工作指明方向、留下空间。”赵克志说。

主要战略――

工业强省和城镇化战略

《建议》指出,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增强城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基础和推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集中突破口,贵州恰恰这两方面都比较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慢是当前我省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顺应社会前进方向的必然要求,强调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可以起到牵头管总、抓纲带目的作用。

具体来看,赵克志指出,我省是一个有4000万人口的省份,工业化不可逾越。同时,必须看到,工业化是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既体现在工业的快速发展上,又包含着先进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推广运用,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工业上连一产、下连三产,工业可以反哺农业、带动服务业;

我省城乡差距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贫困人口。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城镇化,推动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之,我省生态环境脆弱,可耕地资源稀缺,推进城镇化不仅可以优化要素资源空间布局,而且可以缓解自然条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

“三个重中之重”――

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

《建议》强调,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扶贫开发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和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三个重中之重”的提出,是符合我省省情的。赵克志指出,我省农村人多地少,土地瘠薄,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是关键所在。

为保证将“三个重中之重”落实到位,《建议》具体提出了五项任务:一是合力推进扶贫开发;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三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四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五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服务业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建议》指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大提高,加快把旅游和文化产业培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扩大服务业总体规模,拓宽服务业服务领域,提升服务业技术层次,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总量、质量和素质。

对此,赵克志强调,一是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生产业,全面发展生活业,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培育新热点。二是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大省,按照打造具有重要吸引力的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和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加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三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黔中经济区――

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

《建议》提出,全面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把黔中经济区作为“十二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和“发动机”,积极争取国家指导和支持,科学制定黔中经济区总体规划,准确定位区域功能,优化生产力布局,形成中部崛起、带动全省和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黔中地区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长江通道横轴的交汇地区,是西南地区连接华南、华东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区位和地缘优势明显,资源丰富,要素良好,环境承载力较强,发展的空间和潜力较大,是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重点培育的经济区。

作为我省“十二五”发展的一大亮点,赵克志认为,黔中经济区的具体规划建设上面,有三个方面的重点要突出:一是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加快发展以贵阳为中心,以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和凯里为轴线的黔中城市带。二是根据黔中经济区的资源条件和区位条件,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及河运码头、机场等大型交通设施为依托,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带,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三是加快搭建多种形式的投融资平台,积极筹集开发建设资金,统筹布局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和市政工程。

“硬环境”和“软环境”――

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

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必须坚持一手改善硬环境,一手改善软环境。《建议》指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以改革促创新、以开放促开发,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今年我省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因此,“硬环境”的打造方面,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赵克志重新强调了总理关于我省水利设施建设的指示:要“积极谋划长远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把贵州的水利建设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三者结合起来,三位一体,科学规划,统筹安排,从根本上解决制约贵州发展的问题。”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赵克志指出,有五个方面的重点:一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通过资源优先配置、项目优先规划、政策优先扶持等措施,培育更多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新增一批上市公司。二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享受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三是深化重点领域各项改革,把改革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四是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扩大直接利用外资规模,借力发展、借梯发展。五是下硬功夫改善投资软环境。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营造亲商、爱商、敬商、安商的发展环境和创业、创新、创优的良好氛围。

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加快发展实体经济篇(7)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们党在探索和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面对日益增加的资源环境压力,我国必须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及特征

准确全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与特点,是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认识前提与基本要求。一般而言,在发展经济学中,增长与发展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与增长相比,发展包括了更多的质的内容和结构系统等方面的要求。就现阶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来说,其内涵是丰富而特定的。

1.具有突出的全球战略新定位的特征

自金融危机出现后,全球经济格局发生结构性变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较为明显的影响,严峻的局面是对产业结构、产业发展的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包括了切实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与重要性这个内涵。

2.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转型升级特征

从总体上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确更多地重视和服从增长速度,即使重视质量与结构等发展方式的问题,也并没有真正放在首要位置。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方面是如何进一步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如何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与效益。

3.有明显的产业带动特征

我国的工业化是在世界工业化进入后工业时代推进的。面临的诸多条件与发达国家大不相同,不仅在时间上缩短,而且必须在发展方式与路径上有所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为重要的是加快以工业化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在新型工业化建设方面取得实效。

4.具有更加突出的世界特征

在全球化时代,我国不仅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在国际上的地位与影响也日益提高。在国际经济抢占新兴战略产业高地、加紧推进新一轮经济革命的时代,稍有懈怠,就可能再一次失去随世界潮流而发展的机遇,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与紧跟世界经济发展及其变化结合在一起的。

5.具有广泛的社会整体协同特征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经济变革与社会组织变革要协同推进。一方面,工业化是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根本性转变,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则是提出了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适应城市发展趋势,在整体上统筹城乡发展,发挥城市化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配套的是要将区域协调问题纳入新的发展方式之中。

二、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工作指导转变,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发展方式也发生了积极变化。制定实施了扩内需促增长、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国经济持续平稳向好。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重不足10%,消耗的钢铁、水泥、煤炭、有色金属等资源却占到三分之一左右甚至更高,污染物排放规模也很大,部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对进口资源的依赖程度明显偏高。目前我国石油消费的一半需要进口,铜、铁矿石、大豆等进口比例更高,国内发展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这种过多依赖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外延型增长模式,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难以为继。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有效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避免被动、争取主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应看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过程,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一些体制机制问题尚未理顺,我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是产业层次比较低,增长方式不够合理,结构调整任务很艰巨。二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四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分析原因,主要是思想观念上存在一定的束缚、经济体制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历史发展阶段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转变发展观念、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着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当前,世界经济出现积极变化,国内经济总体企稳回升,经济向好趋势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着难得的机遇,这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举措,也是事关我国经济长远发展大局的一项重大任务。

1.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

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一是从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越快越好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二是从传统的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思维范式中解放出来。三是从既有的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中解放出来。长期以来,为了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高投入、高耗能、高产值的“三高”增长方式成了我们赖以发展的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从这种路径依赖中突围出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

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我国确定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要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一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创新文化信息传播载体和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四是创新艺术生产机制,繁荣文艺精品创作,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五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

3.大力提升服务功能,推动中心城市转型发展

中心城市是相对于经济区和城镇体系而言的,对与一般城市来讲,是指在经济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城市,它具有较强的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同时有着综合的服务能力。从区域的角度上讲,区域中心城市是经济区域中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能够渗透和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行政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的统一体。中心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极核点,从规模上和结构上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它是周围城市的增长极。建设特区域性中心城市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辐射、市场流通、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等优势功能,在增强中心城市实力、活力、潜力和能力的同时,推动区域生产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动区域内产业分工,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当前,要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产业、交通、商贸、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物流、文化等中心,大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重点抓好商贸流通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金融商务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努力构建功能完善的现代都市服务业体系。

4.加快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

通过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优化城乡结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通过实施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形成多区域增长极的共同协调发展。

5.加强组织领导,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各级领导要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领导方式、创新社会管理。立足我国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更高要求,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转变”上动真格,在“发展”上见实效,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方福前.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三个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11).

[2]方建中,周建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向与路径视角的考察[J].江海学刊,2008,(01).

[3]张泰.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8,(20).

作者简介: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