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加快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8 16:14:43

加快经济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篇(1)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会展业发展迅速,依托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草原文化节、中国民族商品交易会、中国药品交易会等展会,依靠地区优势以及配套服务优势做大做强了品牌展会。同时,依托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势,不断积极培育乳业、煤炭、医药、电力设备等特色品牌展会,加速了会展经营的品牌化,促进了会展业协调、稳定发展。树立了“大会展”观念,实施“会展、旅游、贸易、物流”互动战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

虽然,呼和浩特市会展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是市场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多年来,首府会展业都未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产业来规划发展,仅仅被当作是发展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的促进手段,并且是由政府来主办,致使会展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不足,不能适应我区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会展业的宏观管理涉及外经贸、内贸、科技、文化等多个部门,造成会展业管理政出多门、多头审批、多头管理现象严重,缺乏统一、协调和高效的管理机构。

二是展馆数量少、面积小、档次低。目前,呼和浩特市仅有几个展馆(内蒙古会展中心、内蒙古商品交易中心、内蒙古展览馆)可以满足展会需求,与国内会展业发达的城市相比,展馆规模小、数量少,缺乏大规模、上档次的国际性会展展馆。并且我区会展业的知名品牌少,仅凭内蒙古药品保健品交易会、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等在国内会展业中的影响还是远远不够的。

三是缺乏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首府会展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会展人才和会展公司的精心策划和努力。但目前,高素质的会展专业人才和会展公司奇缺,会展策划匮乏,会展业中,大部分人既是组织者,又是管理者、实施者,专业分工与协作十分落后,降低了会展工作的组织效率,影响了会展效益。

四是会展公司整体规模偏小,会展法律法规不健全。呼和浩特市会展业的组展商、搭建商、物流公司等服务于会展业的公司发展相对滞后。专门从事会展业的公司普遍规模不大,竞争实力不强,而且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还没有形成会展行业自律,一些中小型及民间会展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已影响到呼和浩特市会展业的健康发展。

五是会展服务的软、硬件不足。会展活动的相关配套服务质量跟进不及时,场馆餐饮、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备,展馆与办展方的沟通不及时,这些因素都影响和制约了高水准会展活动的举办,制约了首府会展活动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会展的整体效果和对第三产业的经济拉动作用。

为推进呼和浩特市会展业健康发展,在工作中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走市场化道路,加强宏观调控,为会展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会展业要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要彻底改变过去很多主办单位靠政府部门批任务、发补贴过日子的状况,积极吸取国内外会展业的发展经验,让会展业走向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政府要改革行政审批体制,要由过去的直接主办转为加强宏观调控,由履行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会展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应当做好中长期规划、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等,促进会展市场的公平竞争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市场监管上,切实为会展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会展业资金支持机制。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变融资渠道单一的局面,降低会展业准入门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政府有关部门对会展业的启动和发展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逐步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政府可采取授权或部分授权会展部门搞会展资产运营,建议政府国有资产、国土资源等部门将会展资产授权或部分授权给会展部门,使其通过会展资产运营的方式获得现实的生存能力,通过产生效益哺育会展产业。

三是发挥旅游优势,实现会展与旅游的双赢。旅游是会展业的重要经济依托之一,多数参加会展的外地人员都会在会展举办地区观光旅游。因此,我们要努力从地方会展业优势中挖掘并发挥其拉动旅游业的效应。此外,会展业还要进行大规模的对外宣传促销,政府和企业应当联动起来,通过电视、电台、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渠道宣传会展目的地及草原特色旅游项目,集中力量打造特色品牌的会展。以旅游促进会展,以会展带动旅游,努力实现会展与旅游的双赢。

四是坚持会展特色建设,打造首府会展经济知名品牌。首府的会展业已初步形成了特色,打造会展品牌,这是会展业健康发展、尽快与国内优秀会展业接轨的关键因素。如内蒙古药品保健品交易会(下称药交会)作为内蒙古会展业的龙头和代表是典型的新经济,在拉动相关产业的同时,也助推了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药交会不仅是内蒙古规模最大的展会,还被誉为“内蒙古新经济第一品牌”。药交会连续召开13年之久,累计为内蒙古相关产业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约30多亿元,提供临时就业机会19万个,使呼和浩特成为闻名全国的“药展之都”。又如呼和浩特市自1999年起全力打造了十一届“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增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扩大了对外交流,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弘扬昭君文化,迅速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知名度,扩大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对外影响。为此,首府会展业要树立品牌意识,多创造一些像药交会、广交会、科博会等这样有规模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加快会展经济建设的步伐,深入挖掘首府会展经济的核心价值。

五是开展会展理论学术研讨,不断加强会展专业人才的培育。会展业是人力资本主导的“新经济”,因而要加大对会展业人力资本培养。会展行业可以通过委托、定向培养、双向交流等多种途径,派相关人员到国内名校、研究机构学习进修,还可以通过与高校联合办学及中短期培训和举办会展业论坛等方式,培养一批营销策划、会展生产和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要加大对本土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要建立一套充满活力的会展业优秀人才、特殊人才的使用与激励机制,为会展业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人才,并留住人才,促进内蒙古会展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六是建立健全会展业法律法规,加强行业自律。根据会展业发展现状,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非市场行为的控制与管理,为会展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对会展业市场的不正当竞争、欺诈行为进行监督,以维护会展市场的公平竞争、保证会展市场的健康发展。健全会展业的行业组织协会,使其成为与政府之间的桥梁。这对于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协调和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建立信息通道和交易平台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市城发供热有限责任公司)

加快经济发展篇(2)

民营经济是草根经济、民本经济,同时,更是典型的环境经济、候鸟经济。自去年底以来,姜堰大地掀起了新一轮创业热源,高纪明书记在全市富民创业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振奋了人心,鼓足了士气。东风吹来满眼春,良好的环境使民营经济走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当前,我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呵护,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以环境的大改善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真正形成人人敢创业、个个创大业的良好氛围。

一、是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抓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张旗鼓地宣传富民创业的先进典型,高举富民创业旗帜,鼓励各类人才解放思想,自主创业,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创业积极性,营造浓烈的创业氛围。面向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引导群众树立“以富为本、以富为能、以富为强”的创业观念。在企业中广泛开展“艰苦创业、诚信立业”活动,在机关开展“支持创业,服务创业,投身创业”活动,在群众中开展“创业有功,致富光荣”活动。在全社会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浓厚氛围,努力形成上下齐动,左右联动的良好的互动创业新格局。

二是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意见》,我们要狠抓落实。有关行政执能部门,一要在“舍”字上做文章,正确处理好条块关系,割舍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坚持做到不与民争利。二要在“快”字上下功夫,能取消的审批项目要坚决取消,能不能的费用坚决不收,能不处罚的坚决不处罚,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构筑绿色快捷通道。三要在“通”字上动脑筋,真正把执行政策的原则性和实际操作的灵活性相结合,切实达到高书记所提出的“四通”要求,即凡部门职责内该办的事,要速办“快通”,当工作运转不畅需要协调时,要及时“沟通”,在基层群众面临困难时,要积极“疏通”,对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事,要大胆“变通”。版权所有

三是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加强政府管理创新步伐,强化政府服务职能,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实现无障碍的自主创业、自主发展。一是着重围绕缓解融资、用地、供电等方面的瓶颈问题,高质量开展服务,放开市场、放宽政策、放活个人、放飞企业,打造加快发展的平台。二是采取有力措施,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从根本上解决执法检查过多过滥的问题。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等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使一切守法、规范经营的企业能够顺利成长。四是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平安姜堰,真正使群众放心创业、放胆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篇(3)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是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迫切需要,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党的十五大以来,我省民营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促进全省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满足社会需要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应该看到,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发展速度不够快,企业规模小,科技和管理水平低,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主要原因还是旧体制影响较深,思想解放不够,发展环境不宽松,政策落实不力。全省上下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和认真贯彻落实同志“七一”讲话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消除种种疑虑和思想障碍,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湖北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就业的战略举措,坚持“县域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不动摇,放胆发展、放手发展、放开发展、全面开创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2、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尽快形成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合力。建立由有关部门参加的民营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民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建立领导干部与重点民营企业的联系制度。要结合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不够的实际状况,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大胆创新,闯出自己的路子来。及时总结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支持其发展。大张旗鼓宣传、表彰先进民营企业、先进民营企业家、先进个体户典型,把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劳动者列入省级劳动模范和“五一”劳动奖章的评选范围。对政治合格、对社会贡献大,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民营企业家,可推荐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工商联、个协私协理事。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给予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发展民营经济光荣、发展民营经济有功的共识,营造有利于发展民营经济的良好氛围。

二、放宽经营范围和经营条件

3、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政策明令禁止以外的行业和商品,都允许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加以限制。

4、大力鼓励民间投资创业。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另有规定外,公民个人都可凭居民身份证和有关证明申办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取消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投资者申请登记需提交就业状况证明的限制。

5、放宽冠省名企业和企业集团登记设立的条件,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组建企业集团。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经省以上科技行政部门认定,作价金额可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35%,比例超过35%须经投资各方约定。

6、简化前置审批。对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要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除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项目外,不得针对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设置前置审批事项。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需要进行前置审批的,有关部门必须公开审批条件,承诺办事时限。设立相对集中的行政审批、收费中心,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或实行“一家受理、抄告相关、并联审批、限期完成”的关联审批制度,提高办事效率。

7、鼓励失业人员、下岗职工积极从事民营经济。失业人员、下岗职工从事民营经济的,可享受国家和省政府有关收费方面的优惠政策。民营企业在安置城镇失业人员和其他企业下岗职工达到国家规定比例的,落实国家有关优惠政策。

8、鼓励各类人才从事民营经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额拨款)人员离岗分流,创办民营企业,从事个体经营或到民营企业就业,与原单位脱钩,一次性发给本人5-8年基本工资。鼓励党政机关干部停薪留职到民营企业工作,3年后可离职留在民营企业工作,也可回原机关工作,计划分配的干部自愿从事民营经济,2年内申请重新安置的,安置部门应予安置,对到民营企业从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大中专以上的毕业生、军队转业干部,可按国家有关规定评定或晋升专业技术职称。各类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到民营企业工作,继续享受其原有待遇;民营企业中符合专家选拔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允许按程序申报专家评选。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考入党政机关或调入和应聘到国有事业单位工作,经市州级以上人事部门认定,其在民营企业工作时间计算连续工龄。

三、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民营经济向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9、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科技力量投身民营科技企业。鼓励和支持国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中型企业按照民营方式创办各类科技型企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科研开发机构成建制地转为民营科技企业。鼓励和支持国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及其它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的科技人员,在合理处理与原单位关系的基础上,创办、领办各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或到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鼓励外省专业技术人员和海外留学生、海外专业技术人员来我省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或到民营科技企业工作,对带有自主知道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并在我省民营科技企业中实施转化的,可优先安排政府各类科研发展及产业发展计划项目及相关支持。

10、民营企业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技术改造项目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科技成果鉴定和奖励、科技开发费开支、税收优惠政策激励、科技人员进修与职称评定、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等待遇。

11、鼓励民营科技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区内各项优惠政策。有条件的开发区、高新区、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应建立“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发挥园区孵化科技成果的作用,引导民营科技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活动,增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帮助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和兴办博士后产业基地。

12、把扩大招商引资与发展民营经济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省外民营企业,推动民营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不断增强发展实力和竞争力,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民营企业,要积极支持其申办自营进出口权。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条件下,鼓励民营企业与外商举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外事、侨务等部门要积极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为其引进资金、技术、人才提供信息,做好牵线搭桥等服务工作,对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人员出国从事商务活动的,经其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及县级以上私协、个协或工商联出具意见,由本人向当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出国手续。

13、大力扶持、培育优势骨干民营企业,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省有关部门和各地要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纳税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促其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创名牌,在全省形成一批民营大企业、大集团。引导有条件的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向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改造为有限责任公司,依照有关政策规定减免有关规费,加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诚实守信、勇于开拓、经营管理能力强、适应国内外竞争的民营企业家队伍。

14、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加快中小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步伐,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所有制结构。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采取收购、兼并、控股、参股、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鼓励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理顺企业产权关系,对由于历史原因登记为国有、集体企业而实际为私营企业的,可按真实的出资关系重新办理企业登记。进一步优化企业改制环境。有关部门对企业资产出售、费用收取、债务处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和重新登记等采取积极措施,降低改制成本。企业改革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阳光操作,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在稳定的环境中顺利推进。

15、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有条件的地方要搞好民营经济小区建设规划,建设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引导民营经济相对集中、连片发展,鼓励民营经济积极参与小城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

16、鼓励各商业银行根据民营经济的特点,探索建立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信贷评估、审批和贷款制度,改进对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信贷方法,进一步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品种,在坚持信贷条件保证信贷质量的同时,按计划提高对民营经济贷款的比重。各商业银行要积极开展民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工作,对经营良好、守信的民营企业实行授信管理,允许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国有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和用房产、有价证券和无形资产等作抵押、质押取得贷款。

17、加快建立以民营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省、市、县三级信用担保体系。鼓励由政府资助,社会力量、企业共同出资设立信用担保机构。对于政府资助的信用担保机构,实行政企分开和市场化运作,政府部门不得操作具体担保业务。依法鼓励扶持各级工商联组织和私协、个协设立向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融资担保的服务机构。鼓励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之间依法互相担保或联合担保。

18、对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好、符合上市条件的民营企业,有关部门要积极帮助其创造条件,争取股票到境内外股票市场上市发行,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业绩突出的民营科技企业到创业板上市。

19、加强财税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对有一定规模、实力和贡献的民营企业,各地财政可制定具体的扶持政策。凡符合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条件的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依照国家现行税收政策规定,及时认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申请领购增值税专用发票。其他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所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按规定在国税机关设立发票窗口代开,要简化发票代开手续,保证正常经营。同时,对那些实行税收定期定额管理的纳税人,要规范管理办法,做到民主、公开、合理,缴税申报方式可自行选择上门申报、邮寄申报、数据电文申报或委托申报。对享受出口创汇退税政策的民营企业,要及时足额退税。

20、尽快将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解除其后顾之忧,民营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要依法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以使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下岗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离职工作人员、复转军人从事民营经济的,其档案交由劳动保障中介机构保管,前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合并计算。

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切实维护民营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21、全面清理有关民营经济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依法取消针对民营经济的各种不平等待遇。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社会保障、产品鉴定、质量认证、品牌保护、产品定价、职称评定、出国、投融资、进出口、参与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评选先进、被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享有与公有制企业同等权利。供应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的水、电、气与公有制企业执行统一价格。

22、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合法权益。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合法财产、依法享有的名称专有权、专利、注册商标等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平调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合法财产,不得违法改变其财产的权属关系。民营企业依法取得生产经营场所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其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房屋,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偿和安置。切实保护民营业主的人身安全。

23、严格清理行政、事业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范围。对包括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内的各类企业和收费项目,都必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规定以外的收费项目一律取消,实行收费公示制度,推行亮证收费,强化收费行为约束。对违反规定的收费,企业、个体工商户有权拒缴并向纪检、监察、物价部门举报。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外,不得强制企业、个体工商户到指定的中介服务机构接受有偿服务,要严格控制和规范对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各种检查、评比活动。

24、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提出的投诉事项,应当自接到投诉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对不属于本部门职权范围内的投诉事项,应当自接到投诉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负有责任的部门移送,并通知投诉人,以各地私协、个协和行政监察部门、工商联组成民营企业投诉网络,受理投诉,政府有关部门对于上述部门反映的问题,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

25、切实搞好对民营经济的社会化服务。各有关部门要恪尽职守,对民营经济加强法律、市场信息、产业导向、项目投资、资金融通、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质量监督、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各级管理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依法行政、文明执法,严禁以执法为名对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敲诈勒索、吃拿卡要。逐步建立民营企业家和个体劳动者代表对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评议制度。对不履行职责、严格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其单位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五、依法加强对民营经济的监督管理

26、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履行民营经济的监督管理职责,督促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规范市场行为,做到守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照章纳税。对无照经营、投机诈骗、制假售假、走私贩私、欺行霸市、偷税漏税、逃废债务等损害消费者权益、危害社会的行为,要依法查处。

27、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地方强制性标准、生产许可证和质量认证保护制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消防、安全和劳动保护意识,确保安全生产;依法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保障职工依法享有休息、休假、受教育、女工特殊保护等权利,不得恶意拖欠职工工资和无故延长劳动时间。增强环保意识,履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义务。

28、重视加强和改进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抓紧在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建立党的组织,引导他们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党组织在职工中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先模范作用。建立健全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这些组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在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创新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29、充分发挥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民营经济的桥梁及政府管理民营经济的助手作用。充分发挥个协、私协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可以加入工商联和个协、私协,但要坚持自愿原则,不得强行要求入会、交缴会员费。

加快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知识,经济,发展

1.概述。党的十报告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前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所以大力发展好知识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发展民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2.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教育、文化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先导产业,教育和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主要的部门,知识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电子贸易、网络经济、在线经济等新型产业将大规模兴起;农业等传统产业将越来越知识化;知识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并实现报酬递增,使经济增长方式可能走出依赖资源的模式。

3.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

发展知识经济已经提升了各国的议事日程。在大力发展知识经济的前提下,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几个重要的特点。

3.1资产投入无形化。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信息等智力成果为基础构成的无形资产投入为主的经济。

3.2高科技产业支柱化。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

3.3知识利用产业化。利用知识、信息、智力开发的知识产品所载有的知识财富,将大大超过传统的技术创造的物质财富。

3.4资源利用智力化。节约并更合理地利用已开发的现有自然资源,通过 智力资源去开发富有的、尚待利用的自然资源。

3.5企业发展虚拟化。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主要是靠关键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

3.6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人才、知识、信息的竞争。

3.7经济发展可持续化.知识经济重视经济发展的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战略。知识经济是一种高级的经济形态,因为相对于传统经济而言,知识经济实现了四个转变: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 从知识本身的获取向求知能力的开发转变; 从重视引进模仿能力向强调创新能力转变; 从技术自身的创新向知识生产的基础能力创新转变。

4.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经济结构大体上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成分,各组织和社会再生产各方面的构成,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充分调研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以及在某些时期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此做了总结和分析。

4.1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削弱后的调整不可避免,低成本优势削弱所引发的冲击将是全局性和基础性的。

4.2能源和其他重要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显著加大?。我们的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在许多方面浪费惊人。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雾霾天气持续不断。扭转破坏性增长方式刻不容缓。

4.3 新增长点引致的外延扩张空间缩小。多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依赖于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的需求结构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错位”,或者说“超前”。

5.发展知识经济对于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

面对当前节能减排的严峻形势,发展知识经济,发展高精密产业、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是当务之急,更是长久之计。发展知识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就是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知识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吸纳就业能力强、增长潜力大、拉动力强等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如此,也才能按照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起来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及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6.加快发展知识经济的几点建议

新一轮国际经济竞争的焦点正在转向知识经济。新的知识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资源,成为我们新的消费基础。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创建国家创新体系使之成为发展知识经济、促进生产力进步的基础和引擎。用新的科技革命推动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积极拓宽知识经济投资渠道,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跟上新的技术革命步伐,努力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抢占先机,在未来全球产业分工中赢得更加有利的地位。大力发展我国信息产业,为生产力迅速发展铺平道路。抓住有利时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真正做到早转早主动、早转早得益、快转多得益。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赋予生产力新活力。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医药产业和环保产业。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为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做大做强一批科技型企业,建设一批功能完善、高水平的创新载体。重视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特殊作用,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人力资本的素质。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大幅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为发展创新型经济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7.结语。我国能否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实现质的提高和持久的发展,这关系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前景,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唯一的出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以我们必须要持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性调整,把发展知识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碳、绿色、环保、可再生、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迅速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

参考文献:

[1]李京文著 《知识经济: 21 世纪的新经济形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年

加快经济发展篇(5)

马宗国, 朱孔来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摘要: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仍存在着不均衡性及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破解发展难题, 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 通过对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 存在的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0) 12-0065-04

我国县域经济虽然总体实力提升较快, 但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及地理位置的差别, 却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性。近几年, 山东省在/促强扶弱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指引下, 通过加快实施/双30工程0, 县域经济呈现出龙腾虎跃、竞相发展的局面。但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一、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 经济实力显著提高

2009年, 山东省122个县(市、区) 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9341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123818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94517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923818亿元, 进出口总额108517亿美元, 分别占全省的8615%、5613%、8416%、8117%、7813%。全省有26个县(市) 进入全国百强, 其中前20强中占了7席。

(二) 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

山东省在转方式、调结构、节能减排、提高经济集中度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山东省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

2008年的1012B 5911B 3017调整为2009年的919:5810:3211;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114%, 比2008年提高214个百分点。以提高经济集中度为目标, 通过加强园区建设, 促进了县域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的聚集。近几年, 许多县市规划建设了各类经济园区, 目前, 全省县域经济园区已达1100多处, 60%以上的新建项目聚集在园区内, 经济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载体, 区域经济规模效益明显提高。

(三)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 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9年, 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55元, 同比增长819%, 农民恩格尔系数达3615; 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13476元, 同比增长1317%; 2010年一季度,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14元, 同比增长1318%。

(四) /双30工程0成效明显

通过实施/双30工程0, 经济强县优势更加突出。2009年, 30个经济强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收稿日期:2010-08-20

作者简介:马宗国, 男, 山东泰安人, 济南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美国罗德岛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企业战略。

1290818亿元, 同比增长1212%, 高于全省增幅013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612亿元, 同比增长1412%, 高于全省增幅119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324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917%, 低于全省增幅71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751210亿元, 同比增长1610%, 高于全省111个百分点。经济欠发达县发展势头也较强劲。2009年, 30个经济欠发达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5216亿元, 同比增长1316%,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17个百分点;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1216亿元, 同比增长1818%,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615个百分点; 实现进出口总额2619亿元, 同比下降了115%,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101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9117亿元, 同比增长1819%, 较全省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二、山东省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模式(一) 特色产业主导型

山东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0, 发挥比较优势, 打优势牌、走特色路, 全力打造特色产业, 走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几乎每个县市都有特色的典型或品牌, 有的特色项目与县域名称齐名, 甚至成为县域的代名词。如, 提到/贸工农一体化0就会想到诸城, 提到南北两大/菜园子0就会想到苍山和寿光, 提到/阿胶0就会想到东阿, 提到蔬菜加工和出口就会想到莱阳, 提到羊毛衫加工就会想到海阳, 提到黄金生产就会想到招远。

(二) 创新导向型

山东省坚持突出科技创新先导地位, 整合创新资源, 聚集创新要素,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动力的县域经济全新发展模式。如, 沂源县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 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科技含量高的项目, 引导企业科技创新, 实现以/高0补/晚0, 以/高0补/弱0, 强化了科技的支撑作用。禹城市实施/新、特、优0工程, 突出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知名品牌、循环经济四大亮点,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0%以上。

(三) 产业集群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导向, 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 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 注重拉长)

产业链条, 做大做强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 加快发展配套产业, 壮大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规模化发展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骨干力量。如, 茌平县以打造东方铝城为重点, 着力发展以信发铝电为龙头的铝产业集群, 与铝相关的企业发展到70多家, 全县65%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和税收来自铝产业; 诸城市培育了销售收入过千亿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四个过百亿的食品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形成了主导产业支撑、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区域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结构。

(四) 大企业带动型

山东省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 壮大骨干企业, 以大项目、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推动了县域经济规模扩张。如, 邹平县魏桥创业集团一个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近7成; 海阳核电建设2009年为地方提供税收7560万元; 寿光晨鸣、高唐时风、莱阳龙大、诸城福田汽车、龙口南山集团等一大批规模大、要素聚集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成为建设经济强县的主导力量。

(五) 资源开发型

山东省坚持依托优势资源, 进行综合开发, 促进资源和原材料产品多次转换、加工、增值, 使资源优势转化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如, 巨野县立足煤炭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煤电化工和优质浮化玻璃, 实现的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一半多。邹城市着力推进煤电开发, 形成了以煤化工、触煤合金、特种玻璃、新型建材为重点的煤电化产业集群, 全市煤电行业利税占工业利税的7成多, 税收占地方入库税收的一半以上。

(六) 大城市依托型

坚持依托中心城市, 主动对接融入, 承接产业转移, 发展配套经济, 走大城市辐射带动发展的路子。如, 胶南市抢抓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滨海交通公路通车的重大机遇, 沿桥隧、滨海公路辐射, 形成了家电电子、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三大产业群, 其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章丘市积极承接济南的产业转移, 落户开发区的重汽汽车产业园年实现产值

占章丘工业园产值的三分之一。

三、山东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 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最好的省份是江苏和浙江, 江苏县域经济规模大, 强县大而强; 浙江县域经济富裕程度高、差别小; 而山东/强县不强0、/居民不富0、经济发展水平低的问题比较突出。山东省平均每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仅为江苏的70%、50%左右; 全国百强县前10位中, 江苏占了7席, 而山东省最强的龙口市仅列第11位。

(二) 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土地指标缺口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突出, 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用地指标紧张, 从宏观看, 是由国家严格土地审批、减少项目用地指标、对开发区进行审查核减等措施造成。受国家宏观土地保护政策的限制, 目前平均每个县市只分配给200~300亩的土地指标, 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现实需求。同时,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滞后于经济发展, 计划指标下达晚, 加上建设用地按项目审批手续繁杂, 运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 不利于建设用地的及时供给,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现行金融体制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不利影响, 县级银行普遍没有信贷权, 只能吸收存款, 不能发放贷款, 而向上级银行申请贷款审批程序又过于繁杂, 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 影响了使用效率。虽然为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国家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惜贷慎贷现象,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突出, 且越是需要资金扶持的欠发达县融资难度越大。

(三) 县域自主发展能力不够强

山东省县级财政保障能力差, 大多数县属/吃饭财政0, 除了保工资、保民生的/刚性0支出外, 所剩财力寥寥无几, 财权与事权不对称, 县域利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发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同时, 县域很难留住高层次人才, 高素质劳动力也相对短缺, 这对县域的自主发展能力造成影响。对欠发达县而言, 财政支出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种补贴来维持,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投入乏力, 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难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

[1]

有效支撑。正是由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 招商引资难, 县域内资金外流现象突出, 导致其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四) 县域发展不平衡

山东省东部和西部、强县和弱县相比, 经济总量、财政实力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且差距扩大的趋势比较明显。2009年, 山东西部四市县域(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的31个县市) 的人均G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为东部四市(青岛、烟台、潍坊、威海的24个县市) 的4315%、3719%。不仅强县与弱县之间差距大, 而且30个强县之间也有较大差距, 人均GDP 和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市分别是最低的318倍和417倍。

四、加快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一) 破解三大难题, 增强发展活力

11切实解决建设用地缺口大的问题。随着国家对土地保护越来越严格, 县域经济发展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紧张, 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与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短板0。从山东省县域情况看, 许多县市已十多年没有进行过村庄规划, 由于农民进城、子女上大学等因素, 农村出现了许多空闲宅基地, 不但浪费了大量土地, 也影响了村容整洁。目前, 如能将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尤其是农民住房模式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不但可以有效化解建设用地指标紧缺的矛盾, 也使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有了可靠的资金来源。

21在产业集群内打造/企业联合体0, 以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症结在于担保问题。借鉴山东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经验, 建议由政府搭桥, 推动同一产业集聚区、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加强协作, 本着互相帮助、利益共享的原则, 打造以产业协会为重点的/企业联合体0。/联合体0实行会员制, 政府为其提供部分/过桥0贷款周转金以吸引更多的同类型企业加入/联合体0。/联合体0的成员企业之间可以相互拆借流动资金, 尤其当某一企业急需银行贷款时, 由/联合体0成员审议同意, 其他企业按其权益在/联合体0中所占比重提供同比例的信用担保, 改变过去一家企业为多家企业集体提供担

保模式, 有效分散风险。在此基础上, 要积极探索建立由/企业联合体0、中小企业、银行、信用担保机构组成的融资联盟, 形成多方交流合作机制、服务机制和诚信机制。

31加大对欠发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欠发达县由于财力捉襟见肘, 再加之县域内资金外流而导致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已成为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山东省目前对欠发达县虽有一些扶持政策, 但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县的扶持力度, 关键要解决扶持资金的来源问题。因此, 应借鉴国家筹集各地区资金集中支持西部地区的做法, 建议实施/强弱统筹带中间0的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按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县域经济统筹发展基金0, 该基金主要用于提升欠发达县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 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1推进强县扩权改革。一是扩大县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减放并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提高效能的原则, 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 进一步赋予县级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决策权。二是加快/省直管县0财政体制改革试点。规范试点县财政体制, 加大省级扶持力度, 减少运转层次, 提升管理效率。

21建立县域产业转移引导机制。加快弱县与强县产业的有效对接, 促进地区间合作互动、协调发展。研究制定鼓励产业园区合作共建政策, 建议借鉴江苏的做法, 每年安排部分资金, 采取贴息、奖励等方式, 支持中西部省级重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提升园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 支持东部地区企业向西部的产业转移, 投资兴办项目。构建产业对接的协调组织机制, 建立产业转移与承接的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县域间的协调与沟通。

31整合对农业的各项补贴项目。目前对农业的各项补贴名目繁多, 也比较零碎, 且政策刚性很强, 基层实际执行的工作量很大。建议整合各项扶持资金, 多搞一些能够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综合开发性项目。

(三) 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11加强分类指导, 实施差异化考核。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以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为推动措施, 结合各地区位特点, 梳理思路、明确方向, 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找准定位、差异化发展。东部县市区, 要充分利用蓝色经济与高端产业这两个/加速器0, 唱响/蓝色主旋律0, 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 推进制造业由加工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 促进产业链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全力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中部县市区, 要围绕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临港产业带, 主动接受辐射带动, 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 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加快县域经济崛起。西部县市区, 要把东部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优势与西部的资源、成本优势结合起来, 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共进, 培育经济发展的自主增长机制, 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在科学分类和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实施差别化考核。

21实施新一轮/双30工程0。建议重新调整30强县和30个弱县名单, 实行动态管理, 加大对调整后的30弱县的扶持力度, 制定实施强县对欠发达县新一轮对口帮扶政策, 使帮扶政策长期化、制度化。

31明确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启动新一轮小城镇规划修编, 明确各个小城镇尤其是中心镇建设发展目标, 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 加大考核和监督指导的力度。建议全省评选100个经济强镇, 对其所在中心镇的基础设施建设由省市县加大支持力度, 促其快速发展。同时, 在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基础上, 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的角度制定新农村建设绩效考核办法。

参考文献:

[1]徐清照1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1中国集体经济12009, (4) 1

加快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实践;科学发展;发展方式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39-02

1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依据

2009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一个更高的层次、更重要的角度强调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2010年2月3―7日在中央党校举办了省部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专题研讨班。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它作为“十二五”经济发展的主线,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新的发展中中国继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突破我国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从我国进入21世纪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面对的资源问题――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从小到大课本上讲的:地大物博。现在我们改一个字地大物溥。我国的矿产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三位,但人均水平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6位,但人均水平是全球的1/4(25%);我国的耕地资源总量在全球排第四位,但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名世界第126位,是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0%以下。能源资源――三大常规性资源:煤、石油、天然气。从煤来说我国总量在全球第三,但人均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60%,确实是总量大,人均少。进入21世纪我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7年、2008年、2009年来超过50%。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在21世纪的发展中我们突破资源短缺瓶颈制约的现实要求。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缓解我国生态环境恶化压力的现实要求。我国现在生态环境的态势:局部改善,总体恶化。三大常规性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废弃污染(垃圾污染)和荒漠化严重。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现在是世界第一;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按我国的统计现在美国第一,我国第二。若干年后我们可能超过美国。现在面临着和生态环境有关的国际压力:一是国际责任方面的压力。二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以生态环境为借口对我们中国设置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实现低排放,低污染。才可以缓解生态环境恶化压力,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压力,真正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的现实要求。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全球的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一是速度的调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在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从2002―2007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是4.4%,从全球发展的角度来讲这是个中等偏上的水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2003―2007年,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0%以上,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外部环境比较好。但是,2009年全世界的经济是负增长,2010年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达到2%,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会较低,2009年美国、欧元区等16国、日本都是负增长,美国占全球总量的25%,发达国家的经济总量之和是全球总量的50%~60%,如此比重的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乏力,很难带动世界经济很快进入一个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美国人高消费。中国人光挣钱不花钱,美国人挣钱不多,花钱很多。这是表面现象,深层次的原因是世界经济失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乏力才引起的。今后若干年内美国等西方国家消费率会有所下降,人们也总结经验了,得向东方国家学,向中国学存点钱,储蓄率上升,意味着国际市场需求量会相对缩小,三是贸易格局的调整。全球贸易的增速会下降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强化。在“后危机时代”,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把握好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怎么样适应这些新特点,如何适应全球发展的新的挑战,只有一条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此,不管是从中长期发展和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来看,还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适应全球经济新调整迎接全球经济新挑战的现实要求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不能实现新发展的关键时期。

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论内涵

(1)经济发展的内容。在很长的时间内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从全球发展过程中也是这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少10~20年时间,到20世纪60年代前,对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加区分。其实在我国改革开放后一定的时间里,也有这种看法。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什么?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包括生产部门的实物增长和服务部门的劳务增长在内的实际产出的增长。

在一定的时期以后,经济总量虽然有所增加,经济活动的规模有所扩大,但社会经济结构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变好,甚至恶化,收入分配状况没有变好,收入分配的差距拉大了,进而引起了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中尖锐的矛盾和问题。典型的就是拉丁美洲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经过10~20年较高增长后,在20世纪80年代陷入了所谓失去的10年。这种发展的实践引起了人们的深思,经济发展到底等同不等同于经济增长?最后人们认识到经济发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那么,经济发展是什么?经济发展中不仅要包括GDP的增长,还要包括经济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高度化演进。用我国的语言就是优化升级。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随着经济增长而实现结构优化升级、分配改善、生活提高、福利增进、制度创新等所有内容在内的经济进步的一整个社会过程。

(2)经济发展方式及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是社会经济活动中实际产出量的增加。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劳动、资本这些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结合的方式、消耗的方式并产生效益的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过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经济增长的,形成经济结构的,进行收入分配的,表现生活质量的,影响生态环境等这些具体方式有机结合而成的总体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工业化的推进中,经济发展要在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收入分配的更加公平合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能源资源的节约等这些内容在内的经济发展总体方式的转型。它是在更高层次上,更重要的角度,更全面的对我们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转型的一个总体认识。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我们党对我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敏锐洞察,是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航船的战略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3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任务和路径选择

(1)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特征和面临的矛盾。①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2001―2008年我国的进口率从2.1提高到7.9,外贸依存度从38.9提高到59.8,投资率由36.5上升到43.5,消费率由61.4下降到35.3,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是世界上所有经济体中最低的。投资严重偏高,投资率高,出口率高,关键是储蓄率高,在储蓄率保持高水平的情况下,想要压低投资和减少进出口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储蓄率高?有三个决定性因素:一是人口结构和居民的消费结构。二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三是经济体制和政策因素。②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扩张,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还出现了重化工业加快发展的高潮,为什么大家对发展重化工业这么感兴趣?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还是我国的财税体制对工业发展有激励作用。地方政府为什么愿意搞重工业?因为它投资规模大,增加值率大,增值税率大,对GDP作用大,效益大。如果地方政府不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话,可能会发生变化。③经济增长高度依赖生产要素的高强度投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④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生活水平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同步增长。⑤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但我们的发展理念中对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不够,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偏低。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内容。①转速度。从高速的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持续和稳定适度的增长转变。②转需求。外需带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转变,力足扩大内需为主,把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结合起来。③转支撑。从技术引进依赖型经济向自主创新支撑型经济转变。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自主创新。④转资源。从资源支撑(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转变。⑤转结构。以提高居民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来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标准。一是调整政府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关系。二是调整政府与居民收入的分配关系。三是调整居民与企业的收入关系。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在“加快”上下工夫,见实效。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二要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坚持不断地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还要在重视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上下工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着力点。

加快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第三产业;实体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平稳增长,三次产业的发展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为迅速,截至2011年年底,我市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6.2:59.3:34.5,产业结构实现了新优化。长期以来,相对于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和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而言的第三产业,其所占地区生产总值大小成为衡量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更是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余姚市委市政府对发展第三产业越来越重视,在中国共产党余姚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毛宏芳书记作的《继往开来增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再接再厉建设和谐幸福新余姚》的报告中提出了加快构建以现金特色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生态高效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明确了我市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

一、第三产业是我市实体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实体经济是强市之本,是基础,而第三产业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从整体经济形势看,当前,国际经济发展总体滞缓、国内经济发展步伐放慢、产业升级压力不断加大,第三产业能有效地破解经济发展瓶颈。从三次产业关系看,

如图所示,汽车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在现代社会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汽车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销售服务、企业上市、维修服务、交通运输等与之相关联的部门,这些部门又属于第三产业,在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中,第三产业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以其特殊的性质,弥补了实体经济发展中不足之处,使实体经济发展更趋完善。随着经济转型发展的加速提质,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将进一步凸显。第三产业正是通过提供各种服务,促进各经济部门的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推进我市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一句话,第三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互补作用。

1.推动实体经济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市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中国塑料城、中国裘皮城等专业市场建设,依托其市场辐射带动功能,架起了市内外生产者和商贸者之间的桥梁,加快了经济发展。加大金融机构融资作用,2010年,我市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发放贷款8397505万元,有力的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会计、审计、法律服务、担保、评估、科技创新等新兴服务业的不断壮大,都为全市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拉动固定资产投资

近年来,我市着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主动力。据统计,2010年,我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2191974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9661万元,所占比重为0.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84111万元,所占比重为40.3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288202万元,所占比重为58.77%。第三产业占据我市固定资产投资半壁江山,成为拉动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强劲动力。

3.激发消费活力

201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9.86亿元,同比增长19.29%。其中批发业和零售业为202.45亿元,同比增长19.86%,住宿和餐饮业为17.41亿元,同比增长13.13%,有力的激发了消费活力。

4.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第三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宽,就业岗位逐渐增加,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已成为全市吸纳新生劳动力及转移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企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主渠道。

5.实现经济发展新增点

2010年,我市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94.13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3.74%。快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幅0.94个百分点;2010年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19.86亿元,比2009年增长了18.50%,其中教育、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同比增长幅度尤为突出,详见下表:

2010年第三产业实现税收收入407871万元,是2009年的8125万元的5.7倍,对财政增长的贡献率达52.2%。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第三产业所占DDP比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上升,被认为是产业结构演进的普遍规律。但是2006年到2010年,我市在地区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却一直维持在同一水平,没有质的上升(即从2006年的33.68%到2010年的34.18%),与到2016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的目标尚有较大的距离。

2.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我市金融业得到长足发展,金融业为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们也发现,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还不够及时有力,导致真正要发展实体经济的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等现象,遏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3.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发挥

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产业发展速度和质量,而我市除批发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以外,一些新型的第三产业市场化程度都较低。虽然我市进行了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改革,但全方位竞争格局尚未形成,使得很多企业的服务品质和服务技术明显不足,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4.第三产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虽然我市近年来对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加大,但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下,高新人才严重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有关行政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政策灵活性把握不够、也制约了第三产业投资和经营。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十二五”时期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要实现“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主要是要做好五篇文章:

1.狠抓商贸流通业,着力打造商贸余姚

充分发挥余姚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中国塑料城“三位一体”项目建设,增强并发挥中国裘皮城、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等专业市场的辐射带动功能,大力发展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高端生产业。加快时代广场、河姆渡国际广场、舜大财富广场、保利文化广场、万达广场、四明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优化城市功能,提升街景品味,增强城市承载服务能力和集聚辐射能力。按照休闲度假胜地建设的要求,加快特色街区的建设,重点培育牟山湖开发区等商业特色街,丰富休闲度假基地的内涵。坚持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把扩大消费作为稳增长的着力点,加快推进城乡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培育引进商贸龙头企业和新型消费业态,打造竞争有序地消费软环境,充分激发消费活力,留住高端消费群体,提高商贸业整体竞争力。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配送中心建设,规范连锁超市经营行为,巩固连锁超市全覆盖成果,营造良好的农村消费环境。

2.狠抓生态旅游业,着力打造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把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支柱产业加以培育,谋划、实施一批精品旅游项目,加快姚江文化旅游带、四明山生态旅游区、中心城区、牟山湖休闲度假区、河姆渡文化 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功能区建设,着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旅游业由“一日游”向“多日游”、由“观光时代”向“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并重”转变。加强对“农家乐”的规范管理,不断提高我市休闲度假游的接待水平。不断丰富休闲度假内涵,创新旅游产品,继续推出“余姚杨梅节”、“柿子节”等大型活动,以节会友、以节促名,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提高余姚旅游的对外知名度。

3.狠抓金融保险业,着力打造“信用余姚”

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消费信贷,拓展居民个人信贷、住房抵押贷款等符合居民消费投资取向的金融品种。深化城乡投融资体制改革,有序、合理吸纳民营资本参与农村改革发展,完善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商业性金融相结合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稳步推开“三权一房”质(抵)押贷款试点,缓解融资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启动个人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引导全社会开展诚信活动,规范诚信企业的有序发展。加快保险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保险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不断推进保险险种创新,积极探索保险业务。

4.狠抓新兴服务业,着力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

强化市政设施信息服务业,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旅游、科技教育、社会保障等重点数据库,促进各领域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金融、保险、技术及招商会展等中介组织;引导一般性中介服务向“精、专、特、新”方向发展;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促进中介服务业的健康发展。积极开发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文化、法律咨询、涉老养老、社会福利、技能培训等社区服务项目;完善和构建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鼓励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业,引导和培育各类社区民间服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