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7 14:51:56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体育锻炼;老年人;自测健康;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1-0084-04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studied the self-related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effects of exercise in the aged persons.The results show that:(1) Physiological health 、mental health and health total score of the male are higher than the female in the elderly.(2)Physical fitness score of the 60-69 year’s people are higher than the over 70 year’s. (3)Sports exercise can improve the physiological health、mental health、social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4) The self -rated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score of the elderly to participate in a collective form of physical activit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e individual form of exercise. (5)There is difference in the situation of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in different educational level, the higher level of education the elderly have, their self-related health and physical fitness will be better . (6)Literacy level of the elderly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s an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s.

Key words: exercise;the elderly;self-related health;physical fitness

1 研究目的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这种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口老龄化已经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未富”的背景下迎来了人口的老龄化,必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的变化[1]。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社会老龄化的问题,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规划,提出了健康老龄化战略内涵,将促进健康老龄化、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老年人健康长寿作为战略目标,鼓励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保持他们独立活动和自我料理的能力,这样他们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也将得到改善[2]。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已逐步健全,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在心理健康监测方面却还没有完善。随着我国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我们在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中应充分注意对老年人群的关注和研究,尤其要关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这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定义为身心健康,即躯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虽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从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多维度研究的资料却比较少。本文采用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来对健康进行评价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简称SRHMS)”和体质测试,对昆明市老年人的自测健康和体质状况进行调查,目的是探索老年人健康的标准及对策,为今后建立全面的健康监测系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奠定基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昆明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年龄为67.33±5.25,其中男性:138人,年龄68.28±5.09,最大年龄为84岁;女性:106人,年龄66.08±5.10,最大年龄为82岁。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4份,回收有效率为81.33%。本研究的测试为随机抽样,所有测试者均为自愿参加。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调查问卷包括2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即年龄、性别、是否锻炼、锻炼的形式以及文化程度等,其中:锻炼与否问及“每周是否有意识地参加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答案分为“是”和“否”; 锻炼形式分为集体和个人,集体是指有固定的锻炼组织群体,并且在锻炼时间、锻炼内容和锻炼的人群上相对固定,而个人是指自己单独进行锻炼,在时间、内容上不固定;文化程度则分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大专以上5个等级。第二部分采用许军的《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对老年人进行健康测定。此量表共有10个维度,48个条目组成,包括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身体活动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正向情绪、认知功能、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角色活动、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支持、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以及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3]。

2.2.2 体质测定法

按《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进行,所得的体质检测数据运用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研制的“《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应用系统”进行评分和评价。该测试系统中老年组的测评标准适用于60~69岁的以上老年人,但由于目前国内针对70岁以上老年人体质测评的标准尚未统一,在本文中为了便于研究我们仍采用该系统对7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体质进行测评。

2.3 数据处理

对有效问卷,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常规的统计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性别老年人的自测健康状况以及体质状况的比较

注:B1, 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 B2,日常生活功能; B3, 身体活动功能; BZT,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M1,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M2,正向情绪;M3,认知功能;MZT,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 S1,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 S2,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 S3,社会支持; SZT,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 ZCZT,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

SRHMS测试结果表明,男女老年人在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和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活动功能和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这五个因素的得分男性均高于女性。此外,男性老年人除了社会支持之外,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正向情绪、认知功能、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和体质得分略高于女性。见表1。

有关研究表明自测健康在性别、年龄、种族、婚姻、职业、经济状况和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男性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自测健康高于女性,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从研究结果的趋势来看,女性老年人的自测健康和体质得分低于男性,这提示我们在关注老年人健康的时候要特别关心女性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

3.2 不同年龄老年人的自测健康状况以及体质状况的比较

由表2可见,60―69岁的老年人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体质得分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和自测健康评定总分的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60―69岁的老年人的体质得分明显高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表明7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体质健康状况与60-69岁的老年人相比明显的下降了,这一结果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水平不断下降的自然规律是相符合的。一旦进入老年后人体的各种机能都进入衰退阶段,生理储备也将下降,这些会引起老年人的各种感受和运动功能下降,因此体质状况也会下降。

3.3 老年人锻炼与否与自测健康和体质状况的比较

由表3可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心理健康、社会健康、自测健康总分和体质得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另外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得分也略高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

本研究结果发现,老年人锻炼者的自测健康状况和体质状态均优于不锻炼者。老年医学和运动医学认为规律运动有益于维持和增强老年人身体功能、健康和心理安宁。关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欧美发达国家已有不少研究,结论也较一致地认为体育活动能促进身心健康[6]。以往研究还发现,体育有利于人的“社会化”[7],体育活动能增加人与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缩短互相之间的距离,进行互相沟通,能促使人们达到对社会环境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人们通过参加和欣赏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够愉悦身心。

3.4 锻炼的形式与老年人自测健康及体质状况的比较

注:同表1

按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形式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采取不同活动形式的老年人在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日常生活功能、生理健康子量表得分、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社会支持达到显著性差异, 正向情绪、心理健康子量表得分、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社会健康子量表得分、自测健康评定量表总分和体质得分达到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参加集体活动的老年人以上指标均高于个人进行体育活动的老年人,并且他们的身体活动功能、认知功能、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得分也略高于以个人进行体育锻炼的老年人。

调查的结果发现,参加集体锻炼的老年人的自测健康和体质状态均优于个人进行锻炼的老年人。有固定锻炼组织的集体进行的体育锻炼是一种相对较为有规律的体育活动,老年人在锻炼的方法手段上可能会得到更多的指导与帮助,从而提高了体育活动强身健体的功能。同时,在体育锻炼的活动过程中,参加集体锻炼的人群之间的熟悉程度也相对较高,老年人之间交流的机会较多,这将更有利于老年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

3.5 不同文化程度与老年人自测健康及体质状况的比较

方差分析表明(表5):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社会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体质得分则达到了

非常显著的差异。从测试结果来看,除了小学文化程度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得分略低于文盲组的老年人,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健康、自测健康总分和体质得分逐渐升高。这一研究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文化程度的差异是影响老年人的自测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影响体质健康状况因素之一。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的老年人的各项指标均为最高,大专以上的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状况以及体质状况最好。文化程度为文盲的老年人各项指标得分都很低,这一部分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以及体质状况最差。

3.6 不同文化程度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根据表6可见,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不同。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最高,文盲组的比例最低;而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文盲组的比例最高,大专以上组比例最低。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比例逐渐增加,这说明文化程度是影响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人越将体育作为促进健康生活的方式之一。

4 结 论

4.1 老年人男性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自测健康总分显著高于女性。

4.2 60―69岁的老年人与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体质得分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4.3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以及健康总分和体质状况明显优于不锻炼者。

4.4 参加集体形式体育活动的老年人自测健康各因素和体质得分均高于以个人形式进行锻炼的老年人。

4.5 文化程度不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水平和体质状况也不同。文化程度越高,老年人的健康和体质状况就越好。

4.6 文化程度的高低是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5 建 议

本研究的结果证明,体育活动对老年人的自测健康和体质状况有积极的影响。体育活动的功能,既是身体锻炼又是一种社会活动,为老年人增加了社会交流的机会,体育运动可以增加群体内部及群体之间的交流,从而消除隔阂,促进集体团结,实现群体的协调发展。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有效改善老年人的体质状况,还可提高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水平,体育锻炼是老年人一种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因此,社会和家庭应加强体育活动的宣传,积极引导老年人进行体育活动,政府部门应多提供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场地,加强健身指导,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健身的指导方案。同时还应鼓励老年人多参加有固定锻炼组织的集体进行体育锻炼,增加与他人的交流与协作,通过集体锻炼的形式加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以期老年人能更好的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欢.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3,12:717-719

[2] 马连鹏.科学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与促进[J].中国体育科技,2004,40(1):45-47.

[3] 许军.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M).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35-45.

[4] 杨云滨,许军,王斌会,等.一般人群自测健康的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2): 87-90.

[5] 斯图尔特•彼特尔.心理学在锻炼及与健康相关的身体活动中的应用[J] .体育科学,2000,7:71- 74.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社团活动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学校承担着培养全方面素质的人才的重任。现代学生学习压力繁重,社会和学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心理负担加重,很多学生不堪重负,心理健康问题事件频发。对此,很多学校都开设了心里健康教育中心,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社团活动。心理健康中心为学校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创造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为了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实效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活动。但是仅仅依靠心理健康宣传达到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理想,而随着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发和发展,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经过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社团活动对于学生缓解压力、舒缓心情、放松情绪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社会活动的意义

1.1 心理社团活动时为学生的心理互动交流提供重要的平台

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是处于半封闭的状态,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和与社会接触的不断增加,学生逐步从校园封闭式自我管理转向社会开放式的自我管理。在这个自我管理过渡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在成在和变化之中,对很多新问题存在很多困惑,很容易被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所迷惑。这时如果有一个能够让学生群体之间有一个互动式、互助式的心理交流活动,为学生的心理活动的交流提供一个平台,对学生自我心理调整十分有利。社团活动为学生心理健康活动搭建平台,能够为提供相对开放的心理管理,促进群体心理自我更新机制的建立。在此活动平台上,学生之间进行心理上的互动,通过相互的沟通和交流,实现心理调适的过程。

1.2 心理社团活动时学生群体形成的重要机制

心理社团活动时一个心理互动的过程,不仅整个学生群体的心理得到互动,而且学生个心理也实现互动,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群体心理行为和个体心理行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心理社团活动为学生群体心理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群体心理行为得以良好的实现,心理互动平台的搭建是建立在健全有效的管理机制的基础之上的。心理教育健康中心的管理者作为社团活动中的主要引导者,指引学生心理互动交流的方向,以社团活动的管理要求为指导原则,将国家相关的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在其中,为心理社团活动向正确的目标前进提供保障,并且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在社团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互动的指导,为学生朋辈之间的互助提供保障。社团活动是学生群体心理行为的互动,这也为学生的个体心理互动打下了基础。群体心理行为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为个体心理的自我调整提供依据,使自我心理的调整具有方向性。社团活动的开展对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锻炼和群体观念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1.3 心理社团活动时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社团活动是以开展素质教育为背景的,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实现学生全方面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心理社团活动的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之上,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原则的团体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向学生群体传递一种正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自我价值趋向的形成和性格特征的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今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不仅要通过课堂教育,更要通过实践来进行心理健康内涵的教育,社团活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活动实践提供平台和渠道,通过活动时间类对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心理行为进行内化。心理社团活动能够是一种健康的、互动的活动,学生个体在心理互动的过程中互相作为参照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修正,成为自我价值观。

2.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社团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心理社团活动,为学生的人际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的形成提供时间和空间上的条件,通过群体活动是学生间交往的频率增加,个体间的互动交流时的学生人际交往的退缩心理得以消除,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团活动的成员之间在兴趣爱好、优点特长等方面具有相近性,使人与人的交流更加容易些,而成员间的气质差异又使成员间形成了互补,在同化的过程中将一些学生具有的心理问题消除。学生通过参加心理社团活动能够,使自己特长得到发挥,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情绪。社团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平台,让学生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社团活动能够很好的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2.1 提供归属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生活中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之外,最需要的就是归属感。在学校内不乏这样的学生群体,他们普遍存在自卑的心理,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角落排斥在团体之外。比如来自贫困地区的贫困生,他们本身家境比较困难,在经济上比较拮据,在语言和行为方面与同学有差异,这就使得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少与人交流,喜欢独处。心理社团活动能够通常是一个管理相对自由的群体,成员之间是平等的地位,不存在利益关系和冲突。在这种环境下人的心理和情绪都比较放松,又因为群体成员之间有相近的兴趣爱好,所以群体间更有共同语言,个人能力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和人际关系的交流具有促进作用。在社团活动的开展实践中,成员间又明确的分工,共同合作,相互配合,使自卑心理的学生能够重获自信,提高积极性,使自卑心理得到缓解或者消除。

2.2 分散不良情绪

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迅速,自控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内心发展还不成熟,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使情绪产生比较大的波动。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长时间的悲观情绪都会对其自身的学生和生活带来负面的影响。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差异,对于同一件事情看待的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正面情绪多,人就幸福感增强,就会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或者降低负面情绪的影响。心理社团活动带给学生的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满足感和目标实现的幸福感。社团活动在组织管理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时间空档,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分散不良的情绪。心理社团活动通过文娱、体育等活动,既能够调节学生的情绪,防水心情,有能够让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实现个人价值和目标。学生特长得以发挥,由此带来的满足感能够对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整,人的心理和情绪进入良性循环,幸福感增强,心理就会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2.3 性格互补

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友好型、淡漠型和对立型。心理问题主要在淡漠型和对立型关系的学生个体中产生。人际关系淡漠型的学生多表现为自我意识强,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他人,不为他人的利益着想。在学习方面不专心,敷衍了事。对人冷漠不热情,行为孤僻,即时学习成绩优秀确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人际关系对立型的学生多表现为嫉妒心强,语言和行为表现虚伪、爱挑毛病,支配欲强,敌对心和报复心强,甚至有些神经质。心理社团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学生通过社团的群体活动能够能够消除一些不良的品质和情绪。社团活动对于个别不合群的学生能够使其加强与其它成员间的交流,使其能够主动的与人沟通交往,消除不合情的问题。对于淡漠型人际关系的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成员间提倡平等、互助、团结、尊重的人际交往原则,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合作,逐渐将性格中的孤僻、淡漠加以消除,能够更好的融入到团体中去。

3.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效开展心理社团活动的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和实践要求来制定关于社团活动管理的制度以及选择管理模式。在社团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要对心理健康的实效性进行总结和评估并加以反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社团活动做到良好的融合,使社团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3.1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社团活动的重要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普及,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社团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只有将二者进行有效的融合,才能使社团活动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首先对于管理者而言,要清楚的认识到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三者之间的关系,将三者进行融合,需要在融合的过程中进行有机的配合和共同价值的确定和管理模式的选择。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社团活动的重要性,在社团活动中发挥导向作用,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指导社团活动目标的建立和活动过程的具体实施,强化社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3.2 制定社团活动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的设计上首先要充分的考虑到社团活动的目标、计划和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关系。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最终形成一致的管理目标,并将其从管理理念和抽象的管理想法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管理实践。制定社团活动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法规对社团活动进行规范性的管理,以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能够真正的在社区活动中融入,已制度为依据,使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心理社团活动有制度可依,具有更好的目标性和可操作性。

3.3 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以心理健康管理机制为基础成立相关的心理健康监控机制,以对心理社团活动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监控,及时进行效果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的评估主要在于心理健康指标的设定和健康指标的有效测评。然后对管理过程的控制,分析当代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根据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要求和可操作选择符合测评要求的监控指标。在活动中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使其朝着活动目标前进。

社团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控制并对活动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控制,控制和测评的结果反馈给管理,以便于在下一次的社团活动中加以改进,不断提高心理社团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海芳,张山,朱新华. 以心理社团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12(10).

[2]石国亮,万磊. 试析大学生社团的现实困境与突围之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3).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篇(3)

新世纪需要新的健康理念。健康与否的根源正在看不见的大脑深处――健康意识。对此,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老教授协会顾问顾英奇说:“过去,人们重视智商(IQ)、情商(EQ);如今应该认识到,在新世纪还要有一个高的健商(HQ,Health Quotient)。”健商代表一个人的健康智慧及其对健康的态度。像智商、情商一样,健商也是一个人的特征之一。但是与构成智商的特点不同的是,健商不是先天决定的,教育、认识、毅力和情商都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健商。一个人的情感、心理状态以及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可以对其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健商(HQ)是2l世纪人类最新的健康文化和全新的健康理念。是由国际著名的健康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加拿大籍华人谢华真教授首先提出并运用。健商(HQ)即健康智商的缩写,是一个人或一个区域的居民所具有的健康意识、健康知识和健康能力水平的反映。通常认为,健商由五个要素组成,即自我照顾、健康知识、生活方式、健康心理和生活技能。(自我照顾:指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照顾自己的健康,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的信念和对自己身体自我康复力量的认可来防治疾病,将机体调节至最佳健康水平。健康知识:指学习和掌握健康知识。一个人对健康知识知道得越多,就越能够对自己的健康做出明智的选择。掌握健康知识,是拥有高健商的前提。生活方式:指与一个人的生活、价值观以及情感友谊有关的生活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对自我健康的保护十分重要。健康心理:指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以保持乐观愉快的好心情。生活技能:指通过重新评估你和环境,包括供养系统的关系,工作和私人关系,来改善你的核心生活技术,从而掌握健康的秘诀和方法。)其成因是后天获得的,是通过知识教育来改善,通过意志和情感智力的作用来提高,通过身体力行来实践,使身体达到最佳状态。其目的是在于让人们自己主宰自己的健康。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核心是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重要位置上,这使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健商理论涉及到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是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认为高校体育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这样就会真正贯彻和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的“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一、 转变教学理念

新的健康问题呼唤新的理念,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当前我国不少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素质教育,特别是健康教育,即使开了健康教育课,都往往流于形式,形同虚设,从而造成学生健康知识的贫乏。我们做过一份调查,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健康漠不关心或关心不够,自以为年轻、健康,有一种不切合实际的盲目乐观态度。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将错误的习惯行为误以为是正确的。认为没病就是健康的。健商强调的是身心健康,是通过自我保健来取得最佳的健康,使身体达到最佳的状态。它的目的在于让人们自己主宰自己的健康。

二、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在体育教学中应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生体育内容为主体的新的教学大纲。这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健商理念,并用于指导实践,更有助于我们一步步地将学生引进健身文化的殿堂,达到提高学生健商的目的。使学生养成健康生活行为和社会行为,认识健商的重要性,能处理好各种矛盾,调节好心理,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自我照顾、生活方式、健康知识、健康心理和生活技能五个方面得到提高。

三、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1. 淡化竞技运动课程,注重健身教学课程。

2.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课程。

3.重视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课程。

4. 增加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5. 实施男女和班上课。

6. 成立课外俱乐部。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篇(4)

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

关键词:关注;关爱;幼儿;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70-02

在当今的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家长对孩子都是百依百顺,从而形成了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如果任其发展,势必造成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后果将不堪设想。那么,对于幼年的孩子来说,如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促进他身心全面发展呢?我认为,必须从小做起,养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加强自我保健的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所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的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保育和教育原则,如此,则有利于幼儿形成终身受益的健康行为方式。结合我的教育教学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觉得,自始至终的关注关爱幼儿的心理健康,必将有利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总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我摸索出一点心得体会,试就此提出来求得大家的指教。

1.制定周详的计划,作为实施集体健康教育的有利前提条件

首先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丰富幼儿的健康知识,教给幼儿促进和保持健康的方法行为,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用丰富的知识、动作和行为练习、讲解示范、体育游戏,训练行为,培养习惯等方式进行。在幼儿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健康教育的各种功能。例如: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并与其他学科结合进行;在培养幼儿健康行为过程中,要集体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先针对群体进行教育,改变整个群体的行为卫生习惯,来影响个体行为的形成,"大家都这样,我也要这样"。再针对个别特殊幼儿多提醒、多关心、多指导,使整体幼儿获得较全面的健康教育。

2.设计多样化的健康教育形式与途径,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1 身体发展方面:小班幼儿大多数小肌肉群发展不够灵活,表现为有的不会系纽扣,有的串珠、撕纸等动作不够灵活自如等。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我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小肌肉群的训练,如:美工活动、胶粒游戏、桌面操作和体育游戏等活动。不但促进了幼儿小肌肉群的发育而且发展了幼儿的神经系统和智力。其次,通过户外体育区域活动、远足活动、户外体育游戏促进幼儿大肌肉发展达到肌体的有效锻炼,幼儿能较协调地走,跑、跳,学会了一个跟着一个走成圆圈,学会了做模仿操等。这就使幼儿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2.2 心理健康方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日常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相结合,集体教育、小组活动与个别交谈相结合。通过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开设各种游戏区域活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增强自信心,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使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

目前,幼儿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些误区,有人认为幼儿健康教育就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培养,对于这些片面的认识我们应该加以注意和防范。我们尽量多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还重视到幼儿园课程的潜在影响,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但更重要的是,幼儿健康教育实施中,不仅应重视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而且应重视幼儿园心理环境的创设。这是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

2.3 生活能力方面:小班幼儿身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各个组织都柔嫩,其身体素质还相当薄弱;同时,他们又处于生长发育十分迅速的时期,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普遍较差,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天气变化,不懂得自行增减衣物。穿衣、整理床上用品较为困难。不喜欢喝水,饭后漱口、擦嘴的常规仍需老师不断地提醒。针对这些情况,我将健康教育渗透进了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作为了实施健康教育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如:随时提醒幼儿及时主动地喝水,督促形成主动喝水的好习惯;餐后组织幼儿进行漱口、擦嘴、散步等活动,从而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幼儿的健康自主意识,增加他们对自我健康的认识。

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近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

3.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实施适宜的教育方法

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自控力差、应急反应慢、因此常在游戏中产生散队,走失、碰撞的现象。为此在开学初期,我们就开展了"跟着 ×× 走"等游戏,让幼儿明白小动物都跟着爸爸妈妈,从不掉队,走路时不推挤。从而要求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时刻跟随着父母,以防止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交通隐患也给予了我们惨痛的教训和启示。于是我们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例如游戏《红绿灯》:首先将场地布置成街道的样子分配好角色,让幼儿在游戏中明白到,扮演司机的应该注意车子和车子不能碰撞,扮演行人过马路的时候走斑马线,认清行、停指示灯,过马路时要看清是红灯还是绿灯,红灯行,绿灯停。

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后,对幼儿健康、顺利的成长,避免外界的伤害,及时有效的保护自己和他人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因此,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任务,还需要幼儿园、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这项任务得到更好的提高!

为了幼儿的心理健康,我们还应该重视对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幼儿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一些幼儿得到表扬时兴高采烈,做错事受到批评时就表现出极大的委屈,甚至几天不说话。这种情况说明幼儿承受能力差,这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注意。在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来培养其心理素质。现在幼儿园里的孩子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里是小皇帝,也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因此儿童入幼儿园后,要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团结互助,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并通过集体活动来逐渐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可使幼儿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错误心理观念等得以纠正。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着一代人的成长。愿每位幼教工作者和家长们都来关心幼儿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幼儿心理学》

[2] 《幼儿教育学》

[3] 《幼教博览》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Abstract:InthecourseofcarryingoutCharacterEducationandadoptingtheideaof"HealthFirst",strongphysiqueisthepremise,onwhichyoungstersarebasedontoserveourcountryandourpeopleandbywhichthegreatvitalityofournationisreflected.Frommypointofvies,weshouldcombinephysicaleducationwithhealtheducationinordertoformanewkindofeducationthatincludesphysicalexercises,healthcareandmentalhealth.Inthatcase,wecanincreasetheexercise,improvethepsychologicalcondition,overcomethepsychologicalbarrierandformthepositiveattitude.Thereforestudentsmustadjusttotheirmoodandexperiencetheinterestsandsuccessoftheexercisessothattheycangainphysicalandmentalhealth.

Keywords:University;Physicaleducation;Psychologicalhealth

面对21世纪的激烈竞争,社会的发展,未来人才不仅要掌握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具有较全面的能力,而且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探索。

一、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高校体育主要包括体育课堂教学及各类竞技比赛等,是指学生在体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术与技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发展个性,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负荷,人际交往频繁,使学生在生理健康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与作用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控情感情绪,及时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在运动中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对大学生作跑步试验,发现跑步能成功减轻大学生在考试期间的焦虑情绪,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普遍体会到,打打球、跑跑步、练练拳等,会使紧张的情绪得到松弛。

(二)改善机体健康状况,为心理健康提供物质基础。体育运动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直接改变人在安静状态下生理、心理活动方式。促使身体各机能系统进入积极活动状态,从而使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处于高度兴奋和活跃状态,把安静时处于长期关闭状态的毛细血管、肺泡、肌纤维和神经细胞尽可能地激活起来,从而使各器官的血液获得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健康的机体、良好的神经系统和各部分机能系统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也是保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物质前提。

(三)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促进意志品质和性格特征的发展。学校体育通过教学和各项体育竞赛等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竞争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验生命存在的价值、生命延续的价值和超越生命的价值,使他们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培养人的勇敢果断、坚毅顽强的意志品质,培养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这些都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四)发展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通过运动可发展认知能力,减少认知障碍,改善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维护心理健康。同时从社会学角度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当前高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与上体育课的现状

在对高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发现,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一)当前高校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对高校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中发现,由于复杂的社会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激烈的竞争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不均衡,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对一些事物在心理上反映比较敏感,复杂,害怕竞争,没有上进心,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在社会需要与自我价值观中存在着极端矛盾心理。有数据表明,近一半的学生缺乏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对学习的竞争感到焦虑不安,五分之一的学生处于防范别人,怀疑自己的自卑心理;特别是女大学生的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及对社会和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怕苦怕累,意志薄弱,处事以自我为中心,只愿别人关心自己不懂得去关心他人,心理承受能力差,稍不如意就会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表现出偏激、狭隘、自私的个性特征。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当前学生上体育课的现状。调查发现,在课堂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教学训练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不良因素主要有:害怕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焦虑心理、孤独心理、自责心理、过敏心理、冲动心理、反感心理、异性心理。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生理和心理、体质和学习成绩以及不良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缺陷。如有的学生身材矮小、肥胖,体弱或有某些方面的残疾等,他们在练习中,因怕做不好动作被别的同学讥笑而产生对运动的恐惧感,导致心理失衡,或怨天尤人,或自抱自弃,从而造成较重的心理负担。又如:在考核或成绩评定时,总觉得教师给别的同学的分数与评价比自己的高,怀疑教师不公正、有偏向,在进行集体项目的比赛时,总认为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取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突出自己,表现自己为中心,这样做又往往得不到教师的肯定。而对这些内心无法平衡,又难以从正常途径宣泄,从而造成在学习时心理极不稳定。有些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基础差,或者学习动作时接受、掌握动作的能力差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平常学习时,与那些身体素质好、成绩好的学生比较时,总觉得自己既使再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它学生,从而在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缩手缩脚,结果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虚荣心强,爱出风头,喜欢在课堂上引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注意,爱表现自己。遇到一些自己力不从心的动作时,知道自己完不成,也要为了“面子”硬撑着去做,结果失败。久而久之,这种挫折失败的阴影会使其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以后,既使对自己能做的练习,也不敢表现自己,怕万一失败而被其它同学讥笑,被人看不起的害怕心理等等。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各方面的配合和关注。高校体育教学要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更好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使他们拥有健康体魄、健全心理和完善人格,以便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

(一)树立体育教师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1、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美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前提。

2、用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感染学生。新型的体育教师应更新观念和认识,在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要加强心理健康、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在教学中进行各种积极尝试,提高体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缓解心理压力。

(二)优化体育教学情景

1、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与器材。体育课大多在室外进行,复杂多变的环境,会给学生上体育课带来一定的干扰。所以应在课前画好场地,放好教学器具、器材,使之整洁、美观、富有吸引力,让学生一到场地就有归宿感,就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有趣,渴望快点上课。因此,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场地器材很有必要。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既包括师生关系,也包括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是积极互动的情感,合作支持的态度和良好的情绪气氛,都将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它课堂教学,也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三)精选体育教学内容

1、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特别是游戏性教材内容。如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游戏是学生喜爱的活动项目,通过游戏,学生的思想、智力、意志、体力得到锻炼提高,特别是对那些有自卑感、较孤僻的学生,多让他们参加集体性的游戏活动,因为在游戏中,让学生分成几小组,每一组的学生为了在集体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好的群体力量,同组的同学就会互相呐喊助威,从而促使学生间进行正常的感情交流,形成情感互动,行为互动,克服了一些不良的个性品质,使情感得到升华,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个性发展。

2、精简竞技体育内容。由于竞技体育内容大多对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技术的结构比较复杂,学生很难掌握,且易发生运动损伤,造成很多学生对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减少竞技体育的内容,降低动作技术难度,突出体育课程健身与娱乐的功能。内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开展,利于终身锻炼,并且效果明显,使更多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优化体育教学方法

1、理论学习法。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以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2、实践培养法。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丰富体育活动形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一是激励表扬法。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这对于具有强迫症和抑郁症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缓解与调节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二是交流法。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沟通,进行疏导。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三是诱导法。心理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学生就会产生愉快。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四是感染法。对于某些技术动作,尽管教师做了技术示范,可是有的学生不相信自己也能完成这些技术动作。这时候,教师除启发、鼓励学生的信心外,还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去带头练习,当他们成功的完成这些技术动作时,能很快的消除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顾虑,增强其完成动作技术的自信心。五是自我暗示法。教师要想学生传授有关的运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练习进行心理训练。培养学生具有在面临某种情况感到信心不足时,进行积极的有效地自我暗示、自我鼓励的能力,从而逐步消除其不良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五)适度进行课外延伸

1、课后适当交流小结。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要适度进行师生互动交流情感。例如:可运用设疑法,讲课时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运用提问法,通过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评价、辨别;运用暗示法,教师利用心理学原理,让学生对课堂上自己的表现进行回忆,自己评价;利用议论法,教师就课中某一环节,特别是学生的看法和评价不一样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热烈讨论,自己找出正确的答案等等。

2、丰富体育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有着趣味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学生容易接受,愿意积极参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参加课外活动同时,它不受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空间、形式上的极限,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深刻,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自然延伸,由硬性统一课业向自主选择课业转变。学生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实际能力,选择活动内容和形式,甚至在玩的过程中完成某种“练习”,使大量无效流逝的间隙时间变得充实有意义,使玩所涉及的人、物、事变成促进自我素质提高和能力发展的活教材,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大课堂中接受锤炼,使身心健康成长在课外活动时间。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有组织地对学生施加有影响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可以使学生掌握较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并能促进学生智能和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兰自力等.学校体育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报,2002.

[2]薛雨平、高风华等.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取向.体育与科学.2002.

[3]王启明等.体育与心理潜能开发.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小学教育 身心健康

小学健康教育水平关系到中国儿童健康成长水平,理应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可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小学健康教育严重落后,中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调整到良好状态,小学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保证他们健康发展。面对我国小学健康教育现状,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了解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小学健康教育的真实水平,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效进行小学健康教育,真正提高我国小学健康教育水平。

1.社会小学健康教育的现状

1.1应试教育下,健康教育课程地位薄弱

当今社会在应试教育这个长期形成的模式之下,教育的本质已经发生严重变化,教育对人的培养在不断弱化。由于教育不断适应应试模式,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在小学教育中,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同样十分薄弱,本来就较少的课程还经常被文化课剥夺,直接导致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薄弱的健康教育影响了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健全的健康观和安全意识,造成了有的小学生玩水、玩火,导致受伤甚至死亡。小学健康教育的薄弱性和重视程度低是导致小学健康教育没有起到真正作用的重要原因。

1.2健康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教育部门对健康教育不重视,导致健康教育实际可用教学资源相当匮乏,正常的教学设施得不到保障。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导致小学健康教育无法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校医担任健康教育课老师,由于校医缺乏授课技巧,上课中无法正确教学,导致健康教育课效果不佳。缺乏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和匮乏的教育资源是导致小学健康无法正常进行的真正原因。

1.3面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差异性,缺乏针对性教育

小学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教育是影响小学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没有真正了解不同儿童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教师在针对小学生健康教育时没有区别对待,没有对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疏导沟通,导致健康教育没有体现相应的教育价值。由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特殊性,长期匮乏健康教育容易导致有些孩子出现心理失衡,真正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状况差,无法拥有健康的心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2.有效进行小学健康教育的方式

2.1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课堂健康教育

要想针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就要明确小学生的特点。儿童区别于其他人群,活泼并且想象力丰富、好动好玩,针对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进行课堂健康教育时要多进行互动。在小学健康教育课堂上,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接纳和了解健康教育,让健康教育深入他们的生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互动中了解相关健康知识,使他们学会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学习与生活。

2.2运用多媒体软件,丰富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健康教育也应如此。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倡采用科技产物进行教育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健康教育。以口腔健康为例,教育技巧和多媒体展示相比就缺乏了真实性,因而运用多媒体直观表现口腔健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健康教育脱离枯燥乏味。运用多媒体能够让健康教育更加方便进行,也方便学生的理解运用,因而在小学健康教育中应该更多利用。

2.3丰富课外实践,强化健康教育实效

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只能在课堂进行的课程,合理有效的课外活动更加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课本上讲述的健康知识,可以课外让学生更多体验,从而真正把健康教育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调查,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对健康的认识。总之,健康教育不能拘泥于课堂,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

3.结语

要在小学教育中合理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需要进行有效的教育资源投入。健康教育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课程,也可以借助课外实践强化健康教育效果。总之,小学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从而真正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

参考文献:

健康生活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1 前言

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来看,大部分仍是以解决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危机事件为主。虽然预防和发展也是工作的一部分,但还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成长和成才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积极心理学是以个体的积极品质为关注点,认为发展人性的优点比解决人的心理问题更有价值,提倡用积极的观念来解读人类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从而激发个体自身的积极力量,开发优秀的内在品质,并利用这些力量和品质来使个体获得良好的生活。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发展。

2 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1 转换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

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过多地强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求职中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扰和问题,把重心放在消除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上。这样的教育模式教会了大学生调节负面情绪,却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发展性目标,从而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向的转换提供了新的理念,即从对消极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研究转移到对积极品质的研究,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应着眼于学生积极的心理发展层面,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2.2 深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人是否心理健康并非是看如何减少个体存在的消极因素,而是应着眼于如何培养和发展积极因素。每一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这种需要会帮助个体发展积极的力量和优秀的品质。而且,心理健康教育是多维性的,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积极心理学这种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深化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宽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使我们能够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生活中的正性积极事件,利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问题,并利用积极品质来寻求良好的生活状态。

2.3 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存在于每一个个体的身上,它既可以是积极的思维活动,也可以是积极的情绪体验,既可以是积极的行为模式,也可以是积极的认知方式等。这些内容就存在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树立一种“大心理健康教育观”,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

2.4 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积极的心理体验,提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让学生去参与、去体验,积极主动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这就改变了以往讲授式、辅导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去感受和体验。积极心理学一般采用体验式或自助式的教育方式,让学生选择与自身心理发展相关的专题进行心理探究,在探究过程中促进心理的发展,获取心理健康的知识,得到感悟和成长。此外,心理情景剧,心理拓展训练、朋辈心理辅导等方式都能帮助学生学会体验和增进积极感情,从而培养其积极的人格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5 融合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之间是相互平等,共同成长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立关系。教师不仅要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的问题和成长,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发展潜能。这就使得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仅是教育中的主体,也是教育中的客体,影响学生的同时也被学生影响着;学生也不再只是受教育的客体,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影响,在挖掘自身潜能、培养积极品质的同时也对教师加以影响。积极心理学融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调动了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了两者的健康成长。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中,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更强调和关注学生潜能的挖掘和挥发,使其身心的积极因素得以增加,以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以帮助学生追求幸福的生活。

3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有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学会用乐观的态度去生活,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训练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能够提高他们的积极认知评估策略和积极行为模式。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运用到对大学生的情绪、个性、人格和创造力的培养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比起在大学生出现情绪障碍或人格障碍时再想办法进行纠正和治疗效果更好。

3.1 增强积极情绪体验

大学阶段是个体理性情绪的发展期,对外界事件的情绪刺激较为敏感,很容易受到周围的人和事的影响,情绪起伏变化较大。因此,在大学生情绪的获得过程中,如果能让他们拥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就可以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积极情绪体验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从而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除了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知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学会情绪管理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成就感、幸福感等积极情绪体验。例如学校要重视校园环境与文化氛围的建设,为学生营造积极愉快的生活体验氛围,使他们在其中感到温暖和幸福。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提供条件和环境来激发他们在这方面的潜能,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他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对自我的肯定,激发学生心灵中美好的部分,使他们从中获得幸福感,感受到快乐。总的来说,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正向、积极的情境和事件,鼓励学生去看、去经历具有积极情绪体验的美好事物。例如,将课堂搬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和美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情景短剧表演,重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积极事件场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以教会学生多微笑、多看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人际关系训练营”活动鼓励学生多与不同类型的人和事接触,让大学生在处理和体验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感、满足感和快乐感,让他们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和乐观。

3.2 塑造积极人格品质

积极人格品质的塑造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他们所具有的积极人格品质会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产生长期的影响。积极的人格特质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努力转变教育方式,扩大教育领域。例如,利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的“优点轰炸”,教会学生用更加开放和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使学生能够客观的评价环境中的人、事、物。通过“我是谁”的自我反思,帮助大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挖掘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这些活动的训练和培养使大学生的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使其积极的人格品质随之形成。在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中,乐观这一人格品质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而大学生因为与社会接触机会较少,缺乏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其所想所做往往与现实有大的差距,极易产生挫败感。因此,要鼓励大学生走出象牙塔,勇于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当他们在实践活动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老师要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教会他们从积极乐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人格品质,可以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不畏惧问题,能够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态度,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3 构建积极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个体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成长和个人经验的,良好的环境塑造积极的人类经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以更为宽泛的视野,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各项教育环节中,鼓励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体验积极情感。例如,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采用讨论、分享、体验等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学校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校园环境,方便的生活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他们生活在其中感到幸福和快乐。这样便使原有的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育、各种教育因素融合起来,形成互动多维的教育网络。同时,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例如,加强家校联系,邀请家长参加学生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增强亲子关系;与各个社区联合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公共意识。这样便可重新整合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要素,形成立体的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以家庭、社区为载体,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的最大功能。

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研究的领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带来了诸多的启发。它提示我们要用积极、开放的目光看待大学生的成长,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让他们能够快乐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龚光军.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9)

[2]裴利华.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