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智慧金融发展

智慧金融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3 14:51:39

智慧金融发展

智慧金融发展篇(1)

智慧物流物流金融课程建设一、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背景

物流金融是指为减低交易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与物流企业合作,对企业资金投放、商品采购、销售回笼等经营过程的物流和资金流进行锁定控制或封闭管理,以流转中的商品价值为依托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活动。在物流金融下,金融机构和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的结算、融资以及保险等增值服务,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缺乏的问题,也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带来新的利润源泉,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的质量和数量,物流金融中的保险服务还可以提高物流公司的防风险能力,实现了“三赢”的效果。

面对社会对物流金融的高度需求,高校此方面的教育却是空白。据抽样30所国内本科院校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共有286门,未曾有院校开设了物流金融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这极不利于现代物流金融学科体系建设,更不利于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技术复合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二、结合实践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学科最新发展

“物流金融”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其内容涉及知识面宽、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与实际经济结合紧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断促进服务的发展,要实现与社会经济的无缝连接,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科发展,与时俱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协调基本内容与先进性。

物流金融是由第三方中介——物流企业对货物实施监管,并对货物的真实性、安全性承担责任,贷款安全系数提高,贷款规模扩大,并有稳定的客户。可以看到,物流金融业务依附于物流企业的发展,为更好的开展物流金融及降低物流金融业务的风险,要求物流企业制度完善、管理规范,网络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机动灵活、具有广泛的地域性。随着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已经开始积极探索物联网在物流领域应用的新模式,智慧物流将成为物流业的发展方向,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目前智慧物流主要有四大应用,其中的三大应用都将推动物流金融的发展,即一是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系统;二是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三是智慧企业供应链。

智慧物流下,提升了物流企业的实力,改变物流企业的运作方式,为物流金融提供进一步的集成方法,也带来了物流金融各方合作的改变,势必影响具体的物流金融融资方案。在物流金融课程建设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智慧物流对课程建设的影响,授课内容安排与实践环节要融合智慧物流,在掌握基本理论基础上,更加注重新技术对物流金融业务带来的改变,强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建设探讨

(一)课程建设任务和目标

本课程从物流金融特点及需解决的核心问题入手,引入物联网及智能技术在其中的关键作用介绍,同时详细介绍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参与者、业务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与组织实施,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以及基于物联网的解决方案,最后针对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让学生探讨在该业务中引入物流金融对案例的流程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业务管理能力。本课程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1)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作用,熟悉物流金融的基本类型,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及参与主体。(2)熟悉物流金融参与主体角色和操作流程,如企业需求与信用分析、质押物评价、监管合同的制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业务风险控制及绩效考核。(3)熟悉以物流企业监管为核心的融资过程。(4)了解智慧物流的相关知识,懂得信息技术在物流金融管理中的重要作用。(5)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流程及信息化对其业务促进作用与风险降低方案。

2.能力培养目标:(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业流程,具备融资对象评价、监管合同和仓单质押监管服务制订的能力。(2)能制订并组织实施物流金融作业任务。(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术,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综合管理创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物流金融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金融业务分析与需求分析,质押与监管方案设计,监管项目合同签订,仓单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动产质押监管服务与组织,抵押监管服务与组织,贸易监管服务与组织,物流金融业务综合实训,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运作,物流金融风险控制,物流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

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金融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现代物流与金融服务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与产生过程、地位与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应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趋向几个部分。教学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环节的重点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发展对物流金融的促进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趋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架构。包括:RFID与物联网简介、了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流程架构、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业务管理系统架构。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风险降低的技术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环节的风险。掌握通过构建智慧仓储、智慧安全监督、智慧物流,实现“货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运输流”为一体的“物流金融”业务与服务,降低物流金融风险。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业务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构建智慧仓,掌握通过提供仓储、物流、金融、商贸创新服务,增强与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联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务。

5.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业务的应用案例。教学要求:熟悉中储物流、柏亚仓等物流金融方案及智慧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四、总结

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开展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课程,是培养实用人才,服务社会经济的关键所在。以智慧物流为物流行业发展趋势为契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升了学生利用智慧物流创造物流赢利模式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信对于专业建设和服务社会是十分有价值的。

参考文献:

[1]欢妮.“柏亚仓”打造海西智慧物流引领物流金融新蓝海.潮商,2012(2):76-77.

[2]潘意志,程丹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以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8):59-63.

[3]胡愈,徐兆铭,黄含其.以培养目标统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基于物流金融技术人才培养视角.湖南社会科学,2009(6):107-110.

智慧金融发展篇(2)

互联网金融热炒,大智慧、同花顺和东方财富3只金融软件类公司股票都获得市场的追捧。卖股票软件起家的大智慧,上市之后并购扩张谋划转型,却带不来赚钱效应。互联网金融盛宴,大智慧能分到一杯羹吗?

大数据的“蛋糕”

互联网时代的深入,产业变革转瞬即逝,一些公司倒下,一些公司站起来。掘金互联网,成为众多公司的战略性抉择,马云“余额宝”的诞生,让金融行业的参与者再次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所潜藏着的巨大财富。

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展。根据计世资讯(CCW Research)研究数据,2012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为4.5亿元,2013年预计增长到11.2亿元,且此后将保持每年超过100%的增长率,到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93.9亿元。

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时代,财富金融的数据已成为核心资产,越靠近终端的企业将拥有越大的发言权。其中,掌握海量有效数据的企业以及有强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企业,或将笑傲江湖。

对数据的掌握,决定对市场的支配权,越靠近最终用户的企业,越可能在产业链中屹立不倒。上市公司大智慧曾经只能算是一家卖股票软件的公司,上市后才真正走向大数据和资讯建设的道路。

虽然2009年大智慧PC用户达1000万,但是靠天吃饭的金融行业,股市不好,对公司营收影响较大。上市后,大智慧开始构建数据库,数据源从300个扩展到现在近1000个。新闻舆情监测方面,从零开始,目前建立7*24小时对全网(20000个专业站点)监控,涵盖所有A股、B股、港股、美股公司,以及30000家左右的非上市公司,每天采集到的数据超过100万条。

作为金融资讯行业的龙头公司大智慧,虽然发力大数据和资讯服务,然而目前的投入却赚不到钱。

经营压力巨大

近几年股市贫弱,大智慧盈利持续下滑,去年陷入亏损。证券行业不景气,直接影响IT系统的投资,进而影响到证券软件公司的经营状况。

大智慧公布的今年一季报显示,其净亏损9189.86万元;在此之前的2012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净亏损2.67亿元。若扣除2012年利息收入9210万元、委托理财收益555万元、政府补助2759万元,大智慧在2012年的亏损进一步加大到近3.9亿元。

大智慧的亏损正如其公告表述,人员储备、研发、场地建设等战略性投入,以后才能产生效益;同时,由于市场低迷,加之公司产品调整、转型和升级,影响了当期的收入和净利润。

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我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的总销售额从2004年的3.3亿元,增至2009年的21.8亿元。在行业急速增长的大环境下,大智慧彪悍的销售风格促成了历史上的高速扩张,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在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产品系列相对丰富,收入规模是目前行业中的最大公司。

截至2009年末,大智慧的PC端产品日均在线用户数量已超过1000万,PC端产品的付费用户数为12.78万,用户规模当时在行业内就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上市后的大智慧并没有给投资者带来惊喜,反而是利润的持续下滑,2012年净利润最终告负,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又亏损1.58亿元。

海通证券陈美风认为,业绩大幅下滑,缘于公司面临扩张与业绩间的两难选择,公司选择前者,但扩张低于预期,造成业绩更大压力。未来如果保持甚至扩大领先的规模优势,短期市场费用很难下降,研发支出仍会持续上升,会造成净利润增速不及收入增速;如果公司缩减支出,则可能面临来自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

做中国的彭博梦

久负盛名的彭博新闻社,1990年由迈克尔·彭博创办,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财经资讯公司,旗下拥有彭博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媒体平台,已经发展成为集新闻、数据和数据分析为一体的全球性多媒体集团。对经营股票软件出身,拓展金融资讯服务的国内公司来说,彭博的商业模式最具借鉴意义。大智慧上市成功后,超募资金15亿元。拥有大笔现金的大智慧,自2010年起,展现出强悍风格,布局香港市场和基础金融资讯业务,分别以2900万美元和1650万美元,收购了阿斯达克和上海财汇100%的股权,后又完成对上海龙软公司的70%的股权收购,又欲以5亿日元收购T&C公司。

大智慧成立阿思达克通讯社,被看作正式走向“中国的彭博”。后来者大智慧在软件设置上效仿彭博的意图,引发两家公司的争端。去年4月,彭博公司将大智慧告上法庭,指出大智慧侵犯特有装潢(彭博终端),属不正当竞争。彭博公司律师表示,大智慧产品在软件及硬件上,都模仿了彭博终端。

在证券市场诸多因素不确定的大环境下,行业间各个公司谋求差异化经营的同时,竞争越趋残酷。彭博大智慧,则折射出国内服务商的产品趋于同质化。

在面向机构用户的金融数据业务上,同花顺董秘朱志峰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业内各家基本都采取“宏观经济+行业分析+上市公司基本面及财务数据”的产品组合。朱志峰的话证实了同质化竞争严重的市场现实。

据天相投顾报告预测,2012年机构用户和高端个人用户潜在市场规模超过70亿元。数据显示,凭借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和品牌认知,万得在机构金融信息服务市场的市场占有率已超过八成。

垂涎机构市场肥美“蛋糕”,当前营收主要依靠个人投资金融信息服务的同花顺、大智慧等纷纷进入机构金融服务市场。

大智慧的竞争对手同花顺不可小视。第一创业任文杰认为,同花顺带来了新的产品,其中机构版金融数据服务iFind目前已经在不少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客户中推广测试,运行效果获得良好的反应。公司将从目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业务模式,发展成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并重的业务模式。

投入无底,盈利堪忧

金融资讯公司向投资者提供软件和数据分析,但能否提供有效便利准确的产品和服务,对提高市场占有率至关重要,而所有这些,需要公司投入不少资金做研发。

2010年前,行业还处于被动式研发阶段,希望在行业软件深入发展的企业,研发投入显得有些被动。目前,行业研发体制开始由支持有市场需求驱动的被动式研发投入,向先导性的研发投入转变。

大智慧除了大举并购外,研发的投入是其重要一笔,2012年,研发费用投入1.5亿元。东方财富和同花顺也加大了研发的投入力度。同花顺的营业规模不及东方财富和大智慧,可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丝毫不吝啬,仅2011年,其投入研发的费用就占总营收的36.43%。同花顺在研发上花大钱,也在其战略上有所体现,即扩展机构市场。

智慧金融发展篇(3)

【关键词】智慧银行 农村 支付服务

一、当前农村金融支付服务需求与现状

随着2010年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的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9年开始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普及,以及国家粮食直接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工程补助、生猪生产补贴等许多惠农、涉农的财政补贴款项的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的需求,农村居民的金融支付服务需求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而由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决定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四大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四大行开展了大规模网点收缩,同时也收缩了其农村基层网点机构。且由于农村金融服务管理战线长、难度大、成本高的原因,导致后来的信用社改革、邮政银行从邮储的分设改制均收缩了其农村基层网点机构。进入21世纪,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农民和驻农村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快速增加与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网点的急骤减少这一对矛盾突显,已经成为如何服务好“三农”的一重要问题。

由于传统银行支付主要依赖于柜台和传统的人工服务,只有在人口达到一定密度,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存款的地点才能通过获取低成本存款来覆盖成本,因此国内银行网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和城镇为主。而在农村,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密度较小,同时人均收入较低限制,农村支付发展缓慢。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农村支付环境有以下特点:

(一)新的支付工具了解较少

由于传统使用习惯和宣传不够,农村支付仍然使用现金为主,网上银行、电子转账、手机支付等普及程度较低。虽然有少部分农民对银行新的支付工具有所了解,但由于相关服务普及程度较低,无法形成规模效应。

(二)支付服务仍以柜台为主

由于ATM使用界面较为机械,同时无法对业务进行详细解释,因此农村使用ATM机进行支付较少,与银行相关的支付获得仍然以传统柜台服务为主,同时,在某些更加偏僻的村镇,一些银行网点还未普及,加大了农民享受便捷金融服务的难度,银行点少而且所需人员对于机具如智付通使用素质、道德、学习能力要求较高。

(三)储蓄卡、信用卡等普及程度不高

农村支付频率不高,而银行卡无法在没有ATM和网络的时候显示余额与相关支付明细,因此主要支付用折多于用卡,储蓄卡、信用卡普及程度不高。

(四)支付转移矛盾突出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支持力度的增大,农村对银行支付需求迅速增加。但由于农村现状的限制,在发放农业补贴时往往出现长时间排队现象,农村支付转移资金供需矛盾突出。

二、智慧银行定义以及于金融支付服务的创新

随着国内金融行业的迅速扩张与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银行业务逐步受到限制。伴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大数据的迅速兴起,未来银行业务将逐步由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手机客户端逐步联动,由传统银行向智慧银行开始转型。肖钢(2012)认为,由于网络传输技术日新月异,储存成本和计算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银行能够对迅速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决策,使得复杂环境下的预测成为可能。这些都将对传统的银行业务流程、经营模式、服务体验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李力、攀炎(2012)认为未来银行之间的竞争将集中在效率、服务、安全而不再是传统的存贷业务。在银行传统业务到达瓶颈的情况下,未来银行发展将越来越依赖对银行内部业务的优化重塑以及银行外部服务的优化,而这些都将依赖智慧银行。陈定华(2012)认为由于智慧银行将是银行一次新的革命,智慧银行将银行前台与后台融合,业务之间的边界将逐步消融。但智慧银行更加依赖于网络和大量的数据计算,因此智慧银行将需要更大的投入和集体培训。交通银行总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李庆女士(2012)提出,智慧银行的重点在于优化整合银行的各个渠道资源,并通过强大的计算能力及时揭示风险,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加完美的服务,同时降低成本,实现金融业务的低成本向外扩充,从而使得效率和成本得到较好的统一。

综上所谓智慧银行,是指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和银行管理经验,高效配置资源,敏锐洞察引领客户需求,并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商业形态。中国的商业银行均以积极的姿态向智慧化迈进。2009年IBM归纳出了构建“智慧银行”的四大突破点:部署动态的IT基础架构、新锐的洞察与应变能力、业务运营创新与转型以及整合的风险管理。同年,花旗银行率先在上海开设了智慧银行概念的网点,提供视频电话的远端咨询服务,所有服务都是用户自己在电脑终端和手机上完成。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2011年启动了智慧银行项目,2013年8月22日交通银行在长沙投入了首台可自动发卡、存取款、转账、投资理财、贷款申请“远程智能柜员机不iTM”,率先在湖南同业推出了“远程智能柜面服务”模式,启动“无人银行、有人服务”的微型智能服务。2013年农业银行在全系统举办“智慧农行——电子银行创新与变革”论坛,以期推动全行对电子银行创新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历史上每一次通讯技术的变革都会带来银行的变革。在智慧银行时代,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随之而来,银行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化趋势日益明显。依托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技术,银行业务正在加速向“移动金融”方向发展。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新兴渠道和服务模式,契合了新一代人群的需求,迅速从银行辅助渠道发展成为银行交易主流渠道,这一变化直接挑战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2012年末,工商银行拥有电子银行客户3.15亿户,年交易额332.6万亿元,业务占比达75.1%,每笔交易成本仅为柜面的七分之一;农业银行掌上银行短信客户达14943万户、掌上银行上网用户达5685万户、个人网银注册客户达8837万户、各类电子渠道交易笔数达316.53亿笔,电子渠道交易占比达67.8%;建设银行个人网银和手机银行客户数分别较上年增长41.07%和78.68%,电子银行与柜面交易量之比达到270.30%,较上年提高63.58个百分点。

三、智慧银行于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的应用与实践

加快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对于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和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推动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竞争力,实现多方共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农村支付服务效率,为农民提供安全、便捷、优质的支付结算服务,提高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水平有重要作用;培养农村地区和农民使用非现金结算工具的习惯,实现现代化结算工具的普及和使用具有重要作用。

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224号)。以此为起点,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加大了有关工作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推动支付网络向中西部及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满足偏远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要。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战略,一些地方提出具体目标,如“户户有银行卡、村村有Pos机、乡乡有ATM、处处都能办结算”,让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城市居民一样的金融服务。

智慧银行能充分运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迅速发展,利用银行的大量业务数据结合云计算,能迅速预测客户需求,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资源合理配置,从而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这与目前农村支付需求不谋而合,是具体目标实现的技术根基。

(一)智慧银行可以延伸网络,畅通渠道,不断完善农村支付体系

智慧银行依托强大的后台计算能力,可以降低支付风险,减少传统支付所需支出。通过智能银行,可以将服务点设置在农村小卖部、城镇、集市等人流比较集中之处,引导银行涉农机构向农村延伸物理或电子网点。同时,智慧银行将可以促进银行卡在农村网点的联网通用,减少收付假钞的情况。

(二)智慧银行可对接农保,降低交易成本

智慧银行可以结合国家增加对农村、农业支持力度的契机,利用智慧银行智能提醒服务,主动引导农民将农业补贴与电子银行使用普及相结合,形成农村使用电子现金的新习惯,通过卡、手机终端支付增加资金流动速度,同时降低交易成本。

(三)智慧银行可提高三农金融业务效率,是三农快速发展有力支撑

智慧银行用网络的便利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流程都极大便利了三农业务的发展,如转账汇款、三农贷款、西联汇款等都可以通过智慧银行足不出户即可办理,而且可以随时掌握业务办理流程,极大的方便了三农业务发展。

由于智慧银行的应用,在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方面就取得长足进展,从2011年7月启动到2011年底,全国大部分省市推广工作已覆盖到辖区乡镇的百分之50,行政村的各商业银行助农取款服务点达到18万个,覆盖行政村近13万个,覆盖率大概在百分之23左右,2011年全年的助农取款笔数3963万笔,金额达到了346亿元。农业银行针对基础金融服务稀缺乡镇,推出了“银迅通”产品,为农户提供了小额存取款、转账,以及“新农保”、“新农合”缴费等基础金融服务,推出了汽车移动银行服务,将柜台业务延伸到农民身边。2012年末“金穗惠农通”工程设立服务点57.9万个,布置电子机具112.6万台,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达63.9%。农行“金穗惠农通”工程荣获2012年北京国际金融展“金鼎奖”。

四、智慧银行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相应的风险防范

(一)设定交易卡种限制

由于农村对智慧银行了解程度不够,信用卡风险较大,因此前期推行以借记卡为主,信用卡需要等待新的使用习惯形成之后再进行推广。

(二)设定最高交易金额限制

农民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同时农村支付服务以小额需求为主,因此应设置每日累计取现金额限制如最高1000元,在满足农村持卡人小额取现需求的同时,可有效防范通过银行卡进行洗钱、欺诈等风险。

(三)加强对智慧银行衍生服务机构的管理

智慧银行属于新兴事物,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更加注意所带来的风险。而农村传统习惯下,安全意识较为淡薄,因此需要加强对衍生服务机构的管理,通过相关培训增强安全意识,降低风险,规避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加强智慧银行交易终端管理

交易终端的安全性直接影响交易风险的高低,因此应明确规定助农取款受理终端限于固定POS机、带硬件加密功能的电话支付终端等安全级别较高的受理终端,避免卡片侧录等风险事件的发生。在固定线路通信网络不畅的情况下,经当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有权审批机构批准,允许收单机构布放可屏蔽SIM卡漫游功能的移动POS机和带硬件加密功能的无线电话支付终端。

智慧金融发展篇(4)

摘要:本文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结合国有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质,引入了智慧银行这一新兴概念,并提出从四个方面:智慧推动银行的创新与转型、智能开发人力资源、动态的业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集成式风险管理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智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智慧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

所谓智慧银行,是指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和银行经营管理经验,高效配置资源,敏锐洞察并引领客户需求,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商业形态。更透彻的感应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洞察,是智慧银行的发展愿景。

国有商业银行是指由国家直接控股的商业银行,其特点体现在所有的资本主要由国家投资,属国有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商业银行在其竞争领域所形成的独特的竞争优势,是商业银行保持持续、稳定发展的原动力。

国有商业银行要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实现业务管理上前后台一体化的趋势,离不开智慧银行的支持。并且,数据挖掘能力和商务的智能化是智慧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银行通过数据挖掘收集数据、建立数据仓库,而商务智能则是银行管理分析这些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为银行的精准营销、智能管理客户信用以及推出更加贴合客户需求的银行产品提供了重要的仓储准备,这些可以极大地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银行未来竞争的后备力量。所以,国有商业银行的智慧化道路,这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二、基于智慧银行视角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措施

(一)智慧推动银行的创新与转型

在智慧发展的新阶段,信息技术早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引领需求、开拓市场和创新业务的重要驱动力。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主导银行,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智慧金融,在转型和创新之路上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开启线上与线下并重的经营模式。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等这些新兴的渠道和模式的诞生,逐渐转换着银行的交易主渠道,契合了新生代人群的需求,银行的传统经营模式正发生着重大变化。

第二,细分客户群体。国有商业银行要敏锐地洞察社会人口的结构和消费的结构,然后将客户进行细分,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个,积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率、高质量的为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第三,商业生态系统的开放共生。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着产业链的紧密性和复杂性,银行作为服务业,与众多产业紧密挂钩,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有着特别的历史使命,利益相关者众多。

第四,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当前,互联网将几乎所有的技术软件和信息资源都连接起来,将这些资源有机的组合运用,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并借助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与创新,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的为不同的客户提供优质的差异化金融服务,培养顾客的忠诚度与信任。

第五,整合协同渠道。通过对各种渠道的了解和把握,能够让我们熟练的从柜员、自助设备、网络或者移动的终端设备中了解到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发起的交易,运用对渠道的把控能分析出顾客的需求,然后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协同响应,为顾客提供方便、高效、安全的优质金融服务。

第六,构建灵敏且富有弹性的创新机制。例如,商业银行可以广泛收集员工和客户的意见,通过对这些意见的梳理,分析整理出顾客的关注点,不断的改进自身提供的服务,掌握员工内心的真实想法改进自身的管理方式,通过轻松的氛围营造让员工增进对组织的认同和归属,进而不断激发其创新的热情,培育银行的创新文化。

(二)智能开发人力资源

国有商业银行要安全运营和获得盈利,需要一支敏锐与稳健并行的员工队伍,这里面的每一位员工不仅需要知识与诚信,更需要智慧的头脑,而这需要银行对其员工队伍进行智能开发:

第一,全员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特点。全员培训是国有商业银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在职的各级员工进行集体分类培训,这是提高整体员工素质的必经之路,并且,应将分类培训作为重点,根据银行职员分工以及级别的不同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

第二,人力资源开发的前瞻性。各大国有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适时调整制定的培训目标和规划,要力求培训的量化和可操作性强,做好培训的指导与监督工作。

第三,人力资源开发方式的多样化。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多样化,可以采取外出研修、技术比赛、电话培训、和引导学员自我学习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

(三)动态的业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IBM将部署动态的IT基础架构作为构建智慧银行的四大突破点,可见业务基础设施建设的动态化的重要性,其实智慧就是及时响应业务需求的动态IT基础架构。在这个信息繁杂、多变的大数据时代,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保持不败的竞争地位,就需要改变自身传统的经营方式,革新经营理念,顺应时代潮流,运用新技术,增强自身信息化管理建设,设定合理的发展战略目标,不断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致力打造智慧银行。在动态的业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中,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第二,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建设更加市场化的银行基础设施体系。第三,增强金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建设更加普惠的银行基础设施体系。第四,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具有变革性,建设智能化的IT基础设施体系。

(四)集成式风险管理

智慧要能实时的、准确的、预测及规避各类金融风险,优化内部资本结构。智慧银行需要实施整合的风险管理战略,紧密应对新资本模型设计、调整业务目标,定量的风险技术手段可以预测并规避未来风险,制度遵从可以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

首先,要预防金融风险。银行由于其经营业务的特殊性,在金融产品交易中会产生诸多的风险,例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

第二,促进治理和遵守法规。国有商业银行虽然都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但是也要以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为首要前提,必须遵守各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同时国有商业银行也要建立健全公司治理体系,实现精细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第三,防止金融犯罪。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金融犯罪,银行应更加主动的运用监测措施,及时发现并阻止,实时监控,加强金融犯罪防范力度。

第四,预防IT基础架构风险。银行业创新首先需要转变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的转变则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建立一个坚实的IT基础架构则是支持商业模式转变、业务创新的关键。(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汪兴隆.对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J];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03期

[2]张向菁,金麒,水.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的系统研究[J];当代财经;2001年07期

智慧金融发展篇(5)

自凭借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厚的积累,以及最新并购的华通云数据强大的云基础设施的支持,浙大网新下。一步打算打造自己的人工智能云平台。去年10月26日晚间公告停牌起,期间在11月8日宣布拟收购浙江华通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通云数据”)80%股权,一直到最终完成这轮资产重组,并在今年1月7日复牌,浙大网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大网新”)这场长达70多天的资本行动终于宣告成功。

这场资产并购中,浙大网新向持有华通云数据的股权人支付了现金及股份对价共计18亿元,再加上自己此前持有的华通云数据20%的股权,华通云数据由此成榱苏愦笸新全资子公司。

这是出身浙大系并在2010年担任浙大网新董事长的史烈,为公司迄今主导的最大一次资本并购。

根据公开资料,史烈早年毕业干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后一直在浙大系科研和企业工作,先后任职于浙大计算机学院应用工程中心副主任、浙大图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2年8月起在浙大最核心的资产,也是上市企业的浙大网新担任公司总裁,2010年4月成为一把手后,开始主导了浙大网新的一系列转型与变革,并力图从全国的高校系企业中脱颖而出。

自2012年起,公司已经前瞻性地确立了“网新云战略”,提出以云计算引领IT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基于云为客户提供全价值链的增值服务,通过云战略实现公司整体业务的顶层设计、深化协同,以此驱动公司的新一轮快速发展。

此后,在业务上,公司涉足了云产业链上的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应用层、服务层等。其中,在基础设施层和平台层,公司通过投资、战略合作的模式,与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思科等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圈,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的合作体系;在应用层和服务层,对应公司的智慧城市、智慧商务、智慧生活三大业务版块,拥有社保云、城管云、交通云、电子政务云等大量深入垂直行业的云应用服务。因此,通过前几年的运作,实际上,网新云服务已渗透在各大版块解决方案的系统架构中,成为其重要支撑。

基于前面的运作基础,史烈对公司的推进正式在去年提速,并明确提出向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的转向。他是如何思考浙大网新走出的这一步,以及未来的公司发展呢?新智能时代冰山一角已显现

《经理人》:浙大网新在去年的“动作”仍频,尤其是提出向人工智能的发展战略的转向,具体如何设计?

史烈:浙大网新之前的定位是“中国领先的IT全案服务商”,但是现在我们希望能够在重点几个领域做大做强。为此,我们对业务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2015年我们剥离了做传统分销业务的北京晓通,并购了网新电气、网新信息、网新恩普三家公司,结合原来的优势业务,重点投入“大交通”、“大健康”、“大金融”三大行业,改善公司资产结构,优化业务结构,使得今年的盈利能力相比较去年有大幅度的增加。2016年12月,网新剥离快威科技传统集成业务,并购国内一流的云计算综合服务提供商一浙江华通云数据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一系列的并购优质资产和剥离传统业务,网新增强自己的云服务能力,聚焦大交通、大健康、大金融三大行业板块,构筑业务新生态。在止亏的同时,网新并购盈利良好的公司,为公司争取了更大的利润值,也为业务的开展聚集资源,为技术发展、人才储备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业务上的调整也会和技术路线调整相结合。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如火如荼兴起,新智能时代的冰山一角已经出现。

《经理人》:请具体介绍一下网新现有的业务框架?

史烈:浙大网新在战略层面有辞旧迎新的转变,带来了业务框架的变化。在基于云的四大业务架构一一网新云服务、智慧城市、智慧商务、智慧生活基础上,网新重点发力大交通、大健康、大金融三大行业方向。其中,作为底层基础的网新云服务,在收购华通云数据之后,网新进一步放大了基础设施层和平台层的实力,成为中国云计算领域的翘楚。

华通云数据是一家云计算综合服务提供商,为客户构建云计算基础设施资源,提供数据中心托管(IDC)、政务专有云服务和互联网资源服务等。其主要客户是天猫、淘宝、阿里云和华数,也是杭州市政府唯一的数据中心提供托管服务商。其在千岛湖的云机房是中国第一个利用湖水冷源直接制冷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借助湖水冷却,90%时间都不需要电制冷,与普通数据中心相比全年可节电约数千万度,是截止目前全球同纬度设计PUE值最低、可靠性最高的大型数据中心之一。华通的到来,促进了网新自身业务的发展以及提供云服务能力的增长,也为公司大幅创造利润空间。

《经理人》: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浙大网新已经践行多年,并且在智慧交通、市民卡、智慧城管、智慧会展、应急指挥、智慧园区等领域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网新将从哪些方面入手,突破原先零散领域建设的局限,实现智慧城市总包服务商的身份定位?

史烈:浙大网新早在2009年就提出了智慧城市战略,并提出“绿色+智能+互联+协同”的核心理念,将创新科技与前瞻性管理思维进行有机融合,服务于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与运营。多年来积累了“互联网+社区”、“互联网+城管”、“互联网+人社”等大量成功案例。不仅如此,当下非常热的PPP建设模式,网新也是在这个概念出现之前,就率先尝试以公私合营的模式来参与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设,像杭州的庆春路过江隧道、运河隧道等就是BT、BOT模式的范例。因此,现在的网新更清晰了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将从三个角度来实现智慧城市总包建设的突破。

首先,我们选择经济较发达的二三线城市作为我们的突破对象,从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建设、运营三方面为那些想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实现城市智能化运转的政府提供服务,实现智慧城市总包的落地。并通过项目总包切入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城管等具体领域。

其次,借助PPP模式,有效解决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网新在当地成立PPP项目运营公司,专门负责该区域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吸收社会资金,成立PPP发展基金,政府也可以投资一部分钱,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政府以年度采购服务的方式支付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费用。这样的模式下,有限合伙人将政府资源和资金投入转为资本,通过该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在市场得到回报。

最后,利用人工智能,抢滩智慧城市新时代。现有的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包括无线传感网络系统、帮助政府搭建互联互通的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等。然而,这样的智慧城市仍然是受制于人的控制,缺乏自主反应能力。人工智能的兴起,为智慧城市成为一个会思考、自主反应的有机体创造了可能。力图成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军企业

《经理人》:作为一家IT公司,离不开技术支持。目前,浙大网新的技术路线有何变化?

史烈:我们看到,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大数据时代正在开启。并且随着计算成本指数级下降、云端并行计算大规模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支撑人工智能产业爆发,具备自适应自主学习、直觉感知和综合推理、混合智能和群体智能等特点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正初露端倪,人工智能研究迈向AI2,0阶段,俨然已经成为国内外IT巨头投资的新风口,并且也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在国家战略层面得到政策支持。而网新的技术路线,从最早的“computer+X,到2015年的“互联网+”,我们去年又进一步升级到“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深入挖掘垂直行业的具体应用,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

首先是部署“大数据+”。浙大网新通过在智慧城市、智慧商务、智慧生活三大业务领域尤其是大健康、大交通、大金融等三大重点行业的业务积累,已经具有获取大数据的能力。以数据为基础,浙大网新坚持深耕大数据底层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清洗与整合、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数据交易平台等方面持续投入研发,建立高质量的大数据库。并且,网新有效利用自己的云数据中心,使数据上云,为大数据的储存、分析、运维与管理提供强大的后台支撑和保障。基于智慧城市业务沉淀的用户行为数据,整合海量大健康、大交通、大金融等多方数据,网新将以数据资产为核心,在各个垂直领域提供大数据应用服务,衍生出多种商业模式。

最近迈出的一步是“人工智能+”。去年10月8日,浙大网新与浙江大学联手建立“浙大网新一浙江大学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去年10月17日网新又与TCL、中国银泰等合作设立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21亿元股权投资基金;去年10月25日,公司又与浙江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杭州网新准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签订《关于共建紫金众创小镇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大数据产业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创新孵化基地之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通过这些紧锣密鼓的战略合作,公司正在全面推进人工智能领域的产业布局。

《经理人》:关于,人工智能,浙大网新下一步的具体部署计划是什么?

史烈:凭借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厚的积累,以及华通云数据强大的云基础设施的支持,浙大网新下一步打算打造自己的人工智能云平台。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处理能力,我们将充分利用深度学习、图像识别、视频分析、文本挖掘等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的技术积累,构建人工智能服务云生态。一方面这个人工智能云平台将支撑网新自身业务发展,聚焦在大交通、大健康、大金融三大行业方向,围绕视觉内容理解、人工智能辅助医疗诊断、智能投顾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发。另一方面,平台型人工智能技术成果,将可以供许多智能民生应用的创业公司在生态圈里专注各自的市场和应用,这样我们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就能有吸引力,我们的产业链就能更强健、更有生机。

智慧金融发展篇(6)

关键词:智慧产业;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31-02

引言

智慧产I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强调以智慧产业为产业支撑发展智慧城市,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智慧产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化、智慧化、智能化产业,其发展依靠多种因素。从已有文献来看,在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方面主要有金江军[1],张燕[2],刘远彬、丁中海[3]等。张向阳在以广州为例,研究广州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发展路径,认为智慧产业的发展要与各类产业园区交叉融合[4]。因此,研究智慧产业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对我国发展智慧产业有指导意义。

一、影响因素

智慧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技术依托,正在全国各地区蓬勃发展,通过文章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技术。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技术因素。主要包括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这些技术在产业中的不断渗透,促使产业更加智慧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目前,在我国,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产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与众多领域,云计算技术在中小企业应用得非常广泛。我国很多企业的数据管理中心平台正逐步向云服务平台转变,云计算平台将在企业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是带动了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技术因素是影响智慧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二,创新。从智慧产业的相关概念看出,智慧产业既包括传统产业中以人的智慧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和知识产业,也包含新兴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通讯产业。其中,策划、广告、设计、动漫、影视、艺术等创意类产业需要人的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产业,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创新,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为这类智慧产业持续蓬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生产要素。根据对智慧产业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智慧产业刚刚发展时,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人才要素,强调知识生产的投入。上海、广东、北京智慧产业一直发展很好,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这些地区,不仅经济基础好,资金雄厚,而且高校院所众多,人才输出量大,从而带动了智慧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智慧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界定产业内涵,明确发展方向。根据整理出智慧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学者对智慧产业的研究只集中在产业概念、相关概念、智慧产业发展路径等方面。虽然对智慧产业概念的研究较多,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对智慧产业内涵的研究方面也相对较少。然而,要想发展智慧产业,必须先对智慧产业进行统一界定,划分出这些行业中那些属于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并重点发展。明确智慧产业中的关键行业,重点培养,从而带动智慧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加大要素投入,注重人才培养。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其生命周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智慧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投入期到成长期的过渡阶段,生产要素的加大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智慧产业强调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若没有人才,高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将难以实现,没有了技术的支持,智慧产业恐怕也难以称为“智慧”;智慧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需要懂技术的人才将概念上的产品转变为现实中的产品。因此,要重点培养大批技术人才。资本要素也是智慧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才与资本。

第三,提高创新意识,整合创新资源。产业的发展转型关键在于创新。智慧产业各行业技术人员应不断学习,开拓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在智慧产业核心技术方面要继续研究。各地政府要注重创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氛围,依托科研院所、高校进行技术创新。以云计算、互联网传感器、物联网传感器为重要突破口,重点研发云服务平台等高端产品。政府和企业,要对当地的人才、高新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做好整合工作。

第四,促进两化融合,培育主导产业。继续推进两化融合,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的融合。在经济新常态下,两化融合又有了新的内涵――“互联网+行业”。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各个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对接成为了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方向,这也是两化融合的最新体现。在新形势下,积极发展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建设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打造一批制造行业的重点产品,积极推广新产品的应用,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通过产业基地的建设,培养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主导产业,从而带动智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建设智慧园区,设立示范项目。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经济效益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大、网络服务设施齐全的产业基地,以此为中心建设智慧产业聚集区,逐渐发展为产业园区。这类园区与以往的产业园区不同之处在于,园区内以基础通信网络为基础,实行三网融合,打造网络一体化,能够保证园区内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各地区应积极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智慧园区,如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旅游园区等。

结语

智慧产业强调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生产、管理,因此更加智慧化。智慧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展智慧产业前,一定要明确智慧产业的内涵,尽快培育主导产业,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即智力因素,也需要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各地区在发展智慧产业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发展,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智慧产业。

参考文献:

[1] 金江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40-44.

[2] 张燕,秦新生.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204-207.

智慧金融发展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零售业务;银行转型

[DOI]10.13939/ki.zgsc.2016.22.130

随着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大量非金融机构依托网络平台“跨界”进入传统银行业务领域,由此催生出诸多新产业、新业态。目前,互联网金融呈现客户群体更趋广泛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更趋综合化、投融资理财方式更趋多样化、信用信息管理更趋完善等发展趋势。面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特别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要重新审视优势和不足,锐意改革,加快创新,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加快互联网精神与经营战略、互联网思维与经营策略的融合,加快推进战略转型,进一步夯实零售业务基础地位。

1 转变经营发展理念,积极推动零售业务战略转型

商业银行应从战略高度认识互联网金融发展对零售业务的影响,将互联网金融战略作为零售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规划,前瞻性地制定战略行动路线图。充分发挥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品牌信誉、客户基础、网点网络等优势,加大财务、人员等资源配置,统筹推进网络金融、电商金融、移动金融、移动金融全面发展。可从支付、投资、融资、交易、商务、信息全方位,从产品创新、运营管理、风险管理、客户体验等多角度,推进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战略。

2 加快向创新型银行转型

(1)加快金融产品创新。一是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统筹规划、集中为主、分工协同的创新体制,完善创新组织体系。积极整合优势产品,通过完善业务流程、深化产品功能,淘汰或升级换代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二是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从仿制跟随到自主创新、从单一产品创新到复合型系列化创新的提升。根据商业银行的规模和市场定位,选择全方位的创新模式或采取以优势特色产品为主、突出产品差异化,通过机制、业务、工具、服务的创新,支撑品牌、市场影响力。在“了解客户、理解市场”的基础上,契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客户需求特点,加强产品整合创新。结合区域发展特点,量身定制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加强个人消费贷款、自助循环贷款等网络融资业务创新,在电子渠道全面上线保险、基金、外汇、贵金属和私人银行等产品线,打造线上综合理财平台。三是创建产品创新实验室,加强专业团队建设。组织专门人员对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关键性技术领域进行前瞻性研究,关注互联网金融创新动态,及时收集创新创意、开展创新试验,加快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四是建立健全产品创新激励机制,加大资源投入。

(2)加快服务模式创新。商业银行应发挥自身丰富的产品优势,雄厚的资金优势,专业的经营管理、风险管理优势,广泛的客户资源优势,积极整合资源和业务流程,拓展支付、投资、融资服务功能,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从满足客户单一需求向对客户的全面服务,从服务单一客户向服务产业链金融客户服务转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打造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平台,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建设智能化客户管理系统,加强客户信息数据获取和共享。大力推动K码、条码、近场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创新,为客户提供便捷、安全、小额的在线消费、在线理财等服务体验。加强线上客服经理、线上理财师的社交圈建设,探索远程服务模式,利用微信等平台,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线上金融服务。借助商业银行物理网点资源优势,将网点打造成客户身边的互联网产品营销体验店、与客户沟通的服务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提高客户联系能力,促进产品营销推广。

3 加快向智慧银行转型

从交通银行在上海世博会展出“未来银行”开始,各家银行对智慧银行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探索。如,建设银行于2012年在深圳设立产品创新实验室,专门研究未来银行的创新趋势,并提出打造“智慧银行”的构想。2013年年末,建成了深圳前海智慧银行。2014年,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等11座城市实施了智慧银行布设。“智慧银行”最大的特点在于网点通过核心智能设备和系统开发优化业务流程,让服务变得更智能、简单和快捷。“智慧银行”将传统银行服务模式和创新科技有机结合,强调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验,代表了未来银行物理网点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向智慧化转型升级要注意应用智慧化的方法识别客户需求,针对客户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在明确客户需求了解客户体验的前提下,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智能终端、移动互联、各种智慧技术等进行产品创新及服务改善。应有效整合部门、渠道,打造流程银行。业务流程化整合对银行提出了产品流程高于部门分工,需要打破地区、部门、条线之间的间隔。物理渠道与虚拟渠道是银行渠道两大分类,未来虚拟渠道的发展中,银行将以技术为支撑,以更加完备的产品线向客户提供更加迅捷、方便的服务。智慧银行的建设需要保障硬件设备的性能到位、相关技术风险可控。向智慧银行转型要加强各项资源的支持与倾斜力度。

4 加快推进渠道转型

商业银行要明晰不同渠道定位,统筹各渠道建设,形成多功能、交互式的全渠道服务模式。一是加快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布局优化。营业网点是直接为客户服务的驻点,是参与竞争的最前沿阵地,更是品牌形象的展示。当前,互联网金融、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大大改变了银行传统经营模式,传统的柜台业务量必然不断下降,网点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网点转型的现实压力迫切。商业银行要加强营业网点新增与结构调整并重,加大网点布局优化与低效网点整合力度。科学设置离行式自助网点,丰富自助设备智能化功能,充分扩展自助设备对网点的协同补充。构建以综合网点为主干、大量离行自助网点为枝干、电子银行为交易和服务渠道的格局。二是加快营业网点综合化建设。以建设银行为例,加快营业网点“三综合”建设,按照“大零售”思路,提高网点多功能、智能化服务能力。推动营业网点由简单产品服务向多产品、多功能服务转变,提升网点综合服务能力。三是积极打造智能化渠道体系。以移动金融为引领,持续推进银行零售业务的移动化、网络化转型,逐步建立物理网点、网络金融、移动金融、自助金融等为一体的多元化智能化渠道体系。商业银行应响应快速发展的移动金融服务需求,不断丰富移动金融应用,大力拓展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移动银行平台,为客户提供安全快捷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

5 加快发展电子银行业务

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商业银行应加快电子银行建设,由传统的银行服务向全面电子银行服务模式转型。一是实施“移动优先”策略,把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移动银行作为重点和优先发展方向,扩大移动金融业务领先优势。加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电话银行等的统筹建设。谋划无卡时代金融服务,加快无卡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工具创新,建设并优化全覆盖的卡业务电子渠道。抓住手机用户规模大、贴身特性强等特点,加强手机银行产品功能的完善与推广,特别是重视微信公众平台导入,了解客户需求,提高其满意度。二是继续推进具备条件的产品向线上迁移,新产品优先在电子渠道部署。三是探索做大做强电商金融。加快搭建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平台。如,建设银行持续推进“善融商务”平台建设。四是提升互联网自主开发能力,优化业务流程,简化用户操作。

6 强化信息技术支撑和大数据运用能力

6.1 强化信息技术支撑

商业银行应善于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客户服务、业务管理、流程设计等诸多领域,逐步实现业务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应全面构建技术先进、面向服务的企业级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和安全架构。构建商业银行境内外统一、支持资源全球配置、推动业务开展和产品创新的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系统全业务、全流程覆盖。持续优化IT研发模式,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形成集中统一的IT研发模式。

6.2 大力推动大数据应用

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大数据工作管理机制,制定并实施大数据应用推广整体方案。夯实数据基础,拓展大数据采集渠道。全面定义、收集、整合内外部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建立完整的数据和客户视图,引进专业技术工具,建立业务分析模型,将数据深度运用到经营管理中。加强数据管控,严格数据管控流程,保证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安全。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构建数据分析师队伍。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保障大数据安全应用。加强自我监督和技术分享,推动数据安全标准的建设;加强与监管机构沟通合作;主动与客户在数据安全和数据使用方面沟通,提升客户安全意识。

7 加强风险管控建设

商业银行应适应零售业务转型,增强风险管理有效性。配合零售业务转型重点和方向,明确风险管理底线和目标。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顶层设计,优化组织架构和运行流程,畅通信息传导机制,健全覆盖全员、全流程和各类风险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加强零售业务风险的预警机制、监测机制和问责机制建设,逐步建立起以风险识别与评估能力为核心,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和业务流程为基础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先进的IT系统建设为手段,不断完善网络风险防控机制。坚持问题导向,优化风险监测的模型和风险防控重点,提高重点领域风险把控能力。进一步强化信用卡支付结算、网络信贷、互联网理财等新兴业务风险防控,做好客户风险测评工作,加强风险揭示和信息披露。加快内控标准化和信息技术手段建设,建立符合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需要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和连续性管理机制,有效管控操作风险,促进银行零售业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田勇,赵晓玲.利率市场化与零售银行业务[J].中国金融,2015(12).

[2]王祖继.打造最具价值创造力银行[J].中国金融,2015(22).

[3]贾瑛瑛.银行网点转型的方向[J].中国金融,2015(4).

[4]刘丽.互联网金融与银行零售业务[J].中国金融,2015(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