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8 16:57:42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交互式;教学

一、目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以语言学习为主的教学法仍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形式项目和结构的教学,而没有重视到对意义模式和语言特征的教学,将阅读学习的过程视为学习词汇和语法,认为语篇是由句子组成的,读懂了句子就读懂了语篇。学生缺乏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模式单一。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交际能力较差,难以捕捉语篇的整体意义和重要信息,当学生独立进行阅读任务时,很难对篇章的宏观意义、主题意义、语篇结构和交际目的有总体的把握。

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与交互式理论的结合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阅读活动很难进行的情况,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但读者理解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分歧却是主要原因。阅读理解本身不仅是一种理解行为,更是一种领会能力。在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的规范作用以及各种阅读技巧与应用的基础上,教师应注重阅读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新旧知识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交互。随着对阅读模式的深入探究,阅读交互补偿模式成为了阅读理解模式的主旋律。交互模式认为阅读不该是单纯的“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单方向线性序列,而应该是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体,并且具有双向性和交互性。交互式阅读模式把语篇提供的信息和读者的已有知识进行了严格的区分,认为阅读过程是作者通过原有知识、语篇提供的新知识和阅读语境三者的动态交互以构建意义的过程。交互模式认为阅读理解不仅是一个包含“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演绎和归纳过程,更是读者运用文本图形、各种语言内知识与语言外知识及各种认知心理活动来与作者进行“交互”式对话。将这种模式引入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老师、媒体和教材等现代课堂教学几大要素之间互动交流和传递。

三、交互式英语阅读模式的引入1交互式英语阅读教学预读策略

预读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浏览文章标题、开头、文章段首和结尾,教师设置与语篇内容相关问题,进行预热式提问的方式,使学生在知识和经验上对将要阅读的语篇有所准备。

(1)激活背景知识。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和原文中隐含的背景知识的交互。阅读中的“交互”就是指“阅读者的背景知识”和“原文中隐含的背景知识”的交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交互式阅读模式十分强调读者的背景知识在阅读中的重要作用,因而结合交互式模式、加强背景知识的教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2)延展知识层面,增加非视觉信息。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的交际过程。交互理论强调阅读的多维性,阅读过程中读者的知识层面可以影响其对词汇的理解,同时词汇的理解也可影响文化知识的使用。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语篇的长短来规定学生完成语篇阅读的时限,扩展学习者头脑中建立的非语言知识,帮助他们减少阅读障碍,促使其自上而下阅读渠道的畅通,运用阅读技巧完成阅读任务。

2交互式英语阅读教学阅读中策略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与作者的交际过程。交互理论强调阅读的多维性,阅读过程中读者的背景知识可以影响词汇知识,同时词汇知识也可影响背景知识的使用。阅读过程取决于三个因素:智力因素、背景知识因素和语言技能因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教材的难易程度以及语篇的长短来规定学生完成语篇阅读的时限,运用阅读技巧完成阅读任务。

(1)情景模拟法。在反复阅读并理解课文后,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的难易程度,让学生进行课文情景模拟再现,模仿课文内容,结合实际,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对文章的理解力,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组织竞赛活动。为了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间、同学间的语言双边活动,教师可灵活运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全班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并且参与情景模拟的机会,各个小组可根据每组成员的学习状况进行划分。小组集体完成任务后,各组选派代表来进行任

务汇报。这种模拟可在小组内轮流进行,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教师对各组完成的情况进行点评,表现优秀的小组可适当进行奖励;同时对较差的小组要进行及时的纠错,以提高其阅读能力及对阅读技巧的把握。

(3)加强阅读者与作者的双向交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是积极的参与者,始终进行着对文本的信息加工和意义推测。为了使语言交际取得成功,作者往往使用各种手段,力求向读者表明自己的意图,以求得到读者对篇章信息进行正确的推理。一般情况下,文章的作者会通过标题、段落中心句、篇章的开头和结尾等位置进行最大限度的明示,以期读者作出对该文章中心大意的最大限度的推理。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运用预测、快读、猜测词义等阅读技能与策略参与作者的文章表达的意图中,与作者进行双向交流。

3交互式英语阅读后的必要工作

(1)鼓励课文背诵。背诵对于记忆单词和词组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通过背诵,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语法和句型,培养了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在这个步骤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将阅读文章的重点整理提炼出来,进行背诵,而不是要学生把整篇文章都背诵下来。交互式阅读的核心是提高学生与文章直接对话的能力,所以,学生应该针对自身的阅读能力和问题,找到阅读文章的重点,通过要点的提炼,针对性地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适时复习。学生应该再次回头对文章的重点进行复习。要求学生掌握从文章获取的知识和信息,以便为今后的阅读提供背景知识。学生的重复记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起到夯实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引导学生对以往的阅读材料或试题进行适时的复习。

(3)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在交互式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下,扮演了多重角色,教师必须将阅读文章设计成交互式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英语功底的同时,还要有很强的课程设计能力、规范教学的能力和驾驭课堂活动的能力。所以,当前交互式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理论功底以及专业授课经验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知识层面和视野进行扩展。教师在能够胜任英语教学的前提下,要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熟练地用英语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更加注重文化修养的提高,科学的英语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2)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尤其是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学习质量的好坏对于学生今后英语学习水平的高低及应用能力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尤其是英语教学中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是展现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重要表现。所以探讨英语口语的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中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中学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对策

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已经开始了英语教学,如从小学三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程,但是受制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的营销,我国的英语教学还是较为重视学生的书面成绩,而忽视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得英语学习成为“哑巴英语”,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无法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交流。那么中学英语教学如何突出口语表达能力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呢?

一、引导学生养成口语表达的学习兴趣,乐于说英语

要想让学生喜欢口语表达,习惯用英语来说话,首先就绪与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点投入达到学习中来,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强大的内部学习推动力,避免由于畏难情绪、学习紧张、排斥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积极参与英语口语锻炼中来,积累丰富的口语表达经验,敢于开口、乐于开口,从而善于开口,使得英语口语表达成为一种顺手拈来的容易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为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构建轻松、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学习的进展感和压力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引导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导、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要积极的转变教学中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授者的形象,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和学生平等的学习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开导者,通过生动、幽默、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得英语学习能够充满欢歌笑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尽情的放开自己,感受口语表达和学习的乐趣。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表演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口语练习和表达的紧张感,在不自觉中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可以引入一些英语歌曲、视频等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更加丰富、生动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重视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语言的表达能力是需要语言基础和材料作为基础和前提的,所以要想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背诵和朗读一定数量的英语文章是必需的。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背诵所学习的课本内容、优秀的课外读物,通过朗读和背诵积累丰富的词汇量和英语口感,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语言表达提供基础和前提。

背诵和朗读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地点,可以课上或者课下背诵和朗读,也可以个人或者是小组一同完成,减少对学生的约束,激发学生背诵和朗读的积极性,可以对完成较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表扬,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背诵的内容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外,教师可以选择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有效的扩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了解更多的英语国家的人情风貌,从而形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无形中培养英语语感,锻炼自我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另外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于一定的引导,掌握英Z朗读中需要注意的语调、语气、语速等,掌握说的技巧,如连续、重读、轻读等口语表达技巧,从而为更好的进行英语口语表达提供基础。

三、创设英语口语交际情景,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

只有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才能真正调动学生进行英语口语表达的欲望,掌握英语口语表达的本质及语言的精髓,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用词选择及遣词造句能力,切实的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锻炼口语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因为语言的表达是和日常的生活情境有着密切联系的,是语言形成及应用的基础及前提,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恰当的选择一定的生活场景来让学生进行语言的锻炼。将所学的英语词汇、语法等内容和实际的生活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如在学习My New Room一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熟悉的房间的情景,通过多媒体来回忆和形成对于房间的真实情景,引导学生来介绍自己的房间,和学生展开对话,或者是让学生来组织语言来介绍自己房间里都有什么东西,从而使得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得到激发,并切近自己的生活实际,使得英语的学习更加接近自己的生活实际。

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本的内容,在课堂中或者是单独找出一段时间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将所学的英语内容和实际的生活场景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对话的针对性。要利用初中生善于活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创设一定的情景来让学生进行英语表演。如教师可以创设购物的情景,让学生成立几个小组,小组内由不同的学生来扮演售货员、销售服务员、购物客户等,来让学生展开对话练习。也可以组织一定的话剧,在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话剧后,进行分组练习,然后进行课堂的表演,让学生之间互相观摩,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快乐的表演过程和观看过程中不自己的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逐渐锻炼和养成良好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延海.中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

[2]付爱萍.浅谈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24)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3)

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条件

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初,应该考虑旅游管理专业的哪些课程适合采用这一教学模式。基本前提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各课程教学标准,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一些研究者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涉及管理学、经济、金融和营销理论的课程适合采用双语教学,这是因为双语教学能促进学生阅读更多国外的相关的理论书籍,有助于正确理解理论中的观点;还有那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也可采用双语教学,比如涉外酒店的服务用语与管理术语,国际旅行社的景点讲解以及其他服务用语。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办学特点

由于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但事实是,地方普通高校的本科生,英语水平普遍较低,这造成了不少学生对实行双语教学的抵触情绪。因此,应首先打好学生的英语功底,在一到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开展专业英语教育,由易到难,先开设酒店英语等实践性强的双语课程,使学生适应旅游管理专业英语的听力、口语、专业词汇的要求,再逐步开设适合双语教学的专业理论课程。

由于我国旅游业处在急速发展的阶段,旅游高等教育需要的本土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于行业的发展。而采用原版教材,由于教材创作的社会大背景差异,往往在语言障碍上面再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并且教材费用较贵。因此,许多双语教学专家、学者建议,不应全盘引进国外原版教材,而要多吸收国外原版教材的精华,结合学科研究的进展和我国社会发展实际,与国内教材共同使用。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也应如此,先积累教学经验,再积极借鉴国际旅游教育发展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来开发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双语教材。

三、双语课课堂教学实践

笔者结合所在高校旅游系两门双语课程——人力资源管理和酒店英语的教学工作,认为普通地方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开展双语教学应在课堂教学实践上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件制作

课件制作对于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有关键作用。这是由于双语课对学生英语语言、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要求,且信息量大,在课堂中适当地运用教学软件能节约教师板书信息的时间,更能通过多媒体资源的有效利用,营造英语听说氛围,这将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写作乃至用英语进行思维。

(1)语言选择:中英文结合。在章节主题、术语和关键词部分以英文演示,要求学生能用英文说出这些部分,而对术语进行解释、案例说明以及具体的知识点内容,则以中文演示,这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一些学生因自己英语水平有限而有不敢碰原版英文教材的心理,还由于将英文表述的教材知识转化成学生的母语,减轻了学生实际学习负担。同时,用英语集中演示某些知识点的做法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更好地完成双语课初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地道的英文术语。

(2)图片运用。在课件制作中引入相关的图片,可以起到形象化记忆。以英语演示的知识点的作用,在进行酒店英语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尤为明显。在涉外性旅游知识点的教学方面,单纯用语言介绍、描述术语、现象往往十分抽象,并且使本来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使用英语来理解,甚至复述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背景,显得教学任务更加繁重。如在学习酒店商场部用语这一章时,在课件中插入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商品的实物图片,比如中国画《游春图》(SpringOuting)、《奔马图》(GallopingHorse)等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书法以及篆刻艺术的介绍用语。而在课件的背景图片中使用与章节内容有关的酒店设施图片,有利于借助投影的放大效果,整个课堂营造了真实的酒店氛围,帮助学生更快的进入课文内容的发生背景里。比如为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欢迎或送别客人致辞,可以在课件演示中导入酒店大堂或餐厅的背景图片,并以相应的英文单词示之,这可以同时强化学生记住酒店各设施的英文名称。总之,图片是一座桥梁,沟通了学生对两种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对双语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由双语课兼具专业课和语言课的特点决定的。作为专业课,观看导游现场讲解、酒店服务以及管理学、市场营销讲座的录影对加深专业知识的理解十分有益。而作为语言课,听、说能力的训练自然依赖于一定量的视频、音频信息的输入。然而,对于自主开发的双语课件来说,如何选择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多媒体资源,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笔者认为,对于学术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应该多插入国外专家的访谈、讲座,为了扫除语言带来的理解障碍,教师应该在播放视频资料前介绍访谈的背景,讲解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词汇,并掌握播放节奏,及时解释关键话语,若时间充裕,还应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用复述、转述和概括等语言学习方法来表达自己对该部分专业知识的理解;对于注重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如酒店英语,多媒体资料的作用就更重要,基本的音频资料一般来源于教材配套的课文录音,比起音频资料,视频更形象、更立体,帮助学生即学即用,同时由于酒店服务方面的视频如果不是在真实状态下拍摄,十分难找,笔者通过剪辑电视电影,在课堂上播放与课文主题一致或相近的视频资料,学生反映较好。比如在学习酒店面试一节,大纲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面试应对语,还要学会运用面试规则,笔者通过剪辑《寻找幸福(thePursuitofHappyness)》里的面试经纪人实习生片断,让学生对使用英语进行面试交流的潜规则,尤其是着装规则有了更形象、生动的认识。我们应大力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技术,增大双语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利用视听教学手段来营造情景性、功能性的语言场景和实践环境,帮助学生排除语言障碍,理解学科知识。

2、课堂教学的组织

教师坚持用全英语的方式授课,这是营造一个良好课堂语言氛围的最好办法。然而,考虑到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英语水平有限,采取两种语言逐步过渡的方法开展双语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时,教师应该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前“warmup(热身)”提问课文内容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问题应使用通俗易懂的英语词汇和简单易懂的句型。在讲解中,采用双语结合的方法,要求学生能说出和听懂内容中以英语出现的旅游专业词汇、术语和行话,师生可以就这些关键词汇再进行母语探讨,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掌握专业知识。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4)

【关键词】委婉语 礼貌原则 语用功能

引言

纵观委婉语以往的研究,学者们多侧重于研究委婉语的源起、发展、定义等。实际上,在日常言语较集中,委婉语无处不在。日常的约定俗成的委婉语能起剂的作用,通过委婉语,可以避免语言过于直露而给对方造成伤害。本文通过礼貌原则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委婉语,对委婉语的语用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礼貌原则及其产生背景

在提及礼貌原则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合作原则,因为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不足提出质疑而产生的。

(一)合作原则。

美国哲学家Grice在20实际60年代首次提出了合作原则。他认为,不管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如何,他们在谈话中都遵守这样的基本原则――合作原则:“根据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使自己讲出的话语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交际所需的。”

(二)礼貌原则。

英国著名学者Leech对礼貌原则划分为六类,每类包括一条准则和两条次则。它包括: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1)尽量少让别人吃亏;(2)尽量多使别人受益。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1)尽量少使自己受益;(2)尽量多让自己吃亏3、赞誉准则:较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1)尽量少贬低别人;(2)尽量多赞誉别人。4、谦逊准则:较少对自己的表扬。(1)尽量少赞誉自己;(2)尽量多贬低自己。5、 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1)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2)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6、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1)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2)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二、礼貌原则下对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在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委婉语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运用,了解和掌握委婉语可以帮助人们减少语用失误带来的摩擦,从而进一步促进交流。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以礼貌原则为理论基础,采用举例分析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委婉语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运用进行语用分析和研究。

(一)策略准则。指令越直接,听话人越难以拒绝,指令越间接,听话人拒绝指令越容易。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例如,你刚买了一套房子,而你的邻居的邻居正要向你借一大笔钱。你的回答可能是两种:直接告诉对方:“我没钱借给你。”间接告诉对方:“这样吧,明天我向我的朋友们问问看。”(1)句显然指令过于直接,很伤害对方的面子。(2)句语气缓和了很多,委婉拒绝,保全了听话人的尊严和面子。

(二)宽宏准则。宽宏准则从自身的惠损考虑,使自己受惠最小,别人受惠最大。例如在很熟的两个主顾之间的买卖交易中:买主:“哎呀,真不好意思,我今天忘带钱了。”卖主:“嗨,老顾客了,先拿去用吧。”在买卖关系中,显然这个卖主是个聪明人,虽然暂时损失了一些利益,但保住了买主在大庭广众下的面子,并且留住了这个顾客。

(三)赞誉准则和谦逊准则。这两个准则都用于表情和表述。前者从他人角度考虑,后者从自己角度考虑。但表情和表述不同于指令与承诺。它们不涉及一个自身要他人做的动作,或是自身为他人做的动作。因此,这两个准则的依据不是惠与损,而是赞扬与贬损。下面是一位老师与该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老师好!我正在清扫学校的积雪,这几块地都归我管。”老师:“这很好呀,你看你很富有,都有属于‘自己的地’了。”在这段对话中,老师以很委婉的方式鼓励了学生自食其力的做法。根据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原则,老师是尽力夸大了对学生的赞扬,维护的不仅是学生的自尊,更是对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鼓励。

(四)同情准则。人生充满快乐和不幸。当遇到不幸时,情感是比较脆弱的,需要他人的安慰和理解。同情准则的实质就是给予他人情感支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尽量给别人以同情和支持。例如:甲: “哎呀,我心爱的花瓶给摔碎了。”乙:“岁岁(碎碎)平安!”乙的回答委婉表达了对于一个既定事实(花瓶碎裂)无法挽回的无奈。乙所给予甲的同情不是苍白的“没关系”,而“岁岁平安”能让听话人觉得事情在“有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小结

通过礼貌原则阐释了一些委婉语的实例之后,我们会发现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如:维护听话人的面子、鼓励和赞扬听话人的言语行为、尊重听话人的社会地位、缩小与听话人之间的分歧、给予听话人一定的心理慰藉等。当然,这里不能包括委婉语所包含的其他社会语用功能,因为人的认知牵扯到心理、习俗、文化、信仰等诸多因素。委婉语正是说话者为避免不便明说的意图而采取的一种委婉间接的语言手段。从言语交际角度看,委婉语本质上体现为一种间接言语行为,具有以言行事,维护说话双方利益的功能。通过礼貌原则对生活案例的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委婉语的策略和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5)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他认为人们说话不仅有所述,所为,还会产生言语的后果。后来,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会话中的礼貌原则,他认为人们有时会出于礼貌需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合作原则的不足。可以看出,礼貌原则具有更高一层的调节作用,它不仅能维护交谈双方的地位平等,还有助于双方关系的促进。

在东西方交往方面,各自有不同的注重。东方国家,如中国好日本,更为强调谦虚准则,而英语国家则更为看重策略准则。以上这些准则具有一定普遍性,但是其相对重要性在不同的文化、社会和语言环境中各不相同。这些差异产生于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社会人们遵循的礼貌准则,与西方国家所遵循的原则有很大的不同。

二、西方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总结P.Brown和S.Levinson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言语交际中的礼貌6原则。Leech认为,人们违背语言交际合作原则的最根被原因是他们要遵守另一个原则――礼貌原则。Leech从语用学(Pragmatics)和人际修辞学(Interpersonal Rhetoric)角度对交际活动中的礼貌原则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也为人们礼貌用语的正确之用提供了一个可借鉴与遵循的标准(Leech,1983)。其内容有:

1.得体原则(Tact Maxim):减少有损他人的观点。尽量少让自己吃亏;尽量多让别人得益。

2 慷慨原则(Generosity Maxim):减少自己的观点,尽量少使自己得益;多让自己吃亏。

3 赞誉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对他人的贬损,尽量少贬低别人,多赞誉别人。

4 谦逊原则(Modest Maxim):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少赞誉自己,多赞誉别人。

5 一致原则(Agreement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观点的不一致。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双方一致。

6 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减少自己与他人的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感情。

三、中国文化中的礼貌原则

中国一直以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贯穿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中,“礼”对社会的影响很深,已经成为全民族的行为准则。在中国礼貌研究领域中,最知名的学者当属顾曰国先生了。他曾在《礼貌、用语与文化》一文中(顾曰国,1992),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系统地归纳出中国人普遍遵循的5项礼貌原则:

1 自卑而尊人与贬己尊人准则。

2 上下有义,贵贱又分,长幼有等的称呼准则。

3 彬彬有礼与文雅准则。

4 面子与求同准则。

5 有德者必有言与德、言、行准则。

顾曰国还认为,礼貌在汉语中有资格基本要素:尊敬他人(respectfulness),即对他人的肯定。欣赏,顾及他人的面子和社会地位等;谦虚(modest),即贬己尊人;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即对对方热情关心;温文尔雅(refinement),指的是对他人的言行要符合某种标准。

四、中西礼貌原则对比

比较Leech的礼貌原则和顾曰国的中国礼貌准则,可以发现,二者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甚至说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外历史、文化、习俗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性,二者在具体表达上有所差异。由于Leech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交际双方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价值观等不同有很大差别。先将从跨文化的角度入手,比较分析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

1 对待赞美和谦逊的态度。在对待赞誉和谦逊的态度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有不同的反应。对中国人来说,传统上以谦虚为美德,中国人在对待赞美时候往往不会直接接受,同时还要贬低自己,抬高别人。而西方国家人的态度则不同。他们对待赞美往往会直接接受,对待赞扬时则是表示由衷的感谢。这样就给双方文化交流带来一定误解,中国人往往认为西方人不够谦逊,过于自大;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过于谦逊,显得不够诚实。可以看出,对礼貌原则的不同理解会给文化交流带来不便。

2 称呼语的使用。称呼语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中国等级制度存在由来已久,对文化影响很深。繁复的称呼就是等级的鲜明代表。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亲疏程度、情感深浅、说话场合等选择不同的称呼语。而在西方国家这一系统得相对简单得多。对熟人、朋友和父母直呼其名,这与中国有很大不同。

3 文化禁忌。在某些方面,中西方之间很多禁忌语是相同的,如死亡、排泄和与性有关的词汇。但是中西方在其他问题上则有不同看法。英语国家中隐私的范围较东方要广泛得多。因此导致汉文化中的诸多礼貌言行在英语国家中被认为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这种现象在寒暄语和问候语中尤为明显。

五、浅谈礼貌原则差异产生的原因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中西礼貌用语存在很多差异的部分,这种差异虽然是文化交往中的显性表现,但决定这些差异的是那些比较隐秘的文化特质等隐性因素。一个民族的文化相异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关键的地方是思维方式,因为一个民族的典型思维方式往往是一切精神文明产生的基础(周志培,2003)。笔者认为,产生这些差异可能有以下原因:

1 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在看待自然的观点上,中西方人有不同的了理解。中国人认为“天人合一”,崇拜上天,认为人应该遵从自然规律。而西方人趋向认为,人类应该征服自然,人类和自然之间没有特别密切的联系。所以可以看出,中西方的世界观是不同的。

2 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博大精深。从古代形成的等级制度对现在的影响也是很明显的,所以中国人有很强的“地位观念”。称谓语就是一个绝佳的代表。西方人在称呼上较为随意,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他们没有等级观念,因为西方民族对血缘、长幼的区别比较淡薄,所以相对中国人又不同的表现方式。

3 不同的民族性格。民族性格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特征。一般认为,中西方民族性格存在很大差异:谦和谨慎与冒险竞争;含蓄内向和独立自信;仁慈宽厚和坦率真诚。两种性格不分伯仲,是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影响下形成的。

六、小 结

礼貌是现代社会交往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人们创建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可知,中西方的礼貌原则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这是由于礼貌原则受中西方在历史、文化、社会、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要有一定的文化差异意识,了解交际双方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特点,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来适应交际场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交际双方积极合作,为和谐交流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2]顾曰国.礼貌、用语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2.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 双语教学 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环境的变化国际会计的发展出现了新形势,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国际背景使得国际会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改革目标在于,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进一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名牌课程。教学要在现实情景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整个教学环境。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探索双语教学的规律,重点开展适合会计学本科学生的双语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的研究。通过教与学的共同改进,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并积极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本文拟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则开展的《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对《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进行总结与探讨。《国际会计》是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也是会计方向的高级课程。该课程是对各国会计制度差异及其原因的系统总结,因此具有鲜明的国际特色。课程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背景、目标定位及现状

(一)国际背景 会计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曹娟,2005)。尽管困难重重,但会计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至2008年为止,国际财务准则体系(IFRS)已在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中国自2007年,在上市公司中率先执行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新准则。在这种背景下学习国际会计最重要的是形成国际化思维,把握住会计国际化的趋势。

(二)教学背景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国家大力提倡双语教学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而是通过双语语言环境的创造,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在外语的环境中强化专业知识,开拓国际视野,锻炼思维能力。会计是一门国际通用的商务语言,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具备国际视野,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的国际会计人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高校会计专业的双语教学也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多门双语教学课程,希望培养更多的国际会计优秀人才,使会计这门国际通用的商务语言发挥更大的作用。会计双语教学(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会计教学,其目的是训练学生会计专业知识的英语交流能力(朱建华,2010)。经笔者调查发现,各高校会计专业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主要有《会计学》、《国际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

(三)研究背景 目前理论界对会计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针对双语教学的内涵、双语教学的目标、双语教学改革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王理(2007)指出双语教学主要使用汉、英两种语言,完成原文引进版教材的教学任务,这是一项致力于专业技能与英语知识经验双重构建的教学范式,该范式的最大特点是面向学生心智发展的动态过程,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增值”效应,即在专业课规定的教学时限内同时完成相应的英语教学工作。双语教学的实质不是用外语来解释知识点,而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使学习者了解同一事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变现(姜萍、刘晓迎,2009)。姚芳(2008)认为当前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认定:第一,专业知识目标,即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第二,语言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第三、文化目标,即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姜萍、刘晓迎(2009)指出实施会计双语教学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学方法、教材、教师、教学监管和教育投资;学校应该选拔合格的双语教学教师、开发适合国情的双语教学教材、在教学中设置互动的教学情境,同时还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监管、增加会计双语教育投资,以推动会计双语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研究属于会计双语教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只是将研究对象具体化为国际会计双语课程,研究的基本思想并未改变。林丹丹(2002)对国际会计双语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索,主要涉及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多媒体运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制度和考试制度的设计,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的设想。肖琳(2010)总结了国际会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教学内容繁多;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单一,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分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差别化的教学模式;分专业方向进行课程设置,并补充相关教学内容;分专业方向调整教学内容;采用Seminar教学法;完善考评体系;搭建教学资源平台,形成学生、教师和公司财务人员的三方互动。

(四)目标定位 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目标的确定对该课程意义重大,只有对双语教学的目标有清楚的认识,才能正确地实施双语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浙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的国际会计课程一般开设于大三下学期,此时学生们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中国会计准则、法规和实务操作已经有了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作为教师尤其是会计专业的教师理应在教会学生目前现有的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可以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会计模式。使他们既了解我国的会计业务是怎么进行的,也知道国际上会计业务又是如何操作的,以及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如何。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专业单词或具备翻译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教学加强英语与学科的渗透,通过对各国会计模式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适应。双语学习本身还可以锻炼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其创新思维的培养。所以,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是一门开拓视野、锻炼能力启发创造性思维的课程。

(五)现状分析 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最初开设距今有多年的历史,国际环境在变化、国际会计知识也在更新换代,但教学模式并未有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传统教学体系及模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已经影响到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下,国际会计的课程逐渐淡化各国会计模式的差异,推动会计准则融合的力量在增加,该课程的内涵也由比较发展为融合。这个特点决定了国际会计课程的内容本身就是动态变化的。目前的教学却由于受现有教材资源的影响,落后于国际会计的发展实际。国际会计的外文原版教材版本数量较少,其更新速度也跟不上目前快速发展的国际会计形势,因此有必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同时该课程的本科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课堂、教师、知识灌输的单一路径,学生因缺少反馈信息和主张的路径,个性发展受到了抑制,最终培养的结果是大量继承性人才的输出,这对本科教学设计的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柳光露,刘红,2010)。该路径方式下的教学只能起到传递知识的作用,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建立学生的能力体系。因此,教学中必须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该课程面向的是会计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同学都即将毕业参加工作,他们渴望更多地接触本专业的实践。而本课程偏理论化的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对实践性学习的要求,往往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失去主动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目的仅仅是拿学分。因此,应该使该课程的教学贴近实践。

三、会计准则趋同背景下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层次体系 国际会计课程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该课程所涉及知识非常广泛,课程包容性很强,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指定教材,因此,对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主要从三个层次实施。这三个方面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其中教学资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途径,学生能力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如(图1)所示。(1)教材立体化。在教材的选用上,尽量选用外文原版教材,因为外文原版教材有较丰富并有代表性的实际案例,并且外文原版教材的信息量大。但一方面目前市场上双语的国际会计教材比较缺乏,另一方面各国会计准则处在变化更新的过程中,而现有的国际会计双语教材则无法反映最新的国际形势变化,知识更新不够及时。所以,本课程教学中采取国际上权威的外文原版教材弗雷德里克的第六版《国际会计学》作为主要教学用书,并将各国会计准则等相关会计的变化编定成册,作为教材的有益补充,随时对辅导教材进行更新,以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国际会计知识。丰富的网络资源也构成了立体化教材的一部分,保证了知识的开放性。视频教学资料的引入对于丰富课堂也非常高有益,视频教学资料的特点就是具体直观,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形象的认知。尤其是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中,视频资料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外语听力,有助于形成外语语境。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外文原版教材、辅导讲义、视频资料、网络资源,这四类资源共同构成四面体结构的立体化教材。(2)内容动态化。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准则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这导致了会计准则的知识本身就是动态化的。国际上关于各国会计准则协调的动作越来越多,这些最新的动态都是学习国际会计必不可少的知识。国际会计知识的构成既有静态成熟的理论知识也有动态前沿的最新内容。本课程在现有的成熟理论的基础上引入专业前沿、热点信息,让学生了解国际会计的发展趋势,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要保证内容的动态化,教师就必须做更多的工作,随时关注最新形势,并要善于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样从另一个角度又促进了教师的学习能力。(3)交流网络化。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教学的物质条件,国际会计双语教学网站的建设使得教师间可以资源共享,通过网站互通有无、减少教师资料收集的成本;师生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为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学习平台,学生通过点击查看或下载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课后习题、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在课前与课后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自学;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学生也可以通过讨论区与授课教师进行日常交流,并通过参与网上讨论进行课堂的学习。正是由于网络的应用,才得以支撑起如此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广的视角和更大的深度。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至关重要,方法和手段应该灵活多样,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其中。(1)自主式教学法。本课程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有机结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方式,向学生推荐中英文参考书目和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外阅读。网站的建设也极大地方便了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可以在网站中自己下载学习资料,提问问题,或者与老师以及其他同学交流讨论。(2)浸入式教学法。双语教学的关键,就是必须还语言以本来面目,充分展示真实的语言材料、语言现象、语言运用的实例,让课堂学习贴近语言环境,让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进入课堂,让学生置身于与教学语言相关的生动活泼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刘卓林,200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多讲英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用英语交流。但关键术语、基础理论、案例分析等则辅以中文讲解。教学过程中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这也有利于创造英语语言环境,锻炼学生听力,增强学生对抽象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如一些反映国别差异的视频短片、录像资料,相关的新闻报道片段等。(3)体验式教学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注重知识技能、忽视学生参与的特点,体验式学习注重感觉体验、领悟和认知,凸显学生主体。体验式教学法从教学需要出发,通过外语场景视频、外语案例等资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认知活动的进行。在此过程中,着力打造知识信息与情感信息的交流回路,只有师生间这两条交流回路保持畅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全面调动学生的身心潜能,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评价。(4)案例教学法与小组学习法。叶澜(2001)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使社会对学习者的目标要求,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使学习者的多种潜能向现实发展转化。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深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以小组为单位的案例研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方法要求教师选择合适的案例,尽可能选择难易程度适当、比较贴近现实的案例,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案例预习,按顺序选定某组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通过思考、讨论形成最后的分析结果并做成PPT向全班同学陈述,其他组学生和老师将进行提问,或对其观点进行反驳,各小组之间也可以展开辩论,老师则充当课程讨论的引导者并在讨论结束后做出点评,并按照各小组在案例分析及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计入平时成绩,最为最终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种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案例教学法,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学生能力建设 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改革的实施也是围绕着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进行的,这是对局限于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的最大改革。笔者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完善其能力体系,从而提高自身适应能力与竞争能力。(1)自主学习能力。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掌握学习能力就意味掌握了不断更新的知识。自主学习是学生走出学校之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如果自主学习能力缺失学生的发展将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学习能力比单纯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将有助于学生将来的事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国际会计双语课程通过采用自主式教学法将学习主导地位由教师转移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能力。教师的主要作用则在于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动力。(2)跨文化沟通能力。会计是一种社会与技术相互影响的行为,牵涉到人和技术两方面,所以不能摆脱会计文化的影响(仇林明英,周勤贵,1994)。也就是说,会计是文化的产物(王开田,胡晓明,200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种语言同时也是了解蕴含在该语言中的文化。浸入式教学法通过选用英文原版的教材,以及其他原汁原味的学习资料,使学生浸染在另一种文化氛围之中,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不同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培养其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真正成为国际化会计人才。(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学生们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具备国际化视野之外还必需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课程的开课对象为高年级会计专业学生,他们对专业知识以及使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有了较好的掌握。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现象层出不穷,当现有的知识解决不了现实中的问题时,就需要他们创造新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种创造不是无原则的编造,而是合理的创新。通过案例学习及小组讨论,开阔学生思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涉及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不同思想的碰撞更容易产生创新的灵感,而在学习中的自主性与独立性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

四、结论

本文结合会计准则趋同的国际背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研究的出发点,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三个方面展开国际会计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将启发式教学、浸入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小组学习法引入国际会计双语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学改革后的国际会计双语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已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目前的国际会计双语教学改革尚处在起步阶段,在培养会计国际化人才的道路上还不断探索。

*本文系浙江理工大学教改课题“国际会计双语示范课程教学改革”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开田,胡晓明:《中国会计国际化与国际会计中国化的文化思考》,《会计研究》2006年第7期。

[2]林丹丹:《国际会计课程双语教学初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3]姜萍,刘晓迎:《会计双语教学与会计教育国际化研究》,《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10期。

[4]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篇(7)

英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果教师为了教语言而教语言,而忽视语言中所包含和传递的文化知识的教学,必然使教学过程单调乏味,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没劲。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或掌握一门外语,还要让学生能够运用该语言与外界进行沟通,汲取知识,获取信息。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呢?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言者与非本族语言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涉及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由此所形成的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必然存在着文化差异,表现为不同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而这些文化差异会造成交际障碍,只有理解和拥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才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这种障碍,使交往获得成功。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相应的文化因素,以跨文化意识进行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当今英语教学的重要课题。下面就简单介绍下我在英语教学中实施跨文化交际教育的内容和策略。

一、语用失误案例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往往把学习词汇和语法当作英语学习的全部,只注意词、句的理解,而很少注意篇章的理解,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在用英语的交流中常会出现跨文化语用失误。跨文化语用失误是异文化冲突的常见现象,具体来说,“说话者不自觉地违反了交际规则、社会规约,或者不合时间空间,不看对象,不顾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场合等,违背目的语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使交际行为中断或失败,使语言交际遇到障碍,导致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或达不到完满的交际效果,这样性质的错误就叫做语用失误。”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语用失误会导致交际失败,会令人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言语行为。

例1:几年前,我们学校请了一位名叫Steve的外教,在Steve的一次口语课堂上,Steve讲课讲得非常生动精彩,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听课,课堂上笑声不断,突然Steve幽默地问了学生一句:My lesson isn’t boring,is it?学生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Yes. 这时只见Steve面露不悦,表情有一些尴尬。其实,学生们回答“Yes”本意是想表达“是的,不单调。”但由于对英语中反意问句的回答没有掌握好,回答错误,被误解为“不,很单调。”对英语中反意问句的回答反映出不同语言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2:当别人患了感冒,我们不能依照国内的习惯说:“You should drink some water.”“Put on more clothes.”“Take some medicine.”等。这种劝告性的关心中国人普遍可以接受,而对强调个性独立的欧美人来讲,无异于“教训”,是不易被接受的。我们应该学习欧美人的习惯,只笼统地说:“I do hope you’ll be feeling better soon.”或“Take good care of yourself.”就可以了。

例3:当我们想向他人提出建议把门打开时,我们不要说“Why don't you open the door?”它虽然是一句符合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它含有强硬的命令口气,不适合对长辈或初交的人说这句话,可用“Why not open the door?”来表达。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分析语用失误案例,把语用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既学好语言知识,又了解和掌握了语用知识,以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包括:中西方交际行为方式的主要差异,中西方在处理主要社会关系上的差异,汉英姓名和称谓的异同比较,中西方非言语交际的主要差异,汉英中常见的成语、谚语、俚语、委婉语及禁忌语的对比。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地进行语言教学,还应不断渗透相应国家的文化,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美国外语教学专家Winston Brembeck说:“采用只教语言不教文化的教学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的大傻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我经常有意识地将中西方文化差异渗透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西方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体会学习英语的乐趣。下面就列举一些我在教学中渗透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

1. 餐桌礼仪差异:东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除了饮食结构外,更大的差别是餐桌礼仪(table manners)。作为主人(host),中国人总是面对一桌佳肴却说粗茶淡饭(homely fare),招待不周;用餐时则一个劲地劝菜敬酒,大声说笑等。这些行为会让外国朋友感到不安,因为这全然不同于他们的餐桌礼仪。西方人崇尚节约,讨厌饭桌上的浪费,在宴请时,主人不会为客人夹菜,而是让客人自行选择,建议客人“Please help yourself.”或“Make yourself at home.”。

2. 送礼礼节差异:中国人送礼的礼节比较复杂,走亲访友一般都要赠送礼物。人们比较注重礼物的数量和价格。一般来说,礼物越贵越好,而且要双数,因为双数吉利。中国人接受礼物时为了表示礼貌,往往再三推迟后才接受,并放在不被注意的角落,以表示重情不重礼。西方人送礼不在乎贵重和数量,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尤其是亲手制作的礼物是最珍贵的。主人收到礼物要马上“识货”,立刻开包,还要说“It’s very nice.”“I really like it.”“That is just what I wanted.”等表示对礼物赞赏的话,否则就是失礼的行为。在送礼物时, 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 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not very good”的小礼物给别人。

3. 交谈禁忌差异:中国人的隐私保护概念不如西方人强,中国人聊天的话题几乎无所不包,甚至包括西方人不愿涉及的隐私方面的话题,如年龄、工资、价格等,见面聊天时,问及年龄是为了能够适当称呼彼此,以示尊重。英美国家人士对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个人隐私问题比较反感,避免问“How old are you?Are you married?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What’s your religion?”等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语法上都是正确的,可是提问的内容涉及英美人的私事,使他们误解中国人爱干涉他人的私事, 从而造成文化障碍。

4. 其他礼仪习俗的差异:社会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沿袭下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习俗文化一般包括称呼、问候、道谢、打电话、告别等。如中国人常用“吃饭了吗?”作为吃饭前后打招呼的常用语,如按字面译成“Have you eaten?”外国人听起来就觉得很奇怪,有时会误以为你要请他吃饭。

三、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为了能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应向学生介绍相关英语国家当时的社会背景知识,包括与语言本身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及与社会文化有关的背景知识。如何将背景知识贯穿于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如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介绍英语词汇的社会文化内涵,切实把握中西语言在词汇方面的差别。如学习“Thanksgiving Day”,可以从西方宗教文化角度和感恩节的来源等方面来提升该词组的内涵,再补充一些关于西方人如何过感恩节的知识来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当课文出现music话题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音乐的大致发展历程,介绍音乐的派别和风格。可以着重介绍美国音乐的发展是如何从blues经历country music,jazz,rock music,rap,hip hop发展到现代音乐,特别要介绍一下美国乡村音乐发源地——田纳西州的纳什维尔,并播放几首优美动听的乡村歌曲, 如卡彭特的《Yesterday Once More》、约翰·丹佛的《Country Road》和《Taking Me Home》等歌曲。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四、对学生实施跨文化交际教育的策略

1. 创设交际语境,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际场景。教师要尽力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模拟的交际情境,力求创设学生能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场所,将语言知识的学习融于语言使用的活动中。可以在课堂内加入大量的以学生为主导的练习方式,如角色扮演、对话、小组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交际能力。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信息量大和速度快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传递大量的信息,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和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学生可以看到、听到纯正的现场语言交际,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真正交际化。

3. 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强化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可以视情况开展口语培训班、英语口语技能比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广播和英语角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师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教师有责任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乐趣,逐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 文化与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 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