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视觉传达设计市场调研

视觉传达设计市场调研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9 14:46:02

视觉传达设计市场调研

视觉传达设计市场调研篇(1)

关键词:视觉传达专业;创意产业;课程设置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全球最具市场价值与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英国政府在《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创意产业”概念: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创意产业主要涉及广告传媒、视觉艺术、影视表演等领域。面对新的时展诉求,作为创意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在其课程设置方面却难以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要。

1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概况

视觉传达设计要追溯到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的图形设计。1960年,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上正式提出“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起步虽然相对较晚,但是发展较为迅速。1996年,中国美术学院首次在国内使用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名称,之后几乎遍及所有开设艺术设计专业的全国高等院校。2013年,据教育部初步统计,国内已有逾千余所高校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校学生超十万余人。随着专业规模的扩大,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以形式主义美学占主导的教学传统与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之间矛盾突出。为适应创意经济时展需要,课程设置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意视觉能力的表达,成为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

2创意产业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置原则

随着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这对于旨在培养创意人才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无疑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本课题组对河北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学生的摸底调查,发现源自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偏重知识传授,在实践操作方面较为欠缺。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状况,遵循以下原则科学制定。

(1)科学化原则。根据艺术设计的学科特点,在课程设置上统筹安排,既要考虑专业特点,又要兼顾市场需求。在课程安排上按照阶段划分、循序渐进,从强调手工技巧训练到注重创意思维与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2)多元化原则。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实用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当今社会对设计人才多层次知识结构的需求和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个性化要求,使得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置必须多元化。实践证明,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与市场意识。

(3)实践性原则。实践化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活动。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设置中实施实践化教学,将专业知识与市场实践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专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

3工科院校视觉传达课程设置调研结果与分析

本次研究的调查方法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调研对象为河北工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2013级的在校学生,访谈对象是前几届毕业生。在本次调研活动中,本课题组共发放500份问卷,收回478份,回收率95.6%;有效问卷472份,有效率是94.9%。根据访谈问卷的梳理总结,我们发现高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足方面。

首先,课程设置同质化问题突出。在课程设置方面,多照搬知名艺术院校课程结构,没有形成具有工科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过于偏重专业课程设置,但忽视艺术史、设计心理学、市场营销策划等理论课程。其次,师资力量薄弱。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来说,工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成立时间较短,缺乏高职称、资深专业教师;师资力量多以青年教师为主,职称结构多为讲师。青年教师大多没有企业从业经历,市场经验匮乏。此外,一些工科院校实践环节较少,缺乏相应的实习基地。根据本次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在工作中最欠缺的是实践操作能力;60%的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开设的专业课程与工作中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1)对视觉传达课程设置的要求。通过对学生的访谈,本课题组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多集中反映现有课程设置与市场契合度不够、实践操作能力欠缺,工作后不能尽快投入公司承担的系统项目工作。面对视觉传达课程的独特性,学生们希望加强对设计基础理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课程教学方法的选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在课堂上起辅助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教材的选择多样化,以鼓励学生负责自身学习、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作为准则。在本次调研活动中,课题组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提出希望改进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采取灵活机动的授课方法,可多开展主题讨论和案例教学。

(3)课程的评价与评定。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程考核是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本课题组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学生们普遍不认可传统的考核方式,而更倾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考核方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考核方式包括评定和评价两部分,主要基于学生是否达到既定目标如习态度、参与过程和发展认知等方面。通过对既定目标进行评判,进而决定是否调整课程设置,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视觉传达设计市场调研篇(2)

【关键词】区域文化 视觉传达设计 教学 创新 应用

一、引言

我国创意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给艺术设计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的设计理念已成为衡量设计师自身素养和设计水准的新标准。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也顺应时展需要,与时俱进地开始同步跟进和调整教学改革的探索。由中国美术学院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它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很迅速。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市场需求,需要结合“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的构建,及时研究和调整相关的专业建设和发展方向,将区域文化特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进一步明确新时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完善相关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探索,为社会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人才。

二、区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融合发展的作用

当代艺术设计正朝着繁荣多元的方向发展,专业间的交叉、整合将成为未来的主题。中国设计的前进方向也将在融合世界优秀文化艺术的基础上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探索“中国特色”的设计道路,展现“东方设计学”风貌,是中国现代设计人的职责所在。充分发挥地区文化优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通过本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结合,能使其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璀璨多姿的区域文化特色在艺术设计领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研究,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现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内蕴丰厚,形态多样,是我们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在研究国内外先进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区文化优势,将其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之中,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来进行区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理论研究。在探索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办学特色的基础上,让区域文化特色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应用,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探索构建“东方设计学”学科教学体系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区域文化特色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丰富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根据区域特色在原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加强课程设置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以及多样性。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突出区域文化特色,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工作,与本地区其他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互补发展,减少在专业建设中的重复设置,注重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交叉专业建设发展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如何适时将区域文化特色元素引入教学内容之中,探索区域文化特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给学生更多的利于发挥个性特点的空间,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构建独具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品牌,能有效丰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与区域文化特色相结合的教学理论研究成果。

(三)区域文化特色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发展,是提高师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手段

区域文化伴随着民俗民风而发展和完善,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和民族、民俗等诸多因素基础上所形成。把本土文化特色的相关内容融入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之中,建设科研和教学水平较高、结构合理、适应专业发展要求,具有实施素质教育活动能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建设,将研究经验和探索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并通过与区域相关特色企业的接洽,加快科研成果向行业产出转化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艺术设计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进一步融入区域特色文化,让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丰富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在帮助学生丰富和提升设计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新意识,传承和宣传区域文化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应用实例分析

创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教学方法,将区域文化特色融入培养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之中。根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特点来研究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创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技术型设计专门人才。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深入了解区域文化特色,提炼出适合进行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的元素,并将其融合在教学内容和设计实践之中,探寻培养具有区域特色的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和应用的有效途径,一直是笔者所研究和关注的教学改革探索方向,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现以笔者所在的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中的一门专业课程《包装设计》为例,对桂林区域文化特色在课程教学中的两个应用实例进行分析探讨。桂林位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民族融合区域,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独特的区域文化特色。根据这一特色及相应的市场发展需求,在《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与桂林旅游相关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切实为推进“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桂林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优秀应用技术型设计人才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实践。

(一)竹制材料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包装设计

桂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湿润,雨水充足,气候宜人的环境下竹子生长茂盛。竹子质地可塑性强,易于雕刻,使得竹材料在桂林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中得到大量的使用。根据这一特色,在进行《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竹制材料的桂林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的包装设计作为课程作业的具体设计对象,引导学生们在对桂林的本土文化特色进行充分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一定的对象进行相关主题的设计实践。

设计效果展示在一次《包装设计》课的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对桂林区域文化进行充分调研,有意识地让他们注意到由于桂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大量文人墨客的聚集,使得桂林地区饮茶和饮酒盛行,而竹制器具正是桂林当地常被使用的盛茶、盛酒用具,也是作为馈赠和旅游纪念的不错选择之一。进而以竹制茶具、酒具作为设计素材,让学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再结合桂林特色文化做更深层次的了解,提炼出可供拓展的元素来进行竹制茶具或酒具的包装设计实践。如图1和图2的包装设计作品――“竹韵”茶具系列包装设计,是为一套竹制茶具所设计的包装,包括有茶壶、茶杯、茶匙等竹制茶具的内外包装。设计者从竹制产品的原生态这一特色出发,选用了桂林当地的土麻布作为包装的主要材料,以纯手工进行缝制和制作。桂林土麻布可以选择的颜色相对单一,所以设计者加以南印花布作为点缀,并将这一套茶具包装的外包装盒盖参考我国的传统服饰“唐装”的形式做了一定的设计处理。

(二)特色食品包装设计

桂花是桂林市的市花,有一种说法是桂林因“桂树成林”而得名。在桂林的大街小巷都可以看见很多的桂花树。秋天走在街道上,一阵一阵的桂花香味扑鼻而来,也为桂林增添了一道独有的风景。桂花茶、桂花糕、桂花酒等由桂花所制成的各种食品健康味美,也和“桂林三宝”一样是受到旅游者们欢迎和喜爱的食品。这些食品的包装设计也是融合桂林区域特色进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桂”食品包装设计(D3)就是学生根据桂林区域特色所设计的一套桂花食品系列的包装设计。设计者从桂花食品的选料天然和桂林争创绿色环保旅游城市这两个立足点出发,选用清新而充满生机的绿色作为整体包装设计的基调,并将桂林传统南糖包装所常用的牛皮纸、麻绳运用于包装之中,设计出来的“桂”食品礼盒包装桂林地方特色浓郁。

山水文化、藩王文化、史前人类文化、古运河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桂林地区还有很多区域特色文化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创新应用。如何更好地将桂林区域特色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区域特色文化应用到设计实践之中,对区域文化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从实践中去领略这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培养应用技术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适应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在桂林地区的一种探索。

四、结语

区域特色文化内容丰富,是我们华夏儿女所共同拥有的珍贵文化财富。区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在传承和创新区域特色文化的同时,为不同区域院校具体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利用元素和引导学生发挥创意的拓展空间。将区域特色文化合理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实践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与时俱进地契合了地方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为艺术设计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急需的走在行业尖端的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也是“东方设计学”学科体系构建及相关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桂林市旅游局.桂林旅游志[E].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2]吕胜中.再见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3]陈旭.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改革与思考[C].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008(12).

视觉传达设计市场调研篇(3)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不管对于国家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发表,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各大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给予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与行动支持,不仅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走向市场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提供新的思路,更为重要的是促进设计专业教学与文化创意产业平台的融合,从而加快推进创新型、应用型和开放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进程,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人才。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现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从原先的二维平面转向多维空间的方向发展,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各大高校通常开设的专业课程包括:包装设计、图形创意、书籍设计、版式编排设计、插画设计、招贴设计、网页设计等,这些专业课程具有知识综合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及社会应用范围广的特点。

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发展的瓶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模式陈旧且实践性不够,这种教学模式依然采用以老师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着重强调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技能,而学生对于课程内容也只是被动接受,并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后果是重理论、轻实践,不利于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提高。第二,很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趋于相似,没有形成自身的专业优势和地方特色。教学内容陈旧且远离市场的需要,趋同性的教学内容缺少创新意识,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想象能力。第三,创意性的专业课程内容没有很好的融入到教学体系中,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同时缺少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项目式实训课程,教学成果不能很好地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衔接。第四,专业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和知识储备存在单一、陈旧和固定的情况,知识结构需要进步与时俱进地得到提升,以及对专业知识深层次领域缺乏深入细致地探索与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性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必然需要大量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不断涌入,而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必然需要进行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的教学改革和创新性教学研究。因此,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需要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师资力量提升他们的综合教学能力,以及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实现学校、企业和当地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1.优化课程设置,转变教学理念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结构单、知识陈旧的现状,对于创新型课程的教学内容处于缺乏目标性的模仿和探索阶段,尤其是缺少具备市场前瞻性和落到创新实处的项目实训课程。基于此,课程设置必须在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优化与调整,尤其是设置一些与市场实践、商业应用紧密相连的课程,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实现课程设置的跨学科和多元化。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可以采用与科技、社会协作的互动形式,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以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基础课程训练板块,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分析的综合能力。而对于高年级的专业课程提倡以实训项目为主,通过对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的了解,开设些具备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创意产业课程,让学生深入企业和实地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调研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方案设计,期间可以利用合作企业的生产设备和自身设计工作室的专业优势,以设计和生产出适应市场需要和极具商业价值的作品,并通过多元化渠道进行创意推广和展示,以达到培养视觉传达综合性设计人才的目标。

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改变原有陈旧的教学体系,将真实项目课题和社会服务项目带入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际项目操作中获取第一手的实践心得,不仅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更能便于他们迅速掌握和熟悉创意产业市场的需要,零距离地接触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成果,在实践中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学习和创新思维中的不足,便于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市场实践的结合,以此获得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团队协同合作共同解决设计难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扩宽师生的创意设计视野,更能培养学生的市场应变和创新能力,以便他们以后步入社会能更好地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和实现人生目标。

3.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共同发展

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通过设立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和加强专业工作室建设,让企业、市场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衔接在一起。通过结合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特色,以及校企合作与基地实践的方式不断推出原创文化产品和地方服务,尤其是些极具商业价值和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创意产品,并让学生在校企协同合作中掌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自主获取新知的机会,学会采用新材料、新方法和新的创意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此提高他们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理念、构思方法、表现手法和创新应用的深度实践和探讨,促使校企双方积极开拓和发展符合信息时代的审美能力和设计理念的艺术样式,真正实现产、学、研体化并共同推动当地特色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

4.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改善原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结构,才能推进专业教学的发展。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各大专业艺术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教学,缺少在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与敏锐的市场前瞻性洞察力,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解和市场定位存在一定层面上的模糊性,大多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而教学内容大多来自教学要求和书本知识,存在“纸上谈兵”的情况,极其缺乏针对创意产业实际运作的实战经验。基于此,为了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鼓励教师走出校门进入企业直接参与市场实战,或是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选派教师深造,掌握当下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脉搏和设计领域的最新成果,增强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创意产业经验。同时,可邀请一批处于文化创意产业前沿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行业先驱进入课堂进行现场教学,讲授创作经验和手把手教授实践项目,开拓学生视野和激发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市场调研篇(4)

一、市场意识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全球经济正走向一体化,整个社会思潮,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信息的高速传递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世界各国科技的创新与展现,生物工程、计算机高速发展以及物质文明对现代人的审美情趣起了巨大的影响。书籍视觉传递是一门艺术,是通过特有的形式、图象、文字、色彩、向读者传递图书的科学知识信息,设计者必须根据社会审美意识和视觉心理,市场需求,具有现代设计意识,在设计手段上进行创新,并掌握市场经济运畴规律,赋于创新意味,与时俱进。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外国早有定义,在国内今天也逐步为大多数人认同,对市场经济而言,图书是“商品”,就有一个商品形象的竞争,尤其在当今时代竞争激烈,节奏飞快,人们往往只凭第一印象决定事物取舍优劣的环境中,书籍商品的视觉传递的作用就更加重要,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图书的生存。图书的视觉传递强化了商品的概念,研究了市场需求、市场空间、市场消费心理、社会时尚、审美情趣等市场运畴规律,在市场中优胜劣态,竞争日益激烈中脱颖而出。而不象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不考虑市场需求,不研究读者心理,孤立地单纯从图书出发,书籍装帧设计只限于“从属性”、“书卷性”。现代设计观念以融进了市场意识的概念。设计者运用高科技电脑设计手段,表达图书内容,展现最佳视觉广告艺术效果,将现代、后现代、超现实等各种手法用尽用好,用最能发现图书内容需求的装帧材料,传递视觉新感觉。以广告设计的手法介入书籍装帧设计领域,将更有效地传递图书商品特性,使图书具有“广告味”,赋有更好的视觉传递效果。也可谓“笔墨当随时代”。作为图书商品,必须对图书从内到外整体设计视觉传递体现,充分体现了图书“文化与商品”的关系,让图书要在市场销售中醒目,图书的视觉传递正是体现了现代意识趋使下书籍装帧设计的新观念,是符合时代追求创新的特性。

市场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优胜劣态,以质量取胜。创新是每家出版社所关注的问题,书籍的视觉传递,必须是图书整体创新,以提高设计视觉的冲击力,

给读者强力传递着新信息、新感觉,又有一定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风格的现代设计,在浩如烟海的图书的市场中醒目。

二、书籍视觉传递的“商品”特性

书籍作为表达思想、传播知识、积累文化、陶冶人类心灵和精神产品,一旦进入市场,便具有了商品的性质。图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书籍视觉传递设计比书的内文更具有商品的特性,既保护图书,有传递信息。在国外,图书可在超市里销售,在国内,图书也进入了不少超市。书籍设计本身的辉煌,是经过人类几次工业革命而实现的,图书市场的繁荣促进了制版印刷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不同于绘画艺术崇尚个性和艺术表现,它是现代设计的一枝,现代设计本身包含着商业性的功利、目的,存在市场促销的功能。如严格地把图书视觉传递设计与商品包装设计相比,图书的封面,护封、函套,腰封及环衬扉页,类似于商品的包装设计,职能是美化商品,促进销售,保护产品不受损伤。而版式、插图、开本、字体、纸张设计,类似于工业产品的造型设计。书籍的视觉传递设计正是从这两点架构来进行考虑,仔细地研究不同层次读者的消费动机和需求,不同的图书有着不同的视觉设计要求。 日本装帧设计家原弘先生说“尽管说书是文化产品,但只要在书店里出售,就必须把它看成商品,因此,有必要把书的外观设计作为商品包装来考虑,将重点放在书籍外观的装潢上”。书籍视觉传递设计的本身也有二重性,第一是艺术设计,第二是工业设计,作为商品必须进行工业方面的考虑,对装帧材料、制版印刷工艺、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即工业性复制的工作人员,科研人员,设计师三者之间,在整体上进行统一的认识和实践),把艺术设计与工艺设计紧密结合起来。这正是国外书籍设计质量高的奥秘所在。

三、现代意识对书籍视觉传递的定位

市场经济把图书出版推向了市场,人们不断接受新信息、新思想、读者的物质文化需求出现了空前的多样化。美国史坦福研究所一份研究报告,把在社会活动中的人划为九种不同价值与生活型态的群体。即生存型、持续型、追随型、模仿型、自我中心型、试验型、成就型、社会意识型、完成型。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体系和生活型态(一个人的态度、信念、意见、期望、偏见和对时间、精力、金钱的支配方式)。因此,读者价值观不同,物质文化需的不同,所以产生文化市场需求选择的多样化,这就决定了图书视觉传递的多元化趋势。人类已进入了数字信息时代,世界经济也已全球化,各民族的文化加快了相互渗透、交叉、融合于本国文化之中。电子计算的广泛的应用,对书籍视觉传递设计与制版印刷带来了革命和繁荣,书籍视觉传递设计迈入了精细化和个性化、多元化轨道,设计师们利用计算机、光盘图库,运用不同制版印刷工艺、各种纸张材料,不同设计造型手法去表现新视觉空间,新的观念,以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加快信息表述的传递,对于设计手法本身赋予了强烈的商品竞争意味。在设计手段上充分利用具象、抽象、半抽象,现代、后现代形式互相渗透,注重视觉传递设计,运用置换构成,将无生命与有生命合成;变异构成,将物体不合理地变形,产生迷惑;视动构成,利用计算机制作数字图形;断置构成,将物体进行不规则地错位与排列,造成碰力感等手段。同时,要注重书籍视觉传递的“广告性”,兼容“文化性”。图书封面设计是将广告的符号,如点、圈、角、线等来解释,视觉传递时给人以间隙与节奏感。书籍视觉传递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广告艺术,它必须是以图书内容作为统一协调的中心,设计上着重烘托主体和美与传达,注重设计定位,及对读者的定位,强调隐含价值。一件好的图书视觉传递设计,应具有视觉传递的广告性(商品宣传),正如鲁迅所说,一切艺术是宣传,但一切宣传不等于艺术。图书的视觉传递设计要借鉴广告设计方法来加强自身的设计,首先,要做到作品欣赏性(艺术性),要调动读者的审美情绪,否则广告性也失去意义。因此,要调动一切营造美的手段、形式、风格、根据现代图书内容,读者对象、市场规律,从单一到多元,从古朴到现代,从国外现代设计到中国民族风格,散发时代气息。其次,作品的保护性(物质性),用各种物质材料去体现它于广告性和艺术性是统一的关系,同时,恰如其氛地表达思想内容和实用价值,并保护图书商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视觉传达设计市场调研篇(5)

从设计角度来看,文字本身设计上就是一种设计,经过数千年的传播,文字可称之为最成功的设计作品,这是因为每一个文字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以汉字中的“男”为例,是由上下两部分构成的,上“田”,下“力”说明在农业社会中男性是主要的劳动力。在平面设计中,文字也是重要的组成元素,通过对字体重建、颜色调整、字形转变,将文字转变为一种具有创意的作品。

2色彩

色彩元素是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元素。通过给人的视觉效果,给人们传达一种先声夺人的、认识上的气势;或利用色彩本身的美感和人们对色彩的敏感,促使人们,在设计中实现图形和文稿的传达。可以通过对色彩元素的明暗度调节,来实现喜怒哀乐情绪的表达,对色彩元素饱和度、明度、色相的调节,可以形象的解读出人们的情感变化,在无形间通过一个作品使人们感受到震撼的力量,使人们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因此,在平面设计中色彩元素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将美传递给人们的重要元素。另外,色彩也会是人们的审美观、宗教和文化积淀和传递的结果,蕴涵着丰富的内容,是发扬民族文化、传承历史的重要形式。

3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成

平面设计中的设计过程就是审美元素的构成过程。审美元素的构成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三种,即功能性、表现力和秩序。

3.1视觉审美元素的功能作用

平面设计被广泛应用于商业设计,而商业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经济性强,这使得所设计出的很多平面设计作品带有很大的经济目的,具体体现在所设计作品的功能,而在视觉审美元素上所体现的就是作品的功能性。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平面设计作品表现出的是对某一个特定商品的宣传作用,这也是平面设计的一种价值体现。要实现平面设计作品的价值,其作品必须得到消费者的满意和信任,对平面设计宣传的产品有一定的认同感。在积累的市场竞争中,有很多相同的设计作品,商家要想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其平面设计的作品一定要经得住市场竞争的考验。设计者应适应时代和人们的需求对设计作品进行一定的美化,以实现产品销售和提高产品宣传力度的目的。

3.2视觉审美元素表现力

视觉审美元素的表现力实际上就是设计作品给人们的视觉感受,也被称之为带给消费者们的视觉冲击力。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者追求的不仅仅是作品的情感表现和艺术水平,而是将特殊符号和具有标志性的元素融入在作品中,使设计作品更加鲜明的体现,给消费者们带来最大的视觉冲击。这需要设计者对审美元素进行一种更为全面的表达,在元素的设计、组合和选择方面符合消费者们对审美的习惯,并实现设计作品的创新性。其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设计作品吸引消费者们的注意力,将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但是由于消费者是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的,其对审美过程和审美观也有很大的区别,这就需要设计者所设计出的作品有一定的针对性,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有认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融入设计作品中,这样设计出的作品将满足不同审美观和审美心理的消费者,并将设计目的完整的传达给消费者,实现设计目的。

3.3视觉审美元素的秩序表现

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运用,是有一定规律的,应在一定规律和原则下,实现秩序的表现。任何一种设计作品的完成都是对元素的一种秩序运用,平面设计也不例外。如果没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每种元素,而是将各元素打乱,这在视觉上给人的会是一种厌恶感,在这样的情况下消费者是无法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信息的。只有将各元素有序的排列组合,通过对各元素的调整,使其更加的精确、丰富和完整的将所要传递的信息表达出来。只有将审美元素在平面上有秩序的表现出来,视觉上给消费者才是一种舒适感,在提升了消费者们审美水平的前提上,增强了消费者们对设计作品所传递信息的欲望。例如,我国国旗的设计,体现出的就是一种秩序设计,在红色平面中,四颗小五角星和一颗大五角星构成了一个具体的单元,小五角星围绕这大五角星,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有秩序的构成元素组成的作品。

结束语

视觉传达设计市场调研篇(6)

1.品牌整合设计的创建

在品牌整合设计过程中,要分析品牌运作前及运作过程中的各环节具体情况。了解企业对品牌风格、产品风格认识和理解;企业对产品的生产及研发能力;现有品牌发展情况和品牌进入市场的策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目前品牌竞争市场的发展趋势。在品牌整合设计之前,就要对上述几方面与企业进行沟通,针对品牌行业特征和实际价值进行考察,为品牌整合设计提供第一手资料。品牌整合设计创建过程包含品牌分析、品牌视觉语言凝合、品牌视觉语言介入、品牌设计系统管理四大部分。在品牌整合设计创建纲要中,首先要进行品牌分析。品牌整合设计开始就必须对品牌战略、品牌精神、品牌地位等诸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和深入解读。要明确整合设计的动机,并深入市场调查,分析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等相关情况,找到品牌机会。同时通过挖掘自身品牌价值内涵,找到科学的整合设计策略定位,撰写品牌整合设计项目计划。其次是品牌视觉语言凝合。品牌视觉语言并非单一的视觉呈现,也并非是由标志的单一视觉沟通和扩展,他必须与品牌主张、品牌个性特质、品牌情感等一起进行凝练。同时通过对品牌标志、标准字等核心元素开发和能诠释品牌内涵、特色与个性的图形、图案等扩展元素开发,共同建立品牌传播基因视觉数据库。他的呈现可以包含文字、图形、色彩、时间、空间、听觉、味觉、触觉等等所有能调动感官系统的一切手段。现代、精炼、独到、代表性、冲击力、可描述性是品牌视觉语言的最重要特征。再次是品牌视觉语言介入。品牌视觉语言介入要与市场为导向把握介入定位,强调接触与情感沟通。要把握主与次、简单与复杂、传统与现代、单一与重复等等相关联的问题,并通过及富心智的品牌整合设计达到最有效的市场沟通。具体表现在产品识别、包装识别、环境识别、媒体识别、推广活动识别、终端识别等。品牌整合设计的关键就是要让目标受众在产生消费行为之前感受产品或服务的优质,并能通过假想消费后可能得到的愉悦体验而产生消费信心。对于顾客来说,只有当消费后的所得与之前的期望相同或超越时,信心才会持续存在,并对其追捧,品牌的地位才会日益牢固。所以在产品品质保证的前提下,把握品牌视觉语言介入的方式、方法,把握具体介入项目的品牌个性、特色、情感等表达,把握品牌互动的介入十分重要。最后是对品牌设计系统的管理。在这个阶段,既要规范管理品牌视觉语言的传递,以满足品牌现实价值的收获,又要及时关注品牌生存环境的变化,给品牌适应环境变化时有可进行延伸的空间。发现品牌沟通出现问题,就要适应调整,甚至重新启动品牌形象再生过程,使品牌的传播和记忆保持长久的清晰、丰满、时尚,以保持品牌可持续发展。

2.品牌整合设计思想

品牌设计要把握设计与市场的关系,根据经济发展规律、信息有效传播规律和消费者需求等自然规律来进行综合研究,要有科学、先进、完整的品牌整合设计理论作支撑,才能有效推动品牌建设。人们的价值取向、审美和消费观念等随着的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产品结构在不断调整,产品的更新与换代频繁,所以品牌形象不仅要适应时代,更要走在时代的前列来引领潮流,滞后将被淘汰。

(1)理性思考保持前瞻性如今品牌被识别和认知的方式已经从单一的标志识别迈入到整体识别的转变,整体识别的核心从一元转向多元。品牌整合设计应是一种前瞻性的、手段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考,使品牌的形态不断保持新鲜感和时代特征。识别元素不仅仅限于标志,其核心也并非是标志形态的研究,而是品牌以何种形态被确立。任何一个视觉属性如造型、色彩、图形、字体、组合形态等均可能成为识别核心。要善于挖掘某个最重要、最具特征、最具个性的记忆核心,并由此来连接目标受众,现实目标受众对品牌认知和记忆的进程。丰富性和可延展性是首要考虑的前提因素。品牌整合设计要把市场的认同和创造销售的成功作为重要目标,为此我们必需依靠市场及创造性思维来讨论、研究问题。要对所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刻理解,要有操控形式美感及视觉张力的设计手段和设计意识,更需要有创新和创造意识,不能陷于对形式的模式化、规律化。品牌整合设计必需运用极具感召力和突破力的多元设计呈现品牌赋有的价值。品牌不是静止而是运动的,品牌整合设计必须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才能创设出有价值的品牌形象。

(2)注重目标消费群品牌整合设计需要对品牌的核心价值有一个清楚的理解与认识,并能同时挖掘出其潜在价值。设计者必须了解品牌同目标群体之间相关联的所有问题以及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同时要善于把握消费者同品牌之间的互动关系,必须看到品牌的发展前景。要重视设计主体意识和个性创造,强调消费者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形式意识,并在品牌整合设计中不断坚持品牌诉求。成功的品牌整合设计关键在于根据目标市场需求,能营造一种具有专属性和针对性的品牌氛围和感觉,形成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粘合力。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消费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和差异化。对于市场而言,只关注品牌现有的核心消费群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其潜在的消费群体。要在深入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洞悉市场脉搏,掌握目标消费群需求动向和消费愿望,寻找产品与目标消费群有机结合的切入点。还要善于透过表象看联系,这样才能对品牌未来的市场走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品牌的个性和产品利益点才能更吻合,更能获取目标消费群体的信赖和其对品牌的忠诚度。在品牌整合设计过程中,要把产品和消费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品牌物化与美善实现和谐共融。

视觉传达设计市场调研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

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设计范畴内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是根据特定的目的要求,进行专业分析,并在不同的版式、图形、文字、色彩及美学原则的支持下,设计创作出的具有一定视觉效果的作品形式。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学院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专业,其教学模式的深化与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那么,在之前相对系统与稳定的教学模式下,如何根据其专业特点进一步对其深化呢?我认为,在学院常规的教学背景下,开展“校企合作”的互动式教学是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与升华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把“校企合作项目”引入课堂,这种互动式教学模式又具备哪些优点呢?

首先,需要从专业特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其次,针对本专业教学特点进行系统与完善;最后,综合分析前两项的特点,寻找共性与切入点,理出“最佳方案”。

在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内容中,它涵盖了海报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策划等不同的内容板块。与人们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更加成为连接“企业-市场-受众”的不可或缺的纽带。

第一,项目导入,激活课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的理论讲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内容;并通过专业性课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术与技巧;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进行专业设计与艺术创作。

然而,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相关公司或企业,并通过相关企业带来的专业项目展开专业学习。其优点在于把原本虚幻和枯燥的“模拟”转变成椤罢娴墩媲沟氖嫡健薄Jι讨论的问题与训练过程中遇到的麻烦都是真实的存在,无形之中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

比如说,在《书籍设计》课程中,学校与印刷厂展开“校企互动”模式,把印刷厂变成第二课堂。学生们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观摩并参与印刷厂的校稿、制版、配色、印刷、裁切、装订等不同的环节。进而根据印刷厂的客户订单,展开课堂作业训练,能够较好的把理论内容与实践相结合。这种直观的互动式教学更能够使学生明白和掌握各个专业知识和操作技巧。

第二,开展“校企对话”,展开互动式教学。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市场竞争”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前沿阵地,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与现实接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实战平台”,摒弃了传统的“单纯性理论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接触与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就能立足于“专业实际”。

视觉传达设计又叫平面设计,它的应用范围涵盖了社会的各行各业。是市场竞争中必不可少的宣传手段之一。因此,良好的设计师必须要引领市场,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因此,在高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们的敏锐洞察力与判断力。其重要的训练手段便是与市场接轨,使学生在学习之初就融入专业领域的前沿。而把日常教学引入“实战模式”的最佳方式便是“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广告公司是设计师施展才华的场所;而客户的要求是设计师展现“绝技”的目标;而满足“受众”的消费需求是设计师实现设计目标的唯一途径。而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掌握的。因此,作为设计师摇篮的高校课堂,必须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合理的学习氛围与研究平台,使他们自始至终站在全局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专业特性与学习过程。

第三,知己知彼、着眼未来。广告企业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们未来的主要工作场所。因此,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教学”有助于了解和熟悉广告企业的企业文化、服务宗旨和招聘要求等不同情况。互动式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们经常的出入于“校园与企业”之间。这种“互融式”课堂,在专业领域会使学生们潜移默化的消除了“校园内外”的隔膜。从而给他们一个亲近、平和、熟悉的心境,为高年级阶段的企业实习与毕业阶段的应聘、择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尤其是在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上,及时地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机会,并准确地指导学生把握本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前景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作为高校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能够本着专业的态度,带领学生着眼未来,并根据专业特点与专业公司有序地开展专业合作与互动教学也是促成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化高校专业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第四,资源优化,多方共赢。高校的高度在于专业理论的研究与科研成果的深化;而企业的优势在于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的应用;市场是检验专业理论与技术应用的“试金石”。三者各有特点,不分高低、难分从属。它们是促成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息息相关。

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高校的专业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开放的专业空间。使他们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与技巧之后,可以相对自由或积极的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在相应的平台上实践各自的专业设计理想。

此外,随着“校企专业合作”的不断深化,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校、企业与师生之间,可以深入开展“专业项目合作”和专业课题研究。在深化高校专业课堂教学的同时为高校的“产学研”课题项目研究提供了更加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