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常规管理论文

常规管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4 20:36:40

常规管理论文

常规管理论文篇(1)

论文摘要介绍了养殖奶牛应注意的一些常规管理措施,以期引导农户加以改进,以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收益。

近年来,大通县奶牛养殖发展势头良好,据统计,2006年全县共饲养各类良杂奶牛3.20万头,其中生产奶牛1.96万头,日产鲜奶达1912t,年增加收入约3438.5万元,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当前农户在养殖奶牛过程中,对品种、疫病防治以及棚舍方面比较重视,舍得投入,但常常忽视一般日常管理,如:过早配种(1周岁左右)、掠夺式挤奶、饲料单一、长期拴养、忽视奶牛运动和调教以及平时不注意定期消毒、发病乱用药物等,给奶牛的生长发育和正常泌乳埋下了隐患。因此,要从饲养管理的细节方面引导农户加以改进,以提高科学养殖水平,增加养殖收益。

1日常饲养管理

(1)根据当地牛病的流行特点,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有计划地对牛群进行药物预防和免疫接种,防止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特别是冬春季奶牛体表易受疥螨和牛虱等寄生虫的侵害,奶牛吃了一个夏秋的青饲料,也容易使肠道感染各类寄生虫。因此,在冬初要对奶牛进行1次彻底的驱虫防病工作。平时对牛群勤观察,发现奶牛、子宫疾患要及时进行诊治。

(2)做到六净,即圈舍净、用具净、饲料净、饮水净、空气净、牛体净。对牛圈、牛舍勤清扫,定期用10%新鲜石灰水或者3%漂白粉等消毒杀菌;对饲草、用具等应勤放在阳光下曝晒;对工作服、医疗器具勤煮沸消毒。冬季奶牛食枯草较多,而枯草在收贮时易混入杂物,伤害奶牛的肠胃。因此,在饲喂前应仔细检查饲草,剔除杂物。还要特别注意奶牛周围环境的卫生情况,每日最好刷拭牛体1~2次,既能除去污物,保持体表清洁,又可促进血液循环,又便于对奶牛的调教。方法为由前至后,由上到下。在奶牛的睡床上要经常放些干草使奶牛夜晚睡得舒适,创造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

(3)奶牛生长到18个月龄达到体成熟,方可进行初配;牛犊出生后,应及时哺乳初乳,以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4)长期拴养的奶牛,要坚持必要的运动,每天2次,可在舍外和舍内运动场进行,每次0.5~1h。要注意护蹄,运动场应平整,无砖头石子,保持蹄的清洁,每6个月定期修护蹄1次。

(5)奶牛日粮中的青饲料种类不得少于2种,精饲料成分不得少于3种。目前许多奶牛饲养户对精、粗饲料的调配达不到种类要求,满足不了奶牛生长发育和哺育犊牛、泌乳的需要,致使奶牛生长发育受阻,泌乳量减少。

(6)饲喂要定时定量,每天饲喂3次为宜,少给勤添,饲喂顺序大多采用先精后粗,喂量要根据体重而定,要防止因饲料突然改变而引起消化道疾病。

2冬季饲养管理

(1)进入冬季的奶牛,由于外界环境的改变,必定导致体能的消耗。用来补充其能量的饲料主要是玉米,在蛋白饲料不变的前提下,要增加玉米20%~50%。每天给高产奶牛供给的精料应达到6~8kg,给一般产奶奶牛供给精料量每天不少于3.2kg。

(2)冬季应给奶牛多喂青贮、微贮等一些饲料,从而代替夏秋季奶牛采食的青草类绿色饲料。实践表明,冬季饲喂青贮或微贮饲料的奶牛产量比不喂青贮或微贮饲料的奶牛多近1倍。可见如果冬季给奶牛饲喂足够的饲料可以增加其产奶量。

(3)由于冬季奶牛饲草料成分单一,每天在其饲料中必须配入5~15g的钙和磷。为防止奶牛盐中毒或由于食盐过多而带来其他不良病症,在给奶牛补盐时应尽量搅拌均匀,有条件的农户可购置盐砖和盐槽让奶牛自由舔食为宜。

(4)冬季给奶牛供水不足会直接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引发其他功能紊乱。奶牛忌饮冰碴水,因为冰碴水容易引发消化不良,从而诱发消化道疾病,严重影响其产奶量。在给奶牛饮水时最好将水加热到10~30℃。另外,奶牛需要全天供水,而不应按顿供水。

(5)注意保温通风。许多饲养户冬季只有雪天才将牛赶进房舍内,平时都将奶牛散放在露天场内。在这种情况下,会随着气温的下降造成奶牛体能消耗,严重影响产奶量。进入冬季后,当夜晚气温降到-15℃以下时,应将奶牛赶入圈舍过夜,以防因冻伤或使体能消耗过多而影响其产奶量。冬季牛舍内温度一般保持在10~25℃为宜,牛舍湿度不宜过高,其相对湿度不宜超过60%,否则会使奶牛受到水分过多的外界刺激,导致其产奶量下降,严重者会患一些由真菌引起的病症。另外,许多饲养户用塑料大棚做成的简易牛舍往往忽略通风设施,这样易使奶牛患疥癣,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

参考文献

[1]毕永胜,马娟,李海芳.夏季奶牛饲养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2):283,269.

常规管理论文篇(2)

核电站的设备选型和供货商的选择,应采用国际竞争性招标方式,在技术、经济、自主化、国产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比较,来选定供货商和机型。国外制造商必须选择国内设备制造厂作为合作伙伴,转让技术、合作生产,逐步全面实现自主化和设备国产化。

经初步研究,常规岛部分可供选择的国外主要设备潜在供货商有:英法GEC-ALSTHOM公司、美国西屋公司、日本三菱公司、美国GE公司等。到目前为止,ALSTHOM公司已同中国东方集团公司进行合作,形成一个联合体;美国西屋公司已同上海核电设备成套集团公司合资,组成西屋-上海联队。其它公司到目前尚未进行合作。

根据ALSTHOM公司、西屋公司、三菱公司和GE公司等核电设备制造商所提供的资料,按照堆型的不同和一回路的不同,可以形成四类技术方案:

方案一——三环路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机组;

方案二——ABB-CE的系统80(System80)型压水堆核电机组;

方案三——日本三菱公司的四环路压水堆核电机组;

方案四——先进型沸水堆(ABWR)核电机组。

下面就各类技术方案分别进行分析。

1三环路改进型压水堆核电机组

此方案的一回路为标准的300MW一个环路的三环路压水堆。此类方案包括中广核集团公司提出的CGP1000、欧洲公司(包括EDF、FRAMATOME、GEC-ALSTHOM)推出的CNP1000和西屋-上海联队推出的CPWR1000三种压水堆核电机组。

1.1CGP1000与CNP1000核电机组

CGP1000由中广核集团提出,以大亚湾核电站为参考站,并借鉴美国西屋公司和ABB-CE公司的部分先进的设计,有选择地吸收了用户要求文件(URD)的要求,形成以300MW一条环路的CGP1000技术方案。常规岛部分,汽轮发电机组选用ALSTHOM的Arabelle1000型汽轮发电机组。

CNP1000由欧洲制造商(EDF、FRAMA-TOME、ALSTHOM)根据法国核电计划及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等工程的设计、制造、安装、运行及维修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推荐给中国的核电机组。常规岛部分的汽轮发电机组也以Arabelle1000型汽轮发电机组作为推荐机组。

由于CGP1000和CNP1000的常规岛部分的汽轮发电机组均为Arabelle1000型,所以实际上为同一类核电机组。

ALSTHOM在总结54台第1代汽轮发电机组的运行经验基础上,组合出了Arabelle1000型汽轮发电机组,参考电站为ChoozB(2台1450MW机组已分别于1996年7月11月投入运行)。

1.1.1Arabelle1000型汽轮发电机组的主要技术数据

a)最大连续电功率:1051MW;

b)转速:1500r/min;

c)机组效率:36.3%;

d)末级叶片长度:1450mm;

e)排汽面积:76.8m2;

f)背压:5.5kPa;

g)凝汽器冷却面积:68633m2;

h)发电机额定输出功率:1050MW;

i)发电机视在输出功率:1235MVA;

j)发电机额定功率因数:0.85;

k)发电机额定端电压:26kV。

1.1.2Arabelle1000型汽轮发电机组的主要特点

a)缸体结构:三缸四排汽(HP/IP2×LP94),汽轮机采用高中压组合汽缸并直接和2个双流低压缸相连接,含有流向相反的高压和中压蒸汽流道。低压缸为双流式,低压外缸体支承在冷凝器上面,不是直接装在汽机基础上,轴承座和内缸体直接座于汽机基础上;

b)由于末级叶片比较长,具有较大的排汽面积,可使蒸汽膨胀过程加长,减少余速损失,提高机组效率;

c)由于蒸汽在高/中压缸中膨胀过程是以干蒸汽单流方向进行,另外,在高、中压排汽口加装抽汽扩散器以增加效率,所以,Arabelle1000型汽轮机的高中压膨胀效率相对比较高;

d)发电机采用水氢氢冷却方式,励磁系统采用无刷励磁方式。

1.2CPWR1000核电机组

CPWR1000由西屋-上海联队推出,由上海市核电办公室牵头,组织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华东电力设计院、西屋公司等单位联合展开CPWR1000概念设计工作,并于1997年6月份完成。

CPWR1000是建立在西屋公司成熟的、经过设计、工程实践验证的技术上,以西班牙的VandellosⅡ为参考电站(该电站已有50000h以上的高利用率的运行业绩),结合西屋先进型压水堆机组(APWR1000)技术,并进行适当改进而来。

1.2.1CPWR1000汽轮发电机组主要技术数据

a)汽轮机型式:单轴、四缸、六排汽、凝汽式、二级再热装置;

b)转速:1500r/min;

c)主蒸汽门前蒸汽压力:6.764MPa;

d)主蒸汽门前蒸汽温度:283.5℃;

e)主蒸汽门前蒸汽流量:5493.5t/h;

f)主蒸汽门前蒸汽湿度:0.25%;

g)回热抽汽级数:6级(1级高压加热器1级除氧器4级低压加热器);

h)给水温度:223.9℃;

i)平均冷却水温度:23.0℃;

j)末级叶片长度:1250mm;

k)排汽压力:5kPa;

l)净热耗率:9.788kJ/(Wh);

m)机组最大保证功率:1071.09MW;

n)发电机功率因数:0.9;

o)短路比:0.5;

常规管理论文篇(3)

摘 要:法律在规制网络言论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有规制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定。我国规制网络言论的立法覆盖面广,各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存在立法层次低、权威性不够以及法制不统一等问题。完善规制网络言论的立法,应遵循必要性原则、明确性原则和公众参与原则。国务院应加强对行政法规、规章的审查和清理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应适时出台《网络信息管理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

关键词:法律规制 网络言论 立法

中图分类号:d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30(2013)02-0073-10

一、法律对网络言论进行规制的必要性

互联网作为言论表达载体,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言论表达载体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具有稀缺性,而前者是非稀缺性资源。人们上网没有身份和数量的限制,不需要许可,而且成本低廉,这使得在传统表达形式下缺少话语权的普通公众能有机会接触网络,并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对各种公共议题进行评论,发表见解,表达观点。据有关机构抽样统计,目前人们平均每天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的言论达300多万条。①

互联网在为人们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种族主义、恐怖主义、色情、极端主义以及其他各种非法言论的传播提供了空间,而国家现有的适用于规制传统言论表达载体的法律规范因为互联网所具有的去中心性、跨地域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而无法有效适用。这样,如何对网络言论进行规制从而在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同时也能确保公民对公共事务的有序参与是今天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

在规制网络言论方面,美国宪法学者劳伦斯·莱斯格经过研究发现,有四种手段都可以对网络言论起到规制作用,这四种手段分别是法律、道德准则、市场和架构。按照他的理解,道德“准则通过共同体施加的声誉毁损来进行约束;市场通过其中的价格来进行约束;架构通过其施加的物理负担来进行约束;法律则通过惩罚的威胁来进行约束”。②在上述四种规制手段中,法律的规制是最重要的规制。一方面,法律的规制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另一方面,法律会影响其他三种手段的规制效果。比如,法律可以要求网络服务商以技术手段改变网络架构,而架构的改变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网上行为。

由于法律在规制网络言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规制网络言论方面的立法。2011年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曾在56个成员国展开专题调查,结果显示70%多的成员国家在其国内立法中都有规制网络言论的法律规定。③本文欲探讨的问题是:我国目前规制网络言论的立法状况如何,现有立法存在哪些制度缺陷和制度缺口,应如何进行完善。 [论文网]

二、我国规制网络言论立法之现状及评价

2010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指出中国管理互联网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努力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④为了使互联网管理有法可依,我国自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出台了大量互联网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以中央立法为例,据笔者统计,我国现行有效的网络法律规范计78件,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2件,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7件,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国务院部委制定的部门规章47件,国务院及有关部委的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16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6件。除此以外,《刑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也适用于互联网。上述法律规范构成了我国目前互联网管理的法律体系,其内容涉及互联网基础资源管理、网络信息管理、网络安全等方面。

在78件网络法律规范中,涉及到规制公民网络言论的有21件,占所有网络法律规范的26.9%。具体法律规范见下表:

通过对上述21件法律规范的实证分析,笔者发现,我国目前规制网络言论的立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或不足:

第一,规制网络言论的立法覆盖面广,各领域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目前我国规制网络言论的立法规范领域非常广泛,包括互联网络域名、国际联网安全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电子邮件服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互联网出版管理、互联网文化管理等等,简言之,凡有可能传播非法言论的地方,国家都有相应的立法予以规制,在各个领域和环节,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从法律规范调整对象上看,不仅包括网络用户(个人或组织),而且还包括基础电信业务经营商、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网络内容服务提供商,以及互联网监管部门。

第二,规制网络言论的立法层次较低,权威性不够。公民通过网络发表言论、表达思想和见解涉及到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的言论自由以及第41条规定的监督权行使。根据《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9条的要求,成员国在个人行使其权利和自由时,只能由法律对其进行限制。但从上表可以看出,在21件网络法律规范中,除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外,其余皆为效力位阶较低的法规、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其中规章占了绝大多数,达14件,占到总数的66.7%。换言之,我国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主要是由规章作出的,这显然与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第三,现有立法在价值取向上倾向于管理而非控权,忽视对相对人权利的保护。在现有的21件法律规范中,除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外,其他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主体都是行政机关。行政机关从有效管理互联网、维护网络公共秩序的需要出发,通过立法的形式对政府部门授予了大量的行政管理权限,其中主要是行政许可权和行政处罚权。在行政许可方面,根据规定,在我国从事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登载新闻业务以及开办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都实行许可制,相关的主管部门都被赋予相应的行政许可权限;在行政处罚方面,除了实施行政许可的部门享有相应的处罚权以外,工商、公安、国家安全等部门也都有相应的行政处罚权。但对这些权力如何行使,行政法规和规章往往缺少程序性规定。

现有立法对相对人权利的忽视主要体现在:行政法规、规章对基础电信业务经营商和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isp)、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icp)和网民科以广泛的义务和责任。其所采用的立法技术是在法律条文中使用高度不确定性的概念,要求isp、icp和网民履行禁止性义务,比如不得“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不得“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得“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不得“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等等。在上述规定中,“宪法的基本原则”、“社会公德”、“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国家荣誉”、“国家机关信誉”等都是不确定的法律概念,其内涵有很大

的解释余地。概念内涵的不确定,为行政机关恣意干预公民权利行使、对相对人施加广泛义务提供了裁量空间。比如,公民在网上批评政府的违法或失职行为,本是行使《宪法》第41条规定的监督权,却往往被批评者以“损害国家机关信誉”为借口追究责任,这几年每年都会发生的“跨省追捕”案⑤即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

第四,现有立法界定的非法言论范围广泛,尤其重视对政治性言论的管制。言论自由“对于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秩序而言,是有建设的,因为它能促成经常性的思想交换及民主生活不可或缺的意见讨论。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每一种自由的根本,这个泉源几乎是所有其他各种自由不可或缺的条件”。⑥基于言论自由所具有的特殊价值,西方国家受保护的言论范围是比较宽泛的,不仅包括人们乐于接受或视为无关紧要的“信息”或“观念”,而且包括那些冒犯、惊扰国家或任何人群的“信息”或“观念”,⑦甚至包括错误的意见。⑧相应地,被国家立法明确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的言论内容很有限。从法律规定来看,目前西方国家法律界定的非法网络言论主要包括:(1)种族主义内容、仇外心理、仇恨言论;(2)煽动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宣传;(3)、色情等侵害未成年人权利的内容;(4)互联网盗版等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内容;(5)利用互联网进行诽谤、侮辱侵害个人名誉权等。

200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将排除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外的非法言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言论(在国外属于政治性言论),如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煽动分裂国家;泄漏国家秘密;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组织组织、联络组织成员。第二类是“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言论,如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网页,提供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书刊、影片、音像、图片。第三类是“侵害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利”的言论,如利用互联网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

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相比,现行的行政法规和规章对非法言论的界定有两方面变化:一方面是扩大了第一类的言论范围,增加了六项内容为非法言论,包括:(1)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2)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3)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4)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5)以非法民间组织名义活动的;(6)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另一方面变化是缩小了第二类和第三类言论范围。对危害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言论,只规定“散布、色情、赌博、暴力、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言论属于非法言论;对侵害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利的言论,只规定不得利用互联网“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这两方面的变化凸显了行政法规和规章更加强调对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言论规制,而对涉及市场经济秩序和个人权利的言论规制则比较宽松。

第五,下位法和上位法相冲突,存在着法制不统一的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为规范网络言论,在《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第2条至第4条采用列举的方式明确了12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其基本表述方式为“利用互联网……”,比如“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等。从法释义学的角度看,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所针对的网上行为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体向社会上不特定的他人传递某种精神影响,或者传递以企图说服他人为目的的价值判断的社会行为。如果公民的网上行为并不影响周遭他人的价值判断,比如复制、查阅有关资料,则属于公民的个人行为,法律不能干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所列举的12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都属于公民的社会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

然而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现有的行政法规或规章存在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相冲突的情况,比如国务院2002年实施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第14条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和上网消费者不得利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制作、下载、复制、查阅、、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使用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一)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二)危害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公安部1997年制定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5条也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国际联网制作、复制、查阅和传播下列信息……”上述两个条文中所禁止的“复制”、“查阅”行为显然是指公民的个人行为,而非社会行为,故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相冲突。

除此以外,根据2004年生效的《行政许可法》,有权设定行政许可的法律规范包括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决定、地方性法规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然而,目前我国对网络内容管理实施的许可主要由部门规章设定,比如从事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需要取得广播电影电视主管部门颁发的“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该许可由广电总局和工信部通过的规章《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设定,这显然违反了《行政许可法》。

第六,现有立法存在制度空缺,缺少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互联网管理政策不仅涉及到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而且涉及到保护公民个人利益,其中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信息不受非法侵害是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外,完整的互联网信息管理制度包括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制度。比如,美国在1974年就制定了《隐私权法》,该法是公民个人隐私信息保护的基本法。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电子通讯隐私权法》,规定截获、访问或泄漏保存的个人通讯信息是违法行为。1998年美国制定了《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规定在网上收集12岁以下儿童个人信息的行为将被视为违法。欧盟成员国向来重视对公民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并把保护个人隐私信息视为成员国家的义务。1995年10月,欧盟议会通过了《个人数据保护指令》,对个人数据的收集、记录、储存、修改、使用或销毁等诸多方面作了详尽规定,并要求成员国在1998年10月底前根据指令调整其国内法。此后,欧盟委员会又制定了《互联网上个人隐私权保护的一般原则》、《信息公路上个人数据收集、处理过程中个人权利保护指南》等法律文件,为成员国建立有效的个人网络隐私信息保护立法提供指导。除此以外,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都制定有专门的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规范。相比之下,我国保护公民个人隐私信息方面的网络立法却明显不足。在我国现有的78件网络信息法律规范中,没有一件专门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规定,所有的法律规范都以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管理秩序为立法目的,由此不难看出,我国的互联网立法在处理国家与公民的关系上有失平衡。

三、完善我国规制网络言论立法应遵循的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此处所言“必要性原则”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指互联网立法要有必要,避免出台不必要的立法

。互联网的诞生及迅速普及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而推动这一变革的动力是网络特性。尽管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比较快,但至今其仍然是个新生事物,人类对网络特性的认识仍很有限。鉴于此,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对互联网立法遵循的是必要性原则。1997年美国在其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中指出,政府要尊重互联网的特性,避免不必要的立法,只有在必要时才能采取适当的政策。⑨欧盟在其文件中要求成员国遵循最低限度立法原则,除非必要,否则不能针对互联网进行专门的立法,还指出制定互联网相关政策和法律的首要目标是确保互联网快速、健康地发展,其中对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影响必须是积极的和促进的。⑩我国在完善互联网管理法律规范时亦应贯彻必要性原则。尽管规制网络言论,法律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法律并不是唯一而且有时也不是最有效的规制手段。行业自律、网民自律、社会监督在净化网络环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国家出台的互联网立法应适当、适度,要与行业自律相配套,具有行业可行性,同时与社会监督相呼应。要注意避免立法失当抑制互联网的发展。

“必要性原则”的另一方面含义是指,国家立法对网络言论的限制要有必要,为民主社会所必需。《联合国人权宣言》第29条规定:“每个人在行使他的权利和自由时,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确定此种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证对他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并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适应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当需要。” 在美国,1996年国会通过了《通讯内容端正法》(communication decency act),后该法因过于宽泛地对网络言论进行限制而被联邦最高法院宣布为无效。b11在我国,公民借助互联网参与公共事务,发表意见,涉及到《宪法》第35条规定的言论自由和第41条规定的监督权行使,这两项权利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特别是第41条规定的监督权,不仅承载着意见表达的功能,而且承载着政治功能。1945年,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提出的中共能否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时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b12之后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也指出:“要相信绝大多数群众有判断是非的能力。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b13基于言论自由和监督权所具有的特殊价值,国家立法对非法网络言论(特别是与公共事务有关的言论)的界定不能过于宽泛, 为人们敢于起来监督政府,表达不同的声音在制度上预留空间。正如美国布兰代斯大法官所指出的:“应坚信理性的力量会贯穿公共讨论,同时竭力避免人们在法律强制之下的沉默。”b14对非法网络言论过于宽泛的界定势必会限制或剥夺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

(二)明确性原则

明确性原则是对立法的一个基本要求,其含义是法律规定必须明确、具体,人们根据法律规定能够知道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并能预见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明确性原则之所以重要,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它是法安定性的要求。法律规定明确,人们才能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进而才能形成安定的法律秩序。其次,它是防止权力滥用的要求。法律规定笼统会赋予执法者较大的裁量权,而规定明确却能够限缩执法者的裁量空间,因而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再次,它是公民权利保障的要求。法律规定模糊、笼统,特别是要求公民履行义务的规定含糊不清,就会加重公民的负担,相应地,也会压缩公民的权利范围。

当然,法律规定的明确与笼统是相对而言的,并非任何规范都不能规定的笼统。通常情况下,法律规范的效力位阶越高,其规定的抽象性和概况性越强;法律规范的效力位阶越低,其对明确性的要求就越高。在一个国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宪法规范,其多是概括性规定,这是宪法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以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和权威性。法律在把宪法中的规定予以具体化时,对明确性的要求就会提高;同样道理,行政法规对明确性的要求要比法律高,规章对明确性的要求要比行政法规高,规章中的规定应多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然而,从我国目前规制网络言论的规章来看,其中所作的禁止性规定显然违反了明确性原则。因为其规定比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列举的三类应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更加概括、更加笼统。比如规章当中普遍规定信息服务提供者和网民不得制作、、传播“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信息。这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有哪些?宪法本身并没有明确,多是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学理上解释出来的。规章如此规定无疑授予互联网主管部门对人们的言论进行管制的无限权力,公民的权利就难以得到保障。规章比较恰当的规定方法应该是,要么把“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改为“宪法规定”,因为宪法规定的内容是确定的,看看宪法就知道;要么将立法者所认定的宪法基本原则有哪些明示出来,比如“在民”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等等,这样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才具有可预见性。

常规管理论文篇(4)

[关键词]战略管理;能力观点;契约观点;厂商理论

[中图分类号]F0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05-0019-04

Simon(1991)[1]曾做过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假如有一天,一个外星人在火星上拿着超大倍的望远镜看地球,它会发现地球上的主要社会结构是组织,而非市场。然而,“组织”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1921年才有奈特提出“不确定性”来解释厂商的存在。此后,张伯伦、罗宾逊等的研究使得厂商理论更加符合现实。然而,他们的分析目标并非厂商本身,而是旨在促进新古典的市场结构分析(Foss,2000)[2]。真正建立厂商理论基础的是Coase(1937)[3]。在《企业的性质》中,Coase即已厘定了厂商理论的主要探讨内容,即“在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下,探索厂商出现的理由”(即厂商的存在);研究决定厂商规模的因素(即厂商的边界);探讨为何“管理报酬递减”(以及厂商内部组织)。当代的厂商理论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厂商理论的主要流派

当代厂商理论的发展在于深入研究厂商及其内部的运作。Foss(2000)认为厂商理论主要是探讨其他的非市场资源分配机制的存在理由以及运作方式。他以完全契约假设、信息对称性假设为基础,将厂商理论的发展分为六个学派,见表1。

每一种厂商理论都是对现实世界中企业组织的抽象化,区别在于他们对同一现象的解释方式不同,从而产生互补效应。经济学意义上的厂商理论特别是新古典厂商理论主要是分析和预测厂商的要素购买行为和生产决策。但是,新古典厂商理论遭致许多批评。Hodgson(1998)[4]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包括厂商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假设人具有稳定的偏好函数,其行为完全理性并追求最大化效用;②均衡状态假设;③完全信息。这三个特征所凸显的静态均衡分析,使得新古典厂商理论难以解释厂商内部的技术与组织变迁。

二、厂商理论:契约观点

在战略管理领域,存在两种对立但又互补的厂商理论,即“契约” 观点和“能力”观点的厂商理论(Williamson,1999)[5]。

“能力”观点主要是针对“契约”观点难以解释的现象作为补充。以表1而言,除了“知识基础观点”属于能力视角外,其余均属于契约视角。这两种观点之下又可以分为许多子学派,但我们不打算对此一一探讨。由于本文采取知识基础的厂商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因此,文献探讨的部分将集中于能力视角的讨论。

契约观点与能力观点大约在同一个时期即1970年代早期开始发展,契约视角以Williamson(1971)[6]与Alchian and Demsetz(1972)[7]为代表,能力视角则以Nelson and Winter (1973)[8]为代表。但两者的实际起源均可追溯至更早的时期,契约视角起源于Coase(1937),能力视角则起源于Alchian(1950)[9]。契约视角由于发展时间较长,因此,产生了许多流派,这些学派的观点虽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他们都认定在制定、强化及监督契约时所产生的信息及其他方面的困难是重要的解释项(解释变量),根据Coase―Williamson这个传统所建立的学派,特别强调制定、强化及监督契约的成本,因此,被称之为交易成本学派(TCE),Williamson(1999)则称此学派为“统制学派”。Hodgson(1998)[4]也认为交易成本理论是契约视角的子集合,而“]化理论”则是能力视角的子集合。Williamson(1999)认为这两种观点都综合了经济理论与组织理论,但统制观点主要以交易成本解释不同统制模式的选择,较偏向经济学;而能力视角则特别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较偏向组织理论。

契约视角的三个主要特性以及因此而产生的问题是:①假设个人有独立的偏好函数。这些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易为契约视角的分析起点,而这些成员则是以单一构面的效用函数来评估这些交易。这种以个体为焦点的分析,忽略了:(a)契约及交换的极限以及非契约关系――如忠诚和信任的必要性;(b)个体激烈的转换及发展过程的可能性,也即忽略了适当的学习所扮]的角色。“组织学习”以及“团队知识”的概念因而被排除于契约视角的讨论中。②将厂商分析化约为个体之间的契约关系,只注重交易成本的最小化,相对地忽略了技术及生产成本。契约视角假设在不同的统制模式下技术具有单一性(uniformity),此假设隐含着将生产及技术从统制结构或交易成本中分离出来。因而其研究焦点并非生产、积累和增长,而是统制结构以及固定资源的有效分配,在评价统制模式时,未将生产成本及技术列入考虑。③集中于比较静态解释,比较何种组织安排(即统制模式)有较低的交易成本,忽略了动态面的考虑,如学习、创新及技术发展等过程。因此,其强调的效率为静态的成本最小化效率,而非动态的长期优势效率。这种比较静态或均衡基础的解释也难以阐明真实世界中厂商行为及其绩效的异质性。

能力取向与契约取向是互补的观点(Langlois,1992[10];Cohendet & Llerena,2001[11]),这一认识可以说是重新发现Adam Smith在200多年前所提出的命题,即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生产力。不过,Smith所强调的专业化是指产品的专业化,而能力视角则是指能力的专业化。能力视角并不能算是一个统合的研究纲领(Research Programme)或范式,因为它没有一个共同的硬核(hard core)以及正面启发原则,但是,应该可以从以下几个共同点,来区别属于能力视角的理论(Knudsen,1996)[12]:①以内生增长观点来探讨厂商(及市场),将厂商视为能力的储存所,它是知识积累的实体,通过累积的过程获取新知识,新知识不断地键入组织的正式及非正式结构中,决定了厂商未来知识积累的方向,因而,厂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路径依赖过程。既然如此,能力视角最终必然会成为一种动态理论,它关心竞争优势的创造、维持及创造性破坏,亦即能力的创造、保护及陈旧过时的能力汰换,因此,学习过程必然会占有越来越重要的角色;②以厂商为基本的分析单位,其主要资产为能力,能力为内隐的社会性知识资本,能指引其拥有者如何解决问题;③厂商的能力禀赋差异是其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效率的差异产生租,因此,能力视角的主要研究任务之一是探讨产生长期租的机制,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能力的认知面及能力萌生的过程;④能力的观点也是一种策略的观点,因为它试图探索竞争优势的来源,并且以能力的特质来解释厂商的边界,与策略研究所关注的主题一样。厂商积累、保护及最后将能力部署到产品市场的能力,是决定其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而厂商的能力禀赋决定其边界,例如,多角化的程度。

能力视角除了可追溯到Alchian(1950)外,大部分的作者Penrose(1959)[13]的影响。如果将Coase视为契约视角之父,则Penrose则可算是能力视角之母。对战略研究影响最大的能力视角文献应是Nelson and Winter(1982)[14],这部著作对战略研究的影响非常之大,一直到现在都是能力取向的战略学者研究时必引的文献之一,特别是他们提出的“组织常规”(routine)的概念,更是能力取向的核心概念之一,因为常规乃是构成能力的基础。在这本书中他们将厂商视为异质的实体,厂商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其独特而有路径依赖性质的知识基础。此知识基础则是组织常规长期]化积累而成,遂使得能力取向特别强调过程的重要性。

能力取向一直到1980年代末期才取得重要进展,从那时起,能力取向就开始主导了战略领域的研究。能力取向的萌生有其时代背景。从外部环境看,集团公司的灭亡,使得企业经营者又回过头来重视核心企业经营的重要性。此外,实证结果显示日本式的生产方式有较佳的效率,使学者开始思考内部因素对了解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再则就是经济学逐渐重视现实企业的运作。在经济学方法论方面,过去新古典经济学所倚重的均衡方法论实在难以处理现实企业的动态行为,而能力视角所关注的无形资源―特别是能力―的积累过程,包含路径依赖、集体学习及非预期结果等问题,与经济学中]化思考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近年来]化思考模式的复苏,使得经济学方法论在处理这些动态问题方面,有着长足的进步。Foss(1996)[15]也认为在新产业经济学、奥地利经济学派以及]化经济学三者中,以]化经济学作为能力基础的厂商理论的基础,最能促进能力基础理论的进展。而Hodgson(1998)认为]化经济学应归属于能力视角的一个分支,其原因之一即是因为]化经济学方法论所处理的问题,正是能力视角所关注的动态问题。

三、两种视角下的厂商理论的比较

两种观点在许多方面存有差异,参见表2。首先,在人类行为的假设方面,契约取向的三个假设为有限理性、远见与机会主义。有限理性的假设来自西蒙,是指人类的行动具有理性,但只能有限地达成。因此,所有复杂的契约都难免不完全。此外,传统经济学假设人具有自利倾向,TCE则更进一步假设人类行为不只追求自利,更有机会主义倾向。所谓机会主义是指“通过伪装来寻求自利”(Williamson,1975)[16]。“机会主义包括说谎、偷盗、欺骗,但不只限于此。更广泛地说,机会主义指的是不完全或受到扭曲的信息揭露,特别是不完全信息或者扭曲的信息发传递,特别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误导、扭曲、伪装、迷惑及混淆等”(Williamson,1985)[17]。它是市场失败及组织存在的终极原因,若非机会主义存在,则大部分复杂的契约形式都将会消失。因为市场通过自动的契约就足以处理大部分的交易。

能力视角的三个主要假设为有限理性、短视及信任。在能力文献中,学习是以试误的方式,而调适则是因应危机的发生,因此,厂商有点像消防队而非策略行动者(Williamson,1999),可见其比较倾向于假设人类行为是短视而非远见的。

在分析单位方面,契约视角的分析单位是“交易”,能力视角则为“常规”。Williamson(1999)认为能力视角有许多潜在的分析单位,但因为没有精确的定义而未能被广泛运用,例如,社会学中的“角色”这个概念,以及“决策前提”等即是。常规是指“一种较为复杂的行为型态,其运作是以极为自主的方式,而成为一个可被认知到的单位”。Nelson and Winter(1982)认为,“大部分规律以及可以预测的企业行为,都可归属于常规的名目下。”常规所扮]的角色正如基因在生物]化理论中所扮]的角色一样,常规是可持续、可遗传并可选择的,正如某些具备常规的有机体,会做的比其他有机体更好,而能更快速成长。常规以其性质可分为三种:①短期常规决定了厂商的作业特性;②投资常规;③随着时间而修正作业的不同方向的常规。这些常规代表着“随着时间的经过,厂商的行为型态及市场产出被联合决定的动态过程”(Nelson and Winter,1982),而这正是]化理论的关注重点。Teece et al(1997)[18]则把常规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常规是指将之前重复执行任务时所累积的能力具体化,使得以后的学习更为容易,而产生学习曲线的经济效果。静态常规当然并非是完全静止不变,随着重复次数的增加,此常规亦可以不断地改善;动态常规则引导学习以及新产品开发的过程。常规是能力的基石,正如Nelson(1991)所言:

组织常规阶层是组织核心能力的建基石,内建于组织内的实践常规(practiced routines)决定了一个组织能有信心完成的一组事物。假如组织内没有执行各种任务的低阶常规,或者缺乏指导低阶常规完成特定工作所需组合之高阶常规,则此工作就不在组织现有核心能力之范围内。[19]

此外,常规亦可以作为描述组织形式的一种运作方式。Coriat and Dosi(1998)[20]即认为组织是“两种基本的常规组合――即泰勒式和奥尼式(Ohnistic)生产方式”,这些特别的常规组合可追溯至公司知识分配型态及协调与统制间的共同]化。因为常规有很大部分是内隐的,因此很难模仿。正因为如此,常规就构成了组织的独

特能力。这样的能力在特别的环境与组织脉络的]化中,构成了厂商之间绩效差异产生的原因。

四、结论

厂商理论自Coase(1937)以来已有长足的进展,这一理论不仅在经济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战略管理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契约”与“能力”观点的厂商理论,对战略管理的影响最为显著。“契约”观点所延伸的交易成本理论,已对管理领域―如营销管理、策略管理及组织理论造成深远的影响,但“契约视角”的限制使其无法处理动态的问题,因而才有“能力”观点的出现。能力视角的影响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成为近年来颇为热门的研究主题,尤其是在战略管理领域,资源基础观点即是承继能力视角的概念,而资源基础观点可以说是近年来战略管理的主流观点。在此针对厂商理论做一简单的文献回顾,并特别针对“契约”及“能力”观点进行探讨,希望能厘清影响战略管理的厂商理论的概念。

[参考文献]

[1]Simon, H. A.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J].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1):227-236.

[2]Foss, N.J. The Theory of the Firm: An Introduction to Themes and

Contributions[A]. In Foss, N.J. (ed.) . The Theory of the Firm[C].

London: Routledge, 2000.

[3]Coase, R. H.The Nature of the Firm[J]. Economica, 1937: 386-

405.

[4]Hodgson, G. M. Evolutionary and Competence-based Theories of the

Firm[J]. Journal of Economic Studies, 1998, 25(1):25-56.

[5]Williamson, O. E. Strategy Research: Governance and Competence

Perspectiv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12):1087-

1108.

[6]Williamson, O. E. The Vertical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Market

Failure Consider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1,61(2):

112-123.

[7]Alchian, A. A. and H. Demsetz.Production, Information Cost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72, 62:

777-795.

[8]Nelson, R. and S. Winter. Toward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

nomic Capabilit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 63:440-

449.

[9]Alchian, A. A.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50, 58(3): 211-221.

[10]Langlois, R. N. Transaction-Cost Economics in Real Time. Indus-

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J]. 1992, 1(1):99-127.

[11]Cohendet, P. and P. Llerena, A Dual Theory of The Firm Between

Transactions and Competences [R]. Paper presented at the ETIC

Conference, Strasbourg October 19th-20th 2001.

[12]Knudsen, C. The Competence Perspective: A Historical View [A].

In Foss, N. J. and C. Knudsen, (eds.), Towards a Competence The-

ory of the Firm[C]. London: Routledge, 1996.

[13]Penrose, E. T.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4]Nelson, R. and S. Winte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 Cambridge: Belknap, 1982.

[15]Foss, N. J. Withering the Competence Perspective?[A].In Foss, N.

J. and C. Knudsen, (eds.), Towards a 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C]. London: Routledge, 1996:175-200.

[16]Williamson, O. E.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M].New York, NY: Free Press, 1975.

[17]Williamson, O. E. Reflections 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 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85,11(1):

187-195.

[18]Teece, D. J., Pisano, G. and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

(7):509-533.

[19]Nelson, R. Why Firms Differ and How Does it Matter? [J]. Strate

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1, 12(1):61-74.

[20]Coriat, B. and G. Dosi. Learning How to Govern and Learning How

to Solve Problems: On the Co-evolution of Competences, Conflicts,

常规管理论文篇(5)

一、抓制度、促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教学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各种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和谐顺利进行,就集中表现在是否建立起正常的稳定、协调、有活力和系统的教学秩序。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我们按照教学规律,结合学校特点,依据可行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上、适应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制定了《常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质量检测考试管理条例》《学生作业批阅、单元检测情况检查实施方案》《教科研奖励条例》《集体备课实施方案》《教师职员聘任方案》《课堂教学常规管理规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各种教学质量奖励方案,以及教务处主要职责和教务工作岗位职责以及30余种部室管理制度。这些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检查有尺度,评比有标准,为学校教学管理步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抓常规、促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常规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主要环节,常规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学校兴衰的大问题。我们认为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必须抓严、抓实、抓细、抓精,坚持始终。为此,我们建设立了“四大教学管理体系”

1.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教学常规主要有“教”的常规,“学”的常规和“管”的常规三大部分组成。我们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据《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和《学生学习常规》明确提出了教师教学常规的“九认真”和学生学习常规的“八认真”。为了保证“教”与“学”这两个“九认真”“八认真”落在实处,收到实效,我们又提出了常规督导评估,即“管”的“五认真”,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称之为“985认真”。教师教学的“九认真”中的“八认真”大致对应学生学习的八认真,一方面教师直接对学生施教,学生直接受教,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又通过“管”这一中介对学生的学施加影响。而学生学习的结果乃至过程同样要反馈给教师。作为“管”,一方面是既教又管学,另一方面又在教与学两者之间增加了一个新的反馈调节的环节和渠道,能保证教与学的良好实施,更能保证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

教学常规管理我们注重了一个“实”字,“实”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落实”,这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就是“实效”。制度再多、再全,不落实等于零,只有把健全的规章制度,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个环节中,通过抓严、抓细、抓精、抓实,坚持始终,才能收到最后的实效。终结管理是目标,过程管理是保证。我们在注重终结管理是目标首先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在制度的具体落实和抓教师计划的制定、备课环节、自习辅导、作业布置收缴与评阅、复习检测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环节上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2.课堂教学评估体系

建立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学校成立评估小组,对全校所有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进行不打招呼的评估量化,对于哪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问题较多,满意率不高的教师,评估小组多次进入课堂进行评估,评估量化的结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和年度教师职务考核,并作为教师评优评模和教师聘用、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每学期还召开两次各班学生代表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学生参加的评教调查,将评教情况通报给全体教师,并将学生评教满意率与绩效工资、年度考核挂钩,促进教师积极改进教学。

3.教学评价体系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我们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制定了《石泉中学高考奖励方案》、《石泉中学非毕业班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全校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在学校最辛苦的是教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是最光荣的,地位最高的是教师,收入高的是教师(相对于行管人员),职称高的是教师,荣誉高的是教师。

4.教师全员聘任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我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了校内教师全员聘任制。聘任程序为:领导小组聘任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提出班主任选聘建议;班主任在教务处指导下选聘任课教师;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处室主任提出所负责部门的教学辅导人员和行政人员选聘方案,报聘任领导小组决定。制定了严格的教师的聘任办法和落聘人员安置办法。

通过近几年内部全员聘任制的实施,教师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各班形成了班主任为中心,全体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抓活动、促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管理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根本措施。为此我们制定了《关于强化科研管理的有关措施》,建立了科研管理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推动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1.坚持求实、求新原则,立足校本研究。所谓“实”,一是研究课题务实;二是研究过程务实。所谓“新”,一是课题应有时代感;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因素,研究总结,反映出新时期的经验;三是研究的角度新,思路有新意,能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本学科中的研究课题。

2.大力开展高中新课改革专题的研究。各教研组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广泛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了起来。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定期邀请一些省、市专家和我校教有所长的教师作高考复习、课程改革、课改与教师成长、《论语》解读等方面的讲座。每学期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高考复习研讨会,派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考察学习。

4.开展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研教改论文,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将优秀论文续集出版《石泉中学教师教研教改经验论文集》,并将优秀论文推荐给省市报刊杂志发表。目前已有100余篇优秀论文在省、市、县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四、抓素质,促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我们围绕优化教师管理,着重抓了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1.实施内功锤炼工程。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着重从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科专业素质,综合文化修养等方面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抓好五项校本培训,即:教师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培训。实现“教师与课改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同成才”的目标

2.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实施了“四抓工作”。即抓老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抓中年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抓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抓优秀教师的招聘培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素质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被授予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康市实验电教先进学校;安康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学校连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先进单位”。

常规管理论文篇(6)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教师素质

        一、抓制度、促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教学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各种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和谐顺利进行,就集中表现在是否建立起正常的稳定、协调、有活力和系统的教学秩序。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我们按照教学规律,结合学校特点,依据可行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上、适应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制定了《常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质量检测考试管理条例》《学生作业批阅、单元检测情况检查实施方案》《教科研奖励条例》《集体备课实施方案》《教师职员聘任方案》《课堂教学常规管理规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各种教学质量奖励方案,以及教务处主要职责和教务工作岗位职责以及30余种部室管理制度。这些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检查有尺度,评比有标准,为学校教学管理步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抓常规、促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常规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主要环节,常规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学校兴衰的大问题。我们认为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必须抓严、抓实、抓细、抓精,坚持始终。为此,我们建设立了“四大教学管理体系”

        1.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教学常规主要有“教”的常规,“学”的常规和“管”的常规三大部分组成。我们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据《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和《学生学习常规》明确提出了教师教学常规的“九认真”和学生学习常规的“八认真”。为了保证“教”与“学”这两个“九认真”“八认真”落在实处,收到实效,我们又提出了常规督导评估,即“管”的“五认真”,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称之为“985认真”。教师教学的“九认真”中的“八认真”大致对应学生学习的八认真,一方面教师直接对学生施教,学生直接受教,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又通过“管”这一中介对学生的学施加影响。而学生学习的结果乃至过程同样要反馈给教师。作为“管”,一方面是既教又管学,另一方面又在教与学两者之间增加了一个新的反馈调节的环节和渠道,能保证教与学的良好实施,更能保证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

        教学常规管理我们注重了一个“实”字,“实”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落实”,这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就是“实效”。制度再多、再全,不落实等于零,只有把健全的规章制度,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个环节中,通过抓严、抓细、抓精、抓实,坚持始终,才能收到最后的实效。终结管理是目标,过程管理是保证。我们在注重终结管理是目标首先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在制度的具体落实和抓教师计划的制定、备课环节、自习辅导、作业布置收缴与评阅、复习检测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环节上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2.课堂教学评估体系

        建立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学校成立评估小组,对全校所有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进行不打招呼的评估量化,对于哪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问题较多,满意率不高的教师,评估小组多次进入课堂进行评估,评估量化的结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和年度教师职务考核,并作为教师评优评模和教师聘用、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每学期还召开两次各班学生代表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学生参加的评教调查,将评教情况通报给全体教师,并将学生评教满意率与绩效工资、年度考核挂钩,促进教师积极改进教学。 

        3.教学评价体系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我们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制定了《石泉中学高考奖励方案》、《石泉中学非毕业班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全校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在学校最辛苦的是教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是最光荣的,地位最高的是教师,收入高的是教师(相对于行管人员),职称高的是教师,荣誉高的是教师。

        4.教师全员聘任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我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了校内教师全员聘任制。聘任程序为:领导小组聘任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提出班主任选聘建议;班主任在教务处指导下选聘任课教师;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处室主任提出所负责部门的教学辅导人员和行政人员选聘方案,报聘任领导小组决定。制定了严格的教师的聘任办法和落聘人员安置办法。

       通过近几年内部全员聘任制的实施,教师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各班形成了班主任为中心,全体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抓活动、促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管理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根本措施。为此我们制定了《关于强化科研管理的有关措施》,建立了科研管理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推动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1.坚持求实、求新原则,立足校本研究。所谓“实”,一是研究课题务实;二是研究过程务实。所谓“新”,一是课题应有时代感;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因素,研究总结,反映出新时期的经验;三是研究的角度新,思路有新意,能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本学科中的研究课题。

        2.大力开展高中新课改革专题的研究。各教研组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广泛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了起来。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定期邀请一些省、市专家和我校教有所长的教师作高考复习、课程改革、课改与教师成长、《论语》解读等方面的讲座。每学期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高考复习研讨会,派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考察学习。

        4.开展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研教改论文,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将优秀论文续集出版《石泉中学教师教研教改经验论文集》,并将优秀论文推荐给省市报刊杂志发表。目前已有100余篇优秀论文在省、市、县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四、抓素质,促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我们围绕优化教师管理,着重抓了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1.实施内功锤炼工程。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着重从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科专业素质,综合文化修养等方面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抓好五项校本培训,即:教师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培训。实现“教师与课改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同成才”的目标

        2.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我们实施了“四抓工作”。即抓老教师优势和潜能的发挥;抓中年教师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抓青年教师的成长提高;抓优秀教师的招聘培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多年的努力,我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教师素质不断增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被授予陕西省科研兴校明星学校:陕西省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学校;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安康市实验电教先进学校;安康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学校连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高中教育先进单位”。

常规管理论文篇(7)

关键词:教学质量;教学评价;教师素质

一、抓制度、促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坚实基础

教学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各种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能否和谐顺利进行,就集中表现在是否建立起正常的稳定、协调、有活力和系统的教学秩序。为了保证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我们按照教学规律,结合学校特点,依据可行性原则、必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上、适应性原则、明确性原则、技术性原则制定了《常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质量检测考试管理条例》《学生作业批阅、单元检测情况检查实施方案》《教科研奖励条例》《集体备课实施方案》《教师职员聘任方案》《课堂教学常规管理规定》《高中新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各种教学质量奖励方案,以及教务处主要职责和教务工作岗位职责以及30余种部室管理制度。这些常规管理制度的建立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检查有尺度,评比有标准,为学校教学管理步入标准化、制度化、程序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抓常规、促提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

常规教学工作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主要环节,常规教学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和学校兴衰的大问题。我们认为学校的常规教学管理必须抓严、抓实、抓细、抓精,坚持始终。为此,我们建设立了“四大教学管理体系”

1.教学常规管理体系

教学常规主要有“教”的常规,“学”的常规和“管”的常规三大部分组成。我们依据“教”与“学”两者的主要过程环节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依据《教学常规管理条例》和《学生学习常规》明确提出了教师教学常规的“九认真”和学生学习常规的“八认真”。为了保证“教”与“学”这两个“九认真”“八认真”落在实处,收到实效,我们又提出了常规督导评估,即“管”的“五认真”,把三者结合起来,我们称之为“985认真”。教师教学的“九认真”中的“八认真”大致对应学生学习的八认真,一方面教师直接对学生施教,学生直接受教,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又通过“管”这一中介对学生的学施加影响。而学生学习的结果乃至过程同样要反馈给教师。作为“管”,一方面是既教又管学,另一方面又在教与学两者之间增加了一个新的反馈调节的环节和渠道,能保证教与学的良好实施,更能保证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循环。

教学常规管理我们注重了一个“实”字,“实”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落实”,这是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另一方面就是“实效”。制度再多、再全,不落实等于零,只有把健全的规章制度,扎扎实实落实到每个环节中,通过抓严、抓细、抓精、抓实,坚持始终,才能收到最后的实效。终结管理是目标,过程管理是保证。我们在注重终结管理是目标首先强调的是过程管理,在制度的具体落实和抓教师计划的制定、备课环节、自习辅导、作业布置收缴与评阅、复习检测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环节上做了实实在在的工作。

2.课堂教学评估体系

建立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学校成立评估小组,对全校所有教师的教案、课堂教学进行不打招呼的评估量化,对于哪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反映问题较多,满意率不高的教师,评估小组多次进入课堂进行评估,评估量化的结果纳入绩效工资考核和年度教师职务考核,并作为教师评优评模和教师聘用、任用的重要依据。同时,我们每学期还召开两次各班学生代表座谈会,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学生参加的评教调查,将评教情况通报给全体教师,并将学生评教满意率与绩效工资、年度考核挂钩,促进教师积极改进教学。

3.教学评价体系

为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广大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热情,我们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制定了《石泉中学高考奖励方案》、《石泉中学非毕业班教学质量奖励办法》。全校营造出这样一种氛围:在学校最辛苦的是教师,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是最光荣的,地位最高的是教师,收入高的是教师(相对于行管人员),职称高的是教师,荣誉高的是教师。

4.教师全员聘任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强化我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危机意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行了校内教师全员聘任制。聘任程序为:领导小组聘任年级主任;年级主任在政教处的指导下提出班主任选聘建议;班主任在教务处指导下选聘任课教师;在分管校长的指导下,处室主任提出所负责部门的教学辅导人员和行政人员选聘方案,报聘任领导小组决定。制定了严格的教师的聘任办法和落聘人员安置办法。

通过近几年内部全员聘任制的实施,教师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各班形成了班主任为中心,全体科任教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抓活动、促教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措施

教学研究是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管理兴校、质量立校、科研强校”的根本措施。为此我们制定了《关于强化科研管理的有关措施》,建立了科研管理机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科研,使教育科研成为我校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推动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1.坚持求实、求新原则,立足校本研究。所谓“实”,一是研究课题务实;二是研究过程务实。所谓“新”,一是课题应有时代感;二是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因素,研究总结,反映出新时期的经验;三是研究的角度新,思路有新意,能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解决本学科中的研究课题。

2.大力开展高中新课改革专题的研究。各教研组把教学研究的重点放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广泛开展各种教学研讨活动,真正把教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了起来。

3.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不定期邀请一些省、市专家和我校教有所长的教师作高考复习、课程改革、课改与教师成长、《论语》解读等方面的讲座。每学期都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改革培训、高考复习研讨会,派教师到兄弟学校参观考察学习。

4.开展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研教改论文,学校每学年开展一次教育科研论文评比活动,将优秀论文续集出版《石泉中学教师教研教改经验论文集》,并将优秀论文推荐给省市报刊杂志发表。目前已有100余篇优秀论文在省、市、县教育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

四、抓素质,促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近年来,我们围绕优化教师管理,着重抓了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1.实施内功锤炼工程。教师专业素质,专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我们着重从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学科专业素质,综合文化修养等方面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对教师基本功的训练,抓好五项校本培训,即:教师理论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和教育技术培训。实现“教师与课改同发展,教师与学生同成才”的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