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园艺职称论文

园艺职称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20 22:14:45

园艺职称论文

园艺职称论文篇(1)

【关键词】行业背景活动高职英语教学策略

一、在英语教学中融入职业元素

遵守多元性教学理念,在英语课堂和学生的专业背景间找到平衡点,让课程不仅对学生适合接受,而且具有职业铺垫的意义,能体现较好的课堂效果。这为学生避免了纯粹专业英语的精深,也拓展了通用英语学习的动力、目的和益处,更起到育人作用—发现高职学生聪明之所在,最终助其成才。通过以上现状的分析和理论思路,在笔者两个学期担任园林工程技术、园艺技术、室内设计等园艺园林类专业的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尝试借鉴、模拟、提取园林工程行业背景,扩充室内设计相关知识的探讨,对种子生产与经营简单流程回忆与概述、综合园林项目某个任务、园艺作业设计等,进行英语教学活动,或搬用一个对话场景;或集中专业背景语料导出一类词汇群;用专业文化现象讲解中英翻译,或讲专业环境下的讯息并展开讨论。这种踩着专业的线嫁接通用英语的方式方法,以放弃专业英语中晦涩深奥部分为前提,不时反问职业教育下的基础课程特点:职校学生应该有的公共课特色体现在哪里?还要挖掘英语课的内涵,学科外延,教学丰富的形式。

二、教学策略及活动案例

1.用英语思维探求园艺园林知识点

园林和园艺的不同?园艺的种类?景观园林和风景园林的不同?在课堂上用简单的中英文引入园林主要是指栽培方法,包括果树、蔬菜和观赏园艺,立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当提到英语中有新的分类方式,由于“gardening”的翻译和农业术语中的“园艺”一词是同名而出现两个“园艺”的冲突时,学生出于好奇,专心听取农业术语专用词的“园艺”叫“专园艺”,而流行在普通大众生活中的“园艺”称作“普园艺”,“专园艺”是“horticulture”,“普园艺”则是“gardening”。可以从“普园艺”与园地活动有关来看人们运用不同单词的场合,有时也因表达意思的不同,相同单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各不相同。

2.用英语演讲做园艺园林主题或项目展示

学生丰富专业知识,学习语言词汇之际,导入一段中英文背景知识供他们探讨:既然“普园艺”跟生活闲暇、审美艺术密不可分,如何利用房前屋后、屋顶室内、窗台阳台等空间见缝插针地创造优美幽雅的生活环境?对于提问,学生也可以中文作答,激发学生自主思考,他们表现出踊跃,教师可结合园林园艺项目是新农村建设工程中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引导学生谈家乡之变化,生活之美好,对山河草木的热爱和中国园林园艺的赞美,所提及关键词教师均展示对应英文并划分音节带读,能力范围内单词可即兴举例英语句子,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记忆。课末,布置学生课后整理思路,选配图片,自拟主题,后续课上做展示演讲。内容可以是思辨,可以是建言,可以是发言概括,也可以是为解决一个上文提到的问题开发出项目方案。这既是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锻炼,又激发了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3.用英语翻译认知园艺园林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的翻译如何有文化特色?如前所述,园林既是一种复杂的关系活动,也是一种自然生态形成或人为打造的地理环境,诞生于西方文化的园林一词,只包括花园(garden)和树木园(park),其意思没有中国的这种艺术再现、自然风景的园林,这些释义园林的英语单词,用中国传统的审美眼光来看,不能等价转换中国园林的哲学意味和思想底蕴,如苏州园林的英文是Suzhou garden,实在深度难尽,是否译为Yuanlin,表现中国特色。

4.用英语表达对接园艺园林专业素养

有些英文单词的直译已经洋为中用,确实准确表达了园林园艺的知识和技能,不妨引入以深化对专业的理解。如“Green fingers绿手指”是对喜欢园艺的人的一种称赞,意为在他们精心照料下,植物能够茁壮成长。这时可提到某学生有green fingers,说这个人无论种什么,都能种得很好,学生表现出兴致,鼓励其用green fingers来形容身边人,此时提供更多中英文例句让他们产生代入感,多模仿。最后,升华到对专业的态度讨论:兴趣、热爱与敬业对本专业能力提升的帮助?

5.用英语以园艺园林为背景对话

让学生讲解并举例单词在中文的句子应用,熟练英文单词语音后,进入教师事先搭好的微信群聊平台“快乐园艺聊起来”。为清晰形式、内容和目的,教师可以发设计截图投屏示范。然后让学生自选定角色,分小组依次尝试对话并可以得到教师的语言帮助及修正,学生熟练形式和句型后,可以建立单独的群聊小组,各自确立不同的主题进行多样的谈话内容。课后还可由小组长自主设计任务、词汇单,在约定时间开展多轮练习。

6.用英语获取园林园艺应用信息

教师在课上导入事先采集的中英资讯,用自己的理解和归纳讲述给学生听,大意用中文叙述,关键词用英语。让学生接触中英文资讯的好处在于:加强对专业的认知、见解,在扩大专业知识面、增加专业价值感的同时,不知不觉学习了英语。此外,学生的职业道路面临的机遇跟专业软实力、服务能力、职业素养不无关系,而这些方面的提升,比起用专业课的技能聚焦和循规蹈矩,资讯信息的敞阔和触及学生思想的深度,可能更胜一筹。

园艺职称论文篇(2)

【关键词】园艺专业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16-01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农林计划”)目的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有解决农林业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1]。培养卓越农林人才关键点有:培养什么人即培养目标定位,怎么培养即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的设计与创新。

一、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其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园艺专业复合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园艺专业人才,具体目标内容应包括以下方面: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园艺学科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基本训练,能胜任园艺产品(主要为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生产、经营、管理、贸易、旅游观光等领域的技术与管理工作,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管理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途径设计的蓝图。园艺专业在制定卓越人才培养方案时,应依托于行业、企业长期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发挥双方优势,科学系统地设计课程体系内容,培养过程模式,培养方案要科学设置基础课程体系,夯实学科基础,以适应宽口径培养的要求,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注重更新观念,努力将专业领域内多年来的改革成果,内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打造特色专业教育,鼓励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和新生研讨课程,使学生尽早确立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园艺职业岗位能力对接,通过建设校企合作实训平台,让教师指导学生实训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学生在实训过程中不仅实现了理论知识到生产实践的转化,更养成了行业生产的标准意识和职业素养;同时在实训中引人入企业的绩效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实践课程体系

应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各类实验室、教师的科研项目,积极拓宽实践渠道和实践教学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理论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遵循循序渐进原则,按照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梯度培养模式改革实践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

1.基础技能:由第二到第四学期的基础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在此实践环节,通过认知型实验与实习、企业实践和社会实践训练学生园艺基础技能,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感和职业责任感。

2.专业技能:由第五到第六学期的专业技能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从事果树、蔬菜、观赏园艺的栽培、育种、植物营养和施肥、商品化生产、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园艺产品质量检测等专业技能。

3.综合应用能力:由第七到第八学期的综合实践环节训练完成,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专业综合实验等,使学生具备园艺产品商品化生产、经营和管理能力,适应园艺植物生产、园艺植物养护管理、小区绿化美化、插花与盆景制作、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等岗位。

工作需要。

4.创新能力:通过设计型实验、研究型实验、学生科研立项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农林计划”师资队伍建设涉及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两个方面。专业教师方面,建设以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到企业现场实践以及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

企业教师聘用方面,将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聘请企业专门人员(人力资源部门、技术部门)担任教学顾问,一方面与学校共同进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同时监督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教学指导,另一方面,参与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周边地区各个企业的便利条件,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直接参加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实践环节实施“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为学生选课、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根据企业实际为学生生产实践和创新设计的选题及其实施、完成等环节提供指导或现场咨询,进行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全面基本训练;企业导师配合学校为学生提供卓越农林人才职业教育方面的培训。

逐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的师资队伍建设政策,鼓励教师提升实践能力,丰富生产实践经验,并将生产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1)对在企业进行专门性生产实践培养的教师,在生产实践阶段给予适量的工作量学时补贴,对生产实践中成果显著的教师,在配套研究项目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2)有丰富实践经历的教师参加“一对一”的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考虑计算一定工作量。

3)对实践技能型教师的评价应该着重考察评价生产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生产实践方面的成果,使实践技能型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重心真正转向生产实际。

4)对参加“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方面均给予单独的激励政策。

六、结束语

当今园艺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由单一的产品生产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所以对园艺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以前有明显的不同。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时,应充分考虑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结合,立足于现代园艺产业的需要,突出“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徐传保.高校园艺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探索[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39-40.

[2]岳建芬.花卉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J].林业科学,2012.23:172-173.

园艺职称论文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

作者简介:王强(1982-),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书法创作及教育理论;孔锦(1961-),男,辽宁锦州人,扬州市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雕塑、职业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题“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编号:2014SJD719),主持人:邓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43-04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教风、学风的体现,是高职院校师生精神风貌的展现,也是高职院校教育理念的集中反映。中国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书法艺术的教育意义不仅仅在于此,更主要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人们文化底蕴的积淀与对人性情的陶冶。良好的书法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职院校构建墨香校园不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有益探索,更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内涵建设的需求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一、墨香校园建设现状分析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提出在全国各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响应。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之下,各地中小学纷纷涌入争创书法特色学校、书香校园、墨香校园的工作中。“墨香校园”这一名词一下子被人们所熟悉并逐步受到重视。各地中小学在开展墨香校园建设中,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汉字书写能力,提升中小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并逐步形成以“墨香校园”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普通高等院校多为办学历史较长的老牌学校,通常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拥有其鲜明的专业特色和浓郁的学术氛围,往往因地制宜,形成各具特色的校园环境。不少文科类普通高等院校,墨香校园其实早已形成。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对公共艺术类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比等作出了具体要求,加大了对艺术教育普及化的力度,这对高等院校墨香校园建设无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放眼全国的高职院校,根据教育部最新《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高职院校1327所,全日制在校生1006.6万人,占本专科在校生2547.7万人的39.5%。如此庞大的群体,却难以窥见以“墨香校园”为特色校园文化的高职院校,笔者作为从事高职一线书法教学十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亲眼目睹学生们书写现状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深刻地体会到在高职院校开展墨香校园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二、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的瓶颈分析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常以学习技术技能为主要目的,λ刂式逃往往容易忽略,在高职院校构建墨香校园阻力重重。

(一)思想上认识程度不高

目前专门研究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的资料甚少,仅有少量相关的论文散见于期刊杂志,但这些论文调研不够深入,论据不够充分,论点稍显空洞。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产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1],往往不太注重学生书写能力和书法美育的培养,学生的汉字书写实际水平普遍低下,提笔忘字、错别字连篇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书写能力现状令人堪忧。影响高职院校墨香校园建设的因素很多,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始终在思想上对高职院校开展墨香校园建设、开设书法课的必要性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开展墨香校园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到位,或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练字”上。

(二)书法课程无法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1年8月26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不断加强书法教育的课程化和深入化,对中小学每周开设书法类课程作出了硬性要求。政策力度如此之大,对推动中小学墨香校园建设无疑起了巨大作用。而就目前现状而言,高职院校大多将书法课列为公共选修课,为数不多的专业将书法课程列入专业基础课。能够开设书法类课程的高职院校大致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有师范专业的院校,这类院校因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书法类课程成为师范生的必修课程,所以不得不开;第二种是有艺术类或文秘类相关专业的院校,书法课程绝大多数以专业选修的形式存在,但是否开设,还得取决于专业教学计划的课时安排,以及是否有教师愿意开设;第三种是普通综合类高职院校,这类院校是否开设书法课程,完全取决于是否有相关专业的教师,且几乎都归属于公共选修课程。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高职院校在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紧密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与课程的设置往往考虑更多的是专业课程的配比、面向就业的需要。书法等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存在专业覆盖率低、课时比例不足、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等诸多遗憾。已开设书法选修课程的学校,据了解在20―32课时之间,授课方式主要以多媒体教室赏析类教学为主,最终的考核方式也以提交课程论文或简单的临习作品居多。故而虽有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书法课程,然而其出发点亦并非墨香校园建设的需要。

(三)教育资源匮乏

1.师资不足。高职院校书法教师配比向来问题诸多。近年来,随着大量的书法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其中有不少进入到高职院校。按理说,这些书法专业毕业的专门人才,具备良好的专业背景和学识素养,这无疑给高职院校的书法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将会成为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的有力推动者。但事与愿违,由于种种因素,在教学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书法教师都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存在着实际的不平等,造成书法教师情绪上的不满和教学上的懈怠,书法教师转授其它课程等现象时有发生。书法课程师资大致有这么几类:第一类是其它专业的教师只要字写得好看,有无相关的专业背景、专业知识是否过硬一概不问,直接走上讲台;第二类是书法专业的教师,不大愿意去教公共类的书法课程,总觉得这类通识类课程属于普及性课程,含金量不高,无法体现自身价值;第三种是公选课程开课的随意性较大,任教教师多为学院专业教师,全凭教师意愿,课程的延续性无法得到保障。

2.教学配套难以保证。某种程度上说,硬件设施的条件直接决定书法活动能否正常开展。笔者了解到,在开设书法选修课程的学校,教师绝大部分是在普通的多媒体教室里完成教学的。选修课的上课人数大多在百人左右,如此庞大的学生群体,让学生都去铺上画毡,准备笔墨纸砚,簇拥着趴在长条桌上写毛笔字,那是绝对不现实的,于是软笔教学只能改成了硬笔教学,教师现场示范和作品展示也只能靠PPT和播放相关影像资料来代替。如今信息化教学不断受到热捧,但对于传统书法艺术教育而言,笔者认为仍离不开传统师傅带徒弟式的教与学。连基本的画室或工作室都无法保证,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只能作出调整,纸上谈兵,索然无味,正常教学必将无法开展。很多学生选课后,都觉得与自己期望值相差甚远,逃课现象屡有发生也是必然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目前,高职院校书法课程的教材,并没有官方的统一规定,学校也很少对这类通识课程的教材选用做过多的干涉,一般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定。因此高职院校的书法教材五花八门,有选用本科院校教材的,有选用一般社会化书法考级教材的,也有让学生在书店随便买本自己喜欢的字帖的,还有不使用教材,全凭教师讲授的等等。

三、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的路径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墨香校园的构建所遇到的瓶颈,应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一)统一思想,独立管理

高职院校应将墨香校园的构建纳入到院校的精神文明内涵建设纲领中,充分认识墨香校园构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出台相关文件制度,以院校领导为第一负责人,持续开展以墨香校园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让墨香校园建设在高职院校深入人心;成立校级公共艺术管理中心,对师资选配、开设计划、教学过程、教学考核、学生评价等进行规范管理,从而有力保障书法活动有序开展。

(二)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点面结合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加大书法类课程开设比例和考核要求。高职院校中开设书法课,与本科院校书法专业培养目标不同,高职院校学生几乎没有书法基础,即使是高职院校的艺术生和师范生也不例外。据笔者前期调研,开设书法课程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书法课时普遍在30课时左右。有限的课时,学生的书法兴趣刚刚被激起,课却已经结束了。对于普招生,书法类公选课属于“零门槛”,只要学生有兴趣都可以选修,课上主要讲授书法概要、简单技法、名家作品赏析等内容,可将书法课程设定为公共选修课中必选科目,此为“面”,意在墨香校园建设的普及教育。美术生、师范生等则可以高等级书法水平考级证书作为其获取技能证书的条件,倘若能在此之后,继续开设书法提升类小班化课程,设立一定的门槛,供有一定书法基础、兴趣浓厚的学生选修,当为有意义的尝试,此为“点”,意在墨香校园建设中普中拔优,凸显亮点。其意义在于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学生而言,让无缘书法专业学习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亦能接受书法提升学习的机会,此外,对书法公选类课的学生来讲,也是一种促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对于教师而言,小班化提升教学,教师教学的专业性更强,有利于教师才能的施展,有利于教师对专业知识和教学热情的提升。再者,对于学校而言,分类繁多的各类文艺比赛,如大学生艺术节、廉政文化作品大赛等等,一方面可以丰富高职院校墨香校园的文化氛围,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另一方面也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学校争得荣誉。

(三)政策扶持,优化师资

对于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而言,书法教师在整个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是影响墨香校园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首先,书法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应放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提升上,不断拓宽教师的专业眼界,加大对外交流,系统提升墨香校园构建的理念等等。其次,在书法教师数量上也应有所增加。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要求,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3]。按照10000人规模的高职院校来计算,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师应在15-20人,其中一半应为专任公共艺术教师,很显然现状是专职教师明显不足。再者,各校在公共艺术教师的评优、晋级等方面也应出台相关的政策。由于专业和课程的特殊性,高职院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不同,很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取得太多的成果,如专业建设成果、企业实践成果、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等,这无疑造成公共艺术教师教学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差异。书法教师无论作为墨香校园构建的主要推动者,还是作为一名公共艺术教师,都急切期待真正符合其评优、晋级的政策出台。

(四)因地制宜,资源整合

在高职院校墨香校园的构建过程中,必要的硬件设施必不可少,可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一般不大愿意出资专门建设。硬件设施的局限,使得高职院校书法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的现象比比皆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设专门的书法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施设。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采取整合教学资源的办法更为实际。如公选性质的书法课程,属于书法知识普及性教学,学生人数多,大多时候可以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小班化提升班级,学生人数虽不多,但涉及临习创作,需要大一些的画案,可以借用制图教室、画室等开展。集中性作品展示,则可以借助活动中心、图书馆、文化长廊等场所进行。如此,既可以节约经费,又可以有效利用资源,保障书法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

四、高职院校墨香校园构建的意义

墨香校园的构建,不仅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集中体现,更是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学风教风和社会责任感的真实写照,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有利于学生学习传统书法艺术,提升人文素养。通过墨香校园项目的开展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既有益于继承和发扬这一优秀的传统艺术,又能提升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

第二,有助于教师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通过尝试摸索书法教学改革之路,可以使教师树立新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使他们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第三,有利于高职院校文化正能量的传播。通过墨香校园项目的开展与实践,能够把丰富而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资源,转化为师生共同开发的校园文化资源,进而形成“墨香遍校园”人文气息。

参考文献:

[1]吴俊,王小强.勤工助学对高职学生发展的影响――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园艺职称论文篇(4)

关键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现状;教学问题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2]田慧.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人的发展[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园艺职称论文篇(5)

[关键词]艺术教育;艺术调研;公共选修;艺术社团

本文作者作为广东省教育厅专家组二组四名专家之一,参加了2017年6月26日至30日为期5天的广东省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开展情况的调研。参与本次调研的高校包括广东药科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中山火炬职业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州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工商学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共22所高等院校。总体来说,各个高校都开展了一系列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或者活动,无论是艺术类院系的专业课程还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程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着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并且起到了提高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作用。在本次调研中,很多高校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员都非常细致地阐述和介绍了所在高校艺术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相关的教学经验和教育亮点。当然,在本次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各高校对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普遍问题和忧虑。下面将简单阐述在艺术教育开展中,一些高校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亮点,同时也将简单阐述各个高校在艺术教育开展中遇到的普遍困难。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的开展和亮点

本次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视艺术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例如在绝大多数没有艺术类院系的高校中都成立了相应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类似的艺术教育机构。这些艺术教育机构大都隶属学校团委或者是学校的通识教育中心,并且都配有艺术专业的相应师资。这些教师除了平常指导和组织文艺活动之外,还担任着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总体来说,各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包括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摄影类,等等。由于各个学校教师专业的不同和所在地域的地方特色的迥异,所开设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课程也有所不同。除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以外,各个高校都有多个艺术类学生社团,如合唱团、舞蹈团、民乐团、街舞团等学生艺术社团。这些学生社团大都依附于学校团委举行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没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的艺术生活的匮乏。在参与此次调研的众多高校中有几所高校的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得非常有特色。例如: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结合顺德本地流行的民族乐器葫芦丝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大力开展葫芦丝的教学、比赛和演出,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介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全校共有6000多名师生学习葫芦丝演奏,该校的千人葫芦丝表演一举创下了葫芦丝同时演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除了以葫芦丝为特色的校园艺术教育文化之外,该校的团委为众多的学生艺术社团创造了优质的活动空间和奖励机制,在没有任何音乐艺术类院系的情况下,该校为广大的师生提供了50多间钢琴房、乐队排练厅、舞蹈排练教室、街舞教室等艺术活动的场地,为该校艺术教育的展开和提高学生艺术素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校还设立了学分制换的制度,即学生在艺术类比赛中取得的奖项可以置换学校规定的相应课程的学分。这一体制的设立不但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艺术类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也体现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和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广东工业大学为了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设立了艺术教育类的必修课程,并且聘请业内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授课和讲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校还成立了49个艺术社团,其中高水平的艺术社团5个,要求所有艺术社团的学生必须修满196个课时的相应艺术课程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有专业艺术院系的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艺术资源优势,开设了公共艺术部来开展面向全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其中一种以音乐专业术语“复调”命名的教学形式深受广大同学的喜爱并且教学效果卓越。例如,在教授法国印象派音乐的课程中,同时由相关的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来共同授课。美术教师从美术的角度入手结合艺术作品讲述法国印象派的由来以及特点,并且同时由音乐教师进行相应的印象派音乐的演奏来展现印象派艺术对音乐的影响。这种教学形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形式,用生动的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最直接的知识传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华南师范大学也是一所拥有专业音乐学院的高校,为了提高整个大学的艺术教育素养并且结合音乐学院自身的资源优势,音乐学院派出音乐学生到大学的各个院系成立合唱团并且定期进行比赛和演出。这样在提高全校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同时,还锻炼了音乐学院学生的专业技能,可谓一举两得。通过此次调研,不难发现每个学校对艺术教育在学校的展开的重要性都有一定的认识,并且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艺术教育类课程在各高校中展开的普遍困难和不足

在此次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高校在艺术教育的实际开展中都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三个:

(一)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学分设定

此次调研中几乎所有高校负责艺术教育的主管领导都认为教育厅应该对各高校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开展和教学下发指导性文件。是否可以考虑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可以像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类思想政治课、大学生体育课一样被指定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具体应该开设什么种类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给予指导性的规定。例如此次调研中发现有的高校本只有艺术设计类的专业院系,但是没有音乐艺术类的专业院系,因此这样的高校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和艺术设计相关缺乏音乐舞蹈类的公共选修课,从而造成了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偏科。因此,教育厅制定和下达对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指导性文件将是未来各个高校大力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的积极性与职称评定问题

此次调研中各个高校反应的另一个问题是艺术类教师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不高。首先,在没有艺术类院系的大学中,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大多在校团委或者学校的通识教育办公室工作。很多这类高校反应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就是无法提供这些教师评定职称所需的必要条件,甚至连职称评定所必需的课时数量的基本条件都无法保障。即使很多教师愿意开设公共艺术类选修课,学校也不能提供与其他学校内专业老师相等的评定职称的条件。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没有艺术类院系高校的教师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这些教师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即使在具有专业艺术院系的高校中,专业的艺术类教师也不是很情愿去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绝大多数艺术类教师更喜欢教授本专业的艺术生,因为教授本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好地施展教师自身的专业才华,并且所教授的学生也更容易在本专业内取得成绩。然而,教授公共选修课所面向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并且开设的艺术类课程大多是以提高学生整体的艺术修养为目的的相对浅显的艺术类普及课程。相比于教授公共选修课的非艺术类学生,本专业的艺术学生在业内取得成绩会对教师自身的发展更有帮助。因此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在授课和专业提升方面很难和教授专业的艺术生所比较,从而教授艺术类公共选修课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专业方面的成绩。再就是很多高校的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经常安排在晚上授课,因此很多艺术专业教师在其本身的课时和工作量都已经足够的情况下就更不愿意去开设艺术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在这种情况下,很显然教师开设课程的积极性不会很高。因此,如果对开设艺术教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有相对灵活的标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对于开设公共选修课的热情,同时也会减少艺术类教师的流动性。

(三)艺术教育类课程的场地问题

大力开展高校艺术教育和提升学生整体的艺术素质需要相应的硬件条件支持。在此次调研中,很多高校都面临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很多高校没有很好的专业活动场地来安排学校的各类艺术活动。如果教育厅制定相关政策,要求每个高校都应该有一个可以开展学生演出和外来文艺团体演出的音乐厅或者综合的活动中心的话,各个高校将会更方便和更好地开展校园艺术教育。因此,拥有合适的艺术展演场地和配套设施是各个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开展和普及所必要的前提条件。

总结

园艺职称论文篇(6)

【关键字】园艺专业 专业特色 新性人才培养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36-02

1 园艺专业的发展趋势

园艺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当前我国园艺产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因而对园艺专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必须适应这一变化趋势,进行积极的改革、探索和创新,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才[2-4]。本文结合我校开设园艺专业的工作实践,对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2 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园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太窄,过分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忽视“宽口径、广适应”的“博才”教育(通识教育),从而导致了学生专业知识面较窄(如观赏园艺专业学生缺乏应有的果树和蔬菜学知识等),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现代综合集成的系统思维能力与触类旁通、驾驭不同知识的能力,组织管理经营知识能力较弱,尤其是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适应能力不强,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局面[5-6]。因此培养什么样规格的人才成为新世纪高等园艺教育的关键议题,我们认为只有大力培养园艺创新型人才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7-9]。

3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特色及专业定位

观赏园艺是园艺专业的特色,木本园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绿地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和果树园艺是林业院校园艺专业的优势。无论是在科研还是教学方面,均将木本观赏园艺(盆景赏石、根雕艺术)、果树园艺和绿地规划设计以及特种蔬菜栽培与加工作为重点,重视木本园艺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盆景赏石、根雕艺术为优势项目,尽量突出林业院校的特色和优势,紧密结合生产实际,产、学、研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园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的人才。以及熟练掌握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还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富有幽默感、独立性强、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良好个性品格特征。园艺创新型人才除具备坚实的园艺专业知识技能与一定的创新精神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才能,完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高组织领导才能,懂经营,综合协调能力强,熟悉市场分析与经济学原理等等[10-11]。

5 园艺创新型人才培养

高等农林院校应当积极探讨建立全新的园艺人才培养方案,大胆进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考试方法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研究,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园艺专业人才[12]。

5.1 实施素质教育,注重个性发展

在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统一高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与个性特征,正确处理好知识结构的“专”与“博”的关系,分类发展,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与潜能。

5.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积极性以及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复合而成的统一主体的作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5.3 加强实习实践教学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应重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实验与实习,建立良好的园艺实验教学基地与校外基地,应建立相对独立的园艺实践教学体系。在园艺实验场应积极争取条件,安排学生从制定生产计划到栽培管理以及采收处理全过程均由自己动手操作,以不断提高学生园艺栽培学、育种学、保护学、商品学等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重要的生产季节,合理安排校外实习、参观、调查。高标准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让其从实验论文设计、实验过程、结果分析、论文撰写、报告等方面独立进行,以使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5.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应不断注重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个性培养,学校可以定期采用集中培训、讨论、派出学习、进修、在职培养、自学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与业务水平,实施教学过程质量监控体系。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积极“导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求异性思维、开放性思维)、类比思维等去探索未知,开拓未来,使学生不断由知识的继承者向知识的创新者转变。

5.5 优化课程设置

对现有的园艺专业课程进行重组、优化,在注重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前提下,应加大学生选修课程的比例与灵活性,鼓励学生选修园艺专业相关课程外的一些课程,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毕业后的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参加社会实践与科技下乡活动,不断煅炼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等。

6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6.1 专业定位合理

本专业的定位符合社会需要,切合我校实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6.2 办学思想明确

林业院校园艺专业办学思想明确,专业定位合理,基本符合国家和湖南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制定了专业分期建设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

6.3 符合社会需要

在确定专业定位的过程中,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园艺专业的现状和人才需求,在对全国有关高校园艺类专业办学点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办学定位、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在多数农林院校中相继开办了园艺专业或专业方向,但培养的人才尚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对该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据统计[13-16],全国各地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管理部门,如各级林业局、农业局、园林局、城建局、农林规划设计研究院、农林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从事园艺的专业人才匮乏,每年人才需求缺口达5000-10000人。可见,在林业、农业等专门院校中设置园艺专业,并加大园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式相适应的客观需要。

6.4 课程体系富有特色

确定了目标明确、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制订了密切相关又自成体系的培养方案。

6.5 教学方法先进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以利于学生更高效地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强调理论的学习,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结合生产科研项目进行实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7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分析

7.1 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从课程设计看,能使学生获得较强的园艺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园艺专业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刻苦认真,善于思考,成绩优良,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平均成绩为80.5分,平均70分以上占97.8%。

7.2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是重要的实践环节,对选题、选配指导、指导职责、文本规范化、评分标准和过程提出了监控。重点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并通过检查和评估加以落实。具体指导过程中,尝试改革指导模式,变单个导师指导为多个导师相互渗透的群体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面,有效提高了综合素质。

7.3 思想道德与身心素质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学生思想品德与文化素质总体情况良好。园艺专业学生中有85%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每年绝大多数的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一是通过科技扶贫、文化宣传、支持扫盲、社会调查等形式,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活动;二是学生利用假期参加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宣传广告和社区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4 社会需求

近十年来,花卉产业、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地建设的大规模发展,社会正需要大量具有园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毕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一次就业率达80%以上,其中男生100%就业。

总之,通过近几年的改革,我校已初步建立了新的农科园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专业的外延,而且更丰富了学科专业的内涵,给农科专业赋予了崭新的活力,使新专业渐显出厚基础、宽口径、多学科、高层次、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大大增强了专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OL].省略/jiao_yu_fa_zhan_498/20060323/t20060323_133480.shtml,2005-07-28.

[2] 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2-7-30(4).

[3] 教育部高教育司.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4] 孙中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A].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2-2003 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罗正荣.新一轮园艺专业教学改革的初步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36-340.

[6] 柳李旺,章镇,侯喜林.等.新形势下园艺创新创业人才特征及培养[J].高等农业教育,2001.增刊,36-38.

[7] 许学明.高职教育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6-58.

[8] 吴会昌,李凤光,高丹,等.园艺专业主干专业课新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24-25.

[9] 孙红绪.园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8):35-36.

[10]邹佩文.园艺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23-124.

[11]教育部.我国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基本情况[N](中国教育报).2002,7,30.第4版.

[12]吴善超.基础研究创新与人才培养[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12-14.

[13]教育部.200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O].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5,07,28.

园艺职称论文篇(7)

高等艺术院校在教学手段、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性质等方面具有特殊性。高等艺术院校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以外,还要进行艺术创作展演。艺术展演的市场化取向、艺术创作的多元化风格,影响着师德建设的成效。

1、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思想渗透到各行各业,学校教育领域也无一例外。不同时代的主流价值观、人生观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师,在时代大背景下个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市场经济追求价值的特点、市场经济等价交换的原则使高校教师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机制使高校教师产生重竞争轻合作的思想,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以及团队合作。在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通过文化交流进入我国,文艺领域成为社会思潮多元化的领域。当代社会思潮中道德自由意志论、消费主义价值观、后现代主义等思想冲击着高等艺术院校的师德建设。弄虚作假、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侵蚀着高等艺术院校师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师德体系尚未完善。艺术圈子得名得利相对容易,对教师诱惑很大,一些教师追求个人奋斗,只关心个人名利和眼前利益,缺乏责任心,师德受到冲击。

2、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在加强师德建设方面缺少深刻的认识,没有配备专门的职能部门或人员全面系统的组织、协调师德建设。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在兼顾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的同时,能否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学校的重视程度和政策导向是关键。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机制不完善,虽然不少高等艺术院校中设有教师督查委员会,但督查委员会抽查的主要还是教学,教师的师德水平不能仅仅依靠随即抽查的课堂情况来评定。高等艺术院校在教师职称评聘、年度考核等测评考核过程中,存在着“重业务、轻政治”、“重业务、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过分重视教师科研以及艺术创作的成果,忽视了对教师思想态度和价值观的考察,忽略了一部分兢兢业业埋头于教学的教师的辛苦付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了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学校这种顾此失彼的政策导向,对教师的行为选择和师德修养产生不利的影响。

3、教师自我修养忽视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的思想活跃、前卫,接受新事物快,在接受新思想时所形成的错误价值观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德行不规范。重创作、轻理论是艺术工作者的普遍观念,有的教师借口发挥艺术天性,言行张扬,在课堂上制造过度自由的氛围,造成散漫的课堂效果。一些教授理论课程的教师自知学生兴趣不高便自我放低要求,造成课堂质量不高,有的教师过分看重经济利益,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足,缺乏工作热情有的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是看中高校工作的稳定,把更多的精力转向寻找捷径评职称;有的教师把工作重点转向卖字、卖画、拍戏、接工程等第二职业,兼职为主、本职为辅;有的教师忽视了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在岗不敬业,不能正确处理教学、科研与创作的关系。高校中这种与师德要求相悖的现象形成了灰色氛围压抑真正有能力、潜心研究与教学的教师的才能体现,也扼制了学校师资技能的提高。高等艺术院校外聘教师比较多,他们中有部分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忽视了和学生在思想、生活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教书不育人。他们虽有自己的才能,但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师资格培训考核,个别教师没有足够的能力因材施教,在思想上会将一些对社会现象不负责任的牢骚带进课堂,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4、师德考评培训机制不完善

高等艺术院校师德考评缺乏科学性。近年来,高等艺术院校在工作中虽逐步强调师德,但缺乏合理的量化指标体系,对相关的考核项目没有科学、严谨、系统的评价,使得对师德的考核变成一个虚指标,教师只要没有重大教学事故和违纪违规,师德考核基本上都能定为良好以上,反映不出师德实际状况和评价价值。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培训制度不健全。高等艺术院校教师有很大的自由性,讲完自己规定的课时后能够自由安排时间。虽然很多院系规定每周半天的政治学习,但是教师大多忙于个人事务,出勤率非常低,要统一进行针对性的师德培训非常困难,对于这一状况,学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约束。而对于一些外聘教师,学校也没有针对性的师德培训计划以及相关制度约束。

二、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的科学途径

高等艺术院校教师是社会思想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建设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高等艺术院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认真针对现状探索相应的对策,着力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1、优化师德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师德环境,包含正确的师德舆论导向、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优良的传统和校风等。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等艺术院校的师德师风必然受大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逐渐失去了从业的优越感,这种被挫伤的情感也会影响了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构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肯定教师的地位,理解、支持教师的工作,才会激发教师敬业、乐业和精业的精神。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大众媒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各种社会思潮中消极和腐朽的观点,通过抓典型、树新风、理论研讨、评优选先等措施大力营造师德修养氛围,充分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和监督作用。学校环境对教师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有直接影响,因此,要净化校园环境。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对师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能够同化教师的精神风貌和态度情趣。因此,要从建立和谐校园入手,通过组织开展学术交流、经验交流等活动来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加强校园秩序建设,制定严格的校风班纪,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形成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教师之间要团结,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友爱、互助的集体,在教学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科研上互助合作、共享成果。要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失范行为和学术腐败行为的监督力度,营造“潜心钻研、严谨笃学”的学术氛围,保护教师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成果。同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加强领导机制,完善制度管理

高等艺术院校的师德建设应该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党院办、组织部、人事处、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处、各二级学院等单位齐抓共管、联合协作、责任明确,共同承担起师德建设工作的责任。二级学院也要相应成立师德建设工作小组,负责本学院的师德建设,建立师德建设两级管理体制。要强化相关领导师德建设责任意识,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高等艺术院校要本着师德建设的特殊性,建立一套规范、科学、切实有效的教师思想道德规范体系,用明确的制度严格约束和保障教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确立高等艺术院校教师的具体职责要求,最终将师德建设工作推向体制化、规范化、健康化和成熟化。首先,在录用新教师时,学校要严格核实三个考核标准:专业知识、思想道德状况、历史表现记录。将应聘人员的现实表现和原单位的意见结合起来,综合测评。其次,学校还要加强师德的日常考核,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和考核制度,定期对教师的师德进行考核评分,与指标量化挂钩。按院系、教师类别不同,组织评分,并将综合评价数据资料存档记载,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同时,学校还要做好相关的文化引导工作,大力宣传优秀教师事迹,对师德高尚、教学成果卓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优秀典型人物的积极影响和正面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师德学习、竞争氛围。

3、提高思想修养,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加强教师政治思想教育。高等艺术院校教师大多出身于文科或艺术类专业,缺少理性辩证思维,容易凭主观感受判断事物,思想理论根基不扎实,容易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理论建设,对于强化教师的爱岗敬业、薪火相传的奉献精神和历史责任感都有着重要意义。高等艺术院校要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号召教师关心并献身政治,完善辩证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丰富思维方法。加强学术道德建设。高等艺术院校要严厉打击和采取措施防范教师队伍中出现“学术造假”风潮,坚决杜绝学术剽窃、创意剽窃等弄虚作假行为,以营造诚信的学术氛围。积极为教师队伍灌输大胆开拓、创新的教学思想,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创作工作中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切实做到诚信科研,乐于钻研。引导和督促教师切实履行好为人师表的职责,把科学的理论传授给学生,以优良的专业素养感染学生,在学生中树立起正面积极、品德高尚、勤奋严谨的导师形象。

4、完善考评体系,健全师德激励机制

努力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师德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自我评价系统,量化师德评价体系,促进师德建设内容具体化。规定考核的时间、方式和内容,通过不同的人群对教师的师德状况公开公正进行打分评价。考核内容根据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结合高等艺术院校的特点以及不同学科教师的实际情况,确定各项指标的量化标准及各自所占权重,以满足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和创作为主型等不同类型教师的特殊情况,使考核结果尽可能准确的反映师德的真实状况。健全师德激励机制。对师德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建立师德档案,推行师德优先制,奖优罚劣。对违反师德的教师进行必要的批评处罚,在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等事项中,给予一票否决。同时,要弘扬先进典型,使教师学有典范,赶有目标。通过评选师德标兵等,对师德表现突出者给予一定奖励,优先考虑他们在职务提拔、访问进修、出国留学等方面的利益需求。成立师德督导小组,开通师德建设举报渠道,对教师的师德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在教师教育中注重对教师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师德培训制度,将师德专题培训常态化、经常化。

三、小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