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数据审计论文

大数据审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2 13:43:04

大数据审计论文

大数据审计论文篇(1)

英国NFI项目每年均对上个财政年度的数据分析和对比情况出具审计报告,不仅横向对比各行业数据欺诈的件数和金额,还纵向对比近年来的变化情况。一方面勾勒出欺诈问题出现的高风险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为审计项目的选择锁定重点;另一方面动态反映数据欺诈问题的变化趋势,不仅发现问题,还有针对性地跟踪某类欺诈问题是否得到了遏制,已经发现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整改。我国审计始终强调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但是如何发现和突出重点却一直是审计实践面临的难题。不但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汇总、统计功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总体把握,还可以通过横向、纵向对比,聚类、关联分析,发现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重复申报、截留套取等违法违规问题的高发行业、领域、环节、单位和部门,为审计延伸提供精确制导的坐标,为审计项目计划提供确切实在的依据。

二、大数据分析是绩效审计的利器

英国NFI通过大数据分析,不仅发现个案问题,还对同类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促使相关部门和单位完善制度,堵塞漏洞,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近年来,随着我国财经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加强,违反财经纪律、违法违规的问题得到了很大遏制,国家审计在继续查处违法违规性问题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审计。通过大数据集中分析平台的关联分析查询,能够从整体层面高效、便捷地发现诸如公共财政资金滞留的具体环节、时间;发现公共财政资金投向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发现财政专项资金分配在地区和部门间存在的不均衡、不合理;发现财政投入的建设项目存在的进度滞后、效益与预期不符等问题。大数据提供的证据与审计抽查相比,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某项公共财政资金产生的整体效果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更加充分、准确和有针对性,更能促使相关部门和单位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加强管理,更好地实现公共财政资金的价值。

三、如何构建审计大数据平台

1.通过立法为建立审计大数据集中分析平台奠定基石。英国NFI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是依据2008年7月21日修订的数据配比法案进行的,法律授权使英国审计委员会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成为常态,这是审计开展大数据分析的基石。目前,我国审计法授予了审计机关在审计期间获取被审计单位数据的权力,但是审计项目是单个开展的,各被审计单位之间的数据不能完全地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个数据孤岛;并且,审计项目一结束,被审计单位就不愿意继续向审计机关提供数据,难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持续的审计监督。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应当从法律层面明确属于国家审计范围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公共机构,以及使用公共财政资金的企业、单位等应当定期向审计机关提供电子数据,为国家审计进行大数据分析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存在的数据收集难、不完整、时效性差等问题,将一个个数据“孤岛”连接起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关联、对比和分析,真正发挥信息时代大数据的强大作用。

2.建立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英国NFI项目的数据涉及相关政府部门、医院、学校、养老金管理机构、房屋管理机构、银行、部分私营企业等,提供的数据包括单位财务数据、单位业务数据、部分员工个人数据等,所有提供的数据均按照NFI项目指定的数据格式范围。NFI收到各单位上传的数据后,只需经过少量的数据清理,就可以整合到数据集中分析平台中,对不同部门、机构、单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我国应当由审计部门牵头,工信部、协会、高校等合作,建立统一的数据共享接口,在现有的审计署财务数据接口的基础上,扩充和整合管理数据、业务数据等信息,实现大数据兼容匹配。

大数据审计论文篇(2)

【关键词】 信息化环境 数据式审计 特征 实施路径

前 言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提升,社会内的很多行业都普遍放弃了原有的管理方法,而采用更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在审计领域内也是如此,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所面对的早已不是纸质账目,而是更多的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据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工作。本文中所分析的稻菔缴蠹聘正是在这一大前提下所萌发的,是审计工作不断发展,适合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它更能代表计算机审计的未来。

1 数据式审计特征

1.1 审计的对象是系统内部控制和电子数据

运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式审计,首先所必须要保证的就是系统内部控制中的健全、合理、有效,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在数据式审计运行作业的过程中,对审计数据造成正确、真实、完整的影响。审计人员必须先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查、测试和评价,保证系统内部控制能够顺利、无误的进行审计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的对风险问题进行控制,以保证审计目标的完成。毋庸置疑,在数据式审计中,其最为主要的特点还是在利用电子数据时的直接性。运用数据式审计模式,不需要工作人员再向以往一样将数据转换为固定的电子账套,尔后再进行审计。为此这一审计模式的转换在实际操作中必将发挥较大的优势。另外,由于数据式审计在审计数据时,所选用的是底层数据,即没有被认为处理过的原始数据。这些根据审计需要而组合生成信息的灵活性和潜在价值,其价值必将远远大于已经被人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且还可有效规避假账风险,为审计工作的真实可靠“保驾护航”。

1.2 改变了审计的核心方法

在以往的审计工作模式中,审计工作的核心模式是测试,但是在数据式审计这一模式下,无论是测试法还是详查法,都已经不能被算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与传统审计不同,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式审计,可自动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审计工作,同时完成数据详查和测试。所以,在运用数据式审计时,其核心问题就变成了审计人员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程度,以及审计人员对原生态数据的转化能力。也只有在充分的进行好数据转化这一环节之后,审计人员获取到有效的信息,才能进一步保证审计程序的实现以及最终审计目标的完成。所以,基于此点,数据式审计的核心方法就是数据分析。而数据分析方法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存在较大不同,这也是数据式审计中的一项较为不同的特征。但其实质,还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人的智慧进行实现,从而更为准确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

1.3 具有特殊的作业方式

除审计的核心方法外,数据式审计更改变了原有的审计作业,并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作业方式。首先由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前期调查工作,将审计单位的底数摸清,其次再通过采集、清理、分析等步骤,将本次审计工作的重点和线索进行明确,从而建立起导向正确的特殊的作业方式,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具有较为明确的思路,并保障审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1.4 数据式审计模式特有的要求

1.4.1 需要重构基础审计理论

与现代审计工作的其他方面相比,现代审计理论还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整体框架还没有真正成型,但是作为进行审计工作的根本性原则而言,审计理论的完善性与先进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现如今更应重构基础审计理论,给予传统理论框架全新的内容进行补充工作。例如,审计工作人员可在基本理论中融入有关审计文化的内容,从而借助这一内容,向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传达审计组织的宗旨、责任等等,从而为数据化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先决条件。

1.4.2 需要重塑审计程序

与传统审计中的三个阶段的模式不同,数据式审计中这三个阶段的各个界限并不清晰明确,所以针对数据式审计模式,需要对审计程序进行改进和完善。例如可将审计工作的过程细分成四个阶段:包括审计准备、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同时,对于数据式审计模式中常出现的审计中间表或审计分析模型等问题,还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工作的时候,根据其实际情况去创新、重构。

2 数据式审计实施路径

2.1 数据采集审计技术方法

作为数据式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数据采集是在前期审前调查工作中,必须优先完成的环节之一。数据采集主要是根据数据需求,以审计目标为基础,并借助一系列特定方法所进行的对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文件进行采集的过程。其中可选择审计软件或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这一工作,其中主要分为三类方法,首先是对数据进行直接拷贝或读取,其次是借助数据接口进行采集,再次还可借助临时数据接口采集。

2.2 数据清理技术方法

工作人员在采集工作时,必然是本着可多不可少的原则进行的,所以有时所采集回的信息重复率会较高,所以为避免这些重复数据的干扰,电子数据能够准确的满足审计分析需要,在进行分析工作之前,审计人员还必须认真的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2.3 数据分析技术方法。

对清理后的数据,审计数据分析主要运用核对、检查、判断及推理等进行分析整理,而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即可选择审计中间表方法,利用审计分析模型方法进行分析工作;又可选择审计分析模型方法,通过对数据模型的分析工作,完成数据分析。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未来,数据式审计模式必将在审计行业内得到大范围的普及,而这也必将是审计行业内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从而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发挥好审计的监督功能。

【参考文献】

[1] 郭宗文,等.计算机审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邱银河,木南.计算机审计实务操作[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大数据审计论文篇(3)

关键词:审计费用 审计风险 Simunic模型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不断提高,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企业财务报表错报和管理层舞弊的风险逐渐增大。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于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的特殊雇佣关系,使得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受到很大影响。企业雇佣注册会计师为其审计,其重要的一个审计目标是发现企业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当企业存在舞弊等情况时,往往不愿注册会计师将财务报告中的问题披露出来。会计师事务所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经济上的依赖性,有时会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具不标准的审计报告,从而损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利益。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信息披露的质量显得至关重要。通过实证研究审计风险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使我们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审计市场的竞争状况也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虽然国外对审计费用与审计风险的相关性有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但在我国特定的市场环境下,审计费用与审计风险是否具有相关性众说纷纭。本文的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2年我国深市、沪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Excel和EViews3.0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二、文献综述

Simunic(1980)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了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采用十个变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资产总额是影响审计费用的最主要因素。罗栋梁(2002)认为我国审计定价中,多重视资产、子公司个数、行业数等表象指标,而不重视审计风险,事实表明,审计师低价竞争招揽生意增加了审计风险。张奇峰、张鸣(2006)认为我国审计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影响没有一致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样本的选择问题、研究变量的差异、研究视角的差异。龚凤兰(2006)认为“低价揽客”使会计师事务所陷入了“穷途困境”,进而加剧了会计师事务所之间的恶性低价竞争,降低了审计质量,增加了审计风险,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可持续发展。张奇峰、王振林(2010)提出企业基本状况、公司治理状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因素是影响企业风险的主要因素,并用具体的30项指标对风险进行了衡量。刘婷婷(2010)运用了修正的Simunic回归模型研究得出,上市公司规模、复杂程度、长期偿债能力和事务所类型是决定审计费用的四大要素。宋衍蘅(2011)以受相关部门调查或处罚作为衡量审计风险的代替变量,讨论了审计风险对审计定价的定性影响。翟华云(2011)提出审计可以被视为解决公司问题的一种监控机制,是一项能够约束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机制的安排。孙红梅(2013)认为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互为前提。

三、研究设计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现代风险导向理论提出,注册会计师依据审计风险分配审计资源,以达到投入产出的最佳效果,即投入最少的审计资源获得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审计风险导论中审计风险定义是指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了不恰当的意见而导致自身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费用是指被审计单位委托审计人员对其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意见而支付的相关费用。国外学者研究结果一致认为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存在相关性,但国内学者众说纷纭,由于样本的选择变量的差异研究视角的差异,使得研究结果存在差异。

本文借鉴Simunic经典模型,模型研究了10个变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得出结论:公司资产总额、控股子公司个数、涉及行业个数、资产负债率、前两年的盈亏状况、审计年度的审计意见类型以及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成本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影响,而净资产收益率、审计任期和事务所规模等因素影响效果不显著。本文的模型中排除了影响效果不显著的因素,提出了修正后的Simunic模型。

假设1:资产规模对审计费用具有显著影响。

假设2:资产负债率对审计费用存在显著影响。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公允性发表不恰当意见而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的风险。以往的实证研究中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往往采用定性研究,一般具有较强的主观性,而且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不同,往往无法用一个数字化的标准来衡量审计风险的大小。张奇峰、王振林等在“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中结合了审计研究的最新成果和我国市场的特殊情况,认为:企业基本状况、公司治理状况、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以及其他因素四类可作为评价审计风险的主要因素,并用了38项具体指标进行描述。最终得出,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得分×审计风险评价得分。

本文选用企业规模、高管对风险的偏好、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最近年度审计意见作为衡量审计风险的指标。高管对风险的偏好越大,审计的风险通常也会越大。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大,审计风险越大。最近年度被出具非标准保留意见的被审计单位,在未来年度被出具非标准保留意见的可能性会增加,而通常此类公司的财务风险越大,审计风险越大。当公司的审计风险较高时,会计师事务所面临被诉讼和被处罚的可能性越高,即审计成本会越高,审计费用也高。因此得出:

假设3:审计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

(二)样本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年深市、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剔除了金融业、保险业的上市公司,同时剔除了无法获得完整数据的公司,在剩余样本中选取了100家上市公司,得到100个样本观测值。本文所用的财务数据均来自巨潮资讯网。

(三)模型选择与变量说明

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模型假设,参考Simunic(1980)经典模型,再根据我国审计收费的实际情况,本文建立了以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lnFee=α+β1lnAss+β2Subs+β3I+β4lev+β5lnAH+ε (1)

变量的解释:lnFee:审计费用的对数;lnAss:公司资产总额的对数;Subs:控股子公司个数;I:所跨行业;lev:资产负债率;lnAH:审计风险的对数。

前四个自变量数据均来自公司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用企业规模、高管对风险的偏好、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最近年度审计意见进行量化。根据张奇峰等在审计风险评估研究中的结论,企业规模大于行业平均水平得分:3.16,小于行业平均水平得分:2.19;高管对风险的偏好程度有三种:厌恶型:3.03,适中型:3.34,冒险型:5.59;最近年度审计意见:标准无保留意见:2.41,保留意见:5.21,否定意见:6.69。再根据每个变量对审计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同,对审计风险因素乘以相应的权重,得到最终的审计风险为:

审计风险=影响审计风险因素的得分×审计风险评价得分 (2)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分析

模型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2012年审计费用的平均值为1 157 341元,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30 000元和840 000元,标准差为1 140 66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存在较大差异。资产总额的平均值接近102亿元,标准差为20 208 198 391,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平均规模较大,并且存在较大差异。子公司个数的平均值为12.52,显示出上市公司的复杂程度较高。公司审计风险的平均值为65.47,取值的区间在15.47-790.31,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风险存在较大差异。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1.本文采用EViews3.0对模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模型的DW值为1.814369,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问题。修正的R2为0.335151,说明拟合效果不是很好。变量I、Lev、lnAH未通过t检验。由于本文采用截面数据,通常不存在多重共线,故对模型进行异方差的检验,检验结果F值为2.607021,Obs*R-square为22.65592,说明模型存在异方差,运用WLS估计法对模型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线性回归结果,修正后的R2约为1,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良好。各变量的sig.均非常接近于0,说明所有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解释是显著的。F值为18 061 044,说明模型整体的检验结果也是显著的。公司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审计风险对审计费用存在较大影响。公司的子公司个数、所跨行业对审计费用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公司资产总额的对数(lnAss)的系数为0.139,并且在5%水平上显著,说明与假设1完全吻合,被审计单位的资产总额越大,审计费用越高,即公司规模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公司资产负债率(Lev)的系数为0.2897,并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被审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审计费用也就越高,表明审计单位的财务风险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子公司个数和所跨行业的系数分别为0.017和0.014,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被审计单位越复杂,审计的工作量越大,审计费用也就越高。审计风险的系数为0.2289,并且在5%的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与假设3完全一致,审计风险越高,审计收费越高。这也符合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总而言之,公司的审计风险与审计费用显著正相关,说明我国审计风险对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审计业务、收取审计费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研究结论、启示与局限性

研究结论:本文采用2012年A股深沪两市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运用EViews3.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往的许多研究对审计风险多采用定性的标准进行衡量,本文使用了具体的指标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与审计风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审计费用与审计风险显著正相关。审计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定价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审计风险的影响。除了审计费用,研究结果显示,公司资产总额、资产负债率、子公司数量、所跨行业对审计费用存在显著影响。公司规模越大,复杂程度越高,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越大,审计费用越高。这一点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本文存在以下的改进空间:第一,本文的样本规模偏小,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到效度。第二,本文只选择了几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有待完善。研究结果的完整性在获取更多数据,样本规模扩大后,有待进一步研究。Z

参考文献:

大数据审计论文篇(4)

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提升,社会内的很多行业都普遍放弃了原有的管理方法,而采用更为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在审计领域内也是如此,社会发展到现阶段,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所面对的早已不是纸质账目,而是更多的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据信息技术所进行的工作。本文中所分析的?稻菔缴蠹聘?正是在这一大前提下所萌发的,是审计工作不断发展,适合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它更能代表计算机审计的未来。

1 数据式审计特征

1.1 审计的对象是系统内部控制和电子数据

运用信息化环境下的数据式审计,首先所必须要保证的就是系统内部控制中的健全、合理、有效,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在数据式审计运行作业的过程中,对审计数据造成正确、真实、完整的影响。审计人员必须先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查、测试和评价,保证系统内部控制能够顺利、无误的进行审计工作,从而最大程度的对风险问题进行控制,以保证审计目标的完成。毋庸置疑,在数据式审计中,其最为主要的特点还是在利用电子数据时的直接性。运用数据式审计模式,不需要工作人员再向以往一样将数据转换为固定的电子账套,尔后再进行审计。为此这一审计模式的转换在实际操作中必将发挥较大的优势。另外,由于数据式审计在审计数据时,所选用的是底层数据,即没有被认为处理过的原始数据。这些根据审计需要而组合生成信息的灵活性和潜在价值,其价值必将远远大于已经被人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且还可有效规避假账风险,为审计工作的真实可靠“保驾护航”。

1.2 改变了审计的核心方法

在以往的审计工作模式中,审计工作的核心模式是测试,但是在数据式审计这一模式下,无论是测试法还是详查法,都已经不能被算作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与传统审计不同,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式审计,可自动对数据进行详细的审计工作,同时完成数据详查和测试。所以,在运用数据式审计时,其核心问题就变成了审计人员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程度,以及审计人员对原生态数据的转化能力。也只有在充分的进行好数据转化这一环节之后,审计人员获取到有效的信息,才能进一步保证审计程序的实现以及最终审计目标的完成。所以,基于此点,数据式审计的核心方法就是数据分析。而数据分析方法与传统的分析性测试存在较大不同,这也是数据式审计中的一项较为不同的特征。但其实质,还是借助计算机技术,对人的智慧进行实现,从而更为准确的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决策。

1.3 具有特殊的作业方式

除审计的核心方法外,数据式审计更改变了原有的审计作业,并建立起一种特殊的作业方式。首先由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前期调查工作,将审计单位的底数摸清,其次再通过采集、清理、分析等步骤,将本次审计工作的重点和线索进行明确,从而建立起导向正确的特殊的作业方式,从而保证审计工作能够具有较为明确的思路,并保障审计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

1.4 数据式审计模式特有的要求

1.4.1 需要重构基础审计理论

与现代审计工作的其他方面相比,现代审计理论还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其整体框架还没有真正成型,但是作为进行审计工作的根本性原则而言,审计理论的完善性与先进性是必不可少的。所以,现如今更应重构基础审计理论,给予传统理论框架全新的内容进行补充工作。例如,审计工作人员可在基本理论中融入有关审计文化的内容,从而借助这一内容,向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传达审计组织的宗旨、责任等等,从而为数据化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先决条件。

1.4.2 需要重塑审计程序

与传统审计中的三个阶段的模式不同,数据式审计中这三个阶段的各个界限并不清晰明确,所以针对数据式审计模式,需要对审计程序进行改进和完善。例如可将审计工作的过程细分成四个阶段:包括审计准备、审前调查、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同时,对于数据式审计模式中常出现的审计中间表或审计分析模型等问题,还需要审计工作人员在实际参与工作的时候,根据其实际情况去创新、重构。

2 数据式审计实施路径

2.1 数据采集审计技术方法

作为数据式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数据采集是在前期审前调查工作中,必须优先完成的环节之一。数据采集主要是根据数据需求,以审计目标为基础,并借助一系列特定方法所进行的对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文件进行采集的过程。其中可选择审计软件或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这一工作,其中主要分为三类方法,首先是对数据进行直接拷贝或读取,其次是借助数据接口进行采集,再次还可借助临时数据接口采集。

2.2 数据清理技术方法

工作人员在采集工作时,必然是本着可多不可少的原则进行的,所以有时所采集回的信息重复率会较高,所以为避免这些重复数据的干扰,电子数据能够准确的满足审计分析需要,在进行分析工作之前,审计人员还必须认真的进行数据清理工作。

2.3 数据分析技术方法。

对清理后的数据,审计数据分析主要运用核对、检查、判断及推理等进行分析整理,而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即可选择审计中间表方法,利用审计分析模型方法进行分析工作;又可选择审计分析模型方法,通过对数据模型的分析工作,完成数据分析。

大数据审计论文篇(5)

关键词:XBRL 审计 影响 应对措施

中国XBRL系列国家标准自2011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企业会计通用分类标准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我国部分公司、部分证券期货资格会计师事务所首先执行,自此我国已全面启动XBRL建设。XBRL的应用和推广将会给财务报告供应链各个环节带来深刻变革,审计作为其中一环势必会受到这一变革的深远影响。

一、XBRL对审计的影响

XBRL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审计对象范围扩大

XBRL环境下审计人员首先面对的是鉴证对象在存在形式、结构组成及传输形态上的改变。被审单位财务信息的XBRL文档可经XBRL格式转换器转换得到或由内嵌XBRL适配器的会计软件、ERP系统直接生成。此时审计人员不仅要关注XBRL财务数据本身的公允性、合法性,还应审计包括生成XBRL数据的整个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这使得审计对象范围扩大。

2、 审计风险增加

XBRL环境下除了传统审计风险外,还包括:一、XBRL文档由被审单位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生成,审计范围已不限于财务数据,增加了XBRL生成系统的检查风险;二、源自被审单位能否正确运用分类标准,标签与数据的映射是否完整、准确的重大错报风险;三、由于XBRL和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置于网络环境中,XBRL实例文档面临被非法篡改而导致的安全风险。

3、 审计技术改进

随着XBRL的广泛应用,XBRL成为审计的强大助力。基于XBRL的会计系统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利用XBRL数据接口采集原始数据至审计数据库,变分散数据为数据聚集,利用聚类关联、统计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隐含的、潜在的规律或蛛丝马迹。数据分析广泛应用于审计过程中,而不仅限于实质性测试程序。借助XBRL数据库平台,审计人员既可以“下钻”到被审单位财务信息系统的底层数据,也可以便利地查阅他人利用已公布的财务与业务数据编制的分析报告。

借助于网络,审计取证模式实现了审计资料收集与不同企业信息系统的平台无关性,具有广阔的适用范围。审计人员无需深入了解不同信息系统的具体数据结构即可获得所需审计证据,减少人工干预,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正确性。

4、审计报告模式变革

传统的审计从企业会计报告完成到审计报告完稿,往往间隔几个月,时效性不强,且往往发生期后事项,须在审计报告中追加披露。XBRL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随时获取会计信息成为可能,为实时审计的实现铺平了道路。从报告内容和结构来看,现行审计报告对被审单位的预测信息披露较少,随着XBRL应用于审计,审计人员更容易找出企业经营中的“规律”,对企业经营预测做出可靠的判断,使事前预测和控制成为可能,未来预测信息及会计事项在XBRL环境下成为审计鉴证的重点之一。

5、对审计人员的全新要求

XBRL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知识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XBRL的实施需要的是跨会计、IT的复合型人才,审计人员除了要求精通经济、财会、企业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信息系统应用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互联网环境下的财务报告和鉴证技术(如XML、XBRL、XARL)等;虽然大部分审计工作可能通过相关软件工具即可完成,但拥有复合型知识无疑更有利于对审计工作的展开以及业务的扩展升级。

二、应对措施

XBRL给审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需要从技术、资源、人员素质及理论与法规等方面加强建设。

1、 加强软件开发支持

XBRL数据转换及生成、XBRL文档的审核和管理以及自动分析是审计能否应对新变化的关键技术。相关财务软件商应大力开发XBRL嵌入式应用的财务软件,增加ERP或会计软件的XBRL生成能力,实现开发、扩展和管理分类标准、创建和管理报表,以及开发网上电子填报至XBRL数字报告生成一体化解决方案的XBRL平台。进而将研究重点转至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方向,从而整体提高审计的智能化应用和整体水平。

2、 建立基于XBRL的公共信息平台

该平台包括公司财务信息、审计信息、税务信息、工商信息等,这些信息在统一的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相互援引,一方面可以实现审计系统与其他监督系统的信息交流,实现数据共享,发挥数据发掘潜力,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组建战略合作性的审计网络,强化审计领域的纵向和横向数据传输,资源共享。例如普华永道的内部数据平台可以实现跨界服务,对来自全球超过7万5千家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文档进行评估的时候,其员工能够快速地获取、创建、分享和调整用于分析的模型、数据和可视化选项。可想该技术推广到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巨大潜力。

3、 构建多层次的信息安全体系

XBRL格式信息其所有内容都是以数字形式流通于互联网上,因此要保证交流双方进行安全数据传输,需要建立安全保障体系。一是要保障数据存储安全,建立包括如访问控制、数据库安全、防火墙等保障措施。二是要保障信息通讯安全。可以构建审计机构和被审计单位之间安全的VPN通信网络,不但提供及时的安全信息交流而且可以大大节约通信双方的费用,还可通过该VPN网络,配置相应的软件,实现对被审单位的实时监控。此外,切实做好XBRL数据库的备份,以应对网络环境下内外数据资源和信息系统安全隐患。

4、 加强人员的培训和复合型团队建设

为应对XBRL审计的挑战,一方面加强人员的培训工作,培养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构建复合型团队,通过经济、财会、计算机、企业管理等多方面人才的通力配合、默契协作,应对XBRL审计需求。

5、 构建信息系统审计概念框架

XBRL为审计信息化建设搭建了一个平台,然而信息系统审计目前还没有形成规范理论,应当从实践出发,研究XBRL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风险、业务流程和智能审计的技术方法。在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审计实践加强计算机审计准则的确立与完善。例如对xbrl文件和分类标准应用的审计准则、对生成xbrl信息系统的审计准则等。应尽快构建以理论为基础,以准则为指导的计算机审计概念框架。

三、结语

可以预见,XBRL的推广应用将会提高审计效率,减轻审计人员工作负荷,使审计 人员更多地投入对被审单位的深度分析,提高审计工作的附加价值,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XBRL的推广应用为审计智能化、实时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只有抓住机会,应对挑战,审计才能在新的环境下提升自身的价值,向更高更深远的方向发展。

大数据审计论文篇(6)

  一、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程序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一般审计程序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异议和复审阶段。电算化会计审计也可分为这四个阶段,同时结合自身的特殊要求,运用本身特有的方法,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评价。

  (一)准备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初步调查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基本状况,并拟定科学合理的计划。一般包括以下主要工作。

  1.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的基本情况,如电算化系统的硬件配置,系统软件的选用,应用软件的范围,网络结构,系统的管理结构和职能分工、文档资料等。2.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明确彼此的责任、权利和义务。3.初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以便确定符合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4.确定审计重要性、确定审计范围。5.分析审计风险。6.制定审计计划。在审计计划中除了对时间、人员、工作步骤及任务分配等方面作出安排以外,还要合理确定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的时间和范围,以及测试时的审计方法和测试数据。

如果要安排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则还需列出所选用的通用软件或专用软件。对于复杂的电算化系统,也可聘请专家,但必须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

  (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电算化审计的核心。主要工作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范围、要点、步骤、方法,进行取证、评价,综合审计证据,借以形成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符合性测试。进行符合性测试应以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检查结果为前提。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非常差,不值得审计人员信赖,则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取消内控制度的符合性测试,而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并加大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符合性测试项目中,主要内容应该是确认输入资料是否正确完整,计算机处理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系统安全可靠性比较高,则应对该系统给予较高的信赖,在实质性测试时,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实质性测试的样本量。由于我国的电算化审计刚起步,还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相应的具体审计准则也没有出台,所以目前情况下,可暂时以财政部颁发的有关会计电算化的工作规范、条例、办法等作为参照,并以此作为符合性测试的主要内容。

  2.实质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评价和鉴定。进行实质性测试须依赖于符合性测试的结果,如果符合性测试结果得出的审计风险偏高,而且委托人有利用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舞弊的动机与可能,并且委托人又不能提供完整的会计文字资料,此时注册会计师应考虑对会计报表发表保留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考虑采用通过计算机和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方法,具体包括:a.“测试数据法”,就是将测试数据或模拟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进行手工核算和被审计单位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比较处理结果,作出评价;b.“受控处理法”,就是选择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最好是12月份)实际业务的数据分别由注册会计师和会计电算化系统同时处理,比较结果,作出评价。

  3.利用辅助审计软件直接审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注册会计师可利用通用或专用审计软件直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下进行数据转换,数据查询,抽样审计,查账,账务分析等测试,得出结论,作出评价。

  (三)审计结论和执行阶段

注册会计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后,整理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审计报告时,除对被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公允性、一贯性发表意见,作出审计结论外,还要对被审单位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功能和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审计报告完成后,先要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并报送审计机关和有关部门。审计报告一经审定,所作的审计结论和决定需通知并监督被审单位执行。

  (四)异议和复审阶段

被审单位对审计结论和决定若有异议,可提出复审要求,审计部门可组织复审并作出复审结论和决定。特别是被审单位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了新的改进时,还需组织后续审计。

  二、电算化会计条件下的审计内容

电算化会计系统与手工会计系统不同,它是由会计数据体系,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以及系统工作和维护人员组成,所以电算化会计的审计内容与手工会计系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电算化会计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审计。一方面是企业的内部控制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记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如输入、输出的授权控制,业务处理的审核等。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资产的完整性,通过以上两方面的评价,可以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能在何种程度上防止或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错误及经营过程的舞弊。

  (二)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计,也可称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就是会计软件,会计软件程序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会计电算化系统整体水平的高低,在这部分里主要审计会计软件程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的及时性、正确性和可靠性,以及程序的纠错能力和容错能力。会计软件程序的审计可采用通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及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数据转换功能的方法来完成。

  (三)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处理对象即会计数据的审计。会计数据处理的真实性、正确性、可靠性,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和可靠性,所以这一部分的审计是至关重要的,注册会计师可采用抽查原始凭证与机内凭证相对比,抽查打印日记帐和机内日记帐相核对等方法,同时也可采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功能来完成审计,从而降低审计风险。

  (四)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质量的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项系统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及系统维护等。电算化系统的质量,运行水平,一方面依赖于日常的管理和维护,但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过程的质量。一旦在开发过程中产生错误,则在系统运行后,将影响到会计数据的加工处理以及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并且在运行后,对该错误进行修改也极其困难,所以,应该也必须在系统开发过程中进行严格的审计保证其质量,防止计算机舞弊,保证系统运行后的可靠性、效率性。

  参考文献:

大数据审计论文篇(7)

关键词:新常态;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步骤;要点;建议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医药卫生体制也不断改革,经济发展“新常态”也必⒋动社会管理的“新常态”,也要求内部审计从传统的招标审计、合同审计、财务收支审计转型为绩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等多领域审计。在“新常态”转型过程中,医院积极开展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绩效审计工作,如A医院连续对2011年―2014年每年新增单价5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从医疗设备的“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审计,并将审计成果运用于大型医疗设备购置及管理中,加强了医疗设备的优化配置,提高了医疗设备的使用效能。本文以A三甲医院为实例探讨新常态下医院对大型医疗设备的绩效审计。

一、开展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1. 确定审计范围

通过查阅财务固定资产一级明细账、实物管理部门医疗设备实物明细账了解医院医疗设备的总体情况,以每年新购单台一定金额为起点或者大型医疗设备购置较多的使用部门来确定大型医疗设备的审计范围。如A医院以年新增单价50万元以上医疗设备为标准来筛选审计范围。

2. 初步了解医疗设备管理、使用情况

采用调查、座谈等方式向设备科、财务科、物价室、信息网络中心、设备使用科室等部门了解相关医疗设备管理、使用和信息系统数据记录等情况。

3. 设定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分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科研效益三个方面,主要采用的经济指标包括购置价值、收费标准、工作量、年均净收入、年均折旧成本、年均投资收益率、静态投资回收期、工作量预算完成率、收入预算完成率等;社会效益主要为检查结果阳性率、病人满意度调查情况等,科研效益主要为设备对科研项目研究数据辅助情况等。

4. 确定按单台分析还是同类型分析

因涉及医疗设备基础数据取数的因素,讨论确定该台医疗设备可否单台分析,不能单台分析的可否按在用同类设备分析。

5. 编制收集数据表格

按照收集数据的来源分科室编制表格,采用设备使用科室填写与相关职能部室填写核对相结合的方法。从设备科收集的相关数据包括科室在用同类设备总台数、设备维修成本等,从设备使用科室、物价室、信息网络中心收集的数据包含收费编码、收费项目和标准、年均工作例数、年均总收入等,从财务科收集设备折旧成本、设备人力成本等。

6. 确定数据来源可靠渠道

数据来源的信息渠道包含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下称HIS系统)、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下称PACS系统)、手术麻醉系统、设备使用登记本等。

(二)实施阶段

1. 查阅资料

查阅医疗设备管理、使用、盘点、报废等制度、固定资产“三账一卡”、医疗设备购置前论证资料、招投标文件、合同、验收报告、盘点表等。

2. 实地调研

下到各个设备使用科室实地调研医疗设备使用情况,设备使用耗材出库、领用情况,制度的执行情况,设备所关联信息系统的操作及登记情况等。

3. 核实数据

考证所收集数据的来源是否可靠。特别是要核实使用该医疗设备的收费项目及与收费项目相匹配的工作量。对于存疑的数据,要进行全面、详细的审查,以避免结论的偏差。

(三)分析阶段

通过查阅的制度、查证的数据对设备的管理情况、制度执行情况、设备的绩效进行全面分析,按照之前设定评价指标对每台或每类设备进行测算,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影响绩效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

(四)评价阶段

取得真实、准确的数据和掌握客观公正的事实后进行审计评价,反映出设备的管理、使用、绩效情况及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审计意见建议,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五)落实阶段

审计结果和改进的建议不落实,审计成果就得不到有效的运用。审计部门应跟踪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和审计意见落实成效。

二、主要审计要点

(一)医疗设备购置前的论证、立项、审批的审计

审计申请论证表内填写内容的完整性及论证数据的准确性,设备的申报是否经过申报科室核心小组讨论,设备的立项及审批是否手续完备。

(二)采购大型医疗设备招投标的审计

审计设备的采购是否按《政府采购法》、《招标投标法》《政府采购实施条例》、《招标投标实施条例》进行,招标文件的编写、报价是否合理,应该采用公开招标的项目有没有没化整为零规避公开招标。

(三)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合同的签订、履行、付款的审计

审计合同的条款与招投标文件的一致性及完整性;付款是否按照合同执行;大型设备是否预留质保金等。

(四)设备购入后验收的审计

设备验收是否有书面验收报告;设备的规格、型号等是否符合招投标文件及合同要求等。

(五)医疗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审计

制度的建立是否符合内部控制要求;实际操作中是否按照制度执行等。

(六)医疗设备使用中的绩效情况审计

基础数据信息是否准确;是否达到采购前的预算论证;设备的工作量、投资收益率等各项指标如何。

(七)医疗设备维修、报废、处理的审计

设备的维修、维保是否按法规进行采购;维修、维保费用是否合理;是否按制度审批后报废并处理实物资产。

三、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实例结果

A三甲医院审计部门选取2011年、2012年、2013年每年新增单价大于50万元32台医疗设备、2014年新增单价大于100万元21台医疗设备进行绩效审计。

经济效益方面通过单台设备或同类设涞氖杖搿⒊杀镜仁据进行分析,并将实际执行数与购置前预算论证数对比。53台设备22台设备年均投资收益率大于零,占比42%;46台设备能够收回初始投资,占比87%,其中:能在经济折旧年限内收回初始投资的有27台设备,占比51%;7台设备难以收回初始投资,占比13%。27台设备购置前有填报预计工作量,占比51%,仅有10台设备可以完成预算工作量,占比19%;28台设备购置前有填报预计收入,占比53%,仅有6成了预算收入,占比11%;31台设备购置前填报预计投资回收期,占比58%,仅15台设备实际投资回收期短于预算投资回收期,占比28%。

社会效益方面,53台设备有50台设备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治疗效果有帮助;CT等检查设备的阳性检查率达到85%以上。

从审计的结果看,A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绝大多数能收回初始投资成本,但仅有42%的设备投资收益率大于零,51%的设备能够在经济折旧年限内收回投资。医技科室购置的设备如CT、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临床科室购置的设备如点阵激光治疗系统、肺功能机年均投资收益率较好,均达到50%以上。

58%设备造成年投资收益小于0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原有设备检查/治疗人数均未达到分析期间盈亏平衡点数量;二是新手术设备,病人对新设备、技术了解不够导致病源不足,医生对新设备的操作不够熟练,因此检查/治疗人数未能达到预期预计量。三是医疗设备的收费项目购置前论证不准确。

四、审计建议

(一)加强设备立项前的论证及审批

医院在设备立项时,应严格要求设备申请科室客观编制设备效益预测分析报告及填写《论证表》。组建独立于设备使用科室之外包含财务人员特别是物价收费人员等参与购置前的论证及审核。除设备技术配置参数论证外应加强对设备采购的效益预测、市场前景等方面的分析及论证。

(二)针对大型医疗设备建立单机核算数据信息,实现信息统计的完整与准确

在采集数据时发现数据的准确性不够高、分类不够细,导致根据收入成本计算效益不够准确。建议医院探讨针对百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建立单机核算体系,将PACS等信息系统与收费系统数据匹配关联,逐步实现大型医疗设备单机核算信息化统计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三)对大型医疗设备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推动医疗设备的优化配置及使用效率

对大型医疗设备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平台及评价体系、评价方法等,以奖罚的手段来落实科室申请时的效益承诺。促使科室在大型设备购置前进行真实、有效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分析,避免论证表如一纸空文,流于形式。以便医院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优化资源配置。

(四)加强设备使用中的“实时跟踪,动态管理”

加强对设备全寿命周期的跟踪分析,动态管理,对部分不能收回投资的设备跟踪其以后年度的收支情况,并持续分析评价结果作为今后购买同类型设备的依据;产生良好效益设备也应持续关注其动态变化,如关注其以后期间可能产生的大修理费用和维护保养费用,使其保持良好收益。

(五)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收费管理,避免收费项目与手术记录不相符的现象

对于多科室合作完成的项目及先执行后收费的项目,建议术后临床科室将手术记录与执行科室录入病人住院明细收费项目复核,避免收费项目与手术记录不相符的现象。

“新常态”下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依靠资源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医院发展也由粗放式“大收大支”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转变。开展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正是精细化管理的体现,有效促进了医疗设备购置决策的科学化,管理的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瑾,高玉萍,黄国英,王艺.大型医疗设备绩效审计分析探讨[J].经济师,2013(11).

[2]陈淑兰.浅谈医疗设备效益审计[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