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建筑评价论文

建筑评价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7 15:31:59

建筑评价论文

建筑评价论文篇(1)

(1)建筑技术专业可实施的实践教学考核内容。根据国家对于教育改革所提出的一系列举措,针对建筑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要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教学考核内容。建筑专业核心课程(建筑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及原理、中外建筑历史、建筑结构与建筑力学、建筑构造)等内容都是学生在院校期间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然后就是要结合授课内容进行实践教学,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是十分重视实践经验的,所以,实践环节是很必要的,我们主要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根据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着突出培养学生技能操作的能力,制定安排教学实践考核。学生能够根据建筑专业核心课程的基本理论,按照规范要求实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完成助理项目管理师和施工员的岗位实践操作内容,了解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意义,熟悉成本管理的任务和措施,掌握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的结算方法,完成造价员的岗位实践操作,会运用工程项目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工程项目质量、安全和文明施工管理的能力,能够整理竣工验收文件及工程备案资料,会签订工程保修合同。能够熟悉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和资料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初步具备资料员的基本素质和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能力。能够掌握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会用所学知识进行施工项目风险管理。

(2)具体实施的教学实践考核评价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自觉按规定时间进入实训工场,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如果有违规现象,一定要按照相应的惩罚措施严格处理;进实训工场操作前,应按要求穿戴好工作服、鞋、帽等劳保用品,并能保持工作服的整洁;借、领、还器材或工量具,要有专人负文明有秩序;按要求在自己的工位上认真训练,不串岗,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实训结束后,个人要做好本工位的清洁工作和机器设备的保养,班级卫生值日生,要及时打扫工场卫生,清除垃圾;要尊重专业教师、指导教师和管理员,听从指挥和安排,虚心接受指导。

2建筑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具体评价方法

学生在院校学习过程中,教学评价是教师对于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后实施的内容进行评价的过程,此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关系着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同时也关于学生学习的心理感受。因此,我们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法必须要体现出我们要培养的目标,符合现代社会的技能型人才。我们所进行的教学评价不是在于给出评价内容,而是要在评价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应有的东西,并且认同,接受评价,根据所给出的评价结果能够进行改进,达到最终学生学到知识的目的。教师在给予实践教学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必须要做到给出评价保证其客观性,准确性以及科学性,保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不要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模块式教学,将课程体系分成若干模块,对每个模块进行逐一解释操作。我们进行教学评价时必须根据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进行选择。我们进行实践教学通常会在分组的情况下进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得到启发,自我约束管理比较明显,我们可以按照分组情况进行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也同样要进行评价,突出小组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可以将每个小组所做的内容进行公布,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劲头。

我们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而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和动手能力的话,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表现性评价,把学生的实验记录进行综合评价,提出专业的见解,这样可以更加结合学生实际,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更新。同时,根据不同教学实践内容实施阶段性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且更强调学生怎样才能学会,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良好的职业修养,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得到持续发展。我们在评价体系中一定要注意的事,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角色,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和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能够实现平等对话,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的都是辅导者,起着辅助的作用。总的来说,我们在进行教学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学生,不同的学生给出的评价内容是不同的,要满足学生的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在给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给予肯定,在评价方法中,我们倡导广泛应用注重过程的表现性评价,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恰当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使在实践教学事半功倍。

3结语

建筑评价论文篇(2)

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是考核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加强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协调,进一步强化建筑师基本素质的综合训练,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环节通常存在以下问题:学生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客观上还面临着考研、择业等多项任务,这有可能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毕业设计前期调研及构思方案的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处在大学毕业前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别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态度散漫,效率较低。这两方面导致的结果是:调研深度不够,方案构思难以进行;中期方案难以深化,甚至方案严重不合理,以至重新构思;建筑作品细节推敲不足,作品单调,缺乏个性和特点。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组选取2010~2013届年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部分学生作为教改对象,连续4年尝试毕业设计过程控制和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期提升建筑学本科毕业设计质量。

2.过程控制与质量评价体系的确定与实施

2.1过程控制方案过程控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强调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训练和深度要求,将毕业设计总过程划分为:调研阶段、方案构思阶段(一草)、方案深化阶段(二草)、方案完善阶段(三草)、正图阶段、设计文本阶段等。每个阶段给出具体时间节点,给出明确的成果完成及交付日期,明确给出各阶段成果的质量标准与分值。

2.2质量控制与评价

2.2.1毕业设计成绩组成我校建筑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成绩组成是:平时成绩占30%(导师给出),中期考核成绩占30%(由全体导师给出的成绩平均),终期答辩成绩占40%(由答辩小组教师给出的成绩平均)。

2.2.2平时成绩构成为了保证各个环节的设计质量,必须强调每个环节的比重。给出的是平时成绩构成表,其中明确给出了各环节满分分值和相应要求。有了明确的环节分值,学生对各个环节都予以充分的重视,特别是会对前期的调研、方案构思,投入了应有的精力和热情,而调研和方案构思的有效实践与强化训练,又为其就业面试、考研复试提供了有效的专业能力支撑。

3.考核结果

通过阶段培养训练,2010~2013年度建筑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的毕业设计学生,均较好地完成了毕业设计成果,未出现不及格阶段成绩。各方面综合素质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在方案构思创作能力、实地调研及资料分析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2012届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有1名同学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二等奖(建筑学专业唯一最高奖),有3名同学获得学院优秀毕业设计;2013届毕业设计教改实践小组有1名同学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建筑学专业唯一最高奖)。

4.结束语

建筑评价论文篇(3)

论文摘要 使用后评价是指对建筑,建筑综合体及建成环境所开展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与方法。它关注的是建成环境的实际使用状况以及使用者的意见和要求。通过收集使用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将建筑师与规划师的规划设计目标与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加以比较,使用后评价者能为建筑师与规划师提供极具价值的反馈信息,使建筑师与规划师得以据此有针对性地改进其规划设计工作。本文简要介绍建筑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发展简史以及建筑使用后评价常用的技术和方法。

一、使用后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

1.使用后评价的概念

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简称POE)是指对建筑物及其环境在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的一套系统的评价程序和方法。它关注的是建筑及其环境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使用者的意见和需求。其原理是通过对建筑与规划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加以对照、比较,收集反馈信息,以便为将来同类建筑与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建筑决策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2.反馈机制的作用

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是人类在20世纪提出的三大理论。维纳提出控制论的核心,就是特别重视反馈机制的作用。维纳的控制论论述了人类、动物和机器是如何利用反馈信息来学习、调整并改进自身的行为。没有反馈的控制是不可能的。以射箭运动员为例,每发出一箭,都要了解所射之箭偏离靶心的信息,作为调整下一次射箭的依据,使之越来越准确地命中目标。开展使用后评价的目的就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建立反馈机制。缺乏这一过程,规划与建筑设计的程序就不完整。

欧美建筑界通过使用后评价发现,大量建筑物中存在的缺点、不足和问题,是由于建筑设计不当造成的。这些问题若不是通过使用后评价及时发现,就可能在类似的其它工程中一再发生,甚至延续数十年而得不到发现和解决,将造成极大的损失。

3.“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

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要创造适用、健康、安全、节约资源能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建筑空间、场所等人工环境,来满足人们的各种使用需求(包括居住、工作、生产、休闲与娱乐等各种活动)。因此,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为建筑物的使用者着想,为他们设计良好、适用的建筑空间,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水平优劣、质量高低的根本判别准则。

4.使用后评价的作用

一个建成的建筑物及其环境是否令人满意?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这些问题,使用者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长期在其中居住、工作、生活,最有切身体会,他们的意见也因此而极具参考价值。

归纳使用后评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①有助于改善建成环境的质量与功能,使之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②有助于促进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形成导则、规范和标准;

③有助于提高建筑师、规划师的修养和业务能力。《红楼梦》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俗话也说:“木匠要巧,郎中要老”。一位成熟的、高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应同时具备木匠之巧和郎中之“老”。如果不了解使用者的多种要求,不熟悉人们在建筑空间中发生的行为模式和引发的环境心理状况,是难以胜任建筑师和规划师的工作的。而使用后调研与评价正是建筑师、规划师了解、熟悉服务对象,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和修养的一项基本功。

④有助于科学地检验和评价规划与建筑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是否优秀。如同评价影视作品设有金鸡奖、百花奖,要依赖专家的评价和观众的评价一样,对于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评价,也一样既要依靠专家的评价,又要依靠群众的评价,二者不可或缺。而此二者的评价都涵括在使用后评价的范畴之中。

⑤有助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和四节一环保(节材、节地、节能、节水)建筑的实现。

使用后评价的最新发展:绿色建筑使用后评价,着重于对建筑的四节一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考量,对建筑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成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起重要作用。

二、使用后评价发展简史

1.发达国家的使用后评价[1]

首个严格意义上的POE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最早是由Osmond等人于1966年对精神病院和监狱等特种建筑开展使用后调研。这些工作着重调查评估这些特种建筑对特殊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和心理的影响,并为今后改进同类建筑设计提供依据。

自上世纪60年代末至整个70年代,发达国家建筑界有若干重要的相关论着发表。如1969年,Robert Sommer出版着作《私人空间:设计的行为基础》(Personal Space:The Behavioral Basis of Design);1974年,又出版《紧密空间:硬的建筑及如何使之人性化》(Tight Spaces:Hard Architecture andHow to Humanize it);1975年,Edward T.Hall出版了《建筑界中的第四维度:建筑对人之行为的影响》(The Fourth Dimensionin Architecture:The Impact of Building onMan’s Behavior)。可见,当时西方建筑界已十分关注建筑设计与人的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用后评价的开展正是与这些理论动向密切相关的。在此背景下,1968年西方建筑界成立了“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其成员包括建筑师、规划师、设备工程师、室内设计师、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地理

学家等。7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建筑界又陆续出版了一批着作,涉及使用后评价方法及案例研究,并办有专门的杂志,如《环境与行为》(《Environment and Behavior》)、《环境心理学报》(《The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Psychology》)、《建筑学和现代建筑》(《Architecture and ProgressiveArchitecture》)等。在这些重要建筑类杂志上,也重视POE论文的发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C h r i s t o p h e rAlexander先后于1964年出版了《形式合成注释》(《Notes on the Synthesis ofForm》);于1969年出版了《模式生成住宅》(《Houses Generated by Patterns》),后又于1977年出版了《模式语言》(《A PatternLanguage》)。这些着作对建筑使用后评价的开展起到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975年,美国成立了《通用设施管理》(《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机构,开始对办公建筑的性能开展可测量指标的研究。自上世纪60-80年代,美国已对学生公寓、医院、住宅公寓、办公建筑、学校建筑、军队营房等建筑广泛地开展使用后评价研究,发展出一套关于数据收集、分析技术,主客观评价指标、评价模型及设计导则等方法体系,包括调研、访谈、系统观察、行为地图、档案资料分析和图像记录等一整套开展POE的技术手段。

在英国,70年代也出版了有影响的关于POE的着作,如苏格兰《建筑性能研究中心》的Markus于1972年出版的《建筑性能》(《Building Performance》)一书,影响相当广泛。

总之,到80年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POE已成为政府和建筑界的例行活动。一些建筑学院还将POE列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除了美国以外,在欧洲、大洋洲和日本,有三个重要的组织在执行POE研究。它们是:

①欧洲的IAPS(《International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eople&TheirPhysical Surroundings》)(国际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

②澳洲、新西兰和东南亚的PAPER:《People&The Physical EnvironmentResearch Association》(《人与实体环境研究协会》);

③日本的MERA:《Man-EnvironmentResearch Association》(《人与环境研究协会》)。

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探索生态建筑学和开始环境影响评价,注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和与自然生态、环保的关系。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资源问题的加剧,自8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更加关注绿色建筑。如美国成立绿色建筑协会USGBC(United StatesGreen Building Council)。有关绿色建筑与建筑环境评价的方法体系也纷纷推出。如英国建筑研究所(BRE)于1990年推出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BREEAM)”,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推出的“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1996年由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等14个国家参加的“GBC绿色建筑挑战”。还有德国的生态导则LNB及ECO-PRO、澳大利亚的建筑环境评价体系NABERS、挪威的ECO profile,荷兰的ECO Quantum,法国的ESCALE、EQUER,日本的《环境共生住宅A-Z》等。这些评价体系对建筑是否节能、环保的性能标准给出系统的分析与评估方法,并设计了各类图表及电脑软件,便于设计者或使用者评估。

2.我国的使用后评价

我国的建成环境使用后评价及相关工作,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常怀生先生于1982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介绍建筑环境心理学,并于1984年翻译出版了《环境心理学》一书,其中介绍了日本的环境评价工作。1992年常先生着手调查全国9个城市123户住宅、4个城市7家医院近60间病房,以及深圳6栋办公楼近40间办公室。其评价实践偏重于研究人与微观环境的心理互动关系。后来,他又在1999年《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一书中介绍了POE的理论和方法。

关于建筑物理环境的专项使用后评价方法的研究也在80年代陆续展开。例如,杨公侠先生于1984年出版的《视觉与视觉环境》一书,结合视觉环境进行环境评价研究。

笔者曾于上世纪80年代研究厅堂音质的评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对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的使用后评价。1990-1993年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笔者对4城市17个居住区居民进行居住区生活与环境质量使用后评价。以人群的主观评价为核心,利用量化的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环境综合评价的科学架构。

1998年在《建筑百家言》[2]一书中,笔者发表了《提倡建筑师进行使用后调查》一文,强调了在我国建筑界开展使用后评价的重要性。此后,笔者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招收博士生,开展建筑使用后评价的较为系统的研究。目前已先后有朱小雷、陈建华、尹朝晖等三位博士生毕业。另有若干位博士生仍在这一领域耕耘。他们分别就使用后评价方法体系以及城市休憩性文化广场、住宅、大学校园教学建筑以及办公建筑等建筑环境开展较为深入的使用后评价研究。朱小雷博士还于2005年出版了《建筑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一书。

1993年,在吉林召开了我国首次“建筑与心理学”研讨会。李道增先生于1999年出版了《环境行为学概论》一书。胡正凡、林玉莲于2000年出版《环境心理学》一书。他们在“环境、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利用 认知地图对校园环境和风景区质量做了评价研究。该书还介绍了POE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特点。

庄惟敏于1999年出版了《建筑策划导论》一书,系统介绍了日本住宅空间的评价方法。他结合建筑策划理论研究,系统地发展了以“语义差异法”为中心的建成环境评价方法,强调利用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评价现状环境实态,收集建筑策划基础信息的重要性。

关于绿色建筑评价的研究,我国在进入本世纪以来也有很大发展。如2001年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制订了《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同时多家科研机构、设计单位合作,制订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价体系》,并出版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另外《现代房地产绿色开发与评价》一书也于2003年出版。同年8月,由清华大学等九家单位合作,完成了《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1996年香港地区参照英国的BREEAM,建立了HK-BEAM。1999年台湾地区也推出了《绿色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3]

三、评价学要点

使用后评价涉及评价学,因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评价学的要点。

首先,评价可分为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两大类,并且应当以后者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尤其是使用后评价,更关注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如满意不满意,舒适不舒适,方便不方便等。

其次,评价可以按定量和定性的方式进行。通常客观评价多依赖于定量指标进行,而主观评价则多以定性的方式进行,但也可以利用诸如语义学标度等方法予以量化,使之能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再者,评价通常还会依靠一套指标集(或称因子集、参量集)来进行。这些指标要求是彼此独立的,并且对于所评价的对象而言,应当是力求完备的。对各指标还应寻求适当的容限和优选范围。

探讨主客观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评价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如何由各单项指标的评价合成为综合评价,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另外,依靠什么人去评价,用何种技术方法去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评价学内容。

四、使用后评价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与分析

通常需要收集的资料包括有关建筑设计图纸、维修记录及变更设计的情况。若是欲进行绿色建筑评估,则还应包括用电、耗能的记录等资料。

2.现场踏勘与测量

进行现场踏勘的目的是熟悉欲评价之建筑及其环境。专项评价还应包括必要的测量:如光学、声学、热工学与室内空气品质测量等。

3.问卷调查与访谈

调查访谈的对象主要是建筑的使用者,也包括该建筑的服务与管理人员。有时还需要向相关专家(包括建筑师、规划师)作调查、访谈。例如,欲评价观演建筑设计是否良好,则可向音乐家、乐队指挥、演员、导演及剧场经理等作调查和访谈。

若涉及的调查访问对象过多,则需采用随机采样的原则来获得调查对象的样本。若所需研究、评价的项目与被调查者的身份与社会统计属性有关(年龄、性别、职业、民族、收入等),则尚须记录这些信息资料,以供后期分析之用。

设计调查问卷也有许多讲究。通常须涉及对使用者的健康、安全,工作效率与生活方便性和心理舒适性等方面的问题。如询问何项设计是成功的?何者是失败的?某工作与活动空间的面积、体积是否足够?各房间之间的空间关系是否恰当(包括平面关系和竖向关系)?交通面积和路径(包括门厅、过道、楼梯等)是否足够与恰当?指向性是否明确?物理环境(声、光、热、空调、通风、遮阳)等是否满意?墙、地板、天花等各界面的装修材料是否合适?建筑外观及美学效果如何?使用者在各种空间中所感受到的领域感、私密度如何?是否便于社交接触?建筑物是否便于变更使用?是否便于维修等等。同时,还可询问是否需要某些使用者认为必需,而所在建筑又缺乏的房间或设施以及使用者对改进设计的建议等。

关于空间利用率的调研,可以询问使用者在一个平均周内,花多少时间于某个空间。具体时间(小时数)可按每4~5小时分档。

为了量化主观评价,可采用语义学级差标度法来获取评分。通常采用4、5、7、9、乃至11级标度。例如:

采用4点标度的好处是不设中间态度,要么是正的评价,要么是负的评价。如:

当欲作某专项使用后评价,在设计问卷时,可以把其它项目的问题也夹杂其中,以一种不经意的方式来调研,避免诱导、暗示的作用,以便更真实地了解到使用者的反应。

4.直接观察与行为记录

对人们如何使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进行直接观察,并利用草图来记录其行为,从中发现规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一项基本方法。例如陈建华等人[4]在对岭南地区休憩性文化广场所做的使用后评价中,就曾利用此方法发现乔木下人群的若干行为模式,包括主要使用人群的年龄、性别、利用时间和人数的分布,人群集聚特性与活动类型等,并得出在设计休憩性文化广场乔木下空间时,应注意其坐椅的布置和设计,注意周围景物的可视性等设计导则。

5.拍照与录像

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人们如何利用某一建筑空间或设施的行为加以拍照、录像,也是行为记录的一种常用方法,可作为直接观察和草图记录法之补充。朱小雷[5]在对华南理工大学文化广场作使用后评价时,曾于2002年4月24日下午利用拍照记录行为资料。图1是他在半小时内每隔5~7分钟对该广场的拍摄样本。通过拍照,他发现了一些空间异用行为,如有18人在中央主花坛就座,说明原设计在花坛边布置的坐位数量不足,或坐位设计不舒适。他并发现有小车开到广场中停车。这显然不符合设计者设计该文化广场之初衷,说明设计者未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护类似行为之发生。拍摄还发现跆拳道小组和交谊舞小组共同利用该场地作为活动空间,但在时间上有冲突等问题。

6.认知地图与使用方式记录

让被访者画出某建筑环境或空间的认知地图或意象图式,也是一项行为与环境心理学的调研方法,从中可以了解建筑等认知对象在使用者心目中的印象,以及使用者是如何感知所处的建筑空间环境的。此外,提供给被访者一些建筑的平面图,让被访者画出(或用文字注明)其是如何利用该空间的,也是一项辅助的调研方法。如尹朝晖[6]在对珠三角地区住宅实施的使用后评价中,就利用此方法了解到居民如何使用住宅的许多细节和方式。图2示出部分居民住宅的使用方式记录图。她从中归纳出居民有希望设独立书房和第二主卧室的倾向;居民有希望主卧室有私密化个人休闲空间或读书空间的倾向;有自己划分出玄关的倾向;居民有喜欢在客厅设置酒吧、装饰柜或鱼缸的倾向;以及多数居民较喜欢圆形餐桌,较重视阳台的休闲功能等意向。

7.变更设计与改变空间使用功能的记录

在了解使用者对建筑空间与设施的使用方式时,注意了解使用者是否及如何变更设计和改动原设计空间的使用功能等信息,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这些行为的发生说明设计者的意图未能被实际使用者接受,二者发生差异。这些反馈信息提示设计者今后在设计类似建筑和布置同类设施时,应特别注意加以改善的地方。

8.利用图片或虚拟仿真技术来进行主观优选试验

何种设计方案和建筑空间环境更为使用者所青睐?欲对此有所了解有时可利用相片、设计图案、计算机仿真乃至虚拟现实技术提供给被调查、访问的对象,供他们进行主观择优试验。通常可采用二者比较择一或多者比较排序等方法。所提供的供择优、排序的图片,或虚拟仿真场景,最好在某一参量上加以变化,而其它参量尽量保持不变,以便了解被试者对某一参量的优选意向。由 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容易做到仅让单一变量变化,故特别适宜于此种主观优选或排序试验。至于所提供的图片或场景是否需要十分逼真,则应视所进行的试验目的而定。通常只要被试者能作出优选、排序判断即可。

9.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对所收集到的调研资料、信息,尤其是量化数据尚需根据评价的旨趣进行一些统计分析处理。常用的数理统计分析包括以下几项:

⑴平均值分析:可以了解大多数人的中心判断倾向;

⑵标准差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对象意见的分歧、离散程度;

⑶相关分析:可以了解调查参量之间的关联程度;

⑷独立性检验:可以检验调查参量之间是否相互独立;

⑸因子分析与主成份分析:可以了解哪些潜在的重要因子在起作用;

⑹回归分析:可以将所欲预报的参量(因变量)用一个或若干个自变量来定量地表示。

由于数理统计涉及专门的课程,为了更好地开展使用后评价,建筑师、规划师应当学一点统计学。现在已有专门的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可以利用(如SPSS统计软件)。

10.小结

综上所述,建成环境的POE主要可分为三个层面进行:其一是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主要是根据现行规范、标准的一套客观指标来检验;其二是从功能层面上进行,主要涉及各类专门建筑的功能,如医院、超市、剧场等;其三是从行为层面进行。这一类的POE更加关注的是使用者是如何使用空间的,其行为规律如何,以及环境心理效应。要考虑人体测量学、人类工程学的因素,注重研究建筑空间的次序、位置、相互关系、形状、比例、尺度、细部等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包括私密性、领域感、安全感、社交距离、亲切感、方向感、舒适感及对环境的认知等。

各类建筑使用后评价研究还在发展之中,尤其在国内建筑界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然而使用后评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是当今建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予以关注,共同推动使用后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参考文献

[1]W.F.E.Preiser et al,“Post-Occupancy Evaluation”VNRCompany.New York.1988.

[2]杨永生.建筑百家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3]刘启波,周若祁.绿色住宅综合评价方法与设计准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陈建华,吴硕贤.岭南地区休憩性文化广场中乔木下人群的行为模式研究.中国园林.2002.(5):48-50.

建筑评价论文篇(4)

关键词:节能评价;证据理论;能效;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 TE0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经济建设在不断地进步发展,建筑能耗量在能源的总耗量中占的比例逐年上升,能源的消耗除了造成能源危机的加剧,而且对环境也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因此,建筑节能的评价与能源标识是一种促进我国建筑能效提高的重要、有效措施。目前,以我国根据相关的技术标准导则,部分地区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了适宜当地的建筑能效测评标识方法。根据建筑运行当中能耗的计算法或者计算机模拟软件为基础的居住建筑能效评价方法是现今主要的建筑节能方法。

1、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理论模型

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理论模型的建立一般是先对被评建筑做节能强制性条款检查,如果检查未通过则其效能被标识为“差”;如果通过则进行下一能效标识阶段。能效标识是以理论证据和推理证据为基础进行构建能效标识模型。建筑能效的标识一般分为两个主要步骤:一是根据已建立的居住建筑评价指标与建筑能效的等级信度原则,对被评建筑作出相应的居住建筑能效等级信度的分配;二是结合模型的证据合成算法把各项指标信度综合为最终的建筑能效等级信度,最后根据综合能效等级信度的结果对建筑作出能效标识。

1.1强制性条款检查

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理论模型中的强制性条款检查是根据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房间里空调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这两个标准为检查的依据。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强制性条文是必须严格的按照要求执行。而有些强制性条款在实施的过程当中的可操作性不是很好,如关于空调、采暖能耗要求节能50%的条款,在实际的全年能耗计算中只能采用典型建筑的典型模式做运算,由于实体建筑的复杂多样性,运算情况的差距会很大,因此只要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设计就可以了,不需重新花时间分析计算设计的建筑节能率的多少。

1.2指标信度分配

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理论模型中的关键内容是节能指标的能效等级分配信度。模型中多个能效指标分配信度原则的建立,是结合我国现行的规范标准、同时考虑不同指标目前的技术水平、参照一些发达的国家的标准规范为基础,构建了十七个在指标分配信度上的原则。下面的例子是根据住房的空调设备能效指标的信度分配方法。

房间的空调能效指标信度分配原则:评价等级结果为通过,其房间的空调器满足2004年规定的房间空调器能效限定值、能源效率等级的最低能效限定要求;评价结果为铜牌的,其房间空调器满足2004年规定的房间空调器能效限定值、能源效率等级标准的第4级要求,同时采暖方式没有直接用电加热;评价结果为银牌的,其房间空调器满足2004年规定的房间空调器能效限定值、能源效率等级标准的第3级要求,设计建筑统一的空调室外安放板且预留排放凝结水的孔洞,同时安装位置要考虑夏季热量的排放,除此还需满足“铜牌”的评价结果;评价等级结果为金牌,其房间空调能效满足2004年规定的房间空调器能效限定值、能源效率等级标准的第1级要求,建筑的自然通风条件好,热量可以随自热通风散失,尤其是夜间的散热,空调设备装置具有回收热量的功能,同时满足“银牌”评价结果。

1.3证据理论与证据推理方法

证据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炼形成的证据理论,这种理论方法有完善的数学基础,根据各信息间的互补可以可靠的获得信息。此理论的局限与争议是在进行合成证据时,证据出现较强的冲突会导致合成的结果违背常理。证据推论方法水根据权重、组合信度以及归一化组合后的信度函数。基本信度的分配改善了证据冲突的合成在证据理论中的出现。证据推论方法在计算的复杂程度上比证据理论明显的降低,且在编程程序上容易了很多。

1.4证据理论与证据推理方法的能效标识模型

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力论模型的构建当中,评价等级是证据理论中的辨识框,辨识框中的等级能效是互斥和穷尽的。互斥是指完全的确定了某一能效等级时,该能效等级的信任度是1,其余的能效等级信任度一定是0,各能效等级信任度的总和不能超过1。穷尽则是表明辨识框包含一切可能出现的能效等级,不许评价者对辨识框外的能效等级作评价。

假设现在有多个评价指标,同时构成多个证据信息源。以各个指标为出发点,对建筑能效评价用信任度的形式进行表达,结合各评价的信度矩阵和指标权重建立基本信度的分配函数。函数的建立对模型中能效的评价和标识有和大的作用。

2、实例研究

在能效标识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依据应用软件工程理论和方法指导,运用开发工具开发的一套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软件,在某地区的住宅小区进行建筑节能评价和能效标识应用。

依照构建方法对该建筑实行强制性的条款检查,结果标识为“通过”。被检测的建筑屋面是使用憎水珍珠岩保温板作为保温材料,参照施工说明图,采用专业的计算方法计算出,被评建筑的屋顶总热传系数是0.75W/(㎡·℃),总热阻是1.30㎡·℃/W,热惰性是5.62;内墙的热传系数是0.80㎡·℃,热阻是1.26 ㎡·℃/W;外墙的总热传系数是0.82 W/(㎡·℃),总热阻是1.21㎡·℃/W,热惰性是2.96;楼板的热传系数是1.50㎡·℃,总热阻是0.66㎡·℃/W。检测结果表明,被测建筑的屋面、外墙以及楼板、户墙都满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热惰性和传热系数的要求。被测建筑的住宅是正南正北方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窗墙比例都能够满足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中的规定。从小区的施工说明图上了解到住宅外门窗的空气渗透性不超过1.49m3/m·h,查阅相关规定,该住宅的空气渗透性能够满足居住建筑节能标准的渗透条款规定。新的等级标准不对标准实施之前建筑的住宅建设进行强制性条框检查。

根据对被评建筑的施工图的计算分析、问卷调查及现场测试,结合各指标的信度分配原则,进行被评建筑的指标的信度分配。建筑朝向很有利于建筑节能;建筑体形系数、建筑室外环境、建筑内外遮阳、围护结构隔热保温性能、围护结构的气密性、空调系统的设备能效、电气与照明设备能效、室内的声光环境、室内热湿环境、室内空气品质、给水排水系统设备能效、电梯设备的效率、建筑中主要设备的运行管理制度、物业管理人员资质、建筑节能知识的选出与培训、能耗统计与公示,这些指标在能效评价理论模型的参照下确定权重和信度值后运用迭代算法可以计算出被评建筑能效的综合信度。依照综合信度的最大值原则,确定等级能效是否“通过”。

结束语:

依据建筑节能技术标准、证据理论和证据推理方法为基础,提出的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理论模型。该模型在冬冷夏热地区的应用,形成了一套关于该类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法。构建的这种建筑节能模型一般都是指建筑节能综合评价模型,这种模型所考虑的因素比计算机模拟的建筑能耗评价设计的因素更完善。由于对实例建筑能效的评价和标识,其评价结果和节能建筑评价标准的一致性,直接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杨玉兰,李百战,姚润明,康宁.居住建筑节能评价与能效标识理论模型[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0(3).

建筑评价论文篇(5)

【关键词】绩效评价 工程项目 理论分析

1.工程绩效评价理论的发起

从19世纪中期,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逐渐发展起来,但工程项目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起步较晚,国外是在近几十年才发展起来的。上世界九十年代,在英美的理论界出现了将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结合建筑工程实际的情况,并逐渐将其引用到建筑业中,但是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以及建筑工程管理与企业管理的不同,绩效评价也必然会有所区别。这一时期在英国和美国出现了一些工程绩效评价的理论,较为重要的有首先在英国发表的《重新思考建筑业》 (Rethinking Construction)和《加速变革》(Accelerating Change)两份报告。这两份重要报告的发表,将建筑业的注意力引向了绩效评价,使其认识到在企业管理中被成功应用的绩效评价理论和方法。这些报告在英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多数建筑企业甚至呼吁专门建立建筑业的年度绩效改进目标。之后,在这一基础上,英国建筑业相关研究机构制定了“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KPI)”,建立了一套较为合理的工程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能够使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都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绩效,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制订KPI希望工程项目能做到以下几点:1)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2)项目按时完成;3)高效率;4)杜绝安全事故;5)远离质量缺陷;6)项目预期收益能否达到业主的期望。

与此同时,在美国建筑理论界也出现了将绩效评价理论应用于建筑业的实例。1996年,Russell分析了建筑业中的20多个成功和失败的案例,发现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不足都可以用绩效评价理论来改进,因此,他根据在企业管理中应用较为成熟的绩效管理工具(Continuous Assessment of project performance,CAPP)加以改进,使之与建筑业的特点相适应,并且建立了能应用于建筑业的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他将这些指标按工程项目特点分类,不仅包括业主方、承包方、材料供应方的绩效评价,还包括环境保护,安全文明生产的评价指标,并且对各方面的指标根据其重要程度将其分为重要指标、次要指标、普通指标[1]。然后用这些指标来评价工程项目的绩效产出,以此评价结果来推动项目的管理,并采取纠偏措施。

2.工程绩效评价理论的应用

绩效评价是指对组织的行为活动成绩和效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定的程序、方式、方法的总称。鉴于工程建设项目固定的程序,所以工程绩效评价也应该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执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2.1组织经济、技术等各方面的专家成立绩效评价工作小组,根据项目的进展情况,选择对项目进度、质量、造价等影响较大的内容作为评价的对象,对项目部或在企业内部发出评价通知书或内部文件,明确绩效评价的主体、客体、采用的工具和工作时间,并将参与绩效评价的人员名单通知相关项目部;

2.2要求项目部提供相关基础资料,根据资料情况及评价对象的特点选择评价方法,“评价工作方案是绩效评价工作小组进行某项评估活动的工作安排,主要包括: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依据、制定评价指标,选用评价方法、制定评价基准、工作时间安排以及其他工作要求等”[2];

2.3根据基础资料及现场实际,采用确定的评价方法进行绩效评价;

2.4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工程计划作对比,看是否会影响工程预期质量、进度及收益,最后公布评价结果并整理归档。

进入新世纪之后,工程绩效评价的理论和方法都有了巨大的发展,新技术新方法也越来越得以普及,比如:模糊综合评判法、主成分分析法、逻辑框架法、主要目标法、DEA法、物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等等。

3.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纵观国内外对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3.1现有的一些工程绩效评价标准,大都存在“假、大、空”的问题,大多是为了完成任务,如可行性研究或项目后评价,并没有具体可行的来指导建设管理本身,没有切实可靠的评价指标。

3.2国内的一些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并不切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把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不加改变的直接引进来管理国内落后的工程实际,这必然是行不通的,能否可行,是否能有人掌握这些方法都不得而知。

3.3目前,国内外对于工程绩效评价指标的建立多停留在定性的角度,这一指标体系如何量化,怎么与工程实际相结合都是函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工程项目绩效评价起步较晚,理论还不成熟,目前还处于从企业绩效评价引入的初期阶段,因此,除了参考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之外,结合工程实际建立评价指标就尤为重要,构建适合各个工程项目本身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找出与其相适应的绩效评价的方法。

本文从工期、质量、成本、环境四方面来设计指标,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分为初期、中期、末期,初期是指工程项目的决策准备阶段,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和施工准备阶段,初步建立初期指标为:成本指标主要包括预算造价的编列、招标控制价和中标合同价的价格差异(标比离异率);时间指标包括进度规划和开工准时性;质量指标主要包括方案分析能力、沟通协调、员工能力和团队结构;初期环境方面指标主要包括要进行环境评估即设定项目环保手续的齐全性指标。

中期是指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初步建立的中期指标包括:成本指标主要有变更金额比、扣发金额比、预算执行率、减低成本率;时间指标主要有完工准时性、进度控制;质量指标为员工能力、材料/设备检验、资料管理、安全管理、施工/安装检验、索赔成功率;环境指标有绿色材料利用比重、排污超标率、环境事故发生次数。

末期是指建设项目完工后的竣工验收阶段,初步建立的末期指标包括:成本指标主要为扣罚金额比、完工金额比、项目利润率;时间指标为完工准时性;质量指标包括沟通协调、顾客满意度、完工验收、工程优良率、员工能力、团队合作、成品保护、安全管理;环境方面指标为周围居民投诉情况、环境报告情况[3]。

4.小结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建设项目自身的特点,在构建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时,增添了一个新的因素:环境因素,这是当前对建设项目的一个新的要求。

从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这两个角度考虑,工程绩效评价指标必须具有全面性、动态性的特点,必须从工程策划阶段一直延伸到工程后评价阶段,涵盖所有方面,这样才能使绩效评价更实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 Russell J S,Jeslskis E J,Prestin M T.DeveloPment of a Predictive Tool for Continuous Assessment of Projeet Performanee.USA:The Construetion Industry Institute,1996:123一134

[2]冯为民,任宏,曲成平等.建设项目综合评价体系及模型研究[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6):103一111

建筑评价论文篇(6)

关键词:绿色建筑 建筑评价 方法体系

前沿:“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和自然相互协调发展的战略。建筑行业也在飞速的发展着,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产生,绿色建筑应运而出,同时绿色建筑的核心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统筹介绍了国内外的哦一些建筑评价方法和体系,希望能够建立一套完善的、全面的、科学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

1目前我国的建筑评价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方法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有(1)评价体系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2)具有多种指标,管理起来很麻烦;(3)评价过程工作量很大,不能快速给出结果;(4)评价体系的准确性上有一定的误差。

2 绿色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艰巨的工作。由于它涉及的专业领域广泛、复杂而且多样,因此要求多领域专家通力合作。一套既科学全面,又简明易操作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将十分有利于促进地区绿色生态建筑事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2.1 英国的BREEAM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英国的BREEAM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针对当时英国的市场需求和绿色建筑发展状况,其评价目标主要是英国的办公建筑。该机构同时为建筑师和开发商提供相关技术咨询。以建筑内和周围的一些标准作为评分的标准,最后综合加起来这些分数,给出高中低的三种评价。BREEAM 评价体系的推出,为规范绿色生态建筑概念,以及推动绿色生态建筑的健康有序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至今,它不仅在英国以外(例如中国香港)发展了不同的地区版本,而且成为各国建立新型绿色生态建筑评价体系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2.2美国LEED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LEED绿色建筑等级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着手制定. ,主要用于评价美国商业(办公)建筑整体在全生命周期中的绿色生态表现。其评价内容包括可持续的场址、能源与大气、用水效率、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和设计过程的改进等六个大的方面. 。其中每一个方面又包括了1-3个必须满足的先决条件,以及2-8个(共计34个)评价子项目,每一个子项目又包括了若干细则. 这套体系的主要优点体现在其透明性和可操作性。因为在评价要点之外,它还提供了一仅解释了每一个子项的评价意图、预评(先决)条件及相关的环境、经济和社区因素、评价指标文件来源等,还对相关设计方法和技术提出建议与分析,并提供了参考文献目录(包括网址和文字资料等)和实例分析。这样就使建筑师、业主等能够更加明确评价项目的依据、自己努力的方向以及可以采用的改进措施.

2.3加拿大GBTool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绿色建筑挑战"(GBC)是从1998年起由加拿大发起并有20多个国家参加的一项国际合作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绿色建筑评价工具”(GBTool)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为各国各地区绿色生态建筑的评价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国际化的平台,从而推动国际绿色生态建筑整体的全面发展。GBTool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价工具,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1)将地区适用性与国际可比性相结合;(2)以现有软件为评价的载体工具;(3)评价基准的灵活性;(4)评价机制的研究性和复杂性。

2.4 澳大利亚NABERS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NABERS 是一个最新开发的适应澳大利亚国情的绿色生态建筑评价工具。其目标有三:(1将来澳大利亚所有类型的绿色生态建筑都要通过该工具的评价;(2)同时适用于新建筑和旧有建筑;(3)评价将每年进行一次。NABERS 的评价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材料含能、能源、室内空气质量、资源高效利用、选址问题等六个方面。其评价机制仍然是先确定评价指标项目,再确定评价基准,最后进行评价。它也有自己的特点:(1)简单易操作;(2)采用“星级”的形式评价等级;(3)采用更清楚的直方图形式反映评价结果;(4)开放的系统。

2.5 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综合的生态建筑评估体系研究,如《绿色生态居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健康住宅技术要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等陆续推出,对我国生态建筑评价发展

建筑评价论文篇(7)

论文摘要:运用 哲学 中“互补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就当代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问题给出更加综合全面的方

法论指导原则。以“系统论与还原论”为基础,提出了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观念以及在保护过程中建立“复合层次性保护结构”的方法。

    “认识世界,解决问题,一刻也离不开方法”。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各种方法之后,提出了大量有价值的方法论思想。但是把这些方法论研究的成果摆在一起相互校正,我们常常发现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难以避免地会提出内容或形式恰好相反(互斥)的方法论思想或体系。在逐渐认识到这一 规律 后,哲学界提出了“互补方法论”研究。其主要思想就是“在宏观和多重视角下,在原来相互排斥的方法论之间发现彼此观点上的互补性,通过比较和澄明使各种方法论之间保持恰当的,必要的张力,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更加全面完整的解决之道”。它的提出是人类社会 发展 到相当高度的产物,只有当人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现实的能力比较发达时,才能产生对不同的方法,对它们的应用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哲学反思的必要和可能。也就是说,它并不是提出某种方法论的问题,而是解决了我们对于各类看起来都“言之有理”的方法论的认识态度和认识方法的问题,它的思想使我们的研究工作避免了方法论上的“先天缺陷”,其运用将是广泛的。

    “系统观和还原论”就是一对互补的方法论思想。在人类的认识史上,“以分析为主的思维方式和以综合为主的思维方式”交替出现。近代 科学 的进步,是依靠经验的和机械论的思维方式达到的,分析还原论是主要手段。而 现代 科学的发展,却将系统观指导下的“以综合为主的整体”思维方式作为重要的方法论基础。“互补方法论”原理,认为系统论和还原论并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它提出,“真正的系统观应该是与还原论互补的,它不排斥并且还借助谨严精细的分析手段,还原论是研究的基础。在充分利用还原论的基础上,促使系统观上升为主导思想。”

    我国历史遗产保护过程中面临一些认识上的问题。根本上来说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客观全面评价历史遗产的价值,协调绝对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认识矛盾。通过“互补方法论”的运用,可以获得认识与方法上的跃进。

1系统整体性与历史遗产“整体保护”观念的形成

    目前我国的遗产概念在对一些重要环节和内容的理解上,由于价值认识的不完整,而出现了概念的脱节,使保护体系存在明显的缺失。最主要的就是对建筑遗产中“ 艺术 价值与历史信息真实性价值,社会主流历史价值与平民、大众历史价值”的理解。可以说,我国到目前为止,获得官方认同的仍然是“文物古迹的艺术、 教育 的价值以及精 英文 化价值”。这种认识基本忽略历史遗产中作为建筑物质实体而存在的特征,割裂了它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把它们当做古董冷藏起来。这种人为的割裂和分解导致我们的保护观念滞后,进而造成保护方法和政策措施的片面。以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应该建立“整体保护”的意识。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完整的认识历史遗产综合价值。1987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起草了《世界文化遗产公约》,在第二章保护原则第二条价值中详细列出了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见表1)

    2)从保护的硬件来看,参照国外历史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应该包含:有形遗产保护和无形遗产保护两大类。有形遗产包括:历史文化遗产与 自然 遗产。历史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名城保以及它们中的精华“世界遗产”四大层次。建筑遗产包括: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

    在我国就建筑遗产而言,除了《文物保护法》中规定的保护内容(文物建筑)之外,还应该包括一般性历史遗存,即建立“历史建筑”保护概念。其实早在199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已经通过《保护民间建筑的国际宪章》明确了对一般传统历史建筑的保护。适时的将“文物古迹”保护概念拓展为“建筑遗产”保护概念,有助于完善遗产的系统。

    3)从软件来看,由于许多历史古迹、文化遗产是与它的环境同时存在的。从文化信息来说,保护历史遗迹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历史信息。单体文物建筑所传承的历史信息是有限的,许多信息则承载于古迹周围的环境、区域的街区形态和结构,甚至包括在城市的景观风貌中。所以,我们必须以整体保护的观念看待历史环境保护。张松先生在《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谈到,“历史环境保护,是从文物保护出发,保护与此有关的建筑、建筑群、街巷、广场和历史街区,……历史环境保护不是要绝对地保护某些特定的建筑,而是要从整体上保护城镇特色”。

    4)从保护脉络上看,保护遗产从保护建筑艺术珍品,如宫殿、教堂、官邸、寺庙等建筑艺术精品,发展到保护反映普通人生活的一般历史建筑,如祠庙、会馆、民居、作坊等;从保护单体的文物建筑,到保护建筑物周围的历史环境,再发展到保护成片的历史街区,直至保护完整的古城,这也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主要发展脉络。

2系统的层次性与保护结构的建设

    富于生命力的系统都一必须建立“复合等级结构”的体系,因为组织性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一个连续的等级结构。我国历史遗产的保护在层次化建设方面也有待加强。

    1)在遗产保护学科建设上,“遗产保护学”已形成一门专门的综合性强,跨“文、理、工、管”的新兴交叉学科。早在1973年印尼著名的婆罗浮屠(千佛坛)维修工程中,在修复设计之前,进行筹备工作涉及的学科就包括:航摄照片分析,考古学,建筑学,化学,保护技术,工程地震学,基础工程学,工艺学,园林规划,微生物学,气象学,岩相学,物 理学 ,土壤力学,测量学,地球摄影测量学;而修复过程中还涉及到修复材料学、修复技术工艺学、修复 经济 学及修复施工管理学等一系列相关学科。

    21世纪,各国遗产保护学发展迅速,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具有“学科交叉性进一步突出,向着跨学科综合性的模式发展;基础保护科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以及实用技术与科学理论交融发展”三大特点。

    在基础理论层面,保护活动的复杂性使得一系列文化精神的再领悟成为可能。21世纪的修复活动进人哲学高度思维的阶段,特别是“建筑的地域性受到重视,使保护学与地域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社会科技条件等相关学科关联”。(摘自o.n普鲁金《21世纪文物建筑修复》)

    在保护方法上,比如说:新的建筑修复方法将不断在新材料、新技术的帮助下得以完善;历史建筑再利用设计方法研究已明显脱离了单纯的文物修复范畴,设计手法日趋多样化,丰富了当代建筑创作的语言,成为当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分支。

    在实用技术方面:拓展对文物建筑损坏机理、过程、产物、结构、缓蚀机理、作用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专门理论体系。根据保护领域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拓展文物保护的材料、方法及技术。

    在相关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方面:“从对纪念性建筑的关注开始,朝着关注城市和城市生活的方向发展,挖掘历史建筑本身深层的与城市发展脉络相通的生活结构问题”,是现代城市规划和历史遗产保护理论双方面都要着重研究的课题。

    在遗产管理方面:从遗产保护中 法律 建设、管理机制的完善到以城市发展角度进行“城市策划以及城市特色区域开发更新”等城市课题都将深人遗产保护研究。

    2)管理机制的“多层次,多途径”。既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建设;有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体系化管

理;又有社会专家社团以及市民良好的公众参与途径;还要有宣传机构的舆论监督等。

    在西方保护遗产已经从“很大程度上依靠具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保护体系转变成一套由行政管理体系、资金保障体系、监督体系、公众参与的社会化体系组成的综合保护体系”。

在法国,当巴黎的民居面临毁灭的厄难时,巴黎人挺身而出,在报上写文章,办展览,成立街区的保护组织(如 历史 住宅协会、老房子协会等等),宣传他们的观点。巴黎人认为,正是这些老屋、老街,构成了”历史文化空间”。在城市修复古迹的活动中,年轻人的历史文化敏感度提高了,保护古迹的意识增强了。这是一种文化熏陶,也是公民 教育 的一环。

    3)保护与再利用方式的分级化。就历史建筑本身,就包括多个层次(见表2)

3“还原论”方法论对历史建筑保护方法研究的指导

    我们认识事物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还在于应用于社会的操作性研究,“前者致力于对社会活动及其产物的理解,探究其中的意义;后者着重为社会活动提供预测,评价和方案。”历史遗产保护具体到实际的操作层面,我们就要借助于还原论方法。

    通过对保护历史遗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分别思考,我认为如果将这些问题纳人一个大系统中间的子系统来看,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原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文物建筑综合价值量化评估登录方法的探讨;保护资金多渠道方法的探讨;历史遗产保护 法律 法规建设;公共参与和民主决策以及建筑设计与技术层面的有关古建筑修复技术研究;新老建筑相结合的设计方法论研究等多个层面。这中间通过周密的调查,掌握大量的数据资料,运用数学工具进行定量分析,可以获得多种更具适应性的方法。

    比如,针对我国传统历史遗产保护理论中有关文物建筑保护分级管理原则在指导具体工作的过程中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综合价值评估体系的基本构想”。

    该构想指出,制定综合评价标准,将“决定和影响历史性建筑综合价值的大量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复杂因素层次化,条理化,并能够区分它们各自对评价目标影响的重要程度,并对评价的因素进行恰当的,方便的量化处理”,将得出我们在保护和再利用不同历史建筑的时候有完整的价值判断标准,它不仅可以决定历史建筑的保护级别,还可以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管理方法,不同的开发经营模式。发挥社会上各种可利用的资金和人员力量让全社会参与历史建筑的保护。

    具体评估内容基本包括以下部分:

    1)历史遗产内在价值评估,包括:按“历史价值,建筑美学, 艺术 价值, 科学 修复价值”的高低进行分档打分,归人一定的等级。对以上价值的认定通过固定的专家团评定。

    2)历史遗产社会价值评估,包括:按本身所处地区,是“中心城市,一般乡镇,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或者 农村 ”等地理位置条件打分;按该文物在城市历史中所处对比历史价值,保存文物现状和多少打分;按文物在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是否纳人“重点历史保护规划区及建筑设计相关的历史城市规划因素”打分等。对以上价值的认定通过固定的专家团和市民代表共同评定。

    3)再利用可行性价值评估,包括:区域地块土地 旅游 ,商业利用价值调查,建立评估体系。对原有结构可靠性和结构适应性进行评估;再利用设计方案效益比较评估(按建筑预设计效益评估方式操作,加强对比性);再利用建设成本对比性评估以及加改建部分与文物建筑的适应性评估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