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语言生态学下的外语教育探讨

语言生态学下的外语教育探讨

时间:2022-03-12 10:18:42
语言生态学下的外语教育探讨

一、引言

最近几十年中,交叉学科成为科学研究的主流及热门,由于全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与“生态学”融合而成的交叉学科日渐增多。其中,对语言学与生态学交叉而成的新兴学科有两种叫法,一种是以豪根(EinarHaugen)为代表的“语言生态学”(ecologyoflan-guage),一种是以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语言生态学研究的是“任何特定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陈茜2014:137),其中当然也包含与“语言”和“环境”不可分割的“人”。冯广艺(2013:45)中提到“语言生态学还有一个基本任务就是研究语言人和语言生态的对策,尤其是揭示作为语言人在语言生态系统中所起到的决定作用”“人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人’是语言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语言的生态与人的生态是不可分隔的整体,语言生态的良好是人的生态良好的表现。本文中首先阐述语言生态与人的生态之间的关系,然后介绍语言生态学理论下外语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

二、语言的生态即人的生态

语言生态学的目的中,除了记录·分析·保持·构建语言的生态状况和语言生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要“明确语言生态与人的生态之间的紧密联系,作为人类生态学形成并开展”(冈崎2009:5)。纵观古今中外,人的生存状态发生变化时,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语言的存在状态发生了变化。无论这些语言变化从语言生态学角度看是好是坏,该种特定语言的变化都是人所处环境以及生存状态的体现。日本教育学家冈崎敏雄(2009)中以在海外生活的日本籍的未成年人的生存状态为例进行了说明。在海外生活的日本人中,有一类人以打短工的方式从事制造业的工作。他们每天都在不同的工厂工作,以此来支撑家庭的开销。在这种情况下家中增添了新成员时却无人照看,于是有些家庭中年纪大的孩子就辍学在家照顾小一点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在语言上接受来自父母或者兄长的输入非常少。人的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最关键时期和认知·情感发展的最显著的时期,也是大脑形成语言及认知功能的最关键时期。然而,上述的孩子在这样关键的时期却没有接收到最重要的语言教育,这样的生存状态无论对他们的第一语言还是对第二语言的生态都会产生影响,而这样的人的生存方式也制约着其语言的使用。语言生态学的定义中有“环境”这个关键词,它是包含了“社会”和“心理”两个领域。其中,心理领域是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的精神世界(意识)中某种语言与其他语言之间相互作用的领域;社会领域是指某种语言和该语言所处社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领域(杨峻2011:163)。因此,就上述两个中所表现出的语言生态而言,其真正所表现出的是人的生态生存状况。

三、以培养生态素养为目的的外语教育

在全球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人类生态受到空前威胁的环境下,冈崎敏雄提倡作为语言接触先锋的外语教育者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在外语教育应该包含以培养包括语言在内的人的“生态素养”(EcologicalLitera-cy(1))的内容。在这种能力中,冈崎重点关注了“自然·人·语言”三者所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人与语言所构成的领域,他指出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就要为语言提供“生态式的支援体系”,具体表现为保持语言构造的多样性、促进各语言间的功能连接、提供非语言性的支援体系(2009:11)。因此,他通过在外语教育中融入“生存”的内容,以培养生态生存能力为目的构建外语课堂。

(一)教育理念

人类生态体系和自然生态体系不断变动,以往的经验已经不适用瞬息万变的环境,我们的生存受到了各种威胁,此时我们不禁会思考“该如何构建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存”。冈崎敏雄所进行的融入以“生存”为内容的外语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个人对世界的主动认知的能力及具体实践的能力、与世界的关联能力及在实践中修正并完善自我的能力。简言之,就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模式。冈崎的教育理念以构建语言·人·自然三者间整体生态为目的,在世界认知(2)、行动准则(3)、人际关系(4)、身份认知(5)四个方面,形成生态式的关联,呈螺旋式发展(冈崎2009:66)。

(二)实践方法

以培养生态素养为目的的外语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内容和方法上:①以“生存”话题为内容。冈崎敏雄(2009)中提到,人类历史自进入农耕时代开始,人类生态体系和自然生态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构造也随之发生变化。与动物的单纯性消费的生存方式相比,人类利用农耕形式将生产与消费合并在了一起。在粮食生产活动开始之后,人类生态体系中相互作用的关系也逐渐产生了分工合作。在这种分工合作中,为了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而产生的语言,就构成了与人类·自然生态体系并行的语言生态体系。换言之,维持人类生产活动的语言是为了保障人类生存,因此保障人类生存的语言才是生态式的语言。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引起了人类的生存,特别是以“粮食”“雇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状态的急剧变动。资本·金融·贸易的自由化加剧了国际竞争,从而导致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粮食”和“雇佣”的自由化和流动性,也变得多层次、多样性,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学习者在以“粮食”和“雇用”为主线的内容的学习中,通过外语(以及母语)与人类生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建立关联,使语言在唤醒人的生态意识,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视野,关注生态方面发挥功能。②“对话式问题提起学习”的方法。该方法是起源于识字教育中的“提问式学习”,之后由冈崎·西川(1993)作为异文化学习的方法加以改变,其中增加了明显的“对话性”成分,以“对话式问题提起学习”为名进行推广和实践。这种学习方法是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的,双方通过对话以共情的心态共同思考对方所持有的问题。有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在外语教育中引入此法以期培养学习者运用目标语言的能力以及针对内容进行思考的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逐渐形成对对方的内在思维方式的了解。

(三)教学实践及实践意义

国内外目前在外语教育中将以培养生态素养为目的的、以生存为主题的、将可持续发展观融入教学实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冈崎敏雄·冈崎眸为中心的研究小组,在日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刘娜(2011)和唐晓煜(2016)。刘娜(2011)在作文课上、唐晓煜(2016)在口译课上开展了教学实践。在二者的教学实践中,学习者的母语能力(既有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外语学习中母语得以保全和发展,不仅促进了外语能力(写作能力和翻译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加深对内容的思考。生存是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构建良好人类生态的终极目标,而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也是世界各国长期面对的重要问题。当我们以生态的方式思考并对待这样的问题时,我们也会给自己带来生态式(多样性)的生存空间。而这样的生态生存能力的培养,能够通过外语教育来实现,对学习者以及他们即将面临的世界都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