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5 05:07:37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篇(1)

一、集体备课的重要性

(一)新课标理念的体现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是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教学提出的要求。而能培养教师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最佳方式就是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倡导"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教师之间相互合作,通过集中思考、探究,统一认识,形成统一的教学设计,才能更有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

(二)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

新课改标倡导课程由"文本课程"向"体验课程"转变。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师个人思考、集中研讨,形成共识,再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使学生获得更多能力训练、思维探究、语言实践等各方面的体验。

新教材一改过去的精细化和条款式,内容简洁新颖,图文并茂,知识丰富,它需要教师切实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把握教材的目标和重难点,积极构想课堂教学的策略,预设课堂生成,灵活应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但是,教师个人的独立思维却不能使课堂达到完美,难免出现没有预料的问题,其结局是高耗低效。集体备课研讨能有效帮助教师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有效突破难点,能促进了老师从意识间的合作走向行为上的合作,从单一的知识结构形成集体智慧的结晶,形成教师间平等、互助、合作、共进步的良好风尚。

(三)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集体备课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教师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集思广益,优化课堂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 。集体备课研讨活动能充分发挥备课的作用, 老师在交流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年轻人思维活跃,老教师经验丰富,通过交流,大家可以取长补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在教材教法上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形成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二、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

基本程序:确立课题——组内讨论——确定主备(讲)人(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性化设计(形成个案)——教学实践(跟踪)——课后交流、反思——二次——资料保存

(一)个人初备的具体要求:

(1)事先进行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教学重难点,即独立备课。并根据自己备课的思考,预设在集体备课时提出讨论探讨的话题或问题,并就话题积极思考准备自己的观点

(2)协作分工,搜集资料。 思政学科,特别注重资料的搜集,要做到与时俱进。教研组在明确具体备课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后,应协作分工查找资料。每人都要从作品背景资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自然、人文资料,到杂志上的优秀课例,但凡对教学有帮助的均可搜集。

(3)汇总资料,资源共享。大家在集体备课时将资料汇总,删繁就简,做到资源共享。

(4)各自设计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新课程理念,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教师的操作。在集体备课时间,把自己的教学设计展示出来,取长补短,认真修改,最后形成适用于自己班级的个性教学案。

(二)集体教研应有侧重点

(1)备学生:

充分了解学情,注意分层次教学,学生不同,要求也不同。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以学生为出发点,备出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案。

(2)备教学过程

①说教学全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包括预习、教学、训练、复习的安排。

②说教学环节的安排,包括如何引入新课、如何进行新课学习、如何巩固新课成效,以及如何过渡衔接,备出章节之间知识的过渡、衔接、拓展和深化。

③说教学重点、难点的教法设计,重点讨论问题的预设与生成的处理预案及设计意图。

④说板书的设计,包括板书的内容,在教学中的展开程序,板书与教学的关系。板书设计要有针对性、概括性、科学性、艺术性和实效性。

⑤说作业设计:A、说每一个作业(练习)题设计的意图和目的。B、说学生在"作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力争在课堂教学中先期解决(预见性)。C、说不同层次的作业及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D、在下次集体备课或教研会上,说反馈后的巩固训练。

⑥说教学反馈,要对教学过程作出动态性预测,考虑到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调整对策(预设与生成的处理)。

(3)集体教研时老师要做到:

①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中都应当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集思广益。

②每一位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不同的教学对象,自己对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理解,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各人可依据本班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进行二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

(4)教学实践(重点跟踪)

经过备课组研讨过的教案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因此,有必要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以便得到总结、提高,备课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5)课后交流、反思

一个完整的备课过程应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阶段,创造阶段(编写教案),提高阶段(二次备课,调整和修改教案),总结、反思阶段。课后交流,就是对备课的总结阶段。备课组教师在集体备课情况下授课,要进行交流,对教学进行反思,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以扬长避短,促进今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三、树立正确意识,推进教学改革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篇(2)

关键词:高职高专;医学教师;集体备课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设置较多,教材种类繁多,质量高低不一,难免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些困惑。为保证在备课中对教材的把握不准,而影响各班教学质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我们实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时,我们主要讨论本学期上课的主要章节内容,各个内容的重点、难点、注意点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教师教学方法及策略等等。大家有备而来,发言踊跃,交流逐渐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由无组织变成有组织,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都能积极地参与,从中使我们相互学到了不少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少走了很多弯路,本科室的整体和个人素质也得到充分的展现与提高。通过几年的尝试,其体会深刻,愿和同道分享。

一、共同商量,制定集体备课方案

教师备课的主要目的是熟悉教学大纲、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并通过钻研大纲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和重点。教师认真备课和备好课是能否教好课的前提,也是能否迅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保证。在进行集体备课前,全体科室成员共同讨论,明确分工,每人认定几章内容,进行预先备课,为集体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二、利于发挥集体的智慧,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以前我们备课时,每个老师都是一个人独立思考,参考一些教学资料,备完整本教材的教学内容。每周一次的科室活动主要是解决本科室存在的普遍问题,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的心得体会通常是私下交流。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仅靠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已经无法满足现在教学工作的需要了,互联网可为我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集体备课时,我们将网上查找的一些信息进行整合,为科内人员共享,弥补了书本材料的不足,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每个人把准备好的章节内容都进行讲解,然后让大家讨论。因为是同事,无拘无束,大家在平等、民主、相互合作的氛围中进行,而且大家都是有备而来,讨论热烈,发言踊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集体讨论交流中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可以共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集体备课时,要求全科室教师人人都要参与,然后对通本教材进行集体研究,各抒己见,最后根据每门课的具体内容和教学对象,如班级、层次、教材等具体情况集体决定本章、甚至两节课的内容如何讲解,具体在授课使用的方法可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灵活掌握。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和劳动强度,而且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从事教材、教法的研究,不但研究比较深入也比较细致,也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更好地发挥个人的教学风格

一次集体备课的讨论,就是教师间的一次思想碰撞,一次碰撞就会有一次的提升,就会有一次的收获。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之间改变过去“闭门造车”、“单打独斗”的备课方式,大家群策群力,将个人的智慧和特点展现出来,科内人员取人所长、补己之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能及时将教学过程中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处理,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充实教案,完善教法,在互动中提高了工作效率。例如:集体备课能让不同的老师以不同的风格备同一堂课,从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最适合自己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通过几年的实践,虽然我们尝到了集体备课甜头,但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内容分割的连续性。划定备课任务应考虑到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保持其内容的连续性,一般应依据教材的章节来划分较为合适,切忌人为地将教材割裂开来,不然,容易将整块的内容零乱分散,学生很难对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其次,集体备课不等于案。集体备课,更注重的是教师个性化的劳动,它要求教师从过去不分轻重缓急备整册教材,转变为现在集中精力,深入钻研,精心备好几个章节的教学内容,而具体授课时要根据各班学生的特点和特殊性,要在大纲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去设计课时教案,并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的独特教学风格。否则,将出现“千人一面”的被动局面,效果会适得其反。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篇(3)

一、建立备课制度

(一)实行教研组长负责制

由教研组长组织组内的教师展开讨论,形成详细的集体备课预案。内容包括:教材分块(个人或两人合作,合理划分整册教材内容)、确定主持人(根据备课内容和教学进度,指定每周集体备课活动的主讲人)、备课形式(解读教材、疑难问答、专题探讨、课例研究)等。

(二)统一安排集体备课时间

学校在排课表的时候,要全面考虑各学科、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时间,尽量给同学科、同教研组的老师排出空课,让每门学科、每个教研组每周均有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在上课铃响之前,教师要到达活动地点,下课铃响之后才能离开。

(三)集体备课有固定的地点

根据集体备课活动的形式及参加的人数,学校可以提供多个场地以供选择。这样安排,可以确保专时专用,避免教师把集体备课时间挪作他用。例如在办公室,一些教师会习惯性地批改作业,不能专注于活动,无法有质量地集体备课。

(四)设立集体备课系统

学校在电子备课系统里分学期建立集体备课空间,每学年整理一次。教研组里的分块备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收集的有价值的图文资料,教师执教的挂牌课、示范课、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与课件等,以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性教学方案或特色教学方案,都及时放入相应的栏目中。这样的备课系统可以为教研组集体备课与教师个人备课情况的呈现,教学资源的交流共享,优质资料的积累沿用等提供一个很方便的平台,并且可以逐渐建设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二、明确备课的流程指向

集体备课是一个流程,流程中的每一步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并围绕目标操作,才能实现高效的集体备课。

(一)个人备课有“质”

有“质”,即教师在集体备课前对备课内容有充分的个人思考,有沉淀,有质量。学生的合作学习要合作出效果来,个人先行自学是必须的,否则,合作学习必定流于形式而没有实效。同样的道理,集体备课之前,我们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

1.提供充足的时间

教研组按照分块备课预案进行个人备课,学校教学管理规范明确要求教师至少提前一周提供教学设计与有关资料,并放入共享文件夹中,其他教师自行到该文件夹内提取这些材料,对照共享材料进行个性化修改,以在集体备课的时候交流讨论。

如果集体备课的内容有调整,教研组长应提前一周告知教师。这样,如果是钻研教材,教师能有充足的时间来研读文本;如果是专题研讨,教师也能安排时间,查阅资料,整理自己要表达的内容。

2.强化目标意识

首先,要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意识。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如果连教什么都不明确,将如何开展课程?备课效果当然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师个人备课的时候如果思考的是一些不需要教、不该教的内容,就注定了集体备课也将是无效的付出。因此,我们竭力倡导教师要强化自己的目标意识。新课程标准是教学的重要依据,教师要学习、理解课程标准,通过比较与分析,让目标定位准确恰当。

其次,树立为目标服务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有的教师会不知不觉地丢开教学目标,如果把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在一些环节的安排上,教师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此,我们建议老师们在个人备课的时候,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提供给大家共享的东西先自己把好质量关。

(二)集体研讨有“点”

集体备课的时间非常有限,而参与其中的人很多,人多就言杂,因此集体备课应该选择好研讨的“点”。“点”应该小、精、准,避免大家泛泛而谈。

1.教材中挖掘出的价值点

讨论教学设计,不应面面俱到,应针对教学的重难点,个人备课中思而不解的疑难问题等展开,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如高段语文教学中,某个句子怎样理解,学生的理解能达到哪个层面,学生如果理解领会有困难,教师该怎样启发引导等问题,就值得在集体备课中展开讨论。如《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中,“姹紫嫣红”是一个新词,词中的“姹”、“嫣”是生字,这两个字的字形、字义怎么理解,怎么教学更到位,这尽管是一处很小的点,但确实是精致而有价值的教学增长点。

笔者有一次参加了二年级语文教研组对教材的《识字六》进行的集体备课活动。识字教学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当然也是老师们在这次活动中探讨的主要话题。其间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暖”字的字形与书写的讨论。“暖”字的右半部分与“爱”字颇像,学生极易误写成“爱”字。几位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都认为应防患于未然,在学生书写前必须将这一点强调在先,目标定位应该是让学生从第一次写这个字开始便做到写准确。那么,怎么强调呢?老师们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倾向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由“暖”联想到“爱”,进而区别字形上的差异,再正确书写;另一种意见是教师的教学经验先行的策略,因为已经能预测到学生的错误之处了,在指导书写时直接在黑板上出示把右半部分写成“爱”字的错误的“暖”字,先让学生看看这个字有没有问题,再出示正确的“暖”字,让学生借助直观的比较,意识到不能那样写,借错纠错,效果一定会更好。这两种做法都很有见解,究竟哪一种更科学有效?老师们决定在课堂中实践,开展同课异构。

这样的“点”,值得教师去用心钻研,把一个点放大了,研透了,以点促面,其价值是无限的。

2.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如果围绕构建“高效课堂”的主题开展备课活动,就以“如何构建半小时课堂”、“如何建设高效课堂”作为集体备课的研讨主题,无疑过于宏大宽泛。老师们有的说怎样提问高效,有的说怎样运用多媒体高效,有的说怎样自主学习高效,相互之间的关注点没有交集,无法同思共鸣。在大的教研主题下,宜选择某一个有针对性的角度或一个与之密切相关却需要改进的问题展开讨论才会有效。

如“减负”要求保证学生在课堂上作业的时间,而很多老师到下课铃响的时候自己都没有讲完,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马上纠正。笔者参加了五年级数学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他们围绕“怎样把自己的话减下来”的主题展开讨论。老师们自我解剖,也相互挖掘,寻找问题的根源和对策:有的老师发现自己有重复学生发言的习惯,这浪费了不少课堂教学时间;有的老师发现自己的教学节奏不紧不慢,语速没有变化,过于拖沓;有的老师发现自己提问时会请多人回答,交流停留在一个维度上,浪费了时间;有的老师发现师生间交流过于随意,出现漫谈的片段,占去了学生本可用于自主学习的时间……在这样的讨论中,老师们相互启发,也从彼此提出的策略中共享智慧。这就是一个基于教学现状的既朴素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问题。因此,找准问题,有明确的主题,是研讨式集体备课取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三)主持引导有“备”

集体备课有多人参与,在这个团体里,为了让人人都做到有序参与,需要有一个主持者、启发者、引导者、调控者,我们把其确定为“主持人”,一人身兼多职。

集体备课是教研组的集体活动,与每一位教师都密切相关,每位教师都是重要的一分子,因此要调动与发挥每一位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主动参与、认真对待。集体备课活动实施主持轮流制度,在教研组制定的教研工作计划中,明确每位教师应担当的责任内容,让教师有时间、空间当好主持人。

主持人要发挥主持、启发、引导、调控的多重功能,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专题材料的思考准备,对讨论交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一定的预设。当话题有岔开去的倾向时,主持人要马上提醒,使教师们回归主题。

实践证明,主持轮流制十分锻炼教师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师树立集体备课绝不是教研组长一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是集体备课的主人,因此要提高教研组的团队凝聚力和合作力。

(四)二度研究有“恒”

这里的“恒”,是指坚持,有恒心,尤其是对集体备课活动中研究的问题要刨根问底。集体备课活动一周两次,次与次之间、周与周之间,研讨的问题不应该是割裂的、毫不相关的,而应在一个阶段中主研一个点、一个问题。一次探讨还不够深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或没有解决问题,在第二次乃至第三次活动中继续探讨,我们将此称为“二度研究”。课例研究、专题研讨,都需要二度研究。

如集体备课之后,每个教师个性化地修改集体备课形成的教学设计,在自己班里实施教学后,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重新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二度备课或二度修改。再如经过集体备课后,组内某位教师执教了主题研究课,课后教研组继续展开讨论,围绕如何继续改进教学各抒己见,执教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反思,结合大家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调整,整理出二次设计并再次执教,甚至三次执教。教研组全员全程参与,在集体的智慧中共成长。

三、实施备课调研督查

如果教学只有制度、规范、要求,而疏于对其过程的关注与管理,那么集体备课容易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制度与规范有等同于没有,集体备课的实效性将只是空谈理论。因此,学校教导处等职能部门要加强日常的管理,实行督查,以查促实,真正将集体备课的要求与目标落到实处。

(一)调研日常化

学校建立了电子备课系统,教师集体备课、个人备课等全部的信息资料都上传到这个平台上。分管教学管理的老师可以随时进入系统,检查各教研组、教师的备课情况,及时把握教学一线的备课情况,做到“调研日常化”。

除了日常化的调研,还有专题化调研。学校组织参与教学管理线的老师、各教研组组长等组成调研小组,对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教学研究与反思、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发掘亮点,也不放过问题,通过调研来促进教研组集体备课实效性的提高。

(二)参与经常化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学指导与管理的职能处室,有具体的学科分管领导,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在校副职领导中设立了学科联系领导。学科联系领导与职能处室的分管领导,共同组织并参与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活动。这既是一种学习,又是一种指导,对教研组而言更是一种实地、时时的督查。

(三)反馈及时化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篇(4)

【关键词】材料工程基础;改革思路;课程体系;教学手段;能力培养;评价体系

“材料工程基础”是教育部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中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长期以来,备受学校和院领导的重视,这对材料工程基础课程的改革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课程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对材料工程需要的新型人才是材料工程教学团队需要认真思索的关键问题。

1 课程体系

材料学是一门试验性科学,涵盖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四个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材料制备与加工的科研与生产工作,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错综复杂了,这就要求从这多种多样的工程问题中提炼出各种材料制备与加工的共同涉及基础问题,建立材料学学的平台课程―材料工程基础完整的知识体系。

“工程”是科学的某种应用,通过这一应用,使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的特性能够通过各种结构、机器、产品、系统和过程,是以最短的时间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对人类有用的东西。在现代社会中,“工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狭义而言,工程定义为“以某组设想的目标为依据,应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通过一群人的有组织活动将某个(或某些)现有实体(自然的或人造的)转化为具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品过程”。就广义而言,工程则定义为由一群人为达到某种目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进行协作活动的过程。又根据两院院士师昌绪先生的定义:材料是人类制造生活和生产用的物品、器件、构件、机器或其他产品的物质。显然,材料工程属狭义工程的范畴,材料工程应为是有组织活动将自然的或人造的物质制造成生活和生产产品的活动或过程。因此,从这个定义出发,凡是材料制备过程中所涉及技术和方法问题都属材料工程问题包括原材料的输送、原材料精制、合成、产品精制、后加工、包装、运输等生产工序原理以及为完成上述工序的一些配套工序如生产过程中的传热问题、三废处理问题。由于材料的多样性,各种材料制备、加工方法千差万别,材料工程问题就显得内容庞大、错综复杂了,避开各种材料的制备的特殊工艺问题,各种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所涉及的共同的基本原理应成为材料工程课程中的基本问题。我们以自编《材料工程基础》为教学的教材,教授物质输送原理及设备、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并对质量衡算、能量衡算、经济衡算做简单介绍。

2 教学手段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是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得以实现的。材料工程基础的教学拟采取小班教学的方式,除在知识点的传授方面如基本公式的推导、理论的讲解仍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方式外,在课堂教学中还采用一下的教学手段。

2.1 多媒体课件

当今的学生,从校门到校门,多数学生既没有生活经验,更无工程概念,要学好材料工程基础这一工程类课程,老实说,有一定的难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际生产工艺和流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繁琐的内容精炼化,实际问题形象化,为学生生动形象的理解生产原理和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

2.2 讨论式教学及设计演练

课堂设置讨论课,引导学生探究各种材料制备过程中所共性问题,生产过程技术经济评价问题,分层次布置工程设计任务,使学生能全面思考工程问题。例如在传热部分,进行板式换热器的设计;在传质的几个章节中,吸收部分设计煤气中苯类物质吸收工艺流程;精馏章节中,进行年产8000吨乙醇板式精馏塔工艺设计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设计程序与步骤:设计任务下达后,通过资料的收集,流程选择,基本计算,确定工艺路线,确定生产设备大小,进行设备平面布置,完成设计任务。

2.3 双语教学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在国际交流日夜频繁的今天,语言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原版教材,双语教学无疑能使学生掌握原汁原味的英语,为其日后的交流扫清障碍。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意识,同时可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优质生源,提高国际化办学能力。

3 能力培养

在互联网时代,全民都面临同样的信息平台,甚至我们的学生比教师有更好的计算机能力,轻点鼠标就可能获得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这就给我们提出新的问题和面临严峻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专业课我们应该教学生什么以及如何教,培养学生那些能力。首先是收集信息的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大量信息资源都可以通过网络共享,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数据库可以利用,掌握了信息资源,就是掌握了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然后是自主学习能力,收集到信息,怎样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思维与人格以及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接下来是合作精神,随着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完成一个工程问题往往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人员的相互合作,因此合作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本门课而言可以采用分组进行课程设计,同组同学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课题,已达到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目的。

4 评估体系

理论考试不在作为学业成绩的唯一标准,可以从多层面进行评价如理论考试成绩、课程设计成绩、课堂讨论成绩、平时作业成绩等。

5 结论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执行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课程的内容体系、教学手段、能力培养目标,评价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真正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昆林.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2009,9.

[2]冯晓云,童树亭,袁华.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

[3]徐德龙,谢峻林.材料工程基础[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0.

[4]周美玲,谢建新,朱宝泉.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1.

[5]毕大森.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2.

[6]谷臣清.材料工程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2.

[7]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篇(5)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72―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入,大备课组的作用和价值越来越明显。它是新课程改革的抓手,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是教师教学水平提升与发展的共同体。虽然在大备课组活动方面遇到了一些难题与挑战,但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化解了大备课组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使大备课组活动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中出现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产生了新的发展前景与气象。

一、校本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难题与挑战

笔者所在学校近年来加大教研力度,各学科的集体备课已经做到了制度化、常态化。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的程序是:个人初备―集体研讨(含主备人说课,其他老师提出修改意见)―主备人修订教案―各位老师个性化修改―课堂实施及反思。然而,随着现代教研改革的强劲冲击,校本教研集体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其问题日渐凸显。

1. 评价方式单一,导致教师不愿意与同学科教师进行经验分享。从学校层面来看,一些学校对备课组工作没有针对性的指导,缺少细化的要求和考核。学校一般根据考试成绩对同学科教师进行比较,这样同学科教师就成了竞争对手,因此不少教师不愿意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单打独斗,疲于应付。

2. 备课制度缺失,导致活动成效低下,流于形式。部分学校备课组管理滞后,有些学校根本没有制定集体备课评价制度。只重视形式与流程,有形无实。有的学校备课仅仅检查教师在不在,人齐不齐,不关注备课过程中集体成员的自我评价,一些备课组活动内容随意化、活动形式简单化、活动主体单一化。出现“五多五少”的现象,即一是常规事务多,探索实际问题少;二是统一安排多,考虑教师需求的内容少;三是研讨共性内容多,满足各层次教师的需求少;四是关注经验较多,反思性的实践研究较少;五是组长和少道鲜讲得多,成员彼此交流的机会较少。

3. 应付检查,备课活动不深不透。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和上级的检查,只看重了备课的书写和格式,而忽略了备课的精髓和目的;学校管理者在检查备课笔记时,也是只看书写、看结构、看规范,大家都犯了买椟还珠的错误。部分老师凭经验备课,不认真研究学生和教材,有的网上下载一份教案了事,有的去年的教案今年还在用;集体备课缺乏内容和资源的选择,导致备课成了“优秀教案的翻版”“特级教师讲义的复制”。

4. 学校缺少平等沟通、合作包容的文化氛围。备课组活动时,经常由少数教师掌握着话语权,其他教师要么不敢发表意见,要么不愿意发表意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缺乏合作与包容的文化氛围,教师缺乏主动表达的习惯。

5. 备课组长缺乏专业引领,活动呈现组织行政化倾向。部分备课组长组织的备课活动缺乏专业引领与学科示范水平,备课组组长只是单纯的布置学校教研组或教务处的事务性工作,使得备课组长成为上传下达的“传声筒”。

二、网络教研中集体备课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推广了网络教研活动。网络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平时的教学内容进行,并根据研究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如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教学论坛等。在活动设计中,强调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环境下合作教研主要作为平时集体教研的补充,弥补其不足。

1. 个人初备,一人主备。开学初,由备课组长按教材内容将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的分工一览表。主备教师熟读教材、教参,写出教案(或编制讲学稿),并准备发言材料。发言材料一般应包括:教材分析(地位作用、编写意图、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情境设计、活动安排、方法策略、作业设计)与设计理念等内容。

2. 中心发言、集体研讨。主备教师提出自己的教学设想与依据,然后由备课组长组织教师集体研讨交流。

3. 主备定稿、个人二备。主备教师整合组内教师建议,修改原有教案(或讲学稿),形成集体教案(或讲学稿)。任课教师结合本班实际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二次备课。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篇(6)

【关键词】集体备课 内外兼修 备课环节 备课效益

一个人的身材、面容、衣饰构成人的外在形象,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品位构成人的内在气质,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二者的完美统一可以令人悦目赏心,也让他人心仪钦佩。集体备课也是如此,需要内外兼修,形与质达成完美统一,才能提高备课效益,提升教学质量。

一、形质结合,内外兼修

1.手段与目的互统一。

集体备课是种手段,这种手段可以营造氛围,可以集思广益,可以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也可以应对上级检查,可以验证教师是否支持学校和备课组的工作。通过这种外形“手段”,最终要实现的内在“目的”,便是提高备课质量,进一步激发个体创新精神,这是集体备课的内核所在,是质的范畴。

2.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集体备课时遵循教学规律,力求整体教学目标在方向性、规律性、规范性等方面相对统一,这是集体备课的“共性”,是外在形式。而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之上,有教师结合班情、学情后呈现出个性化的具体教法、学法、模式、风格,有二次备课的具体内容,这是集体备课的“个性”。

3.形式与实质共生存。

集体备课是一种形式,是大家坐在一起商讨教材教法、课程标准、重点难点、课时进度、教法学法等。而内在的实质是通过这种形式,增进组内交流,沟通相关信息,融合彼此得失,提高备课效益。

二、抓实环节,提升效益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说,备课需要备心境。我想,集体备课也需要备“心境”。你用什么样的心境参与到集体备课中,自会有什么样的备课效率。现以本校集体备课为例,谈谈通过抓实集体备课各环节,提升教学效益的具体做法。

1.切实制定教学目标。

我们认为,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是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学目标的实现要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如果对所教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了解,仅凭自己对课堂目标和教材的钻研,提出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往往不能实现。目标高了,学生望而生畏;目标低了,学生往往会失去学习动力。因此,要制定科学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目标,就必须研究教学对象,把握学情。所以集体备课时,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备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有共性,也要有个性,切实符合教学需要。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

以语文教学为例,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相关资料对教学很有帮助,绝大多数教师也都会储备相关的知识。我们课前分工合作,充分准备相应文字、图片、影像或声音资料,这样不仅可以补充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备课时,我们通过讨论筛选出哪些材料能用,哪些资料还需要补充等。音像、图片、课堂测试等资料准备是现代课堂必备的要求之一,我们备课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科学整合,共同提高备课效率。

3.有效利用网络资源。

毫无疑问,利用网络备课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与传统的集体备课,不仅是备课手段上的不同,在备课形式、备课方法、教学资源共享上都有本质的区别。传统的集体备课有它的好处但要教师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一次又一次的集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浪费了教师宝贵的工作时间,而网络下的集体备课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方便和好处。

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在网络背景下备课,因为网上有很多音频、视频、文字资料,便于教师查找。比如讲到一些写景散文,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方面的旅游经历,但是通过下载的视频资料,师生就可以身临其境地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而且,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视频的教学,也使静态的文字讲解变成了有声音、有视频的动态学习。同时,在学校自建平台或者QQ群里,老师们互相讨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交流教学心得,及时、快捷、随时随地进行集体备课,保证了信息交流畅通。

4.科学设计教学环节。

设计有效的教学环节是集体备课的中心环节。由于各班学生学习情况存在差异,教学方法绝不可把主备老师的设想全部“拷贝”。例如,导入新课通常可分为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两个阶段,如何从对旧知识的回顾复习中抓住与新知识有关的连接点是集体备课的难点,备课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从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表演导入、提问导入等方法中进行遴选。课中设计一定要符合学习课堂教学的特点,力求做到“听、说、读、写”并举,知识点的呈现设计要努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知识点的呈现必须做到呈现一步操练一步,让每个教学环节真正做到扎实有效。

集体备课交流材料篇(7)

教师集体备课是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实行集体备课,其目的在于,让老师从繁重无用的抄写中解脱出来,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研究课标、教材,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提高备课质量,提高课堂时效,切实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了使教师集体备课能够深入持久地全面开展,特制定以下制度:

一、集体备课要求

1.认真制订一学期的备课计划,确定备课主题,明确每次集体备课主备人员。

2.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以及教研员应施其所长,以身作则,充分利用自己积淀的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的教学理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积极发挥引领和互动作用。

3.备课组活动要事先做好“四定、四统一、五必须、六备”的准备工作。“四定”是指:定时间、地点、内容、主备人;“四统一”是指: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教学资料和考查考试;“五必须”是指:主备教师必须精心研究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议课教师必须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备教师必须在集体备课后形成教学文本预案;其他教师必须对集体备课的预案进行补改再上课;上课后必须对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六备”是指:必须备学情、备三维目标、备重难点、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设计。

4.备课组长应该在放假时安排好《集体备课教学预案内容分配表》,(教学预案以电子稿的形式出现,于学期初打印供教师使用。)并负责(或安排教师)记录《集体备课记录表》,于每次活动后两天内上交教研中心。

二、集体备课具体的“流程”

1、集体备课采用集中研讨和分散实施结合的活动方式。

2、参与教师根据所分任务,依据课程标准、考纲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搜集资料,撰写各课详细的预案。(预案包括:有所在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点、课时划分及课型、课时重难点、疑点、所需教学用具或仪器说明、练习设计等内容。)

3、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主备人必须对所承担的教学内容作精心准备。

4、集体议课、说课。

双周周四下午,在备课组长的主持下进行议课、说课活动;平时以校为单位成立子备课组,每天择机进行议课、说课活动。建议一般程序为:

①备课组长将内容分配给各教师,组内每个教师都要轮流承担备课任务。

②由主备人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时数,教学构思,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谈教材的处理意见,然后由大家讨论,最后形成教案的核心,并将议课内容记录在《集体备课记录表》上。

③对同一层次学生实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典型例题、同步训练、跟踪测试作出统一的规定。

④然后根据集体备课讨论的结果,在了解教材及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初步修改预案(预案由教师在假期分工完成),形成自己的教案。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写出教学反思,捕捉教学中最深刻、最难忘的亮点或不足进行反思,反思集中在:一是捕捉、感悟;二是吸取和改进。反思内容需要教师个人及时整理在教案中,并以学校为单位汇总后,在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

5、

每学期结束后,将依据集体备课中大家交流的情况,对所承担的教案进行整理,对质量不高的教案予以重新备课,此比例应不少于10%。

6、

整理之后的教案将交予下一年级教师使用,并按照以上程序开展集体备课,逐步完善形成高质的教学资源。

三、备课过程管理

1、督查:备课组活动由教研员、学校领导进行督查。

2、考核:教研室将会同各校教务处,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检参与集体备课的教师备课情况,无故不组织、未参加者、不及时撰写反思和教案修改意见的,将填写评价意见反馈给学校。

3.调控:若承担当次主备课人请假,必须向备课组长作好交接工作,由备课组长作好调控,杜绝未作交接而出现无准备集体备课。

4.总结:教研中心每月对上交的《集体备课记录表》进行统计,并将统计和抽检结果反馈给各学校,并在集体备课活动中通报相关情况。

四、集体备课小组设置

1、参与数学教师成立集体备课小组。

2、为便于教师的交流,依据参与教师所属学校,成立子备课小组。

3、各校校级领导和教导主任(如果为数学教师)参加所属校的备课小组的活动。

集体备课记录表

备课时间

星期

地点

课题

主备人

参加人员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议课记录

教学目标

重难点及突破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引入、新授、练习、总结等)

课后作业

集体备课教学内容分配表

周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