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集体工作措施

集体工作措施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1 10:51:08

集体工作措施

集体工作措施篇(1)

【关键词】水样采集;环境监测;重要性;措施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37-01

引 言: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水环境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样采集是环境监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保护环境不被破环,需要从水样采集工作入手,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进行,使其更好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一、水样采集的质量控制意义

(一) 量化和控制采样误差的来源

技术导则主要提供用于污染事故或者地下水调查等等情况下简化的质量保证程序。采样误差的来源有多种:采样过程中造成的污染,包括采样设备和样品容器、样品间的交叉污染、样品的保存和不适当的贮藏和运输;样品的不稳定性,导致误差加大;保存方式的不正确;采样方式的不正确;采样的水体分布不均匀,导致不准确的监测结果发生;样品的运输,这些都是导致误差的发生。所以就需要用一些质量控制的技术措施来控制采样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小误差,控制采样误差的来源,确保监测的采样的有效性和质量。

(二)满足预期目的,消除无效操作程序

控制水样采集的质量,满足水样采集过后的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在采集过程中都应该有各个步骤的合适的质量保证措施,能够满足预期的目的,比如,样品的污染、样品的不确定度、样品的不稳定性等等产生的误差来源是否可以得到控制,质量控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供了一套检测采样的误差,从而消除无效或者是误导数据的操作程序,提高了水样采集的质量,对于采样之后实验室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水样采集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性

水样采集是整个水环境监测分析活动的开始,是水环境监测的第一项工作,也是全部分析工作的基础,水样的采集和保存更是水环境监测的重要环节。我们目前绝大多数水环境分析只重视实验室分析操作而忽视了采样的代表性,时效性,所监测数据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不能反映水环境的真实情况。

所以,采集水样是水质监测全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不同的监测项目有其特别的采样要求,采样操作的规范与否,关系到水环境监测分析评价工作成败,这项基础工作急需我们水环境管理、分析、评价工作者给以足够的重视。

三、水样的基本类型及采集的具体措施

(一)水样的基本类型

(1)瞬时水样

瞬时水样是指在某一时间和地点从水体中随机采集的分散水样。当水体水质稳定,或其组分在相当长的时间或相当大的空间范围内变化不大时,瞬时水样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当水体组分及含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时,就应隔时、多点采集瞬时样,分别进行分析,摸清水质的变化规律。

(2)混合水样

混合水样是指在同一采样点于不同时间所采集的瞬时水样的混合水样,有时称“时间混合水样”,以与其他混合水样相区别。这种水样在观察平均浓度时非常有用,但不适用于被测组分在贮存过程中发生明显变化的水样。如果水的流量随时间变化,必须采集流量比例混合样,即在不同时间依照流量大小按比例采集的混合样。可使用专用流量比例采样器采集这种水样。

(3)综合水样是把不同采样点同时采集的各个瞬时水样混合后所得到的样品。这种水样在某些情况下更具有实际意义。例如,当为几条排污河、渠建立综合处理厂时,以综合水样取得的水质参数作为设计的依据更为合理。

(二)水样采集的具体实施措施

(1)确定采集目标

采样和检验的主要目的是测定其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在表征水体,底部沉积物和污泥的质量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预防样品在采集到分析这段时间内因气体交换,化学反应和生物代谢而发生变化。确定采样地点,采样时机,采样频率,采样持续时间,样品处理和分析的要求时主要取决于采样目标。

(2)质量控制检测

需要进行短期过程的校正时由管理部门决定。

(3)质量特性监测,

用于表明质量,多数情况作为研究项目的组成部分,以达到长期质量控制目的或指出发展趋势。

(4)污染源的鉴别

采样方案的目标可由质量特性检测变为质量控制检测。比如:当硝酸盐浓度接近限值时需要提高采样频率,这样就可由较长时期的质量表征变为短期的质量控制方案。

四、水样采集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一)样品采集过程的控制措施

若想提高水质监测的质量水平,必须对采集样品、运输过程等进行全面控制与管理,对于投入使用的水质监测方案与方法,必须确保其样品具有完整性、代表性特征,为监测结果的精准性、可比性奠定基础。因此,加强对采样过程的重视,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与程序,完成采样工作。

由于采集的样品都具有时效性要求,这就需要采样人员能够谨慎安排时间,确保样品在有效期内运输到实验室,同时在现场做好基本的溶解度值、Ph值及水温等参数测验,对水样的气味、颜色等基本指标进行记录。当样品到达实验室后,应严格按照其低温、避光等特殊要求进行保存,及时交付监测室进行实验,确保样品无误并有效之后,即可安排分析工作的开展。

(二) 安排专人严格管理水样采集现场

对于水样采集的现场,除了国家卫生监督部门的监督以外,还要安排专人严格来进行管理,以保证对水样采集的监测结果负责。这些人同样需要经过专业培训上岗,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热情,需要企业进行严格的选拔才可以胜任。

(三)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培训

要对水样采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监测点位的布设应该根据监测对象、污染物的性质、分析的方法和具体条件,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来进行,对于设计布点的点位要进行可行性的验证。这些相关知识和技术的培训都要定期的对采样人员进行,以确保企业内部的活力。

(四)采样工具的选择

采样工具也要使用特殊材质的容器,比如聚乙烯塑料桶和有机玻璃采样器等等,这些容器都根据不同的水质和不同类别来分类专用,在采样中选择不同的容器来盛装不同的样品即可。

五、结束语

总之,只有保证采集水样的质量,才能正确反映检测环境中的水质情况,使环境监测的结果具有可用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可持续开展。

参考文献:

[1] 邓慧莉.在线水质检测仪表在供水企业中的应用和管理[J].水工业市场,2008,(5).

集体工作措施篇(2)

[关键词]码头工程主要环境问题环评要点环境保护措施

1概述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货物流通量不断增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水路运输由于其成本低廉,已成为沿海地区交通运输的优先发展对象。港口码头工程是水路的运输基础设施,在货物储运流通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

作为沿海大省、港口资源十分丰富的福建省,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增强综合交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和国防交通保障能力。充分发挥港口资源、区位优势,把港口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和福州、湄洲湾(南、北岸)主枢纽港,积极发展宁德港、漳州古雷港,逐步形成面向世界、连接、促进对外开放、服务临港产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规模化、大型化、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统筹规划,加快建设海上运输大通道,重点建设大型集装箱、油气化工、煤炭矿石、工业港区四大港口运输系统,推进港口管理体制改革与口岸、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提高为发展大型临港产业聚集区服务的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码头建设与营运过程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特点,提出环境影响评价过程的重点及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措施。

2码头工程的分类

目前码头工程主要按运输货物的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包括集装箱码头、杂货码头、散货码头、液体化工品码头,以及运输上述两种货物的组合码头――通用码头和多用途码头等,各类型码头主要运输货物情况如表1所示。

表1码头工程分类及其运输货物性质

序号 码头类型 主要运输货物性质

1 集装箱码头 运输装入集装箱的各种货物,整箱装船运输。

2 杂货码头 运输各种件装形式的货物,如石板材、钢材、木材、袋装粮食等。

3 散货码头 运输各种散装式的货物,如煤炭、矿石、碎石、砂、散装粮食等。

4 液体化工品码头 运输各种液体化工品,包括油类物品、有机溶剂、液体化工原料等。

5 通用码头 通常指具有兼顾运输散货和杂货功能的码头。

6 多用途码头 通常指具有兼顾运输杂货和集装箱功能的码头。

3 各类型码头工程环境影响的特点

3.1 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

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与码头类型关系不大,主要与其施工内容、施工方式和码头结构形式及工程用地情况等有关。典型的码头工程通常包括码头结构工程、后方陆域形成工程、辅助建筑和配套工程等施工内容,其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为:

3.1.1施工悬浮物的影响

在码头基槽开挖、港池疏浚和填海工程施工中,由于开挖、疏浚过程搅动底泥、填海材料流失,均会造成施工现场周围局部海域海水中的悬浮物浓度增加,导致海水浑浊,对海水中的动植物影响体现在:

3.1.1.1降低太阳光的透射能力,引起海水中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从而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

3.1.1.2鱼类等水生动物呼吸过程,因吸入泥沙等颗粒性物质,堵塞呼吸道,从而影响水生动物的生长,甚至导致死亡。

3.1.2占用海域的影响

码头主体结构和后方辅助工程建设,将永久性占用海域并形成陆地,其主要影响体现在:

3.1.2.1被占用的海域丧失原有的功能,如水产养殖功能、小型渔船停港避风功能、沙滩观光旅游功能等。

3.1.2.2造成被占用海域的底栖生物量损失。

3.1.2.3海域被填形成陆地后,将改变原有的自然岸线形状,从而导致海水的水动力条件,包括纳潮量、海水流速、流向等发生改变,间接引起附近海域的冲淤环境产生变化,一方面可能因海水流速增大等原因引起冲刷强度增大,影响自身码头及附近码头等水工建筑物的基础安全;另一方面可能因水流速度降低等原因,引起码头前沿的停泊水域及航道淤积,影响船舶的通航和靠泊。

3.1.3施工过程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3.1.3.1施工船舶产生的污染物,如施工船舶含油污水、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排放产生的影响。

3.1.3.2施工现场及营地产生的污染物,如施工生活污水、施工机械清洗污水、生活垃圾,施工废弃物、施工粉尘、施工噪声等对环境的影响。

3.1.4施工期的其它影响

部分码头工程在陆域形成过程中,将大量从附近山体开采土石方,从而导致取土点的生态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而部分码头工程将占用后方陆地,直接导致现有用地的使用功能改变,同时还将因施工导致用地及其周围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3.2 营运期主要环境影响

码头工程营运期的环境影响因码头类型不同而不同,其中对环境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液体化工品码头>散货码头>通用码头>杂货码头>多用途码头>集装箱码头。主要环境影响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对水环境、空气环境和环境风险影响程度不同,而声环境和固体废物的影响程度差别相对较小。本文重点分析对水环境、空气环境和环境风险的影响,主要环境影响程度差别对比见表2。

表2 不同类型码头营运期环境影响及其对比情况

序号 码头类型 水环境影响 空气环境影响 环境风险影响

1 液体化工品码头 主要废水包括洗舱废水、洗罐废水、雨污水和生活污水,污水特性为石油类和COD浓度高,同时可能含有腐蚀性和毒性,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大。 主要废气包括储罐大小呼吸、装车过程产生的各种有机废气,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大。 储运的油类、化工品多为易燃易爆、毒性较大的物品,发生事故的概率较高,事故时对环境的风险影响程度最大。

2 散货码头 主要废水为雨污水、生活污水和少量清洗废水,主要污染物COD、SS和少量油类,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废气为散货装卸过程产生的粉尘和散货堆场扬尘,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大。 主要风险为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小于液体化工品码头,风险水平较低。

3 通用码头 主要废水为雨污水、生活污水和少量清洗废水,主要污染物COD、SS和少量油类,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废气为散货装卸过程产生的粉尘和散货堆场扬尘,对空气环境影响中等。 主要风险为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小于液体化工品码头,风险水平较低。

4 杂货码头 主要废水为生活污水和少量清洗废水,主要污染物COD、SS和少量油类,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废气为包装破损产生的粉尘和运输尾气,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风险为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小于液体化工品码头,风险水平较低。

5 多用途码头 主要废水为生活污水和少量清洗废水,主要污染物COD、SS和少量油类,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废气为包装破损产生的粉尘和运输尾气,对空气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风险为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小于液体化工品码头,风险水平较低。

6 集装箱码头 主要废水为生活污水和少量清洗废水,主要污染物COD、SS和少量油类,其排放对水环境影响较小。 主要废气为运输尾气,对空气环境影响很小。 主要风险为船舶溢油事故,风险概率小于液体化工品码头,风险水平较低。

注:船舶废水通常由船舶自行处理,因此不列入表中。

4码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4.1 项目选址合理性分析评价要点

4.1.1项目选址是否符合港口规划、海洋功能区划、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当地城市规划、环境规划、产业规划等相关规划。

4.1.2项目选址是否符合不占用并不影响海上自然保护区、重要海洋渔业水域和珍惜濒危海洋生物保护区等敏感目标的法律规定。

4.1.3分析项目选址对水环境、大气环境、居住环境(声、大气、环境风险)及周围敏感目标影响的可接受程度。

4.2 环境现状调点

除根据项目性质调查监测环境背景现状外,重点调查工程附近各类敏感目标的分布情况及与本项目的相对位置关系。

4.3 工程分析重点

4.3.1项目建设概况需阐明清楚

重点阐明项目建设规模、储运货物种类和性质、项目平面布局、项目组成、装卸工艺方案和施工工艺方案。

4.3.2污染源分析需详细准确,主要环境问题需阐明

根据工程建设情况,除分析施工期可能产生的污染源和影响源外,营运期的污染源和影响源应根据码头类型特点进行详尽的分析,各类型码头污染源分析重点内容为:

4.3.2.1液体化工品码头

废气:准确分析储运过程中的储罐大小呼吸废气、车船装卸过程产生的各种无组织排放有机废气的排放源强,并阐明排放去向与方式;

废水:准确分析船舶洗舱废水、储罐清洗废水、装卸车台清洗废水及初期雨污水等的产生源强、拟采用的处理措施和排放源强,并阐明排放去向;

固体废物:主要关注储罐底泥、污水处理污泥等的废物特性分类和处置方案。

环境风险源:进行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识别风险源等级,确定最大可信事故。

4.3.2.2散货码头

废气:准确分析散货在装卸过程及堆放(存)期间各环节的粉尘产生源强和排放方式;

废水:重点分析港区生活污水及清洗废水堆场、码头面雨污水等的产生源强、处理措施和排放源强;

固体废物:主要关注各种污水处理污泥的产生量和综合处置方案,还应分析扫舱垃圾的产生量和综合处置方案。

4.3.2.3杂货码头

废气:重点分析杂货包装物破损可能产生的粉尘源强;

废水:重点分析港区生活污水及清洗废水等的产生源强、处理措施和排放源强;

固体废物:主要关注港区生活垃圾及维修废油的产生量和处置方案。

4.3.2.4集装箱码头

废水:重点分析港区生活污水及集装箱洗箱废水等的产生源强、处理措施和排放源强;

固体废物:主要关注港区生活垃圾及维修废油的产生量和处置方案。

4.4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各类型码头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见表3。

表3不同类型码头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序号 码头类型 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1 液体化工品码头 ①预测废水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对纳污水体及周边海洋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②预测各种有机废气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及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卫生防护距离。

③预测储运过程最大可信事故下的燃烧、爆炸、毒物泄漏、伴生事故的影响范围和伤害程度,计算事故风险值,判定可接受程度。确定安全防范距离和事故紧急撤离疏散距离。

④预测船舶事故造成油品、化工品泄漏的影响范围和伤害程度。

⑤预测分析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声环境的影响程度。

2 散货码头 ①预测废水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对纳污水体及周边海洋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②预测散货装卸过程产生的粉尘排放对周边大气环境及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卫生防护距离。

③船舶溢油事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④预测分析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声环境等的影响程度。

3 杂货码头 ①预测废水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对纳污水体及周边海洋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②预测船舶溢油事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③预测分析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的影响程度。

4 集装箱码头 ①预测船舶溢油事故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②预测分析项目建设对水环境、生态环境、水动力及冲淤环境、大气环境、声环境等的影响程度。

注:综合性码头根据货种情况确定环境影响评价重点。

5码头工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重点

5.1 施工期环保措施重点

码头工程施工期应针对施工期的主要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的环保措施,重点应考虑:①防止疏浚施工和填海工程施工悬浮物入海的环保措施;②工程用海范围的水产养殖拆迁安置补偿措施;③防止施工过程对项目周围水产养殖及敏感目标造成影响的措施。

5.2 营运期环保措施重点

营运期环保措施重点因码头类型不同有所侧重,各类型码头工程应重点采取的环保措施归纳见表5。

表5不同类型码头应重点采取的环保措施

序号 码头类型 应重点采取的环保措施

1 液体化工品码头 ①废水处理措施重点:洗舱废水、洗罐废水、雨污水等生产废水(包括机修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收集与处理措施,同时应考虑事故水的收集处理措施。

②废气处理措施重点:液体化工品、油品在储运过程的大小呼吸及车船装卸过程的废气控制措施,并考虑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拆迁安置措施。

③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重点:

风险防范措施:储罐泄漏、燃烧、爆炸等风险防范措施;船舶事故泄漏风险防范措施;道路运输过程风险防范措施;管廊输送过程风险防范措施;伴生事故防范措施;事故泄漏物料收集处理措施;消防水收集处理措施;安全防护距离内的拆迁安置补偿措施。

事故应急措施:应急预案与应急计划;燃烧爆炸应急救援措施;毒物泄漏应急救援措施;毒物危害消除措施;伴生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事故紧急撤离计划与措施;

④固体废物处置措施重点:危险废物的收集、储存、移交和处置措施。

2 散货码头 ①废水处理措施重点:堆场及码头面雨污水(包括机修废水)收集与处理措施;生活污水处理措施。

②废气处理措施重点:装卸船船粉尘控制措施;堆场防扬尘措施;转运站(料仓)粉尘收集与处理措施;并考虑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拆迁安置措施。

③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重点:船舶溢油事故防范措施、溢油事故应急预案与应急计划、污油收集与危害消除措施。

3 杂货码头 ①废水处理措施重点:生活污水处理措施,港区卫生清洗废水(包括机修废水)收集与处理措施。

②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重点:船舶溢油事故防范措施、溢油事故应急预案与应急计划、污油收集与危害消除措施。

4 集装箱码头 ①废水处理措施重点:生活污水处理措施,集装箱洗箱废水、港区卫生清洗废水(包括机修废水)等收集与处理措施。

②风险防范与应急措施重点:船舶溢油事故防范措施、溢油事故应急预案与应急计划、污油收集与危害消除措施。

注:综合性码头根据污染源情况确定重点环保措施。

6 码头工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探讨

6.1 港口码头环境保护主要问题

根据对我省各地港口环境保护状况的调查,目前港口码头工程存在的主要环境保护问题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港区选址存在问题:如闽江内岸长乐营前段约有10个泊位处在长乐市炎山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不符合现有的水污染防治法,对炎山水源地的水质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②港区布局存在问题:如部分作业区将煤炭泊位与粮食泊位紧靠布置,造成煤炭码头对粮食码头的污染影响。

③港区公共环保设施与应急救援设施建设滞后:除少量大型港区外,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港区没有配套船舶垃圾收集船、船舶废水收集船,致使船舶污染物排放对港区造成污染;大部分港区没有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站,造成港区内到处都是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排放口的局面;除少量大型港区外,其它港区的溢油应急器材、应急救援系统建设滞后。

④部分码头环保设施配套设施落后,如部分散货码头防尘设施落后,导致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的粉尘污染,甚至引起与居民产生纠纷。

⑤各码头由于投资等原因,应急器材配备不足,往往造成应急救援时间长、效果差、影响消除慢的局面。

6.2 码头工程环境保护对策措施建议

①环境保护工作应早期介入港口建设中,即在港区规划时,对港区的总体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对港口规划布局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同时提出对整个港区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合理规划的要求。

②加强港区公用环保工程设施建设,港区的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和排污口应根据港区码头工程的开发建设进度,可分期建设,其进度应适当超前,保证港区内码头工程废水进入集中处理系统的进度要求。

③港区应配套完善满足港区船舶污染物收集上岸处理设施,如船舶垃圾收集船、船舶污水收集船等,防止船舶污染物在港区直接排放造成的海域污染。

④港区应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配备满足港区应急处理要求的应急队伍和应急设施。各码头应根据码头特点,配备相应的应急队伍和应急器材。

⑤各码头产生的各种废水,在进入港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前,应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保证达到进入集中处理系统的水质要求。

集体工作措施篇(3)

1.整改的具体方案

一是确定整改重点。对征集上来的意见,集团公司领导班子非常重视,经过多次认真讨论和研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统一思想认识,确定了整改重点,主要针对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加强机关干部作风建设,关心员工生活,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开发工作,规范企业管理,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等方面展开。依据分局党委的要求和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按照立即整改、近期整改、调研论证整改和解释说明等类别,制定了整改原则,即不等不靠,先易后难。对有条件马上能改的,立即整改;对近期能够解决的,抓紧时间积极整改;对涉及改革发展等长远性的问题,进行调研论证,统筹规划,分步整改;对于客观条件限制,目前解决不了的问题,向干部员工做出负责任的说明。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经召开领导班子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加强对整改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整改的具体负责人。由党委书记李春喜和总经理方永忠负总责,结合班子成员分工,责任落实到人。

三是落实责任部门,进行调研论证。集团公司党性党风教育领导小组召开部门负责人会议,对征集到的意见进行通报,安排整改工作,由各部室根据职责范围组织人员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各自负责的整改项目,分别召集有关部室进行调研、论证,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集团公司领导班子对一些重点问题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研究。

四是下发整改方案措施,听取基层和部室意见。集团公司党性教育领导小组将初步形成的整改方案和措施下发给各基层单位和机关各部室听取意见,进一步研究修定。并将所有的整改项目和措施印发给班子成员和责任部门,由领导小组督促落实,保证整改措施兑现。

2.整改的具体措施

集团公司领导班子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整改工作。

1、抓住员工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进行边整边改,共6项。

一是关于干部理论学习的问题。已制定了加强干部理论学习的整改措施,以文件形式下发,对党委中心组、干部、项目经理部中干部的理论学习按照分局党委的要求结合工程系统实际,分别规范了学习组织、内容、方法和管理,全集团公司干部的理论学习已照此开展。

二是关于集团公司机关干部作风问题。已印发了关于搞好集团公司机关干部作风建设的整改措施,作出了机关干部必须遵守的九项规定和违反规定的处罚办法。

三是例会制度建设问题。已制定了关于加强总经理、党委书记例会制度建设的整改措施。总经理办公会每月召开一次,集团公司班子成员、各分(子)公司行政正职、机关各部门负责人和公司派出的项目经理参加,安排工作,沟通信息,协调解决问题。党委书记会议每季召开一次,集团公司党群领导、各分(子)公司书记、党群工作部门负责人参加,听取基层政治工作情况,部署重点工作。

四是关于开发工作问题。已制定了加强开发工作的整改措施,建立了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健全和完善了有关开发的政策和奖励办法,确定开发重点,强化开发机构和人员,开发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五是关于关心员工工作和生活问题。集团公司决定每年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员工办好事,解决员工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今年决定投入几百万元,为员工办好7件实事。

六是关于保员工的基本工资问题。集团公司决定采取统一调控办法,保证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员工的基本工资收入。

2、抓好制度整改,建立和完善有关规定措施,有7项。

一是在党风廉政方面。制定了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规定,提出了学习,述廉、评廉、考廉,廉政谈话,预防职务犯罪,培训,定期召开廉政建设会议,选树廉政典型,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等八项内容。

二是在企业文化方面。制定了关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提出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重视投入;用好载体、开展活动。用先进的企业文化陶冶员工情操,凝聚员工力量,推动集团公司的改革与发展。

三是在干部管理方面。修定完善了关于加强干部管理的措施,分别对领导干部管理,技术干部管理,后备干部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办法。

四是在企业管理方面。修定完善了工资、奖金管理办法,以及财务、劳资、物资、设备、安质等管理办法和措施。

五是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方面。制定《关于领导班子集体讨论“三重一大”问题的规定》,对“三重一大”的范围,集体讨论的基本形式、基本程序、基本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六是加强民主管理,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方面。制定了联系会议、联络员、企务公开等规定和办法,畅通民主渠道,加大依靠力度。

七是关于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进一步修定完善《工程项目党组织工作的若干规定》、《工程项目宣传思想工作的若干规定》以及《工程项目政治工作考核评比办法》。

3、对尚须调研整改的项目列入计划,明确责任,规定时间,实施专项整改的有2项

一是集体经济的改制和发展问题。要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积极调研论证,抓紧提出解决方案,逐步整改。

二是完善职工持股会工作问题。要派专人开展此项工作,要向成立持股会时间较长、有一定经验的兄弟单位学习取经,结合本公司的实际予以完善。

集体工作措施篇(4)

(一)进一步深化、完善对产废单位的监督管理,拓宽管理范围,积极推进固体废物的循环利用。1、针对20__年开展的固废、危废申报工作,深入企业进一步核实固废、危废的产生数量、种类及产生贮存、处置情况。

措施:实行动态申报制度,对产废大户实行变更申报,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使企业主动申报与监督管理相统一。

2、对产废单位实行规范化管理。

措施:进一步规范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实行网上申请联单制度,从日常监督和转移联单入手,加强对危险废物产生单位的监管;要求各产废单位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对重点产危单位设立危险废物标识,产废单位提出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处置计划。

3、在继续确保医疗废物100处置率的前提下,采用医疗废物专用联单收集运输危险废物。以实验室废液、感光材料废物为重点,在全市大专院校、各相关企事业单位全力推进感光材料废物综合利用、实验室废液的无害化集中处置工作。

措施:加强对产废和处置单位签订处置协议的监督工作,做到及时收集、及时处置,严格转移联单制度。

4、在工业固体废物管理方面,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固体废物循环利用工作。

措施:帮助企业拓宽固废利用渠道,建立固废综合利用信息交换平台,推进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二)加强危险废物收集、运输、贮存及处置单位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处置行为,对小型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实行集中规范化管理。

1、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哈尔滨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办法》的相关规定,对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包括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管理,加大监管力度。

措施:强化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的落实,加强危险废物转移的现场监督,实行危险废物收集、运输、处置的全过程管理。要求处置单位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对处置企业进行合理布局,控制处置企业数量,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处置企业合理竞争,长远发展。同时,在利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建成后,对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的小型企业实行园区化统一集中管理。对收集、运输、处置危险废物单位设立危险废物标识。

2、贯彻落实《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加大查处力度。

措施:对存有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实行限期处置和强制处置相结合,对本市能够处置的就地处置,无法处置的转移到外地处置。

(三)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初审、医疗废物经营许可证审批、进口废物初审工。

措施:对办理许可证、进口废物的单位实行现场踏查,深入企业了解,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四)加快固体废物处置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1、在06年初,积极引资建设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企业。

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借助利民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中心的建成,积极引入固体废物利用新技术。

二、辐射环境管理工作

(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落实《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

措施:积极参加国家、省组织的放射性管理工作培训,组织落实培训内容。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保证条例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对新增放射源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完善新增放射源的建档工作,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建立放射源编码和数据库,实行放射源身份管理工作。

(三)、加强在用放射源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用源单位每季度报一次安全管理现状,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在用放射源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要求辖区内所有相关单位按规定设置放射性标识、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并监督企业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制定事故应急计划和应急措施。

(四)、加强废弃放射源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严格执行废弃放射源安全贮存制度,对辖区内所有废弃放射源施行强制收贮。

(五)、加强电磁辐射监督管理工作。

措施:完善申报登记制度,对辖区内电磁辐射污染源实行自查与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日常监督管理力度。

三、提高固废、辐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理预案,提高污染事故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高标准完成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工作

认真听取落实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及时完成答复工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举报的办理工作;

集体工作措施篇(5)

按照县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抓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存在问题整改的紧急通知”要求,针对提出的9项问题,村及时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会,针对每项问题,认真研判和自查,提出整改措施,整改任务分解到人,确保按时高质量完成9项整改工作任务,现将整改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两不愁三保障还存在短板问题

整改措施:认真开展了三排查三清零回头看工作,经再次排查两不愁三保障,村户两不愁三保障均达标,不存在问题。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二、问题整改工作不够扎实

整改措施:以三排查三清零回头看工作活动为契机,对存在的问题整改情况再落实,再细化,不存在问题。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三、对监测户、边缘户帮扶力度不大

整改措施:建立了监测台账,完善了监测入户记录和会议记录,上报了监测报告。

村监测户1户,户主,自2019年拟为监测户,村制定了监测户帮扶机制,为该户制定了帮扶计划,定期拜访,定期监测,为设立村级公益岗位每月收入600元,为其子提供外出务工信息及务工单位,目前在务工,为其妻办理了残疾证,对该户花椒种植进行了产业资金帮扶,该户种植山杏6亩,积极联系果商,今年山杏收入近2万元,该户不存在返贫风险。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四、厕所改造后群众不使用

整改措施:再进行入户排查,不存在厕所改造后群众不使用的问题。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五、村集体经济运行不规范

整改措施: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扶贫益贫收益方案研讨会并制定完善村集体经济组织扶贫益贫收益方案,召开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方案研讨会并制定完善村极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方案。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六、数据信息更新不及时

整改措施:安排两人与镇扶贫办进行数据对接,不存在信息大平台信息与实际不相符问题。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七、资料填写不规范

整改措施:经自查,村不存在资料填写不规范问题,继续保持及时规范上报各项资料。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八、驻村帮扶工作不扎实

整改措施:村驻村帮扶的的两支队伍,完全脱产,严格执行驻村管理办法,不存在未脱离本单位工作及两头跑现象。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九、“一口清”还有差距

整改措施:通过多次检查、县镇组织培训、个人自学与实践工作结合,驻村工作人员能做到对村情、户情、帮扶成效一口清。

整改完成情况:已落实到位。

集体工作措施篇(6)

〔论文摘要〕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村养老保障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问题,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对农村养老保障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实施是切实可行的。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家庭规模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村养老保障面临新问题。一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和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只要一个孩子,农村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逐渐增多,家庭规模逐渐小型化。越来越多的小型化家庭,预示着我国农村今后许多家庭可能要承担4到6个老人的养老任务,农村养老负担逐渐加重。二是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剧增,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据预测,201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上升到1. 14亿人,占总人口的8. 4% ; 2030年将达到2. 31亿人,占总人口的15.3%。如果按2000年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结构计算,2010年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数为7718万人,2030年将增加到1.55亿人,而且我国现有1亿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约75%生活在农村。此外,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移,以及农村老年人口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更是远高于城市。随着农村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多,农村养老负担将日益沉重。

2.城镇化发展弱化了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家庭保障功能渐趋弱化。一是农村家庭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下降影响了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一部分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职能逐渐转移给社会,人们的各种活动也越来越依赖于家庭以外的社会资源,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影响着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老年人的经验、知识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小,从而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逐渐下降,家庭养老的功能也随之弱化。二是家庭养老保障能力的下降影响了家庭养老的持续进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不断地向非农地区转移,农民从农村走向城市,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技术、知识等各方面没有优势,工作不稳定,收人相对偏低;为了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在经济上就很难给予留守农村的老人以相应的资助,家庭养老保障能力逐渐下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会更加严重,不利于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持续进行。三是传统的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削弱,不利于家庭养老的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效益主义、拜金主义、个体主义、消费主义的影响和冲击,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在不断蜕变,一些重权利轻义务的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农村家庭养老的进行。

3、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亚待完善。

我国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性地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到目前为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已有逾20年的历史。然而,直到现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是不尽如人意。一是制度保障水平低。二是覆盖面小,共济性差。三是制度的可持续性差。四是管理水平低。五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缺乏法律的支持,制度不稳定。

此外,我国人口约75%生活在农村,农村人口数量庞大,而我国政府财政力量有限,在短期内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农民的晚年生活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二、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

(一)基于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运作办法

1、准确界定集体土地范围。村集体在上级土地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准确界定村集体所属土地范围。由上级主管部门拟订一份具有法律或行政效力的书面规定,严格规定村集体所属的土地范围。

2、作价折股。成立土地评价小组或请社会权威部门对集体土地进行评估作价,使实物的土地货币化;然后把土地作价额折成若干股份。

3、股权设置。根据实际情况设个人股和养老保障股。

4、产权界定。首先,根据村集体的老年人数量(以60岁或65岁为界),以初步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为标准,在严格核算的基础上界定养老保障股的数量(养老保障股的数量二历年村集体老年人口的平均数x初步保障基本生活的生活费用于(村集体土地作价额令户籍在村集体的人口数)),其次,在留出养老保障股后,根据户籍关系在村集体的人口数量来均等界定个人股。养老保障股和个人股要发放土地股权证书;股权分配一步到位,以后不再因人口变动而调整,不得抽股。农民获得以下权利:一是货币化了的土地所有权。二是股权转让权。三是土地股份的继承权和抵押权。四是分红权。合作经济组织经营土地获得的收人在扣除了管理费用后按股分红(养老保障股也参加分红)。五是养老保障权。

5、组织管理。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设立养老保障股的专门管理人员。社内实行社员代表大会制度,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则进行决策;成立董事会、监事会,其成员民主选举产生。把村民委员会和土地股份合作社分开,村委会依法行使其行政权利,土地股份合作社行使土地运营与管理权利。

6、资产运营。由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负责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等进行运营。对土地使用权,不再按人人有份的原则进行承包,而是引人竞争机制,分别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竟价承包、租赁、拍卖等运作方式,将其转让给农户或其他单位或个人。

7、利益分配。经营收益留够工作经费后,按股份数量平均计算出每股分红数量,按时发放给村民;经营所得也要按比例定期充实到养老保障股金中。

8、收益金发放。在收益金发放中老年人可以得到两部分资金收益,一部分是个人股分红所得资金收益,一部分是养老保障股所得收益,这两部分资金收益可以较好的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并且,实行土地股份合作,老年人得到个人股分红收益,从而避免了因年老体弱无法耕种而造成老年生活困难的状况,可以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二)养老保障股在具体运作过程中的要求

1、享受养老金的老年人需具有村集体的户籍,且年龄要根据实际情况定在60岁或65岁以上。此外,要根据历年来村集体老年人口的数量,测算出老年人口平均数量。

2、准确测算出养老保障股的数量。(养老保障股的数量二历年来村集体老年人口的平均数x保障基本生活的生活费用十村集体土地作价额令户籍在村集体的人口数)。

3、通过养老保障股收益发放的养老金应能基本保障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4、在土地股份合作社中设置专门人员进行养老保障股的经营管理和保障金的发放工作。养老保障金要定期足额发放,并且养老保障金数额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营收益的增加适当上调。

(三)配套措施

1、规范农村养老保障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一是实行听证会制度。听证会可以广泛听取村民的建议,保证决策的公正性和准确性。土地属于村集体所有,在界定村集体土地范围、作价折股、股权设置、产权界定等环节中都要举行听证会,在村民一致同意或多数同意的基础上作出相关决策,依此保证农村养老新路径的正确制定。二是针对土地股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上级部门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性文件,明确确定个人股和养老保障股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切实保证农民得到相应的土地股权;政府部门还要制定相关规定,对个人股的买卖、继承等环节给予严格的规范,保证土地股权的合理流转和运营。三是建立监督机制,使各项工作公开透明。良好的监督机制是农村养老新路径顺利实施的保证,村民和上级主管部门要做好监督工作,促进农村养老新路径的健康实施。资产运营、利益分配及养老金发放等各项活动要定期向村民公示,保证各项工作的透明化。四是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并努力加强新路径下养老金的流动性对实施养老新路径的村集体,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此外,政府出台相关规定,让新型土地股份合作下的养老保障和城镇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接,促进人口流动,避免养老资源浪费,促进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

2、搞好土地制度改革,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制度。农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使农民获得了货币化的土地所有权,做到了产权清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土地流转和经营制度还要有相应的改革措施:一是要建立更加规范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改变现行的计划式统一调地的办法,代之以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方式,建立起完善高效的土地流转市场,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增加土地收益。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土地经营制度。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租赁经营、集体农场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建立以农户经营为主体的多元化的土地经营制度,增加土地收益,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养老保障事业的发展。

3、做好试点工作,搞好典型示范,因地制宜、逐步推广。首先,农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基础上的养老保障新措施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过程中要搞好试点工作。根据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选择有代表性的村集体进行试点,从中发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确保大面积推广的顺利实施。对新措施实施成功的村集体,要作好示范工作,让更多的村集体来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并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建立适应自身实际状况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其次,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在实施养老新路径的时候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有选择的实施,切不可盲目追捧、一哄而上。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再逐步推广开来,从而确保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顺利实施。

三、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分析

1、现实意义。

第一,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有利于解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问题,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以上分析说明,我国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使得农村社会养老负担沉重;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导致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渐趋弱化;以及在短期内建立健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很大难度。因此,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能够较好地弥补因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失所带来的空白,满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的需要,更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晚年基本生活。

第二,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发展农村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建立有利于土地更加自由的分配和流转,减少土地闲置、撂荒现象,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土地的规模经营有利于生产者采用新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第三,基于新型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城乡经济发展。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农民可以把闲置土地转人合作社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并取得土地收益。农民可得到养老保障金以保障其晚年基本生活,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民依靠土地养老的传统观念,解除农民向城市流动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此外,土地股份合作提高了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农地的产业化经营和规模经营,切实增加农民收益。而且,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较好地满足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实施对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2.可行性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因此,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不能搞“一刀切”。通过对发达地区的考察可知,目前在我国发达地区推行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是可行的。

首先,发达地区土地需求迫切,土地收益较高,能较好地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推广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具有经济可行性。土地是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土地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需求尤为迫切。土地股份合作在土地的运营过程中引人竞争机制,分别不同情况,采用相应的竞价承包、租赁、拍卖等运作方式,所得资金收益较高,这就使得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具备了应有的经济基础。目前苏南部分发达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郊区都进行了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的改革探索。积极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改革试点,优化土地资源配置。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股,在不改变土地承包权的情况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人股,建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土地股份合作,促进农村土地合理流转,提高土地经营收益,为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其次,经济较发达地区非农产业发达,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闲置较多,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具有现实可行性。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必须要求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制,经济较发达农村的现实状况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在经济较发达农村,非农产业发达,加之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土地闲置、撂荒现象严重。基于这种现实情况,为更好地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将这部分闲置土地进行统一管理和运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产生,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推行就具备了现实可行性。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市农村上地流转中,正在运行或试运行或即将运行一种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过程是农民集体以土地人股给集体(村小组或村集体),然后由集体再入股到乡镇或更高级的特定组织,由这个特定组织运作人股土地并以固定的报酬返还给集体,集体再将所得的部分分配给人股的农民,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上海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上海的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充分说明了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现实可行性。

再次,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储备丰富,具备了新措施推行的人才基础。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的健康发展要求对土地及养老保障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运作,因此,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对农村干部培训工作的逐步加强以及大量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土地股份合作的人力资源储备逐渐丰富,农村养老保障新措施具备了相应的人才基础。近年来“孔雀东南飞”现象持续升温,大量的人才不断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优美生活环境的吸引,大量高学历、高技能的人才向这里聚集,而且到基层农村工作的高学历人才不断增加,可以说,发达地区已经具备了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措施的人才及其他条件。

集体工作措施篇(7)

关键词:PDCA 管理模式 电力工程管理

The use of PDCA management mode in electric power project management

Dai Liangguo

Jiangxi provincial electric power company EHV branch Jiangxi Nanchang 330000

Abstract: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due to the management work is complex, personnel scattered greatly, management is not in place by accident harm degree is bigger, the electric power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requirements are relatively high, with the innovation of management in the field of management concept and management mode, in the power engineering management gradually developed PDCA management mod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electric power project management promotion play a greater role in promoting.

Keywords: PDCA management mode of electric power project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70.6 文献标识码:A

电力工程是具有将为广泛的社会意义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这给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出较高的要求,管理工作逐步的朝向数值化、智能化的方向上发展,数据记录及人员的身份合适及监控的一体化、集约化管理格局逐步形成,以先进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效能以显得非常重要,而 PDCA 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

一、PDCA 管理模式内容介绍

PDCA 管理模式的全称为动态式管理模式,其核心是把管理流程下的各个环节及管理全过程视为整体,在管理工作的开展中针对具体管理环节制定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并采取数据的实时收集及实时监控,对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的执行落实状况进行跟踪调查,并对跟踪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对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的相应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在循环往复的措施制定、措施执行、效果反馈及措施调整的闭环式动态管理工作的开展中,使得管理工作的落实执行状况更加的符合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及管理措施践行中的执行力的提升。PDCA 管理模式所具体指代的内容是基于 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以及 Action(处理)这四个管理环节创新型的闭环式动态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及管理理念最先在西方国家中获得广泛的推广应用,在管理工作的实践中获取较好的效能。

二、PDCA 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运用

PDCA 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运用是将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划分为计划、执行、检查及处理四个主要的环节,首先进行管理中实际数据的搜集整理,并将收集到的数据反映出的管理效果与措施制定时的预期效果值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中偏差较大超出某种范围的管理方面及偏差所代表的具体内容,对控制措施、管理制度等进行适当调整,使执行结果的偏差尽可能的处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内,然后继续开展电力工程管理工作。在固定的间隔时期之后继续进行措施、制度执行效果的数据收集及分析,依然以存在的偏差的原因分析进行措施的调整,使得 PDCA 管理模式能够在电力工程管理中被加以循环往复的应用,PDCA管理模式本就是循环式的动态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效能的发挥就已经要求其具体的应用过程也必须是多次循环式的运用。PDCA 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运用,要求管理人员首先要摒除传统的一成不变式的管理理念,以管理措施、管理策略、管理思路等的及时调整更新,确保管理工作的效能,但期间的数据调整工作会加大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因此要充分利用不断发展及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信息技术,以从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数据的调取,确保能够反应管理效能的原始数据的处理分析的高效性及精准化.

从 PDCA 管理模式的基本原理出发,对电力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开展系统分析、计划列写、计划执行、检查评定及问题处理。在管理工作开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计划、管理体系及管理措施等的制定,尽可能的兼顾电力工程中存在的危险点及极有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状况及安全事故,制定出风险预控方案及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方案,对管理工作的各个流程及环节进行管理措施的细化制定。

在管理工作的开展中执行定人、定岗及定责的管理原则,采用监督机制对工作的执行状况进行环节内的监督改进,确保管理措施及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及贯彻;采用管理职能表取代以往使用的岗位描述制度,采用量化管理手段,先制定出每个部门的总体管理指标,并将其进行逐级的分解细化,最终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及责任岗位上,规避工作开展中的相互推诿及相互依赖;组建管理工作开展所需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管理措施的执行状况进行实时记录,对于管理数据的储存方式进行局域化与网络化的融合,对信息系统进行维护管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与实际状况的相符性。

对管理措施的执行状况进行分析,重点是与预期的管理指标差别较大的内容的分析处理,完善责任事故问责制度,将出现的问题及具体的处罚措施落实到相应的责任人身上,尤其是安全事故及危害程度较大的事故等,提升人员对安全运行及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依据管理措施的执行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差距,进行管理措施及管理制度的调整修订类完善,并对工程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变化后的新形势等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对电力系统开展全面系统的管理,及时的获取系统运行中的异常信息,提升故障查找的准确性及故障排除的及时性等,在该分析阶段可将发现的问题及制定的与之对应的措施等内容,完善到专家管理系统中,提升电力工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对分析阶段发现的问题的处理措施及依据新情况制定的措施进行后续贯彻执行状况的跟踪调查,并对管理工作开展初期的数据实行整体汇集,从而使 PDCA 管理模式进入到电力工程管理应用的下一个循环流程中。

三、总结

PDCA 管理模式是种动态化的循环管理模式,在电力工程管理中的运用需要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思维的改进、管理流程的优化及管理措施的切实执行,实现管理效率及效能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梁一彬,陈亚春.工程项目施工成本的全过程有效

管理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