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2 17:03:16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1)

一、基本现状

杨岗村位于五里桥镇西北部灌河旁,全村19个自然组3797人。东邻五里桥镇北堂村,南邻我镇封店村,西邻我镇孔沟村,北邻双龙镇十亩地村,我村以山坡丘陵为主,耕地面积为2437亩,全村公益林地面积78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507亩,樱桃面积5000余亩,猕猴桃1000亩。

全村区域面积较大,交通不便,居民以农业种植及外出务工为主,农民经济收入低。农业种植以小麦、玉米、红薯、袋料香菇、猕猴桃、樱桃为主。我村农业种植以猕猴桃及蔬菜种植,中部区域多以玉米小麦种植及外出务工,北部区域以樱桃和袋料香菇。我村两委共有8名村干部,监委会成员3名,农业户口3656人,非农业户口111余人。我村属于城区周边村。

二、集体经济收入状况

村集体经济空壳。

三、集体经济收入存在的问题

杨岗村无特色经济支柱产业。

四、分析原因

1、客观条件的制约。我村的经济基础薄弱,区域面积大,北部以山区为主,生产生活用水匮乏,农作物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村民较多以除外务工为主,造成集体经济长期薄弱。

2、主观上不思进取。村民传统思想严重,因循守旧,思路不开阔,宁愿固守着二亩三分地,也不思开拓致富,缺乏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不落实。镇历届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但具体到村里,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和工作责任心不强等,好的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造成村集体经济薄弱。

4、村班子战斗力不强。因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缺乏资金,历届班子既解决不了直接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用水、道路等实际问题,又难以拉动村集体经济增长,导致无法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威信树立不起来,影响了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向心力,班子成员说话无分量,工作叫不响,时间一长就失去了工作信心,临时思想滋生,安于现状,一届接一届,面貌依然。

5、上级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虽然镇上出台了鼓励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政策,但上级制定的政策对我村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五、下步计划

待新312国道和灌河湿地公园建成后,村委会借地理位置优势、上级政策支持发展村集体企业,增加村集体收入。

1、依托土地、地理资源优势,开发农业增收。新312国道和村公路的修建,促进交通的便利,出行的方便。我村的樱桃、猕猴桃种植是多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特别是我村的樱桃结果早,都是我们发展的方向。通过对外宣传、招商引资、搞樱桃节、组建村交易市场等扩大市场知名度和增收新渠道,让我村的樱桃等让更多的客商过来选购,以增加集体经济的收入。

2、多方筹措资金,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搞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优质高效农业,办厂兴企业,离开钱只是空话,采取政府帮扶、银行贷快、吸引外资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3、依托灌河生态的建立,加强对我村的对外宣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的人了知晓杨岗、了解杨岗,通过上级政府加大我村招商引资力度,切实发展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 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82-03

近年来,宝应县高度重视发展村集体经济,采取综合措施,加强规范管理,创新发展思路,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由于村集体经济基础较差,一些地方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差距较大,部分村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

1 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

1.1 村集体自主创收收入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强,收入不稳定

2010年村级集体自主创收收入4 986万元,村平均收入19.50万元,而2009年村级集体自主创收收入仅为2 985万元,村平均收入11.66万元。2010年较2009年村平均收入增加近8万元。由于2010年村级集体资源续包处于高峰期,集体经营性收入相对较多;2009年村级集体资源续包相对稳定,集体经营性收入相对较少。有的村集体资产资源发包合同一定多年,合同签订当年有收入,其他年度无收入,造成村集体经济不能持续稳定增长。

1.2 受地理、区位和资源条件限制,大部分村几乎没有收入

临近城镇、集镇近郊的村,其区位优势明显,二、三产业发展较好,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地处腰部、沿运地区的村,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有的还是“空壳”村。地处东荡西湖的村集体水面、“四荒”等自然资源丰富,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发包的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反之,则比较薄弱。

1.3 村集体资产逐年增加,但自我发展增加份额不大

2009年全县村级集体资产总额71 652万元,2010年达86 252.49万元。虽然村级集体资产呈上升的趋势,但从增加的资产看,上级投资的“通达”公路建设、村公益事业建设、泵站建设、桥梁闸洞建设等非经营性资产占的份额较大,而给村级集体带来收益的经营性资产增加较少。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条件薄弱,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在农村税费改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改革进程中,部分村历年积累的集体资产基本拆分殆尽,村办企业全部进行改制,集体资产大多已处置。为了化解村级债务,不少村将集体的林木、经营性资产等能卖则卖,村级集体统一经营近乎空白,特别是地处沿运腰部地区,自然资源匮乏,既无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等基础条件,发展集体经济尤为困难,大部分村完全依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来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根本谈不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从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来看,全县没有一家集体统一经营的龙头企业,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出租集体资产、发包资源来获取一定的租金、承包金,不能将集体资源转化为资本。部分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经济运行主要依赖“四靠”,即村级运转靠“补”、债务偿还靠“拖”、公益事业靠“捐”、基础设施建设靠“要”。2010年全县村级各项赞收入481万元,超过集体资产租赁收入,成为村级集体经济新的支撑点[1]。

2.2 干部思路不宽,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2.2.1 “难”字当头。有些村干部对集体经济的理解比较片面和滞后,缺乏创新发展意识。感到事事都难,无从下手,无法下手。有些村干部只怪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只抱怨农村工作难做,干部难当,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不清,“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对于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

2.2.2 “怕”字作怪。由于村级换届任期偏短,一届任期只有3年,大多数人在任时只求平稳过渡,怕搞砸了受埋怨,怕搞垮了受连累,怕背上新的债务,思想上顾虑重重。农村税费改革以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村干部的报酬和村级运转有了基本保障,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村干部尤其是主要干部的惰性,缺乏创新发展的精神,发展观念滞后,发展经济的思路少,积极性不高,导致村级集体经济一直不能取得创新和发展。

2.2.3 “事”字缠身。凡是牵涉到农业农村方面的工作,都要靠村干部去执行。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全面创建小康、计划生育、征兵、农业政策性保险和新农合资金的收取等,事务多、突击多;加之宝应县组级干部全部精简,村干部大部分时间忙于事务,根本没有精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2.3 村级债务多,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截至2010年底,全县村级债务总额38 387万元,村平均149.37万元。债务过100万元的村就有114个。沉重的村级债务,严重制约村级经济的发展,也牵制村干部相当大的精力,部分村级班子很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应付偿还债务,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2.4 政策不配套,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也使村级集体收入锐减,原先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运转还能由“三提”来解决,现在只能靠上级转移支付支撑,村里资金运转困难,村干部待遇偏低,而现在没有相应的配套政策来优化村级发展环境,拓展村级发展空间,促进增收。许多惠农项目需要村级配套资金,更加重了村集体负担,形成新的债务。加之宝应县的区域因素,许多惠农政策享受不全[2]。

3 发展对策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建设现代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3.1 拓宽思路,挖掘增收潜力

3.1.1 抢抓机遇。鼓励村集体结合土地复垦、低产田改造、中心村庄建设等相关政策,争取各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配套扶持资金。以项目建设代替传统的资金扶持,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帮扶,集中力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3.1.2 利用特色资源。鼓励村集体依托特水种植、特水养殖、高效农业、规模饲养等农业资源优势,采取入股、租赁等形式,带动农户或联动企业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鼓励村集体依托水乡特色的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和生态观光农业,实现旅游业与农业、文化有效对接,延伸产业链,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3.1.3 发挥区位优势[3-4]。鼓励城、镇周边村用足用好留用地政策,发挥征地补偿费资金优势,依托城镇及工业集中区兴办标准厂房、仓储、市场等二、三产业载体,吸引外来投资,开展物业租赁经营,发展现代服务业。

3.1.4 推动服务创收。依托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这个载体,积极鼓励村集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为农户提供生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商标使用、信息提供等服务中获取收益。鼓励村集体以土地经营权、资产、资金等参股由能人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分配中获取收益。

3.1.5 发展镇脉经济。鼓励村集体加强与本村外出工作的国家、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的密切联系,共同谋划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蓝图,破解发展难题。鼓励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引导农村外出经商能人带资金、带项目、带经验回村创办、领办集体经济实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3.2 盘活要素,培植发展后劲

3.2.1 整活存量资产。对于闲置的村部、学校、设备等集体资产,要积极整合,以公开招标形式实行买断、租赁经营,或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企业经营,提高闲置存量资产的利用率。

3.2.2 加大开发“四荒”资源。对于村集体统管或农户承包的荒水、荒地、荒滩、荒堤等资源,鼓励经营管理能手、种养大户进行规模经营,或采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村集体也可以对“四荒”资源进行改造,发展“小五场”,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3.2.3 不断提高经营性资产效益。通过不断完善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确保村集体资产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要依托镇农村集体资产招投标中心这一平台,通过公开招投标,提高标价,增加资产收益。

3.3 改革创新,增强发展活力

3.3.1 按照村民组织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与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职能相分离、村企分开的原则,以推进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农民专业合作为重点,创新集体经济组织[5]。努力把发展农村“三大合作”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结合起来,逐步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成为“产权明晰股份化、权力分散民主化、经营管理公司化、以人为本合作化”的社区性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3.3.2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创新。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逐步推行“资产变股权、农民变股东”,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保值增值。

3.3.3 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创新。在对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的清理、确权发证和建立“三资”管理台账的基础上。依托各镇农经管理服务中心,健全村级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建立“三资”监管网络,加强对村级集体“三资”的服务和动态监管。

3.4 落实政策,加大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3.4.1 强化项目支撑。县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 、林业、水利等相关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

3.4.2 鼓励结对帮扶。结合扬州市新一轮结对帮扶活动,加大县直部门、企业的帮扶力度。推进村企共建,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实现双赢,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3.4.3 支持存量盘活。对因招商引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征用土地,村集体留用部分的补偿费、协调费优先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允许其依法按规划使用土地开展生产和经营,促使集体土地资产获取更大收益。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耕地,要归村集体管理使用。村庄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和获得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要优先用于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征用城镇规划范围内集体土地,按一定比例将批准的建设用地留给村集体按城镇规划依法发展非农生产和经营。

3.5 规范管理,完善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机制

3.5.1 不断强化村级民主管理。按照“四议二公开”的要求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集体资产租赁和资源开发。村集体以“三资”入股的,要把好折股量化关、制定章程关、收益分配方案关、集体“三资”监管关。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要明确经营者的经济责任,要规范签订各类经济合同,并严格兑现合同,确保集体收益权。

3.5.2 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建立村企分开的财务管理体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村级集体名义建立的各种服务组织要独立建账、独立核算,防止新增村级债务。村级集体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要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制度规定》建账建制。对村集体经济组织下属经济实体的财务要推行“村账镇管”制度,坚持持证上岗,进一步完善村级资金财务“双代管”制度,规范“双代管”操作程序,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坚持村级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及时、准确、真实地公开财务信息。

3.5.3 积极稳妥化解村级债务。清理核实村级债权、债务,摸清债务家底,对不良债务要通过争取财政化债、收欠还债、核销减债、拍卖还债、划转冲债、减息止债等多种途径进行有效化解。对过去垫付的农业税和特产税尾欠要严格按税法规定缴清,从而达到增加集体收入,维护税法的严肃性的目的。对村提留和乡镇统筹尾欠要根据数额大小和农民承受能力,制定还款计划,采取说服教育与法律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依法清收,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目的。对村级债务达到一定规模的村,要实行动态监测,落实化解村级债务的目标责任制。

3.6 加强领导,确保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取得实效

3.6.1 加强组织领导。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要纳入各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加强组织,强化领导,村级经济发展规划要逐步实行由镇统一组织、村集体具体实施。各镇、村相应成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班子,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6]。

3.6.2 加强部门配合。各单位、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提供一切有利于村级经济发展的便利条件。各镇(区)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逐村建立资源库、项目库、信息库,制订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因地制宜提出发展模式和思路,及时研究、解决具体问题,推进集体经济发展。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协作,寻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突破口,协助解决土地、规划、资金等问题,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提供有益指导和有效服务。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的浓厚氛围[7]。

3.6.3 强化基层基础。要切实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着力发挥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和广大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村干部选拔培养工作,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立健全村级组织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加大对村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政策法规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村干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能力[8]。

3.6.4 强化激励考核。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作为村支部书记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各镇要以县委组织部对村支部书记的考核办法为基础,制定考核细则,落实负责考核的具体部门,明确考核要求。总之,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过20万元的村达到95%以上,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得到明显壮大,整体水平取得明显提高,发展后劲日益增强,体制机制逐步完善,不断满足村级运转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 参考文献

[1] 郭祚峰.我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存在问题与对策[J].福建农业,2004(7):6.

[2] 杨萍,黄小兰.关于彭阳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的调查[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104-105.

[3] 李俊英.北京郊区村级集体经济制度创新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4] 崔艺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J].特区经济,2008(9):160-162.

[5] 史济权,卢文明.慈溪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考[J].宁波经济,2000(7):71-73.

[6] 苏小莹.欠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江苏淮安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3):98-99.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3)

目前,东屏镇有12个村,3.7万农村人口。据统计年报数据,2011年,全镇村级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3 979万元,同比增长 21.4 %。总的来看,各级扶持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基层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明显高涨,村村抓招商的氛围初步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当前,该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1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渠道增多

农村村级集体可支配资金主要有经营收入、补助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其他收入和投资收益等。2011年上述5项收入分别占村级经济收入的1.4%、52.5%、8.4%、31.2%、6.5%。

1.2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步入正轨

近年来,全镇村级集体经济管理逐步步入正轨。在支出程序上,实行村委会主任审批、党支部书记审核、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在制度上,规定每年进行1次村级财务收支审计和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会计只能保持3 000元以内的备用金用于日常零星支付,大额现金支出必须通过镇农村财务结算中心审核支付;村级财务通过电子信息平台、村务公开等多种形式及时公开公布收支情况,村民对村集体的收支情况都能基本了解。随着村务全面公开、监督管理等体制的不断完善,东屏镇村级财务管理也越来越规范。

1.3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

一是地区之间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高于不发达地区,城镇、城郊村收入高于其他村。年收入400万以上的村大部分分布在城郊和经济发达地区。东屏镇群力片区的几个村,由于交通不便、上级扶持不足等原因,大多位次居后。二是村与村之间不平衡。2011年全镇有5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在平均水平331.6万元以下,其中200万元以下的4个,占67%。同时,富裕村和贫困村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两极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全镇5个村明显高于其他村,徐溪村年收入450万元,而和平村年收入仅149万元,相差2倍以上。

1.4各村争先进位意识明显提高,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

在各级的大力扶持、激励和引导下,广大村干部思想近一步解放,发展意识、责任意识和开放意识明显增强。立足本村优势,积极开动脑筋,埋头干实事、一心谋发展,各显神通,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可喜局面。比较2010—2011年的村级经济综合实力排名显示,有2/3以上的村位次发生了较大变化。

1.5因村制宜的发展路子明显清晰

各村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涌现出了一批有活力、有特色的专业村。金湖村大力发展有机蔬菜、食用菌等高效实施农业;徐溪村发展花卉苗木种植、销售,形成周边有影响的花木集散地;方边村利用地处集镇、紧临工业集中区的优势,积极兴办市场、商住楼、餐饮等三产服务业,成为近年来村级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2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集体经济总体快速发展的同时,全镇仍有一部分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趋缓,有的甚至出现明显的滑坡,给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通过调研,结合基层的反映,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土地要素制约

全镇集体经济发展得较好、较快的村,基本上都利用土地发展起来的,如土地整理、征用、出租、级差排基等,其收入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和原始积累。据调查,年收入400万元以上的村,全部都是靠土地征用后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现在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土地指标越来越紧缺,加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两图”错位,各村基本上是无地可用或有地难用。土地要素紧缺已成为制约东屏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2区位环境影响较大

村庄的自然条件、区位环境等自然禀赋的优劣不同,导致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特别是年集体收入200万元以下的村,其地理位置偏僻,既无资源可开发利用,又无人才资金可支撑,集体经济发展受区位环境影响更加明显。由于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太差,造成农产品销售困难,并且很难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或种植大户,进行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有限的财政投入,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而采取“一事一议”农民筹资筹劳办法来解决当地的道路水渠,操作难度也很大。这些因素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成为制约这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致命点。

2.3组织建设滞后,观念不适应新形势要求

部分农村基层组织有所弱化,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偏低,发展经济本领不强,未树立经营农村的理念,长期沿用过去的行政管理手段,不懂得寻找新的发展对策,更缺乏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即使村集体有土地、有资金、有条件,也不知道如何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一部分农村干部过分依赖上级有关政策补助,缺乏内在发展动力;有的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虽然意识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性,也想有所作为,但面对诸多困难时信心不足,往往半途而废。

2.4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单一,缺乏新的增长点和后劲

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重要保证。目前,东屏镇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都依靠补助收入,占52.5%;经营收入、发包及上交收入、投资收益等只占16.3%,可以看出,目前绝大多数的村自身“造血”功能还不强,没有稳定的集体收入。随着农村社会的快速发展,当前许多村的集体经济支出水涨船高,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求。再加上原由农民负担的费用:农村医疗保险、农业灌溉、环卫保洁、有线电视月租费等,大多转嫁给了集体,而非生产性支出如报刊订阅费用等负担也较重。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固定的微薄收入很难满足村级刚性支出需求,有的已经入不敷出,难有节余资金发展其他社会事业。

2.5发展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龙头企业,发展集体经济带头人等没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上,缺乏更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村级总支出为3 803.5万元。除村队干部工资和村级道路修建以外的非生产性支出达2 293万元,占总支出的60.3%,这说明村级财务管理还不规范,监管有待加强。

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举措和建议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进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东屏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开创村级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以变求变,突破常规,大胆开创,破解难题,加快发展。针对村级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建议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坚持“输血”和“造血”并举,努力培植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来源,努力打造一批经济发展强劲、经营机制灵活、财务管理民主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4)

1.村级集体经济资产情况。乡村级集体经济总资产2050万元,主要为村民自筹、财政投入和社会资本,主要包含:集体林地1.2619.08万亩、土地706.2亩、农业种植机械设备4套,流动性资产约302万元。

2.九环沿线的3个村主要以旅游观光产业为主,村民建立合作社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采用股份制管理模式,年底合作社和公司按比例分红,高半山的2个村主要以蔬菜种植产业为主,党员干部带动村民建立合作社,统一购买和销售。

3.5个村均为合作社代村民管理集体资产。

4.经验启示

2012年起,各村积极落实松潘县委县政府建设国际旅游胜地战略部署,党支部带领党员干部群众,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优势,积极争取项目资源,纷纷成立专业合作社,作为产业发展的实施载体,采用“支部+农户+公司”模式,规范旅游市场,降低经营风险,拓宽就业渠道,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探索出了一条群众自筹一点、政府补贴一点、企业投资一点的“三个一点”现代农村产业发展道路。

坚持党支部带动引领

近年来,各村党支部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重,以党的组织建设理念抓合作社管理和人才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和管理能力提升,为以党建促发展找到了契合点,为深化党的先进性建设搭建了平台,村支部的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实现了管理有序。

坚持党员干部带头示范

群众看干部,干部看党员,党员看组织,越是在发展集中的地方越是需要有一支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干部大力支持合作社发展,发动群众积极响应、踊跃参加,在建设过程中坚决服从组织领导,在半农半牧的基础上建立了旅游服务产业主导,实现了干部有为。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战略

依靠产业支撑,突出基础先行,为重构产业发展秩序,围绕一系列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做好推进服务工作,带领全村群众坚定推进幸福美丽家园巩固提升工程、大骨节病试点成果巩固提升项目、民族团结进步中药材种植项目、安全饮水项目、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实现了基础先行。

坚持强化村民综合素质能力

为走好乡村生态旅游这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严格规范村民议事规则和各项管理制度,所有重大事项均召开班子会议或村民大会一致通过决定。合作社还通过带动部分贫困户参与旅游经营,解决闲散劳动力就业,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石。注重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村民素质,巩固发展成果,多次组织外地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厨艺、家政、礼仪培训,按照“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接待、统一收入、统一宣传、统一培训”的管理模式,提升川盘整体形象。注重维护团结稳定局面,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努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全村和谐稳定,近年来从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刑事案件及涉稳事件,实现了社会和谐。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近年来,各村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但与经济发展需要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受气候影响,高原地区各项基础建设使用寿命有限,后期管理维护往往难以跟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使用效果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在当前全国安全生产总体形势下,对乡村旅游服务业的规范和监管存在一定真空,受发展规模影响,各村难以开展民族传统食品和酒类的文化体验等经营活动。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5)

1、1脱钩指标与脱钩类型划分将脱钩指数用于低碳经济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反映低碳经济发展的综合碳耗度是环境压力,土地集约利用作为经济驱动力,如果综合碳耗度增长率与土地集约利用增长率呈现不平行的现象,即称发生了脱钩现象。参考国外学者Tapio[16]及国内学者陈百明等[17]针对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脱钩指标计量模型。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脱钩状态类型的划分,本文采用国外学者Tapio[16]的划分方法,将脱钩指数DI=08和DI=12作为划分脱钩状态的临界值,并将脱钩状态划分为8种类型,如表1所示。

1、2脱钩分析指标体系构建1)低碳经济发展指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低碳发展的过程和结果,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而要评价一个区域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必然要考虑社会经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等要素。因此,低碳经济指标体系也可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构建。具体来讲,经济系统方面,有人均GDP、恩格尔系数、第三产业比重代表经济发展指标。能源系统方面,有人均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单位GDP能源消耗、人均碳排放量等指标。社会系统方面,有城市化率、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标。环境系统方面,有人均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环保支出占GDP比重等指标。2)土地集约利用指标。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直接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结果。在借鉴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土地利用强度和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18-19]具体指标包括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密度、地均道路面积、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地均非农生产总值、地均财政收入、地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1、3数据来源与处理数据主要来源于《天津统计年鉴(2003—201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相关专题研究资料。为了消除量纲对决策结果的影响,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相对化处理法进行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种,本研究采取主观赋权法中的特尔菲法和客观赋权法中的相关系数法,然后经加权而确定权重。

2结果与分析

根据Tapio脱钩模型,以上一年为基准年,利用天津市2002—2012年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指标进行脱钩分析,测算二者之间的脱钩指标及脱钩状态,具体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天津市2002—2012年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主要呈现出4种状态:强负脱钩、弱脱钩、弱负脱钩和强脱钩,呈现出这4种状态的期数分别为2、4、1、4,分别占统计期数的1818%、3636%、909%、3636%。总体上有4个年期处于强脱钩状态,反映了在这4个年份中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相反,低碳经济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从时间角度来看:2002—2008年,该阶段经历了强负脱钩—弱脱钩—弱负脱钩的过程,即呈现出由非理想状态向理想状态过渡;2009—2012年,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基本达到了脱钩的理想状态。通过这几年脱钩指标基本上都小于-1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天津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注重生态环境、低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中新生态城的建设。同时,2010年天津市成为首批国家低碳经济试点城市。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天津市为了顺应低碳经济发展,在全国率先出台梯度优惠政策,根据不同行业的平均投资密度确定不同工业行业的基准地价,切实做到将土地价格与行业门类及投资密度挂钩,实现地价政策的公开并鼓励企业集约利用土地。

3结论与建议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6)

一、“块状经济”现象

“块状经济”的历史十分悠久,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而且已是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现象。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更加明显。现代工业城市的产生就是“块状经济”的集大成。当然,现在人们所突然注意到的“块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大工业而言的,它更多的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或是“城市边缘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珠三角的个别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北爱尔兰,中国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新竹等。各类科技“园区”、“开发区”“工业小区”就是由此而来。意大利的人文历史底蕴十分深厚,但这个国家在工业革命中落后了半拍,以大机器为标志的重型制造业比不上其他发达国家,所谓“福特式工厂”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意大利北部山区,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近几十年来却不声不响地发展了起来,意大利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小镇,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在中国浙江,除杭嘉湖宁绍的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国家投资少,大企业少,人均耕地少,资源更少。尤其温州,78%的山地,5%的河流海岛,只有17%的平原。但浙江以“轻、小、私、加”起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资源小省”成为“经济大省”。“浙江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浙江现象”除产权清晰的微观主体外,最引人注目者当属“块状经济”。在这一点上,浙江和意大利很相像。现在浙江人干脆提出“工业学意大利,农业学荷兰”。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在519个区块中,总产值10-50亿元的区块有118个,50-100亿元的区块26个,100亿元以上的区块3个,有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见《浙江经济》第9期,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快速成长的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另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1,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总数的63%。这,或许就是“浙江现象”最大的奥妙所在。今年7月,我们去浙江考察,短短十天时间里,对其“块状经济”印象深刻且耳熟能详者就不下数十种。如,温洲鹿城区的鞋、服、眼镜、打火机;永嘉桥头钮扣;瓯海泵阀、阀门;柳市低压电器;仓南金乡标牌、包装;钱库印刷;湖前塑料纺织;宜山再生纺织;虹口电子元件;萧山轴承、冥币;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上虞崧厦制伞;嘉善木条;濮苑羊毛衫;分水制笔;绍兴柯桥的轻纺、化纤;永康小五金;海宁皮革、服装;余姚轻工模具;鄞县服装;奉化服饰、塑胶;慈溪鱼钩、长毛绒;嵊州领带;诸暨店口的铝塑复合管;大唐袜业;牌头蚊香;义乌小商品;东阳木雕;椒江精细化工;温岭摩托车配件;路桥日杂百货;玉环小农具;新昌胶囊;安吉转椅等等。

二、“块状经济”的起因

第二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和倾向就是逐步走向集中。但是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体是什么产业,集中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集中,为什么是此产业,而非彼产业,为什么集中在此地,而非彼地,这里的原因就值得深究。观察“块状经济”的起因可以有两个角度。一是“企业-产业-市场”的角度,二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

1、“企业-产业-市场”的角度,即经济学的角度。也就是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企业、产业和市场呈现出“块状”分布。斯密在《国富论》里反复阐明,分工和专业化(产业)程度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但市场容量可以在企业家才能的作用下超乎寻常的扩大,在市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自然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产业链也会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企业越做越多,产业越做越强,市场越做越大。大唐制袜被分解成8道工序,金乡徽章则有12道工序。这时,新的技术设备、工匠们的技艺、产品的工艺和质量都能够得以及时发现并被准确定价。特定产品、特定产业和特定市场又不断滋生出只有在这一特定空间里才具备的特定生产要素,这些特定要素的存在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一个特定空间里,根植在一块特定的土壤中。“块状经济”便由此而生。马克思对简单商品生产起源与进化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块状经济”的起因。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私营手工工场,完全可以依靠市场交换而存在,于是手工业主内部,分化出专业的包买商。在包买商支配之下,一些手工工场内部或各作坊之间开始了简单协作。那些效率较高,资本积累较快的手工业作坊主便率先引进先进动力和自动化机器生产,手工业作坊主再次分化成私营企业主、小店主、帮工、产业工人等各个阶层,乃至随着私营企业间社会分工的深化,商人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渐次独立出来。所不同的是,“块状经济”的原始积累,一般是通过在外经商、务工,如台州金华一带的许多老板都是80年代外出,从修鞋、理发、修废利旧、做豆腐、卖豆芽、开干洗店等不起眼的小生意起家。当然,由于短缺经济的存在,也不排除一些人靠假冒伪劣完成原始积累。

按照科斯的企业观,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其内部组织制度能够代替市场价格以降低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相反,因为信息流通快、竞争充分、资产通用程度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交易费用甚至低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成本,这时,众多同类或相关的企业则更愿意依赖于市场而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以外部化交易为特征的企业块(群)状集聚和市场的点状集聚。选择企业群集聚,而非以一体化为特征的企业内集聚,主要是由交易费用的高下来决定。

2、经济学的分析,只能为我们给出必要条件。“块状经济”存在发展的充分条件需要要在“社会-历史-文化”中寻找。因为市场扩张快慢、企业家的出现、交易费用高低以及企业集聚的形态等,主要与当地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地方小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对认识中国的乡村工业十分有帮助。陈吉元、何梦笔主编的《当代中国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对此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何梦笔等人对根植于中国农村文化传统中的非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及制度变迁中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分享知识,在纯粹的市场经济状态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许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在长期的社会制度里可以培植市场,产生长期交流的信任与规则,可能会在社会上稳定知识的利用与创造,进而人们在得不到市场补偿的情况下,依靠他们自己的社会网络而相互得益。”(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组织》,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块状经济”是一种人脉基础上形成的地区性商圈。在这个商圈中,有一些“酵母”作为特定要素而起作用,“酵母”的基因决定着商圈内技术持有的方式、学习的过程、信息传递的渠道、企业组织形式及产业氛围。这些“酵母”的渊源大多根植于历史传统和民风民俗中。在温州,私人产权及其产权保护的概念历来比较牢固,民间金融源远流长,私人借贷十分频繁,而且有非常灵活的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过极大的作用;浙南一带的“盟兄弟”、“金兰会”等“抱团”组织十分流行,这种组织既强调互助互利,又强调个性独立和平等,成为日后“商圈”的雏形。至于血缘、学缘、乡缘所形成的经济网络则更是普遍;浙江民众一般都具备出门闯世界的意识和本领。乐清人依托同乡、亲戚关系的裂变来进行市场拓展,形成了十分发达而成熟的制。这种人文网络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理性的原始假定,而更接近于人类经济学中“差序格局”等概念。“块状经济”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知识和技术的内生性。创新来源于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包括文化、制度等非经济因素。集群的产业氛围可以培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对该种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尤其对于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高档时装业、工艺品制造业等,技、艺难以严格区分。产业集群内知识与技术通常以隐含类、非编码化的形式传播与扩散,技术创新通过在“干中学”而传承。大多数情况下,“块状经济”中关键性的知识表现为熟练工之间的隐性知识,就如同面包师的发面技术,面点师的拉面技术一样。行业内老资格的工匠都有各自的秘诀、绝活,师徒之间使用特殊的隐语、行话、市语。我曾考察过一个生产祭祀用纸制“金元宝”的小企业群落。这些企业最主要的一道工序是工匠们将一叠32开大小的锡片,用锤子敲成8开大小薄如蝉翼的锡箔,既不能敲“死”(粘在一起),也不能敲碎。老板告诉我,学成这样的技术需要三年才能出徒。

三、“块状经济”的发展类型

所谓“块状经济”只是一个统称,从不同角度可以对“块状经济”做出各种不同的分类。

1、从主导产品的类型上看,分为传统产业延续型、新兴产业型。一般来讲,劳动密集性传统产业较为普遍,但由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如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艺的运用,传统产业可以重新激发出活力;新兴产业多出现在大都市边上或航空中心附近,而且多数具备外资背景。

2、从起源地和要素的来源上看,分为原生型和嵌入型。对原生地而言,前者也叫就地发展型,对于嵌入者而言,后者也叫异地发展型。北京的浙江村主要由乐清虹口镇的居民构成,兰州的义乌市场主要是浙江义乌人。对虹口和义乌而言这都是一种异地发展型。

3、从城乡关系看,分为城郊辐射型和村落独立型。因为城市政府的多头管理及地价因素,大城市郊区往往成为异地嵌入者的选择,但那些原生性的“块状经济”多为村落独立型。

4、从区域范围看,分为县域集中型、镇域集中型和专业村庄型。县域集中型多以县城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镇域集中型则沿交通干线以带状分布居多,专业村庄型属典型的“块状经济”。

5、从发展主体看,分为能人发动型和政府推动型,或者也叫经济精英发动型和政治精英发动型。这种分野从浙南与苏南的比较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来。当然,两种型式也会相互转化,而且也有能人发动和政府推动紧密结合的情况。

6、从市场导向看,分为出口导向型和内销导向型。随着外贸自的扩大,出口导向型的“块状经济”在浙江得到快速发展。如浙江的打火机、眼镜、领带、万向轮等等。但多数仍以跨区域的国内市场拓展为主。

7、从运行机制上看,可分为市场循环型、技术创新推动型及来料加工型。前者最典型的当属义乌。绍兴的轻纺城、苏南的常熟服装招商城也属此类,其周围遍布成百上千家小纺织厂或服装加工厂;在“块状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技术竞争与创新获得优势,其发展主要依靠产业区内的技术创新推动;一些先发企业品牌做大之后,尝试发展“虚拟经济”,总公司只抓研发和销售,加工则采用来料、来样加工的方式,或者后发企业购买知名商标冠名权。这一方式多存在于落后地区“块状经济”的初始阶段。

8、从地缘与产业的关系看,分为资源开发型、市场开发型。前者如青田石雕、东阳竹艺,都是就地取材,发展成一个自然垄断性的产业。而多数“块状经济”与当地自然资源关系不大,如海宁皮革加工,宜山再生晴龙。一些产业干脆是靠做市场做出来的。比如华东石材市场,在宜兴万石镇,但这个镇并没有石头资源,完全是当地人利用“万石”这个名字“做”出来的石头经济。

9、从主导优势来看,分为交通枢纽型和技术人才集中型。前者有所谓“道口经济”的说法,而后者多存在于大都市郊区,有较好的人居条件。

四、“块状经济”的基本特征

1、地域的集中性。块状经济首先表现为一种厂商的扎堆现象,企业密集,相距较近。按照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的统计标准,构成“块状经济”的企业个数至少要10家以上,且销售总收入超1亿元。“集中”和“扎堆”,这也是集群生成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了的。因为,只有近距离才能使大量信息通过非正式接触得以迅速传递和扩散,只有零距离才不需要库存甚至于可以不建库房,只有集中布局才会出现基础设施利用的邻里效应和共享机制,技术外溢和创新才会发生连带效应。这种生产力要素的集中状态也叫“范围经济”。

2、要素的根植性。每个地方都蕴藏着一些潜在的生产力,机会恰当,便如枯木逢春。但特定生产要素一旦生成在某一特定地域,很难向四周扩散。“块状经济”离开的特定的地脉、文脉和人脉就成活不了,它不像竹竿土里,而是像自然而然从地里长出来一样(工厂的英文Plante也即植物的意思,LocalIndustrialCluster也有人翻译成“本土产业群”)。

3、起源的自发性。在那些政府力量过于强大的地方,不易产生“块状经济”。“块状经济”极有可能产生于经济最不发达的地方,或者是在夹缝中偷生下来。“块状经济”完全是凭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起作用,通过自由竞争和民间力量,优胜劣汰,新陈代谢,乱中有致。不断的模仿跟进,不断的创新淘汰。没有“计划”,没有“战略”,歪打正着,但偶然中有必然。制度演进和诚信机制的建设都是按照哈耶克所说的“自发的组织秩序”来不断试错、不断矫正、不断完善的。

4、企业的关联性。“块状经济”不是一麻袋马铃薯,而是有机关联,相互配套,同属一个价值链和技术传递链。联而不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横向关联,如台州苏泊尔集团,向小企业下单,购买同类企业产品的优先供给权;也有纵向关联,如飞跃缝纫机有1700人,但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为他们配套的企业有100多家,20000多人。温州正泰、德力西也属此类。现在还有一些关联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参股甚至控股,进一步提高关联度,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状企业群落结构。当然,“块状经济”的关联性不仅是指企业,还有为生产企业而存在的服务、中介、政府、金融、行会、学校等。

5、生产的专业性。由于专业市场发达,企业间高度依赖,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愿意“小而全”、“大而全”,一切通过交易获得专业化生存。虽然产品成本低,产业进入门槛低,属劳动密集型,但知识和技术、艺术的要求很高,属于低技术行业的高技术;虽然产品比较单一,但专门信息、专门渠道和高等级的工匠及年富力强的技工的作用十分突出,技工与普通工收入差距较大。

6、产品的差异性。企业群落中产品的差异性往往被人们忽略,其实即使各同类企业间都是高中低档,错位发展。温州各皮鞋厂经过较长时间的竞争与整合,其产品的定位差异十分清晰,分为西装皮鞋、休闲皮鞋、劳保及军用皮鞋等。差异就是创新,差异是制胜的法宝。差异打破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在永康,世世代代的锁匠没有做出什么名堂,但做防盗门的商人们狠赚了一笔。在永康五金城卖茶杯,每家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在绍兴轻纺城,很难看到花色相同的布料,流行的都是“礼拜产品”,即“三天出小样,五天成批量,七天上市场”。纷繁复杂的差异性使得其它地方难以拷贝,也难以竞争。

7、发展的阶段性。“块状经济”一般都经过萌芽、发育、成熟和衰落的周期更新。由粗放到集约,由模仿到创新,从工艺简单,利润微薄,前店后厂,专业市场,工业小区,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物流配送,市场体系,最后发展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营销网络。一般来讲,由于其低成本优势,都有快速扩张的特点。温州打火机刚开始自产自销,后来为日本韩国知名品牌代加工,再后来,自己创牌子,从而打败了日本韩国的打火机厂商,垄断了世界金属打火机市场。这一过程不过10左右的时间。因此,技术更新和产品的换代像赶潮一般,永康人将此现象称为“浪潮经济”。

五、“块状经济”的优势

对于加工工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克鲁格曼曾提出过报酬递增模型。“块状经济”完全适合于报酬递增模型,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集聚优势”。所谓“集聚优势”的核心就在于集聚体的正外部性而导致的规模递增效应(共享机制)以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互动机制。“块状经济”产生之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集聚优势”和外部效益,但人们很快便可以发现并自觉培育它。“块状经济”的优势主要包括:

1、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规模经济优势。群落规模越大,信息通讯、交通运输、水电供给、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供给的成本收益均衡点就越高,相同供给水平下的平均利用成本就越低。

2、市场拓展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规模经济优势又分别表现在内部专业市场建设和外部市场宣传拓广两个方面。群落集聚的企业越多,相应配套的专业市场的商品吐纳和信息汇聚的功能就越强,对外市场宣传传拓广相同成本花费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越高。

3、群落的形成可以促进民营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从而对民营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交易成本的降低带来助益。在信息(主要表现为企业家之间的私人信息)、技术、质量、价格、管理以及劳动力供给上,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价格,降低交易成本。

4、能够形成机械设备和原料的集中供应与配套服务优势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和配套能力的优势。集群既可以保持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反应快捷的特点,又能集少成多、聚微成著形成产品规模优势和原料、设备供给的规模效益。关联企业布局集中,便于客户的结算、运输、劳务、安装和维修,品种、档次上选择余地大,透明度高,为购买者节约了成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

5、同类产业集聚能强化地方专业形象,有助于挖掘社会资本,形成新的地方文化。

6、由于同业集聚,一旦某企业需要转产,很容易转让自己原有的专业化设备,从而降低转产的沉淀成本和市场退出壁垒,极大的减轻了集群内企业的退出成本。

7、最为重要地是,同类产业集聚以后,由于同业竞争和信息交流,能进一步增强群落内各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形成技术管理和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一项技术管理创新在一个企业内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是有限的,但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学习与模仿对群落整体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应却成几何级数放大。尤其是隐性知识由于其收敛作用,虽然扩散上存在困难,但隐性知识的增长却如同掘井一般越掘越深。近距离交流和非正式接触对隐性知识形成极为关键,而专业人才如果离开一定的氛围和交流平台,便会很快出现专业技能的衰退甚至荒废。集群企业的这种技术创新的优势被一些学者概括为三个方面。(1)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性创新,如产品特性、形式或技术工艺得到持续改进,由于近距离甚至面对面的竞争,这种改进便很快被得到模仿和推广;(2)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创新,即,企业群体在某一产品领域内,为追求产品差异化和避开模仿竞争而在设计、生产和制造系列产品所展开的创新;(3)向技术关联领域发展的渗透性创新,即,一旦有新的产品或工艺技术在集群内出现,很快就会在同类或相关企业内传播、溢出和渗透。(参见汪少华、王佳蕾《浙江企业集群成长的创新模式》,《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8期)正是这些优势,浙江“块状经济”的相当部分已成长为出口创汇基地,并逐渐向高附加值和名牌战略推进。

六:“块状经济”的理论意义

“浙江现象”被吴敬琏称为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受“浙江现象”启发,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上的重大观点,如高尚全提出“民本经济”,迟福林提出“人民市场经济”,董朝才提出“人民社会主义”。对浙江实践的深入研究,史晋川、金祥荣、陆立军、张仁寿等人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国过渡经济学的“浙江学派”。“块状经济”这个概念是80年代从费孝通教授开始首倡的。当时,更多的是从实践的层面或者社会学角度来讲的。随着浙江经济实践的发展,“块状经济”将会给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源泉。经济学家对“块状经济”一般性的定义是:介于市场和层级之间的空间组织形式。有人也叫“集聚综合体”,“柔性生产体”,“企业群落”、“专业化产业区”、“特色产业区”、“区域生产综合体”、“地方性产业集群”。从浙江的经验来看,“块状经济”中,户是基本的生产单元,一个村甚至一个镇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厂”与、“户”、“村”、“镇”相互渗透。“块状经济”使集团化和联合生产获得了新的形式,也使文化与经济获得了新的一体化形式。“块状经济”丰富了企业组织理论。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写道:“工业往往集群(Clusters)在不同的地区,各个城市在一组关联产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在这些地区有着一种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M.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特别地注意到了专业化产业的集群现象。M.波特认为,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构成,而竞争优势主要是由竞争的充分性和产业集聚程度所决定。内生经济增长模式基于发展经济学家罗默等人提出的“新增长理论”。该理论强调的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内生化,强调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和动态性,而不是指望以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比较利益来促进经济增长。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并解决资本积累过程中收益递减问题的关键是设计思想创新,产品创新;(2)知识的内生作用在于开发新技术,并且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更新;(3)人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本水平(尤其是人的知识水平)将决定经济增长率。假定我国城乡二元隔离状态暂时无法改变,那么,“块状经济”将可能是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有效模式。它符合我国农村特点,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须知,先进生产力并不等于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只要能解决问题,照样是先进生产力,而且组织、制度、文化等也是极重要的要素。传统产业,甚至于我们认为淘汰的产业照样能做出大市场。诸暨两个大集团“李字”和“黑猫神”,做的都是传统的盘香,而非电子蚊香,但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效益。“块状经济”对传统区域经济学中的“经济区划”,“产业政策”,“要素布局”,“主导产业”等概念提出了挑战。浙江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群落整体的竞争力,而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采取群落式的发展格局,是浙江民营企业迎接市场竞争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适应性制度安排,是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过程的一个鲜明特色。对此,经济学家钟朋荣称之为“小狗经济”,一些人也称“百姓经济”,“杂草经济”,“人本经济”。恪守“经济人”假定的经济学家往往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和社会性。浙江温州等地区,在以往的经济理论中找不到发展的依据和教条,但就是在这里,依靠温洲人市场意识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而且创造了所谓“零资源经济”。浙江省90年代公布的十大产销基地,只有一个在市区。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胡宏伟、吴小波在《温州悬念》第三章中对全国最大的再生晴龙市场的地理位置有一段非常直观的描述:早晨从县城灵溪出发,坐着中巴车在乡间路上颠簸了差不多2个小时后,眼前淌着一条不知名的小河。登船,两岸山峦十分清丽,没有顶棚、狭长得像条龙舟的小船在弯弯的河道拐过来又拐过去。上岸,只见成串的农民“的士”——这是一种小型的柴油三卡,限定载客6人,实际常常达十几人,有的干脆蜘蛛般半个人吊在车外——极热情地揽客,嘭嘭作响的柴油发动机让你心跳得别扭。又是一条小河,又是一段对生意人来说无暇顾及的风光之旅。下午,当你觉得似乎有点饿过了头的时候,宜山镇也就到了。

七、“块状经济”的实践意义

这几年,浙江省出现了整体发展的好局面。浙南属于先发地区,浙北已初步完成了转型(“从苏南模式中摆脱出来”)。现在,由于“块状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以金华、台州为代表的“浙中经济隆起带”。义乌甚至被称为“中国商人的延安”,其发展势头直追温州。也由于“块状经济”的自发性和人本性,浙江农民人均收入、人均储蓄等“富民指标”连年居于全国前茅。

苏南也有很多特色经济乡镇,甚至苏南“块状经济”的历史比浙南还要悠久。如“丝绸之乡”、“服装之乡”、“羊毛衫之乡”、“小五金之乡”、“教具之乡”。但除个别例外,多数没有发展起来。浙江的“块状经济”都是当年“戴上红帽子”,“穿上防弹衣”才生存下来,这与苏南大不一样。

韩国和台湾是两种不同的企业发展模式,韩国是受国家扶持(类似于我国“抓大”)的特大型企业为主,而台湾经济的支撑则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韩国和台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有不同的表现,原因也在这里。不仅如此,较之韩国,台湾还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经济民主化进程,使全社会财富趋于平均,造就了台湾一批中产阶级,化解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就业和社会稳定。

“块状经济”由于其基础设施规模效益和第三产业的连带发展,大大促进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义乌市区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因为有近30万人在市区经商,近3000外国商人长年居住在这里。常熟在苏南的几个县级市中城市化进程大大走在了前面,也是因为“常熟招商城”的存在。义乌和常熟,都是“以商兴市,以商促工”,市场化、民营化、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同步发展。

从“块状经济”的发展实践中,我们会获得一些极具启发意义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反过来对经济实践又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如:1、“集群战略”。确立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集群战略,正确认识企业大与小的关系。中小企业不仅产权明晰,而且杜绝了大企业的内部寻租,隐性收入和。中小企业,针头线脑,一旦成为集群,则有竞争优势。2、“区域营销”。“块状经济”所获得的区域营销优势十分明显。如“中国鞋都”、“中国皮都”、“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五金城”等等。3、“非正式经济”。“非正式经济”并不是灰色经济,它与“非正式就业”一样,不在我们自上而下的“产业”、“就业”的归类中,属于不起眼的产业和“杂草经济”,往往难以进入“规划者”、“领导者”的视野,甚至不符合“政绩要求”。在这一点上,唐山和温州是一个很好的比较,一个是“规划经济”,一个是“百姓经济”。前者虽然拥有大而全的城市产业布局,但均未构成区域竞争优势。4、“地方小传统”。每个地方都有“地方小传统”,开发得当,就会变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变成经济发展中宝贵的知识、技术和人文资源。5、“民间创新第一位”。不能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总量拉动”上面,对落后地区而言,“民间创新,政府引导”是更加有效的途径。6、“要素粘性”。应当设法塑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粘性,要素与地区之间的粘性。7、“合作大于竞争”。首先,竞争应当是充分的,但竞争中的合作更为重要。温州打火机,靠温州人的小发明,联手打败日本和韩国,就是合作带来的好处。

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篇(7)

村级集体经济调研报告1

新津县地处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层,全县辖12个镇乡,86个村、15个涉农社区、1256个组。近年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进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组级集体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然较慢。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组为基础的体制,村级只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绝大多数村(社区)没有经济实体。20XX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正在积极稳步发展。

一、现状

1、经济现状。全县村级现有资产6602.75万元,其中:货币资产1219.67万元;应收款1198.71万元,其中50%以上是农户三金尾欠;库存物资4.73万元;林木资产417.41万元;长期投资53.23万元,短期投资1.6万元;固定资产3658.38万元;在建工程49.02万元;负债总额963.94万元;所有者权益(积累)5638.81万元,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大部分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

2、收益情况。20XX年,全县村级总收入3387.04万元,其中:发包收入520.89万元,补助收入73.61万元,投资收益14万元,其他收入300.04万元(大部分是农户土地流转收入,要分配给农户)。支出总额3016.16万元,其中:经营支出2480.78万元,管理费用299.96万元,其他支出235.42万元。收益370.88万元。在全县101个村(社区)中,无收益的村13个,占13%;有收益的村88个,占87%。当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5-10万元以上的村9个,10万元以上的村15个。

由此可见,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大多数村组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工作开支,部分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因此全县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农村村组集体经济分配主要是资产性的分配(土地征占费)。

二、主要做法

1、落实责任,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为提高村干部工作质量,增强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自觉性,各镇乡建立了党支部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党建和经济工作任务下到支部,责任落实到支部书记,按照表现评优树先,按照能力选拔干部。调动了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突出抓了村级财务的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将村级财务全部收归镇乡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实行“社有乡管”。取消了村级招待费,每年可节省开支20多万元,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增加了农村积累。同时针对各村债权债务严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对帐目进行认真地清理、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减了负,松了绑。

3、更新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为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各镇乡经常组织村干部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走出去参观学习,从而解放了思想,增强了竞争意识、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

4、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路子。贫困村由于家底子薄,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往往缺乏信心。县上相关部门针对贫困村致富无门路,发展无思路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重新制定发展目标,结合各村实际,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因地制宜,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寻求自己适宜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

二、存在的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临近城镇、集镇的村,集体经济较为雄厚,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边远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目前,除新平、五津、邓双、永商四个镇外,其他镇乡集体经济都很薄弱。

2、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的资金和资本。从目前村级经济现状看,全县村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占63%。在5638.81万元积累中,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而固定资产大部分是非经营性资产,如村委会大楼、提灌站、学校等,难以形成资本。

3、地域条件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丘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丰富,但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投资环境差的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难度也较大。在全县20个薄弱村中,丘区就有9个,占45%。

4、个别村干部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发展集体经济思路狭窄。当前村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有两怕:一怕担责任,创办经济实体失败后,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遭群众谴责;二怕困难,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发展集体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

三、案例情况

1、主动出击抓机遇。20XX年以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社区干部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群众工作,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开展土地整理,鼓励农民集中居住。通过格田整理、废沟处理、完善水利设施、撤院并院等,将新增土地中的360亩由社区经营,为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2、依托专合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社区依托川浙花碑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方兴镇创新合作社、方兴镇食用菌合作社规模种植蔬菜瓜果,社区不仅实现了土地流转收益28.8万元,同时也带动当地600户农户增收。

我县经济状况最差的村是金华镇五星村。金华镇五星村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78户,农业人口2028人,耕地面积1116亩,人均土地0.55亩。村集体资产总额3.41万元(均是非经营性资产),负债总额49.73万元,村级无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来,村级开支主要是村民小组、农户集资和镇乡的支持,其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村办企业(砖厂)亏损倒闭,使村上背上了40多万元的沉重债务,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发展。企业亏损倒闭,给干部、群众留下深刻教训,重新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和信心不足。为此,我们建议:

1、该村要发展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债务问题,单靠村级经济偿还十分困难,摆脱了债务,才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起点。

2、该村地处金华镇政府所在地,与津华路、金普路、火车站相通,交通便利,有较好的投资环境,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争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后的增加土地,全部留作村集体统一经营或通过招商引资联营等方式,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同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于支持和优惠,使该村集体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以专合组织为纽带组建经济实体,发展集体经济。各村(社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村委会为主体,村社合一组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产业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引进业主投资,盘活非耕地资源,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增加集体收入;可以依靠村级成立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可以集体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收购公司,使农副产品在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中实现多次增值,使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可以依托地理优势,开发饮食服务、商业流通、运输等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3、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集中居住,修建农民集中居住区,通过撤院并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通过调整,集中成片统一经营,其收益在保证组级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参与收益分成,增加村级收入。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5、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一是制定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办法,盘活现有资产,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对集体原有的厂房、设备等资产及农村“四荒”资源,要通过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等形式交付农民开发利用,以此盘活集体资产,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二是加强村级债权债务清理。村级债权债务是当前制约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对各村债权债务进行一次彻底的清理整顿,应回收的各种欠款一定要收回;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村社集体资金“社有乡管”制度。严格规定集体资金的使用方向和原则,搞好民主理财,严格控制各种非生产性开支,管好用好集体资金。

6、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村级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改善投资环境,在交通、水利、生态环境方面加大投入,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调研报告2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一)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基本情况。

乡地处华蓥山中段,位于区东部,距离城区16公里。川陕公路、襄渝铁路纵贯全乡。本乡东接达州市大竹县,南与区龙滩乡相邻;西与区观阁镇、广兴镇接壤,北靠渠县。全乡面积46.2平方公里,人口13575人。20XX年全乡13个行政村目前仅村、村两个村存在集体经济收入,共计25500元,平均每村1961元。有收入的村3个,占总村数的23%;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村2个,收入在5000元至10000元的村0个,收入1000元至5000的村1个。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全乡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资源承包、从企业收取公路维修费取得集体经济收入。

村:出租10亩塘堰一口,租期5年,每年取得村集体经济收入2000元。

村:出租闲置空地900亩,租期5年,每年取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3500元。

村:收取煤矿村村级公路损坏维护费用10000元。

(三)村级集体资产现状。

截止20XX年,全乡各村集体资产总额约为5万元,主要为村级活动室、远程教育设备、电脑、电视等固定资产,货币资产因维修办公室、办公经费开支、垫支保险费用等基本用完。

(四)村级集体债务状况。

全乡13个行政村目前有2个村负债,总计负债36000元。村因垫付社长工资负债21000元;村集体资金2000元因日常办公经费开支目前已没有剩余;村集体资金10000元因维修公路目前没有剩余;村集体资金13500元因业主搞开发占用农民土地,已全部拨付群众,此外,因维修村级公路滑坡负债15000元。

二、村级集体经济状况分析

(一)集体收入开支入不敷出。

全乡13个行政村除极个别村有集体经济收入外,绝大部分村都没有集体收入,全靠上级拨款维持日常开支,部分村只能依靠上级财政投入办公经费维持日常运转,无力兴办公益事业,也无力增加村民福利,更无力发展创收实体,全乡收不抵支的村占绝大多数。

(二)主要收入增量不足。

土地收益成为村集体的.主要收入。20XX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靠土地取得的收入为15500元,占全乡集体经济收入的60.8%,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长乏力。

(三)收入来源途径单一。

村级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村办企业破产,集体资源开发力度小是目前全乡各村存在的普遍状况。仅有的集体经济收入也只是靠出租土地资源的方式取得,收入来源单一且集体收入低。

三、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集体经济始终处于低落状态,主要是受思想观念、创业意识和生产资源的影响,使集体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严重地阻碍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和积累。

一是村级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

有的长期处于软弱涣散状态,有的村干部一提及发展,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很好地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

二是集体资金积累来源渠道单一,相当一部分村集体积累为负数,集体全部收入几乎仅来源于少数的机动地。

除利用土地资源为集体增收外,没有其他更好的增收渠道。

三是资源没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闲置、浪费现象严重。

如、五星、内槽、等村地处华蓥山区,林地资源异常丰富,村干部未能充分把握资源优势引领群众致富。

四是非生产性支出过大,财务管理不严。

部分村干部乱支滥用,管理上有漏洞,导致集体积累流失的现象较为严重。个别村集体账目混乱,常年未向群众公开账目,在工作中甚至存在挪用集体资金支付党报党刊的情况。

五是产业带动无助集体经济发展。

部分村除传统的种养殖业外,大力发展了特色产业,如五星村万亩油牡丹种植、村千亩茶叶基地、内槽村百头山羊养殖,发展势头良好,为业主和群众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集体经济从中受益甚微,甚至没有受益。有的村虽然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如村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但没有规范化运作,没有形成集约化经营,村集体也没有参与其中,更没有任何受益。

村级集体经济调研报告3

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构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格局,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变“空壳村”现状,成为加强基层政权、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

这些年来,省州党委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我们也看到,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有差距。

有的认为国家公共财政将覆盖农村,不需要发展;有的认为村级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比重小,无碍大局,尤其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土地和山林承包到户,没有预留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资源和空间,现在想发展也发展不起来;有的顾虑重重,村级组织三年一换,到时候怎么处理等等。

二是缺乏发展集体经济的人才队伍。

以村级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为主体的集体经济发展和管理者,缺知识、缺经验、缺抓手,如何培育、引进和打造一批人才成为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是缺少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工作指导。

大多数村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相当大的难度,集体经济发展也还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

四是集体资产管理混乱。

农村集体资产形成时间长,构成复杂,绝大部分没有进行确权登记,产权不明,经营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容易造成资产流失等问题。

五是发展模式单一。

大多数村一村一个发展项目,风险大且资源初级开发、产品粗加工和一般性的服务创收居多,经济效益低下,发展质量不高。这些问题给我们造成了很大困惑,集体经济到底要怎么做?

前段时间我们在XX、XX两县的农村随机调研,基层的一些做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和鼓舞。

一是理清思路做规划。

集中时间抓调研,对集体资产进行确权登记,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调研市场导向,确保科学规划有力推动。

二是盘活现有人才。

发挥村干部、本地经济大户优势,送出去学、到兄弟县市看,接回来思考论证,不搞竭泽而渔、不举新债、不搞一锤子买卖,坚持村级主体,突出市场主导,慎重选定发展项目,确保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

资金项目整合力度大,村干部积极性高,干劲十足。XX县西山村发挥村干部大多是菜农的优势,在明年春节节令培植葡萄产业的时差内,在基地培育马铃薯,2吨薯种已到位,村干部和指导员准备打一个时间差,要把抓集体经济的信心和效益首先体现出来。

四是探索发展集体经济的抓手。

XX县碧溪乡采取“专业合作社+支部+农户”等模式发展集体经济,探索制定《股份构成(村干部、经济大户、村民),股权配置(村集体30%),股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操作层面的配套文件,保证规范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