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软件培训方案

软件培训方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7 19:41:31

软件培训方案

软件培训方案篇(1)

关键词:快速培训方案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一、快速培训方案研究思路

本系统研究一套能够针对不同种类信息、不同组网需求的快速培方案,提供系统综合运用的具体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实现岗位人员综合任职能力的快速培训。为实验培训方案、提高训练的针对性,通过单片机硬件编程与计算机软件设计相结合的方式,研制一套外观、使用效果与实际设备基本一致的拟训练系统,包括模拟训练设备,可以实现操作体验上与实际设备基本一致的效果。

复杂系统综合运用快速培训方案,使操作人员能够按照使用要求,快速选择综合运用方案,学会设备选型、连接、操作配置等一系列操作,深化对系统的理解,形成系统综合运用能力,达到正确、快速、熟练系统组网的目的,缩短技能生成周期,满足岗位任职需求。

二、快速培训方案研究内容

(一)系统分析与梳理复杂系统综合运用的方法途径

以实际设备操作使用为根本依据,对复杂系统综合运用的方法步骤、常见故障排除等方面问题进行研究,梳理出分别使用不同协议组网的方法途径,为快速培训方案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复杂系统综合运用快速培训方案

根据系统数据、语音、视频等多种信息处理、传输需求,从主用的两大传输途径入手,提出信息综合运用的具体方案,为综合运用快速培训提供可操作性依据。包括组网信息流向分析、组网方式选择、协议选择、设备连接关系、设备参数配置、相关专业软件使用与数据应用等。

(三)研制复杂系统综合运用模拟训练系统

结合快速培训方案,制作一套复杂系统模拟训练系统,根据系统组网应用不同需求,实现不同类型信息综合运用快速培训。模拟训练系统包括软、硬件两部分,硬件部分的模拟训练设备能够真实的呈现复杂系统设备的相应外观与操作响应,软件部分的训练软件具备训练演示操作和训练考核功能。

(四)开发复杂系统综合运用训练管理软件

为实现系统综,合运用的快速培训,及时掌握操作、训练情况、提高训练质量。研制一套复杂系统综合运用训,练管理软件,能够对训练过程实现任务制定、过程监控、可视化演示以及结果分析及评判等功能。

三、快速培训方案研究方法

(一)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指导参训人员快速培训

通过梳理整合复杂系统典型综合运用方式,研究一套涵盖不同种类信息、不同组网需求的快速培训方案,拟定每种综合运用的具体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案,包括系统组网的信息流程、设备选型、连接、操作配置等一系列内容,可操作性强。在快速培训方案的指导下,参训人员能够按照系统组网要求对组网信息流向进行分析,理解信息处理、传输网络的组成架构和信号流程,明确通信方式选择、协议选择、设备使用型号数目、设备连接关系,掌握设备互联互通、协同训练与管理的方法规程。通过亲自动手对设备进行线缆连接与操作使用,搭建近似岗位任职实际的复杂系统综合运用环境,体会各种设备的灵活应用与配置方法,形成设备参数配置、相关专业软件使用与数据应用等综合运用的相关技能。经过方案所设置的循序渐进综合运用课目训练,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使参训人员深化对复杂系统的理解,形成正确、快速、熟练的系统综合运用能力,极大提高训练效率,缩短技能生成周期,实现参训人员综合任职能力的快速培训目标。

(二)综合性应用各种技术,实现系统综合运用模拟

针对复杂系统应用需求,研制包括模拟训练设备、训练管理软件在内的模拟训练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技术实现模拟设备组网操作功能模拟:引入TCP/IP技术组网,将各模拟训练设备、管理主机通过以太网交换机组成内部局域网络,实现模拟设备操作信息的采集和管理控制信息的传输,实现复杂系统综合运用方案模拟;采用数据库技术和单片机控制管理技术构建模拟训练系统通用基础平台,实现软硬件数据协调通信、管理控制等功能。

(三)实现软硬件同步操作,提供多种训练模式

软件培训方案篇(2)

目前,东软实训在沈阳、大连、南京、成都和无锡建立了分布式的实训基地,现有实训基地总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各类培训教室、实验室220个,可同时容纳10000余人培训和住宿。东软拥有300余人的讲师队伍,讲师均拥有丰富的开发、管理经验,其中实训经理共65人。此外,它还与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展开了持续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

IT人才“储备池”

东软1991年创立于东北大学。自创立伊始,与东北大学合作设立了“软件加强班”,开展联合培养人才的探索。

通过多年的在员工培养方面的大量实践,东软实训围绕TCOE(卓越技术团队)计划,以人员的能力发展为基础,形成了东软人才培养框架NeuTA,并构建了基础层、工作层、高级层、专家层四个不同层级,职业素质、软件基础、外语、商务办公、软件工程、工程实践等六纬能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东软实训成立至今,已向行业输送人才万余名,其中东软内部录用近2000名,还与300余家国内外名企保持着持续用人关系,入职IBM、上海通用汽车、埃森哲、惠普、戴尔、简柏特、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LG电子等国内外名企的实训学员近千名,已成为行业初级人才“储备池”。

获得多项荣誉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多赢,共同发展”的原则,东软实训已与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和三百余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深度合作关系,在多层次、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先后被南昌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数十所知名高校授予大学生实训实习基地等资质。

此外,东软实训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也充分受到了部级、省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肯定和赞誉,分别被授予“教育部软件工程专业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软件十年中国软件行业人才培养贡献奖”、“人才信用公约缔约企业 ”、“辽宁省大学生实训基地”、“江苏省软件人才实训基地”等数十项资质和荣誉。

实力派品牌

东软是中国知名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目前,公司拥有员工18000多名,在中国建立了6个软件研发基地,8个区域总部,在40多个城市建立营销与服务网络,在大连、南海、成都和沈阳分别建立3所东软信息学院和1所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美国、日本、欧洲、中东设有子公司。

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东软通过软件与服务的结合,软件与制造的结合,技术与行业管理能力的结合,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解决方案以及相关软件产品、平台及服务。

面向行业客户,东软提供安全、可靠、高质量、易扩展的行业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信息化管理最佳实践,以满足客户业务快速发展的不同需求。行业解决方案涵盖的领域包括:东软的行业解决方案涵盖领域包括:电信、电力、金融、政府(社会保障、财政、税务、公共安全、国土资源、海洋、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商、知识产权等)、制造与商贸流通业、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行业。

在产品工程解决方案领域,东软的嵌入式软件系统在世界著名的数字家庭产品、移动终端、车载信息产品、IT产品等众多产品中运行。东软的客户遍布世界各地。

在自有品牌的产品工程方面,在医疗领域,东软先后研制成功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CT、磁共振、数字X线机、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参数监护仪、放射治疗设备、核医学成像设备等十大系列50多种医疗产品,其中CT机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四个能够生产CT的国家。产品已经销往中国32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在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巴西、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以及非洲等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设备安装,拥有客户5000多家,构建了覆盖中国、辐射全球的销售服务网络。

在服务领域,东软提供包括IT咨询服务、应用开发和维护、第三方ERP咨询与实施、专业测试及性能工程服务、与本地化服务、IT基础设施服务、业务流程外包(BPO)IT教育与培训等服务业务。

其中,在业务流程外包(BPO)方面,东软面向日本、韩国、欧美等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提供多语言、多类别的一站式BPO服务,包括:客户服务、技术支持、应用系统支持、Help Desk等Front Office外包服务,以及HR 外包、网站内容服务等Back-office外包服务,涉及IT、教育、政府、通信、互联网、制造、个人消费品等众多行业领域。

软件培训方案篇(3)

【关键词】软件工程培养模式“理论+实训”模式

1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其很多的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些课程,如《软件工程》、《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群体软件工程-TSP》、《个体软件工程PSP》,老师讲授的时候觉得是在“空讲理论”,而对于没有任何软件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是像在听“天书”。但这些课程开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竞争力和未来发展,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声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在软件工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理论+实训”的培养模式,并搭建了实训平台,旨在促进和提高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省的培养质量。

2 原有培养模式综述

IT技术改变了世界,软件已经无处不在。对于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是各个国家IT教育的重中之重。如何培养合格的、优秀的软件工程师是教育界研究的热点。在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上,各个国家都在进行不懈的探索,其中比较流行的3个培养模式是:

对软件人才的培养,传统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类似于瀑布软件开发模型,即瀑布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模式中,大学4年的培养周期一般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毕业设计(论文)与实践。这种单向的、线性的培养模式,缺乏反馈与迭代,这种模式对产业和技术快速发展变化缺乏有效的弹性配合,与产业发展主线难以形成有机融合。

另外有人提出螺旋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打破先基础后产业、先理论后实践的培养过程,建立理论、实践、工程的培养过程,整个过程以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工厂实践环节形成能力培养的螺旋学习环节,见图1所示。螺旋式培养模式是一个比较理想的IT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的实践上却遇到了重重困难,其主要原因是:一是去企业实习必要性不强;二是软件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存在巨大困难;三是螺旋式培养模式过于重视工厂实践,不适合培养高水平的软件分析师和架构师;四是由于扩招,专业学生太多,全部安排去公司实习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迄今为止已有几十所世界著名大学加入了CDIO组织,按CDIO模式培养的学生深受社会与企业欢迎,取得了良好效果。

3 杭电软工的理论+实训的模式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1984年就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方向),2015年以IT特色进入浙江省重点建设的5所大学行列,在中国的IT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巩固及加强我校在培养高质量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方面的领先地位,以培养工程实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前软件工程学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通过借鉴CMU/SEI软件工程类人才培养体系,与CDIO教育体系结合,在2010-2014期间进行《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构建了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的“理论+实训”教学方法。

3.1 取得的成果

课程组进行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和实践,自主开发了“一个网站,两个课件,三个平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实现了有效培养面向企业岗位技能的E-learning教育体系。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备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建设了一个“教师易教、学生乐学、技能实用”的多元立体化教材系统及内容丰富的网络资源系统。

为了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中软件工程培养的需求,特别是对软件工程的实践部分,以微软的Windows Server 2008 R2、SQL Server 2008作为基础软件平台,对微软的SharePoint Service 3.0和Team Foundation Server 2010进行深度定制,开发了一套合适于团队项目开发实训、班级统一授课(普通专业课)实训的过程框架。该框架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专业课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目的是实现教与学的资源共享、知识共享、无障碍沟通。

学生在机房输入http://10.65.7.81/sites/portal/CMMI/default.aspx(目前该平台已经转移到“杭电云研究中心的”云平台上,网址改为http://),然后依据要求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即可进入学院的实训平台。根据自己所学的课程,可以选择进入相关的课程网站,在课程网站上可以访问和下载相关的课程资料,同时也可以进入自己的班级课程网站或实训小组网站。

在4年的重点课程建设中,严格执行“《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培养了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教学队伍共12人,是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及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有6名,占总人数的50%,高级职称教师平均年龄为45岁,职称结构合理;课程组教师大部分年龄在40岁以下,均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课程组教师四年来多次参加CMU/SEI举办的培训,有3位教师拿到CMU/SEI认证证书;另外,课程组中有多位教师来自国内知名IT企业,具有丰富的软件开发经验。

四年来,课题组成员总共主持教学类项目5项;取得教学成果及荣誉2项;公开发表教改论文7篇;参加SEI及移动应用开发培训2次;出版了《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教程》、《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实训指导》、《案例教程实训指导》和《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及实训指导》等教材4部,其中《基于CMMI的软件及实训指导》为浙江省十一五重点建设项目教材。

2015年6月12日-19日期间我们利用“问卷星”问卷调查网络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共收集了58份电子调查问卷。首先我们对同学们是否曾经使用过该实训系统进行调查分析,其中35个同学以前没有使用过该系统,23个已经使用该系统,对该系统具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对实训课程的总体评价是,27个对该系统评价等级为“优”,其它27个为“良”,4个“中”,如图2所示。

我们在问卷中设计了“你认为实训系统有哪些优点”的可多选问题,给出4个勾选项及2个随意填写项。4个勾选项目是:能满足系统实训要求、系统很实用、功能完整、说明书和系统是匹配。在这58份调查问卷中,同学反馈结果如图3所示。67.24%勾选了“实训系统能满足课程实训的要求”,51.72%的同学勾选了“系统很实用”。37.93%的同学勾选“功能完整”。22.41%的同学勾选“说明书和系统是匹配的”。可见同学们对本实训系统是相当满意的。

3.2 存在的问题

《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在课题组多年的悉心建设下,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课题有待改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软件工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的实训内容不但要巩固理论又要接实践的地气,这使得任课教师在确定实训案例的时候难以把握案例的难度和工作量,实训案例的吸引力和后续的可继续利用性也难以保证。部分实践材料参考了现有的公开资料,学生可以轻易搜寻到答案。所以确定新案例及案例库的建设是软件工程实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的相关的图书,如李龙澍等老师编写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3]及熊庆宇编写的《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I》[3]及《软件工程实训项目案例II》[4]等可以做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教学计划上规定的课外实训学时难以落地。以《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课程的实训为例,实训内容涉及(1)熟悉开发环境、(2)组建项目小组、(3)项目立项、(4)需求收集、需求分析、(5)项目详细策划、(6)建立配置库、(7)系统设计、(8)系统实现与测试、(9)测试计划及测试用例、系统测试、(10)项目总结等10项内容。教学计划安排是32学时,但实际完成则需要76学时。这76个学时是按照项目小组的人数、在大家分工合理密切配合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完成。32学时实训效果是可控的,必定有固定的场地,有老师的监督指导。而其余44课时的课外实训,由于没有固定的场地和环境,学生只有自找场地。本来在固定的场地固定的群组完成的实训,由于时间和场地的原因,同一项目组的同学如盘散沙,教师也是鞭长莫及,原本设立的项目小组组长也无力监督本小组的同学,导致实训时间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学生无暇领会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根据教学经验,《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师生比不能超过1:40,即每40个学生配置一名辅导教师。但实际的授课过程中,受到课程教务安排和学生选课倾向的影响,往往大于这个比率,使得教学难度增加、实训效果很难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

基于传统的一课一练的思路,我们对《软件工程》、《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群体软件工程-TSP》、《个体软件工程PSP》等分别设置了实训内容,但实训内容有很多相同的部分,大多都是开发一个某某系统,需要完成相同的软件周期,其差别仅在于:(1)系统规模的大小及难度不同;(2)所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如基于CMMI的软件工程关注过程文档,PSP关注与开发人员自身的相关内容。这些课程的实训共有的现象是:系统的开发成果粗糙,系统的架构、功能和界面等雷同,实训时间不足。未来可以通过课程间的整合,多门课程围绕一个实训案例开展联合实训。

现在“挑战杯”、“创业大赛”、“服务外包”等创业类竞赛种类繁多。那些有想法、学习成绩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成了同学中的明星和老师眼中的红人。他们早早主动或被动的被一些项目导师给“求包”或“被包”了。在课程的实训中有些学生直接提出不参加工程实训的申请,理由也很简单及充分:“我们也在做类似的工作”;有些直接拿出自己的参赛题目直接要求“自我命题”,这类项目往往代码都有了,倒过来补写软件开发过程中的相关文档。

在2015年6月12日至19日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同时也设计了“你认为系统有哪些缺点”的问项,希望从同学们那里听到意见、批评和建议。和问题3的设计一样,我们也是给出4个勾选项目及2个随意填写的项目。反馈的结果如图4所示。结果显示53.45%的同学对于“进入系统要输入很长的网址”这个缺点有强烈的共鸣;32.67%的同学认为说明书不清晰;6.9%的同学认为说明书和实际功能不匹配;32.76%的同学认为有些功能和实际不匹配。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专门设置了一项“对于基于CMMI的课程实训,你的其它建议”来弥补格式化问卷的缺陷,让参与调查的同学对我们的实训系统提意见。虽说这是个可选回答项,但我们收到21个同学的反馈,占36%。同学们的回答基本上可归纳如下几个方向:关于系统功能,有4位同学反映:“实训系统有很多功能不完善、系统有点太过复杂、一些不必要的功能应该删去”;关于实训内容安排方面有3位同学建议:“多些实例讲解、多给一些前辈的实训经验和例子、可以用一些案例来分析,这样我们理解的更好!”;关于实训的组织方面有4位同学对于实训过程中的分组进行了吐槽,认为“应该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及具体任务,应该重视如何分组,不然有些人忙死,有些人“打酱油””;最后关于实训中实践和理论进行融合方面有3位同学建议:实训也要注意加强理论指导,而不是直接“照葫芦画瓢”,不是只把模板DOWN下来,机械的填写内容后再UPLOAD上去。

4 结论和展望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实训平台为学生的实训搭建了坚实的基础,为杭电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做了很多的开端和铺垫。目前已经完成了“硬件”建设部分,现在已经进入了“软件”建设阶段,我们认为未来应该在此良好的“硬件基础”上,着力研究课程群的划分、各科内容的相互划分和协调,授课教师小组的建设及案例库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李龙澍,郑斌.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10.

[2]李超,卢军.螺旋式软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软件培训方案篇(4)

关键词:软件外包;校企合作;企业实训模式

软件外包是当前我国鼓励重点发展的贸易形式,对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外贸整体结构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软件外包产业来说,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竞争要素。作为全球软件外包的新兴力量,中国软件外包服务备受全球瞩目,但是缺少专业人才成为制约发展的一大瓶颈,培养满足外包企业项目要求的各类专业人才成为当务之急[1-2]。

软件专业学生要在软件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依赖两个条件[3]:一是企业进行软件生产流程再造,将大量工作进行分工细化和生产标准化,为学生提供适用岗位;二是学校的教学内容实用化,按企业的岗位要求培养实用人才。虽然目前企业和学校对此都已有认识,但要达到完美的结合尚需时日。因此,现阶段的软件人才培养面临着几个方面的矛盾:一是企业分工不细,对学生提出了过高要求,学生难以适应;二是高校的“共性”教育与企业的“个性”需求相矛盾;三是高校教师知软件而不知软件生产,学生所学知识缺少实用性和针对性。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对传统的软件专业培养方式进行改革。

1我国软件外包人才短缺的原因

无论是国外看中国,还是国内横向比较,我国软件外包服务都有较好的市场。从全球范围来看,2004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了328亿美元,增长率高达25%,而且这一市场规模还在呈膨胀式增长。到2009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9.5%。瑞士日内瓦霍拉西斯战略咨询公司和美国全球投资风险研究所早在2005年联合推出的《2005年全球业务外包研究报告》中就预测,中国将在未来10年内取代印度,成为全球科技业务外包的最大承接国,中国外包服务行业方兴未艾,前景诱人[4-5]。

而我国软件外包出现人才短缺,具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我国软件外包服务的发展异常迅速,大大超出了预期,而国内对软件外包服务市场的认识比较滞后,没有较早地进行人才储备。

其次,我国缺少外包服务的内需环境。目前我国的软件外包服务客户大都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外市场,国内企业对软件外包的认识不深,基本靠自己的内部资源解决,而不将非核心业务外包。

再次,目前我国软件外包服务公司的规模普遍较小,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型民营和私人企业,与大型传统的IT企业相比,在工作环境、薪资待遇等方面的竞争力较弱。

最后,目前国内高等教育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的软件人才与软件外包服务企业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大学毕业生所学知识与软件外包项目的需要脱节现象较为严重,达不到企业的标准。

找出外包人才短缺的原因,然后按图索骥,对症下药,培养和挖掘符合实际需要的人才,将是软件外包行业需要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历史使命,需要校企双方高度重视,并寻求有效途径。

2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

外包服务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一个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软件外包行业是软件服务业,具有多样性、行业的高速发展性和市场的国际性等特征,与其他传统服务行业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对人才的技能和素质要求就必然有行业自身的特征。

事实上,我国软件外包企业需要的人才是根据需求有所区别的,最合理的软件外包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

具体来说,底层是基础的软件开发人员,能够编写代码、技术文档等,与团队成员和项目经理共同完善设计方案,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表达能力。

中层是数量较多的具有丰富经验的项目经理人才,应该具有很强的沟通和团队领导能力,了解客户需求,能够对软件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模块化分析,协调各种资源并掌握项目进度和质量控制。这类人才需要有技能和经验以及较高的个人素质。

最高层是既懂管理又懂软件,并具有外包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级人才。他们应该熟悉国际化企业工作管理模式,能够紧跟世界前沿技术动态和趋势,掌握国际标准和规范,熟悉对方的文化,参与国际软件竞争和市场开拓。

目前,软件外包企业对人才的一致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掌握外语(英语、日语、朝鲜语等)的读写和口语交流技能。由于客户来自国外,因此对外语水平和交流沟通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第二,掌握外包软件开发、设计、测试和项目管理的专业技能,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网络管理和行业知识都有较深入的了解。

第三,熟悉和遵守国际外包行业标准和流程规范,具有大型软件项目团队协作精神和职业态度。

第四,理解、尊重国外客户在文化、传统、习俗、思维和时差等方面的不同,并能与他们密切交流和沟通,解决外包项目的具体问题,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总之,从对人才的要求分析来看,软件外包服务行业并不是门槛较低的工作,而是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语言交流技能,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外向型、复合型的人才。

3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之道

笔者认为,培养软件外包人才应该采用全方位、多渠道、企业广泛参与的多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外包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从目前的培训渠道看,我国软件外包人才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类软件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历教育人才。这些学院的毕业生已经掌握了软件外包行业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英文读写能力,但是他们缺乏参与外包项目的工作经验,缺乏大型项目和团队合作的锻炼。因此,他们是外包行业最大的潜在资源,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培养性。

第二,各种自发的社会办学和认证机构培训人才。他们以就业或取得技能证书为目的,注重课程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是不少机构缺乏良好的师资,而且过分重视培训的盈利目的,学员的入学基础参差不齐,缺乏严格的考核评定,因此学员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定制和联合培养人才。由于有了企业的参与,这种培训模式更有针对性,与外包项目的实际结合得更紧,而且培训后的学员需要经过企业的考核才能正式进入企业,所以这种方式培养的人才成功率较高。但是,由于软件外包企业与培训机构往往只是松散的合作关系,企业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和跟踪不足,使课程内容、进度和学习要求与实际需求仍存在脱节。

第四,软件外包企业内部培养。由于社会上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学生又无法满足企业的期望,因此很多软件企业加强了员工的内部培训。这种方式的最大好处是参与培训的员工熟悉企业的外包工作方式,在具有丰富项目经验的培训人员授课下,通过参与实际的外包项目,获得最直接的项目工作技能、学习工作流程和交流方式。但是,企业内部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后的员工离职带来的损失成为企业内部培训的制约因素。

以上各种人才培养渠道各有利弊,面对巨大的外包人才缺口,是否存在破解软件外包人才匮乏的有效办法呢?

4校企合作培养软件外包人才模式的研究

通过对各种外包人才培养方式优劣的综合比较,笔者认为,目前国内新出现的一种“技能培训”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业界人士称之为“企业实训模式”。它的总体思路是:首先由各家软件外包服务公司深入分析人才培训需求,提取行业需要的共性技能和知识以及每个企业具体的人才要求;然后由软件行业协会牵头组建或遴选外包培训机构,由各个企业推荐培训教师,共同编写培训教材和考核体系,完成培训授课和跟踪学员学习情况。采取学习和辅导并重,理论联系实践的培训方式。常规课堂授课和到外包公司实习相结合,参与实际外包项目。实行“严进严出”的招生方式,从招生源头开始控制学员的基础素质,再经过企业的阶段性考核,决定学员是否能满足软件外包企业的实际需要。

“企业实训模式”并不是空头设想。实际上,IBM、惠普等大型软件公司已经在我国实行了这种方式,并且取得了较好效果。我国软件外包企业应该对此模式进行考证和试用推广,以期找到软件外包人才的最佳培训模式。

高校本着这种思路,可以建立以下实施方案:从高校学生就业的实际出发,依托软件外包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建设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联合当地或周边地区的软件外包企业,开展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研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共同参与,利用多方资源,搭建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优化校企合作的模式。企业通过实训指导、课程开发、教材编制、互建基地、订单培养、就业推荐等各种方式,全方位参与学校软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借鉴相关软件企业或培训机构的软件实用人才培养经验,探索软件外包人才的专业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该方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 请企业辅助综合实训和毕业指导,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主要目标是通过一些实际的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尽享项目虚拟团队运作。一方面锻炼学生的项目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为进入企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再通过邀请IT企业的管理精英,对学生进行仿真测试和就业指导,为每个学生提供职业发展规划建议,帮助学生少走弯路,全面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 校企全面合作,共建软件外包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与本地或周边地区软件企业的全面合作,在学校建立研发基地,让学生和教师参与实际的件外包项目。学校在软件企业中建立学生实习基地,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在软件企业中进行顶岗实习。校企双方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直接以实际开发的外包项目作为实习训练项目,实习后将具备相当于在专业IT公司工作超过半年的员工的软件开发能力与经验,可直接上岗,参与实际项目开发。

(3) 以销促产,全面开展软件外包方向人才订单培养工程。

与本地或周边地区软件企业开展软件外包方向人才订单培养。通过召开相关的研讨会,邀请企业专家,就如何开展该专业方向的教学工作进行研讨,确定教学方案并实施。同时,让企业尽早参与到学生的培养工作中,使学生能更好地达到软件外包企业的人才要求。

该方案实施的难点是如何解决课程设置、外包项目真实案例收集、校内真实环境实训与校外企业顶岗实习时间分配以及外包软件人才技能认证等问题。

5结语

软件外包是新兴的行业,据一些行业分析机构预测,中国在未来3~5年内一定会出现几千人甚至是接近万人的软件外包企业,届时外包人才将呈现“井喷式”发展。我们依靠专业院校的师资和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与软件外包企业进行合作,共同研究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丛,万丽丽,南方,等. 对特色培养本科软件外包适用型人才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9(17):126-128.

[2] 金柘苗,臧新. 南京软件外包业发展战略选择[J]. 江苏科技信息,2008(8):34-36.

[3] 李英. 南京软件外包人才问题研究[J]. 人力资源,2009(1):126-128.

[4] 李洛,吴绍根. 基于印度NIIT培养模式的两年制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思路[J]. 高教探索,2004,5(2):53-56.

[5] 万晓兰,王丽燕. 中印软件外包业基于“钻石模型”的竞争力分析与发展策略[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18(3):61-67.

Thinking about Training Software Outsourcing Personnel in Universities

CHEN Ye-bin 1, LI Ying 2

(puter Science School,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243002, China;2.Polytechnic Department, Maanshan Teacher’s College, Maanshan 243041, China)

软件培训方案篇(5)

摘要:众所周知,高等职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软件系统开发能力普遍不高,该文从分析原因入手,提出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系统开发能力的有效方法,即培训实验体验法。

关键词:高职学院;软件系统开发力能;培训实验体验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8-8009-02

Discussing o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Software System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of Computer Major in High Vocational College

WANG Jun-ping

(Electronic Information Department, Xianya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Xianyang 712000, China)

Abstract: As we know, Commonly graduates of computer major don't have the high 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then points out the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that is, training, experimenting and experiencing,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developing software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o students of computer major.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he Ability of Developing Software System; Training Experimenting & Experiencing

前些年,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较少,供不应求,学生一毕业就有单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各行各业缺乏大量计算机技术人员;另一方面,相关院校培养出的大量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找到工作或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究其原因,其中一条就是: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既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软件开发能力,又要具有一定的系统开发的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几乎达到了学校与公司的“无缝”链接。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软件系统开发能力普遍不高,具有系统开发经验的就更少,有的毕业生连一个很简单的软件系统都没有开发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系统开发能力和经验上与社会要求脱节。为此,我们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系统开发能力的有效方法,即培训实验体验法。

1 学生软件系统开发能力不高的原因分析

1.1 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

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可以从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中找到相关的依据。专业必修课是高职学生必须修读和掌握的课程,是一个学生学好专业的基础,也是一个学生从事工作以后进一步提高和发挥自身潜力的根本。在培养学生过程中,重视这些基础理论是十分正确、十分重要的,也是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一个基本的、重要的条件。但是,我们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对实践教学却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1) 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理论课时占的比重还比较大,老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少。2) 任课教师重理论的讲解和分析,对这些理论和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介绍却比较少,一般满足于一些验证性实验的指导,对提供给学生进行的一些设计性或综合性的实验缺乏足够的热情,培养的学生只能做一些简单的验证性的编程。3) 学生实验指导书注重课本的配套练习,强调验证性的实验,而针对实际应用的实验例子、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例子很少,指导教师往往也因为实验课时量少,也没有给出更多的实用例子给学生练习。针对学生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训练少,造成学生在学完一门课程后,只知道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对实际的应用和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知之甚少。由于学生每门课程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训练,一个综合多种技术的软件系统开发对他们来说自然就不知所措,到毕业还不具备高职学生所必须掌握的技术、方法和技能。有些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连一个简单的软件系统都没有设计过,只能勉强编出几个简单的程序,这样就很难适应社会的要求。4) 课程设置更多考虑了培养学生技术的宽度与广度,但是对培养学生综合技术的应用和掌握技术的深度存在着不足。比如,学生学了多门软件开发工具的课程,从学程序语言的数量来说够多了,但是没有真正能够用一种语言来开发系统。

1.2 制定或执行标准不够严格,学生动手能力差

目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缺少制订实验教学或实践环节的质量标准或执行的标准不够严格,学生动手能力差。一方面,我们比较注重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与实验大纲的制订,但是却缺少课程实验教学或实践环节的质量标准或者是执行不够严格。另一方面,高职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应该有课程实验教学或者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即学生学习了一门课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技术水平,必须确定一个量化的标准,如Visual Basic课程,学完后,学生要学会用Visual Basic来设计与开发一个系统,当学生达到这一质量标准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但是,现在我们往往都是用理论考试来代替了这个质量标准和要求,从根本上造成学生应付理论考试,忽略对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锻炼。学生学完课程后,只能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应对考试,不能够独立设计与开发一个综合的系统。

1.3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用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如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开放实验室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学生到社会见习、实训时间少,学生真正了解公司、企业对技术的需要,了解公司的运作,能够参与软件开发或者接受公司软件开发培训的机会就更少。所以,学校所教、学生所学与公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产生很大的差距。学生掌握编程工具和编程能力不足,综合各方面技术来独立开发软件系统的能力更显得困难。

1.4 学生掌握的课程内容分散而且各自独立

软件系统开发需要具备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以及熟练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一个数据库系统、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多个处理和编辑系统。但是,学生掌握的是分散的、各自独立的课程内容,缺少融合多课程知识的经验和能力,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就出现了困难:1)不能熟练操作编程工具和数据库系统;2)不知如何实现开发的系统与数据库连接;3)系统开发时,对数据库操作编程必须用到的语言程序感到无所适从;4)对要开发的系统不知从何入手。这是学生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实验方法,掌握的课程内容分散造成的,也是很多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却只是用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的主要原因。

2 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实验方法的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软件系统开发能力,我们根据计算机软件生命周期原理,针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包括框架设计和数据库设计)、详细设计、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等5个阶段从实验方法、实验路线的研究出发,设计出了针对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一套有效方法,即培训实验体验法。

2.1 实验方案

指导思想:先培训,然后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实验目标:完成一个简单的功能比较完整的软件系统。

参与对象:高职二年级以上的学生,5人/组。

指导老师:1人/组。

实验设备:在课余时间利用开放实验室及学生自有的电脑。

实验方法:先案例培训、学生结合案例实现与老师分段结果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实验路线:先由指导老师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培训,把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进行讲解,然后由老师出题或学生自命题进行开发。老师提出完成系统的各时间段,以及每个时间段要完成的内容和进度,学生在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实验步骤:第1阶段,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培训,用6~8课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第2阶段,给出系统名称后,要求学生在20~30天的时间内结合案例写出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框架设计,明确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模块。第3阶段,要求学生在30天左右时间内结合案例对系统进行详细的设计。第4阶段,要求学生在30~60天的时间内结合案例编写代码。第5阶段,要求学生在30天左右时间内结合案例进行系统调试修改。第6阶段,学生在30天左右时间结合案例写出系统使用说明书以及总结报告。

2.2 实验方法

实验方案确定以后,我们召集参与实验的学生进行培训,由指导老师先对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软件系统进行讲解和剖析,从软件系统运行环境、开发工具、数据库、系统的集成等开发过程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在系统开发中自己缺少什么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学生自行修读相关的技术、工具等知识,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写出修读的总结或读书报告。最后指导老师给出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去实现。

实验从2008年10月开始,到2009年6月结束,参与的是2006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20名学生,他们基本具备开发系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分4个小组,每个小组由1名指导教师辅导。

2.3 实验效果

对学生进行的2期试验结果如下:1) 软件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框架设计文档,书写得比较完整、规范,符合系统的功能要求的,共有18人;写得一般的,共有2人;写得差的,共有0人。2) 对系统进行详细地设计,功能较为完整、规范的,共有15人;完成得一般的,共有5人。3) 编写代码能力强的,共有5人;一般的,共有10人;较差的,共有5人。4) 系统调试修改、刻录打包。完成得好的,共有12人;一般的,共有7人;较差的,1人。5) 书写系统使用说明书文档。完成好的,共有17人;一般的,共有3人;较差的,0人。总体效果比较好。

3 经验体会

本次实验我们的主要经验是:1) 该方案包含一个比较系统的培训过程,这正是高职学生普遍缺少的经历和经验。所以,经过培训的学生在撰写需求分析与框架设计文档、系统详细设计、系统测试方面完成得比较好。而一般没有经过培训的学生,很多人在做的时候不知从何下手,撰写出来的文档既不统一,也不规范,指导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他们修改和指正。而经过培训的学生撰写出来的文档规范,系统设计比较清楚、系统测试操作得当,指导教师在这方面的工作量就大为减少。2) 在系统调用数据库的连接编程方面,实验小组的学生基本都能独立完成,而一般学生,大部分都需要教师的指导,并且花较大的精力指导才能完成。这方面的编程与操作是学生开发系统时遇到的难点之一,它涉及到多个系统的操作,需要学生的综合运用。实验小组的学生由于经过培训,有教师的详细讲解以及有相应的案例作参考,这一难点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解决。3) 高职学生基础普遍不十分好,对软件系统开发都有畏难情绪,经过这次的成功实验体验,会让他们的树立信心,提高软件开发的积极性。

该方法只是作为提高学生软件系统开发能力的起步阶段,但是通过对学生的训练,学生能够掌握系统开发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学会编写开发过程中所必须的各种文档,掌握系统开发所必须的开发工具、技术和技能。经过该方法培训的学生初步具备开发软件系统的基本能力,再进一步通过参与实际的项目开发,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 总结提高

本次实验总结出来的有效实验方案,可以在高职计算机学生中逐步推广,师资不足的,可以从软件公司聘请。也可以与软件公司合作,公司负责培训、指导,学生免费为公司软件开发流水线工作。这样,就可以使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开发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文敬,廖伟志,陆建波.计算机高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28(s2):156-160.

软件培训方案篇(6)

[关键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协同育人模式

随着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及其他产业升级转型,软件行业的新应用、新技术、新概念与新模式不断涌现,软件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1]地方经济及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地方高校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高校限于区域产业规模、师资、生源等因素,无法直接参照国外校企合作和经济发达地区协同育人模式,且普遍存在重理论讲授、轻技能实践的情况,常常出现无法满足当前企业人才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双重结构性矛盾。地方高校要主动融入和服务行业企业,紧密跟踪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趋势动态,不断深化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技术型人才。[2]

一、地方高校软件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社会对软件专业人才应用能力要求的提高,现有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足。[3-4]目前,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多数地方高校都强调“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端软件人才”,但是限于师资力量、生源类型、社会资源等,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是很难达到的。同时,培养出来的人才趋于同质化,缺少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实际的人才培养定位应是培养满足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应用创新型人才。第二,现有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由于专业定位不清晰,不少地方高校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试图面面俱到,兼顾考研、就业等各类需求。这常常导致专业课程层次不清、重点课程不突出、教学内容冗余陈旧情况的出现,也无法实现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连接”。第三,现有实践教学模式无法推广。地方高校最常见的三类实训模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双师型教师的不足和社会企业资源的缺乏,以学校为主导的实训难以真实再现企业真正工作氛围,基本无法有效实现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以企业为主导的实训,常常面临企业规模有限,企业导师精力有限,少数学生所获指导有限等难题。此外,校外实训还涉及学生校外管理存在安全隐患、难以推广等问题。以培训机构为主导的实训同样面临校外学生管理不便、费用昂贵、效果不如预期、难以持续合作等常见问题。第四,现有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不完善。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面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上机实验,并提交程序和实验报告给教师评分。传统教学模式呆板,师生缺少互动,手工评阅作业工作量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得反馈,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下已经显得不适应。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和专业人才需求的旺盛,使探索应用创新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成为一项非常必要的工作。笔者针对上述问题,以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展开了“政校企”多元化协同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

二、协同创新理念和协同育人模式的融合

“2011协同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5],通过对各创新主体的资源优化整合和高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创新效率的目标。因此,实现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协同育人模式,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好地方高校现有资源和师资,构建多方协同、多元评价、多面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我们依托广西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重点实验室,以广西民族大学牵头的广西船联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紧密围绕“需求导向、开放共享、融合创新、技术引领”的中心原则,通过建设和提高东盟多语种信息处理、船舶及河道和港口信息采集、通信和分析的信息化程度,政产学研相结合,为地方培养一批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特别是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核心,构建高效的、服务于船联网及相关产业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创新主体,探索协同创新主体的运行机制,进行多行业软件人才协同培养体制、人才能力训练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构建“面向船联网产业的软件人才协同培养的创新平台”,实现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创新。[2]

(一)基于协同创新的软件人才培养主体模式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主体以专业教研室为主,这种模式通常存在师资专业知识结构相对单一、视野不够开阔、与行业的主流技术脱节的问题。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在国家“2011协同创新计划”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积极释放人才培养主体中的创新要素,突破政府、行业、院校内外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壁垒,构建一种以协同创新平台为主体的跨地域、跨行业、跨机构、跨部门的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不同的主体之间打开一条合作共赢的人才合作培养渠道。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人才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平台构成如图1所示。

(二)软件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整个体系的课程设置围绕创新理念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为后期工程项目实施服务。课程体系的设置具备系统性、渐进性、协同性和模块化的特点,先开的课程是后续课程的前导课程,而不是随意开设。此外,教学案例来源于产业领域的实际项目。在这类项目式教学模式下,多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会在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集中出现,而学生在多个学年的项目学习阶段也会可能一直用到一门课程内容。通过精心设计,实训案例的功能模块应有每堂课对应的知识点,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软件人才培养的实训模式改革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采用的实训模式并不关注学生所在的训练场所,而是注重构建具有可操作性、标准化、信息化的项目案例实训平台。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软件公司环境,学生在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真实的项目案例,确保实训每个教学案例的考核点都得以有效实施。

(四)人才协同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由于协同创新理念下协同育人涉及多方单位、部门,保证教学质量一直都是该协同育人模式的痛点和难点。我们通过建立各协同培养单位、部门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引入辅助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重要、关键的环节进行跟踪、分析和改进,有效确保了协同育人模式的教学质量。

三、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方案

(一)人才协同培养平台构建人才协同培养平台以依托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所属的船联网协同创新中心的创新团队形式存在,由防城港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广西民族大学相关院系/职能部门、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泽众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等“政校企”单位组成。平台构建主要包括创新团队组建及能力建设、培养方案及教学案例库建设、创新平台的运行体制与机制建设、校内外实训场地及实训平台建设等软硬资源。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协同培养平台基于协同创新中心管理制度对创新要素进行协同与整合,构建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办学模式。通过校内、校企在专业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课程与课堂等领域的共建,缩短学生从学校到企业需求的距离,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研学交替”的软件人才培养模式。[2]

(二)人才能力培养体系设计1.课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包括通识必修(思想品德、创新创业及公共体育等)、通识选修(文化素养)、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程四大块内容,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协同育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整个体系充分体现了系统化课程框架、模块化课程教学以及递进性实习实训的特点。2.案例资源库建设资源库建设将从教学需求角度按专业知识点对软件项目研发流程中产生的系统功能模块进行归类梳理,形成具有代表性,可操作、可考核的规范化教学案例。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案例源于真实的软件项目,并有机构成实训体系。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加深对软件开发流程、具体技术细节等方面的理解。在理顺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提高主干课程的学习难度和强度,可以提升学生熟练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点的能力。[2]这里,我们以船舶信息管理系统为例阐述资源库的建设方案。完整的船舶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管理”“热工管理”“人员管理”“工程管理”和“系统维护”等十几大功能模块,为船东和船舶管理公司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智能化、移动化的船舶管理方式。3.实训平台构建整个实训平台涉及软硬件建设,由课程项目和实训项目构成。基础项目来源于教材的案例或课程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常见应用系统的开发流程、业务知识及研发技能,是应用某门专业课程知识点的媒介,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一般放在第三、第四学期实施。实训项目来源于标准化的案例资源库,均来自于真实行业级项目,全方位训练学生各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一般在第六学期实施。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在传统教学中,普遍的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面授进行理论教学,学生上机实验,并提交程序和实验报告给教师评分。传统教学模式呆板,师生缺少互动,手工评阅作业工作量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得反馈,在现代的教学环境下已经显得不适应。引入CourseGrading系统,可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后开展线上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讨论。汇集学生在整个培养阶段的学习过程数据、项目实践数据、考试成绩数据等,实现高质量、可量化的教学过程监控。目前,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笔者所在学院已经在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与UML等课程中引入该教学软件系统。该系统具备以下功能特点:第一,教学资源管理标准化。通过CourseGrading系统,教师可以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课件、教学视频、参考资料等。第二,实践教学过程信息化。在传统的上机实践课中,教师无法了解学生的实践过程。CourseGrading系统中,教师通过系统实验题目和测试数据。学生根据题目完成编程之后上传代码片段,CourseGrading系统对上传的代码进行实时编译和测试。系统后台会记录学生的行为轨迹。这样,教师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过程,包括作业开始时间、作业提交次数、谁最先提交了正确的代码等。CourseGrading系统还可以对代码和文档的相似程度进行判别,防止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第二,技能竞赛学习常态化。CourseGrading系统的子系统OnlineJudge系统是目前软件比赛常用的比赛系统。题目之后,OnlineJudge系统可根据提交正确代码的先后次序、错误代码的罚分规则等,引导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写出正确的代码。目前,广西民族大学软件与信息安全学院已经全面将OnlineJudge应用于学科竞赛选手的参赛资格竞选,通过积分淘汰机制,提升竞赛培训的效果,让专业技术过硬、编程兴趣浓厚的优秀学生能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本文基于“2011协同创新计划”理念构建真正意义上的政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平台,破解以往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从而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基于耦合理念的课程体系设计、源于真实项目的教学案例资源库建设、多阶段实训体系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变了传统缺少过程监控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较好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魏士伟,柯捷,马莉.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9(8):75-76.

[2]吴俊君.基于CDIO的数字医疗软件人才协同培养新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4(5):78.

[3]张素莉.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2018(6):68-70.

[4]马帅旗.基于协同创新的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9(2):93-95.

软件培训方案篇(7)

关键词:高职;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职业能力培养;综合实训;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124-02

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所涉及的技术也越来越广,对软件开发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传统单一的软件技术课程已经不能适应软件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更高的技术要求,从而造成学生综合能力差,难以掌握开发大型软件需要的隐性知识,同时也不能满足软件企业的工作要求。

但是,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是循序渐进的,从分散的知识、单项的技能到各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从校内实训到企业顶岗实习,既是一个量变过程,又是一个从“学”到“用”的质变过程。这一转变能否顺利实现,关键在于实践课程体系的安排是否合理。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不仅要为单门课程设置合理的实践环节,还应该设置以培养综合能力为主的综合实践环节。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软件综合实训课程。

影响软件技术专业学生

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因素

目前,各高职院校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着重加强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这些实践项目都是针对某一课程而开设的,学生在学习完独立的课程之后,对于课程之间知识的相互衔接和综合应用仍然不甚明了且无从下手。

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所学各学科知识都是独立的、分散的,针对某一课程的实训环节没有各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及过渡。同时,开发大型软件需要的隐性知识在各门课程中没有体现,导致学生知识上的不连贯、能力上的断层,没有掌握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的实训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校内实验室没有软件企业的虚拟环境,难以进行团队开发,同时也不利于项目化教学的开展,致使学生进入企业时仍然对工作环境感觉很陌生,成为制约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笔者提出了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为目的,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式,与企业共同研究软件技术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方案。

构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案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以一般课程实验、实训为基础,综合运用多门实验和理论课程知识,以完整项目的选题、技术路线确定、项目研发、项目应用实施为内容,培养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职业素养,使学生完成从实训到项目的过渡。

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应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发《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首先要完成的是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由于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面向专业,而校内教师所欠缺的恰是企业具体工作任务的实施过程。因此,在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时,可邀请本专业领域的企业行业专家,请他们从岗位需求出发,介绍在岗位上需要做什么工作、如何去做这些工作。通过专家介绍,我们清楚地了解各项工作的过程及内容,并了解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及相互关联程度。

项目设计 根据专家提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以企业真实软件产品为蓝本,加工成适合学生的学习项目,然后,对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获得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对完成工作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最后,再请专家指导,讨论我们所设置的项目、工作任务是否覆盖了他们所描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以及我们所描述的职业能力是否符合岗位工作所要求的必须掌握的各项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依据项目设计,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构建《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内容体系。按照真实的软件开发过程把项目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安排若干个任务,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以完成工作任务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设计教学单元,与企业行业专家一起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共同制定评价标准,以便将“企业的内容”以“教学的形式”来完成“人才的培养”。表1是根据岗位需求和工作任务构建的《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内容及教学情境。

建立校内软件综合实训基地 与企业密切合作,将软件企业的开发环境、开发方式、开发工具引入实训基地,构建本课程的职业情境。为了开发软件公司的工作环境,软件开发综合实训室用隔板划分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有标牌指示。每个项目开发小组占据一个固定的工作区域,每个工作区域有10个工位,学生要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相应工位上开发软件。此外,实训室内还开辟了小组讨论区和演示区,利用这些区域,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方案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通过虚拟的软件企业环境,使学生走出教室、学习环境,走近规范的职业环境,消除对真实企业工作环境的陌生感,方便项目教学、小组学习的组织管理工作。

新建课程体系的效果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设计教学任务、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共同构建课程体系。本课程通过开发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将软件开发各个主要阶段串接在一起,使学生按课程顺序和教学环节进度将分散掌握的能力贯通起来,让学生能实际感受企业的软件开发流程和规范,熟悉软件项目团队协作开发方式,逐步适应软件企业开发环境和开发方法,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软件开发基本能力的整合、迁移,促进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能够胜任软件开发岗位的各项工作,达到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软件开发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对于软件技术专业的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缓解校外实训基地严重不足的压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对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应力恒.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8(1):36-38.

[3]朱强,江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42-44.

[4]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

[5]欧盟Asia-Link项目“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 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