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06 22:36:23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毕业实习;企业实训;软件学院;高等教育

1背景

毕业实习是软件学院本科教学计划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课程。认真抓好毕业实习工作,提高毕业实习质量,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关键环节[1]。

2003年11月广东省教育厅发出的《关于试办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2]中指出,在软件学院的发展过程中,建设一批能够培养大量具有竞争能力的实用型软件技术人才的基地,面向企业,产学研结合,为普通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软件技术应用型人才起示范作用,并以此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以及运行机制的创新。在该通知精神的指导下,针对软件学院毕业实习的特点,我院与IT实训企业合作,探索出校企联合进行企业实训的一种实习模式。近年我院的毕业实习按照这种新模式有序地进行,从以往软件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考核以及就业情况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毕业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实习在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各高校对这一环节也非常重视,采取了一系列相应的措施、计划以保证毕业实习教学目的的达标[3-6]。我校四年制软件学院本科毕业实习的教学计划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结束以后,为期三个月。实习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去,强化课程理论知识和开发技术体系,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流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开发工作,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为毕业设计和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和思想准备。根据以往我院本科毕业实习的实际情况,我们对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在毕业实习的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软件实践教育方向模糊。软件实践教育的方向应该是面向就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塑造。但是,学生在大学前三年中,大部分学习内容都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锻炼较少,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当前,软件实践教育的主要实施方案是在开设理论课程的同时,安排学生进行上机实验,而上机实验的内容和层次与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不相匹配,实践教育方向不明确。这种模糊的教育方向导致学生在毕业实训时因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差距太大而感到实训和工作压力过大。

(2) 理论课程设置与软件行业发展需求不匹配。软件行业应用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技术日新月异。这些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出现,能够更好地适应软件行业的应用复杂性和专业性,而高校软件学院理论课程设置不能尽快适应这种变化,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直接应用于毕业实训和工作中。

(3) 师资力量跟不上教学计划要求。软件学院的教学内容需要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当前高校软件学院的师资大多数都是教学科研型人才,缺乏软件行业企业的开发、设计和管理知识经验。这种情况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差距较大。

(4) 实习教学计划与就业导向脱离。软件学院的毕业实习一般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项目开发案例作为实践内容,这样的实习教学计划事实上是本科教学的重复和再现。而且,在毕业实习的计划中,与就业导向有关的内容如工作前景分析、公司应聘面试和软件企业文化熏陶等环节几乎没有。

(5) 学生参加企业实习的目的性不强。企业实习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学生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二是将实习经历转化为工作积累。所以企业实习最终是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使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全面地投入到工作中。但是,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很多学校的实习内容并未直接导向就业,目的性不强。

(6) 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不够。毕业实习一般都是大三结束后安排学生去企业实训,在此之前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力度不够,未能即时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就业需求调整毕业实习计划,致使实训内容滞后单调,而且在学生毕业实习的过程中,由于对实习的目的不明确,学生实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不够。

以上这些问题是软件学院毕业实习计划和实施过程中必须得到合理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毕业实习就失去了作用和意义。

3企业实训模式探讨

毕业实习是软件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必修课,如何让学生通过毕业实习取得应有效果,毕业实习的模式是关键[7-8]。根据CC2005课程体系设置和当前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我院在毕业实习模式的设置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相应措施,逐渐形成了一种主要以企业实训作为毕业实习内容的模式。在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不同措施来解决毕业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1) 学校和企业共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紧跟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学校需要加强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力量,选送教师去软件企业或软件培训机构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进行高新软件技术的学习、开发和研究工作。实训企业根据当年毕业实习的内容,安排具有相应理论教学资格和软件开发经验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教授毕业实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指导学生的毕业实训工作。

(2) 学校和实训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为了使企业实训能贯穿学生的四年本科学习,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大学一年级就开始执行合作协议,形成“3+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的学校学习加一年的毕业实习。这种长期的合作协议使学校和实训企业可以共同承担人才培养风险,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共享。

(3) 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理论教学及毕业实习计划。按照CC2005课程体系结构和软件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学校和企业共同调整理论教学计划和企业实训计划,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4) 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毕业实训内容。根据软件行业的实时发展情况,校企双方共同确定毕业实训内容,明确毕业实习目标,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学到用到的知识能够紧跟软件行业的发展,并能将其直接应用到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中。

(5) 学校和企业共同指导学生就业。毕业实习的最终目的是导向就业,所以学校与实训企业在合作协议及毕业实习内容中应对就业问题进行协定。校企合作协议约定:根据学生毕业实习的任务和方向,推荐学生去对口企业就业,口头签约率需要达到一定标准。这样企业在学生实训过程中存在一定压力,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训。而且,学校和企业可以根据软件行业发展实时调整实训内容,紧跟软件行业的工作岗位需要,直接导向就业。

4企业实训实例

我院毕业实习以企业实训为主,建立了北京和成都两个企业实训基地。在我院探索出的企业实训的模式下,实习过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以往发生了较大变化。实习内容由学校专业教师与实习单位根据学生课程学习规划和企业开发项目共同商讨、研究而决定;实习组织由学院教师在统一计划指导下有序进行;实习指导以实习单位高级技术人员为主、以学校专业课教师为辅共同承担。下面以我院2008年本科毕业实习为例,说明企业实训的计划和实施过程。

(1) 实训目标。

熟练使用Java或者C#编程语言,掌握基于B/S构架的应用服务器软件的安装、配置、管理和开发。掌握J2EE或者.NET软件开发体系架构,能独立根据客户需求完成企业中小型软件设计解决方案。掌握主流软件企业常用开发建模工具和设计模式;深入研究和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岗位技术要求。掌握现代IT企业软件开发的规范和标准,熟悉软件项目开发立项、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结项等完整规范流程。在项目实训中养成良好的表达、沟通、协调能力,感受企业文化,体验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快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方法,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笔试、面试技巧,并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

(2) 实训特点。

实训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案例分析/项目过程体验(2周);第二阶段――专项技能训练/开发环境熟悉(2周);第三阶段――项目实战/技术综合规范应用(4周);第四阶段――探索性软件项目实践/毕业设计课题软件项目开发(5周)。实训过程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使学生能更好进入角色、接受知识。

在案例分析/项目过程体验阶段,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案例贯穿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使学生对软件工程项目的全部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通过一个完整的项目开发团队,使学生切身感受软件开发的全过程,了解现代软件企业开发需要具备的基本开发技能。

在专项技能训练/开发环境熟悉阶段,通过项目案例分解演示,使学生深刻理解项目中各个角色的工作职责和岗位技能要求,通过项目实践专项强化各个角色岗位职业技能,使学生以自己特有的角色积累软件工程项目实战经验。

在项目实战/技术综合规范应用阶段,通过项目开发团队,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提升个人职业素质,而不仅仅是技术开发能力。

在探索性软件项目实践/毕业设计课题软件项目开发阶段,实训学生根据前三个阶段积累的软件专业技能,独自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开发工作。在实训中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三个月的实训中保证每个学生完成8000~10000行的代码量,并且能够独立承担角色岗位的开发任务。

实训过程中,工程师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考察和测评,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优点和弱点,便于学生能进行正确的定位。结合现代IT企业用人岗位需求,讲解编写简历规范、面试技巧,并请各个IT企业对学生进行实践考察、面试和座谈。

(3) 实训角色。

结合学生分组情况和自身条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训角色,包括项目经理、配置经理、需求分析员、数据库设计员、界面设计员、程序员和测试员等。

(4) 实训内容。

Rational 统一开发过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需求开发、用例设计、软件分析设计、软件编码技术(J2EE或.NET)、数据库技术(Oracle 10G或SQL Server2005开发实现)、软件测试技术、企业文化、项目过程体验等。

(5) 项目实战。

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训项目进行实战。如移动彩铃营销综合信息系统、网通大客户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执法管理系统、酒店数字化管理系统、积华医药物流管理系统、职业技术院校信息化系统统一平台、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信息管理系统等项目。

毕业设计课题项目开发阶段以项目组的方式进行,但在这个阶段不再区分角色的职责,而是每个项目组的学生根据小组选择的项目,自己独立完成项目中的某一个毕业设计子系统课题开发,包括从这个子系统课题的需求分析、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到子系统部署全部软件开发流程,最终以自己开发的子系统形成各自独立的毕业设计论文。

(6) 实训考核。

实训考核分项目组考核和项目成员考核两部分,实训学生成绩=项目组成绩×60%+个人考核成绩×40%。项目组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项目开发涉及的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数据库、开发语言、需求分析、系统设计、项目实施和项目结题等。项目成员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掌握具体技术概念程度、编码习惯和熟练程度、职业素养、创新和钻研精神等。

(7) 实训总结。

实训结束后,学生需提交如下项目资料:项目组提交最终版本源代码工程、软件安装程序、用例模型、数据库设计模型、数据库文件;项目组提交软件项目计划、需求规格说明书、概要设计文档、模块开发卷

宗、测试文档、用户手册、项目周报、阶段评审记录、配置管理文档和软件质量保证文档等;实训学生提交毕业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项目成果和实训总结报告。

5结语

以企业实训为核心的毕业实习模式的形成和实施,可以改革软件学院办学体制,创新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优质软件实习基地,整合校企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毕业实习质量,培养综合型软件人才,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践表明,校企合作实施企业实训所培养的软件人才,可以更快地掌握软件行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能更好地适应软件行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何火娇,罗威,杨红云,等.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J]. 高等农业教育,2008(5):38-40.

[2] 广东省教育厅. 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试办省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通知[S]. 粤教高(2004)30号.

[3] 刘震. 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课程置换看软件专业师资队伍建设[J]. 福建电脑,2008(10):186-187.

[4] 熊才权,梅清,王春枝. 校企联合的IT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研究与实施[J]. 理工高教研究,2007,26(4):114-115.

[5] 王海晖,熊凡. 校企联合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实习模式探索和实践[J]. 电脑与电信,2008(7):106-111.

[6] 卢瑾,李洪煜,王小号. 校企合作共建软件实训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12):134-136.

[7] 张广泉,杨季文. 面向校企合作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8(21):29-32.

[8] 张安民,张远辉.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的创新[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242-244.

Reform of Pattern of Undergraduate Diploma Practice for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XIAO Ke-hui, XIAO De-qin

(College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篇(2)

 

《软件开发方法与实践》课程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开设的重要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以及.NET编程的内容和开发过程,掌握软件开发方法,从需求分析至系统测试的各个软件开发阶段的模型建立、开发工具使用、编程方法、系统测试以及开发文档写作等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能力并能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进行规划与实施;掌握信息系统规划、建设及实施的方法和技能;锻炼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以提高全面素质。

 

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课程一般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演变而来。教学内容主要由软件工程基础知识、UML等知识组成。教授内容相对单一、理论性强,在基础知识方面缺乏软件设计模式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业内容,而在应用技术方面又缺乏与高级编程语言实际的对接等实践环节。随着软件开发技术的不断发展,授课内容必须随之不断的调整与扩充。伴随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校企合作的不断加强,本着工学结合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设计理念,将企业开发实际项目融入教学,在教学中使用企业真实开发项目,不断增强应用性、实践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与企业共建课程, 将软件企业中的软件开发模式、软件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引入课程中,将职业工作活动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真实项目的开发流程和技术,定位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引入全真案例教学,仿真软件公司的管理制度和团队开发模式,学生具有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真正做到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

 

一、课程设计思路

 

1.培养学生具有程序员或软件设计师职业能力。

 

2.岗位描述:从事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软件维护、管理、软件测试工作。

 

职业能力:了解管理信息系统以及.NET编程的内容和开发过程,掌握软件开发方法,从需求分析至系统测试的各个软件开发阶段的模型建立、开发工具使用、编程方法、系统测试以及开发文档写作等等。该课程主要任务是通过综合运用多门软件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开发一个应用软件系统,使学生了解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学会根据软件开发文档编写符合工程规范的程序,提高软件开发综合能力,积累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实现与软件开发工作岗位的无缝连接。

 

3.以软件开发工作过程为基础。以软件岗位群为职业分析对象,邀请优秀的软件工程师、项目经理等软件领域专家,分析软件开发的工作过程,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实例客观地描述软件开发的职业活动。国外软件开发管理体系及开发体系应用包括以下阶段:立项、信息收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开发、测试、试运行、维护期。对每一阶段的实施及验收制定相应的标准。

 

4.以软件设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

 

三个学习情境涵盖了12个任务,由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分析逐步过渡到程序编写等实施过程。

 

针对软件岗位群上的典型工作任务,运用职业分析方法确定软件岗位群要求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能力评定等级。分析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确定各项能力形成的条件,按照能力形成规律归纳总结出行动领域。打散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软件开发工作过程及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根据岗位能力要求,确定课程目标。以项目为载体,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构建课程内容体系,针对开发项目的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情境,以完成工作任务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按照行动导向的原则设计教学单元。与企业密切合作,将软件企业的开发环境、开发方式、开发工具引入实训基地,构建本课程的职业情境。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工作过程导向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参照工程标准及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最后,由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软件领域专家和教育专家共同确定课程标准。

 

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软件设计方向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软件开发员、软件测试员、软件维护员等软件技术人员,完成这些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学生应该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掌握软件开发的、测试、管理等职业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案例测试》、《数据库应用技术》等4门课程为《软件开发方法与实践》这门课程,解决实际的软件设计开发问题,完成一件产品的制作。教学内容用到上述四门课程的知识点。

 

根据劳动部和信息产业部所制定的高级程序员、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职业资格数据库操作员所要面临的工作岗位及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其中确定软件开发员、软件测试员、软件维护员为具有教育价值的典型工作岗位。因此,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如下技能:(1)学习编写程序基础理论,进而会编写典型的算法程序。(2)学会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的使用,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事件驱动的编程方式。(3)利用C#开发程序过程,能够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实用的程序,要求程序结构简单,功能齐全,使用方便。(4)使用UML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能组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并能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进行规划与实施。(5)对设计的软件进行全面测试。(6)运用软件开发的综合技术,前台选择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后台选择一种数据库(SQL Server等)开发完整MIS系统的能力。

 

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不再是抽象无物的东西,实践教学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理论支持下的职业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是脱离企业软件开发实际过程的僵硬教条,而是针对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和典型任务,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运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实现同步,适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本课程采用了“项目+过程”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课程以项目为载体,以过程为导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按照企业开发软件的流程,在工厂化的实习环境中,将“企业的内容”以“教学的形式”来完成“人才的培养”。

 

1.实际的工程项目与真实的工作任务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

 

本课程的项目来自于软件公司开发的实际工程项目。按照企业的开发方式,整个开发过程需要经历不同的开发阶段,各个开发阶段都必须完成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提交阶段性工作成果。由于整个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由这些工作任务构成,因此,保证了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性。

 

2.企业化的开发流程保证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本课程以小组为单位组织项目开发。开发小组按照企业开发软件的流程,从业务调查、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编码到软件测试、软件实施,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过程。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项目开发的全部过程,完成企业员工应当完成的工作,使职业工作活动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此外,学生还要走出校门,到校外生产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接受真正工程项目实践的锻炼。学生在经历情境化的工作活动过程中熟悉了软件工作环境和开发流程,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实现了职业能力的发展。

 

3.工厂化的实习环境保证了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

 

本课程主要在软件生产实训基地中进行训练。软件生产实训基地按照软件企业的开发环境建设,它不但可以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开发软件,学生可以在此进行生产性实习,消除对真实企业工作环境的陌生感,实现学生当前的实训环境与其未来职业环境的“零距离”对接。

 

4.采用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本课程由同步训练、拓展训练和生产实习3个环节构成。同步训练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在综合实训室完成。拓展训练采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训练方式,在校内软件生产实训基地完成,而生产实习则在真实的软件企业中完成。3种训练方式交替进行,一体化教学逐步减少,生产性实习逐步增多,最终达到与职业岗位群的“无缝”连接。

 

本课程还采用任务驱动组织教学。每一项任务开始时都向学生下达一个工作任务单,任务单详细描述了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期限、工作环境和开发工具。学生以此为开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增长了能力。

 

5.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积累了实际工作经验。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模式,建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中的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按照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学,教师在项目开发过程中教,学生成为了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学生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中,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掌握软件开发的技能、习得软件技术知识,构建自己的开发经验和软件知识体系,有效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四、可行性分析

 

《软件开发方法与实践》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开发课程,以来自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设计了三个学习情境:软件开发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每个学习情境下又设置若干任务,通过每个任务的完成可以实现对应学习情境的学习。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和开发过程以及开发方法,初步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所需的设计工具、建模工具、开发工具、测试工具以及文档写作,提高学生对面向对象软件的设计以及开发能力,拥有自行独立开发、维护、运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技能。使学生能够适应当今软件制造行业的高速发展,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将来的程序员、软件测试员、软件系统分析师、软件项目管理人员等相关职业生涯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计算机信息专业与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已经正式签约,成为其在本区域内的第一家合作的高职院校,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全程合作,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项目背景优势权威性:三方结合国家政策及行业需求强强联合推出;标准性:逐步建立软件企业人才准入制度,打造软件人才培养标准。

 

核心项目优势:实用的课程内容:定位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全真案例教学;强大的师资力量: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先进的教学方法:八真教学方法。

 

就业服务优势:雄厚的企业资源和跨地域的就业服务体系。

 

五、特色与创新

 

1.双重主导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本课程以来自真实的项目为载体,项目开发贯穿课程始终。整个课程的教学内容以软件开发过程及业务逻辑为主线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其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完全一致。在软件开发过程的主导下,课程按照认知规律编排多发面的相关技术知识,按照从易到难的原则将其巧妙地融入到项目开发过程中,形成另外一条贯穿始终的技术知识辅线,主辅双线相互呼应,相互融合,学生在开发软件的过程中不但积累了工作经验,同时也将逐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未来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

 

2.“三位一体”的教学过程。

 

本课程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一个完整的软件开发周期,将开发过程、学习过程、评价过程融为一体,学生在交替进行的同步训练、拓展训练和生产实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软件开发能力,最终达到课程目标。

 

3.企业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中的软件开发模式、组织管理方法、企业开发环境引入教学中,为学生营建一个企业化的学习环境。课程一开始,每一个学生在开发小组中扮演一个开发角色,教师介绍开发规范、项目背景及组织管理方法,让学生熟悉环境,帮助学生制定项目开发计划,以便所有相关人员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在每一个教学单元中,教师首先介绍任务背景,下达工作任务单。任务单详细描述了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期限、工作环境和开发工具。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后要与教师一起从交付时间、用户界面、编码规范、健壮性等各个方面评估任务的完成情况,然后将评估结果记录在评审表中。评审结束后,学生要从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技术方法、错误分析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交相应的工作成果及工作(实训)报告,为今后的项目开发积累开发资料。

 

4.多门课程优化整合。

 

构建了以软件开发为主线、以应用为目的的软件开发课程群,包括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与文档写作课程,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融会贯通,形成了有利于学生就业的完备的课程体系。探索并开创了程序设计一条线模型的课程建设,课程组合以后可以将原来一个个单独的程序变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了解程序到底可以干什么,有什么用途。

 

作者简介: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篇(3)

论文摘要: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必须重构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主要从理论教学、专业软件实习、课程设计3个方面设计了物料需求计划实验教学系统,并探讨了教学实验系统的新思路和改进方法。

国内外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教学的实践经验都证明,单纯依靠传统课堂传授知识的方式,不但难以使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理论,更不可能使学生具备实务操作技能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注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中的实践环节,特别是实验环节的教学。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物料需求实践教学是生产运作管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因此,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应该更好地研究如何使生产运作管理的实践教学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要求的创新转化过程。

1 工商管理专业实验环节教学的意义

现代企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素质及专业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是因为:

(1)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高等学校实行“统招统分”的招生分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作为就业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只是需要初步具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就能对国有企业生产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要求很低。这种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科高等教育一直沿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搞教学,“一支笔,一张纸”搞科研的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与工商管理学科面对的国际大趋势和国内大环境是不相符的。为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强和富有创新欲望的人才,仅靠传统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应该通过专业实验室建设,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平台,专业化软件为工具,为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融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解决工商管理学科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2)实践证明,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不仅仅是普通的计算机机房和网络中心,更是专业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是科学研究和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应具备向工商管理专业提供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和条件。

归纳起来,建设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验教学系统有以下4个目的:

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不但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而且需要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二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地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例如熟悉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MRPⅡ—生产管理”软件,该软件包含了基础数据管理子系统、营销管理子系统、主生产计划子系统、物料需求计划子系统、车间作业控制子系统、物资采购管理子系统这六大子系统。

四是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

2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

物料需求计划是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中枢,在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知识的运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环节:

(1)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知识的课堂教学。在该环节中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概念、生产运作流程、物料需求计划编制所需的基础数据、营销计划、三层次生产计划(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进度计划)、物资采购计划等。并针对生产运作管理理论特定的概念与知识点(如物料清单、MRP运算逻辑等重点和难点知识点)进行专题的训练,使学生一方面理解透彻这些理论,同时也熟悉相关模块的操作。转贴于

(2)物料需求理论知识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学生主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企业物料需求案例,提高学生系统应用能力。在对理论和软件操作有了全面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提供另一种类型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产品的综合课程设计题,由学生系统地进行生产计划系统设计和在计算机软件上运行。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学生就具备了进入某一企业后,着手收集资料、建立产品生产计划的基础数据、编制企业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生产活动

实施的能力。

(3)物料需求软件实习。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是仅仅重视计划的编制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软件中突出各种概念和知识点的直观表达,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概念和知识点的实际意义。例如,由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没有工作的实践经验,“计划覆盖期”、MRP矩阵运算和排序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和核心知识点。学生实习时作了如下的安排:

其一,加深学生对“计划覆盖期”这一概念的理解:计划覆盖期内的数据全部在毛需求和净需求计算结果中展现出来,只是在各周期中没有需求的物料的需求量为零。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所设置的计划覆盖期在计划编制中所处的时间段和所起的作用。

其二,有意识地设计计划数据,使得当物料需求计划编制完毕后,通过图1所示的数据能够直观地观察到某一在途物料被使用的周期、被使用的数量以及在各个周期被使用的情况等信息;通过图2可以观察到在库物料被使用的时间、数量和首先被使用的时间。通过这两个界面的训练,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净需求量计算时是如何处理在途物料和在库物料的数据的处理。

其三,数据的排序。以图2为例,不仅展现了物料K1—0113的净需求量的计算过程,而且展现出了物料按照有限能力倒排序的结果,使得软件模拟的生产计划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相一致。

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对MRPⅡ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实习用MRPⅡ软件的结构与数据运算传递特点、实习软件与标准的MRPⅡ系统结构比较等撰写实习报告,对实习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全面地巩固实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设计流程图(见图3)从3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生产运作的综合素质和实践水平。

3 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的总结与改进思路

3.1 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使得该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是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在学生采用软件实习和课程设计前,由教师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快地理解软件的相关内容、提高实习的效果。

二是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由于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教学会给学生带来新的障碍,如有些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缺乏了解,一些学生适应能力不强而对新的学习方式适应的时间较长,学生有畏难情绪等等。因此,必须采取适当的控制手段,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及时进入状态以获得预期的效果。我们在软件实习的每一阶段都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操作和理论检查,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压力、并巩固每一阶段的成果。在实习即将完成的时候,采取操作与随机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对所有的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检查,既达到了检查实习效果的目的,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三是对整个物料需求模拟实验教学系统的知识进行综合与总结,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连贯性。让学生通过理论

教学,课程设计和专业实习后,对生产运作管理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

3.2 改进的思路

《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之一,现代市场经济对于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需要突破传统的模式进行创新。我们做了以上的尝试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该教学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是教学模式改进。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走出去”,在操作实习的过程中安排几次时间比较短、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的参观学习,获得现代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的感性认识。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还可以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合作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实习效果,聘请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专业管理工作、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教学软件和辅助教学资料的设计和编制工作,并承担一部分实践性内容强的讲解工作。

二是完善教学的内容。在对学生进行理论课程的测试的同时,安排学生认真完成课程设计实习报告和软件专业实习报告的撰写,让学生在课程设计和软件实习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综合和总结,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应用理论和应对各种生产方式实践的能力。

三是教学组织方式的改进。在这种实践性辅助教学方式下,学生会面临多种新的困难,需要教师全天候的适时辅导。但是,一个专业教师不可能同时解决整个实验室所有学生遇到的问题,因此,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除了安排精通专业理论知识、熟悉工厂的生产管理实践和精通计算机操作的教师以外,可在专业实习前,抽出专业知识扎实,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进行实习前的熟悉工作,实习开始后这些学生也能起到带动整个实验室的学生学习。从而确保实习期间能有足够的教师和学生全天候指导学生的实习工作,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良好的实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万福,段杨.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建设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5(4):44-50.

[2] 何维克,鄢家利.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调查认知与现实[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79-81.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地方院校;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质量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其实施是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旨在通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培养造就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国际化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2010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卓越计划”入围学校,共61所高校列入实施计划,主要集中于“985”和“211工程”高校,河南省只有一所高校入围。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共有133所高校,这次入围的高校以地方院校居多,河南省入选高校包括河南工业大学等6所。

1.问题提出

国内“卓越计划”从2009年开始实施,虽然我们可以借鉴北美、欧洲的一些国家成功的工程教育经验,结合世界及我国经济发展、产业需求以及高等教育现状,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但在其发展過程中还有很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第二批“卓越计划”入围高校大多属于地方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无法和“985”“211”高校相比。因此这些地方院校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不能简单照搬第一批入围院校的方法,而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被列入获批的“卓越计划”专业名单,也是河南省高校中惟一被批复立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所省属地方高校,如何结合地方经济发展和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行业发展及人才需求,并综合考虑计算机专业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如何科学定位“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探索一套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思考的。

2.解决方案

地方院校在实施“卓越计划”過程中要充分利用自身办学的优势,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河南工业大学根据地方院校的特点,充分考虑行业办学背景(“河南省”和“国家粮食局”共建)和面向河南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需求,明确“卓越”软件人才培养的核心定位与目标(基于地方高校实际情况和地方产业行业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卓越计划”基本要求的专业人才);制定出科学可行的“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充分依靠和利用计算机科学系教师,以项目为驱动,分工合作,强化過程管理;充分依托学校对该项目政策和经费支持,配套学院专业建设经费支持;以“卓越计划”为核心,充分结合学院部级特色专业建设、学校“优培工程”第一层次专业建设项目及自身多个相关省级、校级教研项目,开展研究和实践,确保“卓越计划”项目的顺利实施。

2.1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河南省地处中原,大中型规模软件企业为数不多,企业出于自身实际发展需求,对“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认知实习、企业实践等环节热情不高。这就要求采用灵活的方法开展校企合作。

河南工业大学充分考虑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和地方高校的办学特点,结合河南省经济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建设,重点面向河南省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人才需求,并考虑辐射中部地区及全国,构建以地方信息企业为主的互惠共赢、深度合作机制,有效落实和实现在人才培养過程中的校企合作,坚持“把教育注入企业,把企业引入校园”理念,建立“两个中心”。

①学校与企业在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校参与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建设与管理,使其成为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训的稳定基地,成为学生介入企业软件开发与维护实际工作环节的基地,中心亦是企业员工培训的基地。

②企业与学校在学校共同建立研发中心。研发中心按企业模式管理,成为校企合作共同申请、承接各类软件工程项目的平台,不仅有利于企业开展技术预研,还成为教师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积累工程经验与提高工程管理的平台,学生在研发中心也能参与到软件工程项目。

2)实行“团队化双导师制”管理。

学院建立“卓越计划”实验班,人数为30人。学生按4~5人一组进行分组,每小组配备一名教师担任学术导师,全方面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直接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同时为实验班聘请若干名企业工程师担任企业指导导师,定期与学生座谈,指导学生在企业阶段的实践性学习。

2.2构建地方院校“卓越计划”软件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

对于刚刚入围“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应充分吸取其他院校在“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科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培养标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通過深入分析软件行业发展的特点以及河南省信息技术的现状,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以“软件测试”方向为主,制定专业课程标准,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形成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卓越计划”计算机专业软件培养及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行业规范,学院整合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计算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在大三开设软件测试方向的多门必修和选修课,安排学生在第四学年完成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在最终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通识课程占总学时的37.61%,学科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27.6%,专业平台课程占总学时的12.54%,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总学时的22.22%,详见表2。

2.3构建地方院校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落实“卓越计划”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需要科学地、全方位地规划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整个培养過程中要切实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要求,构建校内外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专业学习与科技创新竞赛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锻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方院校在人才培养過程中应当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部分。校内实践环节包含课内实验和课程设计,突出各知识点的验证和综合运用,如河南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计划”的课程设计安排了“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数据库应用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等,这些课程设计采用项目驱动形式,结合精简化的实际工程项目或围绕项目的关键技术,制定课程设计内容。学生通過课程设计,逐步训练自身的软件开发能力,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为校外实践打好基础。校外实践包括认识实习、在岗实习、毕业实习与设计三个阶段,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相对集中地完成企业实践环节。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真题真做,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软件开发和运维,例如部分学生在郑州信大捷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进行毕业设计過程中,直接参与该公司承担的公安部“移动警务通”模块的研制开发工作。

2.4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素质人才培养需要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作保障。目前存在的普遍情况是高校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和经验;企业工程师有实际经验但没有太多时间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通過项目和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尽快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支持“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的保障。为此,学校每年选派2~3名专职教师到软件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时间为6个月至1年。按照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教师在挂职锻炼期间教学工作量可减免。在考核时对参与企业技改项目或开发项目的教师,按照其参与项目的程度给予量化确认。实践锻炼结束后,考核合格者按其实践锻炼的实际时间,每人每月发放500元实践锻炼补贴,学院同时也给予等额补贴。每年利用假期选送5名左右专职教师参加系统设计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相关培训及资质认证,逐步全面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每年从企业中聘请2-4名有经验的高级职称人员或技术骨干担任学院的客座教授,定期为教师讲授软件工程项目开发的讲座,外聘企业教师的待遇,根据学院专业需求和授课效果按每课时200-300元的标准支付报酬。学校严格外聘企业指导教师的选拔,注重考核与培训。通過这种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逐步提升高校自身师资队伍水平,最后实现以高校为主体,以企业为重要补充的师资队伍模式。

2.5建立“卓越计划”工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

如何评价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科学可行的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是“卓越计划”实施過程中尤其需要关注的。

切实有效的考核体系能够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考核体系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定期考核。对“卓越计划”实验班学生实行动态管理、择优进入与分流的滚动考核机制。对于不适应学习、学习效果不佳的学生,学院建议学生退出。退出后学生可以转到对应专业普通班继续学业;普通班的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及学习情况提出申请,通過考核后加入“卓越计划”实验班学习。在教师的考核方面,学校教学督导组定期检查教师的教学工作,督导组和学生共同评价教师能力,考核不過关的教师不能继续担任“卓越计划”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建立具体的评价机制来衡量“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质量。在日常教学過程中,实践教学类课程的评价从分数制变为等级制,从单,一的成绩评价变为综合性评价;在企业教学過程中,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参与過程中的主动性、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完成质量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另外,通過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来衡量社会对学生的认可度。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学习任务设计;课程结构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根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要求,即“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工学结合”已经被大家所识,其任务引领式学习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不同的学习任务,对职业能力的发展的促进程度是不一样的。职业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工作与学习相统一的、智力与身心综合发展的过程,其专业课程的内容应当是从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内容中提炼出来的学习任务,它包含了“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将其“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是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

学习任务是用于学习的工作任务,全称为“工作与学习任务”,是职业院校能实现的学习与工作任务,是学习领域课程的基本教学单元。确定和设计学习任务时,应对学习目标和主要学习内容有基本设想,清除所采用的学习资源、途径和完成任务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并对学习方式、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分配有大体的安排。

《Photoshop基础应用》课程作为我院计算机广告专业的一门专业技能基础课程,开设于中级工第一年。我院中级工学生具有年龄偏低,普遍缺乏自信,理论文化知识接受能力差等实际情况。采用传统的章节式教学模式,学生跟随教师只是学会了软件工具的操作,但如何让学生领会软件的操作思路,并能在今后专业课的学习,与在今后实习工作中,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而使用软件的能力,即真正学会使用软件的能力,却没有得到锻炼。

二、以“学习任务”为导向进行课程结构设计

(一)以“学习任务”为导向进行课程结构设计前提

1.做好专业调研,明确岗位需求

以本课程为例,市场上的与Photoshop软件相关的书籍不下百种,对应的教学方向也有很多种,既有厚厚一本全面的手册式基础操作,也有针对CG插画、相片处理、滤镜部分、色彩设计部分的专业书籍,但以上书籍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我院的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对本软件的需求。在附件中所展示的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也是针对相关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其他专业开设相关课程时,在课程结构设计流程不变的前提下,应做好岗位需求调研。不同的岗位工作内容与要求会有相应的要求,从而工作与学习任务的设计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注意应首先将学习任务类型中“程序性任务”和“蕴涵问题的特殊任务”两类任务设计的有专业针对性,从而规划出相对应的“职业定向性任务”类别。

2.熟练掌握软件功能,合理划分功能模块

对于此门课程,要求教师不但应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还能在熟练操作的基础上,能够根据不同专业、岗位的需求,熟练的划分出需要训练掌握的技能部分,将软件工具根据功能进行模块化划分,以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3.了解学生特点,任务设计合理

我院教学层次丰富,含中级工、高级工、技师等多层次的学生,《Photoshop基础应用》课程多开设于中级工阶段,针对中级工在低年级开设时,对典型工作任务可以设计分解为数量较多的学习任务,以便于组织教学;针对于高级工阶段,在高年级开设时,根据不断增长的接受能力的递增,任务信息量和难度的设计可逐步增大,针对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则可以设计数量较少,但是综合化程度较高的学习情境,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和综合型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习任务”为导向的《Photoshop基础应用》课程结构设计实践

自2010年起根据“工学结合”课程的启发,我所在计算机广告设计教研室开始对部分课程进行结构模式调整,进行调研工作岗位,我作为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针对《Photoshop基础应用》课程制定了工作任务,并根据课程设计,确定任务组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与工作对接。课程结构设计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1.调研工作岗位,制定工作任务

无论哪门课程,教师如果想顺利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施,都离不开对课程本身的熟悉程度与对专业需求的了解。2010年起,我和教研室同事一起,积极与北京金榕达文豪广告有限公司、鼎唐(北京)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北京风尚主题摄影工作室、京科工图文广告装饰设计中心、睿希尚亿北京贸易有限公司等多家从事广告设计的专业公司沟通,进行了工作岗位与工作过程调研。并根据工作岗位,归纳出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初步确定本专业的学习领域名称。

2.根据课程设计,确定任务组合

按照胡波特(L.Hubert)等的理论,职业能力发展是一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总共分为5个阶段,即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就是通过不同难度不同的学习任务,把处于低技能里发展阶段的人带人更高级能力发展的阶段。学习情境的排序根据其学习任务的难度进行,可以划分为4个级别,如图2所示,他们对应4种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即职业定向任务、程序性任务、蕴涵问题的特殊任务和无法预测结果的任务。

根据专业需求与学习任务的排序,将软件学习共设计综合与基础两部分,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具体方法如下:

(1)《Photoshop基础应用》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为了更好的为高级工阶段的专业课进行服务,我根据各学习领域名称,安排出相对应的各项的综合任务,如:杂志设计制作杂志封面,UI设计―制作手机主题界面。此项任务类型为难度2和3中“程序性任务”和“蕴涵问题的特殊任务”,这两类任务的训练,是对复杂及技术设备和经营过程的全局性理解,是从事调节、分析和维修等较为复杂工作的基础,是围绕“工作细节和设备功能”知识展开,除涉及科学技术知识外,还常常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要完成这部分任务,学生必须首先学会任务分析,确定问题,才能做好下一步工作的计划,因此,除了关于技术系统的知识,还需要一定的工作过程知识。

(2)将各综合任务中涉及到的Photoshop软件操作的详细工具,根据具体功能归纳出工具类型,再将工具类型根据工组所在位置进行模块化划分为四大模块。

(3)根据细化的各项软件工具,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安排出适合中级工学生学习的各个学习任务,这部分任务作为“职业定向性任务”,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了解本软件的在专业中的本质,并掌握定向和概况性知识。

通过以上三步,即:根据专业特点,软件操作特征,学生特点三部分相结合,设计安排出的《Photoshop基础应用》课程结构设置,如附件所示。

三、以“学习任务”为导向进行课程结构设计的实践应用反思

(一)软件操作思路的培养与提升

《Photoshop基础应用》课程结构分为“基础部分”与“综合部分”两个课题,并按课题划分为不同模块;各模块依据软件程序功能,结合技能训练从易到难,由简单操作到综合使用又划分为不同的制作任务。尤其在《课题二综合部分》,完成一个设计好的工作与学习任务,需要经历一套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最终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是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且要求学生将本软件的操作方式方法,进行整体化的思考和实践,运用已有知识,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

通过近百个任务的训练,学生不仅仅是学会单个工具的操作,在完成课题一部分的学习训练后,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了Photoshop软件操作的思路,即逐步化解一张图的制作流程,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了基础一一即使遇到复杂的案例,也可以逐步化解,完成制作,使学生真正掌握了在软件的操作。做到了教师通过设计开发合适的学习任务,通过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须的知识,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我作为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更是学生的专业对话伙伴,要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等内部活动。

为此,在实际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要首先照顾学生的兴趣和已经学会的部分操作经验,并协助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到学习活动的计划工作。其次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推动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提前给出答案,允许学生制订计划和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所有都由教师确定,师生关系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的关系,不再是制度上的支配与从事关系,而是具有感情体验的精神协调关系,可以建立起真实、接受和理解,由此而产生和谐、积极并充满活力的学习气氛。以14广告班(29人)数据分析为例,根据学院每学期评教评学数值统计分析结构图,如图4、5所示。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

学生在校经过3至5年的技能训练后,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但是离开学校并不表示离开了技能提升停止了。如何使学生离开学校与教师后,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自己进行技能的提升,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也是在校期间应对学生进行的潜性教育。

以“学习任务”为导向进行课程结构设计,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类型与难易程度逐步安排任务顺序,使学生可能养成使用绘图软件的思维模式,在离校后深入到某一项工作中专门使用某个软件,也可以帮助学生较快的进入到软件的使用中去,为其今后的自学与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以10广告班(24人)的对比调查参考数据为例,根据学院毕业生信息数据统计分析结构图,如图6所示。

(四)平衡学生的整体学习进度;

在实际操作类型的课程中,因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操作速度而完成任务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在实操类型的课堂中,既要保证授课班级中接受快、操作快学生吃得饱,又要确保做得慢接受慢的学生饿不着,即要激励一部分学生,保护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一直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通过阶段性任务的制作,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创造了自学能力的条件,保证了同一课堂内不同制作速度学生的统一性。

四、结束语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篇(6)

在软件工程工程硕士培养的诸多问题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套适合于省属高校软件工程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解决方案,希望能为同类型高校提供人才培养的借鉴。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重点需要解决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流程规划与控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还需要解决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这一关键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软件工程学科正式确立的两个标志性文件是2004年IEEE推出的软件工程知识体(SWEBOK)和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EEK)。两个文件内容相近,都包含了软件工程核心类的知识领域、基础类或前导类的知识领域,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4]。软件工程研究生的培养从原则上说应遵循上述两个文件,围绕上述知识领域进行教学。但由于这两个文件将软件工程的知识体系划分为知识点,各领域之间必然存在重复和交叠。在课程设置上无法照搬上述两个文件。以SEEK为基础,我们对软件工程的课程设置进行规划。整个课程设置被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工程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软件工程核心课程、扩展课程和实践课程,如图1所示。课程开设顺序大体按照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开展。其中,工程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工程所需数学理论基础、外语能力培养、软件工程文档写作、论文写作基本功训练。计算机基础课程提供软件开发必须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网络、算法和数据库知识。相对于本科课程而言,此类课程讲授内容更深入全面。软件工程核心课程设置了高级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三门课程。高级软件工程侧重于软件分析与设计、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案例分析。软件体系结构侧重于结构风格、案例研究、共享信息系统、结构描述、结构的分析与评估、特定领域的软件体系结构和流行的软件体系结构等。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着重于软件质量的改进,讨论如何提高软件质量的方法。扩展课程包含系列领域知识课程,研究生可根据研究方向选择两门;软件开发工具讲授最新流行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所需要的软件工具的使用,以实践教学为主。软件开发新技术研讨课程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师和学生均可作为一个专题的主讲。实践课程包含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三个环节。

2.培养流程与实施教育部明文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原则上为两年,同时要求应届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不少于一年。一般来说,研究生在校课程学习时间应有一年左右,加上专业实践的一年,如何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养环节成了一个现实的重要问题。我校以周为单位制定了四川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流程,如表1所示:上表规划了研究生培养中的几个关键环节,依次为报到入学、课程学习、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开题、毕业设计、论文写作和送审答辩。第一学期研究生主要是课程学习,同时在校内导师指导下开展文献阅读和编程能力锻炼。第二学期前半学期结束理论课程的学习。后半学期和暑期开展校内实践和毕业设计开题工作。第三学期研究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实践。从第二学期后半段和整个第三学期,学生在专业实践的同时,需完成毕业设计。从第二个寒假开始直到第四学期前六周,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的初稿。从第七周开始,进行论文修改、、盲评和答辩工作。从培养流程表可以看出,这种安排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理论课程学习安排在一个半学期完成,二是实践课程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任务并不重,完全可压缩到一学期半,同时可为实践提供更多时间。校内实践非常有必要。由于是省属高校学生大多能力一般,为保障学生进入企业能融入研发团队从事技术工作,必须先期培训其实践能力。这种安排时间较为紧凑,也比较合理,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于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也在两年的学制内确保了研究生的实践时间不少于36周。

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软件开发能力是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必备的核心能力,其能力培养既是对前端课程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后端毕业设计和就业的必然需要。我校将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融入了众多环节。从前期的实验型课程教学,到中期的校内实践、再到后期的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实验型课程教学解决软件设计开发的基础技能,校内实践解决中小规模软件设计开发能力,校外实践和毕业设计解决中大规模软件设计能力。

1.实验型课程教学包含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软件开发环境的搭建、软件开发案例分析和新技术研讨。软件工具的使用训练学生单个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如项目管理软件Project、开发文档化软件Rational、软件测试工具LOADRUNNER、QTP、TD等。由于这些工具结构分散,还需进行开发环境的搭建训练。开发环境搭建训练内容一为搭建基于微软的VSTS和VisualStudio的开发平台,适合.net方向;内容二位、为搭建基于IBMRSA和Eclipse的开发平台,适合J2EE方向。软件开发案例分析中研究生将自己放在决策者的角度来思考项目所涉及到的具体问题,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应对能力。新技术研讨促进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掌握了一些新兴技术,拓宽了技术领域。

2.校内软件开发实践采用项目驱动形式开展。要求研究生必须申报各类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如四川省苗子工程、学校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学院研究生科研创先项目。研究生可组织本科生参与项目实施,但必须任项目组长,在项目中担任核心角色,完成软件需求文档审定、软件架构设计、软件详细设计、大部分编码工作、测试方案制定等重要工作。

3.校外软件开发实践在上述环节经历后,研究生已经掌握中小规模软件开发的基本技能,此时将研究生派到实习基地,实战参与企业软件开发项目。其实践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前期技能的培养已保证研究生胜任企业中一般性的软件开发角色。

4.毕业设计研究生在校内和校外实践的36周中,还需要同时进行毕业设计的开题、实施。研究生可结合企业实习工作完成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的考核分为定期汇报和实践环节结束汇报两种形式。研究生应每隔两个月集中汇报一次实习期工作心得,取得的成绩等。实践结束时在全院公开汇报,其成绩作为实践课程成绩。

三、结论

软件实习生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培养方案

软件工程教育兼属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范畴,软件工程的科学教育属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人类意识与智慧进行科学理解、增强运用软件本质特性(构造性与易演化性)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软件工程的工程教育属性主要是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等科学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方法,提炼和固化知识,通过创建软件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然而,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05年10月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我国2005年毕业的6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中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的不到10%,主要原因是中国教育系统偏于理论,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Project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这对我国高等院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挑战,也为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1900多所普通高校中虽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但与当前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差距较大。为了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应用技能的工程型实用软件人才,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对此,本文结合CC2005、SE2004、SWEBOK、国内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现有的研究成果,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1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策略

计算学科本科教学常用的课程体系设计策略主要划分为:课程启动策略、课程组织策略、特色课程设置策略。课程启动策略主要包括:1)围绕算法设计展开的算法优先策略;2)自底向上展开的硬件优先策略;3)从计算机导论展开的广度优先策略:4)强调编程能力的程序设计优先策略;5)强调系统使用命令优先策略;6)从面向对象展开的对象优先策略。

课程组织策略主要有:1)基于主题的组织模式,它把知识体系中的每个知识域组织成一门或几门课程;2)基于系统的组织模式,它把每类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设置成一门或几门课程;3)混合模式,在课程设计时不考虑区分前两种方法,兼而有之。特色课程设置策略主要依据本校办学特色和研究专长来确定。

由于软件工程教育兼属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范畴,其科学属性和工程属性决定了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规划,一方面要强调工程性、技术性、实用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复合型,另一方面要强化基础软硬件知识在解决复杂软件构造和应用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对于课程启动策略而言,传统计算机科学专业的课程启动方式并不适合于本专业,但工程优先策略似乎也不适合于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的本科生;同样,在课程组织策略上,基于主题的组织模式更多地具有科学研究属性,而基于系统的组织模式又不利于基础知识强化;此外,特色课程设置时,有时会缺乏全面综合考虑,因人设课会造成特色课程系统性差问题。因此,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策略方面,应根据软件工程学科自身属性,综合考虑以上各种策略特点,全局思考,统一规划,避免课程系统性差、教学内容重复和遗漏并存等现象。

2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模型设计

根据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其课程体系采用“夯实基础教育、提高系统认知、强化软件开发、推进工程实训”为主线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分层次、互动式、工程化”的课程体系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共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知识教育层、系统认知教育层、工程设计开发层和工程实践训练层。各层次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逐层递进的演进关系。该模型简化了计算机科学核心课程数量,突出基于主题的组织模式,沿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路径,力图实现“基础与编程一体化、编程与系统一体化、系统与工程一体化、工程与职业一体化”四位一体的工程型实用软件人才教学目标。

2.1 基础知识教育层

基础知识教育的设计思路,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编程意识,实现“基础扎实和编程意识强”两个目标。基础知识教育层结构具体划分为:数学基础类课程模块、外语类课程模块、软件基础类课程模块、其他公共基础类课程模块。根据各模块自身特点,全面考虑各模块之间的关联性,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在课程启动策略方面,主要采取基于基础的编程优先策略。在数学基础类课程模块中确定一门衔接较好的基础课作为软件基础类课程模块的启动,软件基础类课程模块率先启用软件设计基础课程,力图达到“基础与编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在课程组织策略方面,采取基于主题的组织模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2.2 系统认知教育层

系统认知教育的设计思路: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对软件系统的认识能力,实现“编程能力强和系统级认知”两个目标。根据软件工程专业对硬件系统和系统软件的知识要求,系统认知教育层结构划分为:数据库系统类课程模块、网络系统类课程模块、操作系统类课程模块和编译系统类课程模块。在课程启动策略方面,主要采取基于编程的系统优先策略。通过软件基础类课程模块的数据结构等课程和系统认知类课程模块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编程能力,并以程序设计为主线引导学生的系统级认识能力,实现“编程与系统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在课程组织策略方面,采取基于系统的组织模式,简化计算机科学核心课程数量,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3 工程设计开发层

工程设计开发的设计思路:以工程化方法为手段,依托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锻炼学生对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能力,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系统级认识,实现“更完整的系统级认识和软件系统工程化设计开发技术”两个目标。根据软件工程项目开发流程,工程设计开发层结构划分为:软件过程类课程模块、软件设计类课程模块、软件架构类课程模块、软件测试类课程模块、人机交互类课程模块、特色项目类课程模块、可扩充类课程模块。该层综合考虑核心专业课程和特色项目课程设置,基于专业方向设置若干动态可扩充课程,全面考虑课程之间的关联,强调统一设计、统一规划。学生在这个层次必修一些工程设计开发系列课程,选修可扩充类课程,达到“系统与工程一体化”的教学目标。课程启动策略采取基于系统的工程优先策略。课程组织策略采取项目的组织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能力。

2.4 工程实践训练层

工程实践训练总体设计思路:通过实验训练、专业实习、项目实训、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依托校内 外实习实训基地,采用校外实习实训、自主实习实训、校内实习实训和外聘软件工程师等形式,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学生的职场素质,实现工程与职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工程实践训练层结构具体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验与实习类课程模块,另一类是工程实训与毕业论文类课程模块。其中,实验与实习类课程模块的具体设计思路,通过基础实验、系统体验、编程能力训练三个环节,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完善学生的系统级认识,强化学生的开发技能;而工程实训与毕业论文类课程模块的具体设计思路,通过“软件工程项目实训”这个载体,采取“企业+实训+论文+就业”捆绑的运作模式,与多家国内知名IT公司合作,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项目综合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技巧与职业素质结合的教学目标,同时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良好平台。

上述四个教育层是彼此联系和互动发展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充分考虑衔接性、系统性和创新性。交流、沟通、讲演、写作的培养更多体现在第二课堂科技学术活动中。

3 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3.1 课程设置原则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遵循六个基本原则,即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创新性和模块化。1)先进性: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需反映国际上先进的软件技术发展成果和软件企业对先进技术的需求,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2)灵活性:课程设置需具有灵活性,应根据软件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3)复合性:课程设置需包括技能、工程、管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必要的综合技能和基本素质。4)工程性:课程设置面向软件工程实践,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自觉运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和技术从事软件开发和项目管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5)创新性:课程设置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能力,以及勇于开拓和善于创新能力。6)模块化:课程应按照模块化准则设计,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交叉。根据软件技术最新发展、当前市场需求及专业培养方向、学生目前具备的领域知识等,灵活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

3.2 核心课程模块设置

1)软件基础类课程模块设有:计算机硬件基础、软件设计基础、数据结构、计算机组织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设计等课程。2)操作系统类课程模块设有:操作系统原理、LINUX系统基础、嵌入式系统基础等课程。3)网络系统类课程模块设有:计算机网络、网络规划与集成、网络安全检测与防范技术、网络协议与网络软件等课程。4)数据库系统类课程模块设有:数据库原理及应用、ORACLE数据库、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等课程。5)编译系统类课程模块设有:编译系统原理、编译技术等课程。6)软件过程类课程模块设有:软件工程、需求工程、软件项目管理、软件建模技术UML等课程。7)软件设计类课程模块设有:C++高级程序设计、J2EE与中间件、.NET架构技术、设计模式等课程。8)软件架构类课程模块设有:大型软件系统构造、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9)软件测试类课程模块设有:软件测试技术、软件测试与评估等课程。10)人机交互类课程模块设有:人机交互技术等课程。11)特色项目类课程模块设有:软件工程项目案例解析、大型软件工程项目实训等课程。12)可扩充类课程模块设有:手机游戏开发、网络游戏开发、计算机图形学、嵌入式Linux网络及GUI应用开发、嵌入式Linux驱动开发、手持设备软件开发等课程。

4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是基于软件与工程的复合,将软件工程与领域应用相结合,强调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基础的同时,将专业课程重点放在软件新技术和软件工程新技术方面,通过对实践类课程工程化改造,增设软件工程项目实训环节,开设部分技能课程,试图使学生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能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4.1 建立英语为主日语为辅的外语教学体系

根据IT市场的实际需求,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除正常开设四个学期大学英语外,增开两个学期标准目语和一个学期专业英语,坚持外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旨在为学生选择日企或对日外包企业就业提供方便。

4.2 建立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四年不断线、三个层次相呼应、两大措施为保障”的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四年不断线”是指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每个学期至少有一个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全过程”实践;“三个层次相呼应”主要是从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上考虑的,包括第一层次教学实验,第二层次课程设计及专业实习,第三层次工程项目实训与毕业设计;“两大措施为保障”主要指教学计划保障和考核制度保障。

4.3 设置专门的实践课程

针对工程化软件人才应具备的个人开发能力、团队开发能力、系统研发能力和设备应用能力,以必修课和选修课形式,开设四类特色化、阶梯状工程实践学分课程,即程序设计类实践课程、软件工程类实践课程、项目管理类实践课程和网络平台类实践课程,构成了系统全面的学生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4.4 提高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验课时量

除个别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程外,80%以上的专业课程包含实验或实习环节,实验或实习成绩占总成绩的30%以上,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是以上机考试和答辩作为最终考试方式。

4.5 开设部分技能课程

在技能课程中,与该领域内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企业在课件共享、教师培训和资源投入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设计、讲授和评估课程。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提供的专业认证考试,或参加国家相应的专业资格考试,对此,学院将计算机网络、Oracle数据库、J2EE与中间件等认证课程纳入本科教学计划中,全面体现学生的“多证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