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4 11:30:16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篇(1)

2004年开始印刷第一版的,期间已经经过多次修改,每次修改均能发生一点小小的变动,但是不管怎么变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始终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实际、发扬科学的精神,它既尊重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又尊重人的个性发展需求;所以它的编排是非常好的,这一点无可否认。但生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都有交集,特别是化学,两者交集非常多,其他学科或多或少都与生物有一些交集;所以如果生物中有些章节知识不能和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协调好的话,学生在生物课上就会出现“大脑断片”“大脑空白”等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为此,我对现行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在教学方法上提以下几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模块化 教法 人教版 大脑

断片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108

生物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与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学科都有交集,特别是化学,两者在很多领域都有联系,教化学的教师可以教生物,教生物的教师可以教化学,所以后来就有“生化不分家”一说。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总共六本,其中必修三本,选修三本,分别是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这些教材与前一版人教版生物教材相比,在设计理念上结合大学生物课本以模块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插入了大量图片,非常简洁易懂,并且每一节中都有问题的探讨,使内容充满活力;它的题目也是精挑细选的,针对性非常强,基本上每节课的标题就是这节课的核心,学生很容易抓住一节课的重点。但是,正是因为知识模块化了,使得高中所学的所有生物知识都在这几个模块里面。我们知道现在大多数学校在高一就开了生物课,上课顺序是先必修后选修,每一本书基本是一节一节往后上,直到上完;这样问题就出来了,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化学中有机部分在高一还没有讲, 但蛋白质在高一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第二章第二节就出现了,这对于一个刚上高中的学生来讲,什么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肽键根本就一窍不通。还有在我国有些州县,中考都不考生物,他们只在初一、初二简单学一下生物就可以了,初三一年都没有生物,所以他们的基础非常差,一上高一就接触这么复杂的东西根本就理解不了;所以这时学生就会出现“大脑断片”“大脑空白”“迷茫”的现象,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下面我就结合各科课本和生物课本以及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把现行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中需要调整上课顺序的章节列出来,并给出自己实际的教学建议。

一、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中的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以及第五章的全部都可以等到化学中有机和化学反应这部分学完以后再讲

我们知道蛋白质、核酸、糖、脂质、ATP、酶都是有机物,所以这些章节里面涉及好多有机的概念,比如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肽键等等,包括后面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涉及的一些复杂的化学反应,如果学生对有机这部分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很难理解这些概念和反应的,特别是对于我国有些地区中考并不考生物的学生来说,他们基础本来就不好,现在一提到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肽键等概念,简直就是“一个头两个大”,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等化学把有机这部分讲完时,学生积累的知识就比较多了,特别是对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羧基、羟基等概念的把握,然后我们生物再讲这些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学生就轻松多了。我们生物中讲的酶,化学中也会讲到,不过化学中讲的是无机酶,而我们生物中讲的是有机酶,但酶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催化效率不一样而已。学生先在化学中把这部分学完,然后再学我们生物中的蛋白质酶和RNA酶,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至于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这是两个复杂的化学反应体系,里面涉及多步有机化学反应,很复杂,所以这两节的内容我是安排在化学中――化学反应学完以后再讲,特别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学完后学生的基础也就比较好了,学生学起来容易,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高了,教学质量自然就提高上去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孟德尔遗传定律放在第一章,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却放在第二章第一节,我建议生物教师可以先讲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讲孟德尔遗传定律

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就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学生学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就可以知道雌雄配子的形成过程,包括在形成过程中的交叉互换和基因重组,而且在学习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时可以提前把基因、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同源染色体、联会、基因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基因分离、配子等概念告诉给学生;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整个过程学完以后就可以上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了;这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给各位同行的一些建议,对于这两章节的内容大多时候是这样安排的,我自己在上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后给学生又加了一节课,我把基因、DNA、染色体三者的关系以及基因控制和决定生物的性状又给学生介绍了一下,因为我认为在讲孟德尔遗传定律时这些都会讲到,但这仅仅是我的建议,各位生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安排讲。

在人教版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既然已经涉及基因工程,那么我们可以将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中专题一的基因工程给学生直接讲解,学生学起来也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涉及种群、基因频率和物种等概念,这些知识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四章、第五章都有提到,而且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主要介绍了它们的概念,所以我建议生物老师可以将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七章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放到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的第四章、第五章上完之后在讲解。

这是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总结的一些对现行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在教学中的几点建议与教学方法,希望对各位同行有所帮助。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立足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观念和态度均得到培养和提高,充分重视、利用教材及配套资料、社会环境等资源实施教学。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中学生物教学论(第2版)[M].北京:高等教学出版社,2009(7).

[2]张迎春,李金钢.现代生物学教师教学技能概论[M].陕师大出版社.

[3]唐恩勇,吴薇.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篇(2)

要:本文就《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进行了宏观对比,同时为具体表现二者的区别,本文以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以期达到见微知著的目的。通过这一章的不同诠释可见新版教材的革新之处:科技前沿知识的引入、生物基础知识的深化、圖片的具象化呈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渗入等。本文探讨内容略显浅薄,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新旧教材;高中生物;教材对比

一、前言

从2004年至今,15年光阴过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下文称为2004版实验教材)教科书即将成为历史,而经过实验教材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铺垫,《普通高中生物教科书·生物学》(下文称为2019版教材)已经成书。新版教科书以《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指导方向,针对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几个方面都有明显的教材设置,如在必修一的“科学家访谈”一栏中,与施一公教授的对话中,通过教授的个人经历、科研过程就极大程度地呈现了社会责任的内涵。下面通过结构设置、内容设置及栏目设置等方面,对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的革新之处进行分析。

二、宏观对比

(一)名称设置

2019版教材将生物教材命名为“生物学”,在2004版实验教材——“生物”的命名基础上多加了一个“学”字,在课程标准的命名也为“生物学课程标准”。生物学作为六大自然科学之一,虽然可以简称为生物,但“生物”这一名词所指的是生物本身的内涵:“泛指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物体”;而生物学更加强调了学科的特点,更为正式、严谨地表明了这个学科的含义:“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结构设置

根据2017版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模块的设置与2004版实验教材有所不同:将原有的必修三《稳态与环境》进行了拆分,与之前的选修教材进行部分合并,设置为选修性必修教材,同时选修部分设置三个拓展模块,供“3+3”高考制度中,学生的高考考试科目内容的学习,教材结构上也因此产生了变化(图1、图2)。

在教材结构的设置方面,2019版教材的必修部分延续了之前的设计,在课程的大体顺序上没有过大的变动。必修一的章节内容、数量没有发生变化,必修二的章节由原来的七章内容变为六章,将第六章的杂交育种与基因工程挪至了选择性必修部分。选修部分更贴近社会生活:涉及常识类教育、对生物相关职业的介绍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前景。这样的教材设置对于将生物设置为未来发展选择的学生来说,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相关职业的前景,感受到生物学科的乐趣,为将来求学、就业方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三)内容设置

1.知识点更为深化

2004版实验教材对于一些知识的介绍并不详尽,但在2019版教材中却得到了进一步的介绍,如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细胞中的无机物中对“水为什么是良好的溶剂”进行了解释的同时,还联系了与之相关的物理、化学知识。这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学、复习的过程中有更多的参考。知识的丰富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运用传统教学法,老师的授课内容可以更加具有科学性、更加丰富;选择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支撑,这就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支持与方向。

2.部分内容调整

2019版教材在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内容进行大部分保留的同时,也对其中一些知识块的顺序设置进行了调整,如必修一第一章中,将原本在第二节结尾的细胞学说内容移至第一节开篇。教材对一些内容进行了删除,如对必修一第六章第一节处原有的“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了删除,删除的内容有的被应用到其他栏目中,如将上述“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进行简化,进而形成“思维训练”栏目中的内容。教材也对科学前沿知识进行了更新,如在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的生物科技进展栏目中选择了“基因组编辑”的前沿科技,展示了2016年华裔生物学家张峰的研究成果,并在栏目结尾列举了我国的前沿科技成果:克隆猴诞生、基因组编辑治疗癌症等,这种方式显示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渗入,同时引发学习者对滥用基因编辑技术,这种违背伦理道德的技术进行思考与讨论。

(四)栏目设置

2019版教材对2004版实验教材的栏目进行保留的同时,也进行了调整。部分栏目的名称发生了改变,如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栏目更名为“探究·实践”,将原有的“与生活的联系”合并入“与社会的联系”栏目;2019版教材较2004版实验教材对栏目的应用更为频繁,如“学科交叉”栏目的应用,这一栏目也使生物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的联系更为密切。

2019版教材在“本章小结”栏目的编排上以“理解概念”和“发展素养”两个方面总结了学习者在学习完一章课程后应掌握的三维目标,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方向。同时取消了“网站登录”,这项变动有利有弊,它使之前输入相应网址,但却出现无关网页或不存在页面的状况得到了避免,但同时也不能为学习者提供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可推荐的网站,展开课外学习。在书的附录部分,2019版教材增添了实验室的安全准则。

(五)外观设置

相较于2004版实验教材,2019版教材在纸张的厚度与材质上、字号的大小、图片的设置与文字结合上有了更好的选择。同时在色彩上有了不一样的风格,如在“思考·讨论”“探究·实践”栏目的背景色选择了蓝色、紫色,整体的生物教材风格冷静、具有科学性。对于图片的设置上也很大胆、精良,如在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处,以我国国宝大熊猫为“个体”系统进行举例,占用了两页的篇幅进行描绘、说明;必修二第六章第四节“协同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处,用了极为精美、形象的画面,用各个物种在时间的道路上前进的景象描绘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在2019版教材中不再出现图片模糊不清的情况。

三、以高中必修一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为例进行分析

(一)结构、内容变化

2019版教材延续了2004版实验教材在“细胞的基本结构”部分的整体结构,依旧是以“细胞膜细胞器细胞核”这样由外向内的思路进行,但教材将之前位于第四章第二节“流动镶嵌模型”的整节内容挪至第三章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处,与原有内容进行了整合、重新命名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删除了“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这一实验。教材内容的设置与细胞核部分类似:先从更具象的功能入手,通过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中结构与功能相互统一的关系,从而引出结构的内容。整个细胞膜部分的知识块顺序为:“细胞膜的功能对细胞膜成分的探究(思考·讨论)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究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框架”。

(二)图片的合理应用

通过细胞器部分的设置再次显示了本次教材的这一大突破,即图片的教学开发。在细胞器这一节中,2004版实验教材选择先介绍几个重点细胞器后,通过动物、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对比,再介绍其他细胞器,最后对细胞器进行整体知识整合。2019版教材直接用两页的篇幅展示了动、植物两种细胞,同时突出二者相同、相似、不同的部分,将叶绿体、线粒体等重点内容进行了具体的描绘与描述。这样的图文设置方式将文字整合到图片上,既不会拥挤,又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供学习者进行标注。

(三)信息的更新、利用

在细胞器这节的“问题探讨”栏目中,2019版教材选择以C919飞机——我国研制的第一代大型客机作为问题进行导入,同时在第三节细胞核的“生物科技发展”栏目中,教材选择了我国克隆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成果——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进行介绍,这种设置体现了对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的培养,引导学习者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参与讨论、理性解释。

四、总结

随着时代的前行,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信息的摄入量在不断增加,未来的教材编排趋势是否会随着新的科技成果的问世而不断地更新,是否会随着当今学生的素质提升而更加深入,这些问题在这次2019版教材的問世也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对于教材来说,2019版新教材有许多的革新之处,与此同时也对2004版实验教材中的精华进行了保留,新教材的应用需要一定的磨合期,存在的问题需要实践发现,这也是时展带给我们的挑战,我们在前进。对于教师来说,在掌握个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学科前沿知识的摄入、教学手段的提升以及终身学习都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篇(3)

截止2009年底,全国新课程改革完成,新教材使用全面展开。新教材有3种版本,即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3种版本的高一化学教材的开篇第一章均试图体现新课标“认识化学科学与化学实验基础”两个主题的内容要求(以下分别简称主题1和主题2),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化学科学的开端。该章内容编写的目的是通过http://学习化学物质分离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并掌握研究的基本技能,对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高中化学学习基本方法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教材编写一般是根据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和教学目标,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层次性,在呈现方式上体现有效性,在组织结构上体现合理性。师生对教材在主题1和主题2的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组织结构认可度如何?其能否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就这些问题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教材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为教材编写提出一些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考虑到人教版使用的广泛性和普遍性,本次调查对象选取实施了新课程后使用高中化学(人教版)教材的湖南地区师生。学生问卷先在长沙市中南大学附属中学进行试测后,试测情况良好,又在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长沙市一中、株洲市一中的高一学生中进行抽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教师问卷涉及湖南省几十所中学的骨干教师。共计发放问卷476份,回收有效问卷466份,其中学生有效问卷410份,教师有效问卷56份,总回收率97.9%。

问卷调查结果采用spssl9.0社会统计学软件进行收集处理,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我们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教师卷和学生卷都设置了对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组织结构认可度的调查;同时考虑到教师和学生对教材认识角度和理解深度不同,教师卷从实验设计合理性、与新课标的相符性等方面进行了教材总体目标达成度的调查,学生卷则从学生对教材的最初感受和学习问题出发了解教材的总体目标达成度,对调查结果分析讨论如下:

1.内容选择需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体现学生主体

学生最先想了解和最感兴趣的内容是教材编写的出发点,我们就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查。为了更好地对人教版进行研究,我们将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最先想了解的内容)和第一章突出体现的内容(学生第一章最感兴趣的内容)设置在选项中,通过调查师生对不同版本材料的认可度,从而突出人教版内容选择的特点,结果如下:

表1显示,50%以上的师生一致认为学生最先想了解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人教版以“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开篇,学生对教材中化合物分离的各种实验易混淆,易产生挫败感,导致学习高中化学的兴趣下降。鲁科版以“化学科学成就及其发展”开篇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大视野认识化学科学。苏教版采用与衣食住行密切联系的化学物质开篇,既吸引学生眼球,又贴近日常生活。

表2表明,超过50%的师生认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是苏教版突出体现的,其次是鲁科版。人教版突出化学实验安全的重要性,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符合新课标要求,但趣味性不强;鲁科版深化和拓展了实验、模型、分类等科学方法及20世纪化学科学成就的知识点,起点较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易受打击。苏教版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化学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并重现了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历史,如通过道尔顿、汤姆生和卢瑟福等科学家对原子结构模型的推理过程,体现主体对问题的不同理解,使学生从主观上认识物质规律的探索历程,发现探索求知的乐趣,而不是掌握客观的、没有主体的知识,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发和学习欲望的满足。

如人教版能从身边的化学人手,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化学科学发展脉络,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心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呈现方式注重实验对知识的论证,体现学科特点

教材内容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栏目、表格和图片呈现出来的,那么师生认为人教版呈现方式对学习的促进作用如何?哪类栏目的设置对学习帮助最大?调查结果如下:

转贴于 http://

表3显示,42.2%的学生和33.9%的教师认为表格和插图对学生的帮助大。人教版以插图和表格作为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http://一定帮助。第一章的探究实验,以插图提示实验装置和操作,表格则由学生自己填写实验步骤和现象,这样的编排体现了教材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表4、表5显示,22.7%的学生和26.8%的教师认为第一章设置的栏目对学生的帮助大,80.4%的教师和74.6%的学生认为其中活动性栏目对学生的帮助最大。人教版栏目设置中活动性栏目占78.2%,但较少通过拓展性和方法性栏目将知识进一步延伸和扩展,不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栏目设置没有体现功能的多样性和形式的多元化,其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有限。

人教版特别注重知识通过验证性实验呈现出来的方式,体现以实验为科研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体现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归纳整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3.组织结构以知识的逻辑顺序构建教材,体现学科中心

学科课程观认为教材编写要以学科为中心,活动课程观认为教材编写要以学生为中心,实用主义课程观认为教材编写要以社会为中心。人教版侧重哪种课程观,其组织结构有何特点?人教版第一章的编写顺序是否合理?同样,笔者将3种版本教材的编写顺序设置在备选选项中,来了解师生较认同哪种版本教材的编写顺序,以分析人教版组织结构设计的合理性。第一章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调查结果如下:

表6、表7表明,对人教版知识点编排顺序合理性持赞成的学生有35.6%,教师只有17.9%,师生较认同的是鲁科版的讲解顺序,表8显示对人教版的组织结构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持赞成的教师只有37.5%。

化学教材的微观结构由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和学得怎么样4部分构成,比较主题1和主题2的内容标准(学什么)和教学目标(学得怎么样)有融汇贯通之处,3版教材都做了整体设置,将主题1和主题2合为一个微观单元。

人教版沿袭了传统教材的特点,以化学的理论性知识(如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等)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为主线,以混合物分离与提纯、溶液配制、化学计算等技能型知识为辅线组建教材,体现了学科中心的课程观。苏教版以“物质世界”为核心,以人类探索原子结构模型的历程等事实性知识为主线多角度阐述化学对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贡献,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鲁科版打破了学科的知识体系,以“问题解决”为教材编写核心,首先给学生介绍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教版组织结构的设计有利于教师教学,但忽视了学生因素和社会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而忽视了学生认识的发展顺序,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形成好的学习方式帮助有限。

4.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体现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我们就人教版实验设置合理性对教师做了以下调查,结果显示:

表9、表10表明,82.1%的教师基本认可将化学实验安排在第一章,87.5%的教师认为第一章实验设计基本合理。人教版将混合物分离和提纯实验安排在第一章第一节,如实验1-1粗盐的提纯可作为初高中的衔接内容,因初中学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学生具备知识建构的基础,高中对其进行深化,安排了检验并除去粗盐中氯离子、硫酸根离子的探究实验。第一章实验要求学生自己选取仪器设计步骤进行实验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和推测实验原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特点。

人教版较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实践性,从化学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5.教材与新课标较吻合,但总体目标达成度不高

化学课程的标准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评价教材的重要依据,教师卷从与新课标的相符性、对化学学科特点的突出作用两方面进行了教材总体目标达成度的调查,学生卷则从学生对教材的总体认可度、最初感受、学习效果和学习问题出发了解教材的总体目标达成度。

表11、12显示,35.7%的教师认为人教版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64.3%的教师认为该教材能突出化学学科特点。

人教版在教师中的评价较好,对照新课标发现,人教版内容选择与新课标较吻合,但其结构与新课标顺序有所出入。人教版先介绍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等化学实验,再引入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替

转贴于 http://

换了主题1和2的顺序,但注重通过实验对研究化学科学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科特点。

表13-16显示,仅有27.8%的学生喜欢人教版教材,进一步探究原因可知对于第一章的最初感受,29.8%的学生没什么感觉,26.8%的学生认为内容较为繁琐复杂、感觉有点累;仅有21.5%的学生能在学完后准确说出化http://学学科的特点,究其原因,52.7%的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存在问题,分别有12.2%的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等化学概念”、“分离、提纯、过滤、蒸馏等实验”存在问题,“其他”选项显示仅有8.3%的学生都学懂了。

人教版在学生中的总体目标达成度不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总结了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教材缺乏趣味性,学生的成才既需细腻的感性思维又需要智慧的理性思维,引言中对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化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的介绍太过笼统和单薄,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致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就不喜欢这本教材。二是教材难点集中、内容高度浓缩,很多学生反映在学习完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后,混淆气体摩尔体积与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理不清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化学计量历来是教学的难点,而教材对各物理量的导人缺乏必要的铺垫,如人教版未补充“影响物质体积的因素”的知识,使学生推理“同温同压下,气体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有困难,进而对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模糊不清。高一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在发展阶段,这节概念多、公式多、计算多,教材应多着笔墨,多做类比,多构建生动又形象的化学模型。

三、思考与建议

“从实验学化学”是高中必修的开篇模块,结合以上的调查结果,笔者对这部分模块的编写有以下几点建议:

1.精心选择材料,让化学教材“趣”一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就会主动而深入地探索化学的奥秘。高中的第一章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社会和从学习化学中获得科学的思想与方法。主题1的内容标准也要求认识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赞赏化学科学的重要作用,因此教材的材料选择要联系真实的生活情景、联系化学科学发展脉络,用富有感染力和新颖有趣的素材,从书本回归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又体现层次性,在拓展性栏目中介绍化学科学的尖端成就,为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提高和点拨,引导学生用化学的眼光去审视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强化实验基础,让化学教材“活”一点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根据现代课程观,化学教材的编写不仅要体现学科的基本结构,还要使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灵活地学以致用,主动探究。主题2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并主动进行交流。直观形象、生动鲜活的化学实验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能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一章不仅要以活动性栏目的形式呈现探究实验。又要以多样化的其他栏目对实验进行提示和补充,体现其主旨“从实验学化学”,引导学生理解化学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又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快速地进行学习迁移。

3.遵循教学规律,让化学教材“理”一点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篇(4)

关键词:人教版化学;理科;结构体系

一、人教版教材结构体系分析

人教版必修化学教材采用“章-节”式的结构,《化学1》有4章,《化学2》有4章,为了更好地使全体高中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必修《化学1、2》采取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2]。《化学1》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运用分类方法,以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化学性质等为主线,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深化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对金属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属性变化进行概括和应用进行讨论。

《化学2》在初中元素周期表和《化学1》学习过的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非金属元素氯、硫、氮、硅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具体分析碱金属、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由周期表中的元素,寻找出物质的成因,从而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在初中和《化学1》中涉及物质变化的基础上,讨论化学与热能和电能的转换;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又从能源的角度切入有机化合物烷烃,并分析讨论,最后回归到社会,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结束。

《化学1》以实验为主线,《化学2》以物质的结构为主线,从不同方面体现融合,突出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突显出化学的应用价值。也体现出高一阶段化学课程的特点,同时为后续的多样化的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作铺垫。

二、翰林版教材结构体系及分析

表2 翰林版教材结构体系

台湾翰林版化学教科书是基于学科知识为中心和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的文本,基础化学(一)第一章以“物质的组成”为切入点,介绍化学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本质与变化,接着介绍“原子量和分子量”,用分类的方法介绍了纯净物、混合物和溶液。第二章以“物质的结构”为主线介绍了物质变化的本质与规律,并介绍元素周期表及结构。第三章和第四章则分别介绍化学反应及与能量的关系和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基础化学(二)则以“物质的构造与特性”开始,介绍了化学键的概念,网状固体和金属固体,为第二章“有机化合物”及其分类和与生物体的关系的讲解作铺垫。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化学与能源,化学与化工的关系,突显化学的社会价值。基础化学(三)则以介绍“气体的通性”开始,引出气体定律和理想气体。接着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基本化学反应原理。总体而言,基础化学(一)、基础化学(二)包含了化学原理中难度较低的内容,而难度较高的计算则放在了基础化学(三)中。

参考文献: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篇(5)

【关键词】高中教育;数学教学;向量知识;教法研究

一、问题提出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深刻的几何背景,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后,全等和平行、相似、垂直、勾股定理就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减法、数乘向量、数量积运算,从而把图形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体系。

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这一章中,学生们将了解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语言和方法表述并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体系结构设置的比较

教材的体系结构通常是按照知识内容特点,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教师组织教学特征设置的。新课标教材都希望能在贯彻新课标理念的基础上彰显本教材的特色,下面我将对这三版本教材的体系结构进行比较。

1.章节结构设置的比较

三个版本教材本章基本结构的设置大体一致,只是存在细小差别,例如北师大版和苏教版在每一节的每一小节都安排了练习题,而人教A版则没有。但是看得出来,三个版本教材设计的初衷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2.本章各节基本结构的比较

通过对三版本教材的章节结构的比较,人教A版教材相比之下更加丰富一些,三个版本有细微差别,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三、“平面向量”教材内容的具体比较

1.概念呈现形式的比较

数学概念明显增多是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很大一个区别,也因此很多学生进入高中数学课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数学概念在数学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以本章中“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为例,对三版教材的概念呈现形式进行比较。

人教A版教材先是在最开始提出思考:给定平面内任意两个向量e1、e2,要求作出向量3e1+2e2、e1-2e2,再思考平面内的任意向量是否都可以用形如λ1e1+λ2e2的向量表示呢?接下来通过作图研究任一向量a与e1、e2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由这个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e1、e2表示出来。

北师大版教材指出,“向量是代数研究中最重要的对象之一。它不仅可以加减运算,与实数结合进行数乘运算,而且还可以进行内积等运算。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能学到向量的其他运算。向量还具有大小和方向,这些都是重要的集合性质,因此它也是几何研究的重要对象。另外,向量还具有强烈的物理学实际背景,在物理学中也有很广的应用。”

北师大版教材在最开始先引入了四个实例,分别是轮船航行问题、物理中物体受力分解问题、飞机起飞时速度的分解问题和电灯悬挂后受力分解问题,四个实例的提出和分析为正交分解的引入打好了基础,接下来研究任一向量a与e1、e2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苏教版教材指出,“向量是数形结合的载体,在本章的学习中,一方面通过数形结合来研究向量的概念和运算;另一方面,我们又以向量为工具,数形结合地解决数学和物理的有关问题。同时,向量的坐标表示为我们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提供了可能,丰富了我们研究问题的范围和手段。”

通过比较三版教材关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概念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

人教版在概念的引入方面比较直接,提出思考问题,作图寻找答案。苏教版则引用了火箭升空的某一时刻分速度的关系,随后提出问题,得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相比这两个版本,北师大版则更看中实际应用,北师大版引用了四个实例,分别是轮船航行问题、物理中物体受力分解问题、飞机起飞时速度的分解问题和电灯悬挂后受力分解问题,四个实例的提出和分析为正交分解的引入打好了基础,接着提出思考问题,通过做图进一步得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2.例题、习题题目配置的比较

三个版本教材的例题和习题在配置上还是有所不同的,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小节设置了适当的例题,但是并没有设置相应的练习题,只是在每一节的最后设置了练习题和复习题。而苏教版和北师大版两版教材则在每一小节设置了适当的例题外,又随后设置了相应的训练,而且也在每一节的最后设置了练习题和复习题。三个版本都在每一章的最后设置了总结和复习题,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总的来说,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更看中对学生做题能力的训练,无论是在题目的数量还是在题目的配置上,都比人教版设置的更加周密。不过,三个版本教材在例题、习题的设置上都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进行,为了使学生不感到乏味,三个版本都设计了多种题型,包含了类似探索、简答一类的题型,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基本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

通过以上方面的比较研究发现,人教A版、北师大版、苏教版三版教材都是根据《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为依据来作为自己编写教材的基础,从基础上出发,围绕着基础,进行教材的编写。三版教材的教学内容以及它的一些大体的设计都很相似,尤其是人教A版和苏教版,特别相似,但三版教材还是同中有异,各有优缺点的。

教材之间的比较,可以使各版教材相互借鉴,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来提高平面向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严士健,王尚志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必修4[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几何;有效教学;策略

深化素质教育,推进创新浪潮。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段,小学数学的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性、创新性、辩证统一性以及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对事物的感知意识。有意义的教学才是最高效的教学。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此我对数学教学中四大领域之一的“图形与几何”这一版块就有效教学策略进行阐述。

一、意识的引入

培养空间意识是新时期数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自身能力,通过准备关于图形与几何的感知材料,打破思维定局和思考联想障碍,真正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锻炼思维能力。在授课方面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材重难点进行讲述,教师本身根据“研究―总结―研究”的教学模式备案授课。

二、课程的设计

几何图形中的知识点,如平移、组合、翻转、铺设等,可用辅助教学器具进行搭建,从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入手,根据点、线、面、体这一发展历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和空间观念。在几何图形的结构演变这一版块,教师可应用归纳类比及猜想的方法,因地制宜,用实物做成立体图,带领学生去室外感知简面及立体图,加深效果。这也体现了情景创设此种方法的直观性和重要性。

三、取长补短,互相借鉴

一是不同级同科目教师之间的交流。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在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方面的教学会逐渐深化。任何教学过程都应该避免单独授课缺乏连贯性,与低年级教师交流经验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程度,同时与高年级教师交流能把握好教学力度及核心脉络。二是同级不同科目教师之间的交流。任何学科之间都是相互关联互相补充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和总结其他先进教学策略,其中的主题循环法就是很好的一个方式。比如在“图形与几何”这一方面的学习中,我就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本版块在其他学科中的知识体现,如让学生用精炼的语言来描述稍复杂的几何构造体,总结生活与自然中常见的图形与几何构造,用此种系统法沟通了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四、归纳总结

在授课一段时间后的归纳总结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基础性的步骤。整合总结所学的知识,从整体的框架中推理概括出一般性概念、原则或结论,为之后的教学提供更好的指导意义。在对“图形与几何”这一版块进行归纳总结时,可通过图表的方式列出三角形、正方形、圆、扇形等一维图形以及球、正方体等二维图形的比较总结,包含名称、形状、基本性质以及联系等相关内容,进行直接和间接比较,更好地对整个知识点做出更有条理的梳理和把握。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新的数学方法和概念,常常比解决数学问题本身更重要。”教学过程也是如此,高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必然会在改革创新中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人教版高二生物总结篇(7)

关键词:电磁场;以学生为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1-0212-02

一、引言

“电磁场”是电子/通信/电气工程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电磁场的理论在电气信息类的应用,是通往后续专业课的桥梁,也是电类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理论基石。但“电磁场”课程理论强、公式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历来被电类专业的学生认为是“天书”,导致还未开课就已经产生了惧怕情绪。近年来,我国高校综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专业基础课程普遍存在学时压缩的情况,随之出现了“电磁场”教学内容多而课时数少的矛盾。对教师来讲,如何在短学时里使教学内容要点清晰、能突出复杂工程问题中的理论基础,如何在短学时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动手能力极其关键。

二、建立立体化教材

面对学时压缩的压力,课时量和教学内容的矛盾是首先要解决的矛盾,而教材的选取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材的选取过程中,“电磁场”课程组在研读经典的电磁场理论方面的教材《电磁场与电磁波》(谢处方/饶克谨著)[1]、《工程电磁场导论》(冯慈璋/马西奎著)[2]、《工程电磁场(英文版)》(Hayt,W.H著)[3]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本校电类专业的特点,对“电磁场”课程的教材资源进行整合,配合武汉大学出版了《工程电磁场(第一版),2007》。随后,又出版了《工程电磁场(第二版),2011》[3],此教材以充分结合工程应用为主,教材结构安排和知识点阐述清晰简洁便于学生自学,教材中重点内容设置完整,与授课学时匹配。随后课程组提供了的《工程电磁场》立体化教材,包括光盘、课程网站等,列出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提供教学大纲及授课教案、指导教材及电子课件、疑难解答、主讲教师的授课录像等。近两年,在立体化教材基础上,着重进行“电磁场”资料库的建设,包括电磁场的发展历史、对电磁学发展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传记(例如:《麦克斯韦:改变一切的人》、法拉第(科学家传记)等)、当前的电磁学的研究热点期刊/著作/视频、利用电磁学理论的手工制作(例如:莱顿瓶、电磁炮、特斯拉线圈等),拟建成一个以学生为中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基础的开放型网络资源共享平台。

三、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第一堂课的重要性

文献[4]中提到“每门功课都应该这样开始。使它能引起学生的真正爱好,向他们证明它是如何美好、有用、快意、是如何需要”,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电磁场”的教学中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开展第一堂课:

1.从大家熟知的生活用品,到国防领域,到各种炫酷的高科技产品或体验,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电磁场理论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

2.拿出初高中乃至小学就涉及到的简单的电磁学实验,让大家各抒己见谈谈对电磁学的认识以及对生活中的其他电磁现象进行举例,让学生对这门课感到熟悉。

3.提出问题,让学生总结一些这些基本的实验与之前生活中的各种应用之间到底具有怎样的相同点?是什么样的东西存在,使得所有的这些看似不挂钩的应用却具有相同的本质?

4.给出解释,现象与理论之间是靠建立物理模型建立起联系。而如何将这些应用转变为物理模型便是本课程的主要研究的内容。随后引出学习电磁场理论所需要的数学基础(场论,适量分析)以及学习方法(类比法,举例法等),最后列出本课程的总体框架图(场和源的关系,时变与时不变的联系)。

(二)强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电磁场”与“数学”的联系。“电磁场”之所以难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在讲解矢量场的散度和旋度时,如果只讲数学概念,学生会觉得很枯燥。若将这些数学概念有机地与物理模型相结合,例如在讲解散度时提出散度是描述一个场中的实验电荷是否会受到源电荷对它的排斥或吸引作用,而旋度则是描述实验电荷是否会围绕源进行的旋转运动,深挖数学和“电磁场”概念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使之从繁杂的数学公式中明确主要的物理概念。

“电磁场”与“电路”的联系。“电磁场”是研究微观电荷的作用。“电路”则强调路中电流、电压,是一种宏观的描述。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实质上相互补充相互联系。例如在讲解恒定电场中,从两个基本方程可以推导出电路中的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而时变场中的坡印廷定理,很好的解释了电路中的能量传输问题。

(三)激发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大学前的教育,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收知识,这就导致学生缺乏总结归纳的能力,而这种总结归纳能力恰巧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电磁场课程概念、公式多,如果学生能理解课程中的知识脉络结构和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后续概念的吸收以及公式的推导会起到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应该有意的激发大家的这种归纳总结的能力。例如,在第一堂课最后,对整个电磁场的理论用一个框架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图中通过用直线和虚线代表时不变和时变,用箭头表示相互之间的生成关系。在后续每章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有关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可以充分利用框图来表示知识之间的衔接关系,如图2所示的第一章静电场的框架图,清晰的列出了本章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体现了教学过程中从理论到工程实践的过渡。由于场分析的相似性,在后续的几章中鼓励学生自己画出类似的框图,对所学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四、结束语

本文以“电磁场”立体化教材为基础,探讨了“电磁场”理论与先修和后续课程的联系。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中,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总结,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性。但电磁场理论博大精深,我们还需不断努力以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谢处方,饶克谨.电磁场与电磁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冯慈璋,马西奎.工程电磁场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William H. Hayt.工程电磁场(英文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