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住宅规划

住宅规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7 18:31:03

住宅规划

住宅规划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特点

前言: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一、住宅区用地规模的现状及其背景分析

住宅区的规模大小往往受城市空间布局的影响。作为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基本要素之一的城市路网是决定和制约住宅区用地规模的重要因素。我国的道路结构深受前苏联规划思想的影响,主要从城市交通的要求出发,规划出的现代城市道路的路网间距一般都在400米左右,由此形成了城市住宅区的用地规模一般均在十几公顷左右的规模模式。同时,现代邻里单位的规划思想和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也对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对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和人均用地控制指标的规定,为这一模式化的规模提供了技术规范的支持。

所谓住宅区用地单元规模是指由城市主次道路(包括居住区级道路)围合的,并一次性取得土地,一次性进行规划设计的住宅区用地规模。自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至今,世界各国的住宅区用地规模经历了一个从几十公顷到几公顷的发展过程,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二次大战后大量的住房需求导致了政府行为的大规模住宅区建设,但随着基本居住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大规模住宅区建设带来的问题的反思,发达国家的住宅区建设逐步小规模化,主要原因是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居住传统的怀念以及开发者对建设经济性的考虑,这种情况在我国也不例外。住宅区的用地规模已经从建国初期的几十公顷缩小到了今天通常采用的十几公顷。

二、以港宏世家住宅规划为例探讨

1、住宅的环境与要求

用地位于佛山市南庄镇魁奇路西延线以南、紫洞路以西的地块。一条东西走向的25米规划路把总规划用地划分为南北两地块,北地块为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形状用地;南地块相对于北地块较小,为近似三角形地块。南面为河涌,东南为南庄村委和南庄幼儿园,用地地势平坦,外部交通条件优越,周边环境条件良好。总规划用地南北长约435米,东西向长约519米。规划的性质是主要用途是住宅也可兼容商业,办公,文娱等方面(如图1)

2、规划设计原则

根据对社会、经济、人文、城市发展各方面因素的分析,以及对社区的功能定位,综合国内外居住建筑的理论与实践,提出如下原则:

总体定位:打造一座最合适佛山人居住生活的社区,成为佛山人居的新样板;

充分考虑人的需要,创造适于人工作、生活、休憩、交往的场所,使人心情愉悦,获得精神享受城市空间环境。

3、强化场所特征,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的居住需求,提供多元的居住场所,注重不同场所的人性化。

4、强调“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原则,使三者的对话与交流达到真正的和谐与自然之美。建筑的意义只是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媒体,担负着人与自然相互沟通的使命。

充分佛山人文气氛,提升佛山居住品质

三、总平面规划构思与布局特点

1、规划结构

住宅小区用地被25米规划路划分为两部分,北地块建筑规划顺应用地特征情况布置2~3排高层住宅,争取最大的花园景观朝向,沿东侧、南侧规划路以及西侧设置商铺裙楼。南地块因应用地情况布置4排低层住宅。整个规划简洁明快,每栋建筑都获得良好的景观与朝向。小区内围合出多个园林空间。局部首层住宅架空处理,使园林面积最大化。组团之间园林相互渗透。沿地块中间规划路设置了小区的主入口广场。沿规划路中段设置通向两个地块的入口开放空间,使两个小区在空间上富有连续感,相对独立而又整体效果明显,风格统一。

2、功能分区

住宅小区被中间规划路自然分成两半,北地块主要安排高层住宅、商业、办公以及超市、肉菜市场、公厕、垃圾站、物业管理、文化活动站、居委会等相应的配套设施。南地块布置低层住宅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组团。

建筑设计

A、建筑布局与建筑层数

北地块建筑以多个花园为中心进行布局,在保证景观朝向的同时兼顾南北朝向,对每户都考究景观的最有利布置。

南地块充分利用南面的河涌作为景观优势,尽量多的布置沿水低层住宅。并通过特殊设计的户型去适应用地的形状,节约用地。

B、建筑退线与建筑间距在满足《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规划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大园林的花园式设计,使小区达到优良的生活品质。(如图2)

城市鸟瞰效果图

为了充分地利用空间,扩大居住空间,方便居民活动,创造一个整体的住宅组团是适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以往单一的条形住宅行列式布置的住宅组团是对空间的化整为零,那么整体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就是对空间的化零为整之典范。现我国许多大小型城市在居住小区的建设中大量采用了整体式住宅组团的规划布局方式,这种规划布置的特点是对空间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缩短了公共建筑与住宅的距离,方便了居民;居住空间得到更充分的利用,群体景观比较完整,给住户有安静、安全、方便之感;住宅组团内外用绿化来联系,既有小范围的外部空间,又有区域性的大范围公共空间。居民围绕公共空间活动游憩、打牌下棋、玩球和谈家论政,都有一个可供人们合适的位置。

小结

住宅规划篇(2)

【关键词】 建筑规划;住宅小区

住区是以居住为主体,但各种配套功能区要合理布置。住宅楼的投影面积所占用地面积的比例(密度)应控制在30%以下;绿化用地一般应超过35%,并尽可能扩大,如有的优秀住区已达到50%以上。绿地分布应按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则。科学布置中心公园、分区中小公园。中心公园应大小有度,除特大型住区外,住区内一般不宜建大型公园,应着重搞好分区中小公园或主题公园及组团绿化。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体育锻炼、老人休闲、儿童游戏活动场地,既要适当靠近居住区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对住户的干扰。

一、住区要有个性和特色

即使是同一开发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不仅住区要有特色,住区内组团(群落、院落)也应该有特色,尤其是大型住区,即使是主题不突出的住区,在园林设计、建造造型、社区服务等方面也应表现出不同的特色。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区影响,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架构清楚,既要与城市公共系统衔接,又要避免城市公交道路穿住区而过。

二、充分了解规划的重要性

住宅小区规划关系到能否吸引买家的眼球,进而能否给开发商和投资者带来经济效益;往长远效应看,住宅小区规划又关系到能否符合业主的切身利益,能否在业界树立开发商的口碑、形象和企业品牌。小区规划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随着房地产行业制度的完善和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日趋成熟,在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驱动下,住宅小区规划被推到了创新的前台。传统的小区规划除了经济成本的考虑外,没有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小区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小区的规划设计往往显得空间局促,风格单调,严重影响了居民对舒适生活环境的追求,也影响了房地产开发行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开发商和规划设计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1.以迂回的设计增强空间层次感。优秀的住宅小区的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规划是截然不同,区内主干道采取迂回形式而不是画十字,打格子,为道路景观提供变化。区内小路则以幽径为主,以减低汽车流量、噪音及保持空气清新。建筑设计方面,应注重空间层次,使小区具备特有个性,居民也因此会对其生活的小区所具有特色而感到骄傲和认同。

2.采取封闭式保证居民的居住生活优越感。封闭式小区当然首要考虑的是安全因素。此外加以封闭的另一原因,是为了尽量避免小区内提供的绿化及园林环境、休憩及居民会所等设施被外来人员占用或破坏。

3.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居民融合混居。目前内地所见到的社区,在同一小区内有各种户型住宅,最大的住宅单位面积可以是最小单位的10倍,这种形式发展与中国古乡镇发展形式相类似。居民阶层分布方面,有坐名贵汽车出入的富豪,也有依靠公用交通工具早出晚归的小康之家,这规划模式令不同阶层及家庭在生活中可相互接触、交流,不同阶层的小孩可以在同一环境下长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4.规划和设计模式注意承接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建筑中 ,住宅都是围合状,屋内所有房间都以内置空间为景观和采光中心点,此中心空间也成为当时大家庭各成员的生活及交流接触的空间。但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大家庭形式的社会结构已慢慢被人口较少的小户人家取代,以前传统规划的内向空间已在现代生活小区规划中消失,取而代之是以园林绿化为主题的大片室外空间,表现了建筑师更外向开放的住宅模式。此模式不单改变了居民生活习惯,也使居民有了更多机会相互接触、认识,令整个生活社区显得温馨、有活力,建筑物层次和外立面的处理也变得更轻松,有多种变化,成为现代生活居住场所的特色。

住宅规划篇(3)

【关键词】住宅;建筑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关系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功能区域划分,只有真正体现建筑设计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和谐统一,建筑也变得像资本一样越来越不甘于在幕后指挥,它总试图用最个性的发行来吸引目光并发出最响亮的呐喊。建筑规划设计原则

建筑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相关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

2 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 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

3 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一、 建筑住宅规划设计

现行《住宅设计规范》在卫生健康方面有许多条文规定,包含了日照、天然采光、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隔声、管道设施、暖通、排废排污等内容,但列入强制性条文的很少,故住宅建设中往往重视不够。要达到卫生健康住宅的设计,以下几方面应引起重视:

1.建筑师要加强社会责任感

目前的房地产开发市场,给了建筑师以较大的自,有了更为广阔的发挥才能的空间。我们应该加强研究,以人为本,主动积极与房地产商、有关部门沟通,积极出谋划策,并把自己放在居住者位置来优化设计,使自己的设计理念转化为现实作品。

2.组织好南北穿堂风

平面布置时要组织好各套内组成单元的南北穿堂风。自然通风并不是有了外窗就能解决问题,而应该是有组织、有控制的自然通风,使室内外空气能直接流通。在此,要避免一单元多户的布置,不出现单朝向的套型;要控制进深,避免出现无自然采光与通风的部位;门窗位置既要便于使用、保证各功能空间的合理与完整,又要根据当地主导风向起到组织穿堂风的作用,如一梯二户对称户型,门窗也对称布置,不考虑当地主导风向,必定至少有一套户型是不合理的;门窗的尺寸、选型要符合窗地比、通风面积规定要求,现在常用的普通推拉窗有效通风面积仅占洞口面积的45%左右,于日常使用也很不方便。厨卫的门应在下部能通风。

3、公共部位的采光与通风

应注意公共部位如楼梯、电梯、电梯厅、前室、走道等的采光与通风。对于11层及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公共部位的采光与通风条件一般较易满足;12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封闭或防烟楼梯间的乙级防火门在选型时,应保证足够的宽度与间接采光面积,并在平时保持开启状态,使前室在日常使用中有天然采光与自然通风;通廊式住宅现在很少采用;对于一个单元多户的塔式高层住宅,需设置防烟楼梯间与消防电梯,为提高使用面积系数、减少公摊面积,有些设计中楼梯间、电梯厅、前室都位于中间,不靠外墙布置,尽管采取技术措施能满足防火设计规范要求,但对于卫生健康的要求则根本无法满足,且不利于日常使用的方便、安全与住户的心理需求。因此在高层塔式住宅设计中,要尽量减少单元内户数,避免无自然通风组织的户型,争取楼梯间、电梯厅、前室能靠外墙布置,开设外窗,保证足够的天然采光与自然通风,既有一定的舒适、安全感,同时又更易符合防火设计规范要求。

4、重视洁污分区

以往住宅建筑设计比较强调公私分区、动静分区,对洁污分区重视不够。洁污分区一是厨房要布置在套内近入口处,避免生活垃圾穿越居住与生活空间。二是要重视入口门斗(俗称玄关)的设计,这是个内外空间、公私空间的过渡场所,也是洁污空间的过渡场所,更是一个心理缓冲场所,被作为当前住宅装修设计中的一个重点与亮点。一个好的门斗,宜有足够的面积(具体指标需与套型情况与面积结合而定),布置贮物空间(外衣、鞋帽、随手包袋、雨具、擦鞋用品等)、镜子、换鞋用椅凳、装饰品,有可能的话还布置洗手盆;门斗地面铺材宜用易清洗的不吸水硬质材料并与其他室内空间地面有明显区别;门斗内不应开有其它房间的门,避免室内人流穿越产生二次污染。

5、重视阳台的设置

住宅的阳台也是一个公与私、内与外的过渡空间,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晾晒衣物等使用。规范要求每套住宅应设阳台或平台。对于卫生健康来说,阳光的消毒作用十分重要。但现实生活中也可看到没有阳台的住宅或将阳台封闭改作他用。作为卫生健康的住宅,宜设有南北阳台,北阳台设在厨房作为生活服务阳台,南阳台最好设在次卧室并开敞,让居住者亲近阳光、新鲜空气,对于大套型有南向二个及以上阳台的套型,应保证其中一个是开敞阳台。

6、采用错位、设置凹口的设计手法

为了保证套内各使用空间的采光、通风,住宅建筑设计中常采用错位、设置凹口的手法。错位布置时要防止相互间对日照、采光、自然风的阻挡;凹口应有足够的宽度,且深度不宜过大,因为大多数凹口开向北面,主要是为了厨房、卫生间的采光与通风,其三侧集中了2-6个窗户,废气集中且不易散发,成为细菌滋生、传播地,同时凹口过深造成相邻单元结合墙体长度过短于结构不利。建议凹口深宽比不大于2.1为宜。在控制单元套数与进深的前提下,内天井形式在多层及以上住宅中要避免采用。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营造优美舒适的居住环境问题日趋重视。以上文章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住宅规划设计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与同行参考并共勉 建筑规划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规划、策划、工程、管理等多方面的合作来完成。

参考文献:

1李方良,杨勇.和谐社会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J].中外建筑,2007,(5).

住宅规划篇(4)

关键词:园林规划,文化特色,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human living spac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and the progress of mankind, "it is with the person this" the living environment come into life.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landscape planning puts forward som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Key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cul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也是最主要的一项生活构成和行为内容。住宅区环境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商品住宅市场蓬勃发展。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市场的优胜劣汰,建设规模越来越向大型化社区发展。从开发销售到购买者或使用者的选择,住宅区的环境和景观建设已成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对促进住宅建设的经济活动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在关注室内环境的同时也关注住宅区外部的生活空间,从满足基本生理需求逐渐到追求心理及文化需求。优美的环境景观不仅可以美化住区环境,还可创造出和谐融洽的邻里交往气氛。住区环境景观不仅要提高绿地率,还应具有园林的某些特性,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一种亲和力,满足居住者生理、精神双重需要,给住户提供一个优美舒适,有亲密归宿感的情感场所。因此,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不仅是设计场、空间及其内容,而应是体验,即住户乐于其所、情融其中的真实感受!现代居住区环境设计在强调功能分区、软硬地面处理、植物配置和环境小品设置的同时,更要注重景观的立意和主题的表达。

1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却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2 住宅区园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由于商业竞争的需要,开发商普遍存在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使小区园林绿化建设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2.1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盲目引进,结果栽培的植物因环境不适,成活率不高,从而增加维护费用;小区中使用的树种未能体现生物多样性;盲目移植大树,结果使用过多,既增加成本,也造成对现有生态资源的破坏。

2.2园林建筑可视性与植物景观协调性差

对于居住区而言,园林建筑的形式主要是以休憩为主的亭、廊、花架等。目前有些居住区,在这些园林建筑的设计上一味追求耐久性和管理的方便性,兴建了大量的设计个性不强,形体简陋的混凝土花架。虽然满足了功能性,但景观建筑的可视性与植物景观的协调性较差。

2.3建筑缺乏地域风格和文化特色

环境设计跟风照搬,缺乏特色和个性。把国外成熟的住宅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和一些经典作品不加分析、不分地域地搬到国内来应用,建出一些明显缺乏地域文化特性的建筑。

2.4缺乏文化气氛和“家”的感觉

过多的硬质景观在不属于其生长土壤的环境里孤立的、毫无表情的被复制、拼凑和嫁接。形式上缺少和谐与统一;内容上缺乏生活气息。

2.5追求形式,忽视功能

过分强调视觉的美化性,追求装饰性、豪华性、异域性,缺少实用性。设施不足,无处休闲,忽略了人休息和娱乐最基本的行为心理。

2.6肤浅生态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通人都耳熟能详的用语,“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然而目前许多住宅区景观的生态设计仅仅停留在浅层次阶段,甚至成为一些房地产商的宣传手段。

3 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严格控制绿地率。

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常常存在使用绿化覆盖率作为绿地率进行商业炒作和广告宣传的情况。为了规范房地产市场,在住宅小区规划报批和施工验收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绿地率。

3.2尽快制定“园林小区”标准、制定相关标准。

可以以评促建,营造景观优美的园林小区。

3.3城市居住环境已逐步实现小区化。

为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应重视小区生态园林建设,并在建设中突出植物种类群聚的特点,尽量减少搞亭台楼阁、喷泉雕塑、假山水池,在园林景观建设中注重空间异质性和“点——线——面”的结合。以建设自然景观为主,体现人居环境回归自然的建设目的,有利于促进物种多样性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3.4加大培养懂生态、建筑、园林、植物等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园林工程人才。

以此培养和提高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人才自身的“生态意识、文化观念、区域视野、科学和艺术”水平,从而使其创造出的人居环境园林景观,设计富于中国特色的新时代园林精品。

3.5加大培养生态园林工程监理的综合型人才,提高工程监理力度。

根据生态园林工程的生物学特点、要求,所培养的工程监理人才应具备生物学知识背景,应该懂得植物生理学、植物保护学、土壤以及植物分类、植物栽培等学科的理论,能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植物品种的特征,采取不同措施确保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进度和造价,有效地督促城市人居环境生态园林景观建设快速健康的发展。

4 现代城市居住小区园林规划的原则

4.1以人为本:居住小区的建设目的,就是为居民提供住所,提供休闲、娱乐、交流等活动的空间环境和场所。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所创造的小区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综合规划,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不同需求。目前很多园林设计一味地强调什么“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等等。住宅小区的园林是人们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在园林设计中“欧陆风情”、“巴里岛景观”这些可以借鉴,但是不一定要照搬,因为照搬就很容易与实际情况脱离实际情况,住宅园林设计中,应以当地特色植物为主,这样就更加符合本地人的口味,更加具有人性化。

4.2因地制宜:就是合理利用立地条件,充分利用居住区原有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有效地减少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同时在园林绿化工作中倡导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园林植物,既能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又能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此外,在园林设计时,还应征求住户意见,充分考虑到生活习惯,将生活习惯充分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

4.3注重创新:居住区小区园林规划与其他规划设计一样,要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更能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人与自然和谐。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设计者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要灵活运用。在规划构思上,力求自然、协调,体现主题风格与特色。同时要蕴含浓厚的文化气息,景观创造与之相关的文化、民情、习俗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文化建园”的科学内涵。材料运用上,多选用新型、环保的园林景观构成材料。

5 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因此,现代的景观设计应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外公共空间及私密性空间,以及符合各年龄层居民行为特点的景观环境活动空间,加强居民与绿地的联系,调动居民参与景观环境设计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马涛.居住环境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张建霞。浅析城市居住小区绿化设计理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4)

住宅规划篇(5)

关键词:传统的庭园现代的庭院生态景观

现代住宅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呈现迅猛发展势头,在人口膨胀,迅速城市化发展的情况下,城市土地寸土寸金,房屋建筑占地越发珍贵,城市与郊区种房的盛行,城市住宅的拥挤也日益张显。现代住宅小区的环境景观有什么样的需求呢?现代城市的居民有什么需求呢?在此作点探索。

1、中国古代庭园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庭园的特点表现为: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本于自然,筑山便成了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历来造园都极为重视。筑山就是堆筑假山,包括土山、土石山、石山。园林假山,都是真山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能在很小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为点缀,中国人历来都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称。山体在大自然的景观构成中是一个重要因素,既是静态的美,又有流动状态的美。

一般来说,有山必有水,“筑山”和“理水”不仅成为造园的重要技艺,而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人工理水,必须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植被配置尽管姹紫嫣红,争奇斗妍,都以树林为主调,因为翳然林木最新让人联想到大自然界丰富而繁茂的生态特点。植树虽不讲求成行成列,但亦非随意参差。往往以三株五株,虬枝古干而富翳郁之感,运用少量树木的艺术概括而表现天然植被气象万千。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中国古典园林,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一面。由于木框架结构的个体建筑,内墙与外墙可有可无,空间可虚可实、可隔可透。利用建筑内部与外部通透,流动的可能性把建筑物的小空间与自然界的大空间沟通起来。

优秀的园林作品,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也不会让人感觉到囿于建筑空间之内,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这种和谐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道家对待大自然“为而不持,主而不宰”的态度。

诗情画意中国山水画不同于西方风景画,前者重写意,后者重写形。中国画家能以最简约的笔墨获得深远广大的艺术效果,这种情况与园林对大自然的概括、抽象,从而获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十分相似。中国园林“以画入园,因画成景”。

意境的涵蕴意即主观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生活景物。绘画重写意,贵神似,写意与神似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中国园林与“天人合一”以及重“整体观照”、“重直觉感知,重综合推衍的思维方式”为主导有直接关系。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庭园的四个基本要素,筑山、理水、植物的配置,建筑营造便相应地成为四项主要工作。

2、西方传统庭园的特点

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古埃及的以绿洲作为模拟对象,由于尼罗河的每年的定期泛滥,退水之后要丈量土地,几何学发展,园林出现规整式几何特点。

古希腊园林:(1)在体育竞技场,种植大片遮阳的林荫道,为了灌溉引来水渠逐渐形成装饰性水景。大量陈列着体育竞赛优胜者的雕像、林荫下设置座椅,可以散步、闲谈和游览。城市宅院,四周以柱廊围绕形成庭院,庭院中散置水池和花木。

罗马的别墅园林修建在郊外、城内的丘陵地带上,当时的一个官员这样描述:“别墅园林之所以怡人心神,在于那些爬满长春藤的柱廊和人工栽置的树丛;晶莹的水渠两岸缀以花坛,上下交相辉映,确实美不胜收。还有柔媚的林荫道,敞露在阳光下的洁池、华丽的客厅,精致的餐厅和卧室……。这些都是为人们在中午和晚上提供了愉快安谧的休息场所。”在游廊的墙壁上画上树木、喷泉、花鸟以及远景等的壁画,造成一种扩大庭园空间的幻觉。

阿拉伯以阿尔罕伯拉宫的石榴院,中庭纵贯一个长方形水池,两旁是修剪得很整齐的石榴树篱。水池中摇曳着马蹄形的券廊倒影,显出一派安谧、亲切的气氛。方整凝静水面与暗绿色的树篱对比着精致繁密、色彩明亮的建筑雕饰,予人生动活泼的感觉。

这些庭园都倾向于山水自然的精华集于一处,体现生态的和谐,风景优美和富于情调的美,特别是符合人的生活、休息、怡情和人的自然的需求。

3、现代住宅小区的庭园现状

西方的园林表现为以规整式园林为特点的法国园林和风景式的英国园林。但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作为人来说,都是地球自然发展进化的产物,人是地球的人,自然的人。因此人见到园林和自然的风景等都会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喜悦。

现代的普通住宅小区的景观规划,地形非常的平,很少起伏变化或者削山变平,是平面园林不是立体园林。树木的栽种,过分偏于视觉美化,不重视地方性和生态性。树木常常是人们认为的名贵品种,本地化的树种被认为没有档次。小桥流水很少,流动的水就更少,往往被污化,成为环境的痼疾。

现代住宅小区,现代城市居住环境表现高楼大厦,马路成为纽带,建筑密集,自然状态完全消失。古代庭园,人所居住的房子,低矮,高不过3层的楼房,即使是皇宫、汉朝地主的坞堡、四合院,建筑密集,庭园内树木比现在的庭院也不会矮小,甚至于高大,常常是古木参天,绿荫蔽日,而现代住宅小区,高层与相邻高层的高度与距离之比与传统庭园无法比较。现代人也不可能尽如古人吟诗作画,附庸风雅,觥筹交错,在白墙黑瓦之间,小桥流水中,曲觞流水中品位诗情画意。现代人可以品味这样的文明成果,不可能像古人那样,处处品鉴这样的文明成果。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古代人生活节奏慢,现代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使得现代人的生活变化多样,文化背景发生变化,享受的文化成果也呈多元化的趋势。古代人烟稀少,生态、绿化比现在好,工业污染不存在,自然生态是现代的生态环境不可能相比的。从住宅的容积率方面来说,现代城市住宅容积率本来就很高,绿化率低,树是低矮灌木,修葺整齐低矮的绿篱,草坪是大片的,整体而言,绿荫蔽日的盛况没有,原本低矮的灌木丛,在高楼上看起来更是低矮、渺小。人是会走下楼来,会走进生活,人更需要的是生态平衡的自然,人需要的是大树,人需要传统符号来维系着精神,需要各种文化来传递的地域性和精神象征的人类自然性的家园,如中式传统亭台楼榭、松竹梅菊,西方传统的修葺几何化的绿篱,欧洲古典的雕塑、柱石、长廊等园林庭院,也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的现代材料和形式的庭园,来折射不同人群各自的生活意愿和精神寄托。

4、结语

现代城市住宅小区,不仅仅是建筑的美,而应表现在现在住宅景观规划的绿地景观系统符合人居生态的需求。庭院不仅仅是国粹的传统园林,也不仅仅是几何化的西方的庭园,当然,能够达到这样的标准的庭园,自然环境也优美。现在的住宅庭园,没有古木参天,至少要有大树或者树木成林的绿化区域,绿化的系统表现为大树、小树、灌木、藤蔓、草坪相互交织的、层叠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现代住宅庭院景观表现为一种生态的需要,景观设计在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的时候符合现代人多元文化和经济的需求,特别是符合现代人向往绿色生态、绿色自然和地域特点的精神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梦林[2]李振煜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湖北武汉430065

[1]《园林建筑设计》刘管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住宅规划篇(6)

【关键词】住宅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建筑业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住宅小区建设也取得了辉煌的业绩。随着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们对于住宅区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不仅要求品位高,质量优,更要求环境美,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双重家园的要求,这对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设计人员在设计理念上要与时俱进,在前进中创新,创造宜人、舒适、美好的住宅区,体现 “以人为本”,追求“人本生活乐土” 理念。本文针对住宅区规划和建筑设计中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为设计工作者更好的开展工作提供帮助和指导。

2、住宅区规划设计

高水平的住宅区规划一般遵循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结合,打造最佳居住条件,创造最佳居住环境为宗旨,使住宅区达到社会功能、环境功能以及企业目标功能的要求,建造最宜人的居住区的原则。因此,在规划初期一般都要开展市场调查,准确定位项目,通过招标式规划设计,选择最佳方案,反复研讨,最终定案,这样才能选出高水准、高定位的规划设计方案。优化住宅区要具备优秀的生态环境、优美的山水景观、优良的功能质量、上乘的人居文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物质文化等条件。

住宅区规划设计要以人为主体来进行规划和设计,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今后住宅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向实用型特别是舒适型发展,从人的需求出发,注重满足享受、发展以及陶冶功能,重视设计细节部分,满足人们的各种文化、心理、交往、安全等需求,尊重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住宅区规划不能局限于眼前,要从通风、日照、环境、节能等多方面综合考虑,重视住宅区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空间布置要科学化、合理化,层次得当。以居住为主体,附以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以及交通、园林等功能,合理布置,完善设施,方便居民使用。在规划设计居住群体时,提高院落功能,满往空间的需求,采用群落式丰富建筑空间,优化园林设计,方便居民交往、锻炼。也可以因地制宜,例如在山坡地区,可依山建设,提高建筑群体的梯度,但须注意群落功能。

3、住宅区建筑设计要点分析

3.1住宅空间与功能设计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住宅逐渐从从主要强调生存功能向重视发展功能、享受功能过渡。这就要求住宅不仅仅是一个生存空间,还是发展空间、享受空间。因此,住宅需要具备基本的生存条件,此外还有提供人们文化学习、艺术培养、健身锻炼等的空间以及满足人们舒适、视觉享受以及感觉享受的条件和设施。

1)严格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打造舒适宜人的住宅空间。住宅设计的目的是更好的为人服务,因此空间的设计上要反映人体的活动特点,不同的空间有不同的量化尺度要求。由于人体的活动尺度在各个空间有比例的体现,在住宅设计规范上关于这一点有专门的要求,反映在设计上就要达到各个空间的恰当设计,从而使住宅空间具备更高的舒适性,保证居住空间既宽敞又不空旷,同时还具备亲和力。

2)住宅是人们活动的主要空间,因此对住宅舒适度有较高的要求。人们的主要活动空间就是住宅,它是人们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人们对住宅舒适度有着很高的需求。在最近阶段的建筑设计中,很多设计者跟随国家环保节能的脚步,充分使用新工艺、新材料,落实节能环保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住宅舒适度。

3)从平面空间转向三维空间设计是住宅设计的发展趋势,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多样化的设计住宅,设计者可科学合理的设计复式、跃式、错层、跃复式合体以及三层错层式等住宅模式,满足不同消费对象的需求,并且使居住空间更加灵活。

3.2住宅套型设计

以前由于某些条件的限制,住宅的套型设计过于简单,与人口结构脱钩,缺乏对应性。目前,住宅设计已经摒弃老套、陈旧的设计手法,普遍开展深入市场调查,对不同类型的住宅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贯彻新的设计理念,设计者充分考虑人们的需求,优化住宅套型设计,更多的应用新型科技成果,从而进一步体现了住宅套型设计的功能。为满足住宅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住宅设计要具备超前性和弹性,在严格按照国家小康型示范小区设计导则的同时,需要在套型、功能、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适当超前,在空间上可以预留可供改造和调整的余地。住宅还可根据居住者的需要对室内布局、分隔等进行灵活调整并可以实现两套合一套,或者三套变两套等要求。

3.3住宅外观设计

现代住宅建筑基本都是以群体的形式呈现,给建筑赋予强大的生命力。在建筑设计工程中要从大局出发,保证住宅外观与周边建筑与环境达到相互辉映、协调的效果,使住宅建筑更好的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在住宅小区的设计过程中,要应充分体现住宅小区的主题,确保建筑色彩与住宅小区的主题保持协调一致,使平面、立面布局都具备文化、艺术感。在满足通风、采光等要求的前提下,住宅建筑错落有致,互相呼应。

3.4住宅区环境设计

住宅小区的设计应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人性化的设计住宅,营造温馨、舒适、宜人的住宅环境。

1)住宅小区要考虑到出行交通的便利性问题。目前住宅小区通过将住宅组团作为交通的终端,来达到交通的有效组织,合理解决人车分离的问题,这也是住宅小区交通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实现人车分离的目的,可充分利用绿化、景观以及设施等。也可在住宅组团等设置停车场,这样人车距离不至于太远,同时能保证人们享受外部景观环境,还能达到出行方便、交通安全的目的。

2)住宅小区要考虑到人们社交活动的要求。目前住宅多以一梯一户、一梯多户等形式呈现,这样同一楼层同一单元的的两户或者多户的住户就构成了一个基本的社交单元,不仅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还有一定的开放性,满足人们之间的交往需求。这种单元式的住宅模式是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空间上对人们的交往设置了更多的障碍,约束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在住宅小区设计时,要全面考虑到人们交往的需求,努力去降低这种空间上造成的分隔、障碍。在外面交往环境上采用丰富、多层次的手法,构建有序交通流向,合理引导人们进行交往活动,营造良好的邻里交往氛围。

4、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住宅设计的要求不在仅仅局限于物质、生理生活层面上,而是更多的趋向于精神层面。为了满足人们对住宅小区的全方位要求,住宅设计者要从不同层次居住者的精神层面出发,追求文化、物质以及环境相统一,达到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相协调,力求住宅小区在规划和建筑设计上的新发展、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小静.浅谈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住宅小区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2.

住宅规划篇(7)

【关键词】农村住宅 规划 研究进展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农业人口占据了全国大部分的比重,农村住宅占全国住宅问题的78.1%,是我国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1]。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地区的住房需求有了很大的释放。从传统的茅草屋或砖瓦房逐步迈向现代化的楼房,在农村住宅大量修建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大量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建房的无序化,面积超标,乱占耕地,许多房屋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大量的生活污染及生态破坏,道路和供水等基础设施极度缺乏。农民终其一生的劳作成为了建房,再建房的循环当中,对农民家庭及社会经济带来的极大的阻碍,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近十年以来,尤其是国家的新农村建设指导思想,促使许多学者进入农村住宅规划这个研究领域,许多大学生村官及志愿者也积极投入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去,为乡村地区作规划,但农村住宅修建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依旧存在。许多研究者在对农村住宅建设的研究中,对上述的大量现状问题进行了调查与总结,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研究成果。本文通过对最近十年左右对农村住房规划研究的期刊论文的研究,希望找出其中有用的思想及作法,也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发展农村地区提供宝贵的借鉴。

1.农村住宅规划概述

1.1农村住宅规划的背景及相关国家政策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土地面积虽然丰富,但耕地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们以全世界不到10%的土地,承载着世界22%的人口。所以对耕地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2]。在中国的基本国情面前,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农村地区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要求,并作出了加快农村居住环境规划与建设的战略部署。

国家对农村住宅规划的关注,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有了。1979年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农村房屋建设工作会议,提出对农村房屋建设进行规划,1981年,国务院发表《关于制止农村建房侵占耕地的紧急通知》,同年第二次全国房屋工作会议的召开及《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颁布。到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3]

社会经济的进步,农村的巨大变化,引起国家在这方面的科研重视。2007年,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项目作为“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之一,由建设部、科技部、国土资源部、教育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相关单位共同组织实施,目前正在向地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征集课题。[4]

1.2存在的问题

报刊杂志常提到的“空心村”“马路经济”等现象说明了当前农村住宅存在的问题是普遍的,集中体现在:违规占地,用地浪费,不节能,环境生态易受破坏,基础设施不完善,空间功能不配套,丧失传统的历史文化积淀。整体表现为居住环境不理想,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

1.3农村住宅规划的意义

农村住宅规划,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集约建设,可以节约用地;统一规划,修建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力,提升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同时,对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有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2.近十年的主要研究成果

不同的研究者从多个角度对农村住宅规划进行了研究,有从政策管理的角度的,更多的是从建筑的角度和城乡规划的角度。

2.1政策管理角度

政府在规划建设中承担着主导作用。农民作为一个群体,但其行为却是个体行为,政府必须合理规划,加强政策引导,如果可行,还应该提供相应的建筑规范标准。

农村住宅的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有研究者认为,目前已基本满足有房可住的第一阶段,要逐步迈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第二阶段,为以后的精细化、特色化的第三阶段打下基础。[5]

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带来的产业变化,我们可以将农村住宅分为三种类型,城镇型、半农业型、农业型住户。它们分别适用于近郊以商业活动为主的农民家庭,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民家庭和远郊以务农为主的农民家庭[6]。这种划分充分考虑了社会的实际需要,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2.2建筑设计的角度

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联合开展的课题:农村住宅建设创新性试验——重庆市农村住宅设计暨抗震技术课题研究,提出了一种“模块化设计”的新型设计手法。它以单体建筑作为一个基础,首先确立了三种平面分别为L形,T形,Z形的基本单体形态,利用单元模块,针对不同场地,不同单位量,不同朝向进行组合与联结,形成变化丰富,形态不一的建筑组团。从而作到对自然环境与地形的高度融合,值得借鉴。

更多的学者从房屋建筑的角度,对其平面布局,功能空间设置,绿色节能方面进行建筑设计的研究,使其贴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并尽量与当地气候特征及文化背景相融合[7]。王玥等人,对杭州地区农村住宅现状进行调查,特别是建筑物理环境测量,针对传统住宅的物理热环境不尽人意,热舒适度差的特点,给出了自己的改进意见,从朝向、间距、墙体、屋面、门窗等从建筑节能的角度给出了新的设计,以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8]。

如何解决农村的基础设施问题,有学者专门对于农村住宅中的供水,污水处理,秸杆资源与沼气生产,动力地埋式一体化处理技术的工程技术进行了介绍。[9]对农村住宅的建筑工程操作提供了极好的指导。

2.3城乡规划的角度

城乡规划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其中的研究者有建筑的背景,有的是地理与人文的背景,他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加综合,从地理、文化、生态、环境的多视角来进行思考。地理信息系统给了我们更广的视角,有研究者利用GIS空间数据的分析方法,将全国农村住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谱系。全国分为116个基础样本类型,用于不同建筑气候地形特征等条件下各地区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的分类指导。[10]

在千村一面的今天,大量的传统文化的缺失让有的研究者建议:保护文化遗产,尊重地方特色。当下普遍兴起的农家乐等乡村旅游,让研究者想到了旅游地区的住宅模式,以保障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接待功能。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住宅规划进更加注重与当地产业项目的策划,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增加村民的增收途径。

由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大多数的研究者都认识到了节约用地的必要性,同时,他们还对加强农村住宅院落及住宅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建设节能生态型住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11-17]

3.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3.1未能充分结合产业的发展变化。针对目前大量人口面临从农村向城镇转型的新型城镇化阶段,旅游业及新兴工业的带动,农业现代化,大量农业机械的应用,道路修建,土地平整,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已经引起农村社会的极大变动,我们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广泛结合这些社会变化。

3.2未充分结合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内涵相当丰富,它代表了老百姓对自然的一种朴素的哲学认识,某些文化还具有相当的地理知识。我们应该广泛将传统文化与自然地理相结合,建造适应当地气候,地形地貌的有传统文化底蕴的农村住宅。3.3立足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高度,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不仅要配套建设村落本身的基础设施,还要加强村落体系的研究与规划建设,形成自然的商业体系网络。

4.结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在农村的住宅建设中,必须做到规划先行,逐步实施,从而实现秀美山川,和谐乡村。给未来留下一个人文的,生态的,有活力的乡村地区,也给我们今天生活的人们留下一个传统的根。

参考文献:

[1]姜乖妮;李春聚;孙晓璐,新农村住宅规划建设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03

[2]闫有喜;徐放,浙江省山区农村住宅节地规划技术的构建与应用[J]小城镇建设,2011.04

[3]谢晓林,新时期村镇住宅规划建设管理政策的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9.05

[4]华建,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项目启动[J]城市规划通讯,2007.21

[5]李剑桥,南宁市农村住宅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广西城镇建设,2011,04

[6]曹智富,对农村住宅规划建设的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2,07

[7]黄樟,新农村住宅设计探索——以“2010年南宁市新农村住宅设计方案竞赛”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1,11

[8]王玥;葛坚;田轶威;徐颖,杭州市新农村住宅建筑节能减排技术应用研究[J]现代城市,2010.03

[9]褚作勇,江淮流域新农村住宅资源节约方案介绍[J]住宅科技,2007.12

[10]杨贵庆;庞磊;宋代军;陈菁菁我国农村住区空间样本类型区划谱系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0.01

[11]王春梅;郭莹莹;邵莲芬,驻马店地区农村住宅的现状及规划设想[J]价值工程,2011,18

[12]张金伟;张雷,新农村建设中的旅游型住宅模式——林州石板岩乡调研侧记[J]小城镇建设,2009.01

[13]赵小龙;周骏;孟海宁,经济发达地区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探析——以浙江兰溪市西山寺村新农村住宅建设为例[J]华中建筑,2010.08

[14]李晓玲,面向“节约型”社会的农村住宅规划节地研究[J]建筑经济,2006.06

[15]王宗侠;段渊古;李勇,渭北旱原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12

[16]焦凤祥;奚星伍;许二明皖北地区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初探——以宿州市埇桥区夏刘寨村为例[J]安徽建筑,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