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住宅空间设计

住宅空间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4 16:23:51

住宅空间设计

住宅空间设计篇(1)

1.1保障性住房的空间设计

近些年来国家推行廉租房、保障房建设,鼓励建造中小套型、经济型住房满足大多数老百姓的住房需求。这类住宅空间设计均为小户型,套型面积均在30~60平方米左右。未来这类住宅产品也会遇到诸如商品住宅空间设计可变性不足的问题,而且此类住房多以小户型空间为主,空间可变的弹性更低,应高度重视对此类住宅产品的可变性与适应性研究,避免造成此类住宅产品因使用寿命缩短而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1.2住宅产业化

我国住宅产业化、工业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相比国外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住宅产业化提倡工业化装配式住宅,除衔接部位现浇以外,全部结构构件均为工厂预制,现场安装。住宅空间设计,提倡住宅参与,住宅空间可变化的支撑体住宅,房间内墙体和隔断以及卫浴、厨房设施均为工业化集成部品,工厂预制、现场安装,空间组合可根据住户要求弹性变化。这样开发商仅承担支撑体结构部分的工作、室内部分由住户和二级开发商即房屋销售策划单位共同完成。这种建设模式迫使住宅的设计、建造、住户参与、结构体系及下游定型产品的开发研究进行相应升级改造,使住宅产业焕发了新的生命,以科技带动生产。

2住宅可变空间设计影响

2.1空间容量

传统的住宅空间设计基本规定一个空间仅有一个功能,如客厅、卧室等,现代居住空间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增大,更多的单一功能被复合成多功能空间,如厨房兼餐厅、书房兼客卧、卧室兼书房、多功能起居厅等,尤其在安置房和保障性住宅的空间设计中,为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面积,这种复合空间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过去单单用功能空间来定义某一房间的使用用途就变得相对困难。在住宅可变空间设计中采用空间容量的概念来界定房间的使用性质更加贴切和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显示了空间可变的量化指标。如某一卧室兼有卧室、书房、起居厅的功能,相对而言它的空间可变的能力就相对较高。家具在功能空间中起着标示空间尺度的作用,同时它也能定义空间中所包含的空间容量的多少,在住宅家具当中,床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家具,如下图所示,具有床和书桌是最基本的卧室兼书房的两个空间容量的房间布局,随着家具的增加,空间的可变和包含的功能用途即空间容量也在变大(见图1)。

2.2结构和设备

2.2.1结构技术空间的存在必须依靠结构的支撑和围护构件的围护才能形成,在这之中结构技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一直在寻求突破结构对空间的限制作用,随着现代结构技术的发展和空间设计手法的多样,现代住宅空间的变化并不完全依赖结构的支撑和结构技术的进步。在近现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结构的支撑作用和围护作用逐渐分离,为在结构支撑的大开间空间内采用轻质围护构件形成可变空间创造了条件。大开间结构技术可以提供容纳多种空间容量的可变空间,这在技术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这种空间的获得也需要采用特殊的结构做法,造成工程造价的攀升,如厚板结构、无梁楼盖、预应力楼板等;对于住宅空间设计,可能并不需要单一空间容纳如此多的空间复合功能,或许同一家庭也并不会如此频繁的变化空间,因此单纯追求结构技术的进步不能完全解决住宅可变空间设计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应有区别的看待结构技术对住宅可变空间设计的限制和促进作用(见图2)。

2.2.2设备服务空间设备管井虽然相对于结构体系对于空间的影响力较小,但对于服务空间(厨房、卫生间)的空间位置与布局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而合理的服务空间布局对于整体空间的灵活性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参见上图2)。设备服务空间主要包含厨卫空间,这一部分及其内部的竖向管井对住宅可变空间的弹性变化影响较大。主要原因是这一部分空间在居住空间中属于不经常变动位置的附属功能区,内部的竖向管井大多位于套型内部竖向布置,对住宅可变空间的可变性限制很大。在住宅可变空间设计中,对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一是将厨卫空间置于主体空间之外,即偏于主要功能区两侧或次要的采光和通风面,使主要的功能区尽量方正,便于空间弹性变化。二是在套型内部采用全部或局部架空楼板的方式做同层排水,将横向干管集中到公共区域的集中竖向管井中再竖向排放,这样使厨卫空间位置的改变不影响其他楼下住户。传统做法因竖向管井布置于下层住户套内空间产生嘈音干扰和检修不便,及对住户空间改造的限制作用而难以满足灵活布置空间的要求。

3住宅可变空间设计理论方法探讨

住宅可变空间设计的理论方法很多,国外比较流行的是SAR理论和方法,它将住宅的可变空间设计归纳为支撑体和可分体的设计,支撑体即为支撑结构和护结构,可分体即填充体,由用户装修设计完成。SAR理论具有可变空间设计的普遍适应性,对于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均适用,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它更像是一种建筑学的指导方法。在国内,80年代东南大学鲍家声教授将SAR理论引入国内,出版了《支撑体住宅》一书,90年底,香港大学贾贝思教授出版了《长效住宅—现代建宅新思维》(1993年)和《居住空间适应性设计》(1999年)两部著作,对住宅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同时国内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均对住宅可变空间的适应性和实践操作性进行了探索,积累了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住宅可变空间设计最直接的设计出发点就是为了满足家庭成长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居住空间需求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家庭规模和家庭成员人数的增减,二是家庭成员在家庭生命周期内的个性化需求的差异和变化。对应于这两种需求可以在住宅套型空间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可变性来解决。纵横向可变空间设计策略基于SAR理论的核心概念,强调不过分依赖结构和技术的先进性,立足于住宅空间设计特点,将住宅的可变性与住宅空间套型设计紧密结合,适合绝大多数的大开间和中小套型的住宅可变空间设计。

3.1纵向可变性策略

3.1.1套型组合策略在住宅市场上,中套型面积一般在90~120平方米,适合核心家庭居住,小套型面积在40~60平方米左右,适合独居老人或年轻人居住。市场上既有套型对于主干家庭的户型的缺失以及家庭成员成长变化带来套型变化的需求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住宅可变空间套型组合策略以中套型为主,将小套型作为可变因子与中套型进行变化组合,可变化出多种户型组合方案,在结构基本不改动的情况下就可实现套型空间的可变性。在实际操作上,住户根据家庭成长变化的需要,可以采取先购入相邻的中加小套型,在空间富余时将小套型出租出去,以减轻经济压力;或先购入中或小套型,根据家庭成长变化情况再购入相邻套型空间,只是相邻套型空间在同一时期搬走的可能性不大,在操作层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3.1.2套型组织策略套型的组织策略可借助套型间预留门洞,通过在需要时打通门洞来实现套型间的组合,也可以通过改变通道内走道上户门的位置将两套户型组织在一起。在不依赖结构变化的情况下实现套型空间在纵向上的空间变化。(1)预留门洞在每套住宅户型内均设有分户门和厨卫设施,通过打通两套户型间的分户墙即可以实现套型间的合并,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套型设计之初即在分户墙体内预留将来要打通或封堵的门洞,仅需简单的改造就可实现套型间的合并和分隔。如我国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保障房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和拆迁安置房以及SOHO类住宅空间均可用这种方式实现套型间的组合变化设计(见图4)。(2)改变走廊中门的位置套型组织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改变公共走道上户门的位置将两套户型合并或分隔开来,两套户型具备原来的功能,仅在空间使用上有变化,适合家里有老人独住的主干家庭选用;在政府组织的保障房可变空间设计上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参见上图3)。

3.2横向可变性策略

3.2.1套内完全可变型(1)生长发展型在高房价的楼市背景下,能够通过赠送或“可变”等形式让购房者在同等价钱之下,获得更多的使用面积,这样的高性价比户型产品深受购房群体喜爱。这种预留户型的功能弹性,让客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根据自己需要决定功能的分配。甚至进行前后或左右的拼合,达到空间使用的伸缩性和功能使用综合性。这种形式是目前商品房市场上户型设计比较普遍的设计策略,比如入户花园、空中花园、设备平台、飘窗、错层露台等,因上述类型在面积计算上仅算一半面积或不算,事实上给了购房者一部分的赠送面积,业主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家庭成员的增长对这部分赠送面积进行简单改造,成为多用途的功能房间,从而实现居住空间的可变性(见图5)。户型具有典型的入户花园及空中花园特点。运用大面积入户花园,空中花园,空间可灵活设计,舒适度很高。经济型小户型赠送面积较多,厨房客厅外接阳台,卧室采用飘窗设计,居者可根据自己的需求二房变三房,甚至四房。(2)大开间可变型此类住宅可变空间设计的理念来源于SAR理论的支撑体和可分体概念,主要有支撑和围护结构提供较大开间和进深的套型空间,套型内很少或没有承重结构,套型内空间可以灵活变化。国内目前主要探索的是CSI住宅,大开间灵活可变住宅,设备管道集中在公共部位,厨卫做同层排水,厨卫位置及房间隔墙均可变动,灵活可变程度较大(参见上图2)。

3.2.2套内局部可变型住宅可变空间设计研究对于因居民个性化需求或短期内空间可变的需求往往采取套型内部局部可变型解决方案,这种方案不改变套型空间面积,仅采用变化家具和用灵活隔断重新划分空间来获得空间的可变性。(1)半间房设计半间房又称为多功能房,面积在8平方米左右,在中小套型空间中半间房的功能可变性作用非常明显,既可以作为婴儿房与父母卧室相通方便父母照顾,也可在幼儿长大后作为独立的幼儿房、青少年房,同时在青年成家搬出去独立居住后半间房还可以作为客房、老人房、保姆房或收纳储藏间等。半间房作为套型空间设计的可变因子起到了与其他功能空间互补和复合转换的功能作用(见图6)。(2)功能变换型通过变换功能房间的位置,来满足住户家庭成员增减和家庭个性化套型空间可变的需求,此种功能变换要注意楼板底部结构梁对空间的限制作用,空间宜方正,这样功能变换才更容易实现(见图7)。(2)套内空间灵活隔断通过采用成品灵活隔断来分隔空间,可较快的实现住居空间的灵活可变。如天津阳光100•时光里项目,“阳光100•时光里”最大的产品特色是全敞开式的无梁无柱空间,不仅具备100%得房率,更有移动软墙,室内空间可随着墙体的滑动自由组合,88平方米的房间可以根据住户的生活所需,自由变幻空间功能布局。移动墙科技给业主带来DIY的空间创意生活(见图8、图9)。

4结束语

住宅空间设计篇(2)

关键词:住宅建筑;空间设计

住宅建筑空间设计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设计者更应该深入的了解生活的需求,住宅建筑空间设计就是生活的设计。当今的住宅建筑空间架构呈现开放、流动、多元的特征趋势,空间的开放允许生活行为的交叉重叠,区域的分隔变得灵活而富有弹性。

一、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

1.使用要求。空间设计应考虑的因素很多,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对设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生活居住用房中的卧室,是满足人们休息、睡眠之用;客厅是会客之用;工作学习用房中的教室,主要是满足教学之用;观众厅是满足演出、观赏和集会之用;陈列厅是陈列、展示之用。因此在进行这些空间设计时,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满足各自的使用要求。

同类使用性质的空间,由于使用对象、使用方式和使用人数的差异,对空间的形状、大小、空间高低、内部布置均将产生明显的影响。例如同样为卧室,在城市型住宅中或农村型住宅中,其考虑的内容就有所不同,它与集体宿舍和旅馆中的客房设计差异就更大。这主要因使用对象的不同,决定了使用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着房间设计。如阅览室,由于采取开架、半开架或闭架等不同使用方式,其内部布置亦不相同。演出性建筑的观众厅,由于容纳人数的不同,就直接影响其定额指标、平面形式和空间体积等。

2、空间利用。原有的住宅平面设计基本上是满足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客厅、卧室、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以及储藏间等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房间,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增强了对舒适性的要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对建筑空间的使用和利用上需要缜密的思考和斟酌,使住宅建筑空间更多的出现了大的开敞空间,尽量减少琐碎的空间结构,使业主在使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意的分隔空间,更加的人性化。例如某些住宅将客厅和餐厅完全连通,在使用时可以通过家具或者软隔等形式自然的形成各自独立的功能区,这样的优点是整体的建筑空间增大了,使用更加方便、灵活,提升了居住的品质。同时还有的小户型采用开敞厨房与餐厅结合的形式等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简捷的交通路线: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间的位置,可缩短户内的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所占的套内面积。交通路线的长短还与住宅的进深与开间的尺度比例有直接关系,当比例得当时交通路线最短。此外,还可以采取一些设计手法丰富住宅的房型,如设室外露台、顶层和首层的跃层等等,使单元住宅更具个性化。

二、住宅空间的组合原则

住宅的内部空间组合由人的生活需要所决定,同时又在改变着人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因此,既要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又要满足精神要求,还要考虑它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1.功能分区合理性原则。功能分区要清晰合理,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辅助区要分区清楚、布置得当.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扰、视线干扰、噪音干扰、气味污染,要争取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的“四明”, 都有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住宅的卫生质量。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把住宅空间的功能分区逐步细化,基本的公共活动区和私密休息区(即动、静分区)增加辅助功能区,进而将公共活动区分为家庭对外接待的礼仪区和家庭内部的交往区。这种细化了的功能分区的组合是:礼仪区―包括入口、客厅、餐室、客房、卫生间的对外区域;交往区―包括起居室、厨房、活动室、早餐室、家庭室;私密区―包括卧室、卫生间、书房、儿童房;辅助区―包括洗衣间、储藏室、车库、地下室、阁楼;室外区―包括室外花园、露台、庭院硬地、室外活动场地等。

2节能方面主要是关于房间朝向。厨房、卫生间等只有在部分时间使用,大部分时间是空着,其向南还是向北,有无直接日照,对于建筑节能而言差别不大。在满足通风采光,保证窗户的气密性和隔热性的要求下,厨房、卫生间不向南不影响建筑节能。而起居室已成为家居生活的核心,如果起居厅向南,白天有充足的日照,室内的自然热环境较好,可以大大地节约采暖和空调的耗能。

三、各功能空间设计

(1)玄关

近年来,“玄关”设计在住宅内部空间设计中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这也体现了私密性的观点。“玄关”除了具有更衣、换鞋、出门前整理容貌等功能外,还创造了一个室内外的过渡空间,起到分隔共、私活动领域的作用,同时为室内创造了一定的私密性。 玄关的面积以2-6m2为宜,不宜过于局促。

(2)起居室,客厅

大户型可以考虑起居室与客厅分开设置。客厅设置在靠近入口的位置,偏于对外。而起居室是家人使用的偏于私密的空间。面积一般在35m2以上,除了全套沙发外,还要防止其他家具和电器,比如电视柜、壁柜、立式空调等。中小户型的起居室与客厅合用,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面积在30m2到20m2为宜,最小不宜小于15m2,放置沙发、电视柜、壁柜、立式空调等。

(3)卧室

卧室是住宅最主要的功能空间,其设计的合理性是户型设计的关键。主卧室应视户型面积的大小首先子以足够的空间。小户型的主卧室使用面积应在14 m2左右,开间应不小于3.3 m,有摆放各种尺寸双人床的自由度。中户型的主卧室面积应在16 m2左右,开间应在3.45一3.6 m,有摆放各个方向双人床的自由度。大户型的主卧室面积应在18m2以上,可在摆放足够大的豪华型的特殊形状的双人床。主卧室还应有放置床头柜、平衣柜、化妆台、体闲椅等常用家具以及电视机等家电的充裕空间。主卧室应与主卫生间和储藏室套连或毗邻,以利使用。但主卫的门不应直接开向卧室。除足够面积的储藏室之外,还应设置附在主卧室墙内的壁柜,以放置常更换的内衣、贵重则物的保险柜等。次卧室应视家庭结构确定标准,老少二代居应有与主卧室标准相近的老人卧室,并考虑适老设施; 两代居的孩子卧室每间不应小于12 m2,并应有良好的朝向。卧室中充分考虑各种开关、灯具、插座的布置,做到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人们的活动行为展开。

(4)卫生间

卫生间设计最能表达细节,其设计的合理性是实现舒适家居的重要环节。中、小户型一般只设一个卫生间,其面积应大于4m2,平面的开间与进深比例要得当,至少应能合理地摆放座便器、淋浴器、洗面器三件套的卫生洁具,还应设置做卫生用的洗涤盆以及安放洗衣机的位置。大户型应设置两个或以上卫生间,其面积大小视户型面积而定,主卫生间面积在5 m2左右,洁具档次和件数随投资标准而定。

卫生间设计上的细节很多,从住宅建筑总体上讲,在多层或高层住宅中,卫生间不能设于下一层的卧室、起居室、厨房之上,在低层的独户住宅中也应尽量避免对下一层的影响,每层卫生间位置应相同,以利于供排水和防止户间干扰,排水组织应同层排放以便维修检修。卫生间的室内空间设计应注意护理老人、照顾儿童的方便。建造面积大、标准高的卫生间,应将干、湿、洁、污分开,将洗浴、洗消、化妆、入厕分成二个空间或两个空间,以便使用卫生间的平面力求方正,墙面、地面力求平顺,使室内空间整体性、流畅性好,以便清扫并给人以明快舒适的感觉。

此外,在供排水设计上,要注意采用节水型水嘴与洁具,管道与洁具连接便捷,水龙头取水用水方便。地漏排水要迅速,防止淹泡,地漏应设防返浊气装置,地面材料应具溅水后防滑功能。在电器设计上,要注意潮湿环境中电器防漏电,电器插头与灯具开关的位置应便于使用,预留电器及照明的接口和安装位置。在细部构造上要考虑有足够的通风采光条件并保护隐私,注意晾晒架、毛巾架、浴巾架、浴缸扶手等安装位置,甚至对更衣空间的设置、百叶门窗的刹一角方向、墙地贴面砖尺寸的吻合与对缝、每个角落都易于清扫等等细节都应充分考虑。

(5)厨房

大户型的厨房要考虑中餐区与西餐去分隔,厨房要比邻餐厅。中小户型中,厨房更加重要,尤其在小户型中,厨房是一个家庭的副中心。所以,建议考虑餐厨一体,增大使用面积,并节约空间。厨房一般考虑设置在一户中的北向,保持对外自然采光和通风,也把南向的好朝向让给起居室或卧室这样的主要空间。

(6)阳台

阳台是住宅内部外部空间结合的地方。根据位置和使用功能不同,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服务阳台。服务阳台一般和厨房相连,通常是封闭阳台,很多人将燃气灶、洗衣机储物架等放到服务阳台上。也有开敞阳台,放置户式中央空调主机、大型热水器储水罐、燃气立管及表等(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及规范)各有不同。少量与餐厅和工人房相连。不少面积较小的户型把与厨房相连的服务阳台当做炒菜操作间使用,区分了油烟区与无油烟区,也使原本窄小的厨房空间不那么拥挤。使用面积不宜低于1.5平方米。一个家庭最好有一个服务阳台。中小户型的服务阳台也可兼具洗衣、贮藏等功。

第二种是生活阳台。过去的户型简陋,阳台仅仅用来晾晒衣服,存放杂物,所以面积不大,关注度不高,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空间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希望能更多的接近大自然,所以阳台就成了人们通向自然地一个平台,人们在这里流连的时间越来越多,也愿意把更多的休闲活动放到阳台上,所以阳台的功能就越来越多,面积也更大,装饰也更讲究,和过去的阳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故有人将其称为生活阳台。生活阳台一般供人们休闲、赏景、晾晒衣物、养花种草,多与起居室相连,面积在3-5平米之间,不宜低于2.5平方米。大户型住在有很大面积的入户花园,也可承担起这类的功能。

三、结语

在进行使用空间设计时,一般首先考虑使用性质和技术经济条件,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考虑内部空间的构图观感等精神功能要求。如空间的比例,各个界面的处理,材料质感和色彩的运用以及空间气氛的形成等。

参考文献:

[1]周波.建筑设计原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2]武勇.居住建筑设计原理[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住宅空间设计篇(3)

关键词:住宅;设计;弹性空间

在住宅设计问题中引入弹性设计的概念,其目的在于运用相关的原则、方法、理论建立一种直接围绕着弹性住宅设计展开的较为清晰的整体理论框架,揭示弹性住宅设计发展的特征和趋势,提出行之有效的、适合中国特色的弹性住宅设计的理论及策略,以期待对现在的住宅设计给予以一定的启发。

1弹性空间设计的现实可行性

1.1社会经济的变化导致对弹性设计的需要

当今的社会正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可调整、发展、变化成为时代的特征,僵化、局限的空间模式己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住宅要能适应各种生活模式的需求,其起居空间与卧室、学习及家务空间的布局与大小要能相互调整,因为不同生活模式的家庭对各种空间的面积与功能及布局要求都不同。.如生活休养型家庭要求有较大的家务空间,对学习与专用社交空间则不做要求;而学习型家庭则需要有较大的专用学习空间;社交娱乐型家庭则需要有专用的较大面积的社交空间。所以,要能满足各种生活模式的需求,住宅内部各种空间的功能与面积大小必须要能相互转换。

1.2家庭结构的变化导致对弹性设计的需要

随着家庭和婚姻观念的转变,家庭结构逐步演变成从传统家庭中分化出来的核心家庭为主,并出现老年家庭、双亲无子女家庭、单身家庭,复合家庭及单亲家庭等几种家庭结构。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原有的空间划分方式不再适用,单纯的功能主义设计方式在此遇到了难题;而弹性的设计方法则会在充分考虑住户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基础上增加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例如采用轻质的非承重隔墙,运用标准化、可替换的建筑构件,区分固定的(有承载力的)构件与可替换的由住户决定的构件等等。这些措施都将对空间的灵活使用带来便利,增强住宅的适应能力。

2弹性空间设计在住宅设计中的具体表现

2.1住宅的弹性设计模式

(l)单元拼接模式

单元拼接模式是指利用多个标准的基本单元(可以是楼层单元、户单元或构件单元),通过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多样拼接组合,形成多种套型。例如可以利用预制的钢筋混凝土薄板拼装而成的盒子为基本空间单元,通过这些带设备的盒子结构单元在平面上的组合,户与户之间或联排拼接或前后错接,形成丰富的空间体型变化和可供选择的多种套型平面。

(2)灵活划分模式

灵活划分模式是指在住宅结构中尽量减少承重结构所占用的空间,扩大室内使用面积,利用易于拆装的材料进行室内的空间划分。在住房建造时提供针对多种类型、满足不同住户要求的可能性,如对工作空间、起居空间、辅助空间的需求,面积大小也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调整。同时,随着居住时间的发展、人口的变更及适应信息社会住宅室内功能的转变,住户可以相应改变室内分割。

(3)多向联系模式

多向联系模式是指在住宅单元的分隔墙中预留门洞,通过开关门洞,可以调整单元的大小和套型。

(4)空间扩展模式

空间扩展模式是指房间的扩大或房间数的增加,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一、首层室外空间的加建;二、阳台或平台的加建;三、利用双层立面间的空隙加建。例如利用一个基本单元和一个平台组成各户。平台可以作为室外空间,也可以作为加建空间的场地。住户购买住宅的基本单元,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使用平台空间,也可以自己决定加建部分的材料和加建空间的形状。在人们对自己的家舍打造一番后,整个住宅区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景观。

2.2居住面积不变情况下的弹性设计

在总居住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对住房进行弹性设计,达成更有效率地使用平面布局的目标。

(1)时间和空间对居住要求的不同。

在设计时我们采取在平面布局上做相应的循环式调整,设计手法注重平面使用功能上的重叠,这种方法一般适合于小型的平面布局。例如,如图5-10日式的住宅所特有的空间转换原则是通过在隔间拉门水平移动来实现的,从日式住宅传承来的拉门元素迎合了现代空间理论,它不仅有们的作用,还能代替隔墙。

(2)由于居住者的不同,则空间的设计不同。所以现在更为受欢迎的设计方法即为中立设计。所谓中立设计是指各个房间没有预先确定的功能。这种平面布局不是通过建筑布局上的调整来适应不同居住者的要求,而是通过适当的空间大小和比例,它们是依据可能的最大面积确定的,中立设计是一种非常灵活的设计方法。在住宅发展中,卧室逐渐失去了功能的单一性,如今卧室不仅用于睡卧,而且同时有起居、工作室的功能,当然也相应需要更大的面积。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人房间应有可置换的大小顺序,如儿童卧室也要有相应的面积,必要时可作为成人卧室,当然这要以合理的平面布局为前提在住宅结构和空间的形态设计时,运用中立性的方法,可以使房间无需空间和结构本身的变化而适应其中的任何一种需要。在现代的一些公寓住宅中,底层设计成居住、商业、公共活动、车库、储藏室等等,住宅的房间也可以为几个功能服务,一个房间可以根据住户的需求用做客厅、卧室或者书房或者餐厅,住户在房间功能的选择上有更大的自由。

(3)在住宅结构中尽量减少承重结构所占用的空间,扩大室内面积易于拆装的材料进行室内的空间划分。框架结构是较适合的结构系统,利用可以工业化制造,而且也可自由分隔室内空间,它所受的限制仅在于必须将厨厕作为固定的房间,但居住者可以将其余空间利用可移动调整的墙体以间隔。依此方式,平面布局的分隔可以使用与承重无关的轻型隔墙,并且可以满足不同的居住需求。此概念自开始就不仅是以达成住房建造上的一次性为目的,它希望达到住房使用上能持续对平面布局进行调整。

2.3居住面积可变情况下的弹性设计

⑴加建及改建方式实现的可变性

加建主要有侧面加建及上层加建两种方式实现住宅的可变性。侧面加建一般而言只能运用在相对狭小的范围内;上层加建则要求建筑的顶层可以事后向上加建并可依当时家庭组成的需求予以分隔,所以设计时应特别注重楼板的承载力,要求楼板能够承受较随意安置的隔墙负荷。侧面加建或上层加建需要事先确定加建的区域,事先在基地红线方面做广泛的施工准备,这样可以降低扩建可行性的难度。以当今居住密度越来越高的现状看来,集合住宅的扩建方式有其局限性,即仅限于上层加建及改建的范围;小住宅则有较多的扩建可能,尤其是在侧面加建方面。

⑵分隔或整合所实现的可变性

因经济原因,由侧面及上层加建、改建方式实现的可变性扩建模式一般不会被逆向拆除,因此无法满足缩小住宅面积的要求。而周期性法则表明在提高居住面积需求这一阶段之后,总是伴随着缩减阶段。分隔或整合的方式,才能真正满足上述的需求。运用这种方式,一个家庭的成长及萎缩可以借助于既能纳入住宅单元内又能独立于住宅单元之外的居住部分来调整。

结束语

通过弹性空间设计,空间与人的亲和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随着观念的更新和科技的进步,一些设计师提出了开放式空间设计的理念,把释放空间自由度作为设计的目标,通过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及概念产品的设计,实现了部分室内空间的自由开合,这是弹性空间设计方法研究中具有实质意义的一步。

参考文献

[1]彭一刚著.建筑空间组合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王其钧,谢燕编著.现代室内装饰.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住宅空间设计篇(4)

关键词:城市住宅;住宅建筑建筑设计;公共空间

住宅的质量与每个人的生活水平有密切关系。住宅建筑尤其是其公共场所的设计,应确保个性化和专业化,充分反映住宅建筑的现代特性;应以客户需求为指导,加强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住宅建筑生态化发展。

1公共空间的使用价值

公共空间是住宅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保障居民和谐共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居民通常会选择舒适感更高的房屋。公共空间是居民的重要活动场所,对居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设计师在住宅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居民的建议,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并以舒适度为标准进行个性化公共空间设计。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基本建设用地面积减少,实现建设成本和舒适性的平衡已成为设计师的一大难题。

2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2.1标准层设计

住宅建筑中,楼梯和走廊等是居民通行的必要公共空间,也是居民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空间,故须重点关注此类公共空间的设计。标准层设计应注重增强公共空间对居民共存的辅助作用。考虑居民不同的共存要求,重点关注导视系统、材料、照明效果等方面。

2.2楼梯厅设计

楼梯间和电梯间的改进设计可以提高建筑空间的使用效率。在每栋住宅建筑中设计单独的套内空间,并将其与室外楼梯相连,以实现邻居之间的互动并确保各自的隐私。楼梯应至少于一侧设扶手,梯段净宽达3股人流时应于两侧设扶手,达4股人流时宜加设中间扶手。室内楼梯扶手高度自踏步前缘线量起不宜小于0.90m。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0.50m时,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室外楼梯临空高度在24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临空高度在24m及24m以上(包括中高层住宅)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0m。300mm高梁可做到3600mm宽的开间;350mm高梁可做到4200mm宽的开间;400mm高梁可做到4800mm宽的开间。100mm厚板可实现2500mm净跨(踏步数10以下);150mm厚板可实现3750mm净跨(踏步数15以下);190mm厚板可实现4750mm净跨(踏步数18以下)。

2.3大厅走廊设计

随着住房形制的发展,走廊式住房在住宅建筑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走廊广泛应用于公寓楼,具有极好的使用价值。如今,土地资源稀缺,商业用地严重不足,如果居民总量太大,则公共空间不足。将首层住宅改成大堂的方式常会导致净高不足,应注意首层层高、梁的位置、管线走向。合理的走廊设计可以提高走廊的利用率(见图1),或将楼梯间扩建为住宅大堂(见图2)。地上楼梯间不通向地下室,空间一般还是比较宽裕的,但对于需要通向地下室的楼梯间,首层通道及下地下室梯段均缺少对面层厚度的预留。

2.4屋顶设计

顶层是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住宅公共空间设计中,应注意顶层设计,提高屋顶空间利用率。1)考虑屋顶交通问题,满足屋顶运输的基本要求在屋顶交通设计中,应确保每个建筑物的垂直交通管理系统都能使屋顶平整,还可以通过设计螺旋走廊来处理路径问题,提高屋顶的光滑度,实现屋顶套内空间的高效利用。2)为确保屋顶的可达性,应考虑屋顶的应用功能不能简单地设计屋顶花园,而是要丰富屋顶的使用功能,激发居民的爱好和主动性,可设计屋顶健身运动区:①设置健身运动区,配置健身器材,满足居民的健身运动需求;②设置儿童游乐区,还可以在儿童游乐区旁设置亲子游乐区,为居民的亲子游戏和娱乐提供场所;③创建绿化屋顶,屋顶种植绿色植物,改善住宅建筑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可见的风景,屋顶绿化还具有隔热和净化空气的作用,有利于降低建筑能耗;④创建屋顶休息区,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交流的场所,屋顶具有自然环境优势,例如视线极佳、阳光充足,可配置椅子等基础设施,为居民提供舒适温暖的户外休闲娱乐场所(见图3)。

3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住品质。在合理运用空间的基础上,加强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营造宜人、舒适的公共空间,可促进住宅建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姿彤.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J].设计,2019,32(4):96-97.

[2]周沁.基于人本主义思考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转型[J].城市住宅,2021,28(3):154-155.

[3]刘佳林.浅析住宅小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现代园艺,2018(21):161,199.

[4]杨杰.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19):101-102.

住宅空间设计篇(5)

早期的包括现在的一些低密度住宅规划设计更注重单体本身,户型本身,讲究它的豪华气派,室外空间质量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以为在庭院中有养花弄草、挖池叠石的余地就足够了。实际上这只解决了庭院有无的问题,还没达到庭院私密性的营造和使用功能细化的层面,更不用说上升到艺术性的高度了。在室外空间的设计中,更需强调其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和渗透,既要照顾阳台、露台、庭院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庭院空间区域的使用功能和空间效果。再就是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同时,相邻低密度住宅的室外空间之间互相影响,即便是私有庭院,也要与小区景观空间体系相协调。

而作为一个完整的低密度住宅来讲,它的室内生活空间跟室外空间应该是统一的,密不可分的。可能室外空间看起来是足够的,但是要把低密度住宅当做生活空间考虑,而不是作为财富炫耀载体来看,它的室外生活空间相当重要,这样对它的设计,包括它的私密性,有效利用空间大小等方面的考虑更具有实际意义。

1 不同的使用人群对空间要求不同

低密度住宅作为高端住宅的统称,从最高端至最低端之间,应该有一个过渡产品。这些产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决定低密度住宅市场多样化,而且更多的划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的人群有迥异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生活方式对户型的影响,在普通公寓和低密度住宅产品中效果完全不同。普通公寓住宅是求大同、存小异。而低密度住宅由于室内外空间的充足和灵活,则是求大异、存小同。人们选择低密度住宅,也就是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样,开发设计低密度住宅,也就是设计一个适应于新生活方式的容器。

低密度住宅规划之初,应该详细研究其可能的客户群的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惯、文化观念、价值取向乃至精神追求等人文因素,还有使用特征、消费特征等诸多方面。如,在北京市高端低密度住宅市场需求调研分析中,在针对度假物业使用时间的调查中发现,有83%的受访人群每月使用一次以上,其中,每周使用一次的受访者达到28%。周末前往度假型物业居住,已经成为他们郊外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在针对度假物业使用人群的调查中发现,有92%的受访人群喜欢10人以下一起度假。这些度假的人群同时喜欢用小范围内的聚会来和大家分享闲暇时光,因此更注重室内公共空间。而对于把低密度住宅作为第二居所的人群来说,他们购买低密度住宅是为了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因此比度假型人群更注重私有的庭院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注重回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必要而详尽的调查有助于把握整体的空间设计。

2 低密度住宅室外空间的私密性

以往很多低密度住宅室外空间是规划后剩下的空间,本身私密性和功能没有考虑周到,只是有了庭院的面积,可以养花种草,但是这样的空间经常无法保证业主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避免干扰。在低密度住宅规划阶段开始,就应该对室外空间作出统一考虑,如何保证庭院的私密性,又要保证在庭院之中对外面的良好的视线。

独立住宅的最不利间距在六米左右,既不利于侧窗的开设也不利于侧院的使用,遗憾的是,目前独立住宅大多数项目恰恰如此。宅间距离要么远些、要么近些。调整卧室的位置与良好的社区规划布局,能有效改进独立住宅的私密性。

3 低密度住宅室外的邻里空间

3.1 邻里空间

居住空间不仅仅是城市地域空间内某种功能建筑的空间组合,还是人们生活、居住活动所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系统。居住空间从其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社会空间,城市居住社区是一个由家庭、邻里等基本单位整合而成的社会、空间统一体,其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组织单元,若干具有密切交往和稳定交往与互动的家庭就形成邻里,若干个邻里的有机整合就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空间系统,即居住社区。邻里住户间的关系变化很大,有些地区邻里住户间只是点头、打一下招呼而已;有些地区关系很近,经常有交谈、互相帮助;有些妇女还经常在一起议论、交换信息,有时某家出了事,邻居们也会去安慰照顾。一般在出现危机的情况下邻里住户间为保卫共同利益,互相间的关系达到高潮。而低密度住宅相对于普通住宅,其邻里关系更弱,可能社区低密度住宅作为人的居住空间同样需要邻里空间,但是和一般居住区的邻里空间有所不同,需要更注意到各住户之间的私密性。既要积极创造适合邻里交往的空间,又要绝对保证住户不受干扰。

3.2 如何通过设计营造低密度住宅中的邻里空间

低密度住宅的邻里空间在设计中常被忽视,比起邻里关系,设计者们往往更注重私密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购买低密度住宅的客户群已经在意识形态和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已经从过去简单的追求到了现在非常高的要求,他们都与朋友、与邻居共同交流,共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因此买一栋低密度住宅不仅仅是买一栋房屋,更重要的是买到一群与自己经历相似,志趣相投的朋友作邻居,在一个温暖的、亲情的邻居氛围进行交往。

要制造邻里关系就应有灵活的规划布局,平行的邻里关系就不会太近,比如一大排房子,出门就是大路,人们在不碰到对方的时候,邻里关系就自然不亲切,就比较独立。而独立的房子围合起一个共用空间后,情况就改观了,只要处理好视角和透视关系,就会感觉邻里更亲近。

营造邻里氛围首先就应该有人们愿意置身其中的室外环境,只有停留才有可能发生交往,才有可能产生邻里关系。邻里空间讲究的是场所感,即人对场所的认同度。空间设计应以人的参与便利性为主,如中心庭院的碎石步道、木栈道、浅溪河石、廊架木椅等,设计多种参与景观的渠道。

4 室内外空间的过渡

在所有的建筑类型中,低密度住宅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融合得最好的,因为有最多的机会创造丰富多变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同时由于空间的复杂,低密度住宅室内外过渡空间也是最难于处理的一种类型。

由于很多低密度住宅规划设计中的脱节,规划、建筑、景观分别由不同的设计师来完成,就形成了一些盲点、一些空白。比如在建筑和室外相交接的地方,那些露台、平台、阳台、建筑入口处、门斗、雨罩等位置的细节设计,经常是既不属于建筑师的工作,又不属于园林师的工作。因而缺乏深入的设计处理。而这些位置对于业主的生活体验又构成非常重要的一环。在环境行为学的研究中表明,人愿意在半公共、半私密的空间逗留,这样他可以既有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感,又能看到外面人群或自然中的各种活动,如在阳台向远处眺望、在窗内向窗外看等。好的过渡空间设计能够极大地提高空间的可利用性与灵活性。过渡空间越充分,越有余地,居家的私密性就越强,也越少外界干扰,同时也越有助于体现业主的身份地位和尊严,当然也就越能体现其居住价值。

住宅空间设计篇(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所发挥的作用也随之不断的提高。如何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是就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传统艺术元素;住宅空间设计;融合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于个性化住宅空间设计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追求个性化设计并不意味着就要抛弃传统,而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充分的体现出来。由于,传统文化元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所以如果将这些流传至今的文化内涵与现代生活紧密融合的话,那么一定会使现代住宅空间设计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效果。

1什么是住宅空间设计和中国传统文化

1.1住宅空间设计

所谓的住宅空间设计,就是我们的家庭居住环境、公共空间、商业空间或者办公场所的设计搭配等。在进行住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采用的住宅空间、灯饰、视频等元素组合形式的不同,那么通过空间所表达出来的感觉和氛围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这一点在商业空间和家庭空间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关工作,才能将住宅空间设计的魅力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1)设计必须满足不同的使用要求。住宅空间装潢是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在充分考虑实用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住宅空间设计的魅力;(2)符合自身经济实力的要求。住宅空间设计不仅要做到经济实用、方便舒适,同时其对设计标准的要求,也必须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而决定;(3)布置合理到位。所有布置必须做到科学合理,才能在满足人类生理需求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4)充分发挥艺术点缀在住宅空间设计中的作用。适当的艺术装饰不仅可以为原有的设计内容增添色彩,同时也有效的提升了住宅空间设计的档次,是居室主人文化品位最重要的体现方式。

1.2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演化,而在演化的过程中最终形成了突出民族特质和风貌的传统文化思想和观念。在这些优良的传统文化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这些传统思想体系所蕴藏的科学文化精神,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首先凝聚之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给予了和谐较高的重视程度。而这也其实也是一种内部凝聚力所形成的强调以和为美,将个人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特殊的文化关系;其次,兼容之学。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自身的演化受到了影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封闭的,自古以来佛学在传播的过程中,采取的都是开放且兼容的姿态;最后,经世致用之学。儒家文化所崇尚的经世致用学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极为推崇的。如家文化虽然研究的出发点是人际之间的关系,但是最终却又回归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高度,是现代社会最基础的精神存在的形式。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发挥的作用

任何形式的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都蕴藏着一定的文化背景。假如住宅空间设计师想要设计出最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作品,那么就必须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为了设计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现代住宅空间设计,就必须在设计的过程中经济的借鉴传统文化的元素,并将其与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理念紧密的融合在一起。现代文化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应用于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不仅可以体现出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促进了现代人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紧密融合的意义

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居室设计紧密的融合在一起,不仅为现代居室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将传统文化元素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而这种运用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中国传统符号的体现方式

汉字书法和传统图案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而像中国传统图案中的人物、动物、图腾等符号经过历史岁月的洗礼,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意境,也为设计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假如将中国的传统符号作为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的一种装饰元素的话,那么不仅可以促进设计内在气质的大幅度提升,同时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生活环境的打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运用现代的加工技术和手法,将抽象的传统元素进行重新的排列与组合,增强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的艺术和生活气息。而在设计师进行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墙面内容的设计和展示是其表现自身设计能力最重要的方式。因此在进行墙面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运用传统图案纹样进行墙面装饰的话,那么对于墙面美感的增强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一般的地面设计则主要是使用一些具有特色的图形作为大理石的文案,这种方式不仅改变了地面设计单一枯燥的造型,同时也促进了其艺术欣赏性的提升。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对于卧室设计所提出的要求都相对较高,因此,必须在卧室设计的过程中,根据主人的性格和喜好选择含义和内容不同的图案进行装饰,才能将住宅空间设计的个性化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

3.2中国传统装饰构件在住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众多的中国传统装饰构件中,像传统的古典家具、传统建筑装饰构件、传统装饰陈设品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装饰构件。在很多古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木质结构梁架,不仅使室内的空间更加的宽敞,同时也体现出了古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而由花窗、门都构成的独特的空间,则是将室外的风景引入室内,从而丰富了室内空间的文化艺术内涵。室内所陈列的各种形式不同的装饰品,则在室内空间划分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假如在房屋面积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还采取实体分割的方式,进行空间划分的话,那么就会使本就不大的空间更加的狭小。但是如果采用带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隔断进行空间划分的话那么则可以在保持空间通透的基础上,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众多的中国传统家具中,明式家具以其造型流畅、结构合理且充分利用了木材的自然纹理和色泽,促进了家具文人气质的增强,而深受大众的喜爱。如果在住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将明式家具与紫檀木地板紧密的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典雅的风格,则比较适合于书房的设计。如果再加上一些设计精美的门环的话,则会让柜子充满生机,从而给人一种沉稳而美感十足的感受。而在餐厅设计的过程中,如果使用红檀木与羊皮灯搭配的话,这种天圆地方的设计理念也完美的诠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将中国传统家具的元素与现代家具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保持传统家具那种优雅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充分体现出了现代家具简单实用的特点。

4结束语

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的过程中,对于空间性质的追求会因为受到不同文化元素的影响而不同,而设计师则会在这些不同文化元素的影响下,而设计出不同特点的设计风格,但是不论设计风格发生怎样的变化,其自身经过长期积淀的主流设计风格是不会因为受到不同文化元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而积淀下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为现代室内住宅空间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住宅空间设计的完美融合,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的展示,提供了新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杨虹菲.浅谈中国传统艺术元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6(16):86.

[2]叶航杰,周甜甜.浅谈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特点及价值[J].大众文艺,2015(10):121-122.

[3]许松宁.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47.

[4]崔翊升,杨絮飞.浅谈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世界,2017(01):4-5.

[5]覃方亮.浅谈中国现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及应用思考[J].大众文艺,2011(11):50.

[6]彭璐.文化的空间容器———浅谈中国建筑设计与传统装饰艺术内涵[J].科技信息,2010(36):362.

住宅空间设计篇(7)

摘要在现代社会中,高层住宅交往空间的存在,越来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今高层住宅社会交往层面的缺失问题,简要介绍了传统民居庭院交往空间,对现代高层住宅交往空间的影响,着重分析了高层住宅交往空间塑造。

关键词:高层住宅 交往空间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TU241.8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量也与日俱增。由于人多地少,在大中城市、甚至是中小城市,开始大规模地兴建高层住宅。然而,高层住宅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形态,具有鲜明的两面性。高层住宅的迅速发展,为解决我国城市人口居住问题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满足了居民居住空间多样性的需求。但是,在高层住宅频频拔地而起的同时,愈来愈多的研究和调查发现,高层居住模式在社区认同、邻里安全、空间优化设计等方面,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邻里交往的日益消失。社会调查发现,住在单元集合住宅内的居民之间感情淡漠,缺乏相互帮助和关心。住宅楼栋内如果设置交往空间,则能增进邻里生活融洽,创造居民相识环境,但是这个交往空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二 高层住宅社会交往层面的缺失

1 缺乏安全感

传统居住环境有清楚的领域空间界限,带来明显的安全性。而现代许多高层居住环境中,由于功能化分区和公共面积的节省,使其公共空间缺乏层次,丧失了吸引居住者交往接触的积极功能,沦为无人的消极空间。居民们既没有领域感,又无法对公共空间形成有效监视,使这些空间极不安全,成为犯罪分子的活动场所。

2 对儿童和老人的不利影响

同低层住宅相比,高层住宅中儿童到地面活动的时间明显偏少,层数越高,这种与地面生活的隔绝越明显。由于缺少了同自然、社会的接触,极大地影响了高层住宅中儿童的健康成长。老年人最难耐孤独寂寞,无庸置疑,交往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老年人生活健康的重要手段,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退休后的老年人的社交圈变小,由于身体的原因,他们的社交范围以居住区为主,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和充分的邻里交往,能有效地调节老人的心理状态。如果长时间生活在封闭、与自然和社会相隔绝,没有公共活动场所的高层住宅中,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尤其对身体不好的老人,这种感觉会使他们感到绝望。

3 邻里关系的冷漠

邻里交往是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精神因素。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表明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邻里关系冷漠,正是导致高层住宅居民缺乏安全感和对老人、儿童的不利影响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好的居住规划设计,不仅应是生活方便、居住安全、环境舒适,而且也应是便于邻里交往与互助的。然而,在现代高层住宅设计中,过多关注的是居住条件的物质质量,忽视了居住者邻里交往的心理满足。

三 传统民居庭院交往空间对现代高层住宅交往空间的影响

传统庭院式民居邻里亲近度,远胜于现代新建筑区,这是与传统民居的形成特征密不可分的。传统民居的围合式布局在传统意义上,是封建家族制度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同一家族的人聚族而居,由小家组成大家。庭院肩负其生活居住等许多功能,是另一种形式的邻里交往空间。而现在则由许多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居住在一起,各家庭的日常居住生活中必然与庭院发生密切的联系,促成了邻里交往。传统的庭院空间的形制没有改变,其空间特色、庭院美学(包括庭院围合、分割及其装饰,陈设、铺装等)、庭院生态、庭院文化等都没有大的变化,于是传统的居住行为、人际交往尺度、生活习性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继承。而这种尺度正是小家与大家的尺度,没有血缘关系的家庭组成了情感上相当于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的大家庭。这是现代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所追求,而始终没有达到的人性关怀。

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道:“人之生也,不能无群。”良好的居住群体是达成居住者邻里与共、守望相助和身心愉悦的基础,也是形成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教育的载体。现代社会居住空间结构相对于原来的“单位大院”、“城市住宅区”,虽然更加注重改善居住的舒适性、健康性,注重加强居民的认同感、领域感建设,但这些仍然基于价值驱动的原动力,而不是真正基于从“人”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因此,现代住区中居民的交往需求得不到完全的满足,对比传统民居建筑居民的邻里亲近度仍然低很多。传统庭院兼顾了居民的家务行为、文化行为和社会行为,现代住区的宅间庭院则没有了家务行为的发生,而正是这种行为使得交往在某些时候能够与人的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交往的内容更丰富和人性化,在不经意之间拉进了邻里关系尺度。

从交通方面来看,相对于传统居住建筑户门直接对庭院开的方式,现代居住建筑的交通要复杂很多。最常见的模式是住宅单元的入口向院落开门,每个住宅单元由于层数、梯户数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户数。随着现代住宅高层化趋势的发展,在宅间庭院之下再建新的更细化的一级邻里交往空间,在住宅建筑中构建立体化的庭院,形成新的交往空间结构、新的住宅建筑模式,是顺应居民交往需求和居民的交往行为心理特征的途径之一。

无论从建筑设计还是住区规划的思路上,借鉴传统民居的设计方法,将规划与建筑设计一体考虑,将规划的平面思维与建筑的立体思维相结合,在进行交往空间的设计时,引入传统民居庭院的设计手法,并将庭院设计与建筑的立体化设计相结合,而不是仅仅从平面规划的层面构建庭院空间,才可以真正做到借鉴传统庭院空间与现代居住生活空间紧密结合,营造居住亲近自然、邻里亲密无间的居住氛围。

四 高层住宅交往空间塑造初探

住区交往空间中,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的空间层次,应与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公共性交往、社会性交往、亲密性交往、个人独处等不同的交往行为相对应。在设计中,尤其应该注意有助于亲密性交往的半私密空间的塑造。不同的交往空间领域为不同的交往规模服务,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该对不同的空间层次采取不同的处理手法,在围合感、空间尺度、设施安置等方面,采取不同的设计对策。

1 户外交往空间

高层住宅中心广场、绿地是公共性的交往空间,是居民在住区内部集中活动的主要场所。由于高层住区楼与楼间距较大,公共性的广场、绿地往往具有较大的空间尺度,在空间设计时应特别注意空间层次的划分。在设计中应根据交往群体的不同和活动内容的差异,综合设置既有综合性可供居民集中活动的空间,又有适合小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

组团院落空间是小范围邻里日常交往的地方,这种半公共半私密的交往空间,能有效促成邻里间亲密的交往行为。设计中应注意尺度宜人,环境亲切,景观小品的配置以小尺度为主,营造半封闭半围合的幽静,又不失活泼的氛围。

高层住区的院落空间无论规模上还是公共性上,都与传统的院落有很大差别。但是高层住区的院落空间在现代生活中,还是占据着重要地位的。院落空间和单元入口处,是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场所。

人的户外活动尤其是个人独处和亲密性交往活动,对于空间的私密性是有较强要求的。而公共性的交往活动,比如儿童游戏、居民散步等则相对较弱。院落空间能满足人们独处以及私密性交往的需求,属于住区交往空间层次中的半公共或半私密性交往空间,重点在于其空间围合的方法以及程度。

2 栋内交往空间的设计

传统村镇中居民户门对着街巷而开,私密性空间与公共性空间仅一墙之隔。而对于城市住区中高层住宅而言,从户门到单元门口之间还存在一个空间层次,就是楼梯间这一垂直交通空间。与传统民居的家门空间、檐下空间相类似,垂直交通空间实际上也是介于居民户内交往空间和单元楼外交往空间之间的中介空间,既不同于私密性强的居民户内交往,又不同于单元楼外的公共性交往,是一种过渡性的交往空间,可称为栋内交往空间。与水平交通空间的交往相比,垂直交通空间的交往价值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城市住区中,一个单元内的居民楼上、楼下甚至对门邻居互不相识的现象是相当常见的。这与垂直交通空间的局限性有关,栋内交往空间,主要是指户门至楼梯的走道,以及楼梯间之间的空间范围。通常考虑经济上的原因,都是只满足交通这一基本需求,人们的交往行为是伴随着上下楼这一交通行为发生的。而通常人们在垂直行进中停留的时间会比较少,在楼梯休息平台或走道中停留的时间则相对较多。垂直交通空间的这些特点,导致了栋内交往行为的单一性和短暂性。

栋内交往空间的设计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改善尝试:

首先,虽然栋内交往空间从形式上类似于传统院落中的檐下空间的过渡性特点,但从心理上并不存在这种过渡性。居民走出户门,即从户内私密性空间进入了走道与楼梯这一公共空间,居民对这一空间是没有私密感和归属感的,同一单元内的居民在栋内的交往也是很有限的。为此我们建议在住户门前与公共过道之间,增加一个具有半私密性质的过渡性空间。

针对目前栋内交往空间局限性较大的弱点,可以尝试在住户门前到楼梯间增加一个过渡性的空间,缓和栋内过道与楼梯的生硬感觉,创造栋内居民更多的亲密交往的机会。

其次,可以设置小邻里交往空间,可以通过对栋内交往空间进行合理分割,使得住户在栋内形成规模更小、更紧密的小邻里交往空间。例如可以在栋内每隔几层设置公共走道或者是空中花园,并有好的景观和朝向,形成可促使人们停留的邻里交往空间。

此外,还应该合理利用底层架空空间塑造交往空间,将高层住宅底层架空,设置绿化庭院,也是城市中用地面积有限的条件下,改善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和居民间交往空间的有效途径。架空层既具有内部空间的领域与防护性,又具有外部空间接近自然的特性。高层建筑底层架空,作为住户生活圈交往空间环境的组成部分,使建筑占天不占地,使这部分空间作为本栋楼居民生活圈交往的良好场所,同时成为生活圈与住区圈的结合部。在底层架空区域设置一些景观小品和公共服务设施,将大尺寸的空间划为若干近人尺度的空间领域,并赋予各种活动内容,丰富居民生活的同时,又便于人们相互交往。为增加人们在住区中户外交往的空间范围,可以考虑利用居住区中的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屋顶空间,作为增加户外交往空间的一种形式。

3 其他方面的设计

在高层住区中,完全可以利用中间楼层作为设置公共服务设施的场所,比如对于一栋16层的住宅,可以将10层作为公共服务设施层,设置图书馆、健身会所等,同时将每栋住宅的第十层用空中走廊联通,既提供了方便的交通联系,又便于居住在不同单元的居民之间的交往活动。住宅底层可以设置公共电梯大厅,适当增添一些绿化及景观小品,为住户创造更多的交往空间。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设置专门的邻里交往空间。

从心理与环境上营造交往氛围。交往氛围的营造,也就是对人们情绪的引导和激发,要自发地形成某种接触和交往,随和、轻松、无拘无束的气氛是不可少的。它应该可以让人随时乐意进入,且随时中断退出。

交往空间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太阳光线在室内空间形象中所产生的光影变幻的丰富气氛,是无可比拟的。其次色彩先于其它形态首先进入眼帘,具有情绪激活的作用。在空间造型诸元素中,色彩给人的视觉感受最敏感,最易引起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反映,对于强化空间的视场,有显著的效果。它对营造交往空间的气氛,主要起到形成视觉焦点、调整空间尺度、体现个性等作用。

五 结语

高层住宅虽然不是最适宜人类生活的居住环境,但它却是在我国人多地少国情下,解决城市住宅问题的有效途径,已经在我国大量存在,并且还将继续发展和存在下去。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现实,并积极地探索解决高层住宅弊端的各种可能性。探索了传统邻里生活的友好情感和现代居住方式的舒适便利,这两者间的结合,将是未来高层住宅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于雷:《空间公共性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