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师德修养总结

师德修养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2 21:30:11

师德修养总结

师德修养总结篇(1)

   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教师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要“守身如玉”,“一尘不染”,敬业尽职,专心致志,作好教育人的工作。做一名真正的教师,名副其实的教师,必须有高度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严以律己的精神。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的教育工作,不仅要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这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知和行的统一    

   就是要把学习道德伦理、提高伦理认识同自己的行动统一起来,使伦理与实践相结合。

      二、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教师要真正担负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职责还必须把这内在动机转化为行动,用教师道德的基本原则规范自己的言行,运用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实践,以提高实际效果。

     三、坚持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既要用外在因素进行自我约束,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自律和他律的结合。

     四、坚持个人和社会结合

   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过程中要把个人与社会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五、坚持继承和创新结合

师德修养总结篇(2)

关键词师德修养;途径;方法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2-01

当今的中国,正经历着全面的改革开放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社会格局正初步形成。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教师职业道德面临许多新问题。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如何提升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本文笔者就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谈一点肤浅的看法。

1提升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

1)加强学习,不断创新。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教师师德修养的必要途径。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前提,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古人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的:“学、问、思、辩”,讲的就是通过学习与思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离开了科学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教师的师德修养必然会迷失方向。

①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及其科学发展观,不断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只有透彻地认识人生价值,深刻地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摆正个人和事业的位置,正确处理义与利、奉献于索取的关系,才能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为良好师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② 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教育科学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教师必须坚持潜心学习教育教学知识,懂得教育规律,熟悉教育原则和方法,了解教改,关注教学动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有助于教师深刻的理解师德修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从而提高履行师德修养规范的自觉性。③ 学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把心中崇高的师德榜样,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在优秀教师身上,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所倡导的优秀品质,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体现了新时代师德的特点和要求,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把教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化、形象化了。如:欧阳代娜、李吉林、邱学华、马芯兰等模范教师,他们立足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学习他们的事迹,会使人的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境界得到升华。

2)参与实践,总结经验。道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关于提高一切个人修养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的师德修养与古代一些思想家所讲的道德修养的根本区别所在。以中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为基础的脱离社会实践的修养认为道德是先天禀赋的,人们只要能够自省,就可以“明心见性”、“致良知”达到“至美”的境界。我们的师德修养当然不能走这条脱离实际的老路。学习理论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将理论辅助教育实践,因为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教师道德修养的唯一标准,是教师修养的目的和归宿。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只有经过实践的反复磨练,道德认识才能日益明确和深化,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才能日益坚定,道德修养才能日益丰富,道德理论才能日益完善,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深化,才能达到一位教师所具备的道德修养和要求。

3)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倡导:“教师之间要团结无间,互相配合。”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要倡导谦虚谨慎,互相尊重,克服以邻为壑,更不能互相嫉妒,互相拆台,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教师要尊重对方,要善于从对方身上学到优点,对照自己的不足进行改正。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的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实践表明,加强学习是教师提高修养的前提,离开了学习的修养是盲目的修养,这种修养是缺乏自觉性的,容易迷失方向,是不可取的。而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则是教师修养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实践的修养只能是毫无价值的空谈。因此,教师的修养问题实际是一个实践问题。教师的理想人格,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的充实、提高和完善。

2师德修养的方法

2.1克己内省

“克己内省”是我国古代十分推崇的一种修身方法。“克己”是指教师要自觉的按照师德规范要求自己。“内省”就是“反思”只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言、一行、一念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克己自省”的实质就是自我审查、自我批判、自我纠正、自我调节以实现自我超越。教师要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解剖自己,勇于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时刻对自己的品性进行反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同时还必须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更好的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当前教师要以新世纪的师德原则和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以社会、学校中的模范典型、优秀教师为榜样,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塑造完美的教师形象。

2.2慎独

“慎独”是道德品质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把教师师德修养推上更高程度的重要方法。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有做坏事可能的时候,不做坏事。“慎独”出于《礼记・中庸》书中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良好的思想修养,要求学生做到的,学生不在的地方也能做到,在无人知道的时间和空间,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意志是教师滋生修养的重要保证,而“慎独”是锻炼意志的有效途径。教师自觉的纠正不良行为,不懈地同私情杂念作斗争,在自我批评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独处时依然保持良好的品质。古人尚知“慎独”,作为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更应该努力加强自我修养,通过自我修养,强化自己的道德意识,磨练自己的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把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2.3心理调节

人的心理活动,主要靠意识导向。心理失调正是人的意识趋向极端化的表现,心理调节就要调动自己的理智去遏制自己意识中某些不健康因素的极端化,从而恢复它的正常的导向作用,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教师要学会自我调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教师要善于驾驭自己,要让自己经常保持愉快、满足的心情,而且能合理的排解消极的情绪。要始终把自己规范在正确健康的跑道上,并沿着这条时而坎坷、时而挫折,但最终一定是洒满阳光的大道上勇往直前。在今天的信息时代里,由于刺激源的丰富多彩,教师的师德问题日趋复杂。作为当代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解剖自己,调节自己,加强修养,增加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树立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坚定道德意志,并在实践中进行道德行为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慎独”的境界,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才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

参考文献

师德修养总结篇(3)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及一切教育工作人员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2014年9月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与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贵州小学骨干语文教师亲切交流,勉励他们扎根西部,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习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的讲话,给全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结合总书记的讲话,放眼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正当其时。

一、社会转型,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郑重指出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以增强广大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道德的教师,就是具有专业伦理和道德人格的教师”。[1]“面对社会转型,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积极应对,具备必须的素质”。[2]这必须的素质,就包括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群众既需要提高物质生活水平,更需要提高精神层面的追求。这就需要加大加强对全民教育的关注与投入。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战最终全面胜利,当然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们兢兢业业,全身心育人。既要通过教育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也需要提升本民族的道德修养。学校是进行全方位系统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又直接决定了教育成效如何,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时刻关注师德建设,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二、急剧变化的形势,急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思潮涌动,尤其是西方的思想,泥沙俱下。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出现不容忽视的新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漫无目的地宣扬西式民主,公然抨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有的大力宣扬西方文化,漫无边际地诋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当然,还有职业倦怠所导致的偏激言论和错误观点,[3]在日常课堂上肆无忌惮地生长。这些问题不但不利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也与教师的职业道德精神和原则背道而驰。甚至某种程度上,还影响了党的教育方针的顺利执行,不利于学校对人才的培养。由此可见,当前情况下,在我国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可谓刻不容缓。

三、教育变革的背景,需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势在必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中之重。所以,教师需要专注于教育教学的发展,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形势。而丰富的专业知识,灵活多变的教育技能,崇高的教育理想,高尚的思想道德修为,良好的为师风范和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等,都是构成当代教师素质的必备要素。其中相当部分都被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所涵盖。可见,教育变革的背景下,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终归是因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提高教师素养的希望首先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养。

四、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为依托

中共中央2001年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公民道德建设包括社会公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家庭美德建设。而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公民道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师德修养总结篇(4)

作者简介: 李斯霞(1978―),广东梅州人,广东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德育。

[摘 要] 道德叙事是中西方历史上都存在过的优秀德育模式,它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受众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价值传递。在当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日益陷入枯燥说教的情况下,重新引入道德叙事这一古老传统,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提供一种优良高效的模式。

[关键词] 道德叙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37-03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9[本刊网址] http://省略

中国当前的道德教育体系,过度重视道德理论的灌输与传递,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接受习惯与兴趣爱好,这让道德教育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这种填鸭说教式的德育模式对受教育者道德养成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作为以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基础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授方式一直是该门课程的教师们积极探讨的问题之一。

一、道德叙事概述

(一)道德叙事的含义

道德叙事是教育者为提高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境界,采取讲故事的手段来传递丰富、鲜活的教学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来达到目的的一种教学活动和方法。其题材来源十分广泛,可以是寓言、神话、童话、歌唱、英雄人物、典故,也可以是教育者的自身经历或者他人的经历。人类古代的道德教育,无论是东方的《论语》、《孟子》,还是西方的《圣经》、《荷马史诗》等,都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的。它将人类最为朴素美好的道德价值观念通过故事的形式传递下去,激发人们内心深处最基本的道德遵从欲望。

(二)道德叙事的方式

1.道德叙事的题材。道德叙事作为一种古老的德育模式,有其特定的取材方式。其所阐述故事中的形象总是生动鲜活而全面,让人能够自觉浸润在其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德规范的传递,也是一个平等交流而非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受教育者在其中所受的影响总是通过自觉判断而非死记硬背产生的。因为教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道德叙事总是从生活中取材,通过适当的加工或拔高,让受教育者感受到道德故事中的人物就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一个个鲜活的人。当然,道德叙事的题材可以有多种,并非局限于生活中的故事,也可以是寓言、神话、童话、典故等,这类题材是对生活故事的提升与适当的神化,但其所要展示的道德规范总是贴近于人们的生活的,所以总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2.生命叙事是道德叙事的重要模块。生命叙事是道德叙事方式中十分重要的模块,是道德叙事的主要应用形式之一。生命叙事就是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或生命中的某段历程进行叙说和诠释。叙事主体由于讲述的是自我或者对自我影响十分巨大的生命历程,因而在叙事当中总会倾注大量的情感,讲述的总是些值得追忆和反思的经历,并且总能够激发听者的强烈共鸣。听生命故事的人总是带有一种探轶别人生命历程的好奇心,渴望与别人分享生命历程中的种种快乐与忧伤。分享的过程也是价值判断标准产生的过程,听者通过对叙事者的讲述用善恶标准进行自觉判断,从而在善与恶之间做出自己的选择。当然,作为培育祖国下一代的德育课程,所讲述的生命故事总应该是积极向上的,就算是消极的也应该是积极故事的反衬,是能够让受教育者从中自觉做出积极的道德选择的。

3.道德叙事主题的提炼。新品格教育者认为,听道德故事只是为我们达成品格教育的目标提供了某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现实化转变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即受教育者需要在建构故事主题的基础上理解故事的道德主题与寓意。因此,道德叙事在德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简单的讲述故事,所述内容还应该紧密围绕某一德育主题进行,让受教育者在感受道德故事的巨大感召力的同时,能遵循施教者的教育思维,达到实现道德教育的目的。主题是从故事文本中提炼出来的,是核心价值的体现。如果受教育者不能够从故事中自觉归纳出主题,则该道德叙事在某种意义上是失败的,仍需要施教者进一步提炼主题,将主题与故事情节紧密结合,在适当的情节节点将主题展示出来,引起受教育者的共鸣。

(三)道德叙事的作用

关于道德叙事的作用,詹姆斯•威尔逊认为:“道德故事以三种方式对我们产生影响:第一种是传递一种道德信息。故事传递的道德信息绝大多数都是因果论的性质,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些故事鲜明生动让人经久不忘;第二种是激发道德情操(moral sentiment)。故事激起了我们体验他人承受的巨大不幸,或者体验他们取得胜利的喜悦,而这正是我们在日常环境中难以经历的。故事帮助我们体验他人的生活,唤起我们的热情,激发我们的道德情操;第三种扩展思想视界。故事扩大了我们的思想‘视界’,使我们可以超越时空,与人类的普遍性相协调。”

因此,道德叙事的内容大都展示着一种善恶皆有因果的论调,总是通过表现善的美好和恶的丑陋来引导受教育者自觉向善,培养善良的道德品质。其故事总是让人们在给予最基本的人性善恶判断的基础上,对更深层次的善恶做出自觉地扬弃,养成高层次的道德标准。这些故事能够激起人们内心行善积德的美好愿望,激发大家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唤起大家对社会道德的责任感和维护道德的使命感。道德叙事的题材总是取材于生活,有些经典的故事,经过一代代教育者的不断改编,十分贴近受教育者的接受空间,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让受教育者总是感觉到与自己的生活很相似,故事中的道德模范十分令人神往或亲切,是在演绎自己的人生历程,总能让受教育者在其中找到许多相似性,引起他们的共鸣,让他们在感受故事的趣味性的同时自觉扬善弃恶,总结出一些人性的闪光点供人生慢慢消化。

二、道德叙事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意义

(一)道德叙事应用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可行性

道德叙事作为一种德育模式,意味着德育从呆板走向鲜活、从填鸭式灌输走向言传身教。道德叙事提供了一种具有强大感召力的道德行为样板,供受教育者在接受道德故事的趣味性的同时总结出应该遵从的道德范式,十分符合受教育者从感性认识中升华出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走向实践的思想认识规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的内容,是德育专家们根据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基本现实,总结出来的理性规律。而道德叙事则是通过叙事的方式将这些条理化的理性规律演化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道德故事,重回到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感性认知上来。由此可见,道德叙事应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不光具有可行性,还将为该门课程的教授提供一种更为生动形象、更易为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学模式。

(二)道德叙事能够帮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摆脱枯燥

当前大学的道德教育,多流于形式化,学校不重视,老师也大多抱着应付了事态度,德育课堂形式主义泛滥,走过场成为了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共同心态。如此下来,老师不用心教,讲课只是一个漫无目的的知识灌输过程;学生不用心学,学习课程知识也仅为应付考试,形成恶性循环,课程的开展就必将变得枯燥无味。所以,引入道德叙事这一生动鲜活的授课模式,通过选取富有感召力的、能激起学生强烈情感共鸣的道德故事,再适当运用课程情景设置等营造课堂气氛的手段,能将整个课堂的气氛从沉闷变为活跃、从枯燥变为生动,起到激发教师授课兴趣和学生参与积极性的良好效果。

(三)道德叙事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要求德育需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道德修养。因此,目前教条灌输式的德育方法仅能够为应付考试提供考生和材料,完全不能满足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道德叙事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讲述的是一个个生动的道德故事,把激发学生的兴趣放在第一位,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道德叙事不强制要求学生从故事中总结出教师要求达到的道德传授目标,而是通过讲授善的美好和恶的丑陋来让学生自觉扬善弃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道德叙事通过讲述一个个古今中外鲜活的道德故事,将道德标准暗含其中,即起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的作用,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见识,还提高了学生感知世界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将道德叙事应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三、道德叙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作为解决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的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承担了十分重大的社会使命。因此,在教材编写过于注重理论编列、知识与生活存在差距的前提下,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让该门课程的教学不流于形式、课程内容不过于乏味、课堂气氛不陷于枯燥,师生互动频繁,学生所受的潜移默化多于知识性的灌输。

(一)道德故事的选取在引入了道德叙事这一鲜活的德育模式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应针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选取有感染力的、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共鸣的故事,如前文提到的生命叙事等。该门课程的教学,最终目的应该是达到价值观上的共享和认同。因此,道德故事表达的价值观念,是要能够为大学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若将违反大学生基本善恶观的价值观念强加给他们,则再优良的德育模式,也无法起到价值共鸣的作用。

(二)课堂气氛的营造

与其他课程相比,“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更需要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大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这是因为该门课程不是一个纯粹的知识体系,它不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为目标,而是将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其中,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健全的人生态度课堂气氛的营造,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例如可以在课前就为该次课程设置一个前提,让学生们在该前提下对所要进行的道德叙事进行讨论,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师还可以通过表现出高度的积极情绪,来调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它能引起学生愉快的肯定的情绪体验,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是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的情绪背景,能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发生共鸣”。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情景模拟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德修养总结篇(5)

关键词:独立学院;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06-02

目前全国有独立学院292所,在校生人数约350万人,承担了20%以上的本科生培养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国家规定必修的政治理论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非常有必要对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规律进行全面、系统、深刻的研究。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作者对多所独立学院进行了调查和走访,并查阅了各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各校教务系统的网站,发现我国独立学院都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且都是以必修课形式开设的。也发现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普遍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不稳定

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不长,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面主要是聘请母体高校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或是聘请相关的离退休教师进行教学,很少有独立学院专门建立相对独立的、稳定的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作者查阅了一百多所独立学院的网站,只有若干所独立学院建立了政治理论课程教研部门,这说明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师资队伍不稳定。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参差不齐,课程教学改革难以推动,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独立学院创办时间不长,办学模式不够完善,办学经验不够成熟,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照搬母体高校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注重教师的权威,强调学生的接收。缺乏讨论教学、体验性教学,更是缺乏师生互动,教学气氛呆板,教学手段单一。

(三)课程内容选择缺少特色

目前独立学院都是按照国家统编教材和一些示范性课程教学方案(PPT)开展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课时分布、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等方面没有充分结合自身特殊性。由于沿袭其他院校的教学内容选择方式,导致课程内容上以理论知识为主,实践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较少,如视频影视内容少、道德两难情景设计少、法律案例设计过少,等等。

(四)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与其他院校一样,存在实践教学缺乏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实践教学没有制度化,没有列入课程计划;有的院校采用课外实践的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缺乏知识应用的环节等等。实际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法律知识与法律素质、法律能力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实践教学在知识与素质、行为的转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迫切需要加强。

(五)考试评价方式不科学

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考核与评价方面,一般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进行。实际上,学生的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很难通过书面考试的形式形成科学结论的。书面考试只能考核到学生的道德认识和法律认识,并不能很好地考核到学生的道德素质与行为能力、法律素质与行为能力。而知识与素质、能力并不一定能建立一致的关系。

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路径

独立学院要根据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规格和独立学院学生特征,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案。

(一)建立稳定的师资队伍

独立学院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而诞生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定位,这种人才的具体规格是: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好、应用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1]。另外,独立学院具有与其他类型高校不同的学生特质,其优势表现在:(1)大部分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理想,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学习十分刻苦,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和学习欲望,这是独立学院学生的主流和根本性特质所在;(2)大部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较强;(3)部分学生基于家庭背景等原因使得信息接收渠道比较多,见识比较广;(4)很多学生知识面比较宽;(5)小部分学生特长比较突出。其不足之处表现在:(1)整体的知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2)部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较差;(3)部分学生的学习方法不科学;(4)极少数学生缺乏人生的理想和目标,内心世界比较空虚,对自己的认识、定位和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比较迷茫;(5)少数学生缺乏刻苦精神,没有很强的进取意识[2]。针对独立学院的培养定位和学生特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对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独立学院要利用灵活高效的民营办学机制,选拔和培养一支高效精干的政治理论课程教师队伍,以适应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而且要经常性地通过教学比武、教学研讨等形式,引导政治理论课程教师根据独立学院培养定位和特质,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模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须破除传统的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多样化、新颖化的教学模式。一是要构建师生互动性教学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增加讨论课程环节,就一些“道”与“法”严重冲突的问题开展讨论,激活学生思维。二是要构建案例教学模式,重点引入典型案例教学,运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带领学生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性的结论,便于学生学习、效仿和运用。三是构建主题教学模式。主题教学可以是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或是针对某一敏感问题开展专门论述,或是针对某一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旗帜鲜明的思想教育,或是针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层次剖析,等等。在主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回避现实矛盾,要紧紧围绕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既能明理,又能动情,还能应用。

(三)精选教学内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涵盖哲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内容非常庞大,如何精选教学内容成为改进教学的关键所在。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既要全面兼顾(核心价值体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三观”、“三德”、法律基础),又要重点突出。如在职业道德知识模块的讲授中,要重点突出大学生求职心理、求职技能。在法律基础知识模块中,要突出劳动法律法规。作者在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就专门用两节课时间讲授《劳动合同法》,让学生掌握如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本领。如何统筹全面性和重点性两者的关系,我们认为,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通过细小的知识点推及到大道理、大主题、大方向。此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要格外注意突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素质的完美结合。在这方面,必须要充分突出法律与道德的联系及区别。如在讲授法律与道德的互补关系时,作者经常运用“大义灭亲”(违反法律关系)和“见死不救”(违法道德关系)的案例来论述道德与法律的关系与区别,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加强实践教学

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一是要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时的分布方面设置实践课时。设置这种实践课时不是放任学生随意去实践,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如组织学生到福利院看望孤寡老人,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参观监狱,组织模拟法庭,等等。教师在这些实践课时中要认真设计,精心组织,细致总结。二是要根据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课程中穿插情境性教学和讨论性教学。因为该课程课时有限,不可能设计过多的专门实践课时。所以要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和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需要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情境式教学和讨论性教学,实际上也是在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培养,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教学形式。

(五)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仅内容庞大,而且教学效果难以通过常规的考试与测量手段掌握。对于独立学院而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不仅是要科学评价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还要评价是否契合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因此,独立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评价改革,必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突破:一是改革评价的主体。即不仅要让教师评价学生,而且还要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甚至引入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大众参与评价,以考察这门课程是否真的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二是改革评价的方式。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建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通过考试考核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知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性评价,形成基本性的结论,而且要通过日常教学、平常的接触中考查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变化情况。最后将两种评价方式的结论进行汇总和分析,形成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的结论。三是改革课程考试内容。要改变传统的注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转变为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在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课程考试时,要结合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和学生特质,设计较多的应用性、操作性的考试内容。特别是多设计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常常触及到的道德法律知识内容,如考查学生对《民事诉讼法》基本知识的了解时,可以设计一些关于民事诉讼法中的一般诉讼时效期问题。再如在考查学生道德知识应用能力时,可以设计一些道德冲突的案例,让学生根据道德情境和道德体验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师德修养总结篇(6)

关键词:自我培养;道德培养;实践活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率都超过90%,远远高于普通高校,许多热门专业的中职生成了“香饽饽”,供不应求。市场需求就是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中职学校要主动适应市场,调整专业设置,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职业行为习惯,为将来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中职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不喜欢学习或学不进去,这是所有中职教师的共识。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少数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规范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言行不一致,喜欢说谎;做事虎头蛇尾、缺乏毅力;没有远大理想,得过且过;自制能力差,不会自我管理等等。因此,培养中职生的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关系着三年中职学习生活的质量,也将对中职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就是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和培养,最终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多年来我通过调查、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分析、掌握中职生的情感及行为习惯特点,逐步摸索出了一些培养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的教育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树立榜样,注重自我修养

自我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进行的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自我修养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约束我们的言行举止。只有具有良好个人修养的人,才会被别人所尊重。孔子的“一日三省”,古人倡导的“修身养性”等,强调的都是自我修养。通过自我修养才能认识真实的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逐步改进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职业道德品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对学生的自我修养善加引导,号召向职业道德先进人物学习,时刻对照自己的言行,激励和鞭策自己,努力提高职业道德素质。

二、持之以恒,坚持从小事做起

古人说:“天下大事,必起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小者大之源。”“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等,这些道理,都告诉我们:道德修养必须从小事做起。一件看似很平常、很不起眼的小事,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准。因此,加强道德修养,必须坚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才能日臻完善。从小事做起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督促学生珍惜点滴时间,用于学习和修养。从小事做起是一种正确的心态,它让学生明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不懈,日有所进,才能获得成功。从小事做起是一种优秀的品格,它要求学生严于律己,于细节处下工夫,在细节处奠定成功的基石。

作为德育教师,我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严格自律,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处理并妥善解决身边的日常小事。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持之以恒,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三、加强课堂教学,坚守道德培养主阵地

课堂教学的灵魂是育人,抓住课堂,才抓准了中职职业道德培养的命脉,才抓住了学校德育的主阵地。

高尚的师德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灵魂,平等轻松的课堂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应把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首先,要创建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融于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中。其次,充分发掘教材的职业道德教育元素,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三,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向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学习,刻苦钻研,培养过硬的专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四、学做结合,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是培养学生的最好舞台,是检验知识最好,也是最终的场所。平时,我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做结合,培养他们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习阶段对中职生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从校园向社会转化的关键阶段。学生可以把在校园里学到的专业知识真正地转化到工作实践中去。中职生应珍惜实习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多观察,多学习,逐步了解和适应社会,养成踏实认真、勇于创新的职业道德品质。

总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教师应对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重视培养他们的行为规范,严加约束与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的就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参考文献:

师德修养总结篇(7)

在任何时候,教师个体职业道德的形成都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决定因素无疑是作为道德主体的教师自身。高校教师只有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通过不断学习、认识、实践、体验,把对职业道德的内容和意义的认识逐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转变成个体的道德需要,进而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因此,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永恒的课题。

教师职业道德是作为教师这一特定社会角色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教师个体的职业道德不可能自然地形成,它是依赖于教师个体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长期艰苦的修养活动而形成的。所谓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教师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教师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经过努力所达到的教师道德境界。换句话说,职业道德修养是教师个体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体悟,自主地进行道德认知、认同和行为选择,努力进行道德人格的调整和建构,实现人格改造和道德提升的动态过程,而教师所确立的修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则表现为相应的道德境界。修养的本质是社会新旧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的矛盾在教师道德意识和行为中的反映,是教师个体对自身不符合道德原则与师德规范的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斗争。修养的目的是塑造理想人格,提升与教师职业价值目标相应的道德境界,实现自身职业道德品质从低到高、从旧质到新质的转变。

当前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中,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也愈演愈烈,人才在这个时代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面对时代与社会的考验和期待,高等教育中的从业者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以及师德师风却不能让人满意。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社会内部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将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为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要的一环。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不仅是理论问题,而且也是实践的问题。要使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成为教师行为的准则,必须依靠长期不懈的努力,自觉进行修养和锻炼。高尚的思想道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的基础。因此,应坚持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师德。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不仅要懂得哪些是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思想,为什么应当具有这种思想道德,而且更主要的是把这些认识用于指导行动,按照师德的要求,从事教育实践,并以此为准则,对照、检查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培养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

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行教师道德修养,是加强教师修养的有效办法。在教师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从教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到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 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2期2013年第39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自始至终都是在社会实践、教育和教学中完成的。教师只有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中,才能认识行为是与非,才能辨别善与恶,才能培养良好的教师道德品质。如果只是“闭门思过”、“坐而论道”,脱离实践去修养,那么教师道德修养就要成为一句空话。参加社会实践,投身于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现已成为教师道德修养的有效途径。

提升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不断学习的一个表现。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所以,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之前,首先应该“内省”,或者“反思”。随着时代的进步,内省也成为评价一个优秀高校教师的标准。内省是一种自觉地自我审查和反思,孔子曾经说过“见贤则思齐,见不贤而内省也。”说的就是要主动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同时看到别人不好的方面,自觉反思自己的行为,引以为戒。高校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面对外界日益增多的批评和质疑,内省成为当下高校教师提升职业道德修养十分有效的方式之一。只有职业思想发生内在的改变,行动上才会有所进步。

除此之外,高校教师面对的是是一群刚刚成年的,对社会和各类事物充满好奇和质疑的新生力量,这些学生站在社会科技和新知识的风口浪尖之上,可能被吞噬,也可能成为勇敢的弄潮儿。但是只有好奇和质疑并不能帮助他们在时代和社会的大潮中成长和进步。所以作为这个群体的直接接触和教育者,高校教师还应该而且必须与时俱进,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学生动向,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以引导学生,引领学生。同时,学习是多方面的。随着“以人为本”的提出和践行,在我国各阶段教育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也逐渐纳入了学校关心和教育的重点。只有好的分数,没有健康的学生,这不是成功的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认真去践行“以人为本”的实践原则,不能以旧眼光看待新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