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18 01:00:12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1)

每篇论文的写作都是建立在他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的,这样就难免要引用他人的劳动成果来论证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的科学论文是有继承性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曾永长.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路径优化[D].重庆:重庆大学,2009.p6.

[2]杨雪.考虑换装时间的集装箱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3.

[3]荣朝和,魏际刚,胡斌.集装箱多式联运与综合物流:形成机理与组织协调[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4]魏际刚,荣朝和.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系统的协调(上)[J].集装箱化,2000,(2):p21-24.

[5]赵颖.多式联运流程设计与仿真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

[6]佟璐,聂磊,付慧伶.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方法研究[J].技术与方法,2010,(212):p57-60.

[7]贺国先.集装箱公铁联运的费用加权最短路计算机算法[J].铁道学报,2006,28(1):pll7-120.

[8]魏航,李军,刘赢子.一种求解时变网络下多式联运最短路的算法[J].中国管理科学,2004,14⑷:p56-63.

[9]邹雪丁,赵宁.王转.混合运输方式问题的建模与仿真[J].系统仿真技术,2007,3(4):p56-63.

[10]雷定猷,游伟,张英贵,皮志东.长人货物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与算法[J].交通工程运输学报,2014,14(1):p76-83.

[11]朱晓宁.集装箱多式联运通道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12]袁加林.集装箱多式联运标准化及其经济动因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13]张戎,闫攀宇.洋山深水港区集装箱海铁联运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港口,2006,8:p25-27.

[14]王金华.基于运输合理化的多式联运路径优化[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pl.

[15]李愈.赵军.吴刚.陈佳琪.带有固定运费的多式联运方式选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47(5):p881-887.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夫·H洛夫洛克。服务营销(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詹姆斯·A菲茨西蒙斯等着。服务管理:运营、战略和信息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余平.继往开来[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2,(01)[7]中国物流航母织就信息大网[J].互联网周刊,2002,(35)

[4]何明珂.中国物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财贸经济,2001,(05).

[5]沈玉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国际商务研究,2001,(04).

[6]牟歌。随机需求下存在单项替代的服务能力决策模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7]马简。服务预订下的定价与能力决策[D].西南财经大学,2011

[8]申文,马士华,陈潇。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能力[J].中国物流与釆购,2006(22):72-73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高志军,刘伟,王岳峰。基于物流能力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2009,23(6):17~20

[2]朱卫平,刘伟,高志军。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能力协调[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12(6):27-32

[3]马士华,陈铁巍。基于供应链的物流服务能力构成要素及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744-750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2)

第1章 现代物流与铁路运输. 2

1.1现代物流的概念和特征. 2

1.2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 2

1.3铁路货运发展现代物流的优势. 3

第2章 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进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 6

2.1加快铁路运输规模化发展. 6

2.2建立快捷货运体系. 6

2.3全面开发铁路货运服务功能. 8

2.4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货物实时追踪. 9

2.5加快现代物流人才的引入和培养. 9

第3章 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业拓展需解决的问题. 11

3.1要建立与物流业相适应的运输组织体系. 11

3.2要建立网络化的物流组织. 11

3.3要加强物流业的现代化建设. 12

第4章 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推进铁路货运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13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就业调查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81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获得了长足发展,与本世纪初相比,招生高校总数增长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学科中少见的“爆发式”扩张专业。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开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养规模大幅度提升,毕业生输出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有关教育方法单调、培养模式雷同、人才规格模糊的讨论日渐增多,支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提议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广泛关注[1],一些机构甚至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发出预警,因此开展毕业生就业调查以评估就业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自2012年开始,一直跟踪调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状况[2],通过网络调查、在线访谈和实地走访等方式,累积收集了数百位毕业生就业数据,涵盖安徽省数所高校。2015年笔者又陆续收集了两百多份毕业生样本,基于对这些受访样本的初步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业形势总体良好,并未出现就业困难现象。然而,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及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的影响,就业压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错位现象仍然较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笔者曾提出要专门评估就业供需契合水平[3],但没有进一步讨论其评估视角。基于此,下文拟从就业岗位与物流专业的相关性(岗位专业相关度)、物流专业知识对就业岗位的支持水平(知识岗位支持度)、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分布特征(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汇报毕业生调查结果,并给予简要述评。

2岗位专业相关度有待提升

调查显示,工作岗位与物流专业紧密相关的毕业生占比25%,一般相关的占比24%,不相关的占比50%左右,虽然高校毕业生的学习专业与就业岗位之间早已不是严格对应关系,但是近一半调查对象并未在物流岗位上谋求发展,这不免令人意外。两年前笔者做过的同类调查中,曾有接近2/3的毕业生报告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物流相关,如果不考虑调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两份调查结果反映出物流管理毕业生的就业领域更加泛化,这与我们正在倡导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愿景是不相符的。

此次调查中,仅有36%的受访毕业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业工作,这个比例说明毕业生的专业归属感不高,没有把专业视为职业规划的轴线。这个数据值得高校反思,在专业申报论证材料中,各校显然会对物流人才的社会需求抱有厚望,并试图为社会输送更多物流紧缺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留在物流领域的人和愿意进入物流领域的人都没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养期望与毕业生的就业观之间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呢?

笔者在个案访谈时,也了解了部分毕业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岗位层次低、形象差是毕业生的普遍性顾虑,体力劳务型的工作性质让毕业生望而却步,尤其是在女性群体中,毕业生普遍希望进入“办公室”从事白领工作,不愿意承受场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压力。其次,物流岗位起步薪酬不高,发展前景不大是毕业生的常见感受,与同学或朋友交流时,物流岗位的薪资水平有些差异。另外,也有毕业生认为,企业招聘岗位不适合本科生求职,不需要太多物流专业知识也可胜任,即找不到能够发挥他们相对优势的职业起点。上述原因表明,毕业生把专业岗位契合不佳归咎于岗位不匹配专业,而不是相反。

3知识岗位支持度不及预期

专业知识对工作岗位的支持度也是笔者感兴趣的调查问题,尽管接近半数受访对象从事物流相关工作,但是只有30%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促进了岗位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所学与所用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笔者在调查中并未就此问题进一步探究成因,不过结合个案访谈,潜在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专业知识理论体系较为系统,而学生工作岗位仅为物流运作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尚不能将专业知识完整自如地运用到工作场景中。第二,专业知识有些陈旧教条,现实工作中不能循“书”而进,理论滞后于现实。第三,专业知识“过于”专业,实际工作场景中还没有达到相应管理水平,理论超前于现实。

笔者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应该立足于应用场景,否则人才供需矛盾就无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内,国内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点,这类毕业生最适宜在专业物流公司工作,对物流各环节都有介入能力,但是这类人才需求单位在全部招聘单位中占比并不多,传统制造业、流通业才是物流专业人才最大的服务对象,进而在毕业生中产生了知识“无用”和知识“难用”困惑。因此,合理设立人才培养规格,根据就业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才是破解知识岗位支持度的关键所在。[4]

4就业地域聚集度依旧显著

在受访毕业生中,大约有45%的毕业生选择在省内就业,江浙沪就业合计达到40%,该调查结果与两年前的数据基本一致,说明在家乡临近地区就业是省内毕业生首选方案,江浙沪则继续成为安徽大学生的重要备选地区。

对于省内聚集就业现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是乐见其成,因为省属高校的社会使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在省内就业印证了当初设定的为地方物流业输出人才的设想,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促进关系得到验证。当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读思路可能存在争议,安徽省内物流业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毕业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缚其发挥专业优势,从而出现因为找不到合适物流岗位而转战其他行业的现象。因此,后期对地域聚集现象有必要开展更细致的调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毕业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议

实现人才培养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应当视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笔者对高校物流专业教育的观察和体会,特提出如下几点想法供同行交流:

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层次可以设定面向特定就业场景的培养方案。当前社会中,物流人才梯队的学历结构无疑是以本科为主,初入职场的毕业生虽然缺乏经验,理论知识掌握水平或许参差不齐,但依旧是可塑之才。与专科的实务型定位不同,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空间宜在专业化方面有所区分。比如为电子商务企业、物流企业、制造企业等人才需求单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将根据就业场景而变更。针对性的就业场景不仅能够增强毕业生的求职自信心,同时也能迎合用人单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诉求。[5]

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规模应当适当控制。各校纷纷开设物流管理专业后,毕业生供给增长过快,与庞大的职业教育之间必然产生冲突。在用人市场,实务型岗位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本科生争抢专科生饭碗应属无奈之举,全社会对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撑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输出洪流,因此必须对高校盲目招生行为及时干预,防止供需数量失衡继续加剧。笔者认为,对于那些没有找到培养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规模至少可以缩减30%,而对于那些人才规格针对性强、企业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学校,也可以根据就业形势适度追加招生名额。

第三,应当吸纳大中型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除了提供实训教学、实习场所、兼职师资等传统方式外,企业还可以参与的高校教育环节是教材修编,但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处。理论源自实践,教材与现实脱节损害了人才培养质量,但系统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项复杂工程,企业热情不高,无法通过高校力量单方面发起行动。要想推进合作修编教材,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必须负责牵头,邀请大型物流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等用人单位选派业务骨干参与编写组,并可通过部级层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项目立项资助。

第四,物流行业协会应当搭建毕业生供需平台。作为应用性专业,人才配置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目前,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国内最大的物流行业协会,它在政企协调、科学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力。笔者认为,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业,完全有条件为高校毕业生搭建连通需求方的专有招聘渠道。目前该协会虽然在官网开辟了招聘频道,但是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绝大多数企业与求职者都不知晓这个网站频道,究其原因还是该协会没有投入足够资源,此种局面应当尽快改变。

6结论

本文结合前期开展的毕业生调查结果,讨论了安徽省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供需契合水平,分别从岗位专业相关度、知识岗位支持度、就业地域聚集度三个方面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初步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规模增长迅猛,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跟踪调查,从教育供给侧入手探索差异化培养模式,更好地推进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亦亮地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研究——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探索[J].中国市场,2015(33):14-15 

[2]徐俊杰,何常青,李亦亮地方高校物流管理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39-42 

[3]徐俊杰,洪亮,何常青基于供需契合原则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2(36):84-86 

[4]史晓原“物流热”背景下物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物流科技,2011,34(9):35-37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4)

物流工程作为跨学科、复合型专业,2012年才正式成为教育部目录内专业,迫切要求现有的物流类专业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和相关标准,采用工业领域广泛采用的新产品开发和设计工具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QFD),探索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思路及实施路径,从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等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基于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思路与框架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依据专业认证标准(见图1)及具体要求,这三个部分可以进一步细化,通过进一步明确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思路及实施路径:一是依据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二是依据培养目标细化毕业要求;三是依据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及教学环节、教学方式。

图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逻辑体系

2基于内外部需求的培养目标设计

内外部需求是确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外部需求包括国家和社会的宏观需求、行业和用人单位的微观需求、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内部需求包括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质量追求等。[3]而传统教育模式的培养目标制定主要取决于内部需求,即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特色等。

根据麦可思提供的安徽工业大学毕业生用人单位类型分布统计资料(如图2所示),笔者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用人单位进行重点调查,并通过电话访谈、问卷调查、座谈、研讨等多种形式,组织毕业生、学校职能部门、专业教师和在校生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计。新的培养目标要求能够清楚地描述学生最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以及毕业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能够承担的社会与专业责任。

参照工程专业认证标准和我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的培养目标设计为:物流工程专业按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具有工学、管理学及相关学科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物流系统策划、设计和实施、决策及运作与管理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国际化视野、终身学习的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及沟通能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后5~10年左右能够在其所从事的物流及相关领域承担物流系统设计、运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3毕业要求指标设计

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體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4]专业认证理念要求遵循反向设计原则,即由需求决定培养目标,由培养目标决定毕业要求,再由毕业要求决定课程体系。

国家工程专业认证要求毕业生达成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能力,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指委要求毕业生达成具备从事物流系统分析与规划设计、企业物流业务运作管理、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信息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系统运作管理等基本工作与实践能力。

图2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类型分布

根据新的培养目标和我国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麦可思毕业生质量评价报告认定的物流工程专业毕业生最重要的前三项基本工作能力有效的口头沟通、疑难排解、积极学习,将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12条毕业要求具体化为如下七条:

第一,具备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第二,具有扎实的工学、管理学、应用数学(主要是运筹学)及计算机科学基础;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物流系统设计与运营过程中的复杂问题。

第三,系统掌握物流管理与工程的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物流系统各环节的业务运作,能够应用物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物流工程项目、物流信息系统、物流技术装备及物流运作管理方案的设计;能够从事物流系统分析、设计、运营及其管理工作。

第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善于应用现代工具和方法进行物流预测、数据分析、物流系统模拟及优化,解决物流实践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第五,了解工程实践活动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能分析和评价物流工程解决方案对社会、环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第六,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能够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

第七,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能及时了解物流最新理论、前研和发展动态。

4基于成果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

基于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设计,关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纵向和横向关系,按毕业要求合理确定各类课程之间的学分比例,正确处理课堂讲授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充分重视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等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教育因素。

工程专业认证课程体系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为:一是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15%;二是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至少占总学分的30%;三是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5] 在基本满足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我们设计了新的课程体系结构(如表1所示)。

依据专业认证以学生为中心及能力导向理念,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路径构建课程体系,将毕业要求逐条地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课程中,建立所有课程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如表2所示)。并通过进一步建立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三者的关系矩阵,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依据麦可思毕业生质量分析报告中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效性综合评价情况(如表3所示),我们通过广泛调研及征求意见,从开课学期、实验学时比例调整及教学方式改进等方面对主要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重点的修订完善,以进一步提升专业核心课程的满足度。

5基于能力导向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环节虽占一定比例,但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入和严密,而忽视工程技能的培养。据麦可思调查,安徽工业大学毕业生认为母校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67%),其次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54%)(如图3所示),而对实践环节改进需求较多的是工程训练实习(如图4所示)。

在充分分析原有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依据专业认证理念,通过建立毕业要求教学环节关系矩阵,按照分层培养、层层递进、逐步提高模式,构建新的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内容体系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创新训练三大模块。

第一,基本技能类实践。除了所有专业都需要的外语训练、计算机训练、社会实践和文化素质教育等外,根据物流工程专业需求,开设了金工实习、电子电工实习、企业现场的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一和大二。

第二,专业技能类实践。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课程实验是指物流专业课程中包含的相关实验,附属于具体专业课程,如生产系统实验、物流自动化技术试验、ERP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是学完相关几门专业课程后在实验室进行的综合性设计或实践,如工程经济课程设计、物流系统综合模拟实验等。一般安排在大三。

第三,技术应用或综合创新类实践。主要包括研究创新型的课程实验(如物流装备设计与应用实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实验、物流系统仿真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等。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

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仅体现了能力培养的不同层次,而且还体现了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处理关键技术问题的能力。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5)

关键词:顶岗实习;问题;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t practice after have quit widespread problems, tak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Jiangsu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2013 to 2015 three consecutive graduates analysis of current logistic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students quit reason, explore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ost practice mode, and also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for vocational training and post practice work.

Key words: substituted post exercitation; problems; solutions

顶岗实习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高职学校通常会安排学生在毕业前进行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从课堂走向工作前,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顶岗实习不同于其它就业实习,它决定了“以就业为导向”目标能否实现。

据权威机构调查,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缺口达60余万。据了解,目前物流人才是非常抢手的,但是,我国物流管理市场上却存在着供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物流企业急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踏实肯干,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大批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择业时,纷纷放弃自己的专业,离职、改行的现象非常普遍,成为行业人才流失的主体。

顶岗实习作为物流管理专业整体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教学的终结性环节,顶岗实习使学生尽可能地将实习与今后的就业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为毕业后顺利投身工作岗位并融入社会做好准备。然而,不少学生参加顶岗实习之后却放弃到物流行业就业的机会,这说明顶岗实习对学生择业具有重大影响。

1 顶岗实习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为了掌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参加顶岗实习后不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工作,纷纷选择其他岗位情况,课题组选择了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2013~2015年连续三届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2013~2015年连续三届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分别为94、97和46人,参加问卷调研及访谈的同学分别为85、87和43人,共计215人参与调查。参与调查的这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都是与物流行业相关,从数据(90.7%)可见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有较高的专业对口率。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所有专业中一直位居榜首,被调研的这部分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大多是通过学校的双选会、社会招聘和亲友介绍选择的,调研时间是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论文答辩之前。希望其调研结果能对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建设提供实证依据。调研具体情况见图1~图3。

从图1~图3可看出,顶岗实习结束后只有30%左右的学生基本满足现有岗位,剩于60%以上的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纷纷选择离职。其中的大多数学生认为物流行业是一个升迁机会少,工作枯燥且强度较大,就业实际与他们的就业期望值相差甚远。而准备离职的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转入其它相对轻松的职业。这说明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后不仅不能对本岗位的肯定,反而6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转行的念头,这一现象应引起物流管理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 调查结论分析

2.1 工作内容枯燥,企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从图1、图3可以看出,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结束后24%与20%的学生认为物流管理专业工作枯燥且劳动强度大。物流行业不同于其它行业,是一个对实践要求较高,但行业壁垒很低的职业。任何一个物流企业对接收到的大学生都要安排在基层岗位进行锻炼,例如:储存、装卸、包装、运输、配送等基层岗位。比如有些同学在南京苏宁电器顶岗实习,所在部门是配送部,每天的工作对象是货物,除了接货、送货、退货就是清点数量,在调研时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较为枯燥、乏味。再加上一部分同学感觉劳动强度较大,在仓库工作环境较差,夏热、冬冷,这时往往就会选择放弃。这说明参与顶岗实习的学生对到企业顶岗实习和工作岗位缺乏了解。

2.2 升迁机会少、薪资待遇低。调查显示(见图1、图3),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结束后25%与20%的同学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升迁机会少,薪资待遇低。由于受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学生在校期间学不到实际操作的技术和技巧,当学生走向顶岗实习岗位后还需要一段时间进行实践技能的积累,顶岗实习的学生进入企业数月后难以融入企业,要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更需要一段时间,如果要成为部门负责人更得经过3~5年的时间,可见物流管理专业短时间内升迁机会并不大。通过调研,发现物流管理专业升迁岗位较少,3~5年内大部分学生还是从事着物流基层操作工作,学生反映不是不够优秀而是物流专业迁移岗位太少。通过调研还发现物流公司一般工资较低,实习期1 200~1 500元,转正后不过1 800元左右,再加上如果发生事故还要被罚款,工资就更低了。如此低的工资,再加上升迁机会较少,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学生因此选择逃离物流公司。

2.3 按部就班,不善于思考和创新。从图3可以看出,2015届毕业生中有14%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后,认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实际与就业期望相差甚远。调研显示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连续三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岗位90%以上是物流管理操作岗位,而这些岗位较为规范、重复性强,只要按部就班地按照标准流程进行操作,就足以满足岗位要求。或者仅仅停留在“工作导师”教过的基本技能,不懂在日常工作中运用创新精神来更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只知道保质保量地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就足够了,甚至有的学生遇到问题也不主动处理,而是把问题推向领班或组长。不能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缺少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以进行创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近一半从未认认真真地思考过自己在岗位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而只是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所以他们认为每天重复相同的工作没有成就感,现实工作与当初期望相差甚远,往往这个时候他们会选择离开。

3 对策建议

3.1 发挥顶岗实习平台效应,转变就业观念。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时间是从当年12月份到第二年的4月份,学生在这段时间是通过手机和QQ与辅导员及论文指导老师联系,由于学生反馈信息的不及时性,老师不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学生每天工作的情况及心情变化。虽然学校有顶岗实习平台,但是真正的效应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现阶段顶岗实习这个平台效应只起到让学生论文答辩前完成12篇日志和1个总结,而且这12篇日志很多学生都是离论文答辩前一周一气呵成,根本没有依据实习工作内容来完成,平全失去了应有作用。顶岗实习平台实际上应是一个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动态的平台,学校可以要求学生每天登录平台写出自己的当天实习日志及实习中遇到的难题,辅导员及论文指导老师应及时掌握学生的实习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难题,并积极与企业指导教师及时地进行沟通协调等。让学生逐渐了解到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的特殊性,让学生们做好心理准备,慢慢适应物流岗位环境。

3.2 在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教会学生“两条腿”走路。高职高专学生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加大实践培训力度。调研中发现,22%学生认为在校所学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工作需要。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加大技能培训力量。学校在利用好校内实践资源的同时,充分利用好校外资源。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顶岗实多在苏宁电器工作,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有2个月的认知实习,学校可以和苏宁电器联合建立实训基地,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有一定的实践经历,在走出校门时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顶岗实习工作。

在利用好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同时要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以淮安信息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90%以上,其成功的经验是:校内真实的物流操作实训室,能承担集装箱操作,货运和泊位策划的模拟实训,还有一些先进的软件操作系统。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在培养物流基层操作人员的同时,培养物流基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的培养为以后学生职业岗位的升迁打下坚实的基础,教会学生要用“两条腿”走路。

3.3 顶岗内容融入到毕业论文中。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一线操作型岗位,操作中的创新非常重要。例如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盘点库存时发现,如果在商品入库时专门贴上标签,出库时再把它撕下,那么在盘点库存时核对撕下的标签和剩余库存商品的数量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经调查参加顶岗实习35%的学生表示在实习中收获很大,能够发现一些问题,并找到解决的方法。在学生顶岗实习中,要求论文指导老师切实指导好学生按照自己的顶岗实习岗位进行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论文内容与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密切联系起来。既帮助学生完成了毕业论文,又强化学生社会实习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4 总 结

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高离职率,不仅对学生本人带来不利,浪费几年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而且对企业、对社会也带来一定的损失。进入新的职场,还要花时间去钻研新的专业知识,需要花费更大的精力才能取得成就。特别是对于那些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来说,离职的次数越多,越不利在职场中的进步。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员工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很多的投入,作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载体,员工的流失将给企业带来潜在的损失。因此,关注核心员工的离职原因和对企业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才能做好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和管理工作。

近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离职率居各行业之首,物流管理顶岗实习是对学校理论知识的主要应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对口岗位中去,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岗位所要求的操作技能。因此,学校和企业有责任做好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工作,解决学生们顶岗实习过程的思想及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后离职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小红.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调查与分析[J].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13-15.

[2] 红,冷凯君. 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144-145.

[3] 侯宏霞. 提高“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2(1):125-127.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工程;实践教学;实习;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94-02

随着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成为企业用人的趋势。传统的大学教育通常存在教育与产业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使教育过程不能很好地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导致了人才培养过程与人才需求不相适应Ⅲ。物流工程专业相对其它传统专业来说是个比较新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来说更显滞后。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校内学习与企业现场实践相结合,这就需要实践教学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之上。

一、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验场地和设备不足

物流企业使用的设备有很多,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目前高校实验室中很难得到满足。在相关专业课程涉及到的设备包括了物流运输设备、搬运装卸设备、仓储保管设备等,要让学生在实验课程中接触到与物流企业使用一致的物流O备,学校能够提供的实验场地和经费都明显不足。若仅限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则会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实践时间分散,连续实训的时间较短

本科院校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更加注重理论教学,但是对于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般地方性本科院校,应该增加连续的实训实践时间。如我校物流工程专业现有的培养方案中,专业实习实践通常有认识实习、物流工程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除了认识实习的1周以外,其它每个实习课程有2~3周的时间,实践时间分散、连续实训的时间较短,不同的实习时间课程具有一定的交叉性。由于实习时间次数多,完成所有的实践教学需要多次联系实习单位,而由于每次实习延续的时间较短,实习单位不好安排,也不太愿意接收。

3.毕业设计环节偏重理论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基本上是由专业教师结合课题拟定题目或者自拟设计题目,多为理论性、研究性的题目,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较强实践性的题目偏少,企业参与毕业设计的仍为少数。

二、校企合作实践教学

要改变普通本科院校物流工程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就要在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加强校企合作。

1.实习实训

(1)改进培养方案

将物流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比较分散的几个实习实训进行整合,如我校的物流工程专业的实习中,可以讲生产实习与专业实习合并成―个专业实习,总周数定位4周,安排在第七学期期末,利用假期刚好与第八学期期初的毕业实习有一定的连贯性,根据企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就业意向,则在实习安排的时候就可以连续进行,以便实习实训更深入地进行。

(2)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建立实习基地

选定有实力并且有联合培养学生意愿的物流企业,协商建立实习基地,并签订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根据双方协议,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赞助,共建实习基地;或者由企业提供场地和大环境,学校根据经费大小购置部分实验设备,基地平时归企业管理和使用,学校有学生的实习需求就安排学生进场实训,企业派出相关人员进行指导,同时学校指定教师进行监管,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进行评定考核。

(3)依托行业培养物流人才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发展迅猛,柳州市已经成为国家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和全国七大汽车产业示范基地之一,也是全国唯一拥有四大汽车集团整车生产企业的城市。2015年全市汽车产量近23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超过2200亿元。我校物流工程专业定位坚持地方性办学特色,依托柳州西南汽车城的工业背景,依托学院汽车专业重点学科,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坚持“校市相融、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这一点与柳州五菱物流公司的需求高度一致,并签订了校企合作的相关协议。物流业飞速发展,依托汽车产业的物流人才需求旺盛,为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环境和就业舞台。

2.毕业设计

(1)合作企业选择

合作企业应该是签订了实习基地的企业或者与学生签订了就业协议,有意愿和能力与学校合作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企业。优先考虑与学校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大中型物流企业进行试点合作,积累经验,逐渐形成常态化的实践教学合作教学模式。确定选择的单位,要与学校签订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的合作协议,规定双方的权责,形成有效的规章制度。

(2)合作培养模式

合作指导毕业设计要求至少指定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企业指定的指导教师,一位是学校的指导教师。设计题目可以由企业结合实际项目拟定,也可以与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拟定。对于采用校企合作共同指导毕业设计模式的课题,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实习获取相应数据资料并从事毕业设计的一系列工作,毕业设计工作量的考核要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进行,确保符合学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证按质按量完成。

如本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期间,在签约单位完成毕业设计,依托签约单位的工作内容,撰写了题为《集装箱海铁联运优化方案研究》的毕业论文。整个过程中,学生对所选的课题兴趣浓厚,平时与员工一起上下班,下班后还查阅很多的相关资料,所做的科研活动既与工作相关,又是毕业论文的内容,工作学习两不误。由于在企业获取了第一手相关资料,论文写作过程顺利,论证丰富可靠,并且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见解和方法,同时也提前积累了工作经验,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都感到满意。

(3)监管方式

在校企联合指导模式下学生毕业设计的监控难度较大,容易出现监管的“真空”,当学生外出,既不在学校也不在企业的时候,学校的指导教师以为学生在企业,而企业的指导教师则以为学生在学校,造成了对学生的管理和监控不到位的情况,导致教师无法实时了解学生的毕业设计进程,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对学生的监管非常必要。

对纪律和工作态度的监管,本专业设计了“校企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管理表”,含学生用表、校内指导教师用表和企业指导教师用表,学生每离开或到达学校和企业均同时记录在学生用表和教师用表上,实时记录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动态。通过以上跟踪管理表,掌握W生的行踪,保证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纪律及安全。在执行的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之间也要互通信息,当签字同意学生离开后,应及时通知另一位指导教师,若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到另一位指导教师处签到,学生要主动跟教师联系并说明原因,否则教师须及时联系学生,了解情况,并对学生进行教育批评。毕业设计结束后,学生及两位指导教师的三张表要回收核实,确保考核内容的真实性。

对毕业设计质量的监控,要分成三个阶段进行检查:前期检查、中期检查和后期检查。检查工作由学生、指导教师填写相应的检查表,再由院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汇总分析和监督,再由教务处检查小组进行检查备案。

(4)考核方式

联合指导的毕业设计,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进行考核。企业指导教师负责考核学生在企业期间的科研活动成果和实践动手能力,并按照学校提供的考核表填写相关考核内容。

三、保障措施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校企合作的实践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共享,如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联合实验室,共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同时带动学生参与平台的实践创新和科研工作,推动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目。

物流专业毕业论文篇(7)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35-0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生培养目标中一个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环节,也是实现本科培养方案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论文),能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技术及基本能力的练习;也是全面衡量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尺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教学水平。做好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保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毕业设计(论文)有的流于形式,质量已经出现严重下降。因此,研究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毕业设计教学的质量,对突出办学特点和提高办学层次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重要意义

1.毕业设计(论文)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占有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高校培养的各种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基础和专业知识,而且要能在专业领域内担负起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创新性任务,创造性地解决生产技术过程中所出现的实践及理论问题。[1]高校不断地加强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就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本科生的这种能力。这一环节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占时间长达一个学期,甚至时间更长;也有很多高等院校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将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作为本科生获得学位的必备条件之一。由此可见,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重要性也是越来越显著。

2.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对本科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自主择业和双向选择的问题。大学扩招以来,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很多单位对大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特别是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越来越看重。因此,在大学生就业双向选择中,招人单位更加倾向招聘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

3.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这就更加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国家的创新人才体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对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要求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综合能力的毕业设计(论文)必须要保证有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二、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

邵阳学院是一所省属多科性本科院校,注重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大学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培养高校本科生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研、寻求真理、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等很多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2]近年来我国很多高等学校办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师与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学科与专业也越来越多样化。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不断向大众化教育转化。一些高等学校还形成了多公寓管理、多校区办学的局面。由此,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从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情况来看,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和教师思想上不够重视。目前很多指导教师一边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一边进行专业教学;同时还需要承担一些科学研究任务。很多高等学校对教师的考核存在轻教学重科研的现象,因此,教师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也存在一些忽视。他们对学生偶尔把关不严、要求不高,未能引导、充分启发学生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同时有些学生通过努力找到了较好的工作,他们认为工作已经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不会影响到毕业,因此思想上也消极对待。更有甚者,有些学生由于所找工作和所学的专业知识关联性很小,因此他们把毕业论文看成是沉重负担,缺乏动力也很难静下心来写好毕业设计,从而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指导教师队伍力量不足,教学硬件条件欠缺。由于多年来,高等学校不断扩招,我校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随之也越来越多,学校对毕业论文的质量要求也是逐渐提高。因此,教师指导力量不足的矛盾也显得越来越突出,有些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在10人以上,一些助教也承担了指导工作。由于经历了高校规模扩张,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指导教师数量也出现了跟不上学生数量增长的情况,师生比例扩大;同时新进的教师比较多,且青年教师占的比例较大。而理工科类专业由于实验设施配备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从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3.毕业设计工作与就业工作的冲突。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一般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时,有很多人才招聘会。由于大学生普遍就业压力较大,很多大学生急于参加招聘会,希望尽早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这对毕业设计工作带来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双向选择时限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而到处奔波,毕业设计(论文)很多时候都只能为找工作而让步,从而造成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够,只得勉强凑合。二是有些招聘企业要求已签约的学生提前上岗工作,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毕业设计。

三、建立毕业设计质量监控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来,很多高等学校在建立健全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与理念。根据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现状,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1.重视毕业设计的选题与开题工作。

(1)选题。毕业设计的选题按照自我选择和指导教师指定相结合的原则。学生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与实际科研能力撰写自荐书,阐述已经所具备的所有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实际科研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以及希望自己做哪个方向或者哪类型的论文题目。导师同时也根据自已承担的实际教学情况或者科研课题,初步拟定一些毕业设计题目、大概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的要求及内容等,上交到相关的教学研究室,以便学生和导师进行双向的选择。[3]为了让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尽早有所了解,能尽快专心地投入到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工作中,导师在第7个学期初就可以向毕业生公布自己已拟定的论文题。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就业工作需要进行选题。如果学生自己有更合适的选题方向,也可以和指导老师商定后进行自我选题。

(2)开题。开题报告包括综述、关键技术、可行性分析和时间安排等四个方面。开题报告由学生把自己所选的课题的概况,向导师们进行陈述。然后各小组导师集体对选题进行评议,从研究方向、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对论文选题资料不齐全的学生要求进行进一步的补充,选题不恰当的要求及时更改或者由导师帮助重新进行选题,;顺利通过了开题的学生撰写的开题报告,由指导老师签字认可并存档。开题报告后,原则上不得更改毕业论文题目和论文的主要内容。

2.探索基于QQ群、微信等平台的毕业设计师生沟通机制。毕业设计(论文)一般被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此时也正是毕业实习找工作的高峰期,因此毕业设计工作与就业工作等常常容易发生冲突。学生与导师见面指导的机会就变得更少。然而借助QQ群、微信等平台工具,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会变得更加便捷、方便,可以不受空间等的限制。导师借助QQ群可以和学生通过网络随时进行沟通交流、疑难解答、资料共享、网上评阅、语音或视频在线交流等,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尤其是长时间在校外培训或实习的学生,建立以QQ群、微信等平台为纽带,以导师为单元,师生定期交流的互动机制,将能更好更及时地解决他们关于毕业设计的问题,为毕业设计工作顺利完成奠定良好基础。

3.强化过程监控,构建系部、导师、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毕业设计监控模式。进一步完善毕业设计的工作流程,在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中,建立系部、导师、实习单位三位一体的监控模式以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质量。对学生毕业设计和论文进展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全过程信息监控等,以过程监控为核心,由系部、导师、实习单位三方进行协调监控。

毕业设计(论文)作为本科阶段最重要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为了培养毕业生对理论知识的创新和综合应用能力。由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学生的任务比较繁重,学校的管理工作也相对会比较复杂,且时间跨度比较长,还涉及到不少深层次的原因,因此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接受考验并逐渐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景志红,于晓红.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4):32-33.

[2]方利国,陈砺.毕业设计指导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及尝试[J].化工高等教育,2005,(3):99-101.

[3]刘忠海,马恒升.关于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J].交通高教研究,2002,(3):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