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31 11:48:32

钢铁工业论文

钢铁工业论文篇(1)

关键词钢铁工业绿色化环境

1引言

中国的钢铁工业历经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以来,有了巨大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钢产量增加速度加快,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成为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但是,钢铁工业也是高能耗、高水耗、高污染的产业,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的大户。目前,钢铁行业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10%以上,钢铁行业水耗占全国工业水耗的9%左右;而且,我国钢铁工业的能耗、水耗指标大大高于国外的先进水平。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系列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中国钢铁绿色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状况

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超过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一位,此后我国钢产量一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的位置。2002年实现钢产量1.8亿吨,到2003年钢产量突破2亿吨,达到22234万吨,2004年全国共产钢27279万吨,比上年增长22.7%,生铁、钢材的产量分别达到创纪录的25185万吨与29723万吨(含重复材),同比增长均在20%以下。在钢材品种和质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能冶炼包括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在内的1000多个钢种,轧制和加工包括板、带、管、型、线、丝等各种形状的4万多个品种规格的钢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明显提高。从1991~2003年钢产量增加近2.13倍,总能源消耗量只增加1.84倍;吨钢耗新水量下降了75.2l%;吨钢废水排放量下降了82.56%。尤其是吨钢能源消耗大幅度降低,去年我国重点企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764.06kg/t,比1991年下降50.53%;吨钢可比能耗为741.48kg/t;污染物综合排放合格率达到90.59%;废气处理率达到98.31%,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钢铁工业确实以举世瞩目的速度发展着,但是,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11.5倍,是德国和法国的7.7倍,是美国的4.3倍。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

3我国钢铁工业环境危机的原因

从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发展历程看,基本上是"大量开采--大量生产--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目前,我国钢铁工业仍然是走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有的企业甚至是只顾发展不管环境的治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增长模式。与世界其它国家的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存在着很大环保差距。

3.1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装备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现有技术装备平均单机能力小、技术水平低、部分生产能力和工艺技术不配套,使得生产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国内总生产装备中仅10%~20%可以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已实施高效连铸的铸机只占总数的10%,相当一部分的普通钢材生产能力面临淘汰或改造,而国民经济急需的关键品种仅能满足约2/3的需求。我国钢铁企业有几千座高炉,大多规模较小,大型钢铁企业高炉平均容积为1600m3,这与国外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例如日本高炉平均容积3000m3以上。

3.2节能、环境保护的层次水平低2004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19.7亿吨标准煤,比2003年增长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水电3280亿千瓦小时,增长15.6%。主要原材料消费中,钢材3.1亿吨,增长15.1%;氧化铝1284万吨,增长9.7%;水泥9.6亿吨,增长12.4%。万元GDP能耗1.58吨标准煤,上升5.3%。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钢铁企业吨钢能耗仍高出15%左右。

如下表所示,除宝钢的吨钢综合能耗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外,其他大中型企业尽管有较大的进步,但仍然有相当差距。比较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综合能耗,在能耗大于100万吨标煤的45家企业中,综合能耗大于宝钢的有39家大型企业;全国73家大中型企业的吨钢综合能耗介于宝钢与39家大型企业之间。

3.3能源循环利用率低下

目前我国废旧金属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尚未被合理回收。据资料显示,高炉矿渣的利用率约50%,而钢渣的利用率还不到10%,这些废渣中实际上有做水泥的原料、可以轧钢的原料等;钢铁企业把经过处理的污水排出去,实际上把二次能源水资源浪费掉了,如果把这些污水循环利用,可以大大节约水资源;同时,粉尘经过处理也把它倒掉了;高炉的煤气向空中排放,如果把这些废气如二氧化碳、氮气等进行回收,也可以作为资源。

3.4环保理念和环保意识差,法制法规不健全

目前,我国一些钢铁企业尚未认识到实施绿色化生产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缺乏参与行动和采取有效的绿色生产措施,通过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钢铁企业少。

4钢铁工业绿色化的必要性

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不断开发"绿色产品",实现"绿色制造"。绿色化是指企业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的身心、健康的理念融入企业活动的全过程的各个方面,转变企业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使企业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绿色冶金"即符合环保要求,做到低能源消耗、低资源消耗、低排放再循环使用。绿色化钢铁制造的目标是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和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从世界范围看,绿色化是不可逆转的浪潮。现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都认识到,全球的资源环境危机正日益加深,而企业的粗放生产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提出了越来越严格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制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规定只有满足这些标准的产品才准予进入本国市场。京都协议日标在气体散发物远远超过周围环境并且达到全球的维持的温室以上才被采用。欧盟钢铁工业已经有助于UNFCCC的目标了,因为它过去20年中已经降低几乎温室气体散发物的数量40%。

绿色化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的国际竞争形势的要求。我国钢铁工业增长方式粗放,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来维持高增长速度的数量扩张型方式,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多年重复建设造成大量生产能力过剩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新世纪的到来,钢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的双重严峻挑战。同时也说明了实施绿色化生产的迫切性及必要性。

4.1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钢铁工业绿色化对策的重要依托是绿色化技术,只有采用绿色化技术,才能保证绿色化对策的实施,最终实现绿色化的战略目标。建议普及、推广一批成熟的节能环保技术,如熔融还原炼铁技术及新能源开发、新型焦炉技术和处理废旧轮胎、垃圾焚烧炉等与社会友好的废弃物处理技术,通过短流程研究,广泛应用高效单体熔炼精炼、连铸连轧、控温控轧等技术,实现低能耗、少物耗。深入研究冶金反应和凝固过程中所出现的许多新现象,不断催生新的生产工艺。投资开发一批有效的绿色化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成为钢铁生产企业的绿色化制造流程。

4.2高效利用资源,使能源消耗最小

利用铁矿石及其他天然矿物资源,多用再生资源如废钢、钢厂粉尘等;少用不可再生能源如煤、油、天然气等,开发采用新的能源如氢、太阳能等,少用淡水资源,发展节水技术,强化水循环,减少废水排放。钢铁行业节水潜力巨大。宝钢等企业每吨钢耗水只有6m3,一般企业为20~30m3,个别企业为50m3甚至更高。通过技术改造,到2005年和2010年,钢铁行业吨钢耗水指标下降到16m3至12~14m3是完全可能的。其中,大型钢铁企业可以下降到6~8m3。钢铁行业可以做到增产不增取水量。

4.3与相关工业链

钢厂不仅要质优、价廉、清洁地生产钢铁产品,而且还要发挥其能源转换功能。因为钢铁工业可向社会提供余热副产品,如煤气、高炉渣、钢渣等,还可消纳社会的废弃物,如废塑料、垃圾、废轮胎、废钢及各种合金返回料等,所以钢铁工业可与相关工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传统模式的钢厂没有充分利用能源,钢厂发挥能源转换功能是有希望的。比如钢、电、水泥集成,可以形成一个环境负荷低的生态工业过程。

4.4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应用

在钢铁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通过建设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综合企业的人、财、物各种资源状况和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信息,对生产进行合理有效的计划、组织,使生产经营活动协调有序进行,并对企业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决策。其中,能源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能源计划的编制,能源的生产,供应供需平衡以及能耗考核等功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环保治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通过深入的科学研究,才能在对投资较大的环保治理方案选择上从可行性及经济性上提出有力的依据,只有科研与管理并举,在环保治理上才会如虎添翼。

4.5增强环保意识,实现绿色化生产

企业应增强钢铁工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加强有关专业培训和普及环保知识,将IS01400l认证环境评价、年度环境报告纳入钢铁企业的评价体系。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产业技术政策等,以约束和指导钢铁工业不断改善环境状况并逐步向绿色化迈进。

5结语

钢铁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钢铁工业就没有现代工业文明。但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生产的不文明表现日益突出,工业排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制约着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工业如何才能既满足当代人对钢铁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生存环境的问题,亦即钢铁工业的绿色化问题,是钢铁工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在2l世纪初,如何把"绿色钢铁"这一概念变为现实,如何化解环境危机,如何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承载着责无旁贷的责任,更孕育着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l徐先养.走向未来之路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2干守兰,武少华.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钢铁工业论文篇(2)

两化融合在我国钢铁行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在这样的形式下,两化的深度融合,使得钢铁企业如果离开了自动化与信息化,将无法正常运转。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也在两化深度融合过程中,实现了由离散型开发与应用向系统集成、协同与智能方向发展与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也崭露头角,自身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钢铁企业本身的自动化、信息化人才队伍也有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加强。无论是数学模型还是制造执行系统(MES)的开发与应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有些技术的理论与应用水平也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已经成为新一代钢铁工艺流程建设的中坚力量。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钢铁企业在转型进程中,重点是改善产品结构、优化工艺流程,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自动化、信息化的支持与保证。在这一进程中,不仅要采用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来提升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更要积极研发并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工业控制软件,为企业转型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动力与支持,使钢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完成我国钢铁企业由传统经济模式向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模式的转型;由以产能扩张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向以品种质量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从单一的钢铁物质价值观向多元的和谐价值观转型,使得中国的钢铁业真正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两化深度融合成就了一批新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与产品钢铁工业的两化深入融合,为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策略,指明了方向,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课题前面,在新产品与新技术方面,一批具有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新产品不断问世。在二级数学模型、制造执行系统等方面的新产品成功应用与生产实践,不但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产品与技术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云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在国内还处于介绍概念的阶段,物联网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首钢京唐公司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发展工业控制软件是实现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保证

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从硬件技术角度出发,要实现较大突破,短时间内难以凑效,而且还需要芯片制造业等其它行业的支持。所以,要实现两化的深度融合,就要在工业控制软件的开发与应用上寻找突破口;这样不仅可以在较短时间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还可以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真正的技术支持与保证。工业控制软件发展水平是钢铁工业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也是两化深度融合的强大动力。工业控制软件的分类工业控制软件的发展方兴未艾,在技术上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从基础自动化到过程自动化都有工业控制软件的存在,从其技术品质及应用环境出发来进行分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1)以数模为主要技术内容的控制单元模块这类控制单元模块主要以产品形式出现,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并以模型运算或数据处理为主要内容。恩格斯曾经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应用的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成熟的程度。可以说模型化即数字化,对现阶段而言,模型开发是工业控制软件发展的最高形式和阶段,控制单元采用的是模块化结构,适应性强,可以嵌入到通用控制系统中,完成系统控制功能。也可以单独使用,完成某一项自动控制功能,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任意组合,形成一套新的控制系统。控制单元模块的研制开发具有明显的工业控制软件研制与开发的特色,在钢铁行业烧结终点控制模块开发中,首先根据需求,确定开发目标,即:合理控制烧结终点温度,实现烧结机的智能控制,稳定生产以实现优质高产;其次,根据工艺条件及目标,开始建立模型,确定合理的算法,选择合适的终点温度控制手段。第三,进行架构设计,进行合理的分析,并根据架构形式,进行流程设计,并开始编程。第四,进行调试,并最终确定模型参数或系数的合理选择及合理存在空间。最终,通过对废气温度场的分析,进行曲线拟合,合理而准确地控制烧结终点的位置和温度,有效提高终点温度的稳定率,既稳定了烧结生产过程,也对提高烧结生产的产量及质量大有裨益。(2)兼具管理与控制功能的工业控制软件这部分工业控制软件主要包括如制造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SCM)等,其主要特点是行业色彩浓厚,特殊环节还需要按照工艺要求定制开发。其兼具管理与生产控制功能,或者形象的说是联接企业管理与生产控制的一座桥梁,将管理与生产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集成化MES在企业信息化ERP/MES/PCS三层架构中就起到了承上启下、横向贯穿打通各个相关联工艺设备的关键作用,是从企业经营战略到具体实施间的一座桥梁。它以“工厂模型”为依托,以全流程物料移动与跟踪为主线,以及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中心,以安全优化生产为目标进行设计和实施,保障系统的实用性和实效性。它较好地解决了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产计划与生产过程脱节,生产指挥滞后等现状,如果以工艺为主线来看MES,其主要内容包括:贯穿全工序的一体化生产计划的编制与调整生产制造过程的动态优化处理;生产成本在线收集与控制;生产合同的动态跟踪;设备状态的安全监控与维护等等。按照内容来设计MES架构,一般包括:信息集成平台,核心功能模块及可视化人际操作界面。信息收集平台主要功能包括跨工序、多控制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利用。同时还能够完成基于计划执行中的生产、制造信息作为实绩收集、整理,并对计划进行适时调整、控制、优化,并最终实现系统的数据信息的共享,实现生产的实时性管理。核心功能整体模块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系统、销售生产计划系统、订单管理系统、进程管理系统、工序计划系统、作业管理系统、发货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以及生产管控系统等。可视化人机控制界面要求要有强大的通信功能以及标准化界面技术的广泛采用,方便用户操作。总之,MES的存在价值就在于生产前期可以通过优化排产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时间;在生产执行过程中,在数据采集、质量控制、资源管理等方面实现高效的执行力和质量保证;在生产后期还可以进行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3)具有行业特色的基础平台基础平台是一种基于中间件、模件的技术,也可以理解为对象或模件的打包。各种中间件功能也是以面向对象或模件的方式提供。因此,基础平台可以形象地认为是数据处理功能+通用功能(常用的监控功能)+专用功能(各子系统功能、定制功能)。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基础平台,要针对行业特点,提供完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支持,多种工业控制软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实验调试,也可以上线作为操作控制平台来使用。在强大的后台系统软件及数据处理手段的支持下,可对多种工业控制软件进行互联互通、协同操作、资源共享,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不同环境下的国产工业控制软件的解决方案。基础平台的开发,在工程组织上采用“特定领域软件体系结构”方法,架构设计上参考了“面向服务架构”方法,在产生或搜集可复用构件过程中采用了“中间件”技术。平台由基础构件库、服务库、工具库和数据库组成。基础构件库是一系列可复用模块集合,通过它可以高效地开发应用程序;服务库是一组特定设计的可管理、可配置的服务程序集合,通过它可以快速地实现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工具库是一组配合系统开发的、可视化的应用程序集合,通过它开发人员可以精确地对开发过程进行配置和管理,维护人员可以方便地对系统进行监控和维护。数据库提供的是一个数据共享,集中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功能。基础平台的开发,平台安全是第一的,特别是平台涉及到的实时工业控制软件部分,安全尤为重要,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基础平台安全的开发,其最高境界是保证不出事故,发生事故,损失也将降到最低。当冶金过程控制系统开发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开发完成后,系统将会形成一个标准的系统孵化器。将所有基于冶金过程控制系统的开发系统将都以冶金过程控制平台作为母版,在平台提供开发环境下,通过大规模重用可以可靠、高效、快速地搭建冶金过程控制计算机应用系统。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化工厂这一概念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所谓的数字化工厂,在计算机虚拟环境中,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仿真、评估和优化,并进一步扩展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数字化工厂(DF)主要解决产品设计和产品制造之间的“鸿沟”,实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设计、制造、装配、物流等各个方面的功能,降低设计到生产制造之间的不确定性,在虚拟环境下将生产制造过程压缩和提前,并得以评估与检验,从而缩短产品设计到生产的转化的时间,并且提高产品的可靠性与成功生产。而自主开发的完整的冶金过程控制平台系统,将会为数字化工厂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和环境支撑。工业控制软件及其应用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这场金融危机,对钢铁工业来讲,带来了挑战,同时也带来了钢铁工业战略转型的机会,正确的选择是:千万不要错过危机带来的转型机遇,通过转型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可持续发展。其第一要素就是科技创新,通过工业化手段实现钢铁产能的扩张,这一步已经完成,只有通过发展两化的深度融合,企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进程中,其主要的技术手段之一就是工业控制软件及其应用。好的优秀的先进技术,首先要有先进的操作方法,工业控制软件及其应用技术是一种具有持续性的创新。今天你领先,并不意味着明天你仍然领先。今天你取得的创新成果,明天很可能成为行业共识,所以需要持续创新,只有这样工业控制软件及其应用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工业控制软件的研发及其应用,还要不断进行优化,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合适的人员、合适的环境,研发及应用合适的知识。

钢铁工业论文篇(3)

一、美国钢铁行业发展阶段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经历了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的一个发展阶段。

1.美国钢铁行业的起步阶段: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英国是现代钢铁行业及技术的先驱,早在19世纪,英国就发明了以高炉炼铁、炼钢为主的冶金技术,使得英国的炼铁、炼钢工业生产远远领先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而美国钢铁行业比欧洲一些国家起步还晚了一段时间。美国最早一家钢铁企业是成立于1795年的标准钢公司(StandardSteel),随后相继出现很多钢铁企业,例如.1810年卢肯斯钢公司、1846年LTV钢管制品公司、1864年卡内基钢铁公司、1901年美国钢铁公司、1902年匹兹堡工具钢公司、1904年伯利恒钢铁公司,1929年国家钢铁公司等等,到20世纪30年代全美有43家主要钢铁企业,此时,美国钢铁行业生产初具规模。在这期间,对美国钢铁产量增长起到关键作用的是19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两项重要技术创新: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发明于1856年)和西门子一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发明于1864年)。这两项重要技术创新使得美国钢铁行业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1890年美国钢铁产量增加至434.5万吨,超过英国而名列世界第一。

2.美国钢铁行业的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

美国钢铁行业真正进入高速成长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因为二战后,世界进入重建工作,市场对钢铁需求快速增加,从而拉动钢铁企业的生产。例如,美国钢铁年产量从1940年的10338万吨快速增长至1969年的21659万吨,产量增长了一倍,年均增长3.8%。在这个阶段,美国钢铁行业不仅产量明显增加,而且占世界钢铁行业的市场份额也得到了提高,上升到50%并保持稳定,从而确定了美国钢铁行业在世界的地位,同时也确定了钢铁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地位。

3.美国钢铁行业的衰退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

但是,美国钢铁行业发展的黄金周期很快过去,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西欧等国家的钢铁行业成长和国际贸易发展,美国钢铁行业受到强劲竞争对手的激烈冲击。日本、西欧钢铁行业凭借其“成本低、技术先进”等多方面的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提高了国际竞争力,大大挤压了美国钢铁行业市场空间。因此,美国钢铁产量占世界份额出现快速下降,从60年代的50%下降到70年代的200/0。此后,美国钢铁行业一路下滑,占世界钢铁产量份额直线下降,至2000年仅有10.55%,为30年前的一半。从此,美国钢铁行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二、美国钢铁行业阶段性变化的因素分析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历经起步、快速发展、衰退等阶段性变化过程。引起钢铁行业阶段性变化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原因:

1.行业技术创新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对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都会对行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钢铁行业也不例外。19世纪后半期,随着美国工业化的发展,拉动了钢铁产品的市场需求,同时,钢铁行业也出现了两项重要的技术创新:贝塞麦的转炉炼钢法(发明于1856年)和西门子一马丁的平炉炼钢法(发明于1864年)。这两项技术创新成果大大提高了钢铁行业的生产供应能力,适应了市场需求发展的需要,使得美国钢铁行业实现了空前的大发展。

进入20世纪下半叶,钢铁行业技术创新成果继续出现,几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对钢铁产量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1923年连续热轧技术,1952年的连续浇铸及1950年的氧气炼钢技术。这些技术成果在美国得到了快速应用,使得美国成为20世纪钢铁行业先进生产技术的先驱、先进钢铁生产装置的先导。但是,随着欧洲、日本等国家钢铁行业发展、先进生产技术的应用等,进入70年代美国钢铁行业的领先优势受到挑战。

世界各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追赶此起彼伏。从1929年开始,柏林工业大学的丢勒尔教授(R.Durrer)在实验室中研究吹氧炼钢.1936-1939年勒莱普(O.Lellep)在奥伯豪森(Ober-hausen)进行了底吹氧炼钢的试验,1938年亚琛(Aachen)工业大学的施瓦茨(C.V.Schwarz)在实验室用超音速射流向下吹氧炼钢,等等。1949年奥地利沃埃施特(VOEST)公司成功建成氧气顶吹转炉工厂大大提高了钢铁产量和质量。美国麦克劳斯(McLouth)公司也奋起直追,于1954年建成一个35吨氧气顶吹转炉车间并投产。日本更是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验顶吹转炉炼钢技术,在改进炉衬耐火材料和提高炉龄、炉气回收技术、用副枪测取冶炼信息和计算机自动控制、分解炼钢操作功能使转炉冶炼更加简化、配合连铸机实现全连铸炼钢生产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成果,使得日本钢铁行业后来居上。

美国逐渐丧失了自己在这方面的先驱优势,在钢铁行业新技术应用与创新方面逐渐放慢步伐,尤其是在关于氧气转炉炼钢这个革命性的变革方面,因为应用早、技术路径锁定,反而被西欧和日本追赶。尤其是在日本,钢铁生产的快速发展为建立氧气转炉炼钢厂提供了良好机会。由于新钢厂积极装置氧气转炉,目前日本粗钢的生产率已大大超过美国。

2.国民经济的周期性变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短短几十年间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经济大国”。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既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世纪,也是美国钢铁行业发展的一个世纪。

美国钢铁行业作为美国经济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在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钢铁行业是原材料、能源和运输的需求大户,这些行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钢铁又是建筑、机器制造、汽车、机电等其他行业的基础行业。钢铁行业的发展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拉动了对钢铁产量的需求。如图1所示,美国各个时期钢铁产量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波动基本一致。说明了钢铁发展,则经济发展;钢铁衰退,则经济不振。

3.相关产业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自由化

20世纪汽车行业大发展拉动了钢铁行业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汽车行业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全美有上千家的汽车公司,年产汽车平均400万辆左右。经过市场几十年优胜劣汰的选择,最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公司成为霸占美国汽车行业的三大寡头,他们占全美汽车生产总量的90%以上。图2显示了汽车与钢铁占世界份额的变化曲线,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与联动性已经非常明显。

国际贸易的逐步开放对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迅速地进行战后重建工作,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也是这个阶段发展起来的01960年以前美国汽车年产量平均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70%以上.居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但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后,日本汽车以其“油耗小、质量好、价格低”的优势赢得了世界的肯定。特别是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石油危机的影响后,日本汽车产量逐年稳步上升。而美国汽车行业则在不进则退的历史潮流下丧失了领导地位。1990年,美国汽车产量仅有978.29万辆,仅占当年全世界汽车总产量4834.6万辆的20%。根据图2我们知道汽车行业和钢铁行业之间存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正相关关系。美国汽车行业的衰退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钢铁行业的衰退。与此同时,日本、西欧钢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对美国钢铁行业市场空间造成了很大挤压。美国钢铁行业逐渐丧失其原有的领先地位。

4.战争等其他偶然性因素

无论是国家经济发展还是某个具体行业的发展,都无法摆脱一些偶然性因素的影响。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对美国经济发展构成了很大的阻碍,但是对美国钢铁行业却起到了促进作用。由于兵器的生产大量增加,牵动了美国钢铁行业的“跳跃式”发展,

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美国钢铁行业的兴衰及启示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以下是正文。

美国著名的“钢都”匹兹堡因此还赢得了一个绰号——“联邦军械库”。美国钢铁产量从1939年的8001万吨增长至1944年的13763.3万吨。

三、美国钢铁行业重组与发展

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个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的过程。当一个行业进入到衰退阶段,就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结构调整阶段。在这个阶段,结构调整是挽救这个行业的唯一方法。美国钢铁行业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衰退,钢铁行业的情况每况日下,很多钢铁公司因为经营不善,造成成本高、产品单一、产能过剩等情况。进入21世纪,钢铁企业或是为了继续生存下去,或是为了加强自身竞争力,都纷纷加入了兼并重组的行列。2003年1月6日,国际钢铁集团(ISG)宣布收购伯利恒的计划,此后,美国国家钢公司和美国钢铁公司达成收购协议,纽柯钢铁公司也先后收购了趣科公司、伯明翰钢铁公司、斯洛伐钢铁公司、Ambassador钢铁公司和Auburn公司。同时,俄罗斯谢韦尔钢铁集团在2004年正式进军美国市场,在短短5年内先后收购鲁日工业公司、美国综合钢厂、雀点厂、Esmark公司,同时谢韦尔钢铁集团还和Steelcorr合资在美国哥伦布新建一座电炉钢厂-SeverCorr公司,一跃成为年产能达1320万吨的大型钢铁集团。各大集团的兼并重组情况如表l所示。

经过近10年的结构调整,使得美国钢铁公司、纽柯钢铁公司、国际钢铁公司和谢韦尔钢铁集团为首的四大集团(见表1),各自的产能分别达到2480万吨、2115万吨、1410万吨和l320万吨,跻身全球最大钢铁公司之列。这四大钢铁公司无论是在规模效应还是技术创新能力方面较之以前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启示与借鉴

美国钢铁行业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经历了一个起步一快速发展一衰退一整合的过程,这其中的经验是我们要学习的,教训是要我们引以为戒的。有几点需要引起注意:①要认识技术装备创新改造的重要性。从美国钢铁行业的发展阶段中可以发现,美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初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把握住了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机会,同时美国钢铁行业在20世纪末衰退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及时地把握住钢铁行业技术创新的机遇,所谓“成也技术败也技术”。我国现在很多钢厂的装备落后,炼钢技术装备才达到国际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甚至有些钢厂还存在更落后的装备。我们应该借鉴美国20世纪初的经验,及时地运用最新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水平;②要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由于我国特有的历史背景原因,钢铁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绝大多数钢铁公司的设备和流水线都引自国外,以致于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外钢铁公司的限制与约束。要改变我国钢铁公司在国际上的这种被动地位,我们应该加快培育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政府应当支持钢铁企业建立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机构,提高开发创新能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和组织实施钢铁行业装备本地化,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水平;③要认识到钢铁行业的发展存在周期性。通过对美国钢铁行业一个多世纪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钢铁行业的发展存在周期性,美国钢铁行业如此,中国的钢铁行业亦然。我们要如此正确对待钢铁行业的周期性。钢铁行业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到一个发展一调整一发展的循环圈当中,我们要吸取美国钢铁行业整合改造的经验,在必要的时候对我国钢铁行业进行相应的整合,以此来提高我国钢铁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④要正确处理钢铁行业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年限比较短,而且钢铁公司大多数都属于国有企业。虽然21世纪是市场经济的年代,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市场经济同样也存在两面性,这就要求政府在管理钢铁行业的时候正确认识自身的位置,把握好自己这双“有形的手”,争取与市场这双“无形的手”达成默契,一起为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创造出最佳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史希正.国外钢铁厂[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2]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院,国外钢铁统计1997[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3]氧气顶吹转炉炼钢[EB/OL].[2008-03-17]./.

[4]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总所编辑.国际钢铁工业技术经济参考数据[M].北京:冶金部情报标准研究所,1991.

[5]陈光祖.由底特律引发出神奇的汽车数字[EB/OL].[2006-11-06]./.

[6]2008年度国际钢铁行业年终回眸[EB/OL].[2009.01.05].http.//urnetal.corn.

钢铁工业论文篇(4)

关键词:钢铁行业 能耗 节能 煤气利用率 回收率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050-02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 and energy saving direction discussion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process

WANG Zhiwei

(Intelligent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ISDI Chongq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Hui Jin Road 11# in Chongqing New North Zone, 401122)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average procedur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rude fuel structure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the crude fuel structure,energy consumption characteristic and energy saving technology of the processes including coking,sintering,iron making,steelmaking and rolling were analyzed.On this basis,the key points of the energy saving development of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were discussed.The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key aspects including the coke ratio of iron making process,gas utilization rate,secondary energy recovery and etc were investigated, which has a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Keywords:iron and steel industry energy consumption energy saving gas utilization rate recovery rate

自2000年以来,钢铁行业经过年平均18.5%的粗犷式发展,产能严重过剩,同时环境、能耗、污染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钢铁行业的发展。目前,钢铁行业已成为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1],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25%以上[2],节能降耗、提高原燃料利用率和附加值,已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针对上述情况,该文基于钢铁行业各工序平均能耗以及钢铁行业原燃料结构,对钢铁行业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的原燃料结构、能耗特点和节能技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钢铁行业节能发展的重点,并针对炼铁工序焦比、煤气利用率、二次能源回收等重点环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对于钢铁行业的节能降耗有着较大的实际意义。

1 钢铁行业能耗分析

1.1 钢铁行业原燃料结构

我国钢铁行业以长流程为主,工序包括:烧结、焦化、炼铁(高炉)、炼钢(转炉)、轧钢(热轧、冷轧),主要的原燃料为:铁矿石、洗精煤、无烟煤、动力煤、电力、汽柴油和工业水。其中,洗精煤、无烟煤和动力煤占整体购入能源的90%以上,其能量利用率、余热余能回收率是钢铁行业降低能耗、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据统计[3]:冶金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有效能量仅占28.3%,而转化为余热余能的占71.7%,达到14.34GJ/t.steel,折合490kgce/t.steel。

1.2 钢铁行业工序能耗

钢铁行业吨钢及各工序行业平均能耗见表1。

从表1可知,铁前(烧结+焦化)和炼铁工序占吨钢能耗超过90%,同时也是原燃料消耗的主要工序,提高铁前和炼铁工序的原燃料利用率、余热、余能回收率是钢铁行业降低能耗的关键。

同时,从1.1可知,原燃料消耗的理论回收能量为490kgce/t.steel,实际回收能量仅为63.4kgce/t.steel,实际回收能量所占比例较小,主要原因包括:1) 钢铁厂副产的高、焦、转混合煤气未充分利用,主要用于煤气发电,发电效率较低(通常30%左右),导致能量利用率低,能耗损失严重;2) 由于低温发电技术尚未得到推广,大量的低温热源未得到回收,导致能耗损失较大;3) 能量回收系统和钢铁行业各工序的作业率、能质等匹配问题,导致能耗的损失。

2 钢铁行业节能发展方向探讨

从上述分析可知,钢铁行业节能降耗的关键在于提高原燃料利用率,以及加大对余热、余能的回收。目前,钢铁行业各工序主要的节能技术如下:

1)烧结工序:

烧结余热回收技术;烧结机厚料层烧结技术。

2)焦化工序:

干熄焦技术、干熄焦发电技术;焦化加热自动控制;焦煤调湿技术;焦煤成型煤技术。

3)炼铁工序:

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高炉炉顶余压发电技术;热风炉富氧及余热回收技术;高炉富氧喷吹技术。

4)炼钢工序:

转炉煤气湿法回收技术;转炉煤气干法回收技术;蒸汽回收技术;蓄热式燃烧技术。

5)热轧工序:

连铸坯热送热装技术;蓄热燃烧技术;高效隔热材料;加热炉自动燃烧控制;加热炉汽化冷却技术;脉冲烧嘴技术。

6)冷轧工序:

耐火纤维应用;能耗精益化管理;蓄热式燃烧技术。

7)其它:

纯烧高炉煤气燃气轮机发电技术;转炉煤气合成技术。

上述方法主要针对化石能源产生的高温煤气余热、余压的回收,以及提高冶炼强度降低燃料比的富氧和喷吹技术,对于提高煤气利用率的研究较少。近年来,随着钢铁企业对余热、余压回收的重视,以及高炉富氧大喷煤的发展,上述技术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不大,因此,拓展煤气利用方式,提高煤气利用率,是钢铁行业未来节能发展的重要方向。另一方面,我国钢铁行业以高炉-转炉长流程为主,铁前(烧结+焦化)和炼铁工序占吨钢能耗超过90%,焦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铁前和炼铁工序是钢铁行业节能应关注的重点所在。

基于上述情况,目前钢铁行业的节能技术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高炉焦比和燃料比

高炉炼铁工序占吨钢能耗近70%,降低高炉焦比和燃料比对节能的效果显而易见。目前主要的研究在提高富氧率、增加喷煤量、采用精矿进料以及高炉专家系统等,以提高冶炼强度、降低燃料比和焦比,全氧高炉、焦炉煤气返吹、高炉煤气脱碳等技术尚处于试验过程中,尚未实现工业化。

2)提高焦炉煤气利用率

焦化工序是钢铁流程的能源转化中心,焦化富产的焦炉煤气是钢铁企业中最好的优质燃气,同时也是折合能耗最高的燃气,约70kgce/t.steel,提高焦炉煤气的利用率对于钢铁行业的节能来说意义重大。焦炉煤气发电是最常用的利用方法,但存在转化效率低,能耗损失严重等缺点,利用焦炉煤气制海绵铁、制天然气、制H2等可以更好的提高焦炉煤气利用率[4],同时可以增加焦化工序的产品附加值,是当前以及未来焦炉煤气利用的发展方向。

3)提高二次能源回收

钢铁行业副产高温煤气、烟气的余热回收是钢铁行业节能降耗的重要方向。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温煤气、烟气的回收,中、低温煤气、烟气的余热回收尚未得到重视,同时对于回收得到的蒸汽存在大量的高质低用现象,如高压蒸汽经管网减压后送至低压蒸汽用户,等。因此,分阶段(高温、中温、低温)进行余热回收和利用,开发低品质余热余能的高效利用技术,是当前以及未来二次能源回收的发展方向。

3 结语

通过对钢铁行业各工序原燃料结构、能耗特点和节能技术的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铁前、炼铁是钢铁行业原燃料消耗的主要工序,提高铁前和炼铁工序的原燃料利用率、余热、余能回收率是钢铁行业降低能耗的关键。

2)钢铁行业的节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应重点关注降低高炉焦比和燃料比、提高焦炉煤气利用率、中低温能源的回收和高效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Z].2010

[2]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钢铁企业要积极应对低碳经济的挑战[J].中国钢铁业, 2010(5):7-18.

钢铁工业论文篇(5)

[关键词]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创新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4117

十以来,国有钢铁企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走进了新的格局。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扮演着提升员工业务素质、保障员工思想活力、激励员工进取精神的重要角色,在钢铁企业的健康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在当前情况下,钢铁企业为了推进改革,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政工工作问题。唯有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主、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的工作方式,才能真正推动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体现出应有的效果,在促进钢铁企业员工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钢铁企业通过改革实现综合竞争力的提升。

1 当前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存在的问题

随着钢铁企业改革的深入进行,作为国有企业的钢铁企业在政工工作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客观来看,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仍然存在一些显著的问题。

11员工思想状况不受重视

员工良好的思想状况,是保证钢铁企业顺利运营、高效发展的前提,但目前,钢铁企业对于员工思想状况普遍不够重视。钢铁企业虽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政工工作,但不少工作内容都流于形式化,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者应付上级而开展,并没有真正从员工的思想状况入手,针对性地开展卓有成效的政工工作。看似表面上政工工作开展得不少,但实则员工的思想状况并没有得到重视,员工对于走过场式的政工工作,也缺乏真心参与的热情与欲望。

12政工工作效率低下

政工工作需要有能力、负责人的人带头开展、多位基层政工人员良好配合才能有效开展,但目前受制于国企在政工工作机制建设方面的落后,不少政工工作人员存在一人多职的现象,政工工作效率低下,严重阻碍了政工工作应有的效果的体现。这种一人多职的政工工作方式,打击了后续政工人员对政工工作的积极性,导致政工工作出现人员失衡、老龄化严重,这对于钢铁企业政工工作的良好开展是非常不利的,也容易让员工感觉政工工作都是闲职,进而失去对政工工作人员的信任。

13工作方式落后缺乏创新

政工工作同其他所有的工作一样,需要与时俱进,才能充分体现出应有的效果。但在实际的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当中,政工工作的方式方法落后、俗套,缺乏创新,导致员工对于企业的政工工作产生了一种习以为常的“免疫力”。在缺乏新鲜感的政工工作方式下,政工工作的效果自然难以充分体现。工作方式落后缺乏创新,不是个别政工工作者的原因,而是由于钢铁企业政工工作整体缺乏创新、探索的氛围,一味沿用老套路、老方法的政工工作模式,必然o法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企业对于政工工作的要求。

2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创新策略

创新,是打破原有的、习以为常的工作方式的过程,需要坚定的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在钢铁企业政工工作效果持续下降的当前,唯有通过良好的策略创新,才能帮助钢铁企业政工工作重新回归具有生命力的发展轨道,推动钢铁企业员工思想的提升和钢铁企业综合效益的提升。

21积极培养政工工作人员创新意识

为培养钢铁企业政工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首先需要建立一个人人想创新、人人敢创新的工作氛围。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在钢铁企业政工工作队伍当中引入新鲜血液,让富有激情的、思维活跃、更加了解时代精神的年轻人加入到钢铁企业政工工作队伍当中,培养其承担和胜任重要政工工作岗位的能力,发挥其在政工工作方面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创新、倡导创新,企业管理层带头为政工工作人员传播创新理念,在日常的工作当中积极鼓励创新行为,设置相关的政工工作创新奖项,颁发给在政工工作方面着力创新的人才,全面营造一种创新的工作氛围,让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走出死板的怪圈,变得活起来、动起来。

22在企业内部进行良好的舆论引导

舆论可以引导人的行为,正确的舆论引导在钢铁企业中也可以起到提升政工工作效果的目的。在国有钢铁企业中,应当通过报纸、新闻、广播、海报等方式,进行科学的舆论引导,以舆论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倡导员工正确使用自己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权利,参与钢铁企业的企业建设。以舆论作为良好的切入点,结合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方式,政工工作的开展将会更加容易影响到员工,更加容易走进员工的心里,和员工产生心理共鸣。以舆论对员工的思想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者也能逐渐积累先进的工作经验,在了解员工的真实思想动态的基础上,着力推动钢铁企业政工工作机制的创新和发展。

23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

开展文化活动,是钢铁企业实施政工工作

的常用策略,但这一策略在当前的形势下仍然不过时,之所以并未体现出充分的思想教育效果,关键还在于文化活动开展的方式不科学、不合理。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活动,一方面,要求文化活动要贴近员工的真实生活,以“贴地气、近生活”的理念开展所有员工乐于参加的文化活动,是钢铁企业政工工作过程中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文化活动的开展应当具有深刻的感染力和一定的趣味性,以企业凝聚力、员工责任心、国家使命感等为基本的活动中心,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员工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体验活动乐趣的同时,实现思想的升华,这才是钢铁企业文化活动开展应当遵循的原则。

24重点帮扶员工之中的弱势群体

在国有企业当中,员工之中的弱势群体一直是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关注对象,但对于弱势群体的帮助方式在新时期应当适当改变,在继续提升对弱势群体的重视程度的基础上,采用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走进员工心中的方式,让员工感觉来自企业的关怀,让员工获得精神层面的动力。例如,可以将节假日走访慰问的帮扶方式改为定期的走访慰问,由政工工作领导人员为存在生活困难的员工送去企业的关怀,不仅要送去金钱和礼物,也要送去亲切的慰问与真诚的关怀。对于困难群体的帮扶方式,同样是政工工作创新的一个切入点,其基本原则为物质赠送和情感抚慰同时进行,让有困难的员工不仅仅获得物质帮助,也感受到来自组织的热诚关怀,获得生活的动力,这样才能够达到帮扶工作的真正目的。

3结论

国有企业,是国家经济的脊梁,其兴衰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命脉。在钢铁企业的政工工作当中,相关的政工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着力承担自身的工作责任,在当前政工工作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通过卓有成效的创新,开展形式多样的、更加和员工紧密联系的政工工作,提升政工工作质量和效果,促进钢铁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千,白雪峰探讨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困境以及工作创新[J].改革与开放,2013(20):75-76

[2]滕惠卿探讨钢铁企业政工工作困境以及工作创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2015(12):23

[3]谭⒋涓痔企业政工工作困境及创新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82

钢铁工业论文篇(6)

关键词:钢铁行业;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而澳洲及巴西则是全球主要的铁矿石出产国,两国控制着我国钢铁的生产命脉。其实,我国同样也把对方的命运抓在手上,但是每次铁矿石谈判,我国都是任人宰割,特别是2011年,我国钢铁企业则完全放弃了对铁矿石价格的谈判。这是因为在供需双方的议价能力上,规模只是提高议价能力的要素之一,产业集中度、替代品、纵向整合能力等要素综合决定了双方的议价能力,而我国大部分钢企近年都把发展的重心放在钢铁产能的横向扩张上,而较少投入资源在钢铁产业价值链来构筑竞争优势,使得我国在最近几年的铁矿石谈判中一直处于劣势,并且导致铁矿石等资源的价格一直上涨。钢铁行业存在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度较低以及产能过剩等方面的问题将严重影响我国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和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国内学者对我国钢铁行业存在问题的研究

刘汉章(2002)详细分析了我国钢铁行业和国外的差距,指出虽然我国的钢铁总产量很大,但我国钢铁行业的总体技术装备和生产专业化程度都比较低,而产品耗能则非常高,因此我国钢铁行业的生产率和钢铁产品的品种、质量、附加值等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钢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另外通过分析,他认为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比较低。对于中国钢铁产业出现集中化较低,并且还在继续下降的原因,李拥军等(2006)给出了他们的解释:由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市场区域划分、钢铁产业发展周期、钢铁产品消费结构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以上学者都是从定性角度来分析我国的钢铁行业,并没用使用具体的模型方法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对钢铁行业的分析显得缺乏说服力,因此后面的许多学者为了增加对钢铁行业问题的解释能力,使用了很多方法来论证他们的观点。高铁梅、孔宪丽等(2003、2004)利用时差相关分析、马场方法等方法筛选了许多和钢铁行业相关的经济指标,最终合成了反映我国钢铁行业的景气指数,这是我国学者首次对国内行业增长率波动景气指数进行的研究,为我国政府、钢铁行业等相关部门准确判断当前和未来的钢铁行业发展方向提供了依据。徐康宁、韩剑(2006)通过对我国1992~2004年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CR4和CR10)的变化分析得出中国确实存在逆集中化现象,作者还构建了一个反映产业空间集中度的指标,对全国各地区钢铁行业的主要产品离散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我国钢铁行业在地区间更加分散的结论。较低的集中度不仅影响钢铁行业的效率,而且还严重削弱了我国钢铁企业在获得铁矿石、能源等资源上的谈判能力。

钢铁行业属于资本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因此规模经济是钢铁行业发挥产业效率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而许多学者对我国钢铁行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的分析结果都不是很理想。焦国华等(2007)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主要的大中型钢铁企业的规模效率和相对效率进行了具体的实证分析,得到企业的规模并不是企业经营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某些中小型钢铁企业也可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率,不少大型钢企的相对效率较低。作者还建立了一个分析钢铁企业规模和效率的模型,得到我国钢铁行业目前并不存在规模经济的特征,这可能是由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低导致的。杜春丽等(2009)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对我国的宝钢、唐钢、鞍钢和武钢的规模和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也得到钢企的规模效应在我国表现得并不明显的结论。

针对我国钢铁行业较低的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现象,政府出台了很多产业政策,但是以上学者都认为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该注意导向性,减少对微观经济层面的直接干预,相关部门应该将政策重点转移到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上。但是,政府“扶大限小”的产业政策使得市场竞争机制很难发挥作用,因为这种政策使效率较低的大企业免于面对高效率中小企业的竞争压力,而且会使钢铁企业更加注重扩大企业规模而不是企业效率,导致市场上存在大量效率低下的企业。郎莹、王东杰(2009)认为,由于国内产业政策的调控和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内在要求等因素的影响,最近几年我国钢铁行业横向并购的现象很多。如2005年的鞍钢和本钢合并、2006年唐钢并购承钢和宣钢、2007武钢并购昆钢、2008年唐钢和邯钢并购、2009年鞍钢和攀钢并购等。这些企业的横向并购将使我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作者指出要提高并购的绩效,并不能一味地由政府主导,而应该大大发展市场化并购,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

三、我国钢铁行业现状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钢铁行业总体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良好运行态势。粗钢产量突破6亿吨,达到62,665万吨,比上年增加5,309万吨,增长9.26%;钢材产量79,627万吨,增长14.68%。但同时也是我国钢铁行业极其困难的一年,产能过剩加上钢铁行业受到国外铁矿石资源的约束,使得2010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2.91%,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6.2%的平均水平,成为全国工业行业中利润率最低的行业,其中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涨是造成钢铁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因素。

“十二五”期间,布局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主旋律。钢铁行业间的兼并重组将提速。我国钢铁工业将会面临三方面的挑战:首先,国内经济增速将有所降低;其次,生产要素成本呈逐步上升态势。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原燃料价格等将呈现上涨趋势,必将挤压钢铁行业的利润空间;最后,资源环境约束将进一步趋紧。

也就是说,中国钢铁行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钢铁行业发展到今天,仅仅追求高的总产量的出路已经行不通了。虽然中国目前已经是一个钢铁大国了,但还远远谈不上是一个钢铁强国。整体来说,中国钢铁企业出口的钢铁产品档次、质量比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利润也比较低,缺乏竞争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整个钢铁行业的集体焦虑。中国钢铁业大而不强的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改变,无论是在国际铁矿石谈判中,还是在与国际同行的竞争中,都将处于不利地位。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汉章.加入WTO对中国钢铁企业的影响及策略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5.

[2]高铁梅,孔宪丽,刘玉.中国钢铁工业景气指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3.11.

[3]徐康宁,韩剑.中国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布局与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6.2.

[4]李拥军.中国钢铁产业为何出现逆集中化现象[J].经济纵横,2006.9.

[5]焦国华,江飞涛,陈舸.中国钢铁企业的相对效率与规模效率[J].中国工业经济,2007.10.

钢铁工业论文篇(7)

内容摘要:钢铁产业存在两种主要的流通模式,即欧美模式和日韩模式。欧美国家在钢铁流通方面具有一定共性,与日韩等国的钢铁流通不同,具有明显的自身发展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有利于我国钢铁流通企业更好的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关键词:钢铁流通 欧美模式 销售渠道

欧洲钢铁流通状况

欧洲是工业革命的起源地,钢铁工业一直是其重要的传统工业。一战前,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敦刻尔克、鲁尔地区等地就是闻名遐迩的世界钢铁基地。20世纪60年代以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前苏联钢铁工业发展迅速,成为欧洲的又一钢铁强国。到20世纪90年代,欧盟逐步形成了卢森堡的Arbed集团、法国的Usinor集团、英国的Corus集团、德国的Thyssen-Krupp、意大利的RIVA集团、英国的LMN (Ispat)集团等国际大钢铁集团。1997年,欧洲的钢铁业发展达到了最高峰,在全世界十大钢铁企业中占据六席。据统计,2009年,欧盟粗钢产量占世界粗钢总产量的比例达到11.3%。近年来,从流通上来看,欧盟各国的钢铁流通主要为中南美洲各国,其次是欧盟内部各国间的销售,这一部分大约占到整个欧盟钢铁流通的三分之一。2008年以来欧美各国钢铁流通按照地区分类的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美国钢铁流通状况

钢铁工业曾经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最早发端于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美国钢铁工业从1890年超过英国之后,经过大规模的收购和兼并活动,在世界上处于绝对领先的地位,领跑世界钢铁行业70余年,成为美国百年工业实力的象征和骄傲。1973年,美国钢铁工业年产钢达到13680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随着日本钢铁工业的崛起,美国钢铁工业逐步失去了竞争优势,进入了逐步衰退的发展过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入,美国的建筑业、汽车业、家电业等行业的钢材需求大幅下降,美国的钢铁量急剧萎缩,2008年底钢铁工业的产能利用率仅为42.9%。2009年粗钢总产量下滑至5814.2万吨,同比下降36.4%。近年来,受美国政府诸多钢铁贸易保护措施的保护,美国钢铁工业呈现出了“衰而不退”的趋势。在钢铁流通方面,美国至少有1000家不同产品结构和规模的剪切配送中心。据统计,2008年美国的钢铁流通大约25%是通过钢铁剪切配送中心实现的。钢铁剪切配送中心在钢铁流通行业中起到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是钢材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中介,另一方面它也是钢材的加工商。美国的钢铁流通企业数量上超过1万多家,但是相对比较分散,50个最大企业的市场份额仅为50%。

欧美钢铁流通模式的特点

(一)注重客户价值的挖掘

欧美钢铁流通企业的商业模式在客户价值方面十分注重挖掘。哈佛大学的西奥多•莱维特教授曾经指出建立商业模式的时候,首先要搞清楚客户价值。客户价值主张是指你能为客户带来什么不能替代的价值。欧美钢铁流通企业主要针对大量且分散的中小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钢铁加工服务,向价值链下游延伸,从而为客户创造价值,实现企业自身的价值增长。美国著名的钢铁流通企业Ryerson,作为独立的贸易商近年来的企业战略也积极强调向价值链的下游业务发展。Ryerson的销售经理Rudi Tanck指出,“通过对金属材料进行增值服务,我们在方方面面协助我们的客户,当我们为客户提供加工后的产品时,客户的库存就会大大降低。而且客户也不用在加工设备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在欧美的钢材流通中,单纯的买进钢材再原样卖出钢材的中间商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这种销售形式已被钢厂直销所取代,绝大部分流通企业都进行加工与其他服务。近年来欧美钢铁流通过程中,成品贸易和剪切加工服务各自所占的比例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欧美模式下增值服务占据了相当大的地位,是钢铁流通企业实现客户价值的关键业务。

(二)以钢厂直销为主且钢铁流通企业居次要地位

欧美模式的钢铁流通中,钢铁生产企业的直销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和地位,通过钢铁贸易商的分销渠道所销售的钢材占次要地位。钢铁生产企业和用钢大用户之间大宗的钢铁流通一般都是直接进行的,流通企业很难参加进去。欧美的钢铁生产企业集中度较高,钢铁产品的下游用户主要集中在汽车、造船、机械、建筑等行业,这些下游用户集中度很高,欧美国家的钢铁大部分实行直供或直销的方式,可以大大节约交易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加上欧美国家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下,企业之间有良好的信用关系,因此,钢厂直供成为钢材流通的主流。欧美的钢铁流通中,钢铁企业占主导地位,流通企业起辅助和次要作用,其对象主要是中小分散的钢铁客户,所以流通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必须与之相适应,具有专业化、网络化、技术化等特点。而在日本的钢铁流通中,由于商社在融资、信息、人才、规模等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而且还控制着钢铁价值链前端最重要的铁矿石资源和煤炭资源,具备整合整个钢铁产业链的知识能力,所以,它逐步在日本的钢铁流通中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欧美的钢铁流通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另辟蹊径,积累、培育和塑造专门的资源和能力,走不同于钢厂直销的商业模式。由于欧美的钢铁流通企业的市场主要定位在大量、分散的零散用户。这部分流通业务,需要流通企业做大量的组织工作,面向分散用户,提供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服务。只有在商流和物流上具备很强的集散能力,流通企业才能占住这块市场。

(三)突出专业化分工且强化集群效应

无论是欧美模式或是日本模式,都十分注重关系网络建设。不同之处在于,欧美钢铁流通企业在网络关系构建上充分利用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技术、网络组织等形式,克服自身规模相对较小的劣势,形成点、网状密集的群体优势,从而为创造和实现客户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日本的钢铁流通企业在关系网络构建上凭借其尤为突出的资源、能力,充分发挥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商业传统文化,向上与钢铁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协作关系,向下与各级经销商建立共荣共损的密切关系。由于欧美的钢铁流通企业与钢铁生产企业相比规模相对较小,比较分散,所以他们更加注重客户关系方面的建设。由于欧美的市场经济发达,社会分工先进,因此,普遍存在的价值链分工给钢铁流通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欧美钢铁流通企业普遍采用“第三方物流”,把钢材等原材料的采购、加工、配送等活动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使得钢材加工配送中心发挥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优势,对钢材进行矫正、清理、剪切、冲压,加工客户所需的各种半成品或零部件,并通过其仓储、运输系统,及时提供给钢材用户,这样就大大缩短了整个社会化大生产的周期,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创造出了更多的价值和财富。欧美的钢铁流通企业借助于服务外包,就可以在自身规模不扩大的基础上,利用合作伙伴的力量和社会资源开展多样性的服务,这一做法无疑扩大了企业的边界,提高了流通效率。

(四)通过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增值服务盈利的模式

日本的钢铁流通企业在盈利模式上比较成熟,呈现出多元化的方式,主要依靠规模化下的低成本方式、佣金、加工费等方式实现盈利。日本的钢铁流通企业在盈利来源上的多元化使得日本的钢铁流通企业利润水平一直比较稳定,以日本著名的钢铁流通企业美达王为例,2006-2008年美达王公司的销售总利润分别为1340亿日元、1400亿日元和1500亿日元,无论是公司的经常利润还是合并后的纯利润变化幅度均不大,维持在一个十分稳定的波动区间,而且从长远的趋势来看,呈现出稳健增长的态势。相比之下,欧美钢铁流通企业的盈利模式相对比较简单。由于欧美的钢铁流通中很少有单纯的贸易式的简单流通,主要都是凭借加工配送和物流服务来实现,通过购销差价获取和实现企业盈利的部分极少,大多数是通过钢材加工配送中心的增值服务来取得的。比如瑞森公司在钢铁流通方面通过向终端客户提供高效物流配送和加工等增值服务,最大限度满足客户的需求,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从而最终实现稳定的销售,创造企业价值。瑞森公司是北美最大的金属加工配送企业,年销售额22 亿美元,大型的加工配送网点超过80个,在一些重要的钢材消费市场,瑞森通常设有中心仓库和加工中心,流通覆盖半径两百多公里,能够及时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五)销售渠道以直销为主且流通渠道简洁

日本的流通渠道较宽,但是由于渠道控制的手段较为有效,所以取得了很好的销售表现。欧美的钢铁流通渠道以钢厂自销为主,通过其他渠道的实现的部分为次,而且渠道关系比较简洁,具有较高的流通效率。欧美的钢铁销售渠道主要是钢厂对钢材用户的直销或直接供货,直供的比例占绝大多数。其余的部分则通过钢铁流通企业的分销来实现。钢铁流通企业对销售渠道长度和宽度的合理布局,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流通企业间的多赢和利润的稳定。钢材流通渠道的长度与宽度对于钢铁流通企业的利润有很大关系。美欧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很少限制进入钢铁流通环节的企业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和资质,这一行业明显属于完全竞争的领域。但是,由于欧美钢铁行业长期发展的较为充分,在经历过上百年的市场磨练后日趋成熟,渠道关系非常明了。除了钢铁生产企业的直销外,还存在大量的流通企业销售。美国钢材流通企业分两类,一类是钢铁生产企业设立的销售中心,目前美国的这些属于钢铁企业的销售中心主要分布在底特律、匹兹堡、芝加哥、伯明翰、洛杉矶等地;另一类是专门的钢材流通企业。一般来说,欧美钢铁生产企业的销售人员数量不是很充足,这些销售人员平时主要针对钢铁大户进行服务,所以多数中小钢铁企业的产品需要通过钢铁流通企业的来出售。钢铁商的钢材资源不仅品种齐全,而且后期加工能力强、讲究信誉、交货时间有保证,所以欧美的广大中小钢材用户倾向于从商处直接订货,很少有散户直接向钢铁生产企业直接订货,如果那样会得不偿失。

启示

总的来看,欧美钢铁流通模式和日本钢铁流通模式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到底哪种商业模式值得推崇和借鉴,不能够简单的一概而论,毕竟两种不同的模式都曾经取得过辉煌的过去,并且现在还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国外两种不同的钢铁流通模式,应该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商业模式的成功不是某一个单一要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它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合力所共同实现的。因此,单纯的借鉴某一类型的商业模式、照抄照搬某一商业模式的个别之处未必能够确保取得商业上的成功。但是,欧美钢铁流通企业发展轨迹表明,改变以传统贸易为主的钢铁商业模式,转向基于核心资源和能力以供应链管理、物流、加工增值服务为内容,以良好全面伙伴关系为网络的新型商业模式,无疑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钢铁流通商业模式创新的一个必然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拥军.日本钢材流通中的物流与商流[J].冶金经济与管理,2010(4)

2.李杰.国外商业模式研究的最新发展[J].江苏商论,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