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微课程地理教学

微课程地理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2 01:38:23

微课程地理教学

微课程地理教学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过程;微课程

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形式,微课程的关键特点就在于“微”,也就是将短时视频作为主要载体,集中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阐释。微课程有利于对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对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凸显隐性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中对微课程的应用

所有的微课程指的是以视频为载体,围绕一个知识重点或难点来进行短时间教学,一个微课程一般只包含一个知识点,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地利用微课程,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初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在教学设计中对微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微课程的观看对象是学生,其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来突破一个教学重难点。

首先教师要对地理教学的主题进行设计,也就是确定微课程的主题,例如该微课程可以对某个社会热点问题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剖析、讲述一个地理原理或者导入一个地理新课。

其次,教师要对课程时间进行设计,充分发挥微课程短小精悍的优势,5-10分钟的微课程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三,教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尽管微课程的时间较短,但一个微课程中同样应该包括各个教学环节,例如要有问题导入、教学活动安排、知识点讲解、合作探究等环节。在对课程结构进行设计时教师应该突出微课程的“微”,应该迅速的切入知识点,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整个微课程应该突出重点,集中讲解主干知识和重、难点。

2.利用微课程优化地理教学过程的具体对策

2.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

从本质上来说,微课程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学习辅助资源,其目的在于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辅助。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读图能力、地理问题分析能力和地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初中生在自主学习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因此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微课程作为自主学习资源,使学生可以根据自主学习的需要,灵活的选择各个微课程,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例如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这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将“气候的地区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3个部分的教学内容制作成3个微课程,集中阐释各个知识点,以供学生选择使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应用一套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不能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兼顾,微课程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为分层教学提供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来实现同一堂课的异步教学,例如可以针对同一个知识点制作几个不同的微课程,按照课程难度将其分为A、B、C三个等级,供学生自行选择。C级微课程为基础微课程,主要是详细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向学生提供基础级习题,主要供地理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使用。B级为可成为一般为课程,在C级微课程的基础上相应地压缩了知识点讲解的内容和时间,增加了习题的数量,提高了习题的难度。A级微课程为补充微课程,供地理基础较好、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使用,在本堂课知识点的基础上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2.2在微课程中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微课程有利于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这也是微课程的一个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将微课程作为一种教学演示资源,运用图片、三维立体图等形式来呈现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帮助初中学生逐步形成地理空间概念。例如初中地理7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仅凭教师的讲解和板书难以让所有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而在微课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动态图进行直观的三维演示,并搭配教师的相关解说,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对微课程进行调整,如有必要还可以采取慢放、回放的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好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2.3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运用微课程

微课程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一个微课程既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教学过程,也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个辅助工具。例如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将微课程作为学生的课前自学资源,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微课程,并完成微课程中的习题测试。同时可以将微课程作为新授课中的导入环节,运用微课程进行导入。也可以将微课程作为课堂讲解环节中的辅助工具,用微课程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课堂讨论活动环节,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观看视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微课程中习题的完成情况,提出核心讨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3.结语

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程属于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要使用微课程对地理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对地理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更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初中地理教师应该以此为方向,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加强在职学习和微课程使用经验交流,以适应初中地理教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微课程地理教学篇(2)

【关键词】地理教学 脑科学原则 微视频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04-03

一 什么是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微视频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Grevv所提出的60秒课程,在我国,2011年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微课”是微型教学视频课例。

这里我所指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是指基于现代教学设计思想,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在5~8分钟、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地理问题或核心内容的多媒体教学视频。视频涉及的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

二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特点与意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最大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广、形态多。所以,“短、快、精”、大众参与性、随时随地观看是微视频的最大特点。将微视频引入地理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充分发挥地理教材的价值,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有重要意义。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对知识点的针对性强

其围绕一个特定地理知识点(一般是重难点),集中聚焦该内容,教学主题界定严格,突出问题显著,对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实用高效。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由文字、音乐(或解说)、视频画面三部分组成

丰富多彩的媒体视频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画面、音乐、解说声音多管齐下也能使学生展开想象,深思问题。

3.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使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地展开学习

时间上方便灵活,及时、高效、便捷。空间上机动灵活,微视频的使用不受场地限制。使用方式上多种多样,网络、手机、微博、微视频地理学习平台等,都可使用。

4.现代科技产品为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提供了便利手段

随着手提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现代移动数码产品的普及,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可通过网络覆盖远程学习和在线学习等领域,为全民学习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提供优质和丰富的资源。

三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为什么要在5~8分钟,而不是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时间30~40分钟,这是符合脑科学原则的,即符合注意力集中时间为10分钟以内的基本规律。下图为注意力集中时间曲线图。

由图可知:学生的注意力在10分钟以下的时间内能够高度集中,这时投入学习就会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果不断延长时间,注意力就开始下降,这10分钟左右的集中学习是最快乐的,也是学习动力、创造力、想象力最大的时间段。因此,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应限制在5~8分钟。

四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方法

1.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设施:电脑、麦克风、摄像头、宽带网络等

软件设施:(1)图片处理软件(如我形我速、Photoshop、光影魔术手、美图秀秀等)。(2)音频工具(如MP3录音机、Cool Edit Pro等)。(3)视频采集、编辑软件(如会声会影、Snagit32等)。(4)幻灯片制作软件(如ppt等)。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主题和设计方案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应该有“主题确立、视频方案设计、素材准备、微视频制作、完善优化、总结反思”六个基本环节。(1)确立主题。微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是也需要进行良好的教学设计,良好的微课程应该是井然有序的。通常情况下,一节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只关注一个地理知识点。教学主题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如“地球公转引起的四季变化”“经纬度的确定”“方向的判定”“非洲的气候分布规律”“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断”等。(2)视频方案设计。确立主题以后,就要对视频制作的方案进行设计。方案设计的内容要包括:语言设计(引导语、讲解语、点拨语、总结语),地理问题设计,地理课教学情境创设,导学方案设计和温馨提示等。

3.素材准备

搜集并整理与主题相关的地理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材料。搜集方法,可利用教材配备的光盘资料,也可通过互联网搜集更全面的资料。

4.微视频的制作步骤

应用ppt制作出教学课件,充分利用ppt丰富的功能,让你的课件内容有血有肉、生动且对学生有吸引力。调试好电脑耳麦、摄像头的功能,使其正常工作。通过屏幕录像软件Snagit32,选定ppt播放屏幕大小。确定屏幕录像,同时开始播放ppt,必要时对幻灯片内容进行解说。录制后保存成avi视频。利用会声会影视频编辑软件进行视频加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制作一般要求做到以下六个方面:(1)高质量:文字、图像、声音力求较佳。(2)主题明确:开门见山,直接指出地理问题,重点突出。(3)具体生动:问题或解决方法清晰,将地理原理暗含于地理问题、现象、故事和解决的策略中。(4)巧妙悬念:层层递进,让学生有想不到的地方和对问题有恍然大悟的感觉。(5)举一反三:让学生看到地理问题背后存在的问题,对相同地理问题有本质的深度解读与思考。(6)培养情感:让学生在微视频教学中产情感共鸣,从而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

5.完善优化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制作完成后,最关键的就是要看其效果,地理教师要反复观看自己制作的微视频作品,同时也可以让部分学生试看,并让其提出修改建议,使微视频进一步完善优化,尽量提高微视频课程的质量。

6.总结经验,开展教学反思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开展后,教师要及时了解教学反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留言,结合自己的微视频地理教学实践,认真反思,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努力提升微视频地理课程的设计水平和质量。

五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要制作出一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不仅需要地理教师对教学内容熟悉,更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狠下功夫,要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地理课程教学。

1.制作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时,要充分发挥地理教师个人的特长与优势

在重难点问题上,要向有特长的地理教师虚心请教,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精心设计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使学生们能得到最优质的地理教学资源。

2.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流程

一般为“导入――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播放――学习理解――课堂练习――归纳总结――反思感悟”。对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时,教师要注意如何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在观看的同时如何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如何加入课堂练习,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课后及时进行对该微视频的反思。

3.要制作出一堂好的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

除了有完美的教学设计外,微视频中还应该有一些靓丽的视觉效果或优美而又活泼的动画。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资源和软件技术运用能力才能完成。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软件运用技能与技巧,熟悉各种图片、音视频制作的方法,才能精心设计、制作出富有特色的微课程,为学生学习地理服务。

4.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中,主讲教师要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对所讲地理知识进行透彻的分析

抓住重点、解决难点,语言精辟,声声入耳,促使学生抓住细节学习,加深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微视频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5.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设计要重视细节

设计出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完整且浓缩精华的地理微视频,促进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如“东南亚”专题,可以划分为“东南亚地理位置”“中南半岛”“马来群岛”“马六 甲海峡”“东南亚富饶的物产”“东南亚国家”等几个短小精悍的小专题供学生学习,这样这一节课的内容不但简洁实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6.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要加强微互动

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的设计,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既有点拨提示,又不断地渗透地理学科的思想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六 结论

随着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微视频地理教学课程变革了地理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微课程地理教学篇(3)

关键词:“微课程”理念;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策略

一.引言

新课标教学理念不断渗透,高中地理教学也很看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当前地理教学中需要对教学目标以及内容进行改变。微课程理念开始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到教学中,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让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

二、“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程可以实现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每个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都不同,因此他们之间的差异较大,在地理学习中的起点也自然不同。因此,教师就先需要调查掌握学生的地理学习水平,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对应地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提高学生整体的地理学习水平。以往教学采取的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也只是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为核心,围绕他们进行教学,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而微课则可以实现这一点,真正做到分层教学。比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中,这之前是教学及学习中的重难点,教师要是可以掌握这部分的知识,那么可以为其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制作教学视频,这样学生在没有弄懂的地方就可以反复的进行观看,学生通过暂停、慢放、重复等可以逐渐加深对昼夜交替现象的理解,进而可以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和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规律等,这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足、基础较差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学习及掌握知识,达成异步教学。2.微课程是一种自主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建构自我微课程具有一些特点,包括个性化的设计理念、模块化,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提升自己的自学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资源。比如,在昼夜交替学习中,学生就可以反复地看地球自转的微课视频,进而掌握知识,还可以掌握昼夜交替带给地方时的影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坚持进行反思,如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为什么没有掌握?怎样才能学会?让学生也这样进行反思,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视频,进而展开学习,以此来弥补不足和解决问题。高中地理的时间较紧,学些压力较大,学生在课余的时间也可以通过微课程进行自主学习,可以让他们可以有效地建立知识体系。3.微课程是课堂演示资源,将地理过程的细节再现出来学生在学习地理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空间、时间、学生认知能力、阅历等,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讲解教学难点及重点,学生学习和理解上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而通过微课程,则可以让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化难为易,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掌握。比如,在学习“昼夜长短变化”时,这一部分知识就是教学中的难点以及重点,以往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同时采取传统的教学反思,让学生观看挂图、模型等,但是因为这些图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立体感也不强,就使得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受限,让他们较难对知识有完整、感性的认识。但是使用微课程则可以改变这种问题,可以用视频将昼夜长短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直接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在这过程中总结变化规律,且对其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进而学生的头脑中就可以形成地球公转的动态三维立体图,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效果。

三、“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

微课的制作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有效地制作微课视频,需要深度理解地理新课标的精神,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认真地研读,科学地进行设计。1.设计选题微课程是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的,因此,在选择主题上知识点不应该过多,只有做到突出主题,才能把知识点讲解清楚,地理微课程的主题主要包括课前的导入、解决核心概念、突破难点、拓展知识点、精讲典型题型、教授学习方法、归纳知识点等。2.设计教学过程结构微课程的过程需要做到完整性,还需要做到内容精炼、时间短,需要包含:提出地理教学问题、安排教学活动、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在引入知识点时需要做到铿锵有力,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微课时间较短,一般都是在十分钟左右,这就需要导入知识点要快,让学生看到后可以将注意力都集中在视频上,快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疑问,给学生导入悬念,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还可以利用动画或者是图片的形式进行知识点的导入。如在讲解昼夜交替中就可以利用生活现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导入知识主题。在讲授内容上要做到线索清楚,教学中需要针对一条主线进行,将重点放在讲解主干知识上,重点讲解重点以及难点,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地认识学习的知识点,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结尾部分需要做到简洁,微课程的时间比较短,但并不代表可以没有结尾。教师在设计小结中,需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帮学生梳理好思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如在讲解完昼夜交替之后,教师在总结时就可以让学生说出昼夜交替的规律,让学生可以明白微课程中学习到了什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课程教学时间较短,内容比较集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效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兼顾到每个学生。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应用微课程,充分发挥出其优势,精心设计微课程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让学生可以真正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柳敏.基于“微课程”理论的地理合作课堂初探[J].地理教学,2013(5).

[2]张晓君,李东哲,陈需.微课程视频制作中的注意引导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3]高江海,朱学尧.“微课程”理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4).

微课程地理教学篇(4)

(一)对于理解和把握“行为动词”的困惑

“分析、举例、说明、运用”等几个“行为动词”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中频频出现,然而,很多地理教师对此却倍感困惑,具体表现在:

1.把握程度存在困惑。在教学中,许多地理教师对于这些“行为动词”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感到难以捉摸。比如说,在“必修一”中的“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之“分析”,对于让学生分析到何种程度、应重点分析哪些内容,存在各行其是的状况。

2.课堂落实存在困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于那些笼统、含糊的行为动词难于把握,因而课堂教学中对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无数。尤其是当这些行为动词具体到某一地理知识时,地理教师面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究竟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或者说是,究竟能达到一个什么效果,许多高中地理教师有些“迷茫”。

(二)对于“标准”中“行为动词”的合理理解

1.对于“分析”一词的理解。“分析”作为一种学习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把一件事、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联系。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其实“分析”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将地理事物分解开来逐“块”或逐“点”认识,这也是课标所期望的结果。例如,高中地理教学使用比较多的是“影响因素”分析,就是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看一件地理事物存在的理由。

2.对于“运用”一词的理解。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运用”应该还包括“结合”、“联系”的内容。“运用”强调让学生学会使用资料来阐述对某一原理或规律的认识,而避免死记硬背理论的知识。同时,也有帮助学生学会在不同地理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作用。

3.对于“举例”一词的理解。“举例”,有减少教学内容要求、降低课程难度之意,同时也用来引导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变的意思。对某些问题来说,学生只要能够举出例子说明就可以了,不一定去“死记硬背”成套的地理原理或地理事实。

4.对于“说明”一词的理解。根据课程标准里的具体内容,“说明”主要是“解释”的意思。“说明”与“分析”相比,前者更多的含有表达出来的意思,在思维活动的水平上,“说明”要低一些。例如,“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只要解释清楚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就可以了。如果是“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则不仅需要找出主要原因,还要建立各个方面之间的本质联系。

总之,“标准”频繁使用“分析”、“说明”、“运用”、“举例”等行为动词,从它们的含义来看,具有降低学习难度的导向作用。

(三)对于“标准”中“行为动词”的正确把握

1.从研究的角度去把握“行为动词”。一方面可以在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中加重教育原理和教育心理学的分量,使之更好地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本校优秀老师根据“课标”、“高考方案”、“教师用书”以及学校的实际来研究这些行为动词在每一节中如何把握,并编写出具有学校特色的、适合本校执行课标和适合学生的学案。

2.从学情角度去把握。在教学中,学校并没有一个相对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目标,如针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鲁教版)一课,有些老师用二课时,有些用四课时;有些老师只就教材教教材(初次教学的年轻教师居多),长期低标准运行,而有些则把目标提到了学生很难接受的目标(长期从事高三教学而回到高一教学的老教师居多)。对于“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标准”规定: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鉴于此,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状况,在高一阶段可拟定“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作为学习目标之一,对一些优等生强调认识现象本身的规律及其成因以及应试技能;而对于差生,只要求了解现象就可以了。对于上述章节的内容,在高三阶段,则强调“分析”,补充相关计算及大量综合渗透。

3.从“高考”的要求“高度”去把握。对于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例如“分析”,到底“分析”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任务,很难把握。目前,市面上的课外复习资料大部分只是原来教材练习内容的改头换面,内容没有实质的变化。所以,教师可以多研究近几年高考题或上海、江苏、广东的高考试题或模拟题。

例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3.

图2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课程标准的内容: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从图例可以看出,该图上层是石灰岩为主的喀斯特地貌,中间是水平的页岩,底层是砂岩和砂页岩。从岩层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该地区在地壳运动中经历了沉降、上升、再沉降、再上升的过程。在第一次沉降之后,受内力作用形成了褶皱构造,并上升成陆地,在长期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外力作用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等内力地貌在外力作用下基本趋于平坦,随后该地区又出现了下沉运动,在其上沉积了页岩和石灰岩,随后该地区又上升成陆地,形成图中地貌。

微课程地理教学篇(5)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前提下,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得到有效改进。现代信息技术逐渐被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微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大学音乐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微课程合理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知识应用技能,为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因为微课程的应用也变得愈加广泛。本文主要探讨分析微课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并提出有效的应用策略,希望能为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一、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为3~5分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微课程在教学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大学音乐教育中,通过微课程的利用,能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情境中,实现提高大学音乐教学效果的目的,其重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1)突破重点难点。对于大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包括较难的理论知识,音乐演奏技巧和表演要点等内容。通过微课程的合理引入,能帮助学生巧妙突破重点与难点,加深学生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加深印象,并牢固掌握所学内容。(2)提高审美情趣。微课程能帮助学生欣赏大学音乐,在视频和图片的辅助下,让课堂教学变得直观形象。进而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应重视微课程的合理利用。(3)创新教学方式。微课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推动教学方式改变,让学生更为有效地融入学习活动。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实现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技能和欣赏水平。(4)提高学习效率。在微课程的辅助下,大学音乐教育变得直观形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促进学习效率提升,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

二、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策略

为促进微课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得到更好利用,作为任课老师,应该认识其重要作用,结合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微课程的设计能力,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微课程作用的充分发挥。具体来说,主要的教学策略包括以下内容。

(一)合理选择音乐微课程类型

大学音乐微课程的类型包括公开课、选修课和精品课。公开课包括基本理论、视唱练耳、声乐、器乐等;选修课包括即兴伴奏、指挥与合唱、钢琴、和声、中外器乐等;精品课包括中国音乐史欣赏、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欣赏等。教学中要合理融入微课,认真制作微课程,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利用计算机做出课件,对教学内容进行分门别类,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教学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

(二)科学设置音乐微课程内容

包括器乐类微课程、声乐类微课程、表演类微课程、欣赏类微课程、理论类微课程。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类,有利于教学活动更为有效地开展,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深化对不同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实现努力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重视音乐微课程教学设计

提高对课程教学设计的认识,根据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需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结合课时布局、教学方式、微课程教材进行教学设计。采用网络公开课、精品课程和移动学习方式,注重对音乐教学的欣赏,做好现场教学视频录制工作。并合理选择微课程的视频录制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

(四)提高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

加强大学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注重引进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强、信息技术水平应用水平高的任课教师,不断充实大学音乐教师队伍。通过加强管理和培训工作,增强任课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微课程的制作和利用能力。进而推动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让微课程更好地辅助大学音乐教学。

(五)改进音乐教学的评价工作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技能、创新能力等,更好地引导大学音乐的教学活动。将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学评价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效融入学习活动,进而更好地引导教学过程,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促进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基于微课程理念的大学音乐教育的挑战及完善措施

虽然微课程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得到应用,但由于微课程的利用时间相对较短,一些任课教师课堂组织能力和微课利用仍然存在不足,教学活动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采取措施改进和完善。

(一)面临的挑战

为推动微课程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应在经费、任课教师素质、技术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但目前相关工作不到位,例如,一些学校在微课程利用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制约微课程的有效利用。一些任课教师的微课程制作技能偏低,未能有效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甚至一些教师难以有效掌握微课程的应用技术,未能将微课程有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或者数字化资源建设不到位,一些学校没有构建相应的教学平台,制约教学资源共享,对大学音乐教学和学生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二)完善的对策

学校应加大微课程利用方面的资金投入,满足微课程制作、资源获取等方面的需要,并且确保各项经费支出需要。注重组织任课教师开展培训活动,提高他们的微课程制作和应用技能,有效掌握微课程制作方法,并在教学中将其熟练导入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突破重点与难点,更好辅助课堂教学活动。同时,任课教师还要加强学习活动,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技巧。并构建信息技术交流和学习平台,存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为大学音乐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创造条件。

微课程地理教学篇(6)

关键词: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49-03

社会的不断进步使高校教育面临巨大挑战,大数据时代给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带来无限机遇,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表现出某种不适应性,合理利用大数据,电子设备及网络资源会大大提高人才培养效率。近年来,国家和各大高校逐渐开始重视微课程建设。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及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学科的专业课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该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学科[1]。笔者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表现出诸多局限之处,亟须辅以新型教学工具,微课程的实施给此课程的建设和变革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因此,本文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展开论述。

一、微课程的内涵及特点

(一) 微课程的内涵

目前,许多人认为“微课程”等同于“微课”,将二者的概念混淆[2],但笔者认为,“微课程”与“微课”有所交叉但又不完全相同,不可同日而语。“微课”是指依托媒体教学视频,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内容而开展的趣味性强、针对性强且具有启发性时间较短的教学设计。“微课程”指针对某一学科或者某个专题而设计的微型课程,是一个涵盖微课的大的范

围。微课程以一系列密切相关,相互联系的微课为主体,主要应用数字化媒体资源进行教学,微课程不仅仅包含微课,还包含教学设计、课件、习题检测等辅助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讨论、教师点评等教学活动[3]。

(二)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主要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程时间短、所含的内容量较小、表现形式多样;第二,利用电子教学设备及数字化媒体,例如PPT、正式学习微视频、Flash作为教学平台[4];第三,趣味性强,参与性强;第四,利用率高,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随时随地学习。总之,相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微课程具有更普遍的适用性,更易于被知识接收者掌握和接受,可以说微课程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模式。

二、“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课时压缩严重

“园艺植物病理学”是园艺植物保护专业的基础课程,但现在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课程课时比例加大,这就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专业课程的课时数量。近年来,“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的成果、观点不断更新,学生应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断增加和丰富,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的矛盾给“园艺植物病理学”专业教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5]。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成了该门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合理利用微课程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理论教学方式单一

“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为教师利用PPT结合板书“满堂灌”教学,有些教师的PPT以大篇幅的文字为主[6]。“园艺植物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包含许多抽象概念及无直观印象的名词,传统的学习方式往往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晦涩难懂,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对所教授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普遍认可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但传统教学模式使得许多学生缺乏对此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往往感觉学习难度较大,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出趣味性、实用性更强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更扎实地掌握该门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内容。

此外,传统“园艺植物病理学”每次的教学时间一般为两学时,每学时45分钟,有研究表明,学生高度集中精力的时间一般为10―20分钟,可见,传统45分钟甚至90分钟的教学并不一定能有效抓住学生精力最集中的时间段来讲解重难点知识。微课程的短时教学恰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将重难点知识利用10分钟展现出来,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三)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

目前全国各大农业院校“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均已开设实验课程,但是根据实际调查发现,很多学校把理论教学安排在前半学期,实验课程安排在学期的期

末,导致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步,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现行的实验课程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缺乏科学性,目前“园艺植物病理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症状的观察、各类病原真菌引起的主要病害症状、病原特点以及病原分离与鉴定,需要采集大量的活体实验材料,但是实验材料及所用试剂往往均由实验员或教师准备,学生只是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验材料的理解。另外,实验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实验原理与目的以及主要操作流程为主,学生根据教师讲解进行操作,最后撰写实验报告。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导致学生对实验原理及过程并不能完全深入理解,往往会不明所以,无法真正掌握实验操作技能。此外,现行“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实验考核方式基本是以提交实验报告的形式为主,学生为了能够撰写出数据准确的实验报告往往会抄袭或编造数据,课程效果很难保证。实验过程及实验报告基本不涉及对实验的思考与讨论,无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思维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四)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学生参与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尤其是高校教育,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普遍较少。一般授课内容及重难点教学只是由教师确定和设计,缺乏学生的参与,教学过程往往也只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学评价采用统一标准,针对性不强,很难因材施教。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及学习难点各不相同。微课程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往往只起到引导、启发的作用,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特点自主选择“学什么”和“如何学”,随时复习重点知识并反复学习难点问题弥补自身的不足。

(五)教学时间、地点有限

“园艺植物病理学”为园艺植物保护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现在,对于该门课程我国各大高校普遍的授课方式为利用1―2学期时间,开设30―40学时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课程学习期结束后,学生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且缺乏和教师交流的机会,遇到疑难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走出校园后,这种学习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当代的教育应该以“终身学习”为最终目标,微课程的教学依托于电子设备、数字化视频及网络资源,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程的这一特点随时随地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学的适用性更普遍。

(六)教师资源匮乏

“园艺植物病理学”涉及的课程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如园艺植物学、病原学、病理学、病害防治等,传统教学模式往往仅有一名教师完成全部教学内容的讲解,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人毕竟精力有限,多数教师往往只对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和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因此,传统教学一个教师贯穿始终的授课模式很难实现教师资源最优化配置。微课程便可以摆脱这种限制,可以成立教学教研组,根据组内教师的研究领域及专长合理分配教师资源,如让专门研究细菌性病害的教师讲解细菌性病害,让专门研究真菌性病害的教师教授真菌性病害,让病害诊断方面有建树的教师讲解病害诊断等必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依据各个教师的专长合理给其分配任务,实现教师资源最合理的利用。

三、“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原则

(一)微型性原则

顾名思义,既然称之为“微”,时间必然不能太长,但对于“园艺植物病理学”这一原理性较强的学科,时间过短又难以完全将知识点讲解清楚。因此对于该门课程需要在知识点表述清晰的前提下尽量控制讲解时间,经过笔者对该门微课程的实践教学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时间控制在8―15分钟为宜。

微课程的“微”不仅仅指时间,内容的容量也要把握好“微”原则,切忌贪多求大,应该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表述宜简单易懂、重点突出[7]。

(二)规范性原则

首先,微课程时间要求短,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因此教学内容甚至讲稿字数均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正常语速下,人可表达120字/分钟,参考“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授课时间,讲稿字数不宜超过1000字。

微课程不同于传统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主要依托于视频呈现,因此视频背景要符合视觉审美,宜简洁,不要过于花哨,如用文字表达重点内容时,其和背景的色彩对比度要强。PPT制作要和所表达的内容相符合,“园艺植物病理学”相关名词、概念及理论的表达应尽量避免采用纯文字的方式,应该充分结合图片,形象地展示,并注意构图的艺术性和美观性。

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法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表情和眼神交流,只能靠听觉来接受知识,这对教师的授课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的语言表达一定要清晰准确,应该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授课,语速不宜过快。此外,教师的语言应流畅、生动、易懂、趣味性强并具有较强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三)完整性原则

上文提到,微课程不同于微课,不仅仅包含微课内容,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教学阶段。“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包含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布局、教学情境的创造。此外,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被纳入其中,而现行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大多缺乏教学效果评价这一环节,这也是其他学科微课程创设过程的一个共性问题。微课程讲授过程中往往无法涉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过程,教师往往对教学效果的反馈及课后练习,学习效果检测等方面不够重视,而微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融入各个学习环节,加强课后辅导、教学效果检测及师生交流互动、答疑解惑等环节的设计。

(四)多样性原则

在进行“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时要充分合理利用各方资源。首先,要合理利用教科书及互联网资源,多吸取优秀微课程设计的经验。此外,微课程的制作也要综合利用各类媒介和资源,避免单一的文字资源,要根据微课程所要讲解的内容合理利用文字、图片、影像、Flash等资源。如在具体园艺植物病害讲解时可合理利用图片或感病植物标本进行直观展示;在讲解某一病害的治病过程时,可利用Flas模拟病原侵入及植物感病过程,生动形象地给学生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在讲解真菌性病原特点时,可选取有代表性的属配合游动孢子囊及孢子梗等特点形象地进行展示等。

(五)系统性原则

微课是一个将整体知识碎片化的过程,每一个微课重点涉及一个知识点,但微课程不仅仅包括整体知识的碎片化,还应包括碎片化的知识整体化。微课程所包含的各个微课不应孤立存在,各个微课之间要存在逻辑联系,要相互承接,相互关联,各个微课设计的风格和标准要在统一中求变化,避免各行其是,互不联系。

(六)学生主体性原则

微课程是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优质的微课资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解决学生的难题困惑为根本出发点。笔者认为,“园艺植物病理学”这门课程不应仅立足于园艺专业或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对有此方面学习需要的非专业人员也要予以考虑,在微课程设计前可分别对园艺或植保以及非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访谈,依据各类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重难点不同的微课程,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四、“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建设策略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的实施应涵盖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策略运用以及教学效果评价四个过程。

(一)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是“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明确该门课程的整体目标,一切教学任务均应服务于整体教学目标,“园艺植物病理学”的整体目标为通过对病理学总论及园艺植物病理各论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诊断植物病害,掌握发病规

律,及时预防并能够实现病害治理。此外,由于每个微课程仅涉及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明确整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充分理解各个知识点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内容

“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需要教师区分课程的重难点及普通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如对园艺植物病害分类以及寄主、病原、传染性病害、非传染性病害等易于理解的知识点和通俗易懂的概念可简单讲解,对如何区分病毒、细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和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以及各种病害的防治措施等重难点教学内容要着重生动讲解。

(三)选择多样化教学策略

对于记忆型、概念型知识点,可以采用讲授性策略,这对于教师的语言功底要求较高,需要教师把晦涩难懂的概念、知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该知识要点,如讲解“黑霉病”、“白粉病”以及“垂直抗性”、“水平抗性”这一类的概念型知识点时,如果语言不够生动、易懂或缺乏引导性和启发性,只是照本宣科,对于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必然造成障碍。

对于园艺植物感病过程、病原侵染过程及具体病害的危害状况等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点则应运用实例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动画、植物标本及实践实验教学来拓宽学生对该类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

(四)注重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评价的实施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还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均会起到良好的指导和检测作用,对微课程标准化、正规化发展均极为有利,此方面前文已经提及,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本文主要针对“园艺植物病理学”的微课程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设计的原则及教学实施要点进行了叙述。“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是适应素质化教学改革的优质教学资源和途径,但并不代表其可以替代“园艺植物病理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应该将其作为“园艺植物病理学”教学的辅助工具加以合理应用。由于水平所限,本文只是进行了浅显论述,尚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希望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建设更加便捷、完善,应用范围更广的“园艺植物病理学”微课程。

参考文献:

[1]阮彩霞,王川.微课程的概念、特点和理论基础[J].课 程・教材・教法,2014,(11).

[2]张霞.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教育技术 学专业两门微课程为例[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3]廖颖.初中语文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上海:华中 师范大学,2015.

[4]谢复玉.基于微课程的“应用写作”教学设计[J].中国电 化教育,2014,(6).

[5]张茹琴.《园艺植物病理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 对策[J].科技信息,2011,(3).

微课程地理教学篇(7)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策略

“翻转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其本质就是要进一步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是发挥教学组织者、管理者、促进者的作用。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而微课无疑是密切“教”与“学”之间联系的一个有效手段。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正是伴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它整合了图像、声音、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载体,其在高中地理课堂上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创新与完善,还可以让地理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而有趣,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与潜能。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微课”是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教学优势和应用优势。

首先,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微课的时间长度可以是三五分钟,也可以是十分钟,所以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课程资源进行化繁为简的处理和提炼,从而让教学主题更加明确,让教学过程更加简化。

其次,微课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便捷性。这是因为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前制作微课教学资源,在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导入微课教学资源,从而让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新颖和有趣。

再次,随着微课教学应用范围的扩大,微课教学资料也在不断丰富,尤其是互联网上的微课教学资源非常丰富,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完全可以根据“翻转课堂”教学需要对微课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和制作。同时,基于微课的教学优势,高中地理教师还可以加强微课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教学效能。

二、微课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加强微课设计,丰富微课教学资源

微课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上的教学应用,需要以微课教学质量的有效设计和准备为前提,所以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提前对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析,选择适合开展微课教学的课程内容,加强微课的设计与准备,必要时可以多个地理教师共同制定微课资源,或者加强彼此之间的微课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中地理的“翻转课堂”教学需要。

(二)借助微课导入,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其主要目标在于激发学生的学者主体意识,所以教师在应用微课教学时,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要综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偏好、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真正设计出学生新闻乐见的微课教学资源,以便充分调动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例如,在“宇宙中的地球”的教学中,在上课的初始阶段,地理教师可以导入一个微课短片,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宇宙和地球的魅力,有效集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上的学习注意力,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将会更加高效。

(三)借助微课呈现知识,促进地理课堂教学互动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想实现真正的“翻转”,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充分借助微课“短小精悍”的教学优势,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呈现,而不是教师对知识一味的单向灌输,要通过微课对知识的呈现营造出良好的互动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开展快乐学习、互动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地理课堂的“主人”,从而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更加高效。例如,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学中,地理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呈现“水资源污染”的微课短片以及相关课程知识,启发学生对水污染问题开展广泛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情感认知,真正认识到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

(四)借助微课延伸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

微课的兴起以及在“翻转课堂”教学上的应用,使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已经被颠覆,教师的教学也不用再完成依赖于教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延伸,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微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可以保证“翻转课堂”进一步拓展课堂教学空间。例如,在“交通运输及其布局”的教学中,地理教师可以创设“交通微课”教学平台或自主学习链接,让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找到更深层次的授课内容,这无疑为高中地理“翻转课堂”的教学会提供很多的便利。

三、结语

总之,微课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教学中的科学运用,可以让地理课堂教学更具主体性、互动性和探究性,增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新颖性和趣味性,形成对传统灌输性的高中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进而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地理学习潜能,让学生在各个学习环节保持“兴趣热度”,进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优质与高效。

【参考文献】

[1]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7-75

[2]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高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