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二教师工作计划

高二教师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3 09:40:41

高二教师工作计划

高二教师工作计划篇(1)

高二语文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2021【一】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二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全部内容。

小说单元的教学主要注意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散文教学重点是品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和感人至深的表现技巧;文言传记阅读在于强化字词句的积累,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诗词鉴赏重点在于掌握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科普文章教学重点是理清作者思路,归纳概括科普文章的论点,体会语言风格:准确、严密而又不乏情趣。

而文言教学之积累是重点难点

二、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高二阶段是高中阶段比较关键的一年,从教材上来看,既有必修教材的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升,也有选修教材的迁移、扩展与探究;写作上则要求学生努力写出有思想、有内容、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在四个方面上下功夫:缘事析理要深刻,讴歌亲情要充实,锻炼思想有文采,注重创新写新颖。写作要求更高,既解决“写什么”,又指导“怎么写”,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生分析:

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课外迁移不够,进入高二阶段,阅读和写作能力还有待加强。

高二(398k、399k)都是新组建的文科班,男女基本平衡。虽说是文科班,但学生的语文学习还比较被动,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欠佳,语文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整体阅读能力差,学习习惯差,上进心不强,任务比较艰巨。

三、具体措施

1、提高备课质量,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体现知识和能力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和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3、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利用好早读课的语文朗读,提出朗读要求;课前开设三分钟候课或小演讲等活动。

4、强化语文知识的积累,为下阶段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大量阅读报纸、杂志、名著、网络上各类有益内容,每周阅读五千字量以上的课外书,摘记佳作精彩片断内容不少于五百字,坚持写周记随笔,坚持美文鉴赏(旁批、尾批,组员跟帖),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视野。

除此还包括:初、高中课文背诵篇目识记,课外诗词名句的积累;文学常识、文化、文史常识的积累;语音、成语的积累与运用。班级、小组经常进行古诗文背默、精美文章、练字书法比赛。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写作教学:

作文训练以随笔和大作文两种形式为主,写作内容有任务性和随意发挥相结合,主要训练记叙文,散文,倡导抒写真情实感。大作文一月一次统一命题,统一批改,以期提高效率。

⑴以学生的写作实践为主,适当加以必要的写作指导。

⑵结合湖南高考实际,顺应写作变化,适当借鉴和吸收新的技巧和做法,让学生尽情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

⑶每月进行四次作文训练,两次为学生自己练笔,两次为正式限时作文,老师认真批阅,或师生共同批阅。

高二语文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2021【二】

以高中新课程理念以及学校的发展需求指导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苦练教学内功,优化教学手段,索求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进步。

一、学情分析

1.基础知识层面,高二(9)班总体基础较好,但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并且书写潦草,错字较多。高二(1)班基础薄弱,且学习习惯有待改善。

2.语文积累层面,两个班阅读面都较狭小,阅读量少,只有少数学生有阅读名著的习惯。

3.语文思想层面,除少数学生对语文有较大兴趣之外,两个班的学生对语文尚未形成积极的认识,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也够高。

4.语文素养层面,除少数同学外,基本上只是为学语文而学语文,未想过语文与素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巩固学生所学,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2.从高考层面吸引学生对语文的重视,掌握学语文的方法,激发学好语文的愿望。

3.从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角度,激发学生加强对语文的认识,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对汉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提升对祖国文化的认识及热爱。

4.引导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5.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

三、具体措施

1.以教材的学习为主线,适当扩大学习面,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积累,从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认识。

2.精心设计教学,落实课前预习,精心设计课后巩固作业,做到精要简略,思路清晰,要点齐全,重难点突出。

3.适当开展课堂活动,在学生的说、读、写等能力上下足功夫,突出点,带出面,从而在能力提升的基础上,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加深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热爱。

4.树立读书的榜样,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通过推荐书籍、组织读书活动的方式,让阅读走进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科研工作

1.确定本学期教科研的方向和目标。

2.确立一个小专题进行研究。

3.按科研部安排,积极组织或参与区级以上课题的研究。

高二语文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2021【三】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提出的“高一稳基础,高二增实力,高三上台阶”的发展主线,强化课堂教学改革,为语文教学增活力,特制定本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1.

以办人民满意教育,创设学生满意课堂为宗旨,以学案导学为抓手,以四环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释疑点拨、达标检测)为课堂主结构,推行教学改革,力求课堂高效。

2.以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指导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和进度。考纲明确规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面向全体普通高中在校学生的达标性考试”主要“评价普通高中学校教师对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标准的理解、掌握和实施,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情况”“评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养,全面落实课改要求、执行课程方案等方面的实施情况”。基于此,我们本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内容选择、进度安排,还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开设,都应围绕“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增强趣味,提高素养”这个中心。

3.

以大语文教学思想为指导,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有机对接,帮助学生架设沟通语文与生活的桥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用语文活跃生活。扩大阅读面,强化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积累语文知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思想火花。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年级实行分类教学,全年级共xx个教学班级,xx名学生,分为艺术、偏文(文科)、偏理(理科)等三个类别,实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xx个班级分为快进班和提高班两个层次。从上学期期末考试情况看,本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很高:写字功底不深,很多学生写的字不如小学生;阅读能力较低,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抓不住要点,理不出线索;语言表达能力较低,不能用准确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思想;议论文写作功底较薄,多数学生写出的文章文体不合要求。

三、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学内容:必修四的第3、4单元;必修五、《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部分。

必修四第三单元选编了五篇杂文、随笔。教学重点是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看作者是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重点篇目是鲁迅的《拿来主义》,弗洛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难点是弄清作者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结合起来,体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以及《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的哲理性。第四单元选编了三篇史传散文,教学重点是梳理课文,概括传主的主要事迹,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对传主的感情倾向。例如蔺相如身上的深谋远虑,智勇双全,豁达大度,谦虚退让,顾全大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苏武身上的凛然正气,刚正不阿,忠君爱国,张衡的才高内敛,从容淡静,术学精思,精于吏治等。教学难点是分析比较这些传记的写作方法。《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使用衬托手法写蔺相如:用缪贤粗疏浅陋衬托蔺相如的深谋远虑;用秦王的色厉内荏衬托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用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患得患失衬托蔺相如的谦逊退让、豁达大度、顾全大局。《苏武传》中使用对比手法,有苏武与卫律对比、苏武与李陵对比、李陵与卫律对比,突出苏武的忠君爱国、持节不移的品行。《张衡传》截取片段来写人物,从不同角度写人。

必修五重点是文学与文化熏陶,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中外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选自《水浒传》、《装在套子里的人》是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名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教学重点在于梳理小说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是结合时代背景体会小说的主旨和意蕴,分析作者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二单元是古代抒情散文:《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等。这些散文时代不同、文体不同,抒发的情感不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悲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亲情的抒发。这些散文语言或典雅华丽,气韵灵动;或沉郁顿挫,令人荡气回肠;或娓娓道来,质朴自然。教学重点是加强诵读,领略不同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品味名言警句,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抒发的真情实感。教学难点是知人论世,辩证看待作者的情感与思想态度。如陶渊明的归隐与乐天知命,王勃的时光易逝、盛宴难再与怀才不遇,庄周的超脱尘世、绝对自由。深入作者心灵深处,体会作者思想的矛盾与精神的苦闷。如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官场繁琐的应酬、虚伪的礼节与他自身耿直率真的性格的矛盾,王勃的积极进取与现实伯乐难觅的矛盾,庄周的追求精神自由与现实的不可能的矛盾,李密的忠于前朝与出仕伪朝的矛盾,尽忠与尽孝的矛盾等。第三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选编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林庚的《说木叶》钱钟书的《谈中国诗》。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这些都是学者的读书笔记。教学重点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调动自己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观点对照,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教学难点是学习作者的引经据典,分析比较的写作方法,仿照作者的写法写简单的文艺评论。第四单元是自然科学小论文,选编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斯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等。这些文章有的是综述观点,有的是探讨成因,有的是细致入微的分析,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教学重点在于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作者的观点。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介绍我国传统的两种诗歌鉴赏方法。“以意逆志”是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是深入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和环境,与作者成为心灵相同的好友。选编了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蜀相》陆游的《书愤》。教学重点是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体会鲍照的人生苦闷,了解杜甫的壮志。教学难点了解屈原的比兴手法,了解东晋文人的精神状态。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主要介绍传统的诵读想像联想的鉴赏方法。选编了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岳阳楼》韦庄的《菩萨蛮》。教学重点是想像孟浩然、李白、杜甫所描绘的诗境,体会这种境界与抒发的情感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归纳概括诗歌的意境。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主要介绍诗歌诵读方法,根据诗歌的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选编了杜甫的《阁夜》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煜的《虞美人》周邦彦的《苏幕遮》。教学重点是通过诵读,体会不同诗歌的风格,体会是个风格与情感的关系。教学难点是了解作者的经历与诗作风格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开设阅读课,扩大学生的视野。单周开设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教师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从开学就规划自己的阅读量,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写出读书心得。

2.加强写作教学指导,学科组统一写作教学内容,编制指导教案和讲评材料,提供参考范文。抓好背诵训练,学科组制定背书登记卡,制定背诵篇目。

3.加强集体备课,学科组统一学案。加强考试训练,学科组规划考试内容和进程,把考试打造成一种文化。开展听评课活动,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高二语文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2021【四】

下面是高二数学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作为一名优异的教师需要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计划负责,以便于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能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制定,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提升整体学生的能力。

一、指导思想

根据本学期学校教务处及教研室的工作方针与计划,以提高数学学科教学质量为核心,全面提高教师个人业务水平,努力做到:求真务实、保质高效,力求突破,促进全组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工作要点

1、传达学校精神,落实工作计划

学期初,利用备课组会议,传达、学习本学期校教学工作计划和教研组工作计划,做到上情下达,每位教师都了解工作计划和目标。

2、本学期工作重点

开展互帮互学,促进教师发展。加强常规教学的规范性和实效性,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学术交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工作措施安排

1、认真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加强专业理论学习和学术交流。做到活动有内容、有记录,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精心设计准备好中心发言人的发言;

2、继续组内听课、评课活动,促进教师间的交流;

3、做好期中、期末、月考评测及分析工作;

做好本学期教学总结工作。

四、具体工作

1、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加强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要继续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

3、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教师要反思教学过程,及时地把教学中点点滴滴的感受写下来,重视“二备”和反思,要从深层次上去考虑自己的教学工作。

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

集体备课,教案基本统一。每次备课都有一个主题,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不搞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案应体现知识体系、思维方法、训练应用,以及渗透运用等,要对重点、难点有分析和解决方法。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反对个人主义。作业要求分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完成相应的作业,并注重作业反馈。

五、一些固定工作安排

(1)每周的周四下午参加数学组的教研活动,每周的星期五下午第4节为固定的备课组活动时间,每次活动都有一个主题,都有一个中心发言人,都有文字记录。

(2)每位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同科目或同科组的课,鼓励多听。

高二教师工作计划篇(2)

首先,我常常利用网络资源、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生物科学的动向,搜集一些新的生物学成果介绍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拓自己的教学视野和思维。在公开课的课件里,我就采用了《侏罗纪公园》的短片教学,提起学生上课的兴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验操作能力。我在教学中,同时也鼓励学生收集身边有关生物的问题,在课堂上开辟一片互相交流、互相讨论关注问题的天地。通过这样的资料互动形式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体现生物学科的社会性一面。同时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其次,为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课堂上,我习惯通过媒体影片、实物观察、实验操作、挂图演示、事例说明、角色扮演等手段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后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得更轻松也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得到更多的操作技巧。例如在校科技艺术文化节上,我要求每个同学制作DNA模型,通过模型制作,使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提高。同时,课堂上我重视德育的渗透工作,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陶冶他们爱自然、爱科学、爱祖国、爱劳动的思想情操,树立关心生态环境等的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第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本学期的公开课开展之前,我请教了我们同组老师的不同意见,他们都很热心的提出了很多很有建设性的建议,使我的公开课开展顺利。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第四、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在网上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彻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对文科班一些基础特别差的学生,我还多次批改,重复批改,然后面对面辅导,力求每个知识点都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高二教师工作计划篇(3)

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二、从认识水平、能力和深度的层面。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三、从合成物质层面: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 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

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学目标中就加大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的联系和应用。

高二教师工作计划篇(4)

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改革创新总揽全局,以办人民满意,师生幸福,成就个性化名师,造就个性化学生,铸就特色化名校为办学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文化立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方向,以落实“和谐教育”为核心,探索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模式。

工作目标

1、认真抓好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在王敏勤教授的引领下,开展以“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整体建构和谐教学”课题实验。

2、实行“降活提”工程,实行多元评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3、继续完善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机制,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实施名师名校工程,打造学校骨干教师群体,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优化教师能力结构。

4、不断提炼、完善学校发展目标,着力打造书香校园,校园文学特色,使“八种理念”成为学校文化特质。

5、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以“合融”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活动,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地养成教育,加强小主人电视台和广播站的舆论导向和监督功能,成立“红领巾监督岗”,提高少先队组织自立自理、自我发展的能力。

6、加强图书馆管理和实验教学,提高图书的使用率和实验开出率,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工作措施

一、落实八种理念,不断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本学期,学校继续以八种理念为政治学习内容,采取“一学、二谈、三看、四树”的方法,学理论,谈认识,看行动,树典型。

学习采用观看录像,学习哲理短文,辅导讲座等形式,让每位教师八种理念真正入脑入心。谈认识,在上学期学习的基础上,采取征文,演讲,讨论等形式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发表教师心得体会,利用论坛即时交流。看行动,学习重在提高,结果重在行动,行动是对学习效果的最好证明。要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落实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实际行动中。要和优良的品格,优美的仪表,优秀的业务,创“三优”教师活动结合起来。树典型,通过开展“感动一小”优秀教师评选活动,发现身边的典型,并举办优秀教师事迹报告会,弘扬先进。

二、开展“合融”教育,探索我校教育新思路。

合融教育是我校围绕“八种理念”提出的一个新的德育工作思路。

“合融”的本质内涵是在教学之双元合一的基础上,追求教育的多元融通。

“合融”的教育理念是对“教学合一”教学理念的提升,它扩展到学校教育的多元要素,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手段、教育评价等全过程,以及对学生、对教师、对学生家长、对社区等全方位。所有教育行为的基本指导思想。

“合融教育”理念的内涵主要有以下方面:

合群 培养合群精神,就是要积极参与群体生活,乐与他人交往,乐向他人学习。这是“合融教育”的第一境界。

合作 培养合作意识,就是要与他人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在工作或学习中相互协作,共同提高。这是“合融教育”的第二境界。

合享 所谓合享,就是共同享有合作后的成果,共同分享努力后的喜悦。如果说合群是“合融”的基础,合作是“合融”的手段,那么合享就是“合融”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是“合融教育”的第三境界。

合群、合作、合享,是前后衔接、层层递进的三个环节,共同构成“合融教育”的完整流程。将之概括和提升为“合融”,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本学期少先队将围绕合融教育制定系列活动方案,以“ 迎奥运做贡献”为主题,开展阳光体育集体舞活动,以爱校教育为主题,开展校史教育,以书香班评比为抓手,为班集体争光。

开展教研组评比活动,学校管理要树立组的意识,充分调动组长和组内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五星教研组。班级管理要明确划分小组,不要将组内的工作看成是搞卫生,要扩展到学习、管理的方方面面。让学生自己命名小组,组织开展小组竞赛。

开展好网络教研,组内教师分工,每人精备一节课,经教研讨论交流后,形成组内资源。尝试教研组同备一节课,上传至学校网页,互相借鉴,资源共享。

学校要围绕合融教育,每月召开研讨会,积累经验。

三、坚持依法治校,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本学期要严格落实教师一日工作常规,教师考核方案,教研组评比方案,教学检查制度,考勤制度,班级管理标准。

高二教师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阻力;教学;改革

自2010年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行业协(学)会在试点高校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以来,全国近200所高校先后参与该计划中。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纷纷推出一系列举措,如提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培养方案、建立“卓越工程师”实验班、完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等。然而在各高校的具体计划实施过程中,人们难免会发现学校的具体实践与“卓越计划”所倡导的理念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差,“卓越计划”所追求的“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的目标理念仅停滞于应然追求状态而非实然状态,许多专业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难以改变或者仍回归传统的倾向,学生继续在追求“知识学习”,企业导师与专业教师的双导师制协作也处于“各司其职”的层面,行业企业对学校的开放程度不尽如人意等。因此“卓越计划”作为教育教学改革在现实推进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一些阻力。适当的阻力能转化为改革的动力,因此可以说,发现、论证并化解这部分阻力是“卓越计划”顺利成功推进的重要因素。

一、阻力源的分析

1.“卓越”的理想目标与“弱化”的现实实践间的游离

“卓越计划”所追求的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科技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计划”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着眼于未来,更着眼于国际视野,强调未来工程师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这一工程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各参与高校都是在高度认同的前提下参与“卓越计划”改革中来的。然而每一所高校的层次、类型、发展背景都是不同的,相同目标的合理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按照林健关于工程师分类的观点[1],不同层次学校培养不同类型的工程师,因此其学校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方法设计都应是有所区别的,并且都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之处。然后在现实实践中,由于学校培养方案制订时间有限、培养指标相关数据采集繁琐、一线教师对培养方案制订参与度不高、参与“卓越计划”目的是为争取更多资源等因素影响,会造成学校工作方案和专业培养方案按照学校原有培养计划进行适当调整后实施的可能,也就意味着会造成“顶层设计合理,但现实实践仍按部就班”的现状,这种改革的实施效果就可想而知。

2.“卓越计划”参与主体与传统教学理念间的博弈

(1)高校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文化对“卓越计划”实施的阻滞。高校教师从事多年教学工作之后,一种特定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文化就会潜移默化地形成,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种教学文化的习俗、观念和规则而开展教学活动。 “卓越计划”是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改革必然带来变化,变化之于教师多年形成的教学观念、教学文化和教学样式都是一种挑战。在新的培养方案面前,固有的、传统的教师教学观念、文化或者教师教学生活的状态在很多方面就会不由自主地扮演起阻滞者的角色。

(2)学生参与度及学习习惯对“卓越计划”实施的约束。学生是大学存在的基石,就“卓越计划”实施而言,大学生理应成为改革的核心。“卓越计划”强调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卓越工程师培养对象的学习主动性、参与度、对“卓越计划”的理解度都将不同程度地制约“卓越计划”实施的最终效果。

(3)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顾虑对“卓越计划”实施的影响。企业为什么要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参与之后能带给企业怎样的合作结果?这些都是企业所要考虑的,并非学校跟企业关系好,企业就愿意参与。因为企业的运作总是遵循市场化的思维方式,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表现为很强的功利性。企业与高校合作最大的障碍在于技术的保密性上,一个企业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成功、营销的成功、产品的成功,虽然与高校合作可以获得企业员工培训成长的机会、可以获得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可以和高校教师合作开发新技术或者解决技术难题等,但技术层面的合作顾虑是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慎重考虑的。如果采用系统全面合作,合作的深度要达到哪个层面?如果采用模块化合作、项目合作、学工交替合作,是否只能达到参观或者基础操作层面?如果采用订单式培养,一个企业不可能同时接收那么多的订单?如果是顶岗实习的合作,学生实习后企业不满意该如何处理?这些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质量。

3.“卓越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传统工程教育间的矛盾

纵观我国目前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现状,不难发现课程体系落后、实践教学环节被不同程度地削弱。具体表现为:工程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有限的教学资源得不到优化利用;工程教学内容仍然以基本技能的操作、知识性学习为主,探索研究性和自主设计性教学内容少之又少;教学各环节间各自为政,互相独立,缺少横向联系,难以形成整体的教学合力;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联系不紧密,课内的优秀实践教学成果不能很好延伸至课外科技活动中,课外科技活动的成果也无法在课内实践教学内容中体现。这些问题都已成为制约工程教育发展的瓶颈,阻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学生在多年的学业生涯中,对各阶段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会形成自身特定的方式和方法,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存在并非不可逆转,学生一到国外从不会说到会说敢说,同样很好地适应了国外课堂教学的规则。因此要打破这种惯例,必须对课堂进行重新设计,落后的课堂、教学必然制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

二、阻力应对的途径与努力方向

1.教与学的目的、方式的协同转变

教师和学生是“卓越计划”的直接参与者,也是传统教学过程的两大主体。主体观念行为的转变是成功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卓越计划”的实施只有获得教师、学生的共同认可,二者才会把“卓越计划”中所展现的教育价值理念、教育方法、教学规范、学习要求等内化于培养过程,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予以推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吸收工程教育的新智慧,而且能不断增强对教与学的满足感,从而在思想层面上减少阻力的影响。

首先,要转变教师“教”的目的和态度以及教学方式。一要激发教师对“卓越计划”的参与热情和理解度,要以教学小组交流等形式从认知层面让教师理解参与“卓越计划”的意义和重要性;二要真正让教师理解现在的教学并不是要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一次教学科研交流互补的过程,参与就是一种付出和转变的过程,要以百分百的热情和激情投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行列中;三是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评价各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建立教师工程教学资源库,让教师获取更多直观的教学经验,走出“自我教学”的封闭式教学环境;四是实施相关课程的“教学伙伴团队计划”,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实时评价,可以是学生评价、同事评价、企业同伴评价、领导督导评价,目的是建立对教师教学及时反馈机制;五是建立教师教学、科研的特色有效评价机制,让教师毫无顾虑地投入教学、科研中。

其次,要转变学生“学”的目的、态度和方式。一要在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卓越计划”,使每位学生了解“卓越计划”的实施并非只是一个单项的教学实验,是需要学生教师主动参与、共同成长的改革,是提高学生工程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改革;二要组建“卓越计划”学生双向选择、可进可退的机制,提高学生参与“卓越计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参与的目的不能仅停留于“考试通过”的层面,而是要以获取工作岗位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智慧为目的;三是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提出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要逐渐学会“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本领,建立教师学生教学互动机制;四是建立学生学习评价的有效机制,改变单一评价的手段和评价结果,采取多元化的评价途径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使学生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提高。

2.建立“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时修正机制

“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并非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学生教师认可度、合作企业反馈信息、人才就业情况等进行实时调整和修正。“卓越计划”是一次教育教学改革,最初的改革方案并非最终的改革成果,因此要建立“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的实施修正机制。

首先要开展对“卓越计划”实施数据的实时采集工作。没有数据、内容的修正是无科学性的,方案的修正肯定是以教学数据为参考的。采集数据的内容建议由主管部门统一制订,一方面可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纵横向比较,另一方面也便于教师、学生、学校、企业对计划实施效果的自我评估。

其次要修正内容需经过教师、学生、专家的多方论证和认可,但在修正时间上要注意实时性。漫长的修正过程不适合“卓越计划”,因为计划实施的一个周期只有四年,所以修正的时间和方式都要采取经济化原则。

最后,“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并非是纸上谈兵,是需要教学实践去验证的,只有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卓越计划”的理想目标才可能实现。因此方案的“顶天”设计和“立地”措施都要以各高校的特点特色为依据。

3.建立企业与学校间“亲密合作”的机制

学校和企业的“亲密合作”是“卓越计划”实施的重要环节。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要建立在互信互认基础上,即学校要将企业作为学校工程教育实施的前沿阵地,企业要将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二者的资源要实现互通,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

企业发展需要新的技术和人才,学校发展需要不断的培养人才、输送人才、锻炼教师队伍,二者的对接要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的中期解决人才与企业的定向问题,方便企业向学校开放更多的实践场所和实践内容。学校的师资和企业的人才队伍可以进行定期交换,学校教师要与企业签订合作锻炼的意向书或者备忘录,使企业放心将自己的技术难题、技术关键点与教师进行切磋和创新,使学校教师不仅仅完成企业的技术任务,而且能在企业未开发领域进行技术创新,这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创新实践培养的关键。学校工程教学内容要依据企业的项目、企业的技术进行开发,要将国际上最新的项目技术内容引入教学,使学生参与项目的真实性、可操作性、前沿性、国际性不断增强。

4.关注课堂教学,转变课堂教学的传统

课堂作为传统的教学场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卓越计划”对课堂教学同样有着相当多的要求和规范,然而与目前高校课堂教学的现状相差很大,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缩短二者间的差距?一方面有赖于教师学生教与学目的、态度、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需要对课堂进行重新设计。

首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课堂应该是开放的、共融的,教师和学生要把知识看做是学习团队内所有成员达成的共识,需要构建的是“现实和组织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方法”[2]。即教师的作用在于促进学生间的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地思考,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科研知识;学生要以自我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身份参与课堂中,让学生理解获得知识的过程,并非一个人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团队的合作交流共享,学生要为自己的教育负责,同样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团队负责。

其次,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老师站学生坐”的格局应该予以打破,要以促进学生讨论交流的课堂组织形式为主,灵活地设计教室、设计实验室,拉近教师和学生间的心理距离。

最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要拘泥于教材和书本,要以探索新知的目标去发现教学的内容。教师在课堂的前期准备上要在对企业项目的了解、对科研的认识以及对现代工程理念的理解基础上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经验,对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的过程要以引导的思路去设计,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教学过程,实时地根据学生的变化来引导课堂。

参考文献:

[1] 林健. 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2).

高二教师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学管理 教学督导 “督与导”的关系

一、建立健全教学督导机制

开展教学督导,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教学督导机制。只有完善的教学督导制度,才能为教学督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证,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建立教学督导机制要在校党委和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在校教学委员会的指导下认真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制订教学督导章程,明确督导的性质、地位和职责。二是根据教学督导章程的要求,设置教学督导机构,选聘熟悉职业教学规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规律、了解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作风正派、敢于管理、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较强的教学督导领导和教学督导员。三是要根据本校教学实际,制订学期教学督导计划,明确督导方法和步骤,确保每项教学督导活动都要有策划、检查、记录、评议、反馈,要取得共识,不断提高;确定督导重点,引进和运用中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和系统方法的先进理念,运用科学有效的措施对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实施有效监控,重视理论与实习一体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模块教学及多媒体教学,强化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主动性与创造性,积极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着力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四 是通过定期学习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职业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熟知本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和实践训练体系,着力培养和提高教学督导员综合素质和科学发展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督导效果和质量。

二、实施教学督导,充分发挥督导功能

科学教学督导机制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以更好地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建设良好教风和学风,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求的合格的复合型人才。实施教学督导,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功能,我的拙见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督导:

(一)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督导与监控,发挥教学督导作用

教学计划和大纲是教学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一个文件,教学工作都是按照这个教学计划和大纲来实施的。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各个学校教学计划和大纲都自成一体,教学计划是否科学性关系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对教学计划和大纲的督导是教学督导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实施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督导时,一是要看教学计划是否紧扣《职业标准》,只有紧扣《职业标准》,才能把握好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和目标;二是要看课程设置是否科学,一般情况下,一个专业往往函盖了几个职业,在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时就要充分地考虑所函盖职业对理论和技能培训的要求,要体现理论和技能的系统性、承接性和科学性;三是要符合市场需求, 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搞好市场调研,适时提出合理建议,及时修订教学计划和大纲,做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以特色兴学校。

(二)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督导,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作用

良好的教学秩序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就必须全面加强对教学诸环节的督导。

一要加强对教材选购督导。课本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源泉,选购的教材应符合职校学生知识和学习的特点,以便学生学得轻松,便于掌握。

二要对教师的授课进度计划进行督导。特别要注意授课内容和进度计划是否以教学大纲作为支撑和依托,是否符合教学计划要求,是否考虑了相关课程中相关内容,课时安排是否合理,是否与校历表同步。如果不把授课计划和授课内容做好,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

三要对教学准备进行督导。督导时要注意教师对课程导入、设计是否合理,重点和难点把握是否准确,方法、详略是否得当,理论联系实践是否恰当,概念解释是否通俗易懂,突出关键词,条理是否清晰,教具准备等是否充分。

四要加强教师劳动纪律和为人师表的督导。对教师上班劳动纪律,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上课点名考勤,填写教学信息反馈表,体罚学生,侵占学生利益等方面加强督查,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做到正人先正己,学高为师。

五要加强课堂教学督导。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对上课环节督导是教学督导中最重要环节,也是最直接和最行之有效的手段。课堂教学督导要有标准,要综合考虑教学设计、板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教学效果、教师的感染力和基本素质,只有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才能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客观和公正的评价;督导中一要不定期的对教师授课进行巡查;二要进行听课抽查,力争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进行最少两次抽查,做好记录,听课后要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取得共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六要加强学生作业的督查,检查教师对作业是否逐题认真批阅,作业布置量是否达到要求,典型错误是否进行了归纳和讲解。

七要加强考试环节的督导。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一是考试是否实行了教考分离,是否实行统考,是否对部分课程进行抽考;二是对试卷质量进行督查,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知识点、面是否宽,难易程度、题量是否适当,每题分值是否符合理,有无评分标准;三是考试和监考人员安排是否妥当;四是考场布是否符合考场布置要求;五是监考是否严格;六是对试卷评阅情况进行抽查,是否按照评分标准逐题逐项评分。

八是加强对授课计划完成情况督导。通过下发学期授课计划完成情况登记表,让学习委员进行认真的填写,把检查结果与教师授课计划进行对照,检查教师授课计划完成情况,确保教学按计划完成。

九、对教研活动进行督导。教研活动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名师带徒、新的教学(下转第80页)

(上接第90页)方法与技能的培训、学术竞赛等教研活动要提出指导性建议,各教学部门教研活动要有计划,并报督导部门备案,以便督查;二是每次教研活动督导部门都要派人督导,切实保证教研活动开展取得实效。

十、加强对系(分院)教学工作督导。每月底召开一次教学工作经验交流会;学期工作结束后,应对整个学期的教学督导工作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升督导质量。

(三)加强评教工作督导,发挥督导职能

教学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主旋律和永恒的主题。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议,简称评教。评教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教师声誉和切身利益,关系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督导部门应切实要加强对评教工作的督导,确保评教工作公平、公正和公开,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评教工作是否综合考虑了劳动纪律、工作态度、课堂管理、考试成绩、竞赛成绩、教学督导情况、科研成果、论著、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或学生问卷及网上征求意见)等内容,要有评定标准,要全面的对教学工作进行评教;二是评审委员会要综合考虑专家评教、教师评教和学生评教结果,评定的结果是否客观、公正,是否进行了公示,真正做到以评促教。

三、妥善处理教学督导中的“督与导”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首先,教学督导部门工作要主动、热情,做到早计划,早安排,突出重点,找准难点,抓住薄弱环节,创新督导方式。同时要妥善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要努力处理好与教学管理职能部门的关系,把好方向,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是替代关系、领导和被领导关系,而是围绕、支持、协作、督导关系;第二,要努力处理好 “督”和“导”的辩证关系:“督”是手段,“导”是目的,“督”中有“导”,“导”中有“督”,以“导”为重点,相互依存,协调发挥作用,切实使教学督导工作促进教学管理工作。其次,平时要深入实际,收集第一手资料,搞好调查研究,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教师和领导,以期得到及时调整和纠正。最后,是师生的积极性。教学督导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教”和“学”双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老师“教”和学生“学”的潜能,是为了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指导教师调整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内动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决不是居高临下的看管、监视、找麻烦、搞处罚;应是积极主动地起到两者之间的沟通、互动、促进作用,而不是将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师生处于高度戒备、紧张之中;也不要让师生游离于教学督导之外,成为“旁观者”和“局外人”,对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缺乏积极性和认同感。如果单纯把师生当作被“监控与评价”的对象,师生没有积极参与意识,必然会导致督导者与被督导者之间的不和协,使督导工作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只有将多方面积极性同时调动起来了,才能形成了合力,教学督导工作才能持续深入的开展,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学督导的目的和作用,才能切实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实现学院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 办让人民满意的高 等职业教育》.

[2] 张尧学 《坚持就业导向 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高二教师工作计划篇(7)

提高教师质量已成为国际教育竞争的核心要素

从国际上看,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对教育更加重视,并将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国家未来前途的决定性因素。2007年,德国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签署《高等教育协定2020》,计划在2020年前投资20亿欧元,改善高校教学人员配备、支持高校教学和教辅人员培训,确保高质量的教学。2008年7月,日本政府出台《教育振兴基本计划》,明确提出要创建教师发展环境,改善教师编制,推进奖励性教师工资制度,充分利用外部教育人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对各国教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师资来源需要改善;二是教师地位需要提高;三是专业发展需要保障;四是师生比例需要缩小。对此,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和地区采取了形式各异的对策举措。如英国提出要招募培训更好的老师,建立国家校长专业标准;新加坡提出要提升教师基础素质;俄罗斯大幅度提高教师素质和社会地位;澳大利亚建立了统一“全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认证体系”等。

从国内来看,2012年是中国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年。党的十报告在论述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时,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开篇立论,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压轴收笔,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给予教师工作和教师队伍的特殊关注和特别关爱。2012年9月7日,国务院隆重召开了新中国第一个全国教师工作会议,会前印发了第一个全面部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全面部署了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标志着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我国教师队伍和教师教育的基本情况

1.我国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有1442.3万名专任教师,其中,幼儿园教师131.56万人、小学教师563.86万人、初中教师353.15万人、高中教师156.2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88.19万人、高等学校教师144.97万人、特殊教育教师4.13万人、工读学校教师1764人。他们工作在53万所学校,支撑起了2.7亿在校学生这个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

2.我国教师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是教师教育办学层次显著提高。10多年来,教师教育的办学层次基本实现从中师、专科和本科的旧“三级”向专科、本科、研究生的新“三级”过渡,呈现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发展趋势。

二是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开放。2011年,举办教师教育的非师范院校383所,其中综合大学55所,地方综合性学院142所,高职高专128所,独立学院41所,其他院校17所。2011年,全国普通院校师范类毕业生总计56.33万人,其中本科30.69万人、专科20.02万人、中师5.62万人(不含其他中职师范类毕业生17.7万人)。非师范院校培养的本专科师范类毕业生约占47.3%。这说明,非师范院校已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的重要力量。

三是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分离,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随着教师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高等师范院校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正在逐步减少,由1999年的166所减少到2012年的10所。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改革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一批上挂高师院校、下联中小学校,具有“多功能、广覆盖、大服务”特点的县区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举措和主要成效

1.出台6个配套文件,破解各级各类教师队伍的瓶颈问题

为落实全国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去年11月教育部会同相关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6个配套文件,切实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着力破解涉及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方面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为了进一步整合教师队伍管理职能,2012年7月,教育部在原师范教育司基础上设立教师工作司,负责全面规划和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2.构建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推动教师工作管理模式转型

2012年以来,按照“课题引领、广集众智,立足实际、系统设计,创新管理、服务基层”的工作原则,规划设计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框架,拟于2020年前陆续出台或修订84个标准或规范,从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培训、管理服务和保障监督四个方面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综合性的标准体系。2012年率先颁布实施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颁布教师专业标准。2013年,又出台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

3.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到农村学校任教

一是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学费、免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2007年以来,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共招收培养6.4万名免费师范生,考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持续提高。二是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即“特岗计划”。2006年以来,吸引了3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边远贫困地区3万所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满留任比例连续三年达到87%以上。三是实施了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即“硕师计划”。2004年以来,采取推荐免试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吸引了7000名优秀应届本科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任教。

4.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提升了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一是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培养教师的新机制。二是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三是加大教师培训力度。2010-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6亿元,实施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共培训教师350万人。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16.5亿元,进一步扩大实施“国培计划”。此外,2011年,启动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计划“十二五”期间投入26亿元,支持45万名骨干教师参加培训、2万名青年教师到企业实践。四是探索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制度。推行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启动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试点。启动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深度融合。

5.创新教师管理制度,激发了教师队伍的生机活力。

一是试点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制度。2011年以来,先后在浙江、湖北6个省市实施了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率先完成国家层面重大改革项目。二是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2008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选择在山东潍坊、吉林松原、陕西宝鸡3个地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将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近百个地级市,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务体系,并将最高职务等级设置到正高级,进一步拓宽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

6.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增强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

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2009年,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据2010年国家统计局数据,实施绩效工资后,全国教育行业平均工资多年来首次高于国家机关。2010年起,按照“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慎推进”的方针,推动各地实施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工作。

7.加强师德建设,增强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先后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准则。2010年以来,每年精心组织开展教师节庆祝宣传活动,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举办教师节晚会,先后推出了张丽莉、叶志平、侯伯宇、石秋杰等一批全国重大宣传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在充分肯定我国教师队伍建设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与当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要求相比,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适应,资源配置、管理体制、地位待遇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教师职业吸引力不足,难以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不能满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要求;三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严重制约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四是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和制度尚未建立,难以保证教师的培养培训质量;五是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严重影响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队伍建设;六是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不能满足事业发展需要。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走向

1.着力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师德教育长效机制,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学术规范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二是建立师德宣传长效机制,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三是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业绩考核、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对教师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四是建立师德监督机制,吸引学生、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参与。

2.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以奖补的方式支持地方为农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大幅度提高乡、村学校和教学点教师待遇。二是继续实施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推动地方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三是创新实施“特岗计划”,探索建立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村小学、教学点任教的新机制。四是“幼儿园和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五是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六是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制度,促进师资均衡配置和教育公平。

3.加快形成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

一是根据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出台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二是制定幼儿园园长、普通高中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和任职资格标准,提高校长(园长)专业化水平。三是制定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开展专业认证和评估,规范师范类专业办学,建立教师培养质量评估制度。四是出台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

4.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一是启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分类推进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特殊教育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政府、中小学校(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二是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三是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推行教师培训学分制度。完善以企业实践为重点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制度。建立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和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四是启动实施“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专业发展计划”、“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五是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参与、开放灵活的中小学教师教育体系。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六是依托现有资源,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推动高等学校普遍设立教师发展中心。

5.创新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一是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二是健全新进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三是分类推进教师职务(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符合各类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评价标准。四是健全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教师聘用制度,建立教师能进能出的流动机制。五是完善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等多方参与的评价办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6.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

一是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工资倾斜政策。二是按照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部署,推进教师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按规定为教师缴纳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三是探索建立国家级教师荣誉制度,做好优秀教师表彰奖励工作,让教师成为全社会更受尊敬、更令人向往的职业。

7.建立健全教师队伍建设考核督导制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