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二历史分析

高二历史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5 16:30:16

高二历史分析

高二历史分析篇(1)

2021年4月12、13日我校进行了本学期高二第一次月考。这是高二实验班与平行班微调后的第一次重要考试,从本次考试情况来看,我校高二这次月考历史成绩可谓有喜有忧,值得反思。

一、成绩分析

班别

参考人数

及格率

优秀率

最高分

平均分

368

61

98.4%

77%

95

82.6

369

52

92.3%

21.2%

89

71.6

年级平均

95.6%

51.3%

77.5

上表文科各班均包含国综班学生,平均分差距尚在接受范围,比期中考试有扩大。年级平均分77.5分,而预设年级平均分70分左右。

二、试题分析

1.试题难度、信度、区分度

本次考试,试卷难度0.78,此份试卷难度不难,可以说相较简单,比高考水平测试简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自信心较为合适;区分度0.24,此份试卷区分度尚可,但选择题也有多题区分度低于0.1。信度0.68为中等,略低于高考出题稳定性。

2.命题范围

本次考试范围涉及人民版必修一、二、三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考查全面,重点突出,引导学生注意平时合理安排时间复习人民版必修一、二、三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人民版必修一、二、三及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的重难点在此次月考中均已涉及,题型较为稳定,但试题情景创设较为新颖。

1

古代中国管理地方

2

近代列强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清末民主革命风潮

4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5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6

克里斯提尼改革

7

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影响和评价

8

联合国与国际法的发展

9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管理

10

抗日战争中的国民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

1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2

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

13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4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

15

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

1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影响

17

明清新儒学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影响

18

古代中国艺术

19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0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1

新时期的教育事业

22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

23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24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25

商鞅变法

26

明治维新

27

二战之太平洋战争

三、答题分析

1.选择题得分情况

序号

题号

题型

分值

难度

区分度

年级

高二年级368班

高二年级369班

均分

得分率%

均分

得分率%

均分

得分率%

1

1

单选题

2

0.91

0.21

1.82

91.15

1.93

96.72

1.69

84.62

2

2

单选题

2

0.98

0.03

1.96

98.23

2

100

1.92

96.15

3

3

单选题

2

0.89

0.15

1.79

89.38

1.8

90.16

1.77

88.46

4

4

单选题

2

0.34

0.24

0.67

33.63

0.69

34.43

0.65

32.69

5

5

单选题

2

0.98

0.06

1.96

98.23

2

100

1.92

96.15

6

6

单选题

2

0.51

0.19

1.03

51.33

1.08

54.1

0.96

48.08

7

7

单选题

2

0.89

0.21

1.79

89.38

1.87

93.44

1.69

84.62

8

8

单选题

2

0.83

0.33

1.66

83.19

1.77

88.52

1.54

76.92

9

9

单选题

2

0.96

0.15

1.91

95.58

1.93

96.72

1.88

94.23

10

10

单选题

2

0.72

0.11

1.43

71.68

1.44

72.13

1.42

71.15

11

11

单选题

2

0.56

0.32

1.12

55.75

1.25

62.3

0.96

48.08

12

12

单选题

2

0.9

0.21

1.81

90.27

1.9

95.08

1.69

84.62

13

13

单选题

2

0.83

0.36

1.66

83.19

1.8

90.16

1.5

75

14

14

单选题

2

0.79

0.21

1.58

78.76

1.67

83.61

1.46

73.08

15

15

单选题

2

0.95

0.15

1.89

94.69

1.93

96.72

1.85

92.31

16

16

单选题

2

0.49

0.31

0.97

48.67

1.05

52.46

0.88

44.23

17

17

单选题

2

0.85

0.3

1.7

84.96

1.8

90.16

1.58

78.85

18

18

单选题

2

0.49

0.53

0.97

48.67

1.15

57.38

0.77

38.46

19

19

单选题

2

0.88

0.24

1.75

87.61

1.87

93.44

1.62

80.77

20

20

单选题

2

0.92

0.12

1.84

92.04

1.9

95.08

1.77

88.46

21

21

单选题

2

0.88

0.09

1.75

87.61

1.8

90.16

1.69

84.62

22

22

单选题

2

0.89

0.18

1.79

89.38

1.84

91.8

1.73

86.54

23

23

单选题

2

0.7

0.33

1.4

69.91

1.54

77.05

1.23

61.54

24

24

单选题

2

0.97

0.09

1.95

97.35

2

100

1.88

94.23

25

25

单选题

2

0.95

0.12

1.89

94.69

1.93

96.72

1.85

92.31

26

26

单选题

2

0.71

0.51

1.42

70.8

1.7

85.25

1.08

53.85

27

27

单选题

2

0.39

0.21

0.78

38.94

1.02

50.82

0.5

25

(1)第4、6、11、16、18、28小题得分低,正确率均低于60%,特别是第4、28小题正确率低于40%,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彻和运用不够准确。

(2)选择题第23小题得分也不理想,略高于60%,正确率低于70%,主要是审题和知识运用的问题。

(3)年级文科班选择题正确率平均值为78.34%,上一次大进步,希望稳步增长。

2.材料题得分情况

16

0.78

0.28

12.42

77.65

13.61

85.04

11.04

68.99

8

0.79

0.32

6.29

78.65

7.05

88.11

5.4

67.55

8

0.77

0.24

6.13

76.66

6.56

81.97

5.63

70.43

15

0.79

0.28

11.87

79.12

12.93

86.23

10.62

70.77

6

0.75

0.29

4.5

75.07

4.84

80.6

4.12

68.59

9

0.82

0.27

7.36

81.81

8.1

89.98

6.5

72.22

15

0.73

0.15

10.93

72.86

11.38

75.85

10.4

69.36

9

0.69

0.15

6.2

68.93

6.54

72.68

5.81

64.53

6

0.79

0.15

4.73

78.76

4.84

80.6

4.6

76.6

主观题得分率76.61%,良好,还有上升空间,今后还应注意试题训练与方法的指导双管齐下。

四、存在问题

虽然本次月考平均分较高,但暴露出如下问题

1.基础知识不牢,比如正确率只有23.85%的第2题,试题给出的是“董仲舒在维护君主权威的同时,又考虑到权力使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问“意图”,而多数学生选“论证天人一体的关系”。由此可见,部分学生对课本内容没有认真学习,或学得不扎实。

2. 文理分科后,部分学生学习历史态度不端正,历史学习基础不好,认为现在是高二开始,主要是抓好语数英,平时历史作业不认真对待,更有甚者极个别学生虽然参加考试,但部分主观题部分没有分数,一问得知是没有作答,说是不会、没时间等。

3.由于部分学生平时没能按质按量完成作业,自觉及时做好复习,使学生知识消化不良,课本基础知识不熟悉或理解不透甚至混乱,比如27(1)原因多答外来文化,应具体指明是“西方思想文化”;自然经济占主导;。

4.审题不清也是非常突出的现象,平时上课反复强调的划出中心词等方法考试时学生大多不用,考后试卷上非常干净。比如27(3)多答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或多答三民主义意义;28(2)多漏答“思想主张”。

5.主观题有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述不规范,要点不突出,逻辑性不强,答了很多内容,甚至超出答题卡所给范围,得分却不多。

6.阅读不认真,有效信息获取不足,概括归纳信息的能力欠缺。比如28(1)背景多答不出“古典文化遗存”,“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应是萌芽)”,“自然科学发展(混淆启蒙运动背景)”。可谓是概念不清,基础不实,审题不清,部分学生就不能获取有效信息而得分低。

7.学生思维不开阔,不懂得分层次回答主观题。

8.一些小细节也要注意,除了字迹潦草、错别字等外,还应提醒学生不要涂改答卷,以保持卷面清洁。

五、改进措施

1.表扬优秀学生和进步学生,鼓励学生你追我赶。展示正面典型卷和反面典型卷,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2.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早暴露出不足早解决。通过本次考试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出有针对性的方法尽快改正不足。

3.强化学生的学科意识,合理分配自习时间,必须做到及时总结和及时复习,教师也要加强检查力度。

4.加强学法指导,在记忆、训练等环节总结有效的方法与规律并反复灌输。

5.培养学生阅读、概括、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6. 考试作业的批改,评讲要及时,应注意审题技巧,答题规范性等问题的指导与训练,对症下药,适当的训练是巩固和理解知识的必备途径。

高二历史分析篇(2)

一、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型教学思维下使世界近代史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近几年,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进行了不小的改革,除增加了适应当前社会要求的应用型课程外,还增加了与之相匹配的社会性课程、实践等,这虽然增强了学生综合素质。受这种应用型学习思维的影响,许多教师将关注点放在对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热情上也对这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相比之下,虽然世界近代史课程同样也培养学生能力,但受学生、教师的关注度不够,这也是造成世界近代史课程的教学时间受到压缩。世界近代史课程被严重压缩,但是,教学大纳及教学要求没有改变,这就要求世界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将所有内容全部讲完,这必然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形成教学质量下降、学习关注点降低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二)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陈旧

世界近代史课程的教学应以教师阐述历史为主,通过对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真实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活动的阐述,通过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反思,研究,达到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的目的。但是,目前高校世界近代史课程仍以政治性分析为主,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仍以背诵标准答案以应付考试为主要目的,学习过程僵化,无自主能力,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流于形式,失去对学生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的作用。

目前,部分高校世界近代史课程教学仍像高中教学一样,以教师课上讲解,学生被动听讲、记笔记的方式为主,教师只重视课程内容的灌输,而忽略了对学生主观能力的培养。单一、重复的教学方式,易使学生对课堂产生厌倦心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世界近代史教学与中国近代史等相关学科断层

部分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师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课本上的内容,而忽略了与本时代历史事件相关连的中国近代史的讲解,与相关历史知识断层的问题,使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在分析历史事件时,仅将之作为一件独立的事件来看待,缺乏连续性、全面性的思考,使历史事件、人物分析相对片面。

二、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学改革初探

(一)教学内容与形式多样,课堂重视学生参与度

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学不仅以教授知识为中心,更重要的还是要重视对学生查阅史实、分析史实的能力培养为主,因此,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注意将课堂多放给学生,通过布置资料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要学习的历史时期的全部史实,由学生向学生讲解的方式,达到学生间相互学习的目的,这也是对学生查找资料、分析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工具选择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图册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之一,历史图册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画展示,向学生讲解相关历史。在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历史图册向学生展示所要讲解的历史史实的脉络,引导学生清晰地了解当时世界各国、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面貌,与此同时也可与中国近代史相联系,使学生能够建立全面性、系统的历史观。

近几年,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得到不断的应用,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影像资料的展示,向学生展示更为真实的世界历史,有利于学生记忆。如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课程学习中,我们通过播放关于二战史实的资料影片,配合教师前期的讲解,加深学生对二战的认识,同时向学生布置作业,指导学生通过到图书馆自行查找资料,分析二战对当今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许多学生在分析这个问题时,甚至提出了如果没有发生二战,当今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又将如何的反思。

(三)介绍学术界相关研究信息与成果,让学生自行分析

高二历史分析篇(3)

[关键词] 史料教学 高中历史教材 阅读能力 史料分析能力

一、史料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史料是构建历史学的原始素材,也是人们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源泉和依据。所谓史料教学,即注重史料的选择、甄别、分析、判断与运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来探讨历史问题,习得并掌握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学历史课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它代表着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

就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而言,历史教师必须切实重视史料教学。与此同时,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切的本源都是教材中的主干知识。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期间,可根据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项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大纲》所提出的要求。目前,关于史料教学的科研成果丰硕,本文尝试从文综高考卷试题角度出发,通过评阅大量考生答卷情况分析如何“史料解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目前,中学生的阅读动机及目的较为被动,较多地来自外界的要求和压力,这种要求和压力与枯燥的应考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身心疲惫,毫无乐趣。然而阅读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自主行为,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学生必须是自主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中应该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应该是一种探索和创造,应该伴随发现和质疑、联想和想象、反思和批判。中学生的阅读现状所透露出的问题,通过新课改的深化,相信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从高考文综题分析高中生学习历史所存在的问题

(材料)“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1868年已着手制造螺轮蒸汽舰了。螺轮蒸汽舰是1845年――1850年间在欧洲推广使用的,1850年以后被用于军事。”――摘编自徐泰来《中国近代就史记》。

克服技术落后是一个巨大的困难,尤其是当那些西洋顾问和教习自己就不很专业时,更是如此。自强规划所创造的枪炮船舰性能极其低劣,这就导致需要不断从国外购买船炮。――[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根据材料二,归纳洋务企业制造军舰的技术状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外部的原因。

以上是摘自2010年重庆市文综卷三十七题材料与问题。三十七题第二问(以下简称本小题)考察学生对史料的正确理解,同时联系教材中所学知识点,分析材料二所述现象的外部原因。笔者大致总结出学生易出现以下问题:

分析史料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完全没有理解材料所述内容,误认为江南制造总局造船厂建造罗伦蒸汽舰领先于世界,时间顺序颠倒,同时回答问题不全面;理解问题能力不佳。占很大比例的学生将“西洋顾问与教习不专业”作为洋务企业的技术状况解答,而在回答外部原因却并无提及;历史术语表述不规范。部分学生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混为一谈,没有意识到在1865年帝国主义并没有形成,历史概念不清晰。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阅读材料有效提取信息的能力不强。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呢?

三、针对问题提出的教学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学生答题失误点集中在不知如何将所看到的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点相结合,不能很好的确定答题范围和答题重点,致使所表述的答案空泛、繁琐,导致失分。因此,教师可针对这一现象,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加强史料教学,将材料与教材有机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材料,学会运用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史料的讲述、解释、分析,要让学生从中观察和体会到运用史料的方法,学会通过史料来判断分析历史问题。

具体来说,教师在进行史料教学设计中,应有以下几个教学任务:

第一,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平时所学习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历史教材和教师课堂中所讲述涉及到的历史知识)是对记录、反映历史事实的各类材料进行研究的结果,是人类借助史料而对历史本身形成的认识。这些历史知识是有根据的,其根据就是史料。即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思想。

第二,让学生知道,历史知识来源于史料,但史料并不等于历史知识。人们对于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不同,对史料的认识也就有所不同。学习是要有质疑的精神,要通过对历史知识的研习,形成对历史事实正确的认识,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例如人教版历史教材(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提到秦汉的中央官制概括为“三公九卿”,学生不仅仅要明白三公九卿是什么,职能是什么,还要学会多思考,为什么会制定这样的官制,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何影响。同时,学生也应明白,九卿并不一定是九个人。

第三,给学生提供一些复杂地、研究性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料培养判断、辨析、比较、概括的能力。由于历史知识纵横交错,人类的进程史不可断然分割,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我们都应考虑。例如鸦片战争前夕国内情况如何,国际情况又怎样;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而其他国家情况又如何。在复习世界史时要注意与中国史联系比较,在复习中国史时要学会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去分析、解释中国社会历史的变化,这样才能完整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而2010年重庆市文综高考卷三十七题就充分体现和考察了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有机联系。总之,通过这样的纵向联系,横向比较,立足中国,放眼世界,那么沉睡的历史必然会“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这样的历史复习也必然会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1]范光明.史料教学浅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4,(7).

[2]张静轩.关于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历史教学,2007,(8).

[3]张小亚.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史料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9,.

高二历史分析篇(4)

关键词:知然;高中历史;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165-02

历史学习在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迎来了新的春天,尤其是在教育大省,高考改革的领头羊江苏省,将历史的学习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高一高二全体同学要学,在高二时的学业水平测试中要考,而且在选修文科参加高考时一门必须为历史。其实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也并不是非要“头悬梁,锥刺骨”的那么痛苦的,也有历史这门学科自己独特的方法和途径,笔者在教学教程中,结合教学实践,形成了“知然法”:对知识的认识和问题的理解要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不然,极力排除学习中的想当然和对老师的话不以为然。概括起来就是:做到三然,避免两然。从而真正发挥高中历史教学在历史学习养成和公民素质养成这两方面的最大作用

一、知其然

通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整体全面地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探究历史知识的广度。

这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最基础的要求,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识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用历史的规律和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教会我们的学生主动探求治国安邦之道。

在教师讲课之前,同学们可以通过预习,浏览课本,对课文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的听课,了解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成因(背景、条件),发展过程,以及产生的历史意义。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了然于胸,宏观认识历史事件,构建起初步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培养历史学的学科素养,培养兴趣树立自信,为以后长久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种方法可用于新授课或者是复习课,这是学习历史知识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归纳法。例如:必修一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基础梳理:

学生在框架中就非常直观的、一目了然的熟悉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方面的建树,主要在三个历史时期,从而很容易有针对性的学习,建立起历史知识的体系,而且有利于知识长久记忆和理解,也不容易遗忘。对历史的学习感到了兴趣,更有了充足的信心,让历史知识“穿珠成链”。

二、知其所以然

通过过程与方法的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挖掘历史知识的深度。

提问:为什么中国的外交成就主要体现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和新时期三个时间段?让学生阅读课本和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走向世界舞台;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新的世界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

通过合作学习、讨论探究,同学们了解了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在各阶段所取得的外交成就,特点,以及之所以取得成就的国内外的影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国力的兴衰,从而探索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交的脉搏,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知识网络。在学习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高一高二起始年级,对历史学科学科素养的养成尤其重要,“给之以鱼,不如予之以渔”,这样名师才能出高徒。才能成为一个个小史学家,才能联系现实分析问题、看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三、“知其所以不然”

通过联系、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的规律和差异,学会分析问题、解决历史问题。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对近似的历史事件,有意识地、经常性地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认识到历史事件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加深认识历史基本原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最终实现举一反三,移花接木,触类旁通,从而养成学习历史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

这不仅在认识记忆掌握历史知识的时候,特别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尤其突出明显,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全盘考虑,包括题干和其他的干扰枝。例如在选择题型、材料比较题中,更要不断地分析认识,才能加深对历史事件认识的深度。尤其在新课改下,历史的学习和考查特别重视了对新材料和新情境的运用,更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不会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茫与困惑。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多搜集一些经典典型例题,加以训练和运用。

通过对比分析,这样就能对历史上相类似或相反问题有一个具体深刻的认识,这又与历史学中又一个重要的方法相一致――比较法。

四、切“忌”两然

忌“学生自己想当然”和“对老师的话不以为然”。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存在一厢情愿的想当然现象。在平时的学习中自我感觉良好,机械记忆,一知半解,浅尝辄止,一切想当然,过于自负,对老师话,老师的方法不以为然(生姜还是老的辣),厌烦至极,“弃之如粪土”, 更有甚者你讲你的,他背他的,死抱几本历史书就以为可以打天下。但是一到考试漏洞百出,错误连篇。特别是评讲试卷时一个个是悔恨交加状,捶胸顿足状,但是几天一过又是故态萌发,依然如故。因此老师要不断的反复的强调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不到西天取到经,“唐僧”的经就必须念下去,特别是在初高中起始年级的养成教育。

教无定法,学有方法,只有“师傅领进了门”,方能“修心在个人”。考场如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只有掌握了战略战术,我们的学生才能永远笑傲江湖!“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高中三年的历史学习,真正做到了宏观理解与微观记忆相结合,掌握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方法,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我们的学生才能辨别是非,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青年学生的神圣使命,才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代代英才!

最后再次提醒在历史的学习中: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不然,不自我想当然,不对老师的话不以为然!教学相长。养成习惯,收获一生!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3月出版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2007年1月出版3

]《中学教学法》(美)L.H克拉克I.S斯塔尔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10月

高二历史分析篇(5)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学科素养  历史思维  历史研究  历史方法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素质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条件日显重要。基于此目的,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行了立足于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方针。

就高中历史学科而言,早在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就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①在课程性质上又再次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②反观《2011年历史科高考考试大纲》也对文科考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做了很高的要求:“历史学科考查学科素养和学科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从以上引述,可见历史学科素养与学科能力在历史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与突出地位。

何谓“历史学科素养”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包含有这三个方面:一、历史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二、历史学科特别的研究方式;三、历史学科特殊的认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基于以上具体目标,我在自己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渐进式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个方面,关于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习惯,我在以下方面进行了实验:

(一)、准确把握“历史时间观”:

培养学生历史思维习惯,必须让学生形成准确的历史时间观念,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下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学生无法准确定位历史时空,这是历史教学的老大难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学到了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1、让学生完成特定历史时空的历史作文。如辛亥革命时期社会的变化,加入你是五四运动中的一员等等。

2、训练学生准确定位特定历史阶段历史重大事件的先后顺序。如数轴定位法。

3、历史阶段特征训练法。训练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归纳本阶段的基本特征,再从历史阶段特征回忆反映这些特征的历史事实。

只有让学生“走进历史”,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历史,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让学生逐步准确地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二)、教会学生“历史地思考”

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习惯,首要问题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历史地思考”,也就是教给学生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历史思考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分析历史的“三分法”、“背景分析法”、“过程分析法”和“历史结果分析法”等四大类。

分析历史的“三分法”,就是历史事物由“背景”、“过程”、“结果”三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和掌握“三分法”,这是进行历史思考和历史分析的基本前提。

“背景分析法”是教给学生分析历史背景的基本方法。历史背景的基本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引导学生总结出历史背景分析的“公式”:历史背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组织+群众+军事+民族……。接下来每当分析历史背景就由学生轮流上台演示。

“过程分析法”是教给学生掌握历史过程的基本方法。由学生总结自己掌握历史过程的心得体会,总结出阶段分析法。

“影响分析法”是引导学生如何得出历史结果。要求学生必须思考: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胜利原因和失败原因)历史事件如何定性?历史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个方面,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

(一)培养好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不足,在解决“历史材料题”时困难重重。因此,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正确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学生阅读历史事件的能力,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领悟能力,就是通过对所给的历史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的能力。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使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得以开发,使他们能够通过阅读,注意到历史叙述中所显示的人物动机和意图、领悟历史的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在阅读历史文献中,特别要求学生要避免用现今的观点和价值标准去判断衡量历史,而是要历史地考虑事件的前后联系和具体情况。

      (二)加强历史直观史料的鉴别评判能力

要促进学生对历史的研究能力,还应让学生学会利用历史地图、照片和各种图像资料,并能够进行分类、解说。在这种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中,确定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和来源、比较和对比不同的思想、价值观以及人物、行为和制度、区分历史的事实与历史的解释、注意到各种各样的观点。并通过这种形象的认识,分析简单和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比较相关历史事件,从而一步步培养学科素质。

(三)提高学生探究历史的能力

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是最能够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发展。探究历史往往是在运用各种史料和接触相反的看法时发生的。进行历史探究的最直接的方式是:鼓励学生去分析各种史料,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信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利益和背景?这些材料是对事件加以叙述的全部依据吗?作者依据这些材料能做出什么样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最终提高历史的阐释能力。

第三个方面,如何提高学生解决历史问题能力和认知水平?我在教学实践中在以下地方做了一些探索:

(一)、教会学生“整理历史”

人类历史“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文科综合考试对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要求,就是对历史现象联系能力的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历史现象的横向联系,纵向联系和学科联系的能力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运用联系的方法和不同学科知识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这就必须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整理历史知识,将知识系统化。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弄清历史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历史发展变化全貌的整体性认识。这种方法的具体步骤是:首先在课堂上尽可能展示历史发展的过程,并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其次是在复习课上打破教材知识体系,让学生整理出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如整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线索”;最后让学生自己去构建历史小专题,并作为作业考核。这种方法的优势是容易让学生建立历史知识的纵向联系,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整理历史”。具体从以下三个地方加强“整理”: 一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二是各历史发展阶段的基本特点。运用知识结构,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二)加强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问题教学法”,就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关键是要求学生去发现问题,特别是针对教材提出疑问,而这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高二历史分析篇(6)

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资料,欢迎阅读,提供参考。

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

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二

一、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适应课改发展要求,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时效,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初二历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共24课时。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2、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近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我们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不多。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但是教材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且繁杂,而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详细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四、工作目标

(一)基础知识教学目标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动脑筋”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感教育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高二历史分析篇(7)

一、加强历史知识点的结构教学

引导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实用的、多层面的立体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牢固记忆重要的历史事实,准确表达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于历史知识结构要求我们用最精炼的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使之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和历史知识信息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弄清每个历史章节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构建新的更加合理的章节知识结构。例如,高中《中国古代史》第六章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封建专制的加强》在叙述“明朝封建专制的加强”时,只说明了“改革中央和地方官制”一个内容,而“颁布《大明律》”、“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和“实行八股取士”与“明朝封建专制的加强”并列,但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后面三个措施也都从不同侧面加强了明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重组历史知识,把“颁布《大明律》”、“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和“实行八股取士”三个内容也纳入了“明朝封建专制的加强”的具体表现之中,从而构建了一个更加科学和严密的历史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把握了该段教材的具体“内核”,提高了全面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其次,通过对单元知识的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构建阶段历史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信息化,形成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例如,通过对近代时期中外关系史的分析,可以分四个阶段把握列强侵华的基本特征:第一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的特征是:发动侵略战争;共同侵华;商品输出。第二阶段(从甲午中日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特征是:瓜分中国,以华治华;资本输出;由共同侵略到日本独霸。第三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特征是:由以华治华到强占中国;由各国共同支配到日本独霸。第四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朝鲜战争结束)的特征是:由以华治华到孤立、包围和封锁中国;美国充当侵华主力。

最后,在总复习阶段,要引导学生打破原来形成的知识结构,把同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进行综合、概括和比较,构建纵向的专题知识结构,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使所学知识更加系统完善。就历史现象而言,只要从原因、过程、结果和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就可以弄清楚这种现象的来龙去脉,把握它的历史地位,形成多层面、全方位系统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同时,在每个阶段的知识结构教学中,辅之以相关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养成自觉探求知识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历史知识结构教学中的史论结合和分析辨别原始材料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和总结历史经验,形成和提高正确的评价能力和处理材料的能力。

首先,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包括各种图表、图画和黑体文字等。因此,在进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时要经常指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的有关材料,从中获取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各种信息,提炼有效信息支持特定论点,并从课文中概括相关史实去辨别材料的真伪,提高分析和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其次,由于古今中外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有其特定的地域和背景,因此,在历史知识结构教学中,必须坚持史论结合,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阶级范畴中,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评价,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高学生正确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三、加强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

教学中应引导学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和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

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内容丰富,就中学生而言,主要应把握以下各方面:

1.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历史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螺旋式的上升运动。

2.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一切历史现象都具有原因和结果,并受因果联系的支配,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

4.一切历史发展都具有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

5.任何历史事件都有现象和本质,历史事件的性质是由本质决定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有重要影响,要用全面、辩证和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9.中国是一个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国家,各民族都对祖国作出了贡献,各民族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诚然,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理论的教学并非偏离教学主题,而是通过归纳和阐述历史理论,帮助学生将原来零散的知识和理论系统化,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论,并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历史事物,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深化素质教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