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2 10:40:19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篇(1)

    各国特别是大国的安全观念发生重大变化,促使其朝着削减国与国对抗,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总体安全的方向调整军事和国家安全战略。“9·11”和反恐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这可从三个层面来看。第一个层面是各国尤其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重新认识什么是对其安全的现实威胁。在此之前,它们一直把中、俄等非西方国家视为对其威胁之源,并主要以此展开其安全战略布局。“9·11”后它们开始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才是对其安全的真正威胁,才是它们的主要敌人。美及其盟国表示,打击恐怖主义是它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当务之急和中心目标。同时,对付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挑战非一国之力所能奏效,必须进行和加强国际合作。这使得国与国安全关系中的“零和”性质降低,共存与合作共赢意识增强。第二个层面是各国重新认识怎样才能维护国家安全。在传统认识上,一个国家拥有庞大军事力量就能克敌致胜,维护本国安全。“9·11”打破了这种传统理念。美国军事力量世界第一,不但拥有最强大的进攻性武力,还拥有最先进的防御系统,并竭力谋求绝对军事优势以确保其绝对安全。但在恐怖分子奇袭下,所有这些最强大和最先进的攻防手段都不起作用,美国本土遭到空前惨重的打击。这表明,在现代条件下,在恐怖分子非对称手段袭击下,即使掌握绝对优势军力的国家,也无法确保本国的“绝对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篇(2)

关键词: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10—03

党的十七大以来,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笔者所在的四川文理学院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四川文理学院对大学生的形势宣传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高校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本质和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因此,搞好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维护稳定大局,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人才。《通知》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明确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二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教育;三是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四是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二、精心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参考资料,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理论课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其他各门课程教育部或省教育厅都统一编写了教材,而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部只了国际国内形势的讲授要点,无统编教材,这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造成了困难。我校根据中央和省委“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资源库”的要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务,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每学期组织校内专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的讲授要点和学校实际,编写《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着手建立四川文理学院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2004年—2005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讲: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及重大意义;二是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三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四是国际形势与展望:2005年的世界;五是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对策。前两讲主要给学生讲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5年—2006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学习新《规定》,践行新《规定》。主要给学生讲解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二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主要讲授当时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背景、内容及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五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讲授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中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措施。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七是2005年—2006年国际形势综述。

2005年—2006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主要讲授“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等。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讲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点。三是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主要分析“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2006年的重点工作。四是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主要讲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驳斥西方国家“中国”。五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六是为了这片热土的呼唤——与时俱进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讲授我校近30年的创业历程和学校在“扩校升本”过程中的政策措施。

2006年—2007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先进性常在,生命力永存。主要讲授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精神。二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介绍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依据、意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讲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形势及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五是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六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

2006年—2007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主要给学生介绍我校升本后如何把学校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与思路。二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主要讲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三是当前的国际形势问题。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关于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现状与展望。

2008年—2009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四川省、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二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三是弘扬奥运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五是正确判断当前的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形势;六是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明创建;七是国际形势及我国。

2008年—2009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及川东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与出路;二是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三是我国三次思想解放的历史回顾;四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经济形势展望;五是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的国际形势。

2009年—2010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二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三是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是深刻认识“门徒会”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六是我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综述;七是国际形势与我国。

2009年—2010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是办好世博会,展示新形象;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纲领性文献;四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五是国际形势问题;六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2010年—2011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伟大的历程,光辉的成就;二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四是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特征;六是当前国际形势问题。

2011年—2012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三大事件”彪炳史册,“三大成就”继往开来;二是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和“四个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是解读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四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科学重建,伟大壮举;六是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2011年—2012年下学期,我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九讲:一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二是大学生涉入非法传销的危害、原因及防范对策:三是吹响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四是新时期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五是探寻伟大的李林森精神;六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七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八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九是其他地区问题。

从综上内容可以看出,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含了三大部分;一是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就业形势与政策、社会形势与政策以及地区问题。二是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中国与各大国、各地区联盟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世界热点问题概述以及我国对外交往政策。三是爱校教育。主要涉及学校艰辛创业历程、扩校升本和创建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学生管理的一些政策措施。从目前我校建立的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中,可以清晰看出最近几年国际、国内和我校发展的脉络,为我们讲好《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整合学校形势政策教育资源。为讲好《形势与政策》提供时间、地点、师资保证

在以往组织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我们深感形势政策教学组织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时间长。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三年或四年,学生每学期都要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没有的;二是涉及学生广。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要上《形势与政策》课,全校性与全员性是形势政策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只有《形势与政策》课才具有如此的广泛性,涉及全校各年级的每一个同学。上述这两个特点,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实施造成了一定困难,使《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难度大。一是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现在的高校几乎都是万人以上大学,如果采取听报告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几场报告,固然可以解决师资问题,但每场报告学生都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偶尔一、两次还可以,但时间长了这种报告方式效果不理想。如果采取分班教学,则需要上百个形势与政策教师,师资无法保证;二是上课地点和时间不好安排。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时间长和涉及学生广,无论采取固定时间、地点和临时时间、地点,都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形势与政策》的上述特点与困难,我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采取领导形势报告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办法。领导形势报告就是请市委领导和学校领导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每期给新、老校区学生在学术报告厅作一场形势报告,由党委宣传部贴海报,分配各系名额由各系组织学生参加;考虑到《形势与政策》在教师、时间、地点安排上的难度,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加一节作为《形势与政策》上课时间,这就解决了教师、时间、地点问题,当然,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都是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四,由于毕业班课程本身就少,就安排兼职教师兼任。

四、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大范围”与“小范围”相结合的集体备课制度。所谓“大范围”,就是每学期开学前,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学校全体《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本学期形势政策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提出具体要求;所谓“小范围”,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和各系为单位,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使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专题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讲起课来就得心应手。

2.教学要与大学生实际利益与发展紧密联系,促进其对课程兴趣的增长。《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般都是影响和关系世界及国家发展的所谓“大事”,似乎与个人利益没多大关系。但是,每个人都具“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因此对大学生而言,与自身利益和发展有某种关联的事情常常会非常关心也很感兴趣,而对与自身利益及发展无关的事情不会十分关心。因此,如果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对这些“大事”的讲解脱离大学生实际,而不与其利益及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则他们会认为这些“大事”距离自己太遥远,对于课程的兴趣就会减弱。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在教学中真正讲清楚国际国内大事对国家、对社会意义何在,对个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从而使学生真正认清形势、把握政策。

3.在教学中重视对分析问题方法的传授,重视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了之后感到有用。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当成一般“新闻”,将课堂教学变成“传播新闻”,无疑会使大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除了尽可能地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深入浅出地作出分析外,还应重视对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讲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问题的一些常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分析这一热点产生的背景、来龙去脉,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为什么坚持这一态度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感到这一课程对他有用。

4.在教学中重视对现代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传媒技术等现代技术的优势,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国际、国内大事;我们每年都要购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形势》影视资料,定期在学校录像厅给学生放映,增进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

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密的组织纪律,而且对学历和职称都有明确要求。我们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80%以上的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

总之,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精神,把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努力推动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篇(3)

论文摘要:对国际劳工标准是否应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截然相反的态度,本文阐述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相挂钩的原因,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两种不同态度的理论基础,并论述了当前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概述

“国际劳工标准”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制定的,一般是指由国际劳工大会通过的公约和建议书等一系列国际法文件所体现的旨在保护全世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国际规范。国际劳工标准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源于国际贸易竞争。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联系可追溯到19世纪,美国率先于1890年开始禁止进口囚犯生产的产品,并于1930年将禁止进口的范围扩大到所有强制性劳工生产的产品。

二十世纪末以来,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极力主张将劳工标准问题与国际贸易挂钩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1)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缓慢,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发达国家惴惴不安,因此发达国家将自身发展困境统统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低劳工标准。(2)wto多边贸易体制中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劳工标准所特有的复杂性、随意性、隐蔽性等特点迎合了发达国家设置新的贸易壁垒的需求。通过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不仅扼制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转嫁了其国内经济发展危机。

2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问题两种不同态度的理论基础

2.1支持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在主要发达国家,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家贸易应予挂钩有“人道主义论”、“贫困进化论”、“移民压力论”、“社会倾销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社会倾销论”。WWw.133229.cOm

“社会倾销论”认为,一些发展中国家使用童丁以及囚犯来生产出口产品,导致产品的劳动力成本很低。还有些发展中国家禁止劳工建立工会组织,导致工人工资被随意压低,工时被随时延长,这事实扭曲了产品的正常成本,致使生产成本降低。该情形使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大为减弱。这种因低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可以认为是对出口产品的变相补贴,违反了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宗旨。这种由于种种原因致使劳动工资低下及其他社会条件恶劣形成的出口产品竞争优势就是社会倾销或日劳动力倾销、福利倾销。这种社会倾销现象会导致执行高劳工标准的国家将面临一系列负面影响。所以该理论认为应将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对低劳工标准的国家予以贸易制裁,而不能仅仅是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同时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以贸易制裁促进劳工标准的提高是防范不正当竞争、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局面所必需的。

2.2反对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理论依据

对发达国家的劳工标准应与国际贸易挂钩的主张,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均持否定态度。其否定的理论大致包括特“比较优势论”、“特定文化论”、“投资区位调整论”、“与贸易无关论”等几种观点,但其主流观点是“比较优势论”。

“比较优势论”认为,不同国家的劳工标准存在差异符合公平竞争原则。发达国家的“社会倾销论”完全抹煞了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石即比较优势理论,否认从发展中国家获得利益。有“优势”是进行国际贸易的基础。目前的发展格局只能是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优势和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资源优势的比较格局,国际贸易自由化也只能在此基础上的逐步自由化。如果按照发达国家要求制定统一的劳工标准来限制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的逻辑思路,也就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也同样可以要求限制发达国家资本、技术优势的发挥。这样有违开展国际贸易的宗旨。发展中国家认为,劳动力成本的国际差异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劳动力成本如同各国的自然享赋一样是一个外在变量,它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基础,这种比较优势,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好处,不会对发达国家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是两个领域的范畴,要真正提高世界的整体福利水平是通过贸易自由化发展全球经济,而不是将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限制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发展。

3当前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3.1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实践

虽然到目前为止发达国家没有将劳工标准纳人wto多边规则中,但为了进一步促进贸易与劳工标准问题挂钩,发达国家正以双边贸易协定为突破口,积极推行国际劳工标准。例如。2001年正式生效的《美国一约旦的自由贸易协定》,首次将劳工与环保标准纳人其协议内容。此后,2003年,美国与新加坡、智利、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双边贸易协议中也都纳人了劳工标准。

3.2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的发展趋势

作者认为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是必然趋势,其理由主要在于:

(1)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目前仍存在着生产商为获得较高利润而压榨劳动者的情况。低成本策略不仅损害了人权,更破坏了国际贸易中的公平竞争秩序。各国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可能很难对某些不当的降低标准行为做出公正的处理,但各国对自己的进出口贸易都相当敏感,因此将国际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挂钩有利于促进国际劳工标准的实施,最终更好地维护各国劳工的基本权利,它符合各国的长远利益。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篇(4)

一、四个全面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植根于社会实践的科学理论,它始终以实际问题为鲜明导向。以党的十为标志,我们党带领人民开启了治国理政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充满着诸多艰险,其最大特点就是靠破解难题奋力前行。应当清醒地看到,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在迎来令人振奋的民族复兴跃升期的同时,也进入了令人忧虑的矛盾问题凸显期,这些矛盾和问题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构成了极为严峻的挑战。四个全面正是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研究解决这类实际问题中形成的,它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主线,创造性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按什么样的目标治国理政、怎样治国理政的基本问题,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地提升到了新的更高境界。

四个全面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还在于它以当代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贯彻和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欲建非凡之功,必用非凡之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非常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尤其是历史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来研究解决世所罕见的各种难题,由此形成了四个全面这盘精妙无穷的战略棋局。四个全面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中国创造性运用的当代版,以中国特有的风格空前彰显和弘扬着其精髓要义。特别是四个全面所贯注的那种志存高远的使命担当,那种以民为本的执政情怀,那种敢于亮剑的政治胆略,那种统观全局的战略眼光,那种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那种接脉地气的务实作风,都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中国的时代表达的升华。毫无疑问,随着四个全面的深入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必将在中国大地上愈益放射出造福苍生的真理之光、正义之光、智慧之光。

二、四个全面开拓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植根于中国大地、为中国人民谋利造福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坚持从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和人民利益出发,始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成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形态,并为之进行不懈的探索和奋斗。四个全面作为我们党精心筹谋的战略布局,其最大亮点之一,就是以其全面性要求开拓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

一方面,四个全面扩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优势的增长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形态,理应具有无可比拟的内在优势。由于这一社会形态尚处于初始阶段,其内在优势方兴未艾,将会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增长。以前,我们往往比较关注和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经济优势、实行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优势、建设先进精神文明的文化优势以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如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确定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这意味着我们党在自觉把握和增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优势上,又向前迈进了历史性的一大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确立,表明我们党已公开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以普惠人民为内在特性、以改革创新为内在特质、以倚重法治为内在特点、以强健领导核心为内在特征的社会形态,它应当而且也能够显著增长相应的内在优势。从实践角度来看,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使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愈加显示出其价值优势;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着力破除思想观念束缚、利益固化藩篱和陈旧体制障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愈加显示出其活力优势;紧紧扭住全面依法治国,着力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愈加显示出其秩序优势;紧紧扭住全面从严治党,着力保持和增进我们这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愈加显示出其领导力量优势。由此可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形成和推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优势的延续增长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另一方面,四个全面健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趋向美好愿景的演进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其成长需要经历一个由不够成熟到比较成熟、由不够完善到比较完善、由不够强健到比较强健的逐步演进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趋向美好愿景的历史演进,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而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其关键是要形成合理有效的演进机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历史性贡献之一,恰恰在于它确立起了这样的演进机制。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这三大战略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美好愿景演进都将起到决定性的推进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建设内容上深刻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性要求,在惠及对象上充分体现覆盖人群的全面性要求,这就必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美好愿景演进提供目标引领。全面深化改革,注重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方方面面调整完善政策制度,以创新思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就必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美好愿景演进提供动力源泉。全面依法治国,着眼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致力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这就必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美好愿景演进提供秩序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立足于推进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全方位地管好治好,不断增强党在治国理政中的凝聚力、决策力、整合力和驾驭力,这就必然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着美好愿景演进提供政治保证。显而易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趋向美好愿景的合理有效演进机制,寓于其功能作用之中。也正因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景必将越来越广阔。

三、四个全面开拓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境界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各族人民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人,自登上历史舞台之日起,就相继适应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客观需要,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带领人民加快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中创造性确立起来的,其科学价值的突出之点,就在于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升华到新的境界。

四个全面空前提升了中华民族复兴所要达到的文明水准。中华民族复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它所要达到的先进文明形态,既包含着对前人文明的合理传承,更体现着对前人文明的卓越超越。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为一体,自觉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要求,不断赋予中华民族复兴以超越前人的新的文明内涵和水准。新形势下,我们党将四个全面确立为举国一致遵从的战略布局和治国理政实践,这实际上就把中华民族复兴的文明水准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时代高度,并将日益增强亿万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个全面空前拓展了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现实路径。实现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和民族复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宏大、空前艰巨、空前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始终有赖于整个民族的自觉担当,特别是有赖于路径的合理选择和开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实践意义,就在于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道路有针对性地具体化了,从而使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有了更加系统、更加扎实、更加奏效的现实路径。比如,坚持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条路径,能够最大限度地回应和体现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最大限度地激发举国上下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从而愈益集聚起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正能量;坚持走全面深化改革这条路径,能够及时有效破解建设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体制和政策性难题,使一切制度的优势充分彰显,一切资源的价值充分出彩,一切智慧的源泉充分涌流,从而愈益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注入蓬勃生机和活力;坚持走全面依法治国这条路径,能够更好地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更好地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矛盾,更好地保障国家和社会生活规范有序运行,从而愈益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走全面从严治党这条路径,能够不断增强我们党特有的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南的理论优势、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精神支撑的政治优势、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的组织优势、以密切联系群众为核心要义的作风优势等等,从而愈益为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有效发挥主心骨和火车头作用。可以坚信,沿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拓展的现实路径阔步前进,中华民族复兴的远大前程将是不可限量的。

四、四个全面开拓了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境界

人类社会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在当代历史条件下,中国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文明进步也离不开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联性越来越强。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定意义上是我们党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产物,它在造福中国人民的同时,理所当然具有造福人类的世界性意义。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篇(5)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最初的贸易形势早已不适合现在的国际贸易,单一的贸易或者投资模式,无法满足当前国际贸易,经过国际贸易形势不断调整,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形式逐渐出现,这对于促进国际贸易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对于贸易投资一体化和当前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也是极为必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在贸易投资一体化形式下,国际贸易突出的竞争优势,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以及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利益提升。

关键词:

贸易;投资;一体化;国际贸易

一、前言

最初国际贸易,比较成本是获利的根本理论,在这种理论模式下,国家独自发展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成本较低的产品,而且别的国家是不能利用这种优势的。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国际投资不断地加大,带动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在经济学家的分析研究下,得到了贸易和投资的一致的特点,比如说地理区域和产业分布上、产品结构的转变等。这种一致性,也是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根本所在。

二、贸易投资一体化使得国际贸易突出竞争优势

在一般情况下,比较成本才是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发展方向,比较成本主要观点就是,只有国家生产成本较低的商品参与国际贸易,不仅生产该产品的国家本身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益,与之进行贸易的国家也会获得利益。瑞典的经济学家在分析了比较成本出现利益差额的原因之后,认为劳动力丰富、资本丰富、综合国力较强、具有较多资源的国家,出口是非常多的,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出口量比例非常大。但是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出现,传统的比较成本由于要基于各国之间的不可流动特点,这种特性导致出现了成本额的差异,使得各国想要获得利益就要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有效的利用和分配资源,所以这种比较成本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的国际贸易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大企业逐渐在国际贸易中体现了竞争能力,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显现的优势不再是单一贸易优势或者投资优势,变成了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形式,竞争能力凸显。而且国内的企业也可以趁着国际全球化时机,适时的抢占国际贸易中的先机,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比较成本的方式逐渐改变,某一国家已经不能独自应用自身的比较优势获得利益,别的国家也是可以运用的。只要国家拥有的资源丰富,资本较大,人才多,有着自己成本上的优势,技术上的优势,产品上的优势,管理上的优势,具有强烈的竞争优势,那么就能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新形势下抢占先机,获得利益。

三、贸易投资一体化改变了国际贸易格局

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内部格局发生了改变,公司逐渐将内部业务转变为跨国公司的业务,增加了产业链,在以前的比较成本形式下的贸易中,贸易是以产业内部为主的,国际贸易是在不同的产业之中进行。因为在最初的贸易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需要依靠不同的产业,生产各种不同的产品,将这些不同产品进行贸易交换,产品的流向较为固定单一,对于各国的发展其实是极为不利的。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国际贸易的份额不断加大,科技水平的发展速度不断提升,单一定向的国际贸易已经不符合经济全球化下各国的贸易情况,发达国家的产品数量增多,新产品日新月异,国际贸易的比重加大,使得贸易的形式不断的进行调整变化。一般情况下认为产业内部的贸易是在比较成本的情况下由于各种产品之间的差异,产业内部贸易可以最大化生产利润,所有才出现了这种产业模式。但是现在,虽然产业内部的贸易仍然有一定的发展,但还是有了一些改变,这就体现在了跨国公司的贸易上,跨国公司将原先一些公司内部的产业逐渐移交到了跨国公司之间,其实这也是一种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现在跨国公司为了提升自己公司的整体水平,壮大公司规模,提高企业利润,一般采取并购的方式,围绕主流产业开展多项产业结构,比如美的最初是以电器为自己主要的生产产品,但是经过企业不断的发展,美的集团现在除了生产电器之外,还涉足物流、地产等领域。为了一直保存自己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采用了垂直管理的方式,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保护了自己技术领先的优势。

四、一体化方式使得贸易利益提升

国际贸易的一般优势体现在利益、就业、技术上等各种的进步。在比较成本中,只要国家各自在自己的优势上发挥出全部作用,就会获得不少的利益,会促进整个国家的利益发展。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方式下,国际贸易应该向新的方向转变,首先是国际投资收益会慢慢超过贸易的利益,国际投资优化了全球的资源分配模式,带动了资源的整合。外汇额度也成了国家经济收入的一部分,国家的进出口额度都表现在了外汇收入的增加和支出上,国家之间的贸易差额可以全面的体现国家之间的贸易形势。在一体化的条件下,动态利益成为了跨国企业以及国家之间的主要追求,其中包括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使得各个国家的企业成为了国际贸易的一部分,国际贸易中流通的产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本国的产品了,产品的多样化更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进行,一个企业可以将自己的出口利润外汇到别的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不发达国家内建设的子公司,这种形式更为明显。但是这种情况导致了不发达国家的利益受损,因此动态的利益就成为了不发达国家企业所追求的主要利益。也是吸引投资者的主要因素。

五、结束语

贸易投资一体化已经是当前非常符合国际贸易的一种新型的模式,一体化的方式,不仅使得企业内部的分工模式转变,突出了资源整合的各种竞争优势,而且改变了国际贸易的格局,公司的产业链有了突破性的转变。在一体化的模式下,动态利益逐渐成为了主题,而且在这种模式下,由于保护的对象和效果不能确定,极大的适应可当前的全球化发展的需要,相信在这种体制下,国际莫伊将会有极大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张二震,马野青.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J].《福建论坛》,2013.(11):32-35.

[2]魏浩,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3.(05):61-63.

[3]韩志涛,论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考究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4.(11):112-113.

[4]杨冰,贸易投资一体化程度与贸易保护问题研究[j]《时代经贸》2016.(02):51-52.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篇(6)

关键词:比较优势;金融危机;要素逆转;H-O理论

根据海关最新统计,2009年前10个月,我国外贸出口9573.6亿美元,同比下降20.5%;进口7981.3亿美元,同比下降19%。出口价格总体下跌6.4%,金融危机使我国面临的出口形势急剧恶化。在这种形势下看清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对于遏制出口下滑,改善出口结构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与我国外贸出口

前段时间以来,我国外贸警钟不断,先是轮胎特保案,继而欧盟又对我国开始反倾销,商务部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数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反倾销受害国。应该说此次金融危机正是加剧我国外贸出口困难的罪魁祸首之一。

早在2008年底,世界银行在《2009年全球经济展望》便预测2009年世界贸易额将下降2.1%,为198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行将年末,2009年全球贸易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2009年12月,WTO总干事拉米表示贸易保护主义压力还至少要持续1-2年,全球贸易额可能将下降10%以上,大大超过了世行的预期。归纳起来,本轮贸易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一)几乎所有国外市场需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

自金融危机以来,与各国黯淡的国内经济增长率伴生的是各国日益上升的失业率。不断攀升的失业率直接导致了发达国家居民购买力下降,外贸市场的萎缩。2009年9月,OECD国家整体失业率为8.6%,与8月份失业率持平,但比2008年同期上升了2.3个百分点。欧元区失业率则是创纪录的达到了9.7%,美国更是超过10%的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达到10.2%。

(二)在世界贸易中,全球供应链的作用日益明显

根据WTO的说法,贸易萎缩和扩张不再仅仅是贸易流向在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改变而引起的结果。生产过程中,货物在通过关境时贸易额被多次计算了,为避免这种错误,只能通过基于衡量在生产过程中的增值部分来核定贸易量。日益完善的全球供应链越来越强调纵向的生产能力在一国范围内的衔接,分散的国际分工逐步让位于全能的国内生产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贸易量的萎缩。

(三)贸易融资自身的缺陷

贸易融资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进行贸易融资的初衷背道而驰。贸易融资的需求方讲究资金的快速流动,而资金的供给方则注重资金的安全性,除非与银行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否则融资审核期限较长,国际贸易市场上价格波动剧烈,贸易机会很可能稍纵即逝。融资的不便利性和需求的及时性的矛盾也是发展国际贸易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金融危机背景下各融资机构则是不约而同捂紧口袋,融资条件更加苛刻。

(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各国日益高涨的保护主义冲动也极大地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表示,自2008年11月以来,各国政府共出台近280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几乎一半(121项)出自G20国家。同期俄罗斯共出台20项贸易保护措施,涉及117个贸易伙伴,是全球实施贸易保护措施最多的国家。以下依次为德国(15项)、印度、印度尼西亚(各10项)、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各9项)。而我国成为各国贸易保护措施的最主要对象,同期针对和涉及中国的歧视性措施最多,共有100项(来自55个国家),其次为美国(86项)、德国(84项)。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国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的基石。该理论认为一国应该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并参与到国际贸易中来,但是,该理论也有其内在不合理性,并可能导致“比较优势陷阱”。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长期以来一直是指导国际分工和解释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家赫克歇尔和俄林认为生产的发展导致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导致国际交换,通过国际贸易进行交换能最大程度地使贸易双方获得利益。而各国进行国际分工的基础的便是资源禀赋差异导致的比较优势。加上这一时期勒纳、里昂惕夫,尤其是萨缪尔森等人的努力,比较优势理论在以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为支撑的理论框架中得以最终建立。

(二)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

30多年来,我国在国际上的贸易出口地位逐渐增强,从1979年的第33位,到1997年的第10位,2004年挤入前三甲,拜金融危机所赐,2009年很有可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出口的NO.1。直观上看,30多年来,我国培育了一大批在国际上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从理论上对此进行研究也会得出相似的结论。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国某种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指数是TC指数(即竞争优势指数,有些文章里称作净出口比率指数NTRij),其中xij和Mij分别表示j国第i种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TC=

TC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越接近1则越大;反之,越接近-1越弱。本文采用联合国的标准国际贸易分类对中国出口贸易进行分类并计算。按1位数的SITC分类,出口产品包括10大类。

通常将SITC0-4类产品定义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6和SITC8定义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定义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根据计算可以知道,SITC6-SITC8类产品是我国具有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大类,其中SITC6和SITC8比较优势较SITC7更为明显,这基本符合我国目前的现状。虽然我国资源总量丰富,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加上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应当把我国归为资源禀赋相对匮乏的国家行列。在进行国际比较优势竞争时,要充分发挥劳动要素禀赋丰裕的优势。国内不少学者就我国出口产品比较优势问题也做过大量的工作,傅朝阳(2006)研究了2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认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得到加强,并将保持下去;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劣势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从发展趋势来看,很有可能变成比较优势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逐步成比较劣势趋势,且劣势地位一直恶化。危机期间,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变化不甚明朗,但是如果考虑到国外人为设置的进口障碍,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变化基本符合上述趋势。

三、对策与建议

金融危机袭来,我国产品出口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由于外向型的经济发展导致我国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对外出口已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极,因此稳定出口,对于国内经济发展和就业都有相当大的意义。同时,如果我们能把握住金融危机的机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那么无疑是金融危机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据此,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切实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由发散转向内敛,由粗放转向集约,化危为机。

(一)化产业比较优势为国际竞争优势

目前,我国业已形成了一大批在国际上有很强竞争力的产品,相关产业竞争力也得以增强。SITC6-SITC8大类产品,即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运输设备和杂项制品在国际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但是,产业的比较优势不会自动成为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这需要一定的培育和转化。相反,如果政府、企业不作为,我国已经形成的比较优势很可能成为日后阻碍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陷阱”。应该通过行业整合,培育有优势国际地位的大企业或者在国际上有突出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来完成产品相对优势向国际竞争力优势的转型。目前,制约我国国际竞争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惰性的发展,地方官员和部分企业领导人安于现状,看不到把产业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急迫性。转变发展观念和培育国际视野对于我国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地意义。

(二)进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

比较优势理论的一大硬伤是在解决产生贸易的原因时,把发生贸易的原因同时当成发展经济的依据。简单地说,按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生产很可能是生产自己能生产的,而不是生产国际市场需要生产的。继续按照该理论进行国际分工和生产很可能适得其反。

因此,按照创造产业优势的要求,我国在开放型经济中不仅仅是要获得借助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所带来的比较优势,而是要借助开放经济提升和优化自身的产业结构,提高技术资本、密集产业的比重。霍夫曼(1931)认为,在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霍夫曼比例是不断下降的。因此,得益于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在产业升级过程中要立足我国国情,既要充分考虑到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又要考虑到我国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只要抓住机遇,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税收、信贷等途径进行引导和示范,就一定能够成功。

(三)合理引导密集要素转换

刘易斯(1963)认为,如果增长的引擎是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出口和发展中国家的初级产品出口,无疑,发达国家的引擎比发展中国家的引擎转动的略快一些。发展经济学也认同这种观点,并形成了所谓的“双漏出”理论。

解决的办法就是合理引导要素密集度的转换,而且经典国际贸易理论也承认要素密集度在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后会发生逆转。逆转的前提是长时期的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已经积累了巨额的外汇储备,加上国内居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应该说我国从劳动力密集向资本密集的要素转化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通过研究近30年来我国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也可以初步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资本密集型商品比较优势已出具规模。

(四)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创新(熊彼特),创新对位维系现有的比较优势和开拓未来的比较优势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加快创新体系建设,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形成政府、社会和民间三位一体的鼓励创新的投资机制;要完善企业创新的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使企业想创新,创得起,赚得了;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总之,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创新从来是伴随着风险的,一旦先他人一步取得创新成果往往会形成相对长时期的比较优势。但是金融危机使得金融机构惜贷、捂贷,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受到重创,因此,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政府更要为企业的创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洪银兴.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经济研究,1997(6).

2、李辉文.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动态性质――兼评“比较优势陷阱”[J].经济评论,2004(1).

3、傅朝阳,陈煜.中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1980-2000[J].经济学,2006(1).

4、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J].经济评论,2002(2).

5、(美)刘易斯.增长引擎的减慢[M].商务印刷馆,1984.

6、杨圣明.当前经济危机显露的特殊规律性[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4).

当前国际形势论文篇(7)

(一)早期报纸国际新闻评论的特点中国报纸国际评论分为早期和近期两个阶段,早期指1949年新中国建立到1999年;近期指21世纪至今这十几年。这个分期主要是根据中国媒体的发展以及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变化特征进行的。中国早期的国际评论有著名的新华社的“彭迪国际评论”,但早期的报纸国际新闻评论主要是以中央级党报为主的媒体承载。最权威、最专业的就是《人民日报》的国际评论,另外《解放日报》《世界新闻报》《中国日报》英文版也是很早就有国际新闻评论的板块的。早期的以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为代表的报纸国际新闻评论并不只是简单的具备对外宣传的特点和功能,而是一个由封闭式的、单一的国际评论立场和形式,到逐渐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多样性风格。总而言之,有以下几个特点:1.新闻性。揭示国际事务的复杂变化,表明国家的态度。包括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的、宗教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等错综复杂的因素。比如1988年3月29号人民日报发表了《越南当局出尔反尔的恶劣行径》的评论员文章,揭示“越南当局在我国南沙群岛地区蓄意制造紧张局势,一面加紧侵占我南沙群岛的岛礁,向正在进行科学考察作业和巡逻的我国人员进行武装挑衅”。指出事态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过渡和其中包含的意义和可能的发展前景。2.思想性。透过现象解释本质,对问题的实质加以讨论。这种类型的评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国际评论的主要类型,比如1973年8月9号由新华社撰稿人民日报发表的转引自西德《斯图加特日报》的评论文章《美苏超级大国“禁试”条约是骗局》,就对“苏联和美国等国在莫斯科签定的所谓‘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十周年”的评论性文章。3.外交政策性。严格配合其国际报道的任务的,主要是积极反映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配合国家的外交战线的斗争,如宣传国家独立自主对外政策,表达国家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态度,揭露霸权主义扩张侵略的冒险性和危险性等。

(二)早期报纸国际新闻评论的功能1.教育功能。对本国人民进行时事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分别表现在:使读者了解当前国际事务的发生原因、背景和其他事件的联系,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后果和我们的态度。2.媒体外交功能。配合外交工作方面的作用。3.国际舆论斗争功能。快速、有效参与国际舆论斗争,创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打破西方某些媒体对国际舆论的误导。

二、中国报纸国际评论新时期的特点和作用

新时期,中国报纸国际评论出现很大的变化。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首先,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其次,国际关系和外交领域的祛魅化,普通民众情绪和=社会舆论开始对国家外交产生重要影响。比如2012年的问题、叙利亚问题、伊朗核危机等。内有普通民众的舆论,外有世界各国的观察,如何表达外交的意图、引导国内的舆论和实现外交目标,媒体上的发言是最快的途径;再次,市场的需要,即媒体间的竞争日益严峻。中国的报纸国际新闻评论正是在这样的形势趋势下备受关注。比如有学者在认为“在美国,国际时评起着观察者、参与者和催化剂的作用。在中国,国际时评更多的是外交政策的工具,是面向受众的单向度传播。”③正是这样的反省,加上很多行业专家的建议和从业者的不断改进,报纸国际新闻评论的变化可圈可点。

1.署名的专家学者的国际新闻评论文章占所有评论文章的比例是最高的。以2012年《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涉美评论的文章为例,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统计。2012年,环球时报的“国际论坛”版涉及美国的评论文章总共有152篇。文章作者绝大部分是来自各大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比例高达64.5%。其次是该报的社论,一年中涉及美国的篇数达22篇。余下依次来自政府部门的官方智囊,比如商务部、外交部等;来自社会机构比如“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陈光标,或是环球时报社组织的专题论坛归入到“其他”行列,这样的文章相对较少,共10篇;最少的来自本报署名作者的文章,共3篇(见表1)。这样的构成比例充分说明专家学者加上官方智囊依然是环球时报国际评论的最主要来源,说明中国精英们对于国际问题发声的积极性很高,同时也表明读者对于专业分析和观点的需求很强。

2.在评论类型上,阐释解读性、战略分析性和中西对比性的文章居多,这也是国际新闻评论越来越客观化的表现。在观点内容上凸显出了“泛多元化”的特点,一种思辨型的社会舆论氛围正在形成中。比如,2003年中国各大媒体上“是否支持美国攻打伊拉克”的大讨论。“以往的评论多是论战性、批驳性的。为适应形势变化,应多写些正面论述性的评论,解释我国政府的政策思想,分析国际形势中的重要现象和趋势,对具体国际事件进行客观分析。”④

3.评论时效性方面,讲究时效性、论据的准确性。评论时效性强,可以起到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具有逐步打破西方媒体垄断国际舆论局面的意义。比如,《世界新闻报》的《解决叙利亚危机离不开对话》,就是针对叙利亚问题“行动小组”外长会议在日内瓦闭幕的新闻及时进行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