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4 17:22:27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1)

关键词: 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H319

一、引言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经历了大发展,包括我校在内的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也纷纷开设了英语专业。据笔者统计,目前全国23所本科中医药院校当中有11所开设有英语专业,占到了总数的近一半。而到截至2014年12月,全国范围内开设英语专业的本科院校多大1000多所,在校英语专业本科生接近60万人。[1] 与此同时,根据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0 -2014)显示,英语专业连续五年被列入本科专业就业红牌榜单。[2] 我们看到一方面是英语专业在各层级高校的泛滥开设,另一方面则是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各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注也愈发明显。国家鼓励教育机构、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密切地合作,以确保学生成为具备出色工作能力的毕业生,并能发展一个终生职业。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在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究竟要何去何从?其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机制应如何相机调整?值得研究。

二、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面临的新形势及办学现状

1.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面临的新形势

近两三年来,与英语专业办学和人才培养相关的有关政策及规范性、指导性文件纷纷出台,与此同时,相关的整体社会形势及经济走向也呈现出几个重大变化:第一、教育部于2015年正式C布了《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英语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基本要求,对各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调整完善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第二、国家软实力有了巨大的飞跃,中国文

化和中医药事业强势兴起,两者都成为国家经济和文化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同时也进一步规范了教育职业的准入制度。统一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对所有有志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各专业毕业生开放。教育培训业已成为新一轮投资热点,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所有这些变化无疑都给包括中医药院校在内的各高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和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挑战,当然,也带来了机遇。

2.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的现状: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的解读

如前述,目前全国23所本科中医药院校当中有11所开设有英语专业,占到了总数的近一半。其中极个别的英语专业为传统型英语专业,其课程设置与一般性综合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区别不大。但绝大多数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英语专业与其他一般性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相比还是有其一定的特色,即或多或少在课程体系中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医药类基础性课程和医药专业英语类课程,同时设置了一定数量的商务类课程。湖北中医药大学走得更远,该校今年甚至新上了商务英语专业。各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大多类似,即“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能掌握一定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复合型高级专业应用型人才。”

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我校英语专业创办于2004年,至今已有12年历史。设立之初,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并不十分明确。经过数年的发展才逐步确定我校英语专业(国际医药贸易方向)是英语、中医药、国际贸易交叉学科专业,以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宽的医药贸易知识和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从事中医药对外贸易、中医临床医疗对外交流、中医药英语翻译、中医药英语研究、中医药英语教学、中医药英语传媒的合格毕业生。[5] 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1)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模块。2)中医药知识模块。学生学习必要的中医药知识,用以优化知识结构,与其他类型院校的相同专业形成差异性优势。3)国际贸易、商务知识模块。[3] 应该说这样的判断是符合当时的办学实际的。事实上其他开设有英语专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基本走的是这个路子。

而又经过几年的办学实践,我校英语专业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反馈意见中陆续搜集了大量信息,将原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不小,又颇有些难度的中医药类课程大幅削减至仅仅两门,同时增加了两门商务类课程,然而商务类型的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仍然很小。这样调整之后,国际医药贸易方向的专业方向特色其实被大大削弱了,变得有些模糊;与其他类型高校英语专业的同质化倾向加大,而与真正意义上的商务英语专业又还相去甚远。在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大环境中,中医药文化及产业并不像今天这样势头强劲,因此这样的调整也是经过左右权衡的。但是现在,随着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医药的价值被不断发掘和认可,我们办学所依据的情况与当年有了很大的不同。应该对我校英语专业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新的思索。而近些年来,尤其是近一两年来,我专业毕业生并没有像以往一样绝大多数选择去沿海地区从事外贸、商务类型的工作,而是越来越多地进入中小学校、各大小培训机构,甚至幼儿园从事英语教育、培训等相关工作。而整个课程体系中与教育相关的课程,仅“教学法”一门而已。这种情况也说明,我们目前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有可能已经或多或少与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的就业需要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脱节。

三、新形势下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在新形势下,各高等中医药类院校的英语专业应依托本校优势专业资源,针对各校英语专业生源特征,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能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英语应用型人才。以湖南中医药大学英语专业为例,从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方面来说,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

1.深入讨论和研究教育主管部门指导性文件,把握改革方向。

吃透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及《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实际,厘清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和改革的思路。关键要从上述规范性文件中找准英语专业办学的指导性原则,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灵活地进行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避免盲目和随意。

2.以社会需求为切入点。

暂且按目前毕业生就业两大方向,即国际贸易方向及教育培训方向,向相关用人单位发出调查问卷,邀请重点用人单位参加座谈会,分别了解其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具体要求。观察我们当前教学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为我专业方向及课程设置的调整和完善提供现实依据。尤其可与中医药制造和出口业务密切相关的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探讨进行高等中医药院校实用型英语人才“订单式”培养的可行性,摸准用人单位的脉搏,了解其人才需求,对症下药。

3.资源整合。

打破目前我校英语专业办学中存在的资源间的条块分割现状,将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医学英语三大块的教学、教师资源进行统筹安排。面对可能的课程设置的调整、升级,鼓励全体教师树立大局观,并具备自身职业生涯长远规划的眼光和动力。同时,与相关院系、相关专业进行跨院系跨专业深度合作,实现校内资源的有力整合。如与管理和信息工程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更多的互动,深入探讨双方课程体系中师资互补和课程共享的空间和角度。与国际教育学院探讨合作的可能,如英语专业学生在我校海外“中医孔子学院”中可能担当的角色。将来专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甚至还可考虑依托我校“中医药文化建设基地”以及医古文、现代汉语等专业教研室的师资和资源,设立“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向。目前,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英语专业方向之一就是“中医药国际传播”,也是所有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唯一开设有此专业方向的。我们并不一定要走他人一样的路子,但我们的视野不妨再开阔些。无论如何,资源整合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Y语

现行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办学的到了“内忧外患”的关键时刻:向内看,英语专业的方向及定位、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人才质量评价体系都或多或少都还不完全适应当前形势迅速发展的需要;向外看,与其他类型的高校所举办的英语专业相比,高等中医药院校举办的英语专业优势尚不明显,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还不足。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和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难度不小。但为专业发展和学生前途计,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并拿出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根据十报告和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目前直接需要外语教育支撑的国家战略任务主要有包括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提高国际话语权,传播中国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提高货物进出日贸易竞争优势等十大任务。再加上培养英语教师这一大任务,就构成了目前直接需要外语教育支撑的国家顶层需求的框架。[4] 从时局和趋势来看,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和人才培养还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仲伟合.《英语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创新发展[J].外语界,2015(3):2-8

[2]邓炼.对高等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6)

[3]毛英.以中医药学科为依托的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J].海外英语.2015(2):24-25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2)

【关键词】医药;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概述

(一)全球价值链概述

所谓价值链,是一系列创造价值过程的总和,即上下游的供销关联企业与企业之间构成的行业间的价值链接,他们彼此之间进行的种种经营活动形成了一种价值供应。而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活动单元之间也构成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也是创造企业价值的过程,主要包括:采购、销售、配送以及辅助的不同却相互关联的经济服务活动。一个企业只要在众多的“价值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创造自身的价值,并能够长期的保持,就是其在该特定环节的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医药行业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国际同行的关注,面临大量国外医药企业涌入的挑战,这给本来竞争就十分激烈地国内医药流通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一时间的短兵相接让国内的企业措手不及。近年,随着国内医改政策的实行,作为连接医药生产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纽带,医药商业企业备受业内瞩目。作为药品供应的保障,虽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国际经济形势下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二、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分散,难以应对国际市场

目前,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特点就是“商户多、规模小、分散、行业乱”。这也就是说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还未出现垄断的情况,行业经营比较分散、不规范,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意味着任何一家企业都有机会成为行业的领头者。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与欧美国家相比达数倍之多,而我国巨大的数量背后隐藏的是行业市场占有率低、行业不集中,没有形成规模化效益,导致企业的经营成本高、经济效益却很低。因此,面临国外商家大量涌入,给国内医药商业企业带来巨大挑战。这种分散性的市场结构,对我国医药商业企业的发展及其不利。

(二)受政府政策影响严重,信息化质量差

自从1988年《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的推出,我国的医药行业一直在不断地进行完善,直至近几年,我国的医药行业进行新一轮的GSP改革后,医药商业企业的行业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但是有些地方还是存在管理水平低、相关人员素质低、管理不规范、利润低的问题。医药商业企业还面临着各大医院新的招标政策的压力,行业的经营遇到困难,不再像以往,只要通过人情关系就能实现向各大医院销售药品器械,这也给经营管理不规范的小型商贸企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同时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的信息化质量差、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能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缺乏核心竞争力,大同小异

医药商业企业长期以来的经营模式惯性导致其缺乏核心竞争力,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看似有“异曲同工之妙”,实则缺乏明显的行业特色,只是产品的传送带,单纯的采购和销售,其并不能在营销或者售后服务等相关环节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我国的医药商业企业急需转型,转变营销观念,突破固有的模式,加大宣传,发掘自身企业及产品的特色。

三、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进行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

在全球价值链的影响及我国新医改的推行,医药商企面临着新一轮优化升级,国内的药品商业企业必须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经济,控制供应渠道,加强专业领域的销售,在区域市场范围内起到领头羊的作用,带领全行业的发展,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企业应该明确,在全球价值链环境下,所面临的对手是全球医药行业处在各个环节的厂商,而并非国内企业,必须把战略目标定位于全球价值链下的发展,明确发展策略,提升全球竞争力和话语权,充分发挥在某一专业领域的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赢得更多合作机会。

(二)医药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监管和政策指引

宏观的经济环境和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使得医药商业企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医药商企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长远可持续的发展,与政府的监管和政策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医药商企要想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在政府规范化的管理下有序的进行。只有全国各个医药企业都严格按照政府的监管,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整个行业才能实现规范化的健康发展,在全球价值链下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医药商企必须充分研究市场和行业的变化趋势及政府的政策发展方向,做到未雨绸缪,知己知彼,打好医药事业的有准备之战。更好的为我国的医药事业贡献力量,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三)完善信息化建设,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国内传统的医药行业在面临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的环境下,必须勇于接受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加强自身电子商务信息化的建设,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更多、更有效的商业信息,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网络进行商品交易,减少传统模式下的营销成本,实现传统市场和电子商务的完美结合,实现医药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再者,“顾客才是上帝”,当前医药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可供人们选择的医药商品琳琅满目,要想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企业就必须设法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例如: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方面的损耗,培养消费者的依赖度和满意度,为客户提供超预期的优质增值服务。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在全球经济形势下已经进入激烈的竞争环境,要想寻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潮流,探求自身潜力,发挥竞争力。同时,伴随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广及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我国医药业的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只要积极探寻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掌握地域优势,一定会在医药商业企业未来的发展中把握先机、取得主动权,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价值优势。

作者:范文江 单位:江苏康缘医药商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英锐.医改新政下合资制药企业H&P公司的渠道管理影响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3)

关键词:药品;流通;趋势

    2011年5月,国家出台的《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到,“到2015年,通过鼓励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充分市场竞争,培育1~2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跨地区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年销售过百亿的区域性大型医药企业,药品批发百强企业年销售占全行业年销售总额80%以上。”我国现有药品批发企业1.6万余家,在政府对药品流通行业的规范和整顿下,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国内现有主要药品流通模式

    目前我国药品流通最为常见的模式为,药品经生产企业检验合格后,流通到某个行政区域的省会或者核心城市的大型药品流通企业(一级批发企业),这些大型流通企业除了将药品配送到其销售网络覆盖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和药店之外,更大部分的药品将分销到该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市、县级的药品批发企业(二级批发企业),再由这些批发企业配送到该行政区域内的市、县级的医疗机构和药店。现有药品流通模式使得全国范围内药品批发企业数量较多,其中处于一级分销地位的企业在其所属的行政区域内凭借其规模、渠道、资金等优势从而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一般而言,这种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所占比例较小,绝大部分的药品批发企业均处于二级、三级分销地位,企业规模和销售渠道覆盖范围都较小。跨区域配送和分销的大型流通企业十分缺乏,地方保护主义以及传统的药品分级供应体系,使得各种区域范围内药品流通形成一定的垄断,药品物流配送效率亟待提升。

二、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发展趋势

    1、企业兼并重组加剧,部分中小型企业逐步被淘汰

我国现有药品流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物流技术低下,市场集中度低。国家鼓励医药流通企业间的兼并和重组,因此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面临更好的政策利好,以收购、吞并、控股等形式拓展其销售网络覆盖范围。中小型药品批发企业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其现有的药品配送区域内做精、做细、做强,将逐步并入大型批发或零售企业,发挥其现有的基层药品流通网络的作用。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现有数量较多,因此其兼并、重组、淘汰需要一个过程去实现,不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市场的完全竞争将主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现有的医药流通流通企业根据自己所处的配送领域,逐步形成商业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增强竞争力,希望在此次药品流通业的洗礼中得以立足和发展。

2、创建企业品牌,形成特色经营

     我国部分药品流通企业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主导着药品的销售网络,有着较高的信誉和商誉,但它们并未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创建企业品牌。医药流通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过程中,市场集中度的提升使得药品配送的效率得以提升,同时这些企业在相应的行政区域或者经济区域范围内形成寡头垄断。因此医药流通企业逐步创建企业品牌,以品牌提升顾客忠诚度,促进药品销售。品牌的建设需要企业长期关注和投入,待品牌形成企业的资产权益后,将有助于增加企业的销售,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帮助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实现品牌经营。医药流通领域企业以创建品牌为特色的经营方式,将成为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一,也是有效实现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对品牌建设缺乏正确认识,从而忽视企业的品牌建设,随着医药流通行业的发展,品牌战略将逐步成为企业的发展目标,从而创建医药流通行业的知名品牌。

3、企业发展现代物流,提升服务能力

     当前我国医药流通企业数量较多,管理水平落后,物流技术低下,存在药品采购不及时造成缺货、库存药品不合理使得资金积压、仓储成本居高不下使得销售费用增加、物流配送信息不完全使得配送效率低下等问题。与国外的医药物流相比,我国医药物流技术相当落后,使得我国药品流通的净利润率相当低下。发展现代医药物流,是我国医药流通企业今后必然的选择,通过先进的物流技术,降低库存成本,增加资金周转次数,获得上下游客户的信息,并逐步提升企业服务能力。从而使得医药流通企业的优势不仅体现在价格和质量方面,更体现在企业的物流水平和服务能力方面。

三、结语

     总体而言,医药流通企业现有竞争者之间将面临市场的争夺之战,大型企业兼并和收购部分企业,同时部分中小型企业在竞争中逐步被淘汰。药品生产企业更加重视医药流通企业的销售网络覆盖范围,更倾向于与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合作,实现共赢。药品的销售终端则看重医药流通企业产品的价格、质量、物流水平和服务能力。潜在的市场进入者将借助资金等优势在医药流通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医药流通行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因素都将有利于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使得医药流通行业的市场集中度提高,药品的分销和物流能力提升,医药品流通企业在药品的物流配送环节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庾莉萍.我国医药商业现状及未来医改的影响探讨[J] .中国医药技术与市场, 2007,(2) .

[2] 舒进.浅谈我国医药商业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 .安徽医药,2005,(7).

[3] 杨恺钧.中国医药流通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1).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4)

【关键词】 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影响因素

中医和西医都是我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在维护人民健康、提供医学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近几十年来,此消彼长,中医药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中领域缩小、作用下降,特色优势逐渐淡化,引起了社会各界普遍的关注。笔者利用情报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加以归纳,重点探讨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传承与发挥的各种因素,供研究与决策参考。

1 背景与现状

关于中医药特色问题,目前业界已初步形成共识。总体上讲,中医药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学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体现东方文化的底蕴和思维,这是中医药作为一门科学所具有的总体特色。从理论上看,中医药作为一门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医学,具有独特的生理观、病理观、疾病防治观,注重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来把握生命的规律和疾病的演变。在实践中,体现为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关于中医药的优势,业内人士认为主要表现在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和发展空间广阔。

长期临床实践证明,中医长于诊治多系统、多器官、多组织的综合病变,以及精神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疾患,病毒性疾病以及功能性、原因不明的病证等[1]。据此,有专家将中医药优势病种定义为:西医尚无良好疗效,中医药能够发挥独特效果的治疗领域;西医有确切疗效,但中医药具有独立的临床疗效或中西医结合疗效高于单纯西医药的病种;中医与西医有相同的疗效,但中医药不良反应小,或具有简、便、廉优势,或患者治疗依从性好的病种。

尽管中医药具有明显的特色优势,但近年来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彰显,甚至反而淡化。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2 800多所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是真正传统的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另有资料表明,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尤其是住院患者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更少。2004年在全国中医院住院的患者中,所使用的西药费用占整个住院费用的37.4%,中成药费用占6.57%,中草药仅占l.5%;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逐年下降,2003年中医治疗病案仅占全部病案的18%,比2000年的28%下降了10%。与此相关的是,2004年中医院的危、急重症患者就诊率分别为3.56%和24.47%,均比上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全国县级中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刚刚过半[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数据显示,农民选择愿意看中医的比例比1988年时下降了10个百分点,慢性病患者就诊中医的比例从原来的2/3变成现在的38.34%[3]。

2 问题与分析

2.1 社会历史根源

由于中医学形成之时科学技术水平十分低下,对自然、人体的认识都很模糊,所以在形成过程中更多的是吸取了古代思辨哲学的成果,引入“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概念,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笼统地认识人体,以“司外而揣内”的模式来诊断疾病。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科学技术缺乏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封建伦理道德又限制了对人体的微观形态学探索。受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造成了中医学理论本身的欠缺、封闭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4-6]。作为农耕经济的产物,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是朴素唯物论,基本方法是综合,着眼于客体的宏观、动态、联系、功能的考察,相对忽视了事物的微观结构,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或曰揣测性;而包括医学在内的西方科技则是机器工业的产物,其哲学基础是机械唯物论,基本方法是分析,追求客体的微观、静态的物质结构,相对忽视了事物的宏观整体、动态过程及联系、功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中西医两相比较,特征相反,概念、原理、方法无通约性和衔接点,二者均难把对方完整地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形成了医学的多元化模式,并各具特色优势,但中医理论对科学技术兼容性较差,较难引入现代科学技术[7]。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医学抽象的理论,以及“水不涵木”、“心肾不交”、“营卫不和”等诊断术语均难以为现代人所理解,其较慢的疗效、繁琐的服药方法也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不相适应。

2.2 政策因素的影响

中医界经过自身的抗争与党和政府的支持保护,一路坎坷,发展到今天,从汇通中西医、保存国医、改良中医,到废医存药、废止旧医;从中西医结合、创立新医学到中医规范化、中医现代化,不一而足。纵观中医现状,要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仍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总结、思考。

2.2.1 中医药学在民国始终未得到正常发展

1914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等以“吾国医术毫无科学根据”为理由,提出废止中医论;1929年,余云岫对中医学理论的某些偏见和偏激情绪集中体现在“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上[8],最终走上了“废医存药”的道路;1933年,声称“国医言阴阳五行,不重解剖,在科学上实无根据,至国药全无分析,治病效能殊为渺茫”[9],主张“凡属中医不许执业,全国中药店限令歇业”。1936年,虽经中医界的仁人志士不懈的努力,制定了《中医条例》,中医学取得了合法地位,但几无发展。

2.2.2 新中国中医政策的影响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当时卫生行政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仍错误地认为中医有技术而无科学、有经验而无理论,因而采取了种种歧视、排斥中医的做法,基本否定了中医学所具有的特色优势。②以主席1954年6月关于积极加强中医工作的口头指示和同年11月中央文卫党组《关于改进中医工作问题的报告》为导向标志,1954年12月,在总理的具体批示下,中央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成立,继1954年江苏成立中医进修学校之后,1956年又成立了4所中医院校;同时,还开展了整理古医籍、发掘民间医药等一系列工作,使中医真正得到了解放。这一时期,中医把征集民间偏方、验方、单方作为发展研究的重大课题,对针灸的发掘整理成为一大热潮,其特点是追求实用性,强调经验的意义;并开始组织西学中,为中西医结合的开端。1958年10月11日,主席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一直成为中医政策的依据。③20世纪60年代的重点是中西医结合研究。以中西医相辅诊断疾病、中西药结合治疗疾病、用现代药理研究中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开展中医的实验定量研究为基本内容,延伸并改进了汇通学派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在医学技术上有所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是现代中医学研究的第一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变革,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上有所创新,对前一时期偏方收集研究中所表现的偏激化倾向也是一种校正。但由于中西医理论的本质差异,实际还是结而不合,其研究成果也只是具体手段与方法上的进步,中医理论并无实质性的突破。④20世纪70年代兴起“寻根热”,即从中医历史沉淀中挖寻当代自然科学发展所提供的思想、方法和原理。70年代末,沉寂多年的中医论坛开始活跃,鉴于期间中医药事业的损失,面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人们特别是老一辈的中医专家对继承中医学遗产心情颇为迫切,特色论应运而生。⑤1980年4月召开的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都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的指导方针。为此,中医学在理论发展艰难的情况下转向临床研究,对大量个案、验案的报道,集中整理老中医验案,大量出版医案类著作等。用经验事实支持部分学者“疗效是关键”的观点,注重应用性又成为中医学研究的主导思想。1982年,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以此作为中医院的办院方向。这一政策的出台,在中医界引起了不同反响。其后,中医多学科研究经过几年的酝酿,适时地出现在医坛,整个中医学被作为研究对象而置于多学科、多视角、多层次的观察之中,这种研究顺应了当代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渐摆脱了寻根式的实证方式,使科学的理性真正切入中医学的体层,产生出大量中医的新学科、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路,预示着中医发展可能发生一次新的突破。新一代中医发出了“中医学研究应面向未来”的宣言,中医现代化的提出,更是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共鸣。然而,多学科研究在阐明部分中医理论中蕴含的现代科学思想后,便步履艰难,难以产生突破性的发展,也未形成指导临床实践的应用理论;中医现代化也只是句口号而已,其内涵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医发展形势的需要,1986年,全国中医学会在成都首次召开“全国中医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并由此开展了“振兴中医”的大讨论。这次会议坚持中医学理论体系,遵循自身的固有规律,实行自主发展,又一次表明中医学发展之艰难与徘徊。因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又掀起了中医文化热,中医界开始了医学的自我反省,从文化比较、科学哲学、历史学,甚至是方法学、逻辑学、文字学等角度全方位审视中医这一特殊文化现象,并进行了有意义的分析和批判。事实逐步证明,单用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属于自然科学的中医学,也有诸多难题。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市场经济理论,注重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强调社会、经济效益,中成药产品铺天盖地,几乎每一个病证都有对应的中成药,这种貌似从临床实际出发,走实验科学的道路,实际是疏远了中医理论的核心,在许多方面抛弃了中医药特色优势。近年来,各种中医政策不断建立、完善,但就中医发展的基本思路而言,仍然是继承与发展并重,强调必须坚持中医药特色,坚持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并存,这将是相当长时期内不会改变的基本方针。

2.3 文化因素的影响

2.3.1 传统尊经崇古的思想制约

在崇古文化观念的背景下,中医言必“经云”,书必“仲师”,《内经》、《伤寒论》成为中医理论的最高准则,是衡量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正确与否的标准,当作永恒不变的真理,不敢有所怀疑,以致中医的经典被历代名家注而又注,疏而又疏,训而又训,只停留在对经典的注释、考据上,盲目抵制西医,甚至拒绝现代科学技术。中医界存在的“厚古薄今”、“唯我独尊”的思潮,长期以来束缚着中医学术的发展,影响了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准确把握[10]。

2.3.2 民族虚无主义和现代实用主义

“五四”运动以后,传统文化一直在受批判,中医也试图割裂自己和传统文化的渊源与关系,甚至对中医从理论到实践全盘否定。在“中医现代化”的口号下,采用西方唯科学主义的实验研究成了中医发展的指导思想,把盲目改造中医传统、简单模仿西医当成中医现代化的方向[11]。

2.3.3 “重道轻艺”观念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思维上重视“形而上”的研讨,而忽视“形而下”的探求,造成“重道轻艺”的不良倾向[4]。

2.4 教育因素的影响

2.4.1 传承教育的局限

传统中医自古以来,其学术的继承主要靠师传、私塾、自学等方式,使人们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内,加之医家各承爱技,秘而不传,导致一些实践医学得不到继承和发展。中医许多成功的经验往往只属于个人,很难成为医学界共同掌握的技术。

2.4.2 中医教育西化

几十年来,中医院校培养真正的中医不多,中医科研上有成就者很少,名中医更是罕见。根本原因是中医教育西化,传统中医文化与中医技能被轻视、被遗忘、被丢失。进校后外语是硬要求,古汉语训练不严格,导致许多学生基本上看不懂中医古籍著作,多数人没有认真读过、也读不懂《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许多中医药硕士、博士生学习研究的不再是中医药领域,不是在中医理论基础及临床诊疗水平上加强与提高,而是按照西医培养的要求重仪器、重实验。学校要求硕士做到细胞水平、博士做到分子水平才能毕业。中医教育西化,可能动摇这些研究生的中医药职业观念[12]。

2.4.3 缺乏两种医学体系优势比较和解说

中医药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主要根据系统模型及形象思维、辩证逻辑等方法构建并形成理论体系,其医理深奥、玄秘而较难理解;西医的理论体系则是依据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根据解剖分析、实验研究的成果而构架完成,直观明了,易于接受。这两种体系的课程并存设置而未能进行合理的优势比较和解说,容易造成中医院校的学生对两大医学体系思想方法和观念上的对抗与冲突,出现不同程度的“西化”倾向,对培养中医药人才产生负面影响[13]。

2.5 经济因素的影响

2.5.1 中医医疗项目价格偏低

据对全国102所中医医院现在执行的国家公布的97项中医医疗项目价格的调查,在计算出了成本的54个项目中,有40项处于亏本状态,亏损项目将近3/4。经济杠杆的制约使相当多的中医院不得不放弃中医特色和优势而大量开展收费较高、见效益较快的现代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或过度开展特需服务,以补偿中医服务的亏损。目前约有1/3的县级中医院连生存问题都没能解决好,一味要求它们只能发展价格低廉的中医,无论对事业发展还是患者需要,都是不现实的[2]。

2.5.2 农村集体经济解体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50年代以来农业合作化和化发展起来的集体经济纷纷解体,乡村两级基层卫生组织失去了集体经济的依托。原有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体系的解体,村级医疗服务资源的供给大幅度下降,导致植根于农村的中医药服务范围严重萎缩,特色优势得不到应有的体现[14]。

2.5.3 市场经济的影响

保持中医药特色优势需要医疗市场强有力的支撑,一但失去了市场,就会威胁到中医药的生存。从现代社会对医疗的需求不难看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被认为是特色的东西未必都受到现代人的欢迎,不受欢迎的东西必然市场需求不足,市场需求不足就无优势可言,突出中医特色就会走向盲目,就不可能发展成为优势特色。特色一旦成为优势,就具有了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完全可以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发展自己。中医在发展中时常寻求政策保护,说明中医成为优势的东西还不是很多。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必须把握市场经济规律,据原国家经贸委统计,中医行业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中药的出口创汇已经连续十年徘徊在5亿元上下,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仅为5%。这一严峻的现状深刻提示,在发展中医特色的同时,不能忽略市场需求[3]。应当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证实和阐明传统中医药优势特色的科学内涵,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中医药传统产业及其产品,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市场份额。

2.6 体制因素的影响

2.6.1 管理体制“高位截瘫”现象普遍

除国家有独立的中医管理机构外,目前全国只有吉林、四川等七八个省份组建了相对独立的中医管理机构,其中四川全省21个地市中有19个地市的卫生管理部门成立了中医局,434个县的卫生局成立了中医股或有专人负责中医工作。而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管理体制大多不健全,尤其是基层中医工作基本没有人管,形成中医管理“高位截瘫”的局面。中医药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上头重脚轻,在人、财、物方面没有自决权,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5]。

2.6.2 投入不足制约中医药发展

尽管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事业发展的倾斜政策,但在政策落实中却缺少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有力度的具体规定。有些地方由于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中医药工作中的职责不明确,中医药政策在贯彻中未能很好落到实处,中医机构建设缺少具体的倾斜措施,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现有的财政扶持力度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求差距很大,即使在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政府对中医院的财政补助虽逐年略有递增,但建设发展项目仍然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些县级政府由于受地方财力的限制,近几年对中医院已无财政差额拨款,中医院发展受到制约。与综合医院相比,中医医疗机构普遍建院较晚,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落后,人才和技术力量薄弱。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医医疗机构的生存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

2.6.3 政策保障措施不落实

由于各项保障措施不落实,价格机制不完善,中医院的中医特色日渐衰退,“西化”现象日渐明显。个性化诊疗及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病的一大特点;中药制剂多为世代相传、疗效显著的经验方和临床确有疗效的协定处方,是中医院个性化诊疗的特色所在。而依据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中药制剂在生产条件、品种审批上都要按新药标准执行。许多中医院特别是县级中医院,由于自身条件所限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中药制剂室的建设标准,一些中医院已不得不将中药制剂室关掉,从而限制了中药制剂的开发以及中药特色和中医优势的发挥。

2.6.4 中医药依法行政能力亟待提高

中医药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是贯彻中医药条例、规范中医药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同时也是当前中医药依法行政的薄弱环节。由于执法主体不明确、执法队伍不健全,导致监督执法不利。大量存在的虚假中医医疗广告和非法的中医医疗活动,严重扰乱了中医医疗市场秩序,干扰了人们对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正常认识。

2.7 观念因素的影响

2.7.1 只求保护,不思竞争

多年来社会上形成了这样一种思潮,认为对中医不赶快抢救和不采取特殊的政策支持就要被淘汰出局。过分强调依赖政策这根拐棍,不求自强自立,只能削弱竞争能力,使中医学失去生命力。在与现代疾病斗争中,由于疾病谱不断翻新,老理论、老经验碰到新问题,又畏于西医的强大,屈就西医。一些中医工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依赖思想,或全面撤退或甘唱配角,不敢与之竞争,竞争力逐步退化,特色优势日趋淡化。

2.7.2 拒绝现代科学

中医学在整个发展进程中,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其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也具有一定封闭性,因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唯我独尊的观念难以轻易消除并形成另一种思潮,对西方医学充满了戒备和挑剔,拒绝循证医学、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数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正在兴起的复杂性科学等研究方法和手段,甚至反对中西医结合,坚持“纯正中医”观点,不利于理论创新,同样影响中医药特色优势的保持与发展[16]。

3 结语

特色和优势都是在比较中产生的,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主要是指与西医相比较而言的,即人无我有、人有我异,这才能真正称得上特色和优势。中医的特色是相对固定的,优势则是动态的,特色不一定是优势,优势也是有条件的,还往往与劣势并存。应实事求是地看待中医的特色与优势,并不是所有的疾病中医药治疗都有特色优势,中医药的优势也并不是贯穿于疾病防治的全过程中,对于有些疾病,中医药只是在病程的某一期或治疗的某一阶段具有优势。因此,应确定目前中医具有优势的疾病并提供客观证据,对中医不具有优势的疾病应认真分析其原因并尽可能地挖掘其潜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张其成.模型与原型:中西医的本质区别[j].医学与哲学,1999, 20(12):26.

[2] 刘 玲.“中医院西化”面面观[j].医院管理论坛,2005,109(11):36-40.

[3] 皋永利.突出中医特色不能偏离市场需求[n].中国中医药报,2004- 08-02(7).

[4] 张同远.影响中医学现代化的因素浅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4):169-170.

[5] 张宗明.中医认识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0,21

(11):47.

[6] 万力生.浅析中医发展缓慢的原因[j].医学与社会,2000,13(4):36-38.

[7] 薛公忱.也谈中医现代化的概念[eb/ol].,2005-12-14.

[13] 吴启锋,温力勤.21世纪中医药发展思路——中医药发展的优势与困惑[j].中医药研究,2000,16(5):2-3.

[14] 张自宽.中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eb/ol].cms. /content.asp·id=2924&class_id=5&lclass_id=184(2006- 03-01).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5)

[关键词] 浙江;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对策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3(a)-0157-04

医药制造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浙江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具有竞争力的医药产业基地之一。在国内外大环境下,增强我省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医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浙江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转变,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大课题。本文试图在客观分析我省医药制造业现状和国内外医药产业环境的基础上,梳理我省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关键环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产业转型升级是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1 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

1.1.1 产业整体发展全国领先 近年来,浙江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居全国前三位,产业出货值多年来稳居全国第一。2010年,浙江共有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544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69.72亿元,实现利润92.50亿元,产值、利润分别较2000年增长407%和609%。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5.9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12.36万人,人员规模增长了1倍多。

1.1.2 化学药品制造特别是原料药制造业优势明显 据浙江省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全省医药制造业一半以上为化学原药制造,产值和利润分别为313.5亿元和38.33亿元,分别占整个产业的50.9%和57.6%。其次为化学制剂、生物生化药品和中成药产业(含中药饮片加工及中成药制造)。涌现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原料药制造企业和产品。如海正药业的蒽环类抗生素抗肿瘤药、华海药业的卡托普利心血管药、浙江医药的维生素E等五大原料药产品生产规模均为国内最大,占国际市场30%以上的份额,普利类药物产量居全球第一,化学原料药产业优势明显。

1.1.3 技术创新活动日趋活跃 具体表现在:创新投入不断加大。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企业R&D经费投入为18.29亿元,较2006年的10.07亿元增幅81.63%。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总体逐步提高,至2010年已达2.73%。R&D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从2006年的6.09%增长到7.95%。

科技创新产出显著。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制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715件,较2006年的223件增长3倍多,年均增幅达33.8%。而据《中国药学年鉴》数据统计,2007~2009年共获新药证书59件,占全国9%。

1.2 浙江医药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1.2.1 产业发展速度趋缓,领先优势逐步减小 近年来,浙江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趋缓有所放缓。据统计,2006~2010年期间,浙江医药制造业的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占主营业务比重及利润比重等经济指标增长缓慢,在全国比重排名逐步下滑[2]。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江苏、山东等兄弟省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浙江省医药制造产业规模、利润等指标虽在全国仍居于前列,但领先优势逐步减小。

1.2.2 制药企业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骨干企业支撑 虽然目前浙江医药制造业已形成了一批行业骨干企业,但真正能引领和带动行业发展的全国排头兵企业还相对缺乏。2010年,浙江规模以上制药企业平均产值仅为1.41亿元,低于山东和江苏2.26和2.05亿元水平。2009年,浙江大中型医药制造企业平均主营业务收入5.2亿元,仅有2家制药企业年产值超30亿元,还尚未有一家企业进入全国十强。

1.2.3 产业技术水平亟待提升,转型升级要求迫切 由于浙江省制药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多数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研发投入仅占销售额比重普遍在1%~3%。研发投入的不足,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而一些制药企业主打产品长期以来以仿制为主,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涌现,企业间同质化竞争严重。此外,产业结构以技术附加值较低、能耗及环境污染较高的化学中间体和原料药为主,在技术附加值较高的生物生化药品、基因工程药品、新型制剂领域,产业规模及核心竞争力还尚未形成,在高端市场占有份额仍然较低。

1.3 浙江医药制造业发展迎来全球仿制药市场和制药产业转移的大好形势

1.3.1 大量药品失去专利,仿制药大亨分享盛宴 2009~2014年,全球仿制药市场将迎来快速发展期,将有2350亿美元的专利药失去专利保护,这些药品涉及抗肿瘤、心血管、消化系统、血管及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各大类用药,销售额占企业药品总体销售收入10%以上,包括立普妥、波立维、舒利迭等重磅炸弹[3]。随着专利到期药品规模加大,FDA接受通用名药申请和审批通过的数量都呈上升趋势,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药品专利到期给仿制药企业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仿制药进入快速发展期。

1.3.2 全球仿制药市场蓬勃发展和全球制药产业转移 首先,近年来全球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据IMS2010年的报告预测,2014年,全球医药市场年增速将达到5%~8%左右,市场规模将达到1.1万亿美元。其次,全球制药产业从原料药到研发和制剂全面大规模的转移,而中国和印度是最受欢迎的选择地。此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成为全球高增长的“新兴医药市场”之一,预计到2013年,中国的药品年销售收入将增加400多亿美元[4]。浙江医药制造业将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

2 浙江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

目前浙江医药制造业依然以化学原料药生产为主,还处于产业发展路径的起步阶段。学习和借鉴印度从“大宗原料药、医药中间体——特色原料药——专利仿制药(不规范市场)——通用名药物(规范市场)——创新药物”[5]的医药制造产业发展路径,未来浙江制药产业升级的方向是进入通用名药产业,思路是“巩固优势、先仿后创、差异发展”。

2.1 发展思路

2.1.1 从传统大宗原料药向发展特色原料药转型 原料药制造在今后一段时间还将是我省大多数医药制造业企业的主攻方向。要继续鼓励省内医药制造企业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进行改造提升,推动全省特色原料药制造水平与国际接轨,尤其是引导省内制药企业加快国际化认证步伐,积极申请美国DMF、欧洲COS等发达国家的原料药国际认证。逐步培育浙江特色原料药向规范市场的出口优势;此外,认真分析当前即将到期的专利药市场潜在需求,提前引进和部署一批市场需求大、技术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的特色原料药的研发和产业化。逐步引导全省原料药产业格局由原来的“大、笨、重”向“小、轻、优”的产业格局发展[6]。

2.1.2 从单一的原料药生产向逐步向建立产业链垂直一体化转型 制剂的生产与研发是体现医药制造业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浙江医药制造业应在抓好特色原料药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向制剂生产、新药研发等领域拓展,逐步建立从原料药研发、生产、制剂到市场营销的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目前省内如华海药业、海正药业为代表的一批已具备较好技术基础和研发实力的制药企业,已初步实现了从原料药向制剂出口的产品结构提升,成为我省制药企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在向国际制剂企业转型的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产品致力于国内制剂销售,进一步提升盈利稳定性。

2.1.3 持续研发投入,向基因药物和创新药物进军 重点发展重组药物、新型疫苗、海洋生物医药产品、疾病诊断及防疫用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检测新产品。集中力量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生化试剂和基因药物,并加快推动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生物仿制药,不断壮大其市场份额。支持运用基因技术、细胞技术、控制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出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大型分离柱的在线检测装置、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技术水平。发展细胞治疗、个性化治疗的相关技术和产品。

2.1.4 秉承传统优势产品,加快中药现代化 组织实施一批疗效安全可靠、质量可控的中药创新药物的研发,以及传统优势品种的二次开发。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标准及中药特色的质量检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提升中药材及中药产品的质量水平。深入推进中药材良好农业规范(GAP)基地建设,重点实施“浙八味”振兴计划。大力发展铁皮石斛、金银花、厚朴等浙产道地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加大药材深加工产品的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中成药和中药保健产品,加快发展植物提取药物产业。

2.2 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

2.2.1 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 要达到国际通用名药生产商标准,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由于生产工艺专利到期一般晚于化合物专利,因此向通用名药生产商转型必须要有强大的反工艺技术,保证生产工艺不侵犯专利。同时要加强质量控制体系,不断改进工艺以生产出质优的产品。浙江医药制造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制剂产品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准,尤其是在青蒿素、VC、VE等维生素制剂方面已具备一定的质量优势。在原料药方面,具备较强的合成工艺技术和发酵能力。如抗感染类、维生素类等大宗原料药和他汀类等特色原料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上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和地位。这些原料药如果转换成制剂,质量应该能得到保证。

2.2.2 制剂出口规范市场认证 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强原料药认证,美国的DMF认证,欧盟的COS认证及EDMF认证。二是加强制剂认证。美国是ANDA申请,欧盟是集中审批程序、互认可程序以及成员国程序三类[7]。原料药和制剂通过认证的前提是生产车间通过认证。原料药生产车间通过认证相对比较容易,但制剂生产车间通过认证相对困难,目前同国内通过认证的制剂生产车间屈指可数,浙江目前仅有华海药业的固体制剂生产车间和浙江日升昌的软膏制剂生产车间等少数车间通过了FDA认证。华海药业正在建设符合美国FDA认证的富阳生产基地。制剂生产车间通过规范市场认证将是制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里程碑。

2.2.3 国际合同研发外包基地 研发外包是制药企业参与新药创新链条的重要机遇。目前,我国研发外包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规模达50亿元左右,并以年均100%的速度增长。浙江医药研发外包产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培育了以泰格医药为龙头的一批医药研发外包企业[7]。2011年,泰格医药营业收入达到1.92亿元,累计参与了25个新化学单体和10个新生物制品的临床试验,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可承接国际外包业务的本土医药研发外包企业之一。积极打造国际合同研发外包基地,积累新药研发技术和经验,着力培养新药研发人才,将是后期推动浙江制药业结构调整的一条重要捷径。

2.2.4 销售渠道 原料药生产商面对的客户大多是国际、国内的制药企业,当转型为制剂生产商时,必须面对消费者、医院等,其销售方法和消费习惯与制药企业有很大的不同,必须解决销售渠道这个环节。通过合作和并购当地企业,借助合作方的技术、政府关系、销售网络等各种资源,是当前阶段浙江制药企业拓展销售渠道的最好选择。

3 浙江省医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3.1 完善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

密切关注国内外行业运行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协调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引导指导医药行业转型发展。积极协调医药产业特有政策措施,抓好医药制剂重点品种的认定和培育工作,完善优化医药储备管理等工作。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对高标准制剂生产线建设、新药及新剂型开发、制剂国际认证、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大技术与学术活动等给予重点资助。研究建立面向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风险投资、创投基金。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建立以资金、资产、技术等参股的法人实体,形成紧密型产学研战略联盟,充分发挥各类研发资源、装备的效能,提升技术创新水平。

3.2 实行重点领域重点突破

积极推进原料药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的提升,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装备。培育和发展一批医药制剂主导产品,对医药制剂提升改造项目优先给予财政支持。通过实施医药制剂产品进口替代战略,加快原料药产业向制剂深加工方向转型发展,争取更多的国内制剂市场份额。积极拓展制剂海外市场,并加强我国新版GMP与国际认证的有效对接,提高省内制剂产品海外注册的效率,促进“制剂出海”。加强对中药和医疗器械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努力形成集聚优势。重点推动创新药物研发、大品种技术改造、技术平台建设、新药孵化基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鼓励支持医药企业申报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

3.3 引导制药企业“引进来,走出去”

大力开展制药企业国内外科技合作,引导国内外先进制药技术向浙江转移,推动浙江制药企业与国际接轨。建立医药制造业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利用江苏、上海、山东等地的医药人才、信息和技术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鼓励省内制药企业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支持有实力的制药企业和研究院所到国外创办研发机构,进行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市场拓展。积极引进国外医药研发机构在浙江建立合作研发机构,培养浙江医药产业人才,提高全省医药产业技术水平[8]。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统计局.浙江科技统计年鉴[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133-179.

[2] 国家统计局.浙江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2-56.

[3] 陈佳贵,黄群惠,吕铁,等.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3-56.

[4] 刘国恩.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71-74.

[5] 倪钎,江滨,鄢尤奇,等.当前印度制药产业探析[J].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2007,(2):17-23.

[6] 张俊样,左晓利,武治印,等.对加强我国新药创制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0):12-14.

[7] 李明珍.印度医药制造业的发展路径、特点及其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1,(17):34-37.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6)

近年来,国内医药界风云变幻。政府一系列新政策的持续推出,将导致医药行业产生前所未有的巨变。上海柏青医药营销机构认为,行业巨变将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总量增长

社区医疗、农村医疗市场的兴起,是导致市场总量增长的主要原因。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大医院将逐步回归到重大疾病,疑难杂症的治疗中,而社区医院将逐步担负起普通疾病治疗的责任。与此同时,随着新农合建设的快速推进,2007年将有4.1亿农民参加新农合,而中央用于新农合的财政补助将达到101亿元!因为国家财政投入带来的扩散效应,新农合的发展必将带动基层医疗井喷。据估计,新增的基层市场将为制药业提供上千亿元的增长空间。此外,老龄化进程加速、经济发展、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需求等,也决定了医药市场今后将进一步得到扩大。

结构变化

“双向转诊”、“社区卫生改革”、“新农合”等制度推出后,将导致大医院逐步回归疑难杂症、重症市场;基层医疗单位承担保健、常见病小病医疗服务。因此基层医疗市场将会快速增长,而高端医院市场增长速度将会变慢,其所占比例逐步下降,从而导致医药市场重心下沉,结构发生变化。

行业集中

随着药监改革、新的价格形成机制的产生以及医疗整顿的推行,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将快速提升。药品营销主要是产品的竞争。随着药监风暴卷起,今后“新药”的研发成本、药企生产成本等都会极大提高,今后将只有规模药企(最好打通资本市场)才能投入巨资做研发,才能获得发展后劲。而很多缺乏资金实力与研发能力的药企,将逐渐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阳光招标、挂网招标的推行,以及最近发改委提出的价格成本核查,将彻底改变药品价格生成机制。这将导致一大批缺乏规模效应、缺乏价格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难以为继。而新《处方管理办法》中“一品两规”的规定,大大缩小了药品在医院的存在空间,令药品在医院市场的竞争更加白热化。一大批规模小、缺乏特色品种的制药企业将在医院市场彻底丧失生存能力,最终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显而易见,随着药监改革、新的价格形成机制的产生以及医疗整顿的推行,不少制药企业将会被市场淘汰,医药行业的集中度将大大提高。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医药市场必将是强者的天下。

模式转型

反商业贿赂、价格形成机制、医疗整顿,将改变医院市场营销模式。

首先,医院营销将转向“以产品为中心”。随着药品注册日趋严格,今后中国医院市场的销售重心,将从“渠道为中心”,转向“产品为中心”。只有“独家品种”等具有差异性市场的产品,才能凭借较强的议价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获得更高的市场回报。而传统的改剂型“新药”将随着“一品两规”等,被淘汰出医院市场。

其次,反商业贿赂的逐步加强与深入,将迫使制药企业与商逐步从带金销售转向学术推广,只有这样,医药企业才能更有效地扩大知名度与美誉度,利用“品牌效应”有力促进产品的推广与销售。日益规范的市场秩序,要求医药企业将“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积累与运用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因此,“学术推广”、“品牌营销”将逐步兴盛。

最后,日趋严峻的竞争形势,对新形势下的合作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厂商亟待探讨新形势下的协同营销路径。密切厂商合作,共赢终端的新营销模型将在未来医药市场的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巨变之下 机遇与挑战并存

柏青认为,尽管新医疗改革的推行,对医药行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医疗改革是一柄双刃剑:医药企业与医院商在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其实也面临着新的机会。

·反商业贿赂的加强,对以往主要依靠“带金营销”来推动上量的药企与医院商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这对以往的营销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阳光招标、挂网竞价的推行,使得医药招标的透明度与公平性得到空前加强;医药产品的市场差异性与议价能力面临巨大考验。

·07年新《处方管理办法》与新《药品流通管理规定》的实施,将令市场竞争更加白热化,从而对药企的综合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随着一大批弱势企业的被淘汰,新出现的市场空缺无疑也为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

·新农合、社区卫生服务改革的推行,使政府对基层医疗市场的投入得到强化,第三终端的崛起,为广大医药企业与商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新形势下医院营销如何突破?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尽管新的医疗形势给药企与商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但是在更大层面上对医院营销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实现新形势下的医院营销突破,厂家必须改变营销策略,商必须转变心态:

一.厂家必须改变营销策略

新的市场形势,对医药生产厂家以往的营销策略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厂家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必须改变营销策略,在产品、渠道、终端、传播等方面做出策略调整。

1. 产品策略

阳光招标、挂网竞价等措施的推行,将对产品价格造成巨大冲击。为此,厂家必须提升产品的议价能力,稳定产品的利润空间;加强产品研发,通过技术领先、疗效显著的独家产品占领市场。

2. 渠道策略

建立良好的价格控制体系,稳定价格,规范市场秩序。建立起“第一终端”、“第二终端”、“第三终端”完整的销售通路。今后厂家自控渠道,逐步建立起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构架,是时代的要求。

3. 终端策略

重视新出现的终端机遇,迅速采取行动,占领农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市场,赢取第三终端。

4. 传播策略

有效整合媒体资源,结合良好的学术推广,加强品牌传播,增强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 商必须转变心态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医院营销形势,医院商要想守住固有的“医院领地”或开拓更广阔的市场,首先必须转变心态。

1. 做医药:从“投机”心态转向“投资”心态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医药商指望“一夜暴富”无疑是幻想,这就要求医院商在选择医药企业时必须更加谨慎。产品有没有市场?企业有没有长期发展的实力?产品是否有足够的抗降价能力?商必须明确一点:我选择这个企业,选择这个产品,是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而不是进行“投机”!

2. 做市场:从“掠夺”心态走向“培育”心态

从蛋糕理论分析,掠夺是抢食别人的蛋糕。既然是抢,难免会遇到两种情况:一是对方的反抗,所谓“歼敌一万,自损八千”;二是市场总量不会增加,市场越做越小。培育是创造蛋糕,也就是创造市场,创造自己的“蓝海”,获得稳定、高额的利润。因此商无论是在产品的选择还是市场的操作上,都需要尽量避免掠夺式,而采取培育式。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3. 要合作:从“买卖”心态走向“伙伴”心态

商必须改变思维模式,将合作提升到战略高度。为此,商必须加强与医药企业的合作力度,拓宽合作领域。从单纯的“买卖”关系上升到更紧密的伙伴合作关系,打造医药营销命运共同体,实现药企与商的“双赢”。

4. 选产品:从“短线”心态走向“长线”心态”

短线产品虽然盈利能力强,但是在“降价”、“一品两规”等政策的频频冲击下,很难长期运作,一旦被赶出医院,投资就“归零”。今后短线产品将越来越难以运作,只有选择如“复方夏天无片”、“滋心阴”这类“独家”、“中保”、“医保”产品进行合作,才是商的永续经营之道。 新形势下的医院营销突破模型

针对医药市场即将出现的“总量增长、结构变化、行业集中、模式转型”这一根本变化。柏青医药营销机构提出了新形势下的医院营销突破模型:即营、销分离,厂家“运营”,“促销”;加强合作,打造“赢销金伙伴”。

一.厂家“运营”

厂家运营主要包括如下五个方面:

1. 品种资源获得

随着医药市场的巨变,“产品”将成为最有力的市场竞争武器。因此,厂家必须通过加强资本运作,加速产品研发,从而丰富品种资源,扩大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增强产品的市场差异性。

2. 市场秩序维护

市场价格是否稳定是影响商选择产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厂家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渠道价格控制体系,培育新终端,有效规范市场秩序。

3. 品牌维护

在未来的医药市场,“品牌”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但是进行品牌维护需要投入较大的成本,这对商而言,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品牌维护的重任主要得通过厂家来实现。通过对品牌进行长期维护,不断提升品牌形象与知名度,从而有效支持商的销售工作。

4. 产品包装

通过与专业策划机构合作,加强产品策划力度,对产品进行精准定位,持续推进市场工作。

5. 学术推广

学术推广是宣传产品的最有力武器。厂家可通过征文、临床验证、学术会议等形式培植学术资源,不断开拓新临床;在提高产品知名度的同时,深入开发产品的利用价值。

二.“促销”

商面对的是直接的市场,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产品常规学术教育,提高专业性。

2. 可寻求医药企业的支持,通过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业务能力,从而提高产品推广时“临门一脚”的能力。

3. 加强客情关系维护,在稳定固有市场的基础上寻求新的发展。

4. 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团队工作效率,促进上量。

5. 全面配合厂家进行品牌维护。

6. 根据形势变化掌控更多终端。在当前形势下,农村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市场是新的发展领地。

三.打造“赢销金伙伴”

当前医药行业发展形势篇(7)

吉林省是全国第一个成立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协调领导小组的省份,是第一个全面建设省、市、县健全的中医药管理体系的省份,是全国首批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之一。近年来,经过上下、内外的共同努力,全省中医药领导协调机制、行政管理体系、政策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省、市、县三级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得到提高,特色和优势更加突出。

特别是前不久刚刚下发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政发[2010]31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更是给吉林省中医药日渐清晰的发展路径点燃了一盏明灯。乘着这“东风”,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呈“万事俱备,鸿图大展”之势,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大家关注更多的还是――如何总结“十一五”经验成果、如何科学布局谋划未来5年中医药发展。日前,《经济视角》记者便就“十一五”期间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总结的新经验,以及“十二五”时期吉林中医药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对省卫生省副厅长兼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邱德亮作了采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迎来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

《经济视角》:邱局长,您好!我们知道,2009年4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个政策信号是不是表明,当前我国中医药事业迎来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

邱德亮局长:的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中央关于深化医改的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国务院专门出台了《若干意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和中医药在新时期、新阶段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了对中医药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符合中医药特点、有利于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也对中医药的投入大幅增加。我认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春天已至,前景一片大好!

《经济视角》: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贯彻落实《若干意见》的关键时刻,吉林省政府召开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同志亲自到会并做了重要讲话。那么,王国强部长对于吉林省中医药事业有哪些要求和期许?

邱德亮局长:国强副部长的讲话站在发展中国中医药事业的高度,阐述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对吉林省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会上,他肯定了吉林省政府出台的《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他认为,这个文件是既有前瞻性又具有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是贯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和落实《若干意见》的具体体现。我想,这个文件的实施,将成为吉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必将对推动全国中医药工作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鼓励吉林省应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作用,促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方面不断创经验、做示范、当表率。

吉林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动

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经济视角》:刚才邱局长也提到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这是根据《若干意见》提出的实施意见。您觉得它对于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医药工作有哪些作用和意义?

邱德亮局长:应该说,吉林省委、省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把中医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来抓,坚持把中医药工作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整个卫生全局中统筹规划发展,坚持把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加强领导,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省级中医药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强化了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日前出台的《实施意见》就是吉林省委、省政府要下大决心、下大气力发展中医药的充分证明。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文件,它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建国以来我省第一个以政府名义印发、指导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有力地加快了吉林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步伐。

《经济视角》:《实施意见》中主要提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邱德亮局长:《实施意见》指导大家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强调了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医药继承创新并举的重要性、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以及促进文化繁荣、推动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国际传播价值;提出了如何做强中药产业,发展医药经济切实可行的任务;要求要完善保障措施,为中医药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十一五” 成绩斐然

《经济视角》:邱局长,能否请您谈一谈“十一五”期间吉林省中医药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邱德亮局长:“十一五”期间,全省中医药行业紧紧抓住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应该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一些长期困扰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与探索取得了积极进展,在医药卫生系统树立了新形象,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首先是加强了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管理机构建设实现新突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厅际联席协调领导小组,有力推进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重大项目的申报、《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政策的出台、省名中医评选和管理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开展,加快了中医药事业发展。省中医药管理局设立了党组,9个市州、48个县市区卫生局均加挂了中医药管理局牌子,长春、四平、白城市实现了县级管理机构全覆盖,推进了卫生部门内部中医药工作的有效管理。

二是推动了医改重点任务的实施,政策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省政府《实施意见》正式。医改重点任务倾斜考虑中医药特点。医改启动以来,有关部门围绕5项改革重点,把完善政策体系与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紧密结合,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中,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在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中,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中,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不断完善中医药扶持政策,中医药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的独特作用日益显现。

三是完善了城乡中医医疗服务网络,服务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政府对中医医院基建投入力度加大,“十一五”期间,中央共补助资金近2.5万元,医院办医条件和就诊环境得到改善。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县及县以上公立中医医院69所,开放床位9500余张,中医药人员1.5万余人,中医药服务在城乡的可及性进一步提升。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较好发挥。持续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央投入1亿多元,加强中医项目建设,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中医医院门诊及住院中药使用率、中医诊疗技术运用率有较大提高,越来越多的群众接受了“简、便、验、廉”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得到加强,中医药逐步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疾病防治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优势病种影响逐步扩大,传统特色诊疗技术进一步推广,对慢性病、疑难病的防治效果得到更多患者认可和社会认同。中医药防治传染病能力建设受到重视,防治艾滋病国家试点工作,收到较好效果。

四是推进了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科技平台建设拓展了新领域。科研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以促进特色优势发挥为目标、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科研工作全面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临床优势病种研究、中药新药开发研究、中药标准化研究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获得中央资金1亿多元,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近百项,提升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家将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确定为16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之一;省政府依托长春中医药大学组建了省人参生命科学院,依托省中医药科学院组建了省创新医药公共服务平台。

五是实施了“真中医”培养工程,人才素质教育迈上新台阶。“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启动实施,确立了“真信、真学、真懂、真干”中医药的人才标准,扎实实践“跟名师、读经典、做临床”的人才培养理念,努力创造有利于“真中医”成长的良好环境。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得到大力传承。我们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进行系统研究、整理与传承,实施了国家第四批和省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初步建立了中医师承教育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相衔接的制度。高层次人才和基层人员培养全面开展。名老中医任继学教授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建立了省名中医的工作机制,评选了第二批40名省名中医,实施了国家第二批和省第一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基层人才培养取得成效。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稳步推进。长春中医药大学保持了快速发展态势,建成了两个博士后流动站,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水平不断提高;吉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都设置了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相关的学科,为全国培养了大批中医药人才。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推进了学术进步和人才培养。

六是开展了中医药科普宣传,行业文化建设开启了新局面。科普宣传活动形成品牌。我们成功主办了“中医中药中国行”吉林省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实施了“百镇千村”中医药科普宣传行动,有效推进了中医药科普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中医大讲堂”科普巡讲系列活动,初步形成行业品牌,受到城乡居民和基层中医药工作者欢迎。中医药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级中医医院在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等建设方面,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弘扬大医精诚职业道德,促进了医院发展。

这些成就的取得,应该说是社会各界共同推动的结果。得益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学谋划和有力推动;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得益于各市州党委、政府和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与合力推进;得益于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和关心帮助;得益于全省中医药工作者的团结拼搏和锐意进取。我想借此机会,对长期以来,给予吉林省中医药事业的大力帮助与支持的社会各界同仁和朋友表示衷心地感谢!

《经济视角》:经过5年的发展实践,请您谈一谈发展吉林省中医药事业的体会?

邱德亮局长:好的。5年来,全省中医药行业围绕医药卫生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探索符合省情的中医药发展思路与模式,在行业内初步形成了三点共识: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发展中医药的职业定位,践行“五个坚持”,毫不动摇地坚定理想信念。

加快中医药发展、保护和增进群众健康、促进医药卫生和经济社会和谐进步,是全省中医药工作者一切思想和行动的逻辑起点,必须毫不动摇地坚定发展中医药的职业理想和信念。第一,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医学科学和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具有独特的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维方式、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必须坚持按自身规律发展;第二,中医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推动中医药与西医药形成“一体两翼”,共同构筑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系,必须坚持按中西医并重方针发展;第三,中医药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传统是因为中医药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促进了民族繁衍昌盛和文明传承,但随着现代科技进步,目前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要实现中医药的与时俱进,必须坚持按时代要求发展;第四,中医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原创并发展于中国,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类健康观念的更新,正逐步走向世界、也必将辉煌于世界,中医药有能力、有责任、也必将为人类健康做出积极贡献,必须坚持按人类健康需求发展;第五,中医药既有科学属性,又有经济社会属性,既是保障人力资源身心健康、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力量,又是将自身资源和科技优势转化为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优势、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更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无限荣耀与自豪、进而化为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必须坚持按独特战略品牌发展。按照以上职业定位,我们始终践行“五个坚持”不动摇,较好地推进了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肯定。

二是进一步明确了管理中医药的职责定位,践行“四大”并举,始终不渝地营造良好环境。

当前中医药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管理职能散在于多个部门,中医药融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现实,说明中医药工作需要各部门的支持,离不开各部门的支持,必须下大力气加强部门交流与合作;二是管理机构设置不全面、建制不统一、领导和管理干部配备不到位,影响和制约了中医药事业发展,必须下大力气推进管理机构和能力建设;三是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特色优势淡化,致使中医药管理动力不足、信心不够,必须下大力气坚定信心,以行业自强促管理有位;四是党和政府对中医药发展的日益重视,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对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必须下大力气完善行业标准、创新管理理念。按照以上职责定位,我们形成了“开发领导层、引起大重视,协调各部门、争取大支持,融入大卫生、发挥大作用,动员全行业、推动大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外坚持在职能上“做加法而不做减法”,即:谁做中医药,我们就支持谁,中医药需要谁支持,我们就去协调谁,较好地展示了形象,推进了工作;对内坚持“固中医根、铸中医魂、倾中医心、做中医人”,较好地锻炼了队伍,促进了发展;同时,我们牢牢把握中医药与卫生工作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坚持对外展特色、不缺位越位,对内履职责、强优势基础,较好地发挥了作用,服务了大局。经过全行业的不懈努力,初步形成了发展中医药的良好内外环境。

三是进一步明确了中医药工作的目标定位,践行“三有”统筹,千方百计地破解发展难题。

针对行业自身束缚发展的瓶颈问题,我们明确了新时期工作目标重点,统筹推动中医药“有人管”、“有人干”、“有人信”,努力为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内在动力、群众基础。一是推动中医药“有人管”。为逐步实现用中医药原创思维思考中医药、用中医药行业标准管理中医药、按中医药自身规律发展中医药,我们大力协调推进了省、市、县三级中医药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让专门的机构和专职的人谋划中医药、管理中医药。二是推动中医药“有人干”。为加快培养一批新的、矢志于中医药发展、“真信、真学、真懂、真干”中医药的各类人才,逐步打造信念坚、行动自觉、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中医药医教研人才梯队,我们实施了“真中医”人才培养工程,让更多的人忠诚中医药、发展中医药。三是推动中医药“有人信”。为进一步夯实和扩大中医药群众基础,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我们全面加强了医疗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行业作风和文化建设、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信赖中医药、使用中医药。按照以上目标定位,我们始终践行“三有”统筹不松懈,取得阶段性成果,带动了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

“十二五” 宏图已展

《经济视角》:“十二五”期间,吉林省发展中医药的形势要求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邱德亮局长:主要有3个方面。首先要抓住机遇,增强发展中医药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其次要服务大局,推动中医药在医改中更好地惠及民生。最后,实现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六位一体”的全面发展。

《经济视角》: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2011年全省中医药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