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

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11 10:04:59

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

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篇(1)

关键词: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R446.1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128-01

近些年,医学检验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临床上提供了大量有意义的检测结果。可以说,医学检验已经成为我国临床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临床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1从管理方面来说

从管理方面来说,实现实验室是一个过程,标准化、规范化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像美国、德国、法国等,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临床检验的法律,其实这就是标准化、规范化实现的保障。与此同时,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出台了一些指导性原则,所强调的重中之重就是标准化,规范化的问题,以此足见实现之重要性。现有检验体系现已分为为生化、临床检验、免疫、微生物、血液等几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完善的体系能够相互协作,使之发挥“1+1”大于“2”的效果。

2就技术层面来说

自动化的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全国各型医院的临床检验部门在许多检测项目上都已实现自动化,测结果更好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结果判断更加客观、科学,反馈给临床的信息也越来越迅速,结果回报时间越来越短所能测定的项目类也比以前丰富了很多,无论在质量和效率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当然,科技的进步,正是其突飞猛进发展的必要因素,例如涉及到当今很热门的,分子生物学,人类基因的突破性解密,基因治疗,个体化治疗等都可能会会成为未来发展的最亮的新星。就不会出现,同一个处方,由于个体差异,在治疗同种疾病的时候效果却大相径庭。

3从检验的角度来说

检验的准确与及时性一直是所强调的问题,但是对于同一次检验造成结果不同的原因来自于方方面面,例如同一机器,不同的厂家生产出来的往往就不一样,干同一工作的不同部门对同一检验所出具的检验结果也不一样,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在量知数源上得到统一,而出现这一情况时,便会给临床的治疗与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与麻烦。医学检验的发展,在这一解决这一问题上刻不容缓。

4从检验人员素质及检验的作用来说

各大高校所培养的医学检验大学生,研究生已逐步在各大,中型医院开始发挥作用,医学检验人员的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从而才能更好的对更新的设备以及新兴技术更好的运用和服务于患者,重新认识到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员分工问题,这个方面发达国家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在我们国家却还只是一个发展趋势。实际上现在在实验室、检验科,工作职能没有明确划分,与上述所说治疗诊断方案一样,不论什么层次的人员,基本上都在做同一件事情,没有真正体现出检验的内涵和价值。现在很多医院都在强调自己现在引进的都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可问题是不管你引进的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关键要人尽其才,使其在不同的岗位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因此检验岗位的人员分工必须要细分,也就是说需要有人专门做实验,有人专门做质量控制,有人专门对报告进行审核,有人专门和临床进行联系。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进步和设备的更新换代,对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评估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病毒性肝炎等病毒感染性疾病为例,目前对其诊断及疗效观察主要以实验室结果为依据,如果没有准确、可靠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对这些疾病的诊治也就很难实现。原来只是对临床部门起“辅助”作用的医学检验科室,已愈发的成为一个医院越来越重要的部门。现如今,衡量一个医院整体水平的高低,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这个医院的检验部门可以检测多少项目、检测的水平如何,以及所应用的技术手段是否先进。

而需要我们加强重视的应该是以下几方面:①管理。如各种仪器的保养和维护,人员及设备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科室内部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管理等。②质控。包括积极参加各种室间质控、努力做好科室内部的室内质控等,其中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室内质控措施十分必要。因为这是室间质评的基础,也是保证测定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前提。③科研。通过各种研究手段进一步完善本科室的检测项目、同时再去开发新项目,以提高本实验室的检测水平。以上这些方面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理论上的指导及检验人才的合理培养和使用。

5独立实验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趋势

独立实验室的主要好处在于节省资金、保证质量,有利于国家现有医疗资源的补充,而不是对现有国家医疗资源的冲击,于国于民任何一方面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

综上所述,将来医学检验会有这五化“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人性化和临床化”。

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篇(2)

(一)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本研究采用适合高阶序列相关的ADF和PP两种方法检验序列是否存在单位根。当结果显示为同阶单整情况下,进行协整检验,以确认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检验方法分为2类,第1类是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来确定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该方法适合单方程。第2类是Johansen(1988)及1990年与Juselius提出的以向量自回归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是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较好方法,通过构建最大特征根的迹(trace)统计量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λmax)判断是否存在协整关系[6]。

(二)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仅仅揭示变量间是否有长期均衡关系,而短期因果关系需要构建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人才培养与医药产业发展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根据Engle-Granger二步法,第一步是估计协整方程,获得估计残差序列,第二步根据Ho-ltz-Eakinetal.(1988)建立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模型。 式中JIUY和YYCH分别为医药企业就业比例和医药产业占GDP比重,p为最佳滞后长度,由SC信息原则确定。短期因果关系检验:YYCH不是JIUY的原因,则模型(1)中检验H0:α1k=0k;JIUY不是YYCH的原因,则模型(2)中检验H0:β2k=0k,通过服从自由度为p卡方分布的统计量S检验短期因果关系,其中RSS1和RSS0分别为不受约束和受约束方程式的回归残差平方和。长期因果关系则通过考虑误差修正项系数λ显著性来判断。

(三)数据。采用《中国药学年鉴》(1996-2011)样本高等药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数据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1996-2011)医药产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995-2010)。分别计算药学院校本科毕业生各类就业流向比例,与医药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二、实证结果

(一)高等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将各流向毕业生比例绘制成图,可知医药企业就业比例一直较高,并逐年呈一定增长幅度,1995年41.7%,2000年达到53.6%,之后呈下降趋势,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但医药产业的特点以及新医改推动,反而使医药企业毕业生就业比例升高。选择深造的毕业生比例以1999年为界,1999年以前比例较低,保持在6%左右,而1999年后急速增长,比如2006年为24.6%,为1999年的4倍,当前进入相对稳定期,保持为21%。与之相反的是去医院药剂部门毕业生比例逐年下降,从1995年25.1%,下降为2006年4.64%,之后呈现一定程度上升,2010年为7.61%。去高校、药检所等事业性机构的毕业生比例逐年也呈下降趋势。去政府部门工作的毕业生16年来变化不大,平均为2.66%。而未就业和其他情况一直保持在10%以上,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曾经快速增长,2006年达到19.4%,2007年后随着医改实施,社会对健康需求的增加,趋向下降,2010年为10.74%。

(二)高等药学类毕业生就业流向与医药产业发展关系研究。

1.单位根与协整检验。为保证检验结果稳健性,首先对数据平稳性检验。表1显示,原水平值下,检验式中无论是仅含常数项,还是同时包括常数项和趋势项,二种检验方法都认为两变量是非平稳的。一阶差分后,两个变量所有统计量,都拒绝零假设,即已平稳。在JIUY和YYCH都存在一阶单整情况下,检验协整关系。表2中Johansen协整检验显示JIUY和YYCH存在协整关系,这表明两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为此,进一步采用OLS拟合协整方程,得到两者长期均衡系数为0.29(P=0.00,R2为=0.80),这显示从长期看医药产业占GDP比例的提高,将有力推动药学类毕业生到医药企业工作,这与理论预期较为一致。

2.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JIUY与YYCH长期均衡关系显著,但不能保证短期关系良好,因此进一步拟合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两者间长期与短期因果关系,最佳滞后期通过SC信息原则确定(p=3)。从表3发现,YYCH到JIUY卡方统计量小于临界值,5%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表明短期内YYCH不是JIUY的Granger原因,即高等药学院校人才供给增加,而医药产业并没有增加相应就业岗位,使医药企业工作毕业生比例没有提高。但长期均衡关系显著,调整系数为-0.5728,表示当失衡时,还会调整到长期均衡。反过来,JIUY到YYCH卡方统计量大于临界值,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表明短期内JIUY是YYCH的Granger原因,即越多药学类毕业生到医药企业工作,会促进医药产业发展。长期均衡关系也显著,调整系数为-0.6793。综上,JIUY与YYCH短期因果关系已遭到破坏,表明当前发展模式下,高等药学人才供给与医药产业发展已出现矛盾,这验证了当前部分学者的观点,而当前一些媒体观点和网络观点存在错误。但两者间长期双向因果关系良好,相互促进,说明高等药学院校通过加强与医药企业联系,改进人才培养,可纠正短期内人才培养出现的问题。

3.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为观察毕业生医药企业就业比例与医药产业发展的动态关系,做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附图)。附图显示,短期内当YYCH冲击发生后,JIUY出现明显负向反应,于第2年达到最大负值,此后冲击力度开始增强,并到第3年第3季度增强到0,从第4年开始JIUY与YYCH正向关系逐渐增强。同时附图也显示,短期内YYCH对JIUY累积冲击开始为负向冲击,在第3年达到最大负值,之后逐渐减弱,而到第7年左右开始为正向冲击,并一直延续。医药企业就业流向比例对医药产业产值占GDP比例的脉冲响应和累积脉冲响应模式表明,医药产业发展了,短期内对药学类本科层次人才需求会降低,这是因为医药产业属于研发密集型产业,医药企业规模增长后,它更需要高级新药研发人才和高级营销人才,而降低对本科层次人才需求,但当其再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会增加对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因为企业要实现规模经济,需要大量适应面广的普通级人才。这提示,医药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对本科层次人才需求存在一定时滞期,药学类人才培养必须在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基础上设计培养规格和供给量,而不能仅仅根据当前医药产业规模来决定人才供给,否则短期内会出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三、结论和建议

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篇(3)

1.1人头包干付费实施前后参保职工分娩方式统计情况

政策实施后的2011年参保职工剖宫产率分别与实施前的年份比较,自由度为1,α=0.05,χ2208-11=81.05,χ2209-11=136.06,χ2210-11=167.38,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检验水准有统计学意义。三级医院在新政策实施前,剖宫产率均处于70%左右,新政策实施后剖宫产率下降到了43.49%,实施前后按年份,对剖宫产率行χ2检验,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检验水准α=0.05,有统计学意义。二级医院新政策实施前后剖宫产率按年份同样行χ2检验,差异均有显着性(P<0.01),检验水准α=0.05,也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1.2人头包干付费实施前后次均住院费用的变化

实施前的2008、2009、2010年参保职工在三级、二级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的次均住院费用均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分别接近10%和7%,与实施后的2011年相比,下降了23%和7%;实施前,研究对象的次均医药费用同样呈上升趋势,2011年同比下降了9.52%(图1)。

1.3人头包干付费实施前后次均药品费用变化统计

在2008—2011年期间,银川地区的医疗机构均执行的是同一诊疗项目和医疗耗材收费标准,其费用的变化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住院期间诊疗项目的变化,故将住院费用分为诊疗费用和药品费用两部分来研究人头包干付费实施前后对其医疗服务项目和用药的影响。2008—2011年间次均诊疗费用呈上升趋势,其中,三级医疗机构在实施后费用略有下降,二级医疗机构一致呈上升趋势;次均药品费用实施前呈上升趋势,实施后下降明显,其中,三级和二级医疗机均呈同一趋势。

1.4人头包干付费实施前后平均住院日的变化

实施前的2009和2010年参保职工在三级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的平均住院日为6.8天和6.7天;在二级医疗机构的平均住院日为5.4天和5.8天;研究对象的平均住院日为5.6天和5.9天。实施后的2011年参保职工在三级和二级医疗机构住院分娩的平均住院日分别为6.1天和4.8天;研究对象的平均住院日为5.1天。三级医疗机构、二级医疗机构和研究对象平均住院日2011年比2010年分别下降了0.4、1.0和0.8天。

2讨论

2.1有利于引导产妇分娩方式的转变,降低剖宫产率

2.1.1人头包干付费的实施前后,研究对象的剖宫产率降低了近19个百分点,剖宫产率由政策实施前的54.14%下降到了35.38%,下降明显,低于世界卫生组织2007—2008年度针对中国、印度、日本、越南等9个亚洲国家的剖宫产率调查所公布的中国剖宫产率46.2%[1],也低于邵平[2]报道的天津市2010年剖宫产率和施华珍[3]报道的上海松江分院的剖宫产率。剖宫产次均住院费用远高于按人头包干付费的标准,通过职工生育保险人头包干付费政策的引导,降低剖宫产率成为医院获得更高收益的有效途径。就会促使医疗机构加强产科管理,在剖宫产指征的采用上更趋于合理,采用适宜技术帮助产妇分娩,增加经阴道产产妇的数量,非医疗因素而行剖宫产的病例得到控制;同时,也促使医院加强了产妇分娩方式正确选择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引导产妇及其家属科学分娩,降低社会因素对剖宫产率的影响。

2.1.2三级医疗机构下降了近27个百分点。三级医疗机构的剖宫产率虽然降低明显,但仍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这与三级医疗机构在麻醉、输血、抗感染技术先进,以及主要承担本地区高危产妇的医疗救治有一定关系;其先进的医疗设备,也使医生能及早发现分娩过程中的异常情况,而选择剖宫产;如医院绩效考核中手术台次的要求科室成本效益的要求,规避医疗风险的现实要求,等等因素的存在,也使其剖宫产率居高不下,还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二级医疗机构剖宫产率低于30%,同比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这与政策的引导和加强剖宫产适应症管理有关,按人头付费,也会促使二级医院将部分高危产妇转入三级医疗机构进行分娩。

2.1.3降低剖宫产率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通过医疗保险的付费方式可对其产生一定影响和引导作用,但要让剖宫产率降低到合理水平,仍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政策支持引导、人群意识观念转变、媒体宣传教育、医院规范管理、产科学进一步研究与发展、产科质量的管理与评估、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医务人员职业素养不断提高等等方面开展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目标。

2.2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人头包干付费的限价机制,次均住院费用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三级医疗机构下降了23个百分点,遏制了近年来医药费用不断增长的势头。在盛红旗的研究中报道:定额付费也能降低孕妇住院分娩的费用[4]。

2.3有利于降低药品费用,促进合理用药

在医疗收费标准不变的前题下,医疗项目的变化,可通过医疗费用的变化来体现,医疗费用的变化,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医疗项目的变化。资料显示,人头包干付费实施前后,医疗服务费用呈平稳上升趋势,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医院为了医疗质量和安全,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还是在不断改进医疗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而药品费用在人头包干付费实施后,呈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期下降了45.23%,表明人头包干付费的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有利于降低药品费用,促进医师在诊疗过程中选择质优、安全、价廉的药品医治患者,抑制过度用药等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三级医疗机构设备全,检查项目多,在人头包干付费实施前,可能存在过度检查的现象,药品费用的明显降低,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实施前选择价高药品现象的存在。二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费用不降反增,药品费用也有较大降低,说明其处于医疗质量和安全考量,正在积极利用政策引导和相对富于的资金优势,加快提升医疗技术和业务水平,提高服务能力与质量。人头包干付费模式,对药品费用的控制,只是一种途径,有人建议合理控制并降低药费比例,需要引入针对药费比、用药量、人均费用、床日数等关键影响因素的实时监控机制,通过流程再造和定期合理用药培训等建立涉及医务科、药剂科、医保办等多个职能部门协同配 合的新型医疗管理模式[5]。

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篇(4)

在全球共同探讨精准医学发展的大背景下,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第三方医疗机构)得到了政府政策性的支持和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可,从而取得了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同时,自2009年中国政府深化新一轮医改工作的启动,医疗信息化逐步成为新医改四梁八柱中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方政府也纷纷探索建立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努力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其中一些大型医疗机构在建立以电子病历为基础的一体化医院管理系统以及融入远程会诊功能,并取得了成效。这种利用信息系统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使各种医疗资源、医疗机构相互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利用最大化的一种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近年来,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所与以大型综合医院检验科为基础构建的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新模式开始涌现,如以上海松江区中心医院检验科组建的区域临床检验中心和以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检验科组建的市立医疗集团临床检验中心等 为例。这一新模式可以达到优化医疗资源、提高效率、减少重复检查等效果,在区域内解决检验结果互通互认问题。

1 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概况

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是基于大型综合三甲医院检验科或病理科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又区别于医院检验科或病理科,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医疗服务性组织。其主要为本区域内其他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临床医学检测服务、技术支持和科教工作。主要设置功能检测有急诊室、临检室、生化免疫室、细胞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验室、细菌室、结核室、感染性疾病检验室和分子病理实验室等,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到医疗服务之中,为临床提供一体化精准诊疗方案。

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专业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既降低了中小医疗机构因建设检验实验室、购置检验仪器和引进检验人员等而产生的经营成本,又能服务于更多患者。同时,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建设是完善医疗服务体系、降低医疗开支、提高医疗技术的重要举措,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 临床医学检验中心的竞争状况

目前,临检中心主要是面向本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临床样本的医学检测服务,即开展技术服务外包合作,优势互补,将基层医疗机构内一些样本量少、成本高、检测周期长的特殊检验项目外包给临床医学检验中心。

中国在第三方医学独立实验室方面,起步较晚,发展迅速。在我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医学实验室成立于1994年的广州金域医学检测中心,它是由广州医学院、广州市金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和广州生物工程中心三方共同出资设立,是我国最早获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进入医学检验市场的独立实验室。2000年后,广州中山大学达安基因、杭州艾迪康、浙江迪安医学检验、上海美众、宝藤生物等医学独立实验室相继成立。至2005年,已有广州金域、达安基因和艾迪康三家规模相对较大的医学独立实验室开始尝试全国连锁经营模式。2009年我国医学诊断收入近1000亿元,医学独立实验室收入为10亿元,仅占医学诊断收入的1%左右,与美国超过30%的份额相差甚远。由此可见,参照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医学检验外包是未来的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预计,2018年国内医学独立诊断实验室将有10倍以上的增长空间,未来发展前景诱人。

由此,金域、达安、艾迪康和迪安等企业通过在各地设立第三方独立临检所,自建业务团队向各级医院提供检测服务,对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有着一定的市场冲击。

3 当前临检中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3.1 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匀

受到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资源仍然存在着分布不均的现象。在很多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医学检测机构设置重复,人员关系错综复杂,医学检验队伍力量分散。而部分经济落后地区的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基层医院检验实验室条件简陋,检测设备和仪器得不到很好地更新和添置。甚至有的实验室布局不合理,缺乏长远计划,也不符合安全防护要求。

3.2 缺乏相对应的管理规范

我国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出现的时间短、数量少,因此也缺乏相对应的管理规范和临床准入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不够专业的临检所融入市场,提供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技术。该类企业在没有建立有序的竞争市场机制情况下,恶性低价竞争,扰乱医学检验服务市场。如此,最终受害的仍然是患者。

3.3 未纳入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发展受限

目前,国内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所和临检中心已有的项目中大多数未纳入医疗保险制度体系,不在报销范围内,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整个行业的发展受限。另外,与大多数行业不同的是,临床医学检验服务还是一个高投入、长回报的行业。如果没有国家医疗保险的支持,检测项目很难大众化地推向市场,对企业长期发展也受到限制。

3.4 检验人员综合素质较低,缺乏与临床的有效沟通

近几年来,虽然临检中心实验室条件和硬件投入改善很多,但是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市级及其以下医疗机构的检验人员普遍存在教育水平低下、知识陈旧、不善于思考和临床思维惰性化等现象,从而跟不上临床检验医学的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和科研与临床的相互转化的发展。

4 临检中心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在积极响应国家对发展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的相关政策同时,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服务营销组合7Ps策略中所提示的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人(People)、过程(Process)、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为我们找到了方向。我们结合临床检验中心发展状况和市场环境,需做好以下工作,促进医学检验对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的支持。

4.1 构建区域临检中心协同医疗平台,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发展

针对目前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可以在地方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出台相关政策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在本地区大型综合三甲医院检验科或病理科基础上建设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即成立开放型的地区或城市甚至跨地区和跨城市的临床医学检验中心,方便区域内医疗数据调用和共享、减少患者重复检查的费用和提高政府部门对医疗卫生的监管效力。其优越性在国外已得到证实,且有部分独立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开始实行股份制,进行商业化、企业化管理。

4.2 构建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

目前,国内大多数独立第三方检验所正在按照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有部分临检中心通过美国病理学家协会(COLLEGEOF AMERICAN PATHOLOGISTS,CAP)质量管理认证,这将促使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健康发展。

4.3 加强高水平、专业化医学检验人才队伍建设

临床医学检验中心需要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且能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此,临检中心可以根据岗位需求与医学院校合作制定医学检验人员培养方案,积极参与教学,培养符合临床医学检验中心需要的人才,从而可以大幅度提升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4.4 增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点

随着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层面提出未来要构建以人为本的一体化服务模式(PCIC),围绕居民及其家庭的医疗健康,通过正式的上下协作、优质的医疗数据、供方之间以及医患之间的数据共享、患者积极主动参与等方式有效组织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实现服务一体化,将疾病预防、检测诊断、治疗和预后监测等医疗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综合全面的服务体验。所以,我们要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区域医疗联合体。这样才能更好地有助于公司建设、扩宽营销网络,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占领更大的第三方医学检测市场份额。

4.5 合理利用公众传媒,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通过对新一轮医改政策的宣传,加强在电视新闻、学术报告和会议等相关媒体上报道临床医学检验项目,积极参与、赞助医学相关的学术活动或社会公益事业,增加社会公众对临床医学检验中心及其相关检测产品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4.6 持续性保持硬件实力,做好有形展示

作为独立第三方医学检测机构,检测质量依然是临检中心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伴随着医学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心应合理利用目前已拥有的先进检验技术平台和相关设备,在同行业保持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服务环境,如公司各医学检测实验室、客服接待中心和专家远程会诊中心等外部装饰的更新,全面展现公司服务理念。

5 总结与展望

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篇(5)

 

医学检验早已不是单独的关门做化验,检验质量的提高必须得到临床科室及临床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因此,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与沟通变得越来越至关重要[1]。除了做好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外,加强实验前质量控制和发展实验后质量控制更加重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医学检验与临床的联系和沟通,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

 

一、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对检验科管理要求体现在质量及服务满意上,要求患者、医师、护理人员对检验部门服务满意度大于90%,管理的核心就是沟通。实验室质量管理分为分析前、中、后三个阶段,由于实验室的向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使得分析中的质量出差错的概率逐渐减少,相比之下分析前、后差错率较高。Mario Plebani等[2]分析指出医学实验室出现误差的原因:46%~68.2%的误差出现在分析前,18.5%~47%出现在分析后,而在分析中产生的误差不足15%。因此,为了提高分析前的质量控制,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交流尤为重要。具体来说,检验医学通过与临床医学的有效沟通,可促进临床标本的正确采集以及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把实验室单方面的质量控制发展为全面质量控制,同时实验室也可从临床上获得许多有用的反馈信息,借此进一步综合评判实验室的方法学以及其临床价值,以便不断完善操作规程并推进新项目、新方法的开展、普及。

 

二、加强医学检验与临床的沟通

 

(一)检验与病员的联系沟通

 

检验结果准确与否,与病员标本准备紧密联系。病员标本的准备首先应由医生或护士特别交代准备事项,病员应严格遵照执行。对于门诊病员,检验人员应主动询问病员准备情况,得知准备符合要求时方可规范采集或接收标本;如果病员准备不符合要求,检验人员有义务重新向病员或家属交代正确的准备。只有严格把控实验前质量控制,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工作中,我们总结病员标本准备有:饮食准备、休息准备和运动准备。生化项目检验饮食宜正常、清淡饮食,抽血前8-12小时禁食,空腹采血;抽血前一定要保证睡眠充足、不可剧烈运动后马上抽血。特殊项目的检验有特殊的要求,也应该给病员明确提出。由传统的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发展是21 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循证医学是以科学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检验医学通过与病员的联系与沟通,可促进标本的正确采集以及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

 

(二)检验与临床医护人员的联系沟通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应发展为全面质量保证,实验室从临床上获得宝贵的反馈信息,进一步综合评价检验项目的方法学及其临床价值,不断完善操作程序并推进新方法和新项目的开展。我们常常做出一份检验报告,在保证实验室内质量控制前提下,当结果与临床诊断不符时,我们首先就是与临床医护人员联系。向医生询问病情的变化,治疗方案是否改变,报告检测结果是否与临床吻合;向护理人员了解病员的标本采集是否规范以及询问医护人员是否正确要求病员做好了检验前准备。检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大大提高临床的诊疗技术水平,检验项目和检验方法的改进更加有效的为临床服务

 

(三)培养检验科工作人员的“临床意识”

 

“临床意识”是强调检验科工作必须与临床医疗工作相结合的检验医学发展建设的重要理念,检验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基础医学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习临床医学知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完善知识结构。走出实验室,与医护人员合作,参加临床会诊与查房,共同探讨技能的病因特点发展规律,病情变化与实验指标的关系。根据质量控制情况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排除影响结果的各种因素后,给临床提供可靠的根据。临床提出的各种疑问要进行总结和改进,当临床对检验质量提出疑问时,应立即总结这方面的工作和有关职责进行审核,及时制定纠正措施。对于一些指标怀疑异常的和接近危急值的,要求必须重复做,并和临床联系,也就是要有预警报告。报告单上也可备注相关情况(如标本溶血、标本已复查、建议复查)对于不符合标注的标本(如凝血功能和血沉等抽血量不对),要及时通知临床重新留取。

 

(四)加强临床护理与检验的沟通与合作

 

据报道,检验分析前期错误中有65%出自护理工作。随着检测项目日趋增加,许多标本的采集方法、要求和影响因素从教科书上无法查阅。对一些影响标本质量可导致错误结果的因素,如生理因素、生活因素等,采集、运送标本的护士和工人不完全知道,仅凭经验和印象进行操作,而检验人员又不能控制这些因素,就会造成工作脱节、管理失控,出现错误的检测数据。

 

(五)检验科在引进新设备新项目前应认真听取临床意见

 

在新的检测项目开展和新设备使用前,首先应征求临床医生的意见,通过举办讲座、编写“检验快讯”等形式向临床科宣传指导,将有关方法原理、影响因素、药物影响和临床意义等的相关信息传递到临床,使每一个检验项目都发挥其最大优势

 

总之,检验人员应积极主动与临床沟通联系,强调实验室管理的要素是交流、对话。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要共同制定、宣传和执行标本采集、转送的操作规范[2]。检验科在进行临床标本检测的过程中,若发现异常结果应适时与临床联系后决定报告能否发出。临床医学通过加强与检验医学的联系,亦可从检验医学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临床证据和信息,提高诊断水平,指导治疗,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因此,加强检验医学与临床的联系是一个利在双方、益于病人的大事,应该受到我们广大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

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篇(6)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兽医在保障人类健康和保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兽医的地位也在不断上升,但我国的兽医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发展。在新时代兽医行业该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如何科学化发展,成了现代兽医行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点。本文从几方面入手剖析兽医行业的科学化发展道路。

关键词:现代 兽医行业 科学发展 信息化 产业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舒适安逸,更追求的是生活的高质量,追求的是安全与健康。因此,对肉、蛋、奶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几年来,禽流感在全球泛滥,口蹄疫在世界各地蔓延,甲型H1N1流感正横扫五大洲,疯牛病正在一步步入侵人们的脑细胞。除此之外,猪瘟、鸡新城疫等古老的疫病又以新的流行方式威胁着畜禽,猪的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也正对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们越来越重视兽医在保障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性。

一、适应新形势要求、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浪潮将现代人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化时代。每个行业的发展也必须适应潮流,才能在发展中进步,在发展中提升。因此,兽医行业也要树立起与时俱进的观念,在行业中推进信息化的进程。

所谓兽医行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兽医行业经济运行效率、兽医行业劳动生产率、兽医行业竞争力,在兽医行业生产、管理、经营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电脑、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在整个兽医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硬件(电脑、网络等设备)是基础,软件(办公软件、各种应用软件)是条件,信息资源(资料、消息的收集过程)则是重要的生产要素。

完善兽医行业信息网络建设,首先要加强兽医行业信息员队伍的建设,开展兽医行业信息员培训,拓宽信息渠道,推广信息来源,搞好信息采集工作,建立一支自上而下、高效灵活的兽医行业信息采集、整理、队伍;其次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网站中的栏目,增加一些对兽医职业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栏目,例如“案例分享”、“疑难解答”等信息;最后,要加大网站的宣传、推广、普及,养殖户是兽医行业信息使用的主体,必须使他们学会在网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使网站上的信息真正用于生产实际中,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也是建立网站的最终目的。

二、营造集群效应、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发展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每个行业都概莫能外。因此,我们要积极研究兽医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变化、新特点,并用以指导生产和工作,加快产业配套建设,增强发展科学性,走产业化道路,实现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营造集群效应,加强群防群治,在当代是兽医发展的趋向和机遇。过去群体防治一直被认为是中兽医的弱项,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但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自身健康的重视,用抗生素和化学药品进行防治所引起的各种问题迫使人们寻求一种新的代替药物。而中草药源于天然,毒副作用小,无残留的特点必然成为人们寻求的趋势,这就为中兽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遇,而通过群防群治形成产业化发展,则是兽医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首先要从根本上树立产业化理念,具有超前意识,由“单打独斗”向形成产业为主转变。随着畜产品短缺时代过去,以及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已经由吃饱向吃好转变,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兽医的行业要求也逐步提升。

其次要调整思路,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推广产业链条延伸经验。实行“政策引导,防疫站联合,兽医主动参与”的模式,从疫病预防、种畜禽检疫、技术学习、经验推广,实现配套衔接,形成从源头到结局的完整产业链条,不仅可以实现统筹兼顾,高强度防治疫病,而且能够保证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基本趋于一致,从而根本性地保障畜禽的安全性,实现根源安全。总之,建立并完善兽医行业产业链条,让疫情预防、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整体行业素质改善等诸多相关环节融入到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当中去,可以实现整体应对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实现规模防治,有利于兽医行业的长远发展,全局发展。

三、重视行业薄弱环节、提升应对能力

每个行业的自身发展都有缺陷和不足,在我国兽医体制中也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机构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基层防疫工作不到位、缺乏专业人才与技术和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等问题,影响了行业长远发展和社会应对能力。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重视行业薄弱环节,可从几下几方面入手:

完善健全兽医行业工作体系。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机构。中央一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列入农业部的内设机构。

加强基层防疫机构建设。根据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畜牧兽医站改革。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乡镇或区域设立畜牧兽医站,人员、业务、经费等由县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承担动物防疫、检疫和公益性技术推广服务职能。

加强乡镇兽医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如今的基层兽医技术人员,不仅承担了畜禽疾病诊治任务,还肩负着新技术推广、法律宣传、疫情调查和向上级通报疫情的责任。因此必须加大乡镇兽医和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兽医业务综合素质,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疫工作的质量。应该在行业中逐步推行官方兽医制度,逐步实行执业兽医制度。各地要通过成立兽医行业协会等方式,实行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切实加强兽医行业工作能力建设。要重视和加强兽医教育,保证人力资源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兽医科学研究,完善动物疫病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高科学防治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跟踪研究国际动物卫生规则,及时调整和完善国内相关政策。

当前医学检验发展趋势篇(7)

中医(中和的医学)

中医(传统医学)是有数千年历史的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的文化特性和科学价值无可非议。然而必须认识到中医药学是尚未充分开发利用的重大资源。

中医思维:⑴ 整体观:融合人、自然、社会,饮食、起居、运动、心理。⑵ 辨证论:阴阳、寒热、虚实的对立统一。五行、气血、经络、穴位、子午流注。⑶ 全息论:部分反映整体,多元透视把握整体。

中医优势:擅长对付亚健康和慢性病。中医思维暗合了后科学时代的系统全息论等,整合性思维顺应了时代潮流,经营规模小、灵活、成本低。

中医重传承、经验和权威,重功能、精神、个性、治因、治未病、功能状态、主观感受、证候表现和疾病的过程、趋势以及环境和情绪的影响。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

中医诊断用望闻问切和医生的感官来收集患者的信息,活体考察、动态分析、辩证思维。对疾病的治疗:药物、饮食、运动、心理、风水环境。主要手段是“辨证论治”,“扶正祛邪”,“调节平衡”,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中药是取自天然的有机物、多成分,有多靶点效果,是通过“药食同源”的道理尝试出来的。方剂讲究君臣佐使、协同配合。既可治病,又能养生保健。副作用相对较小。

中医劣势:疗效缓慢,创新少且慢,对科技成果借鉴和市场经营适应性较少。整体观笼统模糊、不定量,复制性差,传授较慢。在急性病方面总体不如西医。

西医(现代医学)

西医虽然仅有短短数百年的历史,然而发展迅速,已渗透、扩展、影响到全世界。西医目前主导现代医学,正学习中医的思维和方法。

西医思维:⑴ 分科思维:整体-系统-器官-组织-大分子-分子-染色体-DNA-基因。⑵ 逻辑实证:局部干预治疗,细分科室-专科医生。机械论、还原论。药物实验、临床验证,成功概率。

西医方法:诊断:人工与机械仪器。治疗:药物、心理、运动。药物:生化或动植物提取的药品,疗效快、副作用大。

西医优势:长于诊断、防疫、治疗和手术。吸取声光电等科技成果,重创新,微观领域进步迅速。复制和传播性强,发展迅速。规模大、见效快、善经营。

西医劣势:未突破生化领域,药物残留重,成本高。机械还原思维。对亚健康和慢性病束手无策。

[小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