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针灸院感科

针灸院感科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9 17:16:35

针灸院感科

针灸院感科篇(1)

[关键词] 医院;针灸医生;现状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6(c)-152-0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ist in China

ZHAO Jun1, SHI Xuefeng2*

1.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j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Beijing 100730, China; 2.College of management,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rv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cupuncturist in China, analyze the problems at pres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Methods: To surve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1 152 acupuncture doctors in 15 comprehensive 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by multistage cluster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including average number of patients, medical expenses, working intensity, monthly income and variation tendency of outpatient in nearly three years. Input data with ACESS and analyzed by SPSS 11.5 software. Results: The average number of patients was 11-20 one day most (account for 44.2%); the average fee of each diagnose was 19.32 yuan, 55.1% of the doctors reflected work intensity strong; the count of doctors whose monthly income between 1 000 to 1 999 yuan was most (account for 50.4%); 62.2% of the doctors considered that the outpatient count increased in nearly 3 years. Conclusion: The low income level, strong working intensity is a popular situation of acupuncture doctors in our country, so we should expand the scale of acupuncture, strengthen the human, financial, material investment; make classification management, elastic collect fees etc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

[Key words] Hospital; Acupuncture doctors; Current situation

古人云:“针、灸、药三者得兼,而后可与言医。”针灸学作为我国中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在现阶段发展趋势不明朗,关于从事针灸业的医务人员工作现状的调查研究也较少,虽然国内已有些针对针灸医生现状及发展建议的论文,但还没有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针灸医生进行全面具体的调查研究。本研究正是通过对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针灸医生日均诊疗人数、每次诊费、工作强度、月收入等调查,了解针灸医生工作现状及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相应科学建议,促进我国针灸业更好更快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来源于全国15所综合/中医院,共1 152名针灸科医生。其中,男性590名,占51.2%;女性549名,占47.7%(注:13名医生未填写性别),平均年龄为(39.18±9.03)岁。

1.2 方法

采用多级群体抽样全国15所综合/中医院1 152名针灸科医生。问卷调查表调查,完毕后由省针灸学会将调查表报送中国针灸学会。ACESS录入数据,SPSS 11.5进行分析。并根据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数据与全国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按照全国(中)医院的实际分布情况[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日均诊疗患者数

调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各级医院针灸科医生日均诊疗患者数均在11~20名者最多,占44.2%(509/1 152),其中东部38.3%,中部44.3%,西部最高为53.7%,而日均诊疗人数在30人以上者,东部占12.3%,远高于中部地区(7.8%)与西部地区(6.4%)。

2.2平均每次诊费

医院针灸科医生的每次诊费因医院类型、级别及所在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综合医院针灸科医生平均每诊费为19.62元,低于中医院(21.11元)。三级、二级、一级综合医院平均诊费相差较多,分别为25.41、20.94、16.15元;相应级别中医院针灸科医生平均每诊费则为25.82、20.80、17.80元,有类似差异。调查发现中部地区综合/中医院平均每次诊费最高,为21.2元/26.7元;西部次之,为19.46元/20.80 元;东部最低,为18.40元/16.22元。

2.3 医生工作强度

超过50%东、中、西部针灸科医生认为工作强度非常大或比较大。研究发现:不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院,只要级别越高,反映工作强度大的医生所占比例就越大。如三级综合/中医院医生占60%以上,二级占45%以上。一级医院只有不到1%的医生反映工作强度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 月均收入

调查显示50.4%针灸科医生月收入在1 000~1 999元之间。但月收入在3 000元以上者分布则有明显地区差异:东部最高,为12.0%;中部次之,为9.4%;西部最低,只有2.4%。见表1。

研究发现47.9%的针灸科医生认为收入水平低于全院平均水平,东部比例最高(50.0%),西部次之(47.9%),中部最低(44.3%)。只有6.3%的医生认为收入水平高于全院平均水平,见表2。

2.5 近三年门诊病人量变化趋势

62.2%的针灸科医生认为2008~2010年门诊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有增设了特色门诊、聘请知名老中医及改善了硬件设施等;而12.1%医生则认为2008~2010年针灸科没有特色门诊、硬件设施差、群众知晓率低,门诊患者量呈下降趋势。

3 讨论

劳动强度大、收入水平低是目前针灸科医生反映的主要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

3.1劳动强度大

第一,针灸技术本身特点。针灸学习,是缓慢过程,从接触到掌握并精通,需要付出巨大脑力与体力,故年轻医生在学习及应用过程感到异常辛苦;鉴于“名医效应”,名、老专家坐诊常出现“门庭若市”现象,其出诊后经常感到工作量过大[1]。

第二,针灸科门诊量增加。针灸科医生的人均门诊量高于全国综合医院医生的人均门诊量[1],在客观上加重了工作强度。

第三,针灸科现状。科室规模小、医生数量少、缺乏有效的人才补充[1]是长期困扰针灸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门诊量增加,人才匮乏,自然会加重在职人员的工作负担[2]。

3.2 收入水平低

主要由针灸收费价格不合理导致。目前,针灸科每诊收费平均为20~30元,专家指出这根本无法收回成本,更无法体现技术劳务价值。人力资源高价值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而在中医领域,特别是针灸发展方面却未能得到体现。

两种经济体制的挤压决定了针灸科收费制度处于尴尬境地。计划经济强调医疗公益性;市场经济重视医疗设备扩充,忽略医疗知识价值发展策略。这使得针灸这一专业性治疗费用的定价长期处于低水平。政策的不合理导致针灸业提升空间极为有限。如今,经济效益与学科知识价值背离程度与日俱增,使得专业价值及医生知识技能水平不能得到体现。针灸治疗过程的劳动价值并不是机械操作可以比拟的。对所有人所有项目统一定价,既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直接抹灭了学科内蕴的知识价值[3]。

4 建议

针对针灸业发展,笔者资历尚浅,但也认识到现存问题,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①扩大针灸科规模,加强针灸科室人力、财力、物力,特别是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②围绕诊疗费用研究卫生经济学,根据成本核算与患者接受水平,制定合理收费标准;③分级管理,弹性收费:不同级别医生收费不同,体现针灸技术价值,激励年轻医生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经验丰富、资历深的医生可以适当提高诊疗费用,门诊量少的年轻医生可按比例降低收费[4]。

[参考文献]

[1] 曾光,石学峰,胡凌娟,等.我国医院针灸科发展现状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5(7):442-445

[2] 孙华.针灸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针灸,2006,26(4):233-235.

[3] 石学敏.新世纪针灸学科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中医药通报.院士论坛,2002,1(3):1-4.

[4] 程薇,房耘耘,许祝愉,等.中医医院的中医服务与人力成本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2):26-29.

针灸院感科篇(2)

医院—汉堡创伤医院结成友好医院,双方定期互派医生交流。笔者自2000年10月至

2003年7月在德国汉堡创伤医院神经内科进行交流工作,对祖国医学在德国特别是

在德国大型康复医院的发展有点滴体会,现将针灸在德国的开展情况及发展方向报

道如下:

1汉堡创伤医院简介

汉堡创伤医院全称为BerufsgenossenschaftlichesUnfallkrankenhausHam

burg,简称BUKH,是德国工会联合会下属的最大的一家工伤医院。医院以外科和康

复最为出名,手外科为全德最早、实力最强的手外科。神经康复专业水平很高,设有

44张病床(在德国属大科室),开设肌电图室,TCD室,眩晕旋转诊疗室,吞咽功能喉镜

检查室(不少脑外伤病人有吞咽困难)及多种治疗种类:言语治疗(Logopaede),物理

治疗(Physiotherapie)、物理因子治疗(PhysikalischeTherapie),骑马疗法(Hyp

ortherapie),运动疗法(Sporttherapie),作业治疗(Ergotherapie),支具及生物工

程(Gehschule),游泳(Schwimmbad),桑拿(Sauna),音乐疗法(Musiktherapie),职业

回归疗法(Berufshilfe),以及引导病人放松的放松疗法(Entelassungsgruppe)等

。尽管其康复器材一流,康复治疗部门齐全,专业治疗师水平很高,但德方医院仍觉

得许多疾病疗效不尽人意,比如慢性疼痛,这也是德方医院垂青针灸的主要初衷。

2日常针灸治疗简介

笔者在创伤医院住院部工作,作为住院医生,和国内最大的区别是医生一周

一次召集各种治疗师讨论病情,制定新的治疗方案,一周两次召集护士开会,了解患

者护理情况。这样医师对患者的治疗和护理状况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和了解。笔者除

履行住院医生的职责外,尚预约患者作针灸治疗,其程序为:需要治疗的病人先到医

生秘书处预约,得到允许后和笔者预约,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安排和病人不同的治疗

安排决定治疗时间。在德国病人为“单独治疗”,一次只能治疗一个病人,充分尊重

病人的“隐私权”,病人和医师为“一对一”。在国内一间治疗室6、7个病人同时

治疗,有的中间甚至没有屏风,病人一切“资源”相互“完全共享”的现象在这里不

会发生。笔者治疗的病种包括血管性头痛(50例)、颈椎病(123例)、腰椎间盘

突出症(30例)、神经症(98)、外伤后头痛(61)、肩关节外伤后疼痛(60)、

偏瘫(20)、幻肢痛(10)、截瘫后幻觉痛(5)、呃逆(4)等,共计461例。

针具的选用:在德国有国产“华佗”牌针具。但笔者使用的针具由德方配备

,可惜都是日本产的。全部使用一次性针具,针具质量可靠。每个针柄上有套。便于

采用套管弹针进针法。弹针进针法的好处是无须采用手持针身,可达到“无菌技术

”进针。但实际操作时无人采用,大多还是采用手持进针法,这种传统进针法的好处

是进针快、患者痛苦小,针感确实。与“无菌技术”的套管弹针进针法相比,并无更

多的感染病例。

3疗效评价

大多数病人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针刺疗法受到了患者的欢迎。但必须指出

的是,病人在接受针灸治疗时也同时接受了其他综合治疗,针刺起到了“锦上添花”

的作用。

患者职业分布及心理特点:和国内相仿,外伤患者多为在生产工作第一线的建

筑工人、海员、农业机械工人。其次为交通意外伤害。腰椎、颈椎病多为办公室工

作人员,如计算机工作者、警察、外科医生等。但病人的心理特点却有较大的差异

,比如这里的工伤病人不为高额的医疗费用担心(全部由保险公司承担),但为有意

无意获取政府工伤补偿,而导致“外伤后头痛”反复发作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病员

也不鲜见。对于这样棘手的治疗对象,德国同事的意见是:要辨证施治,建议用粗

针深刺。

治疗次数分析:一般治疗3次,一次30min。开始针刺、推拿每日治疗1次,效果

反而不佳,分析原因可能为患者接受针刺同时还接受其他治疗,治疗过频,反而造

成肌肉过度疲劳。中医称之为“经络过度疲劳现象”。

患者对针刺的反应:与中国病人相比较,德国病人得气快,针感强。放松技巧

掌握较好。易于并且乐于遵从医嘱。这可能与种族体质差异和文化差异有关。

4德国针灸从业者简介

从业来源,在各种国家保险公司指定的大医院(类似与国内的公立医院)和个人

诊所中从事针灸治疗的医师多数为神经科、疼痛科或骨科医师(Arzt)兼任。这些医

师有很扎实的医学基础,有不少达到专科医师[德国医生专业职称只有医师和专科

医师,头衔则分博士,讲师,私人讲师(达到教授水准而未在大学授课者),教授],他

们加入针灸行业,极大地促进了针灸在德国的发展。另一方面,针灸这一技之长也给

他们带来了精神和物质回报。第二类治疗者,他们是通过国家考试但没有处方权的

行医者(Heilpraktiker)。他们绝大多数在自己的诊所或与其他医师合作从事针灸

治疗。取得Heilpratiker行医资格的全国资格考试比全国医师考试想对简单,但难

度还是较大,每年举行2次,每次考试通过的比率为8:1。每个州的行医资格考试(He

ilpraktikerPruefung)不尽相同,但大同小异,以汉堡为例:报考条件为:①完整

填写的个人资料。②有效的个人证件,如果没有汉堡的居住证明,必须出示用工意

向合同。③出生证明,结婚证明或家庭证明。④所学的专业毕业文凭证明。同

时下面的公证书最早于考前1月,最迟考前2周必须提交:①最近的无犯罪证明。

②最近的健康证明。考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笔试,共60道选择题,题目涉及内

、外、妇、儿、五官、临床学科及生化、药理、解剖、病理、生理等基础学科及与

行医相关的法规法律。通过笔试后方可得到口试通知,对于外国人来说,由于语言

障碍第二部分口试更难。整个费用约500欧元,约4500元人民币。在德国也有很多华

侨诊所,大多数未经专业院校毕业,属于“半路出家”,其诊所有的是靠“特赦”批

准,有的靠和有行医资格者合办,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语言障碍,完全不同

的文化差异以及社交圈相对较小仍然是制约其针灸发展的”拦路虎”。对于针灸培

训,在德国针灸学校已经遍地开花,基本上每个州和“直辖市”都有一家针灸学校

。大部分德国医师利用周末拜访这些针灸学校,一年后“拿证上岗”。也有脱产学

习三个月左右后“上岗”。学费十分昂贵。也有人自费到北京、上海、武汉、广州

等中医学院培训学习,属“正规军”。不少新移民或是华侨则先到国内院校学习针

灸。由此可见:在德国的针灸从业者来源较杂,培训各异,水平也参差不齐。

5针灸在德国的发展前景

针灸从6世纪开始向国外传播,最早是在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14世纪,

欧洲人通过马可·波罗的记载首次了解针灸疗法。针灸走进欧洲是在17世纪。法国

的PPHarviell、荷兰的WilliamtenRhyne及德国的EngelbertKampfer都是早期的

传播者。PPHarviell(耶稣会传教士)于1681年最早在法国撰文介绍针灸。1735年

教士Duherder在巴黎刊印《志》(其中设专卷介绍中医),1820年法国医生

开始在医院里讲授针灸学,1821年英国医生JohnChurchill发表针刺治疗风湿性关

节炎的报告,1823年第一期《柳叶刀》杂志谈及针灸。在这100多年里,针灸在欧

洲历史上第一次呈现出一种速度缓慢的流行,范围涉及法国、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

,但这个时期针灸还没产生太大的影响。19世纪中叶后,由于理论认识问题和实践

上的一些错误操作,针灸遭到批判,随即出现衰退。大约过了100年,针灸又开始

在欧洲复苏。1943年巴黎成立了欧洲第一个针灸协会,它发挥了核心作用。几年后

,德国医生GerhartBachmann开始传授他从法国学来的针灸知识,并于1951年和施

密特(HeribertSchmidt)创办了《德国针灸学会》,后改名为《德国针灸医师学

会》,第二年发行了《德国针灸杂志》。1971年,中美建交,伴随着尼克松总统访

华,随行记者雷斯通(JamesReston)在《纽约时报》上报道了他在中国对针刺

镇痛的亲身体验之后,针刺麻醉很快传入德国并迅速普及开来,莱比锡大学外科中

心、慕尼黑大学心脏中心、慕尼黑马克西来兰大学外科医院和杜塞尔多夫大学及海

德堡大学门诊部等医疗部门的学者,都纷纷尝试进行针刺麻醉并取得一定成功。19

74年,施诺伦贝格尔(CSchnorrenberger)建立了“德国中医研究所”,这是在

德国建立的第一个中医研究机构。1978年,德国汉学家曼弗瑞德·珀科特(Manfr

edPorkert)创办了“中医学会”。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医针灸的发展起到了

积极的推动作用。该组织于上世纪70年代向世界各国推荐针灸疗法,80年代初在中

国设立传统医学合作中心,80年代和90年代制定了标准的针灸穴位命名方案和推广

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德国已将针灸疗法纳入部分医疗保险体系。比如笔者在德期间

加入的指环保险公司(RingVersicherung)就可以为针灸治疗付费。德国的一些

大学也将针灸学作为医学本科教育的一部分。90年代以来,针灸在德国一些上层

机构和主流医学中迅速渗透,据MichaelTryba教授统计,在前联邦德国地区,每年

约有4~5万名医生使用针灸,其中超过20%是在个人开业的诊所。1997年联邦技术

和科研议会(BundesministeriumfForschungundTechnologie)拨款资助4项针灸研

究。对针灸有效性进行大规模验证,虽然尚无定论,但目前阶段对针灸的评价是积极

的。一些大型科研医疗机构也表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比如汉堡大学医学院附院正

积极筹建针灸中心。成立专业的针灸科。这都可以看到针灸在德国有前所未有的机

遇。

但另一方面,德国的主流医学为现代医学(Schulmedizin),和德国其他保守替

代医学(AlternativeMedizin)一样,针灸自在德国存在的那一天起,也一直受到主

流医学的怀疑和抵制。加上如前所述,德国的针灸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所以机遇

和挑战并存,德国的针灸同仁也认识了这一点,GabrielStux博士指出,80、90年

代德国针灸培训的课程标准为140学时,为提高培训水平,适应针灸向纵深发展的趋

针灸院感科篇(3)

本人现任学院院长、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针灸经络研究所所长。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班子成员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本部门的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现将年度本院主要工作和本人履行岗位职责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1、政治思想和廉洁从政方面

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在各项活动中,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本单位实际,“以生为本”,工作勤奋,作风严谨,求真务实。有良好的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强。严守法纪法规,廉洁自律,从不,从不行贿受贿。

2、学科与专业建设

本年度,在学科建设方面方面,我们除了继续建设省级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学科外,在我校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过程中,我们积极配合,组织提供了大量支撑材料,为我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学校统一组织下,我们与两所附院一起共同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经评审,我院针灸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我本人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

年,我院针灸推拿学获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本年度,我们按计划进行建设,并在全国教学工作研讨会上,介绍我们的思路和做法。

3、实验室建设

今年,在省教育厅科技处和学校科技处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加强了针灸基础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并首次设立重点实验室开发基金,吸引校内外针灸研究者加盟,进一步发挥了重点实验室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作用,也扩大了我校针灸学科的影响。

本年度,我们申报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已正式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更名为神经生物学(针灸)实验室。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还组织申报了年度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项目针灸基础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获得专家好评。

4、教学与教研工作

协助分管教学副院长做好学校教学任务的落实。今年是我校中医学专业认证,我们重点对相关课程《针灸学》进行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了PBL教学,完善了形成性评价。

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教研项目和质量工程项目。“针灸推拿学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管理和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被批准为安徽中医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康复治疗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原教研项目“医学院校中西医临床医学(医疗保险)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校级教学成果三等奖。

本人在行政工作的同时,积极承担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的教学任务及培养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年,本人所指导的研究生又获得安徽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5、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

主编了针灸推拿学专业精编教材《经络腧穴学》,09年已正式出版。推荐多名教师分别担任《针灸医籍选》、《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实验针灸学》、《临床康复学》等教材副主编、编委。省级精品课程《经络腧穴学》、《针灸学》按计划建设。同时主编了特色专业教材《新安医学针灸精华》。

6、人才培养

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职学习,本院有多名教授在职攻读学位,年有3人分别从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完成博士学位学习,顺利取得学位证书。有一名教师获教坛精英。同时选送多名教师赴国内高校进修学习。如:老教授周逸平亲自带领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赴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神经生理实验室,学习中枢微透析技术,开展相关实验研究。汪克明教授等赴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实验室,学习细胞动作电位、神经干动作电位。

7、科研工作

科研工作是办学实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教学工作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我们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教师参加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并将课题申报与职称评审及年度津贴发放挂钩。目前,我院承担包括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部“973”子项目在内的各级课题10余项。均按计划进展顺利。在国内各级学术期刊上公开20余篇。本人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两篇论文。

8、对外交流与合作

本院一贯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年我们接待了智利针灸学会会长HectorMerinoMontt教授率医师考察团一行15人;葡萄牙针灸协会会长Balkrishna先生一行,以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刘保延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朱兵教授等。

我院专家也多次参加了国内外针灸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我本人就参加了在召开的首届中德国际针灸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与思考”学术报告。同时,多位专家、教师分别参加了第十届全国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全国腧穴应用与研究学术大会、针灸教育学术研讨会;年中国针灸年会;“中国针灸高端论坛”(杭州);“973”计划项目子课题“艾灸温通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启动会、汇报会;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年学术年会、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百年诞辰纪念暨陆氏针灸学术经验交流会;灸法作用的基本原理与应用规律学术研讨会;·广州·针灸与脑科学国际学术会议等。承办或协办了“973”计划项目子课题“艾灸温通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临床研究培训会、安徽省针灸学会09年会。

9、就业工作

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积极配合党总支和学生工作负责人,多方拓宽就业渠道,同时积极调动全院教师参与就业工作,保证了我院学生的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

10、参与学校50周年庆典工作

我院全体教师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校庆50年庆典有关工作,如:院志的撰写,校友和实习医院的接待等。

针灸院感科篇(4)

[主题词] 针灸师;针灸学;名医经验

文章编号:0255―2930(2007)02-0141一06

中图分类号:R2-09 文献标识码:A

纵观中国医学发展史,针灸医学渊源流长,且历久不衰,穷本究原,在于她理论的科学性、疗效的可靠性,而这一切存在的可能性又在于针灸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一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此为灵魂的针灸补泻手法,正是有了它,才使得针灸一诞生便生机勃勃,穿越数千年而永葆青春,福被华夏,世界瞩目。当我们闭目凝神之际,当我们掩卷长思之时,一位世纪老人悄悄向我们走来,他是那样的亲善仁和,他是那样的坚忍执着,他以铮铮铁骨之躯铸就了不朽的民族之魂,他以拳拳赤子之情诠释了中国针灸生命永恒的玄机,他就是当代中国针灸针法研究之父――甘肃中医学院郑魁山(1918-)教授。他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高级顾问、甘肃郑氏针法研究会会长等职,是全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之一和500位名老中医带徒的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清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守先说过针灸之难“难不在穴,在手法耳。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终生不医一疾;明于手法而因症寻穴,难者多而显而易知者亦不少矣……习此,首学手法,次学认症,而以寻穴为末务”(《针灸易学・序》)。郑魁山教授深谙其理,精研其道,他知道:如果一种文化、一门学问丧失了根,它迟早会枝枯叶落。这也是郑老70年如一日潜心中国针灸针法研究的原因。他曾亲眼目睹了上个世纪中国针灸的荣盛兴衰,每一步每一段历程,都牵着他的魂系着他的梦。他身体力行,以一个巨人的身形站在中国针灸发展的至高点,以最沉重的声音提醒着世人:不要丢掉传统文化,不要湮没了国粹――针灸。针灸是中国先祖源于自然的发明,也是世人历经洗礼最终回归自然的抉择。这不仅是一个智者留给我们的深思,更是一位哲人指给我们的方向。

郑魁山及其先父郑毓琳先生,在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研究上的成果是针灸界公认和令国内外同仁所景仰的。1996年8月18日,“国际郑氏传统针法学术研讨会暨郑毓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兰州隆重召开。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第二届世界针联主席王雪苔教授题词“箕裘世绍郑家针,工巧堪追泉石心。准若弓开矢中的,效如桴落鼓出音。毓翁绝技惊幽燕,魁老医名噪杏林。几代真传成集锦,千年奥秘此中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研究院程莘农教授题词“针法鸣世”。两者不仅道出了郑氏针法的学术地位,更指出了针灸针法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循着这条线,我们慢慢解读郑氏针法的形成历程及郑氏针法的杰出代表郑魁山教授对中国针灸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1 世家传承,牛刀小试

郑魁山教授出生于河北省安国县一个针灸世家,父亲郑毓琳自14岁起就随父亲郑老勋及舅父曹顺德学习针灸,18岁时又拜博野县名医霍老顺为师,学习四载后,针技日臻完善,屡起沉疴,声名鹊起,誉满京南。每天求诊者门庭若市,其中有布衣百姓,也有晚清的达官贵侯。翰林太傅蒋式芬之爱女芝歌身患痼疾,病情恶化,众多名医已然束手。慕名求诊后,一针见效,经半年调治痊愈。蒋式芬亲书中堂一副“慈善高师法巨天,神术秘诀中指点。精微奥妙常来转,针灸去病似仙丹”以赠,并亲为传名。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郑魁山自幼耳濡目染,对针灸怀有深厚的情感,并在父亲带教下系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四书五经开始,而后又诵记了《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经典医学名著。每天父亲坐堂出诊,他都侍诊其后,风雨无阻十几个春秋,让他熟识了病证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熟练了针灸针法的操作手法和临床技巧,体察人世间的疾苦,让他也更明白了作为一名医生的光荣性和艰巨性。

20岁那年,父亲为郑魁山举行了出师仪式,亲朋好友齐聚一堂,父亲郑重地送给他两件礼物:一把雨伞,一盏马灯,并凛然相诫:今后行医,不论刮风下雨,路远天黑,病家有求必应,勿畏艰难困苦。作为郑氏针灸的第4代传人,郑魁山噙泪颔首,这是对父亲的感念,更是对事业的承诺。

郑毓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造诣和对中国传统针灸针法的研究,注定了他的不平凡,也为日后郑魁山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介儒医的他,具有极强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感,这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郑魁山。民国期间,教育总长汪大燮提出“决意今后废去中医”,1929年国民政府卫生部又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中医面临灭顶之灾。郑毓琳义愤填膺,当闻及张锡纯等人振臂疾呼之际他充满了感动,看到了希望,惟一能做的也必须得做的是精研苦练针法针技,用疗效把中医在民间的根扎得更深更牢。飓风雷霆不可摧又岂是小小蚍蜉所能撼动?这种刻骨铭心的经验教训,随着血缘的流淌渗入了郑魁山的骨子里。新中国成立伊始,卫生部副部长王斌再次旧调重弹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时,郑魁山协同其父郑毓琳决然抨击,直到中央政府高度重视中医为止。

“七・七”事变后,华北失陷,保定沦陷。军队一路南退,八路军一二师主力东进冀中,吕正操将军率部驻扎安国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积极捐钱捐物团结抗日,郑毓琳、郑魁山父子当仁不让,先后捐献大洋1000圆、战马18匹。郑氏父子一面从事百姓诊疗及八路军伤员救治工作,一面宣传抗日救亡政策,积极投身抗日洪流。1939年的一天,时任村经济主任的郑魁山在办理土地登记工作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日军捉走,要他留在军营治病,郑魁山大义凛然断然拒绝。丧心病狂的日寇用蒺藜鞭抽打得他遍体鳞伤,又用刺刀挑伤他的双脚,计划送731部队作试验品,幸好被我地下工作者李焕文及时救出,才幸免于难,为新中国保留了一名坚强的战士和一位卓越的针灸家。

1943年,郑魁山随父进京行医。1947年在北京考取中医师资格,独立开业。1951年在新中国卫生部中医进修学校毕业,与栾志仁等创办了北京广安门联合诊所,任针灸顾问。1952年受卫生部派遣,任山西医疗队队长,为抗美援朝归国的志愿军伤员治病。先后在太原市、太谷县、汾阳县等疗养院内工作了43天,为近千人进行了治疗,疗效显著。返京后,卫生部领导听取了他的汇报,还专门召开了经验交流会。此时,郑毓琳在家庭诊所热情接待应诊者,

郑魁山的夫人孟昭敏则就职于北京市中医学会门诊部,与王乐亭等针灸大家同室工作,王乐亭每当因事外出,都把自己的病号让孟昭敏代为治疗,因为他的八寸“金针”一般人扎不了。郑氏针法在京城这个大舞台上,很快就显现出了她的魅力――娴熟的针技和可靠的疗效。在这期间,齐燕茗、彭加端、范长江等领导同志和荆杰、孙耕野、张文豹等一批机关干部相继求治于郑氏针灸,还有邓颖超、蔡畅、卓琳等领导经郑氏父子治疗一段时间后,都收到了显著的疗效。

1951年11月,张文豹同志在机关排球赛中被球击中左眼部位,未及时治疗休养,次年3月初左眼底突然出血,经北大、同仁及中苏友谊医院诊治,均未见效,出现反复出血瘀积症状,导致严重视力障碍。经北京中医学会介绍转由郑氏父子治疗,每天针灸1次,用热补法,半月见效,3个月视力恢复,正常工作。协和医院眼科专家罗忠贤教授赞曰:“用针灸热补法使患者眼底内发热,通络化瘀生新,既安全可靠又节省费用,比西医的发热疗法疗效高,应当肯定。”另外,郑氏父子还成功治疗了2万余例近视、斜视、眼睑下垂的患者。1957年,郑魁山又与北京协和医院合作研究视网膜出血及视神经萎缩,任副组长。运用“烧山火”手法使热感传至眼球,治疗91例,有效率达90.2%,获卫生部1958年科技成果奖。郑氏父子运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结合传统针刺手法,对眼科疑难病症的治疗成果,让世人对中国传统医学有了再认识,也让西医刮目相看。

1954年,郑魁山被任命为华北中医实验所主治医师,其父郑毓琳也被聘为针灸专家。同年10月,华北中医实验所并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后改称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郑毓琳被任命为针灸研究所第3室主任,郑魁山任第3室具体负责人,主要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宾的医疗保健;进行针灸研究及教学;整理郑氏针法经验绝技,并带徒施教。先后有孟昭威、张缙、裴廷辅、曲祖贻、李志明、尚古愚、王德深、吴希靖、杨润平、魏明峰、金仁琪等10余人受业于郑氏门下,这些人后来都成了我国针灸界的资深专家、教授。

中医研究院良好的工作环境,给了郑氏父子良好的发展平台和无比的动力。他们只争朝夕总结五世秘传经验,并多次到政务院医务室给中央领导、李富春、李先念等治病,何香凝老人亲绘“梅花傲雪”扇面相赠,亲切邀请他们到家共进晚餐,并表扬父子两人的业绩,要精益求精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自1956年始,每年国庆节都邀请郑毓琳父子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

经络学说一直是中医学重要的基本理论,更是针灸科研与临床实践的理论依据。现代西医学因找不到经络的解剖实质,就怀疑甚至抨击经络学说理论的科学性,称之为谬论和伪科学。上世纪50年代,以郑毓琳、承淡安、郑魁山等权威针灸专家为首倡的“经络实质研究”蓬勃兴起。1960年郑魁山与北京协和医院等10家医院协作研究经络实质,任组长。这些早期的研究活动,为70年代后期针灸学者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1960年,郑魁山调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任针灸科主任,负责日常诊疗及带教北京中医学院毕业生。1965年2月,他参加了卫生部派出的巡回医疗队,与钟惠澜、林巧稚、赵炳南、朱颜等名医一并前往京郊顺义县农村,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为百姓诊治疾病,深受欢迎。郑魁山还自编讲义,为当地培养了一批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同年7月返京后,中医研究院又成立了国际针灸班,招收全国主治医师以上的医务人员,由郑魁山负责全班的教学工作,上午讲授,下午实习,培养出200余名合格的出国针灸人才。

“十年浩劫”期间,郑氏父子和中国绝大多数学术权威的命运一样,被戴上了6顶大帽子进行批斗,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说成是搞封建迷信,把他们为国家领导疗伤治病之举说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郑毓琳不堪折磨,含恨而去,巨星殒落,这是中国针灸的遗憾,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哀。郑魁山也被下放到甘肃成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郑魁山延续着先父的足迹,卧薪尝胆,终究又使郑氏针法大放光芒于寰球。

2 精诚治学,西北称雄

荣辱不惊的郑魁山在成县的12年里,充分表现出了一个学者的大家风范,他不甘沉沦,和夫人孟昭敏一起一边抚育儿女,传承针技,一边为百姓治病除困。就是在这段时期里,他手把手地把家传针法绝技传给了每一个子女,其子郑俊江等也不辱父命,后来成为甘肃中医学院针灸教学骨干力量,继续传播着中国针灸,弘扬着郑氏针法。郑魁山面对峁壑山沟土屋农家百姓的缺医少药、痛苦,他禁锢在内心深处的热忱又全部释放了出来。当地的很多孩子患有小儿麻痹症,蹒跚的步履日夜萦绕着他的脑海,令他食不甘味。他通过深入调查,刻苦钻研,大胆地开创了以穴位埋线新疗法治疗小儿麻痹症的先河,且有效率达到99.5%。当这个消息跨过崇山峻岭传遍中国,播及世界时,人们了解的不仅是郑魁山,而且是给予中国针灸的更多关注。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这是郑魁山的座右铭。夫人孟昭敏更是经常劝他:眼前的困难是上苍对于我们的考验。坚定的信念让他永不言败,粗茶淡饭给了他更多的精力和动力。医疗之余他焚膏继晷,根据家传和40年临床实践,于1978年写成了《针灸集锦》一书,不但概括性地阐明了穴位的功能,还在常用及重要穴位后根据个人体会加了按语,如上脘、中脘、下脘3穴,其功效基本相同,都能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令后学者无所依从,病症针对性不强,他认为:上脘偏于降逆和胃,可治胃气上逆之呕吐;中脘长于健脾助运,可疗脾失健运之纳差、疲乏、浮肿等症;下脘偏于肠道疾患,可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等症。另外,书中还翔实介绍了多种传统针刺手法,并将其在手法操作上的心得体会及实验观察都做了重点讲解。

1982年2月,郑魁山调入甘肃中医学院,任针灸教研室主任。1985年与其他同志共同创建了针灸系,并任第一任系主任、教授。1992年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经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批准,创建了学院惟一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担任研究生导师组组长。在搞好教、研的同时,郑魁山还坚持每周3次出门诊。20余年来,他在临床中运用精到的针法针技让10万甘肃患者重返健康,同时也吸引了西北5省及国外患者5万余人前来求治。既为患者解除了病痛,也为学生提供了临床示教及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场所。他通过这种课堂内外的带教,培养出了21名硕士研究生和千余名针灸实习医生,分布于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及海外,在临床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诚可谓桃李遍天下。此时,人们雅称郑魁山为“西北针王”。

1983年,郑老出版了旨在普及针灸知识的《针灸问答》一书,半年售罄。同年,郑氏针刺手法录像带《中国针灸精华》由甘肃音像出版社发行。1983年2月郑魁山新著《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出版,次

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针灸学会第二届全国针麻学术研讨会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国外学者称子午流注是“中国式的时间医学”,称灵龟八法用的八卦理论“二进位”,是“电子计算机的鼻祖”。1984年8月22日《参考消息》称:《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是这次会上所有展销书中最受国内外学者欢迎的图书之一,名列首位。

他总结了家传手法及临证精华,写成论文60余篇,并带领研究生用现代科学实验验证了传统针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论文“‘烧山火’针法对家兔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在美国96’国际传统医学学术会议上荣获杰出论文奖;“热补法对肾阳虚小鼠肾上腺皮质影响的研究”,1999年获新医药华佗杯国际论文大赛金奖,并载入《共和国名医专家大典》;“热补针法对家兔高血脂症防治作用的研究”一文,载入《中华名医高新诊疗通鉴》并获名医金奖。

1985年10月,郑魁山接受了卫生部的委托,负责整理校对《针灸大全》一书,这是卫生部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的一部分,每一部分均由各学科资深权威专家完成。郑魁山以刊年较早的明正统四年(1439年)“徐刻本”及明万历二十三年(1605年)“金本”为工作底本,以对校、本校为主,参用他校,慎用理校。校刊之慎,点评之精,前无古人。全书历时两载,于1987年4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为针灸学者学习和研究针灸典籍提供了便利。

1988年郑魁山又着手写作《针灸补泻手法》,1995年7月由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中图文并茂,对中国传统针刺手法和家传绝技进行了翔实的剖析,令世人耳目一新并为之震惊。

郑老迩暮之年仍笔耕不辍,于2000年脱稿《郑氏针灸全集》交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这是他五世秘传和自身70余载经验的结晶,尽数家珍,把一切无私地献给了党和人民,献给了中国的针灸事业。郑老说:“我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中国针灸针法,不让祖国精华文化失传。过去的医生有几个不会扎针?可现在到底又有几个会扎针?这其中又有多少是‘铁杆’的?中不中洋不洋的,我害怕葬送了国粹,我痛心疾首!”从中我们不难体会,老人无私的情怀和无尽的忧思。

郑氏针法是一棵参天大树,它把根扎在了中国的大西北,但它的种子已撒向了五湖四海。

3 郑氏针法,举世瞩目

“郑毓琳先生是我国针灸界的著名学者和临床医家……在学术上,郑老先生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对传统针法的对比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治疗针法,为弘扬中医学作出了贡献。郑毓琳先生仙逝后,其长子郑魁山先生继承父业,在郑老先生治学思想和治疗针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不断提高,形成了独特的‘郑氏家传针法’,并因其疗效卓著而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中国中医研究院致“国际郑氏传统针法学术研讨会”函)。

郑氏针法历经四世传承,至郑魁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针灸手法操作体系,其不仅对中国传统针刺手法中的单式、复式手法有所发展,更在此基础上创制了独门家传绝技。

在传统针刺手法中,“烧山火”“透天凉”操作难度最大,让许多针灸学者只闻其名,不见其实,很多人演习终生也未见其效。所以有些人便妄言“烧山火”“透天凉”是古人杜撰的玄学,是欺世之举。郑魁山是在父亲那里学到的真传秘旨,但他也深感其操作难度系数之大,不利后学者学习。于是,他在不失“烧山火”“透天凉”精髓及疗效的基础上由“烧山火”删繁后成“热补法”,由“透天凉”就简后成“凉泻法”,并把它写进了《针灸集锦》《针灸补泻手法》等书,也传授给了他的学生们,让针灸学中的这一瑰宝广布流传,造福黎庶。

郑魁山教授还在家传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以祖国医学八纲辨证、八法治病理论原则为指导,创立了针灸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刺治病八法”及相关针刺手法二龙戏珠、喜鹊登梅、老驴拉磨、金钩钓鱼、白蛇吐信、怪蟒翻身、金鸡啄米、鼠爪刺等,从而确立了针灸治病的辨证思维及临证施治手法,使辨证、选穴、手法有机结合,为后学者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他的“传统针灸取穴手法”“传统针刺手法”被制成录像片,供学院针灸教学使用,并获甘肃省高校优秀成果奖、西北五省奖和北京中国中医药博览会神农杯优秀奖。

郑魁山教授还在临床中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针刺手法,如“穿胛热”“过眼热”“温通法”“关闭法”等不胜枚举,其中“穿胛热”手法针刺天宗穴时,可根据病情需要使热感传到前胸或上肢,随心所欲,对治疗漏肩风等病症疗效卓著。

另外,郑魁山对古人的“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也有深入的研究。他说:“这是针灸学天人合一的精华所在,是古典的时间治疗学,应用它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并为一些棘手的疑难杂病开辟了一条治疗新途径。它不仅是针灸学的研究方向,更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方向”。他潜心钻研,最终将纳甲法、纳子法、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及“六十花甲子”融合在一起,研制成功了一个袖珍式的“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临床应用盘”,它有3种选穴方法和多种功能,不用推算,半分钟不到就可找到当日当时的所开穴,极为方便。1982年9月在石家庄召开的全国子午流注学术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它可与采用电子技术制造的子午流注仪相媲美,给针灸医、教、研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并为在时间医学和针灸、中药等治疗中探讨优选法创造了条件。

为了证明中国传统针刺手法的科学性,在郑魁山教授主持、带领下,完成了大量关于传统针刺手法机理研究的课题,如:“针刺热补、凉泻手法对皮肤温度影响的实验观察”“热补和凉泻不同针刺手法对失血性休克的实验观察”“温通针法对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大鼠心肌酶、自由基、Ca2+、心电图及形态学的影响”“温通针法对大鼠实验性脑出血后急性期脑系数、脑组织含水量、ca2+、Na+、K+及血流变学的影响”等。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在国内领先,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传统针刺手法机理研究方面,其学术地位得到国内外同行的普遍认可和赞许,国际声誉也日趋提高。近年来,郑魁山教授正继续指导硕士研究生开展“传统针刺手法实验及临床应用”的科学研究,为祖国针灸事业的发展默默无闻地发挥着余热。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国针灸针法和扩大中国针灸的国际影响,经中国科协批准,甘肃郑氏针法研究会于1995年在兰州成立,郑魁山亲任会长,之后,对“针刺八法”中的手法做了更深入的科学实验研究。研究会成立的第2年,即召开了“国际郑氏传统针法学术研讨会暨郑毓琳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国内外百余名针灸学者与会并参加了会后的“国际传统针法学习班”,引起国内外针灸界的广泛关注,郑氏针法研究成果有口皆碑。研究会的另一个任务是临床带教研究生、留学生和针灸学生,10余年来,来

自祖国大陆20余个省份以及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的学徒4000余人已纷纷走上工作岗位,郑氏针法已造福世界,名扬世界。

4 弘扬国粹,享誉四海

郑魁山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针灸临床家,更是一位卓越的国学大师,他以广闻博识之学,独领,在医、教、研的同时不遗余力地注重并提高着中国针灸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地位。1956年,郑魁山接受了卫生部重托,在中医研究院开办了苏联、越南、朝鲜等国专家班,讲授针灸学,为友邦培养了500余名高级师资力量。1958年,印度共产党中央书记江博卡(音译,女)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手不能握、腿不能伸,多方求治无效,来到中国试治。卫生部高度重视,批示由郑魁山主治,月余病情好转,半年后康复回国。随后派来几名保健医生跟郑魁山学习“神针”绝技,一时传为奇谈佳话。这些活动为新中国早期的政治外交及针灸的国际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甘肃中医学院20余年的教学过程中,他亲自带教了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瑞典、丹麦、挪威、瑞士、英国、南非、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留学生共12期,1000余人。不仅传播了针灸医学,更传播了中国文化。他认为,针灸不仅能直接造福人类,还是世界人民学习中国文化的一个桥梁。针灸医学要发展,必须要学中国传统文化。这便是他给国外学生讲解《易经》及中国气功的根源。

郑魁山不顾年事已高,还多次赴国外讲学、会诊。1993年在日本讲学达3个月之久,之后日本还多次组团来中国向郑老学习针法绝技。1994年郑老利用4个月的时间,在美国和墨西哥诊治了3000余名患者,其所治病种之杂、疗效之高,无不令国外专家瞠目结舌。郑魁山因其在中国针灸针法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被美国国际整体医学研究所聘为高级顾问,被日本后藤学园和英国东方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1989年,被推举为国际针灸医师考核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在国际医学界100位名人中就有他的名字。

针灸院感科篇(5)

摘要目的:分析强化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6年5月—2016年9月,进行预调查,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患者104例,纳入对照组,常规针灸治疗管理。2017年2月—2017年5月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的患者120例,强化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管理,纳入观察组。根据临床检验,指导适应证与禁忌证的选择、针灸方法与取穴、健康教育。对比针灸治疗率、针灸治疗计划疗程完成率等质量指标,问卷调查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疗效满意率,同时调查10名康复科医师,进行临床检验指导康复科针灸管理态度、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针灸治疗计划疗程完成率、患者及其家属针灸疗效满意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针灸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针灸治疗有科学依据、针灸治疗确实有疗效、针灸治疗的安全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针灸治疗相较于其他现代康复治疗没有优势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名医师普遍认为临床检验在针灸治疗中有极高的价值,医师认为其可指导辨证取穴,非常必要7名、有必要3名。结论:发挥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管理中的价值,患者及其家属可从中获益。

关键词:针灸检验医学辨证中西医结合

作者:应成香(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中医院检验科810599)

针灸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大量循证研究证实其在卒中功能障碍、关节炎、神经功能障碍、腹泻等疾病治疗中相较于单独应用西医治疗可增进疗效[1、2]。检验医学是现代医学的组成部分,在疾病诊断、适应证与禁忌证评估、疗效评估、不良反应监控等领域有重要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尝试将检验医学应用于中西医结合疾病治疗之中,但其用于针灸治疗研究较少[3]。为进一步提升针灸的综合应用价值,医院尝试加强检验医学在康复科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指导针灸的应用,2017年2月—2017年5月处理对象12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2016年5月—2016年9月,进行预调查,选取我院康复科收治患者104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70例、女34例,平均年龄(56.1±6.2)岁,平均病程(4.1±2.2)个月。2017年2月—2017年5月选取对象120例,在强化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管理,纳入观察组,其中男81例、女39例,平均年龄(57.0±7.5)岁,平均病程(4.4±2.1)个月。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①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其他非特异性骨关节病康复对象,诊断参照相关指南;②临床资料完整;③知情同意;④病情稳定非进展期,尝试开展康复治疗;⑤本地社区居民,易于获得随访。排除标准:①针灸禁忌证,如计划针灸部分皮肤损伤、晕针病史;②急进高原对象;③合并其他重大疾病,各种慢性疾病急性期,呼吸道感染等急性疾病;④无法获得随访。

2方法

2.1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对于针灸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证的选择:①部分运动功能障碍,采用针灸作为常规治疗措施,主要为吞咽功能障碍,采用电针治疗;②选择性开展针灸治疗,主要在排除晕针症等禁忌证的基础上,若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则联合针灸治疗。如对于肢体功能障碍,则采用普通针刺+康复治疗。

2)针刺方法的选择,主要采用规范性针灸策略,即有针灸治疗的方案:①选择头针,梗死病灶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双侧风池穴、四神聪穴、太阳穴,失语者加咽三针(廉泉及左右旁开各1寸);②体针: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通里、合谷,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解溪、昆仑。针刺手法:风池(双)穴针尖指向对侧鼻尖,深入1.0寸;四神聪透百会穴:用1寸针从四神聪穴透刺百会穴,脑梗死侧太阳穴:1寸针直刺,廉泉穴:针刺向舌后根方向,深度0.5寸。针刺得气后,留针20min,治疗每天一次。

3)针灸治疗的疗程安排:一般14次为一疗程,休息一天后继续第二疗程,根据患者的具体反应、个人的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疗程,必要时可追加疗程。

2.2观察组发挥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证与禁忌证的选择:相较于过去根据患者的症候判断疗效,根据详细的检验结果,选择适应证、禁忌证。①针灸的禁忌证:凝血功能障碍、高应激水平、存在严重的心肌损伤,这些对象都不适合针灸,容易出现出血、急性心理应激等不良事件;②局部针灸的禁忌证,如伴有急性肝肾功能损伤的对象,胆汁郁积症、临床期肾脏病蛋白尿,不推荐过早的开展肾盂、肝俞等穴位的针灸,避免出现肝肾血流动力学异常,加重肝肾功能障碍,可待患者的急性肝肾功能损伤得到控制,再进行手术。

2)施针指导:①辨证,通过生化指标,结合中医症候进行辨证,包括肝肾亏虚、血瘀证等,以辅助辨证,进行辨证分型,如血瘀证对象,多见PLT显著上升,PT、TT、PSV上升,HCT、PU下降,辅助辨证分型,指导施针。如针对脑梗死后遗症,血瘀证同时无禁忌证,可尝试配合穴位注射,选择颈部穴位为主,以改善颅脑灌注,则辨证施针,重视改善整体功能、调节免疫、控制系统症状,主要针对肝肾亏虚、气阴两虚、肝郁气滞等证,辨证取穴,如肝肾亏虚则以肝俞、肾俞、三阴交为主穴,血海、阴陵泉、阳陵泉、梁丘为配穴,主穴补法,辅穴平补平泻法治疗;②针灸疗效的评估,提倡每隔(4~8)周进行1次临床检验,以评估疗效,如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内皮素指标明显偏高,则患者的血管损伤仍然比较严重,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可尝试延长治疗的时间,又如对于脑血管病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对象,采用醒脑开窍针,主穴位选择人中、内关、三阴交、百会、大椎、神门、肾俞等腧穴,肾精亏虚者以肾俞、三阴交、太溪为主穴,血海、阴陵泉、阳陵泉、梁丘为配穴,以同型半胱氨酸等生化指标作为疗效评价的依据,若患者的指标改善不显著,提示这种治疗方法疗效已趋于稳定,继续针灸可能不会起效,反之则可继续针灸以巩固疗效。

3)健康教育:通过临床检验,提高针灸治疗的科学性。将临床检验与针灸之间的关系作为宣教的资料,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的科学认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认为针灸实际上是一种安慰疗法,不愿意进行针灸,或在持续针灸过程中,疗效不理想,便拒绝继续针灸,可通过生化检验,分析针灸的疗效,提高依从性。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针灸治疗率,针灸治疗计划疗程完成率,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疗效满意率,针灸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自拟问卷调查表,调查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治疗的态度,针灸治疗有科学依据、针灸治疗确实有疗效、针灸治疗非常的安全、针灸治疗相较于其他现代康复治疗没有优势。同时调查10名康复科医师,进行临床检验指导康复科针灸管理态度、效果评价。

4评价标准针灸治疗计划疗程完成:预计划针灸次数在预定时间内完成≥90%。针灸疗效满意:达到预定疗效,患者表现症状、功能障碍等表现显著改善[4]。

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针灸治疗率、针灸治疗计划疗程完成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width=8,height=11,dpi=1102检验比较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

医院科室尝试发挥检验医学在康复科针灸中的应用价值。检验医学对于针灸质量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根据检验结果,指导适应证、禁忌证选择,针灸方法与取穴,克服了传统针灸过于依赖医师经验的不足,提高辨证、取穴的科学性,从而增进针灸的疗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5]。研究中观察组针灸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1.15%低于对照组8.75%,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对针灸疗效满意率达到97.70%高于对照组77.50%(P<0.05)效果肯定。通过辨证、临床检验,了解患者的病因病机,科学针灸是确保疗效的重要依据[6]。如脑卒中患者的血瘀证,通过科学取穴,能够刺激改善大脑与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脑氧代谢,增加血流量,减轻卒中神经功能损伤,增进疗效[7];②用于健康教育,指导针灸治疗干预。大量研究证实,社会大众对于针灸的态度个体差异较大,特别是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针灸理论、治疗机制的研究比较滞后,国外有研究认为针灸治疗对疗效、相关指标的影响并不能证实与针灸刺激经穴、透热等作用,而不是针刺安慰效应有关,部分人群对于针灸也存在一些误解[8]。部分患者及其家属还对针灸的安全性也存在顾虑。如对照组认为针灸治疗有科学依据仅占73.08%,针灸治疗非常的安全仅占75.96%,认为针灸治疗相较于其他现代康复治疗没有优势率高达54.81%(P<0.05);③临床检验能够为针灸治疗提供更多的证据,用于开展循证研究,从而规范针灸治疗管理,通过检验可以更好的反映患者的生理、病理状态,针灸后的指标反馈情况,从而评价疗效,提升医师的针灸疗效自我感知能力。

检验本身可能会增加额外的检验费用,检验费用也是限制医学检验在针灸治疗中应用的重要作用。但是本次研究未得出类似的结论,观察组的医疗费用也无明显的增长,这可能与疗效的增强和疗程的缩短有关。发挥检验医学在针灸治疗管理中的价值,患者及其家属可从中获益,也获得了医师的好评。

参考文献

1郑薏,柳维林,上官豪,等.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疗效的Meta分析.中国宁夏医学杂志,2016,31(2):217~221.

2王金海,张星华,杜小正,等.头针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的Meta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5,15(10):1161~1167.

3宋彦,李青,吴志建,等.针灸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效果的Meta分析.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2):49~53.

4崔志杰.内科病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现状和展望.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0):193~194.

5梁文杰,马国平,徐红俊,等.中西医在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结合位点.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35(6):645~647.

针灸院感科篇(6)

针灸在我国医疗领域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针灸的发展到底呈现着怎样的局面?患者是如何看待针灸的?在经过反复修改论证后,我们制成北京市针灸临床现状患者调查问卷,对上述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历时6个月的调研,现已结束。统计结果将给出一个较明晰的答案。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选择

在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宣武区、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等分别选取1~2家医院进行。其中北京市三甲西医综合医院8家,三甲中医综合医院4家,对采用针灸治疗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排除患者年龄、性别、职业等差别因素,原则上对调查期间就诊针灸科的门诊和住院患者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全部纳入。共发放调查问卷1 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18份,涉及各种病证78种。

1.2 调查方法和时间

采用以个体为单位的问卷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按事先设计的《北京市针灸临床现状患者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时间为2006年4月-2006年9月底。

1.3 调查内容

①每一位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就业状况、家庭月均收入等;②对针灸的认知、选择针灸治疗的情况、治疗疾病种类、是否有效等情况;③对使用一次性针具、是否设置住院病房等的看法。

1.4 统计学方法

调查数据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后,用EXCEL和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构成比、均数、最大值、最小值作描述性统计,并用SPSS11.0做显著性差异检验。

2 结果

从本次调查的针灸就诊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患者平均年龄(52±15.41)岁,最大89岁,最小3个月。男性患者少于女性患者。在年龄分布上,男性患者>60~70岁组及>70~80组的比例明显多于其他年龄段,二者合计占总数的48.8%;女性患者>50~60岁组及>60~70岁组的比例最高,二者合计占总数48.2%,>30~40岁组其次,占16.8%。分析其原因,主要与疾病发生的性别差异有关,女性更在意自身健康,个案访谈时也发现女性的保健意识要明显高于男性。低龄患者就诊针灸的非常少,虽然本次问卷患者年龄最小的仅3个月,但大多数情况下很少看到低龄患者。多因低龄患者比较惧怕针灸,故很少选择针灸治疗。见表1。表1 本次调查的针灸就诊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略)

本次调查的针灸就诊患者除离退休人员占到近一半以外,公司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计256例,占总患者的25.2%,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见表2)。因公司职员与专业技术人员所患病证具有相对集中的趋势,表3中前9项占到了全部所患病证的94.5%,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表2 本次调查的针灸就诊患者职业分布情况(略)表3 职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所患病种分布(略)

采用针灸治疗的人群中以中低收入为主,但同时可以看出高收入占有一定的比例,占10.7%。参加保险的人群占近80%,自费人员占1/5强,商业保险占极低比例,因为是以北京三甲医院为主,故农民只占非常小的比例,他们不可能每天到这些医院针灸治疗。见表4。表4 样本人群家庭收入和医保方式情况(略)

选择针灸治疗疾病的得知途径为多选问题,共有1 041个选择。表明患者选择针灸治疗还多是从自身、口口相传及医生那里获得信息,这也符合医疗的普遍规律,即医疗信息的极其不对称性。在问及是否需要针灸作宣传时,91.8%的人表示需要。在表5中可以看到患者希望从哪些途径了解针灸诊疗信息。在被调查的对象中绝大部分人非常信服针灸、喜欢针灸的,在访谈时也表现了对针灸的热切关注,迫切需要针灸的诊疗信息。希望从电视健康教育栏目或其他相关栏目得到针灸诊疗信息的比例最高,达到33.9%,有统计学意义(P

关于患者对一次性针具的使用所持的态度问题,选择全部都用一次性针具的患者占到38.8%,选择两种方法都可以的患者占37.3%,两者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7。深度挖掘原因,主要是患者担心全部使用一次性针具,意味着诊疗费用会增加,因为目前针具都是自费的。如果针具可以列入报销范围,显然选择使用一次性针具的患者会大幅度增加。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是否使用一次性针具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和年龄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文化程度较高的患者和年龄在20~50岁之间的患者,对使用一次性针具的需求最强烈。表7 患者对一次性针具使用所持的态度(略)

从患者对针灸疗效的评价可以看出,患者认为针灸疗效是确定的,认为非常有效和比较有效的比例占到89%。有51名患者是第一次针灸治疗,所以无法确定疗效。认为无效的比例仅占0.9%。见表8。一般在问及患者医疗消费的费用时,会得到稍微高于实际情况的答复。尤其对于自费的患者而言,即使较低的费用因为全部自己负担,他也会感觉费用高。既便如此,选择非常低和比较低的患者也占到了总数的26.5%,而选择比较高和很高的只占11.7%。见表9。在目前公众普遍反映“看病贵”的前提下,与其它诊疗费用相比,针灸治疗费用还是较低廉的。 表8 患者对针灸疗效的评价(略)表9 患者对针灸治疗收费情况的认同程度(略)

对就诊针灸科患者调查住院病房设置的看法显示,认为应该的共716人,占66.5%,理由有方便行动不便的患者、提高疗效、解决挂号难、可以报销等;认为没有必要的360例,占33.5%,理由有增加费用、会诊即可。

转贴于

患者选择针灸治疗可以有多方面的考虑,共收集答案1 656个,选择疗效好和无不良反应是主要原因,占到52.7%,这也是针灸的优势和特色。其次考虑安全和费用低,两者占到30.2%。对于部分病证,针灸的疗效明确,完全可以解决西医没有好疗法的难题。见表10。

本次调查的患者选择针灸治疗1种病证的有803例,占78.9%;治疗2种病证的患者有154例,占15.1%;治疗2种以上病证的患者61例,占6.0%。处于第1位的疾病是运动系统疾病,占总数的25.3%,其次是神经系统疾病,占19.9%,内分泌代谢疾病和循环系统疾病呈现较快增长趋势,精神心理疾病占到第5位,也处于较高的水平。传统针灸治疗较多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较低,二者合计只占4.2%。见表11。表10 选择针灸治疗的原因(略)表11 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病证的分类统计(略)

在问及现在临床针灸发展是否需要提高和改进以及希望改进的地方时,有289例选择满意现状,占28.4%;有729例选择应改进和提高,占71.6%。见表12。表12 针灸临床发展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略)

3 讨论

从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无论中医综合医院还是西医综合医院,尽管每家医院有不同的特点,也存在不同的问题,但许多问题是共同的。在作出相应的问题解析后,得出一些结论。

第一,从患者职业、年龄、家庭收入和对社区医院的需求等方面来看,现在的针灸诊疗患者群明显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而现有的医院模式采取的收费和治疗措施完全没有差别,不利于针灸临床的发展。应该对患者群进行市场细分,分出低端市场和高端市场,伴随着下一步医改,对低端患者群实现低廉甚至免费的医疗,而对高端患者则可以实行高收费、高服务的个性化服务。

第二,对目前普遍认为的“看病贵”,88.3%的就诊针灸科患者认为针灸诊疗收费可以接受,其中有26.5%的人认为费用较低或非常低。可见针灸收费是处于低水平的,这一方面满足了大多数患者的需求,但同时也不利于针灸发展,会使针灸临床和科研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解决收费问题涉及医保和科室管理等多方面,但这是目前制约针灸发展的重要问题。

第三,针灸科设置住院病房也是一个较突出的问题,66.5%的人认为应该设置病房,从现有已经设置病房的医院运行状况来说,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一些规模较小的针灸科来说,可以考虑与神经内科共同设置病房,拥有自己的病床。医院管理者应重视针灸科的建设,毕竟患者的需求是很高的,有了患者才有医院的发展。

第四,对一次性针具的使用,因为考虑到增加患者负担,所以一直没有推行。但患者要求是比较强烈的,有个别医院全部使用了一次性针具,计入科室成本,这样就增加了科室的负担。建议可以将这项费用计入报销科目或采取医患双方共同负担的方式解决。

针灸院感科篇(7)

前言

针灸是我国一门古老的传统医学。早在公元六、七世纪已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十七世纪末叶传到了欧州,特别是针刺麻醉公布以来,现已遍及亚、非、拉、欧、美各地。同时,在现代医学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已由临床治疗、总结疗效和针麻效果,迅速地转到对原理的深入探讨,可以展望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经络本质的揭示,针灸针麻原理的阐明,将推动整个医学科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的发展。所以了解当前针灸医学的发展现状,是有重要意义的。

针灸医学研究概况

通过临床研究,针灸的治疗范围日益扩大,可治病症约三百种左右,其中疗效显著者有百余种。不但对许多慢性病(如风湿症、瘫痪、消化性淡疡等)有效,而且对许多急性病(如乳腺炎、闽尾炎、腹膜炎、肠梗阻等)以及某些传染病(如菌痢)疗效尤为卓著;对地方病(如甲状腺肿)也有一定的效果。对不少疾病,往往针到病除。法国胡斯坦说:“针刺治疗心绞痛确实比硝酸甘油好。”由于针灸免疫作用的发现,已使针灸向许多疑难病症进军。针麻手术从颅脑、领而、五官、胸、腹部以及四肢骨科手术都已普遍应用,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由于传统的针灸方法与现代某些科学的结合,在某些方面有不少的改进或新的发明(如电针、穴位电疗、穴位注射、超声、激光针、磁疗等),特别是副作用少。这是至今已知的许多疗法(如抗菌素、激素、手术等)所望尘莫及的。针刺麻醉对于人体生理机能千扰少,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手术,便于调动医生和患者的积极性,术后恢复快、合并症少,即使药物麻醉实属禁忌者,应用针刺麻醉则安然无恙。针灸原理,一方面按照中医学理论研究,针灸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的作用,一方面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从生理、解剖、生化、病理、免疫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主要是激发和调动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如增强免疫、抗炎、解痉.抗休克、治疗麻痹等,而针灸的调整作用则是其关键。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只要诊断明确,辨证取穴与手法适当)可以说是一种良性刺激疗法,有益无害。经络学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是针灸治疗、针刺麻醉的依据,但历来对其认识意见分歧,有人认为经络是古人虚构的。经过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了经络感传现象的普查,在63,228人中,感传出现率在12~24%之间者占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还有(包括国外)用皮肤电阻、红外线成相、辐射场照相,以及液晶、组织学检查等技术研究经络的,现已初步证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关于实质的探讨已提出了神经学说、神经一体液学说、经络一皮层一内脏相关学说、生物电学说、类传导学说、脉管学说、场力学说等等。针麻原理,是针刺作用于经穴,在机体内部发生一个从外周到中枢的不同程度,包括致痛与抗痛对立统一的复杂过程,其中涉及神经一体液许多因素。国外有的学者还提出了闸门学说、内啡吹学说等。日本名古屋大学校长高木健太郎说:“过去缺乏交流,没想到中国在内啡吠与针刺镇痛方面的研究做了这么多的工作”。美国高逢田教授说:“没想到中国针灸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基础理论、妇产科临床等广泛的领域,而外国只做了一些经验观察,范围很狭窄。”总之,在针灸研究水平上,我们和国外相接近,但某些方面(临床)则居领先地位。

针灸医学教育与学术情报交流

学术水平的提高与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学术情报交流的关系非常密切,三者不可偏废。可是我国的针灸医学教育,在旧社会极少有专门的学校培养针灸医生,绝大多数是察承师傅心传口授的r,解放后,全国建成十余所中医学院,虽然也把针灸列为必修课,由于课时短、实践多,又加上其它因素干扰,好多学生毕业后不愿作针灸工作。因此使目前针灸医生后继乏人。虽然有一些.单位抽出一定的力量进行针灸针麻研究,但专门的研究机构只有一所,即北京的中医研究院针灸经络研究所,针灸医院至今还没有设立一所。前,部级的针灸杂志只有一种,仅发行两期停刊而至今未复。现在的针灸论文则是通过其它综合医学杂志发表。由于篇幅受到限制,给学术交流带来困难。全国针灸学会于1979年5月成立,专门针灸学术会议只有四次,其规模最大的一次是1979年6月初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应邀有外国代表参加,会议开得很成功,检阅了我国在这一学术领域内的科研成果,与国外学者广泛交流了经验,对我国及世界针灸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外的情况,则与我们迥然不同。仅以日本为例,除东京高等针灸学校已有五卜年的历史外,还有日本针灸理疗学校、东洋针灸专门学校、名古屋针灸学校等二十余所,大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三年后毕业,授于针灸医师职称。日本全国现有针灸医生4一6万名左右。针麻的成功对日本影响很大,1972年东京北里医科大学成立了东洋医学综合研究所,内设针灸专科;1975年成立了针刺研究协会,是由一些高级西医组成,其中有教授十一人、副教授二人,大学校长、院长、研究部长各一人,以及两名针灸专家等,从事针灸研究。日本现有学术刊物十余种,占全世界同类专刊一半以上,有大型学术团体七、八个之多,如:日本针灸学总会、日本针灸治疗学会、日本针灸医师学会等。学术活动异常活跃,仅日本针灸治疗学会每年开一次,至1977年已开了27次。这些学校、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的建立,学术活动的开展,无疑对日本的针灸医学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其它如:朝鲜东医研究所负责中医的研究工作,有工作人员三百余,设有针灸科、经络研究室。法国有两个金针学会,近千名会员,两种针灸杂志。美国有关研究项目200个以上,重点是针刺对机体生理、生化和心理学的影响,编辑三种针灸杂志,其中以美洲“中国医学杂志”最有影响。苏联各地约有200个单位,一千多名医生从事针灸工作。罗马尼亚则更是后起之秀,并渐成针灸学术在东欧的中心。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把针灸列入开发、研究各国传统医学的重点项目等,这些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