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针灸临床论文

针灸临床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16 15:58:40

针灸临床论文

针灸临床论文篇(1)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经验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1.1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1.2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总结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1.3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2.1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作文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崑、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2.2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2.3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4.1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4.2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4.3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论文篇(2)

关键词:针灸 临床研究

在现代科学技术里,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针灸,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与技术研究针灸。由于现代医学与中医学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在强调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针灸研究时,就很容易忽视中医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也就不认真考虑如何体现针灸临床特点的问题。过去几十年的针灸研究经验表明,临床研究如果不重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则其研究结果将难以再返回来指导针灸临床实践由此可见,要想提高针灸研究质量,我们不但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还要重视针灸临床特点的体现,不可偏废。

一、现代针灸临床的特点

1、针灸疗法不同于药物疗法,它不能直接消除病源体,也不能补充机体必不可少的化学成分,而是通过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激发机体固有的防御疾病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以达到医疗和保健的目的。在机体功能正常情况下,药物使用不当,会使机体功能由正常变成不正常,而针灸则不会发生这类问题。在患病的情况下,按照西方医学的观点,同样疾病可以采取事先规定的同样药物处方或同样针灸处方来治疗,而从中医的观点来看,由于病人机体的功能状态不同,表现的症状和证候也就不一样,应该充分考虑病人的个体差异,辩证论治。

2、指导针灸临床的重大理论是经络学说,而经络学说的具体运用则是选取腧穴。腧穴具有双向性调整特性,如百会既治偏瘫,又治四肢痉挛;神门既治失眠,又治嗜眠;天枢既治腹泻,又治便秘;关元既治尿闭,又治遗尿;神阙既治闭经,又治功能性子宫出血。腧穴的这种特性,是它同药物性能的最大差别。

3、气的理论在针灸临床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医认为,机体对针灸的各种放应,就是基于气的运动,而气的运动又同针灸疗效密切相关,所以在临床中就非常注意把握气的动态变化,并且采取候气、得气、守气、引气、行气、调气等不同的针灸操作技术,对气的运动加以调控。即使采用电针或小剂量药物穴位注射治疗,也要先令针下得气,然后再通电或注入药物,否则将会影响疗效。

4、针灸疗效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了病人的个体差异可以影响疗效外,医生选穴是否得当,腧穴定位是否准确,采取的针灸疗法的种类是否对症,刺激参数是否合理,针灸操作技巧是否符合要求,针灸时机是否合适?都足以影响疗效。可见针灸疗法的复杂性远远超过现代物理疗法。

以上四个方面的针灸临床特点表明,针灸疗法不仅同药物疗法有明显差别,而且同现代物理疗法也很不一样。所以在现代针灸研究中,不应该不加区别地照搬现代药物疗法和现代物理疗法的研究方法,而不顾针灸临床特点。

二、采取有效措施,在研究中体现针灸临床特点

现代针灸研究,不仅要采用对研究有用的现代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遵循现代科学研究的一系列规则,如观察对象的纳入排除标准的合理性,观察组与对照间的可比性,观察方法的客观性,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研究结果的可重复性等。问题是在遵循这些规则的针灸研究中,怎样才能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以下谈几点看法。

1、临床研究病例的随机分配,是为了保证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有可比性。可是大多数研究者在对各组基础资料均衡性进行检查时,往往忽略了中医辩证资料的提取与分析。而从中医角度来看,如果缺少辩证资料,则组间的可比性就很难确定。以腧穴贴敷疗法治疗哮喘为例,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寒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效就高;如果观察组的病例多为热证,则腧穴贴敷的疗法就低。可见各组病例的证候如果不均衡将会直接影响研究结果。

2、不论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用于观察组的针灸疗法,都应当充分体现针灸临床特点。可是有些研究者为了控制刺激条件,往往把针灸疗法简单化,如用电针取代丰富多彩的针刺疗法,用电热或化学热取代各种各样的灸疗法,用一病一方取代辩证论治等。结果虽然满足了研究者的课题设计要求,可是却脱离了针灸临床实际,不能确切地反映针灸能够达到的疗效水平。电针、腧穴热疗与一病一方选穴法等,都是针灸临床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整个针灸。要想通过研究确切地评价针灸对某些疾病的疗效,就应在课题设计是全面收集和分析有关文献,从中选出最佳针灸治疗方案,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由有经验的针灸医生担当辩证选穴和针灸操作者。

针灸临床论文篇(3)

[主题词]随机对照试验;针灸学

在中国使用了数千年的针灸医学,目前已经被100多个国家所接受和应用,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医疗卫生的组成部分。至1986年在中国采用针灸治疗的疾病有1116种,查阅统计近5年发表于国内针灸杂志上的针灸临床研究疾病病种,针灸界宣称针灸有效病症超过300种,疗效显著者有100多种。

近年中医学界开始关注迅速崛起与流行的循证医学研究,因为通过循证医学研究的临床结果可以视为真实的证据而被全球临床医生承认而广泛运用,这对推广针灸医学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许多相关介绍论文陆续发表,同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始注重循证医学教育,并进行了专项的针灸临床研究,部分针灸诊疗课题获得资金资助进行随机对照研究(RCT)并通过鉴定。但是依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循证医学”标准,针灸疗效确认为“显著”的只有不到10种病症。面对如此巨大的差异,许多针灸学者开始思考,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循证医学是促进针灸医学发展还是将束缚其发展?

笔者有幸承担了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诊疗方案研究,通过实践循证RCT研究全过程,对此产生了一些认识与看法。

1 分析目前对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认识

针灸医学临床研究证据究竟有多可靠呢?下面是绝大部分系统评价中表明的目前针灸RCT研究中一些比较普遍的缺陷。

(1)对随机分配过程细节描述不足,分配隐藏很少被提到,且经常被错误地理解和运用;

(2)只有不到15%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了盲法,绝大多数研究未能最小程度减小操作者对结果的影响;

(3)样本量的计算很少被报道,样本量通常太小,只有很少的试验样本数大于300;

(4)研究对照组的选择不合理,有大量的试验采用的是另一种疗效未被肯定的中医或西医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组;

(5)干预措施的刺激参数通常被个人经验主观个体化,不易被扩大成一个标准的协议,重复率较低,不易临床推广;

(6)约多于一半的RCT没有报道基线的特征,或基线数据(年龄、性别等)没有被充分地罗列出来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发生的不确定;

(7)只有很少的针灸疗效评价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疗效指标很少被量化报道;

(8)试验对象的脱落和患者的依从性很少被考虑和解释,针灸疗效缺乏长期的随访论证,统计分析和试验结果的解释不准确;

(9)有相当数量的试验是以短篇报道的形式发表,其中的大多数试验宣称其验证的治疗方法是有效的,从而暗示有较普遍的发表偏倚的存在。

正是由于针灸研究具有上述缺陷,所以针对针灸研究的普遍结论是:“目前只有很少的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针灸有效,由于方法学基础薄弱和可供检验的假设缺乏,所以得到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显得遥不可及。”

目前中医针灸学界领域内对此的解释是,针灸是一个与多专业应用交叉的复合型学科,现在的针灸随机对照试验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一些特殊性,在不领会针灸本身特征的基础上,把一些通用的原则强加于另外一种理论体系的研究上,这种忽视其复杂性的结果使大家对针灸疗效产生错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可能不是发掘针灸全部潜能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研究的结果可能并不只贬低了作为治病手段的针刺或艾灸,而是整个针灸医学。所以,国内有学者开始质疑对循证医学评价方法学全套亦步亦趋地应用于针灸医学是否合适,提出中医针灸医学的临床知识是否可以完全依照循证医学的格式去评价和审核吗?

2 实践中的困惑与疑问

针对上述问题与争论,我们在进行课题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注意。针灸医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其研究范围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临床医疗行为,而并非简单的针刺体表的某一部位的一种医疗手段。一个完整的针灸医疗活动包括“理(中医的理论)、法(中医学治法)、穴(在理指导下的辨证取穴)、术(在理、穴基础上的针对性操作)”4个步骤。所以在全盘按照循证医学方法论设计临床研究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笔者认为这可能造成了最后结论的部分研究质疑点,包括以下几点:

(1)中医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人体正气与邪气不断交争的表现,为此提出相对应的反映疾病动态特色的临床理论――辨证论治。而目前西医的研究方法多在遵循接受单一的病理定义,将病理改变禁锢在一个相对静态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承认疾病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现在借鉴的研究方法似乎不能体现疾病动态特色,具体表现在研究中很难确定标准的治疗记录。

(2)在确定纳入研究对象并随机化分组上,牺牲了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即患者连续的病理生理和环境因素的改变引起的病理状态的改变在研究中应该被考虑。事实上,如果考虑到这些变量因素,研究就几乎不可能随机化分组,因为很少有共性的患者。纳入标准的模糊使得大多数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从一开始就可能偏离中医的理论,以致在以后的疗效评判时很难说明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针灸RCT纳入标准都采取两种模式,即“西医辨病”或(和)“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前者强调所有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但此种矛盾认识基于西医理论,而治疗却依据中医理论观念;后者虽既强调研究对象符合某种疾病诊断标准也就是满足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西医),同时也强调了疾病发生发展的现阶段主要矛盾(中医),但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认识的起点不一致,可能无法有交叉结合点,这种研究模式结论事实上并没有客观划定这种治疗方案自身的适用边界,它究竟能治哪些疾病。因此这种模式虽然强调了中西医学各自的特色,但事实上并不能提高针灸临床研究质量,进而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3)几乎也不可能有双盲的使用。一般来说,在一项针刺治疗过程中很难使针灸医生和患者实现双盲。事实上,针灸医生应该清楚患者真实的病情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以取得最佳疗效。如果使针灸操作者处于盲态则可能使操作者本应该知道的必要的信息来源无法得到而不能采取正确的辨证施治,这可能不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4)过度的标准化操作可能使针灸治疗作用失去更多。因为忽视了或者没有深入研究操作者的背景技术和个性特征,事实等于忽视了针灸治疗中的“治神”特点,这对治疗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同时也

使许多在针灸经络腧穴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医疗行为受到影响。

通过实践,以目前的循证医学方法研究针灸临床疗效,笔者也认为由于忽视了针灸医学本身的很多特性,所以可能牺牲了针灸治疗潜能从而造成目前的争论。

3 体会与建议

尽管针灸临床试验有着其方法学上的先天局限,证明针灸有效病症证据不足,但令人困惑的是低质量的研究水平却很难掩饰住每天日常临床工作中所取得的针灸医疗成就。在很容易找到针灸医学研究的缺点以后,怎样理解针灸医学而不仅仅是批评和指责。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一些问题可以通过提高针灸临床工作者的科研知识水平得到改进,如①盲法的运用,双盲不易做到,但研究结论的第三者盲法判效及公正的第三单位的统计分析可能使结论更为公正;②研究的随机分配方法、对照组选择均可以通过与专业设计人员紧密合作得到一定改善;③在进行成功的RCT研究之前推荐先期进行观察性的研究,目的是获得可靠的关于治疗类型、病例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以及相关的副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而不是从理论上推论就可以进行临床研究。

同时,笔者认为针灸医学是一门以技术特点为分类原则的多学科交叉的专科医学。由于针灸理论建立受东方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其理论基础不能用西医学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所解释,其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与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西方医学有很大的不同。在提高针灸研究者素质、完善基本研究方法的同时,为使针灸领域进行更趋合理的科学研究,针灸界未来应在更好地理解针灸学特性基础上在以下方面努力开展研究,探讨符合针灸医学特点的研究方法。

(1)怎样做到真正地病证结合即在中NN论指导下对疾病各种矛盾认识的统一。事实上西医细致诊断也不以辨病为自限,例如休克是综合性的病症,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过敏性休克、心力衰竭性休克等,治则亦不相同。所以,积极探讨中医对疾病的基本矛盾认识,借鉴西医名词,装入中医内涵,以利于交流与推广,需要我们临床工作者对疾病进行努力探讨,以找到一个为某具体疾病的辨证方案指南。

(2)怎样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在RCT试验中去量化各种操作方法,尤其是针刺深度的选择及刺激量的确定。由于干预措施本身的特殊性,所以针灸随机对照试验比其他干预措施研究更困难,研究方法学上更具挑战性。事实上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术”是在根据中医病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确定的,一般原则“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素问・刺要论》),即是根据中医理论确定研究疾病病位是在“皮、肉、筋、脉、骨”的哪一个层次,并最终确定针刺深度及不同层次的刺激量。这种针刺深度选择,笔者认为较之目前统一规定针刺人皮多少厘米的硬性规定,更符合针灸治疗的辨证体系,更容易使中医针灸学界接受,也更体现因人制宜的中医原则。因为一个肥胖的患者与一个瘦小患者针刺同样深度最后疗效结果就可能不同。

(3)怎样评价针灸诊疗者的素质以确保所进行的是真实可靠的针灸治疗活动。针灸操作包含的不仅仅是针刺或艾灸的过程,而且还包含了患者对针灸医师的认同。笔者认为,需要尽快建立针灸住院医生与专科医生培养体系与认证体系,这将有助于推进针灸从业人员的整体内在素质,提高从业人员的针灸职业荣誉感,从而提高研究的品质。

4 结束语

针灸临床论文篇(4)

【关键词】 针灸疗法;急症;发展策略

历代医家在针灸治疗急症的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当今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笔者通过回顾针灸治疗急症的发展历程,对当前的现状作初步分析,冀望能对针灸治疗急症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1 历史回顾

1.1 适应症

《内经》所载病症中,针灸治疗急症达30多种。明代,《神应经》所载针灸治疗的病症中,急症约占2/3。杨继洲在总结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立针灸治证89种[1],基本上概括了针灸治疗的急性病种。清代医家对一些急性温热病证逐步采用针灸治疗,并获得较好的效果,如瘟疫“热入血室,发黄,身如烟薰,目如金色,口燥而热结,砭刺曲池出恶血,或用锋针刺肘中曲泽之大络,使邪毒随恶血出,极效”[2]。一些历代记载多属不治的凶险重症逐渐使之成为可治,如疔疮走黄“毒气内攻,走黄不住,疮必塌陷,按经寻之,有一芒刺直竖,乃是疔苗,急用针刺出恶血。即在刺处,用艾灸三壮,以宣余毒”[2]。杜氏等[3]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1978-2005年的针灸临床疗效观察类论文报道的病症按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出16类针灸病谱461种,其中急症占26%,病种涉及内、外、儿、妇、五官各科。

1.2 用具

生产力发展自然而然推动了针灸器具的革新,针灸治疗急症的方式也随之多样化。针具由粗到细,由砭石、竹针、骨针到金属制作的九针,再到目前普遍运用的不锈钢针,逐步精巧细微。灸材则从单纯用艾叶到掺入硫磺、雄黄、麝香等材料,继而衍生出硫磺灸、桑枝灸、药锭灸等灸法。相应地,针灸技术方法也由简到繁,以便适应临床的发展。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是我国论述危重急症治疗的较早专著,其中隔蒜、隔盐等隔物灸法治疗痈疽、犬咬伤等病症很受后世医家推崇。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记载产后小便不通、腹胀如鼓,用隔盐灸。明代出现的艾卷灸如太乙神针、雷火神针等常用于急症治疗,因其热力和施灸时间可以调节,一直沿用至今。近现代为了适应急症的救治特点,临床工作者结合现代科技成果对传统针灸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丰富了传统针灸方法,如李氏等[4]运用红外温针配合超微粉碎麻术散治疗痛风;边氏[5]采用针刺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急性乳腺炎初期;孙氏等[6]采用电针加水针和耳针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等。

1.3 手法

《内经》、《难经》中有大量论述针刺手法和操作技术的篇幅,奠定了针刺手法的基础,为后世进行手法变革提供了依据。金元明时期是针刺手法的昌盛阶段。窦汉卿提倡寒热补泻、手指补泻以及十四字手法;泉石心《金针赋》倡“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这些对提高急症针刺疗效极具意义。杨继洲《针灸大成》中的“十二字针法”和“下手八法”是对单式手法的归纳总结。杨氏对针刺轻重和补泻手法的关系也颇有研究,他分析针刺人中等穴对中风不省人事无效的情况后认为:“针力不到,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或去针速,故不效也。”在急症应用中,针灸手法多为泻法,或以泻法为主兼用补法,如透天凉适用于“风痰壅盛、中风、癫狂、疟疾等一切热症”,龙虎交腾法能“治损逆赤眼,痈肿初起”等。清代医家对刺灸之法也有所发挥,如用刺血法治疗急痧将死。

灸治急症方面,则出现了适宜于急性痈毒的黄蜡灸、豆豉饼灸、鸡子灸等法[1]。张景岳在灸治急症的壮数上也提出“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不可拘定壮数”,如能“前后相催,其效尤速”。当代针灸学家石学敏院士率先在针灸界提出了“针刺手法量学”。他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通过严谨的实验研究,提出将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及两次针刺间隔时间作为针刺手法量学的四大要素,使针刺疗法更具有规范性、可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1.4 理论研究

宋代窦材提出灸可扶阳保本,认为人以阳气为本,灸治可资生阳气,从理论上初步说明了灸法防急症的机制。金元时期,各派医家在运用刺血疗法治疗急症的同时对其机理也进行了探讨。李东垣和朱丹溪主张“刺血祛瘀”;刘河间主张“刺血清热”;张从正主张“刺血解表”。另外,这一时期灸治热证的提出和运用也打破了张仲景“三阴宜灸”的传统理法。刘完素以灸百会、大椎治疗发热;刘河间亦明确主张灸能泻热,可治疗急性发热病症等。明代李梴首先对灸治机理作出较全面概括,而张景岳说得更为明确:“凡用灸者,所以散寒邪,除阴毒,开郁破滞,助气回阳,火力若到,功非浅鲜”,假如“痈疽为患,无非血气壅滞,留结不行之所致,凡大结大滞者,最不易散,必欲散之,非籍火力不能速也”。然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前人对针灸治疗急症机理的探讨终究比较笼统。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科研工作者们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实验研究,从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角度对针灸治疗急症的机理进行探索,使其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大样本、多中心对照观察成为现代针灸治疗急症证实疗效的主要手段。王氏等[7]对来自3个中心共276例产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在静脉滴注催产素的基础上加电针合谷对子宫收缩乏力的总有效率为97.1%;蔡氏等[8]通过对20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发现针刺“清喘”穴能显著改善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喘息症状,且起效快;许氏等[9]观察了80例房颤及房扑患者复律情况及安全性,结果表明,针刺是一种快速转复阵发性房颤、房扑的安全、有效疗法。

2 发展策略

2.1 构建新的急症针灸理论体系

由于针灸学一直未能突破传统理论框架的束缚,以致有关急症针灸的主要理论研究还停留在传统针灸经络理论层面。虽然近年来关于针灸治疗急症的机理研究迅速增加,但总体上看却过细、过杂,对宏观的、关键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少。尽管历代医家经验是宝贵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现象不能用已有的理论解释时,就需要广大研究者大胆地进行理论创新以适应现代针灸治疗急症的发展。

2.2 推动针灸治疗急症的标准化、规范化进程

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已肯定了针灸对多种急性病症的有效性、安全性。但为何针灸至今还未被列入急症的常规治疗措施呢?根结就在于其治疗缺乏相关标准和规范。针灸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特殊的人文背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施术者的技术水平和流派等因素,导致针灸治疗急症的规范化研究面临一系列特殊问题。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取穴标准和诊断标准(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标准);制定基本固定的针灸处方(含相对稳定的加减);采用相对固定的针灸方法。

2.3 合理、大胆地推广针灸治疗急症的临床运用

随着国家对公民医疗投入的加大和行业内部的整治,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法是大势所趋。针灸在治疗急症中表现出的简、便、效、廉等也成为其未来得到推广应用的优势。为此,医疗系统应加大相关从业者急症针灸的培训,培养具有针灸科研、临床能力的综合性中医急诊人才,及时地将科研成果反馈到临床上,采用高新技术开发新一代的针灸器械。

2.4 积极寻求针灸治疗急症临床研究新方法

近年来,针灸治疗急症的临床试验逐渐采用国际公认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RCT)方法。但中医辨证论治,因人、因时、因地综合治疗,常使研究结果难以重复。数据统计亦是针灸治疗急症研究的一大挑战。这些都成为针灸治疗急症研究运用RCT原则的阻碍因素。我们应在发挥中医治疗优势的同时,提高中医诊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探索新的可被接受的对照方案,针对中医的复杂性发展新的统计模型。为此,有必要组织包括针灸/中医与西医专家在内的多学科交叉研究团队,建立一种准备充分、设计严谨、循序渐进的临床研究体系。

2.5 增进针灸治疗急症的国际学术交流

各国对针灸的相关投入很多,但中西方研究的侧重点却不同[10-11]。差异就意味着优劣共存,而有效地交流才能使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培养掌握双语甚至多语、熟悉中西方文化背景的综合型针灸人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语言冲突[12]等问题带来的交流障碍,进而有效促进急症针灸的传播,增强国际间急症针灸的学术交流。

在新的时期,只有针灸工作者和各学科(特别是临床学科)工作者紧密合作,坚持实践,开阔思路,多寻途径,才能推动现代急症针灸的发展。在日益崇尚自然疗法的今天,我们期待着针灸疗法在急症治疗中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张 仁.实用急症针灸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17.

[2] 清·李学川.针灸逢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2,60.

[3] 杜元灏,李 晶,孙冬纬,等.中国现代针灸病谱的研究[J].中国针灸, 2007,27(5):373.

[4] 李成东,高 良,游国师,等.红外温针配合超微粉碎麻术散治疗痛风122例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08,30(12):1204.

[5] 边志敏.针灸配合微波治疗仪治疗初期急性乳腺炎[J].山西中医, 2009,25(2):50.

[6] 孙 珊,黄庆生.针灸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36例[J].光明中医,2009,24(5):16.

[7] 王 兵,刘家瑛,韩 颖,等.电针合谷对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宫缩时间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12):843.

[8] 蔡志红,董宇翔,刘 放,等.针刺“清喘穴”即刻止喘多中心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6):383.

[9] 许宏珂,张月峰.针刺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2007,27(2):96.

[10] 王振谊.中医在法国[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2):190-193.

针灸临床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R272.9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107-02

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中医将其辨证分为“实秘”和“虚秘”。现代医学则有器质性便秘和功能性便秘之分,临床将功能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混合型。现代针灸临床治疗的便秘以功能性便秘为主。因便秘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不明确,其治疗也莫衷一是,针灸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只是现有的临床研究缺乏统一公认的适应症、取穴、操作方法[1]。就其选穴而言,各家思路各不相同。笔者基于文献对针灸临床选穴思路进行整理,以期对临床治疗有所裨益。

1 选取高频使用的穴位

这种选穴思路是总结既往某时间段内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将其归纳为主处方,建议临床使用。黄氏[2]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天枢、足三里、耳(穴)大肠、大肠俞应用频次最高,提出天枢、足三里可作为针灸治疗便秘基础方,并随症选穴。王氏等[3]采用同一方法分析后认为,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最常用的穴位是天枢、大肠俞、足三里、支沟、上巨虚。还有人用计量学方法对古代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进行了分析,并找出其使用频次最高的穴位[4]。

2 辨证取穴

这种选穴思路是依据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的方法,对“便秘”加以分型,加减穴位进行治疗;或是将功能性便秘的现代医学分型认识体现于针灸治疗过程中,指出某种亚型的功能性便秘选穴治疗的特殊之处。如巫氏等[5]临床研究以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大肠俞、四神聪为主穴,肠道实热配合谷、曲池;肠道气滞则配中脘、阳陵泉、行间,脾肾阳虚则配照海、关元,脾虚气弱则配脾俞、气海,阴虚肠燥则配三阴交、太溪。曹氏[6]以天枢、足三里、合谷、上巨虚、支沟、照海为主穴,热秘加太冲、曲池,气秘加中脘、阳陵泉,冷秘加神阙、关元,虚秘加脾俞、气海。这两者都是典型的辨证取穴的体现。张氏等[7]研究了督脉与某些功能性便秘之间的关系,指出部分常规针刺治疗无效的功能性便秘患者若其督脉有压痛点,采用针刺督脉反应点治疗的思路。王氏等[8]采用深刺中、下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强调手法以深刺为主,但其前提是治疗功能性便秘中的特殊类型――盆底失弛缓型便秘,更强调了疾病类型的特殊性,也是分型论治的一种体现。而陈氏等[9]建议针灸治疗功能便秘选穴的过程中可适当选用督脉的穴位,特别是头部的穴位,以调节情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也是基于功能性便秘患者多伴抑郁情绪这一特殊表型提出的针灸选穴思路。

3 选取大肠相关特定穴

此类选穴思路围绕功能性便秘的病位在大肠这一基本特性,以大肠相关的特定穴为主拟定处方。如Li等[10]以大肠的俞募穴、大肠经的合穴以及两者配伍与莫沙必利对比,观察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效果。Zhang等[11]用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治疗功能性便秘,其中天枢为大肠的募穴,上巨虚为大肠的下合穴,大肠俞为大肠的背俞穴,仅有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而“大肠小肠同归于胃”,大肠病变取足三里也不为过。金氏等[12]用天枢、气海、上巨虚、中、下、大肠俞治疗慢性便秘则以特定穴结合局部选穴为治疗思路,其中,天枢、上巨虚、大肠俞分别为大肠的募穴、下合穴、背俞穴;气海、中、下则主要考虑其位于腹部、骶部,可治疗盆腔内大肠病变。丁氏等[13]研究也是以特定穴为主,远近配合选用天枢、大横、腹结、气海、关元、足三里、上巨虚及大肠俞、肾俞、八、四神聪等综合治疗。丁氏等[14]选用天枢(双),左侧水道、归来及其外开2寸,上巨虚(双),酌情加减足三里、丰隆治疗慢传输型便秘也是此类选穴思路。

4 加强局部刺激

丁氏[15]针灸治疗排便推进力不足型便秘以长强、膀胱俞、中、大肠俞、殷门为主,选穴围绕腰骶部局部。而刘氏等[16]以天枢、大横、水道、归来治疗老年性便秘,选取的则全是腹部的穴位。此二者一后一前,其用意均在于加强局部刺激。王氏等[17]观察深刺天枢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效果,其选穴治疗思路本是大肠募穴,属于特定穴治疗的范畴,沿袭刘氏等[18]的治疗思路,但其深刺的手法强调了透腹膜,直接刺激肠壁,更突出了其局部刺激的特点;而林氏等[19]对深刺天枢治疗功能性便秘的分析更表明了此特点。

5 小结

综上所述,对于功能性便秘的针灸治疗虽然有效,但由于临床缺乏统一的规范,在针灸选穴思路上,今后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研究。首先是中西医诊断标准相结合。研究过程中除了统一诊断标准、治疗思路和评价标准之外,考虑依据功能性便秘亚型的不同临床表现,分析其中医证型特点,分型选穴组方,进行规模研究,这样既使研究结果能被国际医学界所接受,也未脱离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值得一试。其次是便秘治疗的中医标准化。中医标准化是近年中医研究领域较多讨论的话题,对“便秘”从“病名”到“临床表现”、“证型”、“取穴”、“治疗方法”、“评价标准”,结合中医传统理论,制定相应标准,对针灸选穴进行系统化标准化研究,以促进本病的认识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蒋亚文,王玲玲.针灸治疗慢性便秘现状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49(5):45-46.

[2] 黄琴峰.针灸治疗便秘临床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3):368-369.

[3] 王成伟,李宁,毛兵.针灸治疗慢性便秘文献计量学研究与评价[J].华西医学,2010,25(3):484-486.

[4] 王韵,裴蓓,张维.针灸治疗便秘古代文献研究初探[J].针灸临床杂志, 2011,27(8):67-69.

[5] 巫秀义,张栋梁,付亚平,等.针灸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5):793-794.

[6] 曹杰.电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 34(4):68.

[7] 张晨静,王玲玲,丁曙晴,等.慢性便秘患者督脉脊柱段压痛点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6):7-9.

[8] 王丽娟,王玲玲,张晨静.深刺中、下穴治疗盆底失弛缓型便秘[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27-29.

[9] 陈采益,林栋,张学君.针灸“调神”论治功能性便秘的思路探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4):13-15.

[10] Li Y, Zheng H, Zeng F, et al. Use acupuncture to treat functional constipation: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Trials,2012,13:104.

[11] Zhang CX, Qin YM. Study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cupuncture for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constipation[J]. 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0,20(3):6-12.

[12] 金洵,丁义江,王玲玲,等.针刺治疗慢性便秘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10,30(2):97-101.

[13] 丁曙晴,丁义江,王小峰,等.针灸治疗结肠慢传输性便秘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11):1031-1034.

[14] 丁杰,刘树军.穴位埋线治疗慢传输型便秘50例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5):218-219.

[15] 丁照亮.对排便推进力不足型便秘的认识及针刺治疗[J].吉林中医药,2011,31(5):418-420.

[16] 刘硕,刘冰,李凌霞,等.针灸治疗老年性便秘36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2):83.

[17] 王成伟,何洪波,李宁,等.电针深刺天枢穴治疗功能性便秘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0,30(9):705-708.

[18] 刘志顺,郑成哲,张维,等.深刺天枢治疗老年性便秘近期观察[J].中国针灸,2004,24(3):155-156.

针灸临床论文篇(6)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进展

周围性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疾病,故称“口眼歪斜”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1]又称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疗法较好的治疗作用,现就近年针灸治疗这一疾病的情况予以综述。

1介入时间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 但在针刺治疗的时机上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焦点集中在周围性面瘫的急性期是否介入针灸治疗。

高小爱[2]认为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介入针灸治疗能给予面神经良性刺激,认为针灸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最佳时期是急性期。陈啸峰[3]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 对照组给予TDF灯照射, 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及平均治愈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韩为等[4]将发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分为发展期组、静止期组与恢复期组,3组均予相同针灸治疗,于临床治愈或治疗20次后再次评分判定疗效,结果发展期组显效率明显优于静止期组和恢复期(P < 0.05)。张冲等[5]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 CNKI) 全文数据库文献, 以周围性面瘫、针刺、治疗时机、针刺时机为检索词,得出结论急性期介入针刺治疗有利于提高疗效。

2 针刺持续时间

2.1针刺与电针

马红涛[6]等采用主穴为患侧腧穴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翳风、水沟、颧髎、下关、承浆,健侧合谷治疗周围性面瘫,治疗组采用电针,对照组使用普通针刺,结论显示电针组治疗面瘫的痊愈显效率明显优于针刺组。张中一等[7]将65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电针组27例,在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对照组26例,予单纯针刺治疗,两组取穴一致,治疗周期为28d;结论显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可以运用电针,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能明显加速面神经传导和面神经功能恢复,缩短痊愈所需天数。

2.2 针刺与温针灸

刘兴勤[8]取患侧攒竹、阳白、丝竹空、太阳、四白、迎香及健侧合谷穴,治疗组中下关、 翳风穴毫针直剌,得气施温针灸,其余诸穴实刺法得气后平补平泻;对照组取穴与治疗组取穴相同, 穴位实刺法得气后平补平泻,结果比较温针灸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 05)。石育才等[9]采取治疗组翳风、下关行温针灸 ;对照组于攒竹、阳白加一组电针,地仓、颊车加一组电针两组,3个疗程后评定得出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优于电针治疗。

2.3 分期针灸治疗

徐志凤、陈国华[10]把患者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急性期患者面部穴位取患侧翳风、地仓、颊车 阳白、下关、太阳、颧髎穴、攒竹、迎香、口禾髎、承浆,合谷穴取对侧;静止期患者面部穴位取患侧,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颧髎、阳白、下关、攒竹、迎香、口禾髎、承浆、翳风、合谷;恢复期患者主穴基础上加足三里面部穴位取患侧地仓透颊车、太阳透颧髎、阳白、下关、攒竹、迎香、口禾髎、承浆,翳风取患侧、合谷取双侧。谷文英[11]等把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恢复期、恢复后期和后遗症期谷氏在急性期针刺取穴以循经远端穴为主;恢复期时针刺取穴以局部为主;恢复后期,取穴以局部为主,辅以背腧穴、原穴、募穴、合谷等特定穴,针刺以透穴为主;后遗症期,取以患侧局部穴为主。向进等[12]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在急性期予以毛刺治疗,恢复期采用电针治疗的分期针灸治疗。

3 体会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中医学认为是由于正气虚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侵袭面部阳明、少阳经脉, 致经络气血阻滞, 面部肌肉筋脉失于气血濡养,经脉纵缓不收而发病。针刺具有调和阴阳 疏通经络之功,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在治疗面瘫方面疗效肯定、优势显著、无毒副作用,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4 展望

在上述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中,任何一种方法都有它的特色,我们应该努力寻找效果最确切的方法或组合。同时,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做为临床实践提供最可靠的研究依据, 但是目前,针灸治疗面瘫的系统评价己经完成,其结果虽然是针灸治疗面瘫己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临床随机对照性试验研究质量水平偏低及可信性较低,无法提高面瘫治疗面瘫有效的可信性证据。所以,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是摆在针灸界艰巨而必须的一项任务。

参考资料:

[1].王维治 , 罗祖明 . 神经病学 [M].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5版:90

[2].高小爱. 针刺治疗不同时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 2007(12)

[3].陈啸峰. 针刺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55例[J]. 针灸临床杂志. 2009(09)

[4].韩为,王颖,张国庆,杨骏.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时效性研究[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06:515-517

[5].张冲,万军. 周围性面瘫针刺时机临床循证分析[J]. 中国针灸. 2011(01)

[6].马红涛,王炜,王卓文. 电针及穴位贴片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 [J]. 针灸临床杂.2012.11

[7].张中一,刘茵. 电针干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09(09)

[8].刘兴勤. 温针灸为主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 [J]. 针灸临床杂志, 2009.08

[9].石育才,张东升;夏勇江;魏子;.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31例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01

[10].徐志凤,陈国华. 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 四川中医. 2011(04)

针灸临床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5―0029―01

针灸处方,是针灸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临床疗效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针灸处方的配伍与应用。面对疾病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应按照中医、针灸的理、法、方、穴理论进行辨证思维,然后拟出切合病证的针灸处方。现结合笔者从事针灸临床及教学的心得体会谈谈针灸处方配穴的辨证思维。

1、以经络辨证为基础

针灸属外治法,它是以腧穴为作用点,以经络为通路,以调节脏腑经络气血为目的的治疗方法。它的应用范围不仅是发生于外的肢体肌肉、关节、器官的病症,而且对在内脏腑的病症及因脏腑功能异常所引起的相关的病症,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其奏效的关键,在于经络学说的相关理论,以经络辨证为主体。如治疗头痛有太阳、少阳、阳明、厥阴之分,除在局部取穴之外,要循经远端配穴;而太冲治疗面瘫,也是以经络理论为基础的。至于对内脏疾病的治疗与调节,均立足于经脉所属、所络及循行所过、所系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配穴。因此说经络辨证是指导针灸配穴的基础、主体。

2、以脏腑辨证为指导

针灸虽然属于外治法,但是它对在内的脏腑、以及全身功能的调节作用也很明确。其原理固然离不开经络理论,然而,准确的脏腑辨证,同样极为重要。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

2.1指导辨证循经取穴 此为针灸运用脏腑辨证的基本内容。基于脏腑、经络、腧穴相关的学说,在某一脏腑病变时,取与之隶属的经脉上的腧穴治疗。如胁痛(胆囊炎),取胆经的经穴;哮喘属肺的病变,取肺经经穴等。

2.2指导灵活配穴 此为脏腑辨证在针灸临床中的较高境界。虽然针灸取穴时,基本都遵循局部(邻近)、循经远端取穴的规律,可是,具体选择什么穴位,都体现了辨证施治的理论。这体现在特定穴的应用上。如:治疗五脏病时,多取相应经脉的原穴,同时配合俞募配穴;治疗六腑病时多取募穴和下合穴;而脏腑兼证或表里经同病时,取络穴或原络配穴。更具临床指导意义的是,在治疗某些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时,依据脏腑辨证进行配穴,如治疗三叉神经痛,取内庭清泻胃火;治疗眩晕(高血压)时,配太溪、太冲而滋阴潜阳,平肝熄风。

2.3指导针刺补泻 此方面的应用不单纯体现在辨脏腑虚实之后决定补泻方法,而对选穴、配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如:利用五输穴进行本经补泻、异经补泻,使“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在针灸临床中得到具体体现。

3、针对病因、病机论治

3.1对因论治针灸治疗疾病,是通过调节阴阳,疏通经络而达到治疗目的的。如《灵枢・根结》篇说:“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从而“真气得安,邪气乃去”。其组方遵循“治病必求其本”的基本原则。所谓本,一般是指引起疾病的原因,因此针刺治疗,选穴组方,必须针对病因选穴。如泄泻,属脾肾阳虚者,当健脾胃、补肾阳,针脾俞、肾俞、灸关元、气海等;若感受秽浊,宜在井穴或其它经穴(委中、尺泽)放血。只有依照对因论治的原则进行组方,才能真正达到邪去正安、阴阳调和的目的。

3.2对机论治所谓机,是指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在揭示疾病本质的同时,说明了邪正盛衰和阴阳变化。相同的病因在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中,可以产生不同的病机;而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阶段亦可产生相同的病机,故而针刺组方应随着病机的变化而选用不同的腧穴,即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如风寒外侵,一般应祛风散寒。但其病机变化很多,产生的病证各不相同。若致脑络不畅而头痛者则需通络止痛,选用风池、太阳等;若致肺失清肃而咳嗽则宜针肺俞、列缺、合谷等宣降肺气等。针对病机选穴是针灸组方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原则。

4、主辅相配,照顾全局

临床用药上有君臣佐使之分,针灸亦有主穴配穴之分。针灸处方是根据病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配伍而组成的。人云“用药如用兵”,同理亦可言“用针如用兵”。因此在临证中要注重针灸处方配穴的先后主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