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外贸年中总结

外贸年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9 07:31:20

外贸年中总结

外贸年中总结篇(1)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贸易因素;政策建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29

[中图分类号]F832.6;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的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我国的经济力量极不相称。跨境结算主要是为对外贸易服务,通过从贸易角度分析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政策,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可选择的计价形式有3种:出口国货币计价(Producer's Currency Pricing,PCP)、进口国货币计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第三国货币计价即工具货币计价(Vechile Currency Pricing,VCP)。Grassman通过利用1968年瑞典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对其国际贸易计价货币进行研究而提出了“Grassman法则”,即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使用最多的计价货币是商品生产国的货币,其次是进口国的货币,很少使用第三国货币计价。Ligthart等则在Grassman规则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3个程式化的事实:工业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其次为LCP;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或是VCP;同类型商品贸易主要使用美元或其他工具货币计价,但不同类型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Page进一步验证了Grassman法则的适用性,并发现了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更多规律:①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发达国家的货币占据了主导地位;②在发达国家之间,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与结算货币的选择密切相关;③大宗初级商品一般采用少数几种货币计价结算,而美元则是首选货币。

国内学者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实施后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陈红泉认为人民币结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民币结算存在进出口结构失衡、地区结构失衡等。王朝勇、孙延风等认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现在存在着结算规模依然偏小、我国企业话语权与议价能力薄弱、人民币境外流动清算系统尚未启用等问题,这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现状

1.1 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

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开启,但初期整体规模不容乐观。试点首年年末,银行累计为365家试点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笔,总金额仅为35.8亿元。2010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人民币跨境结算境外区域开始向东南亚地区扩张,结算规模持续增长,2010年上半年的结算金额就接近上年的20倍,达到925亿元。随着2010年6月试点范围和贸易结算范围的扩大以及各项试点配套政策的日益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进入迅速增长的阶段,于该年年底达到3 414.3亿元人民币,出口试点企业的数量也增加至67 724家。

2011年和2012年,结算试点范围全部放开且取消了出口试点企业的限制,人民币跨境结算迎来了强势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除2011年第三、第四季度的小幅回落以外,基本维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13年第四季度跨境贸易结算金额达1.46万亿元人民币,占当期进出口总额的21.76%。2014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6.5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加了41.61%,2014年以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大量增加。

图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2010年1季度-2014年4季度)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断发展,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据全世界银行间金融电信学会(SWIFT),截至2015年1月,人民币全球付款价值不断取得新高,以2.06%的全球占有率紧随市场份额为2.79%的日元,位列第五名。而在2014年1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39%,全球排名第7位。而且截至2014年12月,人民币在信用证支付中所占比例由2013年7.32%上升至9.43%,超过欧元的6.45%,成为信用证支付中第二常用货币。人民币在支付市场上地位的上升,表明人民币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使用比例不断增加,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也逐步提高。

1.2 人民币结算的商品结构

作为进出口贸易中的两大部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人民币结算量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货物贸易为199.9亿元人民币,占一季度总量的91.1%,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仅为19.5亿人民币,比例为8.9%。2011全年的货物贸易为15 600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为5 512.7亿元人民币。2012年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总额为20 600亿元人民币,较之2011年增加了32.1%;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总额为8 752亿元人民币,比2011年增加了58.76%,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增加的幅度超过了货物贸易增加的幅度。而2014年以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总额达到了59 000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贸易额为6 565亿元人民币(见图2)。

图2 2010年-2014年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总量变化

数据来源:历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特点

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仍十分有限。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占全年对外贸易额的17.9%,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为264 334.6亿元人民币,而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金额仅为65 565亿元人民币,只占到当年贸易总额的24.8%。

人民币结算商品结构失衡。2010年第一季度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199.9亿元人民币,占人民币结算总额91%,服务贸易及其他仅占9%;到2014年第四季度,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15 900亿元,占人民币结算总额的90.8%,服务贸易及其他占9.2%,但其总额为1 609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结算区域发展不平衡。首先,从境内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跨境贸易结算经历了从2009年7月开始试点的上海、广州、深圳、东莞4个城市到2010年6月扩大至全国20个省市再到2011年8月扩展至全国所有地区的过程。从试点以来至2011年6月,东部地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达13 461.02亿元,而中西部仅分别为324.5亿元和889.4亿元。东部地区结算金额是中部和西部结算金额的41.5倍和15.1倍。

人民币结算收付结构逐渐趋向平衡。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2011年第一、二、三、四季度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比分别为1∶5、1 ∶1.29、1 ∶1.67、1 ∶1.7。这说明在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的结算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之后跨境贸人民币结算收付比一般都维持在1 ∶1.5左右,2014年第一、二、三、四季度的收付比分别为1∶2、1∶1.66、1∶ 1.36、1∶ 1.24,人民币结算收付金额趋向平衡(见图3)。

3 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贸易因素分析

3.1 贸易规模对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贸易规模是一国货币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重要条件。贸易规模的增加会带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贸易额增长放缓或退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必定会下降。

3.1.1 贸易规模的扩大为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基础

根据计价货币选择理论,出口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越大,出口商就越能在国际贸易结算的货币选择权上占有有利地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4.3%上升到2014年的12.2%,总额增长了接近9倍。如图4所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除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略有下降外,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14年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64 300亿元人民币。而且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增长率大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一国贸易总量占世界贸易总量之比重(世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只是该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从历史经验上看,货币的先发优势和惯性影响力巨大。英国从二战后就不再是贸易大国和经济大国,但英镑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和德国先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两国的贸易主要用美元进行结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人民币结算才刚刚开始,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并不大。

3.1.2 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偏低限制了人民币结算规模

Bacchetta认为出口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越大,出口商就越能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居于有利地位。我国已是第一贸易大国,据2011年统计,我国是124个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比例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4.3%到2014年占世界总出口比例的12.2%(见图5)。但当时英国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有力地支撑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二战之后初期,美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当时西方国家的45%,也促使了美元霸权的产生。我国的贸易份额占世界的比重还较低,对于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支持并不够。

3.2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比例。我国的服务贸易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鲜活力,现在服务贸易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相当一部分比例,但与货物贸易相比,比例依然较小,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例依然不协调。

如图5所示,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8%,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2.2%;到2013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5%,货物进出口总额比重为88.5%。虽然服务贸易的比重增长缓慢,但绝对数额增加的很快。199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98亿美元,2013年就达到了5 396亿美元。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比例不断调整优化,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极大促进作用。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服务贸易结算比例达到了24.9%,结算额为16 309亿元人民币,较之2010年增长了2倍左右。

图5 1980年和2013年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结构比例。我国初级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大幅下降,工业制成品的占比不断上升(见图6)。2005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1 477.1亿美元,出口490.39亿美元;工业制成品进口5 124.09亿美元,出口7 129.6亿美元。到2013年我国的初级产品进口为6 576.01亿美元,出口1 072.83亿美元;工业制成品进口为12 926.87亿美元,出口21 027.36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度增加,这为我国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提供了可靠保证,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品差异化程度影响企业结算货币的选择。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初级产品集中在交易所或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这种高效的标准化交易方式,反过来又一进步推动了商品的同质化,迫使出口商选择交易所指定的、单一的、交易成本低的货币计价。相反,那些生产技术和品质差异较大的出口商品,主要是高附加值的资本品、耐用品,出口商在计价货币选择时有更多的主动性与灵活性,表现为计价货币比较分散,很少出现类似大宗商品那样集中使用一两种货币计价的情况。实际上,在同质的出口商品计价中,一旦某种货币取得先机,被广泛使用于国际贸易计价,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很强的惯性,出口商一般不会轻易替换计价货币。因为替换计价货币很可能造成交易成本上升或国外需求数量下降,使得出口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3.3 贸易区域结构对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3.3.1 对外贸易区域分布不均影响结算实收付比例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区域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从进口来看,我国进口市场多元化,从拉丁美洲和非洲进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从出口来看,市场分布依然较集中在欧美国家和地区。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区域结构造成了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重小于进口贸易即实收实付比例的不协调。根据Page对Grassman法则的进一步阐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发达国家的货币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贸易伙伴结构角度考虑,我国在出口贸易中的议价权相对会弱于进口,出口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就会小于进口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

3.3.2 出口企业的国内区域影响人民币结算国内分布

内部区域结构则是指一国国内各地区在本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这一指标表现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开始对外开放的区域,发展对外贸易中有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所以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图7所示,2014年1-9月东部地区的进出口分别占全国进出口的88%和84%,而中部和西部的比例都不超过10%。内部区域分布的特点也影响了我国跨境贸易结算国内的分布状况。2013年第四季度东部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95%,而中西部占人民币结算总额的5%,我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集中在沿海沿边地区,这与东部地区相对发达的对外贸易分不开。西部地区有与我国的邻国交界,沿边贸易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有一定的优势,但周边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及内陆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跨境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这也造成了中西部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较小。我国的地理区位和对外贸易区域发展状况造成了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内地发展缓慢,沿海沿边地区发展迅速的特点。

图7 我国东中西部进出口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4年秋季

4 政策建议

自2009年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既存在很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有利条件包括: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规模及逐渐提高的全球份额,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在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东亚处于“市场提供者”的地位,不断改善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不利因素包括: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较低,贸易区域布局不合理等。从整体上看,有利因素较多,在结构方面的有利因素则较少。

4.1 大力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夯实人民币结算基础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对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国对外贸易经过了迅速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近来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逐渐缓慢,对外贸易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直接影响,同时也是人民币流进流出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近年来,跨境电商在对外贸易中崭露头角,为对外贸易又开辟了新的渠道。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约4.2万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出口占比约85.4%。从外贸发展的角度看,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是外贸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2015年6月20日,国务院对外《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扩大海外营销渠道,合理增加进口,扩大国内消费,促进企业和外贸转型升级。我国企业要积极利用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机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占有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增强了我国的市场主导能力,这为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区域贸易中,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民币成为东亚“10+3”框架下的主导货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种种迹象表明,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4.2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掌握结算货币选择权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行者。企业的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及在货币选择上的话语权。一方面,需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实力。虽然我国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对创新的投入不足及我国现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使得我国企业在创新能力上与国外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投入和人才投入,在产品研发、品牌树立以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才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在结算货币上有更多的选择性。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当前我国在办理手续上还是比较繁琐,需要政府简化手续,并为进行人民币结算的企业提供出口退税政策上的优惠来提高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积极性。

4.3 提高出口产品的异质性,提升决定结算货币的能力

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异质性对出口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议价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为提升企业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愿,政府应推出相应优惠政策来促进企业的自我完善,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的出口企业多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方式主要是加工贸易,这导致了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弹性比较大,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由于聚集效应和惯性,国外进口商具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和决定结算货币的能力。因此,政府应从宏观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实际操作当中,对于那些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大宗机器设备的企业,给予出口退税、政府补贴等优惠的政策,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利用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推进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

4.4 平衡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扩大人民币结算使用范围

依据Grassman法则,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倾向于使用发达国家的货币,这使得我国企业在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时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意愿并不太强,对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不利的。在未来应加强我国与新兴市场和金砖国家的贸易发展,并且在与之贸易中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此外,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促进人民币在这一区域中的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安文强,王相宁.香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分析――基于FMOLS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4(6).

[2]范方志,韩骏.中国资本项目管制与跨境贸易结算: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9).

[3]李波,伍戈,裴诚.升值预期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结算货币选择视角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3(1).

[4]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2).

外贸年中总结篇(2)

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基本特点

从贸易发展规模层面分析,自1978年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统计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91.6亿美元,而到2003年进出口总额达到了7867.8亿美元,增长了85倍,平均年增长率高达19.5%,高于同期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6.6%的增长速度。

伴随着进出口贸易的大幅度增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外贸依存度也不断提高,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1%上升到了2003年的89.4%。其中,出口依存度从1978年的8.5%增加到2003年的45.8%,进口依存度从1978年的0.6%增加到2003年的43.6%。外贸依存度的提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1.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出口商品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状况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理论界也常常以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高低来衡量一个地区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劣程度和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按照商品附加值的高低,通常可以将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我国的进出口商品构成统计也将进出口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两大类。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11月版;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2004)。

海关统计资料显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并呈现以下趋势特征:第一,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1990年,东部沿海地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分别为83.9亿美元和166.2亿美元,占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2.5%和77.5%。到2002年,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制成品出口总额达到2662.7亿美元(不含北京),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的93.0%,而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下降到7.0%。在工业制成品出口中,增长最快的是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品及相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杂项制品的出口则保持稳定增长,相对比重有所下降。第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快速发展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优化的又一显著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该地区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向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机电产品出口总额为3090.7亿美元(不含河北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为1633.8亿美元,占该地区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为57.6%(不含河北省)和29.8%,占我国当年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分别为95.6%和98.7%。第三、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成为出口主导产品。虽然工业制成品出口占东部沿海地区出口总额的90%以上,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近50%,但是,如果从制成品内部构成比例分析可以发现,东部沿海地区的出口产品仍以中低技术水平的劳动紧密型制成品为主。2002年,在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商品中,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仍是东部地区重要的出口主导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同期主要出口商品(前10位)总额的比重达到3/4。

2.进口商品结构出现了逐步优化的趋势

1990年,东部沿海地区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总额为21.4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为19.2%,到2002年,初级产品进口总额上升为275亿美元(不含北京),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却下降为11.7%。与此相反,工业制成品进口却呈上升趋势,1990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为90.2亿美元,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为80.8%,到2002年,工业制成品进口总额上升为2075亿美元(不含北京),占当年进口总额的比重也上升至88.3%。

进口商品结构变化的另一个特征是,在原材料进口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已超过劳动密集型产品成为东部沿海地区主要的进口产品。在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中,机电产品和高速技术产品成为该地区最大宗的进口商品,而且比重的增加幅度最大。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大幅度增长既反映了东部沿海地区进口结构不断优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东部沿海地区一般加工业的国产化能力正在逐渐提升,因而减少了对国外低技术产品的需求,同时也显示随着区内产业结构的不断提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日益增加。

3.加工贸易成为第一大出口贸易方式

在我国的海关统计中,对外贸易方式分为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和其他贸易三种。1990年,我国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仍然以一般贸易为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的迅速扩大,加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1995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超过一般贸易出口,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第一大出口贸易方式。自此以后,由于出口退税政策的激励、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带动,一般贸易出口比重持续下降,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到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出口总额达3204.6亿美元,占该地区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上升为58.6%,一般贸易出口总额为2099.9亿美元,占该地区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38.4%。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年鉴编辑委员会:《中国经济年鉴》(1991、1997、2003),经济管理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1、1997、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

注*:1990年进出口数据不包括北京市和辽宁省。

加工贸易的发展,既扩大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总体规模,提高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同时也带动了该地区配套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技术进步。更值得一提的是,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的就业、培养外向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4.非公经济成为对外贸易的主体力量

在我国的海关统计中,将对外贸易的参与者即贸易主体或企业性质分为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企业三类。其中,其它企业包括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

由于我国倾斜性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加之东部沿海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亲缘关系以及良好的经济基础,使东部沿海地区以外商投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企业发展迅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取代国有企业成为该地区对外贸易的市场主体,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外贸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2004年,东部沿海地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3311.4亿美元、1294亿美元和656亿美元,占该地区当年出口贸易的比重分别为60.6%、23.7%和15.7%。特别是在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绝对主体。2004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与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出口之比达到103.3%。

二、对外贸易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该地区的经济也持续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那么,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否与对外贸易增长有关?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对外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和贡献率究竟如何?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对外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有多大?

1.净出口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净出口常常用来分析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该指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度。两项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净出口增量/GDP增量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GDP增长率

1979~2003年,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简均值为3.75%,同期GDP增长率的简均值为17.04%,净出口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度年平均值为0.18,说明对外贸易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呈正向相关关系,对外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净出口对GDP有显著的影响,彼此关联度很高且呈正向相关关系,净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1元),将导致GDP增加15.65346524个单位(15.65元)。

2.出口贸易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总量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出口总额的变动对GDP总量的增加有显著的影响,出口与GDP关联度很高且彼此呈正向相关关系,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1元),将导致GDP增加2.422568728个单位(2.42元);出口增长与GDP增长有较好的关联度,出口每增加1%,将导致GDP增长0.2%。

3.进口贸易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总量回归分析表明:进口对GDP有显著的影响,彼此关联度很高且呈正向相关关系,进口每增加1个单位(1元),将导致GDP增加2.565881949个单位(2.57元)。

另外,从进口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弹性(进口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分析,从1979~2003年的25年中,东部沿海地区有16个年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弹性大于1,这说明,从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进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整个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中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4.外资企业外贸进出口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

边际回归分析可以发现:外资企业出口扩张对东部沿海地区GDP总量增加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且呈正向变动关系,外资企业出口每增加1个单位(1元),将导致东部沿海地区GDP增加3.747919728个单位(3.75元)。同时,外资企业进口扩张对东部沿海地区GDP总量增加有显著的影响,二者之间具有很高的关联度且呈正向变动关系,外资企业进口每增加1个单位(1元),将导致东部沿海地区GDP增加4.496487237个单位(4.50元)。

三、结论及启示

第一,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都很明显,进出口贸易保持一个较大的发展规模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总量的增加和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虽然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都具有推动作用,但不同的时期,其作用方式和影响程度不同。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进口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因为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还处于供给约束型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所需要素不足,要素供给的稳定性就成为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进口增加要素供给则成为保持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方式;之后,出口贸易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能力的扩张与国内、区内市场相比,市场就显得相对狭小,需要通过扩张外部市场来容纳更多的产出,借助出口贸易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就成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

第三,对外贸易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高度正向相关关系。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提高,对外贸易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在对外贸易方式和贸易主体结构上,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以加工贸易为主,而加工贸易又主要集中于外商投资企业。因此,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对该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视。加工贸易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贸易既是东部沿海地区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途径,也是扩大出口市场、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和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外贸年中总结篇(3)

对外贸易结构的不平衡包括其自身的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与其相关主体在贸易中产生的不平衡,也包括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发展也即外贸依存度大小的不平衡。

一、贸易依存度与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

1、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现状:

我国今年的外汇储备达到7000亿美元,如此巨额的外汇储备自然来自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大量顺差贸易。由此,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已初露端倪。大量顺差贸易自然引发高发性贸易磨擦。进口影响供给,出口影响需求。需求扩张引发贸易磨擦。

这里引入外贸依存度这个概念。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相当于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它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世界各国的平均外贸依存度由1970年的27.9%到1990年升到36.7%,2000年又升到41.7%,直到2003年也才接近45%。而对比我们国家的情况:1970年5.0%,到1990年一跃升为29.8%,2000年又创历史新高43.8%,2004年已达70%。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增长过快,而且已明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对比日本的外贸依存度,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21%-26%下降到80年代末至20%以下,基本上维持在3个百分点变化范围内。而且世界范围内存在一个趋势,越是经济发达的大国,外贸依存度变动范围越小。

进口依存度的提高不仅会对我们国家的相关产业发展造成冲击,而且在目前经济过热的条件下,将进一步增加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难度。

出口依存度结构来看,我国轻工业和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依赖国际市场,不仅容易引发贸易磨擦,增加就业压力,而且严重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我国的出口市场主要依赖加工贸易的方式,不仅减弱了出口结构升级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且使我国贸易福利水平降低。

2.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增速如此之快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我国的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且以制造业为主。第二,我国的对外服务贸易发展程度较低,而且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单从国内GDP角度来讲,美国的第三业占GDP的比重超过75%,而我国的仅为33%左右。第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当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而对外贸易增速越快则外贸依存度越高。

3.要减小外贸依存度,必须要在对外投资以及扩大内需,扩展国内市场上下功夫。

如果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速在1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速在7%左右来看,外贸依存度过高也不一定就代表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系数会下降;同样,也不能说明国家的安全系数会上升。关键在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正确的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建立规避外部风险的机制。

二、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增长的不平衡

进出口贸易行业间包括货物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结构的不平衡。当然这其中有地区性的不平衡,也有贸易额方面的不平衡。

广义的进出口结构是指一国对外贸易额中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所占的比例大小。它是一国进出口贸易处于何种程度的外在表现,即一国国内生产能力的大小。我国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存在严重的不均。

1.货物贸易

2004年,出口贸易中机电产品实现出口贸易额323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重54.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额为166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高于出口增幅14.8个百分点,占出口总额比重上升到27.9%。

进口贸易中原油增长34.8%,成品油进口增长34.1%,煤同比增长73%,铁矿石增长40.5%,棉花增长1.2倍于上年同期,机械设备增长28%,主要作为中间产品的电器及电子产品进口增长36.7%,当然这些数据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货物贸易中的一些结构优化的趋势,但是仍然存在出口初级产品所占比例过高的问题。

中国是一个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国家,属于内需拉动型国家。所以能在进口贸易中满足不断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需求,这也有利于我国在出口贸易中出口占重要地位的劳动密集型相关产品,以达到平衡贸易、缓解贸易压力、避免及减少贸易擦的目的。然而在进口贸易中却要不断考虑到国内市场的消化能力,要注意到对国内相关产业的保护,以及对国内一些重要行业的扶持,引进必要技术,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吸收及利用。中国出口贸易中也要不断得到出口结构的升级,商品结构的优化。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以图实现科技兴贸的目的。国内也要不断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较高领域中寻找利润。争创有优势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争得一席之地。

2.服务贸易

国际服务贸易是指服务提供者从一国境内通过商业现场或自然人现场向消费者供服务并获得外汇收入的交易过程。

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总体处于逆差状态。这之中仅有少数的行业如旅游、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处于顺差地位,绝大多数行皆处于逆差地位。

首先,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较低。2004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占整个对外贸易总额(含货物和服务)的10%,较2003年底下降2个百分点。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外资流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等第二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服务产业利用外资约占全国外资流入总额的1/5左右,由于服务领域总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影响了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和制度的引进。另外,中国大部分服务领域(如电信、运输、金融和保险等)主要以国有成份为主,缺少必要的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中国服务产业的发展速度,造成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非均衡发展。

其次,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项目和市场过于集中。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和其它商业服务,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32%、29%和17%,合计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78%。目前,中国服务贸易收支伙伴也主要集中在美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从国内地区发展情况看,上海、北京和广东等地区服务贸易规模较大,而中西部地区服务贸易所占份额极小。服务贸易交易项目和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形成了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总体水平偏低、短期内难以有所突破的格局。同时,由于服务贸易发展的多元化程度不够,导致中国服务贸易抗冲击能力较差,易受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影响。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产业落后,制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不足。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的项目集中在旅游、运输、转口贸易、经营租赁等劳动密集型或资金密集型的低附加值项目上,而金融、保险、计算机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专有权利和特许、广告宣传和电影音像等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服务项目,受制度、技术、知识和文化等基础因素的制约,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三、不同性质企业进出口贸易额的不平衡

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外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其它性质企业的规模在扩大。

1.外资持续稳定流入对贸易增长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2004年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06亿美元,制造业领域吸收外资的比重仍保持在70%的较高水平。2004年全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3386亿美元,增长40.9%,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1%,较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3246亿美元,增长40%,占进口总额的比重达57.8%,较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国有企业出口摆脱了近年来相对低迷的局面,实现了22%的较快增长,增幅同比提高了19.3个百分点;国有企业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6.6%,同比提高了13.9个百分点。集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59.8%,仍然大大高于总体出口增幅。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34%,略低于出口总体增幅,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仍然达到56.7%,但同比回落了14.5个百分点。

3.其它性质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热情进一步高涨。除了全面放开对外贸易经营权的因素外,今年中国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体制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四、针对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建议、措施

要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平衡,首先,应注意对外贸依存度的研究,尽快建立和完善外贸评价体系,同时要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全方位、多层面地积极应对和优化解决贸易磨擦,维护我国经济安全。继续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利用外资,并适时的发展对外投资,,特别是在我国贸易增长高耗能的情况下,增加能源、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外贸年中总结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贸易条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

一、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在东北三省范围内,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占据重要地位,其贸易额占东三省贸易总额的70%左右。近几年来,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额增长很快,对辽宁省的经济拉动作用较强。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出口大于进口,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贸易顺差额为119.1亿美元,净出口对辽宁省经济的贡献率是13.1%,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辽宁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为26.3%。

从进出口总额看,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1039.9亿美元,同比增长8.4%,其中出口总额579.5亿美元,增长13.5%。2013年上半年,辽宁省对外贸易增幅回落放缓,进出口总额543.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较去年同期增幅回落10.7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国第25位,其中出口额303.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0%,较去年同期增幅回落7.7个百分点,增幅列全国第22位。

从贸易方式看,2012年一般贸易出口超过加工贸易出口。一般贸易出口295.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1.0%,同比增长32.7%;居于第二位的加工贸易出口,出口额230.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9.8%,同比下降4.0%。

从对外贸易的国家看,2012年辽宁省对外贸易国家(地区)214个。但主要集中在日本、欧盟、美国和韩国,占辽宁省出口总额的52.1%。辽宁省对这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分别是101.3亿美元、75.9亿美元、68.7亿美元和55.7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17.5%、13.1%、11.9%和9.6%。

二、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的问题分析

(一)对外贸易总量大幅增长,期间波动明显

2005年以来,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期间波动明显,如表1所示。2005年以来,辽宁省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有大幅度增加,除2009年波动明显外,其他各年份都保持了20%左右的增长率。2008年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裙带效应”显现,外需市场萎缩,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受到影响。从同期增长比可以看出,2008年的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已经放缓,同比减少0.9和5.8个百分点,到2009年,效应更加明显,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出现负增长,分别是-13.1%和-20.5%。2010世界经济触底反弹,世界经济开始复苏,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发展也随之复苏,2010年,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出现强劲反弹,增长幅度达28.2%和28.9%,超过2008年的总额。而到了2012年,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回落,增长速度缓慢,分别为8.4%和13.5%。由此可见,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稳定性较差,可持续性发展不足,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

(二)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仍显缓慢,净出口贡献率不高

2011年,辽宁省经济总量22226.7亿元,全国排名第七位,而对外贸易总量960亿美元,全国排名第九位,出口总量510亿美元,全国排名第八位。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发展滞后于经济总量的发展,即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强。辽宁省的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拉动,对外贸易对经济的贡献率不足。2011年,辽宁省的资本形成总额即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为70.4%,拉动经济8.6个百分点,而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1.7%,拉动经济-1.4个百分点。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沿海优势没有彻底释放,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没有显现,从2005年开始,辽宁省的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直为负值,2008年和2009年,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16.2%和-16.9%,对经济的拉动更是达到-2.2%的水平。因此,辽宁应加强对外贸易的发展,凸显沿海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强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大,出口商品附加值较低

辽宁省加工贸易方式所占比重逐渐增大,有打破贸易方式平衡的趋势。随着辽宁省对沿海经济带的重视和固有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加工贸易占总出口贸易的比重,从2009年起超过一般贸易所占比重,上升到主导地位,如表2所示。加工贸易占总贸易比重超过一般贸易比重,辽宁沿海港口优势没有显现。东三省和内蒙地区的货物出口从大连港出海较多,大连港负荷较大,影响一般贸易的发展。因此辽宁省应加强对其他港口的管理,比如丹东港。随着东北东部铁路大通道的贯通和鹤大高速公路的修建,东北东部各市(州)可以从丹东港出海,这可以缓解大连港的港口运输压力和增加辽宁省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整体提高对外贸易出口量。

辽宁省的加工贸易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多是对进料简单加工,然后出口。辽宁省的出口商品主要四大类:第一大类,原料产品,水海产品、冻鸡、玉米和鲜苹果等,属于农产品原料直接出口;第二大类,简单加工产品,食用植物油和成品油等,属于附加值较低的产品出口;第三大类,高污染产品,水泥和钢材等,属于对环境破坏较大的产品出口;第四大类,劳动密集型制造产品,电动机,电视机和鞋等,属于需要低廉的劳动力支撑的产品出口。加工贸易中,以来料加工贸易为主,出口的产品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处于世界产业链中的下游和末端水平。辽宁省的加工贸易需要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品产业链,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在整个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以此来改善辽宁省的对外贸易结构,实现贸易结构的转型升级。

(四)外贸市场相对稳定,拓展空间有待加强

目前,和辽宁省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215个,但主要的贸易国集中在亚洲地区的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地区,美国和欧盟。辽宁省对外出口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相对稳定,但过于集中。辽宁省的主要贸易伙伴是日本和美国,因此辽宁省的对外贸易状况受日本和美国国内经济发展景气状况影响较大。一方面,美国和日本经济不景气,对外需求下降,可能导致辽宁省对外出口的直接下降;另一方面,受制于人,随着美国和日本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抬头,及非关税壁垒的应用,导致辽宁省对外出口的间接下降。

2006年以来,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市场相对稳定,主要市场占出口总额维持在70%左右,日本市场相对稳定,居辽宁省对外贸易出口国家首位。对美国市场出口额从2009年开始超过韩国,欧盟市场略有下降。主要市场出口总额占对外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说明辽宁省对外贸易市场在不断开拓,新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辽宁省在发展对外贸易时,应继续稳定亚洲的日、韩、新加坡和香港地区,美国和欧盟等主导市场,开拓东盟、非洲、拉美、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拓宽贸易市场空间,提高外贸市场占有率。

三、辽宁省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辽宁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

(一)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增加对外贸易量,以增量带结构转型升级

服务贸易是对外贸易形式中附加值较高的行业,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可以扩大经济规模,增加对外贸易总量,以增量的增加带动结构的转型升级,提升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因此,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是辽宁省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辽宁省在发展服务贸易过程中,本文认为可以从这几方面做起:第一,制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推进战略,凸显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国家战略优势。第二,充分利用辽宁现代服务业的后发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现代商贸服务业、现代文化产业、旅游服务业、中介服务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突出沿海港口优势,以大连港为主,周边各市港口为辅,由点及面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引进跨国公司区域性总部和地区营销中心。第三,注重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和培育,形成服务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借助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对辽宁省服务业进行整体推介和宣传,扩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规模,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使服务业成为辽宁省开放型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加快加工贸易的转型,增加高新技术贸易比重,以结构优化促转型升级

辽宁省既要加大贸易量,改变目前这种过度依靠投资促经济发展的短效机制模式,凸显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又要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保证增量的基础上,优化加工贸易结构。这一方面有宏观层次的要求,要改变辽宁省的贸易发展模式,就要变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为基于自主创新的一般贸易模式,提高一般贸易在出口贸易总额中的比重,把沿海优势彻底释放,进一步突出沿海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另一方面又有微观层次的要求,第一,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注重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第二,要设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轻、产业关联度强的加工贸易企业,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第三,要完善加工贸易产业集中区域的公共服务平台,提升面向加工贸易企业的公共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第四,要支持民营加工贸易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扶持力度,促进民营加工贸易企业的发展。

外贸年中总结篇(5)

[关键词]黑龙江;对外贸易;结构优化;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1-0027-05

[作者简介]刘成军(1970-),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赵德海(1951-),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创新商业模式 转变黑龙江省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研究”,批准号:GZ13D102;黑龙江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决策咨询项目“黑龙江‘经济区建设’市场化发展研究”,编号:12G004。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受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等一系列变化的影响,黑龙江省出现对外贸易总额大幅波动和高额逆差、经济增长速度在全国排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回调” 等问题。在外部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深入探讨黑龙江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途径势在必行。

一、对外贸易结构及其优化的内涵

对外贸易结构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理解。从狭义角度讲,指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即一定时期某类(或某种)商品在一国(或地区)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广义的对外贸易结构应包含多方面内容,本文从数量、商品、地理、方式和模式5个分量结构来分析。在不考虑贸易壁垒条件下,上述5个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一国(或地区)的要素禀赋、技术水平会决定以何种方式和模式参与国际分工,形成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和运输成本进一步决定了商品结构和地理结构,最终合并表现为数量结构的增减。

对外贸易结构优化是指对外贸易构成趋于更合理,各组成部分相互关系更协调,促进对外贸易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包括在开放经济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提高福利水平等。

1数量结构及其优化。按商品流动方向,包括出口和进口两个方向上流动的商品数量及其差额。如果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角度来看,本文以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净出口额的增量来衡量。如果两者均为正值且呈上升趋势,则可以称为对外贸易数量结构得到了优化。

2商品结构及其优化。商品结构是指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商品结构优化应是工业制成品贸易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贸易比重不断下降。这说明加工能力提高了,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产业结构的演进。

3地理结构及其优化。对外贸易地理结构是指与一国(或地区)进行对外贸易往来的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该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称对外贸易的地理方向。它表明某一经济体对外贸易活动的空间分布密度,用于区分贸易伙伴国的地位。从分散风险的角度考虑,这种空间分布不应过于集中。为此,地理结构优化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贸易伙伴国数量的增加和过分集中程度的下降。

4方式结构及其优化。对外贸易方式结构是指各种贸易方式的贸易额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结合黑龙江的资源和地域优势,方式结构优化应表现为边境贸易和加工贸易比重不断提高。

5模式结构及其优化。对外贸易模式是指一国(或地区)与其他国家之间分工联系的方式,可以分为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国际上习惯以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简记为G-L指数)区分一国(或地区)参与某类商品分工的模式。G-L指数的计算方法为式(1)。G-L的取值在0~1之间,越趋近于1表明该类商品趋近于产业内贸易,越接近0则说明该类商品越趋向于产业间贸易。

IndexGL=1-Xit-Mit1Xit+Mit (1)

其中:IndexGL为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Xit和Mit表示i年t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

相对于SITC划分的大类商品而言,初级产品倾向于产业间分工,工业制成品倾向于产业内分工。因此,模式结构优化应是初级产品的G-L指数不断下降,工业制成品的G-L指数不断增加。

二、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评价

考虑到汇率制度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中国加入WTO等一系列环境变化,本文选定1995―2012年为评价区间。

1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将总体层指标确定为对外贸易结构指标(Y),总体层下包括5个分量结构指标:数量结构指标(Y1)、商品结构指标(Y2)、地理结构指标(Y3)、方式结构指标(Y4)和模式结构指标(Y5),系统层内的具体显示性指标(Xi)及其计算公式见表1。表1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公式总体层1系统层

[权重]1指标层

(单位)[权重]1方向性

(符号)1计算公式对外贸易结构(Y)1 总量

结构1对外贸易总额(亿美元)

[0691]1(+)1对外贸易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Y1)

[0162]1对外贸易对GDP贡献度(%)

[0309]1(+)1对外贸易对GDP贡献度=净出口1GDP×100%商品

结构1初级产品进口比重(%)

[0534]1(+)1初级产品进口比重=初级产品进口总额1对外贸易进口总额×100%(Y2)

[0209]1出口贸易结构指数(%)

[0466]1(+)1出口贸易结构指数=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初级产品出口额1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初级产品出口额地理

结构1贸易伙伴国数量(个)

[0559]1(+)1贸易伙伴国数量=(出口目的国)U(进口来源国)(Y3)

[0208]1对外贸易地理集中度

[0441]1(-)1对外贸易地理集中度=前五名贸易伙伴国贸易额1对外贸易总额 方式

结构1加工贸易比重(%)

[0524]1(+)1加工贸易比重=加工贸易额1对外贸易总额×100%(Y4)

[0199]1边境小额贸易比重(%)

[0476]1(+)1边境小额贸易比重=边境小额贸易额1对外贸易总额×100%模式

结构1初级产品G-L指数(%)

[0505]1(-)1GL制成品=1-初级产品对外贸易1初级产品对外(Y5)

[0222]1工业制成品产品G-L指数(%)

[0495]1(+)1GL制成品=1-工业制成品对外贸易1工业制成品对外2评价方法

首先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对于正向指标,按指标数值进行排序,取最大值为评分基准,记为满分100分,其余年度的指标数值除以该最大值得到同一指标在其他年度的得分。对于负向指标,取值大的说明对结构优化有反向作用,所以先对各负向指标取倒数,然后进行排序得到最大值,再以该最大值为标准对各年度数值进行评分。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无量纲数值,已经将负向指标进行了排序逆转,因此,最终进行总分合计时,应以正值计入总分中。

表1中10个指标涉及的结构性指标,不需要进行数据处理。但是对外贸易总额需要剔除物价波动因素的影响,为使该指标在纵向上有可比性,将其调整为1995年不变价格。

其次依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指标分配权重。将表1中的评价指标取值进行主成分分析,其中对外贸易总额以1995年不变价格计算,取特征根大于1的为主成分,得到2个主成分,如表2所示,其特征根分别为6843和1344,累计方差为81865%,超过80%。KMO统计量05400,Bartlett Sig取值为00000,可以进行主成分分析。两个主成分F1和F2的权系数分别为07629和02371。表2中各指标用向量X表示,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得到各指标向量系数的绝对值。通过各指标特征向量的绝对值和主成分权数计算各指标在系统层中所占的权重,进而合计得到系统层指标在总指标中所占的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中的方括号([ ])内。

表2对外贸易结构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主成分1特征根1累计方差1主成分权系数1KMO度量1Bartlett SigF11684316842610835810.540010.0000F211344181865101642主成分特征向量的绝对值1F11F2X11096210031X21025310917X31041610872X41078010277X51095610162X61078310123X71082910209X81072710347X91090710219X101093910031将各指标的无量纲数值与各指标对应的权重相乘,逐层合计得对外贸易结构总评分。

3评价结果

(1)对外贸易结构总体呈现不断平稳优化状态。1995年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总评分为414,至2012年总评分为649,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只有2000年呈现小幅下降外,其余年份都稳步提高。

三、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的演进路径

将5个分项指标的演进路径逐一展开,图2显示不是所有的分项指标均满足“S型” 路径。总量结构、 地理结构基本符合“S型”路径,商品结构仍处于上升阶段,目前看还未进入减速阶段,因此商品结构还有优化潜力。而方式结构从1997年之后就不断恶化,模式结构先恶化后好转。

四、优化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1明确进出口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

黑龙江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和能源产业。结合资源的支撑性划分,可以选择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作为出口的优势产业,将木材加工业和能源产业作为进口优势产业。(1)提升绿色食品出口优势。黑龙江省应充分研究国外消费者的需求偏好,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开发,不断拓展国外市场。统一产品标准,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要注意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2)外引内联发展装备制造业。结合国内外对制造业专业化水平、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外引内联构建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群,除了增加出口外,还可以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就业,带动经济增长,增加税收。(3)建立木材出口区,提升加工深度。俄罗斯木材资源较丰富,是黑龙江木材进口的主要来源地。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在距产地和出口运输较为便利的位置建立木材出口加工区,并以产业集群化的思想来进行建设。

2深化对俄经贸合作并优化地理方向

首先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深化对俄经贸往来。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启动实施了远东开发战略,且中俄两国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年)》,在对俄经贸关系中东北地区具有战略地位。为了深化和推进双边关系,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公路、铁路和口岸、贸易园区、合作园区和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同时,还要加强制度建设,包括通关便利化、规范边境贸易秩序和纠纷处理应急机制。此外,实施地理方向多元化。韩国也是黑龙江较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在钢铁、汽车、化工等产业具有优势,农产品为其敏感产业,与黑龙江省经济存在互补性和竞争性,合作空间及发展潜力较大。未来随着中韩合作的深入,黑龙江可以扩展与韩国的经贸往来,以分散地理方向高度集中的风险。为了主动参与第三产业革命,应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的冲击,应加强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进行合作,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合作,包括新能源、煤化工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在黑龙江对外贸易中也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也是均衡地理方向的主要选择。

3大力发展加工贸易

黑龙江的加工贸易规模小,且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低,与发达地区的加工贸易相比有较大差距。过去黑龙江加工贸易以进料加工为主,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多为外资企业,最大的原料供应国连续多年一直是俄罗斯。但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为此,黑龙江应充分利用与毗邻俄罗斯的有利条件,通过建立对俄加工贸易园区,鼓励黑龙江的民营企业进入。

[参考文献]

[1]Krugman,PRIncreasing Returns,Monopolistic Competition,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9:69-479

[2]Helpman,E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Structure[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9(2): 121-144

外贸年中总结篇(6)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贸易逆差;国际收支

我国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一直保持着“双顺差”的局面以及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早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以出口贸易额为主要表现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以货物贸易出口为主,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为主的贸易出口结构和贸易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和质疑。进入后危机时代,危机相对缓和,世界经济发展进入一个相对平稳期,但反观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外贸出口额却不增反降,贸易顺差大幅减少,甚至在2010年3月份出现了72.4亿美元的逆差,中止了我国连续70个月的顺差局面。后危机时代中国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再次引起世人的关注。

一、后危机时代我国国际收支的变化趋势――贸易顺差总量减少,出口贸易结构失衡

1.贸易顺差总量减少,甚至可能一度出现逆差局面

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下降16%,进口10056亿美元,同比下降11.2%。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同比减少34.2%。2010年第一季度,进出口总值为6178.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贸易顺差为144.9亿美元,减少76.7%。而3月当月,进出口总值为2314.6亿美元,增长42.8%。其中出口1121.1亿美元,增长24.3%;进口1193.5亿美元,增长66%,当月贸易逆差为72.4亿美元。4月份,出口1199.2亿美元,进口1182.4亿美元,当月虽然勉强维持了仅16.8亿美元的小额顺差,却比去年同期下降87%。

贸易收支这种状况也可能作为常态存在于后危机时代。

2.出口贸易结构失衡,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总值为10637.5亿美元,同比下降13.9%,与全国进出口降幅相同;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9093.2亿美元,占外贸总量比重为41.2%,同比下降13.7%,降幅略低于全国进出口降幅。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3096.8亿美元,增长47.9%,高出同期全国进出口增速3.8个百分点,贸易逆差270.6亿美元。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2405.1亿美元,增长38.5%。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628.7亿美元,增长4.7%,相当于同期总体顺差规模的4.3倍,而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实现贸易顺差517.6亿美元,相当于同期我国贸易顺差规模的3.6倍。即使在3月份我国出现贸易逆差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仍然保有近2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2009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2868亿美元,进出口额同比下降6%,贸易逆差达到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6倍。2010年,商务部表示,中国将力争实现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的目标,并努力减少服务贸易逆差。据此测算,今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将超过3100亿美元。

二、后危机时代我国国际收支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外部环境恶化,内部矛盾重重

1.主要经济体振兴还需时日,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恶化

金融危机影响并未全部消除,世界范围内经济振兴还需假以时日;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能力的削弱和消费观念的转变使消费需求难以较快恢复。为了在后危机时代中率先恢复本国经济,国际保护主义迅猛抬头,全球范围内贸易摩擦频繁,外部市场条件恶化。我国仅在2009年一年,出口产品共遭受116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127亿美元。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增加及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是造成我国贸易顺差减少,甚至出现逆差的原因之一。

2.产业结构失衡,出口企业内生动力不足

(1)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服务贸易出口能力薄弱。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0.7%,2009年上升为13%,但均远远低于18.4%的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进口增速高于出口,逆差额不断增加,2008年服务贸易逆差为115.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51.9%,是自1997年以来逆差最大的一年,但这一纪录很快被2009年296亿美元的逆差额打破。

(2)货物贸易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导,一般贸易比重过低。自20世纪90年代初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比重超过一半之后,直到2008年加工贸易出口才降到50%以下,但仍在我国外贸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其中外资企业的比例又远远高于民营企业。这种“双在外”的经济增长方式,不但由于自主性较差,缺乏国际议价能力并易受到外部市场需求变化影响之外,即使在我国顺差持续增加的年份,这些顺差也都是外资企业给我“制造”和“转移”来的顺差,我国从中获利甚微,却要承受高额顺差带来的外部压力。

(3)国内产业存在的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不但对经济资源造成大量浪费,也恶化了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

3.消费导向刺激,进口需求较大幅度增加

2009年,我国提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总体发展要求,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政策导向以及国内消费结构升级,使进口物量自2009年5月开始增长,到目前已经连续增长了12个月,并且势头强劲。进口总额的迅速增加,势必也减少贸易顺差的产生。

由于贸易顺差的减少原因在短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可能都会出现月度贸易顺差数额不大,进出口在平衡点附近波动,甚至出现逆差的局面。

三、后危机时代促进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对策建议一一对外开拓市场.对内调整结构

2010年3月,温总理在我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以“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作为我国对外贸易主要着力点,力求通过对外部市场的拓展和内部结构的升级达到内外需的基本平衡。

1.巩固传统市场,发展新兴市场,坚持市场多元化战略

我国对外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美、日、欧等国家当中,几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在当前的贸易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巩固和加强原有的进出口市场,更要致力于开拓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未来新兴

市场,加快我国双边及诸变FTA建设,提高已有FTA的利用率。坚持对外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以分散来自外部市场环境变化给国内经济带来的风险。

2.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加工贸易升级,抑制产能过剩现象

(1)现代科技革命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结构调整继续加快,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服务业的跨国转移加速,世界服务贸易发展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期。国家对服务贸易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商务部出台了对“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发展目标进行细化和分解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服务贸易规模、结构、开放格局、市场开拓能力等方面都做出了战略性指导。而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也是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我国将通过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将我国长期以来依靠第二产业支撑发展的经济增长,调整到依靠第一、二、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全面增长;将过去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投入支撑的经济增长,调整到依赖创新和技术进步上来。

21世纪伊始,我国经济结构出现了一批新的高增长的主导产业,其增长机制的变化也意味着我国进人一个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技术含量和服务价值逐步提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兴服务业将发挥着重要的扶持作用。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虽然起步晚,基础差,但发展潜力和空间很大。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是我国贸易结构调整的重要突破口}通过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也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加工贸易的产业升级,核心是抓好科技创新,将原本单纯的企业“招商引资”转变为“选商引智”,在认清企业自身发展定位的前提下,选择行业匹配度高的外资企业和科技含量高的项目进行合作生产。在生产中学习,逐步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的生产性创新投入。同时,政府也要加强相关政策引导和制度扶持,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支撑、社会资本能参与的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增量不赠利的出口局面,在出口商品价格中合理反映商品的劳动成本、环保成本、技术成本和资源成本,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外贸年中总结篇(7)

摘要:新疆对外贸易水平相对于内地省份有一定的差距。我国加入WTO后,新疆出口商品不合理及出口产品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特点更为突出,导致新疆各大类出口产品屡遭发达国家技术贸易壁垒的冲击。所以,对新疆不合理的贸易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来提升新疆商品的竞争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论文关键词:新疆;贸易结构;优化 一、新疆贸易结构变动分析 (一)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变动情况 以新疆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基本数据为基础,对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变化近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第一,从绝对量上看,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速度较快,从1985年的29 197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94 189万美元。相比1985年,2005年的总增长率为2 620%。第二,从环比增长率来看,1990年到1994年为止增长率较高,最高年份达到80%左右,在1995年相对于1994年出现负增长,1996年后恢复,并保持快速增长。到2001年后新疆及出口增长势头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增长速度,总量上升速度也很快。第三,进出口总额绝对量增长曲线斜率在2003年后变得更陡,说明进出口总量增长正处于高速增长势头。 (二)新疆进出口贸易总量增长的深层原因分析 第一,从出口总量来看,新疆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8 020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504 024万美元。相对于1985年总增长率为2697%,平均年增长率为134.8%,同进出口总量相比,还要高出3个百分点。第二,从新疆进口和出口总量水平变动中可以看出,2002年后新疆的进口量明显增加,且上升速度快于进口总量。进口总量比较稳定,上升速度放缓。第三,进口总量自始至终保持着慢速增长势头。2002年后虽然有一定的增长势头,但是,相比于出口上升速度明显小于出口。总的来讲,新疆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规模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在1998年和2002年进口总量超过出口总量之外,其他年份,新疆的净出口总是大于零,国际收支总是处于顺差状态。 (三)新疆一般贸易和边境贸易结构分析 根据2006年的统计资料,对出口的边境贸易和进口的边境贸易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第一,新疆对外出口当中,一般贸易所占的出口比重明显小于边境贸易,而且边境贸易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一般贸易增长速度。一般贸易以1994年为期年,从29 106万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88 036万美元,增长率为202.4%,平均增长率为18.4%, 而边境出口贸易从1994年的23 932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386 237万美元,增长率为1 513.94%?熏 年平均增长率为137.6%。①说明新疆出口贸易中边境贸易占据绝对重要地位,对本地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率很大。第二,新疆进口贸易当中边境贸易所占的份额比一般贸易所占的比重大。但是,一般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分配格局并不像出口贸易那样明显有差异。一般进口贸易从1994年的16 036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08 894万美元,总增长率为579.3%,而边境进口贸易从1994年的27 335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67 648万美元,总增长率为513.3%,增长率水平上还不如一般贸易。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从中亚进口的原材料较多,而新疆本地加工能力弱而不便于直接作边境贸易,纳入到一般贸易。 (四)新疆出口产品结构分析 第一,根据历史数据所计算的出口产品历史变动说明,新疆对外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从相对指标来看,工业制成品出口量在总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42%上升到2005年的90%。说明新疆外贸出口结构已经达到合理化水平。从初级产品出口数据来看,从1981年的58%左右下降到9%左右。这说明 ,新疆的贸易格局出现喜人的结果,出口贸易结构已处于向着高级化发展的台阶。第二,该趋势说明,初级产品出口量从1995年后一直在下滑,2000年初虽然有些上升,但是,到了2003年后开始大幅下滑。从绝对量来看,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其总量处于上升趋势。由于工业品的上升速度快于初级产品,因而初级产品在出口总量中比重下降。因此,不要把这种优化趋势认为是绝对优化,应该理解为相对优化。第三,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不同制成品出口格局。以2005年为例,通过对工业制成品出口产品的四大分类进行了拼图分析,发现如下事实: 相对于1981年而言,化学制品出口比重明显下降,杂项制品出口量有所上升,而纺织品和农产品出口量明显上升,机械和运输设备出口量明显增加。说明出口结构向着进一步优化的方向发展。第四?熏初级产品出口结构的分析说明,食品和活动物的出口一直处在上升趋势。占比达到10%以上的其他两种初级产品,即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的出口趋势来看,非食用原料的出口所占的比重处于下降之势,而矿物燃料的出口量反而处于上升态势。但是,我们从其动态来看,发现没有绝对上升和下降趋势。是一种动态的周期性变动,进一步论证了初级产品贸易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价格不稳定和贸易格局无法掌控等特点。 (五)新疆进口产品结构分析 第一,根据历史数据所计算的进口产品历史变动说明,新疆从外进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的比重较大,但比重在逐年下降。从初级产品进口数据来看,从1981年的9%左右上升到40%左右。而工业制成品进口量在总进口中所占的比重从1981年的91%下降到2005年的60%。这说明,新疆的贸易格局出现喜人的结果,进口贸易结构也处于向着高级化发展的台阶。第二,工业制成品进口中不同制成品进口格局。以2005年为例,通过对工业制成品进口产品的四大分类进行了拼图分析,发现如下事实:相对于1981年而言,化学制品进口比重有所上升,纺织品和农产品进口量明显上升,而杂项制品进口量明显下降,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量明显下降。第三,初级产品进口结构的分析说明,食品和活动物的进口一直处在下降趋势。占比达到10%以上的其他两种初级产品,即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的进口趋势来看,非食用原料的进口所占的比重处于上升之势,而矿物燃料的进口量反而处于下降态势。但是,我们从其动态来看,同样发现没有绝对上升和下降趋势,是一种动态的周期性变动。二、新疆出口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商品的要素禀赋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在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中,虽然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初级产品,但是,仍然以“杂项制品”和中低技术的“机械运输设备”为主。同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新疆的出口商品结构尚处于较低层次,基本上是“以量取胜”,即通过增加出口商品的数量来扩大出口。另外,初级产品出口的绝对数量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反映出产业结构低级化,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了初级产品的加工深度不够。 (二)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产品或粗加工品占了较大的比重 在新疆出口商品结构中,技术含量高的工业制成品比重偏低。就机电产品而言,内地均以技术与资本密集型的机械设备为主, 机电产品中九成以上是机械设备。新疆机械设备在机电产品中所占比重虽然也上升到一定比例,但是,其中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都跟内地有较大的差距。高科技的缓慢发展严重阻碍了新疆贸易的发展进程。 (三)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由于没有充分利用国家鼓励服务贸易的相关政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不能合理有效引导外资投向通信、生物医药、软件等高技术产业;鼓励政策性银行开展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贷款,支持企业在电子通信、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等领域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等,致使新 疆的服务业存在着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不当,竞争力差等问题。 三、优化新疆外贸结构的相关对策 (一)鼓励外贸企业、生产企业与科研机构结合 在授予有条件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经贸权的同时,鼓励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同外贸企业组织联营公司。外贸企业可依靠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并在科研、生产领域积极投资联营。科研机构可以科技成果或专业技术投资作为股份或投资,积极参与生产或外贸经营活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对研究与发展应予以重视并投入一定资金,通过人员交流、相互派人任职、相互投资、合办企业等多种方式加强贸工技结合。 (二)在外汇、税收等方面给予支持 对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所需外汇优先予以支持。为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按进料加工的有关规定办理。自营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享受与外贸企业同等的出口退税待遇。鼓励贸工技结合企业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对出口技术、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单位可在工资总额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奖金,用于奖励从事出口的科技、外贸和其他有关业务人员。 (三)发展服务贸易 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扩大旅游、中文教育、医疗服务和电信服务、运输等服务贸易出口;加快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建立部际联合工作机制,形成对服务贸易统一的宏观管理;完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开展服务贸易促进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建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国际贸易信息传递、交流的中介机构 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现有出口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有必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在外贸企业、生产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和国际经贸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