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九年级册语文

九年级册语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9 04:35:56

九年级册语文

九年级册语文篇(1)

立足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研究复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系统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综合素养。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一、学情分析

我班,语文成绩不突出,一定要让第一名,发挥带头作用,起到引领作用,敢于积极发言,努力表现自己,树立自信。学生的缺点在于理解能力差,对文章读的少,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课文无用,尤其是现代文,根本考不着,即使喜欢做点题,但对阅读是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再加上不求甚解,阅读理解就成了难点。很多学生已养成了记日记的好习惯,对于写作有一定的进步,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还要让他们养成积累的习惯。

二、教材分析

初三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以复习为主,练习为辅,考试督促;以学生掌握方法为主,教师讲为次;结合市教研室安排,学校实际,抓牢基础,狠抓阅读训练,搞好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以课本为主,让学生搞好积累,把复习时的重点字词句,古文、古诗,名句牢记在心。并建好积累本,随时积累,养成好习惯。第二轮复习以阅读为主,加强阅读练习,让学生掌握方法,明确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考试的"点",能做到理解准确,表述确切,清晰,回答到点子上。第三轮用时两周,掌握技巧,做好心理准备。

三、教学目标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7、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背诵优秀诗文10篇。

8、继续学习写记叙文,能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学会写调查报告。

9、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10、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四、教学进度

(一)继续完成第六册的学习

(二)分册复习

1、复习重点:掌握课文的字、词、句,理解记忆古诗文。

2、复习难点:

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②了解三大文体知识。

③掌握文言文重点句子、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三)专题复习

1、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文体于课文分成五大类,进行专题复习。

(大概用时四周)

1)记叙文专题复习(2)说明文专题复习(3)议论文专题复习(4)应用文专题复习(5)古诗文专题复习

2、作文指导(大概用时一周)

了解说明文、议论文的常见结构模式,重点放在记叙文的写作指导上面,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审题,正确地选材、立意、结构文章,板书正确,为良好写作打下基础。

(四)综合训练

在两轮复习之后,我们距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教师必须把握训练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模拟考试能增加考前的现场感,让学生能冷静地回答完所有题目要求,用时约半个月(两周)。

(五)查缺补漏

针对前三轮复习查缺补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落实一些名篇的阅读理解,辅之以大量试题,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切为了分数,考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坚决杜绝乱卷现象的发生。

五、复习措施

1、为使绝大部分学生毕业且成绩较好,必须重点落实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总耗时约二个半月。

2、以中考为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入手,着重对学生进行应试技巧的指导,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争取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3、教师要做到教学五认真,实施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

4、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5、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

6、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本学期九年级语文新课的教学任务即将完成,为迎接中考,为系统地复习好语文知识,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增强学生中考应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制定该复习计划。

本期教学时间约18周,用五周时间完成新课,十一周时间复习。三月到四月底进行第一轮复习,五月分进行冲刺练习,六月余时就热点题押题和考前准备。

一、分册复习(用时两周)

中考考纲规定考课内字词和文常。梳理整个中学阶段1-6册语文课本的知识,使之系统化,使以前零散杂乱的知识有条有理,便于学生记忆、掌握。

复习要点:1、课文的字、词

2.掌握其它文学体裁的常识,如散文、小说、

3、掌握重要的文学常识,侧重于一些名人大家,如鲁迅、唐宋八大家等。

二、专题复习(三月下旬和四月共六周)

(一)依据中学语文教材编排,文体分类,进行专题复习(大概用时五周)

1.古诗文专题复习(两周)

2、记叙文专题复习

3、说明文专题复习

4、议论文专题复习

5、语言运用其他专项练习

(二)作文训练(一周)

让学生熟悉假期收集的大量写作素材

学习优秀作文,摹拟其谋篇布局,刻意选材新颖,内容新奇,力争让每位学生写好记叙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找一些典型范文,引导学生分析,从审题立意、选材等入手进行详细评讲,让学生拿到题目不盲目下笔。举出一些作文内容,适用于哪些题目,让学生作文不离题,能找准方向,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训练除专题外,同时坚持每周一个作文训练)

三、模拟冲刺(三周时间)

此时离中考的时间已不多了,应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应多发试卷让学生大量练习,提高心理素质,沉着应考。教师必须把握题目的量和度,认真批阅,准确评讲,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模拟考试增加考前的观场感,让学生能不躁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题目要求。

四、猜题、押题(六月余时)

再次落实一些热点问题理解,辅之以试题,针对性更强,目标更明确,一切为了分数,考前对学生进行答题技巧的培训。

附:教学指导思想

本学期语文的教学重点是复习迎考,如何更优化、更有效地做好复习工作是本学期教学工作的难点。现备课组有如下思考:

一、突出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多半已有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但极少部分没有养成。所以教师指导督促学生有每天的学习计划、目标,并对应过手的知识进行自测和师测,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千万不能拖帐滚雪球。

二、功夫用在每一节课上

九年级下学期的时间本身就很紧张,指望学生课下在语文上花很多时间是不可能的。为此,要特别注意当堂的学习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诸如第一轮复习当中,坚持当堂听写默写,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三、不忘学科的特殊性,注重语文的人文性

1、虽然在九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填入”式的传授不可少,但还应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答题能力,应对85%主观题目的考试。

2、在教学中,始终突出语文的人文性。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思想,对生活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才能写出高水平的作文。

四、教会学生学会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让他们成为一个学习上“会思考”的人,能和老师一起从大量练习题中归纳出答题的规律和技巧,真正拥有答题的绝招。

五、冲刺阶段:培优辅差

努力挖掘优生的潜能,完成知识的系统化,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在抓优的同时,也注重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形成语文基本能力。从而,让整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成绩得到提高。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3一、教材简析

本教材分为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书后还有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和附录等内容。其中阅读分为以下六个专题,即战争、爱、建筑、科学、古诗文、自然山水;综合性学习也有六个专题,分别是:世界何时铸箭为犁、让世界充满爱、说不尽的桥、走上辩论台、莲文化的魅力、怎样搜集资料等。该教材有以下突出特点:

(1)立足学生实际

(2)体现现代意识

(3)弘扬人文精神

(4)突出开放性

(5)注重策略引导。

二、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通过初一学年的教学,从整体来看,所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八年级共有学生44人,大多数同学爱好语文学习,有十分之一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好,语文成绩优异。另有十分之三的同学语文基础较差,成绩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不能正确地理解所阅读的文章内容,不敢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写文章词不达意,材料成旧,抓不住要领,对语文学习兴趣不是十分浓厚。

三、教学目标

1、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打下基础。

2、学习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各单元的“单元说明”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

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

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品的语言特色。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常练习字,养成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的习惯。

2、除课堂的大作文外,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从句段开始,多写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来,使学生写作能力能渐渐地得以提高。

3、多给学生一些实践的机会。

如让学生自己办手抄报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4、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力争做到每课过关,单元过关。

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

5、本学期的重点放在基础较差学生身上,做好转差促优的工作,提高优等生的水平,带动中等生,鼓励后进生,尽量缩小差距,使其与优秀的距离有所接近。

6、课堂结构和时间的把握需进一步提高,向单位时间要产量。

7、引导学生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古诗词,可按作者、按类别、按主题分别进行分类,形成经纬交织的网络。

8、根据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在讲解新知识的同时注意对旧知识的回顾。

9、经常督促学生养成一些学习语文的好习惯,并使之不断巩固、加强。

如要求学生学会课前预习、学会对课文中关键字词进行圈点句画;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尽量减少对老师的依赖心理等。

10、语文学习重在积累。

因此,平时将定期不定期地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文章、好的诗词等。增加学生的日常积累。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多接触一些课外读物,多关心一些时事,多看一些报纸杂志、时文,以拓展学生的眼界。

五、科研课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大赞赏的力度。

2、广泛征集资料,形成初步材料。

3、把写大作文目标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

4、少搞命题作文,尽量自由写作,评改适度。

六、本学期个人提高方面

(1)定期参加听课活动以及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搜集优秀的课例进行研究。

(2)写好教学反思、教学日记并及时进行整理,升华为随笔和经验。

(3)上好每一节课,精心的科学设计、思路创新的探索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实际。

(4)课堂结构要严谨有序,丝丝入扣,生动有趣,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4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德和谐发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是按照新课程标准所编写的一套全新的语文教材,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语文资源,向师生展示了语文世界的广阔天地和无限风光。全书共六个单元:

1.诗的激情2.文学魅力3.关注自然和生命

4戏曲欣赏5.古文诗词6.古文诗词

三、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愿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学生对语文知识较感兴趣,但离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着眼于将来的学习动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激发。此外,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优秀生有一定的基础,上课愿意积极参与,但大部分人比较懒散,没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较好的学习态度,上课就当小和尚,对作业是抱着敷衍的态度。口头能力和写作能力一般。

四、教学策略

1.坚持上好教材上的阅读课,充分尊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轻松、对话交流、互相协作的师生关系。

2.坚持在复习阶段充分发掘语文教材资源和身边的教学资源,注重突出语文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生活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利用好小组的作用,把培养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

4.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信息的时空跨越和交互反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较高的素养。

6、充分发挥讲学稿的导向作用和复习作用,使它既是学生学习的好工具,也是复习迎考的好帮手。

五、主要教学工作

(一)在上期已经提前完成了一二单元的教学的基础上,完成九年级上册其余四个单元的语文教学的任务。(略)

(二)指导学生进行初中毕业水平考试的系统复习和模拟考试。(详)

这是本期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语文学习成果的最终体现,因而我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计划。如下:

1、认真研究《湘教考苑·中考总复习》,明确考试的范围与目标,对出题动向和题目类型作出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以便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

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掌握每课的重点、难点,辅之以少量的练习;并不断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复习中,精选有代表性的训练题和模拟题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计划地进行两次模拟考试,针对学生考试当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巩固。

并指导学生能灵活、创新地掌握知识,

3、更多地关注那些基础不扎实、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提出不同的要求,优等生可适当“放”,中等生宜“引”,后进生需“扶”。

4、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打破逐册复习的方法,确定好重点的册,然后再分体裁复习。

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知识点进行归类复习: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这里面的知识点多,但主要是要求学生会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仿句、能对对联、能根据一句话提练观点、能简明、连贯、得体地使用语言等等。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三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但又不能面面俱到。要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文言文阅读

背诵优秀诗文80篇和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中考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

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穿插进行(每周2课时)。主要让学生写好记叙文、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第二阶段综合强化复习

针对第一阶段的复习进行小结,巩固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目的是: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阅读理解和写作题就很好的训练了学生的这些能力,因此我们准备重点训练这些内容。

(1)阅读训练,前面已讲了复习方法,在这里只是把各种方法进行综合,从而让学生提高。

(2)写作训练

在这一阶段,准备突出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训练,指导学生。同时强化作文。

(3)精选部分中考试题,组成几套专题练习,进行强化训练。

(4)对学生在复习中有困难的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第三阶段全面总结复习情况,检查复习效果,模拟测试,查漏补缺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2017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四助五步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立足教情、学情,和其他学科通力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学科“培优推中补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体系中属于最后一阶段。本册课程学习结束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应全面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得到了全面提高。而且,学生面临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选拔考试。因此,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有它的特点: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为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为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与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名篇,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古代人物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与评论历史人物。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全书共六个单元,二十四篇课文,两个专题,两部名著推荐,六个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单元的读书方法指导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本期尽可能早点讲完新课,可以的话,及早进入全面复习,复习分三个阶段:分册复习、专题复习及套题训练,解读《2017中考说明》是前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题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

掌握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构思模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变换写法;学会读书,懂得鉴赏文学作品方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的感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中考目标:力争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全县同类校前茅,优秀率达到20%或以上,及格率达到80%或以上,人均分达到105分左右。

四、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共有83人,特别是1班后进生人数多,基础较差,提高成绩难度非常大。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在期末考出来的成绩及格率有上升,但还不够理想。再加上本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时间紧。扎扎实实的上课时间只有十五周,共计90课时,要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中考的全面复习。二是部分学生会还会出现如下消极的思想状况。因此,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一定要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与复习中,争取取得满意的成绩,力争进入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学校制定的目标。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本册教科书中,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二大四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二次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四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认真做好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环节的每一项工作。

用心融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的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过程中明确一本书中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讲授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要兼收并蓄,有所取舍,尤其注重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仔细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要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是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4.认真训练并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加以借鉴,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要精心备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注意语文的整体性。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文教学要灵活命题,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作文批改要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学生的水平。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第一课堂学习资源和第二课堂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乃至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分册复习查漏补缺,生字词的辨认书写,诗文背诵默写将是落实的重点。专题复时重在对语文表现手法等进行解读训练。模拟训练主要解决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应对上。

7.优化作业查、批方式,记录作业情况,一日一公布,一周一评比,做好教学落实。

12班和13班两个教学班的作业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方法力求有个人特色。和别人多交流课堂实录效果,整合课件,创新教法,及时进行教法调整。

8.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

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讲究文面,讲究写作的形式的包装。

9.认真写好教学反思。

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10.认真搞好中考总复习。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把不爱学习的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乐学、好学、善学,争取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奋斗目标

在2017年中考会考中,语文及格率、优秀率和人均分三项指标力争达到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教学任务。七、教研课题本期力争使自己主持研究的2016年度重点课题《中考作文实效性训练研究》顺利通过上级教研部门验收结题。

八、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具体见备课组统一安排表。

周次教学内容

1-9周下册单元课文教学

10周左右期中考试

11周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训练

12周记叙文阅读训练

13周说明文阅读训练

13周议论文阅读训练

九年级册语文篇(2)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一、知识积累(21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惘然(wǎng)嗤笑(chī)阴晦(huì) B.恣睢(zì suī) 胆怯(qiè) 给予(jǐ)C.狗吠(feī) 戳穿(cuó)妒忌(dù jī) D.诧异(chà) 过瘾(yǐn)拮据(jié)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鄙夷 隔膜 撅断 朦胧 B.恣睢 跌落 皱痕 煞白C. 阔绰 瑟索 栈桥 萧索 D.一缕 阔悼 打拱 嚼着3.下列词语中解释加点字有误的一项是( )A.大事渲染(作) 相时而动(看、观察)B.狼狈不堪(不能忍受) 缄默(封口)C.莫名其妙(没有人) 与日俱增(一起)D.弄性尚气(注重) 动辄(就)

九年级册语文篇(3)

九年级语文(上册)培训讲稿(第四单元)

主讲:邹卫忠

一、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性质和地位的界定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语文新课程标准》)

理解:

1、语文学科的双重性质——工具性(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人文性(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语文学科的地位——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3、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我们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应当在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三、九年级上期四、五、六单元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则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四单元侧重培养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第五单元培养阅读古代白话小说的能力,第六单元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单元:议论文

1、新课标关于议论文阅读的要求: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2、明确本单元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整套教材的教学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设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本单元是整套教材中唯一一个议论文单元。在教学中能否通过这些“例子”,达到课标上关于议论文阅读与写作的要求,进而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个单元的教学是个关键。

第一维度:知识和能力

(1)在积累、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的基础上,弄通弄懂课文内容。

虽然这几篇课文的文字障碍不多,但是由于课文内容有的涉及到古代传统教育思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的距今较远语言习惯变化较大(《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有的译介时语言精洁深邃(《谈读书》),因此读通课文显得十分必要。

(2)学习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并运用于阅读和写作之中。

能区分议论文的观点(论点)和材料(事实、道理、数据、图表),能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材料是如何支撑观点的);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及论证的方法;了解立论和驳论;在写作中能运用议论文相关知识。

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池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3)通过查阅工具书、课外资料和网上阅读,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

第二维度:过程和方法

(1)引导学生在加强预习的基础上自主阅读课文,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发现并探究问题,将探究的成果及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交流。

(2)在教师的推荐下阅读与课文相关的议论文章,以增加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如学习《谈读书》(王佐良译),可将《论求知》与之比较阅读。

3、养成朗读的习惯,摘录课文中涵义深刻的句段并背诵下来。

第三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求知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欣赏《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研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重新审视传统教育思想,以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阅读《不求甚解》、《谈读书》,领悟读书求知对塑造品格、成人成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结合历史和现实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入选原因:突破过去人们早已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提出新颖的观点,使人眼睛一亮。

课文内容:首先提出了“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分析这个观点时,又表达了如下看法: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容易止步不前;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而是寻找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就自然引出“创造性思维”。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时,又表述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时,引述了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在论述“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时,了“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见解,这一系列新颖的观点,都给人以启发。

主要观点: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标题)

2、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3、要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结论)

论证方式:立论

论证方法:正反对比、举例论证

语言特色:通俗晓畅

教学提示:1、本文主要阐述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之间有什么联系?

“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就要有创造性思维。

2、在阐述这些观点时分别使用了哪些材料(事实、道理、数据、图表)?

所用材料与观点有什么联系(起什么作用)?

如开头的图表,引出论题;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还有对比论证,以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的人与富有创造力的人对比,等等。

3、读了课文,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所必须的要素有哪些?

积累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坚信自己有创造力经常保持好奇心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新思路相信小小灵感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4、细部探究:第六段的“关键”一词与最后一段的“关键”一词所表述的内涵一致吗?为什么?

第五段的“关键”一词表述的是“活用知识,是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最后一段“关键”所表述的是“经常保持好奇心,是拥有创造力的关键”。

5、自主、合作与探究:

——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

——学了这篇课文,再读苏轼《望庐山瀑布》你会有什么新感受?

可以从看事物的角度、远近、高低、内外、深浅等方面谈。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说说对下面教育观点的理解:

人无全才,人人成才。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新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教师观)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入选原因: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并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课文内容:本文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生自然科学?主体部分先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从而指出现代学术的基础。然后讲道理、摆事实,说明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和,再从科学进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和中国学生的弱点几方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即具有格物致知精神的必要性,结尾部分再次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表达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期望。

主要观点:1、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标题)

2、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3、真正的格物致知有两个方面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像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论证方式:立论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王阳明格竹)、对比论证(中国学生读书成绩好而工作中拿主意时不知所措、“我”受传统教育长大初到美国时的不适应)

语言特色:简洁严密(“不重视真正的”和“不真正重视”)

教学提示:1、要求学生查看注释、查资料弄清:“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原句怎么说的?反映出传统教育怎样的目的?

2、作者认为真正的格物致知有哪两方面的含义?

3、在阐述观点时使用了哪些材料(事实、道理、数据、图表)?所用材料与观点有什么联系(起什么作用)?

4、自主、合作与探究:

——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不是实验精神?说说你的理解。

——学了本文,你对“分数”和“能力”有了什么新看法?

——这篇课文在观点上与上篇课文哪些地方相近?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谈读书》

入选原因:外国著名哲学家的著名文章,与读书求知相关,具有现实意义。

课文内容:《谈读书》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首先,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一开头提出三种不同的读书目的,重点分析读书和才干的关系,而后依次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进而归结读书的目的。第二,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好书、一般的书、粗糙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书方法;分析了读书、讨论、作文的不同作用,提倡人们多读书、多讨论和多作文。第三,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以“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弥补”作比并举例论证,再联系读书作具体论述,最后归纳结论。

主要观点:论述读书的目的、方法、作用的语句。

1、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 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栽。

3、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4、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论证方式:立论(三个层进的层次,无中心论点)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论、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语言特色:精练深邃

教学提示:1、本文围绕一个论题(读书),谈了三个方面。涉及的内容广泛,议论的语言警辟几乎是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引导学生概括和体会。

2、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怡情、傅彩、长才;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消磨时光、矫饰文采、死扣书本)

3、本文中观点很多。有些观点是作为材料来证明另一个观点的,这就是道理材料。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判断道理的方法:看是不是从客观事实中抽象出来的。

4、要求学生将文中自己喜欢的文句摘录下来,记记背背。

5、自主、合作、探究

——文章最后“读史。。。。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和“人之才智但有滞碍。。。皆有特药可医”的观点与材料及其联系。

(前一段先举例,再归纳出观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后一段先摆出观点,再用材料来证明。)

——讨论:“知识就是力量”,是培根的一句名言。但在英文里,“力量”和“权力”是同一个词。谁能肯定说培根要表达的不是“知识就是权力”这一内涵呢?请从这两个观点中任选一个,找出三两个材料来证明它。

《不求甚解》

入选原因:所谈的是关于读书方法的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问题,从古一直争论到今。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现实意义。

课文内容:驳论文。文章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接着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最后进一步强调不能只求记住一些字句和“甚解”,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引用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例子、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应该怎样读书。结论是:“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主要观点:1、反面观点: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提出异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陶的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论证方式:驳论

批驳方法:直接批驳——驳论点(陶渊明说话的语言环境及真实含义)、间接批驳——正面议论:引用列宁批评变列汉诺夫的例子、诸葛亮的例子、宋儒陆象山的话,说明应该怎样读书。结论是:“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语言特色:明白晓畅

教学提示: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3、探究: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补说这一段话有什么作用?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入选原因:传统课文,教师教得很熟,社会上广泛流传,选作课文是自然的。而且,在当前,这篇课文还很有现实意义。一方面,有“中国的脊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丧失自信力的人也时时可见。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怎样保持民族自信力,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严峻问题。

课文内容: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批驳一种悲观论调。鲁迅从两个方面批驳对方论点。一方面,揭露“一部分人”,他们对民族悲观失望,“自信力其实早就失掉了的”,“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是直接驳斥。另一方面,用历史和当今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间接批驳。最后,文章从立场观点上作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主要观点:1、反面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正面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论证方式:驳论,破中有立。

批驳方法:直接批驳、间接批驳。(学生接触议论文少,接触驳论文更少。可不涉及驳论方法)

语言特色:犀利深刻

教学提示:1、理清驳论部分和立论部分的议论脉胳。

2、弄清“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的具体含义和感情色彩。

九年级册语文篇(4)

语文

年级/册

九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一单元《乡愁》

教学目标

体会《乡愁》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乡愁》的四种直观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之间虽是独立的,但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这就是它们意象的递进性和抽象性。“海峡”则把隐性的政治显性化,深刻地暗示大陆和台湾的政治睽隔,余光中乡愁诗歌的意象不仅是个人、家庭的悲剧,更是中华民族的悲剧。而这一点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难点分析

学生对乡愁的理解比较容易,但是为何诗人对故乡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学生难以理解,是因为学生对那段特殊的历史不了解、对诗人不了解,对诗人的写作背景不了解,对传统文化根植于诗人内心不了解。这就需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学生了解了,难点自然也就突破了。

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综合运用教师范读、反复诵读、师生互动和教师总结归纳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一、以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的演奏导入

这首曲子写于抗战时期,马思聪在纷乱的战火中,远离家园,携妻带子,四处漂泊,他日夜思念生养自己的祖国,他把这种离愁别绪全都倾注到了这首曲子中,而诗人余光中则是把这种感情融入了他的《乡愁》中,这节课,我们跟随余光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二、诵读是开启思维大门的金钥匙。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更是需要反复吟读,才能领会其深义。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

(2)自由读、小组之间互相读、男女同学搭配读、指名同学读;

(诵读要求: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层层递进。)

(3)通过诵读,同学们讨论,诗歌每一节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第一节:母子之情

第二节:夫妻之爱

第三节:丧母之痛

第四节:家国之思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前三节抒发的是家愁,第四节的感情上升到了国愁,是更加深沉的家国之思。

三、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节。

他为什么对大陆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呢?这就需要我们对他的身世做一番了解。

(1)走近余光中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49年到了台湾,当时年仅21岁,再还乡时已是64岁,余光中从60年代起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由于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在1972年回大陆无望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他说:“我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2)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3)他还说,我庆幸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于心中。”

小结: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是呀,《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那“浅浅的海峡,本不难跨越,为何历经半个世纪却一直难以跨越呢?如果说造成台海相隔是历史的遗憾,那么,台湾至今不能回归又是谁在从中作梗呢?谁才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国家何时能统一?两岸同胞何时能团圆?半个多世纪来台湾当局究竟都做了些什么?而我们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又应该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些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视屏与图片中找到答案

①视频一、二:国家记忆--邓小平故事--邓小平与台湾问题;

②图片一、二

小结

五、课堂小结:

台湾,所有中国人的心结。自1949年起,几十年潮涨潮落,两岸同胞饱受亲人分离之苦,日日盼望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2005年12月温家宝总理谈到台湾问题时,也深情的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最深的乡愁。”

但可喜的是,跨越56年的时空,2005年春节台商包机成功启航,台湾的民航业者第一次将飞机驶到首都机场。

九年级册语文篇(5)

1、新课标关于文学作品的要求:

(1)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了解诗歌、小说等文学样式。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学作品阅读是本册教材三个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本单元所选课文为古代白话小说,主要以古典名著为主,所选的课文都出自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如叙述历史故事的《三国演义》,表现农民起义的《水浒传》,反映封建知识分子生活的《儒林外史》,反映官宦家庭生活的《红楼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善于从小说的全局(思想内容、情节结构、艺术特点等)来引导学生审视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和事件,深究其意义;因节选部分篇幅较长,教师处理时要大胆取舍,引导学生探究只求学有所得,不求面面俱到。可以围绕细节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对人物个性进行分析探究。

2、明确本单元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

第一维度:知识和能力

(1)积累、掌握古白话语汇,体会古白话与今白话的差异。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3)了解有关文学作品的知识(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主题,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等)。

(4)学会在具体的环境中,通过人物活动,分析人物性格。

第二维度:过程和方法

(1)课文篇幅较长,应当引导学生加强预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处理的“度”,课堂内容应相对集中。

(2)把思辨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交流心得。(从课文实际出发,恰当地确定探究的目标,不贪多而务求有得。)(选定突破口,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3)课外阅读这四部小说,对整部小说有个整体印象,并留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第一步,学好课文,即“就文论文”;第二步,在前者基础上向前延伸,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探讨几个跟小说全局有关的问题,从“一斑”引向“全豹”。

第三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学习《智取生辰纲》,认识吴用等人的“智取”不同于强人的打家劫舍,而是一种有明确目的的反贪行动;学习《杨修之死》,将历史中的人物与小说中的人物分离评价;学习《范进中举》,在评价范进的悲与喜同时,不可忽略周围的众生相;学习《香菱学诗》,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并从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有所领悟。

《智取生辰纲》

入选原因:《水浒》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也是四大文学名著之一,对明中叶以后英雄传奇小说的出现起了导引作用。水浒108位好汉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从民族的和人文的角度看,入选中学教材是当之无愧的。再加上《水浒》艺术价值之高,也是不容置疑的,众所周知,在“红学”之后,又了“水学”的说法,学术界又出现的研究水浒的热潮。所选的片段也是经过考虑的,这是众好汉的第一次出手,是反贪第一仗。

课文内容:写杨志受大名府留守梁世杰(梁中书)派遣,押送给梁的岳父蔡京的生辰纲(生日礼物)往东京,在黄泥冈被晁盖、吴用等用计夺取的经过。押送者费尽心机终失利,智取者连施妙计巧得手。这是以晁盖、吴用为核心的好汉群体第一次向贪官“出手”,与“官家”冲突,是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前奏。

思想意义:1、表现出朴素的反对贪官的意识,反映了封建时期“官逼民反”的现实。

(不义之财,取之何碍?第十三回赤发鬼醉卧灵官殿 晁天王认义东溪村众人见晁盖如此志诚,尽皆欢喜,个个说誓道:“梁中书在北京害民,诈得钱物,却把去东京与蔡太师庆生辰。此一等正是不义之财。我等六人中,但有私意者,天诛地灭。神明鉴察。”六人都说誓了,烧化纸钱。)第十四回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2、表现好汉们的胆略、智慧。

3、整部小说有“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局限。

写作特点:1、构思精巧,使用明暗双线的叙述方法。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使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2、自然环境描写:烘托气氛,促进情节发展,

对天气炎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反复写气温、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以“凉”衬“热”也不下十余处。写法也多变:有通过作者的介绍来写的,有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来写的,有通过杨志或虞侯、老都管之口来写的,更多的是通过军汉的语言和行动来写的。

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矛盾冲突发生、发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故事中的许多情节,都被炎热的气候条件所决定:因为“火似热”,所以众军汉肩挑重担,苦热耐熬,一路惆怅不已;因为天热,所以不“趁早凉走”却“正热里”行路,引起了抱怨;因为“红日当天”,“热不可挡”,所以行黄泥岗,见到松林,便要歇凉,死活不走,杨志与部下的冲突也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因为天热,所以口渴难耐,见到酒就要喝,最后杨志自己也喝了半瓢;因为天热,所以晁盖等人装作歇凉争先喝酒也毫无破绽。总而言之,吴用用蒙汗药智取的计策,就是根据炎热的气候条件设计的。作品对天气炎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写炎热,才使故事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 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一大艺术特色。

3、 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小说有两种矛盾: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矛盾,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矛盾。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矛盾。另一种矛盾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好汉智取的矛盾,即压迫与反压迫的矛盾。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矛盾,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矛盾,再由次要矛盾引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因主要矛盾而发生、发展,以至激化,而主要矛盾又因次要矛盾的发生、发展、激化,提供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矛盾,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矛盾服务的。这些不同的矛盾也是互相勾联,互相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好汉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作者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成功的地方。

语言特色:语言以口语为基础, 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教学提示:1、引导学生理清情节发展的脉胳。不强求一致,言之成理既可。

二分法: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矛盾的情形。

第二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后)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好汉的矛盾。

六分法: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第二部分:故事发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歇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发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后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2、探究一:杨志失败的原因、吴用计策成功的要素。

杨志不可谓不智。他常走江湖,深知绿林好汉们的伎俩,可以说他的押送办法还是可行的。可是为什么失败了呢?关键是失了人和。那又为什么会失人和呢?一是他本人的性格暴燥,动不动就打人,人心不服;二是他不善做思想工作,没有向众人讲清这样走的原因;三是他本是个被起用的配军,老总管的一番话使他不得不妥协,在最关键的时候陷入孤立。

吴用计策成功,一是智用天时(炎热),二是智用地利(黄泥冈,人烟稀少,便于行事),三是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走到黄泥冈,内部的矛盾激化,众军汉在老都管的默许下,于松林中休息,无人再去理会杨志的打骂,给吴用等人以可乘之机。四是智用计谋,在双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喝的是美酒,而杨志、众人得的是药酒,刘唐与白胜的表演天衣无缝,不能不说是吴用的计谋用到了家。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而去就是动弹不得。

3、探究二:俗话说世事无绝对。计策再好,如果人家不中计你也没奈何。请替晁盖、吴用筹划一下:

如果初见白酒,杨志拗不过老总管,众军健买了酒吃,或者杨志见众好汉吃了一桶,也买下另一桶,怎么办?

两种选择:一是强夺,二是相机行事,再行计策。哪种更可能?为什么说要去东京贩枣?就是怕计策万一不成,就好相跟着一起走而不致引起杨志一班人的怀疑。

4、探究三:“智取生辰纲”的行动算不算起义?这一段在全书中处于什么地位?

这次行动虽谈不上起义,但至少表明晁、吴等人已具备了起义的条件,可算得起义的前奏。待到后来,在石碣村击败前来“捕盗”的官兵,随又夺取了梁山泊的领导权,组织队伍迎战大批官军,这就顺理成章地揭开了起义的序幕。

补充资料:(1)在介绍《水浒》梗概时略说梁山起义军发展的几个阶段:晁盖、吴用等初建根据地;扩编队伍,大战官军并消灭地主武装;临时性出击,攻城略地。(2)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第十九回《林冲水寨大并火,晁盖梁山小夺泊》及第二十回上半回《梁山泊义士尊晁盖》。

《杨修之死》

入选原因:《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它和《水浒传》一起,奠定了长篇章回小说发展的基础,也为后世长篇章回小说提供了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的两种范例。节选部分是其中集中刻画曹操性格的精采片断,以前曾选入过中学课本。

课文内容:选自第七十二回《杨修在曹刘汉中之战的末期,从夜间口号“鸡肋”看出曹操有退兵意,便自作归计,导致“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后,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斩之。后进军失败,中箭受伤,方忆杨修之言,厚葬杨修,就令班师。其中插叙了六件杨修犯曹操忌讳的事,从小到大排列。

思想意义:1、《三国演义》思想倾向拥刘反曹。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拥曹贬刘,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尊曹魏而贬蜀汉。

2、从曹操的角度看:逞一时之愤,贸然进兵,终致兵败受伤。

做事,特别是做大事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不逞强赌气,而应该顺应时势。

3、从杨修的角度看:要从他个人的性格悲剧中吸取教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正常的心理。(恃才放旷,做事不密;口无遮拦,心不设防)

写作特点:1、通过故事展示人物性格的写法。

2、情节安排上,运用插叙的方法。

语言特色:吸收了传记文学和说唱文学的成就,主要情节源于《资治通鉴》,语言是比较平易浅近文言。古人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评价。

教学提示: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说说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杨修显然是魏王室内部斗争中的政治牺牲品。这正是杨修活动的大背景,认识这个大背景,才能看出杨修被杀这件事的实质。

2、从人物的具体言行看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自主、合作、探究:

——对杨修“身死因才误”的探究:

杨修本来就十分聪明,难道他真的不知道曹操想找机会杀他吗?作为行军主薄,难道他不知道“惑乱军心”,其罪当斩吗?为什么还要这样做?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如果是无意的,说明什么?如果是有意的,又表明了什么?

——对曹操应当如何评价?

小说中的曹操: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是作者塑造的结果,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虚构的成份多(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乱世之奸雄)

戏台上的曹操:白脸奸臣

历史上的曹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课文点评:明末清初的毛宗岗曾评点《三国演义》,称之为“第一才子书”。如评曹操梦中杀人一段为“假梦、假睡、假问、假哭,一片是假”。

九年级册语文篇(6)

入选原因:我国古典名著,曾选入过中学课本。所选部分反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时代的现实生活,可以引起学生对功名、地位、金钱的审视与评价。

五四时期的钱玄同在《儒林外史》新序里一开头就说“中国近五百年来第一流的文学作品,只有《水浒》、《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三部书”,并评价说:“《儒林外史》有三层好处,都是适宜于青年学生阅读的。其中一层为《儒林外史》与《水浒》、《红楼梦》所共有的,两层为《儒林外史》所独有的。”第一层好处是描写真切,没有肤浅语,没有过火语。《儒林外史》描写各人的性情,言语,动作,都能各还其真面目,真是淋漓尽致,各尽其妙,而又没有一句不合实情的肤浅语和过火语。第二层好处是没有一句淫秽语。“这是《儒林外史》的大特色”他说:“《水浒》和《红楼梦》,其文学虽好,但是也还有几段淫秽的。独有《儒林外史》最为干净,全书中不但没有一句描写淫秽之语,并且没有那些中国文人照例要说的肉麻话。这不是他的大特色吗!”第三层好处,钱玄同先生说是“是国语的文学”,他说:“《水浒》还是方言的文学,《儒林外史》却是国语的文学了。《水浒》和《儒林外史》之间并没有国语的文学之大著作,所以《儒林外史》出世之日,可以说他是中国国语的文学完全成立的一个大纪元。”

课文内容:选自《儒林外史》的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节选部分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众生相。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正所谓“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典型的中国世态人情的写照。。

写作特点:1、鲜明形象的人物语言

善于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表现他因社会地位的提高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了。张静斋拜会范进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作过官僚的乡绅圆滑与世故。

2、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得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庸俗典型的市侩性格,跃然纸上。

语言特色:感而能谐,婉而多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清之讽刺小说》)

教学提示:1、小说的主人公虽是范进,刻画最生动的却是他周围的人。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查阅资料,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自主、合作、探究:

探究一:范进的发疯。是喜极而疯,或是受封建科举制度的逼迫?

(极度的渴慕功名,孜孜以求而不得——受尽饥寒交迫,亲友乡邻的冷嘲热讽,对仕途功名已经绝望——不可能实现的梦想突然实现,命远之舟瞬间由从低谷卷上浪尖)命运的巨大反差,现实的巨变,使他从一个极端突然走向另一个极端,他怎么会不疯?

范进的发疯,不是作者凭空虚构的,是范进人生历程的必然。

探究二:范进中举发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整个社会看呢?

探究三:范进中举,乃至于整个《儒林外史》,应定位于讽刺的,还是定位于写实的?

一般的看法,都把这部小说当作是讽刺小说,就连教材也这么说。有必要引导学生探究一下,究竟是讽刺的多一些,还是写实的多一些。说是讽刺,小说中所写的哪一点不是当时社会,甚至是现代社会所司空见惯的人和事?

《香菱学诗》

入选原因:《红》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属于课标规定的课外阅读的古典名著的范围。所选的片段可以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所启发。

课文内容:选自第四十八回。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随着宝钗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刻苦学诗,经过三个阶段,终于写出了好诗。

写作特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运用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语言特色:1、叙述语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

2、人物语言:个性化

教学提示:1、人物形象:香菱——聪明可人、爱诗如痴

黛玉——富有学识、教学有方

2、"香菱学诗"的过程有哪三个阶段?从中可以看出要做成功一件事必须具备哪些因素?

拜师——尝试——成功

一是自己要有兴趣,二是有名师指点,三是要反复练习。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的概括,可以用来形容香菱学诗的经过:

第一境界: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苦索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第三境界:顿悟阶段——"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哪些语句表现香菱学诗的专心?你最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

4、比较香菱三首诗,说说其优劣。

第一稿:内容肤浅,表达“月亮很亮”的意思;用语陈旧,堆砌前人的词语;没有真情实感。

第二稿:优点——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较新;用“人迹”、“隔帘”等情景来烘托。不足:内容如宝钗所评,是在咏月色而不是咏月;“玉栏”“玉盘”等词仍有陈旧的气息。

第三稿:句句无月,句句写月;用词典雅含蓄,立意新奇别致;切合自己身世,借月怀人,有真情实感。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简析:她仿佛对月低吟,顾影自怜,把自己沉痛的遭遇融入寒月之中,结句的感喟本是自己的心声,却推及处境同样寂寞的嫦娥,曲折含蓄。如果说离愁、思绪这种深沉的感情,在第一首是肤泛的,在第二首是游离的,到第三首就变成实在的,意趣真切,余韵悠长。

5、自主、合作、探究

——结合全书,谈谈对香菱这个形象的认识。

(1)身世: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诗写起的。

四句谶语:根并荷花一茎香,生平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2)性情:精华灵秀,悟性极强。

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林黛玉论写诗是如何论的?你有哪些感触?

林黛玉论写诗主要集中在本文开篇处,"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林黛玉看似轻巧的几句话,却句句点出写诗的要旨,"重在立意,轻在形式",如今作文何尝不是如此呢?

——林黛玉在全文中是如何指导香菱作诗的?对我们有何现实的指导意义?

林黛玉收香菱作学生,提出做诗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多读多想。黛玉让香菱诵读王维的五言律诗一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一二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一二百首。"读诗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学写诗也是非常正确而必要的。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诗歌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牢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大。诵读就是学好诗歌的根基,这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

其次,师法其上。黛玉认为,要学诗就要学一流的。王维的五言律诗是最好的,除了杜甫,没有人能赶得上他;七言律诗,杜甫的诗要是打一百分的话,恐怕要再找出一个八十分的都不可能,后来一个李商隐也还可以;七言绝句,那是不会有人写得过李白的了。这三个人,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人称"诗佛",唐朝的诗歌,成就最高的就是他们三位了,以前一直是这样评价的。后来白居易取代了王维的位置,因为他的诗里面有一些反映劳动阶级的生活、思想等等,还有他的长篇,如《长恨歌》《琵琶行》都不错,但是以前一直是以李白、杜甫、王维三个人为首的。林黛玉这个看法也是很对的。要学就学一流的,学不到一流还可以成为二流,要是一开始就学二流的,那只能学成三四流了。我们在阅读时,也要挑选文质兼美的作品,这对于陶冶情操,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大胆实践,敢于想像。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像力才行。这也是很对的。恩格斯在评论德国诗人普拉顿的时候曾强调说:"写诗必须有大胆的想像。"可以说,没有想像就没有形象思维,也就没有诗。形象思维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丰富的艺术想像,大胆的想像可以使极平常的生活景象焕发出奇特的美感、美质,令人耳目一新。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课文中的林黛玉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如何理解?

九年级册语文篇(7)

 

社区的作文(1)

铿锵锣鼓穿透凛冽寒风,激扬歌舞驱散冬日阴霾,滔滔江水笑看容颜如花,昨日的汉口江滩,人潮如织,欢声似海,是盛典,是节日,是分享,更是荣耀。

这份荣耀,属于10个特色社区,属于5个最佳社区;这份荣耀,是江城1000多个社区创造精神文化的浓缩,也是对千万江城人民共建安全港湾、共筑和谐家园的回眸与礼赞。

歌声传递心声,艺曲映照心曲,这是平民的表演,这是咱老百姓朴素才华的真实流露;舞步踏出梦想,鼓点编织希望,这是民众的狂欢,这是我们的社区嘉年华,这是我们温馨祥和的家。

长达两个月的实力PK,近百个社区的热情参与,13个城区的倾力支持,260多万人次的投票与呐喊,首届“江城十大特色社区”评选,在期盼中起航,在乐呵中应和,在欢呼中落幕。街头巷尾,社区邻里,处处响彻加油号;三镇内外,大江南北,时时可闻助威声。

这是社区才艺的展示,这是社区特色的秀场,更是社区居民巧手妙笔的生花之地,也是蒸腾向上的社区精神文化生活的逼真写照。竞争的舞台上,胜出者荣;生活的舞台上,无论输赢。我们向获胜者致敬,因为他们如此可爱;我们更要向抱憾出局者致敬,因为他们如此真诚。

社区是居民社会福利和社会权利的平台,承载着儿时的记忆,成年的典礼,中年的寓所,老年的寄托。社区美,则城市美;社区强,则家国强;社区稳,则民心安。爱社区,就是爱我家;美社区,就是美家园;强社区,需要你我共同伸出勤劳与智慧之手,一点一滴地改善,一草一木地修葺,一步一阶地前行。

15个奖杯,托起1000多个社区的光荣与骄傲,这是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家,让我们用心呵护她。

社区的作文(2)

文明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当她轻柔地拂过我地面庞,撩起我的衣襟时,我也着实感受到了她的馨香。那阵阵袭人的芳香从哪里来呢?你去看一看我居住的社区,就会找到答案。

清晨

当新一天的太阳羞羞答答地露出半个脸蛋,社区就已经热闹非凡了。街心公园里,老爷爷老奶奶们在扭着他们的“丰收大秧歌”。四十多岁的阿姨们在挥动着她们手中红浪般的扇子。年轻人则踏着节拍跳健美操。社区的另一侧,喧闹已被甩在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娴雅与悠然。你可以手拿一卷书,去轻轻擦拭历史的痕迹,或是拥抱你热爱的大自然。所以,这里时常能够见到十七八岁的哥哥姐姐们在绿阴中“之乎者也”。我相信,他们的明天定会像社区的清晨一样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无论是在公园里还是在林阴道边,你都能看到这温暖的情景,大家虽不是一家人,却胜似一家亲。无论你投入到哪一个小集体,你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得到沁人心脾的轻松与愉悦。

午后

树上的知了开始了它们的演奏,声音一时高,一时低,但却并不使人烦闷。学习了一个上午的小家伙们蹦蹦跳跳地回家来了。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喜欢早早地等在楼梯口,准备迎接小宝贝热烈的拥抱。一个不小心,滑了一跤,没关系的,路人一定会将你扶起。不要惊讶于我的肯定,因为我也曾跌倒,幸运的是有一只大手将我扶起来,那并不是爸爸的手,而是我从未见过的一个人。如果你来到这里,即使是在炎热的午后,也定能感到怡人的清凉。

黄昏

夕阳西下,鸟儿倦归,家在心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拖着疲惫的步伐,投入到一个没有纷扰、没有竞争的幽静世界中来。压力与辛苦溶解在亲人的一杯热茶之中,消失在点点黄晕的灯光之下。吃过晚饭,社区的居民们喜欢拿起羽毛球拍痛快拼搏一阵,各家各户的老人们总要在棋盘上闯一次自己的“世界杯”,更有情调者拿着把心爱的二胡在凉亭里独自陶醉。我则愿意呆在家里,写一写书法。这时的社区,也醉了,与渐渐出现的星辰一起唱着眠歌。

我欣赏着发生在身边的点点滴滴,觉得它们是如此的美,你闻到她的馨香了吗?文明,她带给了我们幸福与舒心,在社区这片净土上,吹绿了树,吹红了花,吹开了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结,结出了互相关怀之果。

我爱文明,更爱在文明春风中生长的社区。

社区的作文(3)

今天是植树节。我们居住的社区要求小区居民都来参加植树活动。

下午,在居委会王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家也带着铁锹来到社区旁的一块空地上,参加植树活动。 王主任给我们讲了挖树坑的标准和应注意的问题。劳动就开始了,顿时,场地上出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大人孩子齐上阵,连老年人干劲儿都很足。大家七手八脚忙活起来,有的搬砖头瓦块,有的清理杂物,有的运送树苗,有的挖树坑……我们的小社区还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呢!

我和妈妈领到了一个牌子,据说植树结束后,可以在上面写字留念。我们选定了一个地方,我从坑里边挖了很多土,把土装在筐子里给了妈妈,妈妈再把土放到一边。我在挖土时,才切身感到了种植员的辛苦,挖不了多久,就腰酸腿疼的了。我想:种植员为什么不怕苦呢?也许是因为劳动也是一种快乐吧!为了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那棵迎风茁壮成长的小树,我又加劲干了起来。

我和妈妈继续挖着,挖了几筐土的坑才能放下树苗,我终于明白“根深蒂固”的意思了,小树的根真的深深扎在土里。王主任对大家说,我们的小区居民就像这小树一样,大家的家在社区里面,就好像小树的根扎在土地里。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小社区,每个人都出一份力,这样我们的家才会更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