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临床实训总结

临床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1:11

临床实训总结

临床实训总结篇(1)

一、改革背景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技能性很强的学科,这 一特性决定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必须以临床技能训 练为核心。但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人才的院校 培养,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均以学术型为 主,即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而学生 的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主要靠卫生部门的在职培养。 2009年,教育部对研究生培养进行重大政策调整, 在统招的硕士生中尝试以专业学位模式培养,即由 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转向培养学术型研究生和 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重。但目前临床医学人才培养, 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中,存在 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出现培养与使用脱节、 专业学位层次与临床工作能力不符等问题。我国医 学硕士、博士学位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 位二类,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目的是“提高临床医疗 队伍的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适应社会对高层 次临床医师的需要[3]”。但由于高校绩效评估与考核 偏重于科研指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培养过 程中,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 养标准向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标准靠拢,背离了专 业学位设置的初衷,使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毕业生 的临床工作能力难以胜任临床工作岗位的实际需 要,其工作后仍然需要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 在着重复培养的问题,延长了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 周期。

改革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我国当 前医学教育现状和需求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卓越医生,是提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两种主要模式,同处于医 学终身教育体系中毕业后医学教育阶段,二者有着 紧密的联系。从培养目标看,二者均以提高医师的临 床医疗工作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目标[3,4]。从 培养方式看,二者均采用临床技能训练为主、理论学 习和科研训练为辅的培养方式[34]。既然二者培养目 标和培养方式是一致的,为有效解决培养与使用脱 节、学位与能力不符等问题,避免重复培养,缩短临 床医学人才培养周期,就有必要将二者有机衔接,以 提高培养对象的积极性,提高临床教育资源使用的 效益和效率。

二、改革思路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 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以临床技 能训练为核心的“5 +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招录有机结 合,建立严格的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保证生源 的质量;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 训过程有机结合,建立高效的督査机制,把好“过程 关”,提高培养的质量;将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 医师准入标准有机结合,建立竞争和淘汰机制,把好 “出口关”,保证培养的权威性。二者的有机结合,既 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又有利 于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培养合格的临床 医师。

三、培养目标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培养目标是 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持续提高医师的临床工作 能力,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师,为提高临床医师队伍的 整体素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保证病人医疗安 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培养方案

     5, 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分为4个学习阶 段:通识教育1学期,基础医学教育2学期,临床医 学教育3学期,临床医学通科实习4学期。在临床医12学通科实习阶段,医学生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选择 临床检验学、病理学、影像学、麻醉学等专业。完成教 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临床实习,成绩合格,达到学士 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 书”和“医学学士学位证书”。

3,即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 入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普通 专科培训,培养合格后,可实现“四证合一”,即经历 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 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临床医学硕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 书”四个证书。培养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在培养期间参 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合格者获“执业医师资格 证书”,这样能有效解决培养对象在进行临床技能训 练时所面临的违法和违规行医风险。由于“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程有机结合”,培 养对象的临床技能训练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相关要求,考核合格后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 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毕业后不再重复进行住院医 师规范化培训。培养对象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通过 论文答辩,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可 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 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X,即X年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并与临床医学 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机衔接。 培养对象进入 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基地进行为期X年的亚专科 培训。由于不同的亚专科医师执业难易程度的不同, 使得各亚专科在培训内容、培训要求和培训标准上 有所不同,导致培训时间不一致,我们称之为“X” 年,一般为2至4年,例如普通外科是2年,骨科是 3年,神经外科则是4年。培养合格后,可实现“二证 合一”,即经历一个培养过程可以获得“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亚专科合格证书”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 位证书”两个证书。由于目前我校仅在非学历教育中 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博士,所以学生不能获得博 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各阶段课程设 置、主要考试及获得证书详见表1。

    五、培养过程

      1.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培训 招录有机结合按照“培训基地培养能力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 原则,制订学校临床医学本科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招生计划,并由学校和各附属医院住院医师 培训基地共同组织招生工作。根据各附属医院住院 医师培训基地临床教学资源,测算每年所能接纳住 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和亚专科培训的人数,同时结 合社会对不同专科临床医生的需求,合理确定临床 医学本科和临床医学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分 专业招生计划数,专业按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 准》中普通专科和亚专科来设置。这样可在满足社会 需求、提高就业率的同时,保证培养对象进入“3+X” 培养阶段时,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病种病例数、技 能操作数和手术数。

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培训过 程有机结合实践教学是保证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 要环节和必要手段[5],本培养体系,特别是在“3+X” 阶段,充分体现“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临床实践 教学为主”的培养模式。

临床技能训练执行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 办法》中规定“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不少于六个月的临 床工作”[3],在具体执行时,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临 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且具体执行情况不理想等 问题。而本培养体系将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 练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要求专业学位 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 (总则和细则)所规定的轮转时间、轮转学科以及相 应学科的病种病例数、技能操作数和手术数进行培 养和考核,这样有效地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提高了 研究生临床医疗工作能力。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 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以我校统一组织的周 末集中授课和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公共必修课程、公 共选修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理论学 习相结合,主要有循证医学、临床思维与医患沟通、 重点传染病防治和有关法律法规等;专业必修课程 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理论课相结合,根据卫 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和细则)要求,学习 和掌握各轮转科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临床文献 资料分析报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试行办法》中规定“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 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 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3]”,但在具体执行时,许多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 生去完成实验室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 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实验室研究论文。而本 培养体系要求专业学位论文为临床病例分析报告或 临床文献资料分析报告,如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交单 纯实验室研究方面的论文,将不同意其进行论文答 辩,这样从根本上解决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论文 标准向科学学位论文标准靠拢的问题。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标准有机=口 口3年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培养对象通 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科室轮 转,通过培训过程考核(包括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和 年度考核)和阶段考核,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 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 到授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 专业学位证书”。培养期间,如果培养对象未能通过 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 书”,则不能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 格证书”,更不能获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 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X年住院医师 亚专科培训阶段也经历上述类似过程。

六、改革实践

    2009年,我校开始探索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作。 2009级临床(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共119 人,4人直博,114人按期毕业,其中112人顺利获 得了学位。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78人参加了 2012 年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阶段考核,考核分 理论考试和临床技能考核二部分。理论考试69人 合格,合格率为88.5%。理论考试合格者中,68人参 加技能考核,45人合格,合格率为66.2%。阶段考核 合格的45人中,有20人符合江苏省住院医师普通 专科培训合格资格认定条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 即2009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2012年毕业时, 有20人实现了 “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硕士研究14生毕业证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和“住院医师规 范化培训普通专科合格证书”“四证合一 ”。

2010年,我校修订了 “临床(口腔)医学专业学 位研究生培养实施细则”,正式开展临床医学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普通专科培训接轨工 作。此次修订的显著特点是,依据卫生部《专科医师 培训标准》,增加了临床技能训练时间,特别是增加 了轮转科室和轮转时间,如内科临床技能训练时间 增加到27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12个,轮 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5个月;外科临床技能训练 时间增加到28个月,轮转科室由3~6个增加到9 个,轮转时间由9个月增加到16个月。2010级临床 (口腔)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21人,2011级硕 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人,2012级硕士专业学位研 究生279人,全部按照新修订的“培养实施细则”进 行培养,强化了临床技能训练,必将有更多的硕士专 业学位研究生在毕业时实现“四证合一”。

七、保障措施

     1.强化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在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 附属医院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的积极性和主导作用。 各培养基地根据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标准》(总则 和细则)中临床技能训练与考核的标准和要求,采用 床边实践、模拟训练和标准化病人等多种训练方式, 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进行了系统化、规范化的训练; 采用工作场所评估(WPBA)、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 ni-CEX)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等多种考 核方式,对培养对象临床技能水平进行了客观、有效 的评估。逐步建立了科学严谨的临床技能训练与考 核体系,持续提高培养对象的临床技能水平,促进培 养合格临床医师目标的实现。

2. 完善适宜的配套政策培养对象在“3+X”培养阶段,打破了传统的“就 业一住院医师”或“在读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单 —身份模式,而具有“住院医师”和“专业学位研究 生”双重身份。身份发生了变化,配套政策应作出相 应的调整,以保障培养对象的合法权益。在培养协议 方面,培养医院与培养对象签订了培养协议,培养期间计算工龄,协议期限即为培养时间,培养结束后 协议自然终止。在薪酬待遇方面,按照培养医院同 类人员薪酬水平发放工资、奖金和福利,依法参加 医疗、失业、养老、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 社会保障。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和注册方面,培养 医院组织培养对象参加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后,注册地点可在培养医院,培 养结束后如到其他医院就业,依法办理执业地点变 更手续。

临床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 临床教学 医学生 实习前 临床思维 强化训练

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人体各系统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有了一种纵向的认识。其在进入临床实习后,需要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纵向与横向交叉,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临床思维能力[1]。如何快速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必要探索一种实用性强的思维程序。2006年我们采用多媒体技术支持的病案讨论方式,对我院临床医学系2002级80名医学生进行了实习前的“临床思维基础流程路线”强化训练,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多媒体案例讨论的特点与方法

1.1 多媒体案例讨论是通过基本病例素材、体查结果、病案图片以及电影综合运用的临床病例讨论方法。它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患者的原始资料,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学生前期的专业理论学习是系统的,其知识为纵向联系,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所接触的病人是一个包含人体所有系统的个体,它首先告诉我们的就是症状,例如:“发热、头痛、咳嗽、恶心”等,这些症状可以同时涉及人体几个系统,甚至有几十种疾病都会产生类似的症状。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复杂的症状群中,利用分析、推理、归纳、判断等思维方法,最后确诊为某一种疾病,使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多媒体案例讨论就是指导学生从案例的症状入手,对所收集的病史资料、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病例的特点。通过多媒体,以揭迷的形式向学生们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们进行深入讨论,横向、纵向拓展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们从病案中找到病情发展的规律性特点,确定诊断,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教师为学生们展示临床思维流程规律,让学生们在病案讨论中通过对比更容易找出自己在诊断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们脑海里对临床思维基本流程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学生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将来的工作中避免误诊、漏诊,减少弯路。

1.2 方法

首先,在教学前选择有代表性、有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疑难的示教病案,作为临床强化训练中的讨论病案。以多媒体的形式将病案的病史资料、体查结果、简单实验室检查结果,逐层向学生们展示。教师将所要提出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预先进行整理,同时准备病案的相关图片,为教学之用。

其次,在训练开始,由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们展示案例背景,并以案例背景为基础,引导学生们针对案例的内容,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该案例的临床特点及实验检查结果的特点。教师对学生们的总结予以补充肯定后,公布答案,并提出第一层临床讨论题:“假如你是一名医生,急诊收治该病人。结合现有病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你首先考虑哪些疾病?其次还要考虑哪些疾病?为什么?还需要做哪些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和鉴别该疾病?”针对这些问题,由教师引导,在学生中间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充分讨论,并请多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后,教师公布答案、针对学生们在讨论中提出的相关疾病,一一进行鉴别,并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解答,随后,提出第二层的临床讨论题:“该病例的确诊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请各小组讨论,提出小组意见。由教师进行补充后,提出第三层课堂讨论题:“该病例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如何制定治疗方案?”再请多名学生发言,最后教师对整个案例进行小结,并向学生们展示临床思维基础流程路线[2]:①从症状入手,收集病例资料:即针对患者发病后出现的临床表现,对病人的病史资料进行详细地收集。②整理病例资料:即针对所获得的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总结出其具有的临床特点。③扩展思维:即针对所总结出的临床特点,要考虑哪些疾病?这些疾病中的哪些症状与该病案的临床特点相符合?要求学生们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医学知识去思考,即“头脑风暴”。同时,要求学生们课后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去了解和发现那些少见的、罕见的或未知的疾病。④分析、鉴别:针对上述所涉及的疾病,再进一步分析每种疾病的特点,并与病案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找出每种疾病与病案资料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⑤确定初步诊断:通过上述分析,筛选出与病案资料特点最吻合的疾病为初步诊断,并寻找诊断依据。找出病案中还需要完善的内容,进行补充。还需做什么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来进一步确定或排除所诊断的疾病。⑥针对所确定的诊断,制定完善的治疗方案,通过治疗并对患者治疗结果进行随访。

通过教师对临床思维基础流程路线的详细讲解,在学生们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按照流程路线的指引,由学生们自己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案例。通过强化训练,使学生们体会到临床思维方法中最基本和规律的技能。

2 结果

2.1 我们对2002级临床医学系80名医学生在进入实习前进行了集中强化训练,训练结束后进行了无记名评估:对通过本次强化训练,你是否增强了对临床思维基本方法的认识?你是否对这种强化形式感到满意?你认为在进入临床实习前开展临床思维强化训练是否有必要?等问题进行了问答。结果临床医学系80名学生均认为对临床思维方法的认识有所增强,78名学生对这种强化训练形式感到满意,2名学生感到较满意,80名学生均认为临床实习前有必要进行一次临床思维强化训练。

2.2 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工作6个月后,我们于2007年3月对2002级临床医学系80名学生又进行了无记名评估:就你在6个月的临床实习中是否用过临床思维基本流程路线?效果如何?通过6个月的临床实习,你认为在临床实习前有无必要进行临床思维的强化训练?等问题进行了评估。结果,80名学生均在临床实习中使用过这套方法,有68名学生认为收效好,有12名学生认为较好。80名学生通过6个月的临床实习,均认为实习前有必要开展临床思维强化训练,有部分学生还建议在临床实习中应当定期开展临床思维的强化训练,使临床技能不断得到增强。

3 讨论

医学生通过前期的医学教育后,虽然对人体各系统的疾病及发病机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是一种被动的死记硬背。一旦遇到现实病人,要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就存在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知识面窄,不知道如何去扩展,先入为主,对常见疾病,思维简单,考虑问题不全面等等[3]。我们通过实习前临床思维强化训练,通过多媒体技术案例讨论,配合整套临床思考问题,逐层进行讨论,使学生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按照临床思维流程路线,通过学生们充分讨论和教师的详细解答,使学生们在进入临床工作前脑海中就有一个清晰的思维路线和一个可依据的基础模式。告诉学生们在诸多临床表现中,如何通过收集病案资料、归纳分析,综合做出初步诊断,怎样进一步检查寻找证据,达到正确的诊断病情,并在实习工作中进行不断的强化,最后达到熟能生巧的灵活应用,不断创新的目的,使学生们在工作中少走弯路,减少误诊及漏诊的发生。我们通过对2002级临床医学生们的强化训练,并在实习后6个月对经过强化训练的同学进行随访调查,80名学生均在这次强化训练中收益,提示这套方法值得在学生实习前和毕业生参加临床工作前推广。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对临床医学生来说,正确的思维方法至关重要。临床强化思维路线,不仅对简单的常见病适用,对疑难杂症同样的适用,通过正确运用还可以分析判断和发现未知的疾病。因此,临床思维流程路线具有启发性、调动性、针对性、实用性、知识性、灵活性等特点,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立体吸收知识的空间。在学生们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临床思维的强化训练,有利于学生们在实际工作中已不断巩固、补充、创新和升华自己的临床技能。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潘祥.诊断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531.

临床实训总结篇(3)

关键词: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技能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283-02

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交叉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所以临床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口腔医学教学的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实习前的临床技能训练是保证口腔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国内多数口腔医学院校只注重训练,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实习前临床技能考核准入制度,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在临床实习前都能够达到基本的临床操作要求,无论操作能力强弱都能进入临床实习,从而直接影响临床实习的效果。所以在加强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实验室训练的基础上,建立以临床技能考核为基础的临床实习准入制度是极为迫切的。

临床技能的考核方式应体现其实践性、客观性原则,考核应尽可能结合临床诊疗操作实际进行,同时还要根据教学大纲对临床技能的基本要求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尽量控制可变因素,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程度,尽可能减少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2]因此,临床技能考试方法也是各国医学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而OSCE是近十年来在国际上备受推崇的临床技能考试方法。我们结合本校的客观条件,在严格遵循原始OSCE“以操作为基础”的框架下,于2012年制定出一套口腔医学本科生临床实习前OSCE考核的方案,同期实施,并对考核结果和问卷调查进行分析,为临床实习前的OSCE考核的可行性提供依据。

一、临床实习前OSCE考核方案

1.编写病例、制定评分表:所有工作均由经过OSCE培训的口腔专业临床骨干教师及实验室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共同完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制订考核大纲和实施方案,并进行集中讨论和修订。组织骨干教师编写临床病例,制定评分标准。选择编写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常见病例,多数病例需要进行分析鉴别,诊断不完全清楚,具有多种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检查确诊,而不是经过几个病史提问就能作出诊断简单的病例。

2.标准化病人的培训:由专业教师团队负责标准化病人(SP)的相关培训工作。招募有一定基础的低年级五年制口腔专业本科生作为SP,通过面试挑选表演能力、沟通技巧较为突出的学生。培训时间为5周。第1~3周:了解OSCE、观摩病例、角色排练,培训教师回答SP疑问,讲解或通过视频让SP熟悉病例的模仿要点。第4周:强化训练,针对在前期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指导。第5周:SP评估,SP在考核前接受训练教师、专业学生的评估。

3.考站设置:以口腔医学实验中心和临床模拟实验室为依托,设置6个考站,涵盖进入临床实习后的主要常规知识和技能操作。每一站的考核内容都经过非常细致的规划,学生在每一站的表现,都能够客观地表现在成绩单上。其中标准化病人(SP)考站1个,模拟考站(临床操作技能)1个,教师考站4个,历时120分钟(见表1)。

SP考站要求学生对SP病情进行初步诊断,包括病史采集,口腔专科检查,诊断及治疗计划,其中包括对沟通能力和问诊技巧的考察。模拟考站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一项随机抽取的临床技能操作(时间按操作项目规定),如窝洞制备、制取印模、打结、缝合等。教师考站由口腔专业临床教师担任主考,要求学生先从考题中随机抽取1个,准备5min时间,再回答教师的提问。

4.OSCE考核实施过程。提前将考核标准及考试流程告知学生。每一站点除了考官外,分别指定1名工作人员在考站外维持秩序,考场外粘贴考核流程图和考场需知,考场内各站点有醒目的指示牌,考站间相隔一定距离,防止相互干扰。将学生随机分成6组按顺序依次进入各自考站,考核结束后轮换,在全部考核结束后每站考官提交并汇总成绩单。

5.问卷调查。在考核结束后,我们对2012年参加的2008级本科生40人和2013年参加的2009级本科生4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OSCE考核模式的态度。

二、结果

1.考核结果。我们要求每个考生6个站点必须全部考完,每个考站均应达到及格分值,否则不能通过。从考生各站平均成绩和总成绩看(表2),结果还可以接受。

2.学生对OSCE模式的态度。调查表显示:2008级和2009级全部考生都表示以后还愿意参加这种方式的考试。对SP的满意度,2008级为80%,2009级为84%。认为有助于提高自己临床操作能力的,2008级为85%,2009级为87%。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和交流能力需要提高的,2008级为86%,2009级为84%。

三、讨论

虽然OSCE考试在我校应用于口腔医学本科生实习前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还处于尝试和改进阶段,但是通过两年的实践,改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能力的观念,给了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临床分析决策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后尽快适应临床工作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①目前使用的SP是从低年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中选拔的,对于考查医患沟通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客观性、科学性都有待在长期应用中总结;②病例编写方面,主要考查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应该使病例内容更具有针对性,病种数量还需进一步增加;③考站及考点的设置方面,保证考核的可靠性,既要考虑考核内容的全面,真正做到综合能力的评估,又要考虑可操作性;④考官方面,主要是探索怎样提高考官对各项考试内容评分细则的把握,减少因考官的主观因素而影响考试的客观性;⑤考核结果的处理,怎样改进评价标准使考核结果更具公正性和科学性。

总之,OSCE完善了临床操作技能考试的内容、形式,提高了评估的客观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与评价过分地依赖于理论而忽视综合能力考核的情况。[3]但是,我们对OSCE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疑虑和不足,如何使OSCE考试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及可操作性,将是我们今后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钱金方.医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6,5(2):134-135.

临床实训总结篇(4)

本医院近四年共招收心血管疾病内科学硕士研究生42名(临床规范化培训),其中应届本科考入硕士研究生30名,本硕连读的研究生6名,低年资住院医生考入的硕士研究生6名。人员分析显示在硕士研究生中无临床工作背景的占85.7%。以往毕业的38名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传统的临床培训)中应届本科考入硕士研究生26名,本硕连读的研究生5名,低年资住院医生考入的硕士研究生7名。其中硕士研究生中无临床工作背景的占81.6%。无临床工作背景的研究生成为研究生的主要群体,该群体虽然是医学生中的佼佼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大部分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经验。如何通过规范化的临床培训,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心血管内科住院医生至关重要。

2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目标及模式

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除了第一学期为期半年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外,其他时间均在临床参加临床训练。心内科硕士研究生要求完成8个月的内科二级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科和内分泌科)基础培训,还要完成10个月的心血管内科专科培训。在专科培训期间,明确硕士研究生规范化培训的目标,探讨适宜的培训模式对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多发病高素质专科临床医生有重要意义。

2.1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专科临床规范化培训教学目标

①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循环系统解剖,常见心血管疾病病理、生理及其发病机制。②心血管内科研究生必须熟练掌握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技术,包括心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电除颤仪。熟练掌握体格检查及心脏听诊、熟练分析心电图、生化、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危重患者的监护手段。③掌握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治疗及心血管疾病危急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

2.2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专科临床规范化培训的教学模式

2.2.1重视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学习上述本科招收的心血管内科学研究生虽然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但其心血管内科专业理论知识相对缺乏,且大多数缺乏临床工作经验及临床基本技能操作经验。通过临床培训,使其具有独立诊断和处理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及心血管急症的能力,达到心血管内科医生高年资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水平。首先从培养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做起,同时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5]。结合临床,每周开展一次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心血管内科基本技能操作培训,结合临床典型病例开展一次教学查房。培养“三基”水平过硬的临床研究生,使研究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基本临床技能更熟练。

2.2.2一对一带教、分阶段培养由高年资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一对一带教,采取分阶段分步骤的培养方式。第一阶段:临床前培训,时间为2周,熟悉环境,掌握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包括心电图仪、心电监护仪、电除颤仪操作,熟练掌握心脏听诊、规范的病历及各种医疗文书的书写。第二阶段:临床实习培训,时间为6周,在带教老师带领下,接诊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及住院患者的诊断、治疗及完成医疗文书的书写,并在老师带领下一线病房值班。初步掌握辅助检查,包括心电图、生化、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分析。第三阶段:普通病房临床培训,时间为3个月,掌握心内科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熟练心血管内科基本操作。独立接诊心内科普通病房住院患者及住院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独立完成心内科普通病房一线值班。第四阶段:重症监护室临床培训(心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轮转),时间为3个月,掌握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症的处理。第五阶段:夯实临床培训,时间为2个月,完成前四个阶段的专科培训后,由科室专家组对研究生进行心血管内科“三基”及临床思维和能力考核,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进一步夯实临床培训,以培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过硬,临床专业基本技能熟练的具有高年资住院医师专业水平的研究生。

2.2.3教学模式①研究生带教老师的要求:研究生带教老师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向研究生讲解相关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体征、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处理措施,同时研究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专业水平。②“三级医师负责制”在研究生教学中应用:依据“三级医师负责制”原则,科室每日安排主管医师或主诊医师查房制度,查房过程中由研究生汇报病历,就临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分析、讲解,培养其临床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究生掌握对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③由研究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查房:每周一次科室教学查房,提前2d告知病例,查房前要求研究生对患者的病情、诊治经过进行前面分析,并且要求研究生查阅教材、文献,先自己学习,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参与教学查房。此外,主持教学查房的专家,首先由主管患者的研究生汇报病例,并总结病例特点,分析病例诊断及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之后大家讨论并提出问题,先由主管患者的研究生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针对分析过程专家针对问题进行逐一分析,最后由专家总结并对该疾病领域的新进展、新理念、新技术进行讲解,培养其临床思路同时并对疾病的诊治及进展全面了解。

2.2.4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6-7]在临床培训阶段,使学生主动参与老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在日常临床工作中,针对病例,在临床实践中由研究生针对患者临床情况,对其诊治过程提出问题或有带教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利用所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进行分析找到解决问题方法,这一过程中带教老师作为指导者分析、纠正研究生错误,研究生作为解决问题的主导者,不仅加深了对疾病诊治过程的全面理解,而且提高了研究生临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8]。

3体会与思考

临床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护理

国家对实施临床试验的医疗机构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即临床试验必须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批准的临床试验机构进行,而医疗机构资格认定具有明确程序与标准[1]。申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是各医疗机构提高医疗、科研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2]。本院从2011年2月开始筹备申报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现场检查,2013年8月15~17日,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委托,专家组一行4人莅临本院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现场检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14年第27号公告文———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公告(第5号)》公告,包含本院在内全国51家医院获得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本院成为漳州市获此殊荣的首家医院,笔者所在的消化内科是获得药物临床试验资格的临床专业之一,现将2011年2月以来为迎接资格认定所做的前期准备工作总结如下。

1专业人员准备

1.1人员选择

从科室护师中选择大专毕业,工作10年以上,爱岗敬业、做事严谨踏实、有钻研精神的护士作为专业护士。

1.2人员培训

药物临床试验所有研究者都应具备承担临床试验的专业特长、资格和能力,所有人员必须经过多次、全面培训才具备研究者资格。

1.2.1参加网络培训

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网络培训,取得结业证书;

1.2.2参加知识讲座

参加院药学部组织的多种形式药物临床试验知识讲座,循序渐进,提升理论水平。本院将培训纳入科教科继续教育重点工作进行管理,培训形式有:①到先进单位参观学习。②邀请知名专家来院讲学。③参加SFDA网上培训。④参加国家级培训班[3];⑤自编与订购培训教材的学习,人手一册,科内专业人员结对子,互相提问,共同提高。⑥院内机构办公室负责人、秘书、药品管理员讲解相关知识。

1.2.3参加科内培训

参加科内仪器设备使用、专业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等理论、操作技能培训,只有掌握专科抢救操作理论和技能,才能确保受试者的安全。

2医院设施准备

2.1抢救仪器设备准备

申请药物临床试验资格认定的医疗机构必须具有与药物临床试验相适应的设备设施,专科备有的抢救仪器有: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胶囊内镜、食管PH值监测仪、电子胃镜、电子肠镜、急救车等。每台仪器专人专管,并悬挂《标准操作流程》及《仪器使用登记本》。

2.2资料准备

完善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SOP)是确保试验质量的重要环节,临床专业不仅要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技术设计规范和SOP,更重要的是保证其可操作性和执行的依从性,杜绝试验过程的随意性,从而确保药物临床试验结果真实可靠,保障受试者的安全。各项制度、规范及SOP的制订不但要遵循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科学、伦理要求,还要结合本专业的特点。

2.2.1专业管理制度

如《病房管理制度》、《研究人员培训制度》、《试验用药品管理制度》、《急救药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等。2.2.2专业人员职责如《研究护士职责》、《药物管理员职责》等。

2.2.3专业操作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如《三腔二囊管置管标准操作规程》、《胃肠减压标准操作规程》、《导尿术标准操作规程》、《静脉输液标准操作规程》等专科22项护理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2.2.4研究者资格证书复印件

药物临床试验培训证书、论文复印件等。

2.2.5专业仪器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如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的标准操作规程等。急救车药品、物品管理登记表,如《急救车药品清点交班本》、《急救车物品清点交班本》、《急救车药品效期登记表》等。

2.2.6专业急救预案

如《防范和处理药物临床试验中受试者损害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机磷农药中毒急救标准操作规程》、《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急救标准操作规程》等。

2.2.7药物储存相关记录

如《临床试验用药物库存表》、《临床试验用药物登记表》、《药物退还登记表》、《临床试验用药物储存室温湿度记录表》、《临床试验用药物冰箱温湿度记录表》、《临床试验用药物药品柜温湿度记录表》等。检查前应将所有资料排序、编码、整理成册,放入专用研究资料柜或与相应仪器设备随行。

2.3应知应会知识储备

2.3.1药物临床试验相关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等。

2.3.2试验药物运行全过程

熟知试验用药物的交接、保存、发放与回收、返还与销毁各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

2.4现场检查准备

2.4.1机构设置

科室设立受试者接待室、试验药物储存室、资料室、抢救室等,采用独立房间,避免受打扰。

2.4.2检查所有抢救设备

确保性能完好,检查急救药品,确保无过期或批号不清,在仪器相应登记表记录检查及试运行情况。

2.4.3加强药物管理

试验药物柜专人管理、专柜带锁(冰箱也带锁)、专门记录、储存室、冰箱、药品柜配有温、湿度计。

2.4.4做好环境维护

做好病区环境秩序维护,限制探视和陪护,加强巡视,保证病区整洁、安静有序。

3小结

得力的组织机构保障、措施得当的知识培训和严谨的资料是顺利通过资格认定现场检查的关键,全面、周到的护理配合与现场准备也是不可或缺的。今后,本科将把做好药物临床试验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学习,在药物临床试验的实践中不断规范和完善制度与SOP,培养临床专业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保障临床试验质量,不断提高本院药物临床试验研究和管理水平[3]。

参考文献

1李海燕,吉萍.《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在临床研究中的价值及我国研究者的依从情况[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2(6):637~640.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2004-02-19)[2011-12-14].

3刘敏,樊文竹.浅谈筹备申报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的关键环节[J].华西医药,2013,28(11):1780~1781.

4沈玉红,张正付,李正奇.我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的现状及监管对策[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8):654~656.

临床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 康复评定学 高职 实训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获得相应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把“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对实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康复评定学》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重要的课程之一,其实训教学状况直接关系学生职业能力。本研究通过编写《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学生问卷、《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临床康复治疗师问卷及通过与专家、专职教师座谈等方式,对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康复评定学》的实训教学现状及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进行深入了解,根据调研结果,对我院《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法和措施。

1.研究对象及方法

以我院13级大专康复治疗技术专业55名学生及洛阳地区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习定点医院的康复临床治疗师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问卷调查,同时与我院康复专业专职教师及新乡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等院校相关专家以座谈等方式进行调研。

2.研究结果总结与分析

2.1存在问题

2.1.1实训教学占总教学课时比例偏低,实训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需求有出入。

对河南科技大学一附院、洛阳市中心医院等洛阳市及周边地区各综合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等32名康复科一线康复治疗师发放的《河南推拿职业学院〈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情况康复治疗师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目前理论与实践课时44:16的比例安排,68%的认为实践教学课时有待提高,建议调整为1:1;各实训内容所占比例不合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临床上应用频率较高的感觉、疼痛及肌肉、骨骼系统功能评价,我院实践教学课时明显不足,学生相应操作能力较差。

2.1.2学生对实训教学目标明确度低,实训教学效果较差。

我院实训教学主要根据早期编写的实训大纲进行,实训内容欠合理;缺乏针对学生的实训手册,实践目标性差,对实践课堂的目的要求缺乏认知。课题组成员与学生座谈时多数学生反映实训课上往往只知道进行了什么操作,对相关操作的适应证、禁忌证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因素缺乏认识,整体把握性差,遇到临床实际问题时缺乏应对能力。

2.1.3教学形式及方法较单一。

目前此课程在校内的实训教学主要以实训操作课、多媒体演示两种形式为主,缺乏临床实际观摩、操作,与临床实际情景相差较远;教学方法多为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与学生互动少,学生学习中容易疲乏,学习兴趣不高,积极能动性缺乏。

2.1.4实践考核不足。

与专职教师座谈结果显示:我院《康复评定学》考核主要以期末理论考核为主,实践考核占分值少(20%),且重视度不够,考核往往流于形式;随堂考核缺乏,对实际实训效果缺乏及时反馈,师生都缺乏对实训效果的客观及时认识。

2.2改进方法探索与分析

2.2.1重新修订实训大纲,编制学生实训手册。

实训大纲是实训教学的依据,随着康复医学的迅速发展,康复评定的方法和临床侧重点也在不断修订。依据国家对康复治疗师的基本要求,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和我院特色重新修订康复评定学实训大纲是提高实训教学效果的迫切需求,使实践教学与临床应用挂钩,实训教学更有针对性、应用性;学生实训手册为学生明确了实训重难点及实训需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能提前明确实训内容和目的,做好充分准备,实训课堂更有针对性。

2.2.2注重工学结合,延长实训室开放时间。

我院地理位置优越,与河科大一附院新区医院、中和医院等大型康复治疗中心临近,学生临床实践便利,可加强交流合作,增加学生临床观摩及实践机会。我院实训室仪器设备较完善,但仅实训课时间开放,可适当增加开放时间及师资投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2.2.3丰富教学形式及方法。

未来的康复医学教必然向“模拟教学”迈进[2],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灵活性应用有利于实训教学效果的强化。与一线康复治疗师合作录制临床操作实例视频影像,结合我院实际建立合适的模拟教学模型,启发式教学、角色模拟教学、情境仿真实践教学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丰富、活跃实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强化实训效果。

2.2.4制定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增加对师生的双督促。

考核评价必须紧紧扣住培养目标,重点放在对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技能考核评价[3]。多数高职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目标性及自我评价能力缺乏,教师的督促作用举足轻重。知识和技能的积累需要的是每一节课和每一次练习的点滴收获,实训教学效果的强化需要把随堂考核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使每次实训教学效果直观化,有利于师生双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增加对师生的双督促。制定期末理论与操作考核并重的考核办法,规范操作考核流程,使学生增加对实训教学的重视度。

我院《康复评定学》实训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实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类似职业院校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提出的具体的解决措施对其他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总之,在康复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康复评定学》的实训教学也应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改革发展,为康复事业培养更加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鑫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特征探讨[J].上海高教研究,1998,11:(45):48.

临床实训总结篇(7)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参与式教学方法;理论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3-013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simulation teaching system and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in the process of resident medical training, and to explore new ways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resident training and to cultivate qualified medical talents. Methods 150 doctors in our hospital for resident physician standardized training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6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mong them, 50 subjects in group A were given mimetic teaching method, 50 in group B were given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and 50 in group C were given traditional clinical practice. The theoretical study, basic operation, case analysis and the total score of examination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heoretical learning, basic operation, case analysis and total score of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group C(P0.05). The stimulating learning interest, improving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mastering basic knowledge, improving problem-solving ability, cultivating self-learn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satisfaction score in group A and group 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C(P

[Key words] Resident physician standardized training; Clinical simulation teaching system; 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 Theory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训临床高层次医师、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因此其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但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尚无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因此也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方法,从而影响了住院医师培训的效果[2]。因此根据住院医师培训的内容与标准探索更有效、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模拟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其通过各种模拟教学设备,创设模拟临床情境,在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3]。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4]。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参与式教学方法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并与传统临床实习教学方式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0月来我院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150例。其中A组50例采用模拟教学法,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35岁,平均(27.8±5.2)岁,其中本科16例、硕士32例、博士2例。B组50例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36岁,平均(26.1±6.3)岁,其中本科15例、硕士32例、博士3例。C组50例采用传统临床实习方式,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34岁,平均(26.8±7.1)岁,其中本科18例、硕士31例、博士1例,各组入选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学历等基础资料比较,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参加培训的住院医师分为三组:A组采用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包括临床实验教学、临床智能模拟实践教学、标准化病人实践教学和网络实践教学);B组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如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小组活动、案例分析、辩论等方法)进行教学,按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和目标的要求组织统一考核以评价培训效果;C组采用传统临床实习方式。每组均培训3个月。

1.3 评价指标

(1)3个月后进行出科考试,包括理论学习(40%)、基本操作(30%)、病例分析(30%),总分共100分[5]。(2)设计规培医生对教学效果评价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自学的能力、教学满意度等方面。每个方面采用五级评分法:很有帮助、有帮助、一般帮助、无帮助、毫无帮助或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其分值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及1分[6]。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进行方差分析,检验水准取α=0.05,P

2 结果

2.1 各组考试成绩分数比较

见表1。A组、B组的理论学习、基本操作、案例分析及总分分别显著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各组规陪医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见表2。A组、B组的激发学习兴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自学的能力、教学满意度评分分别显著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没有反复、规范的操作实践就不会有熟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传统临床实践技能训练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操作的对象――患者[7]。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法规的实施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临床实践机会越来越少。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学生毕业后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必须有至少1年的临床工作经历,然后通过严格的理论和技能考核,并经注册后获得执业医师资格才能实施临床医疗行为[8]。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医师资格,不能合法地从事医疗操作,这无疑给临床实践教学带来极大困难。其次,患者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隐私权”,“自我保护意识”日渐增强,对教学的配合程度日益下降,实习医生经常陷入患者不让“碰”的尴尬处境,特别是涉及到患者隐私的医疗操作更是举步维艰[9]。再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医疗纠纷诉讼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司法解释,使得许多临床教师对风险较大的操作项目采取回避态度,临床实践机会锐减。同时,由于高校研究生、本科生招生规模的增加,可以利用的临床教学资源相对不足[10]。凡此种种,导致临床实习困难重重,临床能力培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住院医师培训是对临床医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医学毕业生在临床培训基地实施毕业后教育,使其成楹细竦牧俅沧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目的侧重于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技能的训练,使医学生转变为真正的临床医生。

在这种情况下,模拟教学系统应运而生,其以更加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进行医学教学,已经成为我国医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模拟教学通过各种模拟教学设备,创设模拟临床情境,创造了实践操作机会,其直观、清晰、可多次重复,显示了教学上的优越性,在医学生教学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过程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11]。

参与式教学方法(Participatory Teaching Method)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是一种师生共同推进教学的教学形式。参与式教学过程是指受教育者在明确的教学目标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在民主、宽容的课堂环境中,积极主动、具有创造性地介入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并发展能力。教师与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12-15]。

本研究将150例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分为三组,其中A组50例采用模拟教学法,B组50例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C组50例采用传统临床实习方式,结果显示,A组、B组的理论学习、基本操作、案例分析及总分分别显著高于C组(P

综上,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和参与式教学法应用于住院医师培训对住院医师临床技能水平和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显著优于传统临床教学方法。我们将用于医学生教学的临床模拟教学系统和参与式教学法引入住院医师培训各环节,有利于更充分地发挥这些教学手段的优势,从而有效提高住院医师培训质量,培养合格医学人才,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的整体素质,为促进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吴益芬,张宁,刘玉屏.模拟教学结合PBL法在提高住院医师急救技能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9):1258-1259.

[2] 许文涵,孙琪,吴亮君.模拟教学在医学生教育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6,45(2):279-282.

[3] 宫亮,郑建惠,陈景渝.在呼吸医师临床培训中通过模拟系统进行纤维支气管镜教学[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360-361.

[4] 蒲丹,n英,周舟,等.医学模拟教学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与探讨[J].四川医学,2015,36(2):146-147.

[5] ,黄光生.发展医学模拟教学 提高临床技能水平[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4,34(5):707-708.

[6] 廖秋菊,赵义,魏廉.情景模拟教学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培养住院医师医患沟通能力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6,17(7):87-88.

[7] 张曼,王宝江,赫丹.心内科整合式教学与医学生培养的关系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4:68-69.

[8] 刘灿君,邵为爽,温海涛.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P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22):3364-3365.

[9] 傅春江,石伟彬,张晔,等.医学模拟教学在心血管内科的应用现状及展望[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3,22(3):333-334.

[10] 姚玲玲,覃骏,张宏考.CBI、TBL结合LBL教学法在心内科临床见习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研究杂志,2014, 43(6):179-180.

[11] 王萍,王宇朋,陈晖,等.浅谈循环系统临床见习带教方法[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2):159-160.

[12] 万学红,孙静.现代医学模拟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125-132.

[13] 李剑锋,于玲范,岳凤莲,等.临床模拟教学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74-76.

[14] 陈华.参与式教学法的原理、形式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2001,21(6):159-161.

[15] 姚便芳.参与式教学: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哲学的探寻[J].科教导刊,2011,8:121-12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