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2:31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篇(1)

近些年,国内众多高校根据本校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建起了各类科普场馆,该类科普场馆一方面满足学校学生实验、实践等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承担起了对社会科学普及等众多教育功能。纵观国内高校各类科普场馆的运行情况,多数场馆由于承担对社会的各类职能对学校自身来说属于新生事物,因此多数高校科普场馆在管理方面逐渐凸显了诸多方面的不足,急需探索出一系列规范的、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以适应国内众多高校科普场馆达到常态化的管理,以满足该类场馆多功能化的需要。

二、高校科普场馆管理模式现状

高校科普场馆的各种职能充分发挥了其正能量,既满足了高校学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利用高校优势的专业资源和设施,为社会公众提供科普知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发挥了显著的社会职能。但是,从管理模式上来说,诸多的管理措施并不是十分完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在满足学校相关专业综合实验室功能上,其实验环节多数并没有建立规范的课程体系,教师根据理论课程的需要灵活地安排现场教学的时间和学时,其实验室管理人也没有完全按照正规周密的管理,造成课前临时通知准备不充分的局面,有时造成社会公众的参观与实验课程出现撞车现象;二是在针对社会公众的科普教育等相关教育职能上,其管理也不是十分规范,如参观接待制度等常规制度,高校科普场馆多数不能满足年内全天对外开放,使得对外教育职能受到限制;三是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教育的职能,目前多数高校科普场馆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教育活动的组织策划等工作,造成科普教育活动随机性较大。另外,在众多职能当中,科普教育的形式、内容和安全保障等众多措施还不是十分完善,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场馆多功能化的发展,制约了场馆众多功能的最佳发挥,因此,对场馆进行管理模式的规范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三、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目前的功能现状,建立完善的管理模式主要应包括: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

1.对内课程管理体系的建设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要充分认识场馆现场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将该类现场教学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做到按教学计划进行现场教学,与其它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的管理模式同等对待,制定现场教学大纲,建立教学管理部门统一安排、正规管理的现场教学管理体系。

2.对内研究学习管理体系的建设

作为校内专业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和教师从事科研课题的现场实践场所,要建全周密的管理体系,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特殊性,要建立学校多个部门协同管理的体系,教务处、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科技处、保密部门和场馆共同审批的进馆制度,以达到毕业设计有组织计划、科研课题不问题等得到规范。

3.对外参观管理体系的建设

针对高校科普场馆对外科普基地和其它教育基地的职能,根据场馆目前的接待能力等现状,需要健全参观管理制度,针对开放日的公众参观,要做到入馆前做好严格登记,确保出问题能够联系到责任人;针对基体预约参观,需要建立完善的参观审批制度,制定参观审批表,需要参观组织单位领导审批并加盖公章,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资质审批和场馆负责人进行形式审批后方可进行入馆参观。

4.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

安全问题是高校科普场馆的重中之重,要细化安全管理制度,一是展品安全问题,完善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展品安全保障体系,人防要做安全保卫专人24小时巡视看护,保卫人员要进行严格的政审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岗位职责,确保人防万无一失;物防要利用防护手段使馆内与外界隔离,保证人员无法通过隔离墙等防护漏洞处跃入馆内;技防要做到馆内高清监控无死角,并且监控与保卫部门视频监控室联网,监控范围内有紧急情况自动报警等。二是人员安全问题,要建设完善的入馆参观管理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应急处方案等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在安全隐患处设立提醒标志,确保工作人员和观众的人身安全。

5.激励管理体系的建设场馆能否良性可持续发展,激励机制的建立是比不可少的。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工作人员和科普志愿者激励制度,鼓励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兼职从事科普教育工作的体制,支持和鼓励有丰富经验的离退休干部、教师和专家参与到科普工作中从事科普产品的创作和科普工作的研究,以壮大科普工作队伍,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上兵工领域的相关人才关注场馆的建设,可以设立科普作品创作奖、科普工作建议奖、科普展品征集奖等奖励制度,同时,学校要将科普工作纳入到教职工考核体系中,作为职称评审、岗位聘任、年终工作考核等重要指标,另外还要酌情考虑从事科普工作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相关待遇,以稳定科普工作队伍,吸引更多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从事科普事业。第二,要健全对外合作激励机制,营造高校与其它高校、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联合从事科普工作的氛围,高校场馆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实践活动的场所,同时可为合作单位提供宣传服务,合作单位可为学校提供资金和相关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科普 流动科技馆 青少年 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249-02

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由全国科技活动周组委会办公室联合几个省市举办的重大示范活动之一“流动科技馆进基层活动”,于5月17日―6月4日在河北、山西、河南的7个县(市、区)进行巡回展览开展科普活动。这支由中国消防博物馆、北京天文馆、北京自然博物馆等6辆科普大篷车和流动科技馆组成的科普服务车队,把首都的优质科普资源和科普服务送到基层百姓身边,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亲身参与和体验大城市的科普活动。

在这20多天里,流动科技馆受到了当地群众尤其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始终人气旺盛。几乎每一个展览日,我们都要接待3000多名参观者,其中大部分是青少年朋友。在一些县城举办展览的时候,我们发现绝大多数观众从未观看过球幕科普电影,没有去过大城市的科技馆,甚至不知恐龙为何物。因此,来自首都的流动科技馆奉上的优质科普资源,令他们大开眼界。然而,流动科技馆到基层深受欢迎,恰恰反映出中国科普资源的匮乏,分布严重不均。在中小城镇和更为偏远的农村,人们能够享受到的科普资源非常少,几乎没有。以至于对大城市居民来说已是司空见惯的恐龙化石、物理互动展具和天体模型,在这些地方也是难得一见的“奇观”。鉴于此,该文将对我国目前的流动科技馆事业进行一些探讨,首先梳理我国流动科技馆发展的现状,然后对组织流动科技馆为基层服务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最后对未来流动科技馆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1 目前我国流动科技馆发展现状

1.1 发展现状

“科普大篷车”是目前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类流动科技馆。据悉,中国科协于2000年启动了科普大篷车项目,目前已成功研制4种车型,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建设兵团配发了607辆科普大篷车。据统计,科普大篷车累计行驶里程达1800多万公里,开展活动9万余次,受益人数1.1亿人次,各级媒体报道3万余次[1]。2011年,“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试点工作在全国9个省(自治区)展开。截止2012年9月,已开发中国流动科技馆展览13套,巡展试点已达到62个(市)县,共接待观众212万人次,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2]。

北京的流动天文馆行程40万公里,足迹遍及澳门在内全国24个省(市、区),普及人数100万人次以上;吐鲁番的科普大篷车配置5年来,发送汉、维文图书11万册,播放科技录像和电教片400场次,累计直接受教育人数达35万人,占到该地人口的50%[3]。

山东省自2009年起在山东省内实施“山东省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巡展工程,每个县(市、区)将固定巡展两个月。该项工程由“立体科技展品互动”、“平面科普知识展览”、“山东省数字科技馆体验”等3大板块组成,共包括54件互动式科技展品、146块科普展板以及部分网络、计算机设备等[4]。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科普大篷车以30件车载展品和80块科普展板为依托,充分发挥流动的科技馆、农村实用技术传播站和科普宣传车的功能,从2003年3月起开展至今,活动范围已遍及全市8区5县(市),行程累计十万公里,开展了60多场科普宣传活动,接待观众达20万多人次[6]。

可以看出,目前全国各地的流动科技馆服务基层活动已经初具规模,开展了较为丰富的活动,受到了广大基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1.2 存在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的流动科技馆事业开展的有声有色,每年全国有几百辆科普大篷车投入使用,但是相对于我国庞大的农村人口和偏远山区,仍显得远远不够。况且,科普大篷车自身也暴露了很多问题。

(1)国家层面缺乏统筹规划和扶持。最近几年,各地科技馆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流动科技馆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没有一部部级的规划中对流动科技馆有明确描述,对流动科技馆未来发展给出明确目标。此外,缺少稳定的资金来源,目前基本是靠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

(2)科普车上固定配置的可供开展活动用的科普资源太少,车内只配载有几十件青少年科普展具和车载声像播放设备,再无其它可用的科普资源。因此目前流动科技馆的设施配置只适于组织以在校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活动,而下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入广场等以成人为主要对象的科普活动却难以组织,且缺乏内容,一定程度限制了工作的开展。

(3)开展活动不够生动活泼。目前我们的活动更多还是展板展示和知识讲解,形式较为单一。而国外流动科技馆一般都有明确的主题,如探索宇宙、火灾教育、环境保护等,多学科综合展示的较少,但是活动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操作科普展品外,也可以是动手参与科学实验,也可以通过野外测量分析设备进行专门活动。此外,有的还配备了流动木偶剧、杂技和科学表演等多种形式和主题的宣传活动。

(4)巡展的目标不明确,公众需求考虑不多。目前,我们更多的是把能送下去的资源一股脑送下去,不考虑基层百姓和青少年的需求。比如说,我们要去一个城市的中心广场,那么参观展览的大多数为中老年人,这个群体对医疗、健康等方面的需求比较多,对科技活动、科学实验等就不甚感兴趣。我们在配置流动科技馆资源的时候就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2 流动科技馆为基层服务的重要性

流动科技馆以其鲜明的形象、功能强大的科普宣传教育手段以及互动式的参与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科普、走近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成为科普宣传的一面流动旗帜,对于提高基层百姓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 是科技资源向基层民众特别是广大农村青少年倾斜的有效举措

我国的人口众多,其中有几亿农民生活在广大农村中,很大一部分居住在偏远的乡村。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亲自到科技馆参观科普展品,接受科普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梦想。科普大篷车利用大篷车的流动性把科普展品送到边远地区和山区的孩子们家门口,让他们亲手操作,来学习科技知识,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激发他们走近科学、熟悉科学、爱好科学的热情,启发他们更好地学习科学。这一活动的实施,对固定的是科技馆常设展览是有效补充,给广大农村青少年带来了福音,使他们足不出村就能够实现参观科普展览的愿望,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意义重大。

2.2 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科技场馆等科普设施空间分布不均的缺陷,增加了公众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的机会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和大中城市经济实力强,拥有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等专业科普场所和设施;相对于农村,城市里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发达,各种科技教育手段先进,可以为城市公众提供多样化的获取各类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渠道。但是,广大农村、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公众获取科技知识、科技信息的手段和渠道相对贫乏。尽管国家各有关单位和社会组织在这些地区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科普活动,但经常受到时间、空间、经费、适应性以及受众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连续性不够,覆盖面不广,针对性不强,科普手段和条件落后,难以满足广大公众高涨的科普需求。流动科技馆体现出科普的流动性,把科技知识送到公众身边,使边远地区的公众像城市的公众一样也能感受科技馆展品的魅力,接受现代的科学知识的熏陶。

2.3 是带动科普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几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发展正孕育巨大的社会需求。据专家预测,到 2020年,国家将陆续投入400亿元用于建设科技馆;青少年、农民和农民工、城镇居民和公务员等群体在科普音像制品领域的消费可达600亿元;我国科普玩具市场销售总额为548亿元。据估算,科普基础设施每年对科普产业贡献的市场规模至少150亿元[7]。

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展教具设计开发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也有非常大的需求,将为科技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市场增长点。目前我国展览展品设计制作机构已从2000年前不到10家发展到上百家,年产值由2000年前不到5000万元发展到目前的5亿元以上。2000年前几乎没有一家企业的科技馆产品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目前已有一些科技馆相关企业的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2]。

2.4 锻炼了科普队伍,促进科普队伍建设

应该说,目前大多数科普服务者基本都在科技馆工作,很少到基层参与科普活动。跟随流动科技馆深入基层开展活动,对科普服务者来说是一个挑战。首先,目的地一般为偏僻山区或者较为落后的县、乡镇,交通不发达,物质条件较大城市差了许多。其次,基层百姓科学知识相对较少,因此为他们服务、讲解、沟通起来比较辛苦,需要比在平时更加耐心。最后,每次巡展少则十几天,多则一个月,而且一年下来在家没几天,无法和家人长期相聚。因此,对广大科普服务人员来说是一种意志的磨练。为使流动科技馆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支高素质、能力强的专业科普队伍必不可少。各地为了用好流动科技馆,都相应加强了科普工作队伍建设。

3 对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流动科技馆对于提升基层青少年的科学兴趣,提高基层公民科学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已经陆续配备了一定数量的流动馆,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但相对于几亿农民的需求量,仍显得杯水车薪,加强流动科技馆事业迫在眉睫。在这里,我们梳理了几条政策建议,供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部委制定决策时参考。

3.1 国家层面加大支持的力度,制定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我们认为,国家科技行政管理部门应该联合相关部委,就流动科技馆在全国展开调研、论证,出台相关发展规划,对流动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做出部署,建立流动科技馆发展的长效机制。同时,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应该合力开辟经费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用于支持流动科技馆的研发、制作和巡展,使流动科技馆下乡入村、进校园,成为科技下乡服务活动的重要内容,形成扶持和考核的工作机制。

3.2 重视展品策划设计,设计更加适合基层的展品

目前,在科技馆展览的全部设计制作经费中,策划、设计费用所占的比例,北美占25%左右,日本占15%左右,而我国普遍仅占6%~8%,有的地方甚至更低。之所以美国、加拿大会出现像洛德公司这样只做策划设计方案、不做展品只做和展览施工的专业策划设计公司,并且其策划设计方案水平高、有新意,就是他们有尊重知识、尊重智力的制度安排。因此,我国要鼓励、引导企业提高研发水平和创新,就要完善展教资源的开发和采购制度,高度重视创意、策划、设计等方面的智力因素,调高在项目设计制作采购费用中策划、设计费用的比例,优化创新环境。

相对于固化的展板和实验器材,公众更喜欢流动球幕影院、迷宫这样视觉效果强烈、参与性强的展品。因此,在展品设计上,加强科普展览,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拓展科普教育的形式,既要通过展示以物理为中心的传统的、经典的科普展品,又要适应现代科技发展,展示以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等反映的高新技术和前沿科学。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篇(3)

每次与学生讨论信息技术是什么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说是与计算机和网络相关的种种技术。再和学生探讨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从占地170平方米重30吨的庞然大物发展到如今可以拿在手里使用的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学生们似乎也感觉不到信息技术发展的迅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文化,如何让学生直观地接受信息技术课程,如何让学生全面地提高信息素养,根据这些想法,我们进行了与学生一起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的筹建,以期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记录信息技术发展长河中的那些人和事、道和器、理论和实践、存在和发展,留住值得我们用心珍藏的经过历史沉淀的信息技术财富,回顾信息技术学科和信息技术事业的发展历程,展望信息技术的美好未来。

1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创建信息技术博物馆,是信息技术教学组对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一次认真梳理和思考,其实物整理价值及历史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能让学生亲临整个信息技术发展史,更深刻地认识信息技术及其价值所在;其次,将告诉我们怎样按照正确的技术路线,更有绩效、合乎道德地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育事业发展;同时,博物馆更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基地,有着很多信息技术实物供教师参考、研究,将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

博物馆是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将激发更多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科学、爱技术的情感。建立博物馆可以将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完美结合,它的实物性和直观性优势是课堂教育所无法比拟的。使师生在参观过程中轻松体验信息技术历史的灿烂辉煌、先人智慧的博大精深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的美好前景,不仅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弘扬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净化人的心灵,在启发心智中充实人生,完善人格,提高文化与道德修养,激励向更高文明发展进取精神。

建设信息技术博物馆使之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核心是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普及的技术文化和公民素养被得到充分认可。20世纪90年代,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教的是计算机编程,是基于“计算机文化”为核心的程序教学,即以思维为主,其后发展中教学核心逐渐转向计算机软件工具和因特网应用,直至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在未来发展中如何弥补技术缺憾、提高技术应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发展思维和创新意识,纠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信息技术整体的认识,对信息技术具体的应用漠不关心,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更是缺乏思考,对计算机硬件也是知之甚少的趋向,这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深刻问题。通过信息技术博物馆建立研究、教育、科普平台和实物展示,可以成为课程资源的补充,让更多的人了解信息技术,唤醒人们对信息素养的重新认识和重视,让学生参与进来,对技术文化有新的感悟,弥补信息文化导向的不足。既建设了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又丰富了信息技术文化。

有了博物馆这个平台,学校可以把它作为传承学校历史文化、教学设施沿伸、促进对外交流的窗口,着力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学校文化的“名片”和新时期学校的文化殿堂,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宣传、展示中,博物馆可以体现学校的文化涵养,以展览和宣传内容为课题,带动教学活动。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过去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文化精神,如校训、各类讲坛、讲座、社团、比赛、校园文化娱乐等等,更注重软实力方面的因素。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使校园文化更有内涵和追求,并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教育精神和科学精神。

2 信息技术博物馆的定位

展示信息技术内涵与发展的实体博物馆。以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系统展现信息技术的内涵与发展。让学生到博物馆参观,不一定指望把陈列展览试图介绍给他们的东西都学到,也不一定按照陈列展览的主题结构所确定的顺序或者设计人员安排组织内容的方式来进行学习,重要的是他们要面对新的经验,根据新经验与头脑中原有知识相互映射或者联系的程度来进行“意义建构”。

小型博物馆布展面积计划不超过100平方米,主要面向校内,为本校的教育教研服务,适时开展校际交流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不建立历史博物馆,不作为科技历史收藏中心。仅收集、保存、研究并诠释具有历史价值的信息技术产品遗产,其中包括各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档案、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加强社会认同感与教育精神。

3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阶段规划

理论研究和建设规划阶段 进行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知识收集积累,规划展品目录。主要参考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各技术产物的性能技术指标和工作原理、博物馆学及博物馆功能、科普馆学及科普馆功能、素质教育、校园文化等相关书籍和期刊文章。根据资料分析出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背景和意义,以及建设博物馆能够实现的教育效果;从整体上认识、观察和思考信息技术及其科技产物的发展;找出具体类别产物的代表和典型意义的型号,据此规划展品目录,为展品的征集提供依据。对展品的征集方法进行调研,以制订合理可行的展品征集方案,实现展品的高质量收藏。

展品征集阶段 以展品目录为主进行广泛的展品征集活动,积极动员学生、老师参与展品征集,向有关单位争取,到废品市场、科技市场中寻找。

展品整理编目阶段 整理征集和购买到的产品,进行核对登记并编目。此阶段需要对登记编目方法进行学习,参观和学型博物馆、科普馆的编目规则。然后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编目。同时把前几阶段的成果进行整理,形成材料和报告,与专家和相关主管部门联系,力争取得他们帮助,对前期的工作提出意见并对以后的工作给以指导。

布展设计阶段 收集科普馆设计资料,参观部分小型科普馆,与美术教师联系共同完成科普馆内部视觉设计。设计要求简单、安静、平和、有感染力。设计时注意实物的安置与图片文字的结合,保证内容上充实。

后续完善阶段 布展完成后,向文物部门、科协、教育部门上报,同时请专家给予指导。主管部门和专家认可后,制定具体的博物馆管理办法及后续完善工作。

4 信息技术博物馆布展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博物馆采取室内物品摆设展示、图文展板及投影显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布局。博物馆分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网络及其周边设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体验四个展区。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展区以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为线索,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文物复制品、视频展示信息的传播、存储等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信息技术相关产物的发展史。分别以语言与信号、文字、印刷术、电磁信号设备、计算机与卫星网络五个主题进行布展。语言与信号展区主要展品包括原始人头像、烽火台、旗语、结绳记事、布朗族的数豆记事挂图、岩画挂图等。文字展区主要展品包括甲骨文、墨砚毛笔和竹简、毛公鼎的文字挂图、象形文字挂图、碑拓片、帛书挂图、毛边纸及小楷书法、信件、百事帖等。印刷术展区主要展品有木版印刷挂图、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图、铅活字印刷模具、古线装活字印刷书籍、油印机、1970年代报纸和书籍、现在的报纸和书籍、汉字激光照排创始人王选图片、现代彩印纸张等。电磁信号设备展区主要展品有各时代的电话机、录音机、留声机、电视机、扬声器、描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发明发展的图片等。计算机和卫星网络展区主要展品有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图片、PC机、便携式电脑、通讯卫星图片、世界海底光缆示意图、卫星信号接收器等。

计算机、网络及周边设备展区主要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计算机的内部组件和周边设备、网络设备等。展品有邵雍六十四卦方圆图(最早二进制启蒙示意图)、算筹、算盘、机械式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图片、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PC机及其内部结构、计算机的各种组件、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网络设备及组件、网络拓扑挂图等。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部分主要展示现代信息技术在通讯、医疗、教育教学、工业、金融、传媒印刷、生活娱乐、图像技术、软件、网络等领域的应用,并展示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每个具体的实物展示都提供相关文字资料,包括其发展史、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分类等。

信息技术体验区是希望通过参观者的具体体验来思考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如通过操作先进的体感游戏机来体悟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通过智能机器人的表演来理解人工智能;通过用打孔纸带音乐盒播放音乐来思考信息编码技术;通过传统游戏华荣道、孔明锁、汉诺塔、九连环等体验算法的神奇;通过观看“iPanda熊猫频道”的直播体会通讯技术等。

学校建立信息技术博物馆不仅体现了学校文化软实力,更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第二课堂,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博物馆展物的不断充实、设计的逐步完善、展览业务的不断开展,其教育职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必将为学校先进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关链接 信息技术博物馆建设是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促进基础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子课题研究项目。我校信息技术博物馆(科普馆)现已建成并有限对外开放。由于在文物部门登记时使用的名称叫博物馆,而市科协要求称科普馆并推为“科普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张小红.南通大学筹建现代教育技术博物馆[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4):467.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篇(4)

关键词:科普场馆 建设 发展 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G2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231-02

科普是科技和教育之间的一个交叉环节,科普教育作为面向社会开展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成果的普及性教育,主要立足于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级政府都越来越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科普场馆的建设。科普场馆作为对社会公众进行科普教育、宣传和知识普及的公共场所和重要设施,如何进行这些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普场馆的教育功能,提高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对于我们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十分值得思考的。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为例,对国内科普场馆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浅薄之见。

1 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科普场馆作为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的重要场所,是常年定期对外开放、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思想的重要设施。因此,广义上的科普场馆既包括了博物馆、科技馆等专业科普场所,也涵括了天文馆、海洋馆、植物园、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主题科普场所和科普教育基地[1]。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民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日益进步,各地党和政府也加大了对于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生活的建设,高度重视科普教育工作,各类科普场馆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到3589个,且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我国科技馆的数量目前尚无确切的统计结果,初步估计全国共有科技馆约300座左右,加上其它各类主题科普场所及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的科普场馆数量十分庞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也十分重视。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进行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中,我们不能盲目跟风,一味地追求科普场馆的高端大气上档次,应根据自身功能定位、结合自身特色来进行科普场馆建设与发展,避免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普场馆的建设发展较快,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迎来了科普场馆的一个建设高潮,1995―2000年短短的五年时间,国内科技馆增长量多达160余座,基本上全国各省及省会城市(海南除外)至少都拥有一座科技馆。但是,该时期建设的科技馆无论在规模、基础设施、功能设置等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无法充分发挥科普场馆应有的科普功能。同时,由于国内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各个省份拥有科普场馆的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并且科普场馆的达标和功能实现情况均不甚理想,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因此,在大力发展科普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新时期,我们对于科普场馆的建设不应该只重视数量的增长,而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科技场馆的质量,重新审视它们的功能定位及发展理念,从而更好地发挥科普场馆传播与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功能。

2 如何做好科普场馆的建设工作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以及各级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科普场馆建设,分别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文件,使我国科普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各地掀开了又一轮的科普场馆建设高潮。鉴于上世纪建设科普场馆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以及新时期对于科普场馆的要求,我们在进行科普场馆建设时,必须做好场馆的前期准备、申请立项、选址定位、规划设计、建设推进、装修布展等一系列工作。

2.1 申请立项

在进行科普场馆建设之前,首先需要对项目进行前期调查,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向相关部门提交立项申请,通过一系列审批程序之后,项目建设工作才开始正式启动。

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为例,该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经过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该博物馆已从原来只为本校师生服务的一个陈列馆逐步发展成为一座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囊括了从中央到省、市、区颁发的科普教育基地称号,同时也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观众数万人次。博物馆馆藏资源丰富,目前拥有古生物、岩石、矿物、矿产、宝玉石和观赏石等标本达6万余件,其中世界级、国宝级精品、珍品众多。但由于原旧馆年久失修,馆内建筑陈旧简陋,陈展面积狭小且分区不合理,极大地制约了该博物馆作为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对外科普宣传与教育的功能。因此,成都理工大学经过一系列前期调研之后,于2005年向四川省教育厅以及四川省发改委分别提交了重新建设成都理工大学地学类自然博物馆的立项报告,并于同年获得了批准,正式拉开了新馆建设的序幕。

2.2 选址和功能定位

科普场馆的选址定位,是科普场馆建设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科学的选址和功能定位对于科普场馆建成后的管理及发展均有着重大的影响力。选址既要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要求,还要具备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还要考虑社会人文条件,与其它文化设施共同形成群体效应[3]。

成都理工大学根据校区扩建总体规划,结合成都市和成华区的城市发展规划,新博物馆选址定在了与主校区一街之隔的新增土地上,近校而不进校,该馆位于成都市成华大道三段,四周交通便利,身处城市文化圈,可与成都市东北部的北湖生态园林区、成都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都市植物园和成都市动物园等景区,构成了一个以地球与生命为主题,集观光、旅游、科教为一体的的科普旅游区,极大地发挥科普辐射功能。

作为一座高校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首先为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工作服务,其次才是兼顾社会观众的科普教育功能,因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是集自然标本收藏、陈列展览、教学科研、科学普及、旅游参观、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地学类自然博物馆。其服务范围分三个方面:一为大、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配合素质教育和学校课程教育);二为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和自然科学知识普及教育;三为利用恐龙、熊猫等四川、成都特有的宝贵自然资源作旅游产业开发管理。

2.3 建筑设计

一个科普场馆的规划设计对于它的功能实现及后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公众文化场所,建筑本身的外观设计要美观大方,富有现代气息,不过分追求标新立异,建筑内部设计既要考虑合理的功能分区,但也应有创新,蕴含科技元素,反映本馆特色。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筑设计由清华大学工美环境艺术设计所承担,新博物馆占地75亩,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由主体建筑、露天展台、客服中心、广场、园林绿化和停车场等组成。博物馆主体设计为圆形三层拱顶建筑,建筑总面积14,000余平方米,一楼主要设计为库房及各专业教学实习室,二楼设计为博物馆的主题陈列厅,其中尤其突出博物馆的特色――恐龙厅,三楼设计为临时展厅及办公区域。整体建筑设计新颖独特,既从外观上突出了博物馆的主题特色,也综合考虑了博物馆的功能分区和建筑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2.4 工程建设

建筑设计方案敲定之后,成都理工大学就博物馆工程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标,经过一系列必选,最终确定了工程建设单位。为了保证博物馆建设的工程质量,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选择专业的监理公司对整个工程建设全程监督。同时,成都理工大学为了严格博物馆项目竣工结算审计,专门就博物馆项目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进行公开招标,根据反复多次的比较,最终确定了专业的工程造价咨询服务公司。

2007年9月,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正式开始动工建设,学校相关部门积极与项目设计、施工单位、监理、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等沟通协调,研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历经1年多的建设,2009年博物馆主体建设完成竣工。

2.5 陈列设计

好的陈列设计是科技场馆的精华与灵魂所在,是吸引观众的最大源泉与动力。科技场馆作为一个长期固定向公众开放、传播科学知识的公共文化场所,如何让观众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于中,其陈展内容是非常重要的,陈列设计要考虑科学性、先进性、互动性、趣味性的统一,努力让观众耳目一新、百看不厌。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在学校网页上就陈列厅的设置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意见,最终确定了新博物馆科普陈列的固定展厅。

由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建设资金全部依赖学校自筹经费,因此,博物馆的陈列设计既要考虑资金的因素,同时也要尽可能地突出博物馆的特色与优势。博物馆组织本馆专业人员对展厅陈列内容进行设计,积极听取学校相关专业领域各专家教授对陈列展品、陈列文字、陈列形式等方面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与设计公司协商沟通,数易其稿,反复修改,以期取得最优效果。

尽管各个展厅的展示主题和内容不同,但是其陈展理念大致相同,布展的装修风格和形式以展示的主题内容而确定,既具有现代性又具有科学性,简约而不简单。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作为本校师生的教学实习基地以及科普教育场所,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展品陈列总体上应具有系统性、知识性,同时又要兼顾社会观众的科普教育工作,使之具有通俗性、趣味性与互动性。每个展厅在陈展设计中又有所区别,例如,恐龙厅作为整个博物馆的最大亮点,不仅要有恐龙的化石展示,更需要多媒体技术以及复原场景的相得益彰,同时还需要设计一些与恐龙相关的互动项目,融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矿物与宝玉石厅也是博物馆的一大亮点,既要有系统的知识介绍,也有精美绝伦的展品,让观众在参观学习之余又大饱眼福,对大自然的神奇之作叹为观止。博物馆还设计了两个临时展厅以及多媒体功能教室,既能丰富博物馆的展览,也能举办科普讲座,可更好地开展科普教育工作。

2.6 装修布展

布展就是按照展示主题的要求对展厅内的展项进行合理布局,并对地面、天花、墙面等进行效果装修,衬托和增强展项的展示效果,以满足科普场馆进行科普和教育功能的需求[4]。装修布展是科普场馆主体建设的最后一步,也是尤为关键的一步,陈展的效果是直面社会观众的,影响着参观者对于科普场馆的直观印象,决定着科普场馆的后续发展。因此,在装修环节应力求简洁大方,要以展品为中心,始终为展品服务,并突出展品的主体性,其它配套设施不能喧宾夺主,不要由于装修而冲淡展览的科教氛围。

在这个环节中,除了继续加强装修的监督管理外,布展过程中往往还会存在一些小的微调,比如,在实际布展过程中会发现一些以前设计中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或者问题,或者可结合布展后的效果,适当增加一些与展览主题相对应的附属展项或是可多重利用的展览设施,比如增加一些互动设备或者休闲娱乐活动,增加对观众的吸引力,以期消除观众对于博物馆的“一次性参观”怪象。

3 关于科普场馆后期发展的思考

科普场馆的主体建设完成之后,如何进行后期的运营管理,对于它们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纵观国内已经建成的各大科普场馆,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因此,才导致了很多科普场馆“热热闹闹建设,冷冷清清运营”的局面。为了避免科普场馆建成开馆以后“一年热、二年冷、三年少人问津”的现象,后期的运营管理起着关键性作用,这是科普场馆建设工作的继续和发展,是与工程建设和内容建设同等重要的工作。

科普场馆作为国家宣传科普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的公益性非盈利机构,决定了它的运营管理理念的不同。目前国内很多科普场馆已经纳入财政拨款范畴,对公众实行免费开放,各大科普场馆应充分利用政策支持,依托馆内资源,如举办临时展览、开展展项设计服务、配套服务、产品开发等多渠道创收。同时,各科普场馆既是重要的科普阵地和公共文化场所,也是重要的宣传媒体和品牌资源,因此,可充分利用其优势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为其建设与发展服务,走出闭门办馆的误区,走开放办馆的路子,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逐渐实现科普场馆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历来重视科普教育与宣传工作,近年来大力拓展科普展览的方式与途径,加大科普宣传的力度,博物馆不仅积极走进中小学校、社区,深入农村和地震灾区等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科普宣传与教育功能,还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在国内外大中小城市举办了数十场专题展览,极大地提高了博物馆和学校的知名度,有力地促进了博物馆的现代化发展。

人才资源是科普场馆功能的内在需求,也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基础和中坚力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是保证科普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既积极建设专职科普人才队伍,也充分利用高校优势,长期面向学校地质类专业学生招募有热情、有能力的科普志愿者,切实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使志愿者群体这一巨大的人才储备库长期为博物馆的发展做出贡献。

在全世界都对科教事业越来越重视的今天,科普场馆的建设和发展工作也面临着重大的考验,在大力兴建各种科普场馆之后,如何以科学的现代管理方法和营销手段,加强科普场馆后期的运营管理,促进科普场馆的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科教功能,仍是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不断探寻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 谢起慧.我国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海峡科学,2012,63(3):92-94.

[2] 邓念.全国科技馆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科普研究,2010,5(29):69-74.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地矿标本;地质博物馆;定位

中图分类号:G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6010904

从所隶属的学科体系划分,博物馆一般可分为人文、自然两大类型。在自然类博物馆中,地学史博物馆是主体组成部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自然博物馆建设无论从数量还是展示规模上讲,都远落后于博物馆行业整体发展水平。“美国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己超过2000多家,而国土面积不大的英国,也有超过500所自然科学博物馆。我国很多地方中小型博物馆每年推出的展示大多是人文历史和艺术类的,而自然科学类展示几乎是空白。”[1]117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原有的博物馆公共文化产品类型构成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因此自然类博物馆建设近年得到长足发展,全国掀起一股以地质博物馆为主的自然博物馆建设高潮。但是,在当前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由于缺少陈列展示定位的研究,导致展陈工程往往难以满足公众需求,难以实现展示目的。在此,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自然博物馆展示陈列工程建设为实例,基于普适性原则,多视角对地矿标本展示系统定位进行科学分析。

一、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新馆建设

的基础条件 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是一座有近50年历史的地学类自然史博物馆 ,其最初的主要任务是收藏教学科研用标本,为教学实践服务。博物馆展藏品丰富,在馆藏品征集、收藏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6万件藏品规模的自然史博物馆,其中有不少是稀世珍品和精品,逐渐形成对外开放的基础条件,学校于1980年代中期正式面向社会全年开放,填补了成都地区自然史博物馆的空白。博物馆现为容教学、科研、科普工作为一体的对社会全方位开放的博物馆。获得从中央到省、市各级行政机构授予的科普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为满足社会开放需求,建设与藏品资源对应的高层次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目前已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基础设施标准,建成新的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博物馆新馆建筑面积14000余平米,共7个成体系的展厅,将成为成都重要的旅游景点和科普基地,预计年接待参观20万人次。[2]30

与国内其他新建质博物馆一样,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新馆建设过程中,展示陈列设计定位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馆方与设计工程人员。在总结国内同类型、同层次地质博物馆建设的经验基础上,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展陈设计规划人员围绕标本信息的特色,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将项目建设与自然科学科普教育研究结合,最终形成较好的展陈规划与定位思路。

二、地质博物馆展陈设计的目的

作为一种展示手段,博物馆陈列必然具有各种目的性:有历史文化宣传目的的,如四川省博物院;有考古遗迹保护与宣传目的的,如金沙遗址博物馆;有纪念性目的的,如鲁迅博物馆;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目的的,如中国民族博物馆;有科普教育目的的,如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因此,在地质博物馆展陈设计过程中,设计方应首先明确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地质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目的是什么?二是怎样才能以最好的形式实现这种特定目的。

从陈列形式设计者而言,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形式必须与内容相一致”[3]67,这也就强调博物馆陈列展示的目的需依托于展示的物质主体内容“藏品资源”而设定。掌握藏品特色与藏品信息是明确地质博物馆陈列展示目的的唯一途径。对地学历史与藏品信息的有效掌握的前提,就是要密切结合博物馆方所出具的陈列内容详规与展品清单。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虽然馆藏有6万余件展品,涉及自然历史的方方面面,但具有展示价值的标本主要体现在两个领域:一是恐龙等古生物化石标本;二是普通岩石、矿物标本。同时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从1980年以来,一直作为兼具教学科研与社会科普双职能的高校博物馆。因此,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陈列设计的目的应是实现以地球奥秘、生命演化为要内容的自然历史科普与教学功能。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目的的明确,将对陈列设计定位进行科学定位奠定基础。

三、地质博物馆展示信息传播对象

的定位 博物馆工作的受众对象,是由社会各阶层构成的。因此,陈列设计的定位不能主观化,要结合大众多层次的文化、科普需求。陈列设计的方式、效果等要能够吸引大众不同审视角度的“眼睛”,实现各有所需、各有所得的目的。

地质博物馆标本由于其自身深奥、神秘的“科学”性,很容易在博物馆与非专业参观者之间形成知识的壁垒,难以吸引普通参观者的“眼睛”。如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部分岩石标本中,很多是很难采集、同时又是科学阐释地球历史、结构不可或缺的实物标本,但由于地学知识的专业性、标本感官的同质性,普通参观者很难对其形成兴趣点。因此,地质博物馆陈列形式设计定位必须考虑适宜于大众科普需要,打破知识的壁垒。

但是,博物馆的标本展示同时必须面向专业参观群体,其对展示标本与展示环境所提供的科学信息要求较高,是立足于专业角度观摩、研究标本,注重了解标本的结构、成分、解理等。对标本的普及化信息与艺术环境并不感兴趣。特别对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这样的具有教学科研功能的高校博物馆,其必须考虑专业参观者对博物馆展示内容的需求。所以,地质博物馆在面向大众需求的同时,必须在陈列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采取有效地渠道、方式满足专业观众的需求。

普通大众与专业群体对于地质博物馆的需求虽有冲突和矛盾,但并不是不能化解。在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应通过展示艺术环境的人性化、声光影像等技术手段的动态介入、趣味互动项目的多样化、现代化科普讲解设施的使用,调动普通大众的参观热情,在亲和的展示环境与人性化的辅助设施帮助下,对标本的科普信息作深入了解。对于专业群体,因在地质博物馆陈列设计过程中,通过设置开放式实验室与开放式典藏库房,使得专业参观者可以具有独立的研究与学习环境,以获取目标性的科学信息。如在开放式实验室,专业参观者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通过配置的仪器等在无干扰环境下对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开放式典藏库房,可以通过透明式参观廊道以及密集式陈列架柜对不适宜陈列的标本进行研究、学习、对比;在展厅当中,通过触摸屏、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可以直接在展厅当中对展示环境所未能展现的标本科学信息进行检索或现场教学。对于如何满足专业群体与普通大众对于标本展示、陈列信息获取的要求,还可以通过陈列标本的调配,尽可能选择能够满足两者需求的标本来解决。

四、展示标本的定位

博物馆的藏品按照存放位置,可划分为展示、库藏两大部类。其中展示标本、文物是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实物主题。地质博物馆中,在选择展示用标本之前,应充分了解标本内涵信息,了解博物馆信息传播对象的观赏倾向,寻找那些展藏品与观众潜在有关联的观赏动力,就是找一个切入点,使参观者对展品产生强烈的探索要求,能够形成记忆犹新的效应。同时,“文物专题陈列,应尽量减少文物复制品的陈列。”[4]266自然标本由于其需要表现真实性的特点,所以应尽量减少模型的替代使用。

公众对于地质博物馆往往存在一种求新探奇的需求,因此,大、精、奇标本应该是展示标本的主要选择对象。所陈列的地矿标本应具有公众意义的科学信息传播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第一,展示标本必须具有地学信息传播价值,能够以实物形式对地质环境、古生物演化等做科学阐释。同时,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展品以艺术形式展示,使公众能够了解资源、环境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二,展示用标本除科学信息传播功能外,还应有较好的观赏价值。参观者对于标本的第一兴趣往往是艺术观赏性。在当代收藏界中,艺术观赏性较强的标本往往是奇货可居,这些标本可以让参观者在赏心悦目的欣赏过程中探寻地矿标本的科学信息。

第三,地矿标本本身就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由于标本的自然属性,同种类的标本很难有色泽、外型等完全一致的。因此,地矿标本又有着唯一性的特点。结合标本的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地矿标本的收藏价值亦不断攀升,收藏热度也不断升温。从19世纪中叶欧美国家兴起地矿标本收藏开始至今,地矿标本收藏在国外现已形成热潮,仅美国就有几千家矿晶公司,而我国却刚刚起步,收藏市场潜力非常大,这对于地质博物馆的标本收藏来说,也是一个利好社会环境。

从上述标本的价值性而言,博物馆展示标本应是具有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代表性的标本,同时更应是艺术观赏性较强、具有较高收藏价值的标本。地矿标本在传播科学信息、展现艺术观赏性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珍稀的自然标本,引导社会收藏的价值观取向,在地矿标本收藏市场起到导航作用。

五、展示环境的定位

博物馆展示环境的定位往往是由展示主题决定的。这种环境包括很多方面,如色彩、背景元素、造型环境等。以色彩为例,“由于各博物馆性质的不同,其陈列内容与形式也不同,色彩设计构思也应随之不同。”[5]52在地质博物馆中,展示的主题大多与自然历史密切相关,这就初步决定了地质博物馆展示环境不能过多的使用现代的、工业化的设计元素,应更多的选用自然化的设计元素,使展示环境更趋向于生态化。现代化、工业化的设计元素主导的展示环境往往会割裂标本与原生态环境、标本与标本之间的内在与外在联系,使参观者只能用孤立的思维方式感受展示标本所传达的信息,不能完整的发觉展示标本群所应该传达的自然历史信息。就像将一个矿物晶体置于一个现代化的厅堂、酒吧,让人感受到的仅仅是一个艺术品,与装饰灯具、挂饰等无异。如果展示环境是一种原生态的,可以让参观者更直观的了解标本的形成环境和变迁,更深入的了解标本之间共生、伴生、演化的关系。

地质博物馆展示主题的选择往往又是收展品的性质而决定的。因此,在规划设计地质博物馆展厅展示环境时,也要密切联系展品的性质:展品是古生物类的、还是宝玉石的、还是矿产资源的、还是地质构造等等,不同的展品归类性质,对展示环境是有着不同要求的。例如恐龙标本专题展示,就要在古生物、环境考古专家的指导下,科学的对恐龙所生存的时代进行复原,在此基础上,结合展厅布局进行深化设计,让参观者可以“原汁原味”的感受恐龙时代。在能够体验自然“原汁原味”的同时,还需注重提高参观者对于探索地学奥秘形成兴趣,如采取一些互动项目,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到自然的魅丽,体验地学科普教育之旅。

六、结语

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往往重“人文艺术类”,而轻“自然科技类”,造成我国当前地质博物馆建设还很薄弱,而地质博物馆所承担的社会教育功能又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自然博物馆的建设,对于青少年的成长与成才将起到重要作用。相对于人文历史类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对于青少年所起到的“第二课堂”作用是更为重要的。因此,在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政府及行业部门逐渐加大对于地质等自然博物馆建设力度,地质博物馆快速发展成为当前博物馆建设的一种趋势表现。在地质博物馆建设初始,只有首先明确其展陈设计的目的,进而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对展示信息传播对象、展示标本、展示环境作科学定位,才能实现较高水平的展示陈列设计效果。参考文献:

[[1]杜天明,李虹.博物馆展示理念的前沿关注[J].东方博物,2005,(3):116-119.

[2]王龙.论自然标本的文物属性[J].东南文化,2009,(5):94-96.

[3]陈红京.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原理与技法[Z].复旦大学文博系内部讲义:67.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篇(6)

当前时期,我国各类各级科技馆在科学知识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难题,如对科技馆的性质认识不足,科场馆展览设备老化严重,活动经费短缺且来源渠道单一,科技馆职工队伍素质有待提升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困扰了科技馆事业的发展和科技馆工作影响力的提升,是亟需我们破解的难题。因此,如何有效破解这些难题,并实现科技馆工作创新发展,是新时期科技馆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新常态下,科技馆工作应当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计划纲要》和《科普法》为主线,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切实把握经济新常态对科技馆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探索科普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手段,在借鉴和吸收国外科技馆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需要“深化思想认识、深化场馆建设、深化科普创新、深化资源整合”,破解发展难题,实现突破发展,不断推动新常态下科技馆事业阔步向前。

一、深化思想认识,认识新常态,抓住新机遇

(一)正确认识新常态下科技馆的性质和优势。科技馆是进行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主要功能是通过直观视觉刺激和互动体验,来唤醒人们的理性意识和科学理念,激发人们的好奇心,激励人们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兴趣,使人们增长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质,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文的价值观。对于科技馆的这种科普教育理念,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只有对科技馆有了正确的认识和功能定位,才能依据自身的特点给科技馆注入灵魂,才能充分发挥科技馆的功能和效应,使科技馆焕发出生命力。科技馆作为我国科学普及的重要场所,其优势在于拥有丰富的科技设备、科普场地、科技理念、科技专家等科普资源,这些优势资源需要我们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当前时期,新常态的背后有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切换、制度环境改变等重大变化,科技馆的工作内容、任务也会随之发生一些变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需要重新正确认识科技馆的性质和优势,抓住机遇,主动作为。我们要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强化科技教育服务意识;要重新树立科技馆教育理念,明确科普活动不仅要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更要关注培育公众的想象力,启发人们的创造力;要有效整合社会各类科普资源,充分发挥科普场馆的职能优势,力争站在新起点,抓住新机遇,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

(二)找准新常态下科技馆工作坐标和定位。科技馆的功能目标应是科普教育的龙头和展示科技成就的窗口,是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了解社会科技发展的科普文化设施,是开展科技交流、科普活动和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和有效平台。当前时期,党和国家提出要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目标下,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万众创新”的根基在于全体社会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而社会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的途径在于科普教育。作为实施科普教育的重要场所,各级科技馆应以此为指导,勇于肩负起铸建“万众创新”社会基础的历史重任。面对新形势,各级科技馆要通过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转变工作思维,找准工作坐标,精确工作定位,强化“三服务一加强”工作职能,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全国科普日”、“流动科技馆”巡展等系列科普活动,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不断提升广大社会公众的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深化场馆建设,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

(一)加快科技场馆场馆建设,夯实科普教育阵地基础。科技馆建筑设计要新颖、简洁、现代,既能体现科技元素,反映地方特色,又要兼顾成本,不能过于追求标新立异。目前,我国大部分地级市和一部分县(市、区)已建立了科技场馆,还有少数地级市和大部分县(市、区)尚未建立属于自己的科技场馆。这是现实,也是挑战。面对新挑战,我们应当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积极争取资金政策扶持、科学合理规划设计等多项措施,不断推进科技场馆建立建设步伐,完善科技场馆日常维护管理,切实夯实科普教育阵地基础。

(二)加快科技馆制度建设,完善规范制度保障。各级科技馆要建立健全科学、完善、长效的管理机制,如建立健全社会资金吸纳和管理机制,优秀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激励机制,与相关部门、行业的合作交流制度及《科技馆工作守则》等等,做到用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努力实现科技馆管理运营的规范化、制度化和长效化。

(三)加快科技馆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科技馆是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馆要想更好服务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发展,就要精心打造好科技馆文化。打造好科技馆文化,首先,要注重在科技馆职工群体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科技馆文化作为一个群体文化,它应该是全体科技馆职工理想信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所以,科技馆文化建设,要注重在全体科技馆职工中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量,引导职工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其次,要以“探索与发现”为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要让人们每次来馆参观都能有所发现,都能体验到科技带来的乐趣。还有就是要努力营造和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注重对青少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取只是科普教育的一项内容,但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要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青少年领悟科学、运用科学、传播科学的能力,从而培养其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四)加快科技馆队伍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科技馆事业的创新发展在于人才的培养和创新,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科技馆事业创新发展的最坚实的人才保障,因此,抓好科技馆队伍建设对于推动科技馆事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抓好科技馆队伍建设,要以强化职工思想教育为核心,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讲座等多种思想教育方式,进一步强化广大职工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要以提高综合业务素质为关键,通过技能培训、业务交流、技能竞赛等措施,不断增强职工业务能力,提升职工的整体素质;要以实行全员聘用制为基础,进一步健全中层干部选拔、培养机制,注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培养后备干部和储备人才。

  三、深化科普创新,立足新常态,探索新途径

(一)顺应信息化潮流,积极开展“校园数字科普行动”。 近年来,伴随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作为新手段的科普活动日益成为当前科普发展的主流趋势。面对新形势,各级科技馆要不断创新基层科普服务方式,积极联合中小学校开展科普素质教育,以培养青少年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科普信息化、数字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校园数字科技馆”建设,真正使广大青少年既能亲身感受“校园数字科技馆”的独特魅力,又能增长科普知识和增强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流动科技馆”巡展工作。实施“流动科技馆”,可有效弥补我国中西部部分地区科普资源短缺、科普阵地薄弱等短板问题,同时也为我国未建立科技场馆的部分市、县开展科普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流动科技馆”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应以互动科普展区、科技体验区、机器人表演区和数字科技馆体验区等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展示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和数字魅力等数十台互动展品,将科学表演与科普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们动手、动脑操作实践,在玩中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了解展品所蕴含的科学原理,感受“体验科学”的快乐。

(三)实施“请进来”战略,积极邀请科普专家深入中小学校授课。

目前,我国有很多已退休但仍热心于科普教育的老专家、老教授,我们可以采取“请进来”战略,主动邀请他们深入当地中小学校进行授课,通过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大课堂等多种方式,既能发挥老专家教授的余热作用,又能增强青少年学习科学的兴趣,最终达到共赢目标。

四、深化资源整合,引领新常态,用好新动力

(一)向自身建设要动力,练好“内力”。 针对科技馆自身建设,我们要科学设置内部机构,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强化自身组织建设;规范活动经费管理,坚持公益性工作原则,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管理运营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科协、科技馆系统人才优势,吸纳社会各界优秀科普人才充实到科普志愿者队伍当中,进一步强化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优化科普服务环境,丰富展品展项,完善配套服务,加快科普器材的更新换代,进一步强化基础科普设施建设;加强对科技馆工作人员、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科普队伍专业素质,推动科技馆职工的科技服务实现专业化、规范化。

(二)向外部资源要动力,巧借“外力”。 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资金、政策扶持,增加科技馆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通过媒体宣传、开展活动等多种途径,不断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知名度,努力打造优良的发展氛围;充分利用社会科普人才资源,调动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的积极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利用当地科技专家、科技人才优势资源力量,积极开展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等活动,为基层群众送去科普知识和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基层群众科学素质;在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借鉴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科技馆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做到取长补短,努力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作方法。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篇(7)

作为国内唯一以声、光为主题的公益科技馆,“索尼探梦”科技馆是索尼最具特色的公益项目之一,科技馆创立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前来参观的孩子们对科技产生更大兴趣。“索尼探梦”科技馆负责人认为,其实科技馆面临的最重要挑战,是将科学知识和创新结果介绍给孩子们时所用的表现手法。2000年开馆至今,索尼公司在“索尼探梦”项目上累计投入人民币超过4.5亿元,至今已接待超过154万名参观者。同时,面向偏远地区和更多城市的“爱心助学”活动,更是惠及全国各地11万名中小学生。

创新之心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索尼探梦”科技馆不断创新馆内展品的同时,独特、创新的趣味实验也一直是它最吸引孩子们的特色之一。开馆至今“索尼探梦”已开发出200余个趣味实验,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自2000年以来,“索尼探梦”定期推出“特别主题展”:如以科技为主题的“机器人大展”、“观看日食活动”、“模式识别展”;以环保为主题的“清凉地球展”、“多彩生命――保护生物多样性”、“绿能风潮2012”;以科学实验为主题的“创意水火箭”、“科学实验广场――狂欢集市”……“索尼探梦”创意出一个又一个流行科普话题和活动,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带领孩子们走进了科学天地。

“索尼探梦”还推出了精彩纷呈的现场表演活动,其独创的“科普童话剧”,以光、声音、环保为主题,巧妙地融合了知识和趣味,将新颖的科学实验与离奇生动的剧情相结合,配以变幻多样的音乐、夸张幽默的风格,成为科普界的亮点。此外,“探梦实验室”、“闪电百科二选一”、“亲实验梦工房”、“PICO冒险奇兵”等,也都成为青少年关注的热点。

科普之梦

“索尼探梦”融汇了索尼创新科技和美国旧金山Exploratorium展馆经典科普展示经验,馆内的展品、展示以“光和声音”为主题,通过展示未来科技与数码技术发展前景,为青少年打造出了一个能亲身体验科学的神奇、了解科学的意义、培养对科学浓厚兴趣的场所。

馆内的展品以互动、体验为特色,追求创意新鲜、科技顶尖、质量上乘。为了让孩子们感兴趣,馆内展品运用了索尼在数码、IT、音视频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其策划、设计和制作大都来自日本和美国,注重科普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孩子们可在这里尽情体验独特新颖的科技展品带来的乐趣。馆内最新呈现的“CG梦工场”、“CG魔法镜”等展品,融合了动画制作技术和数码网络技术,能让孩子们体验高科技带来的震撼和趣味,培养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帮助孩子们开启科学梦想。

公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