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18 11:47:51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1)

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指出,所谓的低碳建筑,就是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降低碳排放量的建筑。它相对于普通建筑,可以更好的实现节能减排,降低建筑能耗。诸多报告指出低碳建筑应该是与传统建筑相比必须达到至少80%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一类环保经济型建筑。同时,我国也对于低碳建筑进行了界定,指出该类建筑是一种能够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新型建筑。建筑节能具有很强的商品外部性,在推广低碳建筑改造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因此可以说发展低碳建筑是一个动态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效的政策导向和激励是发展低碳建筑基础。好的激励政策能够正确引导人们客观看待低碳行业,并给予低碳建筑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科学构建衡量低碳激励政策的评价方法,正确选择政策评价工具,能够有效的保证低碳建筑的经济效益,为政府实施各类激励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政策的提出能够对低碳经济有一定的辅助和扶持作用,但政策能否正常运行,能否真的带来收益性效果,我们还需要借助政策工具来评估其绩效。我们可以通过几种视角来对低碳经济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

2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

我国也在运用不同的政策评价工具来衡量低碳政策的有效性。例如投入产出模型,凯恩斯系数等,希望能够证明低碳建筑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积极关系。笔者认为,建筑的碳排放量表现在建筑全寿命周期的一次性能源消耗中,因此可以以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计算建筑各阶段的碳排放量,通过各阶段的碳排放量对比,使决策者明确低碳建筑。生命周期理论是指产品从兴起到结束,即从自然中来再回归自然的一个过程。建筑工程的生命周期是从建筑的起步设计、施工,再到使用,最后废弃拆除为止的一个过程。由于建筑项目的技术复杂,建造周期较长,并且风险高,因此,对建筑进行生命周期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建筑划分为4个阶段,规划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维护,拆除阶段。规划设计阶段,包括了建造前期的图纸设计,建材选择,交通运输。施工阶段和拆除阶段可以由不同的施工方式来计算,运营维护阶段包括了建筑使用过程中对各种类能源的消耗。近年来,国内相关领域通过运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基本对四个周期做出了一定的评估。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运营维护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大约在81%左右,此阶段的碳排放量大多集中于供暖,照明和燃气等设备的运行。而其他阶段所占的碳排放比例相对较低,规划和施工阶段,大约占10%~15%,而拆除阶段的碳排比率不超过20%。低碳建筑的核心就在于碳排放量比普通建筑少,建筑材料也大多运用环保绿色材料。通过该种计算方式可以有效的证明一个建筑是否符合低碳建筑标准,以及低碳建筑的优势所在。如果一个建筑在建造过程中运用了绿色环保材料,并且对其运营维护进行合理管理使得它的碳排放量低于其他的普通建筑,那么就可以有效证明该建筑属于环保低碳建筑。因此以生命周期为理论基础,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出每个环节的碳排放量,从而针对实际指标来研究相应的技术,制定相应政策法规。

3基于全生命周期理论的碳排放量计算

我们可以通过一栋建筑四个阶段的碳排放量之和来计算该栋建筑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假设CO2排放总量是E,周期内的四个阶段的碳排放量分别为设计规划阶段Em,建筑施工阶段Ec,运行维护阶段Eo和拆除阶段Ed,那么就能得出:E=Ep+Ec+Eo+Ed由此可以得出单位面积的年碳排放量,即CO2排放量评价指标C:C=E/(S*Y)其中,S代表某栋建筑的建筑面积,Y代表使用年限。(大多数资料表示,我国普通房屋的使用年限均为50年,即Y=50)以上两个等式,不仅可以让决策者明晰的看出每一阶段的碳排放量,并且根据此数据制定相关政策,同时也可以作为衡量普通建筑和低碳建筑差异的标准之一。由于低碳建筑的碳排放量比普通建筑要小,等式中的总排放量和单一阶段的排放量成正比关系,所以假如在某一阶段融入了低碳技术使得碳排放量下降,建筑的总碳排放量也会随之下降。建筑周期过程中四个阶段均属于变量,我们可以通过针对每一个阶段的碳排放量进行详细的计算,来推断出建筑的哪个阶段需要引用低碳技术,可以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首先,在第一阶段设计规划中,我们可以将其Ep分为两个部分,由于设计规划阶段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和运输,因此,我们可以使:EP=Em+Et其中Em代表各种建筑材料在用量选择上的CO2排放量,例如水泥,玻璃,混凝土等。Em=Σδmi*δiδmi表示第i种建筑材料的用量,表示第i中建材单位CO2的排放系数。由于运输过程中,与材料的重量,运输工具类型和运输距离相关。因此Et代表运输过程中运输工具所释放的CO2量。Em=Σδmi*Li*ηδmi同样表示第i中建筑材料的用量,Li代表第i种建材的运输距离,而η则表示建材相对应的运输工具的CO2排放系数。第二阶段,是建筑的施工制造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建筑施工量,以及建造过程中不同建筑方式的碳排放量来计算第二阶段的碳排放总量,而此处的不同建筑方式是指在建造过程中所需的不同工种,例如打地基,施工地照明,楼层建设等。由此得出:Em=Σβci*σci表示该工程的建筑施工量,σci相应施工方式的单位CO2排放系数。第三阶段则是当建筑建设完成之后,开始正式运营维护的阶段。由于运营过程中,CO2的排放主要取决于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耗,因此我们可以将能耗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电能消耗量,即针对照明,电器运行等一系列的消耗。另一类则是化石能源消耗量,即采暖,燃气等一系列能源消耗。由此可以得出:Eo=Y*(Qe*fe+Qg*fg)Qe代表年耗电量,fe表示电力所产生的碳排放系数;Qg表示年耗气量,同样fg代表能源的碳排放系数。最后一个阶段是拆除阶段,与上述同理,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拆除方式来划分并且计算。Ed=Σβdi*σdi其中,βdi代表拆除建筑所需的施工量,σdi代表不同的拆除方式的单位CO2排放系数。

4我国的低碳政策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2)

关键词:低碳理念、低碳应用、城市规划

Abstract: the low carbon, low carbon cities to explain, put forward the low carbon urban planning major attention should be focused on spatial distribution, industrial planning, transport planning,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low carbon c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lanning design in construction low carbon cities of importance.

Keywords: low carbon concept, low carbon application, urban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为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低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

一、低碳、低碳城市的缘起

“低碳”一词首先出现在英国《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低碳经济”概念中,低碳经济的核心思想是以更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低碳城市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一般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低碳城市的本质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目前,发达国家建设低碳城市的经验主要包括:发展清洁技术、清洁能源;推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和建筑;制定高效的交通运输规划;倡导资源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

二、低碳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一)城市空间布局

建立科学、合理、有序、稳定的高效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防止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城市热岛效应等大城市病的发生,提高城市运行效率,降低城市内耗,减少城市能源消耗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城市的空间由局结构应以组团式为主,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也应适当集中紧凑布局,以减少交通能源消耗。

(二)产业规划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三)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点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四)房地产开发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在规划报批、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阶段,建立建筑节能规划设计审批标准与审批制度。同时,要研究出台精装房规划设计标准,减少装修材料的损耗,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保留具有悠久历史的建筑群、庙宇和街巷,避免大拆大建。

三、国内外城市低碳理念的实际应用

目前国际上一些城市在低碳发展某些领域起到了领跑的作用。例如伦敦指定了包括碳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等目标,建立伦敦气候变化管理局、设施分布能源管理供给部门等;东京逐渐普及建筑节能,进行天然气发电,同时充分进行余热利用等;柏林建立了完善的热点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发展微型发电等;哥本哈根则建立了广阔的热点联产和区域供热网络,同时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等。

曹妃甸新区将以先进的规划设计为基础,运用低碳应用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率先建设低碳宜居示范城市。与瑞典藤茂公司、普拉克公司、恩华特公司在地源热泵应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方面积极展开合作,成立新能源利用、环保技术应用公司,打造生态城市建设品牌。

上海市崇明东滩生态城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碳中和的区域。据规划,生态城的电力热力能源全部有当地风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获得,步行、自行车和燃气电池公交车将作为主要出行方式,建筑屋顶将使用草坪和植物的天然隔热层,同时城区80%的固体废物实现循环利用。

四、建议

构建低碳城市系统,应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综合交通体系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固碳措施等几个方面来考虑。比如:运用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电信电缆的“流动空间”,构建“新型巨大城市”;设计多中心的大都市空间结构,构建“紧凑型城市”;利用新兴产业和现代社会组织手段定位与划分城市功能性区域,避免重复的城市空间功能分区设置;建立节能低碳型建筑体系;完善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措施;推动服务业低碳发展;推动移动源、分散源的节能减排。

五、结语

建设低碳城市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与配合。规划先行,城市规划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理应发挥龙头作用,把低碳理念、低碳做法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通过规划手段实现最大限度的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探索出切合我国发展特征的低碳发展新模式和新路子。

参考文献:

1张泉 叶兴平 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

2陈群元 喻定权《低碳城市建设的城市规划手段》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3)

现代大学城“不低碳”现象透视

我们通过对昆明呈贡大学城内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等大学校园有悖于低碳校园建设现象的实地调研,剖析我国现代大学城在建设低碳校园中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一)校园日常生活中的浪费习惯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建设低碳校园、改善校园环境最基本的驱动力就是个人的环保意识与行为习惯,而当前校园中各种不低碳行为随处可见。(1)办公、教学活动中的浪费现象。如一些不必要的电梯乘坐,一些完全可以在户外进行的排练和演讲等活动全部占用大礼堂或阶梯教室等。另外,每间教室中当天实际平均自习的人数仅占可容纳人数的12%,每间教室的平均用电量为8.39度,每间教室排放出来的CO2为6.59kg,办公、教学区的利用率非常低,资源严重浪费。(2)教材、纸张的浪费现象。学生教材的循环使用率不足10%,以云南师范大学目前有2.4万名全日制在校学生为标准,则在校学生每年消费纸张180吨,若换算为碳排放量,则总共产生了630吨的CO2。另外,还存在文印纸张利用率低、单面复印打印的不低碳现象。统计结果显示,每间文印店每天的平均用纸数量为约3 000张,每个学校平均拥有8家复印店。若每年以280个教学日计算,每个学校每年的用纸量为6 720万张,产生的碳排放量1.1吨。(3)水、电、粮食、出行等方面的浪费现象。在大学城内,宿舍与教室经常存在无人或仅有几人的情况下日光灯全开的情况,宿舍及办公室中常有电脑旁无一人却长时间运行等现象。另外,当前大学城普遍使用一次性餐具,校园内的部分超市仍然提供免费塑料袋,粮食浪费现象随处可见。在对校园停车场车辆的调查中发现,大约23%的教师拥有并驾驶私家车上下班,导致高校通勤车空车率增加,造成能源耗费及不必要的碳排放。

(二)大学城规划与建设不合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首先,大学城在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盲目攀比而过度扩张建设的现象。呈贡大学城地址在呈贡区洛羊镇,坐落于吴家营、朗家营、缪家营自然村地界内,占地43.15平方公里,面积相当于目前昆明半个市区。一期规划投资将达到31亿,新校区最终规模是15万人,投资约100亿元。呈贡大学城建设占用大量缓坡耕地,造成土地等资源的铺张浪费。其次,校园建设存在重改造、轻保护的现象。不少高校将天然树林草地改造为人工林和草坪,有些甚至填埋天然湖建造人工湖,这种以人工种植的平整草坪和靠别处移植过来的树木破坏原生态的树林草地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最后,大学城中学生公寓、教师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等建筑的单元空间有扩大的趋势。调查中发现,不少高校教室、办公室明显过大,一些高职称的教职人员和领导人员同时拥有多间单人办公室,造成办公等资源闲置浪费。

(三)大学城资源共享不充分所造成的不低碳现象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大学城中紧邻的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之间在设备使用、实验室建设、会议室建设、网络资源等方面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导致资源占有率高利用率低,没有实现充分的教学资源共享的初衷。首先,课程与教师资源共享不充分。呈贡大学城各高校之间没能够利用各自学校相应的比较优势学科来进行校际的授课教学,而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发现很少有同学会选择去外校选课,仅有少数高年级学生去外校旁听。其次,图书馆共享不充分。在图书馆自习室共享方面,去过外校图书馆自习的同学还不及被调查同学的1%,基本没有同学借阅外校图书资料。最后,实验室设备共享不充分。在参与访谈和调查的各校学生中,基本上没有人使用过外校的实验室及实验设备。

探求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途径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主要从制度层面、技术层面以及校园主体的行为层面,提出实现现代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路径。

(一)构建科学有效的节能减排制度体系

1.完善高校考评与监管制度。2007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我国国家机关的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实施内容分别为能源消耗监测、能源消耗统计、能源审计及能耗效用公示等⑩。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的考评与监管制度,注重考核高校的低碳建设水平与能力,将相关的一些低碳考核指标引入评价学校的综合绩效指标中去。另外,要完善高校校园监管体系,明确各个主体的职责,将其落实到人头上,将低碳责任与领导干部的政绩挂钩,形成激励约束机制,在校园的低碳建设中做到权责分明,科学高效。

2.建立高校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制定量化减排标准制度。大学城低碳校园建设的核心就是要进行节能减排,节能减排需要我们寻根求源,通过碳排放的核算来指导高校的这项工作。高校可以利用其科研能力强、科研资源丰厚的优势,来进行碳核算方法的研究、推广、运用;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协助建立全国高校碳排放核算体系,制定相应的减排标准,为各高校比较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提供依据。通过碳核算的优化,节能减排的量化指导,使得高校在低碳校园的建设任务执行过程中更具针对性,也使得相关部门能够合理制定高校减排目标,科学分配低碳减排的任务。高校应制定多级指标的减排标准,并结合上级监管考核制度和碳排放数据库体系对自身节能减排进行量化检测和指导。通过每个指标的量化数据记录、绩效分析、质量评价等,来制定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教学与工作计划,并建立动态的节能减排标准制度。

3.推动政府的政策工具创新。政府作为低碳经济治理的主体,其行政上、法律上和财政政策上的相关举措,都对大学城低碳校园的建设具有很强的辐射力。在低碳校园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和参政手段来规范校园低碳校园建设主体的行为。通过对增加低碳行为效用与收益,促进校园低碳;通过增加高碳行为的成本,来减少校园的碳排放。一方面可以利用碳税来对碳排放超标学校征税。政府可授予每个高校碳排放有限额规定的许可权,不同规模高校设定不同碳排放配额。如果高校的碳排放超过了配额排放量,就可对基征碳税,通过增加高校碳排放的成本来减少其高碳行为。而碳排放在政府规定的配额以下的高校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减少高校的减排成本来鼓励高校进行低碳减排行动,从而促进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低碳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资金投入,并通过财政补贴来促进低碳校园建设。补贴又称为“负税收”,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该项措施做得好的当属日本,日本历年用于研究开发资金投入的费用占GDP的3-4%,领先于欧盟及美国这些低碳强国。日本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国家,在经历各种能源危机后,很早就推进了节能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从中积累了大量节能技术,并在低能耗方面名列世界前端瑏瑡。他们对采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照明路灯、环保节能灯、低碳建材的高校进行补贴,来鼓励高校的低碳发展,并加大了对高校低碳科技研发资金的投入,对低碳技术和模式的研究予以专项支持,推进低碳技术和模式的集成示范及推广,引导高校与企业直接进行低碳技术交流合作,推进高校低碳技术科研的商业化进程。

(二)大力推广应用现代节能减排技术

1.校园能源与材料使用低碳化。近年来的数据显示,我国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和石油这两种“高碳”一直占据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瑏瑢。高校的能源使用主要是煤炭、水、电、天然气等,从目前来看高校的能源消费结构很难短时间内改变。这就需要我们将高碳能源低碳化,多开发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型材料,多采用低碳技术应用到我们的校园建设中。校园的道路照明与规划采用的光源应该是高效节能的,尽量采用太阳能路灯、风能路灯、LED灯等来构建学校的低碳道路照明系统,学校的塑胶操场也应当采用环保型纳米材料塑胶跑道等高新低碳技术产品。同时,新型的校园教学楼建设与设计也要多采用低碳技术,可以通过选用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合理的采光和通风的建筑设计等来实现建筑低碳化。

2.校园办公与教学低碳化。低碳教学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低碳知识的传授,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低碳化。关于低碳知识的传授,可以从简单的低碳概念介绍到怎样具体实现低碳、从宏观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到微观的低碳经济技术等,来对在校大学生的低碳知识进行普及。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和学生效仿的对象,更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学习与培训,通过低碳知识的教授、传播以及师生交流来增强大家的低碳意识,为高校低碳校园建设打好理论基础。教学过程的低碳化,主要包括充分利用教学设备资源、教师资源和构建低碳课堂两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媒体设备、教学耗材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时将已经老化了的高耗能的教学设备器材更新为新型的低碳设备。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开设一些精品课程和运用远程教学等方式来实现低碳教学;通过网络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技术来实现大学城资源共享。低碳办公,是对教师办公行为的低碳化。主要是通过在公务活动中减少能量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首先,要减少对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通过应用无纸化办公平台来减少文印,通过网络在线文档处理、电子邮件收发等减少办公设备耗材的使用。其次,教师要尽量乘坐校车而非自驾私家车,通过召开远程会议来减少不必要的出差,缩减不必要的旅行次数和人数等。

3.校园碳汇减排。低碳校园的建设不但要从“碳源”上进行有效的抑制,减少碳排放还应从“碳汇”的角度进行考虑。“碳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植被生长吸收二氧化碳,另一种是通过将二氧化碳捕获和埋存来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排放瑏瑣。目前大学城高校虽有绿化,但存在绿化覆盖率不足以及将原有自然林毁掉变为人工林的行为。这就要求高校正确认识绿化在校园低碳建设中的作用,采取措施增加绿地面积,通过种植一些“碳汇”能力较强的植被,维护改善校园原始树林,以设计“绿屋顶”等来实现最大发挥植被碳汇的功能。研究表明,森林覆盖率每增加1%,便可以抵消0.6-7.1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瑏瑤。因此,扩大校园绿色覆盖率是缓解校园减排压力的有效途径。比如进行楼面种植形成“绿屋顶”,还可以实现对周围建筑物环境的美化,而且能够保温隔热、吸收二氧化碳。其次,推广碳捕获和碳埋存技术。该技术将成为未来大规模减排二氧化碳、延缓全球气温变暖的最经济有效的技术方法。高校要加强与大型电厂、炼钢厂等的交流与合作,建立相关科研与实习项目,确保高校在未来可以通过碳捕获、碳埋存技术进行碳汇减排。

(三)营造师生广泛践行的低碳生活氛围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4)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规划,正逐步重点体现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的理念。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2010年,教育部网站发出通知,为加大低碳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要求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兴专业。并且随着国家各项低碳政策的落实,国内一些高校纷纷成立了相关的低碳经济类专业。然而,我国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起步还是相对较晚,对低碳经济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仍需要进一步地探索。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国内率先申报低碳经济专业的本科独立院校,其对低碳经济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探索,然而,仍需借鉴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作进一步改进。下面将根据国内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分析该校低碳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方法。

2国内低碳经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1低碳经济专业的特点。

根据前文所述的"低碳经济"的概念,低碳经济领域的人才,需要具备的能力应当包括:掌握经济学、金融、统计学、会计学等的分析方法,了解国内外低碳方面的先进技术及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贸易政策,具备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对外沟通能力。由于该学科的知识高度交叉性,很有必要对该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进行科学合理地设置,做到深浅得当。

2.2低碳经济相关专业开设院校。

目前,国内普通本科院校招生目录中,针对"低碳经济"这一领域,有一些高校陆续设置了相关的专业,比如能源经济、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然而,近几年来国内高校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的开设仍然较少。另外,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发展经济学系,一直开设有能源经济学和资源环境经济学等低碳经济类课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与贸易系则于2011年在其下属的“经济学专业”设置了低碳经济方向(以下简称低碳经济专业);并且有报道指出,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计划在2014年的招生计划中,新增的金融工程专业(碳金融方向)。

2.3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

关于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本文将以中国人民大学能源经济专业为例,简要介绍低碳经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人民大学的能源经济专业,为该校经济学院下属的本科专业之一,是国内第一个设立的能源经济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立足于国际能源政策与战略平台,为致力于培养系统掌握能源经济理论方法、追踪国际能源价格趋势、熟悉各国能源政策与战略的高级能源经济战略性人才。其中,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从能源金融方面入手,教授学生能源经济、投资、金融、市场等方面的知识。另外,人大经济学院还定期推出能源经济研讨会,邀请国内外多名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内容涵盖资源、环境、气候等众多相关领域。而该专业毕业生的对口就业方向,主要为在各级政府从事能源经济管理,在银行和金融机构的能源板块从事投资、行业分析,以及在国有大型企事业进行能源管理等。

3低碳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上述论述,可为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经济学(低碳方向)提供参考借鉴。另外,考虑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作为本科独立院校,其对学生的要求定位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有所差别。在此,考虑上述因素,论述对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低碳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

3.1培养目标的适当定位。

作为本科独立院校,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一直坚持以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此,结合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将低碳经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经济学理论知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熟悉低碳领域相关技术、政策、制度和规划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沟通能力,适宜从事公司、行业协会、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低碳经济领域的相关工作。

3.2专业课程的合理安排。

专业课程方面,目前新华学院的低碳经济专业的课程类别分类较杂,虽然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课程有涉及,但是无法很好的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建议除专业核心课程外,将其他修习的课程分门别类列出,如理论经济学类、应用经济学类和经济学方法类;如此更能体现每门课对培养目标的意义,同时也体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承接关系。同时,还可以辅以一些前沿性讲座,内容涉及最新的低碳经济资讯、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低碳经济工作进展、低碳经济的应用等,以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3.3产学研的联合培养。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又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光是课程的专业学习和讲座课程,是不足以培养毕业后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因此,需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实践。在此,就要求注重专业产学研的合作。可以通过专业相关的研究项目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使得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市场接轨,也为学生提供接触低碳市场的平台。

3.4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5)

经历了五年来最长的冬天,时下的北京尽管春分已过,仍是“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不过,这个城市对绿色的呼唤早已唱得响亮。从“绿色奥运”承诺到“绿色北京”战略,不难发现,近年来北京寻求城市发展定位与生态环境改善紧密结合的轨迹。如何实现节能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兼顾”?面对这一世界级难题,由英国政府首先倡导的“低碳经济”,因提供了一种在温室气体排放刚性约束条件下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模式而受到广泛推崇。现在,正迈向“世界城市”的北京也瞄准了这个抓手。

今年初北京“两会”,郭金龙市长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北京要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全力打造绿色生产体系、消费体系和环境体系。不久前正式启动的《绿色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亦明确提出,把建设低碳城市作为首都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

数据背后喜与优――低碳道路绕不开节能减排

据悉,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已将《“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思路及措施研究》列为“十二五”规划18个前期重点课题项目之一。低碳经济有望成为新一个五年规划中的亮点。北京节能环保中心研究部主任钟良告诉本刊记者,从理论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CO2排放量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能源结构,单位GDP能耗的大幅降低对促进低碳化发展意义重大。“从根本上讲,节能降耗是实现我国发展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统一的重要行动。”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能否实现“十一五”期末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节能减排目标也到了最关键时刻。在北京,答案已经揭晓。据《北京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至2009年三季度,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3.46%,提前一年实现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的目标。自2007年发改委组织全国节能减排考核评价以来,北京成为每年都能完成“十一五”年度节能减排目标的惟一省市。

得益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高端产业的积极倡导,北京的节能减排成效在全国名列前茅。最新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达75.4%,比一经普时上升了7.6个百分点。相应地,北京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单耗水平较低的第三产业能耗1759.6万吨标准煤,占二三产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一经普时的31.4%增加到42.7%。而单耗水平高的工业能源消费则呈现总量下降的态势,由一经普时的2572.1万吨标准煤下降到2277.3万吨,降幅达11.5%。能源终端消费量中,电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的比重达到61.7%,比一经普时提高了13.8个百分点。

尽管一系列数据显示了北京节能减排的成绩,但决策层已清醒地意识到,在发展中实现低碳化仍任重道远。有研究表明,今后及更长远(到2020年及2050年),北京仍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爬坡”和发展模式转型的“越门槛”阶段,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加快,建筑、交通、居民等需求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决定了北京仍然处于能源需求较快攀升、碳排放量较快增长的时期。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近期就指出,“北京市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已经确立,服务业和生活用能已经超过全市用能的一半,如何控制服务业能耗的攀升,如何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机制、价格调控机制和技术手段的应用来遏制三产能耗的增加显得至关重要。”

“一旦形成高耗能、高排放的路径依赖,由于‘锁定效应’的存在。再度转型必将带来巨大的成本。”在钟良看来,“推动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现实问题,还将是决定未来是否掌握发展主动权的长远问题,必须从源头和现在开始抓好路径选择。”

低碳规划启航――绿色北京前景可期

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一系列相关规划以及配套政策的出台,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北京的节能减排促低碳建设将不仅在量上下功夫,更要从质上做文章。来自市规划委的消息称,今年北京将启动《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纲要》的编制,同时,还将制订《北京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标准》,力求从规划源头强化低碳意识。而已经开始实施的《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则用一个个可量化、可评估的指标为人们勾勒出今后三年的“绿色”前景到2012年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销售收入总额将达1450亿元;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42%;完成15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和普通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垃圾分类达标率超过50%:污水处理能力达350万吨/日……为此,市财政将至少拿出660亿元,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三大体系,在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实施九大工程,同时完善标准准入、价格调控、财税金融、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等十项机制。

低碳城市建设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从政府引导到企业主导,意在推动低碳产业走向规模化和效益化。去年1月,《北京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出台,标志着北京市立体循环经济体系正逐步形成。根据《实施意见》,北京市将在区县(城镇)、园区和企业3个层面选择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并对试点单位给予政策、资金、税收、土地申请、政府采购等多方面的支持。目前,北京市已选出24家单位作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首批试点单位涉及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生态农业等领域。

时隔一年,《北京市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促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自今年1月开始实施,这也是近年来首次以市政府名义颁布的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综合性政府文件。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意见》充分考虑太阳能产业上、中、下游整个产业链条的整体协调发展,搭建了从科技研发、装备制造到示范应用的太阳能产业良性发展平台。”据悉,北京市政府用于支持太阳能发展的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将不低于2亿元。初步估算,到2012年将拉动社会投资65亿元。

区县争低碳排放――低碳建设心动不如行动

尽管城市整体性的低碳规划尚在孕育中,北京的多个区县已经在通过各种方式,探索低碳之道的“密码”了。

记者了解到,占地五平方公里、筹划四年之久的丰台区长辛店生态城已获准今年开建。这或将是北京市首个低碳社区,按照设计规划,生态城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源总需求的比例可达20%,远高于”十一五”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建筑总能耗比例应达到4%的节能要求。

位于远郊的延庆县更是明确提出建设低碳经济社会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生态环境良好,可再生资源丰富让廷庆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先天优势”。去年末,英利集团、京能集团、京仪集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机构总额为40亿元的6个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协议已在延庆落地,项目涉及风电场,太阳能光伏电场,太阳能光伏电池与设备制造、风电叶片检测等内容,建成达产后,预计年销售收入24亿元,实现利税1.9亿元。而同为远郊的密云县也提出建成北京首个低碳旅游实验区的目标。

东城区正在筹划出台区域碳排放标准;宣武区的广安产业园设计要主打“低碳”理念;在海淀区,今年将首设用于扶持低碳减排企业以及节能小区的专项资金朝阳区提出将在CBD打造全球首个低碳商务区……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 新的经济增长点 英国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

18世纪中后期,英国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此次革命使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了工业革命。社会化大生产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水平日渐提高。19世纪各国都在学规模的生产;20世纪商业得到极大发展,各国人们都在追求消费水平的提高。汽车越来越多、空调越来越多、城市高楼大厦不断崛起,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费逐步增加的过程。人类现代文明的发展以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代价,发展越快、排放越多,发展水平越高、排放水平越高。能源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复无常,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些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气候状况与能源短缺现象,英国政府于2003年发表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的概念。白皮书指出,英国对进口能源高度依赖,而且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国有义务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并提出了英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少20%,到2050年减少50%为建立低碳经济社会的目标。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指一国经济发展由高碳能源生产转向低碳能源生产、由高碳消费转向低碳消费,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概念自提出以来,被世界各国迅速采纳并开始逐步探索低碳经济之路。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英国推出低碳转型计划

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以来的近十年间,英国实现了工业革命以来与碳排放脱钩的经济增长目标,其经济增长了28%,而温室气体排放却减少了8%。英国的低碳发展经验给世界各国实现低碳经济树立了榜样,为人们追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信心。

然而,自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英国经济面临新的挑战。在失业指标方面,截至2008年11月底,英国失业人数已经连续10个月上升,失业总人数攀升到186万,失业率达6%,为1999年年中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二季度,英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以2005年市场价格计算,2005=100)为101.1,比上一年同期的107.1下降5.6%,创1955年以来历史最大降幅,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气的增加值总额同比下降5.9%。此外,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企业、私人贷款和房屋按揭拖欠,还可能给英国金融业带来超过1000亿英镑的巨额坏账。英国政府采取的多种经济刺激方案,也将使英国政府2009―2010财政年度净债务达到2000亿英镑,英国政府债务将因此持续多年超过其GDP的40%,这表明英国的经济复苏将经历缓慢而曲折的过程。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指消费、投资、出口,在全球面临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英国的消费、投资、出口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萎靡现象。靠传统的高碳消费、高碳投资生产、高碳产品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帮助英国尽早走出经济危机实现复苏。而从产业层面来看,由于英国金融服务、零售业和建筑业复苏缓慢,2008年提出并开始实施的制造业提振计划落实缓慢,农业发展潜力有限,因此英国开始积极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全球变暖和金融危机的大环境,英国意识到以发展新能源和鼓励科技创新为重要特征的“低碳经济”不仅能解决油价高企、气候变暖等问题,还将创造巨大的内需市场,吸引大量外来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复苏并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在2009年7月份,英国了一份转型为永久可持续低碳经济的行动计划――《英国低碳转型计划》,该计划提出到2020年将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34%的具体目标,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该计划涉及能源、工业、交通和住房等多个方面,指出英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是把英国建设成为更干净、更绿色、更繁荣的国家。为了达到该计划,英国力争到2020年实现以下五个具体目标:一是创造120万绿色就业;二是整体改建700万户民宅,并支持150万户家庭生产自己的清洁能源;三是全国4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核能、清洁煤等低碳能源;四是削减一半天然气进口量;五是小轿车平均碳排放量比现在降低40%。

三、英国低碳经济的实践及经验

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其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的实践我们有目共睹,可从其实践中得到以下经验,以供参考。

1、以政府为主导,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配套法律法规、推行相关的标准和条例。要实现低碳经济、节能降耗 ,无论是法律法规、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发展,都必须通过政府的强力推动。英国自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将发展低碳经济置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并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相关标准和条例。2003年英国发表了《能源白皮书》,提出了英国将实现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2006年编写了《气候变化的经济学:斯特恩报告》,对全球变暖的经济影响做了定量评估,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英国通过了《气候变化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立法,使英国成为第一个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而建立具有法律约束性长期框架的国家并成立了相应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各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上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

2、利用市场机制采取一系列惩罚激励措施引导企业低碳生产,低碳排放。气候变化在经济学上提出的挑战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市场失灵现象。为了解决市场失灵,政府适当的行政干预能够辅助市场机制在一个良性的水平上发挥作用进而造福全人类。经济惩罚激励政策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低碳经济在英国所取得的成效离不开政府的这些激励措施。为了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英国政府在其“气候变化计划”中,提出了一项实质性政策手段,即气候变化税;2001年,由政府投资并以企业模式运作的独立公司――碳基金成立,公司的目标是通过帮助工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 从而帮助英国走向低碳经济;于2002 年启动的温室气体排放贸易计划,是英国政府控制气候变化战略的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在欧盟和国际温室气体排放贸易启动前,获得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的经验,以保证英国的竞争优势。

英国企业对于政府的低碳惩罚激励政策,应对是积极的,在其决策思维方式上已超出了“节能降耗”的目的,开始形成了气候变化意识。这种意识十分有助于企业配合,主动参与。2004年,英国旨在节能降耗的气候政策取得了积极成效,据统计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了12.5%。专家预测2010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减少21%。

3、对低碳经济进行理念上的宣传,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建立低碳社会。自“低碳经济”提出以后,“碳足迹”、“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英国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不仅着力于解决其国内的减排和替代转型问题,而且积极推动世界范围的低碳经济,从低碳技术研发推广、政策法规建设到国民认知姿态等诸多方面都处在领先位置,目的是引导人们向低碳生活方式转变建立一个低碳社会。比如,要求所有新盖房屋在2016年达到零碳排放,目前新建房屋中至少有三分之一要体现碳足迹减少计划、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首相布朗公开建议政府官员购买使用环保汽车、相关社团组织提供和传播低碳经济信息与知识等。

4、利用科技创新,在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了落实低碳发展战略,英国加大在产品的生产、能源的利用效率、废物循环使用和处理、温室气体的净化、新能源的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掘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

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方面,英国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大力促进商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在碳捕获、碳贮存等领域占领了绿色产业的技术制高点。由于煤在中期和长期内仍将继续发挥作用,英国将建立效率更高、能应用清洁煤技术的低碳发电站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为此,英国政府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示范低碳发电站,加大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收集并存储碳分子技术等研究项目,以找到大幅度减少碳排放的有效方法。

在能源使用方面,英国通过大力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来减少碳排放。对于发展可再生能源,英国有自己的优势。例如,英国拥有充足的可再生能源(高速的风能,强大的潮汐能,以及活跃的生物质能等),占欧洲可再生能源总量的三分之一。英国发挥其海岛国家的自然优势,技术研发和运用上注重利用海洋资源,在发展海上风能、海藻能源等低碳新能源方面居于全球领先水平。

四、结语

通过这一系列的发展,英国已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政策为主导、市场运作为基础,以企业、公共部门和家庭为主体的“低碳经济”互动体系,成功突破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最初瓶颈,为英国实施低碳计划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而作为发展中的能源依赖大国的我们,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批判性地借鉴英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采取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普雷斯科特:低碳经济遏制全球变暖――英国在行动[J].环境保护,2007(11).

[2] 任奔、凌芳: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J].上海节能,2009(4).

科普低碳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建筑节能;低碳建筑;研究

现阶段,在建筑行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建筑节能的理念,一方面,能够提高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探究其原因发现,首先,我国建筑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占据总能耗的一大部分;其次,我国现阶段能源紧缺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因此,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应运而生,为建筑行业指出了新的出路。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在很多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因此,加强对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能促进我国的建筑行业的进一步的发展。

1 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概述

所谓低碳建筑,是指建筑材料能够低碳化,即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且建筑物在规划设计及使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与产品,间接地或者直接地降低能源的使用,提升能源的使用效率。此外,可以通过应用清洁能源,促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的降低。现阶段,我国的建筑物能耗较高,未能够充分地使用能源,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单位建筑会消耗更多的建筑用品。因此,将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应用在我国的建筑中,一方面,能够降低我国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另一方面,能够推动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也有助于加强我国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

2 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现状

2.1 设计与建造方面

近些年,建筑行业提出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理念,然而,大多数建筑设计师还未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重要性,往往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与建造过程中,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流于形式,未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节能的效果;此外,在对施工的设计图纸进行审查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未能够对节能效果进行真正地估算,导致建筑的审核过程流于表面,未能够充分地发挥出建筑审查工作的作用。而且在实际的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单位缺乏对建筑技术的了解,为了能够节约建筑的成本,忽视了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2.2 政府监督方面

虽然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建筑提出明确的规范与要求,我国政府也加强了对建筑行业的监督与管理,然而,受到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域条件不同的影响,各地区的政府未能够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措施以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而对于建筑开发商来说,低碳建筑需要耗费较多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建筑的利润空间,致使开发商不愿意在低碳建筑中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另外,对于公众来说,低碳建筑属于新型的建筑类型,因此,广大的公众缺乏对低碳建筑的认知,致使建筑企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不愿意建造低碳建筑。

2.3 技术比较落后

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水平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和西方的发达国家的低碳建筑发展模式不同,我国的建筑依然处于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阶段,因此,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加强对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提高对低碳建筑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

2.4 认知度比较低

虽然近些年,相关的部门对低碳建筑及建筑节能进行广泛地宣传,然而并未能够取得较好的宣传效果,公众依然缺乏对低碳建筑的认识。与普通的建筑相比,低碳建筑需要耗费大量的建筑成本,因此,大多数的公众不愿意将这一部分摊在自己的身上,由于民众对低碳建筑缺乏足够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商对低碳建筑的态度。

3 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趋势

3.1 建筑规划与设计阶段

首先,设计师在选择建筑地址时,应充分地考虑以下几点重要因素,分别是:气候、日照、地形等。在选择建筑朝向时,则应尽量选择有利的朝向,从而符合日照间距地要求。此外,应尽量避免与周围的建筑物形成相互遮挡与干扰的状况;其次,在炎热的夏季,则需要确保建筑物的通风,而在寒冷的冬季,则需要尽量避开建筑物的主导的风向;最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则最好不要使用内硬质路面,增加绿地的覆盖面积,从而形成良好的气候,合理地利用好建筑周边的自然资源,以降低建筑的能耗。

3.2 提高对低碳建筑的认识

各地的政府部门应将低碳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发展观念纳入至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不断地对节能规划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并且在国家的有关的规范及要求的执行过程中,应坚持严格的态度,对违法相关规范的单位给予严厉的惩处,从而促使建筑能耗符合建筑的标准要求。与此同时,政府可以通过推广有关的法律法规,将建筑节能成为强制性的行为,加强对建筑节能与低碳经济的监督与管理。此外,在建设新建筑时,因确保建筑的能耗降低,与此同时,则需要不断地完善与改造老旧的建筑。

3.3 加大资金的投入

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经济的起步较晚,各方面技术还有待完善,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相关的部门则需要加大对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以促进我国的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政府通过给予一定的少收税务的优惠政策等,鼓励专业人士加强对科学技术与能源的研究;其次,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强制性的措施,在建筑物的实际建设中应用建筑节能方面的新技术、新能源、新工艺及新产品。

3.4 加大低碳建筑的宣传力度

广大人们群众对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认知,有利于广泛地推广节能建筑,因此,政府应加大对低碳建筑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的人民群众对低碳建筑的觉悟,充分地认识到低碳建筑的重要作用,让人们了解到低碳建筑所能带来人们的好处,抵制人们购买高能耗的建筑,推动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的发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会消耗自然中的资源,现代建筑中越来越推崇低碳节能的建筑,因此,设计师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应充分地考虑当地的气候自然及资源等状况,从而将当地的节能建筑的标准确定好,加强各个领域间的相互合作,推动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在国内的发展,降低我国的建筑的能耗,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惟定,白玮,梁浩,等.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建筑经济,2010(2).

[2]王少阶.发展低碳建筑推动建筑节能[J].建设科技,2010(4).

[3]李国波.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科技资讯,2010(23).

[4]孙雪.低碳建筑评价及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9).

[5]李艳梅.试论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知识经济,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