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28 15:53: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汉语能力测试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2001年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这个凝聚我国课程改革人员的心血和劳动的《课程标准》提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以测试应试者“语言交际能力”为重点,两者相一致。
所谓“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是指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书面形式,还包含口语部分,因此这里的“语言”就是指汉语的书面与口语两部分。目前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暂时采用纸笔测试,还没有口语部分,据了解,不久,ZHC将增加听力和口语测试。“交际”,是人与人之间往来接触,这里重在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与通常我们所学的语言知识、概念相对。正如ZHC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语言大学谢小庆教授所说,它是在一定情境中,在一定语言背景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不是对某个孤立的字、词、句式、语法知识、作品知识和作者的记忆或识记。“能力”指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它与一个人的思维、积累、修养密切相关,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某一方面素养的表现。
(ZHC)由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国内外专家开发研制,以测试应试者汉语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ZHC主要考查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
基于上述测试内容的要求,ZHC具有以下特点:(1)它考查语言理解能力而不是短期的记忆力,不依赖于任何教材,不需要测试者死记硬背。(2)主要考查“语言”,而不是“文学”和“人文”。它重点考查“语言”本身,考查语言信息的获得与传递、表达,语言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等等。(3)主要考查运用语言“形式”“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不是“立意构思”。重点在于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条理、得体,不是内容方面立意构思的奇特。
目前ZHC采用纸笔卷面测试,分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共102道题,其中阅读理解50道,书面表达52道,1―100题为客观题,101、102题为主观题,150分钟内完成。阅读理解主要考查对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还有就是对阅读速度的考查。书面表达需要考查书写汉字和语句,组句成段的表述习惯,书面表达的一般格式,写作方法与形式的运用。
作为标准化证书考试,ZHC严格进行考试质量控制,分为处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2004年6月13日,我国首次举行“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成绩合格者获得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目前ZHC已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46个城市,共建立了100余个考点。参加测试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需要指出的是,鉴于各种社会原因并没有完全实现测试的初衷,由于ZHC不借助行政权力推行,是否在人事决策中参考ZHC的成绩,由使用者自主、自愿地选择。目前要改变这种境况,ZHC还需要通过扩大宣传及提高社会认知来开拓自己的市场。
二、汉语的社会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汉语的状况不容乐观。
1.国内外对待汉语及各自母语的态度截然不同。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我国与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学习承载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汉语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的必经之路,因此学习汉语在世界上很受追捧,旨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加强世界各国对中国了解的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各地。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国发展的历史、优秀的文化传统都寄托在我们的母语――汉语上,但国人过分重视英语的学习,常常忽视了母语的重要性。从幼儿到大学生、研究生,都对英语“穷追不舍”,对汉语冷漠或无视,更有甚者,英语直接跟大学毕业、考研、职称评定相挂钩,这更加重了学习英语的压力。在对待母语的问题上,反观国外,美国正在从国家制度和考试体系等方面着手加强母语的学习。对此我国有必要对母语的现状进行思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网络等各种“潮流”语言的冲击。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我们能及时了解到各方面的最新动态,很多不规范的“潮”词“潮”句迅速走红。像“给力”“萌”“××控”“××体”“神马都是浮云”等,以及以前的“帅呆了”“酷毙了”等词,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无论在什么场合,正式的还是不正式的,人们习惯性地用这些潮流词句。然而每一种语言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字词句的使用也很讲究,这种不分场合地任意使用“潮”词“潮”句显然违背了语言自身的规则,在一定程度上玷污了语言的纯洁性。
3.生活中汉语“危机四伏”。在生活中一些书信中、街道两旁的广告上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些错别字,应用文中经常有格式错误、表达不清、歧义的现象。母语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几十年的教育都不能避免这些错误。而且这种问题不仅仅发生在文化水平低的人身上,一些文字媒体,一些硕士、博士发表的文章中也常可以看到这些错误。汉语“危机四伏”,促使我们不得不对汉语的教育、推广产生怀疑与思考。
4.生活、就业、工作的需要。在使用汉语时,我们常出现错误,我们觉得英语重要,但这不代表就可以不重视汉语,不需要汉语。相反,我们很难离开汉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需要汉语,查看新闻、收集信息需要汉语,阅读、学习不同领域的书和知识需要汉语……有专家将人的能力结构分为3个层次:职业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所谓“核心技能”就是指各行业、各领域所有人必须具备的核心技能。核心技能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它不仅仅决定人员的工作绩效,还决定其日后的发展和终生成就。
5.科学合理的测试缺乏。汉语作为母语,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测试。我们习惯将一个人在学校的语文考试成绩的高低作为他在社会上语言能力高低的标准。成绩高,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语言能力强,反之,语言能力就弱。可事实常与此相反,成绩高的,语言能力不一定强;成绩低的,语言能力不见得就弱。显然学校的语文成绩不宜作为判断一个人语言交际能力的参考标准,因为两者有质的不同,学校考试重知识,社会则重语言的运用。
三、大学语文的反思
据调查,72%的人认为国人的语言交际能力不强,与我国语文教育分不开。谢小庆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了对实际语言交际的训练;过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视了语言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语法的分析而忽视了语感的体验;过分强调对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视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大学,语文教育涉及三个方面:学校,学生,教师。
在学校方面,学校常将大学语文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除中文专业外)。课程的学分、学时数普遍偏少,教学目标不明确,或教学目标明确,但教学实际效果远远落后于教学目标。再者,大学所选用的语文教材相对偏向文学、知识性的一面,很少涉及语言的实际运用等方面的训练。
在学生方面,“汉语还需要专门学吗,不是每天都在讲吗?”“语文课就是橡皮课,上不上,无所谓。”“语文根本就不是课上学到的。”……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大学校园里,很多学生不屑于学习语文,他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专业课和英语的学习上。大学语文课上,有些同学就拿本小说看,视老师如空气,笔记更不会做。如此的态度,使他们的汉语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高。进入社会后,与人交流沟通常因说话不畅,达不到预期的理想效果。
教师方面,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多是年轻教师,有些教师不能充分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盲目地以为学分低,课时少,就应降低对学生的要求,上课心态也放松了好多。
学校、学生、教师三方面对大学语文的认识与态度上的偏差,使得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越来越迫切。
四、建议
大学语文的弊端早已成为众矢之的,而关于它的改革也仿佛进入了一个迷宫,虽然各方都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收效甚微。
针对大学语文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很多一线教师、教育工作者、研究者、学者都提出了改革措施与建议,如建议使用开放式的教学,将文学与语言分科教学,提高教师的上课技巧,调整教材内容,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倡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认为,这些建议确实中肯,也具有针对性,但要真正改变大学语文现状,还要从提高人们对母语――汉语重要性的认识入手。只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才会落实行动。
只认识到重要性还不够,还应认识到改革的方向――语言交际能力。这是由大学独特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大学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在这里培养出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跟形形的人交流沟通,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就是这样一种考试,大学不妨借鉴ZHC的考试模式,改革大学语文的考试,或直接将ZHC引入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汉语交际能力测试的必修课,当然可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规定不同的合格等级,或者开设职业汉语之类的选修课,逐步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汉语的热情,将注意力转移到通过学习汉语来提高自身语言素质及能力上来,为将来竞争求职及职场活动储备适当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陈宇.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年会暨ZHC与大学教改研讨会.
[4]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中心年会.
[5]母语能力是最重要的竞争力.北京考试报,2005-12-3,第4版.
关键词:日语能力测试N1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词汇比较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134-03
一、日语能力测试与日语专业考试
目前国内较高的日语能力测试主要是日语能力测试N1和日语专业八级。日语能力测试N1是日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测定日语学习者日语学习水平最高级别的考试。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是中国国内测定日语水平最高级别的考试。
1.日语能力测试N1
日语能力测试是由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及日本国际教育协会于1984年建立的一套较为完整的考试评价体系。并于同年开始在有关国家和地区实施。到2013年,世界上共有64个国家、地区和日本的44个都道府县举办此项考试。
考试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四个级别,2010年起,由原来的四个等级改为N1、N2、N3、N4、N5五个等级,本研究参照的是《日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改订版)》。日语能力测试N1要求掌握较高级语法(3000左右)、词汇(10000左右),除掌握社会生活中必须日语外,还需具备在日本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综合日语能力。每个级别的考试又分为语言知识、阅读和听力三部分。所有试题均为选择题。各级得分总分为180分:N1-N3各科为60分,N4-N5分别为120分和60分。日语能力测试是日本在全世界范围内测定日语学习者日语学习水平的最高级别的考试。
2.日语专业八级考试
在2002年以前我面向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的国家级日语水平统一考试。都是以日语能力测试的形式代行的。近年来国家教育部结合我国日语教育的现状及时调整了日语教育的方针,制定了《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大纲》明确规定了高等院校日语专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强调了“听、说、读、写、译”五大要素的均衡发展以及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社会文化理解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所以从2002年开始,每年6月举行日语专业四级考试,2003年3月开始每年举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考试采取客观试题与主观试题相结合、单项技能测试与综合技能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共设定200分的试题,客观试题120分,占60%,主观试题80分,占40%。在综合试题当中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阅读理解、日本古典文学等,是对学生综合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检验。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规定,考试范围包括文字词汇5500个,另外惯用语230个,谚语330个。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是中国国内测定日语水平的最高级别的考试。
3.考试目的与测试对象
日语能力测试Nl。其考试对象主要是日本国内和海外母语为非日语的日语学习者。近年来,日语能力测试的报考人员涉及多方面。报考目的除了测试日语能力之外,还运用于企业就职、加薪、晋升和资格认定等方面。
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目的是检查《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教学的执行情况,特别是大纲所规定的八级水平所要达到的综合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以促进大纲的贯彻执行,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对象主要为中国国内高校日语专业的日语在校学习者。
通过以上日语能力测试。与日语专业的考试目的和考试对象的对比能够发现。日语能力测试N1侧重于制定一个世界范围内承认的日语能力标准。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则侧重于检查中国国内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也就是检查学生的日语学习效果。由于考试的目的不同从而考试对象也产生了很大的区别。日语能力测试N1考查的对象是日本国内以及海外不以日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即以各种目的学习日语。并希望通过日语能力测试认可自己的日语水平的日语学习者。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考查的则是国内以日语为专业的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水平。
二、文字词汇部分的比较研究
由于日语能力测试N1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中文字词汇部分所占比重较大,占据了较重要的地位,下面笔者将从文字词汇部分的考试范围、考试形式和内容、出题方式等几方面对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进行比较研究,用以找到其异同点。
1.考试范围的比较研究
通过表1的比较可以看出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的考试范围有相当大的区别。文字词汇部分当中,日语能力测试Nl较强调汉字的掌握数量。需要达到3000字左右,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汉字量仅需1600字左右。由此可见。日语能力测试N1当中文字词汇方面的测试占据比重相当大,对处于汉语圈文化中心的广大中国考生有偏易之嫌,不利于衡量我国日语学习者的真实日语学习水平。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范围更适应汉语圈学习者的情况。削弱汉字的比重,加强常用语、惯用语以及谚语的考察,能够更为全面准确地衡量我国大学生日语的学习状况和水平.能够较为如实地反映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不仅在出题范围上有着显著的区别,在考试内容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2.考试形式和内容的比较研究
由于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目的与考试对象均有显著的区别。并且在出题范围上也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差异。下面分别就日语能力测试N1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考试形式和内容作出比较,通过图表的形式进行列举。
在改革后的日语能力测试N1的语言知识考试部分.第一题为选择日语汉字读音,共6题;第二题为文脉规则,考查词义或写法相近的词的用法区别,共7题:第三题为替换词语,即考查近义词的替换,共6题;总分为19分,占到语言知识部分总分的32%。
从最新出版的《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修订版)来看,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文字部分总共10题,共10分。
该部分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类:
A.音读词的汉字语法
B.读法较为特殊的音读词的汉字写法
c.音读词语的读法
D.训读词语的读法
E.[重箱i](前音后训)或[溻桶i](前训后音)词的读法
F.训读词的汉字写法
G.四字俗语的汉字写法
H.四字俗语的读法
通过表2和表3两个表格对比分析。日语能力测试N1的文字词汇考试部分。主要侧重日语汉字单词的读音考查和词义的辨析。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则相对减弱了此部分的比重。日语单词的读音考查部分也就有针对性地选择。对于中国日语学习者来说。要注重相对特殊音读和训读单词,以及四字俗语的读法和写法。
3.出题方式的比较研究
由于日语能力测试N1与日语专业八级的考试目的、考试对象、考试范围等方面的不同,使得日语能力测试N1的出题方式与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出题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笔者将以2013年7月日语能力测试N1的文字词汇试题和2013年日语专业八级考试试题为例,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在2013年的日语能力测试N1考试中,第一题是给日语汉字标注读音的选择题,原题如下(见图1):
日语能力测试N1考试语言知识部分第一题所考的六个单词分别为[愚加]、[巧妙]、[憩]、[需要]、[缓和]、[跻地],且多数为音读单词。
而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的第一题共十问。原题(见图2):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日语能力测试Nl的单词多数倾向于音读单词的考查。而日语专业八级考查的单词多数为训读或特殊读法的单词。而且也不仅仅是给汉字标假名,也有给假名标汉字的试题。因此,日语专业八级考试恰当地考虑到中国日语学习者的母语迁移因素,能够更好地考查出我国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掌握情况。
其次,日语能力测试N1的第三题与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第二道题前几问的出题形式基本一致,即为需找出词语相近的表达方式或词语解释。例如(见图3):
日语专业八级考试第三道题的后半部分更侧重于考查俗语或惯用型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见图4):
日语能力测试N1的第二题和第四题侧重考查的是相近读音、意义词汇的用法及区别,例如(见图5):
除了这些客观题之外,日语专业八级考试当中还涉及一些主观题,以及一些文化、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考查,这也是区别于日语能力测试的重要部分,在此不一一列举。
关键词: 飞行大学生 汉语 水平测试
2014年6月16日,国家民航局局务会议通过了《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和地面教员合格审定规则》第四次修订版本,《规则》中明确为进一步规范民航飞行员的无线电通信资格,飞机驾驶员执照持有人需通过民航局组织或认可的汉语语言能力测试。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以下简称“中飞院”)作为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的主力院校,《规则》的出台无疑为我校民航飞行员培养提供了新的“信号”。
为全面考察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综合水平,本项目以中飞院飞行大学生为调研对象,在衡量飞行大学生实际汉语语言水平的同时,客观地考察学生在掌握汉语语言知识与技能上存在的问题。调查问卷共计1000份,有效问卷962份,有效率96.2%;参加汉语语言水平测试共计100人,其中13级(大学二年级)50人,14级(大学一年级)50人,测试内容以201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PSC)为参考,兼顾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汉语语言综合水平能力考察。
一、现阶段民航大学生汉语语言水平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共七项,分别针对学生参加普通话考试情况及个人汉语语言水平情况等进行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一)参加过普通话考试的民航大学生比例较低,调查结果如下。
备注:1.A.一次B.两次C.三次D.三次以上E.没参加过
2.A.一级甲等B.一级乙等C.二级甲等D.二级乙等E.二级乙等以下F.未通过
(二)普遍不了解汉语语言水平测试,且认为目前的汉语语言水平测试不适合。调查结果如下:
备注:3.A.适合B.不适合4.A.是B.不是
(三)少部分人没有地方口音且汉语表达能力较好,生活中一直用普通话交流。调查结果如下:
备注:5.A.很重?摇B.较重?摇C.一般?摇D.没口音?摇6.A.一直?摇B.经常?摇C.偶尔?摇D.从不?摇7.A.很好?摇B.一般?摇C.较差?摇D.特别差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1.92%的学生未参加过普通话考试,6%的学生参加三次以上才通过普通话考试;
2.85%的学生认为目前汉语水平测试(如普通话水平测试)不适合民航飞行大学生;88%的学生认为“汉语水平测试”就是“普通话测试”;
3.仅25%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地方口音,40%的学生一直说普通话,3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很好。
二、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水平测试成绩分析
试题以201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参考,根据实际情况稍加变动。分为听力理解、汉字注音、朗读及口语表达三部分。
(一)听力理解
分三大部分,共15题,时间为25分钟。第一部分内容为一人说一句话,第二人完整复述,共5题。第二部分是两人进行简短的对话,第三人简单地复述,共5题。第三部分是一段简要的对话,每段话之后,提出5个问题,要求考生每听完一个题,在20秒内选择一项最恰当的答案。这项主要测试学生的听力水平,语速是每分钟170~220字。考试结果如下:
测试结果表明,13级和14级的听力及格率都很低,前者为54%,后者为50%;50分以下的,前者占6%,后者占12%。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听力差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1.从未参加过类似考试,一进考场容易紧张,无法进入状态,影响正常发挥;
2.从未受过良好的、系统性的听力训练及测试,听力能力较差;
3.我校位于方言较重的四川,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汉字注音
以201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基础,从中选取32个字进行注音,考试结果如下:
测试结果表明:能准确注音的13级仅有8%,14级仅有6%,学生的语音识别能力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三)朗读及口语表达
朗读及口语表达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短文朗读,内容选取2014年普通话水平测试材料,短文共400个音节,共30分,限时4分钟。第二部分为命题说话,任选一个题目进行简述,限时3分钟。考试结果如下:
测试结果表明:能用普通话进行熟练朗读及沟通的学生13级、14级分别仅有28%,大多数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力仍旧不足,需要提高。
三、意见及建议
测试中我们依赖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非汉语语言水平测试,但因现阶段并没有针对民航飞行大学生的汉语语言水平测试系统,所以参考普通话测试内容及方式,同时兼顾听、说、读、写,全面考察飞行大学生的汉语语言水平。从以上测试及调查可以看出,目前,民航飞行大学生还不了解汉语语言水平测试,绝大多数从未参加过普通话考试,平时汉语学习接触范围小,途径少,汉语语言水平较弱。
综上所述,建立全方位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水平测评项目及相关学习系统是很有必要的。应当整合借鉴已有汉语语言水平测试成果,同时根据民航业的特殊性、职业性,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做好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水平测评研究和实践,提高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能力,保证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四级通过率,确保陆空通话顺畅,确保飞行安全、民航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字应用水平等级及测试大纲[S].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汉语水平考试大纲[S].北京:现代出版社,1989.
一.问题与现状
近年来,教育部实施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项目,完善国家级和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项目标准,将示范校创建作为教育质量监测、高校教学评估、各级示范性学校评审等工作的重要内容。但职业院校参评数量不多,获得示范校称号的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
(一)缺乏语言意识。传统观点认为,语言文字规范化是师范类高等院校或综合类大学要做的事,或者在中小学教育中要着力实施开展,说普通话,用规范字是社会、家长和学校共同的心愿。但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师生语言意识普遍不强,还存在机构不健全、师资力量不够、课程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二)缺乏政策导向。目前,职业教育缺乏学校层面的语言规划与政策导向,职业院校的示范校项目特色尚未显现。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少部分高职院校,比如广东外语艺术职业技术学院、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已率先成为省一级示范校,或建成普通话培训与测试站,面向社会和学校开展普通话培训与测试工作。在示范校项目评价体系中,尚未涉及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语言应用能力评价指标,缺少学生语言职业素养教学与评价体系。各类学校参评项目标准统一,缺乏以提高学生职业语言素养为导向的示范校标准。
(三)缺少有效途径。在师范类院校中开展语言文字工作已形成规模与共识,但社会其他行业或职业用语的教育及规范化问题则零碎而不成体系。部分高职院校健全语言文字机构,完善教学体系:有教学单位开设以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为主要核心课程的公共基础课,为文科类专业学生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为工科类学生公共基础二选一课程。同时,有相关教师面向全校开设语言文字类选修课,部分涉及普通话测试与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内容。有教学单位开展汉语国际教学工作。部分在校少数民族学生用汉语课程学分替代外语课程学分,以弥补学生语言类学分不够的情况。从整体上看,未涉及以职业语言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各高校、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成功模式可借鉴。
随着时代迅速发展,在全球多元语境下,职业院校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方面也有诸多优势可言:
(一)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调整教育结构,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不仅限于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育教学活动,还需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职业素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行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强调通过提高人的语言能力来提高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提高一个人的就业竞争能力,认为语言能力是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
(三)职业教育体系中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几个阶段都需要培养与之对应的语言能力。从学制纵轴来讲,中等职业教育以用字规范为侧重点,高职教育以语言应用为侧重点,研究生阶段则突出语言能力的延伸和扩展;从职业横轴来讲,什么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语言能力,我们就培养具备什么语言能力的人,社会以及行业认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借鉴香港高校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成立专业机构,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与培养。
香港中文大学下属有四所和学生语言文字工作相关的单位:一是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为全校提供语文类基本课程和专业课程,以及开展相关教研活动。二是雅礼中国语文研习所。开设四类课程,(1)本地生普通话课程;(2)国际学生普通话课程;(3)非本地生广东话课程;(4)国际学生广东话课程。课程目的为培养及改善学生的语言水平,提高他们普通话或广东话沟通的能力。三是普通话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除定期举办普通话水平测试、导试课程外,还提供普通话诊断服务,并接受工商机构、学校社团委托办班,进行普通话研究,举办普通话教学及测试讲座,提供网上咨询和流通普通话教研数据,以及为有关团体提供培训及测试的顾问服务。开办普通话教育文学硕士学位课程(MPTE)、国际汉语教育文学硕士学位课程(MTCI),为全港培养普通话与汉语骨干教师和科研人才,以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需要。四是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致力于追求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卓越成果,在学界具有领导的地位;提倡中国语文的比较研究;探索和发展语言比较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方向。与此类似,香港理工大学有中文及双语学系、中国语文中心,其余各高校除设立负责语文类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单位以外,同时建成普通话教学与测试机构,致力于学生用语的规范化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二)构建新学制下的大学语文教学体系。
2012年,香港实行大学四年制,与内地的教育体制正式接轨。在新学制下,学生需开阔视野,打好语文基础。多所院校为此推出新的中文课程,既要照顾不同院系、不同背景的学生,提升语文水平,又要切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为迎接新的转变,回顾和反思大学中文教学与发展,2014年4月,香港中文大学召开香港“四年制大学中文论坛”,香港各高校派专家学者分享经验:各高校已成功落实新课程,完善大学语文教学和提升本地中文水平,积极探寻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其中,大学中文核心课程有6个学分(香港中文大学,邓思颖);将大学语文分为演讲技巧与实践、评判式阅读与写作、进阶语文知识以及多媒体自学资源等教学单元(香港浸会大学,何成邦);将大学中文课程分为汉语基础知识、应用文、汉字三大模块,并与10个二级教学单位的专业特色相结合,针对不同的学生开设中文课程。例如,给李嘉诚医学院学生开设的中文课程包括中文用药简介、模拟门诊对答、粤语基础训练等实用语言教学内容(香港科技大学,唐世陶)等发言得到共识。香港理工大学陈荣石、香港岭南大学李东辉等专家也提出开设与专业设置相关的语文课程、营造用语环境、开展语言测试等相关举措,与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殊途同归之效。
三.探索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立健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成员,设立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建设合理、科学的语言文字工作管理框架。建立和完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语委统筹、专业支持、全员参与”的管理体制。
加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在学校开展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语言文字规划纲要》以及教育部、国家语委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增强学校落实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切实提高师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应用水平。
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东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定》,以及《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学习宣传纳入普法规划和普法教育内容。开展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创新活动内容、载体和方式。加强教育媒体、各类出版物等宣传阵地建设。加强舆论引导,注重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规范用语及语言热点问题进行宣传解释,营造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规范使用的校园用语环境。
研制标准或执行标准。根据社会行业要求及教学活动需要,研究制定学校文化事业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以及图文传播类、出版传媒类等专业学生的语言职业素养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中有具体体现。规范执行国家用语标准,制定学生在校期间包括生活用语、专业用语在内的使用标准。探索职业用语的选材、建库和加工。进行面向社会行业需求的语言层面规范化研究。探索与学生专业能力相结合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评价标准和测评办法,将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和行业用语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体系。面向高校推行语言类职业资格考试,引进国际通用行业用语规范标准,把握学生相关学习的主动权和社会语言发展的前瞻优势。
建设语言文字类课程。固化《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传统课程的教学成果,适当设置相关课程,以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同时,专业课程要与语言文字类课程相结合,充分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的语言环境与发展需求。重点建设文化、旅游、医护、出版印刷等窗口服务行业的语言文字类课程。关注建筑、电子、通讯、物流等相关专业领域的语言发展,整合资源,构建以职业用语为特色的语言文字课程服务平台。
培养学生语言价值观。结合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加强对其语言生活与学习的统筹协调,支持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掌握一种方言,熟练运用一门外语,或对其它小语种有学习兴趣。学校努力创造学生“多语”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拥有多元化、全球化的语言观和母语规范意识,努力形成“有序学习、多元投入、职场共享、和谐社会”的语言价值观。
提升在校少数民族学生以及海外留学生语言文字应用水平。针对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海外留学生语言文字使用现状,加强调研。关注民考汉、汉考民学生以及海外留学生生活用语、专业用语及行业用语的异同及发展趋势。积极创造少数民族学生、海外留学生学习汉语以及英语或其它小语种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海外留学生的汉字应用水平,强化语言文字基础规范标准。
积极建设深港合作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教研活动;以对口支援城市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培训班为试点,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表达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适时开设方言选修课,供有学习需求或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修读。
配合国家推进和完善普通话水平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和汉语能力测试。积极筹建学校普通话培训测试站,根据实际需要,将学校文化事业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社区管理与服务以及图文传播类、出版传媒类等专业的学生纳入普通话水平测试范围。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相关业务领导部门的要求,适时启动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和汉语能力测试试点工作,探索管理和推进措施。
关键词:汉语水平考试 语言测试
一些研究者已经认识到,汉语水平考试虽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但还远未达到完善的程度。关于难度较大的口语测试和高级汉语水平考试的研究越来越多,而很少有人谈及HSK里的文化要素,在这我想就HSK的语言文化要素谈谈自己的看法。
HSK以语言能力测试为核心,不仅要求语言是真实的、自然的、常用的,还要注意语言测试内容的代表性和广泛性。HSK命题总的原则是:把标准化考试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和汉语特色三者结合起来。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基础上,根据汉语语音、语调、词汇这三个特点去设计听力和阅读相关方面的试题;围绕汉语书写的特点去构思汉语的汉字填空,依照文化心里的特点选择和设置必要的语言文化要素。
处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有时对事物的态度、价值取向等可能不一致, 往往影响到语言的使用。例如, 表谦虚的习惯用法, 少数民族和汉族就不一致。你问一个汉族学生“今天的语文考得怎么样”,他往往回答“不太好”或者“还可以”、“凑合”,但当你问一位少数民族学生同样的题, 他往往会很自信的说“考得好”或者“我都写上了”。在对外国人的汉教学中, 我们发现法国学生对汉语中的答话“那里那里”往往不接受, 不作这样的回答。他们告诉老师, 其实他们知道这种表达方法, 之所以不用是因为不理解。这就是文化差异。由此我们看到, 在语言教学中, 仅仅按传统的教学大纲, 给学生教词汇和语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至少还应该把文化这个因素考虑进去, 才是比较全面的语言教学。汉语教学也是如此, HSK试题也说明了这一点。
HSK的最初用途是看外国学生是否能在中国学习、生活和交际,语言交流是基础。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都分。语言的结构规律在语言交际实践中生成,语言的交际行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完成。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交际的具体内容,文化意识是语言交际的思维基础。不掌握语言结构规律,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不掌握语用规则就无法进行得体的交际;没有文化内容,就无法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由此可知文化意识在语言运用能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HSK作为一种水平考试,要看测试对象是否达到某种水平,如果从语言文化要素的角度去考虑,应包括:交际文化、知识文化、语感文化以及语境文化。
一、交际文化。交际文化是蕴含在语言系统中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的文化因素。学习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一种文化,如中国称呼、特有的问候语、习惯用语、谦辞、待客等,但不要以偏概全,过度概括。以中西文化差异为例。1.中西文化主要特征的差异。中华文化:基于自然经济、重视集体、讲求和合、仁性+感性内向型的、重综合和直觉;西方文化:基于商品经济、重视个人、倾向扩张、知性+理性、外向型的、重分析和理性。2.核心观念差异。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为“和谐”;西方文化:“天人相分”,体现在“突出自我”。3.价值观与社会心理差异。中国人:群体观念、尊人卑己、重“面子”;西方人:个体观念、独立精神、重“隐私”。4.思维差异。中国人:偏向形象思维、综合思维(如中医),重经验(如包饺子),以感觉、直觉、表象为依据进行分析,忽视问题的个性和偶然性,思维模式倾向于由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如地址的写法);西方人:偏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条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强(如科幻小说、侦探小说),注重微观量化、精密度高,思维模式倾向于由小到大,从微观到宏观。
二、知识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文化背景知识,如政治、历史、伦 理、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因素。各种文化现象以心理、观念的形式保存在风俗、艺术、宗教、哲学、伦理、政治制度等之中,必须置身于该民族文化,通过语言文字提高对知识文化的了解。在HSK试题的阅读部分,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科学、文化、政治、经济等等方面的内容都有,所以平时文化因素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三、语感文化。周健先生在《论汉语语感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符号的一种直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式。”王培光在《语感与语言能力》中认为语感可以鉴别言语的可接受与否,是一种感性认识的能力,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直觉能力。陆俭明则认为语感是凭个人直觉对某个语言表达的好坏作出判断。我们认为,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的感知,一种直觉而单纯的感觉,用来判断言语的可接受度。举个例子来说,把一句话中的词语顺序打乱,然后要求学生重新排列。做得快的学生几秒钟就可以得出答案,问其原因则言:“凭借语感”。这种现象在HSK中同样存在,考生经常能对一些句子的对错作出准确的判断,但说不出原因。可见,他们并非是通过语法分析才作出最后的判断,他们主要靠的也是语感。再如黄色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就不能直接对译,具有本民族自己的特色,如果有了一定的语感文化,就很容易理解。这种语言判断能力——语感,正是语言教学苦苦追求的目标,怎样才能使学生“顿悟”,提高语感,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面向汉语测试设计,需要广大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在“语感培养”的观念指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创新。
四、语境文化。语境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可以正确理解的语言词语和语言现象。近年来,HSK的听力部分已经出现一些诸如“走后门”、“开夜车”、“说的比唱的好听”一类惯用语,通常我们老师是见到一个讲一个,缺乏必要的预见性和计划性。而我们的教材也缺少这方面的介绍,即或是有也只是零星的出现,不系统。作为老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尽可能多地帮助学生收集并归类,以使得他们在听到惯用语时不必害怕,并正确地反应出惯用语所代表的内在含义。
语言测试的历史不长,但已经经历了前科学时期、心理测量一结构主义时期、交际语言测试时期,现在国际语言测试界得到广泛接受的是交际语言能力学说,这一学说提出于90年代初。HSK显现出各种不同流派背景,它不但包含了各家的长处,对语言测试理论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HSK确实还有改进的空间。本文对HSK里的文化要素进行了简单的归纳,提出一些现象和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周彦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现状及其教学改革探索》海外英语,2011年02期
关键词 高职;语文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106-02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Xu Shaohong
Abstract Chines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h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is poor, lack of knowledge base,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ers’ learning deficiency and deviation of the actual measurement results without authority. In this paper, for these problems a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and discussed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mode
Author’s address Jinan Engineer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Jinan, China 225014
语言的应用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能力之一。一名合格的高职毕业生,既要学会一门技术,更要能够掌握好语言沟通能力。良好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于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以及工作实际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
1 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高中毕业生以及通过对口单招录取的职高学生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学生来源。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能力的问题,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对语文课程的学习持消极态度。多数学生认为学习语文只要有一定的基础,学不学没有什么关系,没有学习压力。这种学习态度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好好学习,更不会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对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
2)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高职院校的学生受教育程度不一,学习基础也不同,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严重不足,应用文写作也存在严重的问题,格式完全不对,语法错误,逻辑混乱,语句不通。这样的知识基础,怎么能够对语文感兴趣,认真学习语文?
3)学生缺乏一定的欣赏能力。美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生活中的美随处可在,日出日落,小桥流水,感人肺腑的诗歌,优美的文章,绚丽的图画。然而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发现不了这样的美。问题出在哪里?笔者想这不仅是语文教师需要反思的问题。
4)教师教学过程中忽视语文教学的感彩。教师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偏向于字词句的局部解说,忽略文章作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都成了死记硬背的书呆子。学生在读书时没有用心去体会,所以不了解作者当时的思想情感,不能表达出那种强烈的情感。现在的学生不能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1.2 高等职业院校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
高等职业院校的前身多是职业中专,部分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仍是传统中专的教学模式。学校的层次提升了,教学理念并没有改变,师资力量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教师依然把学生当做中专生在教育,没有意识到大学语文真正的含义。
1.3 主管部门对语文教学不重视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语文课程是基础教学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教学科目,它的教学内容无非是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传承。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能够给予语文课程足够的重视,理所当然地认为作为母语的汉语,学不学,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别。没有认识到语文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工具,还是一门文化艺术,对于语文的认识没有能够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构建联系在一起。现在大部分学生全身心地提高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完全忽视综合人文素质,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都是因为主管部门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1.4 大学语文考试方法落后
目前中国教育一直是“僵化的应试教育”,中学的教学模式单纯的是针对升学而设置的,大学的教学方法基本沿用了中学的教学模式,体现不出当代的素质教育和特色教育。这样的教学不能让学生自由发挥,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升学测评的权威性。
2 改进高职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约·凯恩斯有句名言:“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对以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首先,从思想上,学生要认真领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学好语文与专业技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认识;其次,经营好自己的生活,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好娱乐和学习,培养自学的能力;最后,在学习中学会主动,不能依赖于教师和家长的督促。
2.2 学校应提高对语文课的重视程度,不能放任自流
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提高对语文课程的重视,改变对语文课程的看法。在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高开发性并加大自由度,可以挑选一些作品作为教学的内容,也可以根据语文应有的特性进行自由拓展与联系,用不同的理念与不同的方式对文化进行丰富的阐释。
2.3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占主导作用,学生的成绩下滑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时刻注意“自修”;其次,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引导学生热爱学习,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最后,跟紧时代快速发展的脚步,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2.4 改革以往的考核方法
以往,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对所学知识的考核都是任课教师自主出题,在全国范围内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科学的对学生汉语实际运用能力测试。现在,可以根据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来测查学生在职业活动中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测试,不但可以知道一个人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衡量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再学习的能力,以及能够预测出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绩效和发展潜力。
3 结论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能够突出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能够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以及素质的提升。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于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能结合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将来发展的需要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燕山夜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周培源.周境源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文化的传播中显然处于一种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语言与文化的传播方式值得我们深思。
二、美国国际性语言测试概述
美国有多个国际性的语言测试,而托福是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范围最广及影响最大的英语语言测试。“很多在北美的大学和学院把托福成绩作为对于成绩、学术能力测试和推荐信之外的补充条件以便决定录取哪一位非英语国家的学生。” (Bachman, 1995: 58)托福是决定是否能够进入欧美国家大学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决定了托福在进入欧美国家留学的重要地位。
除了托福之外,美国还有一些其他的基于英语的测试:比如GRE (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 GMAT (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 SAT (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等等,虽然以上所提及的测试不是专门用来测试语言的,但测试者必须有较高的语言水平以便很好的理解题目及用英语给出正确的答案。因此以上测试从侧面来检测应试者的英语水平,从而促使其提高英语水平以通过该类考试。
三、语言测试是美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工具
托福考试作为英语语言测试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为接受,美国政府利用托福的影响力来推进其语言政策和由英语所承载的美国文化。因此,作为主要的国际性英语语言测试,托福可以被视为促使应试者融入美国文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在职场中想要将其他语言与英语融合混杂的使用几乎是不可能的。测试不仅决定了英语的地位,而且从另一方面将其规定为‘优秀的语言’。” (Shohamy, 2007: 528)
测试都具有反拨作用,托福也不例外。Alderson 和 Hamp-Lyons两位学者声称:“我们的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托福既影响教什么也在影响怎么教。”(Alderson & Hamp-Lyons, 1996 : 282)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托福也不可避免的会测试应试者的文化或者背景知识。因此,托福考试的反拨作用迫使应试者去学习考试所规定的内容,比如文化或背景知识。即在准备托福考试的过程中,文化传播已经在进行了。托福考试对于学习和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或者移民者想要通过测试或者取得高分就必须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竭尽全力。此外,为了适应语言学上的新近发展及现代社会的急切需求,托福对于考试内容上也更注重对跨文化交际水平的考核。比如,在做阅读理解或者听力的时候,常常需要理解一些文化意象,我们应该知道:“例如,佛罗伦萨州不仅仅是五十个州之一或者仅仅是一个南部的州---它还是一个年长者用来养老还有年轻人春游的去处。因此,在美国人眼中,提到佛罗伦萨州所讨论的东西和阿拉巴马州或者南加利福尼亚州有很大的不同。”(Valette, 1977: 273)
除了托福之外,美国国际性的基于英语的测试,比如:GRE, GMAT, LSAT 和SAT等,这些测试同样在全球美国文化传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应试者必须保证其英语水平能够达到正确理解题目并且做到用准确的英语回答问题。对于非英语国家的考生来说首要的事情就是要去除语言上的障碍,然后按照美国的思维方式去回答问题。因此,美国语言及文化成功的通过基于英语的测试进行广泛的传播。
总之,不管是像托福那样的纯语言的测试,还是基于英语的GRE、 LSAT、 GMAT和SAT测试等等,目的都在于在通过测试这种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国文化。
四、美国语言测试对中国的影响
在中国,托福考试最具影响也最受欢迎。托福被引进中国已有二十余年,从参加人数上面来看,1981年刚被引进中国时仅有732名应试者。然而,托福考试的人数以惊人的速度在增长,2012年头两场托福考试的报名人数已经超过12000人。据统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超过5亿人学习过外语,其中93.8%的学习者选择了英语。中国学习英语的人数居于世界的首位,并且超过了整个美国说英语的人数。孩子们刚入学就会接触英语,“学生们从很小的年龄就知道英语这种语言的重要性,并且它还对他们的未来有很大的影响。” (Shohamy, 2007: 526)
五、美国语言测试对中国语言文化传播的启示
在分析了英语语言测试在中国的影响和形势之后,我们发现美国通过国际性的语言测试进行语言文化传播的方式值得学习。我们应该清醒的认 识到,想要掌握好另外一门语言和文化必须保证自己已经完全掌握和理解自己本国的语言和文化。英语语言学习者应该对于英语语言学习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不应该忽略中文水平,不能忘记传承中国文化。但是,汉语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外国学习者的追捧。自从1990年开始,大约有四十万外国人参加了HSK(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水平考试与托福相似
,取得了《汉语水平证书》便可以进中国高等院校入系学习专业或报考研究生及被聘为机构录用人员。近期,中国中央电视台宣布中文的电视和广播节目应避免使用特定的英文缩写形式。也就是说,在电视和广播节目中像英文缩写形式 “GDP”、“WTO”和“CPI”等等都会以汉语词汇来代替。 这一举措被广为认同,同时也在学术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认为需要通过这些举措来提高中国人民的传统文化意识及保证语言的纯正性。
Elton & Laurillard被广为接受的论点是“最快改变学生学习方法的途径就是改变测试系统。” (Elton & Laurillard, 1979: 100) 他的这个观点给我们的提示就是我们可以从美国语言测试中得到启示:比如在国内外开展中文水平考试,以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应聘者都必须出示能够证明其中文水平的证书,对于要移民中国或者要来中国求学的外国人设定不同的中文水平标准,申请来华的外国人必须持有证明其中文水平的证书,否则不予批准。同时,在汉语水平考试中注入中国文化,应试者必须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才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
在我们学习英语的同时也不能够忘记对自身中文水平的提升,不能忘记传承中国文化。同时,我们可以借鉴美国语言测试的经验来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并且巩固中国语言与文化在国内的地位。
六、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语言反映文化并且与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言受文化的影响,文化通过语言来实现传播。应试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对文化的学习。因此,如果想通过英语语言测试或者获得更高的分数,应试者就不能不去理解语言中的文化部分。从而文化在应试者准备像托福之类的英语语言考试时不自觉的学习了美国文化。文化传播可以看作语言测试的要完成的终极目标之一。在研究美国语言测试的同时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也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水平测试来传播汉语及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yle F. (1995).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Shohamy, E. (2007b). The Power of Language Tests, the Powe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Role of ELT [J].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Volume 15: 521-530.
[3] Alderson, J. C. & Hamp-Lyons, L. (1996). TOEFL Preparation Courses: A Study of Washback [J]. Language Test, 13(3), 280-297.